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细察与调护论文(大全五篇)

时间:2020-02-29 16:2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细察与调护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细察与调护论文》。

第一篇: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细察与调护论文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头颅CT扫描未发现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头颅CT扫描发现了血肿[1]或清除颅内血肿一段时间以后又在颅内不同部位发现了血肿。我科2009-01—2011-10共收治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3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中男30例,女6例;年龄12~78岁,平均5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5例,坠落伤6例,摔伤3例,打击伤2例。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6例,9~12分20例,3~8分10例。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现时间:﹤24h18例,24~48h13例,48~72h4例,﹥72h1例。影像学检查:首次CT扫描结果正常者6例,脑挫裂伤表现者30例,其中仅表现为脑挫裂伤10例,伴有颅内血肿20例,包括硬膜外血肿11例,硬膜下血肿3例,脑内血肿6例,12例伴有颅底骨折。再次CT扫描证实迟发性血肿位于额部13例,颞部12例,额颞部8例,枕部3例。其中脑内血肿22例,硬膜外血肿11例,硬膜下血肿3例,其中5例发生于开颅清除血肿减压术后。手术治疗32例,保守治疗4例。

1.2观察和护理

由于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首次CT扫描可能无血肿存在,且临床症状轻,因此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对伤后48h的病情观察,以便早期发现迟发血肿,赢得抢救时间。

1.2.1意识状态:意识障碍加深是早期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关键。观察意识及评估GCS评分1次/15~30min。如果患者由烦躁突然转为安静或在意识尚清醒的情况下出现小便失禁或患者由非昏迷状态转为昏迷状态,或昏迷程度加深等,均提示迟发性血肿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尽早进行CT复查,以明确病情诊断。本组有12例患者通过观察发现意识障碍程度加深,复查CT后确诊的。

1.2.2瞳孔:瞳孔的改变是判断颅内情况变化的重要线索。脑疝主要表现为双侧瞳孔不等大,初起时一侧瞳孔呈椭圆形,对光反射迟钝或瞳孔先缩小,对光反射迟钝。随着血肿的增大,瞳孔也逐渐散大,对光反射也逐渐减弱至消失。大多数瞳孔散大者出现在血肿同侧。如有脑干损伤,可出现双侧瞳孔极度缩小或时大时小。观察双侧瞳孔的形状、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1次/15~30min,一旦发现瞳孔变化应及时报告医生。13例患者出现一侧瞳孔较前散大,对光反射迟钝,立即行CT复查,确诊为迟发性颅内血肿。另外应注意区别是视神经损伤还是动眼神经损伤所致。视神经损伤的瞳孔散大有间接反射的存在,而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其瞳孔散大在受伤时已出现,无进行性恶化表现。本组4例在受伤时已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无进行性恶化表现,且神志清楚,言语对答正确,提示眼神经损伤。

1.2.3生命体征:迟发性颅内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均可导致生命体征的改变。早期表现为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脉搏减慢,呼吸变慢,幅度加深,即“两慢一高”。测量血压、脉搏、呼吸,1次/15~30min。如出现“两慢一高”现象应及时报告医生,1例出现呼吸不规则,脉搏节律紊乱,经积极手术抢救无效死亡。

1.2.4神经系统体征:颅内血肿所致的神经系统体征有肢体活动障碍、病理征阳性、癫发作等。迟发性血肿可加重原有的神经系统体征或引起新的神经系统体征,如:腹壁反射逐渐减弱或消失,双下肢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或患侧肢体出现共济失调、嘴角或面肌抽动等。观察患者肢体活动和语言情况,1次/15~30min,对不合作或昏迷患者应注意躁动时或刺激情况下肢体的活动情况及言语和发音情况,随时注意有无抽搐发生,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本组3例患者出现癫发作、一侧肢体活动障碍,经CT复查确诊,及时手术清除,效果良好。

1.2.5颅内压增症状:

①骨窗张力的观察和护理:骨窗张力的大小直接反映颅内压的高低,与术后恢复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触摸感觉进行判断,张力由低到高分别为触唇感、触鼻感、触额感[3]。应随时观察骨窗膨出的大小、硬度、有无分泌物等。加强骨窗局部的观察和护理,防止感染。避免碰撞缺损区域、防止受压。宜行健侧卧位,慎行患侧卧位,改变体位时勿过于剧烈,防止脑组织移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如有血肿发生,骨窗压力会明显升高。故应严密观察术后骨窗张力,1次/15~30min。如张力不变或降低,则提示患者病情好转,张力逐渐升高则疑有迟发性血肿发生,应尽早复查及时诊断。本组2例术后骨窗张力改变,经检查确诊为迟发性脑内血肿,及时进行了二次手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②临床症状的观察:血肿的增加可加重或引起颅内压的增高,主要表现为头痛加剧、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本组5例患者入院时意识清醒,观察中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使用脱水剂后症状未见改善或轻微改善后症状更加明显。立即复查CT证实为迟发性颅内血肿,为手术清除血肿赢得了时间。5例患者均治愈。

2结果

经过及时治疗、严密观察与细心护理,36例患者治愈30例,中等残疾3例,重残2例,死亡1例。未发生与护理不当有关的并发症。

3讨论

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后常加重病情,增加病人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必须加强防范。

(1)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过度的活动和情绪激动;

(2)烦躁者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静药;

(3)搬动患者时动作应轻柔,避免颈部扭曲及头部剧烈震动;

(4)吸痰时动作要轻快,吸痰时间不宜过长,吸痰管粗细适中,防止患者剧烈咳嗽影响呼吸;

(5)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应用缓泻剂;

(6)高热时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7)病情稳定者抬高床头15°~30°,以增加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8)注意输液速度及输液量,防止颅内压骤然波动。

能否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而早期诊断则取决于对本病早期临床征象的正确认识。颅脑外伤后应高度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颅内压及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伤残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第二篇:颅脑手术后并发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

颅脑手术后并发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交通事业、工业、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汽车数量的剧增等,致创伤人数的日趋增加,颅脑损伤占全身外伤的第二位。颅脑损伤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具有多变、易变、突变的特点,因此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颅脑外科病人术前多伴有颅内压增高、脑血流改变、内分泌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神经功能障碍,降低了对手术的耐受性,加之开颅手术时间长、损伤重、术中出血多,导致对病人的打击远远超过一般外科,使其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其中颅内血肿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术后如能加强观察和护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妥善医疗,可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使病人转危为安,尽快渡过手术关。

1.临床资料

本组124例,男76例,女48例,年龄15~72岁。发生血肿7例,占4.5%。其中发生于扩大的翼点开颅术后2例(硬膜外);高血压脑内出血清除后血压持续升高导致再次出血3例;凝血机能差者1例(硬膜下);外伤性脑挫伤、硬膜下血肿清除后1例(硬膜下)。2例较小的血肿在CT复查时意外发现,经密切观察、保守治疗效果较好;3例行血肿清除术痊愈出院,1例突发脑疝,在行开颅探查过程中死亡;1例老龄高血压患者因脑血管硬化加之体质太差,家属不同意手术清除血肿而死亡。

2.临床表现

血肿常发生于术后24h~48h内,半数以上在12h内,2/3在3h内,临床特征为急性颅内压增高。

2.1 幕上血肿可表现为:意识状态恶化;头痛出现或加重,但老年、小儿不明显;出现术前和术后即刻均没有发生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瞳孔散大,表明已发生小脑幕切迹疝。

2.2 幕下血肿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明显且多伴有呕吐,常很快呈现呼吸减慢、节律不规则等脑干受累症状。

3.病情观察

3.1 意识状态的观察

意识状态改变是术后病情恶化的早期信号,大多因颅内压增高导致脑供血障碍、脑疝或脑干受损。通常采用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记分法,根据患者睁眼、言语及肢体运动三方面综合记分,3~8为重型、9~12为中型、13~15为轻型。记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麻醉清醒后立即记录,作为以后比较的基础分;

(2)意识改变较突然,术后早期15~30分钟记录一次,稳定后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3)镇静药干扰意识观察,故应慎用;

(4)失语、肢体运动障碍影响动作的完成,应予以鉴别。如果病人原来神志清楚,突然遗尿并逐渐转入嗜睡状态或经过一度严重躁动不安后,突然转入安静昏睡状态都提示病情恶化。

3.2生命体征的观察

颅内压增高的急性期可伴有生命体征的特殊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徐缓、呼吸减慢,即Cushing氏反应。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若出现此反应应该考虑继发血肿,而且说明颅内压已重度升高。

3.3瞳孔的观察

术后颅内血肿,特别是幕上血肿,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会出现小脑幕裂孔疝,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为其特征,分析瞳孔散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常瞳孔直径为2.5~4.5mm,双侧等大正圆,若相差大于0.5mm,则对诊断有意义;

(2)瞳孔散大绝大多数出现于病变(即脑疝)同侧,偶可在对侧;(3)脑疝引起的瞳孔散大伴有意识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4)手术对动眼神经的损伤可引起瞳孔散大;

(5)眼球损伤、应用某些升压药可引起瞳孔散大,应予鉴别[1]。3.4颅内压的观察

高颅压时除有Cushing氏反应外,腰穿压力在1.96kPa以上(侧卧位),站立与平卧时,头痛无明显改变[2],颅内压的进行性升高常出现在临床恶化之前。

3.5引流液及伤口的观察

颅脑手术后常在术区脑内、脑室内、硬膜外放置引流管。当有脑脊液混杂时,血性引流液可很多,但并非真正的出血;另一方面,有血肿形成时,引流却往往不能奏效,故不能根据引流量诊断或排除血肿形成,疑似有后颅凹血肿,应查看伤口张力,因枕部的骨板多在开颅时咬除,有血肿时局部张力较高。

4.护理

4.1当在临床观察中疑似有血肿形成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在最短时间内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施行血肿清除术。

4.2术后要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呼吸道阻塞会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导致脑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和加重颅内血肿与颅内高压。对于嗜睡、咳嗽反射灵敏的病人,应鼓励并辅助病人有效地咳嗽排痰,可采用指压胸骨切迹上方气管、雾化吸入与翻身拍背等办法,但要注意避免剧咳;对于不能自行咳痰的病人,应给予吸痰,每次吸痰不宜超过15s,痰液粘稠者,可雾化15分钟后吸痰效果最好[3];对于已出现病理呼吸等生命体征改变者,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利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4.3根据医嘱按时按量准确使用脱水剂等药物,正确记录24h出入量及脑脊液量,床头抬高20。~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给予氧气吸入,高热者,积极降温,避免用力排便、咳嗽等增高颅内压诱因,对于突然躁动不安的病人,不能单纯地约束病人,而是要认真查找原因,颅内高压、膀胱过度充盈、大便干结引起的强烈排便反射、冷、热、痛、痒等颅外因素均可致病人烦躁,然后要积极处理好这些问题。

4.4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

颅脑术后各种引流管护理非常重要,一定要保持引流通畅,头部活动范围应适当限制,避免牵拉,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

4.4.1 脑室引流时引流袋悬挂于床头,高出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注意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脑室内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最多不超过5~7天,过久可致颅内感染,拔管前一天应该夹管,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

4.4.2创腔引流

颅内占位性病变手术摘除后,于创腔内放置引流管,目的在于引流手术残腔的血性液体及气体,减少局部积液或形成假性囊肿的机会。引流袋放在与头部创腔一致的位置,以保持创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避免脑组织移位,术后48小时后,可将引流袋略为放低,以引流残留液体,使脑组织膨起,减少局部残腔[4]。与脑室相通创腔引流,应适当抬高引流袋,一般于术后3 ~4天拔除。

4.4.3硬膜下引流术后采取头低脚高位向患侧卧,以利引流,引流袋低于创腔,不宜使用强力脱水剂,也不过分限制水分,以免影响脑膨隆,术后3天可考虑拔管。

4.5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嘱咐患者卧床休息,要告知患者及家属与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使其消除焦虑和恐惧心理,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特别是不能随意拉扯引流管与剧烈活动,以达到顺利康复的目的。

5.护理体会

5.1初步迅速判断病情:病人入院后,应立即协助医生迅速查体,测血压,脉搏,呼吸,确定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光反射情况,四肢活动等,根据病情选择急救措施。

5.2保持呼吸通畅:颅脑损伤患者大多数合并呼吸道梗阻,多数患者并非死于发病,因呼吸道梗阻,窒息死于发病时。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抢救过程中非常重要。发现呼吸异常时,应立即开放气道,迅速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呕吐物及凝血块等。解开衣领,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胃内容物倒流引起窒息,对舌后坠患者使用舌钳固定舌体,即时给予氧气吸入,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工作。5.3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据有关文献报道,颅脑损伤患者必须在伤后5分钟内给予救命性措施,伤后30分钟内给予医疗急救,则18-25%受害的生命可因此得到挽救。所以必须在医生下达医嘱前迅速建立两条快速静脉通道,一条用于脱水剂的快速滴入,防止脑疝形成,另一条用于止血及纠正休克补液等。

5.4妥善处理伤口:头部血管丰富,头皮裂伤后出血凶猛,因此迅速止血防止休克非常重要。首先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并加压包扎,留有插入或折断的致伤物时切勿拔出,以免造成大出血。对外漏的脑组织周围可用消毒纱布卷保护。患者出现脑积液鼻漏、耳漏时禁止填堵,禁止健侧卧位。吸痰时严禁从鼻腔吸引,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颅内感染。

5.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未稍血管充盈情况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①对清醒患者在思想上要给予足够重视,作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恐惧感,避免精神刺激,严密观察患者头痛、恶心、呕吐及血压变化情况。警惕高颅压的产生及意识障碍的发生。②对昏迷患者要及时正确地执行医嘱,尽快输入脱水剂,防止脑疝发生。严密监测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及意识状态15-30分钟一次。意识状态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和病情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5]。昏迷是意识障碍中最严重的阶段,从病人的烦躁不安、嗜睡、恍惚、浅昏迷、深昏迷的演变可预示病情的变化。瞳孔的变化可直接反映颅内损伤的部位及病情的轻重程度,如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为颅脑损伤临终前征兆;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伴昏迷提示脑干损伤;双侧瞳孔不等大提示脑疝形成等。因此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认真详细作好记录,同时备齐各种抢救所需。

5.6合并症的护理:合并高颅压时尽快输入脱水剂,防止脑疝形成,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合并高热时需分析病因,对症处理,早期高热是由于颅压增高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所致,而后期高热主要是合并感染如肺炎等引起,持续高热可增加脑组织的耗氧量,进一步加重脑缺氧及脑水肿。根据病情特点可采用:冰袋、冰帽降温;或遵医嘱应用退烧药物或补液,同时做好口腔、皮肤护理。合并大小便失禁时及时给予导尿术,增加体位变化次数及定时翻身,对身体受压部位进行按摩等,预防褥疮尿路感染等。

6.总结

总之,颅脑损伤病情危重,变化快,若观察救治不及时可降低抢救成功率,因此密切观察意识的动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的供给,密切观察有无高颅压症状的出现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第三篇:颅脑手术后并发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1

颅脑手术后并发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

—————

外科 :陆茂金

【摘要】: 讨论颅脑手术后并发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将我科近几年内颅脑手术后并发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进行总结。颅脑手术后并发颅内血观察与护理必须做到1术后加强观察和护理2加强观察和护理。

【关键词】:

颅脑手术后并发颅内血肿

观察与护理

正文

颅脑外科病人术前多伴有颅内压增高、脑血流改变、内分泌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神经功能障碍,降低了对手术的耐受性,加之开颅手术时间长、损伤重、术中出血多导致对病人的打击远远超过一般外科,使其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其中颅内血肿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术后如能加强观察和护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妥善医疗,可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使病人转危为安,尽快渡过手术关。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共有154例开颅手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124例,男76例,女48例,年龄15~72岁。发生血肿7例,占4.5%.其中发生于扩大的翼点开颅术后2例(硬膜外);高血压脑内出血清除后血压持续升高致再次出血3例;凝血机能差者1例(硬膜下);外伤性脑挫伤、硬膜下血肿清除后1例(硬膜下)。2例较小的血肿在CT复查时意外发现,经密切观察、保守治疗效果较好;3例行血肿清除术痊愈出院,1例突发脑疝,在行开颅探查过程中死亡;1例老龄高血压患者因脑血管硬化加之体质太差,家属不同意手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清除血肿而死亡。

二、临床表现

血肿常发生于术后24~48内,半数以上在12h内,2/3在3d内,临床特征为急性颅内压增高。

2.1幕上血肿可表现为:意识状态恶化;头痛出现或加重,但老年、小儿不明显;出现术前和术后即刻均没有发生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瞳孔散大,表明已发生小脑幕切迹疝。

2.2幕下血肿亦首先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明显且多伴有呕吐,常很快呈现呼吸减慢、节律不规则等脑干受累症状。

三、病情观察

3.1意识状态的观察

意识状态改变是术后病情恶化的早期信号,大多因颅内压增高导致脑供血障碍、脑疝或脑干受损。通常采用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记分法,根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患者睁眼、言语及肢体运动三方面综合记分,3~8为重型、9~12为中型、13~15为轻型。记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麻醉清醒后立即记录,作为以后比较的基础分;(2)意识改变较突然,术后早期15~30分钟记录一次,稳定后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3)镇静药干扰意识观察,故应慎用;(4)失语、肢体运动障碍影响动作的完成,应予以鉴别。如果病人原来神 志清楚,突然遗尿并逐渐转入嗜睡状态或经过一度严重躁动不安后,突然转入安静昏睡状态都提示病情恶化。

3.2生命体征的观察

颅内压增高的急性期可伴有生命体征的特殊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徐缓、呼吸减慢,即Cushing氏反应。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若出现此反应应考虑继发血肿,而且说明颅内压已重度升高。

3.3瞳孔的观察

术后颅内血肿,特别是幕上血肿,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会出现小脑幕裂孔疝,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为其特征,分析瞳孔散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正常瞳孔直径为2.5~4.5mm,双侧等大正圆,若相差大于0.5mm,则对诊断有意义;(2)瞳孔散大绝大多数出现于病变(即脑疝)同侧,偶可在对侧;(3)脑疝引起的瞳孔散大伴有意识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4)手术对动眼神经的损伤可引起瞳孔散大;(5)眼球损伤、应用某些升压药可引起瞳孔散大,应予鉴别。

3.4颅内压的观察

高颅压时除有Cushing氏反应外,腰穿压力在1.96kPa以上(侧卧位),站立与平卧时,头痛无明显改变,颅内压的进行性升高常出现在临床恶化之前。

3.5引流液及伤口的观察

颅脑手术后常在术区脑内、脑室内、硬膜外放置引流管。当有脑脊液混杂时,血性引流液可很多,但并非真正的出血;另一方面,有 血肿形成时,引流却往往不能奏效,故不能根据引流量诊断或排除血肿形成,疑有后颅凹血肿,应查看伤口张力,因枕部的骨板多在开颅时咬除,有血肿时局部张力较高。

四、护理

4.1当在临床观察中疑有血肿形成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在最短时间内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施行血肿清除术。

4.2术后要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呼吸道阻塞会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导致脑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和加重颅内血肿与颅内高压。对于嗜睡、咳嗽反射灵敏的病人,应鼓励并辅助病人有效地咳嗽排痰,可采用指压胸骨切迹上方气管、雾化吸入与翻身拍背等办法,但要注意避免剧咳;对于不能自行咳痰的病人,应给予吸痰,每次吸痰不宜超过15s,痰液粘稠者,可雾化15分钟后吸痰效果最好;对于已出现病理呼吸等生命体征改变者,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利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4.3根据医嘱按时按量准确使用脱水剂等药物,正确记录24h出入量及脑脊液量,床头抬高20.~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给予氧气吸入,高热者,积极降温,避免用力排便、咳嗽等增高颅内压诱因,对于突然躁动不安的病人,不能单纯地约束病人,而是要认真查找原因,颅内高压、膀胱过度充盈、大便干结引起的强烈排便反射、冷、热、痛、痒等颅外因素均可致病人烦躁,然后要积极处理好这些问题。

4.4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

颅脑术后各种引流管护理非常重要,一定要保持引流通畅,头部活动范围应适当限制,避免牵拉,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

4.4.1脑室引流时引流袋悬挂于床头,高出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注意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脑室内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最多不超过5~7天,过久可致颅内感染,拔管前一天应夹管,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

4.4.2创腔引流

颅内占位性病变手术摘除后,于创腔内放置引流管,目的在于引流手术残腔的血性液体及气体,减少局部积液或形成假性囊肿的机会。引流袋放在与头部创腔一致的位置,以保持创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避免脑组织移位,术后48小时后,可将引流袋略为放低,以引流残留液体,使脑组织膨起,减少局部残腔。与脑室相通创腔引流,应适当抬高引流袋,一般于术后3~4天拔除。

4.4.3硬膜下引流术后采取头低脚高位向患侧卧,以利引流,引流袋低于创腔,不宜使用强力脱水剂,也不过分限制水分,以免影响脑膨隆,术后3天可考虑拔管。

4.5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嘱患者卧床休息,要告知患者及家属与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使其消除焦虑和恐惧心理,保持良好心 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特别是不能随意拉扯引流管与剧烈活动,以达到顺利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阶平.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1

2、陆以佳.外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27

3、周颖.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护理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

第四篇:执业护士护理论文指导:颅脑手术后并发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

颅脑外科病人术前多伴有颅内压增高、脑血流改变、内分泌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神经功能障碍,降低了对手术的耐受性,加之开颅手术时间长、损伤重、术中出血多导致对病人的打击远远超过一般外科,使其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其中颅内血肿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术后如能加强观察和护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妥善医疗,可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使病人转危为安,尽快渡过手术关。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共有154例开颅手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4例,男76例,女48例,年龄15~72岁。发生血肿7例,占4.5%.其中发生于扩大的翼点开颅术后2例(硬膜外);高血压脑内出血清除后血压持续升高致再次出血3例;凝血机能差者1例(硬膜下);外伤性脑挫伤、硬膜下血肿清除后1例(硬膜下)。2例较小的血肿在CT复查时意外发现,经密切观察、保守治疗效果较好;3例行血肿清除术痊愈出院,1例突发脑疝,在行开颅探查过程中死亡;1例老龄高血压患者因脑血管硬化加之体质太差,家属不同意手术清除血肿而死亡。

2临床表现

血肿常发生于术后24~48内,半数以上在12h内,2/3在3d内,临床特征为急性颅内压增高。

2.1幕上血肿可表现为:意识状态恶化;头痛出现或加重,但老年、小儿不明显;出现术前和术后即刻均没有发生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瞳孔散大,表明已发生小脑幕切迹疝。

2.2幕下血肿亦首先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明显且多伴有呕吐,常很快呈现呼吸减慢、节律不规则等脑干受累症状。

3病情观察

3.1意识状态的观察

意识状态改变是术后病情恶化的早期信号,大多因颅内压增高导致脑供血障碍、脑疝或脑干受损。通常采用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记分法,根据患者睁眼、言语及肢体运动三方面综合记分,3~8为重型、9~12为中型、13~15为轻型。记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麻醉清醒后立即记录,作为以后比较的基础分;(2)意识改变较突然,术后早期15~30分钟记录一次,稳定后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3)镇静药干扰意识观察,故应慎用;(4)失语、肢体运动障碍影响动作的完成,应予以鉴别。如果病人原来神志清楚,突然遗尿并逐渐转入嗜睡状态或经过一度严重躁动不安后,突然转入安静昏睡状态都提示病情恶化。

3.2生命体征的观察

颅内压增高的急性期可伴有生命体征的特殊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徐缓、呼吸减慢,即Cushing氏反应。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若出现此反应应考虑继发血肿,而且说明颅内压已重度升高。

3.3瞳孔的观察

术后颅内血肿,特别是幕上血肿,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会出现小脑幕裂孔疝,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为其特征,分析瞳孔散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正常瞳孔直径为2.5~4.5mm,双侧等大正圆,若相差大于0.5mm,则对诊断有意义;(2)瞳孔散大绝大多数出现于病变(即脑疝)同侧,偶可在对侧;(3)脑疝引起的瞳孔散大伴有意识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4)手术对动眼神经的损伤可引起瞳孔散大;(5)眼球损伤、应用某些升压药可引起瞳孔散大,应予鉴别。

3.4颅内压的观察

高颅压时除有Cushing氏反应外,腰穿压力在1.96kPa以上(侧卧位),站立与平卧时,头痛无明显改变,颅内压的进行性升高常出现在临床恶化之前。

3.5引流液及伤口的观察

颅脑手术后常在术区脑内、脑室内、硬膜外放置引流管。当有脑脊液混杂时,血性引流液可很多,但并非真正的出血;另一方面,有血肿形成时,引流却往往不能奏效,故不能根据引流量诊断或排除血肿形成,疑有后颅凹血肿,应查看伤口张力,因枕部的骨板多在开颅时咬除,有血肿时局部张力较高。

4护理

4.1当在临床观察中疑有血肿形成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在最短时间内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施行血肿清除术。

4.2术后要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呼吸道阻塞会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导致脑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和加重颅内血肿与颅内高压。对于嗜睡、咳嗽反射灵敏的病人,应鼓励并辅助病人有效地咳嗽排痰,可采用指压胸骨切迹上方气管、雾化吸入与翻身拍背等办法,但要注意避免剧咳;对于不能自行咳痰的病人,应给予吸痰,每次吸痰不宜超过15s,痰液粘稠者,可雾化15分钟后吸痰效果最好;对于已出现病理呼吸等生命体征改变者,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利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4.4根据医嘱按时按量准确使用脱水剂等药物,正确记录24h出入量及脑脊液量,床头抬高20.~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给予氧气吸入,高热者,积极降温,避免用力排便、咳嗽等增高颅内压诱因,对于突然躁动不安的病人,不能单纯地约束病人,而是要认真查找原因,颅内高压、膀胱过度充盈、大便干结引起的强烈排便反射、冷、热、痛、痒等颅外因素均可致病人烦躁,然后要积极处理好这些问题。

4.5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

颅脑术后各种引流管护理非常重要,一定要保持引流通畅,头部活动范围应适当限制,避免牵拉,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

4.5.1脑室引流时引流袋悬挂于床头,高出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注意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脑室内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最多不超过5~7天,过久可致颅内感染,拔管前一天应夹管,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

4.5.2创腔引流

颅内占位性病变手术摘除后,于创腔内放置引流管,目的在于引流手术残腔的血性液体及气体,减少局部积液或形成假性囊肿的机会。引流袋放在与头部创腔一致的位置,以保持创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避免脑组织移位,术后48小时后,可将引流袋略为放低,以引流残留液体,使脑组织膨起,减少局部残腔。与脑室相通创腔引流,应适当抬高引流袋,一般于术后3~4天拔除。

4.5.2硬膜下引流术后采取头低脚高位向患侧卧,以利引流,引流袋低于创腔,不宜使用强力脱水剂,也不过分限制水分,以免影响脑膨隆,术后3天可考虑拔管。

4.6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嘱患者卧床休息,要告知患者及家属与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使其消除焦虑和恐惧心理,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特别是不能随意拉扯引流管与剧烈活动,以达到顺利康复的目的。

第五篇:165系统精讲-神经系统-第一、二节 解剖生理、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病人的护理

1.引起颅内压增高最主要因素是

A.颅内容物体积增加 B.颅内占位病变 C.颅腔缩小 D.外伤 E.严重感染

【答案】:A 【解析】:考察颅内压增高的病因。颅内压增高的病因有:颅内容物体积增大、颅内新生的占位性病变、颅腔容积缩小,其中颅内容物体积增大是颅内压增高的最常见病因。

2.对颅内压过高病人不能采取下列哪项措施降低颅压

A.脱水疗法 B.腰穿放脑脊液 C.侧脑室引流 D.激素治疗 E.颅骨钻孔减压

【答案】:B 【解析】:考察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原则。颅内压增高时,腰椎穿刺有导致枕骨大孔疝的危险,应避免进行。

3.患者,女性,19岁。头部跌伤后当即昏迷,10分钟后清醒,1天后再次昏迷,检查:伤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对侧肢体瘫痪,最主要的处理是

A.激素治疗 B.冬眠低温疗法 C.改善脑细胞代谢 D.急诊手术 E.脱水治疗

【答案】:D 【解析】:考察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原则。病人外伤后有昏迷-清醒-昏迷表现,提示硬脑膜外血肿。颅内血肿一经确诊原则上手术治疗,手术清除血肿,并彻底止血。

4.患者男性,23岁。脑挫裂伤致急性颅内压增高。其主要临床表现是

A.肢体瘫痪 B.头痛、呕吐 C.神志昏迷 D.四肢抽搐 E.尿少

【答案】:B 【解析】:考察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即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

5.颅内压增高“三主征”是指

A.头晕、猝倒、视神经乳头水肿 B.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C.头晕、头痛、生命体征变化 D.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E.头晕、嗜睡、呕吐

【答案】:D 【解析】:考察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即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记忆性知识,须掌握。

6.患者男性,28岁。脑外伤后出现小脑幕切迹疝,对其急救处理不正确的是

A.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B.应用激素

C.快速静脉输入20%甘露醇 D.腰椎穿刺、降低颅压 E.做好紧急手术减压的准备

【答案】:D 【解析】:考察脑疝的治疗原则。脑疝的紧急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快速输入甘露醇、地塞米松、呋塞米等,紧急做好术前准备,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的变化,呼吸功能障碍者立即气管插管。但应禁忌行腰椎穿刺,因可加重病情。

7.患者男性,35岁。脑外伤致小脑幕切迹疝,下列哪项是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

A.神志障碍,患侧瞳孔先暂时缩小,以后逐渐散大 B.神志障碍,瞳孔早期扩大 C.神志障碍,呼吸障碍 D.头痛呕吐,昏迷

E.神志清醒,一侧瞳孔明显散大

【答案】:A 【解析】:考察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表现。小脑幕切迹疝病人患侧瞳孔先暂时缩小,以后逐渐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意识进行性障碍。8.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小儿的脑耗氧相当于成人的

A.1.5倍 B.2倍 C.2.5倍 D.3倍 E.4倍

【答案】:C 【解析】:考察小儿脑的解剖生理特点。小儿的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的50%,而成人则为20%,缺氧的耐受性较成人更差。因此,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小儿的脑耗氧相当于成人的2.5倍。9.关于小儿脑的发育,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出生时脑重370g B.占体重的10%~12% C.大脑外观与成人相似 D.皮质下中枢发育较成熟 E.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成熟 【答案】:E 【解析】:考察小儿脑的发育特点。小儿出生时大脑的重量约370g,占体重的10%~12%,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十分相似,脑表面有主要沟回,但较浅且发育不完善,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髓鞘形成不全,对外来刺激反应缓慢且易泛化。大脑皮质下中枢发育已较为成熟,而大脑的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尚不成熟。10.关于脊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位于椎管内

B.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 C.下端在成人平第2腰椎 D.新生儿约平第3腰椎下缘 E.两侧连有神经根

【答案】:C 【解析】:考察脊髓的解剖生理。脊髓位于椎管内,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新生儿约平第3腰椎下缘。脊髓两侧连有由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根,前根由运动纤维组成,后根由感觉纤维组成,前根和后根有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脊神经共有31对,与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椎节段。11.关于反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B.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进行 C.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D.反射调节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E.在周围神经系统参与下

【答案】:E 【解析】:考察神经调节的生理特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所以答案E是错误的。12.出生时即存在且终生不消失的反射是

A.瞳孔反射 B.腹壁反射 C.觅食反射 D.提睾反射 E.吸吮反射

【答案】:A 【解析】:考察神经调节的生理特点。出生时小儿即有觅食、吸吮、吞咽、拥抱、握持等一些先天性反射和对强光、寒冷、疼痛的反应。觅食和吸吮反射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否则将影响动作发育。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到1岁时才稳定。瞳孔反射终生不消失。

13.患者男性,25岁,突发剧烈头痛,伴频繁呕吐,继之神志不清。检查:体温36.8℃,颈抵抗,心、肺无异常,肢体无偏瘫。入院检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请问该病人治疗中不妥的是

A.绝对卧床4周 B.避免用力排便 C.保持病房安静 D.可给予脱水剂

E.不必使用止痛药和镇静剂

【答案】:E 【解析】: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护理原则:1.保持安静绝对卧床休息4周,尽量避免一切可能增加病人的血压和颅内压的诱发因素,防止病人躁动不安,保持安静休息,避免用力排便。2.降低颅内压,可用甘露醇。3.对头痛和躁动不安的患者应用足量的止痛药和镇静剂,以保持病人安静休息,防止再出血。

14.患者男性,20岁,头部伤致硬脑膜外血肿,继发引起急性脑疝,此时首要的治疗措施是

A.20%甘露醇静脉滴注 B.手术减压

C.手术清除颅内血肿 D.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E.应用地塞米松

【答案】:A 【解析】:考察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原则。发生急性脑疝时,应立即静脉快速输入高渗脱水剂,争取时间尽快手术,去除病因。

患者男,35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不慎摔伤头部,当时意识丧失,10分钟后恢复意识,伴有头痛、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询问病史,患者对受伤当时和伤前近期情况无记忆。查体:血压100/60mmHg,心率100次/分,双肺呼吸音正常,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15.对该患者的初步诊断为

A.脑震荡 B.脑出血 C.颅内肿瘤 D.颅内压增高 E.脑挫裂伤

【答案】:A 【解析】:考察脑震荡的诊断。脑震荡是最常见的轻度原发性脑损伤,为一过性脑功能障碍,无肉眼可见的神经病理改变。受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一般不超过30分钟,清醒后大多不能回忆受伤前及当时的情况。可能会伴有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短期内可自行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根据该患者的临床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脑震荡。

患者男,35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不慎摔伤头部,当时意识丧失,10分钟后恢复意识,伴有头痛、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询问病史,患者对受伤当时和伤前近期情况无记忆。查体:血压100/60mmHg,心率100次/分,双肺呼吸音正常,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16.为进一步诊断,首选的检查是

A.颅部X线拍片 B.心电图 C.CT D.MRI E.脑电图

【答案】:C 【解析】:考察颅脑损伤的辅助检查。CT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的部位、范围和程度。MRI能显示轻度脑挫裂伤病灶。患者男,35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不慎摔伤头部,当时意识丧失,10分钟后恢复意识,伴有头痛、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询问病史,患者对受伤当时和伤前近期情况无记忆。查体:血压100/60mmHg,心率100次/分,双肺呼吸音正常,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

17.患者颅脑CT检查无异常,治疗措施是 A.严格禁食,补液治疗 B.脱水降颅压 C.抗生素预防感染 D.应用改善脑循环药物 E.卧床休息,酌用镇静药物

【答案】:E 【解析】:考察脑震荡的治疗。颅脑CT检查无异,可无需特殊治疗,先卧床休息1~2周,酌用镇静药等对症处理。

患者,男性,18岁,头部外伤15小时急诊入院。查体:呼唤能睁眼,回答问题不切题,疼痛存在,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毫米,对光反射灵敏,低温低热。

18.若患者一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损伤的部位为

A.桥脑损伤 B.小脑幕切迹疝 C.枕骨大孔疝 D.脑干损伤 E.额中回后分损伤

【答案】:B 【解析】:考察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表现。小脑幕切迹疝病人患侧瞳孔先暂时缩小,以后逐渐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意识进行性障碍。

患者,男性,18岁,头部外伤15小时急诊入院。查体:呼唤能睁眼,回答问题不切题,疼痛存在,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毫米,对光反射灵敏,低温低热。

19.该患者GCS评分是

A.14分 B.13分 C.12分 D.11分 E.10分 【答案】:C 【解析】:考察GCS评分。本患者GCS评分:呼唤睁眼3分,回答问题不确切4分,对疼痛刺激有反应5分。总分12分,属中度昏迷(9~12分)。

患者,男性,18岁,头部外伤15小时急诊入院。查体:呼唤能睁眼,回答问题不切题,疼痛存在,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毫米,对光反射灵敏,低温低热。

20.若患者躁动不安,下列护理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A.立即给予镇静药 B.加用床档保护

C.不强加约束,以免过分挣扎 D.勤剪指甲,以防抓伤 E.必要时派人守护

【答案】:A 【解析】:考察脑损伤的护理措施。该患者脑损伤并出现了意识障碍,此时不能给予镇静药,以防加重病情。

下载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细察与调护论文(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细察与调护论文(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