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变化对盐分环境梯度的响应论文[范文大全]

时间:2019-12-06 01:0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变化对盐分环境梯度的响应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变化对盐分环境梯度的响应论文》。

第一篇:浅谈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变化对盐分环境梯度的响应论文

植物多样性是群落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中心议题,是区域生态功能和稳定的基础(Jucker和Coomer, 2012)。艾比湖湿地干旱少雨,蒸发量和降水量相差悬殊,生态系统很脆弱,是植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地区(马森等,2006;尹林克,1997),研究艾比湖湿地植物多样性特征,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沙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盐胁迫下植物的生长、发育(弋良朋和王祖伟,2011;尤佳等,2012;董利苹等,2011)等方面,对荒漠植物多样性各种测度在土壤盐分梯度下的定量分析和动态响应,研究资料还较缺乏(韩大勇等,2012;郝智如和张克斌,2014)。艾比湖是新疆第一大咸水湖,在新疆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近几年来,由于土壤含盐量不断上升和地下水位下降,原有的植被急剧衰败,取而代之的是耐盐碱的植被,由于蒸发大于降水,所以该类植物生长的环境是严重的土壤盐渍化。土壤盐分大量富集,干旱和盐协迫成为影响盐生植物生长与生存发育的的重要因素。根据近10年对艾比湖研究积累表明,非常缺少对艾比湖湿地植被与环境关系的数量分析研究,为更好地理解环境梯度对荒漠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本文利用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描述群落与盐分环境之间关系,利用群落结构的定量指标分析群落与盐分环境的关系,探讨艾比湖湿地的植物群落变化与盐分梯度的关系,为更好的保护湿地,研究其环境变迁的过程提供基础性的资料。

1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艾比湖总面积2 670 km2,位于E82°35'~83°10',N44°44'~45°10在精河县城北部,西接博乐市,北临塔城地区的托里县,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相邻,是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最低洼地和水盐汇集中心。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着多种湿地类型,在中国内陆荒漠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性和较高的保护价值。艾比湖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且风大、风多、浮沉和盐尘活动频繁。该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年均日照时数约2 800 h;地区年平均气温6.8℃,极端最高气温41.7 ℃,极端最低气温一32.2 ℃,全年积温为3 3534 245℃,平均无霜期162 d;年均降水量90.91~63.9 mm之间,年蒸发量却高达3 790 mm以上,属于特干旱区。该区多样化的土壤类型决定了旱生、超旱生、沙生、盐生、湿生和水生等植物群落的形成。主要植物种类有胡杨、梭梭、芦苇,在平原低地还有怪柳、黑果拘祀、甘草、小璋毛、湖滨盐沼地有盐穗木、盐节木、碱蓬、和盐爪爪,山前冲积洪扇有琵琶柴等。

1.2样方调查和实验分析

2012年5月,在艾比湖湿地从博河站绕湖60km范围,设置鸭子湾、鸟岛、博河、奎屯河20个10 mx10 m的样方;2012年10月在距艾比湖湖边鸟岛站5, 10, 15 km范围内设置19个10 mx 10 m的样方,共采集39个10 mx 10 m的样方。现场鉴定每个样方中的物种类别,同时记录种数、个体数、胸径、高度、冠幅等植物特征,以及各样地的海拔、经纬度、群落微环境和地貌特征。在调查样方内利用四分法采取0~5 , 5~20 , 2040 , 4060 cm土壤作为土壤样品,土壤盐分用残渣烘干法测定,土水比为1:5(土壤农化分析,1996)。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盐分梯度下植物组成和生活型特征

在环湖和距湖远近不同的39个采样点中,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盐分含量由上至下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盐分表聚现象显著。距湖15km和距湖5 km采样点大部分处于第1个盐分梯度,植被以梭梭、怪柳、自刺为主,出现的植被种类较多;鸟岛、博河、鸭子湾、奎屯河、和距湖10 km处均处于第2个盐分梯度,盐渍化程度达到中一重度,植被以怪柳、盐节木为主,黑果拘祀也有相当部分的数量;湖边采样点,在3个盐分梯度各有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样方调查结果表明,研究样地共出现43种植物,分属42科,20种。其中植物种较多的有黎科8种、禾本科8种、菊科5种、豆科5种,其他科属均为1~2种;盐分梯度下,从51至53出现的种数分别为25, 37和17种;按植物生活型统计,随土壤盐含量的升高,群落生活型结构有所改变,草本比例减少,灌木和乔木比例有所增加,各盐分梯度下的具体生活型比例(物种数量比例,忽略2种藤本)分别为51草本、灌木(含小/半灌木)和乔木(含小乔木)分别为56% , 22% , 22%;52草本、灌木(含小/半灌木)和乔木(含小乔木)分别为65%, 24%, 12%;53草本、灌木(含小/半灌木)和乔木(含小乔木)分别为50%, 33%, 17%0。

3讨论与结论

3.1讨论

3.1.1不同盐分梯度下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特征

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盐分含量由上至下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盐分表聚现象显著。距湖15km和距湖5 km采样点大部分处于第1个盐分梯度,鸟岛、博河、鸭子湾、奎屯河、和距湖10 km处均处于第2个盐分梯度,盐渍化程度达到中一重度;湖边采样点,在3个盐分梯度各有分布。3个盐分梯度上51植被以梭梭、怪柳、自刺为主;52植被以怪柳、盐节木为主;S3植被以盐节木、盐角草、芦苇为主;植物Simpo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在中盐梯度下达到最大,最大值分别为0.84 , 2.28 , 3.82;Pielow指数则是随着盐分梯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在低盐梯度下达到最大值,最大值为1.26;多样性指数在53梯度下整体显著降低。土壤盐分含量为2.40%一3.12%时对艾比湖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艾比湖湿地植物多样性在低土壤盐分梯度下(0.03%一0.73%)不受影响,但当土壤盐分增至2.40%一3.12%的高水平时,植物多样性显著降低,且土壤盐分主要通过富集种影响多样性响应动态。

3.1.2不同盐分梯度下艾比湖湿地植物生活型转变

不同生活型体现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异,因此生活型组成的转变能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整(颜忠诚,2001;房飞等,2012;傅德平,2008;韩争伟等,2013),植物生活型随着盐分升高的转变表明,高盐梯度下可以进人一个地区的物种库中的物种数量会有所减少,如土壤盐分分维度上,怪柳和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小)乔木更容易生存,因为怪柳和胡杨的生态位较宽、耐盐性较强,另外生态位较窄的琵琶柴(Reaumria),自刺等(小/半)灌木,猪毛菜(Salsola colliua Pall),芦苇(水生植物)等草本不能进人高盐环境(吴志芬等,1994;贺强等,2008;王雪梅等,2011;摹艳林等,2011;),导致群落的多样性降低。植物生活型和多样性随盐分的这种变化在同类地区也得到了近似的结论(石瑞花等,2009;希阵金标等,2006;钱亦兵等,2007;石瑞花等,2009;刘兴波等,2014)。植物生活型的转变体现了植物分布对盐分的宏观响应,艾比湖湿地植物多样性随盐分增加的变化及其与盐分的关系本质上是植物生长对盐分的响应,植物多样性由低(51到中盐52)梯度的变化较小,表明在艾比湖地区,低盐分梯度下植物生长不受抑制。一般土壤盐分<<3 g/kg(即0.3 %)的时候作物能正常生长(石瑞花等,2009),因此在盐分梯度内(0.03%一0.73%)植物生长不受影响。但随着盐分含量升高至(0.81%一1.73%)植物生长开始收到限制,当土壤盐分含量继续升高(2.40%一3.12%)大多数植物开始遭到盐分的胁迫,生长受到限制(石瑞花等,2009)。目前该地区植被分布与土壤含盐量的定量关系仍不明确(张莉,1990),精确地定量分析仍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3.2结论

综上所述,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变化对盐分环境梯度的响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距湖15 km和距湖5 km采样点大部分处于第1个盐分梯度;鸟岛、博河、鸭子湾、奎屯河、和距湖10 km处均处于第2个盐分梯度,盐渍化程度达到中一重度;湖边采样点,在3个盐分梯度各有分布。

(2)3个盐分梯度上主要植被类型不同:51植被以梭梭、怪柳、自刺为主;52植被以怪柳、盐节木为主;53植被以盐节木、盐角草为主。

(3)艾比湖湿地植物多样性在低土壤盐分梯度下(0.03%一0.73%)不受影响,但当土壤盐分增至2.40%一3.12%的高水平时,植物多样性显著降低,且土壤盐分主要通过在土壤表层富集影响植物多样性和生活型结构。

第二篇:湿地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湿地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郭华兵 10级水生生物学(研)概述

1.1 湿地的定义、分类、现状、及功能 1.1.1 湿地的定义

由于湿地具有许多特性,目前国际上关于湿地的定义有百余种之多。目前最广为接受的是1994年Ramsar“国际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湿地是不论其为天然或者人工、长久或者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同时,还包括临近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体。该定义具有明显的应用特征,侧重于勾绘湿地的范围和类型,将湿地扩大到陆地河、湖水体和浅水带。正是由于其包含的范围广泛,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所接受。1.1.2 湿地的分类

湿地为水鸟提供停栖和觅食地,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湿地,水鸟的种类、组成、结构和数量不一样[1]。湿地主要有3种类型: 1.1.2.1近海与海岸湿地

包括浅海水域,珊瑚礁,河口水域,红树林,海岸性咸水、淡水湖和盐水湖,三角洲等。中国海域约有5000多个岛屿,其岸线长达14000km。1.1.2.2 内陆湿地

包括大小河流。中国大小河流,其总长度达420000km,流域面积在10000公顷以上的河流就有50000多条;湖泊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有2848个, 面积达800 万公顷以上;沼泽主要类型有森林沼泽地、灌丛沼泽地、草丛沼泽地、藓类沼泽地及以泥炭为基本特征的泥炭沼泽等。1.1.2.3人工湿地

以稻田为主, 还包括水库、盐田、鱼虾池、运河等,分布极为广泛。湿地公约中所列湿地名录中的27类天然湿地和8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2]。(1)草滩沼泽型 如大连障、孔家湖、目平湖、窝河障、李白湖等。(2)淡水河流浅水区域型 如半边湖、大连障、龙王湖核心区等。

(3)内陆湖泊型 如青山湖、百家嘴、龙池湖、马家铺、西畔山洲垸、红星垸、安乐湖等。

(4)垸圩丘陵型 如百家嘴、西畔山洲垸、龟山、柴湖嘴、红星垸等。

1.1.3 我国湿地的分布

我国湿地面积约占全球湿地总面积的10%,是东半球水鸟的主要越冬地,也是世界水鸟的主要繁殖地,而且是亚太地区鸟类迁徙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3]。中国目前湿地面积约6300万公顷(不包括江河、水库、池塘以及退潮时水深不及6m的浅海水域),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3752万公顷。

中国的地理环境中水鸟的栖息地和分布具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在北方,主要以温带和寒温带鸟类为主,以夏候鸟和旅鸟占优势;南方主要以热带和亚热带鸟类为主,以留鸟和冬候鸟占优势。很多湿地鸟类都是在北方繁殖,南方越冬。主要分为6大区域[3]: 1.13.1 东北湿地

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的沼泽、湖泊、湿草甸及遍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的湿地。

1.1.3.2 西北部地区湿地

多属于内陆、高原湿地类型。该地区因其自然隐蔽条件和部分短途和横向迁徙的水禽自然习惯性因素的作用,每年4至5月有众多的水禽在此栖息繁殖。1.1.3.3云贵高原湿地

云贵高原的湿地生境颇具特色,既有高原湖泊,又有湿草甸,在冬季承载着相当数量的内陆迁徙鸟类越冬。1.1.3.4 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湿地

主要是以长江中下游流域大型的淡水湖泊为主体。1.1.3.5青藏高原湿地

我国青藏高原包括西藏、青海及四川西部,气温低,干燥少雨,但日照充足,分布有众多湖泊、沼泽、湿草甸,成为水禽的栖息地。1.1.3.6沿海湿地

我国有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 由辽东湾至北部湾总长万余公里,有大量的滩涂型湿地生境。与大陆迥异的气候条件、宽阔的潮间带滩涂、丰产的甲壳类动物和水生植物吸引了成群的海鸥、鹬类、鹭类、鸭类等在那里栖息、繁殖和越冬。1.1.4 湿地的功能及特点 1.1.4.1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界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其特点是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与上述生命形成有关的非生命的水、光、热、无机盐等组成。这些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显示了一系列的功能(即生态价值)。

湿地是蓄水调洪的巨大储存库。每年汛期洪水到来,众多的湿地以其自身的庞大容积、深厚疏松的底层土壤(沉积物)蓄存洪水,从而起到分洪削峰、调节水位、缓解堤坝压力的重要作用。全国天然湖泊和各类水库调洪能力不下2000亿立方米。长江22个通江湖泊尽管面积锐减,目前容水量仍达600多亿立方米,洞庭、鄱阳两湖蓄洪能力不少于200亿立方米,对调节长江洪水、削减洪灾依然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湿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后又缓慢排出多余水量,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有利于保持流域水量平衡。1.1.4.2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

湿地通常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和草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如湖泊和海洋)之间的过渡区域,它一般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阳光、水分、土壤等非生物因子所构成。其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以及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是通过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1.1.4.2.1多样性

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及生物物种是极其丰富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可分为沼泽、河口、河流、湖泊、海洋滩涂等几大类型,然后再根据其地理分布状况、地形、水分补给来源与性质、植被类型、土壤特征等将每大类分为很多亚类。

湿地的多样性特点不仅体现在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上,也体现在湿地生境类型的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所处的独特的水文、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所形成的生态位为丰富多彩动植物群落提供了复杂而完备的特殊生境。湿地特殊生境的重要性特别体现在它是许多濒危野生动物(如丹顶鹤、天鹅、扬子鳄等)的独特生境,因而,湿地是天然的基因库,在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1.4.2.2高生产力

湿地是最富有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多样的植物群落是其高生产力的基础。通常,水的流动程度是决定湿地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其基本规律为:流动水湿地>缓流水湿地>静水湿地的生产力。湿地的生产力很高,据美国生态学家E.Mahhy报道,每立方米湿地平均每年生产9g蛋白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5倍,有的湿地植物生产量比小麦地的平均产量还高8倍。同时,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及生物物种亦是丰富多样的。这是由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和过渡性所决定的。湿地植物群落中包含了乔木、灌木、多年生禾本科、莎草科、其它多年生草本植物及苔醉和地衣等。动物群落中包括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及其它无脊椎动物等。1.1.4.2.3过渡性

湿地是介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型生态系统,它既具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特点,又具有水生生态系统的地带内分布特点,表现出水陆相兼的过渡型分布规律。位于水陆界面的交错群落分布使湿地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这是湿地具有很高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因。湿地生态系统的过渡性特点不仅表现在其地理分布上,也表现在其生态系统结构上,无论其无机环境还是生物群落都有明显的过渡性质。1.1.4.2.4脆弱性

湿地生态系统易受自然及人为活动的干扰,生态平衡极易受到破坏,且受破坏后难以恢复。这主要由湿地所具有的特殊水文条件所决定。湿地水文状况的稳定性(或节律)决定着湿地的稳定性。1.1.4.2.5两重性

湿地生态系统处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不成熟向成熟演替的过度阶段,因而它既具成熟生态系统的性质,又具不成熟生态系统的性质。湿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高;湿地稳定性差;有部分净生产力输出及矿物质循环开放等特点标志着它是一个不成熟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湿地保持的生物量高;总有机质较多;生物多样性高;湿地空间分异大,结构良好;食物网复杂;湿地是一个自维持系统等,这些特征标志着它是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两重性既是湿地过渡性特点的体现,也是湿地生态系统特殊性的体现。1.2湿地鸟类的定义作用及现状 1.2.1 湿地鸟类的定义

水禽也称为湿地鸟类,其概念和湿地一样,难以明确划分和定义。与湿地有关的鸟类至少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依赖湿地生活,取食、繁殖、栖息全部在湿地完成;二是主要在湿地生活,离开湿地也能生存;三是偶然到湿地活动。前两种应看作是真正的湿地鸟类。在实际工作中,湿地鸟类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游禽类,包括雁鸭类,潜鸟,鸬鹚,鹈鹕,鸥类等;涉禽类,包括鹤、鹭类、鹃类等;海鸟类,包括信天翁、鲤鸟等。三者分别相当于英文中的Waterfowls,Waders,Seabirds。当然,这只是众多划分方法中的一种,并不十分全面。实际上在一片沼泽或其他湿地中,整个鸟类群落除了上述三类外,还包括湿地猛禽和湿地小型鸟类等。根据不同研究者的侧重点,湿地鸟类的定义也随之发生变化。1.2.2 湿地鸟类的作用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并且在湿地能量流动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湿地具有水产养殖、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工业用水等极高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调节水分循环和遗传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殊生态价值,如何利用这项资源己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湿地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鸟类生态和种群发展,因而湿地鸟类可以作为监测湿地环境变化的一项客观生物指标[4]。

据现有资料初步统计,世界鸟类多达9000余种。我国湿地鸟类占全国鸟类总数的24.1%。我国政府重视对湿地鸟类的保护,并与日本、澳大利亚政府签署了候鸟保护协定。中国湿地行动计划即将推出,有关湿地的科学研究正在加强,并且人类活动对湿地鸟类的影响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己有零星报道。1.2.3 中国水鸟的组成及分布

水鸟主要由雁鸭类、鹤类和鸥类等类群组成,全世界大约878种[5]。其中,鹤类属于大型涉禽,包含多种珍稀濒危鸟类;雁鸭类属于游禽,其中雁类数量少,保护级别高;鹤鹏类和鸥类分别属小型涉禽和游禽,数量多。

我国湿地面积广大,水鸟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北方地区主要以温带和寒温带鸟类为主,其中夏候鸟和旅鸟占据优势,南方地区主要以热带和亚热带鸟类为主,其中留鸟和冬候鸟占据优势。学者们通过多年的研究,确定中国水鸟分布区主要有:

(l)东北湿地,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区域,主要是鹤类和大型涉禽的繁殖地。如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和莫莫格国家自然保护区都是以保护鹤类繁殖地所建设的。

(2)西北湿地,该区属内陆、高原湿地类型,包括巴音布鲁克、博斯腾湖、塔里木河流域以及毛乌素沙漠中的湖泊。

(3)云贵高原湿地,包括云南的那帕海、曲靖、昭通以及贵州草海等处的湿地。(4)青藏高原湿地,包括西藏、青海、川西的湖泊、沼泽和湿草甸。西北湿地、云贵高原湿地和青藏高原湿地拥有黑颈鹤、斑头雁等迁徙线路在中亚----印度一线上的鸟类。

(5)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湿地,主要包括洞庭湖、巢湖等淡水湖泊。

(6)沿海湿地,包括中国漫长海岸线上的滩涂型湿地,主要是以保护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鸟类,如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等大型涉禽以及大天鹅、鸿雁等游禽[6]。

2湿地环境的变化对鸟类的影响 2.1近些年来湿地环境的变化

我国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湖泊的围垦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比世界上其它几个湿地大国早得多,可是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却远较其它国家落后。虽然建立了152个与保护湿地相关的自然保护区,但是目前对湿地资源的破坏仍比较严重,其主要表现如下:

2.1.1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天然湿地面积锐减,湿地景观严重丧失,我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却养活着22%的人口,土地压力很大。目前开垦农田和城市开发仍是湿地面积消减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沿海和沿湖区,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经济发展,建筑物、道路、油田、盐田、鱼虾池等都在向湿地要地,使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湿地景观鱼减少。

2.1.2湿地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利用过度,生物多样性受损

湿地是许多动植物资源生长繁育场所,是有价值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有重要意义,其潜在价值难以估量。由于湿地的大量开发,导致湿地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使越来越多的生物物种,特别是珍稀生物失去生存空间而濒危和灭绝,物种多样性减少而使生态系统趋向简化,使系统内能流和物流中断或不畅,削弱了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

2.1.3湿地污染日益加重,湿地生态功能下降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扩大,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渣、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被排入湿地。这些有害污染物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对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环境造成影响,使水质变坏,寄生虫流行,造成供水短缺,尤其是依赖江河,湖泊供水的大中城镇受害更为严重。实事求是的说,湿地实际上己成为工农业、生活废水、废渣的承泄区。2.1.4法制不完善

与湿地和湿地资源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虽然不少,没有一部是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法规或条例,对已有的法规和条例,在执法方面,存在许多实际困难,操作难度大。

2.1.5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较低

中国在许多地方建立了不同级别、大小、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但目前保护区体系还不完善,布局还不合理,类型不齐全,现有保护区的管理比较薄弱,管理人员不足,设备、资金缺乏,影响了自然保护区业务的开展。此外,在信息利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已收集的与湿地有关的基础信息,包括数据、参数标准不一,难以共享。并且部门、单位之间许多资料缺乏共享机制。2.1.6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滞后

湿地保护是一项新兴事业,因此宣传普及湿地知识,提高国民湿地保护意识应是中国近期湿地宣传教育方面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湿地保护的宣传与教育还非常落后,这是国民湿地保护意识不高、人才一不足的重要原因。2.1.7基础研究薄弱,技术水平落后

湿地保护方面的基础研究目前还非常薄弱,特别是对湿地概念、功能、价值及生物多样性等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制约了湿地保护与管理的进度,在保护、管理技术与手段方面也比较落后,例如在污水处理、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湿地动态监测、节水技术等方面都缺乏现代技术和手段。2.1.8资金缺乏

湿地保护与管理需要一定的资金。在湿地调查、保护区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监测、湿地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需要专门的资金支持。目前,由于资金短缺,使许多湿地保护计划和行动难以实施,已建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能发挥其正常的保护功能,必要的湿地基础研究难以进行。

所以,由以上原因引起的后果直接导致了湿地的面积减少,湿地多样性降低。

2.2 湿地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

2.2.1 湿地环境的变化导致湿地鸟类栖息地的变化

湿地环境变化可能会引起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势必导致植物的株高、叶面积、覆盖地等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鸟类栖息地被天敌等物种发现的危险,对鸟类及其子女生长不利,因此转移到长势茂盛的地区筑巢是所有湿地鸟类的愿望,但是这个愿望不可能满足所有鸟类,因此势必影响鸟类的繁衍生殖。2.2.2湿地环境的变化会破换食物链

湿地环境变化可能导致某植物或动物不适应环境或水质导致灭亡,因此可能导致以此为食的鸟类因找不到食物而导致的灭绝。2.2.3 湿地环境的变化影响湿地鸟类的迁徙

湿地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水质、面积、物种的变化,导致鸟类的不适应,从而导致在迁徙季节湿地鸟类很少或从此改变迁徙路径。3 保护策略

3.1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建立湿地保护区是保护湿地鸟类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应尽快编制保护区建设发展规划,加强现有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保护区工作、生活条件;制定、完善保护区管理制度,提高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加强科学研究及科学普及宣传。3.2加强管理和宣传教育,降低人为干扰

对湿地鸟类栖息地的破坏和保护的关键因素均是人类本身,除加强保护区管理力度,从严执法,杜绝偷猎、乱捕等行为之外,还要加强对保护区附近的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增强当地居民对湿地和湿地鸟类的保护意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多数居民保护意识薄弱,对湿地的价值亦缺乏了解的现状,要通过各种必要的渠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建立适应于当地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条例。进行宣传下乡活动,向居民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宣传保护湿地和野生动物的意义。加强对青少年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建议在当地建立以湿地命名的小学,中学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洪泽湖鸟类和湿地保护内容列入乡土教材,从小培养保护意识。3.3加强湿地的基础研究工作

逐步深入开展湿地基础研究工作,大力吸引人才,开展与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的合作项目,制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研究规划,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湿地接受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湿地景观的生态规划与建设、湿地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与监测等。对湿地不同地段进行分类,确定优先保护的部分,对己破坏的部分优先进行恢复建设,加大对湿地开发中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力度。3.4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政策

针对目前湿地开发和保护中存在的矛盾,建议政府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开发政策,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湿地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保护湿地鸟类。

下载浅谈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变化对盐分环境梯度的响应论文[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变化对盐分环境梯度的响应论文[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