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政放权与行政许可法落实——党课讲稿[范文模版]
前言
简政放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当头炮”,是激发市场活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重要举措。新一届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简政放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大规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向社会公开国务院各部门目前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锁定各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底数”,接受社会监督;加大非行政许可事项的改革力度等。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减少行政审批,力争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的省份之一。“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好的政策贵在落实。然而,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遭遇一些困难和阻力。尤其是简政放权,作为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一旦真正触及各部门利益,“壮士断腕”的难度可想而知。此次简政放权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在落实过程中“明减暗不减”、“边减边增”、“避重就轻”或“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现象依然存在,从而导致审批事项过多,程序繁琐、效率不高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简政放权要实现预期的改革目标,真正惠及百姓,抓落实极其关键。为客观了解本轮简政放权的实际效果,发现政策落实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为下一步改革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研究引入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山东省民意调查中心,在山东选取某市作为样本,由行政审批当事人,即行政相对人,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效能进行调查评价。
一、简政放权与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简政放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必须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入手来转变政府职能。通过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成为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要务。
二、设立行政审批事项范围
第一,安全类事项;
第二,资源类事项;
第三,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事项;
第四,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事项;
第五,组织的设立需要确定主体资格事项;
第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事项。
三、非行政许可审批的法律问题
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内容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内部审批、政府行使产权人对有关资产管理的审批、政府财政优惠待遇审批、授予荣誉称号审批、宗教民族政策性事项审批、对各类机构及其活动的认定等。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问题:
第一,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范的行政许可;
第二,内部与外部混合,最终涉及外部事务和权利义务;
第三,“小偏门”进入了大内容。所有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都将被消灭,不再开后门,不再保留“灰色地带”。四、取消行政审批的合法性地方政府取消、下放行政审批的合法依据包括:第一,政策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
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指出,本法第十二条所列事项,通过下列方式能够予以规范的,可以不设行政许可: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
(二)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
(三)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
(四)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二十条指出,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应当定期对其设定的行政许可进行评价;
对已设定的行政许可,认为通过本法第十三条所列方式能够解决的,应当对设定该行政许可的规定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依据。2013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草案)》。按照市场主体能够自主决定、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能够解决的事项不设立审批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物品的许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各类机构及其活动的认定等非许可审批。
五、规范行政审批工作
第一,主体规范;
第二,范围规范;
第三,标准条件规范;
第四,程序规范;
第五,监督规范。
六、继续减少行政审批的标准
第一,合法性标准;
第二,实际使用标准;
第三,相同相近作用标准;
第四,数量集中标准;
第五,形同虚设标准;
第六,市场调节标准;
第七,创新监管标准。
对策建议
(一)简政放权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加强顶层设计,依法改革、依效改革清理行政许可,国家是重点,省级是关键,市县级政府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速增效”、转变作风上来,力求在行政审批程序环节实现大的突破。“凡是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的改革宣示,也是新一轮改革深化的重要特征。清理行政许可是深化政府改革的当头炮、重头戏,更应当依法进行。现行行政许可均是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设立的。遵循立法和法律的一般原理,根据《立法法》、《行政许可法》,应按照“谁立谁废”的原则,由制定机关或有同等权利的机构废止。有权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国务院、省级人大和省级政府。其中,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负责取消依据法律设定的项目,国务院负责取消依据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和国务院规范性文件设定的项目,省级人大负责取消依据地方条例设定的项目,省级政府负责取消依据省级政府规章设定的项目。同时,完善并落实行政许可评价制度,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必要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估,以决定其是否予以保留、取消或修改。如前所述,市县级政府虽然无权决定审批事项的立废和增减,但市县级政府既是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批者,更是上一级行政审批项目的承接者、上报者。应在现有法治框架下,抓住“审批程序”这一关键环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为宗旨,合理合法变革变通。或“串联改并联”,或“集中受理一站式”,或“倒计时制”,或“容缺受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快捷高效、利民便民。同时,应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完善信息公开工作,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为公众更加有效地参与、监督政府行为提供条件。
(二)简政放权必须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落实“谁审批谁监管”制度,放管结合、管放平衡,变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在维护公平公正秩序上下功夫。同时,规范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简政放权不是一放了之,不是放弃政府管理,做无为政府,更不是无政府主义。放,是着眼于“活力”,最大限度地释放社会和市场的活力;管,是着眼于“秩序”,营造和维护公正公平的社会、经济秩序。没有强有力的监管,行政审批的放权就难以持久。政府各部门具有“追权逐利轻责任”的惯性,之所以形成重审批轻监管的乱象,是因为权责不对等所致——重事前审批,权大责小,容易乱作为;重事中事后监管,责大于权,容易怠政、懒政、不作为。目前,不少地方都很重视“放”,在积极地按计划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但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尚未看到实质性的动作。怎么放才算“放到位”?怎么管才算“不缺位”?怎么才算“管放平衡”?由重审批到重监管,是政府管理的职能、方式、重心的重大变革和转移,责任更为重大。“谁审批谁监管”,是《行政许可法》的明文规定,现在问题的关键是,“重审批轻监管”、“一批了之”已成普遍现象,如果行政机关不去履行或不去认真履行自己的监管责任怎么办?谁来监督?谁来问责?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监督问责机制已成当务之急,需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另外,建议加大对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的清理和监管力度,规范其有序发展。中介机构问题的核心有二,一是与政府机构存在利益关联,由此产生第二个问题,即垄断。因此,在全面清理中介服务事项的基础上,下决心斩断中介机构与部门的利益关联是杀手锏。
(三)在加强行政内部监督的同时,充分发挥民主评议、民主监督的作用,积极推动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对行政审批事项的效能进行科学、公正评估历史经验无数次证明,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和滥用。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是实现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目前,对包括行政审批在内的政府行政行为进行行政执法监督,尚处于薄弱疲软状态。要确保简政放权落实到位,应下定改革决心,健全监督体制,明确政府内部层级监督主体及职责、监督措施、监督内容及监督程序等,同时加大监督督察力度,下大力气突破行政审批机构这个“堡垒”,切实打通“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让获利者“伤筋动骨”,“吐出肉来”。此外,政府作为最大的公共部门,除了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之外,更应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估。社会公众作为国家的主人,参与政府管理、监督政府行为是宪法赋予的权利,也是提升公共管理、推进民主进程的必要条件。而本研究发现,公众的公民意识尚不成熟,参与、评价、监督政府管理的能力有待提高。申请人是行政审批事项的直接参与者,对于行政审批事项的有效性和必要性,理应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但实际情况不然。一方面,他们对行政审批事项过多过滥、审批程序感到不满;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他们对政府有着天然的信任、依赖和服从心理,从而自然而然地认为“既然政府设定了该项行政审批,就应该有存在的必要”。这显然与客观事实不符。因此,在目前这种公众的公民意识尚不成熟的状况下,更应充分发挥第三方专业调查评价机构的作用,运用科学专业的调查方法,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对各类、各级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助其实现从公众到公民的角色转换,成为重要的监督力量。谢谢大家。
第二篇:行政许可法讲稿
认真学习掌握《行政许可法》 深化、规范无线电审批改革
一、立法进程: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从1996年着手行政许可法的调研起草工作,形成了《行政许可法(征求意见稿)》。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行政许可法列入立法规划,确定由国务院提出法律草案。据此,国务院法制办结合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从2000年初开始行政许可法的起草、调研和论证工作。在此基础上,起草了《行政许可法(征求意见稿)》,于2001年7月印发各界征求意见,并几次召开国内外专家参加的讨论会。经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行政许可法(草案)》。该草案经2002年6月19日国务院第6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于2002年7月5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2年8月23日首次对《行政许可法(草案)》进行了审议,随后,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第四次会议又进行了三次审议。2003年8月27日,《行政许可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以一百五十一票赞成、零票反对、一票弃权表决通过,共8章83条,自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制定历时七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四次审议,其时间之长,讨论次数之多,改动幅度之大,参与面之广,在我国近年来的行政法立法中是非常少见的。这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该法对于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等等都有重要意义。诚如参加起草的应松年教授所说:《行政许可法》是迄今为止对老百姓影响最为广泛的法律之一,它的出台将会从体制上影响政府机关和老百姓的关系。
二、立法意义:
所谓行政许可,实际上是一种限制,日本把它叫“规制”,用规定来限制,即不许可就是禁止的,而这里面的“许可”是一种“禁止的例外”。我国之所以大量存在这样那样的行政许可,一方面主要是行政机关法律意识不到位,行政观念需要转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利益驱动,行政机关可以通过设置行政许可使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甚至官员个人的利益都得到最大化,要获得许可就得交费,甚至为腐败创造机会。郑州市物价局出台了一个餐饮行业明码标价的实施办法,规定从7月1日起,辖区内的所有饭店必须改用“新式菜谱”,标明菜名、规格、主料及主要辅料的重量、价格。饭店如果自印菜谱,必须到物价局审批,审批需要一周时间。后者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使得各级、各类行政机关热衷于设置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法》的出台,恰恰是限制了这些东西,保障了绝大多数的公民的基本利益,它对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政许可法总结和肯定了几年来行政审批制度的经验和成果,按照合法与合理,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的原则,对行政许可的设定和行政许可的实施都做出了全方位的规范。这将有利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政府的行政审批和行政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也将有力地推进和保证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
二,行政许可法的制定,将有力地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因为这部法律严格地控制行政许可设定权,而且明确规定了行政许可事项的范围,这样就可以减少和限制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依法无据的事项,使行政机关抛弃传统的管理模式,由过多地直接干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转向宏观调控和社会服务方向,同时这个转变也有利于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并引起行业组织的重视,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三,制定行政许可法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与国外规则接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国的行政审批必须要公开透明、要规范。通过制定行政许可法我们将行政许可事项的范围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有利于将我们国家参加的缔结的国际条约和协定,要求实施的或者可以实施的许可事项转化为国内法加以落实,这样既可以与国际协调,也可以更好地维护我们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
四,方便当事人,方便群众,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这是制定行政许可法的立法宗旨之一。在这部法律里,对简化行政审批的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提供优质服务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来加以规定,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了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今后依照这部法律,在各个环节中将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权益得到保证。
五,有利于从根源上和制度上杜绝暗箱操作和钱权交易,清除在审批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强化行政机关的责任,对改变政府的形象、提供优质的服务是非常有利的。
总之,《行政许可法》总结和肯定了几年来行政审批制度的经验和成果,按照合法与合理、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的原则,对行政许可的设定和行政许可的实施都作出了全方位的规范,有利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力地推进和保证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有力地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从根源上和制度上杜绝“暗箱操作”和钱权交易,清除在审批中存在的腐败现象。
三、立法理念:
以“公章”的形式管理社会,这与计划经济形态下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管”的无限理性一脉相承,政府啥事都要插一下手。事实证明,以“审批”整合秩序、以“公章”管理社会的行政审批越来越成为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桎梏,公章越少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
首先,公章越少,百姓办事就越方便越顺畅。老百姓一般把“申请行政许可”称为“跑审批”。一个“跑”字,深刻地反映出老百姓的酸甜苦辣。《行政许可法》的出台正是为了减少和规范政府的“盖公章”行为,减少老百姓的办事成本。其次,公章越少,公权力腐败的机会就越少。《行政许可法》审议通过后,国务院法制办一位官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绝大多数官员腐败案件都与行政审批有关,如何防止和治理行政审批过程中的腐败问题,是中国制定《行政许可法》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目前,行政机关从行业或地方利益出发,利用许可制度搞垄断,竞相设定许可制度,造成许可泛滥,使许可制度日益成为行政机关滋生腐败的温床,而《行政许可法》的出台恰恰消灭了这样的腐败机会。
再次,公章越少,就越能凸显政府的服务职能。我们知道,在审批泛滥的时代,政府各公共部门是以“公章”对社会进行管理的,给法人、单位盖个公章就算“为人民服务”了,也就是说,政府的“服务”是以“垄断公章”的形式进行。现在出台《行政许可法》,行政部门没了或少了公章,政府将如何维持社会秩序实现对社会的治理呢?只能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中,社会或个人自身能解决和协调的问题,由社会和个人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政府义不容辞地提供政策服务,此所谓“执政为民”。
《行政许可法》限制了政府的行政审批,政府少了很多公章,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很多问题上可以撂挑子、甩责任了,相反,公章少了,政府的责任更大了。如何做好社会的“守夜人”,如何对市场经济行使好“看得见的手”的职能,如何最大程度地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只有切实地转变“官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才不会辜负每位公民的信任。
四、立法内容:
在其主要内容上,一是《行政许可法》通过建立规范的行政许可制度,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公权力与私权力的关系。明确规定了什么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什么事项不需要设定行政许可。二是《行政许可法》通过对行政许可权的明确规定,相对集中了行政许可的设定权。根据这部法律的规定,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以及省一级人民政府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外,其他国家机关包括国务院各个部门一律不能设定行政许可。按照这一规定,现行的行政审批当中近50%都需要改,当然50%中也有合理的,但需要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来加以确立。三是通过规定相对集中行政许可的实施权,规定了实施行政许可要求一个窗口对外,一件事依法涉及到几个部门需要统一办理。四是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作为行政许可权的自然延伸,从而把事前审批与事后监督统一起来。五是通过规定的一系列便民的措施,有利于行政人员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效率。六是通过规定对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行政许可原则上不收费一些规定,确保了行政权利与责任的挂钩,行政权利与责任的统一,确保了行政权利与利益的脱钩。七是《行政许可法》是规范政府的,绝大多数条款都是规范政府的行为,规范非常原则、非常具体。
行政许可法规定,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实施后,除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外,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规。据介绍,国务院提请审议的行政许可法草案,也未赋予国务院部门规章设定行政许可的权力。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草案进行审议时,有的委员建议增加国务院部门规章设定行政许可的权力。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务院在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决定取消国务院部门规章的行政许可设定权,是经过认真研究的,主要的考虑是各部门不宜自我授权,为本部门或本系统设定和扩大权力。至于各部门已经发布的确需继续实施的行政许可,在本法施行后,可由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发布决定予以确认。
在设定上,法律还规定,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应当定期对其设定的行政许可进行评价;对已设定的行政许可,认为通过本法规定的其他方式能够解决的,应当对设定该行政许可的规定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可以对已设定的行政许可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必要性适时进行评价,并将意见报告该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和实施机关就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比如在市场问题上:目前在分割问题上,一个是地方保护,一个是行业垄断。在行政许可法当中有明确的规定:地方性法规也好,地方政府规章也好,不得设定国家统一规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许可,不得设定企业和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许可。如果这两句还不明白,后面还有一句:设定的所有许可都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组织和个人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提供服务,也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产品进入本地区的市场。因此根据这个规定,凡是带有这样一些保护色彩的都在这次的清理行列当中,如果不执行的话任何一个老百姓都可以进行诉讼,从而达到建立统一大市场的目的。
法律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应当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在我国,倒买倒卖行政审批批文的现象曾一度呈现泛滥之势。27日通过的行政许可法向这一行为说“不”,明确规定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行政许可证件,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行政许可的,被许可人将受到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许可证管理上,在审议这部法律的过程中,有的常委会委员提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是否可以转让,行政许可法应当作出明确规定。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研究认为,依法取得行政许可,必须符合法定条件、标准。因此,被许可人取得的行政许可一般不得转让。只有特定事项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可以转让,但必须由法律、法规对这种转让作出明确规定,比如通过出让许可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有关法律规定被许可人可以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转让。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规定十分必要。如果对行政许可转让不加严格限制,会给倒买倒卖许可证件等违法犯罪行为提供可乘之机,造成经济、社会秩序混乱。
在程序上,按照这一法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其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法律还规定,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被许可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在监督检查上,也规定了比较完备的程序。
在救济上,只要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行政机关不得随意变更、撤销,否则造成的损失,行政机关必须负责补偿。行政许可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五、迎接实施:
目前我们要取消两批审批项目,第三批正在抓紧审核当中。我们国家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两个特点:
一、自下而上。先是从地方开始再到中央。自下而上也不一样,是先从经济发达的地方开始然后再不断地推向全国,最后到国务院。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大背景是,几年前我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快,具体来讲就是我们加入WTO的过程。所以说,行政审批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不断深化的一个产物。行政许可法又是行政审批改革的产物。
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我们要巩固成果,防止反弹,这也是这几年行政许可法加快立法步伐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国务院还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但是我的意见是下一步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该与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且把这部法律实施好了那么改革的目标就达到了,而且改革过程中很多矛盾和问题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无论是贯彻实施许可法还是审批改革,难度都相当大,但是法律定下来了,有多大的困难都要解决。
国务院负责人认为:目前我们准备把实施这部法律作为深化行政许可管理体制改革和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契机。实施好这部法律现在需要做这么几项工作:一,要认真理解好这部法律。二,这部法律面很广,专业性很强,学好它不容易,我们要宣传好学习好这部法律。三,要清理法规和文件。这部法律很好为什么要拖这么长时间才实施?就是要清理法律,这是一个改革的过程。再接下来就是要完善有关法律的制度。从现在起到明年7月份,大批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将被清除。其后,如果行政机关仍按已被清除的文件做出某种行政行为,个人和企业就可以要求撤销,造成损害的,还可以要求赔偿。汪永清谈及媒体关心的有关地方保护主义的行政许可文件时表示,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设定的所有许可都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企业和个人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提供服务,也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因此根据这个规定,凡是带有保护色彩的行政许可文件都在清理行列中,如果不执行,任何一个老百姓都可以进行诉讼。
第三篇:《行政许可法》与反腐败
《行政许可法》与反腐败
(姚魏 上海社会科学院 本文原载于《社会观察》2003年第3期,有删节)
今年8月27日,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审议,一部备受关注的法律——《行政许可法》获得通过。普遍认为,这部法律是对行政审批改革成果的巩固,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里程碑。自从1989年制定的《行政诉讼法》使我国产生了现代意义的行政法后,《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直至现在的《行政许可法》延续了相同的立法理念,即行政法不仅是治民的法,也是治官的法,既要防止相对人滥用权利,又要制约行政主体滥用权力,唯有在平衡理论指导下的行政法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需要。当前,为了改变行政法权利(力)结构失衡的现状,行政领域的立法力图矫枉过正,淡化管理的色彩,加强控权的力度。《行政许可法》顺应了这一趋势,并且在借鉴以往立法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为有效抑制腐败提供了法律保障。
《行政许可法》——你能为反腐败做些什么?
行政许可(亦称行政审批)制度是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克服人们的自利行为给社会带来的负外部性,如发放排污许可证;它也可以激励给社会带来正外部性的人增加产品供给,如对专利的许可保护;它还可以抑制社会成员对不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的公共物品的过度消耗,如对私人采矿权的审批。可见,行政审批是国家用来弥补市场缺陷的有效手段,是政府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可是这项制度却为大多数国人所诟病,人们常常痛陈它的弊端——设定权混乱、重审批轻监管、自由裁量权过大、乱收费等等,更重要的是,行政领域内的腐败大多发生在审批环节上,许多领导干部利用审批权谋取私利。在民众的强烈呼声下,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行政许可法》诞生了,它成为廉政制度建设的新亮点,它所确立的诸多原则成为反腐败的“防火墙”。
《行政许可法》确立了便民原则。它从根本上转变了行政机关的角色定位。在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下,政府把整个社会都纳入到自己的控制范围,垄断着一切社会资源的分配,而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就是审批,所以行政机关总是把审批看成是自己的固有权力和对相对人的恩赐。便民原则的确立使得政府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进行审批,政府不应再看作是对申请人的“赋权”,而是法律规定其必须作为的义务。这极大地改变了为官者的权力本位思想,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思想上阻抑了造成腐败的主观条件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它使行政机关利用审批搞腐败的难度加大。仅从行政许可的申请和受理环节我们就可窥见一斑:首先,申请形式没有限定,除当面申请以外,申请人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任一方式提出;其次,申请环节大为简化,审批应当由多个机关或者同一机关的多个机构办理的,可以由其中一家统一受理并统一送达,或者集中起来联合办理;再次,受理决定当场作出,若申请材料不合格,必须当场或在五日内一次性告知需补正的内容。可见,便民原则不仅减轻了申请人“跑图章”的负累,而且使申请人与审批机关直接接触的范围减小,次数减少,申请人不必再看办事人员的脸色行事,不给好处不办事的状况也会有所改观,造成官员腐败的客观条件将随之减少。
《行政许可法》确立了许可设立法定原则,即设定许可的内容、主体、程序皆须法定。首先,法律规定只有六类直接关系国家、社会重大利益的事项可以设定许可,而通过社会、市场自
行管理以及事后监督就能规范的事项可以不设许可。可见,行政机关不仅把自己专属的行政审批权部分让渡给社会,而且将本属于社会的自治性管理权归还给原主。腐败就是利用公权谋取私利,权力越大腐败的机会也就越多。政府的审批权随着放权、还权的过程逐步萎缩,以权谋私的现象将减少。同时,市民社会的兴起可以形成一支外部监督力量,这对反腐败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行政机关不论层级高低都热衷于设定审批,这成为部门腐败的最大根源。“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定化”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概括。大量设定审批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驱动,多一项审批就多一项收费。今后,行政许可只能由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设定,规章的设定权被基本排除(只有省级地方规章可设临时性许可),这些做法不仅使地方和行业的保护主义有所收敛,而且让贪官污吏难以敛财。再次,《行政许可法》对设定许可的程序作了严格的规定,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设定许可之前应当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的形式听取民意。这就兼顾了管理的需要和老百姓的利益,减少了专门为收费而设定的许可事项,抑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行政许可法》确立了程序正义原则。因为法律不可能为所有的许可事项规定实体要件,所以审批行为更具自由裁量性,容易使审批者滥用职权。程序正义原则将使制度缺陷得到有效弥补。第一,审查受时间限制。行政机关除当场作出许可外,审查的时限是20日,联合审查的时限是45日(经批准可分别延长10日和15日,但是应当告知理由)。用拖延战术迫使申请人给好处的做法行不通了,违反审查期限的人员必将受到追究。第二,政务必须公开。一方面,行政许可的规定应当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另一方面,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应当予以公开,公众有权查阅。俗话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有了公开制度,腐败就无处藏身。第三,推行听证程序。告知、回避、公开、说明理由等规定都强化了行政机关程序上的义务,更体现了听证是一种更加公平的准司法程序。这不仅有利于查清客观事实,更加公正地作出裁判,而且能顾全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听证制度限制了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防止了权力的滥用。
《行政许可法》确立了审批与监管并重原则。一方面,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被许可人从事许可活动的监督。从经济学的眼光看,在权钱交易下,贪官与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审批的人形成了博弈关系,他们都存在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且一方在选择策略时要判断另一方的行动模式。在重审批轻监管的情况下,行贿方考虑到只需一次性买通审批人就可一劳永逸地获益,受贿方也认为自己有利可图,因而交易达成。在审批和监管并重的情况下,受贿方的行为模式被法律强制改变,定期监督相对方既是其权力也是其义务,而行贿方为了让“不当得利”维持下去,就要支付更多的“成本”;当支出超过预期可得利益时,他的最优选择就是把行贿的支出转移到待审项目的完善上,使之真正达到审批的要求。因此制度改进后的博弈结果使得腐败现象减少,社会收益增多。可以预见,最近经常发生的烟花厂爆炸、学生食物中毒的事故,在审批部门加强长效监管后,一定会大幅度减少。
此外,《行政许可法》还确立了诸如信赖利益保护、权责一致等许多原则,在此不作赘述。可见,从法律上防止行政许可过程中出现的腐败现象,是《行政许可法》立法的最基本的出发点;《行政许可法》所确立的各项原则,也确实从各个角度有效地实现着这个立法目的。
《行政许可法》——你是反腐败的灵丹妙药吗?
《行政许可法》的确是一部反腐败的力作,将为我国的廉政制度建设作出贡献。但是,如果你认为,它是反腐败的灵丹妙药,能根治腐败,那就错了。笔者认为,反腐败从来就没有灵丹妙药。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即使政治非常民主、制度十分健全,腐败依然会发生。任何制度都只能从不同角度抑制某一部分腐败,这就好比我们不能拿一种抗生素对付所有的细菌。反腐败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政治任务,是一个需要全人类共同克服的世界性难题,是一个由林林总总、互为倚重的多种制度构架而成的系统工程。
从腐败发生的范围来看,《行政许可法》不可能防止所有的腐败。所谓腐败就是一切利用公权谋取私利的不正当行为。从公权的性质来看,腐败包括了国家机关的腐败,执政党内的腐败,还有其它拥有公权的组织的腐败;从谋私利的主体来看,腐败包括了集体(部门)腐败和个人腐败。可见,行政许可法仅仅规制了国家机关的一部分——行政机关的部分行为——审批行为,即只能抑制行政机关在审批环节中搞的腐败。首先,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内部也存在着腐败问题。长期以来,党政不分,党管干部,党管一切,但是它又很少受到像西方执政党那样的议会控制,同时,检察机关、监察部门、纪委都是受同级党委领导的,由它们监督本级领导干部的做法,存在制度上的缺陷,所以党内的腐败比较严重。其次、司法腐败也是群众非常关注的问题。司法公正是公民权利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失去了它,社会就无正义可言,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当前,司法权常常受到党政机关的不当干涉。失去独立的司法权必然腐败丛生。再次,行政机关用于国家行政管理的手段很多,不只是行政审批一种,虽然行政审批环节最易产生腐败,但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复议等领域也都可能发生腐败,我们应当全面关注一切行政行为的廉洁性。最后,审批权也不是仅仅掌握在行政机关手中,有一部分已经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授权给社会中介组织行使,此时社会中介组织使用的也是公权力,滥用它也是腐败。
从《行政许可法》本身来看,它自有其先天不足,它不能完全抑制审批环节的腐败。首先,《行政许可法》的一些条文看似斩断了腐败的源头,其实它仅仅使得腐败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例如,行政审批不得收费的规定,使部门腐败的行为有所收敛,但是加大了个人腐败的可能性。如政府对特许事项采取人为控制,使得稀缺资源的供应价格低于理论意义上的市场均衡价格,造成此类资源的供应缺口,如果市场均衡价格与人为确定的低价间的差额没有用于政策设定的国家整体发展目标,即成为“租”。过去 “租”的一部分被大大小小的行政审批部门用收费的形式“寻”去了。禁止收费后,资源还是稀缺的,人们还是想尽办法得到它,申请人就可能以更加隐蔽的形式把“租”的一部分以贿赂的形式交给握有实权的个人,造成个人腐败的增多。其次,《行政许可法》的实体性规定过于原则,对审批行为的规制主要还是体现在程序上。例如,本法只是笼统地规定了六类事项可以设定许可,一般情况下,法律还应设置排除条款弥补正面规定的不足,但随后规定的却是四类“可以不设行政许可”的事项,“可以不”三个字不带有强制性,并没有排除不能设定许可的事项,实践中,如果许可设定机关不能准确地把握,或者不愿善意地理解立法的精神,就很有可能使法律的原则性规定流于形式,从而让某些腐败分子钻了法律的空子。再次,提高设定许可的规范层级也不能绝对抑制腐败。一般认为,立法主体的层级越高,所代表的民意就越广泛,所立的法就越具有民主性。但是行政立法应当例外,因为除了追求经济利益以外,行政机关还有扩张权力和便宜行事的需要。今后,原先由各部委设定的许可事项将转交给国务院设定,权力的集中使得腐败的数量减少,但是腐败的“质量”也许会提高。而且国务院不可能亲自设定各个领域的许可事项,制定行政法规的具体操作必须由相关部委完成,包括立法建议、立法调研、草案编写等等。这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部门立法,可能掺杂部门利益,造成本应取缔的审批项目反而得到了行政法规的保留。
从法律的执行角度来看,《行政许可法》对反腐败的有效性受到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人民群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淡薄。《行政诉讼法》已经施行了十多年,但是“民告官”的案件却寥寥无几,许多老百姓对腐败现象采取漠视或者容忍的态度,民间甚至提出了“肥猪理论”(大意为:贪官肥了,胃口小了;新官来了,贪得多了),客观上造成腐败现象更加严重。如今,我国的法律逐步健全,为反腐败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作为受益者的老百姓,由于法治观念谈薄,却将其搁置一旁。如果他们还把《行政许可法》仅仅看作摆设,即使条文规定得再好,也会失去反腐败的效用。另一方面,任何反腐败的措施都会受到腐败分子的抵制,《行政许可法》也不例外。由于行政许可涉及权力与利益的分配与再分配,必然会引起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它们会设法规避法律的制约。前一段时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国各级政府内展开,中央与地方都砍去了一半的审批项目,但大多是一些不常用或是不收费的项目,触及地方与部门根本利益的项目几乎未动。由此可见,行政部门顽固地守护着自己的既得利益,改革难度很大。同时随着法律对审批行为的控制加强,腐败分子的注意力会转移到其它领域,企图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例如,收容审查制度被废除后,劳动教养案件就大幅增加,后者成了前者的替代品。因此,《行政许可法》既要克服人民群众的消极对待,又要克服腐败分子的积极抵制,惟其如是,才能实现它的立法目的。
《行政许可法》——如何实现你的反腐败理想?
我们不能奢望《行政许可法》根治腐败,它绝对不是反腐败的灵丹妙药。即使是在某个领域内发生的腐败,一部法律也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若是没有其它制度、法律、观念等诸多因素的配合,其本应具有的反腐败效用也会不断递减,最终导致聊胜于无的结果。为了实现《行政许可法》的反腐败理想,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
第一,我们应当树立法律的权威,增强全民族的法治观念。宪法规定,我国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国家有两条标准,一是,法制要健全,也就是要有法可依;二是,全社会要依法办事,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也就是要有法必依。我国当前的现状是:法律制度越来越完善,无法可依的时代过去了;而全社会却没有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有法不依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现在很难通过法律来预防和制裁腐败行为,贪官污吏面对法律有恃无恐,老百姓也不拿法律作武器保护自己。在不少人眼里只有打官司才用得上法律,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有“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制度。其实,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法律都是由行政机关来执行的,行政机关若是违法一样可以做被告。如果行政机关不依法办事,它的违法行为又不能通过司法程序纠正,那么整个社会就不会有正义,腐败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只有行政机关做到依法行政,人民群众学会用法维权,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才能提高,腐败现象才会减少。
第二,我们应当逐步实现权力的多元化和权力的相互制衡。俗话说,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我们应当打破原先以国家权力作为统治社会唯一权力的局面,要让人民群众、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的权力也加入到支配社会的力量中去,从而形成国家权力、社会权力和超国家权力三足鼎立的态势。一方面,国家要向社会放权、让权和还权,把自己管不好、管不了或者不该管的事务交给社会自我管理,自觉地从社会自治领域退出,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自治性管理权;另一方面,国家要在维护主权的前提下,尊重某些国际性组织的权力,使本国法律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在新的“三权分立”下,国家的权力减少了,政府的规模变小了,有条件搞腐败的人也就不多了。同时,我们应当改变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失衡的现状,实现国家权力间的平衡。因为行政权具有主动性、干涉性和扩张性,成为
三权中最强的一极,最容易产生腐败,所以我们不仅要加强人大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其立法和监督功能,有效控制政府的系统性腐败,而且应当建立相对独立的司法系统,防止行政机关干预法院的运行和日常事务,确保司法审查的公正。
第三、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使各种制度相互配合共同抑制腐败。反腐败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某一部法律是不够的,我们不仅要制定新的法律,还要完善已有的法律,要对腐败进行围追堵截,最终斩尽杀绝。就防止行政领域的腐败而言,首先,我们要建立公务员制度并完善政府组织法,使其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精简机构和人员提供制度保障,只有依法建立的政府才可能是“有限政府”,才不至于侵犯社会的自治和公民的权利,才不会因为权力过大和握有公权的人太多而造成腐败。其次,我们要制定《行政收费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强制法》等一系列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防止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向没有法律规制的领域转移,全面堵住制度的漏洞,不让腐败分子有机可乘。再次,我们要完善《行政诉讼法》,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到司法审查的范围,这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也是WTO规则的要求,它将使得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在实施的过程中被及时撤销,从而有效地缩小腐败行为产生的社会影响范围。
第四篇:关于落实行政许可法执法检查报告
关于落实行政许可法执法检查报告
有关整改工作的通知
各区县发展改革委:
为了落实•关于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对行政许可法执法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进一步落实整改工作的通知‣(市依法行政办发字„2005‟2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请你单位根据•通知‣中第二项第五点关于行政许可配套制度建设的要求,完成以下工作:
依照市发改委公布的24项行政许可程序规定及行政许可6个配套制度(详见市发改委网站“行政许可专栏”),对照检查你单位制定的行政许可程序及有关制度和规定,与市发改委规定不一致的内容,要进行修改。
请将检查、修改情况及修改后的行政许可程序及有关制度和规定于6月15日前送市发改委法规处(并附电子版)。其中以招标方式确定政府投(融)资项目的项目法人、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权限内依法必须招标项目的招标范围和招标方式等有关招标内容核准(权限内)3个行政许可事项的程序性规定请于5月20日前送市发改委法规处。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OO五年五月十二日
附:关于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对行政许可法执法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进一步落实整改工作的通知
联系人:焦京敏 电话:66410884 传真:66415802 mail:jiaojm@bjpc.gov.cn
市依法行政办发字„2005‟2号
关于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对行 政许可法执法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 进一步落实整改工作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2004年12月,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决定今年将对政府整改情况进行检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按照•报告‣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要求,落实整改工作,现将有关工作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委、办、局要对本部门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工作 - 2 - 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自查,特别是要对照•报告‣中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各区、县人民政府要组织好所属各部门的整改工作。
二、各部门要重点围绕以下问题进一步落实整改工作:
1、关于培训问题。要制定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年内要结合岗位业务特点,对直接从事行政许可工作人员完成一次轮训,提升工作人员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能力。
2、关于梳理行政许可流程、理顺行政许可衔接关系问题。一是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多个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先后办理许可的,各市级实施机关要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理顺相互之间的许可关系和许可程序;通过协调、配合仍存在问题的,要及时向市政府报告。规划、发展改革、土地、建设、环保等部门要着重研究•报告‣中列举的投资项目类许可,梳理行政许可流程、理顺衔接关系。二是不同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在许可内容上有交叉和重复的,涉及的市级实施机关要积极研究、提出解决意见。市政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着重研究•报告‣中列举的户外广告设臵许可,提出研究意见。三是要认真研究并切实明确上下级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之间在行政许可权限上的划分。
3、关于加强后续监管问题。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要进一步加强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工作,要建立和完善监管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健全监管机制。市政府今年将把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工作情况纳入依法行政考核。
- 3 -
4、关于相关保障问题。在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完成后,一些部门的行政许可职能有了较大变动,但相应的保障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具体实施工作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如•报告‣中列举的实施机关将部分行政许可工作交由相关事业单位实施的现象。存在行政许可职能调整和实施主体资格问题的单位,要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主动协调解决。通过协调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5、关于行政许可配套制度建设问题。一是各实施机关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行政许可实施制度,各市级实施机关对本系统的行政许可制度建设工作要统筹考虑。要统一、规范相同行政许可事项在全市实施的程序、条件,特别要重点明确属于本市设定的94项行政许可事项的实施程序、条件,避免不同区、县就同一行政许可事项规定不同的办理条件、程序。各市级实施机关要将统一规范后的实施程序、条件、材料等在各自网站上公布。二是要对已经建立的行政许可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论证、评估,存在问题的,要及时修订。三是要结合本部门的职能特点,抓紧研究本部门实施行政许可听证、行政补偿等有关制度,以及信赖保护原则的落实等工作。
6、关于电子政务建设问题。一是要全面落实行政许可法的公开原则和有关规定,保证公开的信息能够及时更新。要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在网站上公开实施行政许可的有关事宜,并将网址上报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是要加快推进网上办 - 4 - 理行政许可,加强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工作。
7、关于对实施行政许可的行政监察问题。一是要建立健全对实施行政许可的监察制度。二是要加强对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工作。各部门要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不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办理行政许可、变相收费、强行指定购买特定商品或者要求参加培训班、对举报群众打击报复等行为,各级监察机关要加强对上述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
8、关于行政许可评估问题。实施行政许可的机关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建立行政许可评估制度,对本市设定的行政许可的实施情况和必要性以及条件、程序进行评估,对本部门出台的有关行政许可的文件要予以规范。
三、具体要求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各部门要将落实整改工作,迎接市人大对整改情况的检查,作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的一个契机,切实提高行政许可实施工作的水平。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部门要确定一名负责整改工作的主管领导,明确责任处室,请于4月29日前报送主管领导、责任处室负责人、联系人名单及其联系电话。各部门要按照要求进行自查、整改,并于5月31日前将自查、整改情况书面报告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要对照重点问题和•报告‣中反映的问题,逐项说明本部门自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检查以后,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效果?对目前难以解决的
- 5 - 问题,要详细说明原因及相应的工作计划。
3、市政府将组织对各部门自查、整改情况进行检查。
附件:•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情况的报告‣
(联系人:尚宝华 贺淑芳 联系电话:83970063 83970059(传真))
二○○五年四月二十六日
(代 章)
- 6 - 附件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 关于检查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许可法》情况的报告
──2004年12月 日在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行政许可法执法检查组副组长
王嘉彦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大常委会行政许可法执法检查组的委托,向常委会报告执法检查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已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为了保障并推动这部重要法律在本市深入贯彻实施,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执法检查组,按照突出重点、加强调研、深入实际、注重实效的要求,从9月起至11月对本市实施行政许可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为了增强这次执法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执法检查组选择了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11个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将行政许可清理情况,公开、便民、信赖保护原则落实情况,行
- 7 - 政许可收费情况以及对行政许可后续监督检查情况作为重点检查内容,通过听取各方面的汇报、召开不同类型企业座谈会、实地检查、抽样调查、网上调查、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从不同渠道客观地获取信息、了解情况。在实地检查中,执法检查组采用随机抽查、暗查方式,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并及时复查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努力将执法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一、本市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为期2个月的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组认为:市人民政府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工作扎实、开局良好,为今后进一步全面深入贯彻实施这部法律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是深入开展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培训和考核工作。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工作,把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优化首都发展环境的契机来抓,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建立了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联席会议制度。行政许可法实施前,全市各级行政机关普遍开展了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培训和考核工作,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行政许可法的立法宗旨和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增强了依法行政观念,为本市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做了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
二是认真进行清理工作。做好清理工作是贯彻实施行政许可 - 8 - 法的各项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行政许可法实施前,全市各级行政机关按照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对行政许可主体、事项、依据和收费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经过认真清理,确认本市行政许可实施机关52个,经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许可权的事业单位21个;继续执行的国家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725项,对本市设定的231项行政许可事项取消137项、保留94项,目前本市共有行政许可事项819项;修改了27件政府规章,废止了29件政府规章;保留行政许可收费项目26项,涉及市级金额3.6亿元,取消收费项目14项,涉及市级金额1.36亿元。上述清理,为行政许可法在本市的贯彻实施创造了条件。
三是重视建立配套制度。全市各级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普遍建立了行政许可公示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责任制度、投诉举报制度、信用信息管理制度以及行政许可程序性规定、工作人员工作规范等。上述制度大都已经公布在各单位的办事地点和网站上。这些配套制度在规范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方便当事人办事、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积极改进工作方式。在近年来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本市各级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按照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要求,积极探索改进行政许可工作方式。目前,各区县人民政府都建立了“一站式”综合服务大
- 9 - 厅。其中,怀柔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推行的“全程办事代理”制度比较典型,已经在全市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推广。大多数市级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也建立了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的机构或者服务大厅。行政许可实施机关都已在政府网站上或者服务大厅里公布了有关行政许可的项目、程序和条件等,以便当事人查询。
五是拓宽权利救济渠道。为了更好地开展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查处工作,市人民政府组建了“北京市行政投诉中心”,隶属于北京市监察局。区县人民政府也都建立了“行政投诉中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为侵犯了其权利的,都可以向该中心投诉。此外,很多行政机关在办公场所配臵了投诉箱,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有的行政机关还在网站上设立了行政许可投诉举报栏。投诉渠道的拓宽和畅通,有利于行政许可法所规定的各种公民权利的落实。
二、应认真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执法检查组认为: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市在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属于前进中的问题,但应引起重视,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主要是:
1.思想认识上还有一定的差距。有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受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审批思维习惯的影响,对行政许可制度改革还存在担心和疑虑。有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实施行政许可法 - 10 - 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将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工作简单化、形式化。还有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未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行政许可法的立法宗旨和内容,在实施行政许可法中未能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去做,如依照法律规定对行政许可申请应该进行实质性审查的却没有认真地进行实质性审查等。
2.部门之间行政许可的衔接关系还未完全理顺。目前,行政机关内部行政许可关系基本上都已理顺,但是,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主要表现为3种情况:一是不同机关作出的行政许可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许可程序没有理顺。如投资项目类许可涉及规划、发展改革、土地、建设、环保等部门,这些部门间的行政许可顺序不清楚。二是不同机关在行政许可内容上有交叉和重复。如户外广告的设臵,市政管委负责设臵广告牌审批,行业部门负责行业内容的许可,工商部门按照广告法的规定负责广告内容的监管。三是相关联的机关之间尚未实现办理行政许可的信息共享。不少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以及申请人对此问题都有反映。
3.后续监管仍是薄弱环节。行政许可法实施前,重许可轻监管现象较为普遍。行政许可法实施后,虽然有些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认识到而且也加强了行政许可后的监管工作,但从总体上看,后续监管仍显薄弱,重许可轻监管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 11 - 4.相关保障工作还需进一步落实。在前一阶段行政许可清理工作完成后,很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的行政许可职能都作了较大变动,但相应的保障工作并没有及时跟上,导致一些行政许可工作不规范。例如,有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在行政许可事项增加而人员又没有相应调整的情况下,便将部分行政许可工作交由相关事业单位去做。
5.配套制度建设尚不完善。从本市整体情况看,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多数制度都是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的,效力层次不高,不利于外部监督;二是由于法律没有具体规定,加上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各区县、各部门之间制定的制度缺乏统一性;三是有些制度的合理性还存在问题;四是一些重要制度,如听证制度、补偿制度还不完善,不利于行政许可法信赖保护等原则的落实,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公民的相关权利难以得到制度保障。
6.电子政务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很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都开始重视电子政务建设,但由于办公条件不同,各机关在有关行政许可内容的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很不平衡,一些单位的电子政务建设难以满足群众需要,不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政务公开程度不高;二是信息更新不及时;三是大多数行政许可事项还不能实现网上受理。
另外,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除非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 - 12 - 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但是,执法检查中发现,有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要求申请人参加某事业单位或某协会组织的培训,或者接受其所属事业单位的检测、检验等,从而收取费用,不少群众和企业对此反映强烈。这类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三、对本市进一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执法检查组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提升工作人员的能力。今后的培训工作,除应提高工作人员对行政许可法重要意义的认识、全面了解行政许可法的主要内容外,还应进一步使其深刻领会行政许可法的精神实质,并结合岗位特点准确理解和掌握行政许可法的各项规定,努力提高其法律素质和业务素质。
第二,理顺部门间行政许可衔接关系。建议市人民政府对涉及多个行政许可实施机关的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流程进行梳理,并拿出统一的协调解决方案,以便巩固清理结果,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加大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力度。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要加强对被许可人的后续监管,并保持监管的经常性。建议市人民政府将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工作情况列为考核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第四,做好相关保障工作。根据行政许可职能的变化,对行政许可实施机关的“三定”方案作出调整。尽快解决不具有行政
- 13 - 许可主体资格的单位实质上仍然在行使行政许可权的问题。
第五,完善配套制度。一些重要配套制度应由市人民政府统一制定。其中,制定行政许可听证制度、行政补偿制度尤为紧要。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对已经制定的各项配套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论证,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
第六,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在完善现场办公条件的同时,应当根据行政许可事项特点有选择地逐步推行网上许可,以满足群众的需求。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应加强各行政机关的信息公开以及不同行政机关之间的信息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第七,加强行政监察。行政监察机关既要监督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是否依法许可,又要监督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是否有效进行了对被许可人的后续监管,切实防止违法许可、变相收费、索取或收受他人财物等行为的发生。行政监察中一旦发现上述违法行为,对责任人要依法查处。
第八,开展行政许可评估工作。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本市设定的行政许可的实施情况和必要性以及行政许可的条件、程序进行评估,并根据形势发展进行适时调整,该取消的要及时予以取消。对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出台的有关行政许可的文件,要予以规范。文件的内容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要求的,要予以修正或撤销。
- 14 - 另外,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和现实需要,希望市人民政府注意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行政许可法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作了规定,根据本市目前的情况,哪些方面的行政许可权可以集中;二是在目前已经将部分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使这部分行政处罚权与相对应的行政许可权统一起来;三是行政许可与行政审批的关系如何界定;四是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行政许可权限如何划分;五是在行政许可工作中,在维护被许可人权利的同时如何保护好利害关系人的权利,以防止一些社会问题发生,保证社会稳定。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行政许可法是继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复议法之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行政许可法实施不久,市人大常委会就组织了这次执法检查,目的是为了保证行政许可法在本市更好地贯彻实施。由于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次执法检查只是初步的,执法检查组建议将行政许可法实施情况继续作为本届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的重点,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再组织一次执法检查,以不断推进行政许可法在本市深入贯彻实施。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 15 -
主题词:依法行政
执法
通知
抄报:吉林同志
抄送: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北京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5年4月26日 共印150份
- 16 -
第五篇:行政许可法-多选题
显示答案【多选题】行政许可具有的功能有 说明:
A、行政许可作为事前管理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提前设防,以从源头上控制危险的发生
B、政府通过行政许可的方式配置有限资源
C、政府以许可(通常是登记)的方式,确立相对人的特定主体资格或者特定身份
D、行政许可具有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作用
显示答案【多选题】下列属于行政许可基本原则的有 说明:
A、合法原则
B、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C、便民原则 D、信赖保护原则
显示答案【多选题】下列属于行政许可登记的有 说明:
A、结婚登记
B、律师事务所的设立登记 C、作品著作权登记 D、工商企业的设立登记
显示答案【多选题】为了提升行政许可程序效率,我国《行政许可法》确立了 说明:
A、行政许可公开制度 B、电子政务制度 C、审批权集中制度 D、时限制度
显示答案【多选题】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说明:
A、张某申请卫生许可证,某县卫生局拒绝且未予说明理由,即应给予其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
B、医生李某死亡,有关卫生部门应当注销其医师资格
C、某企业通过贿赂手段取得的生产烟花爆竹生产许可证被撤销后,在1年内不得再申请此许可证
D、某区规划局批准某居委会搭建的自行车棚决定,某区人民政府认为违法有权予以撤销
显示答案【多选题】下列关于行政许可说法正确的是 说明:
A、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B、行政许可存在的前提是法律的一般禁止 C、行政许可是授益性行政行为 D、行政许可能以口头形式作出
显示答案【多选题】下列属于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情形是 说明:
A、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B、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C、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D、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显示答案【多选题】下列不适用《行政许可法》规定的事项是 说明:
A、某市建委对企业建设工程项目的开工审批 B、某省教育厅对其直接管理的高校财务事项的审批 C、卫生部对其直接管理的医院外事事项的审批 D、某省公安厅对某高校教师出国护照的审批
显示答案【多选题】下列说法中符合实施行政许可应遵循的便民、效率原则的是 说明:
A、申请形式除当面申请以外,申请人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任何一种方式提出
B、许可应当由多个机关或者同一机关的多个机构办理的,可以由其中一家统一受理并统一送达,或者集中起来联合办理
C、实施企业设立的行政许可,申请人提交的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机关应当当场予以登记
D、行政许可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
显示答案【多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行政许可的是 说明:
A、颁发排污许可证 B、授予荣誉称号 C、授予发明人专利权 D、工商登记
显示答案【多选题】下面关于行政许可实施机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说明:
A、凡是国家行政机关都可以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行政许可
B、行政机关可以将自己的行政许可权委托给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行使
C、受委托的组织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行使实施行政许可,也可以再委托其他组织实施行政许可
D、行政机关具有的行政许可权应当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显示答案【多选题】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后,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的种类有 说明:
A、民事赔偿 B、行政责任 C、刑事责任 D、国家赔偿
显示答案【多选题】下列关于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说明:
A、受委托行政机关在委托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 B、受委托行政机关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
C、委托方是行政机关,受委托一方可以是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组织 D、委托方和受托方必须都是行政机关
显示答案【多选题】下列属于行政许可实施机关的包括 说明:
A、政府办公厅 B、公安局 C、司法局 D、工商局
显示答案【多选题】行政机关应当出具书面凭证的情形是 说明:
A、行政机关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的 B、行政机关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的 C、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D、行政机关作出不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显示答案【多选题】下列不属于行政许可的是 说明:
A、对企业投资的重大和限制类投资的审批 B、以工代赈资金的审批 C、卷烟生产计划的审批 D、食盐专营许可证的统一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