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档设计作业发展学生个性的历史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全班学生同做同一种作业的教学观念已根深蒂固。由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掌握知识水平不一样,这种“一刀切”的作业形式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要,不利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变作业单一化的弊端,坚持差异理论,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和布置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档课外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让他们各尽其能、各展其思,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
分档作业是按学生学习程度分类对待,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能够独立完成的作业,并且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畏困难,努力向更高一层次的作业题挑战。作业题设计要做到“上不封顶下保底”,定内容而不定人数,让不同层次学生在“跳一跳”的过程中各有所得,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获得学习乐趣。实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深层次地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充分、自由、和谐发展,人人各有所得,人人得到发展。分档作业的编排设计一般遵循对低层次的学生: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对中层次的学生:有变化、多思考、小步走、多反馈;对高层次的学生:多变化、有综合、主动走、促能力。设计题型可以按照以下的要求进行: C档: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训练。本栏作业来源于B档作业的调整(稍有变化的题目数量减少,难度降低,比较基本的题目可以强化训练)。这类题目运用对象是班级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训练,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学会最基本的知识,掌握最基本的技能。真正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B档: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变式、判断比较和一般综合题等)。本档作业来源于课本章节后的训练题和相对应的学习指导训练题。本档作业题面对的是班级的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基本技能,完成学习目标,并通过一定量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A档:作业题型属于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智力训练题、提高题(它包括综合面广、灵活程度深、创新意识强的题目等),作业来源于课后和相对应的学习指导训练中的星号题或教师自编的补充题。这类题目面对的是班级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B档作业的基础上,再完成A档作业。通过训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达到熟能生巧,拓宽学生思路和知识面.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具体操作过程中,把作业本首页做成自由夹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选好自己做的那层次的作业,按照A、B、C三档做好标签,学习课代表在收作业的过程中根据A、B、C三档分好,以便于教师批阅,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且在自己做作业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成长记录下来,以激励自己的学习兴趣,学困生可以在做作业的过程寻求高层次学生的帮助,在自己完成选择层次的作业的同时,积极地尝试做高一层次的作业,以使自己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收获的乐趣。
第二篇:浅谈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策略
浅谈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策略
厦门六中曾斌
在日常生活中“个性”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体现这个时代日益呼唤个性、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的现代理念。历史教学不可抗拒地面临着时代的挑战。
对于个性教育,其概念和理论人们并不十分陌生。但实施策略方面和操作方法上,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实践。本文笔者就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策略叙述几点拙见。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情感性体验
历史虽已逝去,但它以其丰富、张扬的生命力给人们以心灵的启迪。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一串串时间、一桩桩历史事件、一个个人名,也不能仅仅口头强加给学生各种“精神” “品质”,我们应该努力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去体验,寻找情感共鸣,促进个性发展。
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教师要积极采用多种手段直观教学创设情境,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象描述来传达历史信息“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触“境”生情。如通过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影片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可以扣击学生心弦,唤起 学生相应情感;通过生动形象、感人肺腑的言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选取大量富有个性特色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的活动和言行必将对学生的个性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如,立下赫赫战功的霍去病拒绝汉武帝为他建造的精美住宅,表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天下为公 ;描写张衡不求名利,有人讥笑他:你能使机轮自转,木鸟自飞,为什么自已却不能飞黄腾达当大官呢?张衡说:君子不怕官位不高,只怕品德低下;不以俸禄不多为羞,只以知识贫乏为耻。” 的人生追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的伟大生死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等等有效地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健康个性。
(二)注重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开展
个性是“一种新的形成物,它是在个体的各种重要关系中,由于个体的活动的改造而形成的。” 正因为个性是在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教育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发展学生的个性。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一定要作用于学生的个体认识,即通过设计多种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充分发挥眼、耳、口、脑、手的功能,在察中学、听中学、读中学、议中学、辩中学、写中学、练中学、做中学。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活跃思维,拓展视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以证实自己的能力,从中获得丰收的喜悦,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这种自信心和成就感是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极好动力。
如,历史辩论赛、成语故事演讲会、历史剧的编排、史学小论坛、历史知识竞赛等多样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参与设计完成,真正体验到主体的价值。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促进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得到发展。历史学科成为是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课程。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引导
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应凸现善导善问的特点。
善导,有两层涵义。
其一,是指在指导模式上,变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指导为现代的“师生互导,生生互导”互动指导模式。教育家韩愈曾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里,教师的学识不可能涉及各个领域,而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他们的智慧和信息量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过老师。鉴于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中的“电脑高手”一同制作教学课件;与有绘画天赋的学生一起制作历史手抄报;与有朗读特长的学生为一幅历史画面配乐朗诵;与有写作爱好的学生编写历史剧:与有表演才能的学生编演历史小品„„。师生一起商讨、辩论、互相启发,相互诱导,教学相长。使学生乐于参于教学,展示个性潜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欣赏并促进个性发展。
其二,是指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导引。由于个性的可塑性特点,人们可以经过后天的学习发展和改变它。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同个性进行导引。一方面,对其个性中不良、消极的方面,要进行疏导和转变;另一方面,对其个性健康、积极的方面加以肯定,并努力发展使之完善。例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学业成功。而学习上的成功又能促进其开朗乐观,积极进取的性格发展。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发展其活泼开朗的优点,克服情绪容易波动的特点。在学习顺利的时候,要提醒他继续努力。当他遭到挫折的时候,需及时鼓励,提高他的自信心。
善问,包含两个意思。
其一,是指教师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实际,抓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课文中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这时启发学生,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吗?你们怎样看?为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后指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是什么?(中国禁烟)中国没有禁烟,英国也会找别的借口发动战争,甚至连借口都不找,直接发动侵略战争,这是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的。这样的启发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现象看本质,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二,是指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善于提问题是极可贵的个性品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点燃思维火花的导火索。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问自己须知道什么,是如何知道的,想知道什么,还有哪些不知道的,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自己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新观点等。我们很难指望学生对史学领域提出什么新观点,主要的是要引导他们能以探索和创造精神对待学习,在寻常情境中发现问题,突破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范围,对未知事物进行有创见的思考和提出问题。
(四)注重历史教学环境的和谐性创建
人的个性指人所独具的特性,属心理品质,形成中的个性,反映在行动上有个适度与过度的问题。比如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独立思考、质疑精神往往与爱说爱动、发言随便、爱开玩笑、爱插嘴、爱争论,不拘小节甚至不尊重人等相伴而生。学生的这些“过度”行为会在学生成长中,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中逐渐解决的。不能立即扼杀,否则思维活跃好奇心、想象力丰富、独立思考等好的个性也就夭折了。因此,应创建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即宽而有度的氛围(“度”是指学生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创设这种民主、自由、融洽的和谐环境,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保障。这种和谐环境的创建,一般要有两个平等关系为前提。
一为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教师不能将自己与学生角色分工上的不同无限扩展,自视高学生一等,以家长作风及专横的态度和权力去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漠视学生的个性尊严。课堂上学生正是在与教师的平等,民主的合作过程中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和鼓励的情况下,才能逐步树立起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信念,以此为基础,学生才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才敢对权威(教师的观点或教科书知识)提出质疑,才会培养对不同思想和观念的理解和尊重,才乐于提出和探索问题提出自己的创见,如此才能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为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关系。广大学生的每个个体先天就各不相同,又成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千差万别。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教师要坚持“一视同仁”的态度,以真挚的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例如,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能力不一样,成绩也不一样,需求不同,兴趣也不同,我们不能人为在学生中划出三六九等,不能将部分“差生”独立于课堂之外。平时应尽力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每个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提问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不让学生觉得课堂是一个使他们暴露自己弱点的地方,一个使他们在其他同学面前难堪的地方,而是展示其特长,优势,各方面能力的舞台,那么学生形成中的良好个性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
(五)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性实践
教学组织指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分班、分组等。学生的个性差异
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以集体教学为主,它不适应学生在兴趣、能力、性格方面的差异。如何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组织教学,教师要开动脑筋不断探索创新。在创新试验的实践基础上,笔者认为班内分组教学是目前适应个性差异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较可行的组织形式。
笔者曾尝试过多种分组形式,在此简介一二。一种,把全班学生按照个性不同进行分组。能力与性格相近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这样教师既可对全班集体讲授,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选择探索领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便于教师指导。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在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上,爱好表演的同学组成一组,扮演航海家的探险活动过程,依据所掌握的资料自编台词;绘画组绘制新航路开辟的四条探险航线图,并能据图示向全班同学讲解;有一组是列表归纳15、16世纪的重大远洋航行,内容包括航行年代、航海家、出发国、到达地点或重大成就;有一组对新航路的开辟作出褒扬的评价,另一组作出批判的评价(都要求有史实辅证观点);有一组编一篇有关这个时期的故事;有一组准备小测验或问答题等等,根据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分组。
另一种是分组协作学习。按原座位组成4人或6人学习小组。把教材中的一堂课的内容分为若干部分或若干问题。第一步,由组员自己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这个问题的“专家”,在这个小组里,每个学生都是某一问题的“专家”。第二步,每个组员认真阅读并学习他们各自负责的一个“专题”,拟定提纲和要点,质疑并尝试释疑。第三步,不同小组的同一问题的“专家”集合在一起,共同探讨,相互借鉴,教师指导点拨。第四步,“专家”们回到他们自己的小组里,以个自的方式给小组其他成员“讲解”他所学习的“专题”的内容。第五步,教师对全班每个成员进行重点知识的测试。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又能尽量适应学生个性的需要。
还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分组,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有所得有所进步。
(六)注重教学评价模式的开放性操作
如果评价模式,仍是一卷定成绩,那我们所倡导的个性培育和发展,不外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应打破传统的评价模式,允许学生间有差异,要多把尺子量人。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体系。评价形式由单纯卷面评价向笔试口试相结合,闭卷开卷相结合,由纯粹的文字表达和多种表达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转变;评价方法由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对学生参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评价内容由记忆型评价转化为理解型评价;评价主体由教师一方的评价转向学生自评、组评与师评相结合的多方评价,形成开放性评价体系。评价模式的开放性,让每个
学生的学习成果、点滴进步都受到尊重和肯定,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自尊,有利于形成他们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我们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教师若要培养丰富个性和创造力的学生,其自身必须要求教育者也具有丰富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我们知道,学生的感受性极强,受教师“权威”所左右,因此,教师的行为表现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起着榜样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勇于探索实践,追求“人格的发展,精神的自由”,以我们的创造智慧,合乎教育规律地培养出极个性化的、充满创造热情和成果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2、俞临明等著:《创造教育》,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钟志贤、范才生著:《素质教育-中国教育的使命》,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5、孙立明、赵连山、陈佩编著:《创新能力与学科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指导》,沈阳出版社,1999年版
6、冒兵《情感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建构》 《历史教学》 2004.117、《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8、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三篇: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教学设计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教学设计
高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陈忠
提纲:
一、学生个性发展概述
二、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依据。
三、透视美国的个性教育
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一、学生个性发展概述
今年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建议用“个性教育”代替“素质教育”的建议。关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话题.那么,什么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呢?所谓个性发展,就是在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发扬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发展方向作出科学的判断、准确的选择,从而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发挥和张扬。涵盖两层意思:一是指学生发展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二是指教育的个人化或个别化,包括应考虑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考虑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考虑个人的社会志向和职业选择等等。
据专家预测,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将实行工种就业准入制度,就业不再凭“学历”而凭“能力”。依照职业资格贡献定薪酬,不再有“劳动力”和“人才”之分。北大校长说:“能使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使抽水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
学生的个性有健康的个性和不健康的个性,在教育过程中,想方设法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克服不健康的个性。健康的个性,如: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学习动机;高雅的素质;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诚实守信、乐观,坚毅勇敢;有较强的思维力、判断力和创造力;理想远大,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善于交往,与人合作等。矫正不良个性,如:习惯性差、意志薄弱、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缺乏韧性、耐性等。
二、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依据。
1、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培养特长,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包涵着学生个性的战略思维。“面向现代化”是向“新”思维,要培养具有开拓、创新、时代精神的学生;“面向世界”是向“外”看思维,科技无国界,我们的学生要具有追赶标兵的能力;“面向未来”是向“前”看思维,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发展个性特长。
3、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孔子“有教无类”就是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因材施教”就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观就是反对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要将千古不变的“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的观念,转变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观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了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6、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7、我国著名教授叶澜指出:“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承认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这一个,相互之间存在差异,这 就是学生观中“差异性”的主要含义。有了这样的概念,就能克服教育中的完全趋同,整体划一的弊病。”整体划一的教育是补短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8、建构主义理论。青少年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形成个性,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全面发展。
三、透视美国的个性教育
《东方早报》曾经有这样一则报道:“在国内他被教成水泥脑袋,到美国他被育成年轻天才。他叫王楠子,8年前,他是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求学;8年后,他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王楠子如今是费城艺术学院的大四学生,是该校动画专业最出色的学生„„”现在,王楠子在知名的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工作。这些年,他的履历中,又添上了光辉的几笔。他拿了两个全美电视设计的金奖,还被《体育日刊》评选为“创新人物”。再看看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据统计,截止2009年,在诺贝尔奖109年历史上,共有811人和22个国际性组织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美国有335人,占了40.2%。面对以上真实的事例和令人信服的数字,联系那个令国人深思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天才?”
我一直在反思:王楠子为什么在国内被称为差生,到美国后就变成了“天才”?为什么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高居世界第一?中美教育究竟有哪些不同?我国的教育究竟有哪些不足?美国的教育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
2010年1月18日,山东省教育厅组织二十二位齐鲁名师赴美国康州进行了教育考察,康州是美国第一富县,经济发达、教育一流。在这里,共考察了七所学校,五所小学、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另外还有几所著名大学。听课六十余节,参与教学研究四次,与校长、教授、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座谈十余次。考察了校园环境、学校管理、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学生培养、教师培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获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通过全面考察与深入思考分析,发现美国的基础教育与中国的基础教育的确有着较大的差异,各有优势和不足。虽然我们国家也提出了“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理念,但实际情况是,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传承仍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应试、选拔、功利的成份更大一些,加之班额过大,又注重整体划一,机械训练,是一种格式化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缺乏独特的创 造性和实践能力,教育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特别是缺失了最核心、最长远的价值——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奠基性价值和可发展性价值。个性,简单而通俗地说,就是个人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的个体的独特性。美国的小学和中学教育虽然在世界上排名仅为第28位和30位,但他们的教育却恰恰抓住了教育最本质的“核心价值”——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健全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印象最深的是,“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的原则,在这儿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是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去培养学生,而且机会均等。顺学生之天性培养人,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发展不同学生的健全个性。教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适合每一个孩子,而不是让孩子适合教育。在发展人的健全个性方面,美国教育抓住了人的最核心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社会实践能力,等等。
人的个性都是主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教育关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切成熟和成材的人都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那么,美国是怎样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特别是培养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并使之走上成材之路的呢?这里除了有着良好的教育体制等因素之外,下面几个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平等、民主、自由、宽松的氛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 创设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学生就能无拘无束地积极思维,驰骋想象,自由发展,张扬个性。
据了解,美国制定了平等政策,学校设有平等委员会。学生不管什么国籍、性别、身体状况、种族和文化背景等,都一律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人平等。课堂上是讲究民主的,学生是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是轻松愉悦的。平等、民主、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形成健全个性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在新镇的七所学校,真正感受到了平等氛围条件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在这里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落实,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每一个学生,哪怕是身体有残疾、智力低下的学生,没有谁会歧视他们,大家都会得到公平的待遇,受到相同的教育。除了平等,学生在课堂上也十分自由,师生之间可以像朋友一样真诚交流与对话,学生可以质疑一切,包括给老师挑刺,其学习氛围轻松自由。课堂上,学生只要在思考、在参与,怎么做都可以。学生在这样自由宽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就发展了思考能力、创造能力,滋养了 个性。
自由宽松的氛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个性的自由发展会使人达到一种理性上的自觉主动的发展。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国际上一些知名大学者也认为,创造要有“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而如果用整齐划一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就会使教育中的自由逐步丧失,学生会按照社会需要的格式化教育统一发展,甚至就像在流水线上生产成品一样,必然导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张扬,从而使创造力减弱。杨振宁先生说过,美国是放任开放、讲究个性的教育,对学生的各种放肆行为,表示宽容和理解。管得过严过死,都是要扼杀创造性的。
(二)、开拓多种培养渠道是学生形成健全个性的关键
依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七种不同的智能。而每人的强势智能又会各不相同,这就会使每个人形成不同的兴趣爱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所以,开拓利于每一个学生强势智能发展的途径并重点培养,让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形成健全个性的重要一环。
在此基础上,设立丰富多彩、能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多元化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是充分发展个性的关键。
我考察的这一地区,共有学校、社区和家长俱乐部三条训练体系,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多种锻炼和实践的途径。
1、开设多元化课程,为个性发展提供保障
课程的价值就在于能满足学生主体个性发展的兴趣需要。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有适合学生兴趣需求的多样化课程。学生要通过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去认识世界、适应生活、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的强势智能,从而形成健全个性。
七所学校,除了州里规定的语言、写作、数学、科学等必修课程之外,学校都有开设课程的自主权。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需求,不管是高中、初中还是小学都开设了多种多样的自选课程。如“新镇高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开设了“汽车修理、摩托车修理、微机修理、橱艺、电脑音乐制作、园艺、办(印刷的)报、摄像、照像、手工制作、器乐、合唱、球类运动”等几十种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个性特点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因为开设的课程多,涉及的生活面广,学生少,基本能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和生活需求。据一所学校的老师介绍,学校仅有两个学生想学一门课程,但没有这门课程的专业辅导教师,结果学校就千方百计聘请了教师,开设了 这门课程,满足了这两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另一所小学,我看到一节陶艺课上仅有三位学生在学,但课程照开。
这里的选修课,完全是为学生个性发展着想,是从适合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设计的。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的时间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深、学精,发展个性的独特性,满足兴趣需求。
2、提供时间和空间,为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新镇的中、小学校都是下午三点准时放学。三点之后,学生就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到自己感兴趣的学校社团或家长俱乐部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这里的学校社团和社区俱乐部数量很多,完全能满足学生需求。
这里的社团和俱乐部都给学生提供了专业水准极高的辅导教师和服务人员,有的是学校的专业教师,有的是水平极高的家长,还有学校外聘的高水平专家等。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程时间充足,有很多课程学生每天都可以进行训练。学校和社区俱乐部会提供发展个性的场地,加上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高水平的辅导教师进行专门指导,每个人的特长水平自然发展迅速,真正张扬了学生个性。
3、建立校外俱乐部,为个性发展开拓路径
仅有学校这一条培养途径也是不够的,而有了社区和家长的全面参与,就有了多元化的培养路径,形成学校和社区齐抓共管的局面。在这里,社区有各种适合孩子发展的学生俱乐部,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路径。
首先,这里有正规的社区俱乐部。一个周六下午,一位老师带我参观了一所“社区赛车俱乐部”,在这里我观看了该俱乐部组织的一次“童子军车模比赛”。这所社区俱乐部地方虽然不大,约有一百多平方米,但比赛设施却一应俱全、且科技含量高,什么电子计时屏、电子赛道、广播设施等十分正规。附近学校的小学生平日和周末都可以在这里训练和比赛。来这里训练的学生和工作人员着装统一,都穿着俱乐部统一配发的工作装。比赛时,家长、学生加油呐喊声不断,气氛相当热烈,俨然一场国际正式比赛似的,颁奖仪式等也是有板有眼的。
这样的社区俱乐部,通过训练和比赛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平台,大家相互切磋,互帮互学,车模技术自然提高很快。在这样逼真的竞争舞台上,学生发展了自己的兴趣,能力自然会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其次,这里还设有专为学生服务的家长俱乐部。一所小学的“家长里德俱乐部”就为学生提供了游戏、运动、创作艺术、实用艺术、学术活动和服务他人等课程,充分发挥了家长的作用,为有各方面 兴趣的学生提供了锻炼平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社区和家长俱乐部既可弥补学生节假日无人辅导的不足,又可以形成一个学生发展的多元培训和服务网络,益于学生个性发展。
4、举行多样化竞赛,为个性发展搭建平台
在这里,校内外的竞赛活动是多样化的,凡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竞赛活动应有尽有,学校、镇、州、全国定期组织各种竞赛或演出,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各种形式的比赛安排得科学合理、有条不紊,且开展得如火如荼、丰富多彩。
(1).学校经常组织各种竞赛和演出活动。在这里,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召开音乐会。我参加了一所小学举行的音乐晚会,参加音乐晚会演奏的都是5、6年级(该小学只有这两个年级)的学生,据校长介绍基本上是全员参与。家长聆听了此次音乐会。音乐会上,小“演奏家”们训练有素,演奏曲目多,技艺高超,听众掌声此起彼伏。学生平日的训练在这个舞台上得到了精彩的展示,其自身价值得到了真正体现,提高了技能、陶冶了情操。学校在音乐比赛方面获得的奖项之多,令人瞠目结舌!
(2).校际之间也经常组织常规竞赛,切磋技艺。我参加了一次镇与镇中学间定期组织的初中学生的常规篮球比赛,其中一场直到最后8秒才分出胜负,其精彩和激烈程度堪与NBA媲美,双方啦啦队水平同样不亚于NBA的篮球宝贝。学生高水平的技术、战术素养,要不是亲眼目睹,简直难以置信!
(3).地区以上的部门也会定期组织大赛。我参加了该地区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大规模的“护旗队”表演(一种有棋、刀、枪的类似体操的比赛)竞赛选拔大赛。来自州里各镇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护棋队都来角逐,前三名将代表州参加全国大赛。选拔赛上,各代表队的必选动作、自选动作独具特色、各有优势,令人大开眼界。学生们训练有素,基本功扎实,队形变幻多样,动作自由灵活,富有想象,表演出色,令人眼花缭乱。比赛结束评出了一、二、三等奖(这里的评奖特别公平,评委一人一个地方,分散到场地的各个角落打分,打完分接着有人取走)。
另外,我还看了电脑音乐制作比赛、科技制作比赛等。各种高水平的比赛检验了孩子们的训练水平,让学生得到了个性心理满足,更让他们产生了一种成功的归属感,而这种成功感又会给他们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与激情。从这些参与竞赛学生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来自中国的王楠子的身影,仿佛看到了未来的科比、乔丹等一大批篮球巨星的影子,也仿佛看到了未来的美国音乐大师莱斯·保罗正从这里起飞,还仿佛看到了一批批未来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成功身影„„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根本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需要发展。要发展就要有创新,要创新就需要有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总是寓于独特的个性之中。人的个性具有创造性。个性的独特性不仅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前提,而且更是其存在价值的体现。没有个性的独特性也就不会有创造性。每个人都需要创造,人人都有创造的欲望,创造性是个性发展的最高层次。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创造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更是个性健全发展的根本。
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育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千百万人们今天却正在发现,他们创造活动的两个组成因素(思想和行动)都已经瘫痪了„„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1]日本政府提出“创造力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曾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美国教师认为,学会创造性地思维才是最核心的和最首要的。
一个人只有具备创新性思维方式,才能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考察美国中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从小学就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创新性思维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批判性思维即不迷信、不盲从,凡事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辨证地看待问题;发散性或开拓性思维,则是不依据常规、寻求变异、多角度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美国的中小学,根本见不到背标准答案、机械训练的现象,他们认为这么做等于是浪费时间,而且还僵化了学生的思维。
(1)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创造的先导,也是思维的起点,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有问题就意味有思考,创新活动实际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先提出问题,才能启动思维,使创新活动始终以提出的问题为核心而展开。[2] 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曾经说过,如果科学研究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结束,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必将以肯定结果。1938年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3]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唤起内心创造的需求与兴趣,在强烈的创造动机驱使下,激励其进行积极思考和创造,直至解决问题,达到创造目的。首先,这里的课堂上,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听了多节阅读课,学生特别喜欢提问题,也非常会提问题。在一节四年级的阅读课上,我看到执教老师没有任何锁碎的讲解,也没有单调的一问一答,有的只是学生分组之后静静地阅读。每个人在阅读时都会在读过的每一页书上贴着一张6厘米见方的小纸片,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自己的问题。临近下课时,老师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自主交流解决这些问题。在一节高中的地球科学课上,老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元素,我新看到老师总是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提问、表现及成功的体验机会,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从来不会批评学生的奇思异想,而是给予充分鼓励和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次,学生除了向书本和老师提问外,还不断向生活质疑。有一个班级在墙壁上专门设有一个“问题专栏”,学生只要有问题都可以贴在上面,每天老师都会抽出时间引导学生自主解决这些问题。无论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一般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学生都要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和独立思考来完成。
再其次,学生甚至不放过一切质疑机会。一次我到一个三年级班听阅读课,这个班就“你最喜欢读什么书?这些书内容怎样等问题”向我提了二十多分钟的问题,让我看到了三年级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很强。到一所高中也同样遇到了学生们的提问。在这里,随处可见美国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关注。
(2)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中国教育因忽视个性而造成了思维中的从众定势。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推崇的是培养听话的孩子,强调教育的整体划一。同样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标准来衡量智商、兴趣、爱好、个性迥异的学生,经过我们的教育之后,一个个原本各具特色的学生变成了“标准件”,缺失了个性和灵性。缺失了独立思考能力、独特的思维方式。学生们不敢求异,也不敢标新立异,更不敢挑战权威。
在美国,你很难看到这种现象。培养学生不畏权威,不盲目崇拜,并且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与挑战,是美国教育的主要特色。教师不会把一成不变的、固定死板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在分析、批判、借鉴他人观点的基础上,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和观点。课堂上,学生们不迷信权威,甚至可以找老师的问题。在一节小学五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上,老师让学生通过反复欣赏学校组织的合唱录像,找出改进的办法。第一遍看,学生从演唱声音、技巧等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改进看法,有的学生从合声 的角度谈,有的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声部谈等;第二遍将录像快进,再看,学生们又从演唱学生的表情、动作等非音乐元素发现了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还找出了老师指挥的问题,并向老师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老师不但没批评学生,反而表扬了学生。学生通过欣赏这个录像,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改进建议,在培养音乐素养的基础上,还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等创新性思维能力。
另外,学校还特别注重孩子想像力培养等,这都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四)、依据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是培养个性的有效措施 中美两国的两种教育理念是不同的,中国的应试教育不是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孩子,而是整体划一式的教育,是众人一样的教育。而美国的教育则是从每一个学生需要出发,适应每一个学生需要的教育。通过选课制、走班制、分层教学等,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真正发展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这里的学校,都按照学生的实际基础水平、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分层教学。一般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能力、基础等会各不一样。绝对区别于我们国家的行政班分层。下面从阅读角度看美国的分层教学。
首先,就阅读的书目分层。这儿的学校学生读书从一年级就开始分层了。教师将学生阅读能力分成红、黄、蓝、绿四个不同等级,并将教室里的很多书贴上不同颜色的小圆片以标注区分等级。再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红、黄、蓝、绿四个层次分类进行摆放。学生按自己的能力类别选择适合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在家里也是如此,学生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按能力大小阅读适合自己能力等级的书。
其次,读书的进度分层。在4年级的一节阅读课上,我看到老师将学生分成了多个读书小组,每个小组读的书和进度各不一样。学生可以按照兴趣选择图书,再按能力、适合自己的进度进行阅读。超出本年级阅读能力的一组读的进度快一些,达到本年级阅读水平的按本年级的阅读速度读,能力稍差的进度更慢一些。这些小组中,能力特别强的、能力最差的一组都有老师进行特别指导。读完后,再按小组进行交流。
实施潜能早发现、能力倾向持续跟踪指导计划,是分层教学的重要一环。对学生潜能和能力倾向进行早期诊断与评价,建立跟踪电子档案,及时发现学生潜能和能力倾向及其变化趋势,及时制定个别化的指导与培训方案,确保了学生潜能早发现、早开发,能力倾向早发现、早跟踪、早引导,保障了每一个学生潜能和个性沿健康方向最大限度地发展。分层教学真正实现了让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五)、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发展个性的有效途径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然而杜威认为学生从教师口中被动听来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抑制儿童的活力和阻碍儿童创造才能的发展。他以打仗做比喻:放弃正面攻击而采取迂回战术能减少军力的消耗。同样的道理,教学不应直接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全身心地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以迂回的方式无意识地获取经验和知识,于是就应“从做中学”。做是根本;没有做,儿童的学习就没有依托。杜威提出要充分利用儿童的游戏本能,让他们以活动为媒介间接学到知识。“从做中学”强调的是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依附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学要为儿童设想,以儿童心理为根据。
无数事实表明,把学生封闭在书本里、禁锢在题海中的教育课程体系在将学生变成缺乏灵性、缺乏创造性、缺乏个性的“考试机器”的同时,也使基础教育本身丧失了最根本、最长远的价值──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奠基性价值和可发展性价值。中国学生的知识量要比美国学生多得多,也复杂和深入得多,但中国的知识大多与社会发展脱节,并且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不到实践中,一接触到社会,感到现实社会与书本中所学的并不一样,并且所学知识也大多派不上用场。相反,美国学生所学知识虽然比中国要浅显得多,容易得多,但却能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并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对社会认识也会现实得多,进入社会后,实践能力特别强,显得得心应手。
在美国的学校里,我看到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里的学校都有实践活动课,我在小学看了一节学生亲自动手用木头等材料制作照相机的动手实践课;在初中看到了学生专门用来进行实践的多用途活动教室;在高中看到了学生的橱艺课,并亲自品尝了学生学做的各种午餐„„
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对现实社会有清醒的认识,了解、分析社会问题,并且采取措施来解决社会问题。同时,美国“学生志愿者”也是学生了解和服务社会的一种很好的形式,1月份海地发生了大地震,美国新镇高中一位副校长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学生志愿者一起赴海地进行了救援;学生还要定期到社区做义工,进行无偿服务,既能融入和了解了社会,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等。只有了解社会,才能适应社会,才能更好地驾驭和改造社会,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因此,要想培养具有个性的天才学生,我们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改革的重点必须转向“研究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参与实 践的意识。明确学校的职责在于依据学生差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决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的教育。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教学环境。只有树立学生主体观念,教育教学民主化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个性才能真正得到培养。
我国的应试教育关注孩子的眼前利益比较多,关注长远利益比较少,这就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关注学生的长远利益;注重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思考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思维能力和思考力是人的生存能力的核心能力之一,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否则获得诺贝尔奖永远是一个梦,钱学森之问将成为我们永远的遗憾!
我们在新课程视野中,课程价值观是:全人发展与健全个性;课程文化观是:科学与人文的整合;课程设计观: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生态观:回归生活世界;课程实施观:师生共同缔造;课程政策观:从集权走向民主等理念应该成为全新课程观的基本内涵。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这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但我们只有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问题意识和思考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将培养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价值取向作为新课程观的必然指向,教育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天才”。
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故事:《让兔子奔跑》小兔子是奔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有人认为这是小兔子的弱点,于是小兔子的父母和老师就强制它去学游泳。小兔子耗了大半生的时间也没学会。它不仅很疑惑,而且非常痛苦。后来,猫头鹰说:“小兔子是为奔跑而生的,应该有一个地方让它发挥奔跑的特长。”看来,猫头鹰真是一个智者!
掩卷沉思,是啊,我们身边的大部分机构,学校、家庭、单位,不都有一条不成文的定律:让人们努力改正弱点。整个教育制度的设计,就像捕鼠器一样,完全针对人的弱点,而不是发现和激励一个人的优点与特长。我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有缺点的人身上,旨在帮助他减少过失。父母师长注意的是孩子成绩最差的一科,而不是最擅长的科目。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集中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发现并发挥优势。人人都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只要能改正一个人的缺点,他就会变得更好;只要能修正一个公司的缺点,这个公司就更优良。可悲的是,只注意改正一个人或一家公司的缺点,而不 重视发挥它的优点,只能造就一个平常或平庸的人或公司。那么,对于我们教育人来讲,是不是也是这样?我们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可能哪个方面都十分优秀,我们每个人、每个学校都应该有特色、有尊严地生存和发展。正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所言:每个学校,必须找到自己的优势,明确自己在哪个方面做得好,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属于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就是不平常。一定要让猴子唱歌,一定要让鹦鹉举重,这不仅是残忍的,也是愚蠢的。应该有一个地方,让人们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应该有一个地方,让小兔子跑个痛快。学校,应该是这样的地方。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人一生差不多只能做好一两件事,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让每个人都具有做好一百件事的本领。正因如此,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从一个人身上发现他能“做好一件事”的特长,然后激发这种特长,强化这种特长。如此,他便可以安身立命了。
认识了这些,当然剩下的就是思考:我们该怎么做呢?首先,当然还是从改革评价方式入手。每一所学校,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方向,我记得曾经读过一本书,书名记不得了,讲的是一个学区里,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特色,这所学校学生体育发展好,比如篮球、乒乓球、体操;另一所学校则是在足球、武术方面有特长;而另一所学校则注重学生的礼仪培养及中华经典文化修养,比如古典乐器、古典文化等;这样,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方向,努力把自己的特长做得更特、更优秀。因为每个学校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方方面面都做好。这样,家长择校,除了保证就近入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孩子特长来选择入学。这样也不失为一种思路。记得辽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每学期只开一次校长会,各校长来,必须要找出自己学校的特色在哪里。然后一句话,坚持把自己的特色做好。)发展学生个性方式方法很多,只要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
1、教学民主,追求学生个性发展教育
教师与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教学民主就是尊重学生人格,小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好奇心和想象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个体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 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有学生问“为什么影视及文学作品写和尚破戒都是吃狗肉?”一老师说:“没有什么可质疑,作者就是喜欢这样写!”另一老师让学生畅所欲言,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得出结论是:①佛教中,吃狗肉是最不敬行为;②鲁智深、济公、少林武僧既是礼佛的人,又是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的人,写他们吃狗肉是为了突显他们的性格。③对比鲜明,更显文学魅力„„
2、鼓励质疑,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教育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少独具个性的科学家、发明家一般都敢于质疑问难。
1935年9月1日生于中国沈阳的日本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评判委员会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以世界一流指挥家的风度,全神贯注地挥动着他的指挥棒,指挥一支世界一流的乐队,演奏具有国际水平的乐章。正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不和谐的地方。开始,他以为是演奏家们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但仍觉得不自然。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判委员会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他被大家弄得十分难堪。在这庄严的音乐厅内,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和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音,评判台上那些高傲的评委们立即站立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前面的选手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小泽征尔的成功始于他的大胆质疑。
3、利用成功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 著名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吕型伟说:“成功教育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发展的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教育,是对毁灭个性和特长的平均主义教育的批判,是对只着眼于少数尖子学生而放弃不能升学学生的教育的批判”。成功教育以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为途径,以表扬、鼓励为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教育。成功教育相信每一个学生有成功的愿望,主张人人可以成功,主张成功是多方面的,是发掘人的潜能的教育,是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和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优势潜能;赏识学生的优点、进步和个性,宽容学生的过失、错误和缺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据说,有一种鸟能飞行几万里,特别是在飞越太平洋时,它需 要的只是一小节树枝。在飞行中,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节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落在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它就站在那节树枝上捕鱼;困了,它就站在那节树枝上睡觉。谁能想到,小鸟成功地飞越太平洋,靠的仅仅是一小节简单的树枝!如果小鸟衔的不是树枝,而是把鸟窝、食物等旅途中所需要的用品,一股脑儿带在身上,那小鸟还飞得起来吗?有许多老师都知道自己学生在这个世界上将会面临许多的挑战,就像这只鸟将要飞越太平洋。于是老师们就为学生的“飞行”做了许多的准备,为他们准备“鸟食”、“鸟窝”等旅行中所需要的用品,他们给学生一副黄金打造的翅膀,可是却忘了这样翅膀会让孩子无法飞翔。身为教师的我们能为学生做的,应该是给孩子“一小节树枝”,这节“树枝”可以让孩子们飞得更远,能帮助他们找到在逆境挫折中勇敢向前的力量。给他们以成功的教育。
4、创新性教育激发学生个性发展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及创新素质培养规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人的创新性的发展总是与人的个性的发展和张扬分不开的,同样,人的个性也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张扬、凸显和完善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创新,创新是以个性发展为基础和表现形式的,没有自身的独特、鲜明、丰富多彩的个性,就谈不上创新。
《人民文学》副主编肖复兴说过,“尊重学生的个性,遵循教育的规律,让学生掌握最适合自己的一项专长或本事,才是教育的正道,也才是教育的本事”,“世界最容易的事情,莫过于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这种因循守旧的人,就像老是围着碾子打转一样,永远不能走别人所没有走过的路,创造别人所没有创造的东西。正因为这样,作为作家,我一直把这样的格言奉为创作原则: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我要努力写出‘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作品。只有敢于创一代之新,才能跨入成功之门。哦,独创可贵,贵在创新!”
故事《奇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生产的降落伞安全性能不够。虽然在厂商的努力下,合格率已经提升到99.9%,但还差一点。军方要求产品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可是厂商不以为然,他们强调,任何产品都不可能达到绝对100%的合格,除非出现奇迹。但是降落伞99.9%的合格率,就意味着每一千个跳伞的人中有一个人会送命。后来军方改变了检查质量的方法,决定从厂商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背着这个伞,亲自从飞机上跪下。这个方法实施后,奇迹出现了,不合格率立刻变为0!合 格率立马变成100%!这就是创新。
5、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给学生发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负担重,作业繁多,严而密的考试,让学生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个性很难张扬。教师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负担。如:教师跳进“题海”精选习题让学生“精练”、“巧练”是好办法。教师要有“减负增效”的理念,还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学生个性。
(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方法
1、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1)、引导学生纵向发展
按考试成绩排名并张榜公布是横向比较的一贯做法。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但过多的横向比较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促使嫉妒心理的产生,严重的将扼杀学生个性,造成学生精神失常。苏霍姆林斯基告戒老师,对学生的自尊心“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
在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尽量少进行不恰当的横向比较,多引导学生纵向发展。
所谓纵向发展,就是引导学生将今天走过的路与昨天走过的路或者现在走过的路与过去走过的路进行比较,从中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从而设计未来要走的路或者所要取得的成绩。
(2)、选择最佳发展区
所谓最佳发展区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经过自身的努力而能够达到的那个目标。
班级教育管理者要从班级学生个体差异出发设置目标:一是根据各人现有的水平,设置不同的奋斗目标;二是根据各人发展速度的快慢,分阶段设置不同的奋斗目标。
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学生在每个时间段内,都能选准自己的最佳发展区,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看到自己取得的进步,以此激励自己树立积极向上的自信心。
A、选择最佳发展差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要求 最佳发展差度,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经过自身的努力而实现目标的最短距离。
班级教育管理者要根据班级每个学生现有的水平,引导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选择最佳发展差度,给他们提出不同要求,作出不同评价。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表扬或鼓励。
B、选择最佳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发挥特长 最佳发展方向,是指一个人在现有水平中最为突出的智力优势,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个性特长。班级教育管理者要尽其所能,最大限度地为班级学生创设教育情境,使每个学生的智力优势得到全面显现和发展。
例如:一路闯关的刘玲同学
树立中学生形象演讲:学校、片赛、区赛、市预赛、市决赛。上干部学院、宣传部工作、处级干部,开着小车回来看望老师。
演讲的题目:爸爸妈妈你们别再“打”了
主题揭示中学生形象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打”的含义:打麻将;打离婚;打人。这种环境对中学生形象的形成具有很强的负面作用,且在民间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她选择了“爸爸妈妈你们别再„打‟了”的现实主题,一举成功!
(3)、多元化评价学生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具有七种以上智能: 一是数理逻辑分析智能;二是语言技巧智能; 三是音乐智能;四是身体运动智能;五是空间位置智能;六是人际关系智能;七是认识自己的智能。他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七种智能。
日本有一位名人,暮年志成,可大半生是在监狱里度过的。在绝望时,想到美术老师给他某次作业的评语:“你的画几乎无可取之处,但构图还可以。”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就不停地画,直画到提前释放,直画到名声大振!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是何等的重要。
2、引导学生有效地发挥个性长处(1)、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 A、教育者要“蹲下来”看学生 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多从正面给予学生的积极评价。要发现学生的长处,必须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就必须“蹲下来”。例如:金鱼缸里养小鸡——白痴; 幼儿园里的美男子——傻瓜; 美美一听音乐不能自主——好动症;
70年代末的宁泊是福建人,少年才华出众,对天文地理十分感兴趣。上了科技大的少年班,一年后选专业,他选了南京大学的天文专业。可是,科技大的领导批示说:既来之,就安之。把他分到物理专业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三次考研,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默默无闻,经不住市场的诱惑,下海经商两年,又回来教书。精心研究佛教。于2003年到五台山出家,当了副主持。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发现学生的长处并提供发展机会是多么的重要,宁泊的长处是天文地理,而要他学物理,导致他奋斗没有成功而出家。可见,扼杀学生的长处是多么可怕!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篇报道讲的是华师一附中一个柳姓天才学生,在北大毕业后,获得了去美国哈弗大学深造的机会,他依然放弃,而 选择了出家!
有人感到叹息,所以,报道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
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这是我们的教育不当所导致的结果。有的老师对学生考试成绩好就说瞎猫碰个死老鼠;翘尾巴等等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教育者要多看到学生的长处,少揭学生的短处,不仅如此,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既看到自己的缺点,又要看到自己的优点,既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也要懂得为自己取得成绩而自豪的作用。教师适度地鼓励学生炫耀自己的长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长处。请看老师带头演说自己的长处:
我虽然不是先进分子,模范教师,但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喜欢学生,虽有一副严父的面孔,却有慈母的心肠······
实践中许多学生读书读了几年,没有机会上台表现自己,但检讨写了不少,培养了一批检讨人才,有的几乎成为“检讨专家”。
(2)、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
A、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用毫不吝啬溢美之词给予肯定和赞美,要找到一点就肯定一点,让班级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B、让学生在鼓励声中不断进步
周弘“赏识教育”的成功,不仅为家庭带来新的教育观念,也为学校带来新的教育观念。
家长对孩子要赏识,教师对学生也要赏识,学生有了一点成绩就要给予鼓励,再有一点进步,再鼓励,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学生即使是在前进的道路中摔倒了,教师也要热情地扶起他们,鼓励支持他们站起来,再朝前走,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声中健康成长。
(3)、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A、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一是要让学生全过程参与。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理解独立自主地组织各项活动,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动脑,参加活动的设计、实施、管理、评价等全部过程; 二是要让学生自己选择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多种多样具有特色的课外活动小组。
B、为学生展示特长提供机会
班级教育管理者要尽其所能,为班级学生展示特长提供机会。一是开展专业特点的活动。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具有一定专业特点的竞赛活动,让学生的特长在相互竞争中得到提高,得到发展;二是重用有特长的学生。班级是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重要场所,班级教育管理者不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展示自己,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担负起一定角色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1)、创造思维的培养
所谓创造力,就是能够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或新事物的一种综合能力。创造力是建立在创造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才有创力的产生。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条原则: ① 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 ② 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 ③ 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④ 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⑤ 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2)、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
A、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发展紧密联系,互相制约。得到鼓励或赞扬,将导致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如果受到不合理的惩罚或挫折,则会由于失去信心而抑制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爱因斯坦小时候弄坏了父亲的指南针而未受到批评而成为科学家;
美国一学生在上生物课要求尝蚯蚓加分而成为生物学家······
B、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破旧立新
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就是要鼓励学生敢说,敢于向旧的或现有的东西挑战,不受现状制约。
例1: 老师讲完《蔷薇》课文后,向学生提问:你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第一个学生回答:是可怕的刺。
第二个学生回答:是美丽的花。
第三个学生回答:我想应该培育出一种不带刺的蔷薇。老师对第三个学生大加赞赏。数年后,前两名学生都无所作为,惟有第三位学生闻名遐迩。因为得到了老师的鼓励,激发了他的创造欲望,才取得了成功。
例2:孩子弄坏母亲金表的不同看法
一个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例3:一篇作文的故事
王聪(化名)的《春天》与全班其他60名同学的不一样,那些同学的作文 大多以“春天好”为主题,赞美春天的和风细雨,花红柳绿。
而王聪理解的春天是:“春天细菌繁殖旺盛,夏季蚊虫都在这时孽生;春天 易流行感冒;春天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很烦人,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总也止不住;春天冷热不均,忽冷忽热……
作文交到老师那里,王聪挨了批评。老师不点名地对着全班同学说:”有的 同学不停地在作文中写春天不好,是不听老师讲解,胡思乱想,跑了题的结果。古往今来,文人们都夸春天好,说春天不好是动错了脑筋。“
这就是发生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某小学的”一篇作文的故事"。
有一次,女儿的语文作业出了两处错误。这两处错误是这样的:“题目要求,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一个题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填了”齐心协力”,老师判错。老师的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
另一个题是:“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女儿填“栩栩如生”,老师又判错。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惟妙惟肖”。真可怕。不知曾几何时,具有丰富词汇的中国语言,竟变得比数学还精确。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如“看图写话”。图上画的是:“一个小朋友在金黄色的麦田里捉蝴蝶。”老师的答案是“小朋友捉蝴蝶”。若有同学的答案是“庄稼丰收了”,老师就判错。
语文教学中,全国数以万计的老师在教同一篇课文,一样的段落大意,一样的中心思想,这一思想,不是每个教师的思想,也不是每个学生的思想,而是编写教参的人的思想。语文教学变得如此僵化和教条,语言和文学的“神”怎么能存在呢? C、正确对待有创造性的“顽皮生”
“研究和实践表明创造潜力较强的学生多数有以下几个特征:淘 气、顽皮和不受约束;所做所为不合常规;处事难免有嬉戏的态度。”有这些特征的学生被斥之为“调皮生”、“捣蛋鬼”,如果学习不好,就叫做“双差生”。特别是在课堂里,老师容不得“顽皮生”的“越轨”行为。
据报道:南京一所小学外国专家正在听课。中国老师拿出一只乌龟让学生观察。坐在前排的一位男孩竟然学着乌龟爬行,逗乐了外国专家。可是中国老师不停地给男孩示停止,可是男孩子照爬不误。直到下课了,老师还一脸的愠色。可是在评课时,外国同行对小男孩倍加赞赏。男孩不仅观察深入,而且具有创造性。如果一味压制,也许将一个富于创造的天才扼杀在摇篮里。
3、还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五十多年前,淘行知先生就倡导儿童“六大解放”: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
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
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
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
解放儿童空间,使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表添满,让儿童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所以,要还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1)别让课外作业“吃掉”了学生的快乐
班级教育管理者相互协调,特别是班主任要整体把握,做好任课老师之间的协调工作,每天布置的作业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使学生完成作业后,还有空余时间留给自己自由支配。武汉晚报2010年2月报道:成都一个13岁女初中生做作业直至凌晨3点钟还在做,其父亲忍无可忍,愤怒地撕了她的作业本。写道:“老师,别再透支孩子的生命了!”报道后,相关老师感到非常大的压力。
(2)别让小课堂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要想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就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家门,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寻找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别让小课堂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校的条件和周边的环境,精心设计课外活动方案。
(4)、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活动
A、建立奖励制度,激发学生创新激情
B、不怕失败,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试”
C、鼓励学生获取课外知识。一切能正面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都是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学生设计班级学期活动:召开师生、家长联谊会、墙报、竞赛活动、读书活动、班会活动、社区活动、班级公共关系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前苏联教育家列昂节夫说:“没有活动就无法形成个性。”看到的容易忘记,听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经历的才会刻骨铭心。学生在活动中才会放飞自己的的梦想,彰显自己的个性,使各种隐形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比如,班团队活动;文娱、体育、艺术兴趣小组活动;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活动等。
《追求忘我》,1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久,孩子染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的能力。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长的太太给孩子讲船长有一只天堂鸟,她被这只鸟的描述迷住了,极想亲自看一看。于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长。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务生立即带她去看天堂鸟。那服务生并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顾带着她一道去看那只美丽的小鸟。奇迹发生了,孩子因为过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来。从此,女孩的好奇心却把自己的瘫痪症治好了。温馨启示: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只有在这种环境中,人才会超越自身的束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结束语:
识才的指挥家,能在合唱团“放炮”的歌手中听到最美的音色,而去发掘他,使他成为独唱家。
识才的将领,能把最顽劣的士兵,调教为最骁勇的战士。识才的伯乐,能从一群病马中看出千里神驹。识才的教师,能把每个学生调教成天才。
老师们,让我们做一个识才的教师,把每个学生都调教成天才吧!
谢谢大家!
第四篇: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概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教学过程】
导入:引用歌曲《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化了一个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又一个“春天”,使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板书)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时间:1978年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历史转折?(内容和影响)(板书)
这次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实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3、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板书)(1)对内----改革:
①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影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的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②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外----开放:(板书)
①开放的历程: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 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②对外开放(设置经济特区)的目的(作用):(板书)
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专题探究:感动不平凡的变化
————“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生活用品的变化”、“休闲方式的变化”
4、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意义(板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学力自测】
一、选择题
1.“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步入春天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a.改革开放 b.经济建设 c.发展农业 d.发展民主
2.“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农民在20世纪80年代的伟大创造有()a.民主法制建设加速发展 b.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 3.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历史的伟大转折,是因为它()
①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②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③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④确立了邓小平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读右图,回答4—5题。
4.图中a、b、c、d四个城市的一个共同特点是()
a.都是特别行政区 b.都是经济特区c.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d.都是中央直辖市 5.“80年代后”主题博客(blog)中,可信的信息有()
①1981年,正在镇小学读书的我们第一次见到了金发碧眼、前来投资考察的外国人
②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让我们村里的农民搭上了致富的快车 ③1984年的一天,我们在广播里听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的喜讯 ④1984年绍兴劳动路地摊上的喇叭裤、自动伞、电子表、打火机让人们兴奋不已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在学完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内容后,某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举行了一次题为“感悟家乡巨变”的主题活动,现请你一起参与活动:
(1)请你帮助确定一个能反映“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家乡巨变的题材,并简要说明该题材今昔对比的情况。(4分)
言之有理即可。如家乡住房的变化:以前是低矮的泥房,现在都住上了高大的楼房。
(2)请你列举上述巨变密切相关的重要会议,为什么说这次会议是我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3)上述巨变发生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巨变说说实行此国策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过程。《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历史教学就应该努力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也相应地在教师的引导下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这堂课而言,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有以下三点。在此,求教于广大教育同仁,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历史认识的过程。这些研究性学习问题从哪里生成呢?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第二,课外的历史材料。如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资料等;第三,社会生活。如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提出问题之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印证历史结论,甚至修正历史结论,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理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其二,注重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学习历史不仅能够使人明智,还能够提高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判断力。司马光修纂《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由此可见,历史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鉴古知今。因此,历史教育应当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应仅仅是讲讲故事或说说笑话而已。我们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启迪民智,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让下一代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为更好的实现以上目标,历史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即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让学生把握各个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此前提下,我们再尽可能地让学生知道历史的多样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其三,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首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条件。其次,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示历史原始录像、经典的历史图片、电影剪辑或其他文字资料,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走近历史情境,进行情感体验。随着多媒体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将在教育中广泛地得到运用。这即所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再次,根据每一课的实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纲要图示法、讲读法和发现教学法等。
实践证明: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应该在自己全部历史教学活动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且要拥有自己独有的风格,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鲜活起来。为了更好地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新课标,学习课改精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地去改进之,完善之。在此,我们真心地祝愿历史教学能真正发挥她应有的价值,历史教育亦将青春永驻。
第五篇: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
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
幸运的我随着2014年国培历史的研修,看到各位名师及专家都是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使我的教育教学思想得以更新,使我真正体会到教育教学是一种艺术,总感到还有许多学习的地方,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受益匪浅,收获极多。
现在的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究其原因是觉得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没有意思,尤其是老师对教材内容枯燥无味的介绍,那么在现阶段的历史教学中,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怎么做才科学合理呢?
一.大胆课改,引领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调查表明,历史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半欢喜一半忧。其原因就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历史内容与故事,但学生的学习历来是被动的、消极的,没有学生自己劳动体验到的经历与真实幸福,因此要把课堂时间该还给学生的一定给学生,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克服学生学习的枯燥、乏味。
2.合作学习。新课改中特别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成果,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探究学习。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所以我们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以生为本,体验乐趣
有关资料表明:我们阅读的信息能学习到10%,听到的信息能学习到15%,所经历体验过的事能学习到80%,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并落实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质疑问难)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并引导其自己解决即让学生担当教学的主角,让历史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把成功交给学生。长此以往,让学生学习历史处处有自信,时时有喜悦,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三.善于挖掘现实生活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给出的答案一定是:历史知识。不错,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普及历史知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的历史教育教学仅仅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他,这无疑陷入了误区。任何一种教育,其终极目标都应该指向人的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历史教育也不应例外。我们传授历史知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应付考试,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收获。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到底应怎么做?需要我们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设计教学顺序和环节。要把历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清来源,讲清用处,使学生学习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从而得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知能力,认清问题的实质,以历史事实来证明谁是谁非,最终使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整天提高的目的,学生又怎能不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总之,通过这次研修学习,我学会了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阅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专家与名师之所以能成为专家与名师,是与他们那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他们辛勤的付出、不断的积累总结分不开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是其最好写照。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抱着对社会、对学生终生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学定教,关注学生,促进发展”“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在工作中必须给自己定好位,必须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转变角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生为本,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责任心和爱心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让自己与学生一道与时俱进,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