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1《读书求学》主要讲了:读书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因人而异的,我们来学习一下古人的读书方法。欧阳修发明了“计字日诵”的读书方法,细水长流,积少成多,通过这样的读书方法,我们也可以学到书本里更多的知识。
在一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些带拼音的课外读物,让我多识些字,也可以让我学到更多的知识;到了高一些的年级,爸爸给我买了《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等等,让我继续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我每天写完作业,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坚持读4—6页的课外书,这也叫细水长流,慢慢积累。这样的方法确实使我认识了很多课本里不曾见过的生字,也积累了一些词句。另外,为了让自己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我还用荧光笔把自己从课外书中积累的好词好句画下来,尽量用在自己的习作上。我也会从作文选中选一些好的段落,想方设法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吸取里面的精华,这样对自己的习作也是很有帮助的。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2我想说些什么,可是又说不出口;不过这样也有好处,门庭冷落,安静自在,倒是个读书写作的绝境佳地,只是大白天浪费电而已。党是铺路石,是指南针,是航向远方的帆,是原野上的希望之火,是温暖的摇篮,是打开中国富强的一把金钥匙。我站在阳光下,渴望沐浴温暖,张开手臂以为能拥抱太阳?
你知道吗?我以前那样不用功读书,每天在妈妈的劝说下,极不情愿地去学习,写一写、玩一玩,现在只要一回家,就马上写作业、学习,妈妈看到高兴的笑了,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我变得爱学习了。你知道吗?以前爸爸、妈妈回来,我只打声招呼,就该干啥干啥,现在爸爸妈妈回来,我就会把拖鞋递过去,再倒上一杯水,吃饭时帮妈妈收拾碗筷,我变得懂事、孝敬父母了。你知道吗?我在不断的改变自己,从每一处都不断的求新、不断的求美。我变得各方面都好了,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增强了自己的自尊、自强、自爱和自信。
《三字经》这本书,囊括了人文教育、史地天文、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信息,如果你也想认识这些优秀的人物,就赶快看看吧!你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3今天,老师要我们去买《三字经》,我想这《三字经》有什么好看的,竟然要买,那就去书店看看。放学了,我到了书店找到《三字经》看了看,着才知道,原来《三字经》这么好,这么多令人学习的知识文化。我拿起这本书,去付钱付完钱后,我飞快地跑回家,津津有味地看起《三字经》来。
每天放学回家,学完作业,不看好看的动画片而是看知识丰富的《三字经》反正一看空就看《三字经》,看完了又看我要看到我能背得很熟的时候。
其中我最喜欢看香九龄能温席,因为黄香九岁失去母亲,一直都是和父亲相依为命,帮父亲干很多家务,夏天黄香用扇子把床扇凉了,才让父亲入睡,冬天,黄香同自己的身子把床睡暖和了,才在让父亲入睡。黄兴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向他一样孝顺父母,帮父母做家务,以优秀的成绩来报答他们。
同时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小声和父母说话,不能大叫大嚷,也不能为了一件小事而影响父母,要做一个懂事,孝顺父母的好孩子。也让我明白了要多读书,少玩电脑,看电视,要努力学习,这样才能,懂得更多的知识。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4我是从三岁多时开始认识《三字经》的,那时,妈妈常常给我听《三字经》的录音,慢慢的我记住了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上小学以后,老师又带领我们一起诵读《三字经》,在诵读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了许多的故事和道理。
从“昔孟母,择邻处”这句中,我更加了解了《孟母三迁》这个故事。
从“香九龄,能温席”这句中,我知道了尊敬、关爱自己的父母,是孩子应该做的。
从“玉不琢,不成器”这句中,我知道了一块好玉,不经过雕刻成不了玉器,人也一样,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不会懂得各种知识和道理,所以,以后我会好好学习。
从“幼不学,老何为”这句中,我明白了我们必须从小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从“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中,我明白了做晚辈的要尊敬长辈。
从“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句话中我明白了连动物都知道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换取劳动果实,人如果不学习,还不如“动物”呢。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诵读《三字经》,教会我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长辈,如何去做事,所以,以后我要继续诵读《三字经》。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5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他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近我专心的读了一本书。
我特别喜欢读“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孟轲,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他的母亲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他的教育。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边,见多了出殡的,孟轲就模仿着做丧事,孟母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孟轲的学习,就搬到集市上,于一家屠夫为邻,可孟轲又模仿起杀牛宰羊来。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私塾中的先生学习礼仪,学业不断长进。孟母认为这里的环境对儿子的成长有利,便长期定居下来。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有了良好的环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这些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们应立鸿鹄之志,刻苦学习,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是让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懂得了许多知识。你如果还没有读过这本三字经,我建议你去读一读,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无穷的收获。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6朗朗乾坤,得万古之灵气,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旷世之奇书,《三字经》横空出世!小子对此奇书甚有感触,即书一文,此亦个人之意,又亦儿戏之言,不可当真也!
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但是,我们要把《三字经》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思考,正确地认识,主动汲其精华,剔其糟粕。
亲情、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孔融四岁就知道让大梨给长兄;黄香九岁便主动孝顺父亲而无怨无悔。
重视子女教育和历史教育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这体现我国对教育的重视。《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
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两千年来一直是束缚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绳索。
我们一定要记住,《三字经》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汲取精华,剔其糟粕,最后发扬光大至世界。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7最近,我读了一本很有名的书——《三字经》。《三字经》大家并不陌生,都会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名句。
为什么我要给大家介绍这一本书呢?其实是有原因的。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有讲解,而且还会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每个例子都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生动的故事。我认为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能让我们明白不少做人处事的道理。这本书浅显易懂,里面有很多插图,就算你看不懂故事,你看了题目和插图,也能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它以古人的事例,教育下一代,而且还非常具有说服力,比如说:孟母为了让儿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竟然三次搬家。可想而知,母亲为了孟子付出了多少,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孟母的付出最终得到了回报——孟子成了一名著名的思想家。
再想想我们,生活条件优越,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一流,受到良好的教育,可是有的人就是不珍惜,非要把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打水漂”,他才高兴,就让我们自己好好反省一下吧,大好的光阴不能虚度啊!要以古人为例,时刻勉励自己。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三字经》吧!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8《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以说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这次,我终于诵读了三字经,它可以算得上“经典诵读”了。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它的意思是: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既然把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排在第一,那就说明它是最重要的。因为是父母把我们养大的,而兄弟姐妹是我们的同胞兄弟。然后就是要学会语文和数学,可见学习的重要。后面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使我们明白了:凡是什么东西,刚开始都是很弱小的。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变得更强大。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让我们熟读《三字经》吧!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9我以前就读过《三字经》这本书,我觉得这书很令人深思。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段话的意思是:小的时候应该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才能为国家出力。人就好比就是一块玉,一块好的玉石如果不进行雕琢,也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学习,也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了。
读第二遍《三字经》的时候,我想到了我有时做作业的时候很专心,但也有的时候脑子就不想动了,不愿意做作业,这是不对的。
我觉得人的脑子也像是一块玉,你不去动它,它就不会给你带来收获。
但如果你开动它,就会得到许多奇思妙想。
我觉得少年的时候应该很好的学习科学知识、明白一些道理,长大以后才能明事理,成为一个睿智、正直的人。我觉的现在付出努力都是应该的,这样才能做一个聪明、正直的人呀!
我的学校是很好的学校,我的班级是很温暖的班级,我没有道理不去努力学习,实现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能考上杭外,长大后做浙江省省长。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10今年暑假,我和妈妈一起读了《三字经》。开始我一直读不懂,只觉得读起来有节奏,很有趣。后来经过妈妈一句一句的分析,我渐渐弄懂了其中的意思,越读越有滋味,还熟练地背了下来。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做人要孝敬老人,尊敬长辈,努力学习,礼貌待人……
“涛涛,帮奶奶把脸盆拿过来。”“你自己去拿吧,我要玩游戏呢!”啊!不行,《三字经》不是教育我们要孝敬老人吗?“奶奶,等一等,我马上把脸盆拿过来。”奶奶笑得眯起了双眼。
“我最喜欢吃苹果了,大的那个给我吃,小的那个给你吃。”正当我跟弟弟分苹果时,妈妈向我眨了眨眼睛。哦,“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四岁就懂得礼让,而我已经八岁了,怎么会做不到呢?我马上把大的那个苹果让给了弟弟。
自从读了《三字经》,奶奶夸我长大了,妈妈夸我懂事了。读书让我成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读书真快乐,以后我一定会读更多有益的书。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11在五月份下旬,我认真地读了《三字经》,发现它还真的是耐人寻味呀!
《三字经》向人们讲述了古代人们做人的准则,是一本非常具有启示性的书。我就从其中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从中我知道昔孟母为了儿子的学习,不断更换他们居住的地方;如果儿子还不学,就让他悬梁刺股,可真是个好母亲!
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从中我知道玉如果不雕琢,就称不上是玉器;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长知识,这对现代社会的人们有多大的帮助啊!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跟《三字经》沾边的事,比如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尽早地成材,不停的转学,直到找到一所他认为好的学校为止。这不跟昔孟母,择邻处。一样吗?
现在的小孩,也一点也不如古代的小孩。古代的小孩九岁就能帮父母暖被,四岁就能让梨;而我们却穿父母的,吃父母的,甚至花父母的,有人一点也没想回报父母。真是有天壤之别。
《三字经》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它流传至今,仍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成就!我喜欢《三字经》!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12我对《三字经》这本书非常感兴趣,看了一遍又一遍。
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以前比较通俗地把这句话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本性是善良的,虽然人的本性都不坏,可是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不能够轻易地判断一个人是善还是恶。“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虽不像前两句那么“出名”,可其中也蕴含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会闪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就是要“专心、恒心、耐心”以及“有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处。
《三字经》这本书有数百句,它精辟地用文字总结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更加透彻地了解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真是教会了我不少知识呢!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13家务事,愿承担,洗碗筷,扫庭院。
我的爸爸妈妈都在深圳。家里只有我和奶奶起生活。
我从生下来就是奶奶带我。其实我最爱的人是我奶奶。奶奶也最爱我。
我五岁的时候,读学前班。看见奶奶做家务事很累,我就要帮助奶奶做。可是奶奶不让我做。有次,吃完饭,我定要洗碗,奶奶就让我洗了。
我搬来小凳子站在水池边。学着奶奶的样子,放些洗洁精,可是不小心放了很多,弄了水池的泡泡。奶奶看见了又气又笑。
我读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六岁了。个星期天我坐在沙发上看《贝贝熊》的故事书。奶奶就在打扫卫生。我看见奶奶累得满头大汗。我就说奶奶让我来拖地吧!奶奶连声说:“让开!让开!”
我拿了张纸巾给奶奶擦汗。奶奶接过纸巾的时候,我就把奶奶手里的拖把抢了过来。奶奶就到厨房做饭去了。
过了会,奶奶从厨房里出来,看见我把沙发移向前,把沙发后面的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奶奶竖起大拇指,站到我的前面,大声说:“我的孙孙长大啦!我的孙孙长大啦!”弯下腰来重重的亲了我口。还夸奖我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14自从学习了经典名著《三字经》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从前,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生气地割断织布的纱线,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孟母的做法让我想到的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也像孟母一样,为了让我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又是跟我买点读机,又是帮我买学习资料,每次暑假的时候还要把我送去参加一些培训班。以前,我不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认为他们给我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知道珍惜,当我贪玩的时候,爸爸妈妈说我一下,我还会不服气的跟他们顶嘴,认为他们不该限制我的自由。读了《三字经》后,我终于明白了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了,他们是希望我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兄长,而现在有些孩子在家长的溺爱之下一个个都成了小皇帝,他们唯我独尊,想要什么就叫父母买,什么东西都是拣好的拿,不知道谦让,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要懂得谦让;我们还要懂得孝敬父母,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一定要好好孝敬他们。
总之,学习了《三字经》之后,我真的是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15小时候,妈妈就让我读三字经,一开始我没什么兴趣,但经过妈妈一句我一句地读,并且妈妈每读一句都给我讲一个故事,我越来越感兴趣了。
比如我读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写一个叫黄香的小女孩孝顺父亲的事,令我十分感动。想想自己多不孝顺,再看看人家黄香,跟她比起来,我差得远了。现在我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有时,作业都不完成,每天都让父母操心。为什么同样年龄的黄香做得那么好,而我们却不行,我们有什么理由做不到?看看我们现在生活多好,煮饭,有电饭锅;热菜,有微波炉;热了,有空调、有冰箱。冷了,有暖气。想玩了,父母带我们去旅游。想到这里我感到非常惭愧,我决心以后有空的时候多多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为父母洗洗衣服、做饭、捶背、洗脚。学习上不再让父母为我操心,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主动完成作业。我们每做一件事,都会让父母开心不已。
父母的爱是多么伟大,是多么深厚,我们应该体会到,更应该珍惜,所以说我们要学会爱别人,首先爱父母!
第二篇:读《三字经》有感
读《三字经》有感
暑假期间,老师布置我们读《三字经》这本书。爸爸说,《三字经》是我国的文化经典和精髓,阅读它可以学习古文化,增长知识,增加涵养,从中汲取智慧。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经》只用三个字,就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是我阅读《三字经》里的一句话。这几句讲的非常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老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习,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我有一个哥哥,上小学的时候就不好好学习,很贪玩。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听。现在,他看见他们原来上小学时的朋友,考上了知名的大学,我哥哥只考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他就非常羡慕。后来他一想,非常后悔,后悔上小学时没有好好学习,没有打好基础。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到了长大就后悔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现在学已经晚了,也不行了。所也趁我们还小,要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才!
勤有功,戏无益,节旨在,宜勉力。它也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勤奋好学的人一定会事业有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人是没有作为的。年轻人应该经常用这两句话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
………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我们要向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第三篇:读三字经有感
读《三字经》有感
《三字经》这本书,相信大家都看过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的《三字经》,内容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丰富多彩。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它教会我知识,也教会我做人做事,还教会我要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
“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就是说人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可我有时候也不能坚持到底,有些计划实行两个星期就以失败告终。有一次,我计划每次写完作业就要检查,提高正确率。开始时我还认认真真从头到结尾看一遍,检查出些小问题。三四天后,就没有耐心了,草草地瞟一眼,看两下,就做别的事去了。凑巧“屋漏又逢连夜雨”,有几天作业特别多,我一写完连看也不想看了,热情从沸点降到冰点,后来几天又偷懒,隔两天检查一次,最后还是没能持之以恒。“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的一生能有几个明天呢?懒惰是我学习中最大的敌人,我一定要战胜它,并要持之以恒,不断地超越自己!
《三字经》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一定会把《三字经》上的知识时时刻刻都牢记在心,避免一些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不该犯的错误,自己的学习不能放松。《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
第四篇:读三字经有感三字经有感
读三字经有感
我读完了《三字经》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
《三字经》把我国从古到今的许多故事、知识,以三字经文的方式展示给我们,其中有教我们做人的,有教我们做事的,还有教我们学习的等等。
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得就是孟母三迁和孟子逃学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环境,特别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又比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段话讲得是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亲,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亲睡。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我觉得我要向黄香学习,多为父母做些家务,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经》里还有很多哲学故事,给我们树立了许多榜样,告诉我们很多深刻道理,让我们受益无穷
第五篇:读三字经有感
《三字经》读后感
12170801朱永翔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无论是耄耋黄发的老人还是咿呀学语的幼儿都对这朗朗上口的中华传统经典《三字经》或多或少信口拈来,而这也是我幼年时接触最早的传统经典文学。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静心品读回味一番,读完后,我收获很大,受益匪浅,终于明白了古人为什么说读了三字经,就可以知道天下事了。
《三字经》把我国从古到今的许多故事、知识、思想、哲学道理,以三字经文的方式展示给我们,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其内容内容主要概括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主要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当代,对于未成年人,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上网、打游戏、逃学、说脏话,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经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整个社会也要树立积极正面的风气,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其中的“玉不琢,不成器”更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每个人都是一块美玉,又都是玉石工匠,我们都应该坚信自己能够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同时也应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不断雕琢和打磨自己,真正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美玉;
第二部分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中国自古以来便以忠义孝文明于世,传统文化与操守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撑。文中列举的黄香温床、孔融让梨的故事足以让现代某些不尊重关爱老人的人感到羞愧。作为大学生,我们现在在外求学,大多过着寄宿生活,只有寒暑假的时间才能与父母长辈相聚,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相聚的机会,主动关心我们的父母长辈,让他们有所慰藉;
第三部分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则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反应了古人对于文化、科学、艺术方面极大的造诣;
第四部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对儿童读书进程的建议,这部分列举的传统经典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第五部分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短短三百余字清晰讲述了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最后“载治
乱知兴衰”一句则像一鼎警钟长鸣,警示后人以史为鉴,重视历史发展的兴衰规律,才不至于像前面的朝代一样走向灭亡。
第六部分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了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真正做一个 “上致君,下泽民”的国家栋梁。“人不学不如物”也再次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中还列举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悬梁刺股的故事勉励无数学子克服学习上的一切困难勤奋学习;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出了古人的教育思想,古人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强调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教育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里面还有很多哲学故事,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给我们树立了许多榜样,告诉我们很多深刻道理,让我们受益无穷,同时《三字经》让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以及人伦的次第与纲常。经过深入学习,相信每个人都会燃起对华夏先祖的崇敬与承担弘扬文化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