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胶东海草民居的生态美的论文
胶东民居在村落整体规划中就恰当地利用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赋予了村落空间结构和布局形态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进而塑造出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环境特色。由于当地多山和丘陵地区,当地沿海村落大多选择阳坡、面海、地形较平缓的地方建房。由于土地较紧张,所以,村落中房屋密度较大,院落适中,街道较窄。村落大多沿山坡横向展开,呈条状布置。威海石岛村作为自然渔村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布局形态基本沿海崖地形自然分布,呈现一种后依青山,三面环山的带状格局,尽管它不像福建、皖南一带按礼俗约定形成的传统村落那样层次分明、结构清晰,但若仔细品味,仍然能感受到以点(广场)、线(道路)为骨架进行组织的空间结构和有次序的场所感。这里村民们的修船、补网活动既为广场的存在提供了依据,又进一步丰富了村内场所的人文色彩,表现了生产活动和居民生活在空间方向上的有机交织;在街巷组织上,不仅因不同功能存在宽狭方面的差异,而且因村民们的不同活动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因此,石岛村的村落结构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产生活,需要表现出很强的中心感和层次感。由于村落布局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从一些广场、路径的形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发调节的痕迹,从而使村落的空间营造与自然景观环境融为一体,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依山傍水、高低错落的优美画卷。当你走进胶东半岛的渔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诗句油然而生,硕大松软的褐色草顶,粗犷、厚实的墙体,成排的卷棚顶式的屋脊造型,弯曲的石板路,灰白的房顶,暗红的石头墙,古朴稚拙又浓淡相宜,充满了轻松的水墨趣味;那些历经无数风雨、长满青苔的海草房屋顶的阴坡面,又像老照片,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印证了历史的久远,斑驳陆离、默默无语,向人们昭示着海草房的厚重与坚韧。这种与自然环境、生态资源和谐共生的建筑,聚集着胶东传统海草房原生态的本土基因。正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胶东的海草民居凝系着胶东人民乐观质朴的民风和勤劳智慧的精神(图1),渗透着“以天合天”、“自然而然、无为而治”、顺乎天性的自然哲学观。
胶东海草民居的建筑构造因循环境自然营造、相得益彰
自然环境是人们藉以活动的背景和舞台,与人形影相随,共时并存。胶东地区沿海渔村大多面朝大海,风多雨频。为适应这种气候特点,民居大多将防风、便于屋面排水等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从而形成建筑进深较短,屋面起伏很大的住宅形式。
“建筑语言因循气候”,胶东人建房,在季节上图1威海海草民居Fig.1SeagrassresidentialbuildingsofWeihai有所选择,夏天很少建屋垒墙的,鲁南谚语说:“六月打墙六月倒,六月不倒直到老”、“四月不打炕”;烟台一带说:“五月不盘炕,盘炕没有人儿上”。因此,建房一般在春季进行,这是因为春天阳气回升,雨水稀少,空气干燥,昼长夜短,不热不燥,便于劳作。“建筑是生活的建筑、建筑艺术是生活的艺术”,海草房就是生活艺术的结晶。聪明的胶东人民在海草房的建造中,针对胶东地区风大雨多的特点,房顶通常采用两面的屋顶或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采用这样的结构,既可减弱四季不断的海风,又有利于降水排流速率的提高。当冬天暴风雪熔化后,雪水可以顺着这个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迅速地向下流去,减轻雪对房子的压力;夏天的雨水可以顺势而下,不会漏入屋内。屋脊的建造左右斜度为50°,苫盖的海草最厚处为4m,檐厚0.5m,每座海草房所用的海草需要500~1000kg海草,以前,殷实的人家海草甚至达到5000kg。在荣成一带,海草房顶的苫草都很厚,有的达1m以上,且脊部两端的海草苫得高于中央,并向山面做切角处理,使屋脊形成一明显的曲线,颇像中国宋代建筑中的歇山曲脊的处理,丰富了海草房的造型,使其更富有渔家特色。
建筑的外观因循气候,室内空间也毫不逊色,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空间。民居的正房一般都坐北朝南,房间进深不大,内部空间紧凑。南窗大而北窗小,这些空间特点都保证了室内能够充分采纳阳光。顶棚用玉米秸作结构层,用彩色的印花纸裱糊,自然形成隔冷、热气流的隔离层;厚重的墙体起到吸热慢、散热慢的作用,自主调节昼夜温差;冬季普遍采用火炕取暖去潮,据《新唐书高丽传》载:“冬月皆作长炕,下燃温火”。火炕用土坯或砖砌成墙体,用土坯做台面,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冬日躺在热炕上,外面是寒风凛冽,而身下却热乎乎,非常舒心温暖。假如有客人来,这里就变成会客厅,主客火炕一坐,品茗聊天,好不惬意,形成极为舒服的居住空间。夏日,支起上扇窗,摘去下扇窗,改善通风条件,有利于防暑降温。旧房改造也别有一番趣味。当砌墙的粘结物因风化而脱落失效、不得不更换墙体时,泥瓦工会将海草屋顶整个架起,在原宅基上拆掉旧墙,砌筑新墙。墙体砌筑好之后,再将屋顶重新坐落到墙上。随着经济的发展,海草房的配套设施也在不断更新,有的主人在草顶石墙基本框架不变的基础上,用乳白色铝塑门窗装修海草房,使它成了既有传统风貌又有现代意味的海滨别墅。
胶东海草民居材料独特的生态价值与生命力
材料是建筑艺术的载体,好的建筑必须有好的建筑材料。熟练掌握材料的性能,了解加工技术与形体之间的配合,方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材料和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进而创造出崭新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因此,匠心独具地巧用各种材料,才能凸现建筑的地域文化。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著名建筑师赖特说“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故事。”因此,千百年来,胶东人凿山取石,捞海取草,创造了形貌独特的海草房,形成了胶东渔村的独特风貌。
海草是在浅海生长的野生藻类,适宜5~10m深的海域生长,海草春荣秋枯,几十年以前,胶东地区海边海草丰富,成熟的海草被海浪大量地卷上岸滩。被人们拉上岸的海草经风吹日晒逐渐变白、变灰,最终成为褐色。海草中因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粘成厚厚的房顶,可持久耐腐,防漏吸潮,用它盖成的海草房是世界上独特的生态民居。因此,海草的美让人陶醉,但石材、泥土也自有况味。在威海,渔民大多采用大块粗犷、未经打磨的花岗岩砌墙,称之为“虎皮墙”(图2)。花岗岩色泽微红或灰绿,外观古朴、壮美,外形随圆就方,寓美于天然质朴,可谓“天然去雕饰”。莱州城北海草房,由于该地区近海少山,外墙大多用黄土夯打而成,使松软的黏土像岩石一般坚硬,增加了强度,同时节约了大量木材。“就地取材”的石头、泥土,于无言处绽放出动人的诗篇,谱写出自然、生动的交响乐。衬托得海草屋更加沉稳、坚定和从容,成就了胶东海草独特的语言。
胶东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于是,以厚石或夯土砌墙,用厚厚的海草苫盖屋顶,使海草民居如同水瓶胆一样,被厚厚的各种不同的保温隔热层包在中间,既利于隔热,又可保温。在夏日炎炎的白天,海草顶阻隔了热辐射,并且避免了室内温度的迅速上升。夜晚,滨海地区特有的“海陆风”对吹,所带来凉爽的风又将草顶和墙内蓄积的热量带走。冬季,厚实的材料在白天充分吸收太阳的日照(当地冬季日照较充足),并且有效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从而保证了室内温度的稳定和居住的舒适。同时,海草房的进深通常不足4m,屋顶高、坡度大,山墙头往往比墙身高,这不但适应了当地风多雨频的自然条件,也便于建筑的防潮。有人曾做过试验,证明海草房冬夏的温差差不多只有瓦房的一半。居于其间的老人常说:“住海草屋安静,下多大雨也听不到声音。晚上睡觉也特香,不像瓦顶那样丁丁当当地敲鼓似的”。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得到。
胶东海草房冬暖夏凉、百年不腐,建筑内外空间组织合理,建筑能源能够有秩序地循环转换,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耗的生态建筑环境,符合生态学原理。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环境整体污染中,由于建筑水泥、砖瓦废弃后不能循环利用而成为建筑垃圾,造成的污染就高达34%。可见,在当今大规模的建设中,寻找可循环使用的建材的重要性。海草具有耐腐、抗虫的特点,一般40年以上才需要修缮,而普通民间瓦房20年左右就需要修整。同时,制瓦会浪费土地资源,造成百年都不能降解的建筑垃圾,而海草则不会产生这样问题,废弃的海草可作建筑辅料,丢弃则会很快降解,从而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环境。在安全方面,海草亦优于其他材料。风灾是胶东地区主要灾害之一,烟台、威海地区年最大风速平均为22m/s。由于海草屋顶的整体性较好,通常不会被大风吹走,即便局部被吹落,亦不会伤人、伤物。因此,用海草作建筑材料,既经济又美观实用,深受当地人喜爱。另外,在胶东莱州地区大量使用的夯土围墙,其传统夯土技术与现代建筑大量使用混凝土、砌砖的技术相比,具有很高环保价值。运用夯土的工艺,只需要最低程度的加工,且制成建筑产品是可逆性的。这是对自然的一种尊敬,对资源的一种节约,符合当今人们对生态审美的需求。这些“原生态”设计思想,在能源危机的今天,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篇: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
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文化内涵对现代居住类建筑设计的启示 ——以西安民居为例
班级: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研0701 姓名:刘启泓 学号:0741040
摘要:“传统民居”是指那些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它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思想内涵。本文以西安民居为例,试图挖掘中国传统民居特有的的生态理念和文化因子,进行可继承性研究的探讨,为当今我国居住类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关键词:传统民居;天人合一;生态优化;文化因子
1、前言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的构成原则等,而中国人深层的世界观、自然观等民族意识也常通过传统建筑空间特性的塑造反映出来。另外,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建筑就像一颗明珠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耀眼的一席之地,而且影响广泛深远。
所谓“传统民居”是指那些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住宅,其营建都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地区间的各种差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在艺术、技术、环境谐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因此它又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佼佼者之一。
自古以来,建筑的营建,不仅要满足人类对挡风遮雨、生活起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类对心理、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周易美学”的理论核心,在各类建筑中,传统民居最为完全、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体现在与自然协调共生的营建思想、中庸适度的发展目标、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体现在追求“天——地——人”和谐共生上。它的设计精神为今天与未来讲究与自然谐调的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民居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孕育出风格迥异的民居特色。专家们认为:中国现代建筑风格的探索应体现“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为表现,以可持续发展为契机”的思想。因此更应充分研究各地民居,充分考虑它们的不同自然、人文地理背景和其渗透历练的文化价值观,因地制宜,继承文脉并将其发扬光大,使地域文化得以持续,并结合现代生活和现代建筑理论走多元化的居住类建筑设计道路。
本文仅以西安地区的民居为例,试图挖掘中国传统民居特有的的生态理念和文化因子,进行可继承性研究的探讨,为当今我国居住类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2、中国传统民居孕育的“生态优化”理念
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所支配,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中国古人崇尚自然,效法自然,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为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这里“天”是无所不包括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要求主体人融入客体自然,坚持两者的根本统一,泯除明显的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肌理,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有新陈代谢的整体系统。这一思想反映到古代建筑上,就在于择地造屋,按照自然地理环境建造居室等。《周易》提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主张人们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对自然加以引导和改造,在其变化之后应尽量与它相适应,从而做到天随人愿,人不违天地,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哲理和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在时空上却大大地超越了现代生态学的形成。因此中国传统民居在“天人合一”哲理的影响下从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优化”的理念。
传统民居是在其特有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民居的择地建家很讲究在自然环境中的落位,选择有利的风土、水文、地理气候条件。中国民居的选址,基本上是按照“风水”的基本原则和格局,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具有上述自然环境和相对封闭的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的小气候,背山屏挡冬季北向寒风,面水迎来南向季风,朝阳具有良好的日照,缓坡避免淹涝之灾和保持水土,并易在农副业的多种经营下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负阴抱阳”的基本原则不一定要有山有水,在平原地区只要形成背靠依托,面临全局和处于主动有利地位的空间也属于这种格局。所谓“一层街衢一层水,一层墙屋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明堂,对面屋宇即案山”(《阴宅房心集》)。而通过建筑层数、层高和地坪的调整,使整幢建筑前低后高和左右翼呈环抱状,也是模拟了“负阴抱阳”的自然环境来实现。古人对居住环境的认识为:“夫宅者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规模……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室相扶感通天地……”(《黄帝内经》),在这种阴阳合成的观点下,阴阳法则备受推崇。首先,院落外“实”内“虚”,构成了一对阴阳关系。其次,空间组合依据“门堂之制”,在轴线主导下依次排列门屋和正堂,再配以两厢,门堂一主一次又是一对阴阳关系,东西厢房的配置是第三对阴阳关系,以横轴线贯之。而在纵横轴线交织控制的院落关系中,纵为主,横为次,形成第四对阴阳关系。在这种阴阳全成的观点下,中国民居从南到北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即屋宇为阳(实),而院落为阴(虚),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院落序列空间,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较好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较好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问题。
中国民居的院落非常重视其大小与屋宇的比例,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以具有“藏风聚气,通天接地”的功能;院落和室内过厅、穿堂等联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大的气流网络,院落空间即是气流集散的汇合处,它是沟通天地阴阳之气的“气场中心”,也是居住的生活中心。中国民居将内院看作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场所,并在院落内引入大自然的风光:大户人家高墙深院,叠石理水,植树栽花,曲径通幽地把院落扩大为私家园林,而小户人家即使面积很小也要种植几株翠竹和几棵芭蕉或以满架苍藤,充分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交融。
中国民居还在室内运用各种盆栽、盆景、瓶插、山石巧妙地将人工与自然融合在适度的范围内,使它们来于自然、高于自然,将大自然的风景加以提炼,在小中见大,假中有真,近有透远,达到了多方胜景,咫尺山的自然感受。精心布置的盆景、盆栽展现了中国民居以绿色陈设为主的室内自然景观。中国民居生态精神又一表现是中国民居在建筑结构方面的特点,房屋一般在梁柱式木构架的外围砌墙,把承重结构和维护结构两者分开,支撑体和围护体分开,具有“墙倒屋不塌”的优点,大大减轻了地震对房屋的威胁。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是我国传统建筑仿生柔性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建筑哲理中“顺应自然,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木材具有柔性和弹性,木构架中的节点又都普遍使用榫卯构造联接,如动物的骨骼关节能在一定程度中伸缩和扭转,地震时能通过自身的变形吸收和消耗地震的能量。
中国民居中还表现出就地取材、应用自然材料的生态精神,由于中国土地辽阔,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中就地取材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营建措施。天然材料不仅对人体无害,且虽经加工后在很大的程度上仍能反映自然的特征和满足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和大自然融合的心理要求。西藏的石屋、东北的井干式木房、云南的竹楼、西北的窑洞、内蒙古的帐篷……它们就地取材,适应当地气候,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天然材料所特有的纹理质感和色彩易激发起人们的心理感应。木材纹理如烟云流水,质地温暖亲切,大理石或以山川壑或似云海波涛给人于无穷暇想。运用自然材料大有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3、中国传统民居空间组织及其构成要素的文化取向
民居是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形态,反映了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可以看到,民居的地域性特征深刻地反映到民居的空间组织及其构成要素上来。另外,道家提倡亲近自然、崇尚个性,对居住文化影响深远,为此,中国传统特色的住宅每每倡导一种朴实、内敛、人性化的居住模式。中国民居浓郁的乡土气息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有“情”观念。中国民居洒脱的生活气息、动人的民族风情和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是理性与浪漫的结合,常赋予人们以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民居的形成与社会、文化、习俗有关,又受到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使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外观与内外空间的处理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决定了民居的地方特色。例如西安古民居一般称作西安四合院,但和北京的四合院又有不同。北京的四合院是单体的四合院,没有前后院之分。而西安的四合院一般都有两到三进,呈长方形,为典型的“深宅大院”;另外,西安现在存留下来的古民居,除极少量的明代民居建筑外,以清朝及民国时期建筑为主,以前大多是富商或官宦人家的房子,大部分都有精美的雕饰,比较华丽,艺术价值很高。西安市古民居不仅承载着先人对建筑、天文、哲学、人伦、政治等诸方面的理解和思索,也记录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从而积淀为古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是以“家”的概念作为基础展开,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把伦理道德的价值观转化为美的意识,从而将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审美观念置于理性的支配之下,伦理精神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和室内设计所独有的特色。可以说,传统民居选址、布局的风水模式,反映出一种家之环境文化偏向;传统民居的对称组群封闭式布局,反映出一种家之伦常文化偏向。传统民居内部庭院的经营以严整的格局、强烈的秩序来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传统的四合院是按照中国儒家思想的宗法家族观念组合的有层次序列的前后院落,体现在其空间格局上具有明确的轴线,反映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现出建筑群体组合中的渐进的层次,向心的朝内院的家族组合体,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为礼仪性建筑。建筑与情景的紧密关联在传统建筑空间的精神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厅堂、居室一定是长幼有序、尊卑不同的井然秩序,而花园则力求“自然”,追求轻松自在,总之建筑的不同功能性,表述着不同的气氛。西安民居的宅院一般为“一正两厢”的组合形式,按南北纵轴线对称构筑房屋和院落。所谓“一正”,指正房,为家内长者、尊者所居之处,坐北朝南,位于中轴线上。“两厢”指沿南北轴线相向对称布置的东西厢房,为家内晚辈的住处,建筑规模与装饰皆在正房之下。在正房的左右,有另筑耳房和小院,作为厨房和杂屋使用。正房平面布局彩用“一明两暗”的基本形,即以中间一开间为明间,两侧两个开间为暗间,明间为家庭生活起居、红白事等活动之用,暗间为卧室。西安民居这种中轴对称、规整严谨的平面布局,从空间形态上强调了“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传统等级思想。
西安民居都具有突出的门楼,门楼上端的正中间具雕刻精细的匾额。从匾额的镌字中可以看出院主人的身份、地位和信仰。门楼最富特色的是砖雕。砖雕花嵌装在门楼两侧砖墙上方的弯曲部分,俗称“鹅颈”的地方。鹅颈下也设置砖雕花,从上到下作垂柱状。刻花部分呈方形结构,三面外露,后面靠墙,六个角边都用砖刻的竹节边将主题框起来,好象画框一样。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寓意吉祥如意。屋顶式样以硬山顶居多,屋脊常用青瓦竖侧砌筑,脊尾有吻兽。影壁常布置在大门入口处,挡住街道对宅内的视线干扰,以增强居室的封闭性。封面以浮雕花饰为主,有的亦雕刻吉祥文字,随着光影的变幻,壁面的浮雕亦幻化出丰富的质感。位于西安闹市区兴隆巷42号的高家大院。原是中国戏剧界赫赫有名的易俗社创始人之一高培支的旧居,修于清朝末年,大院坐北朝南,为三开间三进院落,院内两侧的厢房都是“房子半边盖”的厦房,具有典型陕西民居特色,且前后、东西相向对称,上房为硬山明柱出檐二层楼房,二道门为三开门,即正门带两个偏门,门楼砖雕精美,除花鸟竹木之外,“平为福”、“苍竹”等字如浮空中,与白纸窗棂相映成趣。
西安民居一般都具有平面布局紧凑、用地经济、选材与建造质量严格、室内外空间处理灵活、以及装饰艺术水平较高等特点,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但它虽然具有自己的地方风格和特点,但其平面关系与空间组织仍属于中国传统院落式的民居模式。它的主要布局特点是多沿纵轴布置房屋,以厅堂层层组织院落,向纵深发展的狭长平面布置形式。故房屋之间的室外空间自然形成了狭长的四合院式的庭院。平面布局虽呈现窄长、严谨和规整的形式,但是通过组合变化,其各部建筑空间关系,既能满足生活使用要求,又能创造不同情趣和丰富多变的生活环境。如果在狭长的庭院中,不去考虑扩大空间效果,势必造成呆板、封闭、无生活气息的环境。然而西安地区民居,巧用檐廊、透花窗格等使空间相互渗透,在檐廊和花窗中、组织多种外观精巧,内容丰富的图案,使狭窄的四合院,处于淡雅、玲珑剔透的木装修之中。由于厅、廊、庭院相互贯通,不仅给室内外空间互相延伸创造条件,也形成了一种有层次的通透和扩大空间的效果。人们可以从民居内部布局方式的安排,清楚地看到这些居民乃至于这个民族的家族伦理观念和准则。中国建筑文化是礼与乐相统一的文化,是礼与乐(首先是诉诸情感的艺术与审美)的统一,是内在的令人精神意志肃整的伦理、发人深思的自然哲学与外在的令人心灵愉悦的情感形式的和谐,是天理与人欲的同时满足。
民居的一些细部特征,如门楼、窗等,它们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和涵义。思想的物化,既是外在艺术形式的综合表达,也是内在人生哲理的具体显现。门楼反映整个住宅的兴衰荣辱,因而产生了“门第高低”之分。窗大小、式样、或窗棂花纹、工艺反映人民的喜好和审美情趣。影壁、烟囟、柱头、柱础、屋脊、房屋的边脚和墙顶,门钹、门窗框的线脚,都充满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色彩。
民居陈设是传统民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居的陈设一般都直接来自生活的物件,竹草编制的室内装修、床龛和陈设,家具和生活用具,无处不在表现着独具生活情趣和传统工艺文化。
3、中国传统民居的设计理念在当今居住建筑设计中创造性继承的探讨。
中国民居的崇尚自然、争取自然、借鉴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运用自然地形、材料,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它所映射出的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人工建筑与自然生态的亲和性,是我们今天创造新的人居环境必须重新开发、认识、继承和借鉴的宝库。在倡导生态与文化的今天,传统民居以其极强的生态精神以及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成为开展各种研究的良好素材。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建筑丧失特色与个性。现代化与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了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事实上,建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古老的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现当代建筑意义。
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为了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又不洋化,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新建筑风格,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为我国传统特色服务。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分析其文脉沿袭足迹,从整体到局部理解其中包含的重要理念,从来自传统文化及建筑的和谐精神中,将其神韵融入建筑设计创作过程的每一个整体构思与细部处理,其目的是,以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传统建筑文化与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认知与理解模式,以传统文化的物质符号——这里面包含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等,来表达具有创新意识的、又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关系的崭新观念。
作者认为传统民居不是每一种形式都值得我们去延续和再现,必须从众多的传统民居形式中,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来,范式与形式不同,形式多而繁杂,范式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去粗取精,提炼范式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某些要素,在住宅设计的创新中得以再现,从而研制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居住类建筑设计模式。我们可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创造性继承,发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优化理念、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如序列、空间、形式、尺度、交通,组合等,并将其与现代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结合起来,这样继承传统就不仅仅是表面上符号的挪用和拼贴,或所谓的神似形似,而是真正能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传统的生态理念和文化因子。
建筑设计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历史哲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比物质条件更能深刻地影响建筑的演变和发展。传统意象作为一种建筑设计初期概念形成的元素之一,在现代建筑理论与思潮日趋多元化的环境下更加显现出其重要性和可操作性。
当前,我国居住类建筑的设计往往出现两种弊病,一种是对西方现代建筑形象的生搬硬套,一种是对中国古典建筑形象的简单模仿。在外在形象的重围之中,建筑丧失了传承文化的功能,变成了不能表达语义的华丽辞藻的堆砌。这种危害是明显的。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不仅降低了人们的欣赏水准,而且损害了建筑师的原创精神,使建筑设计陷入了恶性循环:建筑内涵的贫乏需要形式上的华丽来掩饰,而单纯形式上的追求又带来建筑内涵的贫乏。两者之间似乎难以建立一种有机的结合。建筑设计者如通过深入地研究传统文化,将其中的精神特质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不仅能够突破目前各种时髦形象的重围,而且能够创造出富有原创性的具有文化意味的新形象。我们应力求将“传统”与“现代”这一对矛盾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突破形的束缚,用现代的功能要求、现代的观念手法、现代的技术材料来展现或隐含传统文化的“意象”。
第三篇:美兰生态文明村策划书
♣ 打造一流绿色人居环境 ♣ 独辟生态民俗村观光游 ♣ 大力全面发展庭院经济
海口美兰区演丰镇文明生态村发展建议书
建议人:海口成功策划广告有限公司 向云
地址:海口龙华路财盛大厦14楼1404室
电话:66103598 传真:66240668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00六年二月六日
前 言
1999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2000年,海南立足本地实际,结合贯彻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精神,围绕加快农村发展,正式启动了以“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
几年来,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地领导、推动下,在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文明生态村建设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升,已经在琼州大地星火燎原,蔚为大观。截止目前,全省建成文明生态村5000多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22.8%。其中,海口已经有640个村庄建成文明生态村,形成三条精品路线五大精品版块,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呈现出如火如荼、多姿多彩的局面。
精神文明建设是经济发展软环境的灵魂,是塑造地区形象的前提和关键。创建文明生态村,必须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有一个策划和规划,有了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使我们朝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当地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大力振兴和发展经济,村里精神文明建设才有物质保障;只有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才能引导村民在求知求美中进而求富;只有广大村民的创新意识、生态意识等逐步养成,才能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明生态村,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才能有更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何让我们的文明生态村更加名副其实,更具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岛内外游客乃至客商投资,如何使文明生态村保持长期的繁荣和发展,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建设和发展:
通过“五建三改”,打造绿色人居环境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发展目标
绿色住宅,是基于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原则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而设计建造的一种无废、无污、能源能实现一定程度自给的新型住宅模式。这种住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维护 管理、拆除改建等一切活动中都自始至终地做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尽可能地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实现居住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衡量绿色人居环境的质量标准大致有:l、在生理生态方面有广泛的开敞性;
2、采用无害、无污、可以自然降解的环保型建筑材料;
3、按生态经济开放式闭合循环的原理,进行无废无污的生态工程设计;
4、合理的立体绿化,能有利于保护、稳定周边地域的生态;
5、利用清洁能源,降解住宅运转的能耗,提高自养水平;
6、富有生态文化及艺术内涵。
针对当地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建议采用沿基地周边错列式布局,突破传统的兵营排列式及围合式布局方式。既可兼顾保留村庄现存原生树木,同时兼顾每家每户的通风采光和视野的开阔性,而且在将景观适度集中于中心园林的基础上保留了户间充足的活动和绿化用地,充分考虑到景观的均衡性和实用性,吸引村居民投身于户外活动之中,创造“以人为本”的健康生活空间。
建设文明生态村,要倡导健康理念,环保理念,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建好生态家园,要帮助农户家庭搞好“五建三改”,即改水(解决人、畜用水和灌溉)、改路(乡村通公路)、改圈(改建新式猪舍羊栏)、改厕(卫生厕所)、改厨(气灶、节能灶、整洁厨房);建沼气池(既节约能源又改变烟熏火燎)、建庭院经济(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建造修缮房舍,形成猪--沼--果(菜)、鸡--猪--鱼等生态链。让农民彻底告别千百年围着锅台转的旧俗,不烧柴不烧煤,街道清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能源节约。用沼渣、沼液培植出有机蔬果,晶莹剔透,郁郁葱葱,让人爱不释手,垂延欲滴。食用生态饲料的老母鸡产洁白如玉的柴鸡蛋和粉里透红的鲜鸡蛋,将成为都市人最喜欢的绿色食品。而有机肥厂运出的颗粒肥是母鸡的粪便制做的,有机生态、环保节能、循环利用。
鉴于美兰区演丰镇特殊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村庄的建筑不应该盲目追求现代化和高档化,而应体现出具有当地浓郁的文化气息的建筑群体,折射出深厚的文化内涵:青色的石头,图腾雕塑等,恢复明代陈家大院的古民居的精神风貌。
人居环境的改善,会使人的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会使我们的环境更具特色,令人向往,知名度、美育度不断提升。
用“三网四区一中心”打造乡村都市
提前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
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标准。如何把农村建设成为和都市一样的硬件和软件,是文明生态村的长期和发展和建设目标。我们要通过3-5年 3 的建设,把这里建设成为“三网四区一中心”,全面提升文明和发达程度。
地下三个网,即供水、供电、供气(沼气)网络;地上四个区,即村民生活居住区、海上观光旅游区、工业开发区和绿色农业种植区。一中心:娱乐活动中心(老年、青年、儿童三个不同的娱乐场所有机相结合)。具体包括:无公害有机蔬菜示范基地、沼气太阳能综合利用、民俗旅游观光(村村户户民宅),青少年绿色文明基地、游乐园、中心、农具展馆、生态庄园、生态酒楼、影剧院、会议厅„„是集种植养殖、旅游、度假、休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高科技生态旅游文明村。以餐饮、娱乐、健身为载体,以最大限度满足客人需要,让游客享受清新自然,远离污染,益于健康的高品质生活。
这样建设,我们村庄虽小,却具备了城市的功能。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也开始向城市化现代化转变。真正意义上的提前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
倾力打造海底村庄旅游品牌
开辟生态民俗村观光游,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全省乃至全国文明生态村数以千计,如何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气两旺,效益更多?必须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实现和其他地方的全国文明生态村产生差异化,这样才能实现生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和保障农民的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
建设文明生态村,必须注重把生态、旅游、文化、特色经济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既要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又大力培育和开发特色产业,继承和保护农村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使之流传后世、永续利用。如各种文化遗址、名人故居、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古代建筑以及反映独特文化内涵的民俗风情,都要予以积极保护和精心挖掘,惟有这样,才能提高文明生态村的文化品位,体现旅游观光的个性,凸显地方特色。
从旅游的角度上来说,海口美兰区东北海岸的文明生态村最大的卖点莫过于“海底村庄”了。海口美兰区东北海岸的东营港、北排港、东寨港等地的波涛之下,隐蔽着72个“海底村庄”。这是300多年前的一次罕见的大地震造成的,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历史上唯一的一个陆陷成海的地震废墟。
据史书记载,琼州大地震发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即公元1605年7月13日午夜,震级为7.5级,震中烈度为10度。大地震导致陆地沉陷的幅度一般在3至4米,陆陷成海的最大幅度在10米左右,陆沉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这次大地震是整个沉陷体块垂直下降的,4 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地震史上罕见。
几百年过去了,震后遗址己成为奇特的水下景观。在离东寨港不远的海滩上,能见到一座古戏台,石板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海蚝、贝壳。从东寨港北上,在辅前湾海岸以北4公里左右的约10米深的水下,有一个叫“仁村”的古村庄沉陷在那里。坐在汽艇上,透过海水,当年村子里的庭院、参差的房屋的遗迹依稀可辨。在铺前湾与北排港之间的海底下,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座雕工精细的“贞节牌坊”屹立水下,成群的鱼虾在脾坊旁穿梭往来,好象神话里的“海底龙宫”。“海底村庄”是一处很有开发潜力的海底旅游区。海底村庄是自然与人文景观二者并存与交叉的历史遗迹,不仅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而且具有很大的自然科学研究价值;并且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试想,如果能把它的布局廓清,让古代的村庄、民居、古庙、墓葬等更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当是国内独有的旅游资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宝贵而稀少的文物级旅游资源,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如同一美丽的少女一直藏在深闺。如果在这里建设一个海底村庄博物馆,以微雕的形势向世人展示世界上独有的海下奇观的话,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游客到来,自然要参观游览,要吃要住要娱要乐,仅这一个项目就会拉动文明生态村的经济快速发展。
海底村庄,体现了文物古迹与自然环境相依仗、相辅相承的关系;既有历史,又包含了自然现象、人文内容,这无疑是国内旅游资源中的一大“亮点”,一旦开发利用成功,对丰富当地的文化内涵、提升地区的知名度,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规划美兰区演丰镇的民俗旅游,还不能忘记林市村村西的龙尾桥。龙尾桥建于1695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座落距文明生态园100米,一条自北向南的东寨河,随着明万厉年间大地震的杰作,形成了一个天然港湾和一条宽旷的溪流。这条溪流终年不断从村前流过,好比一条巨龙,桥址处于尾,故得名。当时的陈贵仁,饶昭聪就是从龙尾桥往返于泰国、新加坡等国。这种由海南琼北地区民间自发形成的出洋热存在100多年。当时,出洋的海路五花八门,沿海地区的出洋者多数取道龙尾桥,因而成为当时出洋经商者的海上跳板。
规划美兰区演丰镇民俗旅游,尤其不能忘记林市村历经二百多年的海南民居——陈家大院。这座被清雍正赐封三名五品官的古建筑群,见证着陈家荣耀兴衰,也折射着林市村历史的变迁。但是由于年久失修,这群古代民居亟待修缮。作为这里为数不多的古文化遗产,应尽快修缮并恢复陈家大院清代的原始面貌。看可否将现在居住的人搬迁出去,用蜡像的方式陈设出当年的陈家的模样······而这些才是最文明生态村最宝贵的资源也最能吸引八方游客的地方
当然,要打造海底村庄、陈家大院等特色旅游品牌,开辟生态民俗村观光游,前期需要很多的资金。因为资金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直接、最明显的要素,可以说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必须综合运用国家财政、金融、货币、投资等经济政策,按照政策主导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原则,采取国家投资、信贷投入、招商引资、民间投资和盘活存量等多种形式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努力增加投入,促进农村旅游经济发展。
在做好旅游项目的硬件和软件的同时,要印刷精美的文明生态村的宣传画册,招商画册,制作光碟,通过媒体宣传广泛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
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打造休闲观光游主题
让都市人来体验生态文明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
美化环境与发展生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让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发动群众在庭内院外大种林果,既绿化、美化、净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据了解去年,琼海市阳江镇边沟村,仅槟榔、胡椒两项,产值超过50万元。
演丰镇各村可以因地制宜搞创建,大力种植反季节瓜果菜,精心打造颇有特色的“花园式”、“果园式”文明生态村。扩大绿色农业生产规模,争取无公害农业基地面积达到一定的面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含违禁药物的饲料,科学使用农药、化肥,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型工业。这是推进和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重要举措。在村庄创办企业,建设一批绿色食品基地和有机食品基地。大力发展竹藤、花卉、芦荟、南药、热带香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特色农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创效增收。
针对都市人来文明生态村休闲旅游,可制订并推出以下参观项目:旅游文化广场接团、参观会议厅和村容村貌、村民住宅、民俗旅游户、村庄公园、农业公园、垂钓园、农具馆、高科技有机蔬菜观光园;采摘有机蔬菜(几十个品种供游客采摘)。采摘热带水果,红薯,花生,参观农具展馆,体验用老农具耕种的乐趣。
庭院经济的繁荣,不仅可以销售绿色瓜果蔬菜和其他农副产品,增加我们的农业收入,还能增加我们的旅游收入。在我们这里开设家庭旅馆,让在节日期间从城市来我们文明生态村休闲度假的人以走到田间地头,或在我们的庭院里采摘自己喜欢的瓜果蔬菜,自己动手做饭做菜。
为提高村民的接待能力,村里可以邀请专业厨师对民俗旅游户代表进行了“农家饭”培训。讲解了不同种类特色农家菜的做法和技巧,培训应当采取互动的形式,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如果通过培训,切实能让城市来的人能吃到自己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让游客品尝到城市里吃不到的特色农家饭,那么,到这里来进行生态观光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将成为休闲观光游的主题,更是受到游客的青睐。
城市儿童自助一日游,寓教育乐
将文明生态村成为城市儿童教育基地
为帮助生活在城市的儿童青少年更深刻地了解体验农村生活,珍惜幸福生活,培养孩子的自立、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针对城市少数独生子衣来身手,饭来张口,生活浪费等特点,开展儿童自助一日游,通过游玩来达到对城市儿童教育之目的。主要内容可安排:
1、让来自城市的儿童亲手移栽一颗菜苗,感受一下平时吃的蔬菜是如何种出来的。
2、让来自城市的儿童在村里儿童带领下,到田里采摘玉米和蔬菜、花生、红薯,以备中餐食用。
3、中午专程为孩子们建了个小市场,孩子们把采来的蔬菜可以进行一次商业互换,换成自己喜欢吃的蔬菜,还可以购买鲜蛋和其它农副产品,在小市场上,让孩子们学习如何选购蔬菜,如何进行交易。
4、专门为儿童搭建炉灶,让来自城市的孩子们自己捡些柴草生火做饭:蒸包子、煮玉米、花生、毛豆,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动手做饭。
5、吃完午饭,在大人的陪伴下饲养小动物了。
6、下午,在村民的带领下到农业公园看看原始农机具,让小孩子了解祖先是如何种地过去的农民是怎样生活。
7、开展捕鱼比赛。根据村里的地形地貌,可专门一条小河沟(保证安全),放养小鱼,让孩子们下水捕鱼,在规定的时间里,看谁捕的最多。
通过城市独生子自助一日游的开展,不仅能提高村里的旅游收入,还能达到寓教育乐,让孩子们在玩闹中得到成长从而,珍惜幸福生活,提高自立能力的作用。
第四篇:生态课堂论文
生态课堂下的小学数学实效课堂
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官坡明德小学董加延
二0一四年四月
生态课堂下的小学数学实效课堂
摘要:生态课堂,是一种真实、自然、本色的学习课堂。生态课堂是充满自由的课堂,生态课堂是保护学生自尊的课堂,生态课堂是师生平等的课堂。生态课堂通过更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关键词:生态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实效数学课堂
一、对生态课堂的理解
生态课堂是一种真实、自然、本色的学习课堂。生态课堂并不是撒手不管的课堂,也不是不允许老师讲解的课堂。生态课堂追求学生主体,追求学生的学习体验,追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学习;生态课堂是完全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的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的课堂;是通过更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
生态课堂能努力满足学生“好奇”、“好学”、“好动”、“娱乐”、“好胜”、“成功”、“依恋”、“被爱”的心理需求,努力诱发学生产生快乐情绪,引起学生产生相应情感,对学生的关怀、人格的尊重、学习的严格要求融入每一爱的行为之中,孕育出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并把这种感情推移到整个学习活动中。
二、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
计教学过程,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从而来提高课堂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生态课堂追求的正是学生自我的学习体验,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体验场。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体验,并不表示教师应成为旁观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自己的思考、练习、观察、推理等一系列进行自主体验,激活学生原有经验自主探索、创造,但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而应适度地进行组织和引导。如教学《克与千克》,让学生通过用手掂量1克、10克、100克、500克、1千克等,真正经历和感受这些重量,并且把克与千克的进率也贯穿在动手实践当中,通过实践操作建立单位质量既形象生动又进率分明。可以说,学生在操作中对新知进行了很好的建构,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数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经验共享的过程,互动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自己形成数学概念、探索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能做到的教师不包办代替,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有不如学生的地方,要以伙伴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讨论。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中这种生态角色的转换,将有利于形成更为和谐的师生生态关系,并在这种生态关系之下产生更好的教育功能。
“生态的课堂”鼓励远离封闭的室内教学和“填鸭方式”,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崇尚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生态的课堂”从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的角色从全权代理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教学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小组合作学习,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让他们把自己在自学中获得的多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和小组其它成员进行无拘无束地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对其它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判断,并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我们还要善于抓住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营造良好的合作交流的环境,合作学习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的时间,教师要当好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样的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师生之间“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如: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生态课堂下的实效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重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使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发生转变,强化关联、避免割裂,注重过程、实践与体验。这就不仅要求现实生活进入教室小课堂,同样要求数学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数学教学中,教师宜将数学概念、数学命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数学知识获得过程的“脚手架”,从生活中提取源泉来丰富数学课堂,这样才会使生涩、抽象的数学知识浅显易懂,才会使数学课堂生气盎然。要让数学学习走出教室、走进社会,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去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世界的能力。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后,可让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的哪些事物是互相平行的,哪些事物是互相垂直的,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画平行线与垂线的重要作用,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习了“ 折扣”,可把学生引到商场实际了解一下,一件衬衣198元,打八折后多少钱?为什么要打折?这样学生不仅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了课堂外,还了解了有关
经济规律方面的知识。教室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完美结合可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增强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看、去想,还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问;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从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提炼出对数学模型的认识,通过学生的口头语言,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如,教学比较 “高矮”,先呈现两位小孩帮助一位盲人叔叔过街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再“说一说”谁高、谁矮;接着让同学间彼此“比一比”身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观察并领悟到比身高的要领和规则,再进行实践体验;最后“做一做”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绳子或路线的长短、书的厚薄等进行推理、判断。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索或小组合作的成果都需要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又如:在教学《分苹果》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10的分解与组成,老师根据学生的语言积累自编了一首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然后让学生边读儿歌边表演,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注班级中的学困生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困生。罗曼·罗兰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的行与不行,教师起关键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一种观念,那就是:学生没有不好,只有不同;没有笨孩子,只有潜力尚未发挥出来的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为此,教师既要在课堂上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一种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总之,“生态的课堂”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人类
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就是倡导要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多一些自然、真实和朴素,少一些喧闹、花哨和浮躁,从雕琢到质朴的回归,更有常态味道,更具原生态神韵,更利于学生全面成长,更利于教师创新发展;让师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我们必将构建起一种新的教育情境,一种保持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且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呼唤生态的教育,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的课堂,让学生的生命得以充分地舒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教育生态学》吴鼎福、诸文蔚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2、《生态课堂:教育的又一种追求》,详见2008年《人民教育》第6期P44-46页。
3、《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雷玲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数学思想方法选讲》,周全英、徐南昌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失及其对策研究》,曹培英,《小学数学教育》。
6、季素月.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转。
7、《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五篇:生态观光论文
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论文
内容摘要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现代社会,人们渴望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回归田野、自然的观光农业就成为人们最好的选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据专家介绍,观光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已形成产业规模,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也应运而生。
关键字:生态观光 农业产业文化 旅游业发展
白家务乡毛家营村
毛氏农业生态观光园策划方案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现代社会,人们渴望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回归田野、自然的观光农业就成为人们最好的选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据专家介绍,观光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已形成产业规模,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也应运而生。
一、项目概况
项目地址位于廊坊市广阳区白家务办事处北部:东临京台高速出口,西临第二首都机场,南临武榆路,北临大兴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项目建设的理想厂址。项目建成后,预计正常年销售收入为24000万元,可实现利润2651万元,投资利润率24.56%,利税总额为3381万元,投资利税率为31.32%,投资回收期为5.59年。
利用廊坊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兴建毛氏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淘汰类和限制累。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要求。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对本地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该项目选址地理位置、环境条件优越,建设规模较为适度,建设条件良好,总体方案设计合理,市场前景乐观。
因此,该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二、市场分析及预测
观光农业旅游是旅游市场中的一种新产品,游为主题,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师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农业组合旅游产品,以引起旅游消费欲望,满足旅游者住、行、游、购一体的需求以及参与新型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活动感受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简称观光农业。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对精神生活要求日渐提高,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满足人们的要求,充分发挥本地的农业、旅游、人文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业发展,把农业、人文、旅游三种资源充分融汇、优化整合,建设的具有地方特色和现代化水平的观光、休闲、旅游新景点。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项目,观光农园这一旅游新产品不仅日益活跃,而且显示出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在我国发达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的农业地带开展的“当一天农民”“插队落户”等观光农业旅游已搞的红红火火。游历名山大川的都是旅游者,在农业旅游中找到了一种真正接近自我回归自然的乡土感觉,观光农园以其山清水秀,花果满园,鱼跃禽鸣,荷塘万里,凉亭猪棚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
河北省各地光照充足,冬季节能型日光温室能满足各类蔬菜、瓜果、花卉、园林生产技术要求,且地形地貌多样,适宜发展各类蔬菜、瓜果、花卉园林的生产,自然资源优势十分显著;同时地处华北交通枢纽,内环京津,外接东北、西北两大市场,区位优势更是得天独厚。
三、项目选址及建设背景条件
项目地址位于廊坊市广阳区白家务办事处北部:东临京台高速出口,西临第二首都机场,南临武榆路,北临大兴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项目建设的理想厂址。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北临京都,东与津门交界,南接沧州,西和古城保定毗连,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环渤海腹地,素有“京津走廊上的明珠”之称。
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廊坊市大部处于凹陷地区,随着地壳下沉,地面逐渐被
第四纪沉积物填平,致使新生界地层沉降厚度较大,全市地貌比较平缓单调,以平原为主,一般高程在2.5--30米之间,平均海拔13米左右。由于洪积、冲积作用和河流多次决口改道淤积,沉积物交错分布,加上风力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境内地貌差异性较大,缓岗、洼地、沙丘、小型冲积堆等遍布,全市地貌呈现大平小不平状态。
该工程场地地形较平坦,地层分布较稳定,场地范围内未发现不利于建筑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及不安全隐患,故场地稳定,适宜建筑。
项目区工程地质良好,地质条件单一,地层为第四纪全新统,属河湖相沉积层,以河流山洪积亚砂亚粘土粉细砂为主,土层粒度由上至下逐渐变粗,含钙质结核,建设土类别为软二类,地基土主要持力层的承载力为140Kpa,浅层地下水埋深10-15米,矿化度〈2g/L,对混凝土不具有腐蚀作用,适宜作建筑场地。
2)地震烈度
依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3)气候条件
廊坊地处北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气晴朗,冬季严寒少雪干燥。
通过以上分析,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公共设施配套条件等各方面,都为该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土地利用
项目地址位于廊坊市广阳区白家务办事处北部:东临京台高速出口,西临第二首都机场,南临武榆路,北临大兴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项目建设的理想厂址。
本项目选址无压覆矿床和文物,不影响通航及军事设施,有利于防洪和排涝等,不会造成相关不利影响,总体建设符合廊坊市总体规划要求。
四、建设规模和内容
1.项目地址位于廊坊市广阳区白家务办事处北部:东临京台高速出口,西临第二首都机场,南临武榆路,北临大兴区。项目总占地
440022平方米(折合660亩)。
2.项目总占地440022平方米(折合660亩)。其中:建筑占地308015平方米,主要包括:采摘区130000平方米;狩猎区30000平方米;生态餐厅13000平方米;池塘养殖区4000平方米;观光区120000平方米;道路绿化及停车场11015平方米。
六、环保
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声环境、大气环境、社会环境和景观环境的影响。但由于项目区附近居民较少,无重点保护的动植物和水源。所以,从总体上说,本项目无论在施工期还是在生产期,对环境的影响均十分有限。
1、施工期环境影响
1)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机动车辆及施工机械的燃油、运输车辆道路扬尘和施工场地扬尘等。其中各种废气排放属于零散、少量、无组织排放,不会构成主要大气污染源,施工现场及道路扬尘将是比较主要的污染物。据有关资料,单位建设面积施工扬尘的排放量为10g/d·m2。
2)施工期噪声污染:主要来自运输车辆及各种施工机械的运行噪声,施工期敲打噪声和电锯、电钻等噪声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运输车辆及各种施工机械的运行噪声声源都在85--105dB(A),敲打噪声约为85dB(A),电锯、电钻等噪声约为90dB(A)。在一定范围内将对周围声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3)施工人员产生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均为少量,不会对表水环境质量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4)施工期将产生一定的施工垃圾。
总之,本项目施工期产生一定的施工废水、施工垃圾、施工噪声和扬尘,对周围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这种影响是短期的、不利的,影响程度一般。将随着施工结束而终止,但应加强施工管理,以减缓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项目投产后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气、废水、废渣及噪声污染。(1)废气:本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几乎不产生废气,且远离居民区,不会对
居民造成影响。
(2)固废:主要为职工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送往垃圾站。
(3)废水: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主要的污染物是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达标后,排入污水管网。
(4)噪音:该项目主要噪声源为设备使用,经过采用降噪处理,其噪声值在70分贝以下。
七、结论
1.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良好的产业带动作用。2.该项目选址地理位置、环境条件优越,建设规模较为适度,建设条件良好,总体方案设计合理,市场前景乐观。
3.该项目承担单位实力雄厚,有稳定的投入资金和企业运作管理经验,能够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4.该项目的建成和发展,将创造直接就业机会31个。这必将带动廊坊市相关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的社会效益。项目使用的主要能源种类合理,能源供应有保障,从能源利用和节能角度考虑,项目是可以接受的。
综合本项目各部分内容和所列指标证明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3.《重点地区建造生产林基地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国家林业局)4.《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
5.《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计划纲要》 6.国家《生态农业园指南》
7.《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