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04,,决胜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练)(解析版)(5篇模版)

时间:2020-10-05 12:0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04,,决胜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练)(解析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04,,决胜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练)(解析版)》。

第一篇: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04,,决胜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练)(解析版)

专题四 2020 决胜之年-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精练 解析版 【练选择】

1.(2019·黑龙江哈三中二模,26)王安石与朋友的书信中说:“昨日以早事奏报,言今早者皆贫民,有司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这反映出 A.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民生

B.百姓赋役负担太过沉重 C.土地因过度开发而贫瘠

D.政府不断强化经济干预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可知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民生,故 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百姓赋役负担问题,故 B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 C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土地因过度开发而贫瘠,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 D 项错误。

2.(2019·吉林长春三模,27)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力者的“膳田”“守寡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说明 A.遗产继承以家族和谐关系为出发点 B.社会保障机制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 C.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占据主导地位 D.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逐步被分割 【答案】A

【解析】在遗产继承中既保障嫡长子权益又照顾弱势群体的做法体现了以家族和谐关系为出发点的特征,故 A 项正确;其一,单纯依靠材料无法看出清代的社会保障机制是否完善,其二,材料突出的是民间的一

种行为无法体现社会保障机制的发展,故 B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 C 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家族经济在代代传承中被逐步分割,故 D 项错误。

3.(2019·海南海口一模,17)罗斯福在签署《全国工业复兴法》法令时说,法令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以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又伤害劳工利益的海盗式的方法与措施。这说明该项法令 A.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 B.完善了失业保障制度 C.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稳定 D.旨在保护工人的权利 【答案】C

【解析】这说明该法令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稳定,企业经营稳定就能保证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就可以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又伤害劳工利益的海盗式的方法与措施,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完善了失业保障制度不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稳定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旨在保护工人的权利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4.(2019·广东广州二模,33)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西方社会运动与工人斗争的诉求依次地表现为,在18 世纪是“公民权利”,19 世纪主要集中在“政治权利”,进入 20 世纪,主要表现在“社会权利”。“社会权利”的诉求主要表现为 A.争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的权利 B.争取与个人自由相关的基本权利 C.争取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权利 D.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答案】C

【解析】A 项体现的是 19 世纪争取的政治权利,故 A 项错误;B 项体现的是 18 世纪争取的公民权利,故 B

项错误;C 项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权利,受罗斯福新政影响,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出现了“福利国家”,故 C 项正确;D 项主要强调的是国家间的关系问题,故 D 项错误。

5.(2019·江西宜春二模,29)1959 年 9 月 20 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 30.9%”。这不能说明 A.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 B.“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 C.经济建设的方针指导失误 D.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可知当时粮食并不短缺,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

6.(2019·江西九校高三 3 月联考,29)下表数据整理自《中国经济网》,以此为史料探究民生问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发展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 B.经济发展难以满足就业需求 C.城镇化过快增加了失业风险

D.保障就业乃改善民生之本 【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2008~2013 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而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变化并不大,2008~2013 年也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据此可以得出发展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故 A 项正确。

7.(2019·石家庄二检)光绪朝的荒政集前代之大成,可以称得上是比较完备周密的。但《申报》的报道中记载,1906 年湖南水灾,江西各地出现阻挠本地粮食救济湖南的事件,而 1910 年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这反映出 A.清廷的权威面临挑战 B.官场腐败加速革命形势发展 C.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 D.清朝的荒政导致粮食供应紧张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清末灾荒,湖南、江西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不能配合执行光绪朝完备周密的荒政,这反映出清廷的权威面临挑战,故 A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革命形势的发展情况,B 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项说法言过其实。D 项逻辑错误,排除。

8.(2019·衡阳二联)葛剑雄认为,“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但他同时又说,“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这说明“太平军制度” A.削弱了国家在社会经济中的权力 B.旨在利用分配制度消灭经济竞争 C.废除小农经济难以制止私产膨胀 D.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太平军制度”即指太平天国实行平均分配产品的制度,这一制度由政府推行,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故 A 项错误;太平天国实行平均分配产品的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而不是消灭经济竞争,故 B 项错误;太平天国按人口分配土地,依然发展小农经济,并没有废除小农经济,故 C 项错误;太平天国推行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超越了农民的认识水平,不符合农民的私有观念,因而“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因而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故 D 项正确。

9.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表明孙中山先生 A.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 B.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 C.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D.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确立三大政策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可知,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过程迥异说法错误,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国有问题,也不能说明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可知,孙中山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故 C 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孙中山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且与史实不符,故 D项错误。

10.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据此推断,列宁当时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

B.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提倡种植玉米 【答案】B

【解析】十月革命是 1917 年,四周年是 1921 年,根据材料“个人利益”“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进行了经济政策的调整: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的体现就是:“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 B 项正确。

11.(2019·齐鲁名校二联)有学者在评述 20 世纪某时期中国农村制度变革史时说:“在生产管理上,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作战’,农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的统一。”该制度变革的核心内容是 A.建立人民公社

B.“包产到户” C.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D.“耕者有其田”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作战’”可知,当时农村实行单独经营,再由材料中“农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的统一”可知,该学者评述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核心内容是“包产到户”,故选 B 项。

【练综合】

1.(2019·吉林延边一模,40)公益慈善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是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关系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同时,1903年从日本考查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 材料二 安德鲁·卡耐基(1835~1919)是世纪之交美国最大的工业巨头和著名的慈善家。卡耐基在 1889 年发表的《财富的福音》一文中提出,财富集中造成贫富扩大是文明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推翻现有秩序,而在于如何恰当地管 理巨大的剩余财富。富人应该把这笔钱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投向建立大学、图书馆、医院、公园、公共泳池以及捐赠教会等领域。1901 年卡耐基退休后,开始尝试以管理企业的运作方式——现代基金会的形式来有系统地捐献财产。在他名下的基金会和非盈利机构甚多,但最主要的当属1911 年建立的卡耐基基金会。该基金会以“增进和传播知识,并促进美国与曾经是英联邦海外成员的某些国家之间的了解”为宗旨,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重点,迄今在美国仍有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謇慈善公益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与卡耐基慈善公益活动的不同之处。

【答案】(1)原因:儒家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近代西方慈善思想的影响;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结果;传统救济方式不适应近代形势的需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不同:①机制不同,前者依靠个人兴办,后者按照企业管理运营;②范围不同,前者集中于南通地区,后者遍布全美,乃至面向世界;③结果不同,前者逐渐停滞甚至夭折,后者持久发展、影响至今。

【解析】考察近代中外社会福利领域的杰出人物及对比,分析结合材料作答即可,难度适中 2.(2019·桂林、崇左、百色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庭养老,即由家庭承担赡养老人的功能。在东方国家,老人与他们的孩子居住,在一个大家庭里,家庭的所有成员,包括老人与孩子,都用各种方式尽其义务。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其规定,如果犯人(犯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赡养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一些罪行不太严重的犯人。到了清代,家庭养老的法律规定相当严苛,其中,如果老人因为养老无着而自杀,那么儿子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

——摘编自梁盼《中国古代的养老制度》 材料二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养老保险是从德国开始的。1889 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建立了第一个养老保险制度,其对象仅仅是生活困难的伤残老工人,缴费与给付水平极低。二战后,随着《贝弗里奇计划》的实施以及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以公共年金计划为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工业化国家纷纷建立和完善。有些国家将养老金扩展到全体公民,同其是否就业及工资收入无关。罗斯福实施“新政”,颁布《社会保障法案》是其重要措施之一。美国“新政”所建立的养老保险,是一种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在待遇标准上实行累退式的与工资收入相关联的制度,以照顾低工资劳动者。此后,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工业化国家普遍覆盖全体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措施。

——摘编自《中国养老保险文献综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美国家近现代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影响,并比较其与中国古代在养老方式上的异同。

【答案】(1)特点:强调子女对长辈的孝道,以家庭养老为主;政府通过立法加以保证。成因: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的倡导;政府的专制。

(2)特点:建立保险金制度;养老成为“福利国家”的一部分;通过《社会保障法案》等。影响: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保证了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保证了社会稳定、缓和了阶级矛盾。

同:政府出面干预;通过法规保障养老。

异:中国古代主要靠家庭养老,政府保证;欧美国家近现代养老保险以国家为主,采取社会保险、国家立法等多种方式扩大覆盖面。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得出强调子女对长辈的养老,据材料一“到了清代,家庭养老的法律规定相当严苛,其中,如果老人因为养老无着而自杀,那么儿子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得出养老的方式是家庭养老,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思想上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1889 年……养老保险制度在工业化国家纷纷建立和完善”得出建立保险金制度,据材料二“有些国家将养老金扩展到全体公民,同其是否就业及工资收入无关。罗斯福实施‘新政’,颁布《社会保障法案》是其重要措施之一”得出养老制度成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通过立法的方式进行保障,如《社会保障法》;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养老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缓和阶级矛盾,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适应工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第三小问异同点,结合材料一、二得出相同点是政府都进行干预,都以立法的方式予以保障,不同点是中国古代的养老主要依靠的是家庭,欧美国家近现代的养老主要依靠的是国家,通过社会保险、立法等方式扩大养老的社会覆盖面。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81 年 11 月 17 日,俾斯麦通过德国皇帝在帝国议会发表了一篇有着深远影响的演说。他郑重地向帝国议会宣称:“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就是在这篇演说里,宣布了实行三种保险的计划。这一计划经过议会长时间的辩论,陆续在议会通过。由于德国这三个保险立法实施得最早,它们在其后的 30 年里,成了其他欧洲国家调查、研究、借鉴和学习的“典范”。这几个立法经过以后一些局部性的修改,一直沿用至今。

——黄素庵《西欧“福利国家”面面观》 材料二 1933 年 6 月 16 日,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时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令。该法令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以避免盲目竞争导致生产过剩。1935 年 8 月,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改变以往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实施“福利主义”试验。该法包括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三个部分,规定年满 65 岁的退休工人,每月可获得 10~85 美元的养老金,所需资金一半由

在职工人和雇主以保险费的形式交纳,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

——摘编自王斯德《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 世纪的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德国福利制度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政府的社会保障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德、美社会保障的共同特点。

【答案】(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解放了生产力,奠定了资产阶级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资产阶级代议制和政党政治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民主化运动;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福利制度的建立。

(2)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了企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为工人提供了劳动保障;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了系统的福利制度体系。

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通过社会立法强制性推动。

【解析】考察近代西方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结合材料分析作答即可,难度适中。

4.(2020 贵阳高三模拟)(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纪以来,英国一直以教区为单位实施救济,利用各种民间团体或慈善机构赈济穷人。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1911 年,自由党制定《国民保险法》,国家出面组织各种社会团体实行社会保障。1936 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社会问题是失业,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创造和保障充分就业,这表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已经成熟,为向福利国家过渡准备了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人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

1946 年工党执政后,先后颁布《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保健服务法》,把健康保险和失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到全体国民;1948 年颁布的《国民扶助法》把经济扶助的责任从地方移交给中央。这些法律,为建设福利国家奠定了法律基础。英国政府用全国统一的、集中的福利方式取代旧有的、分散的地方性福利提供方式。福利制度的运作,耗费了大量的政府资金,加重国家负担;税收增加,影响了企业效益和个人收入,劳资矛盾加剧,这一切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阻力。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德国是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化启动最早的国家之一。十九世纪 80 年代,德国开始走上社会福利国家的道路,社会保障的最初设计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的影响。为赢得工人支持,德国政府凭借强大的国

家机器,主导着福利制度的发展方向。1883 年以后,德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健康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养老法》等,以此协调社会各阶级的矛盾冲突,使其不影响德国政府的基本国策。1949 年实施的《德意志联邦基本法》,明确德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中主要有:社会保险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社会教济含低保申请支付补助;12 年免费义务教育三个方面。德国福利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成为国家的财政负担,但德国各个政党都不愿给福利制度动大手术而失去选民。

——摘编自陈晓律《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福利保障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科一、二并结合所学如识,比较英德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上的异同。

【答案】(1)影响: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加重国家财政负担;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击劳动积极性,形成懒汉阶层;加重纳税大税收负担。

(2)相同:有成熟的经济理论指导;制定了统一的法律;高度重视健康和失业保险;社会福利保障覆盖面广;都重视社会保障中的公民权利;高福利开支成为国家财政负担。不同:背景不同:英国贫富分化严重,失业人口众多;实行福利保障制度,缓和社会矛盾;德国运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协调政府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途径不同:英国由民间福利组织推动国家颁布法律,保障社会福利;德国政府主动实行社会保障政策,赢得工人支持。社会福利保障的涵盖面不同:英国重在健康保险和失业救济;德国在健康保险和失业救济的基础上,重视免费义务教育。(任答两个方面)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社会问题是失业,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创造和保障充分就业”“把健康保险和失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到全体国民”“把经济扶助的责任从地方移交给中央”“英国政府用全国统一的、集中的福利方式取代旧有的、分散的地方性福利提供方式”等信息并结合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即可得出英国近代以来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一中的“福利制度的运作,耗费了大量的政府资金,加重国家负担;税收增加,影响了企业效益和个人收入,劳资矛盾加剧,这一切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阻力”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即可答出英国近代以来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产生的消极影响。

(2)相同:根据材料一中的“1936 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先后颁布《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保健服务法》……1948 年颁布的《国民扶助法》……”“英国政府用全国

统一的、集中的福利方式取代旧有的、分散的地方性福利提供方式”“耗费了大量的政府资金,加重国家负担;税收增加,影响了企业效益和个人收入,劳资矛盾加剧”材料二中的“社会保障的最初设计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的影响”“德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健康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养老法》等……1949 年实施的《德意志联邦基本法》……”“明确德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中主要有:社会保险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社会教济含低保申请支付补助;12 年免费义务教育三个方面”“成为国家的财政负担,但德国各个政党都不愿给福利制度动大手术而失去选民”等信息即可得出近代以来德国和英国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上相同的地方。不同:通过两则材料对比可以看出,英德两国的福利保障制度在背景、途径和涵盖面等方面存在不同,考生可分别从两则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具体阐述。

第二篇: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扶贫的路上,决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决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保证脱贫质量,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

脱贫目标实现没实现,是衡量脱贫质量的硬杠杠。

吐门巴乙拉曾是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巴彦毛都苏木(乡)莫麦嘎查(村)出了名的贫困户,前年在农行由政府贴息贷款5万元买了5头小牛,现在5头牛变成13头,全部育肥后能卖10多万元。小伙子憨厚地笑着:“我在附近矿山打工还有一份收入,养牛主要是媳妇在忙,好政策让我脱了贫。”

5年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年均减贫13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考察脱贫质量,既要在过程中动态考察,也要在结果上静态考察。是不是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是不是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不是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目前看,解决“两不愁”问题相对容易,做到“三保障”、提高“两水平”,仍需加力。

保证脱贫质量,需要提高市场机制的益贫性。中央党校教授曾业松表示,在贫困地区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让市场发挥长效作用,这种机制所产生的效益溢出就是益贫性,扶贫效果持久。

吐门巴乙拉家的脱贫质量靠得住。内蒙古科尔沁牛业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大户带农户”的模式,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农户按公司的要求进行饲养和短期育肥,按协议价把牛卖给公司。科左后旗委书记刘世海说:“利益联结纽带稳固,脱贫质量才能稳得住。”

要依据现行标准,严格程序。以2010年2300元扶贫标准,到2020年实现脱贫,这是既定目标,必须严防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司长苏国霞说:“要坚持标准、实事求是,既要防止急躁症,又要防止拖延病。”

一方面,要科学确定脱贫目标,科学调整修订市、县、镇、村脱贫攻坚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严防层层加码,严把退出关口。另一方面,从严督导考评,建立健全“月通报、季点评、半年初评、年终考评”督导考核体系,确保退出精准。

聚力深度贫困,坚决不留“锅底”

深度贫困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现有贫困大多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多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集体经济薄弱。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给予更加集中的支持,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

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简称“三区三州”),以及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策。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落实行业主管责任,对“三区三州”和其他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问题,予以统筹支持解决。解决辖区内深度贫困问题由省里确定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还要出台新的政策和措施。

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形成支持合力。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惠民项目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深度贫困地区新增涉农资金要集中整合用于脱贫攻坚项目,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

深度贫困被形象地比作“锅底”,深度贫困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出非常之策,用非常之力。

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基本方略。

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是前提。安徽省岳西县主簿镇白果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堂旺说:“扶贫对象的精准,是一个动态跟踪的过程。扶贫对象不准,什么都别谈。”白果村村民褚江海一家2015年出列,妻子去年患上重病,到目前已花费13万元,褚江海又返贫了。

体系化精准是关键。要在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第一书记)、脱贫成效这6个维度上实现精准,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覆盖精准是保证。要有效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贫困户的获得感实实在在。健康兜底机制改变了褚江海一家。妻子的医疗款总共报销了9万多元,自付的部分民政兜底还将解决一大半。

刘永富表示,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是脱贫攻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中西部22个省份的党政主要领导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估。脱贫攻坚期内,832个县的县委书记、县长要保持稳定。

从中央、省、市、县四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抽调“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在岗近百万人,累计下派已近300万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每年增长30%以上。在金融投入上,“5万元以下、三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银行按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全额贴息、县建风险基金”的金融产品已经达到3800亿元。

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的长久之计。曾业松说,要打消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心态,发动种养大户、产业能人、新型主体,通过示范培训掌握技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 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27日 02 版)

(责编:王仁宏、曹昆)

下载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04,,决胜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练)(解析版)(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04,,决胜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练)(解析版)(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