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糯小麦滇麦15号品种(征求意见稿)(共五则)

时间:2021-02-12 11:2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TCS糯小麦滇麦15号品种(征求意见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TCS糯小麦滇麦15号品种(征求意见稿)》。

第一篇:TCS糯小麦滇麦15号品种(征求意见稿)

ICS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DB5309 临 沧 市 地 方 标 准 DB 5309/ XXXXX—XXXX

糯小麦

滇麦 15 号品种 点击此处添加标准英文译名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日期:2021 年 1 月 20 日)

XXXX-XX-XX 发布 XXXX-XX-XX 实施 临沧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5309/ XXXXX—XXXX 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编写。

本标准由临沧市农业农村局提出。

本标准由临沧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临沧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云南农业大学、临沧市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中心、丽江心联欣粮油贸易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沙云、覃鹏、杨志坤、杨向虎、郑家银、赵立新、高坤达、赵建芳、唐忠凤、王少安、马毅、董斌、刘萍。

DB5309/ XXXXX—XXXX 1 糯小麦

滇麦 15 号品种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糯小麦滇麦15号品种的来源和类型、特征特性、品质、产量结构、适宜种植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糯小麦滇麦15号品种的真伪鉴别和田间鉴定。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1301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小麦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糯小麦 属小麦的一种,利用人工杂交和人工诱变等技术培育而得。其小麦籽粒胚乳中的淀粉完全或绝大部分由支链淀粉组成(直链淀粉含量低于 2 %),其麦粉具有糯淀粉的黏性、易糅合成型的加工特性。来源和类型 4.1 选育单位 由云南农业大学、临沧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丽江心联欣粮油贸易有限公司、保山学院、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曲靖市农业科学院、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大理州种子管理站联合选育而得。

4.2 品种来源 2007年利用云南本地品系Jan-813作为母本,与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引进的糯小麦品系Wx繁9人工杂交培育,并回交2代,经多年夏繁加代及连续单株选择,于2013年获稳定株系,2018 年~2019 年参加云南省田麦区域试验,2020年通过云南省省级审定,定名为滇麦 15 号,审定编号为:滇审小麦2020006号。

4.3 品种类型 糯小麦,中熟种,春性。特征特性

DB5309/ XXXXX—XXXX 2 5.1 特征 5.1.1 植株 幼苗习性直立,叶色绿色,株型紧凑,株高 87 ㎝~99.6 ㎝。

5.1.2 穗 抽穗整齐,长方形穗,长芒,颖壳白色,穗粒数 42 粒~53.8 粒。

5.1.3 籽粒 籽粒半角质,白色,饱满度好,容重794 g/L,千粒重33.2 g~58.6 g。

5.2 特性 5.2.1 熟性 生育期145 d~207 d,中熟,熟相好,易落粒。

5.2.2 抗逆性 5.2.2.1 抗病性

人工接种鉴定抗(R)叶锈病,抗性级别 3;中抗(MR)条锈病,抗性级别 5;抗(R)白粉病,抗性级别 3。

5.2.2.2 抗寒性

田间表现无冻害,抗性级别 1,抗寒性强。

5.2.2.3 抗旱性

田间表现无受害症状,抗旱性级别 1,耐旱。

5.2.2.4 抗倒伏性

田间表现不倒伏,抗性级别 1,抗倒伏性好。品质 容重 794 g/L,硬度指数 63.3,直链淀粉含量(占淀粉)1.39 %,粗蛋白含量(干基)12.49%,湿面筋含量 22.4%,沉降值 17.2 mL,吸水率 70.2 %,面团形成时间 2 min,稳定时间 1.1 min,最大拉伸阻力 78 EU。产量结构

DB5309/ XXXXX—XXXX 3 400 ㎏/667 ㎡以上产量结构为:基本苗 14 万株~18 万株、有效穗 24 万穗~26 万穗、每穗粒数42 粒~53.8 粒、千粒重 33.2 g~58.6 g。适宜种植范围

云南省海拔1 500 m~2 240 m田麦种植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为农服务品种介绍之小麦-中麦12

特征特性:冬性;节水区试熟期与京冬8号相近,高肥区试较对照京411晚熟2天;幼苗直立,生长健壮,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产量要素中亩穗数和穗粒数较多,千粒重偏低,高肥区试亩穗数46.18万、穗粒数35.9粒、千粒重37.4克,节水区试亩穗数40.0 5万、穗粒数33.4粒、千粒重37.6克;植株较矮,节水区试株高65厘米左右,高肥区试70厘米左右,抗倒性好;抗寒性较好,延庆抗寒性鉴定平均越冬死茎率10.7%;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抗、慢条锈病,慢叶锈病,感白粉病和秆锈病;2007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其容重778g/L,粗蛋白(干基)16.77%,湿面筋39.1%,沉降值33.5ml,吸水率61.0%,形成时间3.7min,稳定时间4.4min,拉伸面积56cm2,最大抗延阻力200E.U。

产量表现:该品种对肥水要求不严格,水地和节水栽培均可种植。两年高肥区试平均亩产394.9公斤,比对照京411减产0.7%;两年节水区试(全生育期只浇一次冻水)平均亩产336.8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8.8%;2007年节水生产试验亩产330.3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7.4%,高肥生产试验亩产410.3公斤,比对照京411增产1.3%。

栽培技术要点:施足底肥,一般亩施二铵30公斤,尿素10公斤,旋耕前施入土壤中。适期播种,北京地区适宜播期为9月30日前后,基本苗节水条件下以23万为宜,肥水条件好的地块以18-20万为宜。早春注意搂麦松土,以保墒增温,促进麦苗早发快长。在水源不足的条件下,冬季浇足冻水,春季不浇水或浇1次拔节水,生育中后期如有脱肥现象,可在雨天少量追肥或在灌浆期结合防治蚜虫进行叶面追肥。有条件的地块,浇拔节水和灌浆水,以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生产上注意防治白粉病。

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在北京及生态条件相似地区种植。

第三篇: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精选)

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建立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规范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第二条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第三条 本准则适用于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者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或披露的情形,本准则第四条所列情形除外。第四条 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与公允价值类似的其他计量属性,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的可变现净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其计量和披露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范的以公允价值减去处臵费用后的净额确定可收回金额的资产的披露,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三)《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范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职工离职后福利计划资产的披露,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四)《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规范的企业2 年金基金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的披露,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五)《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规范的股份支付的计量和披露,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六)《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范的租赁的计量和披露,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第二章 公允价值计量基本要求

第五条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考虑该资产或负债的特征。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特征应当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对该资产或负债进行定价时考虑的特征,包括资产状况及所在位臵、对资产出售或者使用的限制等。

第六条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资产或负债可以是单项资产或负债(如一项金融工具或者一项非金融资产),也可以是资产组、负债组或者资产和负债的组合(如《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范的资产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范的业务等)。企业是以单项还是以组合的方式对相关资产或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取决于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单元。

计量单元,是指资产或负债以单独或者组合方式进行计量的最小单位。除本准则规定外,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单元应由要求或者允许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规定。

第七条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假定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的交易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进行。不存在主3 要市场的,应当假定该交易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最有利市场进行。主要市场,是指相关资产或负债交易量最大和交易活跃程度最高的市场。

最有利市场,是指在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后,能够以最高金额出售相关资产或者以最低金额转移相关负债的市场。

第八条 企业在识别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时,应当考虑所有可以合理取得的信息,但没有必要考察所有市场。通常情况下,企业正常进行资产出售或者负债转移的市场可以视为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

第九条 企业应当从计量日自身可进入的角度识别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但不要求企业于计量日在该市场上实际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由于不同企业可以进入的市场不同,对于不同企业,相同资产或负债可能具有不同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

第十条 企业应当以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的价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企业不应当因交易费用对该价格进行调整。交易费用不属于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特征,只与特定交易有关。交易费用不包括运输费用。

交易费用,是指在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中,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资产出售或者负债转移的费用。交易费用是直接由交易引起的、对交易是必需的、而且不出售资产或者不转移负债就不会发生的费用。

运输费用,是指将资产从当前位臵运抵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4 发生的费用。因为运输费用会改变资产所在的位臵,从而改变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确定资产价格时所需考虑的特征。如果地理位臵是资产的特征,发生的运输费用能够使该资产从当前位臵转移到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的,企业应当根据运输费用调整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的价格。

第十一条 当计量日不存在能够提供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的相关价格信息的可观察市场时,企业应当从持有资产或者承担负债的市场参与者角度,假定计量日发生了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的交易,并根据该假定交易的价格计量公允价值。

第十二条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采用市场参与者在对相关资产或负债定价时为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所使用的假设。

市场参与者,是指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中,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买方和卖方:

(一)市场参与者应当相互独立,不存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所述的关联方关系。

(二)市场参与者应当熟悉情况,能够根据可取得的信息对相关资产或负债具备合理认知。

(三)市场参与者应当有能力并自愿进行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企业应当考虑所计量的相关资产或负债、该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以及在该市场上与企业进行交易的市场参与者情5 况等因素,从总体上识别市场参与者的特征。

第十三条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假定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的交易,是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的有序交易。

有序交易,是指在计量日前一段时期内相关资产或负债具有惯常市场活动的交易。清算等被迫交易不属于有序交易。

第三章 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第十四条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非金融资产,应当考虑市场参与者通过直接将该资产用于最佳用途的方式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或者通过将该资产出售给能够使其用于最佳用途的其他市场参与者的方式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最佳用途,是指市场参与者实现一项非金融资产或其所属的一组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最大化时该非金融资产的用途。

第十五条 企业确定非金融资产的最佳用途,应当考虑实物上可能、法律上允许以及财务上可行等因素。

(一)判断非金融资产的用途在实物上是否可能,应当考虑市场参与者在对资产定价时考虑的资产实物特征。

(二)判断非金融资产的用途在法律上是否允许,应当考虑市场参与者在对资产定价时考虑的资产使用在法律上的限制。

(三)判断非金融资产的用途在财务上是否可行,应当考虑在实物上可能且法律上允许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该资产能否产生足够的收益或现金流量,从而在补偿使资产用于该用途所发生的成本后,仍然6 能够满足市场参与者所要求的投资回报。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确定非金融资产的最佳用途。企业已经或者计划将非金融资产用于不同于市场参与者的用途的,也应当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确定其最佳用途。

通常情况下,企业非金融资产的现行用途可以视为最佳用途,除非市场因素或者其他因素表明市场参与者按照其他用途使用该资产可以实现价值最大化。

第十七条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非金融资产,应当基于最佳用途确定以下估值前提:

(一)当非金融资产的最佳用途是将其独立使用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价值时,其公允价值应当是将资产出售给同样独立使用资产的市场参与者的当前交易价格。

(二)当非金融资产的最佳用途是将其与其他资产组合使用或者与其他资产及负债组合使用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价值时,其公允价值应当是将资产出售给以同样组合方式使用资产的市场参与者的当前交易价格,并且市场参与者可以取得组合中的其他资产和负债。其中,负债包括企业为筹集营运资金产生的负债,但不包括企业为组合之外的资产筹集资金所产生的负债。最佳用途的假定应当一致地应用于组合中的所有资产。

企业应当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判断该资产的最佳用途是独立使用、与其他资产组合使用、还是与其他资产和负债组合使用,但在计量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应当假定按照本准则第六条确定的计量7 单元出售该资产。

第四章 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第十八条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负债的,应当假定在计量日将该负债转移给市场参与者,而且该负债在转移后继续存在,由作为受让方的市场参与者履行义务。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自身权益工具的,应当假定在计量日将该自身权益工具转移给市场参与者,而且该自身权益工具在转移后继续存在,并由作为受让方的市场参与者取得与该工具相关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

第十九条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或自身权益工具,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存在相同或类似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报价的,应当以该报价为基础确定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

(二)不存在相同或类似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报价但其他方将其作为资产持有的,企业应当在计量日从持有该资产的市场参与者角度,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负债或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当该资产的某些特征不适用于所计量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时,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调整,以调整后的价值确定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这些特征包括资产的出售受到限制、资产与所计量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类似但不相同、资产的计量单元与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计量单元不完全相同等。

(三)不存在相同或类似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报价并且其他8 方没有将其作为资产持有的,企业应当从承担负债或者发行权益工具的市场参与者角度,采用估值技术确定该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

第二十条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应当考虑不履约风险,并假定不履约风险在负债转移前后保持不变。

不履约风险,是指企业不履行义务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

第二十一条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或自身权益工具,并且该负债或自身权益工具存在限制转移因素的,如果公允价值计量的输入值中已经考虑了该因素,企业不应当再单独设臵相关输入值,也不应当对其他输入值进行相关调整。

第二十二条 活期存款等具有可随时要求偿还特征的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不应当低于债权人要求偿还时的应付金额从可以要求偿还的第一天起折现的现值。

第五章 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销的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第二十三条 企业持有一组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并且以该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净敞口为基础管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可以以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的有序交易中卖出抵销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后的净多头(即资产)或者转移抵销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后的净空头(即负债)的价格为基础,计量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的9 公允价值。

与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相关的财务报表列报,应当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第二十四条 企业按照本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的公允价值的,暴露在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特定市场风险及其久期应当实质相同。企业应当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考虑在出现违约的情况下所有能够减小信用风险敞口的现行安排,预计市场参与者依法强制执行这些安排的可能性。

第二十五条 企业按照本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的公允价值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企业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载明,企业以特定市场风险或特定对手信用风险的净敞口为基础,管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组合;

(二)企业以特定市场风险或特定对手信用风险的净敞口为基础,向企业关键管理人员报告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的信息;

(三)企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以公允价值计量组合中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第二十六条 企业采用本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应当将其作为会计政策,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第六章 公允价值初始计量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根据相关交易性质和资产或负债的特征等,判断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是否与其交易价格相等。在企业取得10 资产或者承担负债的交易中,交易价格是取得一项资产所支付或者承担一项负债所收到的价格(即进入价格)。公允价值是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相关资产或负债在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通常与其交易价格相等,但在下列情况中两者可能不相等:

(一)交易发生在关联方之间。但企业有证据表明该关联方交易是在市场条件下进行的除外。

(二)交易是被迫的。

(三)交易价格所代表的计量单元与按照本准则第六条确定的计量单元不同。

(四)交易市场不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等。第二十八条 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者允许企业以公允价值对相关资产或负债进行初始计量,且其交易价格与公允价值不相等的,企业应当将相关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但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章 估值技术

第二十九条 企业在计量公允价值时,应当采用在当前情况下适用并且有足够可利用数据支持的估值技术。企业使用估值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估计在计量日当前市场条件下,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者转移一项负债的价格。估值技术主要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企业应当使用与其中一种或多种估值技术相一致的11 方法计量公允价值。企业使用多种估值技术计量公允价值的,应当考虑各估值结果的合理性,选取在当前情况下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金额作为公允价值。

市场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的资产、负债或一组资产和负债的价格和其他相关市场交易信息的估值技术。

收益法,是将未来金额转换成单一现值的估值技术。成本法,是反映现行重臵成本的估值技术。

第三十条 企业在估值技术的应用中,应当尽可能多地使用相关可观察输入值,尽可能少地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企业只有在相关可观察输入值无法取得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

输入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给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假设,包括可观察输入值和不可观察输入值。

可观察输入值,是指能够从市场数据中取得的、反映市场参与者在对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假设的输入值。

不可观察输入值,是指不能从市场数据中取得的、根据市场参与者在对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假设的最佳信息确定的输入值。第三十一条 企业以交易价格作为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且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中采用涉及不可观察输入值的估值技术的,应当校正估值技术,以使采用估值技术确定的初始确认结果与交易价格相等。企业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中采用估值技术特别是涉及不可观察输入值的估值技术的,应当确保该估值技术反映了计量日类似资产或负债价格等可观察市场数据。12 第三十二条 公允价值计量使用的估值技术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变更估值技术及其应用方法能使计量结果在当前情况下同样或者更能代表公允价值的情况除外,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况:

(一)出现新的市场。

(二)可以取得新的信息。

(三)无法再取得以前使用的信息。

(四)改进了估值技术。

(五)市场状况发生变化等。

企业变更估值技术及其应用方法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并根据本准则的披露要求对估值技术及其应用方法的变更进行披露,而不需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对相关会计估计变更进行披露。

第三十三条 企业采用估值技术计量公允价值时,应当选择与市场参与者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中考虑的资产或负债的特征相一致的输入值,包括控制权溢价或非控制权益折价等,不包括与本准则第六条规定的计量单元不一致的折溢价。当规模特征是企业对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持有特征,而非相关资产或负债本身的特征时,企业不应当考虑该规模特征。

第三十四条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出价和要价的,企业应当以在出价和要价之间最能代表当前情况下公允价值的价格确定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企业可以使用出价计量资产、使用13 要价计量负债,也可以使用市场参与者在实务中使用的在出价和要价之间的中间价或其他定价惯例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

第八章 公允价值级次

第三十五条 企业应当将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最优先使用第一层次输入值,其次使用第二层次输入值,最后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第一层次输入值是在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第二层次输入值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第三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

活跃市场,是指相关资产或负债交易量及频率足以持续提供定价信息的市场。

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所属的级次由对公允价值计量整体而言重要的输入值所属的最低层次决定。企业应当在考虑相关资产或负债特征的基础上判断所使用的输入值是否重要。公允价值级次取决于估值技术的输入值,而不是估值技术本身。

第三十六条 第一层次输入值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企业在计量公允价值时不应当调整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但下列情况除外:

(一)企业持有大量类似但不相同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这些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报价,但并非每项资产或负债的报价都易于取得。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采用不单纯依赖于报价的其他估值模型。14

(二)因发生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重大事件等导致活跃市场的报价不代表计量日的公允价值。

(三)本准则第十九条

(二)所述情况。

企业因上述情况对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进行调整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应当划分为较低级次。

第三十七条 第二层次输入值对于具有合同期限等具体期限的相关资产或负债,必须在其几乎整个期限内可观察。第二层次输入值包括:

(一)活跃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

(二)非活跃市场中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

(三)除报价以外的其他可观察输入值,包括在正常报价间隔期间可观察的利率和收益率曲线、隐含波动率和信用利差等;

(四)市场验证的输入值等。

市场验证的输入值,是指通过相关性分析或其他手段,主要来源于可观察市场数据的输入值或者经过可观察市场数据验证的输入值。企业应当根据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特征,对第二层次输入值进行调整。这些特征包括资产状况或所在位臵、输入值与可比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程度(包括本准则第十九条

(二)规定的因素)、可观察输入值所在市场的交易量和活跃程度等。

企业使用重要的不可观察输入值对第二层次输入值进行调整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应当划分为第三级次。

第三十八条 企业只有在相关资产或负债不存在市场活动或者市15 场活动很少导致相关可观察输入值难以取得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即不可观察输入值。不可观察输入值应当反映市场参与者对相关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假设,包括有关特定估值技术及其输入值的固有风险的假设等。

第三十九条 企业在确定不可观察输入值时,应当使用在当前情况下可以合理取得的最佳信息,包括所有可合理取得的市场参与者假设。企业可以使用内部数据作为不可观察输入值,但如果有证据表明其他市场参与者将使用不同于企业内部数据的其他数据,或者这些企业内部数据是企业特定数据、其他市场参与者不具备企业相关特征时,企业应当对其内部数据做出相应调整。

第九章 披露

第四十条 企业应当根据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性质、特征、风险以及公允价值级次对相关资产或负债进行恰当分组,并按照组别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信息。

资产和负债的组别通常是在资产负债表列报项目基础上的进一步分解,并应当披露各组别与报表列报项目之间的调节信息。其他相关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相关资产或负债组别且其分组原则符合本条规定的,企业可以直接使用该组别提供相关信息。

第四十一条 在相关资产或负债初始确认后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至少应当在附注中披露每组资产和负债的下列信息:

(一)披露资产负债表日以持续或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和金额;对于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还应当披露以公允价值计量的16 原因。

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指的是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者允许企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持续以公允价值进行的计量,例如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

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指的是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者允许企业在特定情况下的资产负债表日以公允价值进行的计量,例如对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

(二)披露公允价值计量所属的级次。

(三)对于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披露在各级次之间转移的金额和原因,以及确定各级次之间转换时点的政策。每一级次的转入与转出应当分别披露。

(四)对于第二级次的公允价值计量,披露使用的估值技术和输入值。当变更估值技术时,披露这一变更以及变更的原因。

(五)对于第三级次的公允价值计量,披露使用的估值技术、输入值和估值流程,当变更估值技术时,披露这一变更以及变更的原因。企业应当披露重要的、可合理取得的量化不可观察输入值。

(六)对于第三级次的持续公允价值计量,分别披露下列各项: 1.披露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之间的调节信息,包括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总额,以及确认这些利得或损失时的损益项目;计入当期损益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总额,确认这些未实现利得或损失时的损益项目;计入当期其他综合收益的利得或损失总额,以及确认这些利得或损失时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分别披露购买、出售、发行及结17 算情况。

2.当改变不可观察输入值的金额可能导致公允价值显著变化时,披露有关敏感性分析的描述性信息。当这些输入值和使用的其他不可观察输入值之间具有相关关系时,应当描述这种相关关系及其影响,其中不可观察输入值至少包括本条

(五)要求披露的不可观察输入值。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如果为反映合理、可能的其他假设而变更一个或多个不可观察输入值将导致公允价值的重大改变,还应当披露这一事实、变更的影响金额及其计算方法。

(七)当非金融资产的最佳用途与其当前用途不同时,披露这一事实及其原因。

第四十二条 企业调整级次划分时点的相关会计政策应当在前后各会计期间保持一致,并按照本准则第四十一条

(三)的规定进行披露。调整级次划分时点的相关会计政策对于转出某个级次和转入某个级次应当保持一致。

第四十三条 企业采用本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会计政策的,应当披露该事实。

第四十四条 对于在资产负债表中不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以公允价值披露的各组资产和负债,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第四十一条

(二)、(四)、(五)和

(七)披露信息,但企业不需要按照本准则第四十一条

(五)披露第三级次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流程和使用的重要不可观察输入值的量化信息,也不需要披露本准则要求的其他信息。第四十五条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在发行时附有不可分割的第18 三方信用增级的负债,发行人应当披露该信用增级,并说明该信用增级是否已反映在该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中。

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当以表格形式列报本准则要求的量化披露,除非其他形式更适当。

第十章 衔接办法

第四十七条 对于本准则施行之日以前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本准则要求不一致的,不作追溯调整。

第四十八条 企业比较财务报表中披露的本准则施行之日前的信息与本准则要求不一致的,不需要按照本准则的规定调整。

第十一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本准则自201X年X月X日起施行。

第四篇: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X号-分类监管(征求意见稿第二稿)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号:分类监管(风险综合评级)

(征求意见稿第二稿)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2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附件一附件二 评价内容.................................2 评价类别.................................5 评价方法.................................6 监管政策和措施...........................7 运行机制.................................9 附则....................................11 量化风险评价标准........................12 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标准..................1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规则旨在规范偿付能力风险综合评级标准,明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分类监管政策和措施。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含健康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指保险公司依法设立的省级分支机构,包括分公司、中心支公司、支公司、营业部和营销服务部。

第四条

分类监管,即风险综合评级,是指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根据客观信息,以风险为导向,综合分析评价保险公司的量化风险和难以量化的风险,依据评价结果将其归入特定监管类属,并对不同类别的公司依法实施不同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措施的行为。

第五条

中国保监会负责对保险公司法人机构进行分类监管。保监局参与保险公司法人机构分类评价,提供辖区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相关风险信息和评价结果。

保监局负责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进行分类监管,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分类监管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章

评价内容

第六条

分类监管评价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难以量化的风险进行评价,包括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综合量化风险(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结果,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进行综合评级。

第七条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及监管合规风险(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八条

在分类监管中,操作风险划分为以下细类:

(一)销售、承保、再保险业务线的操作风险;

(二)理赔业务线的操作风险;

(三)资金运用业务线的操作风险;

(四)公司治理的操作风险;

(五)财务管理的操作风险;

(六)准备金管理的操作风险。

第九条

中国保监会从以下方面评估保险公司的操作风险:

(一)评估各业务线的内部控制程序和流程的有效性、合规性等;

(二)评估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人员因素,包括招聘、解雇、培训、领导能力和持续发展规划、业绩管理、薪酬等;

(三)评估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信息系统因素,包括系统设计缺陷、软件/硬件故障或不足、信息安全和数据质量等方面的风险等;

(四)评估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外部因素,包括监管政策、法律、不可抗力等。

第十条

中国保监会在评估操作风险时,还将考虑以下因素:

(一)保险公司所受到的行政处罚情况;

(二)保险公司的反洗钱、反欺诈、防范打击非法集资情况;

(三)保险公司因司法案件较多或较严重导致的案件风险。

第十一条

战略风险是指,由于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流程无效或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战略与市场环境和公司能力不匹配的风险。

第十二条 中国保监会从以下方面评估保险公司的战略风险:

(一)战略制定风险评估,评估公司战略制定的流程和战略目标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由于公司内部因素导致的战略制定无效的风险;

(二)战略执行风险评估,评估公司管理层实施既定战略的流程和执行力,以及存在的风险;

(三)外部因素评估,评估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行业政策、合作伙伴等外部因素变化可能导致的战略风险。

第十三条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保险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第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在评估保险公司的声誉风险时,将考虑声誉风险与其他风险关联度较强的特点,统筹考虑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战略风险等引发声誉风险的可能性。

第十五条 流动性风险是指,保险公司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支付到期债务或履行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

第十六条 中国保监会从以下方面评估保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

(一)定量监管指标评估,评估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比例、投资资产流动比例和综合流动比例等流动性监管指标是否达标;

(二)定性评估,评估保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及管理能力。

第十七条 在对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中国保监会结合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对公司偿付能力风险进行综合评级。

第三章

评价类别

第十八条 分类监管评价结果反映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状况和偿付能力综合风险。

第十九条 中国保监会按综合风险的高低将保险公司分为四类:

(一)A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且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小的公司;

(二)B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且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小的公司;

(三)C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或者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达标,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大的公司;

(四)D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或者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达标,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严重的公司。

第四章

评价方法

第二十条 分类监管评价采用加权平均法。其中,量化风险的权重为50%,总分为100分;难以量化风险的权重为50%,总分为100分。

第二十一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量化风险评价标准评估保险公司的量化风险,并对其评分。

第二十二条 量化风险评价标准主要考虑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包括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

量化风险评价标准见附件一。

第二十三条 保险公司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结果为各类风险评价结果的加权平均值。第二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标准评估保险公司难以量化的风险,并对其评分。

第二十五条 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标准考虑以下因素:

(一)各类风险的权重;

(二)各类风险的具体评价标准和评分规则;

(三)日常监管信息。

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标准见附件二。

第二十六条 保监局参与评价保险公司的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负责提供辖区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相关信息和评价结果。

第五章

监管政策和措施

第二十七条 在市场准入、产品管理、资金运用、现场检查等方面,中国保监会对A、B、C、D四类保险公司及分支机构实施不同的监管政策。

第二十八条 中国保监会进行行政许可审核时,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相关许可条件,将相应分类监管指标的评分结果作为审核依据之一。

第二十九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分类监管的评价结果,对保险公司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

第三十条 对A类公司,不采取特别的监管措施。第三十一条 对B类公司,可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

(一)监管谈话;

(二)风险提示;

(三)要求公司限期整改所存在的问题;

(四)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检查;

(五)要求提交和实施预防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的计划。

第三十二条 对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的C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根据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的原因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

(一)责令增加资本金、限制向股东分红;

(二)限制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

(三)限制商业性广告;

(四)限制增设分支机构;

(五)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责令转让保险业务或者责令办理分出业务;

(六)责令拍卖资产或者限制固定资产购臵;

(七)限制投资形式或比例;

(八)调整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九)向董事会、监事会或主要股东通报公司经营状况。第三十三条 对操作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针对公司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

(一)要求提交改善公司治理、内控流程、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的计划;

(二)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

(三)限制投资形式或比例;

(四)调整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第三十四条 对流动性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针对公司存在的具体问题,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8号:流动性风险》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三十五条 对战略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针对公司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

(一)要求提交改善战略管理的计划;

(二)要求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公司战略;

(三)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

(四)限制增设分支机构。

第三十六条 对声誉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针对公司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第三十二条至第三十五条规定的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

第三十七条 对D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C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采取整顿、接管以及中国保监会认为必要的其他监管措施。

第六章

运行机制 第三十八条 中国保监会每季度对保险公司法人机构进行一次分类监管评价,确定其风险综合评级,并对有关保险公司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三十九条 每季度结束后,保险公司应当向中国保监会分类监管信息系统报送有关信息和数据,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应当向保监局报送有关信息和数据。

第四十条 中国保监会相关部门根据保险公司、保监局报送的信息和掌握的日常监管信息,根据分类监管职责分工,对保险公司的难以量化风险进行评价计分,并将评价分数、评价依据等内容报送至分类监管信息系统。分类监管系统汇总综合各方面的评分,按照统一的规则,得到保险公司的综合评价分数。

第四十一条 中国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负责对各保险公司的综合评价分数进行分析和审议,最终确定保险公司的分类监管评级。

第四十二条 中国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根据保险公司的分类监管评级,研究决定监管措施。

第四十三条 中国保监会每季度根据相关监管规定,在规定的范围内,以适当方式披露以下分类监管信息:

(一)保险行业的分类监管评级总体情况;

(二)各公司分类监管评级结果;

(三)C、D类公司的主要风险。第四十四条 如果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或财务状况在季度内发生重大变化,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可以依照工作程序调整公司的分类结果和监管措施。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六条

第七章

附则

本规则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和修订。本规则自××日起施行。

附件一

量化风险评价标准

量化风险评价标准应当考虑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值和稳定性,具体标准如下:

一、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不达标,则量化风险评价得0分。

二、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只有一项达标,则量化风险评价得40分。

三、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达标,则按以下标准赋分:

(一)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当季度达标,则量化风险评价得80分;

(二)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连续4个季度均达标,则量化风险评价得90分;

(三)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连续8个季度均达标,则量化风险评价得100分;

附件二

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标准

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标准由风险权重和评价标准两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一、风险权重

(一)难以量化的风险中,各类风险的权重和总分如下: 1.操作风险权重为50%,总分为100分。2.战略风险权重为10%,总分为100分。3.声誉风险权重为15%,总分为100分。4.流动性风险权重为25%,总分为100分。

(二)操作风险中,各类风险的权重和总分如下: 1.销售、承保、再保险业务线的操作风险权重为1/6,总分为100分;

2.理赔业务线的操作风险权重为1/6,总分为100分;

3.资金运用业务线的操作风险权重为1/6,总分为100分;

4.公司治理方面的操作风险权重为1/6,总分为100分; 5.财务管理方面的操作风险权重为1/6,总分为100分; 6.准备金管理方面的操作风险权重为1/6,总分为100分。

(三)操作风险的额外调整项目评价标准如下: 1.若保险公司存在较大的信息系统风险,将对公司操作风险评价结果产生影响,最多可额外扣除15分; 2.若保险公司在评估当季度受到行政处罚,将对公司操作风险评价结果产生影响,最多可额外扣除15分;

3.若保险公司存在较大的洗钱风险、欺诈风险、非法集资风险和案件风险,将对公司操作风险评价结果产生影响,最多可额外扣除15分。

(四)战略风险中,各类风险权重如下:

1.战略制定方面的风险权重为40%,总分为100分;

2.战略执行方面的风险权重为40%,总分为100分;

3.外部因素方面的风险权重为20%,总分为100分。

(五)流动性风险中,各类风险权重如下:

1.定量的监管指标结果权重为50%,总分为100分; 2.定性评估结果的权重为50%,总分为100分。

二、评价标准

各类风险的具体评价标准和评分规则由中国保监会另行制定。

第五篇: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第XX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2014年修订)(征求意见稿)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XX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2014年修订)(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法律依据】为规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公司法》、《证券法》、《企业会计准则》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实施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开发行证券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披露财务报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申报财务报告、以及按照有关规定需要参照财务报告披露有关财务信息时,应遵循本准则。

第三条 【最低要求】凡对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有重要影响的财务信息,不论本准则是否有明确规定,公司均应充分披露。

第四条 【豁免条款】若公司有充分证据表明本准则要求披露的某些信息导致其违反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规定、涉及其商业秘密或严重损害公司利益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可向中国证监会,已经公开发行股票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可向证券交易所,申请豁免按本准则要求披露相关信息。公司应当在相关章节说明未按本准则要求进行披露的

原因。

第五条 【特殊行业】特殊行业公司财务报告披露另有规定的,还应当遵循其规定。本准则某些具体要求对特殊行业确实不适用的,公司应予以说明。

第二章 财务报表

第六条 【总体要求】公司应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公司不应以披露代替确认和计量,不恰当的确认和计量不能通过充分披露来纠正。

第七条 【报表范围】本准则要求披露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第八条 【报表范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公司,除提供合并财务报表外,还应提供母公司财务报表。

第九条 【报表格式】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中会计数据的排列应自左至右,最左侧为最近一期数据;表内各主要报表项目应标有附注编号,并与财务报表附注编号一致。

第三章 财务报表附注

第十条 【总体要求】公司应按照本准则的要求,编制和披露财务报表附注。财务报表附注应当对财务报表中相关数据涉及的交易、事项作出真实、充分、明晰的说明。除特

别提及母公司财务报表披露事项外,均为合并财务报表披露的事项。

第十一条 【重要性】公司在编制和披露附注时应遵循重要性原则,根据实际情况从性质和金额两方面判断重要性,并披露重要性的具体标准。如果根据重要性原则判断本准则规定的某些披露内容不重要,则不需要提供相关附注的披露。

第一节 公司的基本情况

第十二条 【基本情况】公司应简要披露基本情况,包括注册地、总部地址;业务性质、主要经营活动;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

第十三条 【合并范围】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公司,应说明本的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第二节 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第十四条 【编制基础】公司应披露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第十五条 【持续经营】公司应评价自报告期末起至少12个月的持续经营能力。如果评价结果表明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公司应在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因素以及公司拟采取的改善措施。

第三节 重要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

第十六条 公司应制定并充分披露报告期内采用的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公司应制定与实际生产经营特点相适应的具体会计政策,不得以会计准则的原则性规定代替具体会计政策。公司无需披露对财务报告无重要影响的会计政策。

(一)【声明】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

(二)【会计期间】会计期间。

(三)【营业周期】营业周期。

(四)【记账本位币】记账本位币。

(五)【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

(六)【合并报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

(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确定标准】编制现金流量表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确定标准。

(八)【外币折算】发生外币交易时折算汇率的确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外币项目采用的折算方法;汇兑损益的处理方法;外币报表折算的会计处理方法。

(九)【金融工具】金融工具的分类、确认依据和计量方法;金融资产转移的确认依据和计量方法;金融负债终止确认条件;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方法;金融资产减值测试方法及会计处理方法。

(十)【应收款项】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确认标准、计提方法。

(十一)【存货】存货类别;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确定不同类别存货可变现净值的依据及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存货的盘存制度以及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

(十二)【持有待售资产】持有待售资产的确认标准、会计处理方法。

(十三)【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确定、后续计量及损益确认方法;减值测试方法及会计处理方法。

(十四)【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采用成本模式的,披露各类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或摊销方法,减值测试方法及会计处理方法;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披露选择公允价值的依据。

(十五)【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的分类、折旧方法;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估计残值率和年折旧率;各类固定资产的减值测试方法及会计处理方法。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认定依据、计价方法、折旧方法。

(十六)【在建工程】在建工程结转为固定资产的标准和时点;在建工程减值测试方法及会计处理方法。

(十七)【借款费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确认原则、资本化期间、暂停资本化期间以及借款费用资本化率、资本化

金额的计算方法。

(十八)【生物资产】生物资产的确定标准、分类;各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的确定依据、折旧方法;生物资产的减值测试方法及会计处理方法。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生物资产的依据。

(十九)【油气资产】与各类油气资产相关支出的资本化标准;各类油气资产的折耗或摊销方法、减值测试方法及会计处理方法;采矿许可证等执照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油气储量估计的判断依据等。

(二十)【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还应说明每一个会计期间对该无形资产使用寿命进行复核的程序,以及针对该项无形资产的减值测试方法及会计处理方法。

结合公司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特点,披露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具体标准,以及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的具体条件。

(二十一)【长期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的性质、摊销方法及摊销年限。

(二十二)【预计负债】预计负债的确认标准和各类预计负债的计量方法。

(二十三)【职工薪酬】职工薪酬的分类及会计处理方法。

(二十四)【股份支付】股份支付计划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修改、终止股份支付计划的相关会计处理。

(二十五)【优先股、永续债】优先股、永续债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十六)【收入】收入确认原则和计量方法。公司应结合实际生产经营特点制定收入确认会计政策,披露具体收入确认时点及计量方法,同类业务采用不同经营模式在不同时点确认收入的,应当分别披露。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的收入和建造合同收入时,确定合同完工进度的依据和方法。

(二十七)【政府补助】政府补助的类型及会计处理方法。

(二十八)【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依据。

(二十九)【租赁】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方法。

(三十)【其他】公司应说明其他重要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包括但不限于:终止经营的确认标准、会计处理方法;采用套期会计的依据、会计处理方法;与回购公司股份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等。

(三十一)【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本期发生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应充分披露相关审批程序、内容和原因、受重要影响的报表项目名称和金额,以及会计估计变更开始适用的时点。

第四节 税 项

第十七条 【税率】按税种分项说明本期执行的税率。第十八条 【税收优惠】披露主要税收优惠政策及依据。

第五节 合并财务报表项目附注

第十九条 【实质重于形式】如存在需要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出专业判断的交易事项,应充分披露具体交易情况、相关专业判断的理由及依据。

第二十条 资产项目应按以下要求进行披露:

(一)【货币资金】按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分类列示货币资金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单独披露因抵押、质押或冻结等对使用有限制的款项,以及存放在境外的款项。

(二)【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分类列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三)【应收票据】分类列示应收票据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列示期末已质押的应收票据金额,列示终止确认的已背书或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应收票据金额。

(四)【应收利息】分类列示应收利息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对于重要的逾期应收利息,应按贷款单位披露应收利息的期末余额、逾期时间和逾期原因、是否发生减值的判断。

(五)【应收股利】按被投资单位或投资项目列示应收股利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对于重要的1年以上应收未收的股利,应披露未收回的原因和对相关款项是否发生减值的判断。

(六)【应收款项】区分单项金额重大并单独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按信用风险特征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单项金额不重大但单独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列示各类应收款项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分别占应收款项期初余额合计数、期末余额合计数的比例,以及对应各类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期初余额、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期末余额和计提比例。

对应收款项应说明如下事项:

1.单项金额重大并单独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应逐项披露应收款项期末余额、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及其理由。按信用风险特征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应区分不同组合方式披露确定该组合的依据、该组合中各类应收款项期末余额、坏账准备期末余额,以及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

2.本期坏账准备收回或转回金额重要的,应披露转回原因、确定原坏账准备比例的依据及其合理性;

3.本期实际核销的应收款项金额。对于其中重要的应收款项,应逐项披露款项性质、核销原因、履行的核销程序及核销金额。若实际核销的款项是因关联交易产生的,应单独披露;

4.按欠款方归集的期末余额前五名的应收账款,应披露其期末余额汇总金额及占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合计数的比例,以及相应计提的坏账准备期末余额汇总金额;

5.按款项性质列示其他应收款期末余额。对期末余额前五名的其他应收款,应按欠款方归集并分别披露其期末余额及占其他应收款期末余额合计数的比例、款项的性质、对应的账龄、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6.因金融资产转移而终止确认的应收款项,列示金融资产转移的方式、终止确认的应收款项金额,及与终止确认相关的利得或损失;

7.转移应收款项且继续涉入的,分项列示继续涉入形成的资产、负债的金额。

(七)【预付账款】按账龄区间列示预付款项期末余额及各账龄区间预付款项余额占预付款项总额的比例。账龄超过1年且金额重要的预付款项,应说明未及时结算的原因。

按欠款方归集的期末余额前五名的预付账款,应披露其期末余额占预付款项期末余额合计数的比例、公司与预付款单位的关系、预付款时间、未结算原因等。

(八)【存货】按存货类别列示存货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对应的跌价准备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计提、转

回或转销金额。披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具体依据及本期转回或转销存货跌价准备的原因。存货期末余额含有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应予以披露。存货期末余额中含有建造合同形成的已完工未结算资产,应披露累计已发生成本、累计已确认毛利、预计损失、已办理结算的金额。

(九)【划分为持有待售的资产】列示划分为持有待售的资产类别、期末账面价值、公允价值、预计处臵费用及预计处臵时间等。

(十)【持有至到期投资】分类列示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十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债务工具分别列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重要的长期债权投资,应分别列示其面值、初始投资成本、到期日、本期利息、累计应收或已收利息、期末余额。

(十二)【长期应收款】按款项性质列示长期应收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对应的坏账准备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十三)【长期股权投资】按被投资单位披露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金额、本期减少金额、期末余额、减值情况。

(十四)【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分类列示其账面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以及账面价值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分类列示其初始成本、账面价值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

公司应披露未办妥产权证书的投资性房地产金额及原因。

(十五)【固定资产】分项列示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以及账面价值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

公司应披露本期在建工程完工转入固定资产的情况。公司应披露期末暂时闲臵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以及账面价值。公司应披露期末未办妥产权证书的固定资产金额及原因。

通过融资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应披露各类租入资产的期末账面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以及账面价值。通过经营租赁租出的固定资产应披露每类租出资产的期末账面价值。

(十六)【在建工程】分项列示在建工程账面余额、减值准备、账面价值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列示重要在建工程项目的本期变动情况,包括在建工程名称、预算数、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金额、本期转入固定资产金额、本期其他减少金额、期末余额、工程投入占预算的比例、工程进度、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的时间。

如果在建工程中包含资本化利息的,应披露利息资本化累计金额、本期利息资本化率及资本化金额。

应区分募股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和其他来源等披露工程项目的资金来源。

分项列示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金额及计提的原因。如果工程项目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的时间在本年发生变动,应披露变动原因。

(十七)【工程物资】分类列示工程物资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十八)【生物资产】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分类列示账面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以及账面价值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分类列示账面价值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

(十九)【油气资产】分类列示油气资产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以及账面价值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

(二十)【无形资产】分类披露无形资产账面原值、累计摊销、减值准备、账面价值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披露期末无形资产中通过公司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余额的比例。

(二十一)【开发支出】分项披露开发支出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

(二十二)【商誉】按投资单位或项目列示产生商誉的事项,对应商誉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

金额,以及减值准备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并披露商誉减值测试过程、参数及商誉减值损失的确认方法。

(二十三)【长期待摊费用】分类列示长期待摊费用的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金额、本期摊销金额、其他减少金额、期末余额;其他减少金额重要的,应说明原因。

(二十四)【递延所得税】按暂时性差异的类别列示未经抵销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期末余额,以及相应的暂时性差异金额。

以抵销后净额列示的,还应披露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期末互抵金额及抵消后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未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亏损,应分项列示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到期。

第二十一条 负债项目应按以下要求进行披露:

(一)【短期借款】按借款条件(质押借款、抵押借款、保证借款、信用借款等)分类列示短期借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对重要的逾期借款(包括从长期借款转入的),应按借款单位列示借款期末余额、借款利率、逾期时间、逾期利率。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分类列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三)【应付票据】分类列示应付票据期初余额、期末

余额。并披露重要到期未付的应付票据期末余额。

(四)【应付账款】披露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和其他应付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账龄超过1年的重要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及其他应付款,应披露未偿还或未结转的原因,并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披露已偿还或已结转的金额。

(五)【其他应付款】按款项性质列示其他应付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六)【应付职工薪酬】按薪酬类别列示应付职工薪酬期初余额、本期应付金额及期末余额。

划分为非流动应付职工薪酬的,公司应在非流动负债项下单独披露。

如存在设定受益计划,公司应说明设定受益计划的内容及与之相关风险、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影响、以及义务现值所依赖的重大精算假设及有关敏感性分析的结果。

(七)【应交税费】按税种列示应交税费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八)【应付利息】分类列示应付利息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如存在逾期未付利息,应披露逾期金额及原因。

(九)【应付股利】分项披露应付股利期初余额、期末余额。超过1年未支付的应付股利,应披露未支付原因。

(十)【优先股息】分项披露优先股息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十一)【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分项列示1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十二)【长期借款】按借款条件(信用借款、抵押借款、保证借款、质押借款等)分类列示长期借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按借款单位,列示金额前五名的长期借款的起始日、借款终止日、利率、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十三)【应付债券】按应付债券名称,分别列示其面值、发行日期、债券期限、发行金额、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按应付债券名称列示期初应付利息、本期应计利息、本期已付利息、期末应付利息。披露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转股条件、转股时间。存在短期应付债券的,公司应在其他流动负债中参照本条规定进行披露。

如果公司发行其他金融工具,应披露划分至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依据、变动情况、重要参数等。

(十四)【长期应付款】按款项性质列示长期应付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按应付单位列示金额前五名的长期应付款期限、初始金额、利率、应计利息、期末余额、借款条件。

(十五)【专项应付款】分项披露专项应付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以及形成专项应付款原因。

(十六)【预计负债】分类列示预计负债期初余额、期末余额以及形成原因。重要的预计负债,应披露相关重要假设、估计。

(十七)【递延收益】分类列示递延收益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以及形成递延收益的原因。

第二十二条 所有者权益项目应按以下要求进行披露:

(一)【股本】分类列示股本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

(二)【其他权益工具】分类披露其他权益工具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变动原因、相关会计处理依据。

(三)【资本公积】分类列示资本公积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

存在库存股的,应列示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变动原因。

(四)【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示其他综合收益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

(五)【专项储备】分类列示专项储备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

(六)【盈余公积】分类列示盈余公积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及本期各类增减变动金额。

(七)【利润分配】列示期初未分配利润余额、本期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本期利润分配、期末未分配利润余额。若对上年末未分配利润进行调整的,应披露调整前期初未分配利润、各项调整事由及其调整金额、调整后期初未分配利润余额。

第二十三条 【利润表】利润表项目应按以下要求进行披露:

(一)【收入】按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分别列示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本期发生额、上期发生额。

如果存在建造合同收入的,公司应以汇总方式披露公司前五大建造合同的本期营业收入总额,以及占公司本期全部营业收入的比例。

(二)【费用】按费用性质列示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及财务费用本期发生额、上期发生额。

(三)【税金及附加】按税金及附加项目列示各项营业税金及附加本期发生额、上期发生额。

(四)【投资收益】按照投资类别分项列示投资收益本期发生额、上期发生额。

(五)【资产减值损失】按照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分别列示资产减值损失本期发生额、上期发生额。

(六)【营业外收支】分项列示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本期发生额、上期发生额。

(七)【所得税费用】披露所得税费用的相关信息,包括按税法及相关规定计算的当期企业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本期发生额、上期发生额。

(八)【每股收益】披露本期及上期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

(九)【其他综合收益】按以后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和以后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分类列

示其他综合收益的税前金额、所得税金额及税后金额,包括本期发生额、上期发生额,以及前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当期转出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

第二十四条 【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项目应按以下要求进行披露:

(一)分项列示收到或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性质、本期发生额、上期发生额。

(二)披露本期及上期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构成情况。第二十五条 【股东权益变动表】股东权益变动表项目,披露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对上年年末余额进行调整的“其他”项目的性质及调整金额,披露由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追溯调整等事项。

第二十六条 【其他】财务报表项目应披露的其他信息:

(一)因担保或其他原因造成所有权或使用权受到限制的资产项目,应充分披露其期末余额、所有权或使用权受限制的原因。

(二)外币货币性项目,应列示其原币金额以及折算汇率。合并财务报表中包含境外经营实体时,应披露其主要财务报表项目的折算汇率。

(三)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披露政府补助的相关信息。

(四)说明资产负债表日后超过一年才予收回或清偿的资产和负债仍划分为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原因。

第六节 企业合并

第二十七条 【非同一控制】报告期内发生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公司应披露下列信息:

(一)被购买方的名称、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的权益比例。

(二)购买日的确定依据。

(三)合并成本的构成、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及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四)或有对价安排的描述、购买日确认的或有对价的金额及其确定方法和依据;购买日后或有对价的变动及其原因,并在被收购方未达到业绩承诺时说明该事实对于商誉减值测试的影响。

(五)购买日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及公允价值,以及承担的被购买方或有负债的情况。

(六)商誉的金额、因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以及上述金额的计算。

(七)购买日至报告期期末被购买方的收入及净利润。

(八)取得子公司收到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额,以及该金额的计算。

(九)购买日或合并当期期末无法合理确定合并对价或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应披露该事实及其原因、按照暂估价值入账的项目,以及报告期内对以前期间

企业合并相关项目暂估价值进行的调整及其会计处理。

(十)对于合并中形成的商誉,说明商誉的主要构成因素。

第二十八条 【同一控制】报告期内发生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公司应披露下列信息:

(一)被合并方的名称、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被合并方的权益比例。

(二)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以及该控制是非暂时性的具体依据。

(三)合并日的确定依据。

(四)合并成本的构成及其账面价值。

(五)或有对价安排的描述、购买日确认的或有对价的金额及其确定方法和依据;购买日后或有对价的变动及其原因。

(六)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在比较期间期末及合并日的账面价值,以及承担的被合并方或有负债的情况。

(七)合并成本与合并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该差额的计算及其会计处理。

(八)合并当期期初至合并日被合并方的收入及净利润。

第二十九条 【反向购买】公司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等方式实现非上市公司或业务借壳上市并构成反向购买的,还应说明判断交易构成反向购买的依据、交易之前公司的资产是否构成业务的判断及其依据、合并成本的确定方法、交易

中确认的商誉或计入当期的损益或调整权益的金额及其计算。

第七节 在其他主体中的权益

第三十条【在子公司中的权益】公司应披露企业集团的构成,包括子公司的名称、主要经营地及注册地、业务性质、公司的持股比例及表决权比例、取得方式。如果公司在子公司的持股比例不同于表决权比例,应说明相关原因。

公司持有其他主体半数或以下表决权但仍控制该主体、以及公司持有其他主体半数以上表决权但不控制该主体的,公司应披露相关判断和依据。披露确定公司是代理人还是委托人的判断和依据。

第三十一条【子公司少数股东权益】子公司少数股东持有的权益对企业集团重要的,公司应按子公司披露下列信息:

(一)子公司少数股东的持股比例及表决权比例,以及持股比例不同于表决权比例的原因。

(二)当期归属于子公司少数股东的损益、当期向少数股东支付的股利、当期期末少数股东权益余额。

(三)子公司(公司在子公司中的权益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除外)的主要财务信息。

第三十二条 【重大限制】公司应披露使用企业集团资产和清偿企业集团债务存在的重大限制,以及该限制涉及的

资产和负债的金额。

第三十三条 【财务或其他支持】公司向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提供了财务支持或其他支持,或者有意图提供此类支持的,应披露提供支持的相关信息。

第三十四条 【丧失控制权】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披露报告期内丧失子公司控制权的相关信息。

第三十五条 【未丧失控制权】公司在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份额发生变化且该变化未影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权的,应披露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化情况、该交易对少数股东权益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影响金额,以及上述金额的计算依据。

第三十六条 【合营安排、联营企业基本信息】对于重要的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公司应披露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的名称、主要经营地及注册地、业务性质、公司的持股比例及表决权比例,以及持股比例不同于表决权比例的原因。

公司持有其他主体20%以下表决权但具有重大影响,或者持有其他主体20%或以上表决权但不具有重大影响的,应披露相关判断和依据。通过单独主体达成共同经营的,应披露该分类依据的判断和依据。

第三十七条 【合营企业、联营企业财务信息】对于重要的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公司应披露下列信息:

(一)公司对其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公司收到的股利。

(三)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的主要财务信息(划分为持

有待售的情况除外)。对于按照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的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上述财务信息调整至公司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投资账面价值的调节过程。

(四)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投资的公允价值(若存在公开报价)。

对于不重要的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按照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分类披露汇总财务信息。

第三十八条 【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限制】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向公司转移资金的能力存在重大限制的,公司应披露该限制的具体情况。

第三十九条 【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超额亏损】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发生超额亏损且公司不再确认其应分担损失份额的,应披露未确认的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的超额亏损份额,包括当期份额和累积份额。

第四十条【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对于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公司应披露结构化主体的基础信息、财务报表中确认的与在结构化主体中权益相关的资产及负债的账面价值及列报项目、在结构化主体中权益的最大损失敞口及其确定方法、该最大损失敞口与财务报表中确认的资产及负债的比较。

公司发起设立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资产负债表日在该结构化主体中没有权益的,公司应披露其作为结构化主体发起人的认定依据,当期从结构化主体获得的收益及收益类型、当期转移至结构化主体的所有资产在转

移时的账面价值。

公司在没有合同约定的情况下向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提供支持、或者有意图提供支持的,应披露提供支持的相关信息。

公司应披露有助于投资者充分理解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相关的风险及对公司影响的其他信息。

第八节 与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

第四十一条 【金融工具风险】公司应披露金融工具产生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类风险,包括风险敞口及其形成原因、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程序、计量风险的方法,以及上述信息在本期发生的变化;期末风险敞口的量化信息,以及有助于投资者评估风险敞口的分析性数据。

第九节 公允价值的披露

第四十二条 【层次总览】公司应按持续和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分项披露期末公允价值金额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层次。

第四十三条 【第一层次】对于持续和非持续的第一层次公允价值计量,公司应披露相关市价依据。

第四十四条 【第二、三层次】对于持续和非持续的第 二、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司应披露使用的估值技术和重要参数的定性和定量信息。

第四十五条 【第三层次】对于持续的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公司应披露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之间的调节信息。对于改变不可观察参数可能导致公允价值显著变化时,公司应分项披露相关的敏感性分析。

第四十六条 【层次转换】对于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司应披露公允价值计量各层次之间转换的金额、原因及确定转换时点的政策。

第四十七条 【估值技术变更】对于涉及估值技术变更,公司应披露该变更及其原因。

第十节 关联方及关联交易

第四十八条 【关联方界定】公司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中国证监会相关信息披露规范中对于关联方的界定披露关联方情况。

第四十九条 【关联方披露】按照购销商品、提供和接受劳务、关联托管、关联承包、关联租赁、关联担保、关联方资金拆借、关联方资产转让、债务重组、关键管理人员薪酬、关联方承诺等关联交易类型,分别披露各类关联交易定价方式及决策程序、关联交易金额占同类交易金额的比例等情况。披露应收、应付关联方款项情况,未结算应收项目的坏账准备计提情况。

第十一节 股份支付

第五十条 【股份支付权益工具】公司应披露本期授予、行权和失效的各项权益工具总额;期末发行在外的股票期权或其他权益工具行权价格的范围和合同剩余期限。

第五十一条 【权益结算股份支付】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披露授予日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确定依据。本期估计与上期估计有重要差异的,应说明原因。公司还应披露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金额。

第五十二条 【现金结算股份支付】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应披露公司承担的、以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为基础计算确定的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方法。公司应披露负债中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产生的累计负债金额。

第五十三条 【费用总额】公司应披露本期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而确认的费用总额。

第五十四条 【股份支付的修改】公司对股份支付进行修改的,应披露原因、修改内容及其财务影响。公司终止股份支付计划的,应披露终止原因及其财务影响。

第十二节 承诺及或有事项

第五十五条 【重大承诺及或有事项】对于资产负债表

日存在的重大承诺及或有事项,包括与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未确认承诺,以及与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投资相关的或有负债,公司应逐项披露涉及金额及其财务影响。

第五十六条 【重大承诺及或有事项】如果公司没有需要披露的承诺及或有事项,也应予以说明。

第十三节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第五十七条 【非调整事项】披露资产负债表日后存在的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对外重要投资、重要的债务重组、自然灾害导致的资产损失以及外汇汇率发生重要变动等非调整事项,分析其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无法作出量化分析,应说明原因。

第五十八条 【利润分配】披露资产负债表日后利润分配情况,包括拟分配的利润或股利、经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利润或股利金额等。

第十四节 其他重要事项

第五十九条 【会计差错】本期发现的前期会计差错,采用追溯重述法处理的,应披露前期会计差错内容、处理程序、受影响的各个比较期间报表项目名称、累积影响数;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的,应披露重要会计差错更正的内容、批准程序、采用未来适用法的原因。

第六十条 【销售退回】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重要销售退回的,公司应说明相关情况及对报表的影响。

第六十一条 【债务重组】本期发生重要债务重组的公司,应披露债务重组的详细情况。包括债务重组方式;确认的债务重组利得(或损失)总额;将债务转为资本所导致的股本增加额(或债权转为股份所导致的投资增加额及该投资占债务人股份总额的比例);或有应付(或有应收)金额;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

第六十二条 【资产臵换】本期发生重要资产臵换(包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转让及出售行为的公司,应专项披露资产臵换的详细情况,包括资产账面价值、转让金额、转让原因以及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等。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披露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类别;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方式;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认的损益。

第六十三条 【年金计划】公司应披露年金计划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变化。

第六十四条 【终止经营】公司应当披露终止经营的收入、费用、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和净利润,以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终止经营利润。

第六十五条 【分部信息】公司应根据内部管理确定的报告分部,披露报告分部依据、分部会计政策、报告分部的财务信息(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信息),以及分部财务信息合计数与对应合并财务报表项目金额的调

节过程。

第六十六条 【其他】其他对投资者决策有影响的重要事项,公司应披露具体交易事项、判断依据及相关会计处理。

第十五节 母公司财务报表的主要项目附注

第六十七条 【项目附注】母公司财务报表的主要项目附注,包括但不限于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投资收益等,应参照本准则第五节合并财务报表项目附注的要求进行披露。

第四章 补充资料

第六十八条 【非经常性损益】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披露非经常性损益相关信息。

第六十九条 【境内外差异】同时适用境内外会计准则的公司,应披露产生差异的事项、差异金额及原因。

第七十条 【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收益】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披露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收益。

第五章 附 则

第七十一条 本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10年1月11日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

——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2010年修订)》(证监会公告„2010‟1号)同时废止。

下载TCS糯小麦滇麦15号品种(征求意见稿)(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TCS糯小麦滇麦15号品种(征求意见稿)(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