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基本权利属性的环境权与民事权利属性的环境人格权论文
中国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将环境权适用于所有的法律关系尤其是民事法律关系但事实上环境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在良好的环境中生存及享有环境人格利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但是环境权内容实在太过繁杂,就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环境权以性质为标准可分为人权性质的环境权和法定性质的环境权后者又可分为公权性质的环境权和私权性质的环境权以内容为标准又可分为实体性环境权和程序性环境权,此外甚至还出现了国家环境权、动物环境权等概念环境权作为一项权利其涵盖内容实在过于宽泛但是目前对环境权性质的界定上,无论是作为人权还是作为法定的基本权利,是可以的但是这两种界定都不能直接适用于具体法律关系中在具体的环境人格关系中,发挥作用的是作为民事权利的环境人格权但是环境人格权与环境权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一、环境权的基本权利属性
环境权在早期的人权立法中没有被提及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没有达到对抗非常激烈的程度再加上人类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人所以在法律上确立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权利这与环境权所要表达的理念完全背离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环境权的建立只会束缚人类前进的步伐显然这样一项背离社会现实的权利是得不到确认的但随着人类对自然征服程度的深入启然最终也不堪忍受其对人类的报复也开始显现出来人类过去错误思想的指导使世界固定在一项悲剧性的行动方针中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我们开始认识到我们不能对环境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六类只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良好的环境是人共同享有的东西,失去环境人将不能生存六也就不再为人环境权概念就是以人权的名义提出来的团例如月联合国人权与环境原则草案摘录下规定:有人都对安全的、健康的和符合生态规律的环境享有权利这一权利和其他人权包括民事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权利是普遍的相互依赖及不可分割的虽然人权论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也一直受到各方的批评:概念模糊、主体不确定、范围不确定、无法具体化、司法实践困难重重等,所以环境权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具有强制力其必须法定化正如赫里曼所言:“人权的神圣名义不论其可能意味着什么都能被人们用来维护或反对任何一个事物”,“人权似乎就是一切又似乎什么都不是”但是环境权的法定化进程却要受到一定的阻碍,那就是环境权如需法定化的话应是由什么层面的法律来对它加以确定环境权的性质的多层次性内容的多样性导致其法定化的进程不可能由某一个具体的法律部门来承担,环境权的人权属性也导致其法定的高位阶性所以宪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即环境权应被宪法所固定成为基本权利。
二、环境人格权的民事权利属性
环境权作为基本权利是不能具体适用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的要想让环境权在具体的法律部门中有所作为,即以具体权利面目出现那就意味着必须在具体法律部门中找到能够体现环境权理念的权利环境权在人格权法中的体现,我们称其为环境人格权,环境人格权是独立存在的是自然人所固有的,以环境人格利益为客体的维护主体人格完整所必备的权利。
所以环境人格权不是基本权利,其只是人格权的下位概念是人格权一部分内容的民法体现其不能成为一项基本权利,同时环境人格权也是环境权这种基本权利的下位概念也是环境权一部分内容的体现所以说环境人格权是人格权与环境权的融合是这种融合在民法上的体现诚然基本权利的功能和民事权利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基本权利并不是个人用于对抗他人的工具而是用以对抗国家权力,免受国家的侵害的工具同时国家也应为公民创造必要的条件确保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并随时调整自己法院解决纠纷时也应不偏离基本权利的精神所以基本权利不仅仅是一项法定权利其还具有“客观法”作用基本权利整体构成一种价值体系辐射于整个法秩序因此基本权利可对民法产生效力,但是这种效力的发挥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呢?目前有三种学说:无效力说、直接效力说和间接效力说通说采用了间接效力说这是因为民法是体现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法是市民社会的法肩主性是其必须遵循的原则,为防止对个人意思的阻碍基本权利是不能直接适用于私主体之间,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基本权利与民事关系不产生任何的关联,即基本权利应经由民法的概括条款或不确定法律概念而适用于私法关系毕竟基本权利作为价值体现还应对私法进行统摄,而不是漠不关心,只不过这种统摄是间接的而非直接作为民事关系的安排的法律依据。
人格权和环境权作为自然权利而入宪不管从理论上说还是从现实法律文本上都已得到证实(虽然中国宪法还没有将环境权纳入基本权利范畴但环境权的基本权利地位已得到多国宪法的承认)所以环境人格权不管是从人格利益享有方面还是从环境利益享有方面都包含在上述两权利之中,其作为宪法基本权利涉及到的人之生存和尊严内容的部分自然应受到宪法保护但这并不能妨碍其作为民事权利出现环境人格权客体是存在于人自身的环境人格利益,具有生命特征而享有(此处还涉及胎儿和具体后代人的法律地位问题),死亡而消灭环境人格利益为人之尊严地生存而必备与人之生命、健康密切相连权利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怀这一点与民法本质不谋而合应纳入民法进行直接保护,仅靠宪法的间接保护是难以为继的除了中国没有宪法诉讼导致公民不能直接适用宪法寻求救济外最主要的是宪法作为一国之根本法是不可能详细规定各具体权利的,即使人格权或环境权在宪法中的规定也仅仅是宣示性的规定至于像环境人格权这样一个属于人格权或环境权的下位概念更是不可能详细规定也不应直接出现在宪法文本中而且权利的规定不仅是一宣示性规定其还涉及到权利的救济问题,正如前面所提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导致其不可能对受害人提供完善的救济而且基本权利是用于对抗国家一般其所涉及的侵权行为往往不直接涉及私人,所以尽管环境人格权内容可以暗含在宪法中,但是要想真正得到实现还需要由民法来加以保障,即环境人格权是一项民事权利,护的是私益但是环境人格利益真的是私益吗?环境具有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物物相关,也就是说自然万物都是相互联系,不管某一因素是多么微小启都会影响到其他万物这就导致了对环境人格利益侵害并非只影响到其权利人还会辐射到其他人(包括后代人)或物甚至整个生态系统因此环境人格利益并不单纯是私益还具有公共性是公益当然由于具体环境人格权类型的不同,有的私益性多一些公益性少一些,有的则相反环境人格权的私权化也为环境人格利益找到了明确的权利人这样也弥补了环境作为非排他性的系统导致的主体缺位进而产生搭便车行为的缺陷从而使环境利益的保护落到了实处所以环境人格利益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私益也保护了公益但我们在强调其公益属性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环境人格权毕竟是一项民事权利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私益至于公益是其在保护时自然而然产生的后果而非有心为之所以它是社会性的私权而非个人性的公权。
三、环境权与环境人格权之间的区别
(一)效力不同
宪法的效力在法律体系中是最高的其效力是基础的不能来自更高法律所有的法律效力都是来自于它,其本身就是基本规范是构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实在法律体系的效力终点问所以基本权利的构成不会像民事权利那样细致和复杂可以为人直接引用基本权利并不能取代民事权利和其他权利,当然其目的也不是为了取代这些具体权利而是成为民事权利和其他权利的基础,以自己的价值来衡量具体权利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其效力辐射整个法律体系所以基本权利的效力并不是只发生在国家和自然人之间,也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国家机关与国家机关之间对法的所有领域都产生影响所有的社会生活,不管行为是发生在市民社会还是政治国家都需要在基本权利的基础上进行整合。
环境权作为基本权利自然也不能直接适用于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所以环境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所直接依据的不是环境权而是其在民法中的投射—环境人格权,即人在良好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并不仅仅是将环境作为可供人利用的物质资料,世间的每一物都是人可以在其中发现人性的东西与增加人性的东西的容器冈是人之人格的体现所以环境人格权作为一项民事权利其法律效力要远远低于环境权启是环境权在人格权法中的体现被环境权所指导毕竟环境人格权作为舒适权本身就存在模糊性启是人的客观和主观感受的统一而人又千差万别尽管采取一般理性人标准但是特殊人的利益也得兼顾这都使其不能像物权或其他人格权那样清晰也给法官在法律适用中设置了很多障碍而环境权作为基本权利其理念可以为法官进行法律解释时提供指导。
(二)内容不同
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是人在良好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这样一个宣示性的概念导致其所涵盖的内容要比环境人格权宽泛得多,包括环境资源利用权、环境人格利益享受权、环境状况知情权、环境事务参与权、环境侵害请求权等很明显这些权利有的属于实体性权利包括财产性权利也包括人格性权利;有的属于程序性权利肩的属于本体性权利肩的属于辅助性权利所以环境权,内容包含了性质、地位不同的权利而环境人格权的范围要窄的多又包括享受环境人格利益的权利是实体性本权。
(三)功能不同
尽管环境人格权是环境权在人格权法上的投射但是不能简单地将环境人格权看成是环境权在人格权法上的具体化,这限缩了环境权的功能事实上环境权对环境人格权的影响远非如此正如前面所论环境权是一项基本权利其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主观权利和客观规范作为主观权利的环境权针对的是国家,其适用范围是国家行为要有理有据,自然人可依据基本权利条款要求国家不为一定的行为或者要求国家为一定行为确保人民的福利加果国家机关不履行上述义务那么自然人可以寻求司法救济而其中最为核心的功能,即第一种功能要求国家权力不得滥用否则人民将有权要求停止侵害而环境人格权是一项民事权利其所受到的侵害更多的是来自私主体提起的是环境人格权请求权与环境人格权侵权请求权的救济权不仅可以要求私主体排除影响权利完满状态的侵害或危险还可以要求财产和精神损害赔偿以弥补损失而作为客观规范的环境权所发挥的价值秩序的影响,则不仅仅体现在私法领域其在所有的法律领域都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或者说整个法律体系处处都体现着环境权的身影处处受到环境权的牵制也处处以环境权为理念衡量调整着社会关系环境权对于环境人格权而言其是强制地施加于其上的价值判断环境人格权的适用处处离不开环境权的指导和限制但环境权在人格权法中的实现也必须依赖于环境人格权这一具体的权利环境人格权不存在如环境权般高位阶的效力对整个法律体系而言其并不是一种价值秩序也不是基础性的存在环境人格权仅为一项民事权利是人们享有人格利益的民法依据。
(四)环境权与环境人格权互为影响
环境权对环境人格权的辐射在前面环境权的客观规范功能中已进行了详述,不管存不存在宪法保障机制建没建立违宪审查,无碍于此种功能的发挥环境权作为基本权利可以渗透于民法当中通过环境人格权来实现其对环境人格利益的保护当然这种渗透并不是简单地从上而下,即直接存在这样一项权利去对应环境权这只是环境权对环境人格权影响的一方面从另一方面讲人格权法毕竟是人立的法,由于人之前有限这导致了许多新的环境人格权类型不可能在人格权法中得到体现但法院不可以此为借口而推脱此类案件,这并不是说环境权可以直接被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而是说环境权仍然可以间接地通过人格权保护一般条款去保护这些利益同时环境人格权也可以影响到环境权在宪法上的确立,也就是说在很多时候,由于宪法的根本性,导致了不管其修正还是修订都比一般法更为严格也无法轻易启动,以很多时候在很多国家环境权并没有写进宪法中,但在民法当中已经存在了环境人格权,当环境人格权的重要性被广泛承认后,就为环境权成为基本权利提供了有利支撑进而获得最高位阶的效力这也符合了法律发展的规律。
第二篇:论用益物权的法律属性
论用益物权的法律属性
房绍坤烟台大学教授
关键词: 用益物权/使用价值/不动产/独立性;权利实现
内容提要: 用益物权是物权法中十分重要的制度,与担保物权共同构成了他物权体系。用益物权作为他物权,具有与担保物权不同的法律属性,这主要体现在:用益物权是直接支配他人之物的物权、用益物权的内容是利用物的使用价值、用益物权的客体以不动产为限、用益物权是独立性的物权、用益物权的实现通常以占有标的物为前提等。
用益物权并非各国物权立法上所使用的一个概念,而只是物权法理论上的一个用语。从理论上看,学者们对用益物权的认识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对用益物权概念的界定仍存在着不同。概括起来,对用益物权概念的界定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目的说,即依用益物权的目的来界定用益物权的概念。例如,“用益物权是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物享有的以使用收益为目的的物权。”〔1〕二是内容说,即依用益物权的内容来界定用益物权的概念。例如,“用益物权是指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物享有的以使用收益为内容的物权。”〔2〕三是标的说,即依用益物权的标的来界定用益物权的概念。例如“用益物权是指以物的使用收益为标的的他物权。,”〔3〕四是综合说,即在用益物权的概念中不表明用益物权的目的、内容或标的。例如,“用益物权是对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他物权。”〔4〕
从上述用益物权概念的各种观点而看,目的说与内容说并无差别,只是看待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而已。标的说将“物的使用收益”作为权利的标的,令人费解。因为将物的使用收益作为用益物权的标的与法理不通。折衷说虽然没有表明用益物权的目的或内容,但基本上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加以理解。笔者认为,用益物权的概念可作如下定义:用益物权是指直接支配他人之物而利用其使用价值的定限物权。
从上述用益物权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用益物权具有如下法律属性:
(一)用益物权是直接支配他人之物的物权
用益物权属于物权的一种,因此,用益物权也是直接支配物的权利。所谓直接支配,“系指物权人得依自己意思享受物之利益,无待他人之介入。”〔5〕在用益物权中,用益物权人得直接对标的物加以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即用益物权人无须他人意思或行为介入就可以实现其权利。通说认为,作为物权客体的物,须具备特定性和独立性两个基本属性。所谓物的特定性,是指物权的标的物必须是特定的。就是说,物权的客体应当是特定物。这是因为,物权是一种支配权,如果支配的对象不特定,则权利就无从行使。在传统物权法中,通常是以同一性来认定用益物权客体的特定性的。但是,客观情况是十分复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物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笔者认为,在现代物权法上,认定物的特定性除传统的同一性标准外,还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方法:一是特定区域的认定方法,即只要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明确特定的区域范围的,该特定区域就可以因其有特定性而成为物权的客体。例如,以养殖、捕捞为目的使用海域的权利的客体就是通过一定方法所确定的特定海域,探矿权的客体就是特定的探矿区域。①[关于探矿权的客体,理论上不同的看法。如崔建远教授认为,探矿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矿区或工作区与贮存其中的矿产资源,即特定的矿区或工作内的矿产资源。(崔建远,晓坤.论矿业权的客体[J].法学,1998,(2).)]二是特定期限的标准。物权的客体在物权成立时,虽缺乏相当的特定性,但只要在特定的期限内能够确定的,也符合物的特定性要求。例如,浮动抵押权的客体就是如此。只有采取上述认定方法,才能将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以利用物的使用价值的权利,纳入物权的范畴,而不致于通过“准物权”方式予以确认。
所谓物的独立性,是指物的单独、个别的存在。就是说,物权的客体必须为独立物。所谓独立物,是指在物理、观念、法律上能够与其他的物区别开而独立存在的物。物权的客体之所以要求必须是独立物,这是由物权为支配权所决定的。如果物权的客体不独立,权利人就难收直接支配之实益,而且也无法就此归属关系加以公示,以保障交易安全。〔6〕如何判定物的独立性,有人认为,是否能够独立成为一物,应以是否能够独立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为判断标准。因此,物是否为独立的一体,应从人们的生活利益方面观察,而不能从形式上观察。而是否能独立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应以交易当时的情形为判断标准。〔7〕有人认为,物的独立性,不能仅从物理上或形式主义上加以考察,而且要结合经济、社会的观念加以判定。〔8〕笔者认为,某物是否具有独立性,取决于直接支配的实益及公示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只要某物能够为人们所支配且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并且具有公示的可能的,该物就具有了独立性。
用益物权是权利人支配他人之物的权利,因而属于他物权。那么,在用益物权中,“他人之物”的含义如何呢?多数观点认为,用益物权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设定的物权,是非所有人根据法律的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对他人所有之物享有的使用、收益的权利。〔9〕笔者认为,对用益物权中的“他人之物”不能仅理解为他人所有之物,而应理解为他人享有使用权(主要指用益物权)之物。也就是说,就他人所有之物,权利人可以设定用益物权。《瑞士民法典》第733条规定:“所有人可在自己的土地上,为属于自己的另一块土地的利益,设定地役权。”在国外,也有得于自己土地设定地上权的情况。〔10〕
(二)用益物权的内容是利用物的使用价值
在民法上,物是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财产。因此,民法上的物都具有价值(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在一物之上不设定他物权的情况下,物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均归物的所有人享有,是为物的全面支配状态。但是,如果所有人在自己之物上为他人设定了他物权,则物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则可以由他人享有,是为物的片面支配状态。就物的交换价值,所有人可以设定担保物权;就物的使用价值,所有人可以设定用益物权。正因为如此,用益物权被称为使用价值权,而担保物权被称为价值权。既然用益物权的内容在于利用物的使用价值,那么,权利人所重视的也就是标的物的效用问题。“谁愿意在一个无使用价值物上设定用益物权呢?果若如此,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在设定人看来,该物是有使用价值的,从而可以用来进行使用、收益。”〔11〕
用益物权中的“用益”,就是使用、收益的合称。因此,用益物权就是对标的物为使用、收益的一种物权。正是因为如此,诸多学者将使用、收益作为用益物权的目的或内容。那么,我们能否从用益物权这一概念中,得出用益物权的内容或目的就是使用、收益这一结论呢?对此,理论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用益物权应当兼具使用和收益两项内容或目的;〔12〕另一种观点认为,用益物权不必同时兼具使用和收益两项内容或目的。〔13〕
笔者认为,从各国物权法来看,尽管对用益物权的理解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因经济制度、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各国用益物权的种类及其内容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用益物权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德国民法上,用益物权在法学中的直接意义就是使用权,即以使用为目的而利用他人之物的物权。〔14〕在日本民法上,用益物权是指仅包括使用权能和收益权能的一种被限制了支配权能的物权,这也就是“用益”一词的由来。〔15〕实际上,如果我们具体分析各种用益物权,就不难发现,将用益物权的内容或目的概括为使用和收益是不准确的,因为利用物的使用价值的形态是有所不同的,它可以是单纯的使用或收益,也可以基于使用而获得收益。
尽管用益物权的内容在于利用物的使用价值,但因用益物权的标的物的不同,其利用的范围和程度也会存在差别。同时,用益物权人对物的使用价值的利用,还应受到法律对该物的支配范围的限制。例如,以土地为标的物的用益物权,权利人利用土地时,必须遵守法律关于土地规划及使用目的方面的规定。用益物权的内容除用益物权人对用益物享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外,是否还包括权利人的处分权能呢?对此,理论上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用益物权的权利内容不包括处分权,其内容为对于标的物的占有、使用、收益,不包括法律上的处分。具体而言,在用益物权设定后,物之所有人并没有将其所有权的处分权能移转给用益物权人。用益物权人虽然不具有对标的物的处分权,但土地使用权、典权等可以转让,也可以设定抵押,对用益物权本身进行处分。〔16〕另一种观点认为,就法律处分而言,用益物权人对用益物没有移转所有权的处分权,但权利人有权利处分权,即移转权利和设定负担的权利;就事实处分而言,因其往往是对物加以利用的条件,因而用益物权中应当包括对的事实上的处分。〔17〕
笔者认为,用益物权人是否享有处分权能,应当作具体分析。关于处分权能,学说上一般认为是所有权的核心权能,因此,只在论述所有权的权能时加以说明。在所有权的处分权能上,虽有学者认为所有权的处分仅指事实上的处分,但多数学者主张应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笔者赞同多数学者的意见,认为所有权的权能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同时,笔者还认为,处分权能并非所有权的特有权能,用益物权也具有一定的处分权能。
就法律上的处分来说,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权利的处分;二是对权利设定负担。就对权利的处分而言,用益物权人自然不能享有处分用益物所有权的权利,因为这种处分将从根本上导致用益物的所有人丧失对用益物的全面支配权,从而失去对用益物的利益。但是,用益物权人应当享有对用益物权的处分权能,即有权将用益物权移转给他人。因为用益物权是一种非专属的财产权,通过处分用益物权可以实现用益物权人设定权利的目的。“处分权的缺失有悖于用益物权的支配权属性,会影响到物的使用权效率。”〔18〕因此,法律应设计具体的规范调整用益物权的移转问题。
就事实上的处分来说,由于它是对标的物进行实质上的变形、改造或毁损,因而,一般情况下,这种处分权能非属所有人不可,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如前所述,有人认为,用益物权人对用益物也享有事实上的处分权能。对此,笔者持不同的看法。尽管用益物权人对用益物加以利用往往需要对物进行一定的变形、改造,如建造房屋需要打地基、耕植农作物需要修田垄等,但这实际上是用益物权人实现使用、收益权能的前提条件,是用益物利用的一种形式,不具有独立的意义。
(三)用益物权的客体以不动产为限
物权的客体为物,包括动产与不动产。所有权、担保物权的客体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但关于用益物权的客体范围,各国法律规定有所不同。在罗马法及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民法上,用益物权的客体包括不动产和动产,甚至包括权利。以动产或权利为客体的用益物权主要是用益权,其它用益物权的客体均为不动产。应当指出,尽管这些国家承认动产或
权利可以成为用益物权的客体,但用益物权仍以不动产为主要客体。在日本、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上,用益物权的客体限于不动产,不存在以动产或权利为客体的用益权。之所以存在上述差别,主要是由于东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所致。
在我国物权法上,用益物权客体的范围如何,学者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用益物权主要以不动产为标的物;〔19〕另一观点认为,用益物权的客体应限于不动产。〔20〕笔者认为,在我国物权法上,用益物权的客体应限于不动产。即使设置了用益权制度,其客体也应以不动产为限(如居住权)。
用益物权的客体之所以限于不动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动产物权以占有为公示方法,不动产物权以登记为公示方法,占有之公示力仅能表现极简单的法律关系,而登记之公示力则对于较为复杂的法律关系亦能表现。用益物权本系具有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物权,故用益物权应以不动产物权为限,俾赖登记以为公示。同时,动产的种类至为繁多,数量亦至为零碎,而其价值原则上又较不动产为低,因而如有需要,人们尽可买为已有。纵而有利用他人动产之必要,亦可以贷款或租赁等债的方式得到满足,没有必要设定用益物权。〔21〕(2)在财产关系中,土地是最为重要的财产。从人类财产制度的演进过程来看,“有土斯有财”,故土地关系代表的是一种最基本的财产关系。〔22〕在用益物权中,其客体通常为土地,而土地价值较高,拥有不易,社会上对其所有权与利用价值分别归属的支配方式,需求自然较强些,故民法上对用益物权的规定,几乎完全系对土地而发。〔23〕(3)用益物权是以使用、收益为目的而设定的。因此,物的使用价值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用益物权的设定。(4)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将用益物权的客体限于不动产,更有利于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用益物权是具有独立性的权利
用益物权人不以其对标的物所有人或使用人享有其他权利为权利存在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用益物权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权利,而不同于担保物权。既然用益物权是具有独立性的权利,则用益物权不仅不以他权利的存在为成立前提,不随他权利的让与而让与,亦不随他权利的消灭而消灭。但是,在用益物权中,通说认为地役权具有从属性。那么,这是否说明地役权不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权利呢?对此,理论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用益物权除地役权外,均为主权利。〔24〕按照这种观点,地役权是从权利,不具有独立性,而其它用益物权则为主权利。笔者认为,将地役权之外的用益物权定性为主权利,有所不妥,不符合主权利与从权利分类的基本原理。在民法理论上,主权利与从权利是两个并存权利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它们之间的依从性而确定的。例如,担保物权与其所担保的主债权之间属于两个有关联的权利,主债权为主权利,担保物权为从权利。如果不存在两个并存的相关联的权利,则就无所谓主权利与从权利之分。另一种观点认为,地役权是一种独立的用益物权,但必须从属于需役地而存在。〔25〕笔者亦持这种看法,其理由如下:
第一,从地役权的设定来看,地役权是为需役地的便利而在供役地上所设定的。这就表明,只有需役地存在便利的需要时,才有必要设定地役权。同时,也只有存在供役地与需役地的关系时,才能设定地役权。正是因为如此,地役权才具有从属性。可见,地役权从属性的实质并不在于地役权须依从其他权利而存在,而是保证需役地的便利需要所必须的。
第二,从地役权从属性的内容来看,地役权的从属性是指地役权不得与需役地所有权相分离而存在,不得保留地役权而处分需役地所有权,具体表现在:地役权必须与需役地所有权一同让与,地役权不得与需役地分离而成为其他权利的标的。这就是说,地役权与需役地所有权必须同命运。显然,地役权的这种从属性的意义是为了保证需役地人的用益目的,而不在于地役权是否须依从一定权利而存在。在这一点上,正如许多权利都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一样,需役地所有权的存在,只能看成是地役权的存在前提。
第三,从地役权的效力来看,除地役权须随需役地所有权一同让与外,地役权的其它效力并不受需役地所有权的影响。也就是说,地役权人在享有和承担义务时,均与需役权的所有权依存没有关系。这也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地役权在本质上仍属于具有独立性的用益物权。总之,地役权尽管存在从属性,但其本质上仍属具有独立性的用益物权。关于地役权的独立性,有学者概括两个方面:一是地役权不是需役地上的权利的扩张,这与相邻权不同;二是地役权是基于当事人的约定而产生的,而并非因需役地与供役地的存在而当然存在的。〔26〕笔者认为,地役权作为一种独立性的用益物权,其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地役权与其它用益物权一样,也不以地役权人对供役地享有权利为存在前提。
(五)用益物权的实现通常以占有标的物为前提
在用益物权与标的物的占有关系上,理论上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用益物权须以对标的物的实体支配为成立要件;〔27〕另一种观点认为,用益物权的设定,并不以标的物的交付(占有的转移)为其成立要件。用益物权的设定行为履行了登记手续后,用益物权人就享有了用益物权。实践中的用益物权也大都是在设定用益物权后再由所有人将标的物的占有移转给用益物权人。不过,用益物权的行使和实现则以对标的物的占有为前提。因为用益物权的目的在于对标的物的使用、收益,从而取得物的使用价值,因而它必须以对标的物的实体上的有形支配,即实际的占有为必要。在用益物权设定后,必须将标的物的占有(直接占有)移转给用益物权人。〔28〕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均存在不妥之处。第一种观点强调用益物权的成立须以对标的物的实体上的支配为条件,这与不动产物权的成立条件不相符合。用益物权为不动产物权,既然如此,其成立应以办理登记为条件。至于用益物权是否现实地支配标的物,则是用益物权的行使与实现问题。第二种观点强调以登记为用益物权的成立条件,这是可取的。但该观点强调用益物权的行使与实现必须以实际占有为必要,未免过于绝对。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用益物权的实现须以实际占有标的物为前提。由于用益物权是利用物的使用价值的权利,因此,权利人只有在实体上支配标的物才能实现物的使用价值。这是就说,用益物权的实现须以直接占有标的物为前提,因此,用益物权的实现具有标的物占有性。在一般情况下,用益物权的标的物只有在移转直接占有归用益物权人时,用益物权才能够行使和实现。但是,在特殊情况下,用益物权的标的物不发生直接占有的移转,而只移转间接占有的,用益物权也可以实现。
注释:
(1)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下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582.〔2〕江平.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94.〔3〕温世扬.物权法要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129.〔4〕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6.〔5〕王泽鉴.民法物权(第一册)[M].台北:三民书局,1992.32.〔6〕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7.〔7〕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31.〔8〕同〔3〕,39.〔9〕同〔1〕582;钱明星.论用益物权的特征及其社会作用[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3).〔10〕同〔5〕,4.〔11〕屈茂辉.用益物权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3.〔12〕同〔2〕,395.〔13〕屈茂辉.用益物权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5.〔14〕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30.〔15〕〔日〕近江幸治.民法讲义Ⅱ•物权法[M].东京:成文堂,2001.259.〔16〕王利明.物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12.〔17〕钱明星.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9.〔18〕钱明星,李富成.中国物权法的观念[A].蔡耀忠.中国房地产法研究(第1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19-120.〔19〕陈华彬.物权法原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498.〔20〕王利明.物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12.〔21〕郑玉波.民法物权[M].台北:三民书局,1999.131.〔22〕王文宇.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16.〔23〕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50.〔24〕屈茂辉.用益物权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5.〔25〕同〔6〕,424.〔26〕同〔1〕,761.〔27〕同〔3〕,130.〔28〕同〔17〕,12.出处:原载于《现代法学》2003年第6期
【我想发表评论】【将文本推荐给好友】【关闭窗口】
房绍坤,王洪平论征收扩张请求权
房绍坤论征收中“公共利益”界定的程序机制
房绍坤,王洪平论民事损害赔偿与征收损失补偿之合流
房绍坤试论用益物权的功能
房绍坤仓单若干问题探讨
杨立新,房绍坤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侵权行为一般条款
王洪平,房绍坤民事习惯的动态法典化(下)
第三篇:论自然资源资产的内涵属性与分类
论自然资源资产的内涵、属性与分类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能保护好、利用好。自然资源资产是国家、民族最为重要的资产,只能保全好、经管好。众所周知,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5年4月2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都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了较多的论述,特别是对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的论述。此后的讨论、研究呈井喷之势。然而,时至今日认识不统一、歧见甚多。冷静分析,发现问题出在对自然资源资产基本概念的认识上。为此,极有必要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内涵、属性及分类作一次系统而简要的梳理。
一、自然资源及其基本属性
自然资源,简言之就是“(主要)以自然形态存在的资财的来源”。或者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同时,也可以视为“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或属性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有用性”,也就是说只有“有用的”自然要素,才能称之为自然资源。这是自然资源最基本的属性,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其次是“可控性”,也就是说只有在人的能力范围内的自然要素才能称之为自然资源,而超技术能力之外,或超经济承受能力之外,或者不为法律法规或宗教信仰所允许的自然要素,只能视作自然条件,而不能视为自然资源。显然,自然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经济能力提升和制度观念改进等,自然资源的范围不断拓展。
第三是“区域性”,即自然资源呈现显著的区域性、地带性分布特征,水资源有流域性,植物资源有地带性,矿产资源有成矿带。这就决定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必须因地制宜,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
第四是“系统性”,也就是说各类自然资源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构成一个自然资源复杂系统,农业资源中的水土平衡、矿产资源中的共生伴生现象,都是系统性的典型体现。这就决定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不能就水论水、就土论土,或就矿说矿、就林说林。
第五是“更新性”,即自然资源受物理作用(重力、沉降等)、化学作用、生物作用(消化、转化、光合)和人类干预等影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可更新性,相对于人类寿命 来说更新较快的资源,称之为可更新资源,如森林、地表水资源,反之称之为不可更新资源,如矿产资源。
第六是“时效性”,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认识、技术水平等发展而不断变化,总体上呈现不断拓展的态势;同时,从自然资源存在的时间看,有些资源不因时间而发生变化,如矿产资源,有些资源则存在时间极短、稍纵即逝,如光照、风力等资源,前者称为恒定性资源,而后者称为流逝性资源。恒定性资源,要尽可能控制开发利用的速度,而流逝性资源往往要尽可能快地加以开发利用。
二、自然资源资产的基本内涵
所谓自然资源资产,是指以自然资源形态存在的物质资产。
当然,并非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可称之为自然资源资产。自然资源要成为自然资源资产,需要具备如下条件:一是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这是自然资源成为自然资源资产的基本条件。凡是不稀缺的,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资源资产。当然,自然资源本身也必须是稀缺的。二是自然资源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并且这种经济价值能够评价,甚至能够在市场上得以实现。三是产权主体尽可能明确。如果产权主体不明确,则易导致自然资源资产的过度开发利用或收益的流失。四是产权边界尽可能清晰,如果边界不清晰,就不能保证资产权益的清晰,也不能保证权益的完全实现。结合上述条件,有必要对自然资源资产作进一步的界定:所谓自然资源资产,是指产权主体明确、产权边界清晰、可给人类带来福利、以自然资源形式存在的稀缺性物质资产。
三、自然资源资产的基本属性
自然资源资产是自然状态(以及伴有人工状态)存在的资产,与道路、桥梁、房屋等固定资产不一样,是以自然状态存在的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资产。其一,自然资源资产是基础性资产,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自然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具有排他性,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权赋予某个主体,往往由于空间的不可重叠特性,其他主体就不能再取得相应的使用权。其三,自然资源资产往往具有刚性需求的特性,这与人口增长、自然资源稀缺度不断提升是联系在一起的。其四,自然资源资产的替代性较差,水、土、能、矿、生物等自然资源资产往往很难有替代品,替代是渐进的、有限的。其五,自然资源资产的保值特性与增值特质,这也是由自然资源资产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或有限替代特性所决定的,由此土地资产、森林资产等往往是保值和增值的重要领域。最后,自然资源资产具有区位性或非遍布同质的特性,这也是由自然资源的区域性特点所决定的。上述特性或属性,在自然资源资产评价、交易和管理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四、自然资源资产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首先,自然资源资产源于并基于自然资源,没有自然资源便没有自然资源资产;自然资源的功能和属性是自然资源资产功能和属性的基础。
其次,自然资源资产是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对自然资源基础的重新思考。换句话说,目前之所以如此重视自然资源资产,是因为传统增长(发展)方式出现了重大偏差,资源浪费、资源破坏、资源枯竭、资源流失现象已经严重动摇了国家发展的基础,为此,要重视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问题,对传统的经济核算方式进行反思、修正甚至革命,要进行自然资源资产核算。
再次,自然资源资产,亦可理解为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在内的一切自然状态存在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资源资产的范围要大于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自然资源资产,亦可理解为贡献正向(否则就是负资产)、产权清晰(否则矛盾)、可以管控、可以交易的自然资源。从这个意义讲,自然资源的范围又比自然资源资产的范围大。因此,自然资源资产与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讲并无本质的差异,是相互包容的关系,只是视角上的差别或侧重点不同。最后,自然资源资产与自然资源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前者强调的是价值,后者强调的是实物;前者同质性与后者的非遍布同质性;前者的管理一体化基础较好,而后者的管理一体化基础较差,换句话说,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监管的难度要远远小于后者的统一监管。
五、自然资源资产的分类
自然资源资产的类别极其多样,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第一,按自然资源资产的主体性质,可分为公有(国家所有、集体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私有自然资源资产、共有(混和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以及无主的自然资源资产。在我国,自然资源资产公有制是主体。随着改革和发展,事实上的自然资源资产共有、私有亦不断出现,但在法律上目前还难以认定。无主的自然资源资产是不合理的现象,应予以消除。
第二,按自然资源资产的实物性质,可分为土地资源资产、水资源资产、矿产资源资产、生物资源资产、生态资源资产和综合性资源资产。这其中,由于土地的空间属性,土地资源资产是最重要、最基础的自然资源资产,其他自然资源资产往往与此有高度的关联性。
第三,按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性质,可分为公益性资源资产、非公益性资源资产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准公益性资源资产。公益性资源资产,顾名思义,指完全用于公共目的、不 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资源资产。要严格禁止公益性资源资产用于非公共用途。
第四,按自然资源资产存在的位臵特性,可分为原位性自然资源资产和开采性或非原位性自然资源资产,前者位臵不可移动,如土地;后者位臵可以移动,如矿产资源。在评价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资产总体状况时,应把重点放在原位性资源资产上,非原位性资源资产可通过贸易、合作等方式来获得。
第五,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分割特性,可分为专有资源资产和共享资源资产。前者边界清楚、可以分割、可以排他;后者要么边界不清、要么不可分割、要么不可排他、要么法律规定或历史形成的公共进入。共享资源资产,要交由政府进行公开配臵和代理管理;专有资源资产,主要交由市场配臵,并接受政府监管。
最后,按自然资源资产的作用大小,可分为战略性资源资产和非战略性资源资产。前者关系国计民生,是资源资产中最活跃、位臵最关键、在非常态下难以从国际市场获得的资源资产;后者的作用则非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的。在构建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时,应重点关注战略性资源资产,包括耕地资源资产、水资源资产、重要能源资产、森林资源资产等。对于自然资源资产的分类,有助于认识各类资源资产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采取差异化的管理对策。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谷树忠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云南财经大学副教授 谢美娥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研讨会在石家庄召开
2014年5月17日—1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与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石家庄经济学院在石家庄联合举办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研讨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谷树忠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巡视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林家彬研究员,国土资源部调控司副司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太平,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贺冰清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院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安海忠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书记、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琦教授,石家庄经济学院副校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举钢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栋民等出席研讨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各位委员、相关单位的专家共约110人参加了会议。石家庄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郝东恒教 授到会祝贺。
研讨会围绕自然资源资产的科学内涵、外延、属性、类型,自然资源管理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的关系及其协调机制,自然资源资产评估的理论、方法与规程,自然资源资产收益的实现与分配制度及方式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会议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自然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必将有力地推进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推动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推动国有资产管理和利益分配的改革和完善,推动干部绩效考核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第四篇:基于环境属性演变的企业战略能力演变研究
基于环境属性演变的企业战略能力演变研究
黄昌富,程启容,陈才华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省宜昌市,44300
2hcfsxdx@126.com
摘要:本文认为:工业经济环境属性下,企业的战略能力主要表现为准确的市场预测能力和以市场的可预测性为基础的获取规模经济效应的能力;在知识经济环境属性下,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战略能力正面临知识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与高度共享的社会机制作用为基础的全面挑战,基于环境高频率、快节奏、短周期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基于知识高度共享和信息快速传播的组织学习能力,基于商业模式不断革新的改变“游戏规则”的能力,基于社会全面进步的持续创新能力,成为知识经济环境属性下企业战略能力的基本内容;以提高组织反应能力为目标改造企业组织属性,建立以提高企业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效率为中心的企业运行机制,以应对环境多变和突变为目标提高企业家的非程序性决策能力,是提高企业战略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环境属性,企业战略能力,组织学习问题的提出
尽管始于20世纪末期的关于知识经济环
境及其对社会结构变化之影响的讨论,迄今为止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十余年。但是,关于知识经济属性——一种典型的动态竞争环境对于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战略能力所形成的挑战,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由此导致的企业在战略管理实践上的后果是,一些企业仍然按照工业经济时代环境——一种相对静态的环境的企业战略范式来建立或培育自己的战略能力,它们过多地致力于越来越难以预测的环境研究,试图去掌控原本在工业经济环境下就难以掌控、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更加不可掌控的环境;过多地致力于获取产业发展的有形资源,力图维持基于现有技术和市场结构的竞争优势,而不是谋求建立一种以知识创造和学习能力为基础的有效的机制来发展自己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能力。这样,一些企业尽管力图建立适应现实环境的战略能力结构,但却迷惑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战略管理范式之中。本文的研究,试提出适应于知识经济环境属性的企业战略能力的内容,并对提升该环境属性下企业战略能力的途径浅作探讨。
2.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战略能力及其面临的挑战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战略能力,与这一时代环境属性有密切关系。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环境的最显著特性,就是环境变化速度的相对缓慢性和可预测性。在这种环境属性下,企业的战略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比较准确地对市场及其变化趋势作出判断和预测的能力。在经营环境缓慢变化情况下,管理者只要能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宏观环境、市场性质、行业竞争结构的分析上,就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正确判断和预测。(2)以对市场的判断和预测及服从规模经济特性为基础的对产业发展的有形资源的获取能力。在环境缓慢变化的条件下,产业价值链的结构即供应商的生产体系、本行业的竞争结构、消费者需求的特性,都表现出比较稳定的状态。这就为企业提高规模经济效应大规模获得产业发展的有形资源,通过成本优势进而获得综合竞争优势,提供了逻辑的和现实的基础。因此,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的竞争优势,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低成本为基础的优势或规模经济优势。而在这个时代的企业战略能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基于市场可预测性的扩大规模经济效应的能力。然而,在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以工业经济时代环境属性为基础的企业战略能力,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1)知识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与高度共享的社会机制作用的挑战。在知识经济环境属性下,知识共享与信息传播,迅速而彻底地改变着产业价值链的结构和属性,以至于企业几乎不可能像在工业经济时代一样对未来较长时期的市场状况作出基本准确的判断和预测,即使勉力为之,其结果也无法达到指导企业未来经营的起码程度的要求。换言之,企业经营环境的高频率、快节奏、短周期的变化,使得经营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测性”越来越显著。近期的一个众所周知的案例是,2006年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大多数经济学家们(只有极少数经济学家如谢国忠等持有相反看法)还普遍看好的美国房地产及其信贷市场,但始于2007年2月、其破坏
力和影响力远远没有完结的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对美国房地产及其信贷市场造成深刻打击,而且引起了全球股市包括所有新兴市场的崩溃性下跌,并改变了经济学家们对世界经济未来几年走势的判断。显然,对于此次重大危机及其性质和影响,是大多数企业所始料不及的。(2)由于知识要素的价值在产品或服务的总体价值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大规模获取有形资源的能力的重要性正在显著下降。尽管当今有些在特定阶段占有或拥有某种特定有形资源的企业,似乎能够获得阶段性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与这项特定的具有稀缺性的资源供给相关的知识的创造和新技术的开发及商业化应用,替代品随即产生,特定有形资源的经济意义或商业价值随即降低,甚至在技术革命的前提下快速消失。于是,特定企业在特定阶段基于对特定有形资源的垄断性占有所获得的竞争优势随即丧失,或者我们可以说,基于对特定有形资源占有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具有暂时性或不可持续性。这一点,正如保罗.罗伯特森所说的:独立无二的或稀缺性资源的持久性太差,因为独一无二的特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1]。(3)特定竞争优势越来越具有暂时性。在工业经济时代,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相对稳定,企业一旦获得某种竞争优势,该项优势就能够维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因此,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力图维持和延续基于现有技术和市场格局的竞争优势。然而,知识经济时代经营环境的快速变化,特别是技术进步加速和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强,加速了现有技术的及基于现有技术的产品和服务的贬值,使得基于既定技术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具有暂时性。企业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不再是维持既定的竞争优势,而是能够建立一种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机制。这样,当企业特定的竞争优势趋于减弱或丧失时,它就能够创造新的竞争优势“顶上去”,实现竞争优势的替代[2]。
3.知识经济环境属性下企业应具备的战略能力
所谓知识经济环境属性下企业的战略能力是指企业能够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以维持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认为,在知识经济环境属性下,企业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种战略能力。
第一,基于环境高频率、快节奏、短周期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时间作
为一种特殊资源,其价值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要。在技术日新月异、信息转瞬即逝、需求复杂多变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对于时间的竞争,时间要素对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大有超越规模、质量、成本等因素的态势,成为企业获得竞争力的第一竞争要素,“快速反应”能力成为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快速反应可以为企业赢得最宝贵的时间节省,获得更充分的现金流量,提高赢利的能力及抢占更高的市场份额。经验观察表明,今天那些获得竞争优势的企业,正是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企业,“以光的速度行动”,已经成为这些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本信条。第二,基于知识高度共享和信息快速传播的组织学习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重要性已经大大超越一切有型要素,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知识创造、知识整合、知识管理、知识应用的能力,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能力。为此,必须改造工业经济时代的组织习性,建立学习型组织,使企业形成有效的知识创造、知识积累和知识应用机制,全面提高组织的知识含量,这是提高组织适应能力的基础。今天,全球化的深化发展,企业之间的学习已没有地域之分,没有国界之别,而只有速度之争。正如彼得·圣吉(Peter M.Senge)所言:“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3]。重视知识创造和学习能力提高,已经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手段。第三,基于商业模式不断革新的改变“游戏规则”的能力。20世纪末期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商业生态结构和商业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建立适宜的商业生态系统,将企业置于特定的商业生态系统之中,利用商业生态系统的功能为自己服务,已经成为企业增强组织适应能力、增强组织稳定性、抵御竞争风险的重要方式[4]。换言之,将自己置于特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同时,一种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现象是,如果将一些企业置于传统的商业模式下,它们不能获得竞争优势,但是它们具有塑造新的商业模式的能力。它们能够通过重建产业活动的结构或流程,或者改造或重构行业活动的价值链,建立有利于发挥本企业特长的新的“游戏规则”来避开或淘汰竞争者。相比旧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模式更具有效率。于是,新的商业模式的塑造者,就会对那些不能适应或创造新的商业模式的企业以沉重的打击甚至是釜底抽薪的打击。沃尔玛、戴尔、谷歌、雅虎、网易等著名公司的成功,正是它们拥有强大的改变商业模式、改变行业竞争游戏规则的能力的明证。第四,基于社会全面进步的持续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轻看历史而重看未来的社会,所有现存的东西都被技术的不断革新或革命以空前的速度折旧或磨蚀。因此,持续创新能力就成为企业的重要的战略能力。今天我们置身其中的竞争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竞争过程。动态竞争是一种创新驱动型过程,成功的“创造性地破坏”之间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新的战略行动都会遭遇竞争对手的快速反应行动,从而很快侵蚀现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使所有既成的竞争优势呈现出短期性和临时性。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某一次的创新突破还不足以保证企业在动态竞争中的稳固地位和长期的高额回报,除非企业能够不断找到“新增长点”或者创造新的特定资源组合,把一次性突破转化为持续过程,即建立持续创新的能力。事实上,企业竞争优势的实质或真正的竞争优势,是企业能够通过持续的创新来不断地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实现既成的特定的竞争优势在时间上的连续替代。
4.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战略能力的提升路径
第一,以提高组织反应能力为目标改造企业组织属性。传统的企业组织属性,无论是其结构属性还是其功能属性,并没有充分观照今天它所面临的环境属性。因此,改造组织属性就成为提高企业战略能力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改造组织属性,包括以提高反应能力为宗旨改造企业的组织形式结构、组织功能结构、组织关系结构、组织资源配置结构、组织运行规则等,通过组织改造和组织优化,改善组织的效率特性和成本特性。组织改造的重要工具或手段,是建立一个组织内成员高度共享的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工具的作用来确保组织运作的任何环节不至于因为信息缺乏、信息不足、信息流动迟缓而发生效率损失和成本增加。
第二,建立以提高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效率为中心的企业运行机制。今天的产品中知识凝结的密度不断提高。我们甚至可以说,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已经成了一个个不同的知识单元在特定的组织框架下按照产品的功能进行系统组合的过程。显然,这个过程的效率特性,取决于企业的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能力。为此,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来保证组 织的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的效率。在企业内部,必须建立和完善知识管理体系,塑造全员参与学习并建立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使人与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对人和知识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 程。同时,建立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畅通的知识
传播与共享渠道,积极联合拥有不同互补性知 识优势的企业或社会组织,积极构造并置身于 其中、能够增强自身能力的商业生态系统或组织网络,获取组织网络中其他成员的知识特别是方法性知识,帮助企业扩展和改善其基本能力,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第三,以应对环境多变和突变为目标提高企业家的非程序性决策能力。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人物,自工业社会以来,他们就开始领导人类的经济生活。今天,企业家以其追求事业成功的抱负和奋斗力,将人类社会推向了知识经济时代。毫无疑问,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家以遵从规则、秩序、标准为特点的职业品质是非常宝贵的。但在知识经济社会,企业家仅仅有这种职业品质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必须面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所面临的新问题,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职业品质。企业家必须建立适应环境性质的心智模式,有能力在环境不确定条件下从容作出理性决策;必须有能力应对许多可能 事件、紧急事件或不可预测的状态,并对其做出快速反应,而不是专心坚持一套事先决定的目标和行动计划;他们必须能够跳出既定产业经济逻辑下的固定思维和行为模式,在动态环境中提高自己非程序性决策能力。5.结论企业战略能力是环境属性的产物。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战略能力的结构及其变现形式,已经与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战略能力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以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规模经济为基础从而建立或获得竞争优势的“信条”正在过时;以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组织学习能力、改变或创建“产业竞争”和企业竞争的“游戏规则”的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的基本战略能力。参考文献[1] 保罗.罗伯特森.能力、交易成本和竞争战略,尼古莱.J.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编,李东红译,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M].109-134..[2] 黄昌富.企业核心能力演化与竞争优势替代.学术论坛,2003,2:67-70.[3]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4] 范保群,王毅.战略管理新趋势: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战略.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3:3-10
第五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吕黄敏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会展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课 程 名 称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考 查 学 期
2010-2011学年第1学期
考 查 方 式
课 程 论 文
姓
名
吕 黄 敏
学
号
20091408301
3专
业
会展策划与管理1班
成 绩
指 导 教 师
朱 启 红
会展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吕黄敏
姓名:吕黄敏 学号:200914083013 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
【摘要】新时期以来,我国会展业经历了一个“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行业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专业场馆建设日臻完善,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努力打造“会展名城”,希望借助会展业更好的拉动经济。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会展活动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不可持续发展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触目惊心。本文通过分析造成会展业与环境污染的原因,列举了在当下一些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展会,提出了解决会展业与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浪费问题的对策,以响应绿色会展为出发点,开发新型的低碳环保材料,建立完善的机制,使会展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关键词】会展业 环境污染 能源紧缺 绿色会展 会展经济与环境
一.会展业的现状
我国的会展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展览业更在全球展览业中异军突起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展业市场。我国的会展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初步具备了独特的魅与风采。会展数量增加、展览面积增大、举办展
是览本力览次数增加、会展业直接总收入增加、从事会展组织、场馆经营以及相关服务的专业公司数量也增加,一批会展业和会展品牌获得了国际认证。会展业初步体现了强有力的竞争力,得到了国内以及国际社会的肯定。但就是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它的不足,在展馆搭建、撤展等环节中,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不可持续发展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甚至触目惊心。下中国正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会展业的发展似乎开始背道而驰。在发达国家绿色会展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支持,但国内的部分展会项目任然存在着粗放式经营的弊端,场馆建设一浪接着一浪,造成极大地浪费。低碳经济、绿色会展,既是大势所需、发展所需,更是竞争所迫。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来自国内外的专业人士呼吁中国的会展业必须发展为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会展活动需与“低碳、环保、绿色”的潮流相匹配。二.不合理的会展规划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吕黄敏
尽管现在很多的展会推出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新材料,但是我过的会展业仍然任重而道远。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会展业与环境的关系,许多的业内外人士都在呼吁,以往展会上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如撒落一地的宣传单、会场上大声叫卖的商贩、花重金装修的展位等现象希望得到改善。
无论什么展会,当人们走进展厅就会被宣传单“轰炸”,而且这些宣传单都是印刷十分精美的,而得到宣传单的人不会仔细阅读上面的内容,而是瞟一眼就仍掉,这样大量浪费宣传单已经成为了一种“通病”。据西安尚美印刷广告公司负责人介绍:A4双面彩页80 克铜版纸若印制1万张,每张价格仅0.2元,成本相对低廉,且一般只需两三天即可制作完毕,由此成为不少参展商的首选推销方式。而如果刊登一次市级报纸广告或电视广告,投入的广告费足以印制30万份宣传单,难怪许多参展商对发广告宣传单情有独钟。一家参展商算了一笔账:按一个参展商一天散发广告1000份计算,100个参展商是10万份按六成广告被丢弃计,一个会展一天浪费达1.2万元。各种会展短则三四天,长则一星期,浪费可想而知。
在展会装潢方面,以往大型国际性展会落幕,短短三四天的会期,订单成交额多达到上百亿。然而辉煌过后,花费巨资打造的展馆将如何处理?去年12届西洽会结束后,记者专门到会展中心采访,看到堪称工艺品的展位顷刻间变成废墟,布展用的各种模具、门头,包括灯管、玻璃材料以及防火墙等被当成垃圾处理,实在让人觉得可惜。
“有些布展太奢侈了,展台的装潢费用可以在农村盖几层楼了。”这是广东一家参展商对布展花费的形象比喻。据了解,以往国内许多展商的布展都不惜重金求新、求美。较之国内参展台,国外的参展台布置的普遍很简洁,新产品、新技术成为了主要的展示内容,所需要的费用相当于国内的三分之一。而国内展台的定位更多是吸引眼球,跟风现象普遍,这种跟风趋势也体现在产品上,新产品、新技术的展示并不多。
来陕西参展的北京纬纶公司李国文总经理表示,采用非环保、不可循环材料布展对参展商本身和观众都无裨益。他介绍,许多时候参展商为突出定位、引人注目,在展台布置上费尽心思,不惜花大血本将展台装扮得美轮美奂。可当展会一结束,那些赏心悦目、美感十足的展台在短短数小时内“土崩瓦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吕黄敏
布展材料也转眼间变成一堆“垃圾”。有时,一个展位撤展时遗弃的材料需要动用六七辆卡车来运。这样给既浪费金钱又违背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另外,展会举办一般只有三四天时间,大多数非环保布展材料还没有度过“有害期”,其所含的甲醛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并未完全释放,这容易危及与其长时间亲密接触的参展商和观众的身体健康。专家呼吁,装饰展位用环保产品是世界各国倡导的会展理念,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展会主办方和参展商应积极响应号召、顺应趋势,用环保材料布展,这样利己又利人,实现多方共赢。三.绿色会展业绝不是口号
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世界会议和奖励旅游展”(IMEX),充分体现了国外践行“绿色会展”的种种势力,尤其是展览主办方英国的Regent House公司,通过一系列环保节能措施为同行做出表率。比如:20%接送买家的大巴执行“反怠速”政策,以节约燃油并减少废气排放(“反怠速”是指机动车辆在某个场所停车等候的时候,引擎持续运转不得超过三分钟);胸卡的挂绳是用废弃谷物的茎提炼出来的有机材料制成的,制作工艺中不含任何化学成分,且织物是可生降解的;开幕式没有背宴也没有我们常见的都只是一块投影幕布央;研究会上不提供咖袋,而把糖散放在碗的例子在国外十分的景板,主题晚精美背景板,悬挂在舞台中啡用的装糖里。诸如此类常见,其中的诸多细节让人为之侧目,主办方的煞费苦心让人感到绿色环保的紧迫性。四.实施绿色会展
在第12届西洽会上,陕西首次设立了拥有500个展位的节能环保馆,用于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推介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展销环保型产品和节能环保设备。与其他展馆相比,环保展馆的布展环境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像这种节能环保展区,扑面而来的都是绿的气息,各类绿色环保展商尽显其能,使出各自法宝,展示出环保新技术、环保新理念、环保新设备。其中一家展位布置更是尽显环保特色,其“墙壁”均是用废旧可乐瓶连接而成,两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吕黄敏
墙足足用了2000多个可乐瓶子。工作人员笑着说,这样的布展方式既节约资金又可以废物利用,可谓一举两得。
在展馆的一角,几个大大小小的井盖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记者用手提了提,没想象的重。工作人员说,这井盖不是铁做的,分量不重,但功能却一点不比铁井盖差。车轮轧上去没声响,而且井盖寿命比普通铁质井盖长10年。它的名字更有意思,叫“贼不偷”。工作人员说,这些环保井盖都是回收废旧矿渣废料压制而成,因此盗取这样的环保井盖没有一点经济价值,也彻底解决了井盖频频丢失的难题。
占地4000平方米的节能环保展馆,分为了节能环保示范区、节能环保产品展示和节能环保应用技术推介3个展区。馆内主要展示国内节能减排新成果,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推介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展销环保型产品和节能环保设备。开展重点项目招商洽谈。“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节能环保的展位比往年增加了1.5倍。来参展单位层次高、规模大,其中陕西省以外的企业超过了60%。” 陕西省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办公室副主任段勇介绍道。五.中国国际绿色能源展览会(CEEC)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供应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能源资源环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在新形势下,我国作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是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Clean Energy Expo China,简称CEEC)的举办,就是为了适应我国当前的需求,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CEEC将展览与会议结合,汇集清洁能源领域的业主、制造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吕黄敏
业、专家和政府机构、投融资界人士,探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热点话题。电力行业在开发、应用新能源技术方面负有重要责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作为行业买家以及设备用户的代表,积极联合全球有关行业代表机构以及专业会展公司,必将CEEC打造成为世界级专业典范。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政府将力争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达到能源总消费量的15%,并制订强有力的激励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哥本哈根会议结束后,中国颁布了修改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国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并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等,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大开绿灯”,为可再生能源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CEEC的展览范围涉及:可再生能源、投融资、市场与政策能效技术、电力、风能、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生物燃料、生物质能沼气水能、地热能、投融资及CDM 政策法规增长机遇及新市场清洁能源项目、生态城市农村能源解决方案、节能交通工具、节能楼宇的建设与维护工业节能装置能源储存、智能电网输电并网技术等。
六.2010重庆国际生态环保与节能减排技术展览会
“重庆高交会”是由国家科技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国际性、大众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盛会,是重庆市的第一张城市会展名片。
“2010重庆国际生态环保与节能减排技术展览会”是高交会的重要主题展览活动,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认可,已经成为国内外政府间、企业间、政府与企业间就节能环保领域进行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本届展览会是在于对金融危机和节能减排双重目标下召开的,旨在为加快重庆市及西部地区建设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落实节能减排责任,推动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对节约能源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促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推广。同时也是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措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吕黄敏
本次展会的参展范围: 1.家认证的节能、节电、节水、环保产品 2.入《中国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产品
3.电:智能节电装置、变频调速技术、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高效节能风机、水泵、电动机、变压器 高效节能照明器具 冰蓄冷装置
4.节水型器具、工业水循环利用、中水回用装置、节水型喷灌、种植、雨水收集系统、防水材料
5.气、煤:添加剂 替代燃料 节油、气、煤装置、锅炉节能技术、供热系统节能
6.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生物质能能源利用技术、风力发电系统、太阳能、大中型沼气供气和发电城市垃圾发电、地热发电、地源热泵空调、水力发电 7.技术与产品:环境水质与污水监测仪器、空气净化、污水处理等 8.节能:余热余压利用 蓄(冷)装置、清洁生产技术
9.节能:节能墙体、节能型门窗、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外墙外保温系统 10.节能:替代燃料、甲醇、燃料酒精、混合动力、电动车、节电型交通信号装置、绿色节能交通工具
11.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煤矸石综合利用、节约用材技术
12.控制及实验技术:测量仪器、分析仪器
13.评估、咨询服务:国内外节能环保的先进理念、产品、技术和管理服务 14.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成果及项目展示;市循环经济示范区及示范企业循环经济开发成果项目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吕黄敏
七.绿色会展展望
据业内人士称,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会展经济已形成了一定的气候,从而促生了回收会展废品实现再利用的专门行业此外,在这些地区用于布展的部分模具采用租赁的模式,大量的展示架、灯具等实现了再利用。会展经济是一项实现地方经济发展的多赢但可以带来丰厚巨额订单,也一部分具有相当实力的会展公专业化运作,降低会展材料成费,同时实行这样的模式实现再利用,减少了环境的污染,色会展的号召,促进了会展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所说的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发展绿色会展方面有了突出的进步,新型的材料与能源,给会展业带来了极大地生机,会展经济也有了更好的效益。我们必须认清会展经济与环境系统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在会展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展会的开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必须紧跟国内外绿色环保发展情况,发展绿色会展,构建绿色会展环保体系,使中国会展业走绿色发展路线,推动中国会展业可持续发展,从而运用可持续、高效率、循环经济的绿色会展发展模式取代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会展发展模式。我相信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会展业与环境会更好的协调发展,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战略,不可以促成司,实现本和浪了资源的响应了绿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吕黄敏
〔1〕 中国新闻网,腾讯财经,2009 〔2〕 中外会展项目合作交流论坛发言,《会议杂志》2009 〔3〕 《中国会展业市场发展与行业预测研究》——汪祥荣
〔4〕 马勇,王春雷.会展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刘宏伟.中国会展经济报告.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 〔6〕 中国国际绿色能源展览会,《会刊》2010 〔7〕 重庆国际生态环保与节能减排技术展览会,《会刊》 〔8〕 胡平.会展旅游概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9〕 京柏.会展实践与理论.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