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含量测定——双缩脲试剂法,实验报告(大全)

时间:2020-10-18 13:0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蛋白质含量测定——双缩脲试剂法,实验报告(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蛋白质含量测定——双缩脲试剂法,实验报告(大全)》。

第一篇:蛋白质含量测定——双缩脲试剂法,实验报告(大全)

20XX 报 告 汇 编 Compilation of reports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名:

号:

专业年级:

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实验名称 蛋白质含量测定 —— 双缩脲试剂法 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合作者

指导老师

评分

教师签名

批改日期

一、实验目的 1.1.掌握双缩脲测定血清总蛋白的基本原理、操作; 1.2.掌握双缩脲试剂的配制; 1.3.熟悉血清总蛋白的临床意义; 1.4.了解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2.1.两分子尿素加热脱氨缩合成的双缩脲(H2N-OC-NH-CO-NH2),因分子内含有两个邻接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可与 Cu2+发生双缩脲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

2.2.蛋白质分子含有大量彼此相连的肽键(-CO-NH-),同样能在碱性条件下与 Cu2+发生双缩脲反应,生成的紫红色络合物,且在 540nm 处的吸光度与蛋白质的含量在 10~120g/L 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三、材料与方法

3.1.实验材料:

3.1.1.实验试剂:①小牛血清;②6.0mol/LNaOH 溶液;③双缩脲试剂:硫酸酮、酒石酸钾钠、碘化钾;④蛋白质标准液(70g/L);⑤0.9%NaCl;⑥蒸馏水。

3.1.2.实验器材:①试管;②烧杯;③容量瓶;④加样枪;⑤刻度吸管;⑥玻璃棒 ;⑥1100 分光光度计;⑦电子天平;⑧水浴锅。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3.2.实验步骤 取 3 支试管,做好标记,按下表操作:

加入物(ml)

B(空白)

S(标准)

U(待测)

小牛血清(1:10)

0.5 蛋白质标准液(1:10)

0.5

-0.9%Nacl

0.5

-双缩脲试剂

4.0

4.0

4.0

a.各管混匀,观察各试管颜色; b.将各试管置于 37℃水浴锅中加热 20min,观察颜色; c.将试管中的液体倒入比色杯中,置于 1100 分光光度计的样品槽内,在波长 540nm,以空白管调零,测 S 和 U 管吸的光度; d.测定结束后,将比色杯中的样品回收进试管。

依据公式算出结果:)

蛋白质标准液浓度()

血清总蛋白(g/LAAg/LSU 

四、结果与讨论

4.1.实验现象:

①选取三支洁净无损的试管,从左往右依次加入 0.9%氯化钠溶液、蛋白质标准液、相应的小牛血清各 0.5ml,分别命名为 B 试管、S 试管和 U 试管,再分别向三支试管内加入 4ml 的双缩脲试剂,溶液均成蓝色透明状。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测定次数

平均吸光度 ②将三支试管放入 37℃水浴锅中加热 20min,取出后,B 试管呈淡蓝色,S 试管和 U试管均成浅紫色,且 S 试管的颜色比 U 试管的颜色深。(如图一)

图一 水浴后三支试管颜色

图二 分光计读数 4.2.实验数据

S

0.185

0.184

0.185

0.1847

U

0.152

0.151

0.152

0.1517 结果计算:代入公式:血清总蛋白(g/L)=(Au/As)X 蛋白质标准液浓度(g/L),得出结果:血清总蛋白=57.493g/L。

4.3.结果讨论 经查阅资料得:正常成人血清总蛋白含量为 60~80g/L,而小牛血清总蛋白含量比正常成人血清总蛋白含量略低一点,本次结果得出小牛血清总蛋白含量为 57.493g/L,符合情况。

4.3.1.成功原因:

①本次试验的试剂混合水浴后出现了预期效果:B 试管呈淡蓝色,S 试管和 U 试管均成浅紫色,且 S 试管的颜色比 U 试管的颜色深。B 试管呈淡蓝色是因为 B 试管中没有发生任何反应,所以呈现双缩脲试剂本来的淡蓝色,而 S 试管和 U 试管呈浅紫色是因为试剂中的蛋白质和双缩脲发生了双缩脲反应而呈浅紫色。

管号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②吸光度测试后得到的数据,经计算后得到了预期中的结果,是因为前面操作严谨。

4.3.2.误差分析 ①三次重复测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浮动数据,可能是因为仪器本身存在的可允许的误差范围。

②第一次尝试使用分光光度计的时候得到了负值,经查明是因为放置在其内的比色杯将磨面对准了通光面,经调整后,获得了正确的数据。

4.4.课后复习题 4.4.1.什么叫双缩脲试剂?为什么要在双缩脲试剂中加入酒石酸钾钠和碘化钾? 答:双缩脲试剂是一个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分析化学试剂,遇到蛋白质显紫色。它是一个碱性的含铜试液,呈蓝色,由 0.1g/ml 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0.01g/ml 硫酸铜和酒石酸钾钠配制。硫酸铜、酒石酸钾钠的碱性溶液中会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在这种比例的碱性水溶液中,本来形成的 Cu(OH)2 会与溶液中多余的 OH-形成[Cu(OH)4]2-络离子,酒石酸钾钠的作用就是保护这种络离子不被析出变为沉淀,向试剂中加入碘化钾,可延长试剂的使用寿命。

4.4.2.试剂配制过程中,为何 NaOH 要单独配制,最后加入? 答:先单独加入 NaOH 溶液是为了营造一个碱性环境,在碱性环境下双缩脲试剂 B 中的 Cu2+与蛋白质肽键络合产生颜色反应.如果先将双缩脲试剂 A 与双缩脲试剂 B 混合,即 NaOH 与 CuSO4 溶液混在一起,那么就会产生 Cu(OH)2 沉淀,药剂就会失去作用,看不到效果,也就无法判断是否存在蛋白质.4.4.3.简述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答:临床上,当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时,可能代表: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蛋白质合成障碍、蛋白质丢失增加、营养不良或消耗增加或血浆稀释。当血清总蛋白浓度增高时,可能代表:因多发性骨髓瘤而引起的蛋白质合成增加或因脱水、休克而引起的血浆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浓缩:

第二篇:物理实验报告-稳态法导热系数测定实验

稳态法导热系数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傅立叶导热定律的认识。

2、通过实验,掌握在稳定热流情况下利用稳态平板法测定材料导热系数的方法。

3、确定材料的导热系数与温度之间的依变关系。

4、学习用温差热电偶测量温度的方法。

5、学习热工仪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平板式稳态导热仪的测量原理是基于一维无限大平板稳态传热模型,这种方法是把被测材料做成比较薄的圆板形或方板形,薄板的一个表面进行加热,另一个表面则进行冷却,建立起沿厚度方向的温差。

三、实验设备

实验设备如图2所示。

图2平板式稳态法导热仪的总体结构图

1.调压器2.铜板3.主加热板 4.上均热片 5.中均热片

6.下均热片7.热电偶 8.副加热板 9.数据采控系统 10.温度仪表 11.试样装置 12.循环水箱电位器 13.保温材料 14.电位器

键盘共有6个按键组成,包括为“5”、“1”、“0.1”3个数据键,“±”正负号转换键,“RST”复位键,“ON/OFF”开关键。

数据键:根据不同的功能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加减,与后面的“±”正负号转换键和“shift”功能键配合使用。“±”正负号转换键:当“±”正负号转换键为“+”时,在原数据基础上加相应的数值;为“-”时,减相应的数值。“RST”复位键:复位数据,重新选择。

控制板上的四个发光二极管分别对应四路热电偶,发光二极管发光表示对应的热电偶接通。由一台调压器输出端采用并联方式提供两路输出电压,电位器对每路输出电压进行调整,作为两个加热板的输入电压。

四、实验内容

1、根据提供的实验设备仪器材料,搭建实验台,合理设计实验步骤。调整好电加热器的电压(调节调压器),并测定相关的温度及电热器的电压等试验数据。

2、对测定的实验数据按照一定的方法测量进行数据处理,确定材料的导热系数与温度之间的依变关系公式。

3、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

4、分析影响制导热仪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5、在以上分析结论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提出实验台的改进方法。

五、实验步骤

1、利用游标卡尺测量试样的长、宽、厚度,测试样3个点的厚度,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试样厚度和面积。

2、测量加热板的内部电阻。

3、校准热工温度仪表。

4、向水箱内注入冷却水。

5、通过调整电位器改变提供给主加热板和副加热板的加热功率,通过4位“LED”显示主加热板和副加热板的温度,根据主加热板的温度,调整电位器改变施加在副加热板的电压,使副加热板的温度与主加热板的温度一致。利用数字电压表测量并记录主加热板电压。

6、在加热功率不变条件下, 试样下表面和循环水箱下表面的温度波动每5min不超过±1℃时,认为达到稳态。此时,记录主加热板温度、试样两面温差。

7、通过数据键输入试样面积、厚度等相关参数,由试样面积、厚度、主加热板的电阻、电压、上表面温度及上均热片的上表面温度获得试样的导热系数。

8、改变电位器改变提供给主加热板和副加热板的加热功率件,重复步骤(5至7)测量并记录多个温度下的材料导热系数。

9、关掉电源。

六、实验要求

1、采用精度不低于0.05 mm的厚度测量工具(游标卡尺),沿试样四周测量四处的厚度,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实验前试样厚度。

2、用酒精将试件及均热片擦洗干净并晾干,晾干后在其上均匀涂抹导热油。

3、用调压器将电压调至一定值,保持不变,经一段时间后,待跟试件上下表面接触的铜片各点温度为一定值时,即导热过程达到稳定后记录各点温度及电热器的电压。

4、改变电加热器的电压(调节调压器),即改变电热器热量使之维持在另一个数值上,跟试件上下表面接触的铜片各点温度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后,重复第3项的测量。

5、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不同橡胶材料的导热系数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式。

五、实验报告要求

1、材料温度可取材料上下表面温度的平均值,即,其中:Tw1为试样材料下表面温度,Tw2为试样上表面温度。

2、实验报告需用专用的实验报告用纸进行书写;

3、实验报告中必须包含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

4、实验报告中必须包括实验数据的记录;

5、实验报告中必须包括实验数据处理的具体步骤,并有材料的导热系数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式及关系曲线图;

6、实验报告中必须有对实验数据结果的分析。

第三篇:河北科技大学HPLC法进行地塞米松磷酸钠中特殊杂质的检查及含量测定

实验五HPLC法进行地塞米松磷酸钠中特殊杂质的检查及含量测定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实验中药物特殊杂质的来源和检察原理。

2.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特殊杂质检查及含量测定的方法。

二、实验方法

有关物质取本品,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地塞米松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溶解并稀释成每1ml中约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各1ml,置10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取对照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地塞米松磷酸钠色谱峰的峰高为满量程的15%~20%,再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2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2倍。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与地塞米松保留时间一致的峰,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含量不得超过0.5%;其他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中地塞米松磷酸钠峰面积的1/2,其他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中地塞米松磷酸钠峰面积的2倍。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三乙胺溶液(取三乙胺7.5ml,加水至1000ml,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0.05)-甲醇-乙腈(55:40: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2nm.理论板数按地塞米松磷酸钠峰计算一般为7000,地塞米松磷酸钠与地塞米松的分离度应大于4.4。

测定法 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适量,用流动相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40μg的溶液,精密量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地塞米松磷酸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四、注意事项:

五、思考题:

1.何谓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其常用的固定相和流动相有哪些?如何选择?

2.液相色谱流动相、样品前处理注意事项有哪些?

第四篇:03实验三 酸碱混合物测定的方案设计(双指示剂法)-教案

实验三 酸碱混合物测定的方案设计(双指示剂法)教案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实验B 教学内容:酸碱混合物测定的方案设计(双指示剂法)实验类型:设计

教学对象:化工、环境工程、药学、生物科学、应用化学、医学检验、制药、复合材料、生物工程、生物技术

授课地点:中南大学南校区化学实验楼301 授课学时: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巩固移液管、酸式滴定管的正确使用;

2、掌握电子分析天平的正确使用;

3、了解酸碱混合物的测定意义和常用碱度的表示方法;

4、学习HCl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5、掌握双指示剂法测定碱混合物的原理、方法和计算;

6、熟悉甲基红、酚酞、甲基橙指示剂终点颜色判断和近终点时滴定操作控制

二、知识点:

酸碱反应、化学计量点、酸碱指示剂、滴定终点、碱度的表示方法、标准溶液、移液管、酸式滴定管、电子分析天平、实验报告的撰写(数据处理三线表表格化)、有效数字

三、技能点:

玻璃器皿的洗涤、移液管的使用、酸式滴定管的使用、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HCl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碱混合物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甲基红、酚酞、甲基橙指示剂的变色特征和近终点时滴定操作控制

五、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现场讲解指导等

六、复习引入:

1、复习酸碱滴定法有关知识,提问学生:(1)HCl酸碱滴定法测定对象是什么?(溶液中的氢氧根(OH-)离子的浓度,并且溶液中的碱性物质的碱的强度要满足cKb>10-8)(2)强酸直接滴定弱碱时一般以什么做指示剂?(甲基橙或甲基红)(3)滴定终点颜色如何判断?(由黄色变橙红色30s不褪色为终点)[引入]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组分及其含量

[引言] 酸碱滴定法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和结果准确,因而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酸碱混合组分的分析问题,如氢氧化钠物质中常常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钠、纯碱中含有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氯化铵中会有一定量的游离盐酸(HCl)、硫酸铵中会有一定量的游离硫酸(H2SO4),为了检验碱和铵盐的质量等级,需要对混合酸碱物中的各组分进行测定;在氟化氢、四氟化硅的生产过程中,会有硫酸和氢氟酸混合酸体系,分析其各组分的含量,为生产工艺控制提供有效的保障。在同一个试样中测定各组分的含量,用标准酸或标准碱溶液进行滴定分析,根据滴定过程中的pH值的变化情况,选用两种不同的指示剂分别指示终点,这种方法称为双指示剂法。该法快速、简捷,已广泛应用于酸碱混合物的分析与测定。

[新授]课题:碱混合物测定的方案设计

[提出任务]教师提出本课题的学习任务:

1、工业混合碱测定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碱度常用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3、氢氧化钠与碳酸钠混合碱的测定操作方法。[任务探索]

1、工业混合碱测定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根据有关学习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1)工业混合碱主要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用什么滴定法测定混合碱的组分及其含量?

(2)用什么试剂作指示剂?各指示剂的变色点和变色范围是多少?

(3)测定Na2CO3与NaOH或Na2CO3与NaHCO3的混合碱时,第一和第二化学计量点的pH值各是多少? [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混合碱测定的基本原理

工业碱是Na2CO3与NaOH或Na2CO3与NaHCO3的混合物,采用双指示剂法酸碱滴定进行分析,测定其组分及各组分的含量。

在混合碱的试液中加入酚酞指示剂(变色范围8.0~10.0),用HCl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近无色)。此时溶液的pH值为8.31,试液中所含NaOH完全被中和,Na2CO3也被滴定成NaHCO3,反应如下:

NaOH + HCl = NaCl + H2O Na2CO3 + HCl = NaCl + NaHCO3

设滴定体积为V1ml。再加入甲基橙指示剂(变色范围3.1~4.4),继续用HCl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即为终点。此时溶液的pH值为3.9,试液中所含NaHCO3被中和成H2CO3,反应为:

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设此时消耗HCl标准溶液的体积为V2ml。根据V1和V2可以判断出混合碱的组成。

设试液的体积为Vml。

当V1>V2时,试液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NaOH和Na2CO3的含量(以质量浓度g•L-1表示)可由下式计算:

NOHa(V1V2)CHClMNaOH

V2V2CHClMNa2CO32VNa2CO3

当V1

Na2CO32V1CHClMNa2CO32V

NHCOa3(V2V1)CHClMNaHCO3V

[学生回答](1)工业混合碱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成的?用什么滴定法测定混合碱的组分和含量?

工业碱通常是Na2CO3与NaOH或Na2CO3与NaHCO3的混合物,采用双指示剂法酸碱滴定进行分析,测定其组分及各组分的含量。(2)用什么试剂作指示剂?各指示剂的变色点和变色范围是多少?

[讲解]用酚酞和甲基橙作指示剂。酚酞的变色点的pH值为9.1,变色范围是pH值为8.0~10.0,甲基橙的变色点的pH值为4.0,变色范围是pH值为3.1~4.4(3)测定Na2CO3与NaOH或Na2CO3与NaHCO3的混合碱时,第一和第二化学计量点的pH值各是多少?

[讲解] 测定混合碱时,溶液中有Na2CO3与NaOH或Na2CO3与NaHCO3的存在,当滴定达到第一化学计量点时,溶液为NaHCO3和NaCl的混合液,溶液的pH值主要由NaHCO3控制,可根据酸式盐溶液计算第一化学计量点的pH值,其值为8.31;当滴定达到第二化学计量点时,溶液为饱和H2CO3和NaCl的混合液,溶液的pH值主要由饱和H2CO3控制,饱和H2CO3溶液的浓度一般为0.04mol·L-1,可根据多元酸溶液计算第二化学计量点的pH值,其值为4.0。

2、碱度常用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讲解] 碱度常用的表示方法有Na2O、NaOH、Na2CO3、NaHCO3等物质含量或浓度来表示物质的碱度。

3、氢氧化钠与碳酸钠混合碱的测定操作方法。[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报告中的实验步骤。[讨论] 四个学生一组,归纳测定操作要点。

[提问] 学生代表小组发言:氢氧化钠与碳酸钠混合碱的测定步骤(1)0.1mol/L 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准确称取Na2B4O7·10H2O三份,每份0.4g~0.6g,置于250mL锥形瓶中,各加蒸馏水60mL,使之溶解,加甲基红2滴,用欲标定的HCl溶液滴定,近终点时,应逐滴或半滴加入,直至被滴定的溶液由黄色恰变成浅红色为终点。记录消耗的HCl溶液体积,重复上述操作,滴定其余两份基准物质。

根据Na2B4O7·10H2O的质量m和消耗HCl溶液的体积VHCl,按下式计算HCl标准溶液的浓度CHCl,CHCl2m(Na2B4O710H2O)1000M(Na2B4O710H2O)VHCl

式中MNa2B4O7·10H2O-------硼砂的摩尔质量(381.4)。(2)氢氧化钠与碳酸钠混合碱的测定

用移液管移取

10.00mL试液

(3)数据记录与处理及结论 a、HCl标准溶液的标定

序号 Na2B4O7·10H2O质量/g V(HCl)/ml C(HCl)/(mol·L)平均值 RSD 1 2 3

1250mL锥形瓶 HCl 滴定

1d 酚酞

HCl标液滴至恰好红色消失

准确记录HCl体积V2平行三次 黄色变橙色

再加入1d甲基橙

记下V1 结论:HCl标准溶液的浓度c=

95%置信度下平均值的置信区间c=x2.5s b、酸碱混合物的测定 酸碱混合物中碱1的含量

序号 混合碱体积/ml V/ml ρ1/ g•L ρ1平均值 RSD 1 2 3

1-1注:当分析试液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时,V1=V1-V

2当分析试液为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时,V1=V结论:混合碱中碱1的浓度ρ=

95%置信度下平均值的置信区间ρ=x2.5s 酸碱混合物中碱2的含量

序号 混合碱体积/ml V/ml ρ1/ g•L ρ1平均值 RSD 1 2 3

2-1注:当分析试液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时,V2=V2

当分析试液为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时,V2=V2-V1

结论:混合碱中碱2的浓度ρ=

95%置信度下平均值的置信区间ρ=x2.5s

[小结] 采用双指示剂法用HCl标准溶液滴定测定混合碱的组分及各组分的含量是国际国内广泛应用的快速、简捷的分析方法。在混合碱溶液中,先以酚酞为指示剂,用HCl标准溶液滴定混合碱溶液由红色变呈微红色(近无色)为终点,记录HCl标准溶液消耗体积V1,再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用HCl标准溶液滴定混合碱溶液由黄色变呈橙色为终点,记录此时HCl标准溶液消耗体积V2,根据V1和V2的大小,判定混合碱的组成并计算各组分的含量。[演示] 学生代表上讲台演示测定操作过程,其余学生观察其操作。[讲解、示范] 教师点评学生演示操作过程的正误之处并讲解示范操作要点:(1)取样的方法:取样量25.00mL,取样仪器:移液管(2)移液管的操作:吸液、调整液面的方法、放液

(3)酸式滴定管的操作:左手的用法,防止管尖和两侧漏液

(4)终点判断:以酚酞为指示剂时,待滴定至溶液红色消失又即可返红时即接近终点,要注意每加一滴HCl标准溶液都需充分摇匀,最好每滴间隔2-3s,滴到微红色刚好消失即为终点;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时,待滴定至溶液橙色出现又即可返黄时即接近终点,要注意每加一滴HCl标准溶液都需充分摇匀,最好每滴间隔2-3s,滴到橙红色刚好出现即为终点 [讲解注意事项]

1、HCl标准溶液使用前必须再次摇匀;

2、实验前检查活塞是否灵活或漏水,必要时重新涂油。注意手握活塞的正确姿势,手心不可顶活塞;

3、混合碱系NaOH和Na2CO3组成时,酚酞指示剂可适当多加几滴,否则常因滴定不完全使NaOH的测定结果偏低,Na2CO3的测定结果偏高。

4、最好用NaHCO3的酚酞溶液(浓度相当)作对照。在达到第一终点前,不要因为滴定速度过快,造成溶液中HCl局部过浓,引起CO2的损失,带来较大的误差,滴定速度也不能太慢,摇动要均匀。

5、近终点时,一定要充分摇动,以防形成CO2的过饱和溶液而使终点提前到达。

6、酚酞从红色变为无色,但肉眼观察这种变化不灵敏,因此滴到微带浅红色时为终点。每次滴定条件尽量掌握一致。[学生分组] 以每个同学一组分为24~30个小组

[学生实训] 测定混合碱的组成及其含量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成功或失误之处)[试验小结] 教师小结本课题实验完成情况。

1、电子分析天平的正确使用,药勺的正确握法,加固体样品的正确加入方式;

2、酸式滴定管的规范操作:克服漏液的现象;

3、近终点时颜色判断和操作:近终点,慢滴多摇,控制半滴操作;

4、分析误差产生原因:滴定速度控制不当;终点判断不准确;读数误差;酸式滴定管管尖和两侧漏液等因素。

[布置作业]:根据你的测定,我们本地区的烧碱或纯碱指标属于那个等级?(写出测定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数据和测定结果)

下载蛋白质含量测定——双缩脲试剂法,实验报告(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蛋白质含量测定——双缩脲试剂法,实验报告(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