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女大学生和青年女犯的家庭状况和父母教养方式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论
父母教养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自尊、人格特征、自我评价能力、应对方式、学业成就、目标定位、职业探索和职业满意度等特点的形成,更是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偏差行为、犯罪倾向及犯罪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幼儿期是个体形成积极自我评价和基本信任感的关键期。依恋理论更明确指出,早期依恋经验会内化为稳定的有关自我、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型。进而对个体适应与发展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因此,早期亲子互动对个体自我评价有模塑作用,并影响个体未来的心理与社会适应。
个体的不良的社会适应很有可能是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个体的违法犯罪行为是违法犯罪机遇与违法犯罪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违法犯罪心理起决定性作用,而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不健康的心理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
自信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作为人应具备的基本自我认识能力,自信心对每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然而,经过大量查找文献,不少青年的自信程度不高而且不同青年群体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很多,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因素等。其中,家庭环境中的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年群体自信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如何呢?以往注重的是对青少年的心理研究,而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另外,对青少年的心理研究着重点放在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或者偏重于对已经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信心的相关研究还很不足。尽管有研究发现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以及各类犯罪人员与正常人群相比在父母养育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都是关于男性服刑人员的研究,所以对女性服刑人员的相关研究尚属空白。我们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成为对相关研究课题的一次扩充。
1.家庭内部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性从家庭内部的教养方式看,无论是女性青年罪犯还是女大学生,其父亲都比母亲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拒绝、否认和过干涉、过保护,较多的惩罚、严厉,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大致吻合。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那些表现出过多惩罚、过度严厉或者过多干涉、保护和过度溺爱的极端化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各种各样的人格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而且,由于中国妇女被传统“相夫教子”的观念所影响,母亲更多精力分配在教育子女上,承担起照顾孩子日常起居和抚养教育职责的主要是母亲,而父亲主要的职责还是养家糊口和建基立业,父母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这种角色地位的差异就容易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有所差异,这容易使母亲表现出较多的理解、关爱、保护和干涉,使父亲表现出较多的惩罚和严厉,这也体现了典型的”严父慈母”的教养理念。所以,中国家庭里的母亲相对于父亲来说,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本来,父母教养方式的适当差异,起到的是一种互补作用,是有利于子女成长的。如果这种差异超出了一定限度,走向极端,很难给子女明确的期望,只会令其无所适从,而且易造成子女心理冲突,产生神经质行为,难以获得心理和行为的同一,导致他们的社会行为出现偏差,从而易入歧途。因此,双亲教养方式的一致性十分重要。
2.两类群体间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从整体来看,两类群体之间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确实显著。通过与女大学生的比较分析发现,女性青年罪犯的父母教养方式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女性青年罪犯的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差异极为显著,女性青年罪犯的父亲比母亲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干涉过保护,过多的偏爱、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第二,女性青年罪犯的父母与女大学生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多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
产生这些特点的可能原因主要有:①家庭结构的残缺严重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已有研究发现,女性青年罪犯来自家庭结构残缺(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受到较大影响。由于父母的角色地位不同,对孩子社会化过程产生的影响也有所差异。残缺的家庭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的缺失,不仅直接制约着孩子社会化的效果,而且也容易导致剩余的父母一方在对孩子教养的过程中采取极端化的教养方式,要么过度干涉、过度保护、过于溺爱孩子,要么有太多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对孩子缺乏关爱和理解;②父母的角色地位和对孩子的期待影响其采用的教养方式;③受教育程度低也可能是推向其走向犯罪道路的因素,因为过早地脱离学校教育,可能会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少年的影响从而主动或被动地导致犯罪。总之,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易阻碍孩子正常社会化,形成不良习惯与人格,而这些不良习惯与人格正是犯罪的内在动因。监狱女犯的父母缺乏情感关爱或者过度严厉惩罚、教养不当,以至于孩子自暴自弃,这可能是其推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之
3.两类群体在个体自我评价上的差异从自我评价情况看,女性青年罪犯在体育自信、学业自信、总体自信水平这几个维度上的自信水平均显著低于普通在校女大学生。由此来看,女性青年罪犯可能因为在学业上和体育方而的自信水平较低,进而对自己的总体自信水平评价不高,较低的自信水平或许是促成她们犯罪的因素之一。
4.两类群体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个体自我评价的关系女性青年罪犯的EMBU因子与自信心的某些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母亲的偏爱被试、母亲的拒绝否定、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父亲的过干涉和过保护等多数因子与女性青年罪犯的自信水平显著相关。而在校女大学生的EMBU各因子与自信心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与女性青年罪犯相比有明显不同。父亲的偏爱和父亲的过保护在女大学生的恋爱自信上呈显著负相关;而其他因子均与自信水平并无显著相关。
综上表明,虽然母亲教养方式不一定直接影响女性青年的犯罪行为,但是它与女性青年自我评价情况之间的关系较之于父亲的教养方式更为密切。进一步还说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女性青年罪犯自信心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对女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女性青年犯罪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之间有很大关系。无论缺乏父爱还是母爱,都可能给处在社会化关键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带来终身难以愈合的创伤,使孩子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第二篇:正确处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在教育内容方面虽然有环环相扣的关系,但要明确的是各有侧重。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他们接受教育的顺序应该先是家庭的、再是学校的、再后是社会的,当然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在孩子未上学前,家庭教育是相对独立的,就是说它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不甚紧密。而孩子进入学校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十分紧密起来。事实证明: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要做好家庭教育,就应该正确处理家庭教育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有着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它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之先。人们有一个共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此,要明确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所以,做好家庭教育,意味着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夯实基础。二是它的教育内容包罗万象。孩子要成才,必要的条件是应该具备积极的、向上的、坚韧的做人做事的好习惯,同时要有一种较强独立生活能力。家庭教育就是通过大量的生活实践,培养孩子懂得生活、学会生活的种种好习惯。只有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才能汇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溪流,集成孩子提高生活能力的江河。三是它贯穿于人的教育的自始至终。所以我们讲的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家庭教育要处理好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方法是要根据家庭教育的特点,首先打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是家长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其次要通过家庭教育把孩子学到的知识融化在实践中,把做祖国建设合格人才的愿望作为孩子人生的总目标;第三要打好家庭教育的“持久战”,改变“依赖”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被动状态。家庭教育有常计划和短安排,要结合各个家庭的实际,积极主动地、经常地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
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要密切配合家庭教育,应该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在很多情况下只是流于形式的问题。我们知道:家长会是学校配合家庭教育的好方法。但,当前的很多家长会不是“总结会”,就是“批评会”。而这些“总结”和“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主观看法,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与客观相脱离。还有,不能总是利用家长会请心理专家作报告。因为这类专家的报告侧重于心理学专业,对于家长来说可操作性较差。我们应该清楚:心理学毕竟是一门专业。它在庞大的家庭教育内容中只占较小的比例。二是有些课程设置与家庭教育的实际相脱离。例如,小学一二年级开设英语。其危害是影响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孩子母语的基础训练。还有给很多家庭造成了精神负担和经济浪费,同时导致了家庭知识教育、常识教育被搁浅。三是学校有些教师的继续教育滞后于家庭教育的需要和社会教育的发展,导致很多教师不能较好地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三、社会教育。一般说,社会教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范畴去理解,可以收它是家庭和学校教育外的教育。这个解释是从教育的环境而言的。因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抛开教育内容不同,实质上是在三种不同环境中的教育。那么,社会教育如何配合家庭教育呢?当务之急是应该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家庭教育。因为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家庭教育是“私”事,所以得出社会教育管不了“私”事的结论。我们必须清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个道理。如果说,家庭这个细胞出了问题,社会这个肌体不就是唇亡齿寒吗?二是社会教育配合家庭教育不能是盲目的。因为国家有“十一五”家庭教育规划”。在规划里面,对社会如何重视家庭教育做了明确规定。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一种责任,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保护家庭这个细胞,就等于社会在保护自己的健康肌体。
要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关系,首先要明白家庭教育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然后才能结合各个家庭的实际,利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家庭教育,这也是我们讨论如何处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关系的真正目的。
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点心得
上传: 吴晨更新时间:2012-5-26 9:14:2
2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学校无疑充当着一个正规渠道和主体承载的角色,但这并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全部途径。与学生相关的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影响力决不逊于学校教育,这些非系统性的社区教育因素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完善,甚至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应该从校内向校处延伸拓展,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才能教育好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一、学校教育是中心
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勿庸置疑的,也是学生健康成长所不可少的。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智力发展也处于最好时期、求知欲、接受能力最强,他们只有在学校有目的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才能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己。因此,班主任应该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外,充分利用班级黑班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拓宽德育途径。如我校本学期开展的“孝行、雅行”系列活动教育在引导学生在成长中学会感恩,增强爱国情感、责任意识、成才信心,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中起到较好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生动活泼的文艺汇演、歌咏比赛、演讲、诗歌朗诵比赛、作文比赛和各种知识竞赛,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思想。使学生养成了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等良好品德。
二、家庭教育是重要环节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家庭中丰富的情感是学校教育所不及的。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也确实起到了不同于学校的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育开发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这是提高青少年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众多家长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对孩子的成长与教育缺乏良策,存在若干困惑与苦恼。在与家庭联系中,发现: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在培养子女成才的观念上存在失误,只重视检查子女各科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其思想道德的培养教育。有些家长平时过份娇宠孩子,一旦子女做错什么事,总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的艰辛、代价,一心为了养育孩子,孩子不应做出错事,因而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法训斥孩子,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有些家长借口工作繁忙,平时极少与子女交谈,了解其思想情况,而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寄托给学校。然而,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失误造成的。如我校一个姓陈的学生,经常迟到,多次缺交作业,甚至于考试作弊。其父母双方对他的教育就有严重失误,一方是过分溺爱怜惜,甚至包庇袒护其缺点错误;一方是过分简单粗暴,经常以打骂代替教育。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得不请其父母双方一齐到学校,多次与他们座谈,从分析该生存在问题入手,指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的不协调造成的严重后果,希望他们在教育孩子时要讲究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协调一致,才能有教育效果。最后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该学生有了明显进步。这充分说明
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在学生家长会上,学校应该根据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失误,专题讲述如何搞好家庭教育问题,如:家庭教育如何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讲究科学方法;家庭教育应注意能力培养,加强良好品质的养成教育;家长要关心爱护孩子,为其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等,努力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
教育和培养孩子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是严爱相济的过程。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爱护、教育、鼓励应该持之以恒。随着孩子的成长,勤学上进理想的确立,家长的重要责任是多鼓励,使其感到自己逐渐成熟了。这样,孩子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经受磨炼,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三、社会教育是基础和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单纯依靠学校一个渠道来传授知识,学生只限于课堂来获取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社会应在下述三方面有所作为。第一,坚持正确导向。必须理直气壮地弘扬正气,弘扬高雅,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第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第三,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所以各种校外教育机关在吸引学生参加有益的活动,占领校外教育阵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各种专门人才中,无疑对学校教育起到了一个补充和促进的重要作用。
曾看过一份以“中学生的社会意识”为主题的抽样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富有冒险精神,但又缺乏艰苦思想。
2、敢于参予和创新,但缺乏主动精神。
3、内心存在自我矛盾意识。
4、缺乏个性,他们对成年人有很大程度上的模仿性。
5、思想波动性大,易走极端化。
6、具有逆抗性,普遍带有反传统心理。
7、缺乏全面、合理性的认识观,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过高估计自己。善于客观待人,主观待我。
8、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又有强烈的自悲感存在。
9、对社会的态度:疾恶如仇,反对腐败,反对不健康的社会风气,拥护和支持新生事物,强烈赞同并参予好人好事行为。但有时在真正面临问题时又成为一个旁观者。
10、对家庭,普遍有一种过高的要求和不合实际的心理。
11、崇拜英雄、明星、成功者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追求时尚,但常常带有盲目性。
12、早恋、吸烟等。
从调查数据和学生存在的问题中,我认为,中学生对社会现状和影响程度非常敏感,而且在认识程度上也从单一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学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大,虽然有多半的学生对问题都有积极的选择,但很多问题上近30%的消极反应也令人堪忧,仅从负面的角度分析,至少有四点:对社会快速的发展感到不适应,对未来前途信心不足;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受到多方面的干扰,影响了正常的思维和行为判断;过于现实和人本化,理想与奉献精神淡化;实践能力低,缺乏生存竞争意识等。前面涉及的诸如此类问题成因很复杂,有生理、心理和思想素质的因素,有环境因素,有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因素,但社会教育以及学校与社会教育二者关系的脱节是极重要的一环。有人说:现在学校老师把学生教育成才需要一个月,而社会上某些不良环境把学生教育成虫只要一天。“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这种说法不管是否夸张,但是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是公认的。现在充斥于社会的非价值取向、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浸染、安全诚信问题、不良文化因素等等,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冲击和危害。由于涉及社会的综合各方面,要消除这些现象有很大的难度,加上学生家长们受教育的程度及素质有区别,故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及效果也因人而异。特别是现在的社会存在许多较复杂的现象和商品经济冲击下的新特征,学生会自觉与不自觉地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可见学生的成长与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为特征的社会教育密切相关。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
现代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的三结合,形成合力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学校加强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要求的一致性。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和统一,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使学生努力方向更明确,有动力,避免了不知所措和犹豫徘徊。三方面的教育都要按照教育目的提出的要求,作为教育的统一目标和要求,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和教师沟通配合好,不能各行其事;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
2、教育作用的互补性。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不管其作用大小,勿庸置疑,对学生都会有影响。那么,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几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根据个人的特点,还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各自的才能,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3、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在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教育中,学校教育更自觉,目的性更强一些,并且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学校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与配合,向家庭宣传教育方针、政策、介绍正确的教育方法,以推动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研究教育经验和规律,普及科学教育知识、提高全民族家庭教育水平。另外,还可以采取与家长书面联系、对话、或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互通情况,共同制订教育计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家庭教育在学校的指导与配合下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也要同社会教育取得联系和密切配合,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相互联系、支持、可以扬长避短、校内外结合、以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控制学生所处环境,减少消极影响。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从社会大教育中优化出来的的一个更积极向上、更生动纯洁的育人园地,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同样不能忽视,社会这个大课堂既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宽广的教育环境,又决定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向。第一,学校有责任进一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经常召开各种类型的家长会议,班主任进行家访或通过多种联系手段,及时向家长们通报学校的各项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使家长们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意图,协调好教育的步调及要求,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教育的效果。第二,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学校、班主任加强联系。班主任要做好家访工作,也希望家长到学校访问,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学校对学生当前的教育意图和要求等。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其目标都是一致的,家庭教育只有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效果。所以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第三、整个社会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只有努力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才能使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第三篇:5为什么说大学生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
5为什么说大学生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在奋斗的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经常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在奋斗的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对这个问题,在当前,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着重从以下五个面来认识和理解。
(一)这是由理想的内容所决定的理想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指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的,或主流方向的奋斗目标,社会理想就是祖国和人民的理想。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理想从总体上看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共同理想,一是远大理想。目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远大理想。
当代大学生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立志当高远。社会的共同理想就是大学生青春的火焰和生命的动力。社会的远大理想如太阳,唯其大,才有永不枯竭的热能;如灯塔,唯其高,才能照亮前进的航程。当代大学生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就要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共同理想、远大理想之中。只有这样,胸怀才能宽广,人生事业才能辉煌,也才能在奋斗的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大量事实告诉人们,那些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对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是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鸿鹄之志,并在实践中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人。
(二)这是由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所决定的理想变为现实要遭遇波澜和坎坷。在现实生活中,渴望早日实现理想,希望顺利实现理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实现理想设想得过分容易,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那就会影响理想的实现,甚至会导致人们在困难面前对理想失去信心。
大学生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实现理想、创造未来的途中,才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开阔胸襟,放开眼量,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会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的多与少、得与失。若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相脱离,个人遭遇到一点困难、曲折或失败,就往往会感到缺乏力量的支撑和立足的根基,从而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动摇理想信念,就不可能将理想最终变为现实,更不可能体会到实现理想的巨大幸福。
(三)这是由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目的和肩负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决定人生的道路和方向,决定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判断人生目的是否科学,根本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发展是起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用。当代中国,只有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积极推动祖国向现代化强国发展,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自觉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这样的人生目的才是大学生应当确立的科学的人生目的。
科学的人生目的具体体现为三个结合:一是将个人的事业成功与祖国现代化的建设成就结合起来。个人事业的成功不是一种超然于社会之上的空想或幻想。在我们国家,真正的成功应当是一种有益于人民的社会功利,是一种社会性的积极的评价和赞赏。因此,追求事业成功的目的必须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必须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这样的人生目的,才具有现实性、真实性和价值性。二是将个人的生命完善性与人民的“共同富裕”相结合。我们承认并且允许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追求和改善个人的生存环境,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从而使个人生命在富足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具有生存的良好性和发展的完善性。但在我们的社会里,归根到底,一个人的人生目的只有与大多数人的共
同富裕相结合,它才具有安全性、合理性和可靠性,才能得到最大多数人的认同、肯定和积极评价。三是将个人的人生实践与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我们承认一个人的人生目的的实现,要靠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与社会和人民相分离。为人民服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一个人只有在有利于人民的事业中,在服务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实践中,才能最终确立自己科学的人生坐标,找到人生是什么、人生为什么、人生做什么的正确答案。当代大学生将自己的人生奋斗实践与为人民服务相结合,其人生目的才具有完整性、高尚性和永恒性,也才能最终将自己的理想化为现实。
(四)这是由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决定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和GDP的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和GDP的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将人的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以经济、社会的发展
促进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使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科学发展观和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在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和发展中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是够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认识发展问题和推动发展工作。
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内容,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造福人民。这就表明,大学生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深刻而全面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才能在奋斗的实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五)这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所要求的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胡锦涛同志着眼于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从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的“八荣”,是从肯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精辟概括 它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集中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的“八耻”,是从否定的方面对不良的社会现象的深刻批评,它切中时弊,揭露了种种社会丑恶现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首要和基本的两条要求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大学生应当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化爱国之情为为报国之行,自觉地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刻苦学习,开拓创新,通过各种形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权利与义务、竞争与协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发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样,才能够成为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的促进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才能在奋斗的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第四篇:如何看待和处理个人与集体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化解工作压力大个人进步慢休假难保障等心理落差。
第二专题讨论题:
如何看待和处理个人与集体、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化解工作压力大、个人进步慢、休假难保障等心理落差。
下面我就正确对待工作与家庭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同志摆正不了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关系,常把二者相混淆,并系成了一个个“疙瘩扣”,“剪不断,理还乱”。为此虽然矛盾不断,但却还非常困惑,弄不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里我们且不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应该有下面几点关于工作和家庭生活的认识; 认识之一,工作的主要目的说大点是为了国家,说小点是为了自己的小家。既然工作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国家,那么倘若因为家庭而严重干扰了正常工作的话,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生活,调整一下生活了,不然的话就是本末倒置,失去了本来意义。
认识之二,家庭生活会直接影响到工作。家庭生活的温馨、幸福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工作心情,进而会影响到工作状态和工作成绩。
第五篇:如何看待和处理个人与集体、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化解工作压力大、个人进步慢、休假难保障等心理落差。
第二专题讨论题:
如何看待和处理个人与集体、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化解工作压力大、个人进步慢、休假难保障等心理落差。
下面我就正确对待工作与家庭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同志摆正不了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关系,常把二者相混淆,并系成了一个个“疙瘩扣”,“剪不断,理还乱”。为此虽然矛盾不断,但却还非常困惑,弄不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里我们且不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应该有下面几点关于工作和家庭生活的认识;
认识之一,工作的主要目的说大点是为了国家,说小点是为了自己的小家。既然工作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国家,那么倘若因为家庭而严重干扰了正常工作的话,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生活,调整一下生活了,不然的话就是本末倒置,失去了本来意义。
认识之二,家庭生活会直接影响到工作。家庭生活的温馨、幸福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工作心情,进而会影响到工作状态和工作成绩。
认识之三,在单位上的时间,是属于工作、属于领导和同事的。正常的情况下,人们每天的工作量都不是满负荷的,所以要尽量把工作在单位上处理完,而不要带回家去。在家庭的时间,是属于生活、属于家人的。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就应该多问候问候老人、关心关心孩子,多跟爱人沟通交流,以增进夫妻之间的感情。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工作生活“不分家”,经常性把工作带回家来作,或者经常性地没完没了地工作,结果会造成两头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