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醉翁亭记》英译对比批评_译者主体性[样例5]

时间:2020-10-26 12:0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欧阳修《醉翁亭记》英译对比批评_译者主体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欧阳修《醉翁亭记》英译对比批评_译者主体性》。

第一篇:欧阳修《醉翁亭记》英译对比批评_译者主体性

欧阳修《醉翁亭记》英译对比批评_译者主体性

论文导读::《醉翁亭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诗人欧阳修散文名篇之一,本文以赖斯的翻译批评层次理论为指导,从原语文本类型及语言层面、以及译者主体性等方面对《醉翁亭记》的二个最典型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建立更为合理的翻译批评理论模式提供借鉴。论文关键词:《醉翁亭记》,译者主体性,翻译批评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典散文名篇之一。中国古典散文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这不仅体现在散文的内容上,也体现在文字本身所蕴含的美上。《醉翁亭记》的英译本很多,本文主要对比分析最具代表性的两译本:即杨宪益夫妇和英国著名汉学家 Giles 的英译本。

一、从原语文本类型及语言层面 从原语文本类型及语言层面看,二篇译文风格迥异、但各有所长。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注重“忠实于原文文本”的原则,语言贴切译者主体性,表词达意方面也是既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这样高质量、高水准的译文,千百年来古往今来译者大都望而却步。相比之下,英国汉学家 Giles 的译文则更注重于传达原文的“雅致”,给人以美的享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他译文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语言文体上,采用逐层脱卸的方法,把所描述的对象由远及近,由外到内,渐进地点出描述的中心对象;在语言风格上运用古典词汇和现代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段;在韵律中大量使用习语,使得译文有着音乐和诗一般的韵味。例如,二篇译文对亭子周围四季更替不

同景致的描绘。

原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译者主体性,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杨译文:Then in the course of the four seasons,You find wild flowers burgeoning and blooming with asecret fragrance,the stately trees put on their mantle ofleaves and give a goodly shade,until wind and frost touchall with austerity,the water sinks low and the rocks at thebottom of the stream emerge.Giles 译文:The wild flowers that exhale their perfume from thedarkness of some shady dell;the luxuriant foliage of the dense forest ofbeautiful trees;the clear frosty wind;and the naked boulders of the lesseningtorrent;—these are the indications of spring,summer,autumn,and winter.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见,杨的译文于属于原文的忠实再现;而Giles 的译文在语言的文体、风格和韵律方面见长,用语地道译者主体性,形象生动巧妙,活灵活现了原文的美感。但他的译文相比于前者,有误译之处。如:

原文: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杨译文:In the distance,densely wooded and possessed of a rugged beauty,is Mt.Langya.Giles 译文:…over which the eye wanders in rapture away to theconfines of Shantung.(琅琊山在滁州而非山东)

译文中还出现多处漏译误译现象,如“水声潺潺”(gurgling)没有译出涓涓流水之声;“酿泉”译作“Wine-Fountain”不如“Brewer“s Spring(杨宪益)”、恰当,因为酿泉非泉名(泉名实为让泉),而是酿酒之泉;“云归而岩穴暝”一句“岩穴”漏译;“非丝非竹”误译为“there is no thought of toil or trouble(忘却辛劳和烦恼)”;“颓然乎其间者”翻译成“bald at the top of his head(秃顶)”等等。

二、从非语言层面剖析原因 赖斯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中指出:翻译最初开始于译者对源语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不同的译者对源语的阐释过程一定是不同的。译者对源语文本的解码就从主观上影响了翻译批评。因此译者诠释这个主观因素影响了不同译本的产出。汉学家翟理斯虽然拥有文学天赋,能写非常流畅的英文,但他缺乏哲学家的洞察力。他能够翻译中国的句文,却不能理解和阐释中国思想。对中国文化底蕴的缺乏和文化缺失使他在理解原文上出现了以上等处失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因此译者主体性,在肯定他的音、形、义以及表达方面长处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译文的不足。因为对古汉语散文的理解,需要译者具有古汉语能力、文化解读能力、同质文化生活经历和审美情趣等。由此可见,典籍英译的主体应该是汉语译者,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所译完的作品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润色和加工。

三、总结 翻译批评有无规律、模式可循。通过以上二篇译文的对比分析,正如

赖斯指出:翻译批评既具有潜力又有其局限性。即既要看到语言层面(如语义、词汇、语法和语体)又要看到非语言层面(如语境、主题、时间、地点、源语环境的读者群、源语作者和感知因素);译本既受到译者的主观因素(如译者诠释、译者个性),又受到非主观因素(如翻译目的、读者群)的制约。因此只有综合考虑各个层面和各项因素,才能提出一个更为客观、合理的翻译批评标准模式。

[参考文献][1]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M].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2]贾秋彦.醉心于翻译美文-Herbert A.Giles 的译作《醉翁亭记》赏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3]宋聚梅.诗情画意秀丽多姿-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J].西江教育论丛,2003,1.[4]喻海燕.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翟译《醉翁亭记》简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第二篇:陈小妹-从译者的主体性看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的英译研究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的英译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前人对翻译主体性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式的梳理,发现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翻译的主体界定、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不同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等方面。然后简要的介绍了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及《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研究现状。关键字:译者的主体性

莫言

《生死疲劳》

翻译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对原文的忠实,改译、编译不是翻译,从根本上说是文本中心论。从严复的“信、达、雅”,到奈达的“功能对等”和纽马克的“语义翻译”都体现了对原语文本的重视。随着“文化转向”的出现,翻译中起重要作用的译者从后台走了出来,译者的主体性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一、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

(一)译者翻译主体的界定过程

在我国,最早对翻译主体进行阐释的是杨能武(1987),他认为“同其他翻译文学活动一样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翻译家和读者”,将翻译主体的研究范围从译者拓展到作者、读者,袁莉(2002)从阐释学的角度分析认为“译者是唯一的要素主体”,陈大亮(2004)进一步分析了翻译主体的内涵,否定了作者为翻译主体,并认为“译者是唯一的翻译主体”,许钧(2003)将对翻译主体的界定归纳成四种: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作者和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

(二)关于译者主体性理论的研究

1.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陈先达(1991)提出“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而不是主体作为人的规定性。”,并人认为“主体性最根本的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简言之是人所有的主观能动性”,揭示了人与主体的内涵和主体性最根本的内涵,但是忽略了主体性还有受动性的一面。许钧(2003)认为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译作中体现的“艺术人格自觉”,其核心是译者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查明健、田雨(2003)提出,译者的主体性体现于翻译过程、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

文关系、译者与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间关系方面。陈大亮(2005)在对翻译研究三种范式(作者中心论范式、文本中心论范式和读者中心论范式)影响下的翻译主体性进行分析后指出各种翻译范式的局限性并断言这三种翻译范式使翻译主体性陷入困境,翻译研究呼唤主体间性的出场。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向标示着国内外翻译研究的新趋向。2.不同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国内的研究者主要从阐释学、女权主义、生态翻译观、接受美学等角度出发研究译者的主体性。还有解构主义、选择适应论、互文性理论、后现代主义等视角,只是从这些角度深入研究的学者不是很多。

屠国元、朱献珑(2003)从阐释学的代表伽达默尔的对话模式出发,认为译者与作者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从而使主体性走向了主体间性,认为翻译的实质即解释,是融入译者的主观审美和历史情境的艺术创造行为,译者是一个有意识的主体参加到翻译的活动之中的。唐培(2003)从阐释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翻译过程中译本的选择、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的确定到对作品的阐释都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徐来(2004)认为,在女权翻译观的指导下,译者会采取多种激进的策略来改造和操纵译文。冯文坤(2005)认为女权主义下的译者主体性只有通过自身外在的“他者”才能辨认出来出来。杨朝燕、丁艳霞(2007)研究认为女权主义翻译的初衷不是承认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存在,而是翻译研究和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

刘国兵(2011)从翻译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译者在发挥其主体性时必须充分尊重其它翻译主体特别是翻译生态链的发动者,即原文作者,同时也要考虑潜在的译语读者,也要充分了解原语文化,努力做到思想信息的有效“移植”。朱月娥(2010)认为,在生态翻译观启示下,译者应站在全球的高度,关注翻译的“无机环境”,保持多样性的语言生态形式,承认文化差异性和尊重异文化,以平等对话为原则,以建立良性的文化关系为目的,保持全球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持续发展。

周梅(2007)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切入分析,认为文本的不确定性及“图式化视界”框架下的文本“空白点”理论既制约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同时又提供了译者再创造的“度”,即,译者的再创造应以作品本文的物质语境和相对的时代语境为限度,译者的再创造也必须置于文本的既定框和文本内涵所产生的历史范畴之内,译者的再创造应以原作的艺术意境和价值定位为根本。

二、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

相关研究主要结合具体的文学文本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佛经、戏剧、电影等,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实际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运用和发挥。

宋杨(2006)认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文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的把握的再现方面,并分析了译者对原作的主观感受、译者的语言风格、意识形态、个性和主观审美偏好、文化修养等的等因素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陈梅(2006)通过研究圣经翻译译者主体性的构建分析认为,译者的主体性建构中的翻译的目的方法乃至氛围都制约着译者,而他们翻译的目的是要让更多的人去相信上帝,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圣经》原作者达到“视界融合”,这种外部力量的制约使得译者必须服从思想意识规范所规范的原作者的精神。束金星(2007)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唐诗翻译研究认为,诗歌意义阐释的多元性不仅在于古诗本身,也在于译者多维视角的存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不同侧面揭示源语文本的丰富内涵,读者多重的艺术享受。张艳丰(2010)从散文节奏的表现、语词的使用、风格的再现、译语的选择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散文翻译中的制约性和能动性。吴晓冬(2010)研究鲁迅小说英译本对比后发现,译者主体的意识形态制约着翻译文本的选择和解读,译者主体的读者意识影响译本的语言处理,译者的身份角色干预影响着文本信息的传递。

三、小说《生死疲劳》英译的相关研究

对小说的英译研究主要集中于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主要的切入点有生态翻译观、顺应论、阐释学、接受美学。

邵璐(2013)研究认为,《生死疲劳》在英译过程中通过删减文化负载信息来降低目标文本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受阻性,使用“伪忠实”译法凸显中国文化和语言特质,从而传达源文本的异国风情。从生态翻译观的角度出发,有学者(杭建琴,2014)分析出葛浩文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合理使用“归化”与“异化”策略,维持了整个翻译生态圈的平衡。邓蓓(2014)从生态翻译学中的语言、文化、交际三维出发研究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认为《生死疲劳》的英译过程中,译者在整体上尽量保持与原文本的一致,试图寻求到原作与译作、原作文化与译作文化环境、翻译生态美学和翻译群落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有研究(褚旭贞,2013)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从文体及语言特色、独特的叙事视角、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程度和文化传递等方面对译者翻译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翻译现象及译者在翻译目的的指导下,对原文本目的语读者及其文化等各方面做出动态的顺应翻译效

果。

四.总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翻译研究领域的学者对翻译主体性的研究表现出前未有的关怀,从谁是翻译主体,到译者的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论题层层深入,不可否认,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深化了翻译研究的发展。基于译学发展的新趋势,翻译主体和主体间性研究的发展,我们应该重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方法,要从宏观、微观多角度多层次系统地研究,同时还要加强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关注。对《生死疲劳》的研究局限于英译过程中的文化因子研究,缺乏更加宽阔的视野,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解释分析该英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成功的翻译主体的功能发挥则更少。

参考文献:

[1]Nida,E.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2]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Gadamer,H.Truth and Method[M].China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4]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创造的循环[J].中国翻译,1987(1).[5]袁莉.关于翻译主体研究的构想[C].//张柏然,许钧.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译学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97~409.[6]陈大亮.谁是翻译主体?[J].中国翻译,2004(2):3~7.[7]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6~11.[8]查明建,田玉.论译者的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22.[9]陈达生.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J].哲学原理,1991(9).[10]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向[J].中国翻译,2005(2):3~9.[11]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8~14.[12]唐培.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兼谈《魔戒》译者主体性的发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报,2003(6).[13]徐来.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J].中国翻译,2004(4).[14]冯文坤.舞者,还是舞?——论女性主义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杨朝燕、丁艳霞.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7.[16]刘国兵.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外语教学,2011.[17]朱月娥.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中的译者主体性[J].中国科技翻译,2010.[18]周梅.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运城学院院报,2007.[19]宋杨.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陈梅.外部力量与译者主体性的构建——以《圣经》翻译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1]束金星.译者主体性与李商隐诗歌英译的多元阐释[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张艳丰.译者主体性与散文翻译——《英国乡村》两种译本的个案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吴晓冬.译者主体视野下的鲁迅小说英译本的研究——以杨译本与莱尔译本为例[D]: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24]邵璐.莫言英译者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伪忠实”[J].中国翻译,2013(3).[25]杭建琴.翻译生态学视阈下译者主体性功能研究——以葛浩文的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J].长冶学院学报,2014.[26]邓蓓.从生态翻译学三维度看葛浩文英译本《生死疲劳》[J]北方文学,2014.[27]褚旭贞.顺应论视阈下的小说英译研究——以葛浩文的《生死疲劳》为例[D]:硕士论文.上海:华东示范大学,2013.

第三篇: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摘 要:传统的翻译理论注重译本的忠实,强调与原作对等,而译者本人则被看做是翻译机器、仆人。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开始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以张爱玲译作《老人与海》为研究对象,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从文本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几个方面着手,探究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文学翻译; 《老人与海》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

一、引言

文学翻译,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是翻译的重要形式。不同于非文学翻译,文学作品的译者多是作家,其本身的创作意识决定了他们在翻译过程中主观意识的发挥。杨武能对文学翻译的译者曾作如下分析:“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翻译家和读者;原著和译本,都不过是他们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都是他们的创作的客体。而在这整个创作性的活动中,翻译家无疑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基于此,本文以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为例,通过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的影响,探究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二、译者主体性

主体性是主体的一种内在能动性,它作用于主体的对象性客体,是主体意识的外化。在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长河中,作者中心论和原作中心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是否以原作为中心,忠实地再现原文是评判译作好坏的主要标准。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被提出,人们对翻译有了重新的认识,翻译研究者开始把译者放在主要的地位研究。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定义主体性呢?学者查明建和田雨将其定义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2]。译者的主体性受其主体意识的操纵,中国翻译学者许钧认为,“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3]。可见,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进行的整个过程中。

三、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一)关于《老人与海》及其译本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作品讲述了老渔人山蒂亚戈与大鱼的抗争经历。主人公山蒂亚戈连着84天都没有捕到鱼,在第85天,他将船驶往大海深处,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山蒂亚戈与大鱼搏斗了两天两夜,直到第三天才将大鱼杀死。在返程的途中,大群鲨鱼前来袭击,最后老人拖着仅剩的鱼骨架回到了岸上。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用凝结简练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简单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在困难面前敢于抗争、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

张爱玲的译本是《老人与海》的第一个中译本。海明威因其简洁凝练的文笔,被冠以“文坛硬汉”之称。作为中国杰出的女性作家,张爱玲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在翻译这部作品时,译者张爱玲发挥怎样的主体性?本文将从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分析探讨其主体性的体现。

(二)译者主体性在文本选择上的体现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优秀的作品很多,译者站在其特定的立场,有目的地选择翻译文本,这本身就带有主观能动性。张爱玲选择翻译《老人与海》这部作品,首先就体现了她的个人意愿。张爱玲在序言中写到:“捕鲸、猎狮,各种危险性的活动,我对于这一切完全不感兴趣。所以我自己也觉得诧异,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4]1。张爱玲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原作的喜爱。而且,海明威电报似得语言与张爱玲一贯推崇的“平淡自然”的风格也很相近。所以,张爱玲翻译《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并不是偶然。

(三)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目的上的体现

同一部作品可能有不同的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不同的译者因所处的环境和个人意识形态的差异,对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他们往往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印记,以达到自己预期的翻译目的。

张爱玲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理念时曾说:“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是因为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5]。在张爱玲的笔下,苍凉是生命的外衣,生命本身是悲哀的,人类无法抗拒外界的力量。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是一部悲剧主义作品,更是英雄主义颂歌。在这部译作的序言中,张爱玲写到:“海明威最常用的主题是毅力。他给毅力下的定义是:在紧张状态下的从容。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而是充满了生命的心酸,我不知道青年朋友们是否能够体会到”[4]2。所以她的译作更突出表现山蒂亚戈在命运面前所感到的迷惘和无助,深化了原作悲伤、苍凉的主题,从而淡化了原作的英雄主义气概。

(四)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策略上的体现

从解读原作开始,到翻译过程中措辞的选择以及句子的组合,都能够体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下面选取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中的几处译文,与吴劳、海观和余光中的译本作对比,分析其主观能动性在翻译策略上的显现。

张译:他绝望地用木棒乱打,目标也看不见,不能够感受到,听得见,他觉得有一样东西攫取他的木棒,木棒没有了。

吴译: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受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他感到什么东西攫住了棍子,它就此丢了。

海译:凡是他能感受到的,听到的,他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那根棍,随着棍就丢了。

第四篇:(全英文论文)中国古诗春怨英译对比赏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

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手指文化

超验主义对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的影响

谈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有效布置

XX中学高三年级英语阅读问题调查研究

隐喻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应用 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

从文化的角度看习语的来源

小妇人中乔的成长之路的分析

论中国红色的文化内涵

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的词汇差异研究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研究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礼仪

英语广告中的修辞与幽默

喜福会中风的象征意义

商务谈判中委婉语的顺应研究

热播美剧中英语语调功能研究

美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现象中的积极作用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西方商业广告语的差异

商务英语四字词翻译

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在英语专业四级新闻听力中所运用的方法调查

艾丽斯.门罗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中的性别角色

傲慢与偏见创作中体现的喜剧精神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沟通

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形象的分析

文化差异对可口可乐公司品牌全球化的影响

电影字幕汉译策略

从海尔论中国电器全球化品牌发展之路

中英政治演讲礼貌原则对比研究

分析基辅怨中雅柯夫的“受难”主题

英语新闻标题中合作原则的违反现象与标题的吸引功能分析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和乔治的不同命运的原因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语歇后语的英译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英语新词的特点与翻译

从目的论看大陆、香港、台湾电影片名翻译的异同

母语负迁移在汉英翻译中的影响

屈臣氏的营销策略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产品定位的技巧

中美面部表情之文化差异

言语幽默的关联理论研究--以老友记为例 还乡和呼啸山庄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

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浅析

论红字中的象征要素

评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社会现实

论美国个人主义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商务价格谈判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分析英国侦探小说对现代英国社会发展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分析

礼貌原则制约下英文商务信函的写作策略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探讨英语中系动词和表语的省略问题

盖茨比和迪克的美国梦破灭的原因--伟大的盖茨比、夜色温柔

从会话分析角度看网络聊天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个人外贸SOHO经营中的问题与对策

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

远大前程中的圣经原型研究

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象征手法的应用

直观手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哥特元素

论商务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西厢记与泰坦尼克号叙事内容之比较

排比的修辞功能在政治演讲辞中的应用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

罗伯特•弗罗斯特波士顿以北中的孤独主题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与培养A中学学生为例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性格的复杂性

关于秀拉中伊娃的原型分析

从饮食美学角度论中美酒文化差异

自闭历程为例分析美国家庭教育对残疾少年独立性的培养

英语新闻语篇中引语的语用功能探析

汉英颜色词的相通性和差异性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重要性研究

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导入的重要性

我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时态错误分析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李尔王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论数字习语翻译的文化取向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探析旅游景点中公示语的翻译

高三学生不同英语学习风格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浅析小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焦虑现状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自主学习环境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英汉颜色词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初一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语法错误分析—XX中学初一学生为例

正式与非正式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差异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

口语老师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及其技巧

追寻自由之路-法国中尉的女人男主人公形象分析

从英汉习语红颜色词看英汉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影视字幕翻译原则--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论霍尔顿精神危机的形成

XX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电子词典运用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从文化语境谈旅游资料翻译

浅谈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广交会现状与发展

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课堂焦虑感控制的研究

城市形象与公示语汉英翻译--以XX市为例

英语广告翻译语言的艺术

从异化归化角度看汉语四字词组的英译策略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汉娜蒙特娜中的话语幽默

君子理念与绅士文化对中英教育的影响

XX市区公示语翻译错误分析与对策研究

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信函索赔信中的运用

从传统婚俗看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从饮食角度看中西文化差异

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

非语言因素对口译效果的影响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口号的汉译

模糊限制语的礼貌功能

骆驼祥子的英文译本景物描写翻译策略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英语商业广告语的特征及其汉译策略

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研究

广告标语的语言特色

从消费者心理学论英语商标汉译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调查与研究

黑暗之心的人性探究

专八考试中的说明文体裁分析

从形合与意合的角度看翻译中的中式英语

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异同对比分析

用互文性视角解读英译红楼梦两译本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

从社会语言学看英汉亲属称谓语

美剧学徒对话中的言语行为

交际翻译理论在中国菜名翻译中的应用

英汉经济报道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如何教初中英语口语

关联理论下中国民俗文化词汇的英译研究 从中西方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学生语言错误及其基本对策初探

影视字幕翻译研究-美剧复仇为例

影响中学生英语听力的因素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修辞在英文抒情歌曲中的应用及效用

白兰的反叛精神--红字中清教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塑造

在跨文化的视野下看英语商业广告的语言特色

内地、香港、台湾影片名翻译策略对比研究

从“不可靠叙述”探寻作品主题--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元认知策略和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对2012年中国外贸出现“双降”的分析及对策

广告标语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探索大学生英语口语合作学习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中国特色政治词汇的翻译

紫色中的妇女主义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

中国学生在英语会话中的语用失误

AIDA原则在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

家族相似性对介词教学的研究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从目的、特征与功能看英语职业委婉语

重复在汉语和英语中的运用及翻译

功能文体学视角下的商务合同文体分析及翻译

从功能目的论看中文电影片名的英译--张艺谋电影为例_英语论

迷失的美国梦--解读夜色温柔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英语新词的构成及其汉译

浅析汉英双语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汉英话语转换的原因

喧哗与骚动中的圣经意象

英汉禁忌语对比

扭曲的物化社会 —嘉莉妹妹的悲剧解读

课堂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英语教育

英语学习中的焦虑及其解决策略

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调查研究--XX中学为例

浅析英汉动物习语对比

英语长句翻译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

英语广播新闻与报纸新闻的文体比较

母语对中国初中生英语口语的负迁移

某地旅游景点标识语错误分析

威廉•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

论好莱坞电影影射下的美国文化

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爱与恨

英语习语变体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

围城英译本成语翻译策略研究

口译的学习策略和练习技巧

黛西--艳丽容颜下的腐朽灵魂

英汉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英文广告翻译策略研究

委婉语的社会功能及其在商务领域的影响作用

吸血鬼形象之美国化特点-夜访吸血鬼暮光之城为例

英语隐喻汉译

如何降低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

语法教学失效原因分析 浅析广告语及其汉译

论新闻英语汉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自由的悲歌--读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

第五篇:试析译者主体性在《到灯塔去》两个汉译本中的体现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地》的解读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3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4 探讨中英文化差异——以宗教习语翻译为案例 5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Chinese Auto Companies’ Cross-border Acquisi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fluences on the Chinese Auto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Geely’s Acquisition of Volvo 7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War in A Farewell to Arms 8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主要作品 9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1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 12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 14 用交际翻译理论看英语文学书名汉译 15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悲剧形象 16 伍尔夫的悲剧—电影《时时刻刻》观后 17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使用策略 18 词块体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19 《达洛维夫人》中的生死观初探 20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生活大爆炸》中言语幽默的汉译 22 《厄舍屋之倒塌》中的哥特元素分析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 24 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 26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灯谜翻译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 29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对策 30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 31 从委婉语看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32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 33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若干信息处理手段

《苔丝》与《呼啸山庄》中复仇主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36 浅析中美婚礼习俗差异

美国电影中的中华文化运用得与失的研究 38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 40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形象浅析

浅析语用含糊在外交语言中的应用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 Robert Frost’s Man and Natur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New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爱神简论

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英寒暄语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对比

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表现的双重人格 心理因素对提高英语口语的影响 《简爱》中女主人公的人生观分析 中西饮食文化的对比

析《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The Pioneer of Romanticism----The Poems of William Wordsworth 《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 浅析《红字》中的女性意识

跨文化沟通:管理跨国员工队伍的战略途径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幽灵叙事探析 论《弗兰肯斯坦》的叙事技巧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

着魔的猎人——解读《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 公共演讲中的模糊策略

杰克•伦敦《海狼》中海狼拉尔森的性格分析 从《印度之行》看东西方文化冲突 汉语中叠词的英译策略

机器翻译回顾--案例分析谷歌

Comparison between High and Low-context Culture in Language Expression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及对策

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政论文的英译特点

初中生英语口语常见错误分析及纠错策略 On Mark Twain's Contributions to Realism 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女性主义

从文化角度探析品牌名称的翻译方法 86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88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老友记》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主观性研究 90 网络语料库对英语词汇学习的辅助作用初探 91 《儒林外史》中应对文化缺省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92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94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日用家当》中的黑人文化意象分析 96 商务信函的写作原则与技巧 97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价值观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 100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 101 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102 《红楼梦》中座次表达的英译比较 10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04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及策略研究 105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 106 英汉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矛盾的女性意识: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

A Probe into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the Eco-awareness of Hemingway 109 An Analysis of Syntactical Features and Rhetoric in English Speech 110 从《绝望的主妇》的字幕翻译中看文化因素 111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

An Interpretation of Robinson Crusoe’s Character 113 黑人英语克里奥起源论 114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 115 中美商务接待文化差异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 117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 118 英汉感谢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120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

从目的论看中国电影字幕翻译:以《金陵十三钗》为例 122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 123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 124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幽默性———以《同木乃伊的对话》为例 126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128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

广告的翻译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131 Key Factors to Cause the Tragedy of Mariam 132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 133 中美数字禁忌研究 134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 136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 137 《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 138 身势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权主义

Confucianism’s Influence on Transcendentalism:Reflection on Emerson’s and Thoreau’s Philosophy 141 The Charm of Female Independence in Jane Eyre 142 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公示语英译 143 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 146 从《尼克•亚当斯故事》中探析父亲情结对海明威人生观的影响 147 商务合同的语篇特征及其汉英翻译策略

The Lost Generation—“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149 洛克的教育思想研究

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 151 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冲突的存在与消融

152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 153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 154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 155 中西方恭维语的比较与分析 156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

157 The Proper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 in Middle-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58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159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 160 白鲸中的自传元素

161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162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探索 163

164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

165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 166 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Polysem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167 至美的追求—美学视角下泰戈尔的《吉檀迦利》 168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169 关于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影响的研究

170 剖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求 171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172 海明威文学作品中青年和老年人物关系对比探究

173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析文学作品翻译——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 174 高中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 175 劳伦斯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76 英汉翻译中动物词汇的翻译

177 试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178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

179 从中西传统节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18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1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s Attitude towards War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82 《小妇人》中教养方式的分析 183 广告中英语歧义的研究

184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Dalloway 185 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

18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 187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 188 试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传统意识

189 A Study of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in the High School 190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191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 192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193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194 论汉语成语中数字英译的语用等效性

195 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 196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 197 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198 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99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 200 An Analysis of Symbols in The Great Gatsby

下载欧阳修《醉翁亭记》英译对比批评_译者主体性[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欧阳修《醉翁亭记》英译对比批评_译者主体性[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