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练习设计教与学转化的支点论文
经常听到学生说:老师讲的都听得懂,可是自己做就不会了。如何让学生从“似懂”到“真会”,深度提升学生“学”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练习设计,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支点,以其知识的内化、学习的矫正和教学的调节功能,真正落实从“教过”到“学会”、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一、整体化的练习架构,撑起学的全程
初中化学整体化的练习架构必须关注学生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最需要“练什么”;二是最需要“怎么练”。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的活动”充分展开,真正实现“课堂瘦身”。因此,我们要以教材的核心知识为基础凝聚练习内容,以促进学生从整体上建构对所学化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这样可使学生有效地克服肢解化学知识及方法的问题,激活其学习张力,促使学生自主生长。
【案例1】人教版《溶解度》随堂练习
已知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
(1)图1中你能读出的信息有:,(2)可通过增加溶质、减少溶剂、升高温度使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物质是(填字母);
(3)t2℃时,45g 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剂量不变),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的是。
(5)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中溶有大量的NaCl和Na2CO3,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据此你认为图1中(填字母)曲线与纯碱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图2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
(1)图2中①是 池(填“蒸发”或“冷却”)。
(2)根据海水晒盐的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海水进入贮水池,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
B.在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
C.在①中,海水中水的质量逐渐减少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正确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曲线上点的意义,并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是九年级化学溶液单元学习的核心内容。该练习让学生在“读懂”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基础上“学会”读图的方法,同时也渗透了化学的应用价值观。其练习设计的基本思路框架为:
二、情境化的练习融合,凸显学的价值
维果茨基指出:学习应当被融入对日常不断产生的矛盾冲突的解决中。同时,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对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问题会倾注更多的注意力,对具有情境的问题会更为关注。这就说明,不断沟通教材与生活的联系,设置与现实环境相关的“真实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挑战欲,引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深层探讨。
【案例2】人教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随堂练习
“长期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附着一层白色固体,这层白色固体是怎样形成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石灰水用完以后,如何除去瓶壁上的白色固体?”这是课本上的一道课后练习题。在一次教学调研中,一位教师将常规的“纸上做”变为了学生“动手练”。教师实物展示了“长期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观察、思考、争论、操作、板书、小结等等。
与常规的做练习、讲答案、背结果的处理方式相比,一个小小的试剂瓶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将已学的实验室制取CO2和新授课中检验CO2的两个核心化学方程式巧妙“联结”起来,既能温故,又能知新,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开放化的练习生成,打开学的空间
目前,练习设计的走向正逐渐从狭窄走向宽广,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样的练习设计打开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活动过程由“确定性”走向“共识共生”: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学习选择性,另一方面课堂反馈又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够在原理和方法上归类,用化学的思维推动学生学科观念的形成和素养的提升。
【案例3】人教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随堂练习
预学:课前学生自主完成练习:怎样设计实验证明CO2能溶于水?要求用尽可能多的方法。
共学:课堂学生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析。
方案1:在盛满CO2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塑料瓶变瘪了。
方案2:将一支盛满CO2的试管倒扣在装有水的水槽中,观察试管内液面上升。
方案3:……
延学:方案2若改为“倒扣在装有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现象有什么变化呢?你能据此再编制一道题目吗?
该练习设计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侧重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练习系统包含了巩固、迁移、提升等不同层次的内容,以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参与。在预学、共学与延学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所暴露的问题,而学生在模仿、比较、辨析中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效提取,以在呈现多种有变化的问题情景中完成题目的自编(如“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水槽中”),整个练习过程因此显得简单高效。
四、个性化的练习评价,丰富学的氛围
一些教师在开始关注练习改进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对课堂练习的有效评价,因此倡导“个性化”的练习评价显得至关重要。该体系需要教师尽可能多地关注全班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恰如其分的描述。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课堂上采用学生“自批”、同桌“互批”、师生“共批”等方式,实现多元化的课堂练习评价反馈模式。同时,在学生练习批改中使用“等级”加“短语”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有针对性地为每名学生“私人定制”。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善用评价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
总之,优质的课堂练习保证了课堂上学生高效学习活动的展开,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朴实、高效。
第二篇:教与学活动设计
教与学活动设计
第一,创设最佳学习情境
一、诗歌教学为什么要创设学习情境
(一)什么是诗歌的学习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设置的具体场景或者氛围。教学情境的设置有一定的目的性,要适合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尽可能做到“境”的直观形象,还要突出一个“情”字。“诗歌学习情境”应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有利于诗歌学习的“有情之境”,是一种人为优化的适于学习需要的典型环境,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整合、熏陶、启智、激励的作用。
(二)适宜的情境有利于诗歌的学习
诗歌是主情的艺术,诗歌语言又是含蓄、凝练而跳跃的,使得诗歌文本意义的解读与情感的体悟都是难以把握的,一般来讲,诗歌的欣赏要从意象入手,品味意境,体悟情感,诗歌教学必然要创设适合学生解读文本的有情之境,诗歌学习过程中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改造与优化原来的诗歌解读图式。诗歌的学习情境既包括具体的教学情境,也包括诗歌文本中所蕴含的意境。诗歌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互动关系,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活动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美感,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二、学习情境创设的类型有哪些 诗歌学习情境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 直观引导型学习情境;知识领受型学习情境;问题探究型学习情境。
三、怎样进行诗歌学习情境的创设
(一)借助语言来描绘学习情境
设情境的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富有感情地描述诗歌形象,同样能够诱发美感,引导学生进入诗境。用语言来创设诗歌的学习情境,不仅仅是在课堂的导入阶段,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堂各环节的过渡语、疑难问题的点拨语、背景材料的交待语、学习结束的总结语等都要富有热情、富有激情、富有诗情。学生在有“情”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受到美好情感的感染与熏陶。
(二)联系生活来展现学习情境
诗歌的源泉是生活,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人创作是缘情而缀文,学习诗歌是披文以入情,生活情景与诗歌中的情境本来就是相通的。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诗歌中表现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增进对诗歌的理解,寻找一个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础。
(三)借助媒体手段来再现学习情境
这里的媒体包括电脑、收录机、绘图工具、网络、电视机、摄像机等。在课堂上常用的主要有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电脑多媒体课件等。
四、创设诗歌学习情境要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程序化
(二)立足于学生的需要
(三)量度上适可而止 第二,优化设计教学活动
诗歌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直接载体,现代诗歌的教学环节再多,归纳起来不外乎“读”和“品”。所以,教师要注重对“读”和“品”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优化设计,使现代诗歌教学达到一种理想境界。
一、咬文嚼字,品味用语之美
这里说的咬文嚼字,是指在鉴赏现代诗歌时,对其遣词造句进行推敲、琢磨,细心体会精妙之处。诗歌语言是精炼的,内涵是丰富的,不仔细揣摩其语言,也就谈不上“鉴赏”了。推敲语句是鉴赏的基本方法。的。
二、反复美读,把握感情基调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叶圣陶曾经说 : “文学这种东西,尤其是诗歌,不但要分析研究,还要综合的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美读是开启鉴赏现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三、读好快慢停连的节奏
现代诗歌不像古典诗歌那样在格律方面有严格的规范,但也强调诗歌的节奏韵律,力求使作品具有一定的音韵之美。教学中要根据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读出作品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音乐美,体验作者的诗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停顿是诗歌抑扬顿挫读起来有韵味和美感的基础。诗歌朗读还要把握诗的节奏。节奏是诗的生命,诗味恰从节奏中来。
四、加强轻读重读的指导训练
处理好重音,可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的概念。朗读时处理好读音的轻重,有利于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为了达到重音效果,可以采取重音重读、重音轻读、拖长音节等方法。重音重读是有意识地把某些词语读重一些,使音量增高,这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方法;重音轻读是一种比较技巧的读法,重音不一定要增加音量,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有些句中的词语却不能重读,而要适当减弱音势,减小音量,读得轻柔,这便是重音轻读。
五、学会通过语调和语气品味和表达感情
六、运用联想和想象,弥补诗歌空白
现代诗歌用语简洁却意蕴深厚,与其他的文学性文体不同,它蕴含着文字之外的深意,文字的符号下附载着意象,暗含着哲理,流动着音韵,跃动着情趣。学习或阅读现代诗歌时,我们往往产生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因为现代诗歌在解读上存在着许多“空白”,其空白艺术主要有两大类型 : 一是情感内容上的空白。作者在抒写独特感受的时候,在情感上有很大的跳跃性;二是语言手法上的空白,诗歌往往运用双关、暗示、婉曲、隐语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现代诗歌语言模糊性很大,这些都能使诗歌形成“意在言外”的效果,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用个性的体验和理解来填补诗歌的空白,显得尤为重要。
七、尝试拓展,丰富诗歌教学的内涵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将诗歌的主旨内容统一整理,合理归类,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扩充和迁移。余映潮 老师非常重视这一联想归类教学方法,称为“联读”,“联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它更多的时候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中愈加显得精美。
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合作。而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
第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我最初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于学生的朗读与探究,学生通过朗读与交流,感受诗歌的说理,表达自己的体会。通过教师的指导,他们从初步感知到深入感悟,每个过程都离不开自我体验与思考,并且在交流中强化了对诗歌的理解以及情感体验。
但是,我们明白,课堂教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因教材、学情、时间、环境、情绪的不同而生成出的新问题、新情况,这些问题和情况不会完全依附于教师的教学设计,甚至会与教师的设计背道而驰,这就需要教师在不改变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课堂生成随时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问题设置。
可以说,在不改变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共同商定学习目标、朗读表演、交替朗读、学生练习实际谈谈感悟、仿写都是处理课堂生成的结果,而且,这样的处理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诗歌教学中,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也是处理生成性问题的必要条件。
在执教《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根据我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我干脆连教学目标都没预设,采用非指标性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引导他们将诗歌文本当作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去触摸、去揣摩、去玩味。诗歌在启动了自我感知的生命体前迸发着无穷的魅力与内涵,课堂在真正的自主探究中逐渐生成。效果也不错。
诗歌是“发乎情”的,她需要学生“启其情而发其趣”,在宽松的表达交流中去探索、去品味。只有给学生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才能触动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品”与“言”中得到情感个性的张扬,促使学生与诗歌文本进行了深层对话,不但有效地挖掘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意义、诗人写作时的语言表达、整体构思,还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去体味诗歌本身,敞开了自己的诗性情怀。而且教学内容真正产生于动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学生也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相辅相成
1.粗线条预设,为课堂生成预留空间。粗线条预设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多种“渠道”,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拓展广阔的空间。
2.有目的预设,使课堂生成精彩不盲目。有目的地预设,着眼于局部环节的精雕细啄,生成不是盲目、被动的 , 不是信马由缰,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深思熟虑”。有目的预设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沉着稳定、游刃有余、邂逅生成、演绎精彩,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与情感活动质量。3.灵活调节预设,创造动态生成,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4.敢于抛开预设,尊重课堂生成。当教学活动不能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乃至放弃教学预设,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尊重课堂生成。
教学评价分析
对于现代诗歌教学,最好的评价方式就是开展丰富多姿的诗歌实践活动,在增强学习趣味的同时,深化学生的迁移拓展能力,丰富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诗歌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评价方式:
一、导学案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 “ 三维目标 ” 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也是辅助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
导学案应围绕知识点,从背景、基础知识、诗词主题、拓展延伸几个方面设计,既可以将学生自主引入学习正轨,又将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在课下解决,这样,学生可以在课下先自我评价,课堂上教师也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重点与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二、知识检测,基础巩固
对于现代诗歌教学,检测题宜基础不宜偏难。它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明白学习的侧重点,维护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热情。检测要紧紧围绕基础知识,检测字音字形、节奏修辞、语气语调、内容理解等,加强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评价,又让学生懂得如何去欣赏一首诗歌,无形中深化了检测题的评价功能。
三、诵诗、表演等活动
中学生富有朝气和创造性,不甘落后,乐于表现,那么,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这方面的积极因素,从另一个角度实现诗歌教学的评价作用。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深化和迁移现代诗歌的学习,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干的舞台,在朗诵、表演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四、创写诗歌,表达诗心
中学生本身就处于诗的年华,他们有着飞扬的创作激情,渴望用诗——这种最适宜于表达情感的文体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进行新诗写作,是新诗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应指导学生由易到难进行,可先进行仿写、改写,然后再进一步自我创作。
(一)仿写,放飞心灵
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仿写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仿照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也可仿照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情感。仿写训练,既能使学生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充分感悟现代诗语言的奥妙,还能充分体验作者的艺术构思,进而充分理解教材中作者的诗情。
(二)创写,实现自我
中学生的年龄处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颠峰,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每个青少年本质上都是一位诗人。”诗歌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现代诗语言新颖、凝练,学生学习了现代诗,对现代诗有了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就会萌发写现代诗的冲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趁着学生读诗的激情未消,鼓励并指导学生尝试现代诗歌创作。
通过反复的朗诵吟咏,学生逐步把握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又通过诗歌语言、意象的深入分析,学生对诗歌潜藏的深层内涵有了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有了一定的文章鉴赏知识和技巧,可以让学生试着自创写作,清晰的表达他们内心的思考和沉淀。
《沁园春 雪》课例评析
授课教师:杨子文 评析教师:李卫东
一、切合新课标,生成新课堂
新课标的理念集中在四个方面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模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节课的实施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进行,在课程进行中始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设置了朗读,动笔,交流表达的环节,三维一体,符合语文教学中多元化读写说的能力训练要求,对话作者的步骤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伟人情感和抱负的理解,更加提升了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感。五步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从课前准备开始,课堂中小组讨论,从而完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品析语言的方法的训练便是很好的体现,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中,课下的作业要求便有动笔能力的训练要求。让学生不仅学在课堂,更是用在课下。
二、细化目标要求,高效完成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着三维目标展开,字音字词、文学常识的积累在五步教学的第一、二环节中展开,时间要求高效。本课的重难点为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品析上面,在课程的进行中,重头戏便放在了这上面,用时 25 分钟,细致的将内容解读,语言品析,情感理解,方法归纳这几项展开。
三、活动多样,服务教学
本节课设置的活动有朗读,包括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读,单句自读等形式,通过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完成字音练习,情景导入,情绪渲染,品读语言的训练过程。本节课还设置了小组讨论的活动,主要体现在品析语言时方法的归纳与总结。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此,所以小组讨论将有效的降低了学生攻克难点的难度。
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
本节课师生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字音字词的学习,这部分以学生为主,教师订正补充为辅;互动还体现在朗诵的时候学生齐读与教师范读上面,让学生感受到情绪的表达;互动体现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品析语言的部分,教师在初次在品析语言时候予以示范,之后便是学生为主的讨论和答案的呈现,教师予以补充。
五、评价工具多样性
本节课的评价工具主要体现在 1、教师的评价语言,本节课中教师评价语言多以激励性为主的语言; 2、学生自评,在互动性品析语言环节中,穿插着学生自评的环节,该环节主要针对语言品析方法运用是否到位; 3、同学互评,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中字词和文学常识的答案生成时学生的互评。
六、把课堂还给学生
诗歌的教学最容易出现满堂将知识点,或者教师一味的秀朗读而忽略的学生的感受,本节课的设置便是将朗诵还原本质,不作秀,真正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文章。教师的一味讲变成教师做示范,学生来模仿,教师抛出点,学生来训练,这样的设置便实现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所收获。我在语言品析的环节,一开始学生对于品析语言不能有很好的理解,方法上也模糊不清。这时候我便找一个程度较好的学生作为突破口,一边回答一边点拨,这样的示范性便起了效果,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把这种方法进行扩散,训练几次,同学们就能将下阕的内容进行自己分析了。
《沁园春 雪》课例评析
授课教师:郑红蕊 评析教师:李卫东
纵观教学过程,它彰显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始至终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于诗歌的教学,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有明确的要求,特别关注诵读。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诗歌教学唯有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诗歌的意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精湛,而是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一遍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品位。这节课的执教者就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的反复诵读:音读: 1.读准字音,节奏分明。2.把握韵脚,一字一顿。意读: 1.遣词造句 , 品析鉴赏.2.把握重音 , 读好领字。情读:感受情感,激情朗读。美读: 1.听读 2.分角色朗读。每一个板块的诵读,都有明确的目标,形成了小微课,就这样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理解诗人情怀。在诵读中想象品位,自然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如,在意读板块,遣词造句,学生从“顿”感受到了天气的严寒,变化之快;“舞”,写出了群山覆盖下的群山绵延起伏的景象,赋有动态美。学生的这些综合到一起就像执教者说的,形成“句典”。这可以说是学生思想的精华。
师生互动的生成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在这节课中,在造句这方面,一位同学说了,运用“欲扬先抑”的说法,教师给予了肯定,进行了解说,并顺势抛出了“欲抑先扬”,一位学生展示了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这应该是师生互动生成性的体现。还有整节课中,学生鼓掌,这也是生成性的体现。他们的掌声是对展示者最好的肯定。联语写作中,一位学生自己写作:上片北国雪景,豪放壮美,气势恢弘,彰显中华本色;下片历史辉煌,雄才大略,后者居上,再展雄心风华。多精彩!这样精彩的写作一两分钟时间就能完成,是超乎教师的想象的。
初三的学生虽然对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诗词的感情可以理解 , 但是 , 诵读能力、品位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却很欠缺。这是执教者对于本班学情的一个分析。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围绕读、赏、写而展开。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个人展示、学生听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等,读的形式多样。赏,赏遣词,赏造句,赏情感。写,圈点批注,写联语,写句子。处处在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教与学活动的恰切性也做的比较好。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读为主,满堂灌,而现在退居到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实践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执教者基本上没有“?”号,而是不提问,给学生以“抓手”,让学生读起来,想起来,写起来,动起来,成为真正的言语实践者。在读中找到了字词,找到了韵脚;在读中找到了“遣词造句”的赏析;在读中体会了词人的形象。而且,在课堂中,执教者特别重视学生的动笔能力,让学生在文本中圈点批注,把自己的感悟体味记录下来,还融入了“对联”,仿写,对文本内容进行了精炼的总结,板书让学生执笔,只要学生能完成的都大胆放手给学生,但这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一定圈子中,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执教者在意读板块,用这样的句式“......” 用得好 , 它写出了......;例:“欲”字写得好,它写出了词人的勃勃雄心。执教者规定了句式,作了示范,虽身在其外,一切却又都在掌控之中。
在这堂课中,没有太多华丽的外表,但,却告别了传统的内容分析,担当起了语文教学本该担当的朗读、鉴赏、写作的教学责任。可以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次不太成熟的完美的尝试。对于执教者,还有许多要学习改进的地方,希望教师们都能勇敢探索。
第三篇:也请给后进生一个“支点”-后进生转化
也请给后进生一个“支点”
“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推动地球”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这句充满自信的话,或许就是他登上科学高峰的阶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又何尝离开过一个个充满尊重、信任和爱的“支点”?他们思想的进步、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教师为他们搭建的一个个“支点”的推动。
但是,很多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常常很慷慨的把“支点”给了升学有望的所谓尖子生;其实,后进生更需要“支点”。他们或是由于基础知识薄弱、接受能力差成为学习上的差生;或是由于自制力差,成为自由散漫、颇令老师头疼的纪律差生。正因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不足,才更需要教师爱、尊重、信任的“支点”。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卡耐基就曾告诉过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尊重的渴望。
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后进生学业的落后或许只是暂时的,行为的不良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也或许会很快矫正。人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潜在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有的长于记忆,有的有运动潜能,有的具备绘画天才;有的少年早慧,有的大器晚成。(班主任工作)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33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32位普利策奖获得者、数十家跨国公司总裁的美国哈佛大学,近年来提出教育新观念,主张学校要“减少评比,多化心力找出每个学生天赋的一面加以培养”,并指出:“成功可以有无数种定义,成功的途径更是千变万化”。学习成绩优秀不是好学生的唯一标志,后进生也是活生生的有其独特个性的人,如果我们多几把尺子衡量学生,或许会发现,后进生同样很可爱;因为有过失,有缺点,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才更需要教师给他们以人格的尊重、能力信任和师爱的浸润,他们的成长才更应该有“支点”的推动。
“支点”是尊重、信任、关爱;“支点”是学生受到委屈时,老师那一抹善解人意的甜甜微笑;“支点”是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那不易觉察的一丝鼓励眼神;“支点”是学生站在十字路口时,老师那充满爱意的果决一推;“支点”是学生迷茫时,老师那谆谆的教诲……
第四篇:教学管理必须教与学并重论文
[摘要]教学管理必须“教”与“学”并重,“教”与“学”有机结合。管理教学,既要强化教师“教”的管理,又要关注学生“学”的研究;既要磨砺教师的教学本领,又要锤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与学如同教学质量的两只翅膀,只有师与生双翅有力,教与学两翼互动,才能使教学质量飞扬。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管理;“教”与“学”并重
课程改革已推行多年,新课程理念也已深入人心。然而到一些学校调研,却发现有些学校依然存在“重教轻学”现象:教师培训频繁,教学管理严格,某些学校甚至在教学分析会上强求——只能谈教师问题、教学问题,不能谈学生,不研究学生“学”的问题。这所谓的“重教”并不符合教学管理规律。与之相反的是另外一种情形:课程改革了,教师“解脱”了,课堂教学完全是一种“放羊式”的管理。这样的“重学”,也并没有把握学生的学习特征。
重教轻学的教学管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牛不吃草强按头”,造成“厌学”现象严重,“教”也成了低效甚至无效劳动。“放羊式”的教学管理,缺失了教师的“引导者”“促进者”角色,学习成了“盲学”。学生不同于“羊”:羊自觉吃草,会吃草是天性,而学生的学习则需要引领,需要学有目标,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放手不管,漫无边际地“学”,只能是所得甚少,甚至是学而无得。
笔者认为,教学管理必须“教”与“学”并重,“教”与“学”有机结合。笔者做过多年的高中校长,从事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十余年,下述管理方法是笔者多年教学管理实践的体会。
一、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学是有规律的,只有教学管理适当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一)狠抓常规教学
教学常规,指的是学校依照教育教学规律长期形成的固定的教学工作模式。学校管理者要研究教学有哪些基本环节,这些基本环节各有什么特点,进而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教课、作业批改、辅导、复习、考试、评讲等教学环节抓落实、抓过硬、抓出新意,针对各个教学环节提出科学、合理的目标要求,对教师的成长、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备课。一要熟悉课程标准、教学文本、教学对象。二要预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材易混点、教学方法、教学板书、教学工具、课堂、课后作业、教学方案等。三要统一进度、目的要求、重难点,形成共性教案、学案;同时要求教师对备课组共教案加工修改,并结合自己的班级学情设计个性化方案。
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创造和利用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学习条件;有效指导和调控学习活动;学生积极深入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气氛活跃、融洽;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
作业。作业布置适量,分类要求、针对性强,提倡“教师下题海,学生驾轻舟”,练优、优练;作业批改讲求时效性,全收全批;有订正、有个性化评语,多鼓励、少批评,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自信心旺盛的精神空间;提倡面批面改。
辅导。分类指导,答疑解难;因材施教,培优补弱。杜绝“授新课满堂灌,复习课炒剩饭;评讲课对答案,辅导课转转看”现象的发生。
复习。研究课后复习、单元复习、考试复习的各自特点和规律。通过复习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全面掌握,熟练运用,举一反三,巩固旧知,拓展新知。复习课教学提倡新颖性,讲究灵活性,坚持针对性,追求时效性。
考试。做好考前准备:对学生进行考前动员,加强考风考纪教育,重视考试能力、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胜不骄、败不馁、勤勉奋进、坚持到底的精神。同时指导学生做好物质和精神准备。对职工进行考务工作培训,落实各种物质准备,营造校园考试氛围。规范考试过程:提高考试的组织水平,使考试管理规范化;高标准、严要求,以良好的考风培育良好的教风、学风。抓实考后分析:让学生找准薄弱环节,订出补救措施;促教师挖出教学问题,改进教学工作。
评讲。讲求时效性,趁热打铁,避免拖拉延误。分析研究试卷,找出普遍存在的缺漏、失误,兼顾大多数评讲。做好统计、分析,重点讲评,加强评讲的针对性。注重触类旁通,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练,归纳总结规律性。注重启发性,坚持激励性:鼓起学生士气,磨砺抗挫意志。适当补偿练习,提倡“错题重做”,教育学生不重犯同一错误。
根据教学基本环节的目标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常规教学评估标准,监控措施。通过抓常规教学,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掌握教学规律;促进中老年教师在熟练把握教学常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教学特色。
(二)落实常规管理
抓好常规教学,需要建立常规管理机制。要有管理办法,监控机制,分析、反馈系统,更新改进措施。这样才能管理到位,管出实效。
管理办法。教学管理主要体现在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上。每学期假期期间,学校主要领导、负责教学工作的同志都要酝酿、草拟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开学前发给部分骨干教师征求意见,开学初发动全体教师讨论,进行广泛宣传;开学第一个月召开校务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学校需要建立的重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有: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计划》《任课教师教学效果评估与奖励方案》《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学常规评估与奖励办法》《岗位管理制度》等。“教学常规评估”要对教师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量化评估。“教学效果评估”要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分类考评。无论是教学成果还是教学常规,每学期都要有一定次数的考评。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估,更要重视常规的过程评价。
年级组、教研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等。参与检查的人员主要是:学校业务领导、教务处负责人、各年级长、教务员。检查的主要类型有:每日检查上课、辅导、练习编写,每周检查集体备课,每月检查作业批改、备课、听课、拜师带徒等活动。对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不定期随时抽查;对教学效果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进行检查评估;对教法的检查通过校长、主任等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情况,及时反馈,及时研讨改进措施。各层各教学工作负责人每周听课不应少于两节。
分析反馈系统。每次检查、每项检查都要有总结分析,表扬批评,都要提出改进措施、努力方向,都要在不同层次的会议上宣讲并形成书面材料印发。各种检查数据,一学期进行两次汇总、评估,一学年进行一次全面的汇总、评估。建立高效的信息分析系统:主管教学校长、教务主任、年级主任分别承担不同层次的教学信息分析任务。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各种检查,直接获取了大量的反馈信息;管理者本身听课、评课,参加各种教研活动、班级集体活动,也获得了丰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再加上期中期末考试数据的计算、分析,就有了大量的教学管理信息。通过对这些教学信息的分析,找出教学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分清哪些是教的问题,哪些是学的问题,找出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对教学信息及时处理:通过对各种教学信息分析研究,制定出教学工作改进意见,然后及时反馈给各类教学工作人员。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定期召开教学工作办公会,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汇报工作,提出问题;通过会议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定期召开相关教师座谈会、年级教师会、全体教师会,了解情况、反馈意见,提出下段工作要求;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学情况,研究改进措施。
(三)坚持常规活动
许多优质学校的实践都证明,常规教学活动是教师交流、提高的重要载体,是提炼教学经验的重要手段,是优秀教师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建立教学常规活动管理长效机制,对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有巨大作用。
校本培训活动。搭建平台提供机遇,推动优秀教师群体快速成长。根据不同层次教师需求,开展各种层级的培训交流活动。本着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反思相统一、达标与提高相一致的原则,对教师实施学科岗位培训,每月至少集中一次,采取解读教材与问题研讨相结合、教材通研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教材培训与学科教研相结合、学科组研读与专家讲座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立足实际,注重实效,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掌握新理念、学会新方法、弄通新教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校本教研活动。一要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做到“七有”“五到位”。“七有”指:有活动实施计划、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主题、活动记录、活动总结、活动考评。“五到位”指:准备到位、人员到位、教研组长指导到位、活动效果到位、活动考评到位。二要精心组织,加强指导,注重实效,不流于形式。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三要加强集体备课:每次集体备课要做到:“一全”:参加人员齐全;“二定”: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三一”:一节组内公开课、一个创新设计定案、一篇教学反思;“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五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检测考试。四要共案与个案有机结合:对集体备课形成的“共案”加工修改,并结合自己的班级学情设计个案。在一次次集体备课的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五要加强以校为本的小课题研究:每个教研组都要有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引导教师把从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真问题真现象升格为课题进行研究,要有研究构想、开题报告、行动方案等,要积累课题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原始材料并加以整理,最后形成结题报告。学校教务处要对小课题研究检查、管理、验收。
教学大比武活动。定期组织教学大比武活动,通过比武竞赛,达到“以赛促练、以赛促研、以赛促教、整体提高”的目的。发现和培育一批课改典型,以点带面,加快课堂教学创新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通过活动提高教师基本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益、质量,促进教师全员参与,切磋教学技艺,交流教学思想,以推出一批教学标兵、教坛新秀。通过活动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证。
研究课活动。定期组织研究课,聘请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上给予教师具体指导,通过说课、评课、研讨等方式,力争使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有明显改观,引导教师把先进的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
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基本功展示活动,通过开展“一节优质课”“一份优质教案”“一手粉笔字”“一口普通话”“一篇优质案例”“一篇优秀论文”“教学设计展评”等活动,促进教师过好教材关、语言关、板书关、仪表关、偶发情况应变关和教学设计关。培优补弱活动。“培优补弱”活动是建立在对每位学生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不是新学期一开始就实施,而是在开学一段时间后,通过对每位学生观察、了解,掌握了大量真实可靠情况,吃透了每一位学生后才开始实施。它不是某个时间段的活动,而是对学生进行全程关注,关注学生一个学段的成长;它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活动,而是动态的、灵活的,是根据学生成长变化情况随时进行调整的活动。
“培优补弱”活动的前提是必须对学生做认真精细的分析,要先后召开班级任课教师会和年级任课教师会,对优秀生和薄弱生进行分析,分析其各科优势,分析其潜能优势,分析其学习特点,分析其特长趋向,分析其环境影响……然后确定培优名单和补弱名单,逐一有针对性地拟出“培优补弱”目标和“培优补弱”计划,用一个学段的时间对其精雕细刻,加工升华。
“培优”工作的方式主要采用“导师制”,即一名教师指导数位学生,或几位教师集中指导一名学生。“补弱”工作除了实行“导师制”外,还可以办小班,开小灶,上小课,以扩大“补弱”的层面。这种工作方式既关注了学生的优势特长,又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
常规教学活动有很多,学校可以根据校情灵活选用,也可以开展一些创新性的活动。
二、完善促学系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提高教学质量既依靠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依靠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激励学生学习动力
要加强对学生的养成习惯教育,在养成教育中,要对学生进行讲理想、讲艰苦和讲自律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增强其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通过丰富的事例告诉学生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实现理想就要有知识,知识是通向理想的桥梁等道理。教育学生树立“敢想、敢争、敢比”的三敢精神。敢想,要有人生目标,规划人生宏图;敢争,面对剧烈竞争的社会,不怕竞争,敢于竞争,敢争第一;敢比,把远大理想、近期目标与阶段要求结合起来,制定规划,与不同时期的自我比,与同学比,与先进比。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教育学生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依然要学习刻苦,讲四股劲:韧劲、钻劲、挤劲、恒劲;依然要生活艰苦,现代化不仅仅是高质量的享受,还包括效率、竞争、忘我劳动等,让学生懂得苦难好做人,苦尽甘才来;依然要能够承受痛苦,克服娇气、骄气、傲气、怨气、怒气。培养学生遇败不馁,甘于寂寞,愈挫愈奋的精神和能力。鼓励学生自我扬起鞭子,自我鞭挞,自加压力。教育学生要想战胜对手,首先要战胜自己,自胜者雄。指导学生通过纪律强制法、计划约束法、目标鼓舞法、道德规范法等约束自己和控制自己。
(二)重视养成习惯培养
教育在于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良好的个性习惯是一个人成才的决定因素。良好的个性习惯要靠良好的育人环境去熏陶,良好的环境要靠人们的良好行为去营造。播下行为的种子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收获命运。学校要有自己的学生行为规范,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一日常规”。学校要有规范学生行为的具体措施,诸如实行领导值日、教师值周、学生值勤、管理人员巡查、班主任跟踪考核“五管齐下”等方法,确保学生管理系统高速高效运转。实行目标管理制度,建立从严从细从快的考核、反馈系统。坚持日检查,周公布,月总结,奖罚分明,把学生的行为与班级评先、学生评优、班主任岗位职责考核结合起来。坚持“五全育人”:一是“全员育人”,每位职工都要注意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引导和教育学生;二是“全程育人”,对学生的教育在时间上不留空挡;三是“全方位育人”,对校园内每个角落都精心设计,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四是“全面育人”,让学生全面发展;五是“全社会育人”,开放办教育,让公检法司及学生家长参与育人,树立大教育观。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然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然而不少教师对此感到茫然。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应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学校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要有所作为。比如:引导任课教师制定各科作业规范要求,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本校的《学生学习规程》《班级学习常规》《课堂学习常规》《自习课常规》等,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研究制定《学习方法××条》以及引导教师研究制定本学科《学习规程》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指导,既要总结具有普适性特点的学习基本环节、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规律,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习惯;既要利用班会、集会和各种文化设施对学生进行经常性渗透,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这些小公主、小皇帝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心理缺陷。忽视对他们的心理教育,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学校应该建立教学管理者以及教师教育学、心理学培训制度,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倾听他们的心声,既做他们的导师,又做他们的亲密朋友;既要读懂他们的共同心理,又要读懂每个孩子的特殊心理;既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又要适时点出他们的不足。当他们取得成功时,分享他们的喜悦,激励他们的士气,帮助他们学会查找美中的不足;当他们寂寞、孤独和遇挫时,走近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善待他们,帮助他们在失败时看到光明和希望。教育工作者要与学生牵手走过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沟沟坎坎。
第五篇:后进生转化论文
学会等待,才能和蜗牛一起散步
有家长给我推荐了台湾大学教授写的一篇文章,叫《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文中是这样写道: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教师对后进生的教育。在牵着“蜗牛”前行的路途上,也曾催促、吓唬和大声呵责,也曾踢、打、拉、拽、扯着“蜗牛”前行,结果却是焦虑、急躁和不耐烦。看来,看来要和蜗牛一起散步,就得学会等待。
一、等待是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后进生的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后进生常表现出几个共性:
1、缺乏求知欲,对学习不感兴趣。
2、智力发展较慢,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观察和质疑。
3、较严重的自卑感,信心不足,甚至自暴自弃,甘居下游。
4、意志力薄弱,没有恒心,缺乏毅力。一个后进生的产生,背后有着复杂的人文关怀、环境影响、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转化后进生就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等待过程,要分析情况,找出原因,对症下药,跟进发展,无法一蹴而就,不能立竽见影。古有拔苗助长的教训,现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诫条,因些对待后进生教师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有一种静等日出,静待花开的从容。要相信时间的力量。巍峨的高山,在等待每一个攀登的脚印,宽阔的大海,在等待每一条奔流的小溪,等待是一种慢的智慧,而急躁只会让你错失瓦特和牛顿。
二、等待是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小时候,我们走慢了,会自觉呼喊:“妈妈,等等我!”可是,我们的学生学习跟不上,却没人敢说:“老师,等等我!”是师道威严,还是胆怯畏缩?所以当我们快步向前的时候,应该回头看看,我们的孩子跟上了没有,或许不是我们的学生后进了,而是我们太激进了。一个都不能落下,这是我们的责任。在与普通学生愈拉愈远的差距中,后进生往往对教师抱有疑惧和对立情绪,对班集体疏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关注班中的掉队的成员,做到不嫌弃、不放弃,并教育调动集体正确对待和帮助他们。这样,后进生才能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老师的善意,敞开心扉,乐于接近教师并接受指导及时跟上队伍。
三、等待是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反思一:一个学生一路要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没得挑选,全凭机缘偶然,而一个老师的教学教育方式是否能适合全部的学生?所以当教师在抱怨学生没学好的时候,是否也该冷静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方式是否科学得当,正如南方厨子做出清淡的菜系,是否能适合北方汉子的浓重的胃口。正所谓“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从一个侧面上也体现出老师是后进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反思二:每一个学生是有差异的,教育本来就应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本,而不是以教材和考纲为本,用一个模式一种标准,毫无区别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本来就是不公正的教育。有不公正,自有差距的产生。反思三:我们的教育是教人成功还是教人成人?印第安人善于造箭,箭杆的长短与选材,羽毛的轻重、箭头的重量等都大有讲究,一位牧师有机会问一位印第安射手关于他的造箭心得。这位射手说,其实只要把箭杆削直了,其他什么的马虎一点都没有什么关系,如果箭杆不直,其他方面就算完美无缺,也很难一矢中的。这也是启示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其重要性远大于把他培养成应试高手。执着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后进生”。当教师以追求成绩为己任,视评优评先为衣铱的时候,后进生自然成为前进的绊脚石,巴不得绕道而行或一脚踢开,在追名逐利的洪流中多少人能有闲情逸致,停下来与后进生促膝谈心?“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漫漫长路,疲于奔命地追求终点还是一路欣赏一路歌,哪一个是教育的本真?汪国真说,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而我有不老的心情。作为一名教师,就应有这样的一种心境,用一种不老的心情欣赏孩子们在天地间展现的形态各异的动人美丽,收获赏心悦目的幸福。
等待是教师自身能量的提升。与后进生打交道,要适时知难而退,不可意气用事,古云:与其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名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富有职业修养的人,乐于学习,长于思考,专于提升,真正成为一名“腹有诗句气自华”的师者,才能以足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更多的人“亲其师而信其道”。意大利巴萨米克醋是一种著名的葡萄醋,许多美食家对其孜孜以求。巴萨米克醋的传统工艺要求用当地所出产的特定品种葡萄的汁液来做醋,经过40小时漫长的烧煮,冷却后倒入木桶里,放在乡村别墅的顶层阁楼上,发酵18至25年后才开启,也有贮存了100年的。或许世上最好的东西都有这样的共同特质,那就是历经时间的沉淀。名醋如此,好老师更当如此,倘若修练的火候不足,让学生口感单薄,长久必然令其乏味。厌其师而远其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老师,让后进生也喜欢上课堂,转化工作自然减免。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进生的转化正是这样考验着师者的师能师德。英文中,等待是WAIT,无意中将它分解出来就是W(我)、AI(爱)、T(他、她),如果你准备好了与蜗牛一起散步,就请对他或她说:“I will wait for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