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防震措施
同学们,假如遇到地震,我们该怎么办?
在学校遇到地震,我们应该这样办:
1、正在上课时,要在老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背向窗户(防止碎玻璃划伤头面部),用书包或软的坐垫保护头部。
服从老师指挥,有组织地撤离,防止发生踩踏。不可慌乱冲出教室,并避免慌张地上下楼梯。不可跳窗逃生。
2、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就地蹲下或趴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电线杆、树、体育器材、围墙等)。不要回到教室去。
在家里遇到地震,我们应该这样办:
1、躲在床下或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注意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
2、马上关闭电源、火源及煤气。
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我们应该这样办: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霓虹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在户外遇到地震,我们应该这样办: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地震可能会引发一些特殊危险,这时我们应该这样办:
燃气泄露时:用湿毛巾后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毒气泄露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昼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由捂住中、鼻。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由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呀!如果不幸被坍塌物埋了又该怎么办呢? 别担心,我们还可以这样办:
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第二篇:风电场防震措施
风电场防地震措施
为加强防震预防性工作,提高广大职工防震事故处置能力,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市地震局的抗震工作精神,进一步加大风力发电场的防震减灾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提高对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反应能力,避免因震情造成的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落实事故抢修的各项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因震情事件造成的损失,为公司安全生产提供有利保障,特制定本措施:
1、要坚持预防为主,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反事演习,并在一旦发生地震后,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快速事故的能力,将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2、及时掌握风场内社备的运行状况,判断事件性质及影响范围。
3、组织好事件的抢险、应急处置及恢复正常运行的工作。
4、认真学习防震减灾法,做好减震宣传工作。
5、站内做好防震、抢险的物资准备工作。
6、一旦发生地震,风场内值班人员切不可慌乱,一定要沉着冷静,在场长或值长的指挥下做好防人身措施,事故处理过程中加强与调度的联系,及时上报有关部门。由专人负责指挥震后抢险救灾工作,一切在场工作人员听从指挥。
7、有充油、SF6设备的升压站,如震后有油气泄露,应加强监视、控制,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如有SF6气体泄露,值班人员检查设备时应站在上风口,并戴防毒面具。
8、震后破坏程度不大情况下,组织抢修人员全力以赴抢修,尽快恢复升压站正常生活和生产用电。
9、震后破坏程度不大情况下,首先抢修用电电线杆和设备,防止和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
10、震后破坏程度严重时,在组织自救和积极抢修的同时,应立即向上级部门做出较为准确的破坏程度报告。汇报所急需的物资,请示尽快派遣救援人员,配合救援队,提供输、变、配电各种设备和材料。尽快分批、分阶段地恢复供电,尽量减轻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保障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以及重建家园工作的顺利进行。
11、震后变电站主控室、房屋、杆塔、风机设备倾斜、损坏严重,升压站值班员要远离受损房屋和设备,等待救援。
12、震后发生火灾,值班人员切断有关电源后,利用现有消防器具立即组织灭火,并打119火警。
13、震后如有值班员受伤,站内其他人员利用现有条件组织抢救,尽快与120急救中心联系,汇报上级领导。
14、根据电网损坏情况,及时调度联系,将损坏设备有效隔离后,听从调度命令。
15、当站内低压交流电源中断后,站内直流负荷全部由蓄电池供电,运行人员尽量减少直流负荷,保证电网恢复供电时能够有效的进行操作。
生产部 2009年11月1日
第三篇: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
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据民政部统计,截至5月19日21时,地震已造成倒塌房屋536.25万间,损坏房屋2142.66万间。截至5月22日10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51151人遇难,288431人受伤,累计失踪29328人。有种说法:造成人员伤亡的不是地震,而建筑物的不抗震是更大级别的地震。不错,事实证明,提高建筑的防震抗震水平,是避免造成伤亡的最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我们东邻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大约有20%发生在日本。然而,地震并没有给日本带来巨大人员伤亡等损失。2003年9月26日,日本北海道地区发生里氏8级地震,只造成1人死亡、2人失踪和500余人受伤,绝大部分建筑保持完好。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反差呢?本文将试图通过对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的分析和探讨,以给国人有所启示。
一、以法律作为保障
一次次惨痛的地震悲剧在日本发生,1923年的关东里氏8.1级大地震造成99331人死亡、43476人失踪;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兵库县南部地区的阪神里氏7.2级大地震,造成6434人死亡、约4万余人受伤。然而面对不可避免的天灾,日本人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生存就必须采取果断有效措施。早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就制定法律,要求建造房屋时必须计算防震程度,1995年颁布了建筑防震标准——《建筑基准法》。《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抗震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我国第一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由原国家建委于1974年发布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对“74规范”进行修改,颁发了“78规范”;1989年,又发布“89规范”。2001年,对“89规范”再次进行修订,颁布实施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范》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把我国分成6~9度四种设防分类,其中6度区是不需要进行抗震计算的,只需要在结构设计时进行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既可;7、8、9度区的建筑物,在结构设计时都应当进行抗震验算。同时,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高度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抗震等级,以此来确定不同的抗震构造措施。《规范》要求,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另外,我国还发布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等国家标准,对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责任划归、防灾规划均有具体规定。
尽管近年来我国法律法规越来越健全,对建筑抗震设计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然而相对日本而言仍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对建筑的抗震标准相对较低
日本《建筑基准法》的抗震标准根据地基强度及建筑构造而有所不同,其基本标准为能经受住300~400伽(Gal,加速度单位,1伽=1cm/s2,重力加速度约为980伽)的地震加速度值。而我国2001年制定的各地区建筑抗震标准,北京为200伽、上海为100伽。发生本次大地震的四川省的标准更低,成都为100伽,重庆、绵阳和德阳仅为50伽。因此与日本相比,我国一般建筑物的支柱较细、混凝土质量较差、钢筋数量较少,而众多的老房屋建筑几乎没有使用抗震技术。
2、我国对建筑的抗震标准落实不够到位
在抗震标准具体执行方面,我国建筑物的防震抗震措施很少全部落实到位。不少建筑设计、施工部门缺乏防震意识,一些建筑物等工程建设项目不按防震抗灾标准设计建设,甚至存在着降低抗震设计标准的现象,施工中也缺乏质量监督。这是很多建筑物在地震面前不堪一击的最主要原因。
3、我国对原有建筑抗震加固措施不够到位
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6度以上地震区几乎遍及全国各地。1976年以前建造的建筑物,大多没有考虑抗震设防,1989年以前的抗震规范也只规定了7度以上地震区的设防。为了使这些老建筑物遇地震时具有相应的安全储备,本应按照现行的抗震规范对它们进行抗震能力和耐久性加固。但是,由于防震意识淡薄,大多老建筑并未按规范进行加固处理,这次汶川地震中,倒塌的大量预制板结构房屋建筑给了我们血的教训。
二、从建筑结构着手
1、采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
日本在构筑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中普遍采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日本最普通的民宅也是箱体设计,地震灾害发生时房屋可以整体翻滚而不损毁;在专业技术人员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基础上,政府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抗震加固。
比如日本大京公司的一座号称日本最高(地上55层、高185米)的崎玉县川口公寓,使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cft(钢管),确保了抗震强度。这种钢管的直径最大达800毫米,厚度达40毫米,而且钢管中还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强度高3倍的高强度混凝土,该公寓共使用这种钢管168根。另外,该公寓还使用了刚性结构抗震体。如遇阪神大地震级别的地震发生时,柔性结构的建筑一般要摇动1米左右,而刚性结构建筑只摇动30厘米。再如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出售的一座免震结构公寓高达93米,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这样,在烈度为6的地震发生时,就可将建筑物的受力减少至二分之一。
2、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型式
建筑结构的型式繁多,根据材料来分有配筋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等。其中砌体结构强度较低、抗拉抗剪性能较差,难以抵抗水平作用产生的弯矩和剪力,因而在日本已基本淘汰;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抗震性能一般,日本只在低矮建筑中应用;钢结构强度较高、自重较轻,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抗震性能,并能适应建筑上大跨度、大空间的要求,此种结构日本较多用于宽敞的公共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一般是钢框架与钢筋混凝土简体的结合,在结构体系的层次上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高层建筑常见的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和简体结构体系等。随着层数和高度的增加,水平作用对高层建筑结构安全的控制作用更加显著,包括地震作用和风荷载。高层建筑的承载能力、抗侧刚度、抗震性能、材料用量和造价高低,与其所采用的结构体系密切相关。不同的结构体系,适用于不同的层数、高度和功能。
三、使用抗震建筑材料
与传统建材不同,新型材料的质量大都比较轻,强度也较高,所以有利于抗震以及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例如VPR乙烯基聚酯树脂、加气混凝土等。
1、应用VPR乙烯基聚酯树脂玻璃钢做混凝土加强筋
VPR乙烯基聚酯树脂玻璃钢在混凝土中做加强筋,使混凝土整体性好,抗震效果好。由于VPR玻璃钢轻质高强,可以减少建筑物的重量,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节省建筑材料及基础建筑结构。
在常规的钢筋混凝土中,各种腐蚀性气体、腐蚀剂、防冻剂和盐等与钢筋接触后生锈膨胀,导致混凝土开裂,减少了钢筋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在化工污染严重地区、海岸建筑、海洋结构件、水边码头的建筑物受到的腐蚀尤为严重。而玻璃钢筋混凝土则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综合性能和使用寿命。玻璃钢筋混凝土是近年来日本等国开发的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年增长率为15%,VPR乙烯基聚醋树酯玻璃钢一般通过拉挤成型制作。
2、使用加气混凝土
加气混凝土是以硅、钙材料为基础,引入发气剂,经高压处理后的新型建筑材料。它具有容重轻、强度高、保温性能好、隔热等特点,加气混凝土用作围护结构时,对于提高抗震性能,增加建筑物使用面积,减轻建筑物重量,降低工程造价,加快工程进度,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开发使用碳纤维及其制品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伴随着军工事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型材料,属于高新技术产品,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和热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它既可作为结构材料承载负荷,又可作为功能材料发挥作用。众所共知,在房屋建筑中,水泥的用量最大,但水泥有脆性大、抗拉强度低等缺点。为了改善这些弊端,人们利用碳纤维的力学特性,用混凝土或水泥做基体制成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由于碳纤维的优异特性和对人畜无害等特点,在房屋建筑应用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碳纤维增强混凝土,指的是短纤维或长纤维增强的混凝土材料,主要用作高层建筑的外墙墙板。碳纤维增强混凝土具有普通增强型混凝土所不具备的优良机械性能、防水渗透性能、耐自然温差性能,在强碱环境下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能、持久的机械强度和尺寸的稳定性。用碳纤维取代钢筋,可消除钢筋混凝土的盐水降解和劣化作用,使建筑构件重量减轻,安装施工方便,缩短建筑工期。碳纤维还具有震动阻尼特性,可吸收震动波,使防地震能力和抗弯强度提高十几倍。短切碳纤维增强水泥所用碳纤维的长度为3.6mm,细度或宽度范围在7~20m,抗拉强度范围在0.5~0.8GPa。
另外,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棒材则是近几年开发的可取代混凝土钢筋的新型高性能建材产品。其应用大大减少了因钢材的腐蚀而导致建筑物灾难性破坏。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棒材最近在日本已经商品化,此产品具有不腐蚀、不导电等特点,重量是钢材的1/4,热膨胀系数与钢材相比更接近混凝土,而其和水泥的粘结强度则比圆钢和水泥的粘结强度高约50%~60%。
4、使用安全玻璃
玻璃是建筑物防护最薄弱的地方,当玻璃遭受外力冲击时,其飞溅的碎片极易对人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各国相继制定了建筑安全玻璃的使用规范,以减少因玻璃造成的安全事故。安全玻璃主要是钢化玻璃、夹层玻璃、贴膜玻璃等。
日本政府于1986年起正式制定法规推广安全玻璃,中国政府也于1996年开始陆续在部分城市制定了有关安全玻璃的规定。2003年12月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颁发了《建筑安全玻璃管理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实施。该规定对建筑物中必须使用安全玻璃的楼层、玻璃面积、特殊部位等作了具体规定。之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把建筑安全玻璃产品纳入了CCC强制认证范围。尽管政府相关部门从法规、标准和认证三个方面推动安全玻璃应用,但在实际当中,仍存在落实不足的现象。
最后,让我们共同为灾区人民祈福!向救灾军民致敬!
在地震带给我们巨大的创伤之后,其实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反思,这些天看了一些有关日本防震的资料,感触很深,我想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在重建过程中加以借鉴的。
日本地处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是太平洋环火山带频繁活动的地区,台风、地震、海啸、泥石流、火山喷发、暴雨等灾害在日本极为常见,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7.9级强烈地震(后震级修正为8.1级,震级相差0.2,地震规模就相差一倍)。地震灾区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等地,地震造成15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65亿日元。据当时的报纸报道,处于饥饿状态的幸存者试图从池塘里和湖泊里抓鱼充饥,并排着两英里的长队等待着每天的定量口粮或每人一个饭团子,地震还导致霍乱流行。也就是在这次地震后,日本开始重视对地震的防患,把每年的9月1日作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是“防灾周”,来提高日本人全民的灾患应急能力。
日本的灾害应急管理有很多已经成为制度:
1、根据日本国家的《灾害救助法》第37条,东京都必须每年都会把一定比例的地方税收作为灾害救助基金进行累积。
2、除了都政府之外,各级政府也进行资金和各种防灾物质的储备。在发生地震灾害时,饮用水供水标准是每人每天3公升。市区都要建设应急供水漕。粮食等主食的供应,是根据规定的标准,在各地方开设避难所进行。在开始清除道路障碍3天后,可以开锅做饭,在这以前发放的食品是统一调拨。此外,还建设简易厕所,在学校和社区设立救灾物资储备仓库。
3、日本各级政府都通过法规和规划以及政策明确规定市民及企业等的防灾具体责任,加强防灾对策和危机管理功能,公众经常接受防灾教育,组织防灾演习,尽可能将防灾减灾的知识普及到每一个人。
日本学校是重点的避难场所
这次汶川地震受灾最重的是学校,而在日本,除了公园、广场和指定的空地等野外露天避难场所之外,还有体育馆、幼儿园、文化中心、小学和中学等。学校也是日本重点的避难场所。一般一所小学可以覆盖附近两三千居民,学校的建筑抗灾预防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当发生地震等灾害时,附近的居民可以迅速步行到小学避难,使用急救物资。
在日本的小学和中学都设有储备仓库,配备足够的避难物资,有灾害应急食品,临时厕所、固体燃料、供水水筒、毛毯、防水塑料布、铁锹、医疗急救品等。中学除了成为避难场所之外,也同时作为地区医疗救护基地,配备各种急救设备和药品。灾害信息发布机制
日本在1996年5月11日正式设立内阁信息中心,以24小时全天候编制,负责迅速搜集与传达灾害相关的信息,并把防灾通讯网络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这个网络建设,能够实现把家庭和办公室的家电产品、房门等和互联网连接起来,由电脑自动控制,当地震计捕捉到震源的纵波以后,可在3~5秒后发布紧急预报,系统接到紧急地震迅速预报以后,能即刻自动切断火源。一般来说,离震源数十公里至上百公里的地方地震横波大约30秒左右才到。
建筑物减震技术
日本一些建筑公司正尝试应用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给建筑物造成的损坏。他们在建筑物楼顶或离大楼较近的地方安装感知器,在建筑物和地面之间安装被称为“调节器”的伸缩装置和橡胶等。当感知器一感知到地震引起的建筑物摇晃,便通过网络直接把详细数据传输给计算机,计算机根据摇晃程度控制通往“调节器”的电流,调整伸缩程度,减轻大楼的摇晃程度,从而对建筑物起到减震作用。
灾后通信技术的应用
地震过后人们的安全状况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这个时候,通信技术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日本的应用已较为广泛。在发生灾害时,在避难的道路路面上贴上无线射频识别标签,避难者通过便携装置可以清楚地知道安全避难场所的具体位置;又如,如果有人被埋在废墟堆里不能动弹或呼救的话,内置无线射频识别标签的手机会告诉搜救人员被埋者所处的具体位置,使搜救者能以最快的速度展开营救。
此外,在救援物资上贴上这种标签,就可以把握救援物资的数量,根据每个避难所的人数发放物资,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分配。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是,当无法辨认伤员或死者的身份时,可以通过其身上携带的无线射频识别标签获得相关的信息,以准确地判别身份。这一点,在重大灾害应对处理时有着重要的作用。
开发应急防灾用品
在日本的各个大公司,员工桌下都有免费配置的防灾应急箱,家庭也可以预备,这些应急箱内配备人们在灾后应急避难的基本生活用品和工具:
应急食品
应急食品两罐,每罐内装110克有盐压缩饼干、冰糖糖块和熟花生米,这些食物的味道并不好吃,但是热量很高,可以有效补充体力和矿物质。按照说明,这两罐食品,在静止不动时能够满足一个成年人4天的营养需要。
保温雨衣
超薄保温雨衣一件。这种银色的保温雨衣是高科技产品,整件雨衣折叠后和一条手帕的体积不相上下,重量极轻,却可以连头包裹一个壮年大汉。这种雨衣采用了类似美国阿波罗飞船宇航员太空服的材料,可以有效隔热并有较好的韧性。在遭遇地震灾害时,很多人在废墟残骸中等待救援时面临体温下降的问题,这种雨衣可以有效地保存体温,增加生存的希望。必要时也可用它制成简易的储水器,来保存雨水以供饮用。
饮用水
饮用水两罐,每罐340克。水用双层金属罐包装,以尽量避免在地震中遭遇挤压损坏。饮用水中不掺杂果汁等添加材料,在必要时还可以用这种纯净水清洗伤口,避免感染。
强化手套
一副附有加强橡胶指垫的棉线手套。被砖石杂物困住时,戴上这种手套,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挖掘砖石瓦砾的能力,增强自己挖掘出险的可能。同时,手套防滑有助于攀爬脱险。
特制蜡烛
经过特殊处理的蜡烛两根,火柴一盒。在一些应急箱中,也有放置应急灯的,但大多数日本的应急箱放置蜡烛。这是因为蜡烛可以不怕潮湿影响,品质可靠,除照明外还可以充当火种和判断氧气含量。这种通过特殊处理的蜡烛,可以连续燃烧4.5个小时,比大多数应急灯提供的照明时间都要长。
收纳袋
高强度尼龙携行袋一个,使用者可以用这种携行袋将箱内物品全部装入随身携带。在地震中,脱离危险地带后,往往当地还在无水无电交通中断的阶段。那时,随身的水和食品就很有价值了。
此外,日本还开发出很多防灾的应急用品,例如:
高频哨子:能发出容易被人听到的3000赫兹频率的声音,在地震发生后可以吹哨来求助。
炉具套件:带有能烧一升热水的锅,避难时有了它,就能吃上热饭了。
干洗发剂:一旦发生灾难,水就变得无比宝贵,而这种洗发剂,只要将其抹在头发上并搓揉后用毛巾或纸巾擦净,头发的污垢就去除了。
长明蜡烛:灾难发生后就会停电,夜晚就需要用蜡烛来照明。这种蜡烛能长时间燃烧,如果以每天点燃10小时来计算,便可以使用100天。
压缩内衣:圆领衫、三角裤等被紧紧压缩成体积为110×70×26mm的大小。使用时,只要用手将其松开即可。
手摇电灯:只要使劲反复捏握把手(照片的右下部分)就可完成充电和发光。这种灯使用的LED(发光二极管)灯泡寿命长,无需干电池。充电1分钟,可照明约8分钟。
全能电器:内带收音机、LED灯泡、警铃及便携电话充电功能。利用手动摇杆充电1分钟,收音机可使用约60分钟,照明约30分钟,警铃可响5分钟,手机可通话约3分钟。
保质水罐:罐内侧贴有光半导体无纺布,由于光催化的杀菌作用,它可以将自来水保存3年。将水罐放在光亮的地方,可以利用光的作用来杀菌。
防灾兜帽:经过特殊耐热耐火加工的含铝防灾兜帽,用来保护头部不受掉落物或玻璃碎片等伤害。
方便米饭:这是把煮熟的米饭用特殊方法使之干燥后而成的。放在水里浸60-70分钟(热水浸20-30分钟)后就成为一份可口的米饭了。保质期为5年。
冷冻蔬菜:蔬菜经过冷冻并干燥后便成为一种保存食品。用热水发开后便能恢复蔬菜本身的润泽。冷冻蔬菜可保存3年。
中国也是在地震带里的国家,这次汶川地震之后,我们是不是也能够象我们的邻国日本一样,更加重视对自然灾害的防患意识,并将更多的科技应用到防灾当中,这的确是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的分析显示,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仅有不足5%的人员伤亡是直接由地震及地震引发的水灾、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导致的。
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在地震预防方面尤其是在建筑在设计时就十分重视发展抗震建筑,对许多国家来说都具有借鉴意义。
7级地震无人死亡
2003年5月26日,日本宫城县东部发生里氏7级地震,造成104人受伤,伤者大部份是被掉下的物体击伤,三条新干线铁路和部分地方铁路停运,近10万人受阻。一天之后,大部分交通、供电、供水都已恢复,震区生活就基本恢复正常。同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发生一次6.8级地震,房屋倒塌严重,人员伤亡达1万余人。震级甚至还小,为何伤亡有这么大的差别?国际媒体认为,这应归功于日本严格的防震立法、先进的防震建筑技术,以及较好的应急机制。
严格的抗震建筑法
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日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这一报告书主要内容是,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法律还规定,只有一级建筑师以上的人才能有资格编制抗震报告书,而且,报告书中的相关计算必须要使用国土交通省认可的专用程序。普通的一个8、9层公寓楼,其抗震报告书动辄厚达两三百页。建筑抗震报告书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
不断改进的抗震研究
除了严格的法律,建筑设计方面也特别注意从抗震的角度,提出一些新的设计观念,改革设计标准,制订抗震措施。
神户地震后,建筑师们认为:建筑物、桥梁和其他建筑结构的设计仅考虑到防止生命损失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它们达到在地震以后能使城市继续运转的要求,诸如能源、通信、供水等现代“生命线”,必须具备更强的抗震防灾能力。例如,煤气管道的破裂会引起爆炸和火灾。因此现在日本正在普及在管道上安装自动阀门和计算机安全装置,在管道破裂前自动关闭管道,防止煤气泄漏。实际情况表明,因上述“生命线遭破坏而受灾的人数大大超过在神户地震中死伤的人数。
美国科学家研究认为,能随地震一起摆动的建筑物一般不容易倒塌。在神户地震中,有些建筑物虽变形歪斜但并未倒塌,而有些建筑物的建筑结构虽未遭破坏,但却整幢楼房倒塌了,其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柔性不同。日本专家在调查后开始推广美国方面的经验,在构筑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中采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在建筑物的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
阪神地震后,日本国内一些城市出现的兴建“抗震抗灾公寓”热潮,也是吸取神户地震的教训采取的一项积极措施。这种公寓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抗灾功能,如具备共同的储备粮仓库、抗灾饮用水井和紧急医疗救护室,甚至拥有供直升飞机起降的场地。政府方面对地产界的这种举措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包括优惠贷款和减免税,而用户对这种公寓也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地震应急机制完善
日本政府在地震应急机制方面十分完善,政府目前使用了一种“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EES)”,这个系统储存了4级以上地震的灾难资料,一旦发生大地震,该系统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以便政府可以迅速展开救援措施。为防止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时指挥人员不到岗,出现混乱局面,日本政府设立了紧急对策小组。如东京发生5级以上地震,或东京以外的地区发生6級以上地震时,各相关部门官员都必須自动到首相官邸报到,进入紧急事态体制,以便内阁迅速采取各种适当对策。
日本各地还设有许多防灾体验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供人们亲身体验发生灾害时的实况,了解避难方法。校园、公园、缓冲绿地等公共设施在灾难事件发生时也都能成为避难所,指示牌更是随处可见。此外,日本政府提倡增强居民之间的互助精神,提高对灾害的警惕性。统计表明,在1995年初的阪神大地震中,约80%需要营救的人员是被邻居救出的。
日本开发防震加固技术:房缠“绷带”遇震不塌
在地震频发的日本,一种新型廉价防震加固技术悄然兴起,这种技术采用树脂材料作为抗震“绷带”包裹建筑物支柱,从而达到防止支柱在地震时发生倒塌的目的。日本《朝日新闻》日前报道,由日本“构造品质保证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发的这种防震加固技术被称为“SRF工艺”。抗震“绷带”采用树脂纤维制造,形状类似安全带。施工时,将抗震“绷带”涂上黏合剂,包裹固定在建筑物支柱上。地震发生时,支柱即使出现内部损伤也不会倒塌,这可以确保建筑物内人员的生存空间。
具体而言,以一座每层有12间教室的4层教学楼为例,加固工程在日本通常需要花费5000万日元(1美元约合105日元)到1亿日元,采用新技术后,仅需花费500万日元左右。如果是木质建筑,仅需数十万日元。工程施工也相当简单,这一新技术已经用于250多个建筑项目,包括新干线铁路高架桥、医院以及约40栋学校建筑物等。
据报道,这一新技术的主要开发者五十岚俊一曾是一位大型建筑承包企业的技术人员。在看到1999年土耳其地震的受灾情况后,他感到应当开发一种能够确保人员生存空间的廉价防震加固技术,并使其能够迅速普及。
弹性大楼与免震楼柔能克刚
地震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建筑物的倒塌。为防地震对于新建筑加强结构强度,对于旧建筑进行钢筋牵拉框固,采取“以力制力”的防震建筑原则成为传统的抗震方式。
近些年来,建筑师们应用柔能克刚的力学原理,构思了一种新的弹性建筑物,并逐步成为了现实,为防震建筑开辟了一条新路。
新设计的弹性建筑物,具有抑制地震波冲击的特点,称为“免震建筑”。在建筑物的地基部分加上硬质橡胶和钢板(积层橡胶)。便使建筑物本身结构具有了弹性,能抗7级左右地震。1984年,地震之国的日本,第一批弹性住宅由千叶县的八千代市推出。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后,免震建筑法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在这次阪神大地震中,神户仅有的2栋免震楼丝毫无损,由此证明了这一建筑技术的优越性。
日前,为了防震,日本人可谓绞尽脑汁。日本鹿岛的建筑部门发现了一种防震大楼的建筑方法:将弹簧安装在大楼的地基上。这种防震大楼的特点是:在大楼地基的基础部分和大楼主体部分之间安装上弹簧,让大楼处在一种漂浮状态。由于弹簧是在一种能够吸收地震和其他振动的中介物,无论地基如何晃动,大楼本身都不会受到过于强烈的冲击。实验证明,6-7级的地震经过弹簧抵消后,其震动都会降低到原来的1/10。
第四篇:日本建筑的防震措施
本文由然1689BD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 地震约 1000 多次,全球 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 地区。其中 6 级以上的日本地震每年至少发生 1 次,据不完 全统计,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里氏 6 级以上的地震,大约有 20% 发生在日本。然而,地震并没有给日本带来巨大人员伤亡等 损失,绝大部分建筑保持完好。据日本气象厅观测,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 11 日 14 时 46 分(北京时间 13 时 46 分),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的太平洋海 域。美国地质勘探局 11 日将日本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修正 为里氏 9.0 级。宫城县、岩手县、青森县等地有强烈震感,包括东京在 内的关东地区也有强烈震感。新华社东京分社办公楼持续摇 晃了几十秒钟,茶叶罐和几本书从书架上掉落。气象厅警告说,地震引起 6 米高的海浪。呼吁民众到安 全地带避难,不要靠近海边和河口附近地区。据报道,东京台场有一座建筑在地震发生前后着火,但 不清楚是否是地震引起的。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反差呢?这与日本房屋建筑防震 措施是密不可分的。早在 1923 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就制定法律,要求建造
房屋时必须计算防震程度,1995 年颁布了建筑防震标准—— 《建筑基准法》《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 7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 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日本抗震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 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 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日本在构筑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中普遍采用“地基地震隔绝” 技术,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 震缓冲装置。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日本最 普通的民宅也是箱体设计,地震灾害发生时房屋可以整体翻 滚而不损毁;在专业技术人员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 基础上,政府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抗震加固。
比如日本大京公司的一座号称日本最高(地上 55 层、高 185 米)的崎玉县川口公寓,使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 的 cft(钢管),确保了抗震强度。这种钢管的直径最大达 800 毫米,厚度达 40 毫米,而且钢管中还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 强度高 3 倍的高强度混凝土,该日本房地产公寓共使用这种 钢管 168 根。另外,该公寓还使用了刚性结构抗震体。如遇 阪神大地震级别的地震发生时,日本柔性结构的建筑一般要
摇动 1 米左右,而刚性结构建筑只摇动 30 厘米。再如日本 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出售的一座免震结构公寓 高达 93 米,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强度 16 积层橡 胶,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这 样,日本房屋在烈度为 6 的地震发生时,就可将建筑物的受 力减少至二分之一。
第五篇:浅析日本防震措施对我国防震的启发论文
浅析日本防震措施对我国防震的启发
摘要:近些年来,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而中国作为一个地震带较多的国家,更是存在巨大的风险。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等,给广大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地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防震意识的薄弱和地震过程中自救的缺失以及震后救援工作的无序。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更是地震频发,但是日本在发生地震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却非常小,因此日本在地震防御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本文通过分析雅安地震救援中所暴露的问题以及日本防震经验,借鉴日本,提高我们自身的防震救灾能力。关键词:防震救灾,经验,借鉴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已经造成196人死亡,21人失踪,一万多人受伤,人们的财产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以及国务院迅速反应,救援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积极展开救援工作,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纷纷自行赶往灾区协助救援,全国知名企业、明星影星、红会、慈善机构纷纷展开捐助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捐物资送往灾区。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灾。但是,在救灾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人们不禁问:为什么中国已经经历了许多大灾大难,为什么在地震面前,还会出现过这么多的问题?
一、雅安救灾所出现问题
1、人们防灾意识薄弱
雅安地震发生时间为上午8点02分,也就是人们刚上班的时间,但是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大的伤亡和损失?我通过看视频发现了问题所在。原因就在于人们没有防灾意识。以学校为例,当地震发生时,同学们不是井然有序的逃离教室,而是秩序混论,不冷静,而老师也没有很好的组织学生有序撤离。如果我们防灾意识很强,在遇到地震时就能冷静处理,有序撤离,就不会造成如此巨大的伤亡了。
2、救援物资匮乏
地震发生后,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物资匮乏。缺水,缺食品,缺帐篷,缺燃料,直到震后几天,国家才开始补助食品等物资。我们都知道,国家已经建立好几个防灾物资储备基地,但是为什么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物资却不能到达?还有全国各地捐助的物资,为什么也不能及时到达?那么这些储备基地和运输部门为什么效率这么低?政府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呢?
3、政府救援与民间救援缺少有效沟通
地震发生后,政府救援、民间救援迅速展开,应当说效率是很高的,但是却产生了很多问题,反而影响了救援效率。比如,因为民间救援车辆过多,阻塞了公路,导致政府救援队伍难以到达灾区,严重影响了救援工作。以至于政府下达了禁止志愿者进入灾区的命令。志愿者本身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却好心办了坏事。这本身并不是志愿者做错了,而是沟通渠道的问题。如果政府和民间组织在平时就对救灾工作开展有效的沟通,建立统一的沟通平台,再出现灾情时统一组织安排,那么也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了。
4、某些部门过于冷漠,把钱看得重于命
这点是最让我们无法容忍的。对于救灾工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多一秒,就多一份希望。但是,让我们气愤的是,在通往雅安灾区的高速公路上,收费站却依然坚持收费才放行。这些部门真的很令人气愤,是收费重要还是救人重要呢?作为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应该是其宗旨,但是他们的做法确实令人心寒。政府在招聘工作人员时是否应该更多地考虑一下他们的品德呢?
5、心理援助工作混乱
震后心理援助工作,对于灾区人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身上的伤治好容易,但是心灵的伤害,比如失去亲人,自身残疾导致阴影等是难以恢复的,因此急需心理援助人员进行心理上的指导,让灾区人民尽快走出阴影,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在震后的救援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心理援助人员都是自发的,秩序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组织,连续性差,而且专业人员较少。这就导致了效果并不是很好。
二、日本防震救灾的经验
经过看视频,阅读相关的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在防灾救灾方面做得非常好,虽然日本是地震多发地,大震发生的也很频繁,但是日本的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却非常小。那么,日本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呢?
1、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用立法指导防震救灾
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所以经常发生地震,为了更好地指导防震救灾工作,近几十年里,日本相继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用来指导工作。比如《灾害救助法》、《建筑基准法》、《受灾者生活再建法》等等。
2、注重建筑质量,不断研究性能,提高建筑物质量
我们都知道,当日本发生地震的时候,只要在七级及其以下,人们都不需要出门,因为
他们对自己的建筑技术有信心。日本建筑在进行建造时,都是按照抗八级地震的标准而来的,因此能很好地抵抗一般的地震。在看我们国家,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雅安地震,哪一次不是断壁残垣,那一次的伤亡不是来自于房屋的倒塌?地震虽说是天灾,但同样也是人祸,而豆腐渣工程则是罪魁祸首。因此,如何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如何让我们的国家少一些豆腐渣工程,是我们急需解决的。
3、定期进行地震防灾演练,完善避难措施和场所,提高防震意识
通过《岩松看日本》的视频,我们可以发现,日本人的防灾意识非常好,他们不仅有定期的防灾演练,而且次数非常频繁,而且商店到处都有预防地震的物资,每家每户都有应急袋。政府还专门建立了相关机构,可以通过情境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防震。可以说,防震意识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里。通过种种措施,即使在地震发生时,人们也会有条不紊,也不会造成大的伤亡。
4、提高政府人员的防震救灾能力,培养专业人才
通过视频,我们也可以看到,日本在每一个具体的区域内,都设置了专业的防震救灾人才和救灾物资储备地,一旦发生地震,这些专业人才会在几分钟内到达物资储备地,配合政府进行救援。而且专业人才多,是的政府救援与民间救援能够统一有序,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5、加大对地震的科学研究,实时将相关情况以广播、电视等媒体通知全国
因为处于地震频发地带,因此日本十分重视对地震的研究,通过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科学防震,充分利用卫星技术、网络技术、广播、电视等多媒体技术,进行宣传与通知。一旦发现异常,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到全国,第一时间指导防灾工作。
三、日本防震经验对于中国的启发
虽然中国已经经历过多次比较大的地震,但当地震再次发生时,仍然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不得不说,是令我们费解的地方。难道震后我们没有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难道是我们的科技水平不如日本?难道是我们的政府效率不如日本?都不是。通过比较中日地震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我们已经找到原因,因此,我们可以从日本得到启发。1、2、3、4、无论政府还是广大民众,都应当重视防震,增强防震意识 最好设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规范救灾工作 建筑质量监管部门应当发挥自身的作用,减少乃至杜绝豆腐渣工程 政府、民间救援组织以及志愿者之间应当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当灾难发生时,进行
统一、有序、高效的救援
5、应当定期组织救灾防灾演练,建立充足的避难物资储备基地,除去物资短缺的后顾之
忧
6、提高政府的防灾救灾效率,大量培养专业人员以及心理原援助工作人员,实现专业化
防灾救灾
7、加大对防灾救灾的投入,比如经费投入,科技投入,传播投入等,提高预测能力,时
刻提醒广大人民防灾
四、对枣庄学院防震救灾工作的思考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就开始考虑作为学生应当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2010年考入枣庄学院之后,我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的考虑。总体来说枣庄学院的防灾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入校后进行过防火灾演练,进行过灭火器操作的学习,在教室、宿舍严禁吸烟、使用大功率电器,进行防灾宣传,无论学校领导、老师还是同学,都非常重视。
但是,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在防震方面。
1、同学们的防震意识不强,如果发生地震,不一定知道如何逃生
2、同学们的教室和宿舍都是高楼建筑,先不说质量如何,一旦发生地震,缺乏有效的逃生渠道,特别是在两层以上的同学,如果发生地震,跳楼不行,走楼梯走不下去,只能被困在教室或宿舍里等待救援,这就大大减少了逃生的希望
3、学校很多区域,特别是宿舍区,楼与楼之间的间隔太小,楼房密度太大,如果发生地震,即使逃了出来,如果秩序混乱,也很难保证不被坍塌的楼房砸伤
因此,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可能很少有同学回去考虑这样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不考虑,一旦发生地震,悔之晚矣。在此,我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希望引起同学们的重视,更好地保护自己。
1、学校应该高度重视防震救灾工作。定期开展防震救灾演练,提高同学们的防震意识和逃生技能,使同学们逃生时能够有序统一
2、定期开展防震救灾宣传,可以通过举办专家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答,防震救灾手册等加大宣传,提高同学们的防震意识
3、教室、宿舍仍然存在安全隐患,地震发生时很难逃生。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每座楼的每一层走廊两端分别开设一个小门,建造应急楼梯,直通地面,作为应急通道,这样当地震发生时,每一层的同学都可以通过应急通道快速撤离,这就避免了造成楼梯拥挤阻塞不能行和踩踏事件的发生,能够尽快逃生。
4、国家可以发明一种专门的用于逃生的折叠伞,如果实在来不及逃生,可以打开折叠伞跳楼
逃生,但是这一方法对折叠伞的技术及质量要求很高,并不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5、同学们的教室和宿舍中应当存放应急箱,包括食物、水、手电筒、备用电池、小药箱、收音机等,一旦被困无法逃生,可以进行适当的自救,等待救援。
总之,日本的很多防震救灾的措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方面,作为政府,要加大宣传,同时务实不务虚,切实做好防震救灾工作。另一方面,广大民众也要自觉提高防震救灾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逃生技能。最后,作为学生,我们更要学习防震救灾知识,不断进行演练,提高自身技能,切实保护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