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仁政个人自查报告
治庸问责个人自查报告
通过开展治庸问责活动,股室全体人员认真学习领会有关精神,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根据治庸问责的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切实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现就股室自查自纠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缺乏主动性,不系统、不深入。学习不够主动,平时也只满足于看看报纸,长期无学习计划,即使自己有时想到要学习,但又不知学什么东西,拿起书又学不进去。在学习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上也做得不够,有许多东西往往学后就丢,浅尝辄止,钻得不深,学得不够。
(二)工作主动性有所欠缺,自己对自己没有严格地要求,往往满足完成任务。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思考得不够。
(三)进取意识不强,性情急躁,工作方法简单。缺乏进取精神,有时工作中遇到困难还产生埋怨和抵触情绪,思想消极,不主动找原因,使自己工作陷于被动。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是自身学习不够,思想素质、理论教养、认识水平不高。特别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理解不够透彻和深入。没能完全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导致认识上、行为上的一些偏差。
二是宗旨观念不强,自身定位不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付诸实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没有以人民公仆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范围内、某些事情上等同于普通群众。三是自我要求不够严格,反映出一定程度的失之于宽。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工作上,有时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显得不够严谨,有图“完成任务”,“交差”的观念,不讲究精益求精,而是草率了事;有时说话做事也没考虑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环境,图一时之快,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也随口而出,没有过多考虑会造成什么影响和后果。
三、整改措施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论文网在线]
1、刻若学习,振奋精神,提高工作水平,要自觉把理论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联第实际学,扎实深入学,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要把自己空余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分管业务,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自己的才干,提高驾双工作的能力。
2、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要敢于冲破传统理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不因循守旧,要创造性地开展作,不断总结和完善已有的经验,找出新思路、新方案、落实新举措,开创新局面。要严格要求自己,克服松懈心理和懒散情绪,树立崭新的奋斗目标,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肯干,吃苦耐劳,努力将工作做到最好。
“治庸问责”个人自查报告
按照局党组“治庸问责”活动的要求,在科室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对照局“治庸问责”工作方案,结合自身工作岗位职责和“治庸问责”公开承诺,深入查找不足,剖析原因,明确了整改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学习不够全面
在学习方面主要偏重于与工作需要和个人爱好,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只是听说,没有真正的读过一本马列原著,对于毛泽东思想只是粗浅的从长辈的教导那里了解,没有全面地学习,对于邓小平理论只停留于以前在读书时代的学习,没有进一步持续学习,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没有系统学习,对于科学发展观,认为统筹兼顾是领导的事,没有结合全局工作进行深入思考。
2、党员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在工作中有意见不敢提,对发现的庸、懒、散现象不敢指出,对偏离为人民服务旨宗的情况不敢反映,没有充分发挥一名党员应有的斗争作用。
二、主要原因
一是没有学习动力,认为本职工作需要的技能都没学好,还去一些与工作不直接相关的理论,对实际工作帮助不大。
二是怕讲实话得罪人,怕得罪领导,被给小鞋穿,怕得罪同志,在单位受排挤。
三、整改方向
一是坚持不管怎样都要学的理念,为了整改也应该学习。
二是树立一切以完成任务为重的思想,埋头苦干、沉默是金,以干好自己的工作为先,把思想集中在工作上,做到工作百分百不分心。
第二篇:浅论孟子“仁政”的古今影响
论文关键词:孔子 孟子 仁 仁政 影响
论文摘要:孟子的“仁政”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仁政学说的基石,对当时及以后的封建社会乃至当今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先介绍孔子伦理学意义上的“仁”,其次介绍孟子“仁政”学说提出的背景,最后引申出孟子仁政思想的古今影响。
“仁”和“仁政”是儒家人学思想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孔子在吸收前人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仁”学,孟子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一、孔子“仁”的辨析
从字形上看,“仁”,从“人”从“二”,是“二”“人”的结合,二个是人对等的位置关系,意味着二个人之间的矛盾经过化解达到统一。可见是一种关系,他强调双方的对等,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妇有别”、“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都同时对双方提出了权利义务上的要求。
孔子的“仁”属于伦理学范畴,关于 “仁”他有许多解释,如“仁者,人也”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这种伦理学意义上的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他强调身体力行,认为“求仁而得仁”④,只要有坚定的志向,始终不渝地追求,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孟子“仁政”提出的背景
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当时王道解枢、礼崩乐坏、诸侯并起,战争,压抑,管制,使得民不聊生。目睹当时的社会环境,孟子关心人民疾苦,积极为改变这种现状寻求出路。在对君民关系进行深切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说“为仁由己”,他强调道德上的自觉自律,孟子把这种道德意义上的“仁”扩充发展成为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使之具有法律性质的约束力,就是“仁政”。
三、仁政的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在仁政问题上,孟子关注的对象有两个,即居上位君主和处下位的百姓。他提出仁政的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所以“仁政”既是统治者平天下的法宝,又是维护百姓利益的重要手段。
(一)为统治者治理天下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治国之道。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君主的施政态度:“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推行仁政不是“挟太山以超北海”,而是属于“为长者折枝”之类。
为什么仁政可以如此轻而易举的实现呢?孟子主张性善,“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⑤”恻隐、是非、羞恶、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君王不普及“仁政”,不是客观上不能为,而是主观上不愿为。将此四端推广于政治上,也就有了所谓的不忍人之政,即“仁政”。“人皆可以为尧舜”⑥,通过“法先王之治世”,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达到平天下的目的。[!--empirenews.page--]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是深远的,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及唐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等都直接受孟子思想的启发。唐初政治家魏征依托孟子的“民贵君轻”提出了“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劝诫统治者要居安思危。[1][2]下一页
(二)孟子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提出“仁政”,启发了人民的觉醒。
孟子关注民生问题,在当时激烈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他看到了民心向背对于国家政权安稳的决定性意义,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⑦,极力反对“暴政”,“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⑧肯定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力, 赞成“汤放桀”、“武王代纣”的正义行动。
孟子的治国理论给封建统治者和人民描绘了一幅理想的仁政蓝图。他在如何对待人民问题上的主张,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仁政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古代的“仁政”思想在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仍不失为一种宝贵的财富。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人最为天下贵”这一光辉的人学命题,时至今日,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正是对这一思想的延伸和升华。
1、孟子的贵民思想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些都是得益于孟子“以民为本”的重要启示而制定的。
2、孟子主张节用爱人、轻徭役、薄赋敛,并且多次谈到不违农时的重要性:“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⑨”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农民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要求减轻农民负担,最后宣布取消农业税,这是真正的为民着想、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
3、孟子的限制君权思想启发我们:如果不对权利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就不可能有效的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要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就要切实努力进行民主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通过健全的体制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孟子提倡尊贤贵士,发挥人才的积极主动性。“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⑩。适当的选人、用人是富国强民的关键。这一主张与我们党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用人路线和用人标准是一致的。
五、结语
孟子的政治哲学以“仁”为核心,以“仁政”为归宿,从而人也在“仁”学里找到了自我的本质及价值。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洗礼,孟子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他的仁政思想,作为一种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对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价值巨大,理应为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注释:
①《中庸》。
②《论语•颜渊》。
③《论语•卫灵公篇》。[!--empirenews.page--] ④《论语•述而》。
⑤《孟子•离娄》。
⑥《孟子•告子》。
⑦《孟子•尽心下》。
⑧《孟子•万章下》。⑨《孟子•梁惠王上》。
⑩《孟子•公孙丑上》。
第三篇:学习英雄人物张仁政心得体会
学习英雄张仁政得体会
兴义九中
严
松
张仁政、陈友权二同志系兴义市公安局基层派出所优秀民警。张仁政,汉族,1984年8月28日生于兴义市乌沙镇泥麦古村,本科文化,中共党员。2007年1月成为兴义市公安局一名警察,在兴义市白瓦窑派出所工作。今年4月3日19时30分许,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的张仁政与陈友权再次到兴义市西湖路二巷开展工作时,遭到有预谋、有准备的多名多名歹徒持木棒、砖头等暴力袭击。二同志英勇负伤,其中,张仁政身受重伤,生命垂危,4月7日晚8点05分,终因抢救无效,献出了自己年仅27岁的宝贵生命。
张仁政自小以来,就是一个话不多说,事不少做的孩子,家在农村,排行老二,父母都已年过古稀,上面有个姐姐,父亲是小学教师,母亲在家务农,按照老百姓的说法,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家中父母从小就对他寄予厚望,从小到大,他都没有让父母失望过,200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在贵州大学就读的四年,他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无限向往,一直努力把自己历练成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在思想上,他积极要求进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学习上,他一直谦虚勤奋。除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只要有时间,他就去图书馆看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生活方面,他一直勤俭节约,每个月仅仅只有400元的生活费。读书期间,他与同学相处相当融洽,在老师和同学的印象中,他是一个少言寡语,但学习刻苦,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同学聚会他很少去,集体活动他也很少参加,他总是默默地生活、默默地学习、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的那片净土。
他是一个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的好同志,平时谁要是有点事情,只要给他说一声,让他带个班、帮个忙,他总是很爽快就答应了。年终评奖,所领导提议,给他评个优秀,他总是推辞道:“我还年轻,工作做得还有很多不足,还是给别人吧”!他好像没有爱好,没有娱乐,没有和同事一起出去唱过一次歌,没有参加过组织的一次聚会,实际上,他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他总是一个人静静看书,看业务知识,看各种书籍,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默默的进步。
张仁政以他默默无言的行动,始终秉持着人民警察的使命。他尊敬领导,团结同志,对领导的工作安排从无怨言,对同事的需要总是有求必应。刚开始信息化应用的时候,所里的老民警对计算机应用不熟练,他手把手,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的教。刚开始使用案事件信息系统办理案件时,所里多数民警不会应用,张仁政就成 了大家的信息录入员,谁有了案件需要录入,直接就丢给他,他从未推辞过。他说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好”,不仅对领导安排的任务说“好”,对同事朋友的请求说“好”,甚至对所里厨房做饭的阿姨,也是“好”字当头,有求必应。
张仁政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始终保持了良好的政治本色和警察品格。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貌不惊人,语不豪迈,在工作中也是少言寡语,用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对警察这个神圣职业的无比热爱和满腔热忱,默默抒写着自己无悔的人生!保持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崇高品格,在派出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的英雄事迹和大无畏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张仁政是好样的,他是时代的楷模,我们要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而奋力拼搏!
第四篇:孔子的仁政思想及其意义
孔子的仁政思想及其意义
1.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巨大的思想家、教导家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创建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无所不包,博大精湛。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有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至今仍有其辉煌价值。孔子的舆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在《论语》一书中,阐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孔子第一个提出人生理想问题,并且明白地把“仁”作为他的人生理想。他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好仁者无以尚之。”<论语?里仁》孔子平生治学为人、教书育人,都十分器重仁德,并以“仁”为中心树立了一套博大高深的伦理道德思惟系统。孔子认为,仁者以实施仁德为宗旨,而不是以取利为目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他告知人们,在仁与生死不矛盾时,最好要两全其美,在碰到仁与生逝世产生抵触,不能两全时,就要敢于舍生取仁,杀身成仁。一个人假如能做到凡事以仁为上,就能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领有幻想的人格。
仁的基础精力是爱人。孔子所宣传的仁具备泛爱的特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名言。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体现了孔子所提倡的“仁”的实际道路与详细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能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否认他人之价值,关怀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应孔子思维的人性主义特点。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行动标准跟道德尺度,其重要意思是“忠恕之道”。“尽己之谓忠”,反躬自省,慎言慎行:善待别人,“推己及人之谓恕”,忠恕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合乎仁爱的标准。“夫仁者,己欲破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堪称仁之方也矣。”忠恕之道,即行仁之道,也是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孔子强调为仁要事必躬亲,反对甜言蜜语的伪饰和大义凛然的阿谀,说:“巧言俊色,鲜矣仁。”’‘坚毅木钠近仁。”在孔子看来,仁者心肠坦荡忘我,无患得患失之念,所以“仁者不忧”。存在仁的品格的人还无所害怕,敢于保持真谛,“仁者必有勇,勇者不用有仁”。总之,仁是各种品德的聚集体,仁者是白璧无瑕的人格体现。”
孔子以“为仁”、“归仁”为人生原则和主旨。孔子以为,作为仁人,不仅要有常识,有道德,而且要有勇气,能见义勇为,所以他视有勇无谋、文武兼备者为仁人。他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当仁不让于师”也是孔子名言,“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负实现仁道之重担。“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高尚的“仁”的境界,毫不做违反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就义自己来成绩这一事业。甚至于“视死如归”成为后代一些知识分子报国就义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准则的指引下舍生忘死地为国度、为民族事业而斗争毕生。孔子主张国家用兵作战应该义战、勇胜,并且要让义统帅勇,然而孔子所说的“勇”,绝不是卤莽从事、四平八稳地打仗,相反,他对战斗及武力的立场是极为严正的,他从不容易言兵。他的慎战主意,蕴涵着这位仁人深深的爱人之心。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盛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法办法;
孔子仁政理论的现代意义:在我看来,孔子的仁政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可以喝现代
社会契合的。
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育,大到管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入内勺理想人格涵养体制。
首先,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孔子偏重德治是正确的,道德是以人们内心认同为基础的,它的本质是自由,和法相比,道德居于更高层次。在现实中以德服人比以力服人具有更大的作用,德治的范围比法治更为广泛,道德是法律的真理只有跟高层次的道德,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法治。
其次,在实用层面上,孔子的仁政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和国家治理中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把人的管理提到首位,而且主张实行推己及人的人道主义管理方式。
孔子对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拥有其相称的公道性及实用性,这也恰是孔子思想的强盛性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倡导的“内圣外王”之道供给了实践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整被后人所汲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第五篇:孟子论述仁政的名言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孟子论述仁政的名言,一起来看一下吧。
1.(孟子曰):“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
[译文](孟子说:)“国土不必再扩大了,人民不必再增加了。只要认真施行仁德政治、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的了。
2.(孟子曰):“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说:)分些财产给人家这叫小恩小惠,教育别人要善良这个叫忠诚,帮助天下人民找到治世人才的,这个才叫仁德。
3.(孟子曰:)“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所以只有具有仁爱之心的人适合处在帝王地位;不仁爱的人处在帝王地位,这将会把他的丑恶传播给大家了。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4.(孟子曰:)“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孔子说:‘仁的威力是不可以人数多少计算的。一个国家君主爱好仁,那就会天下无敌的。’现在有些人既想做到天下无敌,可自己又不肯实行仁政,这好比是害怕炎热却又不肯去洗澡一样。”
5.(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仁德能够胜过不仁德,好比水能胜过火。但现在那些行仁的人,却好比用一小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火焰扑不灭,他就说是水不能胜过火,这就又和那种很不仁德的人差不多了,以后他也一定会把自己的仁丧失掉的。”
6.(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五谷是粮食作物中品种最优秀的;但如果种了不能成熟,反而不如秭米和稗子了。仁德的价值也在于它成熟罢了。”
7.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人民,仁爱人民因而爱惜万物。
8.(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我对于书上的《武成》篇,也只采用二、三段文字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没有敌手的,以周武王这样极仁爱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不仁爱的人,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以至漂走木槌的惨景呢?”
9.(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不行仁德而能获得一个国家,这种事是有的;不行仁德而能获得整个天下,这种事是决不会有的。”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0.(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仁的意思,就是人。把仁与人合起来讲,就是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