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乡镇自查报告(五篇模版)

时间:2020-10-22 12:0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生态乡镇自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生态乡镇自查报告》。

第一篇:国家生态乡镇自查报告

2020 国家生态乡镇自查报告 3 篇 【篇一】国家生态乡镇自查报告

在接到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农业执法检查和对农业局进行工作评议的通知后,我局马上召开了局长办公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按照市人大的要求,认真部署落实每项工作,制定了《台州市农业局迎接省人大执法检查和市人大工作评议方案》,以台农〔20xx〕61 号文件下发,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市农业局开展人大农业执法检查和农业工作评议活动领导小组,召开全体处站长会议,统一思想认识。4 月底制定了具体工作实施方案,做好执法检查和评议的各项准备工作,5、6 月份针对本次检查评议的重点,进行自查,并配合做好省人大和市人大检查组对台州各县市区的执法检查,组织召开座谈会,做好工作情况汇报,同时结合实际,进行总结分析,完成了我局的工作自查报告。现在我代表市农业局,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局 20xx 年以来的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20xx 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农业农村工作方针,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努力开拓进取、创业创新,不断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xx 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230.95 亿元,年均增长 7.72%,其中农业产值80.37亿元,比20xx年的65.87亿元增加14.5亿元,年均增长6.86%,牧业产值 24.58 亿元,年均增长 10.39%。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133.54 亿元,年均增长 9.17%。农民人均纯收入 9180 元,比 20xx 年的 6689 元增加 2491 元,年均增长 11.13%。其中人均一产收入为 1443 元,年均增长 8.91%。20xx-20xx 年的 4 年里,我局共获得三次人民满意机关示范单位、一次满意单位的称号。在省农业厅对全省各地市农业局的考核中,三次获第一名,一次第二名;在市委市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4 年均获优秀。台州农业工作已经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农业法制建设不断深化

我市农业法制工作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大局,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局被市普法领导小组列为市级“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

(一)深入开展农业法律法规宣传

认真总结“四五”普法经验,周密部署“五五”普法工作,建立了以主要领

导为组长的普法工作领导机构,印发了《台州市农业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制定了台州市实施“百万农民学法维权工程”工作规划,省普法办对我局创新普法新方法给予高度肯定,省农业厅向全省农业系统推广。重点抓好《畜牧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四部新出台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开展了“十镇百村”农民学法培训试点和“百镇千村”学法维权活动。我局固定在每年 3、4、5 月份分别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月、综治宣传月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月等学法维权活动。据统计,20xx 年以来,我市农业系统组织送法下乡 123 次,接受咨询 5.6 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7.32 万份,组织培训 62 班次,通过农民信箱向用户发送法律知识 30.52 万条次。

(二)大力推进农业依法行政

每年局主要领导都与有关处站签订依法行政和执法责任制工作目标责任书,年中抓督查,年底作总结。几年来陆续出台了《台州市农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导意见》、《台州市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台州市农业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和规定,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业依法行政工作制度。20xx 年以来,我局在市政府依法行政工作考核中均被评为示范单位,在省厅依法行政考核中被定为优秀单位。20xx 年 4 月我局被市政府评为贯彻《台州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xx-20xx)》优胜单位。

(三)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

20xx 年以来,我局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全市 9 个农业执法机构通过省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考核,有 7 个通过省农业执法绩效考核,市农业执法支队连续多次被省农业厅评为先进集体和执法示范单位,自 20xx 年全省实行减轻农民负担专项考核以来连续 3 年被评为优秀。主要工作措施是:

1、初步建成了农业执法体系。建立了以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为主干、与法律法规授权机构执法相结合的农业执法体系,落实了编制人员和工作经费,形成了行政处罚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度、执法文书统一规范的工作机制。

2、不断加大查处违规违法力度。我市共有农资生产经营企业 1945 家,面广量大,我们每年都要组织 6-8 次农业执法行动,开展饲料和食用农产品中添加“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等有害有毒物质以及经营毒鼠强、高毒农药的专项

整治;开展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监督抽检。近5 年来全市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 17119 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 18839 家次,查获违规单位 814 家次,查获伪劣产品 611.44 吨;查处案件 745 件,结案率 100%,罚没款 200 多万元;共受理农业投诉举报事件 1459 件,办结率 95%以上;受理调处农业生产事故 209 起,挽回经济损失 207.06 万元。全市农业执法没有发生行政复议和诉讼败诉案,农业执法能力不断提高。

3、不断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率先在全省探索建立了以源头防范、监测预警、监督检查、重点控制、责任追究、目标考核、维权援助、组织领导等八大机制为内容的农民负担预防和控制体系。全市共落实清理涉农收费项目 150 多项,查处涉农案(事)件 120 多件,清退违规收费 2019 多万元,追究党政纪责任 8 人。全市没有因农民负担引发的事件和恶性案件。我局还承担了由工商、质监、公安等 11 个部门组成的市农资打假领导小组牵头单位的责任,深化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了一批守法、诚信、安全的农资示范企业和“放心店”。

(四)代表建议案办理形成制度规范

20xx-20xx年我局共承办市人大代表建议23件,均按时保质完成了办理任务,人大代表全部表示满意。一是领导重视,认真细致做好建议办理工作。每次都专题召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办理方案,由各分管局长对分管部门的办理工作进行审核把关,抓好落实,最后由局长签发答复函,负总责。二是措施有力,千方百计提高议案办理质量。根据议案内容,由局长办公会议明确办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分管局长分头把关审核。有关责任处站在提出初步的办理答复意见后,先电话或书面、再上门征询领衔代表意见,直至代表满意为止。我们还将议案办理工作情况,列入局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业绩管理考核范围,办公室、人事监察处和局分管领导对办理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有问题及时通报。三是注重落实,把代表建议转化为成果。在每年的办理过程中分专题召开代表征询意见座谈会,邀请部分人大代表和相关部门领导就他们关心的农业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要求,我们对这些意见、建议和要求进行认真梳理、提炼,力争形成政策意见,例如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扶持农产品加工业政策、促进农产品营销售等。

二、农业重点工作全面推进

(一)四大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构建生态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制定并发布了《台州市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台州市高效生态农业“xx”发展规划》、《台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xx-20xx)等,在全省第一个以地市级单位出台了《台州市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了“xx”期间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的各项目标,并逐年组织实施。开展了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启动实施“万元田”工程以及种子种苗种畜禽工程建设,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通过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初步形成了专业化、优质化、区域化的农业发展格局。全市上百亩的规模基地达到457 个,其中种植面积万亩以上的基地 15 个,面积达到 26.87 万亩,畜禽养殖规模上万头的基地 23 个。有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 1 个、单项强县 9 个、强镇 21个,有 14 个“中国特产之乡”(以县为单位)。全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 283 家,20xx 年共加工农产品原料 67.83 万吨,产值 71.76 亿元。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渐趋完善。全市农产品配送从零起步,已发展到 18 家,组织开展优质农产品进社区、进食堂、进学校、进餐馆、进超市等系列活动,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建立了台州农产品配送点,与本市 321 家农业龙头企业和 390 多家合作社建立了产销联动关系,全年农产品配送总量达 19571 吨。全市拥有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 80 个,农产品年交易量达 1157.2 万吨,年交易额达 104.23 亿元,其中交易额超 5000 万元的有 23 家。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全市已有 70 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4 万农户“走出去”实行跨区域经营,20xx 年新增市外农产品生产基地 11.12 万亩,总面积达 65 万亩,产值达到 42 亿元。

构建完善的农业组织体系。不断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将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到“工业立市”大战略之中,出台了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政策。先后组织实施了农产品加工业“再创百亿工程”和“631”工程;启动实施“强社富民工程”,着力培育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开展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年活动;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发展农业;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培育职业农民。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2041家,联结各类生产基地93.19万亩,带动农户数54.46万户。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 556 家,20xx 年销售收入 197.77 亿元;其中销售

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有 28 家,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有 223 家。全市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2043 家,去年实现销售收入 35 亿元,有市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492 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48 家。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全市已建立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7 个,建立乡镇科技服务站 133 个。全市拥有农业技术人员 969 人,其中高级职称 126 人,中级职称 357 人。全市配有农技人员的村达 3329 个,村农民技术员 3.05 万人。全市拥有科技示范户 7579户。大力发展各类服务组织,已建立服务组织 104 家,其中植保合作社 43 家、粮食合作社 42 家,全市统防统治面积达到 13.51 万亩。

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组织开展“358 绿色行动”,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初步形成了以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全市累计制修订农业标准 463 项、86 张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建有 96 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业标准化推广和辐射面积 176 万亩。全市累计认证有机食品 65 个、中国绿色食品 173 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 320 个、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基)地 355 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1 件、中国农产品 3 个、浙江省商标 30 件、浙江省产品 27 个、浙江省农产品 4 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 件,农产品品牌规模和影响力居全省前列。

进一步健全科技与物质保障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业减量控害增效等技术;积极推进农业保险;深化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工程,建立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组建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开展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和动物防疫智能化管理建设试点,基本实现全市农业系统办公自动化,通过搭建农资交易信息平台和农民信箱拓展为农服务渠道。全市共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 500 多项,有 29 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6 项获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奖,18 项获浙江省农业丰收奖,52 项获台州市科技进步奖。全市共引进各类新品种 375 个,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 43 个。农业物质保障水平不断增强。全市有各类大棚 46.48 万只,设施栽培面积 25.40 万亩;建成标准农田 138 万亩,旱涝保收面积 127.5 万亩。全市农机总动力 347.37 万千瓦,建立蔬菜瓜果、节水灌溉、农产品冷藏保鲜、农产品加工等各类农机化示范基地近20 个,已建立各类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13 个,农机

专业服务队 500 多个。农业信息化工作稳步推进。农民信箱注册用户 32 万户,启用率达 96%,注册总人数和启用率居全省第一,全市 133 个乡镇街道、5038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农民信箱联络站。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台州是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祥地,先后有四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到我市检查指导合作社发展。去年 9 月,副委员长到我市检查指导工作,对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近年来我市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考察团共 1200 多批、3 万多人次,影响力不断扩大。20xx 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不断规范。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从 20xx 年初的 379 家发展到目前的 2043 家,成员人数 8.68 万户,辐射农户达到全市农户总数的 80%以上。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依法规范,完善合作社管理制度。二是注重引导,整体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从“围绕产业发展合作社”向“依靠合作社促进产业发展”转变,下发了《关于开展骨干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通知》,20xx 年全市年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合作社达 140 家,实现销售收入 17.8 亿元。三是创新制度,全面组建合作社联合会。组建了市本级和9个县市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会员单位有500多家合作社。四是开辟新领域,发展多类型合作社。随着合作机制在台州生根发芽,我们把合作制从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引入土地资源、技术服务、农业休闲观光等领域,合作内涵不断丰富。五是贯彻法律法规,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土地健康有序流转是中央提出的发展方向,也是农业局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至 20xx 年底,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 60.12 万亩,流转率为31.8%;涉及流出农户数 33.84 万户,农户流出率为 26.9%。我局于 20xx 年组织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依法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全市家庭承包耕地到户率达到 99.5%,合同签订率 99.24%,权证发放率 99.13%,进一步夯实了土地流转的基础。2019 年我们印发了《台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操作指南》和《台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明确了土地流转的程序,有效地规范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至 20xx 年底,全市已签订流转合同的面积 17.13 万亩,签订流转合同 6.78 万份,涉及农户 8.2 万户。20xx

年我们起草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以台市委办文件下发,进一步推进了我市农村土地流转。从 20xx 年开始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组织,逐步形成镇、管理区、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目前全市有9 个乡镇(街道)、435 个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有农户 3.96 万户委托土地流转组织开展流转,委托流转的面积 8.26 万亩。全市已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10 家。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工作,在椒江、温岭、三门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工作试点。

(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近几年来,我市以生态农业建设为目标,组织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控害增效、规模养殖场治理等工程,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法有: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我局成立了台州市农业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台州市区水环境整治农业指挥部和办公室,制定了《台州市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层层签定了责任状,建立了治理项目联系卡,落实了责任制。二是大力开展规模畜禽养殖场治理,发展循环农业。20xx 年完成了存栏生猪 3000 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治理,20xx 年完成了存栏生猪 1000 头、奶牛 100 头以上的规模场治理,2019 年完成了存栏生猪 500头、奶牛 50 头以上的规模场治理,20xx 年完成了存栏生猪 300 头、奶牛 30 头以上的规模场治理,共已治理规模场 151 个,建设粪便收集处理中心 3 个,总投资达 2576 万元。我局根据市政府要求编制了《市区农业面源防治规划》,明确了治理任务。2019、20xx 两年合计完成了市区 141 家规模养殖场治理,投入经费876 万元,建成沼气池 7862 立方米,取得较好治理效果。三是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每个乡镇、街道建立 1 个以上 100 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片,每个村建立 1-2 个示范户。全市共取土样 3189 个,测试项目 17349项次,向农户发放施肥建议卡 241940 张,应用农户达 481825 户,覆盖全市 3103个村;提供农户肥料配方 35 个,推广配方肥 10348 吨。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落实专人负责,创建适合当前农业生产的植保服务组织,提高了防效、降低了成本,全市共推广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 170.32 万亩,建设示范区面积 27.22 万亩(其中万亩示范区 14 个,千亩以上示范方 47 个)。四是加强督查,确保质量。加大督查力度,要求各县(市、区)农业局将本行政区域内每月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汇总,于每月 23 日前报市农业生态办。联合环保等部门,加强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畜禽养殖场的管理。开展农药市场检查,禁止销售国家明令禁用农药、高毒高残留农药。五是总结推广我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十大模式。六是组织开展污染源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市畜禽规模养殖畜禽污染情况。2019年度全市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率达 42.6%,畜禽粪便利用率已达 90%。

(五)实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农技推广网络不断完善

一是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我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 1993 年“三定”改革后,已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现象。20xx 年开始我们按照政府的要求,积极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市、县两级畜牧兽医机构都已升格为畜牧兽医局,扩充了编制,并都明确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二是全力推进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设。20xx 年在仙居县率先开展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设试点,取得了成功。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全面实施责任农技推广制度的通知》,各县(市、区)已基本完成责任农技制度建设工作,明确了各类责任农技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了规范的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农技人员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与奖金发放、职称评聘、项目支持等相挂钩,农技人员离岗现象明显改观,农技推广服务明显加强。三是强化服务功能,积极筹建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心下设种植业、畜牧兽医、农业机械、渔业、林业、水利等若干分中心,各分中心以下按主导产业或专业设立粮油、蔬菜、水果、畜牧兽医、水产、林业、水利等若干专家组。

(六)市本级财政对农业项目投入不断增加

20xx 至 20xx 年,市本级财政对发展农业生产专项投入分别为 706.9 万元、708.79 万元、631.4 万元和 1381.3 万元,总投入达到 3428.39 万元。其中 20xx年增长幅度较大。扶持项目每年都有所增加,从 20xx 年的 10 类(项),增加到 20xx年的 17 类(项)。其中由农业局牵头的项目资金 2907.43 万元,四年分别为 466.9万元、563.79 万元、555.4 万元和 1321.34 万元,保持了逐年增长的态势,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项目是:1、发展粮食生产扶持资金,四年共安排了财政资金 433.14 万元、176 个项目,主要内容包括粮油种植大户直接补贴、早稻最低收购价和订单早稻谷激励、对规范化运作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补贴、粮食作物高产示范方和示范田激励、年度粮食生产优秀种粮大户奖励等。

2、发展畜牧业扶持资金共 400 万元、26 个项目,包括发展家禽产业项目、发展生猪产业项目、动物防疫及卫生监督项目等。3、发展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 638万元、103 个项目,包括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项目、扶持农业走出去项目、发展外向型农业项目。4、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共 414 万元、52 个项目,包括合作社建设项目、产业协会建设项目、市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建设项目、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项目。5、发展绿色农产品专项 306.8 万元、水环境整治养殖场治理 400 万元、农产品推介 300 万元等,另有新设立的灾后恢复生产资金项目(200万元)、重大动物疫情预警与指挥体系建设项目(50万元)、农技推广基金项目(65 万元)、养猪协会互保体系建设(50 万元)、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47 万元)等。这些项目全部针对我市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施后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三、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

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树立良好风气。我局把思想作风建设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和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先进性教育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了党的 17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央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指导协调组和市委副书记肖培生来我局检查指导时给予了充分肯定。重视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来规范权力运行,提高工作透明度,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明确党政一把手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建立党组集体领导、党组书记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纪检组负责日常协调工作的领导体制。我局在全省农业系统率先出台了《台州市农业局构建惩治和预防腐体系实施细则》,订有《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财务管理制度》等二十多项制度,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干部素质,队伍更具活力。抓好理论学习,开展从政道德讨论和形势教育,激发广大干部职工服务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开设服务“三农”论坛,至今已举办了 33 期。十分注重干部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提高,20xx 年以来,共有 13 人参加在职各类大专、本科、研究生函授学习,使所有干部的学历达到大专以上。开展基层实践培养,20xx 年以来我局先后选派了 5 个批次 17 名干部到乡镇村挂职锻炼。局内实行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环境。近三年共引进了 13 名重点大学毕业生,其中博士生名,硕士研究生 6 人,双学士 1 名。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发展存在资源短缺、劳动生产率不高、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我市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短缺,农业规模经营步履维艰。近几年来,以粮、油、肉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为主要标志,农产品供求关系有失衡的趋势,结构性矛盾突出,质量安全问题变得更加敏感。现有农业经营主体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和农村经济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二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虽然各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城市化推进速度不断加快,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排灌体系,工程建设没有跟上,加之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农业生产条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农业成灾率大幅上升。

三是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尚不够完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和产业配套不完善,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高,有效规避大宗农产品市场波动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制度创新既缺乏动力又缺乏强有力的引导。

四是农业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滞后,服务水平不高。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还遗存一些问题,乡镇农技人员移岗和兼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素质与任务、责任不匹配,服务手段比较落后,农业农村公共产品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市今后一段时期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抓住农业部门的三大主要目标,着力构建四大体系,全面提升四大竞争力,大力推进三大平台建设,加快发展以高效生态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提升全系统的服务能力。

1、把保供、增收、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部门的三大基本任务,确保农业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保证粮食、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争取经过一至二年努力,使我市粮、猪自给率比 20xx 年提高 5 个百分点。二是全力提升农业效益,确保农民收入增加。今年我们将实施一系列举措,力争全市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加 8 亿元。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把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产业、空间、主体、制度四个竞争力作为建设现

代农业的主攻目标。以产业化理念抓农业,抓住信息服务、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品牌整合和物流配送等关键环节,大力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以“走出去”为途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在更大范围配置农业资源,倾力打造国字号农业品牌。积极探索种养结合、产加销一体、组团式出击的有效途径。开发农业新功能、充实新内涵,拓展农业内在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各类农业组织,把各环节的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进一步组织起来,提升他们在经济生活和市场交易中的发言权。继续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不断提升制度竞争力。把农地制度、农村金融、农业风险控制、农民合法权益保护、政经资源整合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改革的重点。

3、把构建、完善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质量安全、科技与物质保障四大体系,作为现阶段农业工作的重点。在主导产业中建立起完整配套的产、加、销、研发和服务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综合发展能力。继续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结、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复合型组织模式。在农产品经销环节,探索实施田头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设优质农产品专卖市场或专门交易区(专卖区),以优质优价解决广大农民标准化生产的内在动力。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深入实施责任农技推广制度,拓展涉农服务,大力提升装备与设施水平。

4、现代农业“三大平台”建设要有实质性突破。“三大平台”建设已经写进市党会和人代会的报告,必须有实质性突破。特殊区域平台建设,即市区西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要围绕核心区块,抓好项目编制、实施、推进工作。县域平台建设,重点抓好仙居县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仙居为样板推动其他县(市、区)发展。普适平台即“万元田”建设,要抓紧做好规划,出台政策意见,组建领导机构,确定项目实施计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篇二】国家生态乡镇自查报告

为切实做好生态文明村镇建设考核验收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参照鲁农发?20xx?2 号文件规定,我镇对上报的 3 个生态文明村进行了自查。现将我镇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 镇地处新泰市中部、柴汶河畔,地域面积 39平方公里,辖 17 个行政村,1 个城市社区,耕地面积 1.1 万亩,总人口 5.2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 2.6 万人。20xx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150.5 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1.43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9172 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 96 亿元,实现利税 12.8 亿元先后被授予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 500 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山东省安全文明镇、村镇建设新型镇、卫生镇、发展潜力镇、环境优美镇、省级文明镇,泰安市经济工作、招商引资、维护社会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五个好”乡镇党委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1、农业产业化。南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林果业,新发展核桃 3500亩,南岭千亩核桃园栽植优质核桃品种 6 万棵,被省林业局命名为“全省优质核桃示范基地”。中部培植壮大畜牧业,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3 家,大宝公司、金泉牧业投资规模均超过 3 亿元,年产值达 10 亿元,大宝公司荣获“农业龙头企业”荣誉称号,实现了新泰“零”的突破。北部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投资 4000 万元的柴汶河生态治理工程协庄段顺利完工,新建成农产品加工基地6 个,辐射带动同边群众 2600 余户,新成立专业合作组织 12 家,“贵润”、“金牛”牌核桃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质量认证。被泰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2、土地流转。搭建一个平台,疏通一个渠道,确保了农村稳定。通过土地流转,使更多的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有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具体的流转项目有:雨山核桃合作社流入山地 320 亩、龙泉村以竞标拍卖的形式流转山地 260亩。

3、产业结构调整。根据新泰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部署要求,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制定出台了《xx 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对土地流转、项目引进、农产品品牌创建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规划,确定了“实施两大工程、发展三大基地”的工作思路,即农业龙头企业、水利设施配套扩建两大工程,畜牧养殖、林果栽植、蔬菜种植三大基地,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南岭、雷明、安家庄、龙泉等村新发展核桃面积 1200 亩,以龙泉、南岭、李家庄、横山四个村为重点新发展地膜土豆种植面积 280 亩,每亩收入达 6000元以上,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 250 万元,全镇新建标准化养殖场 24 处,其中存栏 500 头以上的标准化养猪场 18 处,养猪小区 1 处;存栏 2 万只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鸡场 6 处。山东大宝养殖加工禽产品熟食加工项目即将全面投入生产,可实现年销售收入 5 亿元,安臵劳动力 1200 人,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 2600 余户。正在建设的泰安金泉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入生产,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 15亿元,安臵劳动力 2019 人,带动周边养殖户 3000 多户。投资 120 万元对雷明、云明等 6 个村的扬水站进行了配套设施建设,增加灌溉面积 3000 多亩;新建急雨池 6 座,铺设管道 6000 米,增加节水灌溉面积 1500 亩。

4、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土地管理,依法监管,坚决打击违法行为,严格保护耕地。近年来先后在龙泉、南岭、大沟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4 个,整理土地面积 2631 亩,增加耕地 369 亩。土地复垦项目 4 个,xx 居河北砖厂、xx 居安文新砖厂、郭家泉河北砖厂、xx 居郭玉环砖厂共复垦土地 302 亩。

(二)、完善基础设施

1、镇区主干道综合整治。由于我镇地处矿区,大型运输车辆较多,给我镇几条主干道路造成了很大破坏。近年来我镇先后投入 3000 余万元,对府前街、翰林路、福泉路计 4000 米道路进行了改造,拆除两侧违章建筑 300 余间,拆迁居民 16 户,拓宽了道路并沥青罩面,开挖疏通下水道 6.5 千米,安装路灯 200余盏,道路两侧因地制宜进行了园林景观式绿化 16.6 万平。完成了 xx 工业园区时代路 2.2 公里 2.8 万平的园林绿化,后又投资 200 万元对府前街陈家庄至郭家泉 1.5 千米进行了拓宽改造。截止目前我镇园林绿化面积达到 40.4 万平,路灯400 余盏,彻底改变了我镇脏、乱、差的面貌,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的目标。

2、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到目前为止,我镇共投入 1000 多万元,高标准规划修建了 60 公里的水泥路,全镇 18 个村(居)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极大地方便了各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全镇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做好村村通路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来水、公共汽车、有线电视及宽带网的村村通工程,大大丰富了“村村通”的内涵,改善了我镇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了城乡差距。

3、城中村改造。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并实施了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和新型

农村社区布局总体规划。五年来,投资 3600 万元,实施了一批道路骨干工程,形成了“四纵六横”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大力实施“城中村”改造工程,新建了华鼎苑小区等一批优质住宅小区和绿地广场,新建成住宅楼31 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将全镇 18 个村规划为 3 个片区和 1 个农村社区,同步配套建设服务平台和致富平台。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争创生态乡镇启动实施。

4、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 500 万元,围绕特变电工、金泉牧业等大项目建设,建成至第二污水处理厂管网;计划投资 180 万元,新建两条总长 360米排水沟。投资 1200 万元,新建道路 5600 米,构建“六纵四横”的园区道路格局,与城镇发展框架融为一体。目前,兴业路、瑞泉路路基正在施工,已建成涵洞两处、桥梁两座及穿越渡槽加固工程。

5、电网建设。由省供电公司投资 7000 万元建设,建设 110 千伏 xx 输变电工程位于 xx 镇工业园区,规划安装 3 台 50 兆伏安主变及配套输变电线路;同时,协调电力部门、用电企业等有关单位,将影响园区内项目建设的高压供电线路进行外迁,确保供电、用电安全。目前,110KV 变电站设计已完成,正在进行地面附属物确权,近日内进行院墙建设,力争明年五一前投入使用。

三、强化环境综合整治

1、柴汶河综合整治。柴汶河是我市的主干河流,也是一条主要泄洪河道,向西流入大汶河,汇入东平湖,在我镇境内共有 7.5 千米。由于几十年来煤矿开采地面塌陷、百姓滥采河沙、私垦乱种,建筑及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工厂污水的任意排放,致使河道堵塞、河床损坏,严重影响了周围环境,又对两岸群众生活、煤矿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我镇共填筑副河坝 3800 米,煤矸石用量达45万方;河道铺底5万平;浆砌石护岸712米;旋喷桩250个孔;注浆52个孔。在治理隐患的同时,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做到治理一段,美化一段,复垦塌陷区 6 万平,栽植景观苗木 1 万多株,在郭家泉村建设了 120 米橡胶拦河坝一处,多年不见的的白鹭也三五成群,不时掠过水面,展现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画卷。

2、全面启动污水处理工程。我镇 xx 工业园区现有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能力 24000 吨,采取“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配套模式,对产生的污水进行

集中收集、集中处理,所有外排水做到达标排放。为进一步做到镇区生活污水的达标排放,我镇联合协庄煤矿投 980 万元,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现已正式投入运行,处理规模为 4000 吨/日,基本解决了镇区生活污水达标排放问题。通过这两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运营,切实缓解了我镇生产、生活对柴汶河水体构成的压力,大大改善了我镇水体环境质量,切实做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3、加强环境监管。我镇专门制订下发了《xx 镇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协政发[20xx]11 号),明确各村(居)、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区域环境保护工作第一责任人,将环保考核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并与相关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到目前为止,我镇“十五土小”企业已全部关停,大大减轻了对我镇环境的压力。在关停的同时,我们积极引导新上大型节能环保项目,项目的主项、审批建设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政策搞好环评,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按照这一要求,两年来,我们新上的两个大型项目:新巨丰科技有限公司现已建成并投入生产;山东大宝肉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正在积极建设中。

4、强化生态建设,营造优美生产生活环境。一直以来,我镇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积极探索建立生态农业模式。碗窑头村兴起的“鸡(猪)—沼—菜(粮)”模式在全镇得到了良好的推广,目前全镇共建有沼气池 800 余个。通过对沼渣、沼液的有效综合利用大大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既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能源,又确保了食品安全。近年来,我们又围绕山岭荒地做文章,成立了雷山生态农业生产合作社,利用山区、库区自然环境,采取施有机肥、生物灭虫等方法开展了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生产,目前相关产品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同时不断加大绿化造林力度,在柴汶河、光明河两岸发展速生丰产林,镇区主干道路发展生态景观林,在中部京沪高速公路两侧发展绿色通道,南部山区、库区发展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地为主的生态防护林,在农村开展“四旁”绿化。到目前为止,我镇速生丰产林已达 285 公顷,经济林186 公顷,山区防护林 482 公顷,绿色通道 19.8 公里,林木覆盖率达到 45%。

5、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镇成立了综合执法所和 127 人的环卫队伍,其中镇区保洁人员 35 名,18 个村(社区)保洁员 92 名,配齐了服装和执法车辆及环卫工具,累计投入资金 100 余万元,购臵了垃圾压缩运输车一辆,配备司机 1 名,装卸工 2 名,环卫三轮车 112 辆,垃圾箱 82 个,清理垃圾 400 余吨,清理三大堆 70 处,清理乱搭乱建 41 处,拆除广告牌 32 幅,粉刷墙体 12019 多平方米。特别是对新建垃圾池实行“四个统一”:统一上报、统一标准、统一粉刷、统一验收,每建成一个补助 500 元,目前 84 个垃圾池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四、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1、社区规划建设。明湖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已经新泰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委员会审查通过,完成单体设计,正在办理建设规划手续。经过强化宣传,群众酝酿,卧龙、李家庄两个挂钩村群众的搬迁意愿基本达成一致。制定了搬迁补偿安臵方案,搬迁选址同意率、搬迁协议签订率均超过 95%。卧龙、李家庄两个村分别组建了由 11 人组成的房屋搬迁评估小组,完成了房屋及地面附着物的丈量统计,并作出初步评估。一期规划回迁楼 23 栋,共计 658 户,总建筑面积 78595.02平方米;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 2756.33平方米;社区小学建筑面积 1602平方米;社区幼儿园建筑面积约 1200平方米。

协庄城镇社区位于镇驻地,目前,已建、在建 16 栋住宅楼。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广场。新初级中学开工建设。瑞泉城镇社区已建成 8 栋回迁楼,今年计划完成拆迁 50 户,已完成 19 户。按照规划,今年计划建设 8 栋回迁楼,下半年开工建设。

2、民生事业。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新增就业人员 8700余人,各类保险扩面实现全覆盖,全市新型农保现场推进会在 xx 召开,并作典型发言。xx 被确定为首批争创“省级创业型乡镇”试点乡镇,多次为上级领导调研检查提供了现场。投资 500 万元,建成高标准的敬老院,被评为“省一级敬老院”。新农合参合率达到 99.9%,18 个村卫生室通过省级规范化达标验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有效实施,投资 3000 万元的新初级中学、投资 400 万元的明德小学及幼儿园开工建设,教学成绩 20xx 年、20xx 年连续实现历史性突破,今年比去年前移 1 个位次,位列全市第 6 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 2019 年被评为泰安、新泰一等奖,18 个村计划生育服务室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连续五年新泰市第 1 名,20xx 年位列泰安市第 4 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面逐步扩大,建成农家书屋 13 家,有线电视通村率、入户率分别达到 100%和 85%。“平安新泰”建设深入推进,大力加强平安协会组织网络和平安灯、天目工程等新型治安

防控体系建设,打击违法犯罪力度加大,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在全市社会满意度随机抽样调查中被评为第 1 名,20xx 年度考核名列全市第 2 名,今年上半年综合考核成绩第 1 名。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基本杜绝了到泰安以上集体访。毫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连续 6 年无重特大事故发生。食品药品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公共饮食用药安全得到保障。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荣获“省级文明镇”殊荣。

按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的规定,我镇对考核验收的所有项目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自查,分别统计并掌握了翔实资料。为确保自查项目的真实准确,一是相关部门提供全镇各村两年来的上报数据。二是进村采取听汇报、查资料、走访入户、座谈了解等形式,逐项核实,摸清底子。三是对生活居住环境、看病就医、养老保险、社会治安等群众关心的有关事项,认真座谈了解。通过细致自查,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汇总。为全力做好省和泰安对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工作的考核验收,对自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篇三】国家生态乡镇自查报告

我镇围绕打造“生态”司门前、“旅游”司门前这一发展目标,以强化环保宣传为先导,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水污染防治工作为重点,以加大环保执法为手段,积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认真实施环保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种环保违法行为,在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环境宣传教育力度加大,干群认识提高

以“六·五”世界环境日为载体,大张旗鼓地进行了形式多样,环保宣传教育。各社区(村)以横幅、板报、宣传单位等宣传媒体对城镇广大居民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宣传。镇党委专题召开了会议,对全镇的生态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开展了专题环保宣传,向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和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广大群众环保意识得到增强,给党委、政府开展环保工作提供了不少好的建议,对各种环保违法行为进行积极检举。

二、环保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明显

在环保专项整治行动中,我们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调配合”的工

作机制,对环境保护违法行为重拳出击,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开展了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执法检查我镇制订了专项执法方案:组织人力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检查,采取日常监督检查与限期治理等措施,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现有的采矿点进行打击和摧毁。二是开展了对工业企业执行环保情况专项检查。我镇今年对招商引资的三家工业企业,按照县里要求督促其办理环评手续。三是与县国土、矿管、安监等部门积极配合开展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活动。打击非法采砂和非法洗砂的行为,通过整治有效维护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保证了一都河的河水清亮。四是开展了乱开荒地,破坏生怂环境违法行为整治活动。与国土、公安、等部门成立了联合执法大队,通过电视、广播广泛宣传治理乱开荒地的必要性,公开办事程序和举报电话,使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三、生态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能源,在全镇推广使用沼气池这一清洁能源,二是加强镇城区范围内的垃圾处理工作,镇财政增置了 1000 个垃圾桶放置于城区收集各居民生活垃圾,配置了全市乡镇最先使用的压缩式垃圾运输车,城区管理实行社会化管理,公开招聘,城区管理人员由原来的 4 人增加 5 人,环卫清扫人员由原来的 4 人增加到 10 人,清扫面积覆盖整个城区,日清运垃圾 5 吨,并设置了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垃圾堆放场。三是 4 月下旬开始,由四大家领导带队深入社区将城区划分为四个区域,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召集社区干部和部分群众代表以恳谈会的形式上门征求群众改善环境的意见和建议。通过镇电视台、宣传车进行了宣传,上门上户发放限期整改通知,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及城镇市容宣传手册 1000 余份,张贴通告 160 张。4 月、6 月上旬,镇党委、政府组织镇机关及镇属有关部门、村(居)委会干部职工近百人在城区开展了一次全方位的城镇市容集中整治、摊担入市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清运卫生死角垃圾 10 余吨,规范营运车辆停放 30 台次,纠正违规车辆 80 余次,规范摊点摆放 300 余处。四是大力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为了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使“清洁家园,美丽乡村”落到实处,镇党委政府专门组织全镇干部及村(居)固补干部到邵阳 XX区寒梅村取经学习,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将全镇41 个村(居)划分三个类别,一类村为 8000 元,二类村 5000 元,三类村 2019 元,对所有的村(居)进行季度考核月评比,每季两暗访一明查并将考核的结果在全镇范围内进行张榜公示,通过活动的开展,乡村环境面貌得到了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真正做到了路净水洁。五是落实了新建项目环评制度。对镇范围内的所有招商引资项目,都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估法的有关要求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估。五是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我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魏源故居、魏午庄故居、魏源温泉,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作“两魏”文章,努力发展旅游经济这一“无烟工业”。

四、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力度进一步增强

今年以来,我们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三同时”制度,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产业政策关,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在新建工业企业中,坚持先通过环评审批,才能实施建设。今年,全镇对招商引资的三家企业按要求督促其办理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没有按要求办理的坚决不予生产。在建设过程中,坚持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三同时”执行率达到 100%。

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XX 县环保局的指导帮助下,我镇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一是项目建设中存在未批先建或边建边批现象,新建项目主动办理环评率还比较低,事后补办环评手续的现象还是有。二是由于受资金制约,生态建设、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工作进展缓慢。三是全民的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人人关心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社会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

第二篇:国家生态乡镇

关于印发《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

(试行)》的通知

环发﹝2010﹞7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加速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我部按照转换生态建设示范工作思路的原则,组织修订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试行)》,并更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于已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乡镇,省级环保部门统一组织更名工作,本着“简便易行、质量优先”的原则,对照《规定》,查漏补缺,明确更名程序;更名后需报环境保护部备案。

二、加强“国家级生态乡镇”及“国家级生态村”申报、初审的组织领导工作,规范管理,明确职责。加大省级生态乡镇建设的工作力度,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指导、督促市(地)级环保部门开展市(地)生态村建设。

三、严格监督管理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或“国家级生态村”称号的村镇,确保质量。结合区域特点,将国家关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部署、要求融入日常监管工作中。通过开展“国家级生态乡镇”及“国家级生态村”建设,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探索农村环境保护新模式。附件:

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

主题词:环保

农村

生态乡镇

通知

环境保护部

2010年6月24日印发

附件:

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

国家级生态乡镇示范建设是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是实现环境保护优化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也是现阶段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为规范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工作,制定本规定。

一、申报范围

市辖区、县级市、县以下各类建制镇、乡、涉农街道等乡(镇)级行政区划单位。

二、申报条件

在申报范围内,经自查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试行)》(附后)各项要求的单位,可以申报。

三、申报程序、内容与时间

1.申报程序。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须由乡镇人民政府向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获批准,再经市(地)环境保护局同意后报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审查合格后,向环境保护部提出复核申请。

2.申报内容。乡镇人民政府的申请报告必须附有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工作总结包括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设主要内容和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技术报告包括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表(具体格式附后)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的证明材料(包括监测、检测报告)。

3.申报时间。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向环境保护部提出复核申请的截止时间为每年的6月3 0日。

四、审查与复核

1.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

(1)对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的材料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的,组织专家组到申报乡镇进行实地考核。实地考核包括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检查、社会调查等。对实地考核中发现的问题,专家组应指导申报乡镇做好改进工作。实地考核结束后,专家组向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提交考核报告。

(2)依据专家组考核报告对被考核的乡镇提出是否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的审查意见,并对经审查认为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的乡镇在省级主要媒体上公示,对公示有疑问的乡镇进行复查。

(3)对公示通过(或复查合格)的乡镇,向环境保护部提出复核申请,同时提交专家组考核意见、公示情况及复查情况。

2.环境保护部复核

(1)环境保护部收到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报送的审查意见和复核申请后两个月内,组织专家组核查材料,对各省级环保部门申报的乡镇按原则不低于l5%的比例开展现场抽查。在现场抽查中,若发现抽查数量三分之一以上的乡镇在申报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则取消该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本次所有申报乡镇的审议资格,并在下一年暂停受理该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国家级生态乡镇复核申请。

(2)根据专家组提出的核查意见和现场抽查情况,符合条 4 件的乡镇,将以公告等形式向社会公布。

五、监督管理

1.环境保护部对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的乡镇实行动态管理,公告后每三年组织一次复查。复查由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负责实施。复查发现问题的乡镇要限期整改,整改时限为半年。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其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应于每年10月底前将当年复查情况及整改落实情况报送环境保护部。

2.环境保护部对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的国家级生态乡镇管理工作进行抽查,抽查发现问题的,提出限期整改要求;经整改问题依然存在的,暂停受理该省国家级生态乡镇复核申请。

3.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应建立、完善本省(区、市)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审核、专家组考核、公示、复查等制度,规范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和管理工作。

4.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应在每年十月底前向环境保护部上报本省上一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总结,包括申报情况、建设情况、日常管理情况、建章立制情况等。

5.经环境保护部公告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的乡镇,应加强辖区环境监管,若辖区内出现较大(Ⅲ级)以上级别的环境事件,但当地政府未能及时妥善处理、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或多次接到当地群众环境举报的,一经查实,环境保护部将取消其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六、其他

1.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原《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环发﹝2002﹞101号)同时失效。

2.《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试行)》中基本条件第2项“基础扎实”的有关要求,自2012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在此之前,该项指标执行“按照《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编制或修订乡镇环境规划,并认真实施”。

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试行)

一、基本条件

1.机制健全。建立了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以乡镇政府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镇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设置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或配备了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

2.基础扎实。达到本省(区、市)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指标一年以上,且80%以上行政村达到市(地)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编制或修订了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并经县级人大或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两年以上。

3.政策落实。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乡镇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3年内未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级别环境污染 6 事件。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草原地区无超载过牧现象。

4.环境整洁。乡镇建成区布局合理,公共设施完善,环境状况良好。村庄环境无“脏、乱、差”现象,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5.公众满意。乡镇环境保护社会氛围浓厚,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9 5%。

二、建设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要求

东部

中部

西部

环境

质量

l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地表水环境质量

达到环境功能区

或环境规划要求

空气环境质量

声环境质量

环境

污染

防治

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

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

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

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

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

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率(%)﹡﹡

≥95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95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95

农用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公斤/公顷.年)

<250

农药施用强度(折纯,公斤/公顷.年)

<3.0 生态

保护

与建设

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

≥50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

≥l2

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

≥95

森林覆盖率(%,高寒区或草

原区考核林草覆盖率)﹡

山区、高寒区或草原区

≥75

丘陵区

≥45

平原区

≥l8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的

比重(%)

≥60

注:标“﹡”指标仅考核乡镇、农场,标“﹡﹡”指标仅考核涉农街道。

三、指标说明

(一)基本条件

1.机制健全。建立了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以乡镇政府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镇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设置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或配备了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

指标解释:要求乡镇政府成立生态乡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下设建设工作办公室,建设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方案,措施得力,定期检查落实;乡镇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得到落实;乡镇党委、政府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研究环保工作不少于两次。要求乡镇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相 9 应的工作制度和污染源档案等。

考核要求:查看近l年内当地党委、政府研究环境保护工作的会议纪要或会议记录、印发的有关文件和污染源档案等资料。查看乡镇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的有关文件、记录。查看各级环保项目下达、建设、验收和管理文件。查看设立环境保护机构或配备环境保护人员的有关文件、档案。现场检查。

2.基础扎实。达到本省(区、市)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

建设指标一年以上,且8 0%以上行政村达到市(地)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编制或修订了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并经县级人大或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两年以上。

指标解释:达到本省(区、市)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建

设指标一年以上,并获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命名或公告;8 0%以上行政村达到市(地)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生态村指标,并获上命名或公告。按照环境保护部、建设部关于印发《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环发[2002]82号),编制或修订完成乡镇环境规划,经县级人大或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两年以上。

考核要求:查看省(区、市)、市(地)环境保护厅(局)的命名文件或公告文件;所辖行政村数量的证明文件;乡镇环境规划的文本及有关批准文件。

3.政策落实。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 10 务。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乡镇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11级)以上级别环境污染事件。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草原地区无超载过牧现象。

指标解释:有节能减排任务的乡镇,要按有关要求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减排的指标任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规定;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物得到适当处置并无危险废物排放,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l8599—2001);镇域内无“十五小”、“新六小”等国家明令禁止的重污染企业;无大于2 5度坡地开垦、任意砍伐山林、破坏草原、开山采矿及乱挖中草药资源等现象;无随意捕杀、销售、食用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三年内没有发生过较大(Ⅲ)以上级别环境污染事件,判断标准参照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关于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级规定。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数量和等级不变或有所提高。“草原地区无超载过牧现象”,是指乡镇辖区内牲畜养殖不得超过国家草原载畜量标准。

考核要求:查看上级政府下达的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的相关文件或任务书;查看指标完成情况证明材料。查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有关档案资料;查看所有工业企业名单及工业企业达标验收有关材料;现场抽查企事业单位烟尘治理设施安装及运行情况;抽查企业污染物排放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现场查看是否存在滥垦、滥伐、滥 11 采、滥挖、滥牧的现象。

4.环境整洁。乡镇建成区布局合理,公共设施完善,环境状况良好。村庄环境无“脏、乱、差”现象,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指标解释:“乡镇建成区布局合理”,是指严格按规划要求,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有良好的居住小区和基本完善的工业小区。“公共设施完善”是指城镇建成区自来水、排水管网、道路、卫生厕所、通讯设施、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医疗机构、适龄儿童入学、防洪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环境状况良好”,是指街道路面平整,排水通畅,无污水溢流、无暴露垃圾,无冒黑烟、水体黑臭现象;街道卫生状况良好,主要街道有卫生设施,垃圾箱(果壳箱)箱体整洁,周围无暴露垃圾、无蝇蛆;有专门保洁队伍,镇区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日清日运,无垃圾乱堆乱倒现象,无直接向江河湖泊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的现象;城镇建成区内应禁止散养家禽;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得到安全处置。“村庄环境整洁,无脏乱差现象”,是指城镇所辖村庄主要道路平整,两侧无暴露垃圾,无乱搭乱建,无露天粪坑,无污水横流现象,基本做到垃圾定点堆放;绿化、美化好;有良好的感官和视觉效果。“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主要是指无秸秆焚烧和一次性餐盒、塑料包装袋、废弃农膜随意丢弃现象。

考核要求:现场检查、考核。

5.乡镇环境保护社会氛围浓厚,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95%。

指标解释:要求乡镇及其所辖街道和各村有环保宣传的标语或橱窗,主要街道每公里不少于一个。l2369环境投诉处理满意率要求达到95%以上。“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指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状况的满意程度。

考核要求:现场检查是否有环保宣传标语或橱窗。查看环境投诉记录及处理情况。

采取对乡镇辖区各职业人群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随机抽样人数不低于乡镇总人口的0.5%。问卷在“满意”、“不满意’’二者之间进行选择。各职业人群应包括以下四类,即机关(党委、人大、政府或政协)工作人员、企业(工业、商业)职工、事业(医院、学校等)单位工作人员、城镇居民、村民。

(二)考核指标

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指标解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是指,在乡镇辖区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划定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其地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内监测认证点位(指经乡镇所在县级以上环保局认证的监测点,下同)的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或《地下水质量标准》(GB/Tl4848-1993)相应标准的取水量占总取水量的百分比。

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指,在乡镇辖区内,以自来水厂或手压井形式取得饮用水的村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雨水收集系统和其他饮水形式的合格与否需经检测确定,其饮 13 用水水质需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

数据来源:环保、卫生、建设等部门。

2.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

指标解释: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或环境规划要求,是指乡镇辖区内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认证点位监测结果,在已经划定环境功能区的乡镇,要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在未划定环境功能区的乡镇,要达到乡镇环境规划以及所在流域和区域环境规划对相关水体水质的要求。

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或环境规划要求,是指乡镇建成区内大气的认证点位监测结果,在已经划定环境功能区的乡镇,要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在未划定环境功能区的乡镇,要达到乡镇环境规划以及流域和区域环境规划对大气环境质量的要求。

声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或环境规划要求,是指乡镇建成区内声环境的认证点位监测结果,在已经划定环境功能区的乡镇,要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在未划定环境功能区的乡镇,要达到乡镇环境规划对声环境质量的要求。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环保部门。

3.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

指标解释: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指乡镇建成区(中心村)经

过污水处理厂或其他处理设施处理的生活污水量占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百分比。污水处理厂包括一级、二级集中污水 14 处理厂,其他处理设施包括氧化塘、氧化沟、净化沼气池,以及湿地处理工程等。离城市较近乡镇生活污水要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其他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分布情况等,因地制宜选择建设集中或分散污水处理设施;位于水源源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需特殊保护地区或处于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平原河网地区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必须采取有效的脱氮除磷工艺,满足水环境功能区要求。

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是指通过采取符合当地实际的处理方式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且受益农户达8 0%以上的行政村。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建设部门、环保部门。

4.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

指标解释: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是指乡镇建成区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数量占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的百分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指卫生填埋、焚烧和资源化利用(如制造沼气和堆肥)。卫生填埋场应有防渗设施,或达到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包括地点及其他要求)。执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Bl6889—2008)和《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l8485—2001)等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有关标准。

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是指,乡镇非建成区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占非建成区行政村总数的比例。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是指,在开展垃圾“户分类” 15 的基础上,对不能利用的垃圾定期清运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其他垃圾通过制造沼气、堆肥或资源回收等方式,按照“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其中,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的行政村其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60%。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城建(环卫)部门、统计部门。

5.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

指标解释:指乡镇辖区内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重点工业污染源数量占所有重点工业污染源总数的比例。重点工业污染源包括废水排放和废气排放两类污染源。

“重点工业污染源”是指乡镇辖区内分别按废水、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污量从高到低,累计排放量占乡镇排污总量85%的工业污染源。

“排放达标”是指浓度稳定达到排放标准,执行排污许可证的规定,不超过排污总量指标要求,未发生污染事故。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是指乡镇范围内的重点工业企业,经其所有排污口排到企业外部并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工业废水总量占外排工业废水总量的百分比。

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是指乡镇范围内的重点工业企业,在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稳定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其排放总量的百分比。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环保部门。

6.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率

指标解释:(该项指标仅考核街道;涉农街道是指辖区内存在基本农田的街道。)指街道辖区内油烟废气达标排放的饮食业单位占所有排放油烟废气的饮食业单位总数的百分比。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l8483-2001)。饮食业项目环保审批和验收合格率要求达到100%。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环保部门。数据收集采用抽样监测的方法,抽样比例不得低于街道辖区内排放油烟废气的饮食业单位总数的20%。

7.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乡镇辖区内畜禽养殖场综合利用的畜禽养殖粪便与产生总量的比例。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9号),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是指常年存栏量为500头以上的猪、3万羽以上的鸡和100头以上的牛的畜禽养殖场,以及达到规定规模标准的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分级标准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要求,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规定。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主要包括用作肥料、培养料、生产回收能源(包括沼气)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596--2001)的相关规定。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农业部门。

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乡镇辖区内综合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数量占农作物秸秆产生总量的百分比。秸秆综合利用主要包括粉碎还田、过腹还田、用作燃料、秸杆气化、建材加工、食用菌 17 生产、编织等。乡镇辖区全部范围划定为秸秆禁烧区,并无农作物秸秆焚烧现象。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农业部门。

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指标解释:指乡镇辖区内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数占农户总户数的比例。卫生厕所标准执行《农村户厕卫生标准》(GBl9379—2003)。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卫生、建设部门。

10.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

指标解释:农用化肥施用强度指乡镇辖区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施用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与播种总面积之比。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农药施用强度指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农药施用量与播种总面积之比。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农业、统计部门。

11.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

指标解释:指乡镇辖区内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占居民总户数的百分比。清洁能源指消耗后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太阳能、沼气等生物质能、风能、核电、地热能、海洋能)、低污染的化石能源(如天然气),以及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处理后的化石能源(如清洁煤、清洁油)。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统计、经贸、能源、农业、环保等部门。统计范围包括乡镇建成区和所辖行政村。

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指标解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乡镇建成区(中心村)公共绿

地面积与建成区常住人口的比值。公共绿地,是指乡镇建成区内对公众开放的公园(包括园林)、街道绿地及高架道路绿化地面,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绿地、乡镇建成区周边山林不包括在内。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城建部门。

13.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

指标解释:指乡镇建成区(中心村)主要街道两旁栽种行道树

(包括灌木)的长度与主要街道总长度之比。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城建部门、园林部门。

14.森林覆盖率

指标解释:指乡镇辖区内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森林,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经济林地和竹林地。同时,依据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农田林网以及村旁、路旁、水旁、山旁、宅旁林木面积折算为森林面积的标准计算。高寒区或草原区考核林草覆盖率,具体指标值参照山区森林覆盖率标准执行。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统计、林业部门。

15.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的比重

指标解释:指乡镇辖区内,主要农(林)产品、水(海)产品

中,认证为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养殖)面积占 19 总种

植(养殖)面积的比例。其中,有机农、水产品种植(养殖)面积

按实际面积两倍统计,总种植(养殖)面积不变。有机、绿色和无

公害农、水产品种植(养殖)面积不能重复统计。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农业、林业、环保、质检、统计部门。

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表

申报乡镇

乡(镇)长

联 系 人

电话

申报日期

****年**月**日

环 境 报 护 部

生态乡镇建设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要求

指标

完成情况

东部

中部

西部

环境

质量

l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地表水环境质量

达到环境功能区

或环境规划要求

空气环境质量

声环境质量

环境

污染

防治

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

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

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

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

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

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率(%)﹡﹡

≥95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95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95

农用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公斤/公顷.年)

<250

农药施用强度(折纯,公斤/公顷.年)

<3.0

生态

保护

与建设

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

≥50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

≥l2

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

≥95

森林覆盖率(%,高寒区或草

原区考核林草覆盖率)﹡

山区、高寒区或草原区

≥75

丘陵区

≥45

平原区

≥l8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的

比重(%)

≥60

注:标“﹡”指标仅考核乡镇、农场,标“﹡﹡”指标仅考核涉农街道。

县(市)级人民政府意见:

****年**月**日(盖章)

市(地)级环境保护局意见:

****年**月**日(盖章)

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专家组审查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

****年**月**日

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公示情况:

****年**月**日(盖章)

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复查情况:

(对公示无疑问的乡镇不填此项)

****年**月**日(盖章)

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复核申请:

****年**月**日(盖章)

环境保护部专家组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

环境保护部复核意见:

****年**月**日(盖章)

第三篇:国家生态乡镇创建情况汇报

开佛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

情 况 汇 报

中共开佛乡委员会 XX人民政府

(2012年6月 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

非常感谢对我乡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的精心指导,下面,我就开佛乡创建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开佛乡位于宜宾市XX北部,幅员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50亩,林地面积17937.5亩。辖9个行政村2个农村社区和1个社区居委会,共5002户17438人。拥有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XXX,是四川省十佳乡村旅游线路之一。2005年被评为全省首批农业标准化示范乡,2006年被省农业厅命名为IPM示范区,2011年创建为省级卫生乡镇、全省“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乡镇。

自被列入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以来,我乡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环保局的精心指导下,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加强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宜宾市生态保护纲要》的要求,结合我乡资源优势和特点,精心组织、编制了《开佛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规划》,并按照《规划》内容,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二、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一)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1、绿化造林如火如荼开展:2010年完成造竹造林1000亩,2011年-2012年全面完成造竹造林4500亩,全乡森林覆盖率得到了很大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目前,全乡森林覆盖率达51%。

2、生态细胞建设卓有成效: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1个,市级生态村7个,县级生态村2个,完成40户生态家园,2所绿色学校和一个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全乡完成200户中央补助农村改厕示范户。

3、农村能源建设全面开展:在全乡开展沼气池建设工程,新建了两合、顺河、马村、新活龙君五个村380户沼气池,改善了农村居民户的生活条件。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0%,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为66%。

4、新农村建设展新风貌: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目前,已进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有9个,比例达75%。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还土,通过建设沼气池让秸秆得到综合利用,全乡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5.5%。继续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修建卫生厕所4542户,其中无害化卫生厕所2229座,农村卫生厕所比例已达99%。对农村的生活污水主要采取沼气池与湿地处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全乡共开展污水治理的村(社区)有6个,比例已达54.5%。大力改善饮用水水质状况,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100%。

5、高标准基本农田大规模实现:在县农业局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在顺河村、马村村测土配方施肥4000亩,推广稻田保护耕田5000亩,推广优质稻种植10000亩。

6、交通设施全面硬化:完成佛梨、顺河、两合、马村13.4公里通达公路建设,2011年硬化村级公路23公里,场

镇两头出口公路硬化1公里,目前正在实施龙门、星月、龙君村村级公路硬化工程,极大的改善了村民出行的条件。

(二)建成区环境上新台阶

1、建设完成乡文化站综合办公楼并投入使用。

2、新建水冲式卫生公厕2个,实际投资20万元。

3、卫生医疗垃圾采取专门管理、专业回收,新建垃圾转运站1个,垃圾房30个,购置垃圾收集、转运车辆1辆,果皮箱40个,规范机动车停放点4个,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8%。

4、新铺设集镇污水排放管网1600米,实际投资30万元。场镇已建污水处理池4个,容量达1100立方米,污水收集处理量为122吨/天,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1%。

5、大力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情况,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6、完成了佛顺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7.2公里绿色长廊建设,建成区街面、楼顶及周边环境的园林绿化建设,场镇公共绿地面积达4090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5㎡/人,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5%。

7、集镇街道硬化3348平方米,人行道硬化2406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

(三)生态产业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和甘蔗种植产业,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认证工作。2006年被认证为长河片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水稻基地,2010年认证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种植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全乡2011年种植(养殖)面积

为15167.4亩,认证为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养殖)面积为9252.2亩,占全乡种植(养殖)面积的61%。其中“竹海一品”西瓜被认证为绿色食品,2010年申报“竹海一品”生姜为绿色食品已通过环境监测和产品检测。

三、主要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严格落实创建责任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将其列入全乡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副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成立了创建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负责创建工作,确保创建工作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二)强化宣传,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

XXX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总体目标,利用“4.12”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在街头举办以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发放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宣传单,组织社区居民和在校学生收集垃圾、义务植树,抵制乱倒和乱伐等各种破坏环境的现象。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写标语、办专栏等多种形式,增强了群众的环保意识,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促进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环境保护向纵深推进。

(三)因地制宜,科学编制规划

我乡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部、建设部关于《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要求,结合本乡实际编制了《开佛乡国家级生态乡镇规划》。同时,在省、市、县环保部门 的大力支持和科学指导下,把发展生态农业、保护自然资源、完善乡村环保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等项目纳入了规划,为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加大投入,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为进一步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投入1900余万元,硬化佛来山景区环山道路5.8公里、游山便道3.5公里,新建停车场2个等。投入210万元,进行场镇道路硬化、人行道彩砖铺设及道路绿化,新建垃圾转运站1个,污水处理池4座,铺设排污管网1600米。投入301万元,对马村、元田等7个村进行通村公路硬化,目前,全乡已基本完成道路村村通。

总之,我乡自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以来,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乡镇功能日臻完善,乡镇管理逐步规范,乡镇环境明显改观,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标准。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宣传发动力度。对照高标准的创建要求,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围绕“花果之乡、养生佛来”发展定位,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领导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长效管理力度,努力巩固创建成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把开佛乡建成高标准的国家级生态乡镇!

第四篇:创建国家生态乡镇经验材料

创建国家生态乡镇经验材料

自XX年初全区创建国家生态区动员大会召开以来,我镇始终把生态创建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推进新镇区、新园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文化旅游产业区、老集镇商贸服务区和盐龙湖生态区等六区建设,全力打造盐城西花园,建设幸福新龙冈。XX年,我镇成功建成江苏省生态镇。全镇所有村均已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今年,我们自加压力,排找差距,以必胜信心、决战之势,全力创建国家生态镇。

一、产业转型支撑创建。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转型升级,为创建提供支撑。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坚持“发展率先更注重生态优先”,把引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项目作为创建国家生态镇最重要的支撑工程来抓,构建低消耗、低排放、清洁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态经济体系。重抓百斯特科技、腾达环保等企业技改扩能;加速特大容量变压器、余热锅炉等成果转化,加快企业“退二进三”、“退镇进园”步伐,打造一流输变电和节能环保装备特色园区,把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要求的新特产业尽快成为主导产业,做强做特产业、叫响生态品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施“五个二”工程,即:新建两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培植XX户规模大户,苗木基地超2万亩,新建 2万平方米 智能温室大棚,新增2个以上设施观光农业项目,强力推进现代农业高效化,全镇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品种植面积比重达75%。积极开拓生态旅游。利用华都森林公园、盐龙湖生态风景保护区和“三胡”故居人文景观,使各类文化旅游资源与南水北绿相得益彰、联动互促,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同步发展,把龙冈打造成为盐城人休闲的“西花园”。

二、夯实基础提升创建。紧扣国家生态镇创建5项基本条件和15项建设指标,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强补弱点、严把节点、打造亮点,确保硬件过硬、软件不软,一次性通过国家考核验收。重抓饮用水源保护工程。以保障大市区饮用水安全为根本,以盐龙湖生态风景区建设为契机,严格落实河长责任制,着力解决影响蟒蛇河水质安全的突出问题,水源地沿线两岸实现无排污口,无圈网养殖,无畜禽养殖场、无垃圾集中堆放、无生活污水排放,打造龙冈“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清水走廊。重抓绿化造林工程。完成造林面积5000亩,新建高标准农田林网9000亩、新植树木保存总量达40余万株、新增集镇绿地 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12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95%以上,全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重抓基础设施建设工程。6月底完成集镇污水处理厂管网接入高新区苏水污水处理厂联通,实现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以上,全面完成集中供水、户用改厕、道路硬化等建设任务,确保镇村环境有一个质的 提升,公众对环境现状的满意率达90%以上。

三、健全机制推动创建。顺应“五位一体”布局的新要求,健全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创建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全面推进创建工作。主要负责人确保精力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做到亲自研究部署,亲自组织发动,亲自解决问题,亲自督促检查;分管负责人确保重心放在生态创建上、履职负责;各部门单位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抓,及时解决创建中的矛盾和问题,真正做到“一班人”示范“一层人”带动“一群人”,使全镇上下倾心国家生态镇创建工作。进一步推进“一线工作法”,咬定创建标准,倒排日程、挂图作战,靠前指挥、调高要求,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安排、件件有落实,确保万无一失。要建立督查、检查、指导工作制度。加强督查,及时发现薄弱环节、盲区死角,迅速落实整改,确保创建内容一个不缺,建设工程一项不少,创建标准一个不降,限期确保完成创建各项任务。

各位领导、同志们,创建国家生态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德政工程,责任重大、使命崇高,我镇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以争创一流的豪情、以只争朝夕的作风,真抓实干、强势推进、志在必得,为盐都“三区两地”建设和“双新”目标实现作出积极贡献!

XX年5月

第五篇:石门镇创建市级文明生态乡镇自查报告

石门镇创建市级文明生态乡镇自查报告

石门镇地处临沭县最南部,苏鲁两省三县交界处,225省道纵穿境内,全镇总面积12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万亩,下辖29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人口5.3万,17500户,党员2210名,党委成员7人,专职政工干部10人。截至2009年9月底,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7.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3.2亿元,销售收入3.1亿元,利税1870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00万元,出口总额8万美元,国税收入440万元,地税收入285万元,农业总产值达到2.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62元。石门镇先后获得“淮海名镇”、“山东省新型乡镇”、“市级文明生态乡镇”、“平安临沂建设先进乡镇”“平安临沂建设模范乡镇”、“市级信访工作先进乡镇”、“临沂市„五个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

一、镇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今年以来,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建设千亩天河农业生态示范园一处,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一处,即乌鳢生态养殖示范园。今年10月份,又在西泉子埠村引进金香梨种植项目,第一期种植规模就达到200亩,并以此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群众增收致富的示范项目。切实抓好了天河千亩生态示范园建设和高档花卉苗木基地建设。继续做好小麦直补、农机具补贴,尤其是小麦良种补贴、推广工作;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用科技手段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农户中积极推广新能源利用,1至9月份全镇已新发展专业村3个,新挖沼气池565个,完成“一池四改一利用”农户160多户。大巡会和金岭两个村的省级沼气池项目建设成效显著。镇驻地以西的大山头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全省唯一一处得到国家发改委立项资金扶持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目前已经动工兴建,一期工程的受益面达到八个村庄,1.1万多人,水厂有望年底建成。

二是加大投入,狠抓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去年投资50万元完成金岭县级土地整理项目,打大口井15眼,打塘坝10座,增加有效灌溉面积2000亩。投资230万元完成全长8.9公里的“胡羽路”改造工程,使苏鲁边界交通条件显著改善,方便了两省群众生产生活。今年以来,荞麦涧和梅花涧等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总投资887万元;新沭河培堤石门段工程完成一期总投入2300多万元;总投资230万元的小冲、东新庄两处县级土地综合整理项目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后期综合开发,旨在通过土地流转形式,引导发展规模种植;目前镇里正积极筹备在东南埝、小冲村两处申报新的县级土地综合项目。三是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发放粮食直补、小麦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共计500万元。“村村通”自来水工程顺利完工,目前全镇50个自然村已全部实现村村通自来水。

四是加大镇工业集中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招商引资搭建起良好的平台。

五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培植三个亮点(有色金属、碳化硅、花生米购销加工)大力实施“311工程”,不断扩张民营经济总量。今年以来全镇新发展规模以上企业3家,个体私营企业12家,个体工商户185户。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00万元。上半年重点抓好了华星纸业二期工程建设、华飞家俱和鲁南家具两处综合超市建设;下半年以来重点做好大山头水厂的规划及施工建设、华星纸业二期工程设备安装的收尾投产和格林特电气公司的开工建设。

二、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今年以来,石门镇按照各级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部署和要求,立足本镇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来抓,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全面打响攻坚战、持久战,取得了明显成效。

石门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工作区、乡建、土地、工商、财政、执法中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督促调度检查日常工作。实行脱产干部包村制度,采取每周一调度,现场听汇报的方式督促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并多次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题会,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城镇建设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品位发展,完善功能配套,把镇驻地规模做大,功能做优,形象做美。联系省设计院完成了镇详细规划,依法拆除违章建筑355处,涉及235户,拆除面积达到18000多平米,投资85万元对镇驻地四纵四横道路进行改造建设,硬化道路2000米,整修道路3000米,铺设人行道板3500平米;高标准、高质量对镇文化广场、机关院内和省道两侧进行绿化、美化,新增绿化面积5200平米;统一规范制作沿街广告牌(匾)236块,清理野广告、小广告、即时贴1000余处,统一色调粉刷墙立面16000平米,清理垃圾1.2万余吨,投放铁皮垃圾箱15个,购买叉车一台,与县垃圾清运公司签订长期转运合同。并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形式,把集贸市场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有机结合,实行专人承包专人管理,基本改变了占道经营,环境脏乱差的局面;以交通干线为轴线,辐射扩展,重点确定了刘棠、西石门等五个村为示范村,以点带面,掀起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高潮。截止目前,全镇村居共拆除旧房620间,违章建筑365间,新增绿化面积11000平方米,垒砌下水道5000米,安装路灯230盏,垒砌垃圾池186个,清理草垛615个,粪堆521个、垃圾堆458个,成立保洁队伍30支,共有保洁员200名。同时,重点抓好大巡会和金岭两个村的省级沼气池建设项目,新建沼气池326个,完成了2个村的安全饮水工程;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继出台《关于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石门镇小城镇管理办法》后,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保障、责任考评奖惩、综合监督、社会参与四大机制。并分别与沿街各商户签订了门前五包责任书,进一步加强对执法中队和保洁公司的管理与监督,以使我镇环境保护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道路,从而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下一步,石门镇将认真做好检查与总结,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本镇存

在的不足,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措施,完善制度,使全镇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再见新成效,努力打造市级精品园林小城镇。

三、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盘活文化资源,打造旅游重镇。制订了科学详细的发展目标,积极盘点辖区内的荞麦涧大汶口文化遗址、陈官庄周汉墓群、大官庄清代地主庄园、石门夜雨等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扩展自己的发展范围和机遇,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建活文化设施,打造发展平台。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到青岛、烟台、郯城、邳州等地实地考察,聘请专业人员,结合石门实际,依托子路公园高标准,高起点予以规划。目前已建成集公园、文化广场、影剧院、文化站为一体的综合性文体活动中心。其中文化广场占地8000多平方米,文艺大厅舞台长36米,宽12米,可供大型娱乐团体演出,并配备各种健身器材供群众休闲娱乐,影剧院占地1200平方米,可容纳500人就座。综合文化站按照“五室一校一场一中心”的标准,建立了展室、文艺排练室、图书阅览室、游艺室、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健身室及农民夜校。活动中心设有篮球场两处,羽毛球场一处,乒乓球4套。目前总投资已达180万元,另外还建成了社区文体活动中心一处,已有12个村街成立了文化大院,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美化了乡镇环境,又提升了石门镇的对外形象,切实保障来我镇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我镇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建好文化大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今年以来,已建成刘棠、西石门农村社区、金岭、吴棠等12个村级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综合能力素质,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突飞猛进

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将矛盾纠纷、信访突出问题、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隐患等涉及和谐稳定全局的问题列入预警范围。在各村居、单位、企业设立人民建议征集信息员、派驻平安特派员,广泛收集掌握各类影响稳定的深层次、预警性的信息,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早发现早处理。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60余处。紧抓计划生育工作不放松。一是以计划生育队伍建设年创建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行计生优质服务工作。二是全面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深入开展清理治理活动,以清扫进站尾子,出生婴儿性别比治理,节育手术、社会抚养费欠帐户清理、追外逃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集中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加大村民自治力度,在全镇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镇党委周密部署,广泛动员,以“科学发展,富民强镇”为主题,以“凝心聚力,加快发展,建设和美新石门”为实践载体,在全镇党组织中开展“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决策落实”,在党组织负责人中开展“争当科学发展带头人、争做人民群众贴心人”,在广大党员中开展“科学发展我参与、我奉献、我受益”等活动,学习气氛浓厚热烈。特别是制定了一系列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服务体制机制,增强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应对挑战,抢抓机遇、奋力赶超的危机感,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科学发展和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将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党员干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素质、拓展能力的重要机遇,切实抓紧抓好,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党的基层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努力争做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的忠实执行者,为推动石门科学发展,促进“和美新石门”的建设努力奋斗。

下载国家生态乡镇自查报告(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生态乡镇自查报告(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生态乡镇创建情况汇报.(定)doc[最终版]

    开佛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 情 况 汇 报 中共开佛乡委员会 开佛乡人民政府 (2012年7月2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 非常感谢对我乡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的精心指导......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力建设国家生态乡镇

    创建生态乡镇 建设滨河绿城 ——横沥镇创建国家生态乡镇工作总结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建......

    生态乡镇创建

    **镇位于诸暨市西南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镇域面积×××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总人口×××人,粮食种植面积×××亩,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亿元。**镇素......

    创建生态乡镇

    发展特色产业 打造生态xxxx 一、建设内容 1、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广播、宣传窗、标语、农村文艺演出等形式,大力宣传,深化教育,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

    生态文明村自查报告

    新兴社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活动 自查自纠报告 自2011年7月1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新兴社区“两委”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生态乡镇创建总结(★)

    公郎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总结 公郎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根本,以环境管理能力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发挥森林......

    生态乡镇汇报材料

    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生态溪洛渡 中共昭通市永善县溪洛渡镇委员会 昭通市永善县溪洛渡镇人民政府 (2011年8月)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在市、区环保部门的关心和指......

    省级生态乡镇规定

    云南省生态乡镇建设管理规定第一条为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生态乡镇创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环保总局等部门加强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