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感言-不舍得
毕业感言-不舍得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不一样的人,经历不同的事,有不同的感触,这时可以通过写感言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一起来学习感言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毕业感言-不舍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她说她可能不会来领毕业证书,她说她可能在这几天中就回老家,我心中充满不舍。他是我最好的姐妹,是我形影不离的影子,然而这就要分别了……每当想起她那兔子跳的动作,每当想起她那装酷的.姿势,每当想起她那天真的笑容,我的眼前就一片模糊。亲爱的姐妹,我们要是一个妈妈生的多好!她用那湿漉漉的眼睛望着我,希望我和她一起回老家上“轻工中学”,我答应了她,可这确实没有承诺的应允。我想再和她吵一架,我想再和她一起哭,我想再和她一起打乒乓球,我真的好想!
朋友之间的友谊不可湮灭,我买了一个挂坠,我是“地久”,她是“天长”,友谊地久天长!对于教导了我的老师,我同样依依不舍。
虞老师,我们的严师,她辛勤教导我们,无一句怨言。她从不给我们施加压力,从不体罚我们。在毕业考试的时候,她还让我们猜谜语。她平时对我们要求严格,使有些人在背后骂她。我很生气,向虞老师举报,可她却说:“别人的嘴可以管住,可却管不住他那颗心。我会让他心服口服!”后来虞老师开了一场班会,提出了这件事,并说会改正错误。那些在背后骂她的人都羞愧万分,同时也被虞老师的那种谦虚感动,不再骂她了。身为班长的我也时时给老师添麻烦。可她却跟我讲大道理,从不骂我,这使我记忆深刻。
虞老师,如此之好的严师,我怎能舍得?当然还有幽默风趣的数学老师,和蔼可亲的英语老师……
母校又那么多值得我留恋的东西,我真的舍不得啊!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必定会经受生死离别的考验。因此,我只能在心里默默的祝福,祝福……
第二篇:家长不舍得管
中国教育最大的无奈就是:老师不敢管,家长舍不得
管,外人不方便管
你舍不得教育孩子,社会就会狠狠地教育他。
现在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学校很现实的一个情况就是老师们不敢轻易管孩子,加上家里娇生惯养,孩子很多问题没有及时改正。希望各位家长认真看一下小编今天推荐的文章~ 01老师不敢管
今天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要是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第一个不答应。所以今天99%的老师是不敢打学生的。
老师打了学生,哪怕很轻微,家长就会找到学校、教育局,要求老师赔礼、赔偿,老师轻则颜面无存,身败名裂,重则开除教职,丢掉饭碗。
更有甚者,连说也不能说。
身边有个这样的例子,有个学生在课堂调皮,老师说了他几句。结果孩子回家之后给家长告状,说老师打了他。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跑到学校来找老师麻烦,更是告到了教育局。
虽然最后真相大白,老师没有受到惩罚,但是年轻老师学乖了,以后再也不用心管学生了,因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我并不是赞同暴力喂养的棍棒教育,更反对变态凶残的体罚教育,但我们应该支持有理有度的惩戒教育。中国人过去常讲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敬畏的是先生,更是敬畏先生所承载的知识和让孩子成人的道理。
过去私塾里,先生是有戒尺的。学生不听话,是可以打手心、打屁股的。
打完之后,还是要请家长的,而那时候的家长无一不是心悦诚服地感谢老师,按着孩子的脑袋给老师赔不是,临走特意嘱咐老师,“以后他不听话,您就管教、您就打!”。当然,回家后多数孩子,还得再挨一顿巴掌。
古人说的好,严师出高徒,严格管教你的才是好老师。一个老师,如果看见学生错了而不管,那就是失职,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只要批评得对,家长就应该支持老师。很多人长大后对老师充满感激,就是因为老师及时给出批评,“悬崖勒马”,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师感慨,毕业后真正感恩老师者,往往是那些受批评多的学生。
但是今天,老师被家长和孩子整的无所适从,怎么可能还会用心管教孩子呢?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又怎么会懂规矩,明事理呢?
02家长舍不得管
老师不敢管的根源还是因为家长舍不得管,俗话说的好,溺子如杀子,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个孩子是被宠溺成材的。
有人曾问李双江打孩子吗?李双江说:“不打,舍不得,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劝说,我们吓唬一下。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
很多家长都是这种心态,偶尔因孩子顽劣发了回火,过后还忏悔不已。
家长舍不得管,但是社会会帮你管,你可以惯着孩子,但是社会不会。
有个熊孩子,在家的时候喜欢在墙上乱涂乱画,跟着父母走亲访友的时候,也喜欢在别人家里乱花乱刻,父母非但不制止,还对朋友说,孩子还小,别跟他一般见识。
结果后来这个孩子在陪父母去超市的时候,在车座上等着无聊,就下车把停车场的一辆豪车划了。这下父母傻眼了,因为平时的疏忽,他们面临的是几十万的赔款。
旧时中国,家有家规。家规会刻在戒尺上,子弟一旦违反,戒尺伺候。古人懂得,无规矩不成方圆,立规矩须有惩戒。没有惩戒,规矩形同虚设。
孩子不能在蜜糖和赞美中长大,适宜的批评有百利而无一害。孩子如同树苗,如不及时修枝剪杈,极易长成“歪脖子树”。
小孩子都是家长放起来的风筝,线往哪牵,孩子就往哪飞,至于最后到底是腾空而起还是半米即落,考验的,都是家长的本事。
03外人不方便管
每逢过年过节,大家走亲访友,网络上都会怨声载道,大多都是在吐槽亲戚家的熊孩子。久而久之,每到过节,朋友圈里甚至会流传“防熊孩子攻略”,比如拔掉自己电脑网线,贵重物品锁进衣柜,手机调成飞行模式。
但是,这些都是无奈的下下之策。
大家在网络上吐槽有多凶,在现实里就有多怂。
因为这些熊孩子都是随着长辈一起来的,大家根本不可能劈头盖脸的把这些孩子教训一顿。
教育别人家的孩子,伤害的是他们父母的面子。往严重里说,管教别人家的孩子,容易伤了两家的和气。
所以碰到“熊孩子”,大部分人除了选择忍之外,别无他法。而在公共场所,一旦有孩子吵吵闹闹,严重到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大部分也只能选择忍了。
台湾作家龙应台前一段时间乘飞机的时候也遇到这样的情况,身边的孩子叽叽喳喳说个没完没了,她的做法也不是站出来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或者试图和他的父母沟通,而是选择戴好耳机,一忍了之。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替别人管教孩子等于犯了家长的忌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而真正聪明的父母懂得赋予外人教育自己孩子的权利。前一段时间有个视频在网上热传,孩子调皮,不停地用购物车撞前面的陌生人,连着撞了几十下之后,陌生人无奈向孩子的母亲表达不满。
孩子的母亲是这样回答的:“他太调皮了,麻烦你给他点教训,让他学会尊重别人„„” 随后陌生人出手,把一瓶水倒在了孩子头上,然后孩子母亲抱着哭泣的孩子走到一边。
因为这位母亲知道,一千句温柔的嗔怪不如让孩子见识一次真正的社会,所以看似莫名其妙的做法,其实恰好说明了一个负责任的家长是怎样聪明的教育熊孩子的。
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是是非分明的好孩子,也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是人见人厌的熊孩子„„
重要的是,家长到底要如何去教育。
好好的风筝,放的时候不认真,放飞的时候自有人替你剪断它;好好的孩子,你不教育他,日后自有人替你教育。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如果孩子被溺爱到碰不得、摸不得,那孩子迟早会闯出泼天大祸。
第三篇:不舍得
不舍得
突然发现,身边的好多人都有各自喜欢的人,只是多半是苦恋。就算是这样,明知道不可能在一起,却没有人选择放开。或许是有太多美好的回忆,或许,只是一种精神寄托吧!但总归三个字:不舍得。不舍,所以不得。
有一个人在心里住久了,就会习惯性的想着他(她),让他(她)在心里面住的更久。于是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锁死了;于是我们都处于失恋的状态,苦死了;于是我们全都心如止水不再流了,心死了。
熬了那么久,心依然是一攻即破的堡垒,仿佛亚历山大挥鞭一指就会轰然倒塌。一直以来,我以为,自己在追逐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东西,但是我伸出手,透过落日的余辉,看到的,只是掌心的空白。
学校其他班级都放假了,晚课放学走过空无一人的小树林,总是带着一种极深的恐惧,好象恐怖小说里一切可怕的东西都会出来吓人。那条碎石子铺成的路,通向的好象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遥远,不真实,还有无边的黑暗。就算是这样,自己仍然会一边听歌一边走进黑暗,因为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因为自己别无选择。
一直以来都希望,有个像小说里那样一直守在身边的王子,会揪着我的耳朵告诉我不要再玩了,赶紧学习听见没!会捧来一堆习题给我做然后给我耐心讲解。会为我难过而心疼,拍着我的头叫我傻丫头借我肩膀靠,逗我笑。会牢牢牵着我的手,陪我面对任何未知的事情。就像神。但讽刺的是,自始自终,神都不曾下凡,该面对的事还是得自己面对,一个人,应该也可以过得很好吧!P3闲置了一段时间,终于又开始工作了.屏划了,键也反应迟钝.但是,就算是最新款的P4也代替不了它.因为里面的歌,因为,太多因为。因为我们不舍得,不舍,所以不得。
第四篇:不舍得爱情诗歌
雨后天空的放晴 有束耀眼的光明
射进我的眼睛 让世界开始清明
我还是面无表情 你还是我的曾经
微笑我的眼睛 让梦境开始渐醒
也许就在城市的路口
你我选择向左或向右
背对背向前移走
心还是牵扯着
也许就在城市的路口
你我选择向左或向右
面对面向前移走
你的眼睛中
我的眼睛中
还是有一个 不舍得
雨后天空的放晴 有束耀眼的光明
射进我的眼睛 让世界开始清明
我还是面无表情 你还是我的曾经
微笑我的眼睛 让梦境开始渐醒
也许就在城市的路口
你我选择向左或向右
背对背向前移走
心还是牵扯着
也许就在城市的路口
你我选择向左或向右
面对面向前移走
你的眼睛中
我的眼睛中
还是有一个 不舍得
地球是一个美丽的圆形
一直往下走 继续走 不转弯 不停留
还是会遇到 生命中 错过的 不舍得
也许就在城市的路口
你我选择向左或向右
面对面向前移走
你的眼睛中
我的眼睛中
还是有一个 不舍得
第五篇:变形记之不舍得村学观后感
《变形记之不舍的村学》观后感
——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因此,人们对精神层面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作为一种传递文化的最有效手段尤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然而,城乡基础教育的发展存在严重失衡,大城市的孩子们在假期能够参加各种特长班,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而山村里的孩子却连铅笔也舍不得用,甚至贫困的连学也上不起。本文作者通过对《变形记之不舍的村学》的鉴赏,比较城乡基础教育的发展,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认真地分析其中的原因。
【关键词】城乡基础教育;教育均衡;教育发展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解决城乡基础教育的失衡问题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尚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尽管近年来各地义务教育都有了新发展,但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因此,《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为了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有关工作提出要“统一思想认识,;采取积极措施,逐步缩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统筹教师资源,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师资队伍”。①
尽管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国家也对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给予倡导和并相应的付诸于行动,但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仍然存在,这个问题在《变形记之不舍的村学》当中有着深刻的体现。故事讲述的是两个老师进行为期一星期的角色互换,一个是在湘西深山里独自撑下一所乡村小学吴艺伟老师,一个是皇城跟下名校中的明日之星苏磊老师,记录了在他们进行角色互换之后的所遇所感所思。这个纪录片不仅真实体现了我国农村偏远地区与大都市教育资源和条件存在的悬殊差距,更是通过事实反映了我国当前缩小城乡基础教育不均衡的迫切需要。
一、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城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乡教育也随之呈现出差距拉大的趋势。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以下从①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基[2005] 9号
1宏观及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一)城乡教育经费配置不均衡
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的费用。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即各级各类的学校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建筑校舍和购置大型教学设备的费用等)。在我国,教育经费主要是指国家用于发展各类教育事业的费用。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上一直存在着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我国的城镇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40%,但是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共计5800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约占77%;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差距十分严重。①
此外,我国城乡教育经费“遗留问题”严重。在基本实现西部地区基本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即“两基”)之后,我国的整体教育质量和基础教育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为了实现“两基”,我国各地中小学纷纷举债,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建教学建筑,购买教学设备,签下了巨额债务,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由于渐进性地域开放政策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2005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规模最大的是广东,支出数额为356.19亿元,支出规模最小的是西藏,支出数额为19.70亿,两者相差18倍。② 尽管近几年国家教育政策提出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对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有所增加,但城乡教育经费的差距还有待于进一步缩小。
表一 预算内公用经费对比表③
(二)城乡基础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
“师者,传道解惑授业也”,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在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一个好老师能带出一个好班级,能够充分的发挥引导作用。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今教育的背景下,教师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农村学校的教师的改进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城乡基础教育学校的终极及以上职务教师比列差距① 参见李泽楼硕士论文《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② 参见陈鸣,朱自锋著:《中国教育经费论纲》,第287页
③ 参见杨学武硕士论文《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问题研究》
较大。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①
首先,城乡教师年龄结构存在差异。由于农村地区生源少,导致教师的配置也少,教师的更新换代慢,大多数都是学校之前的老教师,再加上山村地区闭塞,于外界联系不频繁,缺少学术上的交流,大部分的老师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而城镇的学校由于生源相对较多,对教师的需求量也就比较大,教师的更新换代快,需要新的教师队伍加入,更多的年轻老师就涌向城镇学校。而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代沟也就相对较小,课堂上也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城乡学校教师本身的素质也存在差异。一是大部分学历高、有经验的老师都不甘于在农村小学吃苦;二是城镇的老师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术交流,相互取经,加上城镇先进的教学设备(电脑、报刊等),城镇教师能更好的做到思想上与时俱进。记录片中,吴老师因为是南方人,普通话水平不是很好,因此在互换角色时语文课上很是吃力。而从城里来的苏老师不仅能够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山里的孩子古诗词,还能够教孩子们英语,带他们做各种游戏,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最后,城乡老师的福利待遇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性。除去城镇老师有自己办补习班的条件和优势之外,城乡老师的基本工资也有高低之分。在《变形记之不舍的村学》中,我们看到,吴老师曾因为妻子得病而不得不放弃那些可爱的学生到城里打工,在这之前,他一直都是免费给同学们上课,自己给学生们找教室。最终,村里每人集资一点,才使得吴老师每月有了200元的工资。
(三)城乡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差距大
长期以来,我国一大部分教育财政输出都投入了对城镇办学条件的改进,而忽视了对乡村的教育设施的建设,使得城乡教育办学条件产生了两极分化的现象,过度追求城镇教育设施的完美化。很多大城市的学校不仅有宽敞明亮的教室,还配有体育馆、图书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希望能够调动学生更多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一些农村小学不仅没有体育馆、图书馆来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有时候就连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教室都成了他们的奢望。现阶段,存在于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危房不论是总面积还是每年新增的危房面积,都占到了全国危房总面积的和新房总面积70%以上,并且这个比列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截止2005年时,该比列已上升到78%,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转。②
从《变形记之不舍的村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城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的悬殊差距:吴老师所支撑的湘西村学中,教室是借用吴老师外出打工的弟弟的房子,黑板也被擦得几乎变成了“白板”,学生没有崭新的课本,甚至于连本子① 参见杨东平主编:《2007教育蓝皮书》,第48页
② 参见杨学武硕士论文《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问题研究》,第17页
铅笔对于他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奢侈品;而身在首都的顺天府学的孩子们,不仅有宽敞明亮的教室、舒适的桌椅和优质的黑板,每个教室还配有电视机,学校也有配有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学设备。同时,学生课间也可以在广阔地操场进行各种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记录片里,讲述了一个孩子因为家里欠了3000元外债不得不退学跟父亲外出打工的故事,且不说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是否有能力打工,即使他能够承受这份压力,又能解决多大的问题呢。通过这个纪录片,我们认识到解决城乡教育经费配置结构问题刻不容缓。
二、城乡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改革开放以来以追求效率为准则的资源配置方式加剧了这种倾斜度,是城乡之间的以经济为标尺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长期以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也使城乡贫富差距扩大化。导致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原因有很多,作者从主客观的角度给出以下观点:
(一)“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它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所要经历的一个普遍阶段,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尤为明显。
建国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工业化和现代化成为政府迫切追求的目标。为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目标,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政治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上建立和巩固了城乡分化的二元结构,并通过相应的户籍制度加以深化,在文化上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同样的,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事业,政府在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制定和设计上也体现出强烈的城市偏向。
过分注重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择业以及择校的问题起到诱惑误导作用。由于国家把大部分的财政支出投入到大城市,这就意味着在大城市里人们能够在物质上分割到一块相对较大的蛋糕,在精神上也能够追求更新先进的思想,即我们所说的跟上时代的潮流。“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观念使得国家将大部分教育经费投资到城市,力图追求在教育上与世界接轨,而忽视了乡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教育设施上做必要的投入是必须的,但是教育的本质是思想的前进,而不是仅仅对设备的投入。由于教育经费大部分流入城市,农村教学费用大部分就集中到了当地农民身上。虽然我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基本上实现了九年基础义务教育,但就如《变形记之不舍的村学》中所体现的一样,村民需要自己筹钱付给老师工资,而老师也不得不用家里值钱的东西换来学生的书本和铅笔。
(二)建立重点学校的分级办学形式
分级办学的实质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进一步对城乡进行分割,由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负责农村地区的办学经费。这样的做法虽然符合国家《决定》的精神,但结果却只能导致城乡教育不均衡的进一步加深,因为在实践由于城市与乡村投资主体不同,经济实力相差悬殊,资源拥有量存在一定差别,只能使乡村和城市的基础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分级办学的实施下,为了追求教育与国际接轨的目标,打造世界一流的学校,同时能够更快更好的培养人才,各地区制定建设重点学校的方案,即把大量的集中教育资源投入到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中去。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财力物力方面重点学校都被给予优先考虑。在生源上重点学校也吸取了大部分城市的素质相对较好的学生,而农村的大部分学生只能接受以普及为主的教育。再加上有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孩子进入到重点中学学习的机会几乎微乎其微。
(三)城乡家长对基础教育的观念差异
由于我国大城市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竞争,很多居住在大城市的家长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知识对于一个孩子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城市的家长对孩子的基础阶段的教育给予高度地重视,不甘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且不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般地级城市的家长只要经济状况允许,就秉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原则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请最好地家教,参加各种补习班,生怕孩子被别人落下;同时,家长们也认识到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如女孩子报舞蹈班、美术班,男孩子报游泳班、奥数班等。另外一方面,城市的家长大都受过一些高等教育,也享尝到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因此,希望孩子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全面的发展,这样将来才能在激烈地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社会上立足。相对于城市家长来说,农村家长并没有把孩子的基础教育看的很重,一是家里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二是家长本身在意识上也没有对基础教育有较高的肯定。就如同纪录片里讲述的一样,一个孩子因为家里欠了债不能够继续读书,不得不跟着爸爸到镇上打工,而乡村孩子的辍学率远远高于城市的孩子。由于农村的家长本身也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的也就相对薄弱,不认为教育能给孩子及家庭带来什么好处,反而会使家里变得更穷。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没有必要学到那么多的知识,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还不如早点帮着家里挣钱,以减轻经济负担。
三、总结
本文作者主要通过对《变形记之不舍的村学》进行赏析,借此认识到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例如城乡教育经费配置不均衡、城乡基础教育师资配置
不均衡以及城乡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差距大等。同时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文章是在一个真实的事件中进行论述的,是基于现实教育状况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当然,文章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文章中选取的数据时间较早,数据随着时间会发生变化,因此,也可能存在一些弊端。
参考文献
[1] 吴开俊,黄家泉.教育均衡化发展:理想与现实的抉择.西北师大学报,[J].2003,40(4)
[2] 李代萍.浅谈教育均衡化.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J].2010(11)
[3] 邵娟,王小丁.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措施研究.[J].2011(216): 9-11
[4] 张希亮.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11(4)
[5] 蒋中原.基础教育资源城乡均衡配置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6] 杨学武.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问题研究.[D].浙江:郑州大学,2010
[7] 李泽楼.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江苏:苏州大学
[D].2007
[8] 程振凯,王静.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探析.[J].2008(6):64-66
[9] 谢光灵,汤仙月.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2004(9):215-217
[10] 刘慧林.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2004(9):68-69
[11] 李代萍.浅谈教育均衡化.[J].2010:20-21
[12] 翟博.教育均衡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3] 杨东平.中国教育的转型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4] 陈鸣,朱自锋.中国教育经费论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5] 彭世华.发展区域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6] 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