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品质为保障,推动沾化冬枣产业二次革命
实现产业振兴、提质增效,必须从经营理念上、生产方式上、品种结构上、产业链延伸上实现新突破,打造成“百年产业”、民生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智慧产业。
一、正确判断冬枣产业发展形势,鼓足产业振兴信心
当前,我们的冬枣产业面临不少问题,可以说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枣园过密,树形紊乱;种植面积‘碎片化’,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强度大;品质下降,种冬枣比较效益下滑;外地发展速度加快,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所有这些问题都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从大的方面来说,全国所有水果产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苹果、梨、桃等这些大宗果品,产量居高不下,品质却一直提高不上去。致使许多地方经营困难,产业走向败落。对于红枣产业来说,近些年发展速度太快,面积和产量更是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能力。尤其是干枣,各地都在竞相发展,比如新疆,前几年曾一度发展到500多万亩,单产也成倍增长,但品质就下来了。从每公斤70多元,直接降到3、4块钱。包括我们周边一些地方,乐陵小枣、河北小枣、无棣小枣都不如以前了。所以说,干枣的发展已经到了低谷。而鲜食枣这几年发展速度也很快,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冬枣。据统计,全国现有冬枣面积200万亩,虽然说这个统计数据有点水分,但至少也有120万亩。这个面积对于一个时令性极强的鲜食枣来说,也是快到低谷的边沿。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我们的冬枣产业不行了,没有发展前途了。事实上,冬枣是未来所有鲜枣品种中,最有发展潜力的一个!大家不妨想想我们身边的例子,像孙观朋、姜竹亭、隆新华、霍志华等这些种枣能手,他们对于发展冬枣为什么信心满满,劲头十足?说到家就是他们真正把种冬枣当做一种事业来做,把质量当做种冬枣的一个目标。从去年的销售情况来看,质量好的冬枣还是大有市场的,好枣不够卖,孬枣不好卖。问题是我们的冬枣是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即使如此,去年我们沾化也出现了许多靠种枣发财的典型例子。因此,不是说种冬枣不行了!大家想一想,目前还有哪一个水果能赶上我们的冬枣效益好,我看超过冬枣的也不多。所以说,大家一定要充满信心,不要纠缠于还种不种这些问题,要多考虑我们下一步怎么种的问题。找出最省力、最有利于提升冬枣质量的方式方法,同心同力,扎实苦干,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担当,经营好我们的冬枣产业。
二、突出问题导向,在产业经营模式上有新突破
1、培养枣二代,突出解决从业人员年龄老化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种枣人员年龄老化问题愈来愈突出,未来谁来种枣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大问题。为什么年轻人不想种枣,不愿种枣,说到家就是一个效益问题。如果在家种枣,一年收入30万、50万,甚至上百万,谁还愿意舍家撇业,背井离乡去打工,换取那点辛苦钱?怎么才能吸引年轻人来种枣呢?只有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规模效益,让种枣人成为农场主、成为职业农民,才可吸引“枣二代”年轻人回乡经营冬枣,只要效益好了,新生代种枣人便可应运而生,这样,不仅解决了老龄化问题,而且年轻人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新模式,管理水平一定会得到很大提高。
2、适度规模经营,突出解决‘碎片化’种植问题。一家一户的分散式小地块经营方式,已严重影响冬枣质量的提升。一户多地块,小规模生产,造成枣园过密,疏密间伐不到位,机械化作业难,劳动力投入越来越大,产出比下降。所以,要想种植效益提高,就必须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到底多大规模才能算是适度规模经营?这要看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机械化程度。将来靠投入大量的人工成本来种冬枣,恐怕是不行了!规模大了,能用机械的就用机械,能省力的就省力。比如说,病虫防治靠杀虫灯、诱虫罐、靠无人机防治,就省力很多。施肥也可以采用机械开够施肥,等等。如果能用机械,一个家庭管理50亩,甚至100亩,我看不成问题。为此,必须加快土地流转和整合,分区域、分块经营,通过租赁、反租倒包、置换等形式,每块至少10亩、20亩,甚至更多。这样,既能解决地块过于分散、种植不便的问题,又能推进疏密间伐,树形改造、机械化作业等工作。大家也好管了,效益也高了。在这里,希望我们高端产品研究会的同志带个头,整合那些舍弃的、管理不善的、效益不好的园片,搞适度规模经营,作出示范,引领村里的能人实行集约化、机械化、省力化经营,让种枣人都能当老板,让种冬枣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
3、发展设施栽培,突出解决种枣风险大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几乎每年冬枣采摘前都会多多少少遇上自然灾害。像风灾、雨灾、雹灾等,尤其是成熟前,一下雨就裂果,就会造成大量损失。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也非常深刻。为什么每年出现大量采青储青现象?归根结底就是老百姓怕杵了,怕遇上天气,那就前功尽弃了。采青就意味着品质下降,品质不好就卖不上好价格。可我们怎么办呢?天气变化我们控制不了,我看只有发展冬枣大棚(防雨棚),才能规避这些风险。我们不要步人家山西、陕西的后尘,过多地发展温棚,因为再那么干,我们跟人家的差距会也来越大。要提前成熟,我们永远追不上人家。而且,提前成熟也会使冬枣的品质下降。大家也看到了,山西、陕西这几年的效益也在下滑。其根本原因就是品质不好。发展避雨防霜的简易棚是我们的方向,希望大家一定能认识到这一点。
4、实现标准化,突出解决冬枣品质差的问题。产品不好卖,说到家就是品质差。为什么这些年我们的冬枣品质提不上不?我觉得还是技术标准落实不到位问题。这些年来,大家一直是沉迷于老的管理经验、模式,不愿改进,不想变革,一直是在干“重复昨天的故事”这种事情。不知道标准是什么,不按标准去落实。在座的各位都是种植方面的能手、专家,请问:你的冬枣有没有标准?我认为大部分同志根本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不管是企业,还是合作社,还是个人,都应当制定一个产品标准。标准就是目标,你有了目标,就有了定价的依据。其实,定标准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你把几个主要的代表产品品质的指标确定一下就可以了。比如:大小、颜色、果形、固形物、硬度、农残限量等等。大家想一想,冬枣质量要提高,首先就要研究一下影响冬枣质量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土壤和肥料问题。我们的土壤退化太严重了!过去,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5%左右,而现在一般枣园不到0.5%,而且,长期使用除草剂,土壤板结严重,透气性不好。过量使用化肥,不注重使用有机肥,土壤营养成分严重失调。大家想一想,这样的土壤能长出好质量的冬枣来吗?所以,我们必须从土壤改良上下功夫,增施有机肥,增加微生物菌肥,先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是枣园过密的问题。枣园太密,树冠无法扩展,看起来是节约了用地,却限制了向上发展的空间,其实是枣园的整体效能没有发挥出来。透风不良,光照不足,有效结果面积减少,实际上是限制了产量。为了提高坐果率,控制树冠,不得不靠过度摘心来控制树冠,这样,不仅增加了劳动强度,更促使枝组老化,年复一年,形成恶性循环。三是过度开甲来。靠过度开甲来提高坐果率和枣果大小,必然导致树体衰弱,抗性减弱,虽然有一定的产量,但各种病虫害为害加重,尤其是缩果现象更加突出。四是树形紊乱。关于修建问题,这些年大家一直没引起高度重视。看看全国各地的枣树,没有比我们的枣树树形再差得了!有一个好的树形,才能够保证高的产量和好的品质。我们夏剪太重了,违背了枣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关系。不仅造成大量营养浪费,枣股退化快,而且增加了劳动强度,实在是不划算。建议大家在修剪上,要疏放结合,既要控制好长势,又要适当留有一定数量的营养枝。培养大冠,通过提高单株产量来增加亩产量。五是激素用量过度。大家知道,植物激素用好了可以明显提高坐果率,在幼果期少量使用也可以起到整形作用。但用过了就不好了,就会严重影响到品质。不知道大家注意观察了没有?膨果期每喷一遍激素,至少推迟成熟7-10天,超过3次就很难有红枣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教育好果农,不要再盲目使用膨果激素了!六是采青储青问题。这是影响冬枣质量最直接的原因。避免采青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建防雨棚,改善田间小气候等。总之,实施标准化工程是提高冬枣产量和品质的根本保证,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5、培育龙头企业,突出解决产业链条短的问题。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载体作支撑,这个载体就是龙头企业。目前,我区涉及冬枣产业的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不足以承载50万亩生产基地这样大的种植规模。虽然境内刚刚组建“齐鲁浩华农业食品有限公司”,按其规划,未来几年可实现加工、销售能力1.6亿斤。但2018年仅完成了不到2000万斤,距6亿斤的冬枣产量相比,还差很远。其他分级、包装、储藏加工、销售企业更是微不足道,规模大一点的能消化几百万斤,小一点的仅达到几十万斤。因此,政府正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外来投资企业和本土小微企业参与冬枣产业,培育壮大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同时,我们的一些冬枣专业合作社也要规范运行起来,光注册,不运营,只是一个名头,没有实际意义。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成立专业合作社,如种植合作社、销售合作社等,种植合作社面积也不一定太大,可以是几十亩、几百亩、几千亩,只要便于统一技术规范、统一组织生产、统一分级标准,实现几个统一就行。如果你对销售感兴趣,也可以组织成立一个销售合作社。不管是销售企业,还是销售合作社,一定要有自己的产品标准。“产业兴旺,标准先行”,有了标准,企业也好,合作社也好,枣农也好,就有了规范操作的依据。这样你才能联系到固定的客户,甚至是大客户。一定要改变现在这种也种枣、也卖枣的经营体制。专业的人就要干专业的事。种枣的你就只管种好枣,只要你的枣质量好,不怕没人要。如果全区组织起一大批的冬枣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冬枣销售专业合作社,以弥补销售企业不足的弊端,形成一条产供销一体的利益链,产业效益就会大幅度提升。
三、突出科技研发,在品种和技术上有新突破
“品种、品质、品牌”是产业兴旺的三大法宝。品种是根,品质是魂,品牌是标。没有好的品种,就不会有好的品质,更不会做出品牌。我们以前提到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今后,我们还要坚持这个发展定位不动摇。在品种上要不断地推陈出新,研发工作至关重要。作为国内红枣产业的排头兵,沾化冬枣就要在全国红枣业起到引领作用。现在看来,我们以前的品种—沾化冬枣,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了,再以它为主栽品种,我们已经没有优势了!现在,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尽快把沾冬2号发展起来。有的同志说,沾冬2号不好管、抗性差,前几年发展了部分,结果是冻死的冻死、退化的又返祖。产量也不高、管理也麻烦,发展起来风险太大。有这种思想,沾冬2号肯定是发展不起来。大家觉得种沾冬2号难,为啥我们身边还有那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孙观朋、姜竹亭、隆新华、张亦明等一大批人,还有东平村,几乎成了沾冬2号专业村。他们能办,为啥我们就不能办?这里还是一个思想问题,满足现状、怕担风险。试想,如果和普通冬枣一样好管,人家外地早就发展起来了,还等着我们再去做这些思想工作。再说,只要你用心,种2号不不是那么难,多看看那些种的好的园子,多向人家虚心请教,就一定能种好!所以,大家一定警觉起来,尽快把我们这一优势发挥出来。如果发展沾冬2号与设施栽培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在种植模式上,我们需要尽快转变。有句话叫“不进则退”,传统的种植方式已经不行了,那种高密度、株行距不分,田间管理都费劲的方式再也不要持续下去了!宽行窄距式的种植模式已经被果树种植业广泛应用。1.2X4、1.2X4.5、1.5X5,这样的模式对于枣树来说都可以,不仅产量可以提高,质量会提升,而且也便于管理,便于机械化、省力化。未来,结果部位应该向上发展,向空间要产量,要效益。有人可能担心树冠高了不便于管理,其实是错误的。将来树冠高了,虽然顶端优势强,但下部枣股萌发的就少,减少了很多摸芽、摘心工时,枝组也不容易老化,持续结果能力增强。采摘也可以利用移动式台梯,非常方便。
四、突出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成败!在管理上,我们要尽快实现几个转变:
1、由“省钱”向“省力”转变。高投入,才能高产出!看看我们身边的例子,如孙观朋、姜竹亭、隆新华这些枣园,那个不是在投入上高出一般枣园?过去十几年,我们种冬枣,是一家人的生计所在,是整个家庭的支柱产业,孩子上学、家里盖房、孩子结婚都靠他,大家确实受了益,所以也会有一定的投入。随着地力的逐步耗尽,土壤板结,营养损耗,土壤养分出现严重不足。特别是最近几年,种冬枣效益不好,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投入上,都大不如以前了。越不投入,质量越差,效益越不好,形成恶性循环。但有的同志已经把种冬枣作为一项事业而不是谋生手段,更加明白高投入、高产出的道理。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高了,手里也有一部分闲钱,能多投点就尽可能地增加投入,尤其是有机肥的投入。大家要知道,未来果园管理,将不再关注的是省钱,而是如何省力,特别是对规模化管理的果园,更是如此。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劳动力短缺和劳动成本的升高,这也要求我们在冬枣管理当中,将更多的机械取代人工,最大限度的实现省力化。过去我们是靠力气挣钱,现在是靠科技和资金挣钱。
2、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正如前面所述,农业生产正在经历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随着从业人员的老龄化,一些人放弃了种冬枣,而另一部分人却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土地逐步集中在种植能手手中,新的家庭农场诞生。这一过程虽然来得比较缓慢,却是产业发展大势。
3、由注重地上管理向注重地下管理转变。枣园管理当中,由注重地上管理向注重地下管理转变,是未来冬枣管理技术的革新和成熟。在传统管理当中,我们往往注重树上管理,这与我们对枣树的认识有关,刚开始接触枣树,我们最先看到的是果实,关心果实的大小、颜色、好坏,这是一种功利性的初级认识;继而我们关注枝条,关注枝条的多少、枝条的空间分布、树形;后来,我们认识到叶片非常重要,叶片的好坏、大小、薄厚、落叶早晚等等深刻影响着枣树的生长和冬枣的产量品质。随着认识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注意到根系才是枣树的根本,同时由于这些年来人们对根系的忽视,枣园管理由注重地上管理向注重地下管理转变就成了一种必然。根者,根本也,梢者,末梢也,传统文化对这一块早就有深刻的理解,而我们许多枣农在实际生产当中往往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在这里,有几句话想送给大家:
土壤肥料是基础,整形修剪是调节,保护叶片是根本,控害减灾是保障。
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思想上有大的转变,管理上有新的提升,质量上有明显提高,效益上有丰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