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居家养老与文明实践活动致辞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养老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平台,将居家养老服务站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机融合,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服务,推动我乡老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为持续发挥居家养老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下面我提几点意见:
一、积极开展养老服务,确保老年人得到更加精准、优质、高效的服务。
投入了6万余元推进居家养老设施建设,按照“助餐、助安、助医、助娱”的标准,配备了厨房、用餐室、休息室、阅览室、多媒体室等功能室。你们要充分发挥好平台作用,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制定有效服务措施,确保老年人得到更加精准、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确保老年人得到更加周到、便捷、体贴的服务。
要以改善老年人生活为出发点,对孤寡、空巢、困难、残疾、高龄老人为主体,通过建立由党员干部、热心村民及社会爱心人士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实施结对帮扶与“特殊”老年人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及时了解老年人困难及需求,帮助解决困难,确保老年人得到更加周到、便捷、体贴的服务。
三、创新活动形式,确保老年人得到更加丰富、多样、精彩的服务。
充分利用“老年人之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各种服务,确保老年人得到更加丰富、多样、精彩的服务。
我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干部共同努力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一定能顺利推进,一定能取得显著成绩,一定能够为养老服务社会化创造新途径、新方法,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最后,祝各位老人身体健康,事事如意!谢谢大家!
第二篇: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聘请一批收入低,就业难的低保对象担任居家养老服务员,为高龄残疾空巢老人提供免费家政服务。每天一次问候电话回访,每周一次上门探望回访。同时,对空巢家庭老人以“协助锻炼”服务为主,推行“出行服务”,即陪同逛街、锻炼,心理咨询、参加社区活动等服务;对高龄、非自理老人以“保姆式”服务为主,推行“家务助理”项目,提供洗衣做饭、理发、康复等服务;对高龄能自理的老人以日托服务为主,采取日间护理、托老、老年康复等服务。
定期为老人提供看望、生活照料、谈心交流、维权调解等服务。
一键照明、一键语音、一键助听、SOS紧急呼救……通过一部手机,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24小时的全方位养老服务。长春市首家“网络养老院”负责人11日介绍,经过近9个月的试运行,网络养老新模式获得长春许多老人的认可,未来有望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长春市首家“网络养老院”由长春市朝阳区南湖街道湖东社区成立。区别于传统的养老院养老模式,参加“网络养老”的老人,无需入住养老院,而是在家中享受各类养老服务,由相关机构通过一部老人随身携带的便携手机,来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求助、购物咨询、消费维权咨询、紧急救援等生活服务。
记者看到,这部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手机键盘与普通手机差不多大小,但其按键和屏幕显示的文字却特别大,手机背面还专门有一个SOS紧急呼救按钮。
64岁的崔淑琴是“网络养老院”的首批成员。据她介绍,当遇到突发事件时,只要按动SOS键,求救信号就会接通24小时救助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半分钟内会与老人家人、公共服务部门以及社区服务站取得联系,为老人提供及时的救助。
据了解,2010年仅长春市超过60岁的老人就有约113万。而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占全部人口比例将超过30%,中国社会面临的养老压力正逐年增加。
对此,“网络养老院”负责人郭丽表示,“网络养老”可以看作是新型居家养老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在首批老人试点成功后,社区就已经扩大了试用规模,未来还将与长春市相关部门沟通,争取在更大范围进行推广
第三篇:居家养老
推广农村居家养老 全力破解养老难题
2009年年初,富阳启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广工作,在全市23个社区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完善市、街道(镇)和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2009年12月,社区养老的成功经验延伸到农村,逐步深化和拓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富春街道杨清庙村、春江街道山建村、新登镇塔山村和湘溪村、常安镇横槎村、湖源乡新三村6个行政村实施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服务对象主要是户籍在试点村内且常年居住的老年人。
目前富阳市60岁以上老年人有94724人,占总人口的14.75%,每年还以全市老年人总数3%的速度净增长。目前空巢独居的老年人有1.4万余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5.3%。从2007年起,富阳市除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外,还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全力破解养老难题。去年12月,总投资1.26亿元含市社会福利中心和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开工建设,将主要解决城镇“三无”老人集中供养问题以及满足不同层次养老需求;孤残儿童康复寄养中心主要解决社会弃婴、孤儿的集中供养问题以及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和寄养业务。
第四篇:居家养老
红旗路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充分发挥计生服务技术和计生协会网络优势,把生育关怀行动向急需关注的老龄人群延伸,进一步积极探索、稳步推进计划生育家庭居家养老保障制度,为老年计生家庭提供包括疾病预防保健、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使老人们生活在温暖、舒心的环境里,逐步实现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基本需求。
一、推行政策宣传服务。积极向老人们宣传省、市计生奖扶政策标准以及办事处推出的计生家庭优惠政策,并按时发放奖励扶助、独生子女父母金等,让他们优先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实施健康检查服务。定期开展义诊活动,并结合该区全民健身活动,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进行免费检查身体(测量血压、血糖、心电图等),对行动不便、偏瘫在床或家中无人照顾的老人,入户为其检查身体;对当时就能检查出的结果,当时告知老人,方便老人及时就医;对需要综合评价的诊断,待综合诊断出来后及早告知老人;对所有体检的老人进行健康评价,建立了健康档案,开出健康养生食疗处方,做到无病早预防,有病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三、开展志愿者零距离服务。各社区成立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号召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服务,为计生老人提供家政服务,例如:打扫卫生,帮助购买生活用品,*******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
四、开展文体娱乐服务。各社区利用老年活动室、室外活动场地、人口学校等精心举办老年人趣味活动、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等,使广大计生老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让他们在生活上得到精心照料,在精神上得到关爱和慰藉,促进办事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中国居家养老现有城市实践
中国居家养老现有城市实践
(1)大连模式。大连是最早采用居家养老模式的城市,早在2003 年,大连市沙河口区便开始大范围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大连采取的是组织培训大龄失业女工成为专业养护员进入空巢老人家中提供服务。这种做法同时解决了两个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但失业女工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技能使得这一模式下的居家养老难以进一步发展。
(2)武汉模式。武汉的居家养老模式以武汉市百步亭社区的“情暖空巢服务队”为代表,充分发挥志愿者这一群体的作用,号召全市67 万名社区志愿者与空巢老人结对子,提供以精神慰藉、照料陪护为主的居家型敬老爱老服务。但志愿者同样存在水平不一的问题,且志愿者群体流动性强,使得结对子项目难以保证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
(3)昆明模式。昆明市在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的西山区棕树街道办事处建立“昆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支持企业进入社区兴办养老服务产业。由企业的专业护理人员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提升老人生活品质,在推进居家养老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力量,着力建设全国首个将护理理念纳入养老的专业养老服务平台,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4)上海模式。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对于居家养老模式,上海市采取的是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上海市大量建立社区助老服务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社区老年活动室等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形成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三级网络,制定严格的规范和标准以推进居家养老模式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比之下,从长期来看,上海模式通过社区服务来扶持居家养老的举措更有利于居家养老模式的长足发展。而大连、武汉、昆明模式则是提供了一个将居家养老与社会其他群体相结合,从而减少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负担的新思路。
除了上述四种模式外,还有首创“居家养老服务网”的南京模式和首创“义工银行”志愿管理机制的宁波模式。这些模式中也都引入了相应的分级评估监督机制,资金来源也以政府投入、社会捐助为主,由政府购买服务,以项目委托的方式进行后期运营。
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突破与创新
在此前的专家学者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创新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理论基础、政策制度、专业化服务、资金来源和合作模式等方向。与之不同,我们对于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突破与创新建议希望能从居家养老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出发,从市场供应和服务需求层面提出突破与创新方向。
(1)社区养老管理人制度和居家巡访制度 包括医疗护理服务在内的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在配套方面才刚刚起步,对于如何把养老服务与医疗护理服务、社会工作实物相连接,可以借鉴英国、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成功经验,建立社区养老管理人制度,将原本的直接服务提供者转变为专业的资源组织者和养老需求识别者。通过养老管理人直接将老人的需求与资源对接,避免老人可能存在的需求自我识别能力弱问题造成沟通成本的增加和公共资源的浪费。同时通过居家巡访制度实时掌握为老年人群的需求变化情况,以提供能够适合养老需求的服务产品。实现服务性“医养”可以使老人无论在家或就医均能体会到熟悉的家之感觉。居家养老服务应当避免过度的区域化,实现跨区域的服务延伸。
(2)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性“医养”结合
居家养老服务的“医养”结合模式不同与传统意义的养老项目“医养”结合,更加强调服务的“医养”无缝对接,即老人无论在家或在医院均可享受同样质素的服务,避免老人因就医而造成的生活环境变化引发的情绪不安,或因适应能力弱诱发其他不良反映的可能性。实现服务性“医养”可以使老人无论在家或就医均能体会到熟悉的家之感觉。居家养老服务应当避免过度的区域化,实现跨区域的服务延伸。
(3)打造社区养老服务综合平台
首先,应从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出发,梳理、整合并优化包括个人、社区组织、社区团体和机构等在内的社区资源,将“社区资源”与“服务需求”有机对接,加强同质性资源间的合作,挖掘和整合异质性资源,实现社区资源有效配置的综合化与多元化。其次,要围绕老年人的食、住、行、医、养等方面来汇聚资源,打造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应该引入信息化和智能化设施设备,并与医院、旅游机构和娱乐机构等互联互通,以此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4)通过居家养老数据系统,建立虚拟“医—养—护”平台
此前的居家养老的数据化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能够实现养老群体的整体数据对接,数据之间的联动作用几乎为零,因此我们建议在今后的居家养老平台至上运用数据系统建立居家养老群体档案,同时双向对接其就医就诊、养老服务、护理需求记录。
运用大数据分析居家养老群体的生活、就医、养护情况,预判未来可能出现的潜在“医—养—护”风险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变化。
根据每位老人的不同情况在众多的服务产品或项目中筛选适合的产品组合,形成居家养老服务包,为老人提供定制化和特色化的服务。同时由于居家养老的人群规模效应,即使为老人提供组合服务包其可能产生的成本费用增加额度也十分有限。
(5)通过精神慰藉方式鼓励老人的独立性,增强尊严感 虽然中国与英、美等国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是英、美养老中鼓励老年人独立性和增强其尊严感的作法还是值得中国在包括居家养老在内的各类养老服务模式中大力推广的。鼓励老人独立性有利于老人在养老阶段不脱离社会,不为社会标签化,尊严感的提升更加有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独立性和尊严感可以借助精神慰藉方式加以实现。
但是这里所提及的精神慰藉并仅仅是心理辅导,还包括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增强社会参与感,让养老之人由“无聊”变“有聊”,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晚年价值。
在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的层级划分中,当低层级的需求被满足后将会产生高层级的需求,而目前社区居家养老群体在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均能够得到瞒住的情况,如何实现其个人的价值对于居家养老群体将更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