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5篇范文)

时间:2020-11-19 00:2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1单元 负 数 第1课时 负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负数产生的意义。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2、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理解负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 和 3℃ 各代表什么意思?)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 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1)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2)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3、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像2000,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

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4、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

像+8,+4,+2000,+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 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4)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5)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 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绿色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

组织学生动手填一填,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四、作业布置 1、先读一读,在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8 +23 17-41 5.5-0.7 0.004 0 正数:()负数:()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3题。

第1单元 负 数 第2课时 在直线上表示数 【教学目标】 1、借助直线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

初步体会直线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直线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

难点:充分理解正数、0、负数,能正确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用白板课件演示教材第5页的主题图。

教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3。

(1)教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

(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绿色圃中小学教育(4)教师总结:

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

2、观察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师及时小结: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5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第2单元 百分数(二)第1 课时 折 扣 【教学目标】 1.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2.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 二、新课讲授 1、理解“折扣”的含义。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课件出示)(3)引导提问: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5)学生动手操作、计算、讨论,找出规律:

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 或 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

(6)归纳定义。

通俗来讲,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如八五折就是85%,九折就是90%。

2、解决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①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②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原价×85%=实际售价 ③学生独立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①导学生理解题意:只花了九折的钱怎么理解?以谁为单位“1”? ②学生试算,独立列式。

③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并板书。

3、提高运用 在某商店促销活动时,原价200元的商品打九折出售,最后剩下的几个,商家再次打八折出售,最后的几个商品售价多少元? 引导学生分析,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让学生明确:“折上折”相当于连续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练习题。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3题。

第2单元 百分数(二)第2课时 成 数 【教学目标】 1.明确成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绿色圃中 2.通过成数的计算,进一步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成数的理解和计算 难点:会解决生活中关于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件出示)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学生汇报相关报导)二、新课讲授 1、理解成数的含义。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通称“几成”(1)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有成数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这些“成数”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增产“二成”,你怎么理解?(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随机板书)成数 分数 百分数 二成 十分之二 20%(2)试说说以下成数表示什么? ①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

②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2、解决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2:

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2)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①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②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今年的用电量=去年的用电量×(1-25%)③学生独立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

方法一:

350×(1-25%)方法二:350-350×25% =350×75% =350-350×0.25 =350×0.75 =350-87.5 =262.5(万千瓦时)=262.5(万千瓦时)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第4、5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第2单元 百分数(二)第 3课时 税 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可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绿色圃中小学教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税率的理解和税额的计算。

难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各表示什么意思。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10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相当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30×5% = 30×0.05 = 1.5(万元)三、巩固练习1、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4、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

5、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第2单元 百分数(二)第 4 课时 利 率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

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以及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一来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来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利率 二、新课讲授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例题中王奶奶存入的5000元就是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2)阅读教材第11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课件出示存款凭条,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

(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4、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2)计算连本带息的方法:

连本带息取回的钱 = 本金+利息(3)学生阅读理解例4,计算后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5000+5000×3.75%×2 =5000+375 =5375(元)答:到期后可以取回5375元钱。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2、李阳的爸爸将一笔款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三年,年利率是4.75%,到期时得到的利息是5700元,李阳的爸爸当初存入的是多少钱? 3、乐乐把50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两年,年利率是3.75%,到期后,他准备把利息的80%捐给“希望工程”。乐乐捐给“希望工程”多少钱? 四、课堂小结 什么叫本金?什么叫利息?什么叫利率?如何计算利息?怎么计算取回的总钱数? 第2单元 百分数(二)第 5 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2.通过归纳整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绘制表格。

知 识 回 顾 知 识 回 顾 知识点 内 容 摘 要 解题关键 折扣 几折表示百分之几十 原价×折扣数=现价 1、找准单位“1” 2、正确理解数量关系 成数 几成表示百分之几十 税率 应缴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取回总钱数=本金+利率 二、综合运用 课件出示例5。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

提问启发:“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归纳整理解题思路:

(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A商场:230×50%=115(元)B商场:230-2×50 =230-100 =130(元)115<130,答:在A商场买应付115元,在B商场买应付130元;

选择A商场更省钱。

4、总结思考:在什么时候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

2、完成练习二第12题,再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练习二第13题。“折上折”是什么意思?这么计算呢? 4、完成练习二第14题。

5、完成练习二第15题。提示:增长为“-0.068%”表示什么意思?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第2单元 百分数(二)第6课时 生活与百分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6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设计合理存款方案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经历信息搜集的全过程,提高搜集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成功的喜悦,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搜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难点: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

教学教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课前搜集现在的利率和存款方案 教学过程:

1、活动一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储蓄的相关知识,知道了生活中离不开百分数,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生活与百分数。(板书:生活与百分数)师:昨天我给大家留了一个作业,让你们去调查一下附近银行的最新利率,并与教材第11页的利率表进行对比,了解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了解到现在的活期存款利率是0.35%,和2015年10月公布的利率一样。

生2:我了解到现在的三个月的定期存款年利率是2.85%,比2015年10月公布的利率高了1.75%。

生3:我了解到现在的六个月的定期存款年利率是3.05%,也比2015年10月公布的利率高。

生4:我了解到现在的一年的定期存款年利率是3.25%,也比2015年10月公布的利率高。

生5:我了解到现在的两年定期存款年利率是2.10%,和2015年10月公布的利率一样。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师:你们知道国家为什么要调整利率吗?(向学生介绍:国家为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增长,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来随时调整利率。)2、活动二(1)调查理财方式。

师:除了以上关于利率的事情,你们还调查到了什么? 生1:我还调查到了银行除了有普通储蓄存款外,还有一种是购买国债。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1: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券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生2:我补充一下,教育储蓄存款的利率和整存整取的定期利率一样。六年期的按定期5年的利率。

生3:我还调查到国债分为三年期和五年期,它的利率比定期利率要高很多。三年期年利率是5%,五年期年利率是5.41% 师:你们了解得真详细,这下我们大家对国债就更清楚了,谢谢你们。

师:板书国债的利率。

(2)提出探究问题。

课件出示:李阿姨准备给儿子存2万元,供他六年后上大学,请你帮李阿姨设计一下,黑板上的三种理财方式哪种的收益更高?(3)学生用计算器独立完成后,进行小组内的交流。

请三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三种方式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先让学生讨论清楚三种储蓄方式,然后自己独立思考,再列式计算,最后通过对比发现本金和存期相同时,利率越高利息越高。

3、千分数和万分数 (1)千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千分数。千分数也叫千分率。与百分数一样,千分数也有千分号,千分号写作“‰”千分号具有一切百分数的特点。例如:某市2012年人口总数是3500000人,这一年出生婴儿28000人,该市的人口出生率是8‰。2011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出生率为11.93‰,死亡人口960万人,死亡率为7.14‰;

自然增长率为4.76‰。

(2)万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万分之几的数,叫做万分数。万分数也叫万分率。与百分数和千分数一样,万分数也有万分号“‱”。万分数也具有一切百分数和千分数的特点。例如:一本书有10万字,差错率不能超过1‱,即该书的差错数不能超过10个。

4、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第 3 单元 圆柱与圆锥 1.圆柱 第1课时 圆柱的认识(1)【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教材第17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形状。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圆柱(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绿色圃中小 2.教学例1:认识圆柱(1)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引导归纳。(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2)认识圆柱的高 a.操作思考: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b.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c.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d.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三、巩固练习1.做第18、19页“做一做”习题。

2.做第20页练习三的第1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第 3 单元 圆柱与圆锥 1.圆柱 第2课时 圆柱的认识(2)【教学目标】 1、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 学 过 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一些圆柱形建筑物以及其他圆柱形物品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2)操作探究。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绿色圃中小学教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1.做第19页“做一做”习题。

2.做第20页练习三的第2~5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第 3 单元 圆柱与圆锥 1.圆柱 第3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1)【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同学们,圆柱的表面积指什么?怎样求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绿色圃中小 二、教学新知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的含义。

(2)推导公式。

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3)小组讨论。

(4)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即:S=Ch。

(5)练习:完成第21页的“做一做”习题。

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22页“做一做”习题。

2.完成第23页练习四的第1、6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绿 第 3 单元 圆柱与圆锥 1.圆柱 第4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2)【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2.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是什么?侧面积公式是什么?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4(1)出示例4。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3)尝试计算(4)汇报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P22“做一做”第1、2题,老师巡视,并指导,让学生学会灵活的应用所学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3、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22页“做一做”习题。

2.完成第23页练习四的第2~5、7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绿 第 3 单元 圆柱与圆锥 1.圆柱 第5课时 圆柱的体积(1)【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旧知(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教学新课 1、例题5(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2)教具演示。

(3)通过观察,讨论。

(4)引导归纳。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应用公式 尝试完成教材第25页的“做一做”习题。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的第1、2、4、6题。

第 3 单元 圆柱与圆锥 1.圆柱 第6课时 圆柱的体积(2)【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1、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2、应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旧知(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复习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6(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2)学生尝试完成例6。

(3)集体订正。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答:因为502.4大于498,所以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26页的“做一做”习题。

2、完成练习五的第3、5题。

第3单元 圆柱与圆锥 1.圆柱 第7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参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参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提出问题 师: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们遇到过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的问题,你们还记得是怎样解决的吗? 2、揭示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出示例7,(1)读题,理解题意:

条件:瓶子内直径是8厘米,瓶内水高7厘米,瓶子倒置后无水部分的高18厘米的圆柱。

问题: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2)质疑。

这个瓶子是圆柱吗?怎样求出它的容积?(3)实物演示。

用两个相同的酒瓶,内装同样多的水进行演示。

(4)尝试解决。

3.14×(8÷2)2×7+3.14×(8÷2)2×18 =3.14×16×(7+18)=1256(cm3)=1256(ml)答:这个瓶子的容积是1256ml。

2、引导归纳。

3、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可以利用体积不变的特性,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再求容积。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7页的“做一做”习题。

2、完成练习五的第7~15题。

第3单元 圆柱与圆锥 2.圆锥 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展示教材第31页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2、揭示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圆锥形物体。

2、教学例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后,说一说圆锥有哪些特征?(2)讨论交流。

(3)认识圆锥的高。

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4)引导归纳。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2)实验来得出扇形。

三、课堂练习1、活动游戏。

将三角形纸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完成第32页“做一做”的习题。

第3单元 圆柱与圆锥 2.圆锥 第2课时 圆锥的体积(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1、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提出问题。

出示一个铅锤,并提问: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吗?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2。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3)实验探究 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4)讨论探究。

(5)引导归纳。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练习六的第1~6题。

第3单元 圆柱与圆锥 2.圆锥 第3课时 圆锥的体积(2)【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回顾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计算几个简单的圆锥体积。

二.新知探究 1(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2题。

2、完成练习六的第7、8、9题。

第3单元 圆柱与圆锥 2.圆锥 单元综合训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归纳整理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第3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老师要检查你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

二.新知探究 1.揭示课题:整理和复习结合教材第37页第1题,回顾圆柱、圆锥的特征。

(1)圆柱的特征。

(2)圆锥的特征。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出示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3)第37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3.复习圆柱、圆锥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2)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V=Sh)(3)做第37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圆锥体积的部分。

4.知识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第37页第3、4题 三、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七的第1、3、6题。

第4单元 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

能力目标: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

难点: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么,你们对国旗都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回答)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你们都很热爱我们的国家,希望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五星红旗是庄严而美丽的, 并且它与我们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二、新授(课件出示不同大小的国旗图案)师:画面上出现了三幅不同大小的国旗,请同学们任选两面国旗来算一算它们各自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然后观察结果,你能发现什么?(板演,观察到比值相等,教师板书:两个比相等)师: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生汇报的两个相等的比)教师边指着这组相等的比一边说:好,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把定义补充完整)。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把课题板书完整)请同学们齐读。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生回答,等式;有两个相等的比)(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师:你还能从三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比如:60:40=60/40,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口答)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    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三、拓展应用       总结:小强3分钟走了180米,小刚1小时走了3.6千米。小强说他们各自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小刚说不能组成比例。请问:谁说的对?         四、作业布置 完成做一做。【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2.4 :1.6=   60 :40=  2.4 :1.6=60 :40(或)= 第4单元 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情感目标: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0.5:0.25和0.2:0.4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一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同,二是看他们化成最简比是否相同)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41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 : 1.6 = 60 : 40       外项   内项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出示例1。

(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指名学生改写2.4:1.6=60:40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 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6)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三、拓展应用       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能写成几组就写几组)5、8、15和24         总 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通过以上学习,大家一定进一步了解比例了吧?          四、作业布置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9和9:12 0.5:0.2和10:4 1.4:2和7:10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2.4 : 1.6 = 60 : 40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第4单元 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3课时 解比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目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那么组成一个比例需要几项呢?   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塔挂图   2、出示例题(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塔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指名板演)(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1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

(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样检验?(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引导学生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

3、教学例3 过渡: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1)出示例3,问: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4)解答(提问:你们是怎么解答的?)、检验。

(5)= 三、拓展应用 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乘积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项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四、总 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五、作业布置 教材43页5题 第4单元 比例 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 正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1、【教学重难点】 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2)出示表格。

问:你有什么发现?(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4)用字母表示(5)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九第1、3~7  第4单元 比例 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2课时 反比例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

0.80元,1本;

1.60元,2本;

3.20元,4本;

4.80元6本.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2、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 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 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 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

杯子底面积/cm² 10 15 20 25 30 …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用字母表示:xy=k 三、拓展应用 练习九第2题 四、总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五、作业布置 完成P48“做一做” 练习九第8~12 第4单元 比例 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能判断正、反比例并应用正、反比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教学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 5 10 25 50 100 时间 1 2 5 10 20 表2 速度 100 50 20 10 时间 1 2 5 10 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 =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训练 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3、(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定,()和()成()比例。

(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3)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四、作业布置 练习九第13~16 第4单元 比例 3.比例的应用 第1课时 比例尺(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能力目标: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情感目标: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难点: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1,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 :12000000=1 :5000000 三、拓展应用 教材56页1、2题 四、总 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布置 教材56页3、4题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意义 例1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 :12000000=1 :5000000 第4单元 比例 3.比例的应用 第2课时 比例尺(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能力目标: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情感目标: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难点: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1,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 :12000000=1 :5000000 三、拓展应用 教材56页1、2题 四、总 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布置 教材56页3、4题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意义 例1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 :12000000=1 :5000000 第4单元 比例 3.比例的应用 第3课时 比例尺(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能力目标 :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情感目标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题2(课件出示图)下面是北京轨道交通示意图,地铁1号线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在图中的长度大约是7.8cm,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千米? 解: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km。

= =7.8×400000 =3120000 3120000cm=31.2km 答:(略)(2)出示例3(指名板演)200m=20000cm 400m=40000cm 250m=25000cm 20000×=2(cm)(40000-20000)×=2(cm)25000×=2.5(cm)三、拓展应用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四、总结 这节课即将结束,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作业布置 教材58页10、11题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应用 例2 解: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km。

= =7.8×400000 =3120000 例3 200m=20000cm 400m=40000cm 250m=25000cm 20000×=2(cm)(40000-20000)×=2(cm)25000×=2.5(cm)= =7.8×400000 =3120000 3120000cm=31.2km 答:(略)第4单元 比例 3.比例的应用 第4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难点: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出示多媒体课件。)师:老师这有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两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学生自由发言。)(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 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2:1放大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互相检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学生展示画法。

5、置疑。(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1)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2)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出示缩小的要求。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交流评议。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三、拓展应用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四、总结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五、作业布置 教材60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每条边都按一定比例放大 每条边都按一定比例缩小 第4单元 比例 3.比例的应用 第5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能力目标: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难点: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 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

= 8=28×10 = =35 三、拓展应用 教材63页3、4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布置 教材64页6、7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例5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

= 8=28×10 = =35 第4单元 比例 3.比例的应用 第6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能力目标: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加深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难点: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加深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教学过程】 二、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1)出示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3)学生独立解答。

(4)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拓展应用 完成P62“做一做”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布置 教材64页8题、9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例6 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几x天。

25x=100×5 x=(100×25)/25 x=200 第4单元 比例 3.比例的应用 第7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67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了解数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自行车前后齿轮旋转规律中的反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发探究(一)谈话:同学们一定觉得很奇怪,今天怎么老师带着自行车来到了教室?因为我们一起要来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自行车里的数学)问:回忆一下,你们已经知道哪些在自行车里藏着的数学知识? 学生自由交流,回顾自行车支架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车轮是圆形等数学知识。引入: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其实自行车里还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自行车,继续探寻其中的奥秘。【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自然地让学生回忆起在自行车结构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新问题的兴趣。】(二)创设情境:小明和妈妈在家门口的马路上举行自行车比赛,小明选择的是变速自行车,妈妈选择的是普通自行车,两辆自行车的车轮大小相同,并且他们约定每秒钟都蹬踏板一圈。比赛时间如果为5分钟的话,你们想一想,谁能骑得远呢?追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哪些信息?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小结:我们要知道自行车5分钟前进的路程必须先知道蹬踏板一圈时车子前进的路程。(板书:脚蹬一圈前进路程)【设计意图:将数学问题解决融入于一个情境之中,以问题情境为依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全程参与到问题讨论的过程,由大问题分解出小问题,在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价值的同时逐步建立起数学问题解决的模型。】 二、分析问题,激发探究(一)感知自行车的运动原理。那自行车脚蹬一圈前进多少路程又会跟自行车的什么有关系呢?请大家一边观看自行车运动的录像,一边和你的同桌轻声说说自行车是怎样运动的。学生交流:脚蹬踏板,踏板带动前齿轮,前齿轮通过链条带动后齿轮,后齿轮就带动轮子转动,自行车就前进了。思考:同学们,脚蹬1圈咱们的前齿轮跟着转动,后齿轮转动的也是1圈吗?到底是几圈呢?(教师同步板书):脚蹬一圈 车轮转动前齿轮转1圈后齿轮转多少圈?(二)探究齿轮的旋转规律。前齿轮齿数和后齿轮齿数操作实验: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微型的自行车齿轮模型,大家看,(出示齿轮学具)这个大的齿轮就相当于自行车的前齿轮,那这个小一点的齿轮就相当于自行车的后齿轮,用红色小棒代替脚踏板用力踏,前齿轮就带动后齿轮动起来了。下面,我们同桌之间就带着问题,一边操作、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学生操作后交流反馈,预设的方法有:(1)直接观察。在小齿轮上先插一根牙签作记号,然后数出大齿轮转了一圈时,小齿轮转了3圈。(2)数齿轮的齿数。先分别数大小齿轮的齿数,发现小齿轮一共有10个齿,而大齿轮一共有30个齿,因为大小齿轮转的路程是一样的,它们转的齿数和它的圈数是成反比例,所以大齿轮转1圈时,小齿轮就转了3圈。(3)计算周长。通过测量得出,大齿轮的半径是3厘米,小齿轮的半径是1厘米,大齿轮周长就是小齿轮周长的3倍,因为它们转过的路程是一样的,所以小齿轮转动的圈数就是大齿轮转动圈数的3倍。

(三)研究前后齿轮的关系通过测量、计算都发现了大齿轮转1圈时,小齿轮转3圈,这是为什么呢?仔细观察,两个齿轮的运动有什么关系?获得关系式: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解决车轮的问题到转变齿轮的问题的转变,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转化,而解决齿轮中的问题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实际操作简易的自行车齿轮模型,把操作、探究和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发现齿轮的关系,同时学生多样化的探究方式和充分交流也促使他们真正地理解了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三、解决问题,建立模型提问: 刚才我们共同发现了在自行车中前后齿轮运动的规律,得到了“前齿轮的齿数× 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这个重要的结论,现在你能根据这辆自行车中的信息解决刚才的问题吗?前齿轮齿数:33齿。后齿轮齿数11齿。脚蹬一圈自行车能行多远?发现:这些信息能求出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了几圈。(板书:后齿轮转?圈=)要求自行车行驶的路程,还必须知道车轮的周长。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出: 脚蹬一圈前进路程=车轮周长×车轮转动圈数。【设计意图:学生在经过提出问题、层层分解、逐步思考后,正确建立了各参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最终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充分感受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建模过程。】 四、解释应用,发展能力(一)解决问题:现在老师提供给你妈妈和小明他们两辆自行车各自齿轮和周长的信息,你能来计算一下他们脚蹬一圈自行车能前进的路程吗?【齿轮转动研究表】观察内容:前齿轮转1圈,后齿轮转几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结果:学生自行解决后,思考:观察你们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刚才开始上课的时候,大家对小明和妈妈的比赛预测的结果是不一定,现在对于他们俩比赛的结果你有新的想法了吗?(二)拓展认识。选择“前齿轮42齿、后齿轮12齿”这种组合速度虽然最快,但骑起来却是最费力的,其他几种组合虽然速度没有它快,但骑起来的感觉却没有它来得费力。(课件表格出示各种组合力度情况)想一想,在某种变化的路面上该怎样合理地使用变速自行车呢?【评析:联系课始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模型去解释比赛的结果,通过这一组组计算结果的呈现,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旦掌握了模型,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就会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同时,联系生活对变速自行车的特性进行了拓展介绍,使学生能客观地认识变速自行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对数学的应用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 五、总结延伸 获得发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自行车,发现并解决了藏在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实际上自行车从诞生到现在,不断有科学家像你们今天这样去研究它、探索它,让我们来看看自行车的演变过程吧!欣赏自行车演变的图片。并让学生畅想:如果你作为一个自行车设计师,你还想对自行车作出哪些改进呢? 【设计意图:通过一张张精彩图片的欣赏,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自行车的演变过程,更是对科学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体验。】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从解决车轮的问题到转变齿轮的问题的转变,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转化,而解决齿轮中的问题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实际操作简易的自行车齿轮模型,把操作、探究和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发现齿轮的关系,同时学生多样化的探究方式和充分交流,也促使他们真正地理解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第5单元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第1课时 鸽巢问题(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使学生学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难点: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进行反复推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一些公共场所或旅游景点见过电脑算命吗?“电脑算命”看起来很深奥,只要你报出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和性别,一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鸽巢问题”之后,你就不难证明这种“电脑算命”是非常可笑和荒唐的,是不可相信的鬼把戏了。(板书课题:鸽巢问题)教师:通过学习,你想解决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结为:“鸽巢问题”是怎样的?这里的“鸽巢”是指什么?运用“鸽巢问题”能解决哪些问题?怎样运用“鸽巢问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题1情境图)思考问题: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为什么呢?“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 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探究证明→认识“鸽巢问题”的学习过程来解决问题。

(1)操作发现规律:通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可以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总有”和“至少”是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一定有1个笔筒里的铅笔数大于或等于2支。

(3)探究证明。

方法一:用“枚举法”证明。

方法二:用“分解法”证明。

把4分解成3个数。

由图可知,把4分解成3个数,与枚举法相似,也有4中情况,每一种情况分得的3个数中,至少有1个数是不小于2的数。

方法三:用“假设法”证明。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证明都可以发现:把4只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无论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只铅笔。

(4)认识“鸽巢问题” 像上面的问题就是“鸽巢问题”,也叫“抽屉问题”。在这里,4支铅笔是要分放的物体,就相当于4只“鸽子”,“3个笔筒”就相当于3个“鸽巢”或“抽屉”,把此问题用“鸽巢问题”的语言描述就是把4只鸽子放进3个笼子,总有1个笼子里至少有2只鸽子。

这里的“总有”指的是“一定有”或“肯定有”的意思;

而“至少”指的是最少,即在所有方法中,放的鸽子最多的那个“笼子”里鸽子“最少”的个数。

小结: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就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

‚如果放的铅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2,那么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2支铅笔;

如果放的铅笔比笔筒的数量多3,那么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2只铅笔…… 小结: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就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2支铅笔。

(5)归纳总结:

鸽巢原理(一):如果把m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抽屉里(m>n,且n是非零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放进了2个物体。

2、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题2情境图)思考问题:(一)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为什么呢?(二)如果有8本书会怎样呢?10本书呢? 学生通过“探究证明→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来解决问题(一)。

(1)探究证明。

方法一:用数的分解法证明。

把7分解成3个数的和。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共有如下8种情况:

由图可知,每种情况分得的3个数中,至少有1个数不小于3,也就是每种分法中最多那个数最小是3,即总有1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方法二:用假设法证明。

把7本书平均分成3份,7÷3=2(本)......1(本),若每个抽屉放2本,则还剩1本。如果把剩下的这1本书放进任意1个抽屉中,那么这个抽屉里就有3本书。

(2)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发现: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学生通过“假设分析法→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来解决问题(二)。

(1)用假设法分析。

8÷3=2(本)......2(本),剩下2本,分别放进其中2个抽屉中,使其中2个抽屉都变成3本,因此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10÷3=3(本)......1(本),把10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放进4本书。

(2)归纳总结:

综合上面两种情况,要把a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如果a÷3=b(本)......1(本)或a÷3=b(本)......2(本),那么一定有1个抽屉里至少放进(b+1)本书。

鸽巢原理(二):我们把多余kn个的物体任意分别放进n个空抽屉(k是正整数,n是非0的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了(k+1)个物体。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70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集体交流、纠正。

2、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三的1-2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集体交流、纠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第5单元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第2课时 鸽巢问题(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知“鸽巢原理”的含义,会用“鸽巢原理”熟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鸽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会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难点:理解“鸽巢原理”,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进行反复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讲《月黑风高穿袜子》的故事。

一天晚上,毛毛房间的电灯突然坏了,伸手不见五指,时他又要出去,于是他就摸床底下的袜子,他有蓝、白、灰色的袜子各一双,由于他平时做事随便,袜子乱丢,在黑暗中不知道哪些袜子颜色是相同的。毛毛想拿最少数目的袜子出去,在外面借街灯配成相同颜色的一双。你们知道最少拿几只袜子出去吗? 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揭示课题。

教师:这节课我们利用鸽巢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3。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出示一个装了4个红球和4个蓝球的不透明盒子,晃动几下)师:同学们,猜一猜老师在盒子里放了什么?(请一个同学到盒子里摸一摸,并摸出一个给大家看)师:如果这位同学再摸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的?要想这位同学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验证各自的猜想。

指名按猜测的不同情况逐一验证,说明理由。

摸2个球可能出现的情况:1红1蓝;

2红;

2蓝 摸3个球可能出现的情况:2红1蓝;

2蓝1红;

3红;

3蓝 摸4个球可能出现的情况:2红2蓝;

1红3蓝;

1蓝3红;

4红;

4蓝 摸5个球可能出现的情况:4红1蓝;

3蓝2红;

3红2蓝;

4蓝1红;

5红;

5蓝 教师:通过验证,说说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想要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3个球。

2.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鸽巢问题”。

教师: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不能总是猜测或动手试验吧,能不能把这道题与前面所讲的“鸽巢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呢? 思考:

a.“摸球问题”与“鸽巢问题”有怎样的联系? b.应该把什么看成“鸽巢”?有几个“鸽巢”?要分放的东西是什么? c.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汇报。

教师讲解:因为一共有红、蓝两种颜色的球,可以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鸽巢”,“同色”就意味着“同一个鸽巢”。这样,把“摸球问题”转化“鸽巢问题”,即“只要分的物体个数比鸽巢多,就能保证有一个鸽巢至少有两个球”。

从最特殊的情况想起,假设两种颜色的球各拿了1个,也就是在两个鸽巢里各拿了一个球,不管从哪个鸽巢里再拿一个球,都有两个球是同色,假设最少摸a个球,即(a)÷2=1……(b)当b=1时,a就最小。所以一次至少应拿出1×2+1=3个球,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结论:要保证摸出有两个同色的球,摸出的数量至少要比颜色种数多一。

三、课堂作业 先完成第70页“做一做”的第2题,再完成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

(提示:把什么看做鸽巢?有几个鸽巢?要分的东西是什么?)(2)同桌讨论。

(3)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1.数与代数 第1课时 数的认识(1)【教学目标 】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1.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自然数和整数的基础知识。

2.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小学六年中我们都学过哪些数?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这些数的例子吗?说明每个数的具体含义。

请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数据来汇报,指名在黑板上写下这些数。

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听一听数读得是否正确,看一看黑板上的数写得对不对。

2.教师用课件出示一组数,弥补学生的不足。

(课件出示:

如: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m。

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只有-25℃。

今年我市空气质量达到良好的天数占全年的。

这本词典有1722页。

一条围巾的成分:羊毛40%、化纤60%。)3.把黑板上的数分一分类。

4.揭示课题。

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这就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几种数,这几节课我们就把这几种数的意义和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我们今天先复习自然数和整数。(板书课题:数的认识)二、归纳整理 自然数和整数。

1.教师提问: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0表示什么?有没有最小的自然数?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2.教师提问:谁知道我们学习的哪些数是整数?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问题:能不能说整数就是自然数?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

教师向学生说明: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整数,除了自然数,还学习了一些小于零的整数即负整数,这些负整数到中学要更深入的学习。

结合上面的复习和板书,将板书补充成如下形式:

3.小组整理数的其他知识。提问:关于数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1)学生自由发言。

(2)小组合作学习,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出示讨论题)a.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 b.你能说出哪些计数单位? c.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完成整数、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师说明:整数和小数都是按十进制计数法写出得数,其中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各个计数单位所站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练一练:填空(口答)。

27046=2×()+7×()+0×()+4×()+6×()说出4004.04这个数中的三个“4”分别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什么,这个数中的三个“0”各起什么作用? 4.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从整数、小数、分数三个方面回答。

整数、小数的比较方法。

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从同分母、同分子、异分母三个方面小结。教师逐一指名回答。

分数和小数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复习有关分数的知识。

2.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展示整理和复习的结果。

教师结合各个小组整理和复习的情况,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并注意突出“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做如下板书: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a÷b=(b≠0)3.通过直观图形,导入对小数意义的整理和复习。

4.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1)什么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2)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3)什么是循环小数?循环小数可以怎样写?小数是不是都小于1? 5.组织各小组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教师板书如下:

6.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关系?小数点移动位置,小数的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 分别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

板书:0.1=0.10=0.100=…… =…… 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关系?(因为小数可以看做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所以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特殊情况。)练习:填空(口答)。

做一做,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出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下面这组数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规律? 0.108 1.08 10.8 108 108 百分数(1)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

提问:我们已整理复习了有关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的知识,谁能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几?还有百分之几没有完成?(2)结合刚才的回答,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做百分数?(3)“一节课的任务已经完成了80%”也可以说“已经完成了”,我们能不能因此就说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完全相同呢? 请同学们议一议: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百分数常用%来表示。百分数只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不表示具体的数量,百分数与分数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4)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三、课堂作业 教材73页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请你们把自然数和整数的有关知识整理一下并在小组中交流。

【教学反思】 在复习数的意义时,学生对数已有一定的认识,教学时让学生理解自然数与整数及计数单位与数位等简单概念。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1.数与代数 第2课时 数的认识(2)【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整除、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意义,能熟练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公倍数等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并正确解决有关问题。

2.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数的组成和分类,今天我们来回忆下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

二、归纳整理 1、由“整除”这个基本概念引出有关概念。

举例说说什么叫整除,什么叫约数和倍数。

如24÷6=4 36÷12=3 24能被6整除 36能被12整除 思考:3÷2=1.5 6÷1.5=4这两个式是否表示整除关系?为什么? 总结整除的概念:

进一步理解质数、合数、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把24、36分解质因数,通过分解来进一步理解上述概念)举例说说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以及偶数与奇数。

2、提问:非0自然数有几种常用的分类方法,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非零自然数根据是不是2的倍数,分成偶数和奇数;

根据所含因数的个数,分成质数和合数。

回答:什么是奇数、偶数?什么是质数、合数? 教师指名一一回答,并要求学生记住100以内质数表。

三、课堂作业 教材74~75页练习十四第2、5、6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请你们把分数和小数的有关知识整理一下并在小组中交流。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1.数与代数 第3课时 数的运算(1)【教学目标】 1.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及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2.培养学生运用法则熟练计算的能力和对学过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比较异同、形成知识结构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1.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对四则运算法则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教师:“六一”快到了。同学们为欢庆“六一”在精心准备,瞧,有的折幸运星,有的做蝴蝶结,有的用彩带做中国结,还有的买来了矿泉水,真热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2)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如下所示:(有条件的教师可通过这些问题创设情境图)①同学们折了37颗红星,23颗蓝星,一共折了多少颗星? ②同学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一共要付多少钱? ③有24m的彩带,用做蝴蝶结,做蝴蝶结用去了多少米? ④有24米的彩带,用做中国结。做中国结用去了多少米?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些问题。

(3)教师:在解决问题中,你们使用了哪些运算? 学生可能说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二、复习讲授 1.复习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1)学生自己编题并列式回答。(写在练习本上)(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求小组同学互相补充纠正编题和列式出现的错误。说出运用了哪种运算,这种运算的意义是什么?(3)小组汇报,其他同学注意补充纠正。说说用到的每种运算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板书 28+36= 36-28= 36÷28= 28÷36= 0.9×40= 40÷0.9= 24×12= 12÷24=(4)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指名说说整数、小数、分数的哪些运算的意义相同?哪些意义有扩展?(5)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吗? 师生总结:

2.整理四则运算的法则。

(1)复习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①出示三道题,请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学生观察后回答,指出错误分别是:相同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②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的?(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③前两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2)复习整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①出示两道题:对照下面两道题,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②把上面两道题改编成小数乘除法。

1.42×2.3,4.182÷1.23,让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③教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们发现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小数乘除法先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小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不同点:小数乘除法还要在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3)复习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①课件出示 指名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②分数乘法和除法在计算方法上又有什么相似点和不同点?(相似点是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不同点是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数的倒数。)3.完成教材第76页的“做一做”。

计算后说一说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73.05-3.96(小数点对齐)27.5×1.4(积是两位小数)3.12÷15+4.71(0占位)12.5×28-19.3(先乘法后减法)(要先通分)(转化成分数乘法一次性计算)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1.四则运算的意义,在复习的时候,要加强理解,因为它是后面复习应用题的基础。

2.四则计算的运算法则,可以对比着复习,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便于学生记忆。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1.数与代数 第4课时 数的运算(2)【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能正确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3.通过探索运算定律的应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经历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过程,体验迁移的学习方法。

5.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1.整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

2.能够准确灵活地选择简便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六年,已经学习了几级运算?几种运算?还记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的复习一下吧。

二、复习讲授 1.复习四则运算的顺序:

课件出示:

5400-2940÷28×27 教师:这是两道四则混合运算的题,说说这两道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谁能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复习简便运算:

课件出示:

3.87+2.99 75.2-19.8 10.47-5.68-1.32 5.39-2.88-1.39 4.37++0.63+ 1.25×72 38×56+44×38 94×101 提问:把简算的式题进行分类,怎么分? 学生分类后汇报,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1)加上或减去接近整数、整十数的运算。

3.87+2.99 75.2-19.8 =3.87+3-0.01 =75.2-20+0.2 先让学生说出简便方法,教师再总结:像这类题目简算的时候一般先加上或减去整数,多加了几就减几,多减了几就加几。

(2)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运算简便。

指名说出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板书:a+b=b+a(a+b)+c=a+(b+c)计算下面的题。

4.37++0.63+ 指名板演,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提问这样结合的目的是什么?(凑整)(3)根据减法性质,使运算简便。让学生说出减法的性质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板书:a-b-c=a-(b+c)a-b-c=a-c-b 学生做下面的题:

10.47-5.68-1.32 5.39-2.88-1.39 一人板演,其余的同学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为什么要把后面两个数加起来?(凑整,也就是必须在能凑整的情况下才能用这个性质,否则就弄巧成拙了。第二个题目交换位置也是为了凑整,所以一道题到底怎样计算简便还是要认真分析题目的特征,再选择适当的性质来计算。)(4)根据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使运算简便。让学生说说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板书:a×b=b×a a×b×c=a×(b×c)(a+b)×c=a×c+b×c 1.25×72 38×56+44×38 94×101 教师:这三道题各应怎样简便运算?请三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同学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说说你的理由。

1.25×72 =1.25×8×9(算式中有125应想到8,因为125×8=1000,乘积得整百整千的数,算起来方便。)38×56+44×38 =38×(56+44)(两个不同的因数相加组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这样计算起来简便。)94×101 =94×(100+1)=94×100+94×1(一个因数接近整十、整百,拆成和或差的形式。)(5)教师:我们已经回顾了加法、减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除法又有哪些运算性质呢? 学生回答,教师整理。

除法的运算性质(除数不为0):

板书:

a÷(b×c)=a÷b÷c a÷(b÷c)=a÷b×c 3900÷(39×25)5700÷(57÷9)先让学生利用性质进行计算,并请两名学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3900÷(39×25)5700÷(57÷9)=3900÷39÷25 =5700÷57×9 =100÷25 =100×9 =4 =900 3.课件出示。

例1:计算:4× 让学生观察这道题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提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这道题在计算时用到了哪些运算定律? 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77页下面的“做一做”的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答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数的运算分两个阶段复习,第一阶段复习四则运算,第二阶段复习混合运算和运算定律。

复习四则运算,教师先讲解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由于计算加、减法是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所以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计算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

再讲解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的联系,突出计算小数乘除法分别应用积不变的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化成整数乘除法;

还要讲解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联系,突出分数除法是用倒数的知识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的。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1.数与代数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用分数乘、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掌握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理解并掌握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两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复习简单应用题。

(1)算一算。

过程要求:

① 利用计算卡片逐一出示算式。

② 学生口算,直接说出计算结果。

③ 选择部分算式要求学生说一说过程与方法。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①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一)班捐款105元,六年级(二)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② 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一)班48本,还剩多少本? ③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 ④水果店有24筐苹果,要6天卖完,平均每天要卖多少筐苹果? ⑤成绩展览会上要展出48本大字本,每张桌子上放8本,需要几张桌子? ⑥五年级有学生136人,其中5/8是女生,女生有多少人? 教师:逐一指名列式,并要求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它表示的是什么意义?(说出加、减、乘、除。)教师小结:这些都是一些简单的应用题,从以上的应用题可以看出,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如果是一道复合应用题我们又该怎样入手呢?怎样熟练地掌握解题技巧呢? 复习复合应用题。

1.出示教材第78页第10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

①解决问题时一般可以分成几个主要步骤?每一步做什么? ②分析数量关系时有几种方法?你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③需要借助线段图等直观手段吗? ④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首先,理解题意,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

其次,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再次,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最后,进行检验,写出答案。(检验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2.教师:同学们,我们就按刚才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来解决第10题吧!这道题已知什么和什么,求什么?指名回答。

教师:同学们,你们经常是怎样分析题意的?你知道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有几种方法吗? 让学生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解决问题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两种:

①综合法:从已知信息入手,利用已知信息看能解决什么问题,直到求出未知数。

②分析法:从所求的问题出发,逐步找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条件,依次推导,直到问题解决。

3.教师:请你用喜欢的方法来分析这道题吧。

学生分析题意。教师:如果这道题用分析法来分析题意应怎样思考呢? 要求六(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就要找到六(2)班的作品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回答:通过分析发现,得到六(2)班的作品与六(1)班有关系。同学们画出线段图吧。

① 教师:六(2)班作品是六(1)班的几分之几?(六(2)班的作品是六(1)班的“1+”。)②教师:求六(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实际是求什么?(实际是求六(1)班的“1+”是多少,也就是求32件作品的“1+”是多少件。)③教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请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答并检验。

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为了方便我们分析题意,还应该记住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你能说出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收入、支出、结余 收入-支出=结余 单价、数量、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路程、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 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本金、时间、利率、利息 本金×利率×时间=利息 请以小组为单位,先举例说明数量关系的意义,再填出每组数量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指名汇报,教师完成板书。

教师:复杂应用题都是以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基础的,所以掌握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式对我们来说很有帮助。

二、课堂作业 教材78页“做一做”第1、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案:(16.5-15)÷15=0.1=10%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于解决问题的困惑解除了吗?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1.强化基础训练,掌握数量关系。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指加、减、乘、除法的基本应用,比如: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解答等。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有联系的简单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复习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综合运用知识,拓宽解题思路。

能够正确解答应用题,是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应用题的解答一般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我们在复习时侧重分析法的运用。

3、系统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在应用题复习中,一题多解是沟通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练习形式。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而且可以开阔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多提倡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题。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1.数与代数 第6课时 式与方程(1)【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看到这些字母,你能立刻想到什么? 课件出示:

BTV SOS kg NBA …… 同学们能很快的说出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意义吗?说明字母在生活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式与方程。(板书课题)二、复习讲授 复习字母表示数 1.结合谈话导入说说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越性? 教师:用字母能简明的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2.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1)填空。(课件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①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那么s=()。

②b乘5.6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

a乘h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

③a、b、c、d表示非0自然数,那么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可以用字母表示()。

(2)订正后提问: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3.师生共同总结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1页的第一个“做一做”。

(2)根据题意写出各式表示的意思。

一种滚筒式洗衣机,单价a元,商城第一天卖出m台,第二天卖出9台。

m-9表示()m+9表示()ma表示()9a表示()(m+9)a表示()(m-9)>a表示()三、课堂作业 教材第82页练习十六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这一大节的内容有两点:一是字母表示数;

二是列方程解决问题。目标有三点:一是经历回顾和整理式与方程的有关知识的过程;

二是会用方程解决问题;

三是感受式与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教学中学生的厌倦情绪,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在复习“用字母表示数”中,教师结合具体问题,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从而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性广,积极性高,而且对这部分内容掌握不错。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1.数与代数 第7课时 式与方程(2)【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能根据题意正确的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问题。

2.使学生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检查、验算的习惯。

4.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的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本大节第一部分内容:字母表示数,今天继续学习剩下的内容。

二、复习讲授 1.复习方程:课件出示: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同学们准确的进行了判断,那什么是方程呢?用方程解应用题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2)回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提问:根据上面的练习,说一说什么是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方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必须含有未知数;

②必须是一个等式。两者缺一就不是方程。

教师:你知道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吗?并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后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数。求解方程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教师:说一说,你怎样解方程?解方程时应用什么知识? 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2.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案例: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的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下列问题。

①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②用方程解答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③在做题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的?(3)订正,汇报。

指名说思路。

算术法:3.8×3÷2.5=4.56(km)方程法:

解:设平均每小时走x千米。

实际的速度×实际的时间=计划的速度×计划的时间 2.5x=3.8×3 x=11.4÷2.5 x=4.56 答:平均每小时走了4.56km。

(4)提问:根据上题的解答,谁能说一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

①审题,用x表示未知数;

②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答案。

提问:你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为什么? 指出:列方程解决问题要按照解题步骤进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因为方程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来的,只有等量关系找正确,对照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才正确(板书:关键是找等量关系),计算结果不写单位名称。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81页第二个“做一做”。

解答后说一说数量之间的关系。

2.教材第82-83页第8~10题。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解答完成后,全班交流。交流各自采用的等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师把重点放在“方程”上,在复习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后,接着出示案例题,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让学生自主参与列方程解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代数的初步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符号感。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本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较多,但每一个问题都包含许多知识。如: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解方程时应用的是什么知识?这样把学生带入了积极思考的境地。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1.数与代数 第8课时 比和比例(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会解比例。

2.经历比和比例的复习,体验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比和比例、求比值及化简比等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 学生逐一说出一些知识后,教师揭示课题。

二、归纳整理 1.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引导提问:

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1)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汇报时注意举例说明,并进行集体评议。

(3)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表格。

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指名学生回答。

练习:解比例:

一人板演,其余做在草稿本上。

2.复习比、分数、除法的关系。

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出示表格: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组织学生认真填写表格,并议一议,相互交流。

用投影仪汇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教师举例:5∶6==()÷()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3.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

出示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

请四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做完后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说一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方法。

出示表格。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之处(1)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填写表格。

(2)学生互相议一议,互相交流。

(3)指名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板书:

4.复习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指名回答后,教师板书: =比例尺(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 ②比例尺20:1表示 ③比例尺表示 组织学生先想一想,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指名说。(多点一些基础较差的人说)(3)巩固练习。

①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m,在平面图上用7cm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②求实际距离。

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cm。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学生独立作业后再集体订正。

答案:①1∶5000 ②400km。

三、课堂作业 教材85页练习十七第1题。

学生独立作业,然后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比和比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吧。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思维活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部分教师在复习时是让学生进行计算后引出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按这样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我们很难“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1.数与代数 第9课时 比和比例(2)【教学目标】 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进行判断。

2.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掌握正反比例的概念、判断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 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正比例,什么叫反比例?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要点:

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随着减少;

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中,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两种量的积一定。

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 板书:正比例:

(一定)反比例:xy=k(一定)(2)举例说明。

①牛奶的袋数与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逐一指名说。

②每袋面包的个数与所装袋数。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组织学生审题并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逐一指名回答。

(3)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若成比例,请指出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③订《少年报》的数量和所需钱数。

④小明从家到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⑤圆的周长和半径。

⑥圆的面积和半径。

由学生做在草稿本上,再集体订正。

要求每一题都要说出理由。

答案:正比例 不成比例 正比例 反比例 正比例 不成比例(4)用比例知识解题:

大家回忆一下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概括:①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③设未知数x;

④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

⑤解比例;

⑥检验。

(5)教学举例。

①修一条公路,全长12km,开工3天修了1.5km。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一共需要多少天? 要求按照解题步骤一步一步的完成。

教师: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路程(工作量)和时间。

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说明理由:=工作效率(一定)。

题中的等量关系应该怎样表示? 全部工作量∶全部时间=3天工作量∶3天 由学生列出比例式,教师指名回答:

解:设未知数x,解比例。(过程略)解完比例要求学生注意检验。

②师生共同完成教材第84页例4。

二、课堂作业 教材85页练习十七第2题。

学生独立判断,教师指名回答。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无疑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复习课本来就失去了新鲜感,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2.图形与几何 第1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这节课先复习线与角及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平面图形的分类。

二、归纳整理 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课件出示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

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教书板书:

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④组织学生做教材第86页第2题第(Ⅰ)小题。

指名学生回答,订正。

2.复习角。

课件展示问题2: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

(4)组织学生练习:教材第86页“做一做”。

(5)指名学生汇报,订正。

3.复习三角形、四边形、圆。

课件出示问题3: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圆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②学生汇报。

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 教师指名学生说出每种图形的特征。(较差的学生多让他们说)④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表示三角形、四边形的分类吗?组织学生议一议,写一写。

指名学生把写的过程予以汇报。

教师加以总结,用课件展示教材第86页第1题的图示。

组织学生练习,教材第89页练习十八第1题。

指名汇报,订正。

三、教材释疑 教师:刚才复习了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想必同学们可能还有些疑难,请同学们互相提问,互相交流。

四、课堂作业 填空。

(1)一个等边三角形,从一个顶点起,用一条线段把它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2)圆的位置是由()决定的,圆的大小是由()或()决定的。

(3)把一个等边三角形沿一条高分开,分成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度数分别是()度和()度。

(4)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底角是64°,顶角()。

(5)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角是50°,两个底角各是()。

(6)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它的顶角是()。

先独立思考,后指名一一回答。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六年的学习生活,认识了这么多图形,如何让学生系统地梳理,忽然觉得这个过程孩子们经历的太少了,我记得学生在四年级图形的认识的时候是学习过分类的。六年级或许有些淡忘,但是本该深入孩子们心灵的一些方法却在学生心中几乎没有什么痕迹。我想思考的就是我们要有整体把握课程的能力。我们不怕孩子们的知识是散乱的,不系统的,但是孩子要有一种数学思想,这些思想是指导他们学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比如分类,集合的思想。

如何关注不同的学生,课上我一般喜欢把问题的例子拿出来跟大家探讨,由于六年级的孩子,自尊心比较强,展示结束后,我都一定要问出有问题的孩子的收获,并代表全体同学向孩子表示谢意,因为这个孩子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有一些对问题梳理不成型的,我让孩子们不断对同学们的作业进行探讨后,我都加上了一个环节,你们认为我们现在可以怎么整理。有了学生的提示、辨析,一个完整的认识就在教师的指导下产生了。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2.图形与几何 第2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2.经历回顾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加深对公式推导的认识,培养学生借助直观图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含义;

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教师: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不陌生的,怎样系统地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 学生议论,说说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回顾与整合。(板书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二、复习回顾 1.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1)周长 教师: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汇报,使学生明确并板书: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计量周长采用的是什么单位?你能举例吗?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单位? 组织学生议一议。学生思考、回答。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评议。

可能会答出: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等。由于周长是计量物体周围长度的总和,故采用长度单位。

(2)面积 教师: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吗?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说一说。

使学生明确并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围成平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教师: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回答: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

(3)比较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半径为1㎝的圆的周长比面积大,这种说法对吗? 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结合问题计算回答。

可能有两种答案:

① 周长比面积大。

②无法比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综合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不同,单位不同,不能比较大小。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1)教师:我们学习了六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想一想,最早学习的是哪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它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小组议一议,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学生思考、回答:长方形 学生根据回顾的结果汇报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C=2(a+b)S=ab 教师逐步展示课件中长方形,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字母,长方形内的方格,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2)课件展示正方形 教师: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你能否以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推导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组织学生讨论,相互交流。

学生回顾,相互讨论,汇报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C=4a S=ab 教师用课件展示相关的内容。

(3)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 教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组织学生画一画,算一算。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并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用课件展示相关的内容。

(4)教师:推导三角形和梯形的计算公式的过程,有相同之处吗?谁能说一说推导的过程。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都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课件展示三角形和梯形,组织学生议一议。

指名学生说一说公式及推导过程。

学生议一议,汇报结果S三角形= S梯形= 课件展示相关的内容。

(5)课件展示圆 教师: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得出来的? 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回顾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汇报,可能会说出:是通过实验得到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认识了π,得出了计算公式:C=2πr 也可能会说出:把圆分割成小块,拼成长方形、正方形等。S=πr2。

(6)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探究其中的规律。

三、课堂作业 1.填空。

(1)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比三角形的面积大7cm2,三角形的面积是()cm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cm2。

(2)小圆半径为2cm,大圆半径为3cm,小圆周长与大圆周长的比是();

小圆的面积与大圆的面积的比是()。

(3)把一个圆形纸片剪开,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面积相等的近似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56cm2,原来圆形纸片的面积是()cm2。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2)一个圆的半径扩大为原来的2倍,它的面积扩大为原来的4倍。()(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cm,它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3.解决问题:

给缸口直径是0.95m的水缸做一个木盖,木盖的直径比缸口直径大5cm。木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沿木盖的边钉一圈铁片,铁片长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

【教学反思】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复习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教师把平时分散教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间的联系,并构建起一张知识网,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建构意义的角度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复习课要还给学生一个自主整理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去理一理,试着自己去把知识串一串,在“做”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做”中学会整理建构的方法,获得整理建构的能力。例如,复习近平面图形时,教师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逐一出示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然后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根据图形之间的有关知识整理的结果,先和同桌交流,再用画图、文字的方式把各图形之间的联系表示出来。最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学生通过自己的整理,使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整理的内容简洁清新,一目了然。这样的复习,既使各平面图形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凸显学生整理建构时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掌握整理、建构的方法,形成整理、建构的能力。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2.图形与几何 第3课时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点。

2、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学生对 立体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概括化。

3、通过实际操作,经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归纳各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三视图及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

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三视图及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立体图形的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第4题的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

2.指名学生说说各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3.指名学生说一说图中各个字母表示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用课件逐一显示字母所表示的名称。

4.上面的图形能分类吗?可以怎样分?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每个面都是平面 都有一个曲面 教师注意板书。

5.长方体与正方体。

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点 教师:长方体与正方体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归纳整理吗? 组织学生分组议一议,动手写一写,并互相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下表:

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师:上面我们比较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那么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并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圆柱和圆锥。

教师: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呢?你能说一说吗? 组织学生观察,书面写一写,小组议一议。

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并板书:

圆柱:三个面,上下两个圆是底面,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两个面,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1.复习表面积的计算 立体图形的面积(1)复习表面积的定义。

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请同学们拿出立体图形的模型,看看这些形体,一边用手摸,一边说出每个形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部分的面积?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面积之和?圆柱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面积之和?(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或高),宽相当于圆柱的高(或底面周长)。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提问:什么样的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是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高展开的侧面是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底面周长或高。)(3)归纳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①请同学们根据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围成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在教材上用字母表示出计算每个图形表面积的方法。

②指名顺次口答归纳出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字母公式:S长=(a×b+a×h+b×h)×2 S正=6a2 S圆柱=2πrh+2πr2 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

教师:将一块石头放进装有水的圆柱形容器里,你们发现了什么?请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观察、讨论后汇报。

(水面高度升高了,因为石头占了圆柱体容器中水的空间)教师:这个有趣的现象曾经启发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发现了一个物理定律,从而给人类打开了征服海洋的大门。有兴趣了解如何计算这块石头的体积吗?你有办法计算出石头的体积吗? 教师:要计算石头的体积,我们可以借助于规则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

引出课题:后面我们一起复习有关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

(1)围绕目标自主复习。学生在教材第88页用字母表示出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边写边思考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汇报。教师重点引导出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指名学生口答各种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师随着在每个立体图形后面板书相应的体积公式。

提问:这些体积计算公式中哪一个是其他几个的基础?我们是怎样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其他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的?(课件演示推导过程)教师进一步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在图形之间用箭头表示出来。

(3)归纳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这样一些形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3.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一个底面为梯形的立体图形,如何计算它的体积?一个六面体呢?类似的其他立体图形呢? 学生甲:它们也都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教师:说到这个相同点,我想起了昨天遇到的一个问题。昨天我上超市买了两种包装(一种罐装,一种软包装)的椰汁,它们的高相等,它们的容积哪一个大?怎么判定?(出示实物)学生乙:先计算它们的容积,再比较就可以啦。

学生丙:因为他们的高相同,所以,只比较它们的底面积就可以了,哪个的底面积大,哪个盛的椰汁就多。

教师给出两个包装物,请学生算一算哪种包装里的椰汁多。

学生独立计算,允许用计算器。

学生汇报。

追问:求容积按什么来计算的?要注意什么? 小结:计算容积按计算体积的方法进行,要注意应从容器里面测量长度。

(2)出示500g大米。如何测量这些大米的体积?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学生甲:可以把米堆成圆锥形,量出底面半径和高再求体积。

学生乙:还可以把米放在长方体的容器里(如文具盒等),量出长、宽、高再求出它的体积。

学生丙:把一张长方形纸围成圆柱,把米倒进去,亮出它的底面周长和高,再求体积。

二、课堂作业 1、做教材第90页练习十八第9题。

2、练一练。

把一个底面直径是2m,高是3m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切成两半,表面积增加了()m2;

沿横截面切成两半,表面积增加了()m2。

3、判断。

(1)一个直角三角形,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能形成一个圆锥。()(2)把一段圆柱形木材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的部分是原来的。()(3)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为原来的两倍,高不变,它的体积也扩大为原来的两倍。()(4)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复习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平常所学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构建知识体系。本课引导复习空间图形的形成中,让学生感受到立体图形各自的特征和共同点与不同点;

在复习空间图形的相关知识中,通过观察、回忆、交流将立体图形的知识连贯起来。通过板书梳理知识脉络,并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从表面积、体积的概念,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及公式推导与应用,圆锥圆柱之间的关系几方面做了整理,使学生认识到根据表面积的意义,可以找到求所有物体表面积的“通法”;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进而通过猜想验证得到所有柱体体积的通用公式,让知识的主要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知识由“厚”变“薄”。这样复习不再是旧知识的简单重复,在复习中学生有发现,有提升,获得新授课那样的新鲜感。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2.图形与几何 第4课时 图形的运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并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蕴藏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并能按要求画出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投影出示图案(某烈士陵园进门时路道两旁美丽的迎客松)。

教师:这些美丽的图案采用了什么数学知识?(轴对称),今天我们就来回顾相关的知识。

二、归纳整理 1.课件展示教材第92页的轴对称图案。

(1)教师:这位少先队员剪出的图案采用了什么方法?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这是一种几何变换——轴对称。

教师予以板书。

(2)教师:少先队员剪出的图形是一个什么图形?(轴对称图形)教师:教材第93页第1题中的四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各有几条对称轴?剪纸的对称轴又是什么?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

(3)组织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我们学过了哪些轴对称图形? 指名学生回答,全班集体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

2.课件展示教材第92页旋转设计图案。

(1)教师:这位少先队员采用了什么方法设计图案?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这是另一种几何变换——旋转。

教师予以板书。

(2)教师:投影出示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议一议,正方形的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了多少度。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指名学生汇报,(正方形的旋转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旋转了45°)并集体评议。

通过上面的图形,你知道什么叫旋转吗?(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一条轴运动)在旋转方向上有几种情况?(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教师小结: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一条轴运动时,可以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同时再旋转不同的角度。

3.课件展示教材第92页平移设计的图案。

(1)教师:这位少先队员采用了什么方法设计图案?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这是第三种几何变换——平移。教师予以板书。

(2)教师:由平移变换出来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只是位置变了,形状和大小都不变)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平移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二是确定平移的距离。)4.你会按照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吗? 提问:图形怎样放大?怎样缩小? 学生回答。

三、课堂作业 1.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相互交流。

(3)指名学生汇报,着重说一说三种几何变换的特点。

2.教材第93页练习十九第1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形,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

(2)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

(3)教师: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找出来。组织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4)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具体评议。

3.教材第93页练习十九第2题。

(1)教师: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指名学生答一答,进行集体评议。

(2)组织学生在教材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再和同桌交换检查。

(3)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予以投影,并集体评议。

4.教材第93页练习十九第3题。

(1)教师: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2)教师:能用圆规、三角板画一画这些图案吗?(3)组织学生动手画一画、交流画法。

5.教材第93页练习十九第4题。

(1)组织学生读懂题意。

(2)组织学生说一说,互相交流。

(3)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

(4)教师:除了教材上拼的四幅图以外,你还能拼出什么图案来。

组织学生尝试拼图,议一议,互相交流。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

【教学反思】 图形的运动的知识,早在二年级的课本上就出现过;

在六年级的课本上再次出现,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系统复习与整理。在这里,学习图形与变换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中探索知识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先是请学生摆一摆说一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有困难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以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接着,学生进行操作,进一步体验不同的图形变换过程。这样,就可以将一道综合性的问题转化为简单图形的变换,当学生熟悉了这些变换后,教师再引入教材中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2.图形与几何 第5课时 图形与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辨认方向、确定位置,能够看懂和描述路线图。能根据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距离感。

3.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辨认方向、确定位置,能够看懂和描述路线图。

难点: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确定物体位置可以用数对表示,也可以用方向和距离表示。)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表示方位的词?(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老师板书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用数对、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二、归纳整理 1.课件出示教材上的街区平面图。

提问:仔细观察街区平面图,从图中你都知道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提问:街区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2000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图上一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200m)2.根据比例尺提出求实际距离的问题。

(1)如果从学校到公园大约需要走多少米的路?(2)学生讨论路线。

教师:这几条路线就是要走的路程,那怎样求出实际行进的路程呢? 学生:先量出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路程。

(3)学生测量,汇报图上距离。

(课件动态演示)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学校到公园大约需要走多少米的路。集体订正。

提问:你们还想知道哪些距离?(学校到超市的距离、学校到邮局的距离、银行到医院的距离等。)3.复习用数对表示位置。

课件出示图。

回答下列问题:(1)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分别是哪几条?哪条路最近?(2)请你写出图上的七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3)银行在小明家的什么位置?小明家在邮局的什么位置? 集体订正。

提问: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 小结:先横着看,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对当中的第一个数。再竖着看,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对中的第二个数,两个数用“,”隔开。

三、课堂作业 1.一个电影院装修前的最后一个座位的位置是(30,35),装修后的最后一个座位的位置是(34,36)。

(1)装修前一共有多少个座位?(2)装修后又增加了多少个座位? 2.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1.运用多种方法确定位置,使学生懂得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

2.本课可以把复习目标定为两个方面:(1)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2)辨认方向和使用路线图(包括比例尺的应用)。本节课让学生理解的知识性内容所占比重比较小,主要是建立方位的观念以及掌握一些常用方位词的使用和动手作图的能力。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3.统计与概率 第1课时 统 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体会统计量的特征和使用范围。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统计量的特征和使用范围。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进行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习如何设计调查表,并进行调查统计。

二、整理归纳 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教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回答:

(1)身高、体重(2)姓名、性别(3)兴趣爱好 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

课件展示:

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六(2)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组织学生完善调查表,怎样调查?怎样记录数据?调查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再集体评议。

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形式展开调查,先由每个小组整理数据,再由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

填好统计表。

统计图 1.你学过几种统计图?分别叫什么统计图?各有什么特征? 条形统计图(清楚表示各种数量多少)折线统计图(清楚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清楚表示各种数量的占有率)教师:结合刚才的数据例子,议一议什么类型的数据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2.教学例4 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例4。

(1)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组交流。

重点汇报。

如:从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出,男、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率;

从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男、女生分别喜欢的运动项目的人数;

从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自己的综合表现满意人数的情况变化趋势。

(2)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如: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实验活动等。

(3)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订正,使学生明确并板书:

a.确定调查的主题及需要调查的数据;

b.设计调查表或统计表;

c.确定调查的方法;

d.进行调查,予以记录;

e.整理和描述数据;

f.根据统计图表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和决策。

平均数 教师:什么是平均数?它有什么用处?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组织学生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平均数能直观、简明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它可以进行不同数据的比较,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课件展示教材第97页例5两个统计表。

①提问: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后回答 ②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思考的问题)a.在上面两组数据中,平均数是多少? b.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大小吗? c.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③小组汇报。

第一组数据:平均数是(1.40+1.43×3+1.46×5+1.49×10+1.52×12+1.55×6+1.58×3)÷(1+3+5+10+12+6+3)≈1.50(m)第二组数据:平均数是(30×2+33×4+36×5+39×12+42×10+45×4+48×3)÷40=39.6(kg)④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汇报:上面数据的一般水平用平均数比较合适。因为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

三、课堂作业 教材第96页第3题。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2~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利用身边熟悉的例子复习回顾,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平均数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要多举实际的例子让学生领悟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的信息,以及怎样利用好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3.统计与概率 第2课时 可能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会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2.培养学生依据数据和事件分析并解决问题,作出判断、预测和决策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会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出示情境图。

表哥:我想看足球比赛。

表弟:我想看动画片。

表妹:我想看电视剧。

教师:3个人只有一台电视,他们都想看自己喜欢的节目,那么如何决定看什么节目呢?必须想出一个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公平的办法来决定看什么节目。

提问:你能想出什么公平的办法确定谁有权决定看什么节目吗? 学生:抽签、掷骰子。

2.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方法都不错。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可能性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二、复习讲授 1.教师:说一说学过哪些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2.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还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下面举出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请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来判断这些事例的可能性。

课件展示:

(1)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一点东西。

(2)吃饭时,有人用左手拿筷子。

(3)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

3.解决问题,延伸拓展 (1)教师:用“一定”“不可能”“可能”各说一句话,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

(2)课件展示买彩票的片段。

组织学生看完这些片段,提问:你有什么想法吗? 你想对买彩票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说点什么呢? 三、课堂作业 1.填空。

一个盒子里装有数量相同的红、白两种颜色的球,每个球除了颜色外都相同,摸到红球甲胜,摸到白球乙胜,若摸球前先将盒子里的球摇匀,则甲、乙获胜的机会()。

2.选择。

一名运动员连续射靶10次,其中两次命中十环,两次命中九环,六次命中八环,针对某次射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命中十环的可能性最大 B.命中九环的可能性最大 C.命中八环的可能性最大 D.以上可能性均等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畅谈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可能性 一定 可能 不可能 必然发生 可能发生 不会发生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4.数学思考 第1课时 数学思考(1)【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题,比一比,谁最能干。

(1)根据数的变化规律填数。

13、11、9、()、()、()。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出4个。

○□□○○□□○○○□□○○○○(3)2、4、8、16、()、()(课件说明:先出现16、()、(),让学生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答案。体会必须要找到规律。再出现2、4、8、16,再次让学生体会要从给出的条件出发找到规律)。

2.揭示课题:

教师: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通过比较、分析,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二、探索规律 1.游戏引入:表扬刚才发言比较好的同学,与他们握手,然后让学生思考,刚才老师和学生一共握了几次?再选一位同学与其余同学握手,再问一共握了几次,依次……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但不容易一下子说出答案,那么全班呢?(临时收集人数)这需要我们从人数最少的时候开始找规律,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看成一个点,握手看成连线。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握手问题看成是连线问题。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边巡视,观察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预设:有的同学会很快找到规律并得到结果;

有的同学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

有的同学不能找到规律,或不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画到6个点甚至8个点;

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

学生可能很容易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他所有点连接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能想到。)②针对学生的情况,抽一两个人说说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困惑——如果发表格,那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不发,那怎么揭示这个规律?(每人发一张白纸,这样难度拔高了,但可以试一试。)(2)动手操作,(发现)验证规律。

已经发现的属于验证,没有发现的,可以依托这一环节去发现。

方案一:

用一个点分别和其他点连接,6个点的时候,分别是5+4+3+2+1=15。

方案二:

①连线填表。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合作还是独立做。

如果发一张白纸,就让学生自己设计,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也有可能出现其它结果。

看看图上的数据和自己的操作,思考一下,你会有什么发现?(课件说明:这张表格用课件展示,但是不完整,在课堂上边听学生回答边填写)②交流汇报。

指名到投影上汇报,教师板书。

从2个点开始。

板书:2个点共连1条 学生:3个点共连3条 提问:这3条线段是怎么得到的?(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前面2个点,就增加2条,所以3条。)板书:3个点共连1+2=3(条)学生:4个点共连6条线段。

提问:这6条线段又是怎么得到的?(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就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前面3个点,就增加3条,所以6条。)板书:4个点共连1+2+3=6(条)追问:观察算式,6条是从1开始的几个什么样的数相加? 学生:从1开始的3个连续自然数相加。(板书)提问:你能快速说出5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吗?是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板书:5个点共连1+2+3+4=10(条)(从1开始的4个连续自然数相加)提问:6个、8个、12个、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学生列式后回答:6个点共连1+2+3+4+5=15(条)(从1开始的5个连续自然数相加)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从1开始的7个连续自然数相加)1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8+9+10+11=66(条)(从1开始的1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20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19=190(条)(从1开始的19个连续自然数相加)总结规律:

提问:如果有n个点,你能说出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吗?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规律。

教师小结:本题的规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n个点可连线段的总条数就等于从1开始的(n-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的和,也就是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

用算式表示为:1+2+3+4+5+6+7+……+(n-1)方案三:

①继续思考,你还有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吗? ②学生汇报 两个点能连1条。

一个点能引2条,那么有3个点就共有2×3,但是每条线段分别重复了一次,所以,实际上有2×3÷2。

四个点呢?谁能说说怎么连接?四个点、五个点……同理。

根据规律,你知道15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第七个问题,再思考,如果有 n个点呢?(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实在说不出来了,再提示)有n×(n-1)÷2 解读关系式:点数×(点数-1)÷2 三、指导阅读 计算全班每个人都与同学握手,一共要握手多少次?生答:人数×(人数-1)÷2。

四、课堂作业 1.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二第1、2、4题 2.按规律填数:

1+3=()1+3+5=()1+3+5+7=()1+3+5+7+9=()…… 1+3+5+7+9+11+…+97+99+97+…+5+3+1=()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学习所得。

【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地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另一方面,数学知识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本节课教师注重渗透由难化易的数学思考方法,在教学例1时,让学生从2个点开始连线,逐步经历连线的过程,随着点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线段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学生经历丰富的连线过程后,整体观察和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发现每次增加的条数就是点数(n-1)。

生活就是数学,数学就是生活。学生学会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培养应用技能及创新精神。在教学例题时,我采用了一题多解的方法,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之后,巩固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之前发现的连线问题的规律,解决这道生活中的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学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4.数学思考 第2课时 数学思考(2)【教学目标】 1.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列表等直观手段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

2.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排除法判断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警察叔叔破案的影片吗?警察叔叔根据一些线索进行推理,最终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你们想不想进行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1.课件出示简单的推理问题,学生回答。

(1)小红和小明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小红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那么,他们两人究竟各拿什么书? 学生:根据小红说的话可知她拿的是语文书,小明拿的是数学书。

(2)小红、小丽、小刚分别拿着语文书、数学书、社会书。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小刚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那么小丽拿的什么书? 学生:根据小红和小刚说的话可知小刚拿的是社会书,小丽拿的是数学书。

2.小结:同学们对简单的推理问题分析得有理有据,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节课,我们学习较复杂的推理问题。希望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作出准确的推理判断。

二、复习讲授 课件出示例2: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指名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这里的A、B、C、D、E、F分别表示3个班的6位班长,每班有2个班长,每次开会,每班只有1位班长参加。

3.教师: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不可能和谁同班?组织学生议一议,并进行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A不可能和B、C同班。

教师: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只能和谁同班?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A只可能和D、E、F同班。

4.教师: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这些条件又说明了什么?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5.教师:看了这些条件你有何感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么复杂的条件一目了然呢? 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试一试。

课件展示问题:

用数字“1”表示到会,用数字“0”表示没到会,填写下表: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写。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指名学生汇报。(投影仪)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教师: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指名学生答一答,并进行集体评议。(板书:A、D同班,B、F同班,C、E同班)6.教师:如果不用列表,能直接根据条件推理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上面的推理过程用了“排除法”。

三、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二十二第6、7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3)组织学生相互交流(4)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并进行集体教学。

(5)全班齐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就本节课的内容而言,学生之前尽管已经接触了比较多的数学广角系列安排的内容知识,但前后的知识联系看起来并不紧密,不过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却是一贯的:都强调数形结合,都强调合作探讨与交流,也都强调策略与方法的优化等,尤其是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鉴于此,本课在设计时,我就比较注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将思维充分调动起来,重视“说”的过程,在“说”的过程的基础上再进行对比交流和优化,并相应渗透数学化的思想,体悟数学的简洁美。学生只有在借助表格说思路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其价值,才会认同,才会自觉加以运用。这种运用的目的是对方法的认同,并非要在一节课中做对太多的推理题,这也不现实,因为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毕竟,严密的推理尤其是信息条件比较复杂的推理更是挺费时间的。如果学生能在课后对推理知识有比较高的热情,并且在以后遇到同类问题能够想到运用这种方法去尝试解决,应该说就已经达到了本课的基本目标。

纵观全课,我认为最大的成功在于充分体现了浓浓的“数学味”:通过直观教学,数形结合,以简驭繁,让学生的探究有目标,学生的思考有深度,学生的交流有实效,学生对数学思考的认识更深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确有提高。

我的困惑是对教材中表格的处理,是否该发放给学生?如果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能顺利达到同样的目的吗?如果直接发送,是不是前功尽弃?又是否存在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4.数学思考 第3课时 数学思考(3)【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利用等式性质进行等量代换求图形代表的数值。 2.利用等式性质及几何知识,推导两角相等。 3.通过学习活动渗透多元方程及几何证明中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等式性质进行等量代换及几何证明。

难点:代换及证明的格式要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以前我们研究过方程,谁来说说什么叫做方程?解方程主要依据哪几个重要的性质? 等式性质:

(1)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仍然成立。(2)方程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方程仍然成立。

二、探索新知 1.填空,说思路。 □+□+□+□=24 □=()△+△+△=24 △=()2.(1)已知△+□=24,△=□+□+□。求△和□的值。 ①学生交流想法:你有什么办法求出△和□的值?(把△+□=24中的△换成□+□+□) ②如何用式子表达出你的方法? ③集体完成解答过程:已知△+□=24,△=□+□+□可得□+□+□+□=24,即4×□=24,所以□=6,△=□+□+□=18。 ④自由说一说解答的过程。(2)已知○+☆=160,◎+☆=160,○是否等于◎? ①学生交流想法。(两个等式里都有☆,可以运用等式性质求证。) ②如何用式子表达出你的想法呢? 集体完成推导过程:已知○+☆=160,◎+☆=160(根据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可推出:○=160-☆,◎=160-☆(因为☆代表同一个数),所以○=◎。 ③自由说一说求证的过程。(3)巩固练习:练习二十二第9题(可提示运用把两个等式相加或相减方程仍然成立的方法求值。) ①小组交流讨论;

②全班交流;

③展示优秀作业,强调格式要简明而清楚。 3.教学例4:什么是平角?平角与直线有什么区别?如右图,两条直线相交于点0。(1)每相邻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平角,一共能组成几个平角? ①小组内讨论交流;

②全班交流;

③评价谁的解法简洁明了。 [展示]想:平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1和∠2,∠2和∠3,∠3和∠4,∠4和∠1,一共能组成4个平角。(2)你能推出∠1=∠3吗?(可参照例3的方法和格式推导) ①尝试推导;

②小组交流;

③全班交流;

④展示优秀作业。 ∠1+∠2=180°,∠2+∠3=180°。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都减去∠2,可得出:∠1=180°-∠2,∠3=180°-∠2,因为180°-∠2=180°-∠2,所以∠1=∠3。 ⑤自由说一说推导过程。(3)巩固练习:练习二十二第10题。 ①尝试完成;

②全班交流;

③展示优秀作业。 ∠3和∠4拼成的是平角。由∠3+∠4=180°,∠1+∠2+∠3=180°(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两个等式两边同时减去∠3,可得出∠4=180°-∠3,∠1+∠2=180°-∠3,因为180°-∠3=180°-∠3,所以∠1+∠2=∠4。 三、巩固运用 1.已知○+△=14,○-△=4,求○和△的值。(提示:可将两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后,仍然相等,求出○,再求△。) 2.如图∠ABC=∠BDC=90°,你能推出∠1=∠3吗?由∠1+∠2=90°,∠2+∠3=90°,得出∠1=90°-∠2,∠3=90°-∠2,因为90°-∠2=90°-∠2,所以∠1=∠3。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笔记 数学思考(3) 等式性质:

(1)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仍然成立。(2)方程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方程仍然成立。 六、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有一个重要的数学依据,那就是等式的性质,在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通过回顾旧知掌握好等式的性质,为后面的等量代换及几何证明提供理论依据,在后面学习时学生难以把握好的是如何采用简捷的格式来完成例题,课中通过尝试、交流,最后展示出优秀作业等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按展示作业格式来完成解答,并让学生自由说说推导过程就是进一步让学生逐步巩固掌握这样的解答或推导的过程要求。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5.综合与实践 第1课时 绿色出行 【教学目标】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讲授 教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讲授第1题。

教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①2011年末汽车数量;

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

③2011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教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

汽车: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6915.2×15000=103728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

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二、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部分内容旨在用实际知识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本课的讲解中对统计的讲解比较弱化,教师应注意后面课时的加强。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5.综合与实践 第2课时 北京五日游 【教学目标】 通过制作旅游计划,进一步理解时间、路程等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对时间、路程的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我们来帮小明设计一个旅游计划。

(1)旅游计划包括什么?(5天的全部行程)(2)全部行程由哪几部分组成?(日期、行程、交通工具、住宿、费用等)(3)哪些景点要去呢?(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王府井大街等)2.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利用以上信息,如何安排五日游行程?” 学生汇报,并说明安排理由。教师将各组汇报的计划板书。

3.将学生们设计的旅游计划和第108页小明的计划对比,看看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如何改进。

如:第二天小明全家刚到北京就去那么多景点,时间和精力都会不够。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北京五日游 日期 行程 交通工具 住宿 费用 ①景点大小 ②景点距离 ③景点路线 ④游览时间 【教学反思】 旅游是很多同学喜欢的活动,本课在大量互动的同时要注意引入数学知识。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5.综合与实践 第3课时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经历探究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观看课本第109页的图和邮政相关费用表。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5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3.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0页)(2)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三张:0.8×3=2.4(元)1.2×3=3.6(元)1.2+0.8×2=2.8(元)1.2×2+0.8=3.2(元)(3)你认为可以再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4.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5.观看课本第109页的图,并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2)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二、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

【教学反思】 综合应用是指应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方法、活动经验、思维方式等解决实际问题或探索数学规律。这里的综合不仅仅是指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还包括在数学学习中积累的活动经验、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等的全面综合。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初步感受杠杆原理,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关系。经历应用反比例关系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实验操作、探究发现等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难点: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讲授 1.教师:谁能说一说反比例的意义?能举例说明两种相关的量成反比例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2.组织活动。

(1)制作实验用具。

教师提前布置实验用具,学生准备。

①准备的竹竿长度是一米,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②在竹竿中点处打孔栓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③从中点处开始每隔8㎝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

④选用的棋子、装棋子的塑料袋要完全一样。

(2)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

①CAI课件展示第二幅图,问题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相同的地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才能平衡。

②课件展示第二幅图,问题2: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到距中点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③课件展示第三幅图,问题3:左边的塑料袋放在刻度3上,放入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棋子才能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白:要放3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问题4: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入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教师:通过上述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白:一般条件下竹竿平衡的规律是: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3)应用规律,体会比例关系。

①课件展示教材第112页第4幅图,问题1: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呢? 组织学生应用上面所总结的规律填一填,并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互相评议。

组织学生验证。

②教师: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刻度数和所放的棋子数的关系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白:右边刻度数增大,棋子数反而减少;

刻度数减小,棋子数反而增大。因此,右边的刻度和所放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二、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 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它分为以下4个主要类型:综合应用型,操作活动型,数学欣赏型,数学素养型。

解决综合应用问题的步骤大致为:

(1)确定课题。

(2)商定活动方案。

(3)论证活动方案。

(4)总结评价。

总之,“实践与综合应用”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领域来考虑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背景来提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努力体现“用中学”“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要通过活动促进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应用化、综合化、丰富化。

第二篇:六年级下册《人自然社会》全册教案

六年级下册《人自然社会》全册教案

17、当五四浪潮袭来的时候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暴发的背景、原因、经过和结果。

2、能对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性质、领导者、革命的主力、运动的背景),体会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我们要起来反抗。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 教学准备:

1、历史大查阅:(制成资料卡片)

A、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及其故事

B、“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其经过

2、投影片及教学图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图片:“康有为、梁启超像”、“义和团旗帜”、“孙中山像”)

提问:大家还熟悉这三幅图片吗?相信关于他们的故事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哪位同学能分别用一两句话概述一下。…… ……

辛亥革命后,许多人都为推翻两千年的帝制而欢呼,幻想在此基础上建立民主的共和国,以实现中国人的强国之梦。但是,现实却是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军阀割据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专横。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民主共和体制显得羸弱无力,民主共和制并没有发挥其制衡作用,反而成为军阀、政客争权夺利的遮羞布。

那么,挽救中国到底应该走怎样的一条道路,中国革命的曙光究竟在哪里?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五四运动。(板书)

二、交流探究

1、新文化运动

(1)简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阅读教材,知识归纳:

A、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B、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刊物

C、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3)资料交流:

A、了解陈独秀、李大钊、《新青年》(投影图片)

B、你还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其他一些人物吗?

(4)通过以上资料的交流,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概括一下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方法:在自主概括的基础上与同桌或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学习。)

小结:(投影)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制度的孔教。

(5)在我国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之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阅读教材,了解十月革命)

…… ……

小结: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他们逐步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

(6)探究、讨论: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场运动前后期在思想宣传方面有什么重大变化?

…… ……

小结: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在思想宣传方面,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等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把新文化运动推向新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五四运动

(1)课前同学们做了很多资料调查,相信对“五四运动”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现在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A、五四运动暴发的背景及原因

B、五四运动的经过

C、五四运动的结果

小结:(板书)

口 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先 锋:学生

主 力:工人阶级

领导者: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结 局:初步胜利

标 志: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免去运动矛头所指卖国贼的职务

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想一想,哪些人参加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前后期有什么重要的不同,你怎样评价它?(提示: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进行比较:性质、领导者、革命的主力、运动的背景)

小结:(投影)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生活链结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学生发生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爱国的具体表现,那么在和平发展的今天,我们作为学生应该怎样体现我们的爱国思想?

18、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摇篮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经过。

2.了解中共“一大”在嘉兴南胡游船上举行的原因和会议内容。

3.了解中共“一大”召开的伟大意义。教学过程设计

一、“一大”的召开的背景简介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条件 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基本规律。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两者缺一不可。(1)无产阶级是伴随着大工业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而出现的,它是当前与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真正的革命阶级。(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有产阶级中学识丰富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在艰巨的阶级斗争的实践中和科学研究中创造出来的。(3)马克思主义必须到工人运动中寻找自己的物质武器,才能使自己有所依托并形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否则会在书斋中枯萎下去;工人运动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形成自觉的共产主义运动

2、小结

二、“一大”的召开

1、阅读课本

(1)“一大”的召开地点

(2)“一大”的召开到会的代表

(3)“一大”的召开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意外?(4)后来怎么办?

(5)“一大”召开的内容有哪些?

2、学生汇报

(1)党的名称,党的纲领,奋斗目标,中心任务,中央领导结构。

(2)我们党的纲领: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3.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三、全课小结

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四、课后延伸

1、搜集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歌曲、诗词。

2、出一期回顾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为主的历史手抄报。

19、人民的好总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周恩来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的故事,体会少年周恩来的爱国之情。2.了解周恩来同志卓越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才能,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大无畏精神。

3.通过了解周总理在领导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的丰功伟绩,感受人民的好总理为民谋福利的高尚的人格风范。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新课

1.挂出周总理的画像,激情引题,引导学生仔细看看周总理的外貌,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会感到周总理英竣端正、慈祥、可亲。强化了周总理的形象。

2.过渡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的动人事迹是写不完,说不尽的,他和人民心连心。(同时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周总理在邢台地震时为党为人民忘我工作的生活片段。

二、学习课文,初步明理

1、读了《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后,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你要学习周总理的什么精神?

2、从《献身革命,为民族之复兴而不畏艰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3、从《日理万机,为祖国之强大而鞠躬尽瘁》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三、补讲故事,深化明理

学生把课前收集的周总理为党为人民,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小故事讲出来。《一夜工作》(忘我工作)《周总理的睡衣》(艰苦朴素)《周总理来到人民中问冷暖》(人民的贴心人)小结:敬爱的周总理,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为党为人民勤奋工作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动人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他把毕生精力和生命无私地献给了党和人民,献给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他的光辉形象将同天地共存,同日月争辉,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四、联系实际,导行明理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建设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你们身上。周总理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民族的振兴腾飞,为了人民安居乐业,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你们现在怎样做,才能笑慰已故总理的英灵?无愧于党的好孩子?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畅谈。以周总理为榜样,忠于党、忠于人民,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做一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全课总结,升华敬意

今天,我们再次缅怀周总理的业绩,使我们对他老人家更加崇敬和怀念,对我们伟大的党更加热爱和信赖。将激励我们拼搏向上,不断前进。、第20课:错落兼备的多山省份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浙江,了解在各方面的资源,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互相交流。

二、活动准备

1、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

2、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头收集资料,资料可以是图片、报道、故事、采访记录等。其中史露露、张静娜小组收集富饶的海洋资源;俞景彦、陈颖玲小组负责收集浙江各地的农业特产;张宁宁、蒋凯迪小组负责收集浙江前景广阔的新能源;

3、指导学生按照选定的活动主题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筛选。

三、活动过程设计

(一)视频导入,引发探究欲望

1.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称“文物之邦”.历史悠久, 积储深厚。浙江拥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更有“文化之邦”、“旅游之乡”的盛名,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昌盛,自从东晋南朝以来就后来居上,千百年来遥遥领先,在21世纪的现代化赛跑中理当再接再厉,更上新台阶。久远而光荣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留下浓重一笔。在解说中间插入图片,并配上音乐。

2.看了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学生交流感想。(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直观的导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让学生感受

到家乡是如此的美好,激起他们的自豪感,进而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交流资料,深化认识。

1.各组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出示交流要求:实事求是,清楚明白地介绍收集的资料,交流形式可以是图片展示,文字资料,并且可以适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评价。

(2)交流、评价、点拨。

(在这个过程中,采取各小组比赛的形式,由生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整理、筛选资料,制作手抄报。

各小组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然后进行归类。然后在组内进行分工,确定一个子课题编写一份手抄报。

(4)交流、展览。

(三)创意策划,研讨措施

1.在这片仅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上,汇聚了占全国总人口5.92%的人口和8.3%的城市,创造了占全国17.14%的国民经济收入和15.6%的地方财政收入,2002年底人均年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98倍。作为浙江人,我们要为在“长三角”有一席之地而自豪!作为浙江人,我们都有责任出一份力呀!(各小组畅所欲言,从环保、学习、健体、各方面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2.让学生代表宣读倡议书。

3.稀有选择搭档,推选组长,出谋划策,商讨措施。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点子多,有创意,比赛评选出最佳创意小组、最佳策划小组。组内合作,教师相机点拨。

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合作成果。

(五)课堂小结,结束活动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浙江人行动起来,那么,我们美丽的家乡一定能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四项活动则是在前面三个环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调查报告或活动小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想和认识,总结自己参加活动的收获,作为自我评价。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还从各个角度,不拘形式地记录了这次活动过程,有的还就整个活动撰写了调查报告。

我们的收获

(1)共同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过程。

这项综合实践活动得到了社会、科学、语文、美术等学科老师的支持,也得到了社会家长的支持。通过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融合,共同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过程,师生共同分享了综合实践活动带来的快乐。

(2)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学生要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包括计算机)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

(3)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自主参与,亲历实践过程,加深体验,促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并且逐步形成喜爱质疑、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中获取新知的心理素质。在收集与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黄河有关的知识,并通过小报、交流会、欣赏、剪贴等形式让大家分享,让学生与家乡地理文化做了一次亲密的接触。

第21课:错落有致的地形

活动目标

1、热爱祖国河山,家乡的魅力,体会浙江作为一个沿海城市在地理、气候、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是如何蓬勃发展的。

2、关注浙江的资源,加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总体构想本次活动是以学习《人、自然、社会》为活动契机,以大眼看浙江为活动核心,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进行的专题系列活动。活动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安排了四次活动。四项活动环环相扣,互相照应:第一项活动侧重了解“浙江的组成”,第二项活动重在让学生了解这个海陆兼备的多山省份在气候上有什么特点。第三项活动是通过收集各项资料,让学生了解浙江作为一个鱼米之乡的富饶资源,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第四项活动则是让学生在了解了浙江的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后,感受浙江近几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化。最后一项活动则是在前面四个环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想和认识,总结自己参加活动的收获,作为自我评价。

活动方法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资料法,调查法,讨论法和实践法。

六、活动内容与设计第一项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制作浙江省的区域拼图进一步熟悉浙江的组成。我要求学生先通过查资料的方式了解浙江有几个市区组成,然后在地图上找到它们的位置,并把它们画下来,制作成一幅幅的拼图。在小队之间开展“浙江地图知多少”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重点让学生找到了宁波北仑在浙江省中的位置。第二项活动侧重让学生以学习《海陆兼备的多山省份》、《错落有致的地形》《海洋大省看浙江》、、《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气候》这几课内容为契机,力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科书、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浙江省的气候与地形的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一环节中,实现了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整合。学生通过看《浙江省地形图》了解了浙江省“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特点。在《浙江省山脉分布示意图》画画圈圈的方式,找到了浙江省的各大山脉、平原。了解了山脉的走向。小组在课外查阅到了浙江省的历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发现是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各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也和浙江省的地形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活动中各小组的学生表现积极,求知欲旺盛,参与面极广。我们还通过查找有关资料,探究了寒潮、梅雨、伏旱、台风天气的形成原因。第三项活动是通过收集各项资料,让学生了解浙江作为一个鱼米之乡的富饶资源,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一活动的主题确定为“热爱家乡,注重环保”其中第一步侧重了解浙江的丰富资源,第二步重在宣传呼吁,都由学生分组承担各项义务。在这次活动中,我将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组织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浙江,了解在各方面的资源,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互相交流。

二、活动准备

1、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

2、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头收集资料,资料可以是图片、报道、故事、采访记录等。其中史露露、张静娜小组收集富饶的海洋资源;俞景彦、陈颖玲小组负责收集浙江各地的农业特产;张宁宁、蒋凯迪小组负责收集浙江前景广阔的新能源;

3、指导学生按照选定的活动主题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筛选。

五、活动过程设计

视频导入,引发探究欲望 1.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称文物之邦.历史悠久积储深厚。浙江拥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更有“文化之邦”、“旅游之乡”的盛名,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昌盛,自从东晋南朝以来就后来居上,千百年来遥遥领先,在 21 世纪的现代化赛跑中理当再接再厉,更上新台阶。久远而光荣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留下浓重一笔。在解说中间插入图片,并配上音乐。2.看了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学生交流感想。(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直观的导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让学生感受到家乡是如此的美好,激起他们的自豪感,进而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交流资料,深化认识。1.各组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1)出示交流要求:实事求是,清楚明白地介绍收集的资料,交流形式可以是图片展示,文字资料,并且可以适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评价。(2)交流、评价、点拨。(在这个过程中,采取各小组比赛的形式,由生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3)整理、筛选资料,制作手抄报。各小组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然后进行归类。然后在组内进行分工,确定一个子课题编写一份手抄报。(4)交流、展览。

(三)创意策划,研讨措施 1.在这片仅占全国 1的国土面积上,汇聚了占全国总人口 5.92的人口和 8.3的城市,创造了占全国 17.14的国民经济收入和 15.6的地方财政收入,2002 年底人均年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 2.98 倍。作为浙江人,我们要为在“长三角”有一席之地而自豪!作为浙江人,我们都有责任出一份力呀!(各小组畅所欲言,从环保、学习、健体、各方面交流了自己的看法。)2.让学生代表宣读倡议书。3.稀有选择搭档,推选组长,出谋划策,商讨措施。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点子多,有创意,比赛评选出最佳创意小组、最佳策划小组。组内合作,教师相机点拨。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合作成果。

六、课堂小结,结束活动

第22课:星罗棋布的港口

一.介绍

浙江省辽阔的海域、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形成众多港湾,具有建设优良港口的自然条件,能够使我省各地的货物就近出海或上岸,为浙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优势。交流:

1、将四大港口的序号的序号填入图中相应的圆圈内。

2、四大港口群的中心港口有哪些? 三.港口资源:

浙江省濒临东海,拥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具有优越的港口建设条件。浙江省可建港口的岸线总长约240千米,其中可建10万吨级码头深水岸线27千米;沿海可选做港址开发的位置有61处,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港址26出。浙江省港口资源分布比较均匀,自北而南可分为四大港口群: 宁波 舟山港 温州港 嘉兴港

宁波---舟山港位于浙江省东北海岸的北仓---舟山港群区,港区涉及宁波市和舟山市,是浙江最大的港口,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海港、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深水大港。大、中、小泊位配套齐全,具有“水深流畅,不冻不淤,陆域宽广”的优势,是我国大陆沿海特大型船舶的主要集散港。

2006年1月1日,原宁波港和舟山港,由北仓港、镇海港、宁波老港、定海港、岱山港等港区组成。星罗棋布的舟山群岛诸岛屿,是港口的天然屏障。港口条件非常优越,是我国港口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港域内近岸水深10米以上的深水岸线长300多千米,其中尚未开

发的深水货物线约长为184千米。港口目前已建成各类泊位723个。2007年,宁波舟山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迅猛,突破4.7忆吨,居全国港口第二位,与世界最大港口---上海港相比只有2000万吨的差距;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00多万标箱,由去年的全国第四位跃居为全国第三位。目前宁波---舟山港将发展成为世界特大型港口和现代化的集装箱远洋干线港,跻身世界一流大港的行列。

宁波-舟山港区域是我国港口资源最优秀和最丰富的地区,港域内近岸水深10米以上的深水岸线长约333公里,港口建设可用岸线约为223公里,其中尚未开发的深水岸线约为184公里。港口目前已建成各类泊位723个,吞吐能力超过2亿吨,2005年实际完成货物吞吐量2.68亿吨,居全国港口第二位,全球排名第四;集装箱吞吐量520万TEU,居国内港口第四位,全球排名第十五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宁波-舟山港已初步形成了一干线四大基地,即集装箱远洋干线港、国内最大的矿石中转基地、国内最大的原油转运基地、国内沿海最大的液体化工储运基地和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运输基地。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水外港,是国内发展最快的综合型大港。

温州港是一个千年之港。据《温州港史》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温州就出现了原始港口的雏形。唐代,中国商人开辟了日本值嘉岛直达温州的航线。清代长期“海禁”,温州港海上贸易受阻。公元1876年,《烟台条约》签订,温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指出温州应该建设一个东方大港。

温州港位于瓯江下游南岸,离出海口20千米,由温州老港、杨府山新港、七里港、大麦屿港等港区组成,是浙南地区南北沿海海运、远洋运输的中心枢纽,也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在全国中和运输网中居重要地位。全港现已建成千吨至万吨级泊位30多个,2007年货物吞吐量已达到4246.57万吨。温州港现已开通至日本、朝鲜等国家的海上航线,并正在进一步朝着成为国际贸易大商港的方向发展。

嘉兴港,即乍浦港,当年孙中山先生规划的“东方大港”组成部分。位于杭州湾北岸,是浙江省第一个海河直达联运港,也是目前浙北地区的唯一出海口。乍浦港具有优越的建港条件,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多个,经过数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特别是正在建设的杭州湾大桥经过此地,它的经济地位将会显得更加重要。

乍浦自古就有“海口重镇”之称。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设乍浦镇遏使,办理海运商务。南宋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设乍浦舶提司,元为乍浦市泊司,明为税课司。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海禁解除后,乍浦列为东南沿海十五个口岸之一,设有“海关”,人口达四五万,被誉为“东南雄镇”。鸦片战争时,嘉兴港(乍浦港)遭到毁灭性破坏,几乎成了一片废墟。随着上海港的兴起,嘉兴港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但仍有50~300吨级船舶在原遗留的突堤式码头上搁滩靠泊。1917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他撰写的《建国方略》中曾提出在乍浦一带开辟“东方大港”,由于社会、经济、历史等原因,孙中山先生的宏愿一直未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代三年大建港的历史时期,嘉兴港这颗被埋没了一个多世纪的明珠重新被人们所发现。1975年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陈山原油码头两个2.5万吨级泊位在乍浦建成,翻开了新中国嘉兴港建港史上新的一页。改革开放以来,港口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嘉兴港一期工程于1987年12月10日开工,建设外海万吨级和千吨级件杂货泊位各一个、内河100吨级泊位12个,1992年7月4日通过竣工验收交付使用。1994年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陈山原油码头扩建工程(5万吨级原油泊位一个)建成。1995年嘉兴发电厂煤炭码头(3.5万吨级煤炭泊位和千吨级综合泊位各一个)建成试投产;1997年核电秦山联营公司重件码头(3 000吨级泊位一个)建成投产;1999年浙江海盐华电能源有限公司液化气码头(1 500吨级泊位一个)建成投产。“九五”期间,嘉兴港二期工程动工建设,嘉兴港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嘉兴港1993年3月被批准开办国轮外贸运输业务,同年12月外贸国轮到港;1994年5月被批准临时接靠外国籍船舶,同年8月外

轮到港;1996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2004年1至11月底,嘉兴港(原乍浦港)已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 239.13万吨,外贸吞吐量193.69万吨,集装箱15 224标箱,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集装箱吞吐量比2003年同期翻了一番。

五.台州港(椒江港)也是我省较重要的海港,请你通过网络或相关书籍,了解一下台州港。

台州港--浙中沿海的水运枢纽,港口资源丰富,海岸线745公里,占全省的28%,有980公里内河航道网,可江海通达。

2001年交通部以(2001)58号文件批准台州市港口统一更名为台州港,实现“一城一港”、港城同名的发展格局。2003年实施港航体制改革,原台州港务管理局和原台州市航运管理处合并,组建新的台州市港航管理局,建立全港统一规划、建设、管理的港航新体制。台州港拥有生产性泊位12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个,泊位(码头线)总长7886米,集装箱专用泊位2个,泊位(码头线)总长为 244 米,年通过能力为 5万标准箱;拥有公务执法,车客渡,工作船,军用等泊位 42 个,泊位(码头线)长度为 2164 米。2009年,台州港共完成货物吞吐量4178.5万吨,同比增长7.2%,集装箱吞吐量达90877标箱,同比增长42.47%。台州撤地建市后,台州市委市政府对港口工作十分重视,明确把建设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作为台州城市的三大目标定位之一,全面推进台州港“一港六区”开发建设,规划和重点建设六大港区岸线后方临港区域的临港工业和物流园区。至“十一五”期末,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万标箱。2005年,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力打造三张城市名片,即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2007年2月,省政府批复《台州港总体规划》,明确台州港是浙江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台州港由大麦屿、临海、海门、黄岩、温岭、健跳六港区组成。台州港立足于台州实际,注重发展特色港口,台州港的基本定位是“一型三化”,即腹地立足内源型、港区功能差异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整合一体化。练习

1、舟山港水深多少,深水海岸线长多少?

A、10幂,300千米B、300千米,10幂C、12幂,300千米 温州港离出海口有多远?

A、28千米B、22千米C、20千米

第23课:中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

一、教学目标

了解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前景。了解合理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在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片、案例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通过学习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使学生认识到珍惜和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与否,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环境保护人格(绿色人格)”。【重点、难点】

认识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创新点】

使学生树立海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过程:

教学程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新课导有人说:我国领土面积约 回答:我国领土还包括领入 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 海面积,我国管辖的海洋 三位.你认为这种说法对课件展示:我国沿海分布图 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吗?为什么? 回答:渤海、黄海、东海、我国自北向南濒临的海洋 南海

有哪些?

我国国土辽阔,海陆兼备,板书:我国海洋资源 学生分四组进行抢答,说讲授新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明主要海洋资源分别及课

(一)除了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展示表格 用途。联系生陆地面积外,根据《联合点击相关链接: 学生看图讨论,抢答以上活列表国海洋公约》,可归我国管捕鱼图片 问题: 归类 辖的海洋面积约有300万海上油田图片 自然

平方千米。这一片宝贵的长芦盐场图片等 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破

(二)海洋国土,随着科技的发 坏建筑物等。图片展展,它将成为我国开发利 展示图片:台风,海啸 云层 示案例用的新领域。今天我和同 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做好分析 学们一起到海洋去探宝。板书:我国海洋存在的问题:

一、防范工作。

同学们平时吃什么海产海洋自然灾害:台风,海啸

品?用到什么海产品?你电脑展示石油污染过程 学生看图讨论,抢答以上 们知道它们产自哪里吗? 电脑展示赤潮形成动画,激起学问题:

总结列表:(略)生兴趣。

1、石油泄漏

同学们在海洋寻宝中收出示案例:

2、形成油膜,海洋生物 获不小,你们是否注意到过度捕捞已经导致中国海域一些缺氧和光照。

我们的海洋正面临着严峻传统优质经济鱼类相继衰竭,如:

3、加强技术设备及海洋 的问题? 大黄鱼二十世纪70年代产量均法制。

1、它们属于什么海洋灾在100000t以上,80年代初降为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

害? 60000t,1988年只有18000t;小黄学生回答:赤潮

2、它们对人类什么危害?鱼 70年代产量均在46000t 以学生通过看动画演示和

3、今年在我国出现了那些上,80年代初降为32000 t,1988年阅读教材资料,回答:

台风,哪一次影响最大? 只有24000 t.。

1、工、农业生产及生活

4、人们如何减灾? 教师评价总结 垃圾和污水被大量注入

总结板书: 海中,导致海水富营养化.过渡:海洋存在的问题除解决海洋问题方案:

2、赤潮对于海洋渔业,尤 了来自自然外,更严重的①加强海洋资源综合管理和海洋其是近海养殖业,是一种 是来自人类自身。环境立法管理。毁灭性的灾害,对于人体

1、海洋中石油污染来自哪②用高科技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健康和旅游业的发展,也 里? 续利用。产生不良影响

2、它是怎样污染海洋的?③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

3、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出示练习:

1、我国渔业资源衰竭。

1.是真是假:

2、过度捕捞

提问:除了石油污染外,2.我国人口众多,鱼产品消费量

3、休鱼期

还有什么也污染着海洋? 高,市场需求量大,为什么还要学生抢答学生分组讨论,角色换献献策

转1.赤潮产生的原因: 实行伏季休渔制度并限制渔网的请一位代表说出你们的计2.赤潮的影响: 网目尺寸呢? 最佳方案。

3.请同学们找出图中海洋中存在学生讨论,发表意见。提问: 什么问题?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学生回答:

1、这则材料说明什么问应该怎么做? 污染海洋,就是危害人类题? 自己!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精辟总象? 自己!结学以

3、国家出台了那些相关学生完成练习致用 政策?

如果让你作为国家海洋部的部长,面临这些问题,你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海洋资源有那些新的认识,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总结描述.。延伸拓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第24课:地动山摇生灾害

教学目标:

1、知道地震、滑坡、泥石流是浙江省主要的地质灾害。

2、了解浙江三大类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3、能够描述本地曾发生过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

“地震危害图” 提问:大家听说过地震吗?知道地 震有哪些危害?是怎么引起的?课题)

二、交流探究

1、地质灾害的含义

(板书(1)什 么是地质灾害

(2)阅读教材,知识归纳:

(3)资料交流: 地质灾害包括哪些类型?

(4)通过以上资料的交流,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概括一下地质灾害的主要内容。

2、地震 阅读资料

A、地震是如何引起的

B、地震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危害?

C、浙江的地震主要发生在哪里?

3、滑坡

A、滑坡是如何引起的?

B、滑坡有什么危害?

4、泥石流

A、阅读资料

B、泥石流 是如何引起的?

C、泥石流有什么危害?

5、生活链接:调查本地发生过什么灾害

三、小结

第25课:防范灾害有良方

教材分析:

这篇科普说明文用螃蟹和蟾蜍泛滥成灾的事实,告诉我们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用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自主探索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知识要点,体会课文在遣词造句上的准确性。

2、学会生字,理解“生态平衡、制约因素”等词语。

3、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4、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生态平衡”,增强学生的环保与生态意识。

教学准备:收集当地环保和生态保护状况正反两面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到会有一位陌生的老师来给你们上课?这种情况我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意想不到。(出示“意想不到”)

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内容太多了,你能用“意想不到的()”说说吗?

是的,意想不到的喜讯带给我们的是惊喜;意想不到的现象能引起我们的思索。今天,我们却要探讨一个沉重的话题:意想不到的灾害(出示、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学习此类文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出示单元学习提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知识要点

1、自读课文,思考:A 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科学道理?

B 圈出文中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并能说说为什么?

C 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作好读书记号。

2、检查: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维持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读)

理解“生态平衡”,展示生态图(结合课件、常识课食物链的有关知识)

生态平衡:又称“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组成。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读)

三、深读课文

1、为了说明这个结论,课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写法?又是如何把知识要点介绍得准确。体会举例方法的作用,再次理解“意想不到”,结合朗读指导。指导字音、字形“蟾蜍、分泌”。

事例 受灾地 灾源 原先的作用 造成的后果 说明

西班牙

中东

浙江绍兴 螃蟹 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咬稻杆,啃稻根,破坏大片庄稼,侵入人们住宅,扰乱了人们生活。维持生态平衡多么重要

澳大利亚

日本大岛 蟾蜍 是捕食害虫的好手,保护庄稼的卫士。

使牛羊家畜受到毒害,对动物世界造成威胁,对人们造成伤害。

A、不计其数的螃蟹,在26000公顷稻田上咬稻杆,啃稻根,破坏了大片庄稼,造成了重大损失。(理解“不计其数”,体会“重大”及词语的相互呼应关系)

B、农田里,草丛中到处是蟾蜍,它们分泌的毒汁使得牛羊等家畜受到毒害,对澳大利亚的动物世界造成了威胁。(“受到毒害”和“造成威胁”互换位置)

C、几百万只青蟹不但咬死庄稼,毁坏农田,而且成群结队地侵入人们的住宅,扰乱了人们的生活。

D、螃蟹爬得田里都是,水稻被咬得精光。

2、看了这么多人类的朋友因数量太多反而成为灾害的例子,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引入第三段。

理解: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1)“不论什么动物”你是怎么理解的?

(2)()的动物不能让它无限制地大量繁殖,()的动物也不能全部消灭光。

理解“制约因素”,穿插进行“如果……就……”的句式训练,说说食物、天敌、疾病等动物的制约作用。(生态图)

3、看板书小结,读结尾,句式变换进一步体会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明白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4、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引起的意想不到的灾害。(指导收集信息的方法、途径)

四、拓展延伸

1、阅读《蛇与庄稼》

(1)自读,绘制食物链图,说说相互之间的制约作用。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说说文中那些词用得准确生动。

2、课外收集一份有益动物成为有害,或有害动物为人类造福的材料,在班上交流。

3、以《假如青蛙被我们吃光了》或自由选题,写一篇关于保护生态平衡的短文。

第26课:环境问题危害大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环境污染、污染源及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2.让学生了解对几种污染源的治理方法。

二.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环境污染的危害。先观看有关环境污染的视频。师:有谁知道什么是环境污染吗? 生:我知道,环境污染就是不卫生!师:就这些吗?还有谁知道?

生:环境污染就是人类生活的环境受到污染,比如说水啊、空气啊等等。

师:**同学说得很好,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是两大重要的环境污染!什么是水的污染呢? 生:水的污染就是水不干净,有泥沙!

师:水里有泥沙,就是水的污染吗?不,并没有这么简单!水里如果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有毒物质,如铅、砷、汞、镉、铬等溶在中间,人畜饮用了,会直接造成对身体的伤害,甚至导致死亡。生:这么厉害!

师:这些有毒的水大多来自工厂。工厂里没有按照排放的净化标准排放污水,就造成了江、河、湖、海里的水含有多种有毒物质。1950年,日本就因为工厂排放含有汞的废水污染了海湾,导致九州地区不少人耳聋眼瞎,神经失常,全身弯曲,最后惨叫而死,整个湖面上漂浮着许多

死鱼,损失惨重!

工业废水只是造成水污染的一条途径,其次还有化学污染、生物污染。

师:水与人类的关系太大了,每天我们都离不开水,所以我们要采取坚决的措施,保护好水源,使它不受污染。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

1、不在河流上游盖医院、建工厂。

2、工厂里的废水必须经过净化处理合格后,才能排放。

3、大力宣传不向江河湖海里倾倒垃圾和其他废物。师:什么是空气污染呢?

生:空气污染就是空气不干净,有灰尘和其他有毒的气体混在其中。

师:不错,简单来说可以这么讲。一个人如果经常吸入不干净的空气,轻者影响视力、呼吸,出现头晕、恶心等现象,重者还可以引起癌症。据了解,生活在空气被严重污染地区的中小学生,会经常感冒,身体抵抗能力大下降。历史上英国曾发生过“烟雾事件”,结果有几千人死亡。现在大家知道了吧,空气污染与水污染一样,对人、畜也能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死亡。和需要洁净的水一样,我们也需要洁净的空气。如何使空气洁净呢?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科学处理烟尘、工业废气等,尽量降低其中的有害成分。

2、汽车一律使用无铅汽油。

3、大力植树造林,净化自然环境。

4、生活区和工厂区不混建,严格分离。

这些有效措施大家都记住了吗?不仅自己要记住,还要向家里人、周围群众宣传,让大家都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第27课: 宜居家园靠大家

一、活动背景

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称“文物之邦”.历史悠久, 积储深厚。浙江拥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更有“文化之邦”、“旅游之乡”的盛名,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昌盛,自从东晋南朝以来就后来居上,千百年来遥遥领先,在21世纪的现代化赛跑中理当再接再厉,更上新台阶。久远而光荣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留下浓重一笔。浙江先民把一个落后贫穷的蛮荒之地逐步建设成全国领先的膏肓省区,不仅摘掉“南蛮”帽子,而且维持千余年的前列地位,丰厚的文化折射出璀璨的思想光芒,古代私塾和书院星罗棋布。文物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文与科学和谐发展之同步:只要粗略统计一下浙江人才分类,就显而易见,不禁发现这不仅出类拔萃、色彩纷呈,而且数量之多、门类之齐、成果之丰实属罕见。为迎接科教兴国的挑战,我们有志气,有能力,不断开拓进取,我们应该让学生去寻找浙江地理文化足迹,在这片产生了无数栋梁精英的土地上感受家乡的无穷魅力,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更独特的体验。

二、活动目标

1、热爱祖国河山,家乡的魅力,体会浙江作为一个沿海城市在地理、气候、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是如何蓬勃发展的。

2、关注浙江的资源,加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总体构想

本次活动是以学习《人、自然、社会》为活动契机,以大眼看浙江为活动核心,由课内

向课外深化拓展,进行的专题系列活动。活动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安排了四次活动。四项活动环环相扣,互相照应:第一项活动侧重了解“浙江的组成”,第二项活动重在让学生了解这个海陆兼备的多山省份在气候上有什么特点。第三项活动是通过收集各项资料,让学生了解浙江作为一个鱼米之乡的富饶资源,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第四项活动则是让学生在了解了浙江的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后,感受浙江近几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化。最后一项活动则是在前面四个环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想和认识,总结自己参加活动的收获,作为自我评价。

四、活动方法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资料法,调查法,讨论法和实践法。

五、活动内容与设计

第一项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制作浙江省的区域拼图进一步熟悉浙江的组成。我要求学生先通过查资料的方式了解浙江有几个市区组成,然后在地图上找到它们的位置,并把它们画下来,制作成一幅幅的拼图。在小队之间开展“浙江地图知多少”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重点让学生找到了宁波北仑在浙江省中的位置。

第28课:条条大道通南北

“条条大路”通浙江 浙江行的N种方式

航空

全省有杭州、宁波、温州、义乌、黄岩、衢州、舟山7个民用机场,其中杭州萧山机场和宁波栎社机场为国际机场。

铁路

有沪杭、浙赣两条干线和萧甬、宣杭、金千、金温等支线,杭州、宁波、温州为主要始发站,杭州东站、金华西站为主要中转站。

沪杭线:北起上海,南抵杭州,全长177公里,途经嘉善、嘉兴、海宁等县市。

浙赣线:东起杭州,西至湖南株洲,全长954公里。在金华、鹰潭、向塘和株洲分别与金温线、鹰厦线、京九线、京广线相交。浙江省境内途经诸暨、浦江、义乌、金华、龙游、衢州、江山等县市。

萧甬线:西起杭州萧山,东至宁波,全长144公里,途经绍兴、上虞、余姚等县市。

宣杭线:西起安徽宣城,东至杭州,全长240公里,途经长兴、湖州、德清等县市。

金千线:东起金华西站,西至千岛湖,全长79公里,途经兰溪、建德等县市。

金温线:西起金华南站,东至温州,全长249公里,途经武义、永康、缙云、丽水、青田等县市。

公路

高速公路:

已建成沪杭、杭甬、上三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台州段、金丽温高速温州段。在建的有甬台温、金丽温、杭金衢、宁杭、杭徽、温福等高速公路。

沪杭高速公路:北起上海莘庄,南到杭州彭埠,全长166公里,中途设有七莘、新桥、松江、石湖荡、新浜、枫泾服务区、枫泾、大云(往嘉善、西塘、平湖此处下)、嘉兴东(十八里桥,往海盐此处下)、嘉兴(王店)、嘉兴服务区、屠甸(往海宁、桐乡、乌镇此处下)、长安、余杭、杭州北等出口。小型客车全程收费100元。

杭甬高速公路:西起杭州彭埠,东至宁波北仑港,全长145公里,中途设有萧山(钱江)、瓜沥(萧山国际机场)、柯桥(往柯岩、中国轻纺城此处下)、绍兴(三江)、沽渚(接上三高速)、上虞(边墩)、牟山、余姚、大隐(往河姆渡此处下)、宁波(段塘)、潘火(接甬台温高速)、大朱家(往阿育王寺、天童寺此处下)等出口。小型客车全程收费80元。

上三高速公路:北起杭甬高速公路沽渚立交,南到台州市三门县高视镇,接甬台温高速。途经嵊州、新昌、天台等县市。

国道:

104国道:(北京--南京--福州),在浙江省境内途经长兴、湖州、德清、杭州、绍兴、上虞、嵊州、新昌、天台、临海、黄岩、路桥、乐清、温州、瑞安、平阳、苍南等县市。其中,杭州棗天台段已建成高速公路,其他路段也正在建设高速公路。

320国道:(上海--云南瑞丽),在浙江省境内途经嘉善、嘉兴、桐乡、余杭、杭州、富阳、桐庐、建德、寿昌(接330国道)、衢州、常山等县市。其中,上海棗杭州段已建成高速公路,杭州棗寿昌段也建成了高等级公路。

329国道:(杭州--舟山沈家门),途经、绍兴、上虞、慈溪、宁波、北仑、定海、普陀等县市,其中,杭州--宁波段已建成高速公路,宁波白峰棗舟山鸭蛋山轮渡24小时昼夜通航。

330国道:(寿昌--温州),途经兰溪、金华、永康、缙云、丽水、青田等县市,这条国道与金千、金温铁路并行,其中寿昌--金华段已建成高等级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也正在建设之中。水运

沿海的宁波、上海与舟山群岛之间每天都有多班客轮往返,形成了中国最为繁忙的海上客运“金三角”。京杭大运河的杭州--苏州、杭州--无锡区段每天尚存一班夕发朝至的游船对开。、第29课:修桥筑路奔富裕

今年舟山市将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25亿元,比去年的18.93亿元增加了6亿多,新建改建一批道路和桥梁。

今年,市交通部门将围绕进一步完善路网的要求,新建螺门至临城公路,计划完成25%工程量;改建72省道,计划完成80%工程量;建设大陆连岛工程接线(紫微至盐仓段),计划完成70%工程量;开工长峙至岙山公路,计划完成25%工程量;基本建成白沈线、环岛公路定海段等本岛干线公路;加快建设普陀鲁家峙大桥、岱山环岛北线二期、嵊泗李柱山至插旗岗公路等一批路网改造工程。同时,今年还将要求各县区所有续建工程年内完工,硬化县道砂石路面62公里。结合干线畅通工程大中修项目,加强通车公路的维修和养护,确保干线畅通。在2004年完成公路通村任务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方便渔农村群众,结合新型社区建设,继续实施连村公路建设。务工走上致富路

今年五十出头的李江生是秦州区皂郊镇高家庄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在家务农,思想开阔的他想到光凭着几亩薄田要想发家致富是不可能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家人及亲友的支持下,他到市区从进城务工做起,经过几年的打拼,逐渐发展到承包工程,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凭着山里人的朴实和诚信,靠在本市承包工程闯出了一条创业道路。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事业逐步发展,他也在这时积累了原始的资本。1993年,他组建了天水市永奋建筑工程公司,公司注册资本50万元,成为家乡外出务工成功人士的典型。如今,李江生的事业已经发展到了省城兰州,李江生富起来了,但有一个念头一直在他脑海里回荡。那就是怎么才能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自己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当他看到村中没有一条象样的好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汽车开不进,货物运不出,严重制约了村上经济的发展时,他便

萌生了这样一种想法:筑路修桥。情系桑梓修村路

2011年,按照国家领导人提出的“让农民兄弟走上水泥路”的目标,秦州区委、区政府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启动实施村村通水泥路建设工程300多公里,涉及124个行政村。借着政策的东风,2011年,在皂郊镇政府和高家庄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李江生为村里通水泥路的事情东奔西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积极争取下,高家庄村被镇政府和区上列为村通水泥路项目村。高家庄村距离天水市区仅28公里,是秦州区皂郊镇的经济、文化大村。到高家庄村必须经过兴隆村,兴隆村是皂郊镇三大集镇之一,每逢农历初

一、初

四、初七逢集,是一个旱码头。兴隆村被一条河一分为二,每年汛期,村民搭建的独木桥就被洪水冲毁,给高家庄、兴隆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和学生上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虽然争取到了通村水泥路建设项目,但是修桥并没有列入水泥路建设项目内,李江生主动垫资承包水泥路硬化建设项目,而且对道路加宽加厚,远远超出了道路设计标准。这样一来,项目资金存在较大的缺口,在村民筹资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说:“钱现在筹不够没问题,只要家乡的路能修起来就好,钱可以先欠着”。李江生对工程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为了把路修好,他把其它工地的事情交给别人管理后,天天来到修路工地,对道路施工进行监督和指导。由于今年秋季雨多,对施工影响较大,所以他经常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对策,并嘱咐不要为赶进度而忽视质量。2011年12月22日,也就是在距离动工修路整整四个月之后,高家庄通村水泥路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区上的验收。据测量,道路最宽处达到4.2米,超出标准0.7米;最厚处达到0.27米,超出标准0.09米。现在,走进高家庄,一条长2.2公里的水泥路呈现在人们眼前,路里蕴含着他辛勤的汗水,路上留下了他辛劳的足迹。其实在这次修通村水泥路之前,早在2004年到2010年,李江生曾多次出资出工对村上的道路进行整修和沙化,六年间累计投入30多万元修路18公里,铺沙11200多方,修道路护坡150多米。慷慨解囊建便桥

“今年,李江生看到村中道路低洼不平、泥水成河、人难行走、车难进出的情景时,当即决定个人捐资修建大桥。”高家庄村村主任高严生激动地说。据那些从高家庄走出去在外地工作的人回忆说,小时候每天上学都要淌过两条河,因为学校坐落在两条河交汇处的一个高地上。南边的一条河清澈,西边的一条浑浊,两条河交汇处泾渭分明。最让人心有余悸的是西边那条浑浊的小河,一到秋季,阴雨连绵,有时会连续下一个月的雨,河水暴涨,哗哗的水声充斥两岸,上学必须要淌过它,他们常选择河岸比较宽敞的地方,挽起裤子,一个个手拉着手移小步战战兢兢地摸着过河。河水夹杂着大小的石头打在腿上硬生生的疼,河面大大小小的漩涡看着头都发晕。李江生也无法忘记自己的孩子上学时,每当河水暴涨,他都背着孩子绕道徐家店大桥过河后,孩子才自己去上学,那种艰辛至今回忆起来都常常摇头叹息。因此,借修通村水泥路的良好机遇,李江生决心修建一座大桥,彻底解决村民过河难的问题。为了尽快建好大桥,募集修桥资金,在李江生的建议和倡导下,高家庄所有在外工作和其他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积极支持这一善举,共收到捐款15万元。这点钱对一座需要60万元才能建成的大桥和300多米护坡而言只是杯水车薪,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但是李江生并没有皱眉头和退缩,大桥和道路在2011年8月22日同时开工建设。就在大桥开工不久,9月中下旬的一场大雨,把刚修好的大桥地基冲毁,部分建筑材料被冲走,甚至连部分设备进水后都无法使用,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可是李江生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屈服,他毅然决然地从亲戚朋友那儿赊欠了建筑材料,借钱购置了比较先进的设备,大桥建设继续开工建设。在克服了秋季阴雨连绵、资金短缺等诸多困难后,历时三个多月,一座长20米,宽4.3米,投资60万元的钢筋混凝土便桥和300多米护坡建成,剩余45万元的资金,都是李江生一个人慷慨解囊。李江生筑路修桥的举动赢得了附近几个村子村民的交口称赞,“真的感谢这些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致富不忘家乡情啊。”2011年12月5日,也就是高家庄路桥竣工通

车仪式隆重举行的这一天,皂郊镇高家庄党支部书记郑怀玉站在新落成的幸福大桥上感慨地说。高家庄幸福桥的建成,将有力地促进附近几个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每当人们和他谈到筑路修桥的事情时,李江生总是说:都是党和国家现在的政策好,是镇政府、区交通局和村委会领导以及家乡许多人给了我大量的支持,给我能为家乡建设出力的机会,是我这辈子的荣幸。李江生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无华、为人低调的平凡人,正是他的这种平凡,造就了他的不平凡,在他平凡的生活中时刻都彰显着他的人格魅力。

第30课:蓬勃发展的浙江经济

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但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发展道路,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浙江现象”。目前浙江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活力已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经济强省”。

“浙江现象”一词是在2004年水泥业内出现的名词。是对浙江省进入21世纪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高速扩展过程的概括,其表征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年增长很快,浙江省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从2001年到2004年的三年间,年增长率高达156.7%,众多投资者介入水泥行业;

2.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年增长很快,浙江省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从2001年到2004年的三年间,年增长率高达155%,而同期水泥产量年增长率仅为24.4%。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水泥总产量的比重从2001年的6.4%,快速上升到2004年的61.6%; 3.水泥利润总额呈现大起大落。2001年全省水泥利润总额为8.8亿元,2003年上升到25.98亿元,年增长71.8%。到2004年,水泥产量比2003年增长14.7%,而利润却下降13.5%。预计2005年利润总额将降至零或略有亏损;

4.水泥企业员工新型干法技术与管理素质的提高跟不上产能的高速增长;

5.大量新型干法生产线投产的同时,立窑退出相对滞后。水泥企业的生产经营外部环境又发生不利变化,其中主要有国家实施宏观调控,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电力供应紧张。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公里,已经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候选世界纪录,成为继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后世界第二长的桥梁。

宁波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南北和长江“ T ”型结构的交汇点上,地理位置适中,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深水良港。宁波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内外辐射便捷。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海上至香港、高雄、釜山、大贩、种户均在 1000 海里之内;向内不仅可连按沿海各港口,而且通过江海联运,可沟通长江、京杭大运河,直接覆盖整个华东地区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是中国沿海向美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等港口远洋运输辐射的理想集散地宁波港水深流顺风浪小。进港航道水深在 18.2 米 以上,25 万吨 30万吨船舶可候潮进出港。可开发的 深水岸线达 120km 以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建设前景。蓬勃发展的浙江经济总结起来具有以下四个特色:

一是市场大省。截止2007年底,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96个,成交总额达9325亿元人民币,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574个,市场成交额与亿元市场数均居中国内地首位。

二是民企大省。这将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发源地,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我省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2006年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71.5%。

三是外贸大省。2007年浙江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768亿美元,贸易顺差797.5美元,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区域特色产业在浙江外贸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出口主要商品是机电产品、服装、纺织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绝大多数商品具有“区域特色产业”的特征。

四是旅游大省。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之美誉,文物古迹众多。全省有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宁波、绍兴、衢州、临海、金华),七十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当前,浙江省正在积极推进长三角旅游合作和发展,努力把长三角旅游经济圈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经济圈。

过去,由于浙江山多地少,许多人被迫外出创业谋生,经商级能快速提高、经商经验不断丰富,大量的商业性息和商业资本被带回家乡,促成了一大批个体和私营企业的诞生。“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说的是浙江人;“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挣一厘钱不嫌少,赚一个亿不嫌多”,说的是浙江人;“无中生有”、“争喝头口水”、“零资源现象”,说的还是浙江人!艰苦的创业过程催生了“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

奔腾争第一,潮涌开新天!滚滚钱江,孕育了浙江人敢于冒险、敢于拼搏的精神。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航程中,浙江风正帆扬,前进无限!

第31课:欣欣向荣的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是浙江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他和乡镇企业一起被称为农村发展的双子星座。2007年,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96个,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9325亿元,市场成交总额、超亿元市场个数、单个市场成交额等多项指标多年来稳居全国首位。

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浙江专业市场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涌现了一大批知专业市场,创造了无数的全国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大省和市场强省。如最大的纽扣市场、最大的小五金市场、最大的鞋类市场、最大的香菇市场、最大的珍珠市场、最大的牛皮市场、最大的胶合板市场、最大的低压电器市场┄┄2007年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创历史新高,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574个,超十亿元市场133个,超百亿元市场15个,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达到348亿元、汇集了世界150多个国家的近32万种商品,成交额连续17年居全国工业品市场之首。绍兴中国轻纺城年成交额达到332亿元,面料出口除中东、欧美、巴基斯坦、印度以及非洲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宁中国家纺城各种纺织装饰面料和成品远销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和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业市场正在从传统经营业态向国际化、最先进的经营业态模式发展,从网下交易向网上交易转变。像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发布了“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发布了“中国·柯桥纺织指数”,宁波余姚中国塑料城发布了“中国塑料价格指数”,这些都表明专业市场正在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经国务院批准,由商务部和浙江省政府主办的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每年一届,设国际标准展位4000个,已成为继广交会、华交会之后的全国第三大贸易类展会。

从总体上看,专业市场发展呈现十大趋势:一是传统集市贸易开始与现代企业制度对接,一批以市场为依托的股份制企业破土而出;办市场从单纯的政府行为向以经济规律为导向的企业行为转变;二是培育市场的思路不再一味靠税费优惠,二是从更广阔的空间着力改善市场发展的综合环境;三是商品交易手段从现货即期交易向契约化交易或远期合约交易延伸。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结合、现货交易与电子商务对接的经营模式正在我省逐步建立。”据浙江省工商局最新统计,截至2007年底,浙江省共有163个市场建立网站,其中上规模的网上交易市场已有6家,通过网络开展交易的经营户达36859户,网上交易额达796.2亿元。把市场搬到网上去,实现从“有形”到“无形”的转变,已经成为浙江专业市场的共同选择;四

是市场经营主体趋向多元化,国有、集体企业和外资纷纷进入市场经营;五是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持续交融和联动,带动与专业市场相配套的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工业的发展。六是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市场群体逐步取代画地为牢、各据一方的诸侯经济,专业市场处于加速整合之中。七是专业市场逐步突破区域局限,辐射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八是市场内假冒伪劣泛滥的势头已经大为改观,优胜劣汰的市场经营秩序逐步建立;九是专业市场从农村逐渐向大中城市渗透。十是集贸型专业市场日益推动各种要素市场的加速形成。

2010年,有57.6万个标箱的义乌小商品被发往世界各地,而在国内,货运线路同样繁忙。作为浙江省政府确定的三个“大通关”试点城市之一,义乌是全省运营最繁忙、业务量最大的四大物流枢纽之一,是交通部浙江省共建的物流示范基地,也是长江三角洲主要物流节点城市。如今,义乌正努力成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畅通无阻。“公铁空海”通达世界

随着市场的日益繁荣,义乌物流业发展迅速。截至今年6月底,义乌拥有国内物流经营单位1126家,其中公路货运1113家,铁路货运13家;拥有集报关、订舱、船务、报检、集装箱运输、仓储、保税、卡车航班等于一体的国际货运代理1056家;拥有快递物流企业134家,本地道路货运车辆3万余辆,核准异地备案集装箱运输公司195家,集装箱运输卡车5268辆。

经过多年的发展,义乌物流方式日趋多样化。目前,义乌的公路货运直达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21个城市;开通铁路行包专列6趟,全国20多个铁路大站在义乌设立中转托运站;航空货邮量稳步增长,驻义乌经营的航空货代有100多家;快递业务量增长迅猛,目前快递业务日均发送量达25万件,比去年增长70%以上;市内短驳运输体系完善,运输网点遍布城乡,全市小件快运网络覆盖面达77%。由此,义乌形成了直接拥有公运、铁运、空运和借助上海、宁波的海运等对外运输方式的发达物流体系。

目前在义乌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的国际知名船务公司有中国海运、中远、法国达飞、美国总统轮船、万海、太平等18家,还有马士基、长荣、地中海、阳明等10多家船务公司的集装箱在义乌集装箱堆场正常运转,有的船务公司已开展订舱、签发海运提单业务,极大推动了义乌与全球物流主流网络的接轨。

此外,义乌的国际快递物流业务量也增长迅猛,由联合包裹(UPS)、天地快运(TNT)、联邦快递(FEDEX)、敦豪速递(DHL)全球国际快递四大巨头领衔的60多家各类快递公司都在义乌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国际邮件日均7000件。去年我市实现保税物流业务零的突破,义乌首家公用型保税仓库正式运营,截至去年年底,完成出入库货物89票,入库货值折合成美元为1966多万美元,共有360个标箱的货物曾存放保税仓库之内。价格优势明显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义乌物流业与商品市场相辅相成,互促共荣,巨大的流通货源,保证了物流企业运力的充分利用,有效降低流通商品的单位运输成本。同时,义乌形成了具有遍布全国的物流网络优势,义乌物流成本占商品总成本的12%,远低于浙江省18%的平均水平,低于全国23%的平均水平,形成了明显的“价格洼地”效应,吸引了宁波、杭州、温州等周边区域甚至江西、福建等省的货物到义乌中转。与周边县市相比,在义乌中转的货物运费平均要节省20-30%,且发货时间快。此外,义乌运输方式多样化,开通的铁路行包专列吸引了温州等地的货物到义乌中转。

为满足物流市场发展需求,义乌不断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现有义乌国际物流中心、江东货运市场、江北下朱货运市场等4个专业性大型物流场站,总占地近800亩,进场经营单位500多家。近年来,作为“无水港”义乌的“大动脉”,我市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杭

金衢高速、甬金高速绕城而过,成为我市对外交通的主通道,并与S103、S310、S210等省道义乌段一起,共同构成了全市交通的大框架;金义东南线一期、金义东南线二期、阳光大道、环城公路等一系列高等级公路的建成,使我市与周边兄弟县(市)的联系更加密切;城区建起通往佛堂、赤岸、廿三里、义亭、苏溪、大陈等镇街的高等级公路,将城市与镇村连成了一片。截至2010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328.21公里,公路密度达120.2公里/百平方公里。

目前,作为“义乌港”重点基础项目的内陆口岸场站正在建设,它是省重点工程,也是全省“大通关”建设项目之一。项目规划总用地1050亩,分两期建设。根据功能设计,内陆口岸场站集报关、报检、外贸、船务、货代等服务于一体,大面积的仓储和现代化的办公条件,能够提供一站式国际物流服务,可满足年集装箱出口量110万标箱的需求。其中一期工程已启用,占地394亩,包括一座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的三层立体式仓库和两幢配套服务楼,投资约14.5亿元,可同时满足494辆集卡车的装箱作业。二期规划有海关、国检的监管场和立体仓库等项目。

物流信息平台提供贴心服务 “义乌港”:扬帆疾行

今年3月24日,国家交通运输部明确将义乌申报的5个物流场站(国际物流中心、内陆口岸场站、小商品出口监管中心、小商品国内物流中心、廿三里物流中心)列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目前我市正加快内陆口岸场站、小商品国内物流中心、小商品出口监管中心3个重大物流项目的建设。下一步,义乌该如何整合资源,发展现代物流呢?日前,市委书记黄志平在一次调研现代物流业发展时强调,应着力解决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物流平台的建设问题。对于船务公司主要航线订舱平台问题,要整合资源达成共享协议,制定操作性强的规范,以降低物流成本;集装箱运输车队资源的集聚,财政、交通、物流部门要将其作为课题研究,最后形成优惠政策,对运输车辆要做到放得开、管得住;就如何解决仓储成本高的问题,要探索一条合理的路子,降低仓储价格,明确政府补助方式;从实际出发,搭建一个落实政策的平台,抓紧深化研究。

二是进口便利化的问题。一定要把进口业务做起来,做到进口、出口、转口联动,要研究发展进口业务,寻求进口便利化的路径,通过进口降低物流成本。要积极争取口岸监管部门,加大力度支持义乌开展进口业务。

三是航空物流问题。“卡车航班”航空运输以饰品为主,要针对涉及检验检疫影响业务发展的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四是运输车辆挂外地牌照的问题。先理清经济利益问题,再梳理法律法规,公安、交通部门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研究。

五是财政扶持政策问题。对财政扶持政策进行一次梳理,包括已出台的政策,再加大扶持力度,做到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其所处的地位相适应。

六是引进人才的配套政策。完善制定具有实际操作性的配套政策,切实解决引进人才的瓶颈问题。七是加强行业管理。逐步规范物流市场秩序,不断创新服务的方式。

此外,义乌力争在今年年底编制出“义乌港”建设规划和专项改革草案,并制定促进物流提升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未来三年,义乌将加强与宁波—舟山港等口岸港口合作,强化海关、检验检疫、商务、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开展租船、订舱、签发提运单、拆装箱等海港特有的专业化服务,加快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港口功能的延伸,积极争取国际域名和口岸功能,建成具有始发港和目的港功能的“义乌港”。

“十二五”时期,义乌将基本建成“两园四专业两站点一备用”的物流节点体系,具备完备口岸功能和保税功能的“义乌港”,形成能力适应、方式合理、衔接顺畅的后方集疏运体系。

未来五年,结合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义乌将加快内陆口岸场站、小商品国内物流中心、小商品出口监管中心、综合物流保税区等12个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增强物流承载力,建设满足“义乌港”高效吞吐货物的集疏运体系。

同时,义乌将力争培育和引进4A级物流企业4家以上、3A级物流企业6家以上,加大对中小物流企业调整和扶持力度;提供高效的国际和国内物流服务,以争创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为目标,成为大规模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散地。

第32课:开拓创新的民营企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懂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自觉向古今中外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增进对社会主义的情感,从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

教学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市经济的主体和加快发展的潜力所在。它能否健康发展,事关我市经济发展的全局。而企业的活力和核心竞争力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目前,我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情况是:

1、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落后。我市的专利总量05年位居全省低下水平,共482件,但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较少。而且大部分落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落在企业的就更少了。可见,我市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大路货”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太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2、科技创新能力极不均衡。除少数像升华、金洲、久立这样的大型企业创新能力较强,大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3、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我市多数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创新动机不足。有的缺人才,有的缺资金,有的认为:“别人仿制比我创新还快,我干了也白干。”

4、总体来看科技项目供给不足。有些老板知道自己的产品缺乏竞争力,很想找一个好的产品生产,但找了很多就是不合适。

影响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原因主要有:

1、企业主方面:摊子越大胆子越小。不敢冒险投资新的产品,就算遇到好的产品项目,由于缺少必要知识和信息,他无法判断项目好坏,不敢投资。

2、企业人力方面:民营企业人才紧缺,素质偏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技术人员工资和待遇普遍偏低,管理又欠规范。这种情况下,员工的创新动机很难提高。

3、资源整合方面:有创新能力的人没有资金企业,有资本的人无力创新。担负资源配置的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基本上是政府职能部门在做工作,没有变成市场的自觉行为。

4、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保护的力度还不能达到激励创新的要求。许多企业强烈要求依法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因为侵权行为严重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发挥,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建议:

1、政府要建立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资源自由组合的市场机制,使创新能力强的人带着项目能够较方便地找到实业家、营销商和投资商,尽快将项目变成产品投入市场,并分得他应得的收益,继续创新。

2、政府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基金,保证科技经费投入,引导建设科技企业创业中心等,使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有能力创业。

3、在我市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支柱产业研究所,加大我市急需的科技项目供给。让有心、有才能创业的人得到财力,让创新者得到效益。

4、政府要完善激励机制。比如,设立“优秀产品设计奖”、“优秀技术工作奖”、“优秀工程师奖”、“优秀创新企业奖”、“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奖”等等,档次越高越好,甚至可以是国家级、世界级,覆盖面越广,越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聚集湖州。评奖过程中不搞地方保护,不搞照顾,真正评出水平,使各种奖项成为湖州的文化品牌。各新闻媒体应该广泛宣传他们,让他们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5、要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专门的服务通道。解决民营企业的科技人员各种信息不灵、查阅专利信息库困难、政务信息不能及时获知等困难。并整合我市各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一个专门为企业服务的、高知名度、市信誉度的湖州市企业服务信息平台。

6、为外业技术人才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解决我市工业园区文化设施奇缺,交通不便,园区内没有饭店、书店、体育设施和文化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的状况,改善硬环境外,还要规范执法,坚决杜绝随意吃拿等不规范行为,并要在户口迁入、出国手续、子女入学、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都予以积极的解决。

7、科技部门要加强专利战略研究,建立立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政府除要及时对企业专利管理人员实行培训外,还要加强企业的专利申请战略,增强企业对自己技术的保护作用。还要对本地各高等院校学员强化知识产权教育,使之成为我市大学生的特色,培养他们成为我市知识产权的卫士。充分发挥专利协会、行业协会等作用,引导企业建立专利管理组织,形成政府、法院、海关、协会、企业等组成的立体专利保护网。

第三篇: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教科书

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下册

教学内容:P4/例

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算。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再加后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再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2)P5/做一做1、2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同级运算中两种情形的运算规则,准确率也较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1)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2)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3)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一)24+24+24÷2

= 24+24+12

= 48+12

= 60(元)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二)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二)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1)24+24+24÷2(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1)42+6×(12-4)(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三)(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课后小结: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2)0+568=(3)0×78=(4)154-0=

(5)0÷23=(6)128-128=(7)0÷76=(8)235+0=(9)99-0=

(10)49-49=(11)0+319=(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课后小结: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四则运算中各种情形的运算规则,准确率也较高。

不足之处是计算时易漏掉进退位

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教学过程: 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

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 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的地。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

,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

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巡洋舰的位置是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鱼雷艇的位置是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º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º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 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教学目的

一、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的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二、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内容:第22页例3和做一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3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二 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三 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四大正方向,八大方向的辨别和描述。准确率也较高。但对正偏某一方向类的问题,个别学生搞错主方向。

第四课时

已有基础:

1、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3、已能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教学过程:

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3.描述行走路线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描述行走路线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10千米 描述行走路线讨论:

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 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1)点1的西北方是

,终点在起点的方向,点2在起点的方向。(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度方向走

km到点1,再向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m到终点。

开放题:公园游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28 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号表示:(△+☆)+○=△+(☆+○)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

4、1

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69+(172+28)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课后小结: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加法运算定律所描述的内容。准确率也较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6+()=75+()

24+19=()+()()+38=()+59

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304+215=519 215+304=()(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60+450=460+250 20+70+30=70+30+2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480+325+75

325+480+75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5

┆(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25×5)×2=25×(5×2)

┆(学生举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板书:5×2 25×4 125×8(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30×6×7=30×(□×□)125×8×40=(□×□)×□(3)计算: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25×42×4

68×125×8 4×39×25(5)对比练习:4×25+16×25

(25+15)×4

46×25 4×25×16×25

(25×15)×4

(40+6)×25 49×49+49×51

(68+32)×5 49×99+49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汇报。

二、小结:学生谈收获。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课后小结: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1.口算: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学生可能出现:(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 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小练:(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

(2)9×37+9×63

=333+567

=9×(37+63)

=900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小练:(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课后小结: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三、小结: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汇报:(1)1035-235-497

(2)1035-(497+235)(3)1035-497-203(4)1035-(497+203)

1035-497-235

1035-203-497

二、新授

板书: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小练:(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a×b×c= a×(b÷c)a÷b÷c=a÷(b×c)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小练:(1)填空:436-236-150=436-(□+□)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25×7)=350〇(□〇□)

(2)判断: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113-36-64= 133-(36+64)

3456-(481+519)= 3456-481-519 35÷14 = 350÷2÷7 3000÷4÷25= 3000÷(4+25)

三、巩固练习:P39/做一做1、2 简算:(1)1245-(245+673)(2)1275-(164+36)(3)480-82-18

(4)673-84-71-45(5)81÷3÷3

(6)210÷(7×6)

四、小结 :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P41/2—

4、P47/6 板书设计:

连加、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1)1035-235-497

(1)1035-497-203

a+b+c= a+(b-c)1035-497-235

1035-203-497

a×b×c= a×(b÷c)(2)1035-(497+235)

(2)1035-(497+203)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学生举例)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a-b-c=a-(b+c)

a÷b÷c=a÷(b×c)课后小结: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观察图

(一)中的条件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

(一),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小组讨论。(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2.观察图

(二)的条件问题。小组讨论。汇报。

三、小结 :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完善板书。

四、作业:P42/5—7

课后小结: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教学重点: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12×30

18×20

24×40

15×40 15=()×()

24=()×()

30=()×()

36=()×()

二、新授

出示

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一打”表示12个。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板演:(1)25×12=300(元)

(2)25×12

(3)12×25

=25×(3×4)

=12×(100÷4)

=(25×4)×3

=12×100÷4

=100×3

=1200÷4

=300(元)

=300(元)第1种直接计算。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选择性地板书。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

P47/

4、5 板书设计: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12×25=300(元)

12×25

12×25

=(3×4)×25

=12×(100÷4)

=3×(4×25)

=12×100÷4

=3×100

=1200÷4

=300(元)

=300(元)

课后小结: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巡视指导。汇报: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1

=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1、3、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1

=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课后小结:

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的:(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1)0.1是()分之一。

0.7里有()个0.1。(2)10个0.1是()。

10个0.01是()。(3)写成小数是()。

写成小数是()。(4)1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1000÷10=

100÷10=

10÷10=

1÷10=(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3.教学小数的意义(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2)35克=0.35千克()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2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0.2

0.05

0.005

0.01„„)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1.5

40.6

3.134

6.8„„)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

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个0.1 0.07里面有()个0.01 4个()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第三位是()。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小数的性质 教材简析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教学时,要通过比较、辨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教学目的: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学重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

生: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生:3.50元。师:是多少钱? 生:3元5角

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2找等量关系。

教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1、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3思考探索。

(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板书如下:

(3)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探索新知

验证猜想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B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7判断练习。

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 3.9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三、联系生活

灵活运用

1.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

(1)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侯,例如,0.3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0.30=0.3)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

0.070(2)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

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比如:我们在商场里看到的2元=2.00元,2.5元=2.50元

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 让学生同桌两人议论后答出。

提醒: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学校小卖部进了一批冷饮,你能帮忙设计一下价格标签吗? 盐水棒冰每支5角 随便 每支1元5角 可爱多每支2元5角 2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圈内涂上黑色)化简102.020的结果是()

12.212.02

102.0200

102.02 ○

○ 要求学生回答: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3.判断题。(打“√”,错的打“×”)(1)0.080=0.8

()(2)4.01=4.100

()(3)6角=0.60元

()(4)30=30.00

()

(5)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下面的每组数中,一共可以去掉多少个“0”?这些0都在什么位置?(1)3.09

0.300

1.8000

5.00(2)0.000

412.002

60.06

500(3)0.090

12.0000

10.50605060 30.0 要求学生思考后,按顺序回答。5.(1)改写。原数0.777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三位小数

(2)连线。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

10.01

20.1

44.800

50.00

1.60 50

10.010

16.0

4.0

4.8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查评讲,检查全班练习效果。5.做游戏。

(1)智力游戏。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5、50、500之间划上等号。(50变成5.0,500变成5.00)

(2)贴数游戏。让自愿参加的十位学生,每人拿一个数(卡片),教师板书“50.3”,要求学生在“50.3”的下面贴上与它相等的数,不相等的贴在旁边。50.0

35.30

5.3

50.300 50.30

503

五十又十分之三 500.3

五、课堂作业

六、课堂小结: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 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4.9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5.1元,只要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策略一:

4.9元=4元9角

5.1元=5元1角

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

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策略三:

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三、拓展运用。

1、游戏——抓珠子。(1)介绍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2)老师示范。(3)小组活动。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小组同学轮流从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写在统计表中。填完统计表之后,在小组里比一比谁抓出的钱多。

红珠子几个蓝珠子几个绿珠子几个共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几元)3元2角1分3.21元

(4)师:请各小组抓出的钱最多的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抓了多少钱,我们最后来比一比全班的冠军是谁?

(5)小结:想一想,抓到多少钱跟什么有关?

2、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了我们知道了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可以改变原小数的计数单位,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大小。这是什么知识? 课前思考题:“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可以怎么办?”谁说说你们的想法?

反馈:

1、改变数字的顺序。

2、不改变数字顺序,可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板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

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有几种办法? 今天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关于这个内容你想了解什么?

“移动的方向、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移动与变化的关系。”(教师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教师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二、探究规律

1、我们先来研究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小组合作:

1、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原小数的大小,并将移动的方向和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2、说说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 反馈:

(一)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 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点左移

68.32~ 6.832 : 缩小。点左移

68.32~

0.6832 : 缩小。(二)

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小数缩小。评价一下哪组写得好? 再说说发现的规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右移

扩大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研究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关系? 小练:能根据要求手势表示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吗? 左移、右移

原数(扩大、缩小、缩小、扩大、)看老师手势说说原数变化:

原数扩大、原数缩小、哪组来给其它组出手势,同学判断。

2、把0.009扩大,手势表示? 知道原数扩大后可能是多少吗? 0.09、0.9、9、你们得出的三个数一样吗?

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不同的三个数,有什么想法吗? 右移一位、右移两位、右移三位、你们又有什么发现了?

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小数大小变化也不一样。

原小数的大小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借助什么单位研究? 米

各组有这样一组等式和刚才填写在数位表下的数两种学具,请你们组选择一种学具 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与原小数扩大的倍数有什么关系,小数点左移? 反馈:

1、填空

0.005米=(5)毫米 0.05米=(50)毫米 0.5米=(500)毫米 5米=(5000)毫米

反馈:

右移一位~扩大10倍

50毫米是5毫米的10倍 右移两位~扩大100倍

5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右移三位~扩大1000倍

50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谁再说说小数点右移的原数的变化规律?补充左移规律并举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右移

扩大 1/10

一位

10倍 1/100

两位

100倍 1/1000

三位

1000倍 有用数位表研究的吗?

演示说明:当小数点右移一位时原数数字所在位置都向左移一位,所以原小数扩大10倍。他们组用数位表不仅发现规律还说明了原因。

能说说我们用计数单位和计量单位两种学过的知识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还有问题吗?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方向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倍数。

三、巩练:

1、填表

原数分别扩大10倍扩大100倍缩小到它的1/10和缩小到它的1/100 47.28 11.2

2、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3)0.28去掉小数点得(),原数扩大了()倍。(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3、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4、观察三个数,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吗? 3.8

0.038 看来今天你们收获不小,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收获。知识、方法操作、旧知识、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能给自己打个分吗?

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

2、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教学难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千米=()米

1千克=()克 1米=()厘米

1吨=()千克 1时=()分

1分=()秒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

20平方厘米

9年

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1)0.95米=()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千克

0.86平方米=()平方分米 0.3千克=()克

2.63千米 =()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80厘米=()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

=()吨

7450米=()千米

23分米=()米

1350克=()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三、巩固练习1、71页6题

2、()分米=1.5米

()千克=4.08吨

510米=()千米

516厘米=()米

4700克=()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362厘米

284克()0.284千克

1480米()1.5千米

532厘米()5.3米 4、72页10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生活中有许多小数的信息,你收集到了吗?(此处安排收集资料。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近似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近似数的应用价值)

生:汇报,教师按准确数和近似数把学生提供的信息中的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师:谁注意到了老师为什么把同学提供的这些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呢?(生通过观察回答)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必说出小数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同学们看一看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中有这样的情况吗?(生汇报和小数近似数有关的信息。)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感受呢?小数的近似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这么广泛,怎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98653

45874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645≈32万

47□05≈47万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以上复习内容重点抓住了整数取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回忆练习,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印象,为求小数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如豆豆的身高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那么如

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新授

师:豆豆的身高0.984米,我们一般怎么表述豆豆的身高? 你是怎样得出豆豆身高的进似数的?

师:你们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求出这个小数在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数吗?

生:自己练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一看有没有争议的地方。并引导学生按顺序进行汇报。生:(1)学生汇报保留两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思维过程,并再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2)保留一位小数,有争议吗?找同学汇报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近似数是1.0还是1。教师出示线段图,看一看给学生带来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长度在0.95与1.04之间。保留整数为1,原来的准确长度在1.4与1.0之间,所以1.0比1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师:总结出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同学们认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3)保留整数部分应怎样思考,注意什么问题呢?

师:请同学们回忆求0.984近似数的过程,你能发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也就是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小数的近似数,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求课前同学们提供的这些小数的近似数。(保留到十分位)

(4)小结:

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三、练习

(1)师:最后一个信息谁提供的,你能把这个信息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吗? 生评价(改后的信息叙述也要准确)。

学生自己修改自己手中的信息,汇报后,再同桌之间交流。

(2师: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小数的信息,这些信息能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述吗?能请你表示出来,不能,请说明理由)

(3)师:同学们还记得自己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想知道老师的身高吗?教师提示:身高大约是1.6米,老师的实际身高是两位小数,猜一猜老师的实际身高是多少米?老师的身高是用四舍法得到的,再来猜一猜。

(4)出示食物的价格,判断小明带12元钱够吗?学生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理由。(5)出示租车说明,判断租多少辆车去出游?

师:看来我们不仅要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还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教师明确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 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将下面的数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一个人的头发约有80000到90000根。人造卫星每分钟约行472000千米。师: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以个为单位数写成以万位单位的数 不同点:整万的数可以直接改写成一万位单位的数

不是整万的数先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二、新课:

1像这样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我们知道整万或整亿的数能够直接改写成以万或亿位单位的数,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怎么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2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

小组研究:

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 说明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加上万字。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加上亿字。4练习:

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5像这样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3.4528亿,小数点后有4位,小数位数太多,往往实际又没有用,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这道题保留两位小数应该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

1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2、2003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16897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难点、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小数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把较大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并能按要求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二、复习小数的意义

1、做期末复习第8题(1)、(2)、(3)。

(1)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说一说0.5、0.023的意义。(2)说一说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问: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表示几分之几的数?

2、(1)在小数里,小数部分最高位是哪一位?从小数点起,向右依次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计数单位是什么?(2)填空。

0.1里面有()个0.01。10个0.001是()。10个0.1是()。0.1里有()个0.01。

三、复习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1、练习。

(1)把下面小数化简。

4.700 16.0100 8.7100 14.00(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写成两位小数。4.2

13.1

①学生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②问:做题时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2、做期末复习第9题,第1竖行两题。(1)学生在书上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3、做期末复习第10题。

(1)先把这些数排列起来,找出最大、最小数,并和其他数一起,写好序号。0.1 0.012 0.102 0.12

0.021(2)按要求从小到大排列。

四、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做期末复习第8题(4)、(5)。

(1)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 问: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2)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2、练习。

(1)把1.8扩大100倍是()。()扩大1000倍是6.21。(2)把()缩小100倍是0.021。()缩小1000倍是6.21。

五、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整数的改写

1、把下面小数精确到百分位。0.834 2.786 3.895(1)学生做,指名板演。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

486700

521000(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460000000 7189600000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说一说怎样把一个较大数改写 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67100

209500(1)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

(2)比较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什么?

4、做期末复习第9题剩下的两题。

(1)比较25万和0.25亿大小,可以把25扩大10000倍,0.25扩大1亿倍。得到两个整数再比较大小。

(2)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3)小结: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再在后面添上“万”字或“亿”字,反过来,一个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要改写成原来的整数,只要把它扩大1万倍或1亿倍就可以 了。

5、做期末复习第11题。

学生在书上做,并说明理由。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怎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我们可以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作业设计】 1、0.45表示()。

2、把6.956 6.965 6.659 9.665 5.669 按从小到大排列是()。

3、把6712098600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是()万,保留一位小数是()万;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是()亿,保留一位小数是()亿。

4、在○里填“>”、“<”或“=”。16.36○16.63 0.36万○3600 0.97○1.01 0.23亿○2100万 5、100千克稻谷可出大米76千克,平均每千克稻谷出大米多少千克? 10000千克稻谷可出大米多少千克?

五单元

三角形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2)三角形表示法;(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

(2)5,4,9;

(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学难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学用具:量角器、直尺。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二、新课: 1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1)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2)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3)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4)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5)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2.87页7题猜一猜小组同学模仿练习(四)作业 板书设计

按角分类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

教学用具 每个学生准备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量角器。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

2.一个平角是多少度?1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3.如图,已知∠1=35°,∠2=75°,求∠3的度数。

二、教学新课

1.投影出示一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有几个角?老师指出:三角形的这三个角,就叫做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板书:内角)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规律。

3.以小组为单位先画4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利用手中的工具分别计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

4.指名学生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5.大家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接近18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与180°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实验研究,我们一定能弄清这个问题的。

6.刚才我们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先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相加的。在量每个内角度数时只要有一点误差,内角和就有误差了。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减少度量的次数呢? 提示学生,可以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就只需测量一次了。

7.请拿出桌上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想一想,怎样折可以把三个角拼在一起,试一试。8.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9.拿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试试看,折的方法一样。再拿钝角三角形折折看,你发现了什么?(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10.那么,我们能不能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为什么?(能,因为这三种三角形就包括了所有三角形)11.老师板书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2.一个三角形中如果知道了两个内角的度数,你能求出另一个角是多少度吗?怎样求? 13.出示教材85页做一做。让学生试做。

14.指名汇报怎样列式计算的。两种方法均可。∠2=180°-140°-25°=15° ∠2=180°(140°+25°)=15°

三、巩固练习1.88页第9题

这一题是不是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另一个角是多少度,从哪看出来的?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还可以怎样算? 2、88页第10题

①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两底角相等)②列式计算 180°-70°-70°=40°或 180°-(70°×2)=40° 2.88页第10题

①连接长方形、正方形一组对角顶点,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两个什么图形? ②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两个三角形呢?

四、布置作业

图形的拼组

1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让学生明确:

(1)不是任意两个三角形就能拼成四边形(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四边形(3)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

(4)两个相同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5)用三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梯形 2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

六单元

统计 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读懂折线统计图,届时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感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验制作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114页第4题的病人体温记录折线图: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汇报:刚进医院时病人正发着高烧。病人体温最高时是39.5度,最低时是36.8度。„„ 师:这也是一种统计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二、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1课前布置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请把收集到的折线统计图拿出来,说说你是从哪里收集到的,图中表示什么内容?

2展示交流:每个组推荐一份较好的在全班交流展示。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你们刚才从报纸上、网站上、课外读物等收集到了许多折线统计图,这说明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你不想动手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呢?

(一)制作步骤

1看一看: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议一议:折线统计图中的这条折线应该怎样画? 学生讨论

小结: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二)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老师也在生活中去调查收集了许多资料。1北京地区近六年来的年降水量统计表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降水量 1900 1850 1630 1400 1720 1200

2北京2003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2003 70 260 240 200 3北京2004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2004 90 45 300 320 请从三组资料中选择一组,制成折线统计图

评一评:在小组内会轩昂评一评看谁制作的折线统计图最正确、美观 想一想: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中,能向别人传递哪些信息?

(三)全班展示、评价

预测:从2003年和2004年的旅游人数统计图中,你能预计一下,再即将到来的2005年的第二季度游客将达到多少万人?

四、预测身高

在书上完成例2,并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测。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95~ 97页例1、2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退位减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754+3826

2000-493

2、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教授新课

1、创设情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组合作:

(1)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2)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3、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

(1)小数点对齐

42(2)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

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复习巩固: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

4.7-0.5

0.56-0.45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1.7-0.3

2、算一算:

10.52+3.48

15.24-3.84

9.9+10.11

100-0.27

3、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略)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复习。课

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

4.7-0.5

0.56-0.46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5.7+0.2

3.6-1.6

7+2.3

3、板演下面各题并演算

8.02+15.28

108.5-35.05

25-16.07 提问:小数加减法如何计算呢?

二、笔算练习

1、完成下表,并说说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单位 元)

2、根据信息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三、解决问题

1、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1)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班里要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

问题:可以怎样买?需要付多少钱?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100页例3。课

型:新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

法法混合运算。

2、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2+0.3

3.5+2.4

8.7-4.5

1-0.6

0.9-0.5

2.3+5.4

4.9+1

8.6-5.5 0.7+0.8

6.7+1.1

5+6.5

9.7-7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在计算.7325-714+146-89

10000-(981-326)+148

3、导入: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二、新课:

1、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环城自行车赛段资料如下表。

(2)今天第2赛段的比赛已经结束了,要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2、小组合作要求:

(1)先确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2)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说说解答时你都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汇报。

(1)483.4―(39.5+98.8)

= 483.4―138.3= 345.1(千米)(2)165+80.7+99.4

= 245.7+99.4

= 345.1(千米)(3)483.4―39.5―98.8

= 443.9―98.8

= 345.1(千米)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185.07-15.3+94.3-4.309

9.26-〔8.9-(3.96+1.3)〕

22.8+5.23-9.125+14.75

32.5-(5.07+6.13)+8.25

2、解决问题:

(1)根据下图,请你说说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2)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第104页例5和例6。课

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在学习掌握小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教学难点:正确的进行简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口算:(投影片或口卡)0.35+0.5

0.26-0.16

0.25+0.17

5-2.5

7.2+6.8

8.5-5

3.6-1.6

2.1+7.9

13.5-2.4

6.7-2.3

4.8-2.8

7.1-4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根据什么?

48+25+52+175

120-75-25

430-121-79 36+11+64+89

85-(15+64)

3、引入:我们运用加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二、授新课

1、创设情景:你都知到了哪些信息? 班里这四名男生的50米跑成绩最好,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总成绩是多少呢?

2、小组合作完成

(1)根据题目确定解答方法

(2)写出解答过程,并说说理由

3、汇报:

(1)8.42+8.46+8.54+8.58

= 16.88+8.54+8.58

= 25.42+8.58

= 34(秒)

(2)8.42+8.46+8.54+8.58

=(8.42+8.58)+(8.46+8.54)

= 17+17

= 34(秒)

4、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怎么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5、小结:整数加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三、复习巩固

1、练一练

4.36+14.8+5.64+5.2

38.2-7.09-20.6-2.31 ⑴要求: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思路.⑵指名汇报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2.5+1.8

0.5+1.5+1.5+0.5

5.26+3+1.74

0.25+0.15+0.75+0.85

27.85-(7.85+3.4)要求:比赛完成,同学间互相介绍好的经验、方法。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8.42+8.46+8.54+8.58

8.42+8.46+8.54+8.5 = 16.88+8.54+8.58

=(8.42+8.58)+(8.46+8.54)

= 25.42+8.58

= 17+17 = 34(秒)

= 34(秒)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第105页练习十八 课

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的简算,并能判断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2、培养学生进行简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进行简算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定律进行简算。教学难点:准确的进行简算。教学过程:

一、口算

0.4+0.6+5

7.5+3.1+2.5

10-2.5-2.5

21-7.7-2.3 8-2.5

9+3.6

10-2.4

8-1.6

二、简算练习

1、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或“-”。3.85+10.06=□+3.85

10.24+8.2+1.8=10.24+(□○□)

18.76-(3.76+0.53)=18.76-□○□

32.17-0.46-4.54=32.17-(□○□)

2、下面各题能用简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赛完成)1.25+3.7+0.75

5.6-0.18-1.2

7.08+16+8.2 10+0.009+0.191

3.75-0.75-1.25

80-19.4-8.09-3.51 5.6+0.5-5.6+0.5

7.2+5.6-2.8

34.5-(17.2+4.5)

三、解决问题

1、P105 4 2004年春季运动会 田径 思念机组男子4×50米接力赛选手情况:

(见书)

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⑸怎么算的快?

2、P106 5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⑷独立完成⑸怎么算的快?

3、P106 7(按以下步骤组内交流完成)

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⑸怎么算的快?

4、P106 8 ⑴ 通过观察图、计算,你知道2003年全世界的人口总数使多少? ⑵通过计算你还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5、P106 9

完成表格。说说每轮动作后,这三对选手的的分及排名情况

四、作业:第134页7题

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课型

:复习课.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法则和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2、能够对一些能简算的题简算.3、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灵活解题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1、口算: 2.6+0.4

0.375+0.625

5.8+2

5-0.2

0.48+0.29

4.3-1.6

0.74-6.4

1-0.89

3-2.3 2.计算: 4.2+15.6

24.8-18.2

13+7.1

10-9.05

3.96+6.04

4.03-1.97 提问: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 什么样的题可以简算?根据是什么? 练习: 1.计算: 2-0.35-0.275+0.4

4.36-(2.01+2.29)+0.48 21.3+108.75-(100-0.07)选择正确答案.写在等号后边:

(1).9.26-3.96+8.905=

(14.475

14.205

13.809)(2).9.09+11.1-19=

(20

1.1

1.19)(3).40-9.05-(3.8+6.02)=

(21.13

33.35

20.95)先观察数字特点.能用简便算法计算的用简便算法计算.4.9+0.1-4.9+0.1

34.02+13.5+0.98

5.6+2.7-4.4 5.17-1.8-3.2

9.95-(4.95+3.14)

8.43+2.87+0.57+0.13 列式计算:(1).27.8减去19.3的差.再加上24.5,和是多少?(2).23.64加18.9的和.再减去37.82.得多少? 解决问题:

1、一只驼鸟每小时跑54.3千米,一辆卡车每小时行45.7千米.鸵鸟的速度比卡车快多少千米?

2、锦华水泥厂原计划全年生产水泥13.58万吨,结果上半年生产7.96万吨,下半年比上半年多生产0.04万吨,全年超过计划多少万吨?

3、有两个粮食仓库 ,第一个仓库里有粮食57.5吨,第二个仓库里有50吨,后来从第一个仓库里运走粮食9.9吨,这时第一个仓库的粮食比第二个仓库少多少吨?

4、专业队用三个月挖了一条9.5千米的水渠,第一个月挖了2.75千米,第二个月比第一个月多挖了0.65千米.第三个月挖了多少千米?

第七单元

统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书P108~10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是一幅‘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00 01 02 03 人数(万人)3 4 6 8 8 1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演示“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新学案。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书P110~1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书P114~116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4的第4小题:

A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温的了解信息; B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C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完成书中P115的第6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结合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发现。

3.完成书中P116练习十九第9小题的问题解答;

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几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

结合书中第7.8题的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课前参与:1.学生提前根据书中第7.8题的练习的要求,开展调查活动;2.应用书后的练习纸,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

课中交流: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作品

课后延伸:组织学生从统计图中预测信息,提出科学建议,布置在学校走廊上。

三、作业:完成书中P115的第5小题: 教学后记: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数:4课时

第1节 数学广角-植树的学问

(一)教学内容:117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理解有些数学问题只计算不一定对,要考虑它的合理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用画线段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教学难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春天到了,阳光明媚正是植树好季节。美化环境,造福人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但你们可知道,在植树活动中还有不少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第四篇:人教新课程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

一、位

置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四、教学难点:正确辨别“左、右” 的相对性。

五、教材分析: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戌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音体验空间方位。

2、依照儿音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六、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来帮助学生辨别。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七、教学安排:

1、上、下„„„„1课时

2、前、后„„„„1课时

3、左、右„„„„1课时

4、位置„„„„„1课时

课题一

上、下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彩笔、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编书的叔叔、阿姨们给我们带来了两位朋友——聪聪和明明。他们可是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跳出来帮忙的。同学们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吗?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

同这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含义(1)(2)(3)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出示主题图课件

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第1页,完成书上的填空。指名口答订正。

三、活动

1、拍手游戏(1)(2)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

3、画一幅自己喜欢的能够表示上下关系的画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课题二

前、后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的第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三者相比的相对性。教具、学具准备:第2页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个游戏。咱们玩“老鹰捉小鸡”好不好?(师做母鸡,一生做老鹰,其他生做小鸡)

二、学习新知:

1、师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师提问:我的后面是谁? 生1:是xxx。

生2:是班里的很多小朋友。„„

我在谁的前面?我前面是谁?我后面的3位小朋友是谁?

3、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4、出示第2页主题图。(1)(2)(3)

三、练习: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2、小组解决问题。

3、在书上填写。自己根据图画提出问题。小组内解决问题。在书上填写。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课题三

左、右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内容、2做一做第1题,练习一第6题。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二者相比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件等;学生: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老朋友,想知道是谁吗?(课件演示米老鼠智慧交通)指挥交通干什么?我们平时走路靠那边走?由此引出左右。

二、学习新知:

1、分辨自己身体的左右。(1)(2)(3)你能指出你的左边、右边吗?

其实我们身上有些部分也左右,你能找出来吗?

米老鼠想做健身操给大家看一看。(课件演示,学生跟着一起做)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伸出来。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手伸出来。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手伸出来。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肩抖一抖。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肩抖一抖。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脚跺一跺。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脚跺一跺。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手伸出来。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手伸出来。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放下来。(4)(1)(2)(3)(1)(2)① ② ③ ④ ⑤ 出示手模型板帖。

你会用左和右说一句话吗?

在日常生活中左手和右手可以做些什么事? 说一说你现在坐的位置(左右、左边几个人),准备好你的各种学习用品。同位两个合作,动手摆一摆。提出要求:

2、进一步认识左和右。

3、左右的相对性。

把数学书放在课桌的中间。铅笔放在数学书的左边。尺子放在数学书的右边。

橡皮放在数学书的左边、尺子的右边。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小组内打乱顺序摆一摆、说一说,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我的左边有什么,你的左边有什师生共同活动:我举右手,小朋友也举右手,发现了什么? „„

(3)么?)(4)

三、练习:

1、第4页做一做第2题。

你的前面是(),后面是(),左边是(),右边是()。

从前往后数你是第(),从左往右数你是第()。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认识左、右 左

课后小记:

课题四

位置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行、列确定物体位置。

2、学会确定物体位置。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正确描述物体位置,理解相对性。教学难点:理解相对性。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到我们班里,首先让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二、学习新知:

1、这位小客人坐在哪里呢?他坐在第1组第2个,谁能很快地找出他来?(出现四种找法,分别从前、后、左、右找起)

2、我们一般都是怎样找?(使学生明确一般第一排是从前数,第几个是从左边开始数。)

3、在自己的书上找出第1组第2个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小客人。

4、教师提问学生指:(1)(2)第5组第4个。第2组第3个。

5、学生小组活动:互相提问并在书上找出相应的小朋友。

6、先说一说你自己的座位,再填空。

你的座位是第()组第()个。

你前面的同学是第()组第()个。

你后面的同学是第()组第()个。

你左边的同学是第()组第()个。

你右边的同学是第()组第()个。

三、练习:

(一)第6页做一做。

(1)教师提出问题:第1行第2个是(),狗在第()行第()个。(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3)解决问题。

(二)完成练习一

1、第1题。(1)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坐成一排,教师提出要求,如:从前往后 第4位同学请站起来,请xxx后面的同学举起右手。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2)学生自己提出要求,其他学生根据要求做。

2、第2题。(1)(2)(1)(2)(3)(1)(2)(3)(4)(1)(2)(3)

四、生活中的数学。

1、上下楼梯靠右边走。

2、自行车、汽车都是靠右行。

3、北京的公共汽车停在马路右边。

4、香港的公共汽车停在马路左边。„„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师提出要求:我们来做拍手游戏。两个小朋友一组,做你拍

一、我拍一的游戏。学生分组活动。

教师出示第三题图画,提出要求:请帮小明布置房间。说一

说东西放在什么位置合适。学生先在小组中说,指名在图画板上贴。教育学生要养成自己整理房间的好习惯。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书上填空。

教师提出要求:听老师说位置,小朋友做出相反的动作。教师说学生做。学生在小组里活动。

3、第3题。

4、第5题。

5、数学游戏:听反话 课后小记:

二、20以内退位减法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六、课时安排:

1、十几减九------------------------------3课时

2、十几减几------------------------------4课时

3、用数学--2课时

4、整理和复习---------------------------3课时

课题一

十几减九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教学难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第9、10页主题图、课件;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9+4=

9+8=

9+6=

9+2=

9+9=

9+5=

9+3=

9+7=

二、学习新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玩吗?有一些小朋友也喜欢到公园来玩,他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公园情景图,先突出气球部分)

2、你能不能根据气球部分提个问题?风车部分呢?

3、气球图列式:15-9=

风车图列式:16-9=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提出了问题,并列出了算式。

4、公园另一角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猜谜、套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列式:13-9=

14-9=

5、观察所列出的算式,引导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板书课题)

6、(1)15-9用手中的学具(小棒)摆一摆怎样计算?还有没有其它方法?(2)小组交流自己的方法。

(3)学生汇报,教师把各种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方法,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在小组众说一说为什么?

(4)小结:小朋友们都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那你能不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剩下的式题,并说一说你的想法。

(5)你还知道那些十几减九的算式吗?

(6)教师板书算式,指名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刚才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了这些题。下面我们来做分水果的游戏。

三、练习:

1、做一做第2题;练习第2题。

2、课件练习:跳木桩比赛(用树桩上的数减小白兔身上的数)。

3、课件练习:帮小蚂蚁回家。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5-9= 6

16-9= 7

13-9= 4

14-9= 5 11-9= 2

18-9= 9

17-9= 8

12-9= 3

课后小记:

课题二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二1~6题。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十几减九的内容。

教学重点: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教学难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二、练习:

1、第1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1)(2)(3)(1)(2)(3)(1)(2)(3)学生自己看图,同位两个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口算得数。在书上填写。

教师读要求:得数是几就圈上几个。根据算示圈相应的水果。根据自己圈的写出得数。看图,明确图意:帮小鸟回家。快速口算得数,说给同位听。连线,小组订正。

2、第2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3、第3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计算题。

4、第4题:这是一道口算十几减九的题。

学生独立口算,订正。

5、第5题:这是一道计算题。(1)(2)(3)(4)(1)(2)(3)(4)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九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课题三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二7、8题,课堂巩固练习。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十几减九的内容。熟练掌握十几减九的内容。

教学重点:学生能根据第8题提出多个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明确要求:根据两个图形口算得数。同位两个互相检查,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算式。教师面批面改。

学生自己看图,明确图意。

同位两个互相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写在书上。全班一起订正。

6、第6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

一、复习:想一想,填一填。

9+()=12

9+()=18

9+()=15

9+()=11

9+()=13

9+()=16

9+()=14

9+()=17

9+()=19

二、课堂巩固练习:快速写出得数,比一比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好(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9+4 =

12-9 =

13-10 = 14-9 =

18-9 =-9 = 17-9 =

11-9 =-9 =

三、练习二7、8题。

1、第7题。(1)(2)(3)(1)(2)(3)(4)(5)

四、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九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2、12-9=36、16-9=7(个)15-9=6

课后小记:

课题四

十几减几 明确要求:快速写出得数,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自己练习。全班一起订正。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列算式解答(口头)。学生在书上填写。全班一起订正答案。

2、第8题。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2,练习三第1、2题。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

教学准备:根据例2制作的“小猫观鱼”动画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卡片出示):

8+5 =

7+8 =

7+6 =

15-9 =

6+8 =

5+7 =

5+9 =

13-9 =

18-9 =

14-9 =

17-9 =

16-9 =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识。

1、出示“鱼缸内金鱼游动、鱼缸外两只小猫走动观看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生动景象,调动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发出声音,同时在左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然后,多媒体再次发出声音,同时在右边小猫的嘴边出现“有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的文字。

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象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小组内可能出现如下意见。(1)(2)(3)(4)两只小猫的对话中,已说出了花金鱼8条,黑金鱼5条。求黑金鱼的条数,10-8=2,2+3=5,5条黑金鱼。我一条一条仔细数的,花金鱼8条,黑金鱼5条。

这样算得快,8+5=13,13-8=5,13-5=8,5条黑金鱼,8条花金

鱼。求花金鱼的条数,10-5=5,5+3=8,8条花金鱼。

……

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

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那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7、教师有导向性的小结。

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

三、巩固计算方法。

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1题,先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它同学。一方面扩大练习量,另一方面提高兴趣。

2、为变化方式,课把“做一做”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的速度。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练习三第1、2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说说解题时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小组,由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交流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差一点的同学。教师应加强巡视,主动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了解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 13-8=5

13-5=8 课后小记:

课题五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课堂练习。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十几减几的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口算达到一定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来做课堂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书写工整。

二、复习:

1、出示:

6+5=

7+8=

4+8= 11-5=

15-7=

12-8= 看到这些题,你想到什么?你发现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吗?

2、填空,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11

8+()=16

6+()=15

11-3=

16-()=

15-6= 独立完成,订正。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练习:

1、两步运算:

11-9=

15-7=

17-6=

12-6=

15-9=

14-7=

18-9=

12-5=

11-4=

16-8=

13-6=

17-8=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7+8-9=

16-8+4=

10+7-9=

14-6+5=

11-7+9=

13-6+10=

18-9+2=

14-7+6=

15-8+10=

12-3+7=

11-6+3=

17-8+9=

13-8+7=

15-6+8=

12-9-3=

6+8+5=

19-7-6=

13-5-3=

3、教师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小结: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 8+(3)=11

8+(8)=16

6+(9)=15

11-8=3

16-8=8

课后小记:

课题六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三3~6题。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知识。教学重点:对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能来说一说?

二、完成练习:

1、第3题:这是一道计算题。(1)明确要求:先说得数,再写算式。

(2)同位合作,互相检查,看谁说得又对又快。(3)全班用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算士并算出得数。(5)教师进行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第4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1)明确要求:看谁都能算对。

15-6=9(2)(3)(4)(5)(6)(1)(2)(3)(1)(2)(3)学生练习,在书上填写。

对速度特别快的学生要提出表扬。全班共同订正。

对全部做对的学生提出表扬。

请做错的同学讲讲自己错在那里,改正错题。

明确要求:帮小朋友坐椅子。五个小朋友各拿一张卡片,卡片上有算式;他们前面有五把椅学生口算得数并连线。全班一起订正答案。明确要求:找朋友。

学生根据给出的算式和得数连线。全班共同订正答案。

3、第5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计算题。

子,上面有得数,请帮助小朋友坐到相应的椅子上去。

4、第6题:这是一道连线题。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 11-6=5

13-7=6

课后小记:

课题七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三7——13题。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知识。教学重点:对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4-7 =

11-5 =

11-8 =

16-7 =

15-6 =

12-6 =

14-8 =

17-9 =

13-6=

二、练习:

1、第7题:(1)(2)(3)(4)(1)(2)(3)(1)(2)(3)(4)(1)(2)(3)(1)(2)(3)(4)明确要求:看谁全都能做对。注意看清运算符号。学生独立完成。订正答案。

对全做对的学生提出表扬。

明确要求:各种水果和蔬菜的旁边有算式,小动物旁边有得数,算一算,看看这些小动物喜学生独立完成,连线。订正答案。

明确要求:先算出得数,再看看被减数、减数、差有什么特点。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得数。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被减数不变的情况下,减数增大,差随之减小,相反减数减小,差随之增大。明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一起订正。

看图:说一说图上画的什么意思?

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得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引导学生读一读图中对话框中的内容,根据此内容列算式解答。订正。

2、第8题:小动物爱吃什么? 欢吃什么。

3、第9题:渗透函数概念。

4、第10题:在里填上“〉”、“〈”、“=”。

5、第11题:

6、第12题: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第13题:(1)(2)(3)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意思? 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列算式解答,订正。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

12-5=7(只)

7+6=13(只)

13-7=6(只)

13-6=7(只)

课后小记:

课题八

用数学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19页例3,20页做一做。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内容。

2、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学准备:例

3、做一做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开火车练习口算):

12-5=

11-8=

8+3=

18-9=

13-7=

11-3=

18-9=

11-9=

15-8=

11-7=

8+7=

16-8=

15-6=

17-8=

16-7=

17-9=

14-6=

9+5=

13-4=

12-6=

13-6=

9+9=

11-2=

16-9= 12-7=

6+8=

15-9=

14-9=

二、探索有关例3的知识:

1、出示例3情景图:(1)(2)(3)请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由图上的内容你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想提数学问题。

教师提问:根据图上所画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先自己进行独立思考。

2、小组活动:

(1)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数学问题说给小伙伴听,看谁提得问题多,不合式的其它 同学给他指出来,并讲清原因。(2)学生在小组中提数学问题。(3)教师巡视。

3、全班共同提数学问题:只要提的合理的都予以肯定。加、减法均可,重点研究减法。

4、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三、练习:做一做

1、出示情景图:(1)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2)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请你在小组中互相提问并列算式解答,我们比比看那个小组提得问题最多。

2、学生小组活动。

3、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算理。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3-6=7(人)

8+6=14(个)

16-9=7(人)

课后小记:

课题九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四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巩固用数学的有关知识及十几减几的内容。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数学知识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四:

1、第1题:(1)(2)(3)(1)(2)(3)看图,读题,明确题意。指名说图意。列算式解答。读题明确图意。

根据问题列算式并解答。订正答案。

2、第2题:

3、第3题:看谁都能算对。(1)(2)(3)(1)(2)(3)(1)(2)(3)(1)(2)(3)(1)(2)(3)(4)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15-7=8(只)

15-6=9(只)

2、15-6=9(个)

15-7=8(个)4、13-6=7(人)

课后小记:

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算出得数。

订正答案。(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看图明确要求。

读题,同位两个口头列算式解答。在书上填写。明确要求:找朋友。口算得数并连线。订正答案。明确要求。学生独立填写。订正答案。看图,明确图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提问题。列算式解答。

4、第4题:

5、第5题:

6、第6题:在 里填上“〉 ”、“〈

”或“=”。

7、第7题:

课题十

整理复习

课型:复习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23页退位减法表。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引导学生找规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重新排出一个减发表。

教学重点: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具准备: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

11-9 11-8 11-7 11-6 11-5 11-4 11-3 11-2 12-9 12-8 12-7 12-6 12-5 12-4 12-3 13-9 13-8 13-7 13-6 13-5 13-4 14-9 14-8 14-7 14-6 14-5 15-9 15-8 15-7 15-6 16-9 16-8 16-7 17-9 17-8 18-9

二、引导学生找规律:

1、仔细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看看算式是怎样排列的,一共有多少个?

2、小组活动: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互相商量商量,看看这个表有那些规律?

学生可能找到横、竖、斜等各种规律。

3、组与组之间交流,教师启发: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三、各小组用事先准备好的算式卡片重新排一个表,以展示各组的新发现。

四、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说一说差是6的算式有哪几道?除了表中算式,还有哪些?生答,师板书。

2、看一看这些算式,哪些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哪些是我们刚刚学习的?哪些是以后要学算式?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1-9 11-8 11-7 11-6 11-5 11-4 11-3 11-2 12-9 12-8 12-7 12-6 12-5 12-4 12-3 13-9 13-8 13-7 13-6 13-5 13-4 14-9 14-8 14-7 14-6 14-5 15-9 15-8 15-7 15-6 16-9 16-8 16-7 17-9 17-8 18-9

课后小记:

课题十一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五1~7题。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

1、第1题:把差是6„„地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小组合作完成。

2、第2题:(1)(2)(3)(4)看图,明确题意:一图四式。

学生同位两个互相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图意和问题列算式解答,写在书上。订正答案。

3、第3题:(1)(2)(3)(1)(2)(3)(1)(2)(3)(4)(1)明确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答案(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明确题意:根据图写算式。

学生自己尝试读题,并提出数学问题。列算式解答,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明确要求:先算出得数,再仔细观察竖着每一组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学生书写得数。订正答案。

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故事形式引出:有一天,松鼠妈妈对松鼠哥哥和松鼠弟弟说:“孩子,你们已经长大了,要帮

4、第4题:

5、第5题:

6、第6题:小松鼠采松果。

妈妈做事了。今天,你们就去森林里采些松果来吧!”小松鼠愉快地答应了。过了一会儿,两只小松鼠回来了,松鼠妈妈看到孩子这么能干,高兴极了。一个劲儿夸奖他们,说:“你们真能干,一共采了12个松果。”松鼠弟弟说:“哥哥猜得多,我只采了5个。”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松鼠哥哥采了多少个吗?”(2)(3)(4)(1)(2)(3)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4、16-9=7(只)

6、12-5=7(个)课后小记:

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说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口头列算式解答。写在书上。

看统计表,明确要求的是还剩多少辆? 学生根据题意自己解答。

订正答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7、第7题:旅游公司汽车出租情况。

课题十二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五8~11题,思考题。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

1、第8题:这是一道计算题。(1)(2)(3)(4)(1)(2)(3)(1)(2)(3)(4)(1)(2)(3)明确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独立完成。订正答案。

有错的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是怎样的,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看图,同位两个互相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根据问题列算式解答。订正答案。

明确要求,看谁先夺得红旗。各小组派代表参加比赛。

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并奖励给一个小标志。再加入几组比赛题,尽量让学生多参与。看图,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列算式解答,指名板演订正。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第9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

3、第10题:比一比。

4、第11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

5、思考题:小组讨论完成。

一共12人,每两人之间插入一个女生,一共能插入11人。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四、补充练习

1、在○

里填上“〉 ”、“〈

”或“=”。

5+6 ○8

13-6 ○6

12+2 ○15

15-7○ 6

16-8○ 8

11-2○ 7 12-6 ○15-4

10+5○ 13-7

17-9 ○18-10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1-5=6

13-4=9 课后小记: 三、图形的拼组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教科书27~30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4、注意所学知识的前后练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1、平面图形的特征

例1是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通过让学生按要求折一折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在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一说,以突出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

2、立体图形的特征

例2是一个拼组活动,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或用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

五、课时安排:

1、平面图形的拼组„„„„„„„„1课时

2、平面图形的转换„„„„„„„„1课时

3、立体图形的拼组„„„„„„„„1课时

课题一

平面图形的拼组

课型:实践活动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27页例

1、例2,28页做一做,练习六1、2题,30页折纸飞机。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学具准备:教师: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生: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知道大家平时特别喜欢折纸,今天我们一起来折一折好吗?

二、学生自主探索有关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知识:

1、做小风车:(1)(2)(3)(4)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风车。

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和一张正方形的纸根据例1要求:沿虚线折一折。

汇报交流自己折后的发现,教师小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做小风车,使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平面图形的关系:(1)(2)(3)(4)(5)(6)

三、练习:

1、完成28页做一做:你会用一个

剪出一个

吗?

(1)(2)(3)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各种办法。教给学生最简单的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用圆形纸剪成一张正方形的纸,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看到有时圆和正方学生准备好学具(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

教师提出要求: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用你手中的图形拼组,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没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操作。小组互相交流: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全班共同交流,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说一说你通过这些平面图形的拼组有什么收获? 成一个正方形?学生独立操作。

形是可以转化的,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2、完成练习六第1题:用

拼一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习的兴趣。

3、完成第2题。

4、自己想想还能用什么拼成什么?

5、30页教你折纸飞机。

四、小结: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2、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平面图形的拼组

课后小记:

课题二

平面图形的转换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 教学目标:

1、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自制课件,做好的风车等;学生准备各种平面图形,毛线(绳子),吸管,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咱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将它请出来!

演示:小鸡豆豆自我介绍:我叫豆豆,是图形王国的向导。如果你想到图形王国去游玩,就得先说一说图形王国里面有哪些图形是你学过的?(演示:引出四种平面图形。)

这些图形,已经是我们熟悉的朋友了,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将它们进行转换。(板书课题:图形的转换)

二、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演示:豆豆送来长方形和正方形。

瞧!豆豆给我们送来了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

你们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几条边呀?(四条。)演示:四条边分别闪烁,变色。

请大家先拿出长方形的纸,我们一道来摸摸长方形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再拿出正方形的纸,摸摸它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两组对边。

好!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豆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豆豆: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你们谁知道?(指几名学生口答。)

他们说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分组来动手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2、合作交流。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大家看一看,红盆中都有哪些东西?(毛线、直尺、笔。)待会儿,你们在找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的时候就可以用它。当然了,如果你有别的方法,不用这些东西也可以。学生操作、探究、交流,教师指导。

谁愿意把你找的结果告诉大家?

三、探究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刚才,大家用很多方法知道了长方形的长边和长边一样长,短边和短边一样长。也就是说长方形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还知道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板书:四边相等)

现在,豆豆要来考靠大家。

1、长方形转换成正方形。(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

你能将这个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拿出长方形纸试试看。把你的方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学生边做边讲。)

2、正方形转换成三角形。(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怎么样才能将这个正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呢?你来试试看!(学生边做边讲。)

3、圆转换成正方形。(出示圆和正方形。)

圆和正方形是一对好朋友,你想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圆变成正方形吗?好,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方法。看明白了,就可以动手来折一折、剪一剪(学生操作。)

4、不规则图形转换成规则图形。

蓝色学具盆里,还有很多不规则图形,拿出来看一看,能不能将它们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图形王国中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下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平面图形的转换

课后小记:

课题三:立体图形的拼组

课型:实践活动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28页例3,28页做一做,练习六3——7 教学目标:

1、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之间、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积木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拼面图形的拼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立体图形的拼组,看看立体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块,请你选择一些自己拼组看看发现了什么?拼完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进行拼组活动。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4、全班共同交流。总结出立体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练习1、28页做一做:这是一个由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转换的活动。

用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做一个圆柱,学生独立操作即可。做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使学生看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2、第3题:这是一道数小正方体个数的题。数正方体的个数。

3、第4题:这是一道连线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感。

给出了一个长方体,另外给出了它的三个面,让学生判断这三个面哪个是它下面的面,哪个是左边的面,哪个是后边的面。

4、第6题:这是一个拼图的活动。

在 里填入适当的序号,拼出熊猫头。

5、第7题: 用

做成一个,数字“4”的对面是数字“()”。

四、小结: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2、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的拼组

课后小记: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31~45页。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5、进一步尝试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获得新知。

三、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四、教学难点:

1、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2、数位的意义。

3、探索例7的百数图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1)(2)(3)(4)选取、提供每次活动的素材。制订人人参与的、高效的活动规则。

应及时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活动抽象为响应的数学概念。对学生进行爱护学习资源的教育。

2、突出基本原理的教学。

3、继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4、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

六、教材编写特点:

1、创设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的认数情境。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数概念。

3、选取的素材贴近生活,又形式多样。

4、内容呈现的方式既符合逻辑又生动活泼。

七、课时安排:(8课时)

1、数数

数的组成„„„„„„„„„„„„„1课时

2、读数写数„„„„„„„„„„„„„„„„2课时

3、数数

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练习„„„„„1课时

4、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1课时

5、比多少„„„„„„„„„„„„„„„„1课时

6、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3课时

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

课题一

数数

数的组成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31~33页,练习七2、4题。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在各种数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渗透数与实物对应的思想。

3、培养学生对100以内数的兴趣,养成在活泼氛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是多少。教具准备:教师:蛋糕模型,蜡烛;学生:小棒,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利用旧知引入,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今天是我妹妹的生日,这儿有一块插了蜡烛的蛋糕(20根),猜猜看有多少根?

2、谈话:老师把蜡烛变成了小棒,在你的桌子上,请你数一数到底有多少根?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小棒怎样表示能使人一眼就看出是20根?

4、小结:10个一是一十,2个十就是二十。

5、以这二十根小棒为标准,估计桌上的小棒总共多少根,引入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提出问题:你们想学些什么呢?

二、重视学法探究,解决问题

1、在尝试和思考中学会数数:你们会数20到100之间的数吗?(学生试数)(1)同位配合,一人拿小棒,两人一起数:从21数到30。(2)一根一根地试数小棒,从31数到100。

(3)10根10根地数100根小棒,归纳:几个十就是几十,10个十是100。

2、在观察和游戏中掌握数的组成:

(1)观察三张卡片: 用小棒表示64、22、42的组成、用汉字表示三个数的组成。

(2)看图回答问题:

① 出示6捆小棒(每捆10根)和4根小棒,它是怎样组成的?一共是多少? ② 出示2捆小棒和2根小棒,一共是多少?它是怎样组成的? ③ 出示数(四十二),用小棒表示,说说它的组成。

④ 小结:几十就是由几个十组成的,几十几总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师生“对口令”:

师2个十9个一

4个十8个一

6个十

七个十9个一

…… 学生当小老师,出题考大家。(4)33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三、体验成功愉悦,独闯难关:

让学生独立解决智慧爷爷在各个难关中提出的问题。

1、与七十相邻的两个数是()和()。一百里面有()个时,一百里面有(4个一和6个十组成()。

数出三十二前面的五个数:

.2、接着数:

九十四、九

十五、()、()、()、()、()。()、()、()、()、八十一、八

十二、()。

3、练习七第2题:百球图(估一估,数一数)。

4、练习七第4题:帮小动物回家。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那些收获?

生)个一。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数数

数的组成

10个 十是100,10个一是10,2个十是20 64由6个十和4个一组成 22由2个十和2个一组成 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

课后小结:

课题二

读数

写数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34~35页。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进一步尝试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获得新知。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数位的意义。

教具准备:计数器、数位板、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十个十是(),一百里面有()个一。2、6个一和3个十组成()。3、7个十和6个一组成()。4、8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5、62里面有()个一和()个十。

二、学习读数、写数:

1、教学例4:(1)(2)同位两个一组摆出24根小棒。先说一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放在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柱,4个一在各位上拨4计数器的那个数位上?4根呢? 颗珠。(3)(4)在数位板上用数字卡片摆出24,并读出来。提问:“2在哪个数位上?4在哪个数位上?” 教师再摆出42根小棒,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当学生写出并读出42以后,让学生对比24与42中的“4”、“2”的意义,加深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

2、教学例5:(1)(2)学生独立写出例5中上面一组数,写完后轻声读一读。教师将写得又整洁又美观的学生作业例5下面一组数的教学过程与上面一组数大体相同,应强调的是: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进行展示,并抽出其中一个数(如67)提问:6在哪个数位上?它表示什么?7呢?” 要用0占位。

3、教学例6:(1)(2)(3)(4)(5)(6)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拨珠。先一个一个地拨,在个位上拨9颗珠后提问:“再拨上一颗是几颗?”在十位上,一个一个地拨,拨出9颗后提问:“这9颗珠表示多少?”“再拨一颗表示几个十?”学生在课本上尝试写出一百,并轻声读一读。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100的写法,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比一比,看谁写得整洁、美观。请学生对着数位表,同位互相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二、三位各是什么数位?每个数位让学生再回头看例

6、例6中自己写的数,并读一读,然后想一想,写数和读数是从哪边(左“10个一是非颠倒多少?怎样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 “10个十怎样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怎样读写?”

对写得不美观的在练习本上再写一次。上的数各表示什么?然后在数上填空。

边和右边)开始的?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精灵聪聪说的话:“读书和写数,都应从高位起。”使学生感知自己说的和小精灵聪聪说的一样,体验自己在概括知识方面获得的一个小小的成功。

三、练习:35页做一做1、2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读数

写数

读作:

课后小结:

课题三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七的练习、生活中的数。教学目标:

1、巩固前面所学的读数、写数的知识。

2、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你按要求数数:(1)(2)(3)(4)(5)从31数到42。从89数到100。从99数到90。数出50后面的7个数。数出66前面的8个数。

2、听老师读数写数:

二十八

三十七

四十九

七十七

五十四

三十二

二十一 六十八

五十一

三十三

九十六

二、练习七 :

1、第1题:这是一道数数题。指名让学生数出本班同学的人数。

2、第2题:这是一道估数题。

先让学生估计一下一共有多少个皮球,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再让学生数一数,看看自己估计的差多少,并说一说怎样数比较快?

3、第3题:这是一道数数题,数出指定数的后面的五个数。让学生同位两人合作完成,教师抽查。

4、第4题:这是一道以游戏形式复习数的组成的练习题。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要求。独立连线,指名说一说怎样帮助小动物找家的

2、第5题:找出数学课本的第23、36、50、79、87、100页。先摸摸50页有多厚,再摸摸一百页有多厚,以增强学生的数感。

3、第6题:这是一道写数的题。教师读数,学生独立写数,指名板演。

4、第7题:这是一道按顺序填数的题。

要求学生先想一想数序列化,再填数。口答订正。

5、第8题:这是一个猜数游戏。猜一猜,我卡片上的数是几?

三、生活中的数:

1、2000年奥运会我国取得28枚金牌。

2、今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3年。

3、公共汽车准乘56人。

4、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能用100以内的数来表示?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读数

写数 10个 十是100 10个一是10 2个十是20 课后小记:

课题四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38~40页。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能根据数位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学生:学具中的百果图、各种100以内的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77数到100;从63数到56。

2、写数:三十六

四十八

五十二

七十五

二、自主探索:

1、数的顺序。(1)(2)(3)趣。(4)进一步探索百数图的排列规律。让学生4人一组,利用手中的其它百数图进行。找出规律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2、比较大小。(1)出示39页主题图:左边母鸡一个月下28个蛋,右边母鸡一个月下26个蛋,比一比,哪只母鸡下蛋多?

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比法。(2)(3)(4)

三、练习:

1、3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方法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在圆圈里填上“>”、“<”、或“=”。订正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39页的思考题。

讨论一下,小兔手里的卡片应该怎样放?为什么?指名说一说。答案:38 <58< 60< 79< 98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比较学生的各种比法,引导思考:“如果没有鸡蛋图,怎样来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能不能学生四人一组,用计数器摆出例8左图中的两个数38和45,然后想一想:怎样比,就能很引导学生归纳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找到一个比较方便的比较方法呢?”由此引入比较用计数器表示的两个数的大小的问题。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再用同样的方法比较右图中32和30的大小。

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观察100以内百数图(课本上),想一想这些数的排列有那些特点?

学生独立填满表中空格,重温100以内各数的顺序。然后两人一组,进行找数活动。可模仿按第1题的要求给指定的数涂色。在涂色活动中加深对数位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小精灵聪聪和明明的提问,采用互问互答的方式找数。

28>26

39<45

32>30 课后小记:

课题五

比多少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40页例9,练习8第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2、使学生从活泼可爱的小金鱼身上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准确的语言描述100以内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学准备:例9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揭示课题

1、口答:

(1)3个十和6个一是()。

(2)7个十是()。

(3)8个一和7个十组成()。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二、游戏导入,引出新知

1、请同学们一起和老师来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

教师手里握一把小棒,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大约有多少根小棒?

2、同学们猜的答案有这么多,到底谁猜得比较准确呢?下面我们先数出一部分:师生共同数出10根。

3、现在请同学们再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多少根小棒?

4、这一次同学们猜得比较集中,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师生共同数出小棒的根数。

5、为什么第一次猜时,大家猜的与实际数量相差那么多,而第二次猜时就比较接近实际数量了呢?

我们第一次猜时,我们没有参考,而第二次猜时,我们知道了10根有多少,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猜出小棒的根数了。

6、小结: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来估计,这样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

二、教学例题,深化新知

1、课件出示有48条金鱼的鱼缸图。请学生估一估,有多少条金鱼。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鱼缸里有多少条鱼? 生讨论,汇报:先数出10条金鱼,再估一估鱼缸中大约有几个这样的10条。

2、分别出示有15条花金鱼和10条黑金鱼的鱼缸图。

让学生根据这三幅图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使学生懂得描述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除可用符号“>”、“<”外,还可用语言来表述。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生活中某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练习:

1、40页做一做。(1)(2)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比多少

多一些

多得多

少一些

少得多 45

课后小记:

课题六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41页。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3、感受生活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教学准备:教师:例10课件;学生:小棒。第一题,学生合作完成。4人一组,每人说1——2句话。第二、三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交流、订正。

2、练习八第4题:青蛙可能吃了多少只害虫?(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写数:

()

()

()

2、在 里填上“>”、“<”或“=”。

二、探索新知:

1、课件演示例10的购物活动:售货员将酸奶分两次给小明(图中男孩)母子。先给30瓶,再给2瓶。学生根据此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只要合理均可。

2、从学生的问题中选出“求一共多少瓶”和“喝掉2瓶,还剩多少瓶?”的问题,逐一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

3、解答求一共多少瓶的问题,列出加法算式30+2时,要使学生理解是依据加法的含义,将30和2合起来,而计算30+2的结果,则是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

4、解答求还剩多少瓶的问题,列出减法算式32-2时,要使学生理解是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中去掉2,而计算32-2的结果,则是依据数的组成知识,从3个十2个一中去掉2个一,的3个十,就是30。

5、2+30=,学生独立思考,用不同的方法算得结果。

三、练习:完成做一做。

1、第1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先摆小棒,再写算式。

2、第2题:

小组完成:4人,一人扮熊妈妈,三人扮小熊。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课后小记:

课题七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八1~3题,口算练习。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内容。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做练习,复习一下我们所学的知识。

二、练习:

1、口算练习(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30+8=

40+3=

55-5=

90+9=

45-5=

60+6=

48-8=

70+2=

80+6=

77-7=

24-4=

50+3=

26-6=

48-8=

80+4=

31-1=

2、完成练习八1~3题。(1)① ② 第1题:这是一道按顺序填数的题。

根据要求在括号里填数。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所填数中,哪个数最接近100? 67接近60还是更接近70?62呢?

第2题:这是一道按要求排列数的题。(2)

把下面的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想一想:从小到大排列,要把什么样数放在最前面?什么样的数放在最后面?

学生拿出数字卡片,在小组中完成。指名板演订正。(3)① ② 第3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比较大小的题。

帮小蜜蜂回家,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大于60的数有哪些? 小于60的数有哪些?

三、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40、63、70、19、29、36、3819、29、36、38、40、63、70

课后小记:

课题八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八4~8题。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做练习,完成练习八余下的练习。

三、完成练习:

1、第4题:这是一道估数题。

根据小青蛙说的话,估计一下它吃了多少只害虫。学生独立完成,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第5题:这是一道计算题。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1)(2)(3)(1)(2)(3)教师提出要求:统一计时,完成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独立完成。订正答案。

教师读题,学生明确要求。一个学生说:“有40个学生,3个老师。”教师提出问题:“每人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独立思考:要知道45瓶矿泉水够不够,要先算出什么?怎样算? 指名说自己的想法。

3、第6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一瓶矿泉水,45瓶够吗?”

4、第7题:这是一道按顺序填数的题。按照数的顺序填数,学生独立完成。订正,说一说怎样想的?

5、第8题:这是一个游戏形式的估数的题。估一估,猜一猜。(1)(2)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练习

40+3=43(人)

43<45 课后小记:

实践活动

摆一摆,想一想

课型:实践活动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45页。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座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进行初步的归纳。

教学准备:教师:根据学生写出得出做的表;学生:数位板,小圆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忆一下:前边我们学过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数位顺序哪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2、出示计数器:

个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呢?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带学生猜一个数。

学生在小组中完成该项活动。通过这个游戏,加深学生对数的大小的体会,同时感受一种朴素的“区间套”的逐步逼近的思想方法。

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都是两颗珠子,请你说一说这两颗珠子分别代表多少?

3、下面请你们把计数器放在桌角,把数位表和准备的圆片拿出来,我们来搞一个有趣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们就叫“摆一摆,想一想”(出示课题)。在这个活动中大家要善于动脑筋,找规律,使我们的活动进行的又快又好。

二、学生活动:

1、瞧!我们的好朋友谁来了?(聪聪和明明。)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呀,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了。(出示问题。)看,聪聪给我们提问题了“你们能用2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

2、小精灵明明他也要给大家提问题(出示问题)。(1)(2)你能用3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大家能回答他吗?

用3个圆片摆数,请动手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教师提出要求:作记录的同学要综合你们小组这三个同学摆的数,不要有重复的数。比比看,哪一组摆的又快,写的又好,写字的同学字要大一些,写工整,活动开始。

每组4名小朋友3名在数位板上摆圆片,1名小朋友对摆出的结果进行综合、记录。

3、全班一起用2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引导学生讨论一下问题:(1)(2)(3)为什么两个圆片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十2,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十20? 记录摆出的数是需要注意什么? 怎样才能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

4、从刚才小朋友们用圆片摆数的过程,你发现有没有规律?下面我们不摆圆片,能不能在脑子里想摆圆片的方法,直接写出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9个圆片都能表示哪些数?好,四个人合作,看哪一组填写的又快又好!

学生分组活动:分别用3、4、5、6、7、8、9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

5、从以上我们所摆的圆片个数和写出来的数来看,同学们观察到有什么规律了吗?谁能说一说。

6、教师根据学生写出来的数列出下表,让学生观察表中哪些数是用1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哪些是用2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三、小结: 1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2 12 22 32 42 52 62 72 82 92 3 13 23 33 43 53 63 73 83 93 4 14 24 34 44 54 64 74 84 94 5 15 25 35 45 55 65 75 85 95 6 16 26 36 45 56 66 76 86 96 17 27 37 47 57 67 77 87 97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98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谁能说一说今天研究的什么?你都有哪些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摆一摆

想一想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课后小记:

五、认识人民币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46~55页。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结构如下:

二、教学目标: 1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2 12 22 32 42 52 62 72 82 92 3 13 23 33 43 53 63 73 83 93 4 14 24 34 44 54 64 74 84 94 5 15 25 35 45 55 65 75 85 95 6 16 26 36 45 56 66 76 86 96 17 27 37 47 57 67 77 87 97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98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问题。

4、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三、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四、教学难点: 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五、教学建议:

1、为学生提供本单元学习用的模拟钱币。

2、设计好学生的实践活动。

3、关于物品单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1)(2)单价中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

物品价格用这种方法表示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交流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它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六、教材编写特点:

1、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集中学习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3、突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的教学。

4、增加认识物品价格的教学。

5、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七、课时安排:4课时

课题一

认识人民币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46~48页,练习九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能较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课件;学生:人民币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购物图和乘车购票图: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买东西要用钱,乘车买票要用钱„„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紧密相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钱的知识。

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

3、出示第3幅图,提问:“小朋友在干什么?”“存钱是为了什么?”“你有零花钱吗?”“你有存钱的习惯吗?”

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朋友——聪聪和明明。他们要看一看我们同学谁学得最好!

二、探究新知:

1、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1)① 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

分别出示新版和旧版的10元人民币:说一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些钱的? 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 它们可以用来干什么? ② 区别纸币和硬币:以5角为例。

分别出示5角的纸币和硬币:说一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些钱的? 这两个5角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 出示5角硬币:背面有什么?

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许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故意损坏它。③ 教师任意出示一张大额人民币,让学生说一说面值是多少?

每个学生先将课前准备的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教师展示:

2、学习例1。(1)(2)① ② ③ 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按从小到大排列); 在展示以角位单位的人民币; 最后展示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

说一说:还可以按什么分类?(质地,数的大小,新旧版)

让学生数一数各类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个,比一比哪种面值的人民币品种最多?那种最说一说两种1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的币值是相同的吗?它们的图案、颜色各有什么特说一说几种硬币的面值,想一想这些面值的钱币为什么要做成硬币。观察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3)(4)少?(5)征。(6)(7)

教师说明: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叫做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3、学习例2。(1)① ② ③ ① ② 师生做换钱游戏。

教师出示一张2角币,并提问:用1角币来换老师的2角币,应用几个? 教师出示一张5角币,并提问:用1角币来换老师的5角币,应用几个? 学生在例2中上面两题的空白位置上填数。

继续做换钱游戏。

教师出示一个1元的硬币,并提问:“你应拿几个1角的硬币才能换取老师手中1元的硬币?” 学生在自己在桌上先摆出1个1元的硬币(或纸币)?,再摆出与1元等价的10个1角硬币。

教师出示:(2)

(3)

三、练习

1、做一做:(1)(2)第1题:让学生同做换钱游戏加深对人民币的单位元和角以及它们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第2题: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活动,进一步掌握“1元=10角”的关系,同时通过对物价的同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了解感受1元的币值。

2、完成练习九1——4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课后小记:

课题二

认识人民币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49页,练习九5~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并知道1角=10分。

2、能较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较熟练地进行人民币地等值交换。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学生: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元

=()角

2、学生同位做换钱游戏:(1)(2)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3。(1)教师和学生做换钱游戏。

教师先分别出示面值是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并提问:“用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和老师兑换,应该用几张?”

让学生将换的结果摆在桌面上,请一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结果,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思考过程:2元里面有2个1元,所以要用2张1元的。)(2)换。

指名说一说怎样兑换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思考过程:20元里面有2个10元,所以要用2张10元的。)(3)(4)(1)(2)(3)

三、练习:

1、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5~7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作业布置:

回家到自己家附近的商店或超市里去调查一下练习九第8题这些物品的价钱,并填在书上。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课后小记:

课题三

简单的计算 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在书上填写例3,全班一起订正。

在我们是日常生活中,这些以“元”为单位的面值的人民币的使用率是最多的。

让学生在桌面上摆出一角的硬币或纸币,同位两个做换钱游戏:1铁可以换几枚1分的硬币。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板书: 教师在出示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让学生用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和老师兑用1元的可以换几个2角的?

用五角的可以换几个2角的和几个1角的?

2、学习例4。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50~51页,练习九第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问题。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教学重点: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学生: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上两节课所认识的人民币学生辨认。

2、填空:

1元=()角

1角=()分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6。(1)(2)(3)(4)(5)(1)(2)(3)(4)(1)出示1张1元的纸币或1每1元的硬币和2格1角的硬币,请学生说出是多少钱。学生动手教师提问:“1元2角等于多少角?”学生先借助自己摆的学具“1元2角”进行操作和思考,教师进一步提问:“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抽象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2角=()元()”。让学生理解10角是1元,还有2角,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题。

教师出示例6中的4种物品,醒目地标出4种物品的单价。提问:“0.50元、2.00元、1.20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上台说讨论的结果。

引导学生概括认识物品单价的方法: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

创设童话情境:小猪帮小兔盖好了房子。小兔除了买苹果、萝卜招待小猪外,还准备买2个在自己的桌上摆出1元2角钱。再同桌互相交流。学生演示操作过程。

出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所以12角=1元2角。

2、学习例6。

元、35.90元各表示这几种物品的什么?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钱?”

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3、学习例7。

漂亮的气球送给小猪。小兔走到商店一看,漂亮的气球有3种(出示例7中的气球图,并将这3种气球编号,分别为1、2、3号)。买哪两个好呢?小兔犹豫不决。小朋友,你能帮小兔选购气球吗?(2)(3)学生和小兔一起认识每种气球的价钱。

引导学生由无序选择信息到学习有序选择信息。

第五篇:小学六年级下册体育全册教案

六 年

(学年)

学校: 班级: 教师: 时间:2

1、体育课堂常规 仰卧起坐

一、教学内容:

体育课堂常规 仰卧起坐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了解体育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2、通过仰卧起坐的练习进一步发展腰腹肌力量。

三、教学重点:课堂常规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遵守课堂常规的持久性

四、教学过程:

(一)、体育课堂常规

概念: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大家所必须要遵守的行为准则。

1、上课的时间、地点的安排

2、体育课中运动服、鞋的要求

3、身上不宜带比较锐利的东西

4、体育课上关于迟到、早退等情况的处理

5、场地、器材的要求

6、师生关系的要求

(二)、仰卧起坐

两人一组,老师计时,学生轮换进行一分钟仰卧起坐,看一看哪一名同学做的最多。

(三)、结束部分

1、集体放松

2、教师讲评小结

2、双手胸前传接球 运球接力

一、教学内容:

双手胸前传接球

运球接力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篮球传接球的技术,正确掌握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本手型。

2、通过练习发展身体灵敏、协调素质。

3、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主动学习,敢于展示自己,树立自信。

4、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集体主义及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小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本手型 教学难点:传接球动作的协调连贯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教学:(1)、体育委员整队(2)、师生问好、(3)、宣布本课内容与要求(4)、安排见习生

2、准备活动:

(1)、慢跑操场两圈

(2)、徒手操:头部运动、肩部运动、体侧运动、踢腿运动、腹背运动、压腿 要求:认真积极,全心投入 组织:四列横队

(二)、基本部分

1、双手胸前传接球

1)、教师镜面示范完整动作; 2)、教师分拍讲解传、接的动作要领;学生听口令徒手练习。3)、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动作; 4)、相互指导动作; 5)、教师巡回纠正错误 6)、对于出现错误较多的动作重点讲解 7)、再次练习,提高动作准确性

要求:掌握基本的传接球的手型 组织:成广播体操队形---散点;

2、运球接力:

1)、示范讲解动作要领以及游戏规则和方法。2)、小组尝试练习。3)、集体听口令练习4)、分组比赛 5)、讲评

要求:提高控球能力,运球的动作正确 组织:四路纵队

(三)、结束部分

1、集体放松

2、教师讲评小结

3、队列队形:向左转走 跳短绳

一、教学内容:

队列队形:向左转走 跳短绳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体育活动中常用行进间队列练习。初步掌握向左转走的动作要领。

2、通过跳短绳练习,发展学生的弹跳力和身体的协调性,提高快速跳绳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和判断力。发展动作的准确性和节奏感。

三、教学重点:姿势正确、动作整齐

教学难点:快速摇绳,提高快速跳绳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教学:(1)、体育委员整队(2)、师生问好、(3)、宣布本课内容与要求(4)、安排见习生

2、准备活动:

(1)、慢跑操场两圈(2)、广播体操

要求:认真积极,全心投入 组织:四列横队

(二)、基本部分

一、队列练习:向左转走

1、全班呈一路纵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原地踏步走、齐步走、向左转走,由教师动作示范结合语言讲解,再进行分解动作练习与连贯动作练习

2、指导学生分组练习

3、认真跟随老师,听从老师口令

4、仔细观察老师动作

5、认真按要求练习,分组练习,每人轮流发令

6、分组练习、轮流

7、集体练习

8、集体汇演

要求:与同伴积极配合,争取作到动作一致 组织:成广播体操队形;

二、跳绳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2)、原地无绳练习。3)、集体1分钟练习。4)、分小组练习。

5)、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要求:动作到位,积极练习。组织:广播体操队形---—散点

(三)、结束部分

1、集体放松

2、教师讲评小结

4、双手胸前传接球 跑:高抬腿跑

一、教学内容:

双手胸前传接球 跑:高抬腿跑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篮球传接球的技术,正确掌握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本手型。能做出大腿高抬、前脚掌着地的原地高抬腿跑的动作。

2、通过练习发展身体灵敏、协调素质。

3、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主动学习,敢于展示自己,树立自信。

4、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集体主义及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小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本手型 教学难点:传接球动作的协调连贯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教学:(1)、体育委员整队(2)、师生问好、(3)、宣布本课内容与要求(4)、安排见习生

2、准备活动:

(1)、慢跑操场两圈

(2)、徒手操:头部运动、肩部运动、体侧运动、踢腿运动、腹背运动、压腿 要求:认真积极,全心投入 组织:四列横队

(二)、基本部分

1、双手胸前传接球 1)、教师镜面示范完整动作; 2)、教师分拍讲解传、接的动作要领;学生听口令徒手练习。3)、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动作; 4)、相互指导动作; 5)、教师巡回纠正错误 6)、对于出现错误较多的动作重点讲解 7)、再次练习,提高动作准确性

要求:掌握基本的传接球的手型 组织:成广播体操队形---散点;

2、高抬腿跑:

1)、集体按口令练习原地高抬腿跑。

2)、指名说一说原地高抬腿跑的要点和动作要求。

3)、集体听口令练习原地高抬腿跑,动作不要太快,主要是大腿抬高,前脚掌着地。4)、分组按教师的节奏行进间高抬腿跑练习5)、讲评

要求:前脚掌着地、大腿高抬 组织:广播体操队形

(三)、结束部分

1、集体放松

2、教师讲评小结

5、队列队形:向右转走 跳短绳

一、教学内容:

队列队形:向右转走 跳短绳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体育活动中常用行进间队列练习。初步掌握向左转走的动作要领。

2、通过跳短绳练习,发展学生的弹跳力和身体的协调性,提高快速跳绳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和判断力。发展动作的准确性和节奏感。

三、教学重点:姿势正确、动作整齐

教学难点:快速摇绳,提高快速跳绳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教学:(1)、体育委员整队(2)、师生问好、(3)、宣布本课内容与要求(4)、安排见习生

2、准备活动:

(1)、慢跑操场两圈(2)、广播体操

要求:认真积极,全心投入 组织:四列横队

(二)、基本部分

一、队列练习:向右转走

1、全班呈一路纵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原地踏步走、齐步走、向右转走,由教师动作示范结合语言讲解,再进行分解动作练习与连贯动作练习

2、指导学生分组练习

3、认真跟随老师,听从老师口令

4、仔细观察老师动作

5、认真按要求练习,分组练习,每人轮流发令

6、分组练习、轮流

7、集体练习

8、集体汇演

要求:与同伴积极配合,争取作到动作一致 组织:成广播体操队形;

二、跳绳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2)、原地无绳练习。3)、集体1分钟练习。4)、分小组练习。

5)、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要求:动作到位,积极练习。组织:广播体操队形---—散点

(三)、结束部分

1、集体放松

2、教师讲评小结

3、下课

6、立定跳远

一、教学内容:立定跳远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少年武术操1-4节的动作要领。

2、通过立定跳远的练习,发展学生的弹跳力和身体的协调性,提高跳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和判断力。发展动作的准确性和节奏感。

三、教学重点:动作流畅,协调

教学难点:一摆二蹲三起跳,动作流畅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教学:(1)、体育委员整队(2)、师生问好、(3)、宣布本课内容与要求(4)、安排见习生

2、准备活动:

(1)、慢跑操场两圈(2)、广播体操

要求:认真积极,全心投入 组织:四列横队

二、立定跳远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2)、原地一摆二蹲三起跳练习。3)、集体向前跳练习。4)、分小组练习。5)、两人合作比赛跳。

6)、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要求:动作到位,积极练习。组织:广播体操队形---—散点

(三)、结束部分

1、集体放松

2、教师讲评小结

3、下课

7、跳过去钻回来 跳绳

一、教学内容: 跳过去钻回来 跳绳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几种跳、钻的方法。

2、通过跳绳练习,发展学生的弹跳力和身体的协调性,提高一分钟跳绳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和判断力。发展动作的准确性和节奏感。

三、教学重点:反应快速

教学难点:动作流畅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教学:(1)、体育委员整队(2)、师生问好、(3)、宣布本课内容与要求(4)、安排见习生

2、准备活动:

(1)、慢跑操场两圈(2)、广播体操

要求:认真积极,全心投入 组织:四列横队

(二)、基本部分

一、跳过去钻回来

1、由教师动作示范结合语言讲解,再进行分解动作练习与连贯动作练习

2、指导学生分组练习

3、认真跟随老师,听从老师口令

4、仔细观察老师动作

5、认真按要求练习,分组练习

6、分组比赛

要求:反应快速 组织:四路纵队

二、跳绳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2)、原地无绳练习。3)、集体1分钟练习。4)、分小组练习。

5)、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要求:动作到位,积极练习。组织:广播体操队形---—散点

(三)、结束部分

1、集体放松

2、教师讲评小结

3、下课 8、2分钟25米往返跑 投篮

一、教学内容:

2分钟25米往返跑 投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体育活动兴趣、爱好和坚持体育活动的好习惯。

2、通过情境教学,增强在奔跑中主动参与学会协调转身和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加深学生动作的印象。能使85%的学生能够正确做出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加强篮球基本技术

3、通过教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和关心他人,和良好的相互合作精神、个人和集体的和谐关系

三、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耐久跑能力

教学难点:抬肘、伸臂、压腕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教学:(1)、体育委员整队(2)、师生问好、(3)、宣布本课内容与要求(4)、安排见习生

2、准备活动:(1)、关节操

要求:认真积极,全心投入 组织:四列横队

(二)、基本部分

一、2分钟25米往返跑

1、由教师示范讲解:在快速跑中快速转身

2、指导学生分组练习

3、认真按要求练习,分组练习

4、分组比赛

要求:反应快速 组织:四路纵队

二、投篮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抬肘、伸臂、压腕。2)、原地徒手练习。3)、分小组练习。

4)、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要求:动作到位,积极练习。组织:广播体操队形

(三)、结束部分

1、集体放松

2、教师讲评小结

3、下课

器材准备:篮球若干

教后反思:本课的主题内容的选择和针对教学重点安排的教学程序是合理的。本课选择的主题内容为“快速跑”,整堂课贯彻了“快速起动及运用”的教学思路。本课的教与学的策略是较为适当的。在快速跑与篮球教学部分,均设计了自主、探究、激励等学习策略,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也较好地规划了学生的参与方式。课上,采用了直观教学、整体与分解教学等教学方法,设计了反应、追逐球等练习手段,较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掌握 快速起动的动作技能。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索“投篮”,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拓宽了篮球学习的思路,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迁移,为学习其它篮球技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效果较为显著。全课学生学练较为投入,也表现出吃苦耐劳的行为。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多种反应跑和加速跑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奔跑能力;学生在篮球比赛中积极对抗、斗智斗勇,体现了适度的身心负荷。全课学生学习了起跑、起跑的运用等方法,基本掌握了快速起动的技能,能在比赛中运用行进间传接球和投篮技术,并表现出了同伴间的友善关系及合作行为。

9、各种姿势起跑 蹲踞式起跑

一、教学内容:

各种姿势起跑 蹲踞式起跑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自然姿势的起跑,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姿势的起跑方法,培养正确自然跑的身体姿势,发展灵敏、速度和一般耐力素质,提高奔跑能力。

2、让85%的同学知道蹲踞式起跑的知识和动作要求、能初步做出起跑的动作。了解蹲踞式起跑的每个环节及要领,能按要求进行练习。

3、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了解蹲踞式起跑动作,能做到听口令快速起动。教学难点:如何做到蹬地有力。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教学:(1)、体育委员整队(2)、师生问好、(3)、宣布本课内容与要求(4)、安排见习生

2、准备活动:(1)、关节操

要求:认真积极,全心投入 组织:四列横队

(二)、基本部分

一、各种姿势起跑

1、由教师示范三种姿势:全蹲、俯卧、背向

2、指导学生尝试练习

3、分组比赛

要求:反应快速 组织:四路纵队

二、蹲踞式起跑

1)、教师示范讲解分节动作要领:第一阶段:各就各位姿势,第二阶段:预备姿势,第三阶段:鸣哨。

2)、原地听教师口令分阶段练习。3)、分小组练习。

4)、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5)、集体听口令练习比赛。

6)、总结:比较,与前面的三种方法比较,得出蹲踞式起跑的优势。要求:动作到位,积极练习。组织:广播体操队形

(三)、结束部分

1、集体放松

2、教师讲评小结

3、下课 教后反思:

跑是田径运动的基础项目,在小学六年级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体育锻炼中,跑是毕不可少的内容。起跑,作为一个动作环节对于各种形式的跑都非常重要,特别是短距离跑,它要求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跑完全程,起跑可使学生获得最快的初速度。

教导蹲距式起跑的要领和方法:前脚距起跑线一脚的距离,后脚距前脚一脚到一脚半的距离;双手放在起跑线后,两手距离与肩同宽或稍宽一些;当听到预备时,提臀,使臀部高于肩,肩超过起跑线;听到发令声后,两脚用力后蹬;两手推离地面,迅速摆臂,逐渐加大幅度。

通过本节课学生对蹲踞式起跑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基本掌握动作方法,但由于蹲踞式起跑是个技术性较强的动作,在以后还需加强练习,尤其是起动后重心提得太高还有待于改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一下几点:

第一,是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不很全面,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蹲踞式起跑“预备”阶段中,按照要求需要学生四指并拢紧贴起跑线,身体的重量落在两手和前脚之间,这一点没有充分考虑到弱小学生,由于手臂手指力量不够,身体的重心平稳前移没有按要求做到。可以解决的方法是让学生用拳面支撑,以减少身体对手指的压迫,从而达到身体重心的平稳前移。

第二,是在脚的位置的选择教学中太禁锢学生思想,束缚学生手脚了。我带学生一起找脚的位置的时候,没有充分强调有力脚放在前面,导致绝大多数学生是和我一起做,一样右脚在前,左脚在后。

第三,组织纪律有待加强。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有点乱,在组织纪律上有点差,并且有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抬腿太多,导致了直腿起跑动作,这是必须要进行纠正的。

10、行进间高抬腿跑 仰卧起坐

一、教学内容:

行进间高抬腿跑 仰卧起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高抬腿跑练习,发展学生身体灵敏、协调素质,提高奔跑速度。通过仰卧起坐练习,发展学生的腰腹力量。

2、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主动学习,敢于展示自己,树立自信。

3、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集体主义及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大腿高抬,前脚掌着地 教学难点:控制好频率与步幅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教学:(1)、体育委员整队(2)、师生问好、(3)、宣布本课内容与要求(4)、安排见习生

2、准备活动:(1)、慢跑操场两圈

(2)、徒手操:头部运动、肩部运动、体侧运动、踢腿运动、腹背运动、压腿 要求:认真积极,全心投入 组织:四列横队

(二)、基本部分

1、行进间高抬跑 1)、教师镜面示范原地高抬跑的完整动作,提示大腿高抬,前脚掌着地; 2)、学生根据教师的击掌速度练习。3)、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动作; 4)、相互指导动作; 5)、教师巡回纠正错误 6)、对于出现错误较多的动作重点讲解 7)、教师示范行进间高抬腿跑的动作要领 8)、学生练习9)、讲评,纠正错误,指导注意步频和步幅的关系 要求:大腿高抬,频率快 组织:成广播体操队形

2、仰卧起坐:

1)、集体按口令两人一组练习。2)、1分钟时间练习。3)、讲评

要求:动作正确 组织:广播体操队形

(三)、结束部分

1、集体放松

2、教师讲评小结

3、下课

器材准备:垫子若干

11、一分钟投篮 运球接力

一、教学内容:

一分钟投篮 运球接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体育活动兴趣、爱好和坚持体育活动的好习惯。

2、通过情境教学,增强在运球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会协调转身和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加深学生动作的印象。能使85%的学生能够正确做出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加强篮球基本技术练习。

3、通过教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和关心他人,和良好的相互合作精神、个人和集体的和谐关系

三、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

教学难点:抬肘、伸臂、压腕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教学:(1)、体育委员整队(2)、师生问好、(3)、宣布本课内容与要求(4)、安排见习生

2、准备活动:(1)、玩球

要求:认真积极,全心投入 组织:四列横队

(二)、基本部分 一、一分钟投篮

1、由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抬肘、伸臂、压腕

2、指导学生分组练习

3、认真按要求练习,分组练习

4、巡视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要求:看准篮球,投准 组织:四路纵队

二、运球接力

1)、教师示范讲解游戏方法规则。2)、学生分小组练习。3)、学生比赛。4)、讲评

要求:动作到位,积极练习。组织:四路纵队

(三)、结束部分

1、集体放松

2、教师讲评小结

3、下课

器材准备:篮球若干

12、行进间高抬腿跑 跳绳

一、教学内容:

行进间高抬腿跑 跳绳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高抬腿跑练习,发展学生身体灵敏、协调素质,提高奔跑速度。通过仰卧起坐练习,发展学生的腰腹力量。

2、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主动学习,敢于展示自己,树立自信。

3、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集体主义及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大腿高抬,前脚掌着地 教学难点:控制好频率与步幅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教学:(1)、体育委员整队(2)、师生问好、(3)、宣布本课内容与要求(4)、安排见习生

2、准备活动:

(1)、慢跑操场两圈

(2)、徒手操:头部运动、肩部运动、体侧运动、踢腿运动、腹背运动、压腿 要求:认真积极,全心投入 组织:四列横队

(二)、基本部分

1、行进间高抬跑 1)、教师镜面示范原地高抬跑的完整动作,提示大腿高抬,前脚掌着地; 2)、学生根据教师的击掌速度练习。3)、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动作; 4)、相互指导动作; 5)、教师巡回纠正错误 6)、对于出现错误较多的动作重点讲解 7)、教师示范行进间高抬腿跑的动作要领 8)、学生练习9)、讲评,纠正错误,指导注意步频和步幅的关系 要求:大腿高抬,频率快 组织:成广播体操队形

2、跳绳:

1)、集体按口令两人一组练习。2)、1分钟时间练习。3)、讲评

要求:动作正确 组织:广播体操队形

(三)、结束部分

1、集体放松

2、教师讲评小结

3、下课

器材准备:垫子若干

13、快速跑接力 仰卧起坐

一、教学内容:

快速跑接力 仰卧起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快速跑练习,发展学生身体灵敏、协调素质,提高奔跑速度。通过仰卧起坐练习,发展学生的腰腹力量,提高一分钟的数量。

2、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主动学习,敢于展示自己,树立自信。

3、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集体主义及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快速启动,快速转体

教学难点:明白频率与步幅对于速度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教学:(1)、体育委员整队(2)、师生问好、(3)、宣布本课内容与要求(4)、安排见习生

2、准备活动:

(1)、慢跑操场两圈

(2)、徒手操:头部运动、肩部运动、体侧运动、踢腿运动、腹背运动、压腿 要求:认真积极,全心投入 组织:四列横队

(二)、基本部分

1、快速跑接力 1)、教师讲解示范游戏的方法,规则以及注意事项 2)、学生练习,比赛。3)、讲评,提问:步频和步幅与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4)、指名回答

要求:启动速度快,转体快 组织:四列横队

2、仰卧起坐:

1)、集体按口令两人一组练习。2)、1分钟时间练习。3)、讲评

要求:动作正确 组织:广播体操队形

(三)、结束部分

1、集体放松

2、教师讲评小结

3、下课

器材准备:垫子若干

14.跳绳 仰卧起坐

一、教学内容:

跳绳 仰卧起坐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仰卧起坐中躺下时肩着地,起来后肘触膝,臀部不离地的动作要领,提高动作的准确性,提高身体的腰腹力量。使80%的学生能在一分钟之内完成30个仰卧起坐的完整动作。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一分钟之内跳绳的个数,掌握正确的跳绳的方法。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积极参加活动,通过团队合作,增强自信心,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肩着地,肘触膝,臀不离地

教学难点:提高腰腹力量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教学:(1)、体育委员整队(2)、师生问好、(3)、宣布本课内容与要求(4)、安排见习生

2、准备活动:

(1)、游戏:大鱼网(2)、徒手操

要求:认真积极,全心投入 组织:散点

(二)、基本部分

1、跳绳 1)、教师讲解镜面示范跳绳的动作; 2)、学生自主练习。3)、一分钟练习,纠正错误动作 4)、讲评;

要求:动作正确,速度快 组织:成广播体操队形;

2、仰卧起坐: 1)、讲解动作要领 2)、学生自主练习3)、1分钟练习4)、讲评

要求:肩着地,肘触膝,臀不离地 组织:四列横队

(三)、结束部分

1、集体放松

2、教师讲评小结

3、下课

15.投掷 仰卧起坐

一、教学内容:

投掷 仰卧起坐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仰卧起坐中躺下时肩着地,起来后肘触膝,臀部不离地的动作要领,提高动作的准确性,提高身体的腰腹力量。使80%的学生能在一分钟之内完成35个仰卧起坐的完整动作。

2、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地侧向投掷轻物时引球,转体,快速挥臂的动作要领,培养正确的挥臂姿势。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积极参加活动,通过团队合作,增强自信心,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原地侧向投掷轻物

教学难点:引球,转体,快速挥臂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教学:(1)、体育委员整队(2)、师生问好、(3)、宣布本课内容与要求(4)、安排见习生

2、准备活动:

(1)、游戏:大鱼网(2)、徒手操

要求:认真积极,全心投入 组织:散点

(二)、基本部分

1、原地侧向投掷 1)、教师讲解镜面示范原地侧向投掷的动作;口诀:一引二转三挥臂,快快投出得第一。2)、学生边喊口诀,边练习。3)、简化口诀,听教师口令练习4)、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5)、小组练习,比一比自己进步了没有? 6)、讲评

要求:动作正确,速度快 组织:成广播体操队形;

2、仰卧起坐: 1)、讲解动作要领 2)、学生自主练习3)、1分钟练习4)、讲评

要求:肩着地,肘触膝,臀不离地 组织:四列横队

(三)、结束部分

1、集体放松

2、教师讲评小结

3、下课

器材准备:体操垫若干 小彩球若干

16、双脚跳过垫子游戏 仰卧起坐

一、教学内容:

双脚跳过垫子游戏 仰卧起坐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仰卧起坐中躺下时肩着地,起来后肘触膝,臀部不离地的动作要领,提高动作的准确性,提高身体的腰腹力量。使80%的学生能在一分钟之内完成30个仰卧起坐的完整动作。

2、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双脚同时跳过垫子的动作要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发展腿部力量。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积极参加活动,通过团队合作,增强自信心,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双脚跳过垫子

教学难点:蹬地有力,屈膝缓冲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教学:(1)、体育委员整队(2)、师生问好、(3)、宣布本课内容与要求(4)、安排见习生

2、准备活动:(1)、徒手操

(2)、游戏:左躲右闪

要求:认真积极,全心投入 组织:散点

(二)、基本部分

1、双脚跳过垫子: 1)、教师讲解镜面示范双脚跳过垫子动作; 2)、学生自主练习。3)、集体练习比赛 4)、讲评;

要求:动作正确,双脚同时起跳 组织:四路纵队;

2、仰卧起坐: 1)、讲解动作要领 2)、学生自主练习3)、1分钟练习4)、讲评

要求:肩着地,肘触膝,臀不离地 组织:四列横队跳绳

2、(三)、结束部分

1、集体放松

2、教师讲评小结

3、下课

17、投掷 前滚翻

一、教学内容:

原地侧向投掷 前滚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90%的学生初步掌握原地侧向投掷轻物时引球,转体,快速挥臂的动作要领,提高投掷的远度,培养正确的投掷动作。

2、通过教学使80%的学生掌握前滚翻中一蹲二撑三低头,团身滚动像圆球的动作要领,发展学生灵巧、协调和平衡素质。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展示自我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双手胸前投篮时以及前滚翻时动作正确。

难点:身体依次着垫,滚动圆滑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教学:(1)、体育委员整队(2)、师生问好、(3)、宣布本课内容与要求(4)、安排见习生

2、准备活动:(1)、徒手操

(2)、游戏:木头人

要求:认真积极,全心投入 组织:散点

(二)、基本部分

1、原地侧向投掷

1)、指名讲解示范动作要领 2)、学生徒手练习3)、分小组练习4)、讲评

要求:快速挥臂,掌握动作顺序 组织:四列横队

2、前滚翻 1)、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前滚翻的动作;教授口诀:一蹲二撑三低头,团身滚动像圆球 2)、学生边喊口令边自主练习。3)、集体练习4)、讲评;

要求:一蹲二撑三低头,团身滚动像圆球 组织:成广播体操队形;

(三)、结束部分

1、集体放松

2、教师讲评小结

3、下课

下载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册

    年度第二学期 六年级音乐科教学教案 第一课 青春放歌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唱祖国》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唱《歌唱祖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教唱歌曲......

    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茅箭区火车站小学 龚举伟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这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学期, 经过前面五年半的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能......

    苏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绿柏小学夏克林 一、《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认识负数》单元的教学看似简单,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

    六年级下册全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春之声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渴望春天》。 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 3.配乐散文:《春》。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录像机、磁带、录像带、CD、打......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我们上路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

    六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六下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青春放歌第一课 青春放歌 教学内容:(一)、学唱歌曲:1 、《拉起手》。(二)、欣赏《行星组曲》 活动与练习:1、常用键盘音及记号。2、节奏与音乐要素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