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0年高三地理说课稿投稿范文
2020年高三地理说课稿精选范文
一份优秀的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下面就是东星资源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年高三地理说课稿精选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地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选修3(旅游地理)模块由旅游资源、旅游规划、旅游与区域发展等三大部分构成。旅游资源部分(第二章、第三章)是旅游地理的基础,旅游与区域发展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二节、第五章第二节等)是本模块学习提升部分。而本节“旅游规划”(第四章第一节)部分贴近社会实际,是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侧重方法和技能。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旅游规划与旅游景区规划的主要内容。通过案例研究,初步了解旅游规划与旅游景区规划的实际做法。
(2)过程与方法:依据所学知识和原理,尝试为家乡旅游业的发展做规划,提建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理解旅游规划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旅游发展,规划先行”的观念。
3、说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旅游规划与旅游景区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依据: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读及其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教学难点:厦门南部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分析。确定依据:(1)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比较薄弱,对于厦门南部不够熟悉。(2)课程标准要求应把注意力放在综合分析的思路上。
二、说教学方法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内容文字言简意赅,结构清晰完整,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难度,蕴藏的知识和能力价值在本模块中是的。从学生素质来看,我校学生素质较高,他们的自学、探索、表达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基于以上考虑,依据“以学生为本”、“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全面发展”等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同时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
三、说学法指导
学法就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方法。通过本节学习,主要教给学生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时安排为1课时,课型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新课,准备安排导入新课、新课学习、探究活动、课堂小结等教学环节,下面按教学环节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边播放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边欣赏家乡淮南的一组图片。设计意图:广泛联系家乡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素材,运用民歌作为背景音乐新颖有趣,创设情境成功有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同时能起到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的作用。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呈现:(设计意图:幻灯片展示第一课时部分,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实效)
1、初步了解旅游规划主要内容。
2、通过案例研究,初步了解旅游规划的实际做法。
3、初步理解旅游规划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旅游发展,规划先行”的观念。
4、依据所学知识和原理,尝试为家乡旅游业的发展做规划,并针对现实状况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一、旅游规划的概念与意义
1、概念(补充内容用幻灯片展示,这能为后面讲授规划基本内容做好铺垫,要求学生记下)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52页摘要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补充讲解: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的纲领和蓝图,它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和景点建设来合理发展旅游业,包括对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购物等设施的开发顺序、发展规划与水平、空间布局等进行合理安排,以满足旅游者食、宿、行、游、购、娱的多种需求。
2、意义(用幻灯片展示,这部分内容不要求学生记笔记,了解即可)
旅游规划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旅游景区规划是形成旅游吸引力的根本保证,它使得旅游景区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过渡、承转)既然旅游规划的意义如此之重大,那么我们就应该搞好切实可行的规划,旅游是一项涉及多个行业的经济活动,旅游规划需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种种因素。下面我们来学习:二、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1、解读“规划之鹰”
幻灯片展示图4.1“规划之鹰”——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兼难点,教师讲解时应抓住鹰周围的大气、鹰的前方、鹰头、两翼、鹰尾等,并注意比喻应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饱含激情,边讲授边书写结构式板书,讲授注意条理清晰,注意指导学生读图)
针对黑板板书提出3个问题:——设计意图:联系旧知,学习新知,强化对“旅游规划基本内容”的理解,为后面分析厦门南部案例打下基础,为探究活动“淮南旅游,我来规划”提供思路和方法。
1、尝试回忆前面第二章第二节所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并联系旧知说出(区分)“规划之鹰”中哪些是旅游规划所要评价的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哪些条件是旅游规划中所要安排的旅游发展的创新之处?
教学活动:对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可短暂些,学生集体回答。后面2问,应留出一定思考时间(30秒至1、2分钟,具体视课堂学生反馈而定),不断激励学生,启发学生,恰当运用指导性语言,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反馈。
参考答案:第1问略;第2问是鹰头,两翼和鹰尾;第3问是鹰头中的旅游活动,如淮南豆腐节、少儿艺术节、淮南子学术文化交流等。
2、根据现代旅游的“六要素”,说出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重点指出两翼具体指示哪些规划内容?
教学活动:提问优等生1-2位,或者中等生3-4位,后进生可鼓励其尝试回答其中一点或者少数几点。
对比总结归纳,有利于巩固知识,强化观念。
3、“规划之鹰”中没有出现“旅游资源”的字样,那么请问旅游资源在规划中重要不重要?你能否指出旅游资源包含在图中的哪些内容之中?
教学活动:采用提问集体和提问个体结合的办法。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评价。
小结承转:通过解读“规划之鹰”图,我们明白区域旅游规划其实就是在分析该区域旅游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对该区域的旅游发展做出的具体安排。下面我们深入研究一个案例,看是否能够通过案例中各项内容的分析,基本掌握旅游规划项目的基本内容。
2、案例分析与研究:厦门南部的旅游规划(教学中展示几张由同学们自己拍摄的厦门照片,设计目的:增加感性认识,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分析、
评价厦门南部旅游资源的特点)
教学活动:依据参考思路,尝试评价厦门南部的旅游发展基础条件。教师讲授或者请学生来讲均可。
现表格,能够加强对学生分析旅游发展基础的一般思路的指导,同时为后面的探究活动第一任务(分析评价淮南市的旅游发展基础条件)打下基础,埋下伏笔。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B、具体规划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图4、2中找出厦门南部旅游功能分区的“五带三区”,并结合现代旅游“六要素”,比较“五带三区”的旅游功能。
(小结、承转)通过对案例中各项内容的梳理,咱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和一般思路、方法。即旅游规划之前,要科学、详细、客观的分析、评价旅游发展基础,规划具体实施时应该综合考虑各种规划因素,规划既要把握宏观,又要注意规划区域内部的旅游功能的互补,体现出层次差异。作为深爱家乡同时又有着聪明才智的一中学子们,现在是你们施展才华的时机,愿不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好,下面大家一起来!
——此时要不断激励,鼓舞、鞭策,目的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报效家乡的愿望并学以致用。
探究活动:
淮南旅游
我来规划?!——探究活动设计意图:联系家乡实际设计的探究活动,符合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培养了同学们的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准备:
1、教师提供淮南经贸旅游交通图(4人一份)、淮南市地图(4人一份)。
2、粗线条水笔或者美术绘画笔等若干。
3、学生自主搜集整理的旅游相关图文资料。(如果学生搜集的较多,建议其筛选出精华或者与其他同学共享资料,若不足甚至没有就直接使用教师提供的资料)
4、分组建议:周围临近的4人一组,分组后推选组长发言、展示规划作品。
探究任务:
资料:(教师补充资料的目的:说明淮南市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存在问题,便于同学们客观分析、评价淮南市旅游发展基础)
表格一:淮南市近年来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一览
表格二:黄山市与淮南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对比
1、参考厦门南部旅游发展基础条件的思路和方法,利用相关资料,分析评价淮南市的旅游基础条件。——设计这个探究任务的目的:强调旅游规划的一般思路,即旅游规划之前,要科学、详细、客观的分析、评价旅游发展基础,规划具体实施时应该综合考虑各种规划因素,规划既要把握宏观,又要注意规划区域内部的旅游功能的互补,体现出层次差异。最重要的是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原理来解决新问题,这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观念。
2、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和方法,尝试为自己家乡淮南旅游发展做规划。(留足时间,鼓励交流、讨论,教师走下讲台巡视、指导、提示、点拨等,教师的提醒具体些,信息量充分些。)
教学活动:
留给一定时间给学生评价淮南旅游基础条件,并展示旅游规划作品,教师注意点评,教师最后要对淮南市旅游规划做概要介绍,并呈现出20**-2020年
淮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图。同时指出目前的客源市场主要在本地和周边地区,但淮南市政府正在努力通过打造城市名片,如少儿艺术、豆腐文化节、淮南子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等,以扩大城市影响,提高淮南知名度,与此同时淮南市始终强抓不懈的是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我们相信淮南的明天更美好,水更清、天更蓝、林更绿。
课堂小结:最后呈现自编的对联一幅,设计意图:这幅对联紧扣家乡的旅游资源设计,既能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又充满了趣味性,作为课堂小结,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令学生耳目一新,将掀起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高潮。
上联:山青水秀 黑白分明 东方芭蕾花鼓灯 下联:人杰地灵 古今皆荣 万世名篇淮南子 横批:爱我淮南
五、说板书设计
高三地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学生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准备围绕“地球为什么闹水慌”着一主题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五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地球有关水的资料,创设第一个问题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很多地方还闹“水慌”?
新课教学:展示“陆地水体类型以及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陆地淡水的储量很少,只有0.3%。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一。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第二个问题情景: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为什么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展示水资源循环周期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内可恢复。而其他水体更新周期很长,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当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资源。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转到下个知识点,也本节重点和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的学习。需要化大约15分钟时间。展示“河流径流与降水量的关系图”、“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和“河流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详细分析图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陆地水体补给的规律。同时理解陆地水体补给的时空分布不均,雨季闹水灾、干季闹旱灾,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结合现实问题,创设第三问题:为什么全球闹“水慌”现象越来越严重?是地球淡水资源在减少吗?引入水循环内容的学习。这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来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学习水循环知识后学生已经明白地球淡水资源在不断循环,是一个常量,地球“水慌”加剧是人造成的,包括过量使用水资源、污染、浪费等。
提供华北地区的一些生产、生活情况资料,创设第四个问题情景:华北地区处在半湿润气候区,为什么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怎么解决?
组织一次合作讨论,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提供资料。组织第二次合作讨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本节内容尽管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高三地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
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三章第三节《中外旅游景观欣赏》,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若干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这一节主要以黄山风景名胜区、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四个中外旅游景观为例,介绍了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并从地理角度分析其成因。其中黄山和大堡礁为自然景观,元阳梯田、塞纳河畔的古城区为人文景观;黄山、元阳梯田为中国旅游景观,大堡礁、塞纳河畔的古城区为国外的景区。由于时间有限,在第一课时,主要讲授中国的自然景观—黄山和国外的人文景观塞纳河畔的古城区。这一部分在内容上是对这一章前几节内容的综合运用,灵活运用前面学习的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和旅游景观欣赏方法来赏析中外旅游景观,意在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欣赏旅游景观,从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特征以及黄山四绝的成因; 能够说出塞纳河畔古城区主要的旅游资源。
●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和资料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黄山四绝的景观特征及成因;
巴黎塞纳河畔古城区的主要旅游胜地以及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
(根据课标要求:描述若干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所以对景观特点的描述和成因的分析应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黄山四绝的成因分析;
塞纳河对巴黎城市形成的作用。
(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对地理事物成因的分析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二、说学情
1、知识基础: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并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两大旅游景观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了解,但是缺乏更深层次地从地理角度对成因的分析。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通俗易懂,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和示意图,学生很容易理解知识,但是需要结合前面的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思考和分析。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带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一些案例,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旅游景观的欣赏,需要呈现大量的媒体资料(图片、视频),让学生全方位,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去感受和体会旅游景观的美和价值,加深对旅游景观的印象。
四、说学法
要提高40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教材中配有大量的插图和示意图,应指导学生学会读图,提取图中的信息。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这一节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需要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所以应指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程序
【引入】(播放、欣赏中外旅游景观美景)刚才给大家展示了部分中外的旅游景观,这些地方美不美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踏上旅程,赏析中外旅游景观。在出游之前,我得先考考大家几个关于旅游的小常识。
第一个问题:在野外,你所见到的自然景观,可以分为哪四大类?(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水域风光)。
第二个问题:这些自然景观一般具有哪些方面的美?(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第三个问题:你有什么能提高大家欣赏水平或注意什么的好建议要告诉大家?(旅游景观欣赏的一般方法:书中的5条。)。
今天,我们就把这些所学的知识用到我们的黄山和塞纳河畔之旅中,同时,我们还要把我们所感觉到的美用语言描述出来,并努力从地理角度分析其成因。而这,也正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①能够说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特征以及黄山四绝的成因;
②能够说出塞纳河畔古城区主要的旅游资源。
③通过学习和欣赏,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并培养审美能力。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我们都知道,在出游前要对景观做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对黄山的了解程度。
(一)黄山背景知识—第一环节:知识竞答(目的:检查自学效果,为欣赏与成因分析做铺
垫)
1、试描述黄山的位置。(皖南;北纬30°、东经118°左右;距海较近。)
2、黄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其附近还有世界文化遗产是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3、在黄山以西、安徽境内,还有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的天柱山,道教名山齐云山等,名山汇集皖南,可推知当地处于我国的东南丘陵或江南丘陵地区。
4、黄山由花岗岩地貌有什么特点?是由于什么作用形成的? 5、黄山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亚热带季风气候
6、黄山风景名胜区属于自然旅游资源中的地文景观或山岳型景观。
7、
从旅游资源的四个特性来看,黄山风景具有怎样的特性?(多样性、非凡性、永续性)
8、从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来看,黄山具有哪些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二)赏黄山美景——第二环节:美景共欣赏。(强调欣赏的方法)
过程:
1、
准备:在课本44-45页,有美图5幅。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图,在自己赏析、讨论之后,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学作美景介绍。(2分钟研究与准备)
2、两名学生代表小组展示自己的欣赏。
教师在学生欣赏过程中归纳学生欣赏出的方面。3、领赏:“黄山迎客松”图:该图中主要有植被、岩石地形、气象等三个要素,主要显示的是自然景观中的生物景观,主角是迎客松,配景是悬崖峭壁、远山,显示出黄山松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下,风撼不倒,雪压不断,稳稳立足,根深叶茂,枝干虬劲,四季常青。更难能可贵是平身枝叶,热情好客,欢迎八方来宾。迎客松的顽强抗争、坚忍不拔、热情好客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走进了中南海、走进了千家万户。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是因为受到了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性的特性,以及山谷风大的影响。在欣赏时,要注意选择观赏位置,抓住景观特点,以情观景,发挥想象,自然人化,移情于景,人化自然。(注意情感教育)
(三)探四绝成因——第三环节:从地理角度探究四绝成因。
过程:
1、小组合作从课本中寻找关于四绝成因的介绍,并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说明某一绝的成因。
2、以奇松为例分析成因。(推理分析过程见副板书)
3、学生快速浏览关于怪石、云海、温泉成因的思维导图,教师一句话点拨。
二、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引入】播放塞纳河畔风景图,引入将要所讲述内容
(一)巴黎塞纳河畔古城区简介(图片展示)
塞纳河,由东南向西北穿过城市,水位稳定,少洪涝之害,全年不冻,是法国的“母亲河”。
旅游资源:(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右岸:戴高乐广场、爱丽舍宫、卢浮宫 西岱岛:巴黎圣母院 左岸:埃菲尔铁塔
设疑:为什么巴黎的古建筑多沿塞纳河两岸分布呢?下去后希望各位同学能够积极思考,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探究。
知识点小结:
【小结】同学们,今天的欣赏、探索之旅就要结束。变换的是眼前的景观,不变的是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大自然赏美之心、赞美之词、探美之情。以及提高我们描述与说明问题的能力。而这个过程,我们还会继续。下一站,我们去澳大利亚,看美丽的珊瑚礁去。请同学们提前收集相关资料。
第二篇:高三地理等温线的复习说课稿(最终版)
课型分析:本课是在地图、大气的知识基础上延伸的知识点。为新授课。
教材分析:
〖知识内容:在前面讲了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后,进入等值线判读教学,这是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影响等温线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并在掌握这些分布规律后能灵活运用,根据等温线的分布来进行判读。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影响等温线的因素有哪些
2、理解这些因素怎样对等温线的分布产生影响
能力目标:
1、在掌握等温线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
2、掌握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知识运用获得成就感。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教学难点:等温线的判读
教学方法:
〖目标导学法
本课教学运用布卢姆的目标掌握学习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等现代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形成“创设问题情境——目标导学探索——检测点评反馈”三环节的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模式
1.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创设情境)。
2.通过师生分析、发现的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导学探索)。
3.运用综合归纳和知识迁移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反馈)。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等高线的知识回顾,先设计提问,影响温度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总体上粗略的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框架。教学中按照影响等温线的因素: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势 地形、洋流等因素逐步展开,通过板图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存在的规律。
2.提问创设问题情景,板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提问: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我们仅考虑太阳辐射这一个因素,等温线会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
针对学生的回答,通过板图引导学生发现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规律,进而帮助学生掌握判读南北半球的方法。
设计意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利用提问,创设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联系知识,积极思考,大胆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创设问题情景,目标导学探索,建构知识体系:
思考:以北半球为例(下面举例均以北半球为例),在7月时,由于海陆热容量(比热容)不同,海洋和陆地升温情况不一样,海陆等温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板图,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下的等温线,并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在讲地势 地形、洋流对等温线分布的影响时,也是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辅以板图根据学生分析板演,既直观形象的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又让学生从中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他们今后来讲,遇到同类问题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与分析,主动地探索学习;力图强化图文信息转化能力,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或学生的分析讨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地理问题的分析、归纳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能力;根据学习知识应用到思考问题的解 答,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反馈:
⑴、直接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判读等温线的延伸方向,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归纳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能力。
⑵、通过问题情景,检测反馈学生对等温线的弯曲与海陆的分布及季节;等温线分布与洋流流向及性质、名称;等温线分布与地势高低与地形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需要学生自己与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从而完成知识建构。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⑶、创设问题情景,对相邻两条等温线间的闭合等温线区域的进行判读、结合该图中的问题情景,根据等温线判读两地间相对高度。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等温线分布规律,根据学习知识迁移、应用到思考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篇:地理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依据最新的课程标准,我将通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五说”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教材以一系列的设问入手,能够引起学生想要探索的兴趣。讲述了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关系,使得学生知道地理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本节课对学生以后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是否感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考虑到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欠缺,我将制定以下的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学习地理的意义,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在来说一下学生: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自然科学这门课程中接触过一定的地理知识,相对来说还是对地理比较感兴趣的。但他们缺乏对地理知识的整体认识,在上课中比较随便,在学习方法上更加欠缺。加上这个年龄段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这一特点,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启思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问题启思等教学方法,通过师生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的学。教师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本着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积极探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的思路是:创设情境——问题启思、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一)创设情景、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是这样课堂导入的:(播放一张蓝猫的卡通图片并给以录音)提出一系列地理问题:如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从而引入第一标题——揭示地理之谜。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配音创设情境,设计疑问,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问题启思、合作探究
让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疑惑不解的问题。归纳这些问题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从而引出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在学习这三小标题的内容是,结合讨论活动题中图片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教师提出一些相应方面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并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方面列举一些其他的地理知识的例子。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的讲解、补充、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三)归纳总结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虽然有些问题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但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地理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
您们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XX年级第XX章第XX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区域地理或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促于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为学好(区域地理)高中地理知识,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掌握地球与地图的知识,能初步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利用文字、图像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观测、实验、调查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知地理事物,积累地理表象;初步学会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或成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交流表达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好奇心,提高兴趣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全球意识,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注意活动)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我们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励竞争教学法
(2)问题探究法
(3)合作讨论法
(4)趣味教学法
三、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到“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展示法归纳总结法。
四、下面我重点说的是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内容安排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激情导入
2、讲授新课
3、课堂小结
4、板书设计
5、布置作业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做到了教师有意沉下去,学生激情浮上来,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地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和作用
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他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家特点十分突出。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研究价值。本节内容是围绕美国作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来展开的,这一主线把美国的多个内容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和框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读图使学生了解美国的位置、领土组成,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3.了解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条件、分布及主要特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4.知道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
5.了解美国经济对世界资源与环境造成的影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大量地图、数字、图表、资料综合的来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学生了解美国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等事例,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繁荣和发达,树立全球意识、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美国的位置范围、领土组成、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构成;
2.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美国是世界资源消耗大国。
教学难点:1.理解农业地区专业化,学会分析影响农业带的主要因素。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的突破: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二、说学生
美国是一个距离学生遥远但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又能经常接触到的国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媒体资源来实现课标要求的“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
三、说教法
讨论对比、举例分析、提问设疑、激情引趣。
四、说学法
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余地,指导学生读图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出示]一张森林图片。
[设疑]如果这片森林是整个世界,那这棵最强大的树会是哪个国家?(美国)
[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了解美国。
活动一
我眼中的美国社会
形式:展示、讲解和角色扮演
内容:
1.美国的人种构成特点;
[播放]来自美国的照片,看看在美国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学生对人种的识别能力强,都愿意参与回答)
[出示]“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直观了解美国人种构成比例)
2.华人在美国的发展历史中的贡献;
[提问]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考查学生的知识面)
[展示]唐人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考查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情况)
[提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让比较了解这几位名人情况的同学进行模拟自我介绍演讲。(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存在着的社会问题;
[展示]下面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阅读材料1:20xx年4月7日,白人警察里奇在街头射杀黑人青年托马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陷入动荡,上百人受伤,这是自1960年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以来最为严重的种族骚乱事件。托马斯是1995年以来辛辛那提市警方打死的第15名黑人嫌疑犯。在此期间,他们没有杀害过任何白人。
阅读材料2:美国最新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非洲裔、拉美裔和亚裔美国人等少数民族经常在公共场所遭到不公平待遇,超过33%的.是黑人,曾因肤色在找工作时被拒绝或得不到升迁机会。20%的拉美裔和亚裔人曾在工作场所受到歧视。50%的黑人男子和25%的黑人女子,曾因黑人身份受到警察的歧视。
让同学扮演不同角色根据课本P81活动2中的文字描述并结合自己了解的有关情况设置情景,表演不同人种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体会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进行情感教育)
[提问]这些对话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对此谈谈你自己的感想?
[承转]吸引许多这么多人去移民的国家的自然状况如何呢?(自然过渡)
活动二
美国领土、地形等自然特点
形式:读图自由讲解
内容:
1.读图说明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特点;
[展示]世界政区图。
[提问]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教育)
2.读图说明美国领土的构成及特点;
[播放]视频简介美国国旗(吸引学生注意)
[出示]美国领土地图。
[提问]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3读图说明美国地形分布及特点。
[展示]美国的地形图。
[引导]从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落基山脉、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提问]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哪种地形面积最大?
4.读图说明美国的气候及特点;
[展示]美国的气候图。
[引导]美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面环海,对气候影响非常大。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有哪些气候类型?最主要的是哪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承转]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它还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活动三
美国的农业
形式:指图提问、讨论
内容:
1.美国的现代化农业;
[播放]反映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视频;
[介绍]美国从事农业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3%,却耕种了世界10%的耕地。在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76个人,比世界每个劳动力供养5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0多倍。
[提问]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真切体会美国发达的农业)
2.美国主要的农业带的名称、位置;组织同学们合作、探究,认识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
[展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
[提问]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主要形成哪些农业带(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乳畜带: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
玉米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
小麦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多山地,降水少,有大片的半干旱草原和高山冰雪溶水。
棉花带: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纬度低,夏季气候湿热。
活动四
美国的工业
形式:展示实物、图片和材料,读图介绍
内容:
1.谈谈我们身边的美国产品;
[提问]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产品是美国生产的?请列举一些产品或品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读图了解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中心;
[展示]“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
[引导]请同学们在图上指出下列工业城市,并说明各城市著名工业门类。底特律、纽约、休斯顿、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培养读图能力)
[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
3.利用资料认识高新技术产业在美国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
[承转]近几年,美国的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
阅读材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1)美国经济增长中的27%归功于高新技术产业。
(2)xxxx—xxxx年,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新增就业机会105.6万个。
(3)预计到20xx年;因特网收入将超过3500万美元。
(4)美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于信息产业。
[承转]美国发达的经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活动五
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形式:分组讨论
内容:
[出示]提供美国进口资源的数量资料。让学生感受美国对世界资源的大量消耗。
[展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图。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的数字计算: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的平均水平多少倍?是中国的多少倍?
[展示]美国电力公司视频。让学生感受美国企业对世界环境的破坏的态度
[强调]美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这为美国发展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美国并不满足于消耗本国资源,要从其他国家大量进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以大量掠夺、消耗世界资源为代价,发展本国经济。
[小结]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环境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美国有责任和义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世界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
[总结]各小组派代表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知识拓展]就美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注意的地方,写一篇感想。
地理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温带的气候类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为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类型”里的内容,本课运用了大量图片和文字介绍了温带的气候类型,主要体现在温带气候的类型、分布、特点、景观等几个方面,是对前面所学气候、气温与降水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等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与理解,有利于学生结合气温降水等分析方法进一步认识温带各个区域的气候,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气候、气温与降水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等,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方法,但是还难以利用气温与降水的分析方法从整体上把握各个区域的气候特点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植被景观,不能很好的在知识之间构建联系,因此本节课需要结合大量的图片、图表以及文字材料,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从而进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说出温带各个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能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对温带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进行简要的描述,提升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了解各个气候特点,能够知道其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温带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难点】
判读各个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讲授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与“温带草原景观”,学生观察,结合图片指出同在温带地区,为什么植被景观有如此大的差异,进而导入本节课。
【设计意图】通过结合生活图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求知欲,进而更好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果。
环节二:新课教学
导入完成之后,紧接着是新课教学环节,本节课主要是学习温带气候类型,以及掌握温带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及特点。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热带与亚热带的气候类型,所以整个学习的过程是知识迁移运用的过程。
1.温带气候类型
由于气候类型这一部分知识比较简单,所以我会直接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温带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通过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得出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2.温带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及特点
由于本部分知识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以及学习的难点,所以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
我会让学生结合三种气候的分布图以及“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三组分别讨论三种气候的具体分布地区、特征以及景观,并邀请三个小组代表上台在表格里展示: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
当学生展示完毕后,我会结合表格进行总结归纳。各个气候由于其表现出来的特点不同,水热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植被景观。其中,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为草原、荒漠景观。与此同时,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由于南北跨度大,在北半球大陆靠近寒带的温带范围内,形成了典型的针叶林景观。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探究,观察读图分析,一方面提高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深化,我会让学生结合沈阳、伦敦、莫斯科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思考,温带三种气候特征存在的共同点和差异有哪些?(同桌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
共同点:全年气温差异大,四季分明;
差异:气温:温带海洋性气候1月温度在0°以上,大陆气候和季风气候在0°以下。
降水: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均匀,大陆和季风气候季节分配不均,夏多冬少,且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少。
【教师总结】针对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总结:温带海洋性气候是温带气候类型里面比较特殊的,其一月温度在0°以上,气候适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降水均匀,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多为人口密集区。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分析,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提高读图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的总结环节,我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时谈谈本节课的收获都有哪些。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查阅资料,指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大致分布的纬度范围,思考: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与思维的延伸,提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地理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聚落,尤其是传统聚落承载了更多的人类智慧、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民俗等信息,表现了不同时代的文明。聚落文化是学生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这也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体现。
(二)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
1、知识与能力目标: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材料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及已有知识储备,运用图片或材料等分析归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世界聚落文化的差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
(三)教学重点:依据新课标及教材内容,确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因而确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难点。
二、教法
(一)模式方法: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导向互动对话模式,在教学中运用观察对比、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看书、讨论,联系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探究知识,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二)教学手段:由于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及文化习俗等差异很大,因而聚落景观各有千秋,仅有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了解世界的愿望,因此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从而拓宽学习空间,同时达到强化直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三、说学法
现阶段的学生其逻辑思维正从感性向理性发展,他们刚从小学上来,好奇心强,爱表现,因此根据其特点,同时也为实现新课程理念终身学习的目标,我,指导学生进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学习方法,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学习体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知识的快乐,深挖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热爱地理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情引趣
展示一组乡村和城市的图片并配有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走进聚落的世界。设疑:这些景观图片可以分两类,同学们知道是哪两类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言:乡村和城市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我们称之为聚落,聚落不仅是人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不同的聚落。
(二)探究新知
1、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二者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由于七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因此利用展示多组乡村和城市聚落图片,对比出现,将乡村与城市在人口、规模、道路、劳动生产方式、建筑等方面的差异用直观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观察并从这些人文图片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同时学生也能了解更多的聚落文化。
理论依据: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和途径的心理实验。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实验还表明人对图形、符号的反应与记忆有着较大差异,其中对图像所传达的丰富信息接收最为充分,并保持最长时间的记忆。300多年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曾经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过渡:乡村和城市聚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同一种聚落间就没有差异吗?猜猜看下面的乡村聚落分别是哪个大洲的。展示三大洲乡村图片小组竞猜。进而引出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呢。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此内容是本课的重点,而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又是本课的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问题解决式进行教学,即将大问题化为小问题,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个个击破。
(理论依据:美国著名数家哈尔莫斯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使之具有创造精神的'学习者。)
(1)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居住地,你将挑选怎样的自然条件呢?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探究的主人。进而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找到问题结论。(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
(2)再问:除自然条件外,你还会考虑哪些因素呢?(交通,服务设施等)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聚落分布会怎样(很少或没有)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展示高山荒漠的图片及中纬度平原区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世界聚落的分布大势。
(3)如果自然环境已定,你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中会有怎样的房屋创意呢?(展示:沙漠区、温带草原区、热带雨林区、极地地区、黄土高原区,图片下有文字材料说明)每组选定一种环境进行房屋设计要经济实用,最好就地取材。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进行适当的鼓励性评价,最后展示现实环境中的房屋建筑结构,进而达到共识:聚落受多种自然因素影响。(学生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会设计出很多的房屋建筑,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有些出入,但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功能是有相同或相近之处的,师生互动时,要适当引导,从而与现实自然环境中的建筑拉近距离)
(4)除以上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结合材料分析。如巴西利亚(巴西为管理内地而迁都,是政治因素),黄山市(我国黄山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兴起,旅游因素),石家庄(原是小村庄,后因京汉先等铁路通过而使其成为铁路枢纽,是交通因素)等。(为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补充教材之外的材料,同时培养学生通过材料学习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总结: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受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聚落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欣赏一组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包括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学生感受欣赏聚落文化的魅力。(教师进行适当的解说,并提供相应的网址,便于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过渡:当我们在为以上聚落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聚落却止步了,甚至有些已经消失了。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时代在发展,聚落也在发展。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我们也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昔日特色鲜明的传统聚落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是否应该保留呢?以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的四合院在城市建设中的去留问题为例。(教师补充材料:北京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院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工艺和人居创造的守完美结合。结合图片进行说明,增强直观性。)采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进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及增强责任感,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传统聚落也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知识延伸
搜集家乡的聚落资料,并将其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建议形成小,并以此为题,出一期板报。(使学生能真正将课堂知识内化,并通过实践活动增加对家乡沈阳历史文化的了解,认识到沈阳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板书设计
提示重点,强化记忆 ,设计结构式板书。
地理说课稿6
一、说课标:
举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
二、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两种主要类型及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的优点及原因。
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和分类。
4、掌握工业分散的优点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
1、以乡土地理案例“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切入口,探究工业联系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的原因;
2、结合“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陈埭鞋业”等案例教学,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分类,并尝试对某一工业区域的形成条件、发展优势、各工业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深入思考的钻研精神和取长补短、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交流,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在对家乡工业发展的对比分析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积极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的情感和意识。
(三) 教学重点
1、理解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和优点
2、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
(四) 教学难点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等概念多,联系紧密,容易混淆三、说学情和学法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有所耳闻。从学习能力看,学生的应用基础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较差,应加强此方面培养;从心理特点看,该年级学生对教师依赖性较强,新型自主互动学习能力较差,应多举身边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得出结论,培养他们的自信与独立。
1案例分析法: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案例进行分析,进而对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2.讨论探究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调查研究,提出对策。
3.观察对比法: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四、说教法多媒体教学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体验,总结规律。创设情境、拓展延伸:问题教学、启发式教学。除了以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作为多媒体辅助手段外,同时紧密结合传统的教学工具手段来弥补计算机辅助教学上的不足。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过程与方法 设计依据 及意图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引入 新课 情境展示:“泉州市经济开发区新貌” (PPT) 结合乡土地理,引入本课学习内容 学生观察,讨论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一、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
(一) 工业 联系 情境展示: 泉州市经济开发区发展概况(PPT) 泉州市经济开发区平面图(PPT) 教师提问:我们学校就位于开发区内,你还能举出开发区的一些著名企业吗? 这些企业为什么集聚在一起? 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认真读图得出 结论:企业间存在联系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观察,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课题:
一、工业联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出工业间有哪些生产上的联系。
板书:
1、生产上的联系 产品与原料上的联系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问题。 归纳概括 巩固:展示两幅PPT图片,判断各企业间的联系 “与钢铁厂有关的原料和产品”(PPT)。 “纺织—印染—服装厂间的联系”(PPT) 学生读图思考后回答 实例展示, 加深理解 提问:开发区内大部分企业之间并没有这种生产上的联系,如泉州神州电子有限公司、九牧王(福建)服饰发展有限公司、泉州安记食品有限公司、泉州美加美仿瓷餐具有限公司等。但它们共同布局在泉州经济开发区内,为什么呢?
板书归纳:
一、工业联系
1、生产上的联系
2、空间上的联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归纳的能力 过渡 小结:从上面的案例分析可知,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集聚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自然过渡,转入下一个问题
(二)、工业的集聚 情境展示: 播放 “陈埭鞋业”(PPT) 专业生产的集聚 “加拿大炼铝工业的分布” 共用基础设施的集聚 学生读取案例,并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和各自的生活实际,各抒己见,阐述,引导学生归纳出两种工业地域集聚现象及集聚的优势 实例展现, 直观易懂 提问:以上工业集聚现象有哪些有利之处呢? 联系实际,分析归纳 教师补充:泉州经济开发区积聚效益(PPT) 学生阅读 运用身边案例,加强理解 指导阅读案例2,回答63页活动题: 师小结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加强自主学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 承转: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如陈埭鞋业和泉州经济开发区,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三)、工业地域 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工业地域的两种分类
2、指导学生归纳完成工业地域类型的知识框架 板书:
(三)、工业地域
1、按形成: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
2、按发育程度: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1、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完成问题
2、举例说明各种工业地域的'类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承转 具有工业联系的企业是不是都要集聚在一起呢?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回答: 4.8 “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网络”
提问:
(1)、为什么福特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零部件合作伙伴?
(2)、许多汽车零部件厂相距较远,保证这种分散布局、全球范围生产协作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2、教师归纳板书 学生阅读课文并分组讨论后回答 通过实例,激活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拓展延伸:工业分散的类型 举例说明:(“美国传统工业的分散”PPT)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读案例回答问题 补充案例, 拓展 课堂小结 小结:工厂之间的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形成,根据工业地域的性质,可将其分为二种地域类型,工业在集聚的同时,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或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也形成工业的分散。 对比展示:工业集聚与分散 (以上表格,可让同学先自行填写,然后给出答案) 原因 表现形式 结果 工业集聚 获得规模效益 ①专业生产的集聚 ②共用基础设施的集聚 形成工业化的生产集聚地域 工业分散 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①复杂产品的原料和零部件由分布在很多地区的工厂供应 ②每一种原料和零部件都会销售到很多地区 形成跨国公司以及国际和区际的劳动分工 建构知识系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反馈 课堂练习读图,回答1—4题。 1.甲图中①至⑥不同工厂之间的关系属于( ) A信息联系 B 地域联系 C投入—产出关系D 技术联系 2.从乙图所示的工业联系看,属于这种联系的工厂可能是( ) A 防治厂 B食品厂C 木材厂D 汽车厂 3.乙图表示( ) A 工业的分散B工业的集聚C 工业的地域联系 D工业的信息联系 4.乙图所示工厂的元器件生产的全球化,最终目的是( ) A 寻找最优区位,保护环境 B 促进全球经济发展C 减轻污染 D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知识点加强,并让学生收到成功的喜悦 课后作业 收集本地相关资料,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本节课概念较多、且其之间逻辑性较强,因此板书采取框架式罗列,简单明了、逻辑性突出。具体设计如下:
七、说设计意图本节内容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比较熟悉的、来自生活的学习情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现实意义。在教学方式上,优化问题情境,强调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在案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的特点,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探究,引领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以致用,帮助他们学会具体现象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方法。主要亮点:在教学中,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地理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我的说课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但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样既巩固了以前所学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理解大陆、大洲、、半岛、岛屿、海、洋、海峡等概念,并能判别。
②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学会在地球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教学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这是每次考试的必考内容。
②教学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确定。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落实到图上一向是学生的弱项,并且七年级的学生还未掌握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以及记忆地图的方法,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上展开的,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本节课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方位感较强,加上七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学过程力求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各种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已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难点,如何确定事物的地理位置。通过讲授,让学生归纳总结七大洲的地理位置。
2.读图分析法: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提取信息、总结规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学生易于接受。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如下
1.动手实践、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析海陆分布图,合作讨论海陆分布比例、及七大洲四大洋等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2.对比归纳法:通过学生对比几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对比归纳海陆分布特征。通过学生读大洲大洋分布图,对比归纳出个大洲分布的位置。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综合对比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本课
创设“地球还是水球?”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然后组织讨论:那么到底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设计意图:直观生动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动手观察,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观察地球卫星图片,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得出结论: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
(三)观察思考,深入自学
学生读图,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教师指导学生区分不同地理概念之间的区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这些地理概念虽然多,但都不需要背诵,只要了解其表现形式就可以。
(四)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1、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讨论分别位于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大洲。
3、按面积大小给七大洲排名。(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4、通过填图进一步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位置。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巩固练习趣味填图。
设计意图:中学生好胜心强,用竞赛的方式,引发竞争意识,这样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六)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1、总结并记录重点难点
2、记录作业内容并做作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书面作业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五、教学反馈: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怍和分析探究能力。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地理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
第二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基础上,对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本章内容是接下来各章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同时南北方地区相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大家了解较多,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习,有利于在掌握本节基础的同时学习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所以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
方地区,在地形、气候和水文等方面的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受不
同自然环境影响,在人文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
(2)通过分析南北方地区人文差异
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片、资料、视频等了解南北方地区的自然、人文特点,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抓住重点,明确目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
2、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地理的学习难免枯燥无味,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既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又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很重要。
基于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讲解、讲读地理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科学的地理知识在短时间内简捷的传授给学生。教师富有启发性地对地理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不仅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结构,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训练学生的智力。
2、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教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组合作讨论法,就可以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自觅知识、自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也会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3、情境教学法:图画再现情境,充分利用地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图片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利用图片进行教学,对学生理解、记忆知识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学会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方法掌握的还不是太好,我在教学过程中会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从机械的“问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基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主要提出以下两种学法。
1、读图分析对比归纳法:对于本节课所涉及的南北方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用计较的方法,更能直观地归纳总结出南北方地区差异性及其产生原因。
2、主动学习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因此在学法上应该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程序
学生已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行政区划以及温度和降水量图的判读,所以在本堂课我通过:导入新课→合作探究,教授新课→巩固小结 →作业布置等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3分钟)
从《晏子使楚》的故事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我国南北方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区别,为什么会影响水果的生长,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特点除了影响到水果的生长,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原因的热情,也以问题的'形式带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就是要学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教授新课(30分钟)
本节课是信息整合对比归纳课,所以本节课我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方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再通过巡回指导来进行新课的教授.这样可以达到个别同学能力的锻炼与全班参与相结合,避免了重视个体,实现人人参与,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一部分,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1、回顾中国地理分区,了解南北方地区地理分界线;2、讲述北方和南方地区地理位置、面积、人口;3、展示南北方地区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分析讨论其;4、用图表的形式做知识点对比归纳整理;5、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6、观察四地河流流量图,让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其特;7、了解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植被类型;8、用图标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方便学生进行清晰
1、回顾中国地理分区,了解南北方地区地理分界线。
2、讲述北方和南方地区地理位置、面积、人口。
3、展示南北方地区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分析讨论其分布差异。
4、用图表的形式做知识点对比归纳整理。
5、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图,分析南北方地区一月平均气温及年降水量特点。
6、观察四地河流流量图,让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其特点。
7、了解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植被类型
8、用图标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方便学生进行清晰明了的比较。
9、读中国各地区干湿状况分布图,提问:南北方地区干湿状况有何差异。
10、根据以上内容,分析讨论南北方地区分界线的地理意义,并进行提问。
11、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过渡到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对比南北方地区食住行三方面的特点。
12、饮食特点;住房构造特点、原因;南北方传统
运输方式的特点;不同的乐器。
13、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极好体现。
14、用简略而又精确地描述加深记忆。
(三)巩固小结、课堂练习
1、用图表的形式对所讲重点进行清晰地对比整理。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习题,学生共同完成,进而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巩固复习。
(四)作业布置(2分钟)
1、用表格的形式对比归纳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2、理解掌握南北方分界线的地理意义。
四、说板书设计
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有利于清晰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另外,八年级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还有待提高,好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更有利于教师在上课时指明重难点,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五、说教学反思
1、亮点: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不足:由于时间有限,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这是我在今后必须为之努力的地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谢谢
地理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授课内容。我将按说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教学改革这六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课程设置
1、说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就高中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学科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其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中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学期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2、 说课程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通过几节课的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3、 说课时安排:140课时
二,课程内容
高中《地理》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教材,分三册,课程开设二学年,计140课时。其中理论课时130课时,实训10课时。
1, 内容取舍
本课程按照国家统编教材,依据教学大纲统一执行。
2,课程内容
本教材主要讲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其知识内容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以及城乡聚落、农业和工业生产地域、地域联系、旅游活动、人类与环境、地理区域研究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难点: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
三、说课程实施
1、说课程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2、 说课程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3、教学手段
1)、多媒体。
所有教师都采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形式可将活泼、形象、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展现于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2)考评。
考评不是目的、而是教学手段。通过考评,促进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发言,参与讨论;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期末时认真复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针对本门课程举办的社会调查策划与实践大赛,亲身去体验、践行。
(3)作业。
以作业为手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受到教育。
四,课程评价
(1)学习效果考核方式。
我们改变单纯以卷面考试定最终成绩的做法,将学生平时对待本门课程的表现纳入考评范围,重点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综合考核。
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主要由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和课程作业三部分构成),实践成绩占20%(针对本门课程举试讲大赛),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60%(既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又着重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对理论应用的考核)。
(2)、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
学生网上评价;教师期末考试成绩分析;领导听课评价;督导老师随机听课评价;教研室教师听课评价。
总体来讲,教学效果值得肯定,因为近八成的学生肯定了开设本课程的价值,只是价值大小的差别。
五 课程资源
(1)课程教学团队:本课程主讲教师之间团结协作,精研教学,互勉共进。
(2)教学资源: 有多媒体教室,可提供网络教学和影音教学,图书馆可提供全面的教学资料及其他教学资源。
六,教学改革
1, 相对于传统模式的教学,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很大改善。
2, 教学中有两大不足,学生各方面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基本能力欠缺。二是缺乏实践实习的平台,学生体会不到能力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锻炼的积极性。
3, 今后的改革中应加大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线是。课堂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利于学生的发展。为避免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课堂活动中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地理说课稿10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两幅地理景观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2)、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
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二、说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说学习方法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辅以对比法
四、教学程序
教学纲要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用时事法以当前备受关注的“三农”问题引入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形成
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2页中两幅地理景观图,引出区位的含义,并归纳出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用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对两幅地理景观图进行比较,层层设问,最后讨论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活动1:“世界水稻种植分布区域”首先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孟买、北京、罗马的地理位置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三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图,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得出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活动2:“江西泰和县千烟洲的立体业”
说明地形、土壤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用案例教学法,利用“城市周边农业发展变化”,“海南岛大规模蔬菜栽培”等案例来说明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通过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但人类可通过经济技术条件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例如塑料大棚可以改变温度,修筑梯田可以改造地形
用讲述法讲解农业地域的概念
通过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从澳大利亚气温分布、降水分布、人口分布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
训练学生有关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分析能力
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主体性教学的思想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
让学生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用地的结果,让学生学会协调人地关系,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巩固小结
尝试让学生构建本节课框架结构
加强本节知识联系,展示人地关系
四课后思考
查找相关资料,思考影响三明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让学生了解家乡,建设家乡)
五板书设计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的含义
3、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4、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类型
3、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地理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本节课标解读:
1.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2.说出乳蓄业的分布范围,说明乳蓄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节共分为2部分内容“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使用2课时完成教学。
两部分内容都以案例的形式开展。大牧场放牧业以潘帕斯草原为例,重点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教学中应注意对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交通状况和草场条件的改善)是“催化剂”。乳畜业,以西欧乳畜业为例,重点掌握产品种类和分布特点,这里理解欧洲乳畜业的形成条件是关键。乳畜业的规模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当地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目的。
知识与技能: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多个角度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条件,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3.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培养从众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响因素中综合分析,并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从而正确认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生产的.观念和科学的人生观念。
2.借鉴世界状况,探究中国国情寻找发展对策,为我国农业服务。
1.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2.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二.说教法:
讲述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拓展法、启发式读图分析法。
电脑平台、有关图片和录像。
2课时
三.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进而认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通过读图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学习乳蓄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巩固对两种农业类型的认识和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通过读“世界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图、“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图”、“气候图”和“牧牛业景观图”,以及分析潘帕斯大草原的案例,来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范围、形成的区位因素,
1.导入新课:通过视频“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新的学习内容——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新课讲授:第一课时,首先通过展示“世界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图”,引出对大牧场放牧业的初步认识,了解其分布范围;然后通过展示“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图”“气候图”和“牧牛业景观图”,讨论分析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并进行案例分析,学习该种农业的特点;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展示:“中国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图”“交通图”和“内蒙古牧区图”,分组讨论我国内蒙古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第二课时,首先通过设问顺利从大牧场放牧业转入乳蓄业,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乳蓄业的概念;然后通过展示世界乳畜业分布图,了解乳蓄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接着,通过西欧乳蓄业的案例分析,得到乳蓄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其特点。
3.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适当作业,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概念
2.分布
3.区位条件
4.特点
二、乳蓄业
1.概念
2.产品种类
3.重要分布
4.区位条件
5.特点
地理说课稿12
《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五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大气组成、分布、运动的基础上,从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节课还为第四单元的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2.目标确定:
①知士标:理解气团、锋面、低压、高压的概念和形成。
理解锋面系统并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特征。
②能力目标:会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
会阅读天气形势预报图。
③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天气图,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重点之一:对我国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其为重点的原因是:
①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如我国北方夏季的雨,冬季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
②锋面天气掌握之后可以“学以致用”,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重点之二:高低气压的天气特征。其为重点的原因是:
①我国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低压)强烈发展的表现。
②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就是高压系统控制下形成的。
难点之一: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其为难点的依据有二:
①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
②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和被动不易确定。
③锋前锋后的位置不易辨认。
④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的差异不好掌握。
⑤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不好记忆。
难点之二:锋面气旋的理解。其为难点的原因有二:
①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能形成锋面气旋而不形成锋面反气旋。
②水平气流的辐散与辐合难于长久记忆,且易记混淆。
二.说学法:
1.兴趣学习法。本节有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学生求知欲强。
2.手势记忆法。水平气流运动的方向可借手势强化记忆。
3.知识迁移法:锋面知识迁移到生活中,指导学生会看会听天气预报。
三.说教法:
1.多媒体视听教学法:由于本节内容抽象,通过电教模拟演示,可以使抽象思维具体化,有全新的视听感觉。
2.比较教学法:冷暖锋、气旋反气旋,用比较法教学学生记得牢。
四.说程序:
1、导入新课:
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五、讲授新课:
一、锋面系统
㈠锋面构与特点
(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构特点,天气特点)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3.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哪两种类型)
㈡锋面类型与天气
(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表1)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
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
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
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雨,我国冬季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3、高一地理优秀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下)午好,我是来自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自转。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学生初中的科学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运动的基本原理,比如自转角速度、线速度。高中生的好奇心强、观察敏锐,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插入学生自己动手的小实验模拟地球的自转。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自转的意义
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模拟地球的自转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转的意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教学中我突出直观教学,主要采用演示法和情境法。利用地球仪等教具动手演示,将难以观测和想像的地理过程模拟出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形象生动;通过合理创设一些情境,设计恰当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设问质疑,导入新课类比情景,剖析问题创设情景,总结归纳三个环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
设问质疑,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我会这样问同学们: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形的球体)为什么不是正球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怎样解释?从而导入新课。类比情景,剖析问题对于第一部分,我将从方向、周期和速度三方面来讲述地球自转特点。通过让学生拨动地球仪来得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然后我边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边提问: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怎样。这样做能使学生全面认识地球自转方向,为能分析各种地球运转示意图打好基础。
在讲述自转周期时,涉及到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别,由于这个问题较抽象,所以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说明。学生观看完课间后我提出问题:假如今晚八时在某有一位置看到某颗恒星,明晚要在同一位置看到同一颗星,应在什么时刻去看?以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检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多设计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亲合力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由已知引出未知。
在讲解地球自转速度时,通过介绍自转的概念,由学生自己计算得出角速度大小,这样可加深理解。在介绍线速度概念后,显示线速度示意图,由学生得出线速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此时可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最后通过提问两极角速度和线速度怎样,加以巩固。至此,可通过列表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归纳,从上述三方面来对地球自转特点作一小结。
我将创设情境进入新课第二部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通过情境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得出意义一: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通过情境二,炮弹偏离目标来说明第二大意义:水平运动物体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情境三宾馆里的时钟显示不同时刻,得出第三个意义: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通过这三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此时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质。
为了验证自转的存在,我会让同学们自己动脑创建可以证明自转存在的试验,比如先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轻轻放下一根木质细牙签,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个记号,记住牙签的位置,过几个小时后再去看时你就会发现,牙签已经转动了一定角度。
。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平时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为完成上面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模块,从“是什么”到“为什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其与学生的求知欲望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学生的助学者,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启发教师,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地理说课稿13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环节来进行。如能得到各位专家、前辈的指点,不胜感激!
教材解读: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认识我国的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的重要基础,湘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结构组织上,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即对我国冬夏气温的一个概括: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温图(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气温图)、两个活动题(气温图的判读和讨论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阅读材料(探讨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教材对于能力的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和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能够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近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是新的课程标准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等实际出发,在这里我就学生现状作一些分析:
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具备了解气候相应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直观。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的整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本节的教学难点则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的主要因素;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基于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及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了解气温对于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地图信息的能力。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读图比较法,集体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教法;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则采取了合作学习法和总结反思法。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采用情景导入法。
寒假了,许多同学打算利用假期的时间到全国各地游览一番,领略一下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的同学想到有这北极村之称的漠河镇去。有的同学想想着飞到天涯海角海南省,感受一下三亚的碧海蓝天,沙滩椰林还有五指山区的黎村苗寨民族风情
听说漠河和海南的气温和孝感都不一样,有的同学说冬季的时候漠河比孝感要冷的多,而海南比孝感要温暖。同学们在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该准备那些衣物合适呢?
学生在此会和情景产生共鸣:那里的气温究竟和孝感有哪些区别呢?又该准备那些衣物合适?
设计思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外出旅游时该如何选择衣物”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营造出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为后面的教学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来探讨、分析我国的气温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是基于新课程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的课程理念。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2-14,并且用多媒体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气温图的投影,同时在投影上标出漠河和海口的位置,配上两地同一时间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读一月份气温图探讨其特点并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 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指导学生动手在地图册上将0摄氏度等温线画出来,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印象)
② 一月份,我国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③ 一月份,我国海南海口市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④ 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计算:
一月份我国0°C等温线和秦岭--淮河一线重合,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气温在0摄氏度一下。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黑龙江漠河镇的气温在零下三十二摄氏度一下,而海南省海口市的气温在十六摄氏度以上。南北气温相差四十多摄氏度,逐步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
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通过对于我国7月份平均气温图的'判读分析,掌握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并且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
设计思路: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加强学生的对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的感性认识,也激发了学生探究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通过问题驱动试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时,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式;而对于冬夏两季影响气温分布特点的因素分析是本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读图探究形式来引导学生。
(三)、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探讨,每一位小组指定一位学生最后总结概述讨论的结果,在讨论的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材: “①冬至日太阳光照图,②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步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②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③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对于我国气温有何影响?”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白昼时长数据表格: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老师将各小组分析的观点进行加工,概括使学生对于导致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原因理解更趋于合理:
① 冬至日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那么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就越小,吸收的热量也越少。② 纬度越高,昼长越短,吸收的热量也越少。
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北方寒冷除了纬度位置以外,还有其它的因素吗?冬季的时候,我们在听CCTV天气预报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来自某某地方的冷空气?
学生会不约而同地回答:西伯利亚
老师展示出冬季风示意图,学生读图:
① 冬季风影响我国的先后顺序是这么样?
② 冬季风在往南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那些因素的阻挡?(在冬季风示意图上重叠中国的地形图)
学生可以进行分析讨论: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西伯利亚地区,我国北方地区更加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的严寒,而冬季风在翻越了重重山岭南下时,风力不断减弱,所以冬季我国黑龙江北部低温可以可达零下三十摄氏度甚至零下四十多摄氏度。而海南一月份平均气温则在16摄氏度左右。
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的主动合作试学习,分析了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规律,学生对于我国的气温分布规律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体验到了通过主动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的乐趣、成就感,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季南北差异气温大,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呢?老师在此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原因。由于在探讨原因的时候,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提出的思考问题遵循递进式的原则,逐步深入。
地理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初中地理《澳大利亚》。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自主、合作、探究;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基于这些理念,对“澳大利亚”一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在拟定课程目标后,重组教学内容,从网上搜索图片、设计并制作了“澳大利亚” 幻灯片课件 。为学生提供较完备的知识系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探究协作交流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澳大利亚”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的又一个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教材没有直接介绍澳大利亚地理特征,而是选取了几个形象的标题,如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来突出澳大利亚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都隐含在形象的标题中,因而吸引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空间。
就本节课的教学实际来看,课堂需消化的知识容量大,新课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较多,所以如澳大利亚的城市、工业部门等只作简单介绍,而将重点放在独有动物的形成、探究其养羊业的分布以及矿产品的分布上,其目的是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弄懂。
2、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并简单分析说明其特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做出判断。通过阅读有关地图,知道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通过观察澳大利亚丰富而古老的动物物种特征,了解其进化缓慢的原因。通过阅读有关地图,学习分析澳大利亚自然环境对其农业、经济等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懂得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2、理解澳大利亚利用资源与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快速发展经济。
3、重点难点
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在课前充分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采用信息技术,将搜集到的重要信息制作成学习课件。为学生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探究性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图片,来获取地理知识。
(一)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填写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二)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填:填写知识机构提纲,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四、部分教学程序设计:
①“袋鼠之乡”:主要内容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这个内容是澳大利亚在自然环境上与其他国家最大的差别。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图片入手,让学生对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探究性问题“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为了较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对此问题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利用大陆漂移的内容探究此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具体见课件或教案),让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逐步探究,从而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②“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主要介绍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具体程序如下:首先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成就,简介其牧业的发展历史,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进行探究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养羊业的分布,引导学生借助地图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分别探究了解澳大利亚地形、气候特征对农牧业分布特点的影响 ,并引导学生分析自然条件与农牧业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从而对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有一定认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③ 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地形和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容易得出结论:即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然后简单介绍澳大利亚的三大著名城市。
④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设计了 2 个活动,通过阅读材料和读图查找矿产资源分布特点,了解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即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在完成活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通过以上设计的活动 ,希望引起学生对澳大利亚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的探究兴趣,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地理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本节是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第六节内容,主要讲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气候因子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在这些因子长期相互作用下,导致世界各地区气候特点各不相同。由于本部分内容抽象,使得学生对气候类型的特征理解较难,进而影响了对气候类型的判断。因此,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所给的气候材料,深入分析气候图。首先利用气候分布图了解气候的分布;根据前面所学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及影响气候形成因子等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分析各地气候成因及特征,并通过气候统计图对气温、降水要素的进一步分析加深对气候特征的理解,再通过比较法,找出易混淆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最终达到对各种气候类型进行判断的目的。本节内容的安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有很强的逻辑性,是自然地理部分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该部分是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初步根据地图和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对本部分知识应不断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某些气候不熟悉,可选取有关地理素材展示图片可以增加学生对气候特点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点。
2.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2.在活动中锻炼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应用地理信息的技能,
3.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气候,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养成科学的世界观。
3.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区域地理中并解决相关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点。
2.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
五、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即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由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法,直观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1、读图法;2、直观教学法;3、讨论式教学法。
六、说学法: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采取如下的学习法:
(1)合作学习法;(2)讨论式学习法;(3)师生互动学习法。
第四篇:高三地理教学计划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发展,是时候写一份详细的计划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三地理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1
一、总体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本届高三共有学生12个文科班,各班起点不同,基础不同,教学难度较大。
2、教师情况:本届高三共有地理教师只有5人。
3、任务情况分析:
本学期面临高考,时间很紧,任务很重,要对必修地理一、必修地理二、必修地理三、选修地理、区域地理和补充的新课程知识进行系统、全面地二、三轮复习。为了高质量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力争高考中地理考出较好成绩,要求本备课组全体成员同心协力,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集体备课,所以制定本计划请各位老师参照执行。
二、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课本,切实抓牢基础;注重讲练结合,突出能力培养;精细培优扶弱,实现整体推进。
三、采取措施:
(1)加强教学三研究,即研究高考、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把准高考方向和要求。
(2)遵循备考规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中心组、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集群智,增群力;落实高考要求,做到“精细备考,精心设计”,“注重基础,深钻教材”,“讲练结合,提高能力”。
(3)关注新课程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考试命题的特点。对新考试说明要高度关注,把握考纲的变化和要求。如《地理新课程标准》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提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同时针对广东地方特色,注意教材内容与我省政治、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的联系。
(4)充分有效利用好各地地理信息卷。
四、复习总体安排
20xx年3月初—20xx年4月底完成第二轮复习任务。在这一阶段,突出基础知识的相互关联,做到形成系统,拔高能力。对必修地理、选修地理、区域地理和补充的新课程知识进行系统的知识归纳;
20xx年5月初—20xx年5月20日完成第三轮复习任务。在这一阶段,进行知识点专项练习,拟打算按高考试卷分类进行专项设置;
20xx年5月20日至20xx年高考为第四轮复习时间。这一轮主要是针对各类信息及信息卷灵活查漏补缺,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五、活动要求:
1、备课组各成员要按时参加科组、备课组各项活动。备课组活动的内容主要有集体备课,统一命题和阅卷,成绩统计和试卷分析,相互间的听课和评课活动。
2、备课组各成员在集体备课方面应当做到五个统一”,即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重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习题设计统一。每次备课活动要填写好备课记录。
3、集体备课采取中心备课人制度:即每次集体备课,都有一个中心备课人主备,其余成员补充形成二次备课后再到班授课,围绕并落实“五个统一”。电子文档要有备份。
4、中心备课人人必须注意的事项有:
首先要详细的填写我们的集体备课模板,明确新课的教学目的、教学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习题等主要内容的设计。
其次要提出备课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供讨论或总结备课过程中所收获的新的体会。要重视对学情的分析,解决培优扶差的问题。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20xx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二、具体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强化主干知识,重整合提升
紧紧围绕考纲要求,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个知识点,又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既不能有知识盲点,也不能漫天撒网,应以干带支,重在贯通。
自然地理,应讲透原理和规律,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应该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如在学过了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后,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从地理的角度提出我国东北发展商品粮基地的措施:以大规模经营来应对市场竞争;发展先进科技和建立一流的科技服务体系;实行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等。学习了德国鲁尔区的兴起,经济衰退,振兴后,联系我国的一些老工业区如东北老工业区的振兴,煤炭城市焦作的产业转型,宁夏煤城“石嘴山市”经济的转型等都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对于区域地理,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地理的综合复习,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通过对8要素的分析,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所以区域定位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记忆一些重要的经线,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一些典型地理事物的轮廓,一些关键性的符号和注记等能帮助学生区域定位的信息。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区域比较,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学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助于开阔思路,提高能力。
2、抓知识结构,查漏补缺,重内在联系
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重在运用,力求各个击破。
地理属于文理兼备的学科,不仅综合性强,而且逻辑思维性很强。掌握知识的关键在于吃透规律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同时复习不能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应是将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基本技能结合起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复习,将基础知识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延伸,以求达到点线面相结合的知识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并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形成具有地理特点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根据各类知识结构的差异,要突出不同的能力要求。
3、重视文字、突出地理图表,重图文转换能力
强化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从图表中综合归纳出各种信息,并找出有用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
资料、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在复习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重“文”轻“图”,对文字知识机械记忆的多,对地理图表记忆、注意、理解得少。有些学生的复习过程就是背书、记答案的过程。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学生读图、作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高低。复习中要强化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出各种信息,并找出有用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
4、狠抓落实,强化规范答题,重方法技巧培养加强对于“弱点”的针对性训练。
所谓“弱点”大致有两种类型:知识性弱点和非知识性弱点。知识性弱点,就是学生学习中有缺陷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对这样的知识,尤其是每次考试学生必定失误的弱点知识,除加强相关的课本知识复习外,还必须针对弱点强化练习。非知识性弱点,主要指学生的考试习惯和考试素质。如书写不规范,审题不认真、粗心大意,表达不清楚,术语不规范,心理紧张等导致考试失误频频。这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考试,心理辅导才能得以解决。
5、每周认真组织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6、加强练习的批阅和评讲,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3
一、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成绩和高二期末考成绩,高三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们对本届学生的地理学力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一致认为本届学生整体的地理素养较低,基础较薄弱,缺少尖子生,本校学籍学生落后面较大,地理高考备考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有效提升我备课组老师的教学水平,搞好第一轮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订本学期高三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第一轮复习必须紧抓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应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一轮复习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每位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xx--20xx年高考题,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月考后集体备课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答题没有要点也是导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准确审题、规范表述、严谨答题的能力是高三一开始复习老师就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要尽可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
8.落实好每周的有效训练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在网上收集各地的试题,根据教学进度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出好每周的周练题,并对周练的错题进行及时评讲,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四、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安排
内 容
周 次
第一次月考讲评,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人口和民族
第一周
中国地形与气候
第二周
中国河湖(细)、资源、农业、中国工业(粗)
第三周
中国交通、商业、旅游(粗)、北方地区(细)
第四周
南方地区、讲评习题、第二次月考(世界、中国地理为主)
第五周
第二次月考测试讲评、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第六周
港澳台、选修6
第七周
选修6、讲评习题
第八周
必修一第一章、第三次月考(选修6、区域地理为主)
第九周
第三次月考讲评、必修一第一章
第十周
讲评习题、必修一第二
第十一周
必修一第三、四章
第十二周
必修一第五章、讲评习题、第四次月考(必修1、2为主)
第十三周
第四次月考讲评、必修二第一章
第十四周
必修二第二、三章
第十五周
必修二第四、五章
第十六周
必修二第六章、讲评习题、必修三第一章
第十七周
必修三第二、三章 第五次月考(必修2为主)
第十八周
第五次月考讲评、必修三第四
第十九周
必修三第五章、讲评习题
第二十周
专题《地球运动》、《等值线》
第二十一周
专题《天气与气候》期末考试
第二十二周
期末考试讲评、《海南地理》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4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教学要面向高考,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
二、教学要求
1、教师必备的教材和相关材料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二、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选修;初中地理1~4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xx年、20xx年、20xx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新课程卷和广东省地理单科试卷等其他省市的高考试卷以及对高考试题的试卷分析。
2、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
3、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多渠道的获取知识,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以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为本校和全区的高三地理教学创出佳绩。
三、各阶段复习要求
全的高三复习分为四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知识内容、指导思想、目标要求。
第一阶段:
时间安排:开学——第一学期期中
指导思想:明确高考要求,进入复习状态,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
教学任务:地图知识、中国地理(与高中地理必修三相结合)、世界地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注意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的落实,明确单元知识体系、认识知识点间内在关系,避免将知识点零碎的罗列给学生。
目标要求:落实区域位置、掌握区域特征,学会用综合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对比的方法复习世界区域地理的内容,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和区域差异。学会找出事物共性和差异性的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第二阶段:
时间安排:第一学期期中——第一学期期末
指导思想:在系统复习、落实基础同时,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适当强调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建立,能做到纲举目张。各校自命题的阶段检测以检测基础知识的落实为本阶段的目标。
教学任务: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前三个单元的复习。
目标要求: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学习和落实,各校自命题的阶段检测以检测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第三阶段:
时间安排:开学—广州一模考试(3月7日)
指导思想:以自然、人文、专题复习的全面复习为主。在某一区域范围的基础上,会进行相关的自然、人文相关知识的综合复习。明确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大核心问题是本阶段复习的主线。
教学任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高中地理必修二后三个单元,一部分是专题复习。运用知识结构,在知识块的基础上进行知识间的横向联系。(第一轮复习结束)
目标要求:达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具备结合实际进行自然、人文、区域特征的分析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适应高考。
第四阶段:
时间安排:XX一模考试以后
指导思想:提升能力(二轮专题复习),查漏补缺(三轮复习)
教学任务:检查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漏洞,查漏补缺,进行答题训练。回归基础、回归课本,不要盲目的让学生做过多、过难的试题,要根据学生的层次水平精选练习题。认真做好每次的试卷分析。
教学任务:通过做各区县的模拟试题发现问题,针对查出的问题进行重点的突破和练习,不要再做大量的、重复的、已会的试题,巩固基础知识,完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进行答题的强化训练,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充分的知识准备迎接高考。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和年级20xx届教学计划为依据,针对本届学情,制订本计划。
二、教学内容
1.一轮复习选修5(1-3周)
2.二轮复习(重点)(4-14周)
3.三轮复习(15-17周)
三、教学策略
(一)二轮复习基本思路:
1.专题梳理,整合迁移
2.纵横联系,适度综合
3.优化训练,提高能力
(二)二轮复习基本方法:
1.讲,练,改,评,补五环节。
2.精讲:备课是关键,严格参读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进行专题梳理与整合,建立思维导图。
3.精练:试题的编制或改编整合要一定注意其题目的价值及有效性,适量,且针对不同的学情。学生的练在于提高能力和技巧,以及速度和答题规范
4.精批:有练必批,且考试质量分析尤其重要。
5.精评:评知识缺漏,评解题思路,评答题技巧与答题习惯,温故知新。
6.精补:针对错误率高的考题,出变式题,针对系统地理补缺补漏。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三)三轮复习基本思路与方法
1.基本思路:题目引领,回扣教材
突出重点,堵漏补缺
模拟训练,规范提高
2.基本方法:练,评,补,悟
20xx届高三地理高三地理教学进度表
略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6
20xx年云南省高考为新课标的第二届,为了更好迎接本届高考,我们以新课标为指导,根据近几年新课标试卷的命题特点,制定了本届高三的复习备考计划。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为他们20xx高考地理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以下为具体复习计划。
复习计划:
1、复习中国地理(xx年7月—xx年9月)
2、第一轮复习(xx年xx月—xx年3月)完成必修1、2、3
3、第二轮复习(xx年3月—5月)专题复习
4、第三轮复习(xx年5月—6月)综合模拟训练、查缺补漏
具体内容:
1、一轮复习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学科基础能力过关。自然地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技巧,熟记规律原理的内容,并体验其形成过程。基本过程:理清概念—掌握法则—熟记基本原理—变式训练。这块教学内容较难,教学时应从易至难递进,不能在难度上一步到位;
人文地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特别对区位因素的分析,老师可以对每一类型的区位因素构建模式,学生先记忆强化模式,再结合似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同时注重回答问题的基本方式方法。
总之,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关训练。要明确学生掌握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训练目标,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复习时间安排具体如下:
20xx。7。1——20xx。9。30复习中国地理
20xx。xx。1——20xx。xx1地图,等值线和地球
20xx。xx。1——20xx。xx。1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0xx。xx。1——20xx。xx。xx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20xx。xx。xx——20xx。xx。20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
20xx。xx。20——20xx。1。1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20xx。1。1——20xx。1。xx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20xx。1。xx——20xx。2。xx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20xx。2。20——20xx。3。1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20xx。3。1——20xx。3。5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地理信息技术
20xx。3。5——20xx。3。15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
2、二轮复习目标: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提高,实现综合能力突破。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专题为基础,以区域为平台,通过加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全面提高学科思维能力。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升应战能力。时间为20xx。3。15—20xx。5。1主要专题如下:
地理运动专题: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等。
人地关系专题: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区域发展问题。
区位因素专题:包括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交通区位等。
地理图表专题:包括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等。具体的专题设置可以根据本班级的需要安排不同的专题。
3、三轮复习时间为20xx。5。1——20xx。6。1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应试能力,注重查漏补缺和解题技巧的培养。做到精选练题,回归课本。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重原理,讲解题思路。认真理解地理重要的原理、规律。答题时不能就事论事,关键是掌握解题思路。训练解题能力,对解题能力和技巧进行训练。重视答题语言的组织和表述。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7
一、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地理考试成绩,为了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水平,搞好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订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必须紧抓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应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xx—20xx年高考题,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考试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
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答题没有要点也是导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准确审题、规范表述、严谨答题的能力是高三一开始复习我们做老师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要尽可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
8、落实好每周甚至每节的有效训练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在网上收集各地的试题,根据教学进度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出好每周的周练题,并对周练的错题进行及时评讲,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8
本学期主要进行高考一轮复习,高考一轮复习追求基础全面,主要针对所有知识点,夯实基础,牢固识记,真正理解,灵活运用,形成系统条理的知识体系。本阶段复习的依据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按照章节系统复习,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主,构建知识框架。立足课程标准,在复习中抓准知识点,对于课程标准中所列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让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储备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的能力,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主要复习区域地理、地理必修Ⅰ、地理必修Ⅱ、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包括基础知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它是中学地理学习和考试的基础,是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地理必修Ⅰ、地理必修Ⅱ和地理必修Ⅲ是系统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中学地理学习和考试的重点。
教学进度
第一部分 区域地理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 地图
第二章 世界地理
第一节 世界地理概况
第二节 亚洲
第三节 五个重要地区
第四节 六个国家
第三章 中国地理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
第二节 中国人文地理
第三节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四节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
第二部分 必修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结构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
第四节 地球的运动(二)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 大气环境——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
第四节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
第六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变迁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第三部分 必修Ⅱ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联系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第四部分 必修Ⅲ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9
一.工作思路
遵照学校今年本期的工作计划,我们高三地理科在本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取得XX年高考的优异成绩。
二.工作目标
1.上好每堂课,规范课堂教学。根据XX年考试说明,逐一落实考点。努力完成学校下荙的高考任务。上重点线的人数超过目标上本科线的人数超过要求上专科线的人数超过98%。开展培优和补差的工作关注尖子生力争在XX年的高考中再现地理学科的辉煌。
2.按质按量完成学校在创建工作中所下荙的各项工作。根据教学处和教务处各项工作计划高三地理科要求每位教师完成教育教学档案资料工作(包括教师个人计划、总结、教案、听课本、积分册;教研组计划、总结、教研
活动报表;科组计划、总结、教研活动报表、第二课堂活动报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工作80%以上的教师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覆盖率50%以上;能纯熟制作开发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3.按新高考的要求上好每一堂课,做到考点过关,能力过关。
三、工作要求
在第一轮复习中,坚持从严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钻研考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着眼教材,建立必修概念系统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1)全面了解教材,掌握重点。
(2)突出主干,落实基础,做好用好概念系统化。
(3)留意总结,特殊是地理事现象、规律分析与归纳。
2、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集体备课: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课,要在掌握高考方向的基础上备课,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课。
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聪明。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按学校安排本科组每周于周三下午第八节在五楼教师办公室进行。
(2)上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补差提优。要留意做到讲练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3)课后反思:总结课堂得失,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求进步。
(4)完善听课制度,取长补短,年轻老师多向老教师学习,共同提高。
(5)遵照学校安排,坚持做好教学常规。
3、全面备考,习题精选、精练、精评
坚定执行学校提出的习题系列化教学要求,对试题要精心组合。从不同的习题难度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上合理安排学生训练时间。试题讲解要及时,要讲透,要留意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培养,回元强调答题的规范化,地理语言的专业化。提高学生的解题析题能力。
四.工作措施
为荙到今年的高考目标我们高三地理科a组决心: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既要质量、又元数量。清楚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每节课,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还是以夯实基础为主,在高考中提高基础分;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力争提高第二卷的分数。为荙到这一目的,我们全体高三教师要齐心协力,
共同抓重点,释疑点,收集今年的高考信息。
2.切实搞好培优和补差的工作,培优工作主要由周、罗老师负责,对象主要以第一层次班的学生为主,清楚措施是:关注尖子学生答题的正确规范,上课加大容量;每两周训练一套高质量的模仿试题;与尖子生进行个别谈话
辅导。对基础较差学生的补差工作主措施是,按照考纲的要求落实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考生的知识水平是衡量高考的成败标准,但是,考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考生的思想负担过重,精神过度紧张,势必影响到考生的知识水平的畸形发挥。临考之际,良好心理状态是十分重
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好的心态,不要使学生在平时的考试中患得患失,要培养他们大度的心理。
4.加强文科地理的教学,本期文科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一轮专题复习任务、讲练结合,夯实基础,为深圳一模、二模和高考作预备。
5.配合各部门做好各项工作,科组及老师果断按质按量完成各项任务。
附一:每周一测安排表:
出题人
第一次 李修福
第二次 谢新春
第三次 周义
第四次 罗明军
第五次 李修福
第六次 谢新春
第七次 周义
第八次 罗明军
…
…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10
一、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地理。
2)教材使用情况:湘教版必修1——3。
3、任课班级: 高三(4)。
4、本学期周课时:3或5。
5、计划教学时数:90(包括假日活动)。
6、已完成教学情况:无。
二、教学计划。
根据新课标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并按市教研室和学校的要求,本学期进行第一轮复习,为了更好的指导好高三地理高考复习,特制定复习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复习内容:必修1——必修3,地球和地图。
(二)复习时间:从20xx年9月1日至20xx年1月,共21周。
(三)复习安排:
第1周 必修一 1.1——1.2
第2——4周 1.3
第5周 1.4,2.1——2.2
第6-7周 2.3
第8周 2.4,3.1——3.2
第9周 3.3
第10周 4.1——4.2
第11周 4.3——4.4
第12周 必修二 1.1——1.3
第13周 1.4,2.1——2.2
第14周 2.3,3.1——3.2
第15周 3.2——3.4
第16周 4.1——4.4
第17周 1.1——1.4
第18周 2.1——2.3
第19周 2.4——2.6
第20周 3.1——3.4
第21周 复习考试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11
一、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教学是面向高考的教学,因此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20xx年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及本届学情为依据制定本计划。
二、教学目的
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
三、具体复习计划及对策
全高三复习分三轮:
第一轮复习,从20xx年7月底到20xx年3月底,通读教材,主要是基础能力过关。
复习对策:1,对照考纲,夯实基础不遗漏,扫清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地理知识都进行梳理和归纳,使之系统化。
2,分析近年高考的新变化,把握高考脉搏;
3,实行滚动复习,做到适当回顾,合理练习(复习过的内容),提升应用能力。
4,全面阅读教材,掌握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5,狠抓落实,特别注意目标生中地理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
6,合理安排考与练,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归纳考试和练习中反映出的自己在知识、能力及方法上的缺漏,在日后学习中注意调整提高。
第二轮复习,20xx年3月底至5月中,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提高
.复习对策:本轮复习可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专题为基础,以区域为平台,通过加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全面提高学科思维能力.。
1,自然地理原理的图式化:自然地理的很多原理,其实都蕴涵在某些图式中,而图就在课本上;
2,人文地理思维的模式化;
3,热点区域联系的自然化:(1)不盲目追逐热点;(2)多联系自然地理特征,少联系人文特征.
第三轮复习:20xx年5月中至5月底,注重查漏补缺和解题技巧的培养。
复习对策:注重,精选练题,,回归课本,,个别辅导.
1、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
2、重地图,抓区域核心。
3、重原理,讲解题思路。
4、关注热点,了解热点问题的地理背景。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12
一、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复习必须以提高学生高考应试能力为目标,以地理教材、《考试大纲》为依据,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要处理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价值观,而地理价值观的核心是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社会热点的核心应体现出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合理而有效地安排好“三轮”复习,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优势,加强学科内的综合,关注国内国际的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
二、高三地理复习时间安排
1。第一轮复习(20xx年7月—20xx年2月)
世界地理部分(20xx年7月)
中国地理部分(20xx年8月)
选修二(新课)(中国区域整治)(20xx年9月—20xx年xx月中旬)
自然地理部分(20xx年xx月中旬—20xx年xx月)
人文地理部分(20xx年1月—20xx年2月)
2。第二轮复习(20xx年3月—4月)——地理专题复习
3。第三轮复习(20xx年5月)——热点问题、综合复习
三、第一轮复习基本思路及教学建议
1、继续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深入理解高考命题精神
(1)地理《考试说明》提出的考试性质、考试目标和范围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学习、领会和落实,以此指导下阶段的复习工作。
(2)在认真研究20xx年的“文综”考题和地理试题后,我们认为,在内容上对来年高考进行推进没有太大意义,而应通过研究考题,逐步理解和领悟考试说明中对能力要求的具体含义。
(3)《考试说明》规定内容范围都是学生能力的载体,也是地理高考试题的载体,需要认真学习。同时,我们要突出重点,明确地图空间概念、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五个主攻目标。
2、全面复习,突出主干,落实基础,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
(1)“文综”考试涉及政、史、地三门学科,对每个学科而言,考试内容极为有限,这有限的内容仅仅是对学科内容的抽取,而这种抽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每一年高考试题都是变化的、求新的、不可能重复的、不可预测的。因此唯有全面复习,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应对综合考试。
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不可能深入。掌握好学科的基本知识,就为解决综合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紧密相连的,而不是分离的两个概念。要重视复习地理基础主干知识,因为基础主干知识是考查的重点。
(2)高考以能力立意,不可能对知识点直接考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知识的教学,因为基础知识是能力形成的载体,足够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形成能力。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和应用。
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不仅是学习的结果,更应该把它看成是学习的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知识才从个别的、零散的,逐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才能融入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中来,才可能灵活运用。
3、熟悉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区域,讲透自然地理原理,用活人文地理观点,探讨中国发展问题
高三地理复习内容可分为三大板块,即区域地理(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区域地理的复习,具有基础性和常识性的特点,又有综合性的特点。高三复习应从区域地理出发,最后再回到区域。同时,区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任何一个区域都是由多个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区域地理自然成为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高三复习以区域作为综合和运用知识的基础,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综合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然地理的复习,重点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自然地理是学科内容综合的重点,高考比较难的题主要是涉及这部分内容。复习时注意让学生不仅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过程,还要能够读懂各种地图。
人文地理的复习,主要是观念和结论的教学,重在运用。人文地理的复习,通过一些具体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如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求学生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对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作出分析和评价。人文地理往往是跨学科综合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复习时要注意对资料(文字和数据资料)所承载的有效信息的提取、分析、归纳和综合,重点是教给学生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4、关注社会热点,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把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的复习贯穿于整个复习教学的始终
以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命题是综合考试的重要特点。复习时教师总习惯把学科知识的复习,学生能力的训练,社会热点、重大事件的复习作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更有效的做法应该是:将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的复习与相关的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并贯穿整个复习教学的始终。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和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教学联系实际,联系具体的社会生活,是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养成有思考、关注社会的习惯,进而学会思考,学会运用知识,逐步形成综合能力。
5、强化地理思维能力训练,学会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
无论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是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都离不开思维能力的训练。高考有多种能力的要求,其中思维能力最为重要。
建议:针对社会现实,确定专题性主题进行综合认识、多角度认识,并提出解决方案。往的高考题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材料,可以研究这些题目的设计思路、设问角度、思维价值进行系列训练,精选各地较有价值的练习题,进行一些研究。
6、经常应用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综合地理信息的应考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题经常以“地图”作为切入点,再设置与历史、地理、政治三门学科相关的问题。学生读图、作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要让学生经常接触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变式图”、“叠加图”和“区域图”,多看、多画、多练,在自己的大脑里储存大量的图像信息。
7、落实地理空间定位
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通过利用经纬线,大洲、大洋轮廓,河湖、海湾形态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事象空间定位的参照体系,强化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形成空间逻辑能力。
四、第二轮专题复习——采用专题模式
专题整合、强化主干、构建体系、提升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多练图表、扩展思维、控制深度
专题一地形图
专题二光照图
专题三等值线图
专题四图像图表
专题五区位因素
专题六地理规律
专题七地理空间定位
五、第三轮热点专题复习
热点专题复习、文综套题训练
热身训练、查漏补缺、完善自我、和谐高考
关注热点、留心细节、多思多问、调整状态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13
一、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期,关系到20xx年高考的成败,关系到本届毕业生的前途,所以本学期教学工作绝不能懈怠,必须尽全力保质保量完成,确保20xx届高考圆满成功。为此特制定本期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以20xx年高考说明地理科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二、教学内容分析:
高三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中学教学计划的要求,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且要照顾到同其他学科的配合。
高三复习的内容不是讲教材重新在讲一遍,而是经过整合后的一个全面的复习方案。复习方案的依据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和高考考试的对初、高中必修和选修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分为“地球、地图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四大部分进行。整合的目的是使学科知识能够体现系统性,学生在学习是易于形成学科系统的知识,对分析地理问题能够更加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便于理解学科知识间的关系。对于高三阶段的复习来讲,知道如何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去落实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的要求。
三、教学计划安排表:
四、主要措施
1、加强教研,备课组几位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多进行集中研讨。
2、细心辅导学生,认真讲评试卷,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
3、分工协作,整合地理知识。
4、注重高考信息,注重研究考纲。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14
影响这两大核心问题是本阶段复习的主线。在系统复习、落实基础同时,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适当强调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建立,能做到纲举目张。
第一阶段:
时间安排:学期期中——学期期末
指导思想:以人文地理的全面复习为主。在某一区域范围的基础上,会进行相关的自然、人文相关知识的综合复习。
教学任务:完成高中地理(必修2)的复习。
目标要求:落实区域位置、掌握区域特征,学会用综合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和区域差异。学会找出事物共性和差异性的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学习和落实。
第二阶段:
1.抓住重点主干知识,突破难点,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复习过程中不留盲点,重点放在梳理知识系统,强化知识的逻辑性与层次性
2.充分重视利用地图,注意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分析、比较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产实际、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的能力
3.有针对性地做练习。有针对性地训练,不搞题海战术。高三的学生时间很宝贵,只有科学有效的安排好课堂训练,才能减少浪费。因此要“精讲、精练、精批、精评”,做到讲练结合,单元过关:解决好以讲代练问题,学生懂的不要讲,从而提高效率。
4.教学研究上关注高考试卷的命题趋势和走向。江苏省地理高考命题强调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会在坚持对重点知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的同时,突出对能力的考查,适当加大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时代性和综合性。因此我们同组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以及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备课讨论交流。在教学与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重点落实《考试说明》的能力水平要求,把教学内容与之对号入座,使知识与能力形成网络。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15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以省、市、区及学校教学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开展“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和“学查究”活动为契机,突出高三备考、进一步加强高三教学的核心地位;以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同时加强科研能力培养,使全备课组老师教学、教改、教研水平全面提高,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
二、主要任务目标
1。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的,20xx年高考为重要目标,确保高三地理教学在全市同比优先位次。力争在全区模拟考试、全市各次调研考试保持同比优势并夺取20xx年高考胜利,为学生进入高校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积极推行“先学后教、讲练结合、当堂达标”十二字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构建“三为主、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学情,钻研教法,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出发点,教学以学生的需要为宗旨,老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真正落实。
3。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争做“名师”。全组老师遵循成型-成才-成家的成长道路,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材,钻研教法,大胆教改,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争做学者型、研究型的教育专家。
三、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基础差别较大,少数学生基础较好,学习主动性强,但探究的理念不足,研究的深度不够;而大部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做题的规范性不够。但是目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性较强,有很浓的求知欲望,应该说学生的潜能还很大,我们相信在高三一年里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主要工作和措施
1。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的效度,发挥集体智慧,认真开展备课、听课、说课活动。
备课:提前一周确定主备人,由主备人先说课,然后由备课组共同研讨,细化到每一堂课的各个环节,形成一致意见后,再定出样案和各人的详案,
听课:坚持全组全员听课和推门听课活动,认真填写听课记录,环节齐全,特别要重视教学建议与评课意见的填写,点明授课人的优点和不足,做到取长补短。
评课:评课要实事求是,既肯定授课人的优点,又不能回避缺点,针对缺点和不足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求完善和共同进步。
2。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
第一,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继续深入开展“教学案”模式的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注重教材研讨及教法研究,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整理,写成论文。
第三,积极使用本校新的教学模式,力求灵活运用。
第四,加强分层教学,搞好分类推进。
3。进行科学规范考核。
第一,每节课都有当堂达标练习题。
第二,每单元(或专题)都有单元过关题。
第三,每册编写阶段性测试题。
第四,区统考和全市调研考试都编写模拟考试题。
备课组对各类题目全批全改,找出易错点、找出学生的知识缺失,尤其是能力缺陷,并在授课过程中重点强调,加以纠正。
第五篇:高三地理工作总结
高三地理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我担任了高三地理教学工作,为了今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特对过去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依据考纲,立足课本,夯实双基
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考纲,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网络的构成。这也比较符合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
二、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基础。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加强空间思维训练,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促进我们的整体思维观形成。
高三地理复习中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紧扣大纲,立足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观念,加强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以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有价值,抓住主干知识,注重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紧紧把握住区域特征认定及其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