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小班主题教案《摇篮曲》及教学反思
小班主题教案《摇篮曲》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习表演歌曲,创编抱娃娃的简单动作,让幼儿在欣赏活动中感受摇篮曲的安静、优美,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和习惯,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主题《摇篮曲》含反思教案吧。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在欣赏活动中感受摇篮曲的安静、优美,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和习惯。
2、学习表演歌曲,鼓励幼儿创编抱娃娃的简单动作。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让幼儿体会游戏的乐趣,发展幼儿开朗,乐观的性格。
教学准备:
1、录音磁带、娃娃人手一个、小床一张。
2、设置一个娃娃睡在摇篮里的情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说出歌词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两首乐曲的不同性质。
教学过程:
一、幼儿抱娃娃进活动室。
1、师:天黑了,星星眨着眼睛出来了,月亮也升上了天,娃娃也困了,宝宝,你们有什么办法哄娃娃睡觉呀?
2、幼儿讨论交流,请出个别幼儿来回答。
二、欣赏“摇篮曲”。
1、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好呀,可是除了这些办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给娃娃听音乐哄她睡觉呢,你们听..….2、播放“摇篮曲”(第一遍),幼儿欣赏、感受。
3、师:我的娃娃听着音乐睡着了,你们的娃娃睡着了吗?(睡着了)那我们一起把娃娃放到摇篮里好吗?
4、师小结:娃娃睡觉的时候听的音乐轻轻的,柔柔的,很好听,这样娃娃很快就能睡着了,这种音乐我们叫它“摇篮曲”。
5、再次欣赏(第二遍),我们来听听摇篮曲里唱了些什么?
6、师提问:你们听到摇篮曲里唱了些什么?鼓励幼儿跟着一起哼唱。幼儿学习完整演唱“摇篮曲”,引导幼儿用轻柔、优美的歌声演唱,表现“摇篮曲”的安静、优美。
三、表演“摇篮曲”。
1、师播放“娃娃哭声”:哎呀!娃娃哭了,快把娃娃抱起来,我们一起哼着“摇篮曲”,摇着娃娃睡觉吧。
2、师:xxx的娃娃不哭了,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抱娃娃睡觉的。请出不同的抱娃娃姿势的幼儿来表演一下,鼓励其他幼儿模仿他们的抱娃娃动作。
3、集体完整地表演“摇篮曲”,娃娃睡着后(即歌曲结束后)提示幼儿把娃娃轻轻地放到小床上,盖好小被子,让娃娃安睡!
四、复习歌曲“不要妈妈抱”。
师:你们的娃娃还小,需要别人抱。我们小班的朋友们已经长大了,不要妈妈抱了对吗?
1、复习演唱歌曲。老师和幼儿一起跟着音乐自己创编简单的动作,边唱边做。
2、师:哦,我们小班的朋友们真的长大喽!(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幼儿每人抱一个娃娃,边欣赏乐曲边摇娃娃睡觉,风起了,会给娃娃盖被子,体验父母的辛苦。教学活动在舒缓、优美的乐曲中结束。
教学反思:
幼儿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可见生活已有经验对幼儿学习的重要性。尤其象音乐欣赏类型这种对小班幼儿而言相对较抽象的内容,更应顾及到他们的已有经验与需要。“摇篮曲”中妈妈与孩子的爱抚、关爱等正是小班幼儿特别需要、印象深刻的生活经验。由于小班的孩子们对父母的依恋很敏感,常常会有孩子想家,想爸爸、妈妈。幼儿认知、情感等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活动中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更能理解音乐性质、乐意表现音乐。在欣赏《摇篮曲》时,他们不仅能用安静柔和的嗓声演唱,而且能用动作表示对娃娃的关心:有的幼儿做拍娃娃的动作;有的幼儿做摇摇篮的动作;还有的幼儿做轻抚娃娃的动作,体现了美好的情感。这种生活经验的自然整合,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积极丰富的情感是幼儿终身收益、也是他们当前非常需要满足与发展的内容之一。
活动中创设了哄宝宝睡觉的场景。通过游戏,满足幼儿各种情感的需要与发展。如让幼儿扮演妈妈、爸爸,这样在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性质的同时,满足了幼儿非常想要模仿成人这类情感的需求。活动给予孩子的并非只是一首能哄宝宝睡觉的摇篮曲,更是一首让每样事物都入睡的舒缓、安静、优美的摇篮曲。这才是摇篮曲欣赏的更高价值。
不足之处:
但在引导幼儿创编抱娃娃动作的时候,如果能再给幼儿多一点拓展的机会的话,也许孩子们创编出来的动作也就更加贴近生活了。
一次活动的成功,并不代表了全部,要让孩子们真正有发展,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生活感受、艺术感受,教师有责任在天长日久的日常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让这种爱的教育价值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得以潜移默化的延续和升华。
本文扩展阅读:摇篮曲,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则带摇篮的动荡感。许多大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有这种歌曲。由于音乐平易、动人,常被改编为器乐独奏曲。此外也有专为器乐写的摇篮曲。
第二篇:摇篮曲教案及反思
《摇篮曲》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2、通过《摇篮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心。
3、了解摇篮曲的音乐体裁特征和音乐家舒伯特,初步感受中外《摇篮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附点音符、了解装饰音的唱法;认识四四拍;
2、导学生用“轻、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愉快的梦》进教室。(音乐在播放中渐弱)
二、导入
欢迎大家回到我的音乐课堂,下面播放一段录音,请大家仔细听
1、婴儿的哭声,然后是唱摇篮曲的声音。1)你们刚才听到什么?。
那你们知道刚刚在唱的是什么歌吗?
2、介绍摇篮曲,了解舒伯特
摇篮曲,是妈妈哄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
前面听到的这首《摇篮曲》是十九世纪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作品。
下面就由音乐小博士带我们一起认识舒伯特(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德文: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828年)奥地利作曲家音乐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后人评价为“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1]。
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和他的《摇篮曲》听完音乐小博士的介绍,谁来说一说:从舒伯特的故事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他在饥寒交迫的时候还坚持做什么?(师小结:嗯,舒伯特真是个了不起的音乐家,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要像舒伯特那样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1、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聆听《摇篮曲》,重温在妈妈怀里睡觉的那种感觉。
4、师问:听完歌曲,有谁来说说这首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是怎么样的?
速度:稍慢;力度:轻柔、舒缓;情绪:优美、抒情;那谁再来说说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很好,四四拍。)
5.有谁知道四四拍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
(对啦,强、弱、次强、弱,我们一起用两个全手掌拍出强拍,用半手掌拍出次强拍,弱拍分别拍在肩膀上)
三、歌曲学唱
1、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这首《摇篮曲》的乐谱,这首歌曲可以分为两个乐段,每个乐段有两个乐句组成,谁来说说哪些乐句是相同的?
(你观察得很仔细!
现在请大家跟着钢琴一起轻声学唱歌谱)2.跟琴轻唱歌谱。
(唱谱过程中你们觉得那些地方比较不容易唱好)
1.重点练唱带附点与装饰音的乐句(先来看看看这两个小节乐谱有什么不同?对,这个小节多了两个小小的音我们把它称为“装饰音”,装饰音在这里起到修饰作用,不占时值,很好,我们再来看这两个小节乐谱有什么不同,这个2音后面多了一个点,我们把它称为附点。。附点是前面这个音节拍的延长,无论前面那个音有几拍,附点都是等于前一个音时值的一半,在这里前面这个音是几拍,对,一拍,它的一半是多少?很好,半拍。也就是说这个附点四分音符是几拍?一拍半。
接下来一起听辨这两组乐谱,先听辨第一组,哪一个是带装饰音的,哪一个是不带装饰音的?。。
(你的耳朵真灵!)我们在演唱装饰音的时候要自然、轻声一带而过的感觉。一起跟琴试一下。
再听第二组,哪一个乐句是有带附点四分音符的哪一个是没有的。哪个乐句更能表现摇篮“摇荡的的感觉”。)对比演唱带附点和不带附点的不同,引导唱好附点节奏。
4现在我们跟着琴再把旋律学唱一遍然后加入歌词。5接下来请大家跟着歌曲录音,完整的再唱一遍。
四、课堂拓展
(一)1、导入:刚才我们唱的是外国的《摇篮曲》,其实《摇篮曲》我们中国也有,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感受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一样?(你的耳朵真灵)(从歌词入手哪一首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同点: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旋律舒展、大方;后者通过环境描述进行含蓄的表达,曲调极富中华民族特色。)
2.但是这两首歌曲也有个共同点,他们表达了一种共同的爱:谁来说说是什么?(母爱)真棒!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二)1、舒伯特的《摇篮曲》我们已经学会了,现在我们试着改编里面的歌词,变成一首《献给妈妈的摇篮曲》。
2、选择2—1首进行幻灯展示,现在请你们这组的同学派一个代表唱一唱你们的作品。
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看来我们的班的音乐天才真不少!
五、小结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为了让学生能够归纳出摇篮曲的特点,先是让学生聆听由童声合唱团演唱的,然后再找乐句时由我唱一遍,我发现学生还是比较喜欢。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中,老师的范唱还是完全有必要的,学生对教师的感情与对歌唱家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她们喜欢老师的展现。老师认真唱了,哪怕不是那么完美,但也能得学生的认同。
这节课,存在着一些问题,课后,我感觉自己对一节综合科的环节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特别是在学生的情绪调动上和平时声音的训练上还要多下功夫。
第三篇:摇篮曲教学反思
《摇篮曲》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摇篮曲》欣赏课之前,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欣赏课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否能改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传统的欣赏课,多半是老师说,学生听,老师说得多,音乐聆听得少,往往老师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那么如何在欣赏课中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摇篮曲》的种类很多,世界各地都有风格不同的《摇篮曲》,为了使学生能拓宽学习的路子,首先,我给学生布置回家自己欣赏喜欢的《摇篮曲》的作业,当时,我很有顾虑,对学生的欣赏能力缺乏信心,没想到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学生通过自学,搜集了各种不同风格和不同表演形式的《摇篮曲》,如大提琴演奏的《摇篮曲》、钢琴独奏的《摇篮曲》、还有搜集了具有闽南风格的《摇篮曲》,根据学生所搜集的音乐信息,在欣赏课中交流自己的感受,老师只是在课堂里成为一位组织者,通过这一方式转变了学生被动为主动的学通过学生的交流,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欣赏课怎样才能做到让音乐使学生感动,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 一切音乐教育活动都是从听开始的,但听的活动不是单一的接受,而是要让学生主动的去参与和主动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去领悟、去想象,用感情去体验。例如:当学生欣赏东北摇篮曲后,老师问:“同学们,也许你已不记得妈妈摇你入睡时的情景,但是你从影片中,从邻居那里,一定感受到了。”话音刚落,有同学便举手说:“老师,我可以为大家搭一个摇篮”这位同学便指导大家搭起了一个大摇篮,可是,同学在摇的时候总是你碰我,我碰你的,摇篮摇起来既不稳,又不安静,这时,有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他告诉同学们,摇篮在摇的时候应该是向同一方向的,在这位同学的指导下,一个温馨、舒适的大摇篮便搭好了,在老师优美动听的歌声中,摇篮在轻轻摇晃,显得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音乐的美让学生感动,从音乐中学生感受到了伟大母亲无私的爱。为此,引发了课堂最后的一段精彩的师生对话: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什么?有的说:“妈妈您辛苦了,我永远爱你……”、有的说:“妈妈,您的恩情我永远报答不完……”。同学们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真让我也感动了,课堂上我看到了有些同学眼眶里含着泪,这一代人,他们太需要这种感到了,这些话,也许他们长这么大,从没对妈妈说过,是音乐让他们感动了,达到了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
通过实践,欣赏课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体验美、理解美、认识美、创造美。
当然,在这节课上完之后,我对课堂中个别环节有进一步的思考,例如:当学生搭起了一个大摇篮,随着优美的歌声轻轻摇晃的时候,我突然想让一部分同学跟老师一起用唱的形式来感受音乐,于是,打断了同学的表演,破坏了音乐的整体性。再如:学生在介绍闽南风格的《摇篮曲》时,除了让学生读一读歌词外,应该让学生再唱一唱,可能效果会更好。
总之,通过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在每一堂音乐课中,我们的每一个不经意,对学生来说都是经意的,教师不是一个谋身的职业,而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让音乐课堂永远充满活力。
第四篇:摇篮曲教学反思
摇篮曲教学反思
摇篮曲>教学反思
(一)通过教学歌曲《摇篮曲》,使我感触颇深。他又一次使我深刻的体会到>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的教学过程能够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和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更充分的展示他们的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并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唱、想象和创造,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教师就特别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所以,从课的开始到结束,听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
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他们投入地学习、专注地思考、动情地回答,非常感动。在这一课里,我从情感体验入手,引领学生尽快入境。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乐曲情感的把握,通过自主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轻易地掌握了歌曲的难点,理解了歌曲的意境。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到了乐曲理不清,斩不断的母爱之情。而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中我力求对学生表现出了应有的热情和宽容,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母爱关系,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本教学活动中,基本实施程序是:
利用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多媒体展示等,创设情景――学生听音乐、唱歌、表演等,参与活动――学生领悟母子情深,情感体验内化。
运用音乐、语言、多媒体等,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摇篮曲教学反思
(二)《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和音乐鉴赏等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1、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不单单以学会歌曲为最终的目标,而是通过音乐聆听、不同风格《摇篮曲》的欣赏、分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和鼓励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6/8拍子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唱、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从情感体验入手,引领学生尽快入境。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到了乐曲理不清,斩不断的母爱之情。而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中我力求对学生表现出了应有的热情和宽容,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母爱关系,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不足之处:忽略了要给全体学生展示的机会,并且在学会歌曲后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多表现歌曲,那样会更完善。
摇篮曲教学反思
(三)本课的魂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营造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引导学生用情学用情唱。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是不太容易回忆起儿时躺在摇篮里、躺在妈妈怀里的感觉了,所以在一开始导入新课时,我特别注重音乐情景的创设,希望能让学生一下就能融入到这一节课中来。并能希望将这种安宁、温馨的气氛,贯穿于整节之中。另外,在我的导语中还说道“你们想不想为妈妈唱上一首《摇篮曲》,让她睡一个好觉?”其实,这一导语不但是顺利的过度到下一个新授环节,还与拓展部分“简单的改变两个地方的歌词,成为一首献给妈妈的《摇篮曲》”相互联系。使整节课前后呼应比较连贯。
在新授的第二次聆听中,我要求学生跟着音乐,把躺在妈妈怀里、躺在摇篮里的那种感觉,用动作表现出来。其实律动教学在六年级的日常教学是不太用的,而且学生也不是很喜欢,不太愿意去动。但是我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多一次聆听来感受歌曲;二是为了通过动作的变化,让学生感受两个乐段的不同。
在难点前倚音的解决中,从唱谱到唱词一直都有问题。在唱谱时我采用听唱法教学,有同学会唱的就让小老师教一教。在歌词教唱时,由于第一段歌词有两个“快”,所以把原来的难点更复杂化了。在试教中,我是问学生“第一个“快”唱几拍?唱几个音?第二个“快”唱几拍?唱几个音?”。然后再让学生跟我小哑巴唱再到轻声唱。但是这样的效果不太好在后面巩固的时候问题还是存在,所以我进行了改变。通过聆听我演唱难点,然后在寻找第一个“快”唱几个音?第二个“快”唱几个音?这样学生聆听的注意力就更为的集中了,也可以很自然的增加了聆听的次数。
在歌曲情感处理中,我是主要通过自己的演唱和动作,提醒学生歌曲的两个乐段。同时我的演唱也可以节省时间,因为播放音乐的话一下子就是两段。另外更加的突出两个乐段的变化。以便学生的寻找和演唱。因为这首歌本身的两个乐段变化不是很大,所以学生在演唱时也不是非常的明显。但能感觉到学生还是去这样努力去做了。
课堂拓展我主要设计了两个:
一、中外《摇篮曲》的对比,寻找异同。让学生增长了音乐知识,开拓了眼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加入适当的课外知识,来充实课堂。
二、通过最少、最简单的改动,使学生能够体会妈妈的爱,同时也作为学生献给妈妈最珍贵的>礼物。
第五篇:摇篮曲教学反思
《摇篮曲》教学反思
仙台镇初级中学:杨军丽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人成长周期中的特殊阶段,他们要显现出自己的“成熟”。而把《摇篮曲》看作是“小儿科”的事,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因此,如何让中学生品位出《摇篮曲》的艺术价值、体验歌曲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并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就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在备课的过程中,从优美、温馨的旋律中,我深深地感悟到母亲慈祥的形象。我思考着如何让这种“感动”也能在学生的心中引起共鸣,改变这些远离“摇篮时代”的中学生对《摇篮曲》的认识,使他们从中受到爱的感染、美的享受,从中认识到《摇篮曲》的审美价值。本课教学通过情感教育实现审美教育,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多方位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围绕一个“情”字组合教学内容,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唤起学生对母亲的爱,演唱好歌曲《摇篮曲》,在和谐温馨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感官的愉悦,情感的领悟,理智的鉴赏、审美的体验。因此,本课的基本流程:
1、创设情景-——听《摇篮曲》。以谈话探讨母爱导入新课,温馨的画面,伴着轻柔的歌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活动体验——唱《摇篮曲》。通过聆听、表演、演唱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摇篮曲的风格特征,感受摇篮曲的柔美,并能较好的演唱《摇篮曲》。
3、聆听感知——赏中国东北《摇篮曲》和舒伯特《摇篮曲》。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了歌曲的内涵。
4、拓展延伸——爱《摇篮曲》,观看动物母爱、人类母爱及地震母爱图片,使学生对母爱更有深深的感受,对摇篮曲有了更深的体会,学会爱母亲,爱亲人。
不足之处: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不像其他的摇篮曲那样简单易学,加上其内容、内涵却意义深远,由于课堂时间紧凑,课中学生对作品的把握、声乐技巧的运用还不够到位,今后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进一步引导提高。
2017年4月10日
《摇篮曲》 教学反思
仙台镇初级中学:杨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