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泡泡》及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泡泡》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泡泡》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一次课间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小女孩在吹泡泡,后面跟了一大群孩子,他们又跑又跳地去追打泡泡,玩得甭提有多高兴了。孩子们玩泡泡的情景触发了我的灵感,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玩泡泡,那我们就来做一个和泡泡有关的游戏或者活动吧。于是,我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利用本土资源制作吹泡泡用的泡泡水和不同形状的吹泡器,让幼儿通过实验来体验发现的乐趣,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发现的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
活动准备
1.用铁丝做成不同形状的铁丝框,自制的泡泡水,纸杯若干个。
2.儿歌《吹泡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幼互问好。
2.导入课题。
师出示泡泡水和吹泡器,请幼儿说说这是用来做什么的。引起幼儿吹泡泡的兴趣。
二.基础部分
(一).出示圆形吹泡器,幼儿观察吹泡器的形状,并想象它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幼儿相互讨论,大胆想象)
1.指名回答讨论结果。
2.幼儿动手用准备好的圆形吹泡器吹泡泡,验证自己的想象。
3.请幼儿说说自己实验的结果。(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并及时表扬)
4.师小结:圆形的吹泡器会吹出圆形的泡泡。
(二)认识其他形状的吹泡器,猜测泡泡形状
1,出示正方形吹泡器,指名说出它的形状。再思考:正方形吹泡器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2,依次认识长方形吹泡器和三角形吹泡器。
3,分别猜测这两种吹泡器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4,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幼儿分组吹泡泡
孩子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刚才的想法呢?(激发幼儿做实验的兴趣)老师给宝贝们准备了很多吹泡器,赶快试一试吧!(师提醒幼儿吹泡泡时不要对着同学吹)
1,幼儿自由吹泡泡,在吹泡泡时观察吹泡器的形状和泡泡的形状。
2,指名幼儿说说自己用的吹泡器是什么形状,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和原来的猜想一样吗?(每组多找两个幼儿回答)
3,幼儿交换吹泡器,再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
4,再请幼儿说说交换了吹泡器后,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现在实验已经做完了,宝贝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幼儿相互交流,说出结论)师及时给幼儿的结论作出评定。
5,师小结:不管用什么形状的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四)游戏:吹泡泡
1,介绍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
2,请几名幼儿到场地中间和老师一起示范游戏。
3,师与幼儿一起游戏。
三,结束部分
师进行简单的课堂总结,幼儿学泡泡飞出教室。
四,延伸活动
带领幼儿到户外用其他工具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
教学反思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特别是中小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相对来说自控力也要差些,他们对新鲜有趣的食物最感兴趣。本次的活动内容就是通过幼儿玩泡泡而得到启发的。通过实际讲授,认真反思后得出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我认为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本活动是想通过创设探究和实验操作的环节,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形成新的认知,从中得到结论。活动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所以,我设计了以不同形状的吹泡器来吹泡泡为主线的活动,吹泡泡很多幼儿都玩过的,它贴近幼儿的生活,操作也很方便。通过用圆形吹泡器吹泡泡这个环节,为幼儿创设了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从而引起幼儿参与实验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在活动过程中,我一直遵循这样的教学思路:幼儿自己参与实验后,老师再启发幼儿发现问题,先由幼儿汇报实验结果,再由老师小结实验结论,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整个活动采用实验的形式并结合游戏,幼儿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趣,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活动中知识点的安排由易到难,步步深入,这样幼儿学起也容易。在实验中引导幼儿大胆想象,鼓励孩子自主的探索发现,让孩子自己通过实验得到相应的结论,而不是将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孩子。此外,本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思想。鼓励幼儿动手操作,感受科学的趣味。但在实验中,个别幼儿只顾着吹泡泡,没有注意吹泡器的形状和泡泡有无变化,所以当老师问到三角形的吹泡器吹出了什么形状的泡泡时,有个别幼儿说是三角形的泡泡。这告诉我们在孩子做实验时一定要多提醒幼儿,关注每一个幼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本次活动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要上好一节课,它需要我们老师不停的推敲,不停的揣摩,不停的实验,然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优点,改进方法,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泡泡》含反思这篇文章共5693字。
第二篇: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泡泡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泡泡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泡泡
寿光市务本幼儿园——孙桂兰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洗涤用品调出泡泡水,知道洗涤用品在水里能溶解会产生泡泡。
2、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
3、培养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探索的能力,提高团结协作能力。活动准备:
1、塑料吹管、小勺、小碗若干。
2、洗衣粉一袋、餐洗一瓶、洗手液一瓶(都贴有数字标签),泡泡水两瓶(吹具形状不同)
3、塑料小盆三个(贴有数字标签),凉水一桶,水杯一个。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吹泡泡,让幼儿观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孩子们,看玩的。你们想和一起玩泡泡吗?可是只有一瓶泡泡水,没得玩。们一起来制作泡泡水玩好吗?
二、展开:
1、要求幼儿三人一组分工合作。教师讲解合作规则。要求幼儿一定负责好自己的工作。
2、幼儿认识操作材料。教师:今天准备三种洗涤用品,他们是1号、2号和3号?猜猜一号是什么呢?妈妈洗衣服的时候把它撒进去,是什么呢?(2号和3号教师给予相关提示)
3、幼儿初次尝试用洗衣粉调制泡泡水。
(1)为幼儿分发同样多的水,幼儿每人舀一勺洗衣粉,然后小棒搅拌,试吹。(2)提问:“洗衣粉到哪儿去了,有什么好办法让它溶解的快些?(小棒搅、加热水)溶解到水里能变出泡泡来吗?
⑶ 把洗衣粉的水倒进1号小盆,并冲洗干净
4、尝试用餐洗净和洗手液制作泡泡水(步骤同上),用自己制作的泡泡水吹泡泡,分享成功的喜悦。
5、你是怎样弄出泡泡来的?泡泡为什么能飞起来?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寻找泡泡与吹具的关系,引导幼儿认识不同形状的吹具。小结:形状不同的吹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6、游戏体验——吹泡泡
(1)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泡泡水吹泡泡,分享成功的喜悦。
(2)教师引导说出泡泡的特性。引导幼儿手拉手围成大圆圈,模仿泡泡飞高、飞低、爆炸等动作。
三、带领幼儿到户外吹泡泡,进一步观察泡泡。
第三篇: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认识前与后(空间)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空间方位的辨别,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关系判断,能正确区别空间位置关系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认识前与后》这一活动,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而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激发孩子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游戏,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在游戏中边玩边学习,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
1.能以自己或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方位。
2.能用前后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能按指定的前后方向运动。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动物头饰、多媒体课件
2.环境创设:营造森林情境。
活动指导:
一、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前后。
*提问:鼻子在身体的前面还是后面?屁股在身体的前面还是后面?
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
(一)游戏“找方向”。
1.引导语:请小朋友做猫宝宝,老师做猫妈妈。“猫妈妈”拍拍手,“猫宝宝”就到老师的前面来。“猫妈妈”跺跺脚,就到“猫妈妈”的后面去。
2.组织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行动并说说自己躲在教师的前面还是后面。
(二)游戏“捉迷藏”
师播放课件,请幼儿找出并说出“动物”躲藏的准确位置,准确运用“前面”、“后面”的方位词进行描述。
(三)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方位词。
1.组织幼儿到“森林”玩,引导幼儿听命令行动。
如:躲到大树后面,走到大树前面等。
2.引导幼儿边念儿歌《排排队》边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能以自己或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方位,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时,我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入,孩子们听到“鼻子”、“屁股”这些身体部位时,都觉得很有趣。一下就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接下来的游戏“找方向”,更是让孩子们过足了瘾。听着老师的指令寻找方位,他们必须集中精力,才能确保不会找错方向。接着以游戏“捉迷藏”,请幼儿找出并说出“动物”躲藏的准确位置,准确运用“前面”、“后面”的方位词进行描述。为了加深活动的难处,我在设计幻灯片时,动物和躲藏的物体都是相近色彩的,如,乌龟是绿色的,那么它躲藏的物体,我选择了绿色的帽子。这样,孩子们在了适当的孩子们认真的观看着幻灯片,寻找小动物躲藏的位置。寻找小动物的时候,就会很认真,而且会为自己找到小动物感到高兴。本次活动,幼儿充分体验、感知“前后”方位的空间位置关系;通过交流讨论、教师梳理、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其相对性、可变性,最后通过游戏“躲猫猫”把学过的“前后”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题组评议:
整个活动下来,游戏化的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起小朋友们的注意,拉近了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在导课部分能够充分调动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使幼儿能够注意倾听。在课中,多次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感知前后,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幼儿的参与,让孩子们用眼观察、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学进行下去。本次活动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师幼互动、生生互动良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鸡蛋浮起来
活动目标:
1、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活动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鸡蛋、水杯、糖、盐、味精、水、抹布
活动过程:
一、师幼一起回顾已有沉浮经验:
教师:小朋友,星期天大家都在家和爸爸妈妈做了有关沉浮的实验,那么谁能来说一说你的实验结果呢?
二、变魔术“鸡蛋浮起来”:
1、提问:有没有小朋友把鸡蛋放在水里?那么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请幼儿做实验——鸡蛋沉入水底
3、教师假装变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放入鸡蛋,鸡蛋浮出水面。
4、提问:为什么小朋友放的鸡蛋沉在水底,老师放的鸡蛋浮在水面上?
5、教师:我在水里加了一样神秘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盐、糖、味精
提问: 我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是谁呀?今天我不告诉你们,让你们自己去发现!
三、幼儿尝试实验
教师将幼儿分为9组,每组四个鸡蛋、四个杯子、一个搅拌棒,四杯水,进行实验,每桌放置三种调味料。
实验结果:鸡蛋在盐水里可以浮起。
1、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在水中添加东西进行实验
实验后讲述“你在水里加了什么,你的鸡蛋怎么样了?”
实验得出结论:在水中放入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放入糖和味精不行。
2、换水后共同在水中放入盐,进行搅拌,再放入鸡蛋,观察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四、延伸活动:
教师:“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请幼儿回家和父母上网查资料,将自己查到的结果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奇妙的盐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2、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水有浮力,有关于物体沉浮、溶解的初步经验。
2、物质准备:教师:装有温水的烧杯一个,熟鹌鹑蛋一个,搅拌棒一支,盐一杯。记录表一张,视频《死海的秘密》
幼儿:每人装有同量温水的杯子3个,熟鹌鹑蛋,糖、盐、味精各一份,搅拌棒一根,记录表一张,彩笔一支,毛巾1条。
活动过程:
一、魔术“蛋宝宝浮起来”导入,激发幼儿好奇、探究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一名魔术师,今天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你们看,这里有一杯水,我还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出示鹌鹑蛋)
(1)夏天到了,蛋宝宝要到水里去游泳,扑通一声跳下水,蛋宝宝怎样了?(蛋宝宝沉在水底)
(2)不好了,蛋宝宝不会游泳,怎么办呢?别着急,我来想个好办法,让蛋宝宝在水中浮上来。这是我的魔术粉(盐),我要把它倒进去,用魔棒搅一搅。
(师往杯子里倒入魔术粉,用搅拌棒慢慢搅拌,边说“变变变”直至蛋浮起来)
蛋宝宝怎样了?(浮起来了)
二、是什么魔术粉让蛋宝宝浮起来?引发幼儿猜想与假设
1、请你猜一猜,我是用什么来做魔术粉的?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从魔术粉的颜色、形状等方面提示幼儿)
2、刚才大部分小朋友猜的是盐、糖、味精,边说边出示图卡边贴在大表格上,我的魔术粉就藏在它们中间,那么你认为魔术粉是谁呢?(幼儿讨论)
3、教师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猜测的方法。(教师请幼儿将猜测结果用对、错符号的方式记录在表格上)猜测记录后后鼓励幼儿相互交流。
三:幼儿实验,验证猜测结果
1、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怎样做才能知道你猜的对不对呢?
2、教师介绍每位小朋友盒中有3杯水,蛋宝宝在什么地方?桌上的魔术粉有哪些?(提示幼儿看清魔术粉标记图)
3、请小朋友将每一种魔术粉倒进相同标志的杯子中试一试,轻轻搅拌,看一看发现了什么?每一种实验后马上记录在表格上。
指导重点:观察指导幼儿轻轻搅拌,引导幼儿间相互观察、交流试验的结果,感受新奇发现的乐趣。(讨论交流分享)
请做完实验的幼儿将表格粘贴到前面。汇总结果到大表格。
四、交流试验结论,1、说一说水里加入什么魔术粉使蛋宝宝很快浮上来?
2、为什么水里加入盐蛋宝宝就能很快浮上来呢?盐增加了水的什么力呢?
五、播放PPT,揭开《死海的秘密》
1、师:地球上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叫“死海”。古时候,罗马有个统帅抓了一群俘虏,想把他们放到死海里淹死,可是过了一会儿,沉下去的俘虏漂到了岸边,一个都没死,这是为什么呢?……
2、幼儿观看视频“死海的秘密”。
3、提问:你发现了死海的什么秘密?
在死海里的人为什么不沉下去呢?
结论:(因为死海里含有大量的盐,是普通大海海水含盐量的七倍。)
4、教师与幼儿总结:原来,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才能使沉在水下的蛋宝宝浮上来。
师:你们不仅救出了蛋宝宝,还发现了盐的秘密。盐的作用真奇妙,它还有许多奇妙的用处等我们来发现,等你找到可别忘了告诉其他小朋友哦。
科学活动奇妙的盐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是基于幼儿对水的浮力特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认识调料和发现溶解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目的是使幼儿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并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开展科学活动教师的预操作非常重要。在活动进行之前,我为了使幼儿观察盐增加水的浮力效果明显,于是使用了约1/3杯的调料粉,通过操作,我发现分别放进去之后,不仅盐水里的鹌鹑蛋浮起来了,味精溶液里的鹌鹑蛋也浮起来了,原来味精里也含盐。为了减少材料带给幼儿的干扰因素,我有精心挑选了无盐味精,经过反复操作,我选取了刚好能使蛋富起来的盐量,在此基础上,再投放同样量的味精和盐,问题解决了。我还选取了材料较软的木质搅拌棒,并在每组材料中添放了备用的鹌鹑蛋,以备不时之需。
在材料的设计上,我们为了减少幼儿间的材料干扰,精心制作了像小簸箕一样的操作盒,里面放置贴有三种调料标签的三杯水,标签的高度正好是水位线,另外一一对应摆放贴有同样三种标签的调料盒,这样幼儿一目了然,对应投放为幼儿操作提供了方便,避免了干扰。
在活动设计上,开始部分情景魔术“救救蛋宝宝”很快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在示范操作的同时还适时地向幼儿提出了操作要求,我还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支持不同的想法。在实验过程中,当我发现有位幼儿放在盐水里的鹌鹑蛋没有浮起来时,耐心和幼儿共同寻找原因,当发现原来是鹌鹑蛋破了时,及时为幼儿更换了好的鹌鹑蛋,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在得出结论部分,我请幼儿将表格以叠压的方式显现操作结果,便于幼儿观察得出结论。教师的启发式提问也很重要,如:你发现了什么?——水里加入什么蛋宝宝浮起来?——为什么水里加入盐蛋宝宝就能浮起来呢?——盐增加了水的什么?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知识点,一步一步向目标靠拢。当幼儿在盐增加了水的什么?这一点仍有一点小困惑时,我又适时视频“死海的秘密“从而用另一途径加强了对这一现象的认知。
活动结束后,我并没有认为这是真正的结束,有全面观察了所有幼儿的实验结果后,发现有一位幼儿盐水里的蛋没有浮起来,于是我把她找来一起找原因,发现也是蛋破了,我们有更换了一个好的,问题迎刃而解。体现了教师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教育理念。
这次活动仍由一些遗憾之处,例如教师为幼儿提供发言的机会不够充分,在座位的摆放上要更加有利与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这也说明了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还要大胆放开,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我今后仍需努力改进的地方。
第四篇: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飞盘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飞盘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飞“飞盘”的不同方法,以及探索不同形状的飞盘与距离远近的关系。
2、培养幼儿勤于探索、乐于发现的科学精神,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活动重难点:探索最佳飞飞盘的方法、不同形状的飞盘与距离远近的关系 活动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方形飞盘各8个、装饰好的飞盘3个、黑板、活动场地安排
活动过程:
一、玩飞盘
1、出示3种形状的飞盘,鼓励孩子自由玩
2、小结玩的多种方法,引出方法――飞飞盘
二、探索飞的方法
1、同种形状两两结对飞飞盘,比一比谁飞的远
2、小结飞飞盘的多种方法
三、探索谁飞的远1、3人一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用科学的方法飞飞盘,比一比谁飞的最远
2、集中交流:哪个飞盘飞的最远,为什么?
3、小结:圆形飞盘在飞的时候转的很快,空气宝宝推它的力量就很小,飞的也就远了。长方形、三角形飞盘在飞的时候转的比较慢,空气宝宝推它的力量就比较大,所以就飞的近了
四、活动延伸
看老师的飞盘漂亮吗?请你们也给飞盘打扮一下,再来玩玩。
第五篇: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转动
有趣的转动
一、设计意图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我抽到的题目是《物体的转动》,因为这个课中班已上过,再加上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限制,对中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是了解得很透彻,自从上次家长半日活动后发觉中班幼儿对科学领域很感兴趣,因此我降低了难度,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浅些,选择了中班进行教学。转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重难点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并在操作、引导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
3、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初步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这是一堂科学课,主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见的物体让幼儿进行探索,设计了课件让幼儿能直观的欣赏,这样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因此整堂课重点就在于让幼儿对物体的转动有初步的了解并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而作为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发现物体是怎样在转动的原理。
三、活动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伞、钟、自行车、电动玩具、风车等
四、教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法、操作法、启发联想法等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生经历并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五、活动过程:
一、我首先设计情节来引出转动并揭示课题:
1、老师想喝水了,谁能帮我把瓶盖打开?刚才你是怎样把盖子打开的?
2、教师再次演示几样能转动的物体,(伞、钟、按摩器)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在让幼儿找的同时引出“转动”。二.设计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法,直接感性地获得经验。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几个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培养幼儿边操作边思考问题的习惯。我设计的题问是(1)哪些东西能够转动?(2)它们又是怎样转动的?
1、在给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