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案
科
目
语文
授课班级
七年级一班
授课教师
课时安排
授课题目
邓稼先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目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写作顺序、和材料安排上把握文章特点。
学习文章的结构和多变的句式。
学以致用,读写结合。
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怀,学习邓稼先默默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教学内容:
〖读〗
积累阅读
1、读《怀念邓稼先院长》
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
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
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
这是邓稼先的朋友们怀着极大的悲痛和崇敬献给邓稼先的挽歌。为什么他的朋友那么想念、,那么尊重他?因为他被自己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所吸引。
重点字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鲜xiǎn为人知
据义辨字:
凛:寒冷:寒风凛冽;严肃,严厉:凛若冰霜,凛然正气,威风凛凛。
勒:带
文段分析
①“最黑暗最悲惨”,作者连用两个字,突出百年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时代是中华民族灿烂辉煌、光辉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①的五千年民族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品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刻,是任人宰割却毫无还手之力的时刻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强调了民族苦难之深刻。同时也为后文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做了铺垫,正是因为有邓稼先这样的中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华好儿女,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奉献青春,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才改变了百年前的黑暗、悲惨,为中国带借”99年。②来光明、希望。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②【排比】第2、3、4、5段使用了排比的修[段析]以排比句式,列举中华民族史上任人宰割的史辞手法,仅以1898年为例,就有四个国家实,为后文中国人民站起来做了铺垫,引出主要人物邓稼先,而纷纷“租借”我国领土,令人触目惊心。邓稼先正是这巨大转变的重要推动者。使用排比的手法,将各列强的侵华、尊华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行径直接呈现于读者眼前,增强文章的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感染力和行文气势。同时,“租借”使用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双引号,是对列强强盗行径的巨大讽刺,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与痛惜。
“两弹”元勋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段析]概述邓稼先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重点展现其对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设计方面的贡献。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段析]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时刻。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段析]再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后,邓稼先却丝毫没有躺在名利的温床上纵情享受,而是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继续为国防武器做出新的贡献。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段析]概述邓稼先患病、逝世的经过,暗含着作者的敬重与悲痛,肯定他““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辉煌人生。第二部分: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介绍邓稼先及卓越贡献,赞美其崇高而杰出的一生。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预年到1937年,按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和我有也在关回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段析】
第述二人交往过程
191年到196年我在萍林断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输户烧的人物,因为他簿或功地簿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具有五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段析]介绍奥本海默及其性格特征。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段析】介绍邓稼先的性格特征。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段析】通过两个事例,体现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儿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英雄。
传记是一个人一生的记录。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的事件来刻画一个人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部介绍一位伟大科学家的作品。
(学生在课堂上自己阅读)
教师提问指南
1.从课本的第一个音符我们能学到什么?
提示:-伟大的、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能心甘情愿地保持孤独的人,是恪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原则的人。
故事:钱学森召见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大鞭炮,要你做这个大鞭炮。”这一夜,贾先回去了,和他的妻子熬了一夜。他只说他要做一份工作:“从现在开始,我的一生都将奉献给这份工作。我不能管理我的家庭事务和两个孩子。”的确,当贾宪一心扑在国防事务上的时候,他的女儿去了农村,回到城市却没有工作。
故事二:有一天,许德珩(邓稼先的岳父)问严济慈:“是谁为中国造的?”颜大笑曰:“问你女婿!”
2.作者把“百年屈辱”和“站起来”相比较,表达了什么情感?
提示:对邓稼先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崇高的敬意。
3。作者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作出了高度评价——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这些评价下面还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题设计旨在探究话外之意、文外之情,是延展性思维训练。)
4.第四部分结束一句的讨论、探究。
“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故事三:杨振宁在美国听美国人说,中国人的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他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稼先当时不便回答,待周总理说“把实情告诉他”之后,稼先写了“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的信。信从北京直接送到上海市委欢送杨振宁的宴会上。杨振宁当场打开一看,立即泪流满面。
结合故事二:除了句中所写的自豪与骄傲,是否有敬佩、悲哀、伤痛等情感呢?
5.阅读、分析教材中两处引文,讨论其用意。
6.总括邓稼先生平,结束教学
主旨归纳
文章将邓稼先这一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中,用朴实无华、平白晓畅却饱含深情的语言进行了描写、评价,重点表现了邓稼先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建设的爱国主义崇高精神。
民族团结教育:让学生知道中国科学家,了解邓稼先的先进事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现场教学法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