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4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带同学回忆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
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挚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音频阅读或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xìn
sù
mǐn
zuò
xiǎn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终鲜兄弟
jīqiǎng
qióng jié
rù
wěi 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常在床蓐 猥以微贱
xiǎn
yǔn
bū
jīn 除臣洗马
非臣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zhuó
w ò
yòu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四十有四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解释题目及相关内容):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
李密(224 - 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 是什么呢? 提示:情:情况(事实);
衷情(孝情、忠情);
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 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翻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提供参考答案1: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学生讨论,教师提供参考答案2: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 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
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 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阅读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新晋对李密的态度如何呢?
三、分析课文第二、三、四段
1、学生齐读第二段,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 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 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祖母情深似海(孝情)祖母病笃(情)
尽孝日短
沐清化蒙国恩、圣朝恩重如山(忠心)孝治天下(理)
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先尽孝后尽忠
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 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明确: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分析第三段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明确: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1)默读并通译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明确: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明确: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明确:区区不能废远。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明确: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5、教师范读串讲第四段。、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熟读全文。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教学过程:
一、分组有情感朗诵全文。
二、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三、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四、赏析语言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 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 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 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 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 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 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 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 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 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 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 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 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 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对偶句、比喻句、成语等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五、课后练习探讨。
第二篇:《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3、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味本文挚朴恳切的语言,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
诵读法、质疑探讨法、品味涵泳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与作品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自幼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太子侍从官),李密拒绝应召,但这很容易招致武帝的疑虑,以为他怀念旧朝,于是李密上《陈情表》,以奉养祖母为理由辞不应征。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2、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本文出自《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卷三十七,原题作《陈情事表》。
学习过程:
一、初读: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a级)
险衅( ) 夙( )遭闵( )凶 祚( )薄 期( )年 陨( )首
逋( )慢 茕茕( )孑( )立 拔擢( ) 矜( )育 日笃( )
优渥( ) 终鲜( )兄弟 期( )功强( )近( )
洗( )马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矜( )育
2、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义词及表现官职变动的词语:
3、思考:作者陈情的背景如何?试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b级)
点拨:重点研读第二段中体现作者上表陈情时两难处境的相关语句。
二、品读: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一)品读第一、二段: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身世?试找出相关语句,试着翻译并加以赏析 。(c级)
品析:
2.哪些语句写出了祖孙相依为命的凄苦?试找出来并加以翻译。(c级)
点拨: 重点研读第一段的相关语句,也可以参照第二段中的“更相为命”的相关语句进行解读。
3、有感情地朗读以上语句,并试着背诵。
4、小结一、二段的抒情内容,深入体会本部分陈情于事,动之以情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第三段,思考:
1、在这部分的表述中,作者寓理于情,晓之以理。试分条概括关于作者“情不得已”的说理内容。(d级)
点拨:说理内容可以分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为语言标志进行文意转换。
2、写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试谈谈你自己的看法。(d级)
点拨:可结合本文的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进行深入探讨。
(三)品读第四段,思考:
1、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是哪句?并试着翻译。(c级)
2、本段在提出目的前,还进行了哪些铺垫?是否多余?(e级)
三、总结陈情的脉络:(d级)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情真意切。于恳切、朴实中见至真、至善、至美。
四、表达交流(d级)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在于它陈情的情真意切。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形的,也是有声的。”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被李密打动吗?请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阅读感受。要求:语言得体、准确。
五、作业布置
熟悉全文的抒情脉络,采用“关键语句串联法”,诵读全诗。
《陈情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所陈之情,欣赏陈情艺术。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3.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李密,不是瓦岗寨的李密。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二、背景分析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李密的《陈情表》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可见此文感染力之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2)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3)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四、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译本段文字。
1)、实词
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夙婴疾病
2)、古今异义
不行至于成立
3)、通假字
闵—悯蓐—褥零丁—伶仃
3、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4、学生对照板述试背第一段。
五、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举臣秀才寻蒙国恩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刘病日笃告诉不许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晋对李 李对晋陈情
察臣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举臣
拜臣 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除臣
责臣 刘病日笃
催臣
告诉不许 进退两难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1)通译第三段;
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有所希冀人命危浅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臣之辛苦听臣微志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
6、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一)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可引导学生讨论:
1.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只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废远赴命而已。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要想让皇帝真正相信自己,体谅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因而作者于首段先从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一开篇就把对方也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有了第一段父死母嫁,家中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赡养侍奉的陈述,文章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话,才有所依凭,第二段说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进退”“狼狈”的情状,也才能唤起他人的同情心。
2.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也就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李密多次“辞不赴命”,最担心的就是晋武帝会怀疑自己有怀念旧朝、矜怜名节、不事二主之心,现在李密“实话实说”,反倒容易得到晋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颂“圣朝”之“情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所“蒙国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就更能让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确乎是出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苦衷。
(二)融情于理
李密《陈情表》中的“理”据何在?
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虚伪,但李密一本正经地援引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三)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四)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作业:1、练习册题
2、背诵课文
《陈情表》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语文教案-陈情表。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 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陈情表》。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陈情表》教案 篇4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四、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
《陈情表》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纠错、强调易读错字音。
2、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讲析课文第一段
1、读第一段
2、由学生梳理重要的实词、虚词等知识点,并记录朗读。(结合《创新方案》)
3、老师组织学生逐句口译本段文字。
4、再读第一段
5、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板书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6、学生对照试背第一段。
四、作业:
1、完成《创新方案》练习
2、背诵第一段
3、预习第二、三段课文
五、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抽背)。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第二、三段
1、学生齐读第二段、梳理知识点(结合《创新方案》)
2、思考讨论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
(2)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
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3、背诵第二段,齐背
4、过渡第三段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下面读并译第三段,梳理知识点(结合《创新方案》)
5、思考、讨论
(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2)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可多诵读本段,体会句读
区区不能废远。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4)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6、背诵第三段
7、作业:
背诵二、三段,准备默写
四、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三课时
一、导入(先默写第二、三段)
二、新课
1、读第四段梳理知识(结合《创新方案》)
2、诵读思考: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3、板书
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4、背诵本段
三、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四、总结本课文言、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创新方案》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
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第三篇:《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
课程名称:《陈情表》(李密)课时数:第1课时,共2课时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高中二年级)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与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独立翻译全文。
3、分析文章结构,赏析品味李密高超的劝讽艺术,研讨李密内心深沉的哀痛。(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知识积累,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思想感情探微。重点难点:
重点:(1)文言知识的积累(包括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成功的原因。(第二课时)
难点:把握本文的陈述层次,体会情之深、理之透,并解读作者的复杂情感,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解本文多角度切入、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探究、归纳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密的《陈情表》,体会它的动情之处。
2、作者及背景介绍:李密(224-287),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晋武帝看后雾怒为怜,予以怀柔,终于恩准了李密的请求,并“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记载李密“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曾出为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并最终因调动不成而发牢骚,被司马炎免官而终老于家。
3、重点字词读音及意义:(1)词类活用:
夙遭闵凶: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动词,作孝廉,为孝廉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词,远离 猥以微贱:名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则刘病日笃:状语,一天天地(2)通假现象: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蓐 :同“褥”,草褥子(3)一词多义:略(4)特殊句式:略
(5)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结草衔环。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举,征,拜,除,拔擢。(7)古今异义:
4、课文翻译:采用从前到后串讲的方法,进行逐词逐句的翻译,注意特殊句式;可先让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教师指点纠正错误。
5、课后作业:
A熟悉本课所学生词,并背诵课文。B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采取怎样的行文方式?
(2)面对着强势的皇帝司马氏热情而又强硬的邀请,李密是怎样说服晋武帝呢?
板书设计:应板书重点字词及其注音。特殊句式,重要虚词等。
第四篇: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在通读文意,解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情感内核,能够从文本中分析情感,用声音表现情感。
2,在分析情感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抒情的艺术,情与理的完美融合,能够赏析一篇优秀奏章的现实效力
学习重点:品读鉴赏,把握情感,涵咏品味
学习过程:
一、导入
题目可见本文文体是表,以前学过的表是《出师表》,杜甫曾这样评价《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魅力何在?学完此文,相信大家每人心中都有一份答案。
二、文体与背景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这里的臣是谁,君又是谁?
1.臣?李密。这是一个怎样的臣子?在文中找信息“少仕伪朝,历职----有所希冀”,作为一个臣子,最尴尬的就是生不逢时,生在改朝换代的非常时期。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
2.君?向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 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李密到洛阳任职。
3.请你根据以上背景资料,思考问题:假如你就是李密(既是亡国旧臣,又被新朝征召),你会如何选择?
要么坚守“一臣不事二主”的忠臣,要么做苟且偷生不忠不义的奸臣。4,李密选择了什么?——文中信息“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要做忠臣,是要付出代价的。翻开历史看看,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中,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广陵散从此失传。
5,他是怎么“辞”的呢?上表,看原文: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可见在上这篇《陈情表》之前,当朝廷强征李密为官时,他已经
为“辞不就职”而上过一次奏表,在表中他把自己的苦衷一一呈报给晋武帝。
6,那么晋武帝看了他曾经上的的表,有何反应?以文中信息为证
“诏书切峻,现臣逋慢----星火”,晋武帝读过该表后是心怀怒火,下了一封措词急切严厉的诏书,责备李密有意回避,怠慢皇命。按照封建社会的法律,违抗圣旨,轻慢皇命的人是要被杀头的。就是在这种极其危险的情境下,李密又呈上了一表,即本篇《陈情表》。
7,大家一定现在急于知道答案,李密的这次上表陈情,给晋武帝带来怎样的反应。
明确;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予优厚照顾。
8,如果你是李密,你再次上表要达到什么目的?
既要达到“辞不赴命”的目的,又要保全性命,打消晋武帝的猜疑,这才是智慧双赢战术,那么,他陈什么情才能达到双赢目的?
三、“陈情”解读:陈情表是什么意思?“情”是什么情?独学思考,汇
集答案
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三是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四是不敢违命的忠情等
四、这几种情感在文中表现在何处?请旁批,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这几种
情感的?
思维提示:
假设思维:假如将忠情、苦情、恩情等删去会有什么影响
逆向思维:将第一段与其它段落调换顺序
正向思维:根据行文线索理清这几种情感的关系,并见招拆招,分析说辩艺术 角色置换:假如在座的各位是晋武帝,读此表时的情绪变化是怎样的,便可推出李密说辩艺术。
三十六计汇总:
胜战计 瞒天过海 围魏救赵 借刀杀人 以逸待劳 趁火打劫 声东击西敌战计 无中生有 暗渡陈仓 隔岸观火 笑里藏刀 李代桃僵 顺手牵羊攻战计 打草惊蛇 借尸还魂 调虎离山 欲擒故纵 抛砖引玉 擒贼擒王混战计 釜底抽薪 混水摸鱼 金蝉脱壳 关门捉贼 远交近攻 假道伐虢并战计 偷梁换柱 指桑骂槐 假痴不颠 上屋抽梯 树上开花 反客为主败战计 美人计 空城计 反间计 苦肉计 连环计 走为上计
(一)思考:“孝”是本课情感主旋律?可否把其它几种情感删去?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谈“孝”情必须谈“忠情”,谈“忠情”还得谈“苦情”,如何处理这几种关系? 谈“孝”的目的是“辞不就职”,而“辞不就职”的原因中不仅要表达“孝”情所迫,还要消除晋武帝对他的顾虑和猜忌,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孝”在适当的时机下才有效。这样我们看到的他的“孝情”总是在谈出现的地方及时出现。
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孝情戛然而止)
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这样第一段抒发的孝情被节制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显得更凄婉动人。(孝情及时出现)
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孝情必须出现)
第四段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有“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承诺,这样的尽孝与尽忠完美结合的方式彻底让晋武帝打消顾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孝情点到为止,忠情占据高位)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动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尼科马科斯伦理学》)李密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通过有次序的抒情,打动了晋武帝,这样的情,实则是在理的前提下,可见本表将情与理关系处理得微妙
(课后整理学生答案:)
第一段:苦情计(调虎离山计、欲擒故纵),以情动人,消除怒火,并以孝(百善孝为先)开篇
第二、三段:离间计(连环计),先说忠再说孝,将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展开
第四段:反客为主计:自己为皇上着想,解决矛盾,用天才数学家智慧,以先尽孝后尽忠来解决矛盾,并以忠结尾,赢得信任。
(二)思考: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补充:对孝与忠的陈述,又是层层深入的。陈述尽孝,先是说“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只是道出他奉养祖母的行动和感情;继而说“刘病日笃”,使自己遂有“苟顺私情”,不忍离去之心;最后则说祖母危在旦夕,更使自己“不能废远”,直至表白“愿乞终养”。随着祖母病情的日益加重,使自己不忍离开和不能离开之情越来越深。陈述尽忠,也是一样。先是写“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称颂时代的清明,且有“奉诏奔驰”之念;继而则表露感恩戴德,生死以报之心。感情同样是越来越深的。这种逐步加深地抒情表意的方法,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既表达了他与祖母相依为命,不能分离的情怀,也表达了对晋武帝的一片忠贞;既达到了为祖母送终尽孝暂缓赴职的目的,也博得了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他的作为,是按照儒家的所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伦理道德行事的,所以它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五、先陈情,再说理,情深意切,尤其是本文情感在《古文观止》中受到很
高评价,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下面的学习任务感受情感带来的心灵震撼。
(一)任务要求:四组探究孝情,两组探究忠情,两组苦情,用文章信息证明,并以声传情,熟读成诵
(二)方法提示:1,知人论世,联系背景。2,揣摩字词,挖掘情感。3,联
系已知文章或感受,印证本文等
六、展示
(一)对祖母刘氏的孝情——区区之情、乌鸟私情
1,以自己的悲苦身世衬托刘的养育之恩(1段)
第一段:“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地写出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下边分述自己的不幸:“慈父见背”“舅夺母志”父亲早逝,母亲被迫改嫁,自小失去双亲确实让人同情;“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是二不幸,没有双亲的呵护也罢,自己身子骨也不争气,但幸亏祖母的慈爱、关怀与精心照顾,能侥幸生存下来,“孤弱”是三不幸,表现为“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自身无父无母无亲无故,自己又如此体弱多病,可见祖母抚养不易,自己恩情之深,读时不仅要读出身世之悲,更有对祖母深深的感激。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 2,以刘的悲惨境遇衬托自己赡养之情(2段、3段)
第一段:现在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生活不能自理,进入人生晚景,作者是她唯一的感情支柱与生活依靠,他怎能置之不理?于情于理都必须照顾祖母。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
第二段:“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狼狈”进退两难中可见对祖母不舍
第三段:“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3,以尽忠与尽孝两难衬托尽孝之迫(34段)
4,总结:学到此,将《陈情表》与《出师表》相提的答案也水落石出。“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晋书、孝友传》将他列在首位,誉之“以孝谨闻”。
(二)对皇恩浩荡的忠情
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三)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七、总结:《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八、拓展延伸: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在我们复习偷懒的时候,想想父母在背后默默的付出,不要忘了他们在我们身上寄予的殷切希望。
九、素材集成运用: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心如水晶,历久弥新,历史上留下了多少动人的孝子故事,感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曾经为汉文帝侍母时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尝汤药的孝心而感动;我们 曾经为季路自食野菜、百里负米、侍奉双 亲的孝心而感动;我们曾经为闵子骞“母 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的宽容而感动。孝心其实就是一条河,上游是我们的长辈,中游是我们自己,下游是我们的后代。伸出双手,攥紧两端,让孝心之河长流不息!
答案:我们曾经为王祥不顾严寒、卧冰求鲤、照顾继母的孝心而感动; 我们曾经为谢延信遵守诺言、三十年如一日的照顾岳父母的执著而感动;我们曾经为黄香夏扇枕席、冬暖被褥的体贴而感动; 我们更为 当代田世国舍身救母、捐献肾脏的壮举而感动。
五、读写链接
有一位名叫伟的同学不务学业,逃课违幻,结党营私,遭学校通报批评后写检讨书
陈情表(检讨书)
生伟言:生以逃课,惨遭捉拿。学校通报,班级扣分。罚站一天,腰酸腿疼。班主任悯生孤弱,躬亲教化。生少多棱角,九岁不驯,自由散漫,至于成立。既无组织,终鲜纪律,身高体壮,精力过剩。外远志同道合之朋,内离肝胆相照之友,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师鞠躬尽瘁,常在后窗,生立桌后,未曾废离。
逮奉名校,沐浴清化。前篮球赛毕察生技高。后好友上阵邀生助威。生以上课无心,辞不请假。师命特下,责生检讨,寻蒙师恩,扣生数分。猥以放浪,竟生虎胆,非生检讨所能上报,生径赴球场,辞不自律。赛事切峻,不容逋慢。劲敌逼迫,催人上篮;好球临筐,急于星火。生若上场奔驰,则力挽狂澜;欲回班听课,则情势不许:生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学校以严治班级,凡在学生,犹蒙约束,况生顽劣,特为尤甚。且生求学一中,素少假期,本图高考,金榜提名。今生违反校规,至错至陋,过蒙宽恕,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校规章陈腐,死气沉沉,人情味浅,朝而复夕。生无好友,无以至今日;好友无生,无以终余年。死党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生伟今年十之有七,高考距今年指日可待,是生尽忠于朋友之日长,发奋应试之日短也。鸿鹄之志,愿能展翅。生之懊悔,非独班内同学及二位恩师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师生矜悯愚诚,听生微志,监督行动,守纪余年。生痛改前非,洗心革面。生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检讨以闻。
第五篇: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第二课时)
高三语文组林洪剑 赵国琴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第一段)。
2.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3.让学生学会感恩。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设计: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反复诵读法和感悟法学习。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问“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下句,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古人认为“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正是基于这一点李密才辞官奉养祖母,在《陈情表》中,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一点的呢?下面我们共同研讨文本第一段。
二、分析段落,理解作者当时处境以及情感。(要求课前预习)
(1)学生齐声背诵第一段。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作答。
问题:文章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在第一段中怎么体现的?
提示:六月四岁臣少九岁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问题:文章第三段“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在第一段中是怎么体现的?
提示: 既无终鲜外无内无刘病未曾废离
总结以上两个问题,为什么作者李密要写陈情表?
提示:感恩
三、小结:
这篇课文,一股浓浓的亲情、孝情在文中涓涓流淌,我希望它能漫过我们的心田,给我们以心灵的滋润。我们正处在十六七岁的年纪,我们始终关注的是友情,深深憧憬的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四、课后巩固:
“我们亏欠父母太多,人必须心怀感恩。”每个人都应有一个感恩的心,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所有关心过或伤害过自己的人,这些人都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财富,然而我们最该感谢的是我们的父母。
要求:写一段文字,表现父亲或母亲对你的关爱,重点运用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