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说课稿【精编】

2020-04-02 11:0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说课稿【精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说课稿【精编】》。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指导思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编排的课文全是议论文,除了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一些常识,培养阅读议论文的兴趣外,更要明白教材目标。“格物致知”是一篇漫谈式议论文,除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有服务人类,回报于社会的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本文是丁肇中在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演讲的一篇演说词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本文主要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准确。

二、说学情

学生在七八年级侧重学习的文体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而议论文很少接触,到了九年级才第一次真正接触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问题知识,我在上第二单元《敬业与乐业》一文时,已经系统讲过了,同学们对议论文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要想学生加深对议论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通过上第四单元第一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以看出来,除了部分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其余大部分学生对议论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观望状态,因此,在学习此篇课文时,我想还是通过结合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中,首先应在学生读课文时找出阐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引导学生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其次再让学生找出为了阐明观点作者所摆出的几个事实,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辨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体会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理的表达效果;第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反观自我,培养实验的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我将利用1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设计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

【设计说明】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确定教学重点1、2。依据新大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演讲词,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分析讨论法;讲解法进行教学。

五、说学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由着重研究怎样教,逐步转到着重研究怎样指导学生学。教学追求的目标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光是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为让学生会学,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教会学生以下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3.分析归纳法:分析归纳法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某类事物共性或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理性认识的一种方法。分析归纳法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随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六、说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河中石兽》的故事,首先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学习还是在生活上,我们要注重实际,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

给学生提前发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对生字词的理解;

2、作者简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的一些生平简历。

(三)感知内容,理清结构

首先请同学们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丁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她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3、《大学》里早已提到“格物致知”,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重视?为什么?作者以什么论据证明?

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提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讨论并归纳:不一样。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提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7.提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8.提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9.提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0.提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1、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呢?为什么?怎样论证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2、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13、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设计说明】研读课文,合作探究,把握课文内容。这是学习课文的基础,只有在弄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才能了解作者想要在文章中表现的东西。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分析其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以完成学习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五)、课文小结: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它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提出希望。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所举例子

阐述道理

作用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头痛失败

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反面论证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正面论证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

中国学生偏向雨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论证

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对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

反面论证

(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比论证。)

(六)、总结思考,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七)、布置作业

结合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思考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体会。(书面完成,200字左右)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阐述格物致知的含义

讲道理

论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王阳明“格”竹

摆事实

(中心论点)

作者在美国读大学的经历

【设计说明】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

六、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应该说能按照教学预案的设计,努力想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目标。可以说学生们上过这节课后,对演讲词会有一定的体会,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最后的课外拓展是必要的,这是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的通道。特别是本课这点尤为重要。

课后从学生们的反馈上看,这节课较浅显易懂,他们学后都能理解并有感悟,决心今后当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要求自己。

不足之处是师生间不够熟悉,双方配合得还不够理想,学生学习的“活”性还应进一步提高;另外时间的安排上也有所欠缺,本课留给学生探究、互动的时间应更多点。

下载【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说课稿【精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说课稿【精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精编】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一、说教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在单元目标中要求学生试同课文作者进行对话探究这个问题以提高认识水平丰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 知识教学点 ①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②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2、 能力训练点 ①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

    八年级语文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语文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解说:作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徐 杰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大都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把握议论文的论点 二. 重点、难点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后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研讨与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思考一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此题意在引导同学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联系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