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一、课前展示:
作者介绍: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二、导入新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有一首歌名字叫《父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共同沐浴这份深深父爱。
三、自主先学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在文中标注:
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四、合作探究
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的?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2)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3)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攀、缩、倾。小结: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五、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
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总结: “五句话儿”,“四次背影”,但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情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通过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浓浓亲情,你积累的有关父爱深情的优美句子有哪些?我们一起交流赏析一下吧!
(1)“父爱像一把大伞,总在有雨的日子里擎着!”(2)“父爱是一座大山,挺拔伟岸;父爱是一片汪洋的海,浓郁深远!”
(3)“父亲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在我迷路的时候,照亮我的行程!”
有选择的投影学生积累的优美句子,交流背诵。
小结:同学们摘记的句子中都融入着浓浓的情意,希望同学们多积累背诵,你的语言也会靓起来。
二、品味语言,进一步感悟主旨
面对这样浓重的父爱,儿子至始至终都能理解吗? ①学生浏览全文,并在文中勾画。②重点分析
文中有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
(1)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2)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3)第三次流泪:“背影”消逝,惜别的泪。(4)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小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
三、总结提升,明确文章的线索
(1)“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文章开头,点出背影;父亲买橘子,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分别背影;文章结尾,照应背影。
结论:文章的明线——背影。
(2)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结尾思念,催人泪下。
结论:文章的暗线——父子深情。
四、当堂检测
现在我们来学习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背影》之所以成为广为传诵的佳作,还缘于作者精巧的选材构思。作者以新颖独到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请同学再读课文,深入体会这一特色。
然后,请同学们将自己父亲最精彩最感人的瞬间记录下来,写出你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第二篇:背影教案
背 影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过程和方法
1、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2、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教学难点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导入】
世界上,有许多爱包围着我们,有些爱是细致的,有些爱是厚重的;有些爱和风细雨,有些爱轰轰烈烈。父爱、母爱、夫妻之间的爱、子女的爱、亲人的爱„„爱,已经成了中华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来真切的体会一下浓浓的父爱。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有关作者简介。抽一学生读,其他学生进行批注。
三、【预习检测】抽学生加拼音。组长判。
交
卸
奔
丧
踌
躇
迂
腐
蹒
跚
颓
唐
琐
屑
晶
莹
四、【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标好段落,找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中几次写到背影?请从文中找出。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五、【合作探究】
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作者用什么描写手法表现的? 明确:买橘子的背影
动作、外貌
六、【重点段探究】
1、本文的主问题一:
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
望父买橘(看一篇电视散文,学生体会父亲的爱。)
2、美文巧记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3、本文的主问题二
我是否理解了父亲得一篇苦心呢?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呢?
明确:四次流泪:心酸、感动之泪,伤别之泪,思念之泪
两次自责:聪明过分,太聪明了 不理解——理解——感念
七、【体验反思】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我们成长。这爱将存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请学生看一段电视漫画引起共鸣)
八、【拓展提升】----------敞开心扉 真情告白
1、说亲情:说你的亲情感人瞬间。
2、赞亲情:你可以用富有深情和深刻的语言赞美亲
3、诉亲情: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也有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 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张字条。
(三种方式任选其一)
九、【本课总结】
父母之爱是人间至情,我们接受爱更需要懂得回报爱。
我们不仅是用笔表达了爱,更需要用心去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爱!播放歌曲《父亲》。
杨
绍
斌
驿马初中
第三篇: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味父子深情,学习作者感悟父爱的品质。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体味父子深情,学习作者感悟父爱的品质。
2、难点:学习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教时: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你觉得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学生答)母爱是伟大的,父爱也是伟大的,只不过父爱更含蓄,更深沉,需要我们去细细地体味(教师举一个自己父亲生动的生活琐事)。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的父母永远在我们操劳着,朱自清先生是位大学者,大作家,他有一篇课文《背影》说的就是他自己和父亲之间的事,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背影》,看看这位大人物和家长的情感与我们是不是一样?
二、教学新课:
(一)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要求:(1)文中的生字词看注解和自己查工具书解决。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边读边用笔划出文中最令你感动或印象最深的语
句、段落。
2、学生自主学习、朗读课文。
3、集体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4、教师小结:在这一环节里,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收获比较大,都
能从细节中感受到深沉、博大的父爱,那么文章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父爱的呢?(“背影”)
(二)分析“背影”表现父爱、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1、教师设疑:(1)文中一共有几次写到了背影?
(2)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这几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的印象
最深?
2、学生速读全文、思考。
3、交流。
4、学生齐读“父亲买橘子时背影”的片段。
5、进一步设疑: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2)运用了哪些准确生动而饱含父子深情的动词?
6、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7、集体交流(见板书设计)。
8、听课文第六段的范读。
9、教师小结: 在这里,作者通过对父亲衣着、动作的描写,刻画了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父亲的慈爱、艰难、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焦在这一背影上,请同学们再看到第六节,再来体味一下这种父子深情。
10、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六段。
(三)分析儿子感情的变化
1、导入:父亲是如此地关爱着自己的儿子,而享受着这种父爱的儿子又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
2、设疑: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作者写自己的语句,并前后串联起来,看看儿子对父亲的态度有没有变化?他对父爱的理解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3、学生浏览文章、思考。
4、交流。
5、教师小结:作者对父爱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领悟 —
—感念的过程。儿子感情的变化,也正是显示了“背影”感人的力量。它不仅写了深沉、博
大的父爱,也让我们看到了普通儿子对父爱的感悟过程。他不仅能感受爱,并能感恩、懂得回报,这点值得我们学习。
6、设疑:同学们,你们对父母的言行有没有过不理解,甚至是冲突?(学生思考)再设疑:今天我们学了背影,你是否有所感触?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7、学生思考,交流感触。
8、教师小结:看着你们悔恨、自责的神情,听着你们发自内心的表白,老师真的很感动,为你们自豪。这也是我们学习《背影》的价值所在,是我们学习《背影》的最大收获!
(四)拓展延伸:结合下面两段文字,就你读了《背影》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9月14日“搜狐网”:听到这个消息,台湾的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背影》所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
1、看材料。
2、小组讨论。
3、交流。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上网查查有关《背影》的资料,在网上发表你自己对《背影》的看法。
板书设计:
背影(朱自清)
衣着:黑色——沉重
动作:蹒跚、探身、攀、缩、倾——艰难努力
儿子:不理解——领悟(父爱)——感念(父亲)
第四篇: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第二课时)
单位:东莞星火教育顺德分公司
姓名:吴淑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体会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难点:明确文章“背影”与 “父子深情”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设想】
1.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
2.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作者的“四次落泪”,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与回顾(2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对《背影》这篇课文有初步的了解了。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作者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这节课让我们走近《背影》,分析深藏在朴素言语中那份浓浓的爱吧。
二、品父爱·四次背影(10分钟)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显示问题组)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四次出现“背影”,请找出相关句子,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3、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这与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
1、文章的线索是背影。
2、第一次:“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位于文章第1段。作用: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板书: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第二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作用: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第四次:“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文章结尾。作用: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3、在这四次背影中,作者最重点刻画的是第二次,望父买橘的背影。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第6段,尝试着从看似平淡朴素的语言下发掘其蕴藏的深厚情感。(全班齐读第6段)
这一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
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体态:肥胖
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动作:探、攀、缩、微倾。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年龄:老年
心态:心里很轻松似的(攀爬月台买桔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更是因为为儿子买好桔子,不必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欣慰和满足。)
三、品父爱·五句话儿(13分钟)
★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细小繁琐的事,用了外貌和动作描写以外,还用什么描写方式表达这种关爱?(语言描写)父爱如山,父亲与母亲表达爱的方式大不相同。父亲总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长久以来,中国传统的父亲形象就如大山般沉重。父亲给予我们的是最沉默的守候,可谓是“爱你在心口难开”。那么,朱自清的父亲又是怎样表达他对儿子的那份深沉的爱的呢?父亲说了几句话?在文中找一找,圈一圈,小组讨论这些话语里面透露出来的爱,然后找几个同学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①当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安慰儿子,也表现自己的坚强。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啊!)
②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担心照顾不周。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总觉得有人送他上车才好;自己因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别人替代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③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担心儿子,怕他渴,怕他累。上了车,替儿子拣定了椅子,铺好了座位,既关照儿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要做的几乎都做了,要说的几乎都说了,但又忽然想到儿子路上口渴怎么办;“我买几个橘子去”,正是他想到这一点时自然地迅速地做出的决定。他怕买橘子回来找不到儿子,又怕车上东西丢失,于是又像关照小孩那样,向儿子叮咛了一声:“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从这句话可看到这位慈父对于儿子的照顾是多么周到、多么细心!
④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关注安危,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分别在即,今后就是关山阻隔、天各一方了,你经常来信吧,好让老父减轻对你的刻骨思念!这一句话所表现的,就是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这样的真挚而深切的期待!
事事为儿子着想。依依惜别,不胜留恋,多希望再看上儿子一眼呵!可是又想到“里边没人”而有东西,也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从这句话同样可看到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父亲的语言都很简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这四句话都很简短,然而饱含感情,有丰富的潜台词,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地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大拙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买桔时的背影让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原来这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四、察子情·四次落泪(10分钟)
★父亲的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表现在哪里?小组讨论2分钟。表现是流泪。找出文中相关的描写。
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板书: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哀之泪)
第二次的“泪”是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给作者留下的“背影”,印象是很深的,也是最难忘的。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板书:望父买橘,父子分离-感动之泪)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
(板书: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之泪)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该是多么深沉、复杂啊!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板书:再现背影,泪光盈盈-辛酸的泪)
五、拓展迁移(5分钟)
欣赏名画《父亲》,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画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对比课文中朱自清对父亲形象的刻画,看看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
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讨论后明确: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有很多,作者也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所以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
六、课堂小结(2分钟)
读了《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难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作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七、作业:写一篇主题为“父亲”的小作文,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第五篇:《背影》教案
背 影
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原来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人们歌颂父亲一般采用正面来写父亲如山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宕开一笔去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特别是浓墨重彩写了父亲的背影。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可谓“真情真感真文”。
学生分析:
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但意识到亲情可贵的学生委实不多。对于这些孩子而言,谈及父爱,他们表示出很难理解。娇生惯养中长大的他们比较熟悉母亲细腻、温柔、无微不至的母爱,而对在苦海里泡大的的朱自清所描绘的慈父形象表示怀疑,这竟是中国写父爱的典范之作?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而我觉得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 “父情”课,很有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人为本,教文育人。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交卸、奔丧、颓唐”等词语
(2)、学习课文抓住典型细节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来表现主题的方法(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从点点滴滴中感受亲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范读、诵读、讨论、体验,品味文中最动情的描写,并探究其作用(2)、回顾父亲的爱,向父亲写封感谢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透过父亲的背影,感受父爱子的一片深情,激发学生热爱父亲、孝敬父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背影”的描写,体会父爱子的深情
2、难点:品味文中最动情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示范法
课前准备: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去查阅有关朱自清及相关资料。在了解朱自清及其代表作的基础上,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感悟父爱如山;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来学会以我笔写我心,刻画好自己的父亲。查阅有关父爱的经典佳作,如将老舍之子舒乙的《父子情》、美国作家E·Bombeck的《父亲的爱》等作品搜索汇编成册,在阅读“相同主题,不同表现手法”的美文后,做好好词好句摘抄,为写作《我的父亲》作充分的准备。
教学思路:
我分“知人论世,寻找共鸣;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拓展阅读,学生习作”四个步骤入手来设计教学环节,解读文本。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样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应该启发学生尽可能挖掘、捕捉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动情瞬间。
往往是很熟悉的事物,我们却视而不见。写作其实是一种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E·Bombeck的《父亲的爱》道出了我们为啥会忽略父爱的真正原因:“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因此要教学生不仅会写最熟悉的人物,而且要写那些打动过我们心灵的琐事。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教学手段:
1、朗读教学法。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背影》、配乐朗读Flash动画、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搜集父爱的文章,编辑《父爱如山》美文阅读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知人论世,寻找共鸣
1、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背景介绍: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问题一: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的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老爸疼爱儿子,儿子感念老爸。
2、问题二: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明确: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脸地向“我”袭来,“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此环节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
语文姓“语”,所以应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文本。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来组织课堂教学。
重点要研读第四环节中的“合作探究,精心赏析”部分的“五句话儿”与“一声长叹”,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才有助于准确解读文章主旨。朗读是一项很好的训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可以读得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1、问题一:(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2、问题二:(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
3、问题是三: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明确:“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4、问题四: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明确: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 明过分。
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5、问题五: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
明确: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
6、问题六:读了《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
明确: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作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四:拓展阅读,学生习作
1、选择《背影》中你最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要求背诵。
2、学习了《背影》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与语言朴实感人的特点,来写半命题习作《______的父亲》。
3、在选编的《父爱如山》的阅读材料里,自由选择一篇,写一则随笔,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附:板书设计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第一次流泪:悲伤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二次流泪:感动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三次流泪:惜别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 第四次流泪: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