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哪根长,哪根短》及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哪根长,哪根短》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哪根长,哪根短》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绳子的不同长度,学习比较绳子长短的方法。
2.学习借助格子图确定路线的长度。
3.能通过仔细观察、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重点】学习比较绳子长短的方法。
【活动难点】学习借助格子图确定路线的长度。
【活动准备】
1.绳子两组(参见:P26附一附二)
2.操作材料:第19页《比比谁的长》、第20页《远和近》的操作材料、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比较物体的长短
1.教师出示第一组的两根错开摆放的绳子,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猴有两根绳子,它准备用长绳子编一个大网兜,可是它现在分不清哪根绳子长,哪根绳子短,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2.教师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集体验证是否正确,并引导幼儿发现:比较绳子的长短时,应将一头对齐比较。
师:你来试一试。你是怎么比较的?
师总结:比长短的时候要把两条绳放放平,然后一头对齐,看看另外一头哪根长?
3.教师出示第二组的两根打结的绳子,引导幼儿比较。
师:这里还有两根绳子,你能分清哪根长,哪根短吗?为什么?
4.教师将打结的绳子松开进行比较,验证幼儿的判断。
师;你有什么方法来比较两根绳子的长短?(幼儿想办法)
师:那我们来把绳子松开看一看,放平、对齐,哪根长?
5.引导幼儿发现:比较绳子长短时,还要关注绳子的弯曲程度。
师:所以绳子是不是看着哪根长就是哪根长?我们还要看一看绳子有没有弯曲着,弯曲的越是多,就越是长。
二、幼儿操作
1.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比比谁的长。
师:图上有谁?比一比,谁的尾巴最长、飘带最长、鼻子最长?请在相应的长短线旁贴上合适的标记。
2.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谁先吃到饼干。
师:三只老鼠偷吃饼干,哪只老鼠走的路最近,哪只老鼠走的路最远?请小朋友在正确的标记上画圆圈。
三、活动评价
1.展示幼儿的操作材料,集体验证。
2.教师表扬在活动中能够积极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幼儿。
活动延伸:
1.数学区可以提供不同粗细的圆柱积木、不同长短的绳子,让幼儿自己把绳子绕在积木上,比较绕的圈数的多少,从而体验积木的粗细对绕绳子圈数的影响。
2.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各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比较,如比较碗的大小、裤子的长短、椅子的高矮等。
课后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儿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梳理总结。
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哪根长,哪根短》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215字。
第二篇:《吃穿用哪里来》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年级《品德与生活》公开课教案
怀宁县独秀小学 查道平
2013.3
《吃穿用哪里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吃穿用哪里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一个主题第一课时的内容。编者的意图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吃穿用哪里来,并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使学生能从生活的角度,知道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小体验劳动者的辛劳与智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基本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
3、知道农、牧、渔、林的生产都是农业生产。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明白我们每天用到的物品都来自工农业生产,工农业生产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生活用品不单单只和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有关,而有些用品的“老家”,可追溯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两个过程。
教学设计:
一:歌谣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谣,同学们想听吗?
大饼哪里来? 面粉做出来。面粉哪里来? 小麦磨出来。小麦哪里来? 农民伯伯种出来。
师:我们看这首歌谣里都出现了哪些物品?是怎么说这些物品的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说出“哪里来”。
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身边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吃、穿、用都从哪里来!
板书:吃穿用哪里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通过歌谣引出生活中的物品从哪里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二:追根溯源
(一)、生活物品分类
1、师:我们每天的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26页,根据书上的提示想一想,我们在吃穿住行和学习方面都用到了哪些物品?
学生小组讨论。
师: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说的是吃的重要性。除了童谣中的大饼,我们生活中还吃了哪些东西?下面,让我们进入“快乐接龙”。每位同学说一种,最好不要重复呀。
学生依次说吃、穿、住、行和学习用品。
2、师:怎么样,数的完吗?看来我们生活中需要的物品真是数也数不清。那这些物品都是从哪里来的?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同学们说说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各小组选择一样物品展开讨论,之后各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3、师:同学们,真能干!弄清了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那你们能不能自由结组找找自己亲密的朋友,认为是相同地方来的朋友站在一起。
教师采访,学生说说这样站的理由。
师:我们可以根据物品来源不同,把物品分为农产品和工业品(板书:农产品、工业品)
师:在采访时,老师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农产品这一组每两个小朋友都在手拉手,老师去问问他们。
采访后得出这些农产品分别是种植、饲养、捕捞得来的。(板书:种植、饲养、捕捞)学生概括出农产品、工业品的概念。
4、师:老师发的资料袋里还有很多物品,下面同学们一起合作把这些物品分分类。一会儿,小组派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后,把写有物品名称的图片贴到相应的位置。
5、师:同学们做的都很好,看来我们对什么是农产品,什么是工业品已经了解了,那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农产品有什么特征?工业品有什么特征?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特征?(幻灯片出示问题)同学们可以跟你的伙伴探讨一下,然后每小组派个代表说给大家听。
小组内开始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讨论完毕,各个小组出代表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说出农产品特征:农民伯伯生产出来的,工业品是工人叔叔生产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劳动人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
师:刚才大家说出了好多物品,这些物品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如果离开它们就无法生存。在生产过程中,劳动人民发挥了他们的智慧,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板书:劳动人民生产出来的)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这一要求,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说说吃穿用各种物品的名成,再给生活用品找“老家”。同时加以分类(农产品和工业品),根据学生初步感知吃穿用物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吃穿用的来源,并展示自己带来的物品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加深对吃穿用物品来之不易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行为。)
(二)、给物品找“老家”
师:今天老师能来这里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真的很高兴。我遇到了一群聪明、可爱、能干的小朋友。再来之前呀,有几个朋友非要和我一起来,因为他们有很急的事情要请教大家。那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想请大家告诉他们。大家欢迎他们吗?(生答)
1、看来大家很欢迎我的朋友,下面我就请出我的第一个朋友。(出示铅笔)
我这个朋友大家认识吗?那下面就请你告诉它是从哪里来的? 生1:铅笔是从商店里来的。生2:铅笔是从铅笔厂来的。生3:铅笔是由木材和石墨加工成的。请生3讲讲理由。
师:噢,原来我的朋友的老家是木材和石墨呀,你懂得真多,真了不起。你帮我的朋友解决了问题,他很高兴。
2、我们再请出我的第二个朋友吧。(出示西红柿)大家能不能告诉它是从哪里来的?
生答(来自农村、农民种植出来的)
3、看着前两个朋友的问题很快解决了,我的第三个朋友非常着急啊,(出示衣服)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1:是从服装厂来的。生2:是从纺织厂来的。
生3:我觉得这件毛衣是从羊身上来。
师(惊讶)问:为什么这件毛衣是从羊身上来?
生3:从羊身上剪下羊毛,送到纺织厂加工成毛线,再织成毛衣。师:你的回答太精彩了。我的第三个朋友也终于找到了老家。同学们,你们真棒,给我的三个朋友都找到了老家,他们非常高兴,让我向你们表示感谢:“谢谢大家。”
4、通过刚才给铅笔、西红柿、毛衣找老家,大家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出:我们生活中的有些物品直接和农业生产有关,比如西红柿、鱼、肉等;有些物品直接和工业生产有关,比如自行车、电视机、汽车等;还有些物品的老家可以追溯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两个过程,比如毛衣、被褥、罐头等。
(设计意图: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实践活动去观察、认识吃穿用来之不易,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三、了解家乡的农产品
1.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分组选择一种家乡的农产品,在班上介绍这种农产品的特点及其生长的环境。
2.小结并过渡:是的,由于地区不同,气候就不同,所以农业的内容也不同。下边去听听橘子和苹果的对话吧。你会更明白自然条件对农产品的影响了。
3、找两个学生扮演橘子和苹果进行对话。
4、师生共小结:农业生产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农产品种类也不同。那咱们这个地方有哪些农产品呢?
教师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农谚,进一步了解农业生产会受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5.激励学生为家乡的农产品打广告。
6、畅想:
(1)、未来的农业会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尽情的畅想。老师适当点拨和鼓励、激趣。)
(2)、如果你长大以后是个农业工作人员,你准备怎么做?(可以讨论、交流再汇报)。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了吃穿用哪里来。(师:哪里来的)是劳动人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
我知道了什么是工业品什么是农产品。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五、作业
师:下节课我们要一起去了解农业生产包括哪些内容,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我们当地都有哪些农产品,选择一种农产品,了解它的种植过程。(幻灯片出示)
板书设计
吃穿用哪里来
缺不了
吃穿用
要爱惜
来不易
教后反思:
吃穿用哪里来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基本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知道农、牧、渔、林的生产都是农业生产。学生通过调查讨论,了解家乡农作物的生产情况,增强对农作物生长及农业生产的时令性的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围绕这一目标结合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我们每天吃什么?穿什么?出行、学习、工作又需要什么?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然后出示课件(有代表性的生活用品图片),让学生认一认,分一分。使学生对农产品、工业品有个初步印象后进行分类即(种植、饲养、捕捞为一类,工厂加工为一类),揭示什么是农产品和工业品,并引入本地产品,外地产品,进而揭示农产品受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同,产品种类也不同。最后通过水稻的种植过程,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和生活用品,做到勤俭节约。认知目标、行为目标均得到落实,完成了教学任务。
不足: 常言说的好,实践出真知,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觉得教学存在许多不足,下面简单做一下反思:
1、各知识点落得不实,不透。如:为什么不同地区产品不同,应让学生具体展开讨论,怎样受气候、地形、土壤的影响。
2、了解当地水稻种植过程时,最好放个录像,从时间上,每天从早到晚、从春到秋经历的季节来体会其艰辛。再从劳动的强度上,细致上,以及天气的冷热程度上进行体会。结合父母每天一身泥土一身汗水等生活场景深入了解一粒粮食一滴汗、爱惜粮食记心间的道理。
第三篇:《吃穿用哪里来》教学设计及反思(定稿)
《吃穿用哪里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吃穿用哪里来》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一个主题第一课时的内容。编者的意图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吃穿用哪里来,并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使学生能从生活的角度,知道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小体验劳动者的辛劳与智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基本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
3、知道农、牧、渔、林的生产都是农业生产。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明白我们每天用到的物品都来自工农业生产,工农业生产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生活用品不单单只和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有关,而有些用品的“老家”,可追溯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两个过程。
教学设计:
一:歌谣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谣,同学们想听吗?
大饼哪里来? 面粉做出来。面粉哪里来? 小麦磨出来。小麦哪里来? 农民伯伯种出来。
师:我们看这首歌谣里都出现了哪些物品?是怎么说这些物品的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引导说出“哪里来”。
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身边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吃、穿、用都从哪里来!板书:吃穿用哪里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通过歌谣引出生活中的物品从哪里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二:追根溯源
(一)、生活物品分类
1、师:我们每天的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60页,根据书上的提示想一想,我们在吃穿住行和学习方面都用到了哪些物品?
学生小组讨论。
师: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说的是吃的重要性。除了童谣中的大饼,我们生活中还吃了哪些东西?下面,让我们进入“快乐接龙”。每位同学说一种,最好不要重复呀。
学生依次说吃、穿、住、行和学习用品。
2、师:怎么样,数的完吗?看来我们生活中需要的物品真是数也数不清。那这些物品都是从哪里来的?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同学们说说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各小组选择一样物品展开讨论,之后各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3、师:同学们,真能干!弄清了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那你们能不能自由结组找找自己亲密的朋友,认为是相同地方来的朋友站在一起。
教师采访,学生说说这样站的理由。
师:我们可以根据物品来源不同,把物品分为农产品和工业品(板书:农产品、工业品)
师:在采访时,老师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农产品这一组每两个小朋友都在手拉手,老师去问问他们。
采访后得出这些农产品分别是种植、饲养、捕捞得来的。(板书:种植、饲养、捕捞)
学生概括出农产品、工业品的概念。
4、师:老师发的资料袋里还有很多物品,下面同学们一起合作把这些物品分分类。一会儿,小组派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后,把写有物品名称的图片贴到相应的位置。
5、师:同学们做的都很好,看来我们对什么是农产品,什么是工业品已经了解了,那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农产品有什么特征?工业品有什么特征?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特征?(幻灯片出示问题)同学们可以跟你的伙伴探讨一下,然后每小组派个代表说给大家听。
小组内开始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讨论完毕,各个小组出代表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说出农产品特征:农民伯伯生产出来的,工业品是工人叔叔生产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劳动人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
师:刚才大家说出了好多物品,这些物品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如果离开它们就无法生存。在生产过程中,劳动人民发挥了他们的智慧,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板书:劳动人民生产出来的)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这一要求,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说说吃穿用各种物品的名成,再给生活用品找“老家”。同时加以分类(农产品和工业品),根据学生初步感知吃穿用物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吃穿用的来源,并展示自己带来的物品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加深对吃穿用物品来之不易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行为。)
(二)、给物品找“老家”
师:今天老师能来这里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真的很高兴。我遇到了一群聪明、可爱、能干的小朋友。再来之前呀,有几个朋友非要和我一起来,因为他们有很急的事情要请教大家。那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想请大家告诉他们。大家欢迎他们吗?(生答)
1、看来大家很欢迎我的朋友,下面我就请出我的第一个朋友。(出示铅笔)我这个朋友大家认识吗?那下面就请你告诉它是从哪里来的? 生1:铅笔是从商店里来的。生2:铅笔是从铅笔厂来的。
生3:铅笔是由木材和石墨加工成的。请生3讲讲理由。
师:噢,原来我的朋友的老家是木材和石墨呀,你懂得真多,真了不起。你帮我的朋友解决了问题,他很高兴。
2、我们再请出我的第二个朋友吧。(出示西红柿)大家能不能告诉它是从哪里来的?
生答(来自农村、农民种植出来的)
3、看着前两个朋友的问题很快解决了,我的第三个朋友非常着急啊,(出示衣服)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1:是从服装厂来的。生2:是从纺织厂来的。
生3:我觉得这件毛衣是从羊身上来。
师(惊讶)问:为什么这件毛衣是从羊身上来?
生3:从羊身上剪下羊毛,送到纺织厂加工成毛线,再织成毛衣。师:你的回答太精彩了。我的第三个朋友也终于找到了老家。
同学们,你们真棒,给我的三个朋友都找到了老家,他们非常高兴,让我向你们表示感谢:“谢谢大家。”
4、通过刚才给铅笔、西红柿、毛衣找老家,大家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出:我们生活中的有些物品直接和农业生产有关,比如西红柿、鱼、肉等;有些物品直接和工业生产有关,比如自行车、电视机、汽车等;还有些物品的老家可以追溯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两个过程,比如毛衣、被褥、罐头等。(设计意图: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实践活动去观察、认识吃穿用来之不易,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了吃穿用哪里来。(师:哪里来的)是劳动人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
我知道了什么是工业品什么是农产品。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四、作业
师:下节课我们要一起去了解农业生产包括哪些内容,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我们当地都有哪些农产品,选择一种农产品,了解它的种植过程。(幻灯片出示)
板书设计
吃穿用哪里来
农产品 工业品
劳动人民生产出来的 教后反思:
吃穿用哪里来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基本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知道农、牧、渔、林的生产都是农业生产。学生通过调查讨论,了解家乡农作物的生产情况,增强对农作物生长及农业生产的时令性的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围绕这一目标结合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我们每天吃什么?穿什么?出行、学习、工作又需要什么?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然后出示课件(有代表性的生活用品图片),让学生认一认,分一分。使学生对农产品、工业品有个初步印象后进行分类即(种植、饲养、捕捞为一类,工厂加工为一类),揭示什么是农产品和工业品加深印象。通过四个判断题再深入理解,并引入本地产品,外地产品,进而揭示农产品受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同,产品种类也不同。最后通过水稻的种植过程,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和生活用品,做到勤俭节约。认知目标、行为目标均得到落实,完成了教学任务。
不足: 常言说的好,实践出真知,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的觉得教学存在许多不足,下面简单做一下反思:
1、各知识点落地不实,不透。如:为什么不同地区产品不同,应让学生具体展开讨论,怎样受气候、地形、土壤的影响。
2、了解当地水稻种植过程时,最好放个录像,从时间上,每天从早到晚、从春到秋经历的季节来体会其艰辛。再从劳动的强度上,细致上,以及天气的然热程度上进行体会。结合父母每天一身泥土一身汗水等生活场景深入了解一粒粮食一滴滴汗爱惜粮食记心间的道理。
3、课堂氛围不农,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不好,教者自身缺乏趣味性。以后教学中多多锻炼。
第四篇:幼儿园教学反思:豆芽是从哪里来的
幼儿园教学反思:豆芽是从哪里来的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让幼儿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布置我们的自然角,幼儿兴致特别高,第二天纷纷收集玉米、大豆、高粱、黄豆、花生、绿豆等投放在自然角,有一天午饭的时候,小朋友吃豆芽熬肉,大家都在安静的吃饭,东北角上的几个小朋友却在窃窃私语,争论不休,声音渐渐大起来,我听到露露说“豆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珂珂说,“不对,是从豆子里冒出来的”,程程说,“可是豆子硬梆梆的怎么能长出芽来呢?”……我走过去,孩子们马上把求助的目光投向我,我没告诉他们答案,只是说,“小朋友赶紧吃饭,吃完了,我们来做个实验,你们就知道了”,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一会儿功夫,饭都吃完了,我让每个孩子到活动区域拿个一次性纸杯,再拿几粒黄豆装在杯子里,然后盖上一块浸满水的海绵,把纸杯放在活动区域,并交代他们要耐心等待几天,就会发现答案了。接下来的几天,我发现时时都有孩子忍不住偷偷去掀开海绵看…… 反思:
新《纲要》强调“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幼儿发现了问题并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测问题的答案,作为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孩子,洞察他们的直接经验需要,为他们提供探索的平台,“豆芽是从哪里来的”其实是教师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契机,而设计成的,“思启无疑,无疑则无思”,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其思维是被动的发展。而这次活动中的问题是幼儿自己提出来,问题来源于幼儿本身,是孩子感兴趣的,教师再让幼儿用小实验自己探索问题的结论,这就极大的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仅仅是个引导者,支持者,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了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第五篇:《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修改及反思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修改及反思
【修改】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时,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1、请大家在读课文,看看课文共有几句话?
2、朗读理解第一句。
⑴ 知名度第一句,说说自己对这些房子的感受。
⑵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展示课件。
⑶ 指导朗读。
⑷ 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示范指导。
3、学朗读第一句。
⑴ 学生自由读第一句。你觉得这座房子还美在哪里?
⑵ 教师范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⑶ 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练习朗读。
4、指导朗读三、四句。
5、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反思】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像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有开放、活跃的思维。让课堂成为[URL=http://www.xiexiebang.com/]网店货源[/URL] 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培养学生“异想天开”的敏锐的创造力。为此,我反复设计教学步骤,让教学环节环环紧扣,力求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每一环节都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如:争夺红旗的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同桌互读互评、开火车读字词、精彩插图的欣赏、边拍手边朗读课文等等„„,处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课堂教学设计得再怎么完美,也有遗憾的地方。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有思维的个体,因为课堂本身是个动态生成的课堂,很多问题都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的碰撞中产生的思维火花。课堂上,有些后鼻音韵母没有重点强调,如:房子的“房”字,学生读的时候读成了“fán ”;学生在站起来组词的时候,把青青的瓦中的“青”,读成了“亲”──“qīn”的音。这都有待于今后去改进。
[URL=http://www.xiexiebang.com/]网店货源[/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