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锦瑟》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锦瑟》优秀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锦瑟》优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
《锦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这个单元是学习唐代诗歌。学习这一单元的要求是,在理解诗意、把握意境的基础上,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鉴赏时,要学会知人论世,同时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锦瑟》是古典诗歌里的精品,想象丰富,意象精美,意境深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此诗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从深层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二、说教法
根据单元要求,我把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对诗句的鉴赏和诵读感知上,感悟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我在课堂上采用诵读指导法、诗句分析法、情景再现法等多种学习方法。通过对诗句的分析和形象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说学法
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自学习惯不是太好,自学能力不是太强。我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能根据课文注释及其他资料鉴赏诗词的能力,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锦瑟》诗的地位作用及学生的特点,还有古诗词教学方面的要求,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弄懂诗歌的内涵,感悟该诗的意境美,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从教师的引导开始,以学生的研讨交流再加上教师的总结结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古典诗词的美,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启智。
五、说教学重难点
《锦瑟》因其美学色彩的不好把握而著名,但它同时又是一首充满魅力的古典诗歌,所以对它的讲解重点放在恰到好处的品味诗歌的意境。在此重点基础上,难点显然就是“结合具体意象,理解诗歌的多义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名诗对接:(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大家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
(李商隐)今天我们一起揭开《锦瑟》神秘的面纱。
(二)作者简介(见课件)
(三)课堂活动(师生互动)
活动一: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听教师读,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2、请一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活动二:探究主旨
常见的几种理解: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亡妻的深情悼念;
3、作者的自伤。(解说:自由发言,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
活动三: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请同学们从它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再作分析、讨论、交流。
小结诗歌艺术特色:
1、哀怨的基调
2、凄迷的意境
3、华美的语言
活动四:集体朗读(再次感受诗歌诗韵诗意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七、说作业
请将今天所学进行整理,任选一主旨,写成一篇赏析性的短文。
《锦瑟》优秀说课稿篇2一、教材分析
古典诗歌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占有一定量的篇目,可见,古典诗歌的教学在高中语文学习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李商隐的《锦瑟》安排在必修教材第四册中,是古典诗歌里的精品,意象精美,想象丰富,意境深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知识含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读意象,明确典故,感悟意境。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提升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情感与意象的关系。
2、领会迷离恍惚、深邃缠绵、美丽哀伤的意境。
3、明确典故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
二、教学方法
教法: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及影像资料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在引领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的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并掌握鉴赏技巧。
学法:
1、自读课文,写下直观感受。
2、各学习小组推荐出精美的感受相互交流。
3、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鉴赏技巧,完成鉴赏任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运用多美体展示图片,辅以画外音(朗诵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课前摆渡
讲商隐,说义山。
牛李党争,政治不如意;聚少离多,爱情不如意。
庄生……望帝;珠有泪……玉生烟。(典故)
3、学海泛舟,鉴赏诗文
A、看诗题;明主旨。
B、看作者;明风格。
C、看诗文;明情感,名技法。
D、看问题;用技巧。
4、艺海拾贝
理解典故对意境的深化作用。
5、探究提升
具体描述那些意象?
运用了哪些典故?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布置作业
仿写一首七律。
四、板书设计
锦瑟……李商隐
首联(开宗明义)
颔联(巧妙用典)
颈联(想象丰富)
尾联(直抒胸臆)
五、教学效果
通过让学生自主赏析、自主探究、自我展示。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信心。使学生加深了对古典诗歌的认识,且掌握了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有促进了美文的创作,而其对正确解答高考中古典诗词类题也大有裨益。
《锦瑟》优秀说课稿篇3本次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三第二单元李商隐的《锦瑟》。下面本稿将逐步从教材地位及作用、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教学说明。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锦瑟》一诗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而本单元是专列的“唐诗单元”,众所周知唐诗是古典美学的象征,因而《锦瑟》一诗亦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又因为此诗的具体意境具有朦胧性,很多评论者都发出过“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故而对此诗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更有助于学生巩固本单元前面所了解到的古典诗歌的鉴赏知识和能力,即——通过具体的诗歌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特征,以透视诗歌本身的“境界”。
另外由于《锦瑟》一诗还具有“多义性”的特点,因而对它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及早的领悟我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和魅力,即——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情绪、诗无达诂。总而言之借助本文可以给学生开展“美育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帮助、引导他们更好的体悟人生、生命的悲欢离合之情,自然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精神的培养。
二、学生特点
《锦瑟》一诗按照教学进度的安排,是高二年级应该讲授的内容。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正处于承上启下的时期,因而其知识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急需得到恰当而且有效的提高,另外对于他们的人生成长来说,也应该需要接触一些对生命底色有感悟意义的题材。最后,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具备相当的能力水平,是故此诗的讲授显得必要而切实可行。
三、教学目标
根据《锦瑟》诗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现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受体悟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发挥合理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性的阅读鉴赏,正确认识意象在诗歌意境中的重要作用。并在上述的'基础上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锦瑟》诗的讲解采用“引导与自我生成”的方法,从老师的引导开始,以学生的研讨交流再加之教师的总结结束。利用教师引导和师生互动刺激学生的领悟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热爱祖国自己文化的态度,让学生正确认识古典诗词的精神美。最后在自我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启智。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锦瑟》诗因其美学色彩的不好把握而著名,但它又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难解而有魅力的古典诗歌,所以对它的讲解重点应该放在恰到好处的品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美方面。在此重点基础上,难点显然就是如何寻找突破点或者说切入角度去理解诗歌本身,即“结合具体意象,理解诗歌的多义性。”
五、教学思路
对于像《锦瑟》这样的古典诗歌,以往一般人的讲解思路是朗读、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结合注释讲解诗歌的表层意思、学生提问老师解答、客观知识点的识记,再到布置作业任务结束。明显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思路不仅机械毫无趣味、而且很大程度上只是老师的一味灌输,没有学生自己心灵的参与与能力生成。鉴于此,这里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发挥自己的思维力去获得自己体悟的学识”为基本目的,而设置了“教师巧妙引导、师生互动、学生交流生成、教师总结”的教学思路。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活的能力,而不是死的知识。作为教师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另外,让大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所得,与大家交流既可以像“野人献曝”那样以一份知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达到“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德情操体验,无形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善于分享的合作精神以及开放的人格和心灵。
六、教学方法
鉴于对教学思路的确定,以及对《锦瑟》诗鉴赏阅读的目标、价值期待,本次教学以引导探究、对话生成、拓展延伸的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七、教学手段
由于《锦瑟》诗是诞生于我国古典时期的文学作品,所以如何能让教学的情景更加切合当时的语境,在教学设置中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考虑到这样的事实,本次教学拟采用电脑多媒体为基本辅助手段,通过多次的配乐朗读带领学生进入“古典的情景”,再通过诗画图片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营造一种朦胧美好的古典感受环境。利用这所有以激荡学生的求知心灵,更好更顺利的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八、教学过程
(一)用崔珏《哭李商隐》诗句“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进行导入。之后顺水推舟简单进行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
(二)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自己体验朗读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古典式的配乐诵读音乐。
(三)讲解这首诗的题目由来及特点,对诗歌文本中疑难词语的解读进行点拨。
(四)讲解正文,抓住每联的关键意象,引导学生从意象所反映的情感特点入手带有个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般的理解诗歌的基本意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引导,互相交流,在学生分享与自我生成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总结,最后以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呈现研究学习的“成果”。
(五)再次引导学生找寻此诗的“核心意象”,以此为基点,引导讲解此诗的多义性,在理解诗歌多义性的基础上自觉学习、应用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与能力。
(六)进行开放性的总结:尽管对《锦瑟》的理解人们都各持己见,但千百年来谁也没有说服谁,正如梁启超所说:义山的《锦瑟》等诗,讲的是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因此大家唯一共同的感受就是此诗“含有一股朦胧哀伤的情感”,所以对于这首《锦瑟》诗的理解完全是开放的,抓住关键意象和角度,反复品味之,大家可以有自己合理的见解。
(七)布置作业:写一篇随笔,谈谈自己对《锦瑟》诗意境的感受与心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特别要加进去自己的理解以及从诗歌鉴赏的技能方面说清自己这样理解的可能。
(八)再次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受诗境。之后下课。
【《锦瑟》优秀说课稿3篇】相关文章:
1.《锦瑟》优秀说课稿
2.《锦瑟》的说课稿
3.锦瑟的说课稿
4.锦瑟说课稿课件
5.锦瑟的说课稿范例
6.李商隐《锦瑟》说课稿
7.《锦瑟》说课稿范文
8.《锦瑟》说课稿推荐
9.《锦瑟》的优秀教案
第二篇:锦瑟说课稿
《锦瑟》说课稿
陈禹来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锦瑟》。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过程等方面对这篇课文进行简单的教学说明。
一、说教材
《锦瑟》诗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唐诗单元”讲读课文,在古典美学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此诗辞藻华丽,用典殊多,晦涩难解,众说纷纭。借助本文可以给学生开展“美育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帮助、引导他们更好的体悟人生、生命的悲欢离合之情,自然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精神的培养。
二、说学生
本文是针对高中学习阶段的的学生来说的,他们正处于承上启下的时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文本阅读和欣赏能力,但其知识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急需得到恰当而且有效的提高;同时,诗歌又是对学生的情操陶冶和修养的提高具有极大推动作用的,所以,讲解本文是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意象在诗歌意境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研讨为主,老师引导为辅,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技能水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古典诗词的精神美,最后在自我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启智。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锦瑟》的重点在于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体味;难点在于学生结合具体的意象和自身的实际感受理解这首诗的“多义性”特征。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诗歌中,主要是学生自己独立或讨论解决问题,因此,在方法上做如下安排:
(一)配乐朗读法:反复地朗读,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讨论法:同学分小组讨论,解决自身对诗歌的问题;
(三)点拨法:老师抓住关键的问题进行点拨,拓宽学生思路:
(四)联想法:通过形象化、具体化的多媒体资料促进学生联想,体味意境。
七、教学工具
本次教学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配合图片音像资料,更加迅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诗中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说一说)
抓住学生对诗歌名句的耳熟能详,开课时以名句对接的方式引起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同时消除学生对文章的陌生感。老师给出诗句的上句,要求说出下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上均为李商隐的名句,进而转入今天的诗歌《锦瑟》的学习中。
(二)朗读感知(读一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以及听录音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给学生整体感知的环境,体味诗歌整体的意境。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三)课文研习(议一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过大量反复的诵读环节,学生对诗歌就能产生一定的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之表达出来。老师的点拨更穿插其间,抓住关键性的字词和意象,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同学自己解决问题。在这里,特别注意本诗“多义性”的把握,或悼亡诗,或爱情诗,或感伤身世等等。
教学过程中,尤其抓住用典的地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以学生自述为主,老师补充为辅的方式,平实地将典故说明,促进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下面是对文章分析的范例:
首联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此句给人以凄凉之感。
颔联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虚度年华的感叹。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典故事: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暗含怀才不遇之情;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也可以另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难言的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上下衔接自然,用典工巧。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又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作者翻出新意义。“珠有泪”,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石韫玉而山辉”,但诗人独走蹊径: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是寄寓的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
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诗歌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相当典型地体现出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的空灵优美、扑朔迷离。如“沧海月明珠有泪”两句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典故、象征、比喻三法兼用并举,不仅对仗工稳,而且造句精丽,词采斐然,月、珠、泪、日、玉、烟等字的选用,无不给人以玉润珠圆的感受。
(四)作业(写一写)
整理今天所学,结合自己讨论的相关内容,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性的文章。
九、板书设计
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颈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颔联:对月而泣,美梦如烟 尾联: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品典一:庄周梦蝶
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啼鹃
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鲛人泣泪
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暖玉生烟
蓝田晶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锦瑟啊,你为什么竟然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念黄金华年。我心像庄子,在清晨为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而迷惘。又像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发生之时,早已惘然。
“锦瑟无端五十弦 ”
锦瑟为什么要是五十根弦?情到深处,人在痴中。一场最彻底的追问,就像屈原问天。义山没落至极,他要问:生命究竟是什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难道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被抛弃?义山说“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其实不过强作欢颜的洒脱,义山说:“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就是义山和世界的距离。
一弦一柱思华年
如果生命如锦瑟,过往的生命,情怀和追索就是这每一根弦、每一根柱。年华老去,可哀可叹;生命之树常青常茂,可求可得?其实得了又如何?“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沧海桑田,岁月流转,不敌麻姑一声轻叹。而义山,只能让愁思遍布风里。
庄生晓梦迷蝴蝶
破晓的一梦,不过转瞬的时间。然而瞬间的惊艳从此穿过记忆,让人深深沉溺。一边是沉溺,一边却是怅惘:那时白衣胜雪,看青春的花丛锦绣在生命的绿地;如今,为什么生命里满是离歌?
望帝春心托杜鹃
情思刻骨,化成一段鸟鸣,往复低回。有人说“子归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义山的执着却只能让他的一往情深化作无尽惆怅,他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他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辽阔沉静的海面,播洒清辉的孤月,这样的夜晚采来明珠,颗颗饱满而晶莹。然而,那珍珠竟蓄满了思念的泪水!一生何求?“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求而何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化成泪水的何止是心事!
蓝田日暖玉生烟
无人知道这蓝田是何地,阳光会温暖的洒到这里;这里有玉,这玉,莹润;玉有光芒,这光芒,迷蒙,烟一样升腾。心底的那份情思也在袅袅轻扬。依然深情似往,依然哀伤迷茫。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原来,无敌的青春世界早已是百孔千疮,与己相伴一生的,是一世的哀怨。义山苦叹:“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大唐王朝走向末路的时候,走来了李商隐。视野之内,一边是末世的落照,一边是孤单诗人的背影。千年之后,我们在心底展开义山的诗句,仿佛在一个静静的夜晚,隔着重重迷雾,去看远方一点跳动的烛火。
第三篇:锦瑟说课稿
李商隐《锦瑟》说课稿
本次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三第二单元李商隐的《锦瑟》。下面本稿将逐步从教材地位及作用、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教学说明。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锦瑟》一诗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而本单元是专列的“唐诗单元”,众所周知唐诗是古典美学的象征,因而《锦瑟》一诗亦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又因为此诗的具体意境具有朦胧性,很多评论者都发出过“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故而对此诗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更有助于学生巩固本单元前面所了解到的古典诗歌的鉴赏知识和能力,即——通过具体的诗歌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特征,以透视诗歌本身的“境界”。另外由于《锦瑟》一诗还具有“多义性”的特点,因而对它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及早的领悟我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和魅力,即——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情绪、诗无达诂。总而言之借助本文可以给学生开展“美育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帮助、引导他们更好的体悟人生、生命的悲欢离合之情,自然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精神的培养。
二、学生特点
《锦瑟》一诗按照教学进度的安排,是高二年级应该讲授的内容。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正处于承上启下的时期,因而其知识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急需得到恰当而且有效的提高,另外对于他们的人生成长来说,也应该需要接触一些对生命底色有感悟意义的题材。最后,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具备相当的能力水平,是故此诗的讲授显得必要而切实可行。
三、教学目标
根据《锦瑟》诗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现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体悟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发挥合理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性的阅读鉴赏,正确认识意象在诗歌意境中的重要作用。并在上述的基础上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锦瑟》诗的讲解采用“引导与自我生成”的方法,从老师的引导开始,以学生的研讨交流再加之教师的总结结束。利用教师引导和师生互动刺激学生的领悟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热爱祖国自己文化的态度,让学生正确认识古典诗词的精神美。最后在自我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启智。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锦瑟》诗因其美学色彩的不好把握而著名,但它又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难解而有魅力的古典诗歌,所以对它的讲解重点应该放在恰到好处的品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美方面。在此重点基础上,难点显然就是如何寻找突破点或者说切入角度去理解诗歌本身,即“结合具体意象,理解诗歌的多义性。”
五、教学思路
对于像《锦瑟》这样的古典诗歌,以往一般人的讲解思路是朗读、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结合注释讲解诗歌的表层意思、学生提问老师解答、客观知识点的识记,再到布置作业任务结束。明显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思路不仅机械毫无趣味、而且很大程度上只是老师的一味灌输,没有学生自己心灵的参与与能力生成。鉴于此,这里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发挥自己的思维力去获得自己体悟的学识”为基本目的,而设置了“教师巧妙引导、师生互动、学生交流生成、教师总结”的教学思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活的能力,而不是死的知识。作为教师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另外,让大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所得,与大家交流既可以像“野人献曝”那样以一份知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达到“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德情操体验,无形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善于分享的合作精神以及开放的人格和心灵。
六、教学方法
鉴于对教学思路的确定,以及对《锦瑟》诗鉴赏阅读的目标、价值期待,本次教学以引导探究、对话生成、拓展延伸的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七、教学手段
由于《锦瑟》诗是诞生于我国古典时期的文学作品,所以如何能让教学的情景更加切合当时的语境,在教学设置中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考虑到这样的事实,本次教学拟采用电脑多媒体为基本辅助手段,通过多次的配乐朗读带领学生进入“古典的情景”,再通过诗画图片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营造一种朦胧美好的古典感受环境。利用这所有以激荡学生的求知心灵,更好更顺利的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八、教学过程
(一)用崔珏《哭李商隐》诗句“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进行导入。之后顺水推舟简单进行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
(二)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自己体验朗读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古典式的配乐诵读音乐。
(三)讲解这首诗的题目由来及特点,对诗歌文本中疑难词语的解读进行点拨。
(四)讲解正文,抓住每联的关键意象,引导学生从意象所反映的情感特点入手带有个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般的理解诗歌的基本意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引导,互相交流,在学生分享与自我生成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总结,最后以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呈现研究学习的“成果”。
(五)再次引导学生找寻此诗的“核心意象”,以此为基点,引导讲解此诗的多义性,在理解诗歌多义性的基础上自觉学习、应用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与能力。
(六)进行开放性的总结:尽管对《锦瑟》的理解人们都各持己见,但千百年来谁也没有说服谁,正如梁启超所说:义山的《锦瑟》等诗,讲的是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因此大家唯一共同的感受就是此诗“含有一股朦胧哀伤的情感”,所以对于这首《锦瑟》诗的理解完全是开放的,抓住关键意象和角度,反复品味之,大家可以有自己合理的见解。
(七)布置作业:写一篇随笔,谈谈自己对《锦瑟》诗意境的感受与心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特别要加进去自己的理解以及从诗歌鉴赏的技能方面说清自己这样理解的可能。
(八)再次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受诗境。之后下课。
附加部分:板书设计
《锦 瑟》
李商隐
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颔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颈联:对月而泣,人事如烟 尾联: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第四篇:锦瑟说课稿
李商隐《锦瑟》说课稿 本次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三第二单元李商隐的《锦瑟》。下面本稿将逐步从教材地位及作用、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教学说明。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锦瑟》一诗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而本单元是专列的“唐诗单元”,众所周知唐诗是古典美学的象征,因而《锦瑟》一诗亦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又因为此诗的具体意境具有朦胧性,很多评论者都发出过“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故而对此诗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更有助于学生巩固本单元前面所了解到的古典诗歌的鉴赏知识和能力,即——通过具体的诗歌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特征,以透视诗歌本身的“境界”。另外由于《锦瑟》一诗还具有“多义性”的特点,因而对它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及早的领悟我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和魅力,即——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情绪、诗无达诂。总而言之借助本文可以给学生开展“美育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帮助、引导他们更好的体悟人生、生命的悲欢离合之情,自然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精神的培养。
二、学生特点
《锦瑟》一诗按照教学进度的安排,是高二年级应该讲授的内容。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正处于承上启下的时期,因而其知识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急需得到恰当而且有效的提高,另外对于他们的人生成长来说,也应该需要接触一些对生命底色有感悟意义的题材。最后,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具备相当的能力水平,是故此诗的讲授显得必要而切实可行。
三、教学目标
根据《锦瑟》诗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现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体悟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发挥合理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性的阅读鉴赏,正确认识意象在诗歌意境中的重要作用。并在上述的基础上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锦瑟》诗的讲解采用“引导与自我生成”的方法,从老师的引导开始,以学生的研讨交流再加之教师的总结结束。利用教师引导和师生互动刺激学生的领悟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热爱祖国自己文化的态度,让学生正确认识古典诗词的精神美。最后在自我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启智。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锦瑟》诗因其美学色彩的不好把握而著名,但它又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难解而有魅力的古典诗歌,所以对它的讲解重点应该放在恰到好处的品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美方面。在此重点基础上,难点显然就是如何寻找突破点或者说切入角度去理解诗歌本身,即“结合具体意象,理解诗歌的多义性。”
五、教学思路
对于像《锦瑟》这样的古典诗歌,以往一般人的讲解思路是朗读、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结合注释讲解诗歌的表层意思、学生提问老师解答、客观知识点的识记,再到布置作业任务结束。明显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思路不仅机械毫无趣味、而且很大程度上只是老师的一味灌输,没有学生自己心灵的参与与能力生成。鉴于此,这里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发挥自己的思维力去获得自己体悟的学识”为基本目的,而设置了“教师巧妙引导、师生互动、学生交流生成、教师总结”的教学思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活的能力,而不是死的知识。作为教师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另外,让大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所得,与大家交流既可以像“野人献曝”那样以一份知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达到“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德情操体验,无形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善于分享的合作精神以及开放的人格和心灵。
六、教学方法
鉴于对教学思路的确定,以及对《锦瑟》诗鉴赏阅读的目标、价值期待,本次教学以引导探究、对话生成、拓展延伸的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七、教学手段
由于《锦瑟》诗是诞生于我国古典时期的文学作品,所以如何能让教学的情景更加切合当时的语境,在教学设置中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考虑到这样的事实,本次教学拟采用电脑多媒体为基本辅助手段,通过多次的配乐朗读带领学生进入“古典的情景”,再通过诗画图片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营造一种朦胧美好的古典感受环境。利用这所有以激荡学生的求知心灵,更好更顺利的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八、教学过程
(一)用崔珏《哭李商隐》诗句“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进行导入。之后顺水推舟简单进行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
(二)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自己体验朗读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古典式的配乐诵读音乐。
(三)讲解这首诗的题目由来及特点,对诗歌文本中疑难词语的解读进行点拨。
(四)讲解正文,抓住每联的关键意象,引导学生从意象所反映的情感特点入手带有个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般的理解诗歌的基本意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引导,互相交流,在学生分享与自我生成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总结,最后以
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呈现研究学习的“成果”。
(五)再次引导学生找寻此诗的“核心意象”,以此为基点,引导讲解此诗的多义性,在理解诗歌多义性的基础上自觉学习、应用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与能力。
(六)进行开放性的总结:尽管对《锦瑟》的理解人们都各持己见,但千百年来谁也没有说服谁,正如梁启超所说:义山的《锦瑟》等诗,讲的是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因此大家唯一共同的感受就是此诗“含有一股朦胧哀伤的情感”,所以对于这首《锦瑟》诗的理解完全是开放的,抓住关键意象和角度,反复品味之,大家可以有自己合理的见解。
(七)布置作业:写一篇随笔,谈谈自己对《锦瑟》诗意境的感受与心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特别要加进去自己的理解以及从诗歌鉴赏的技能方面说清自己这样理解的可能。
(八)再次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受诗境。之后下课。
附加部分:板书设计
《锦 瑟》
李商隐
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颔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颈联:对月而泣,人事如烟
尾联:追忆此情,当时惘然篇二:锦瑟说课
锦瑟说课
一
.
1、教学分析:本单元是诗歌单元,重点在于鉴赏诗歌方法的掌握和兴趣的积累
2、学情分析:学生鉴赏诗歌倾向于对诗歌一种主旨的把握,《锦瑟》的多主旨为鉴赏诗歌丰富了内容,在此基础上培养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诗歌鉴赏的灵活性有很大帮助
3、在落实知识点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的必要,在文学的熏陶中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所以走进作者,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所以我们以“名词对接”的方法导入新课
一导语、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名诗对接:(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大家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今天我们一起揭开《锦瑟》神秘的面纱。
二、作者简介:(见课件)解说: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以及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我们鉴赏全诗的一个窗口,是我们了解作者创作风格和语言特点的一个基础。
三、教学生方法:赏诗三步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体味意境,换位移情。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让学生了解鉴赏基本鉴赏方法)
四、教师引导:教师
1、题解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
是一首广为传诵的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或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2、品典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见课件)
五、课堂活动(师生互动)(解说:鉴赏诗歌第一步诵读)活动一: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听教师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2、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活动二:理解主旨(探究性学习,理解解诗的换位移情法,这是这堂课重点)(解说,对多主题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和作者心灵的交流,换位移情,理解诗歌主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精神)
教师提示:常见的几种理解: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亡妻的深情悼念;
3、作者的自伤。(解说:自由发言,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让学生理解李诗的创作风格,理解诗歌因为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理解的差异对诗歌主旨的把握不同,让学生从中明白诗歌鉴赏是重新走进,要灵活、要思考、要体味。)
活动三:(解说,诗歌的语言独具魅力,品味语言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赏析技巧是一个借鉴和学习的过程)
引导: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请同学们从它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再作分析、讨论、交流。
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诗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沧海月明铸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重点句赏析
小结诗歌艺术特色:
1、哀怨的基调
2、凄迷的意境
3、华美的语言
活动四 :整体朗读(解说;再次感受诗歌诗韵诗意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小结并布置作业:(解说,突出重点用情感和古人交流,走进作者心灵世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对课堂内容的巩固,锻炼文字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作业:请将今天所学进行整理,任选一主旨,写成一篇赏析性的短文。
板书如下 首联:年已半百,感慨万千(比喻)锦瑟 颔联:思念至深,其苦难言(典故、传说)
颈联:沧海桑田,美玉生烟(典故、传说)
尾联:事过境迁,此情难待(直抒胸臆)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鉴赏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理解的能力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换位移情
[教学难点]
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译写法,点读法。二
.自读导言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自读程序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内容,赏析意境。
诗词之美多美在意境的塑造。所以诗词赏析重在其意境的塑造。自读时在初步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去品味意境。
3、背诵。
◆自读点拨
1、背景说明
2、总体内容把握
《锦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佳人锦瑟,一工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无限悲感,难言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蓝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古人认为事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了。
3、重、难点分析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为题,看似咏物,实乃一篇借锦瑟以隐题的咏怀之作。
一、导入。
由《无题》“青鸟殷勤为探看”引出作者。
二、解题
1.字义山,号玉溪生,河南沁阳人。2.(注释1)主题:悼亡之作。3.特色:典故雅致精工;基调哀怨悲愁;意境迷离凄婉;语言清丽隽永。
三、教师范读
四、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颂读
五、思考:
“五十弦”的锦瑟会联想到什么?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自己年近半百。传统的比兴手法。2 典故分析:庄周梦蝶——美好 扑朔迷离 望帝化鹃——相思
南海蛟人——破灭
蓝山暖玉——迷惘
六、主旨归纳:请同学据自己的感受自由谈,可发挥想象和联想。
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的破灭;才情不为人知的悲哀;悼亡之作?? 七、背诵
八、作业: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 1课时。
旧唐书本纪第九,记马嵬兵变:“„„丙辰(按:辰应为申字之误)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番使二十一人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乃诛杨国忠,众方退。一族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新唐书本纪第五,记马嵬兵变云:“„„丙申,行在望贤宫,丁酉次马嵬;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杀杨国忠及御史大夫魏方进,太常卿杨暄;赐贵妃杨氏死„„”(按:杨暄为杨国忠之子;二书所记载,以新唐书确。)
又:旧唐书五十一,列传卷第一;后妃上:“玄宗杨贵妃”云:“„„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军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得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新唐书杨贵妃传所载略同,文字稍有出入,有如下数语:“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篇三:锦瑟说课稿
《锦瑟》说课稿
陈禹来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锦瑟》。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过程等方面对这篇课文进行简单的教学说明。
一、说教材
《锦瑟》诗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唐诗单元”讲读课文,在古典美学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此诗辞藻华丽,用典殊多,晦涩难解,众说纷纭。借助本文可以给学生开展“美育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帮助、引导他们更好的体悟人生、生命的悲欢离合之情,自然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精神的培养。
二、说学生
本文是针对高中学习阶段的的学生来说的,他们正处于承上启下的时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文本阅读和欣赏能力,但其知识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急需得到恰当而且有效的提高;同时,诗歌又是对学生的情操陶冶和修养的提高具有极大推动作用的,所以,讲解本文是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意象在诗歌意境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研讨为主,老师引导为辅,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技能水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古典诗词的精神美,最后在自我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启智。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锦瑟》的重点在于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体味;难点在于学生结合具体的意象和自身的实际感受理解这首诗的“多义性”特征。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诗歌中,主要是学生自己独立或讨论解决问题,因此,在方法上做如下安排:
(一)配乐朗读法:反复地朗读,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讨论法:同学分小组讨论,解决自身对诗歌的问题;
(三)点拨法:老师抓住关键的问题进行点拨,拓宽学生思路:
(四)联想法:通过形象化、具体化的多媒体资料促进学生联想,体味意境。
七、教学工具
本次教学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配合图片音像资料,更加迅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诗中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说一说)
抓住学生对诗歌名句的耳熟能详,开课时以名句对接的方式引起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同时消除学生对文章的陌生感。老师给出诗句的上句,要求说出下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上均为李商隐的名句,进而转入今天的诗歌《锦瑟》的学习中。
(二)朗读感知(读一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以及听录音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给学生整体感知的环境,体味诗歌整体的意境。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三)课文研习(议一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过大量反复的诵读环节,学生对诗歌就能产生一定的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之表达出来。老师的点拨更穿插其间,抓住关键性的字词和意象,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同学自己解决问题。在这里,特别注意本诗“多义性”的把握,或悼亡诗,或爱情诗,或感伤身世等等。教学过程中,尤其抓住用典的地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以学生自述为主,老师补充为辅的方式,平实地将典故说明,促进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下面是对文章分析的范例:
首联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此句给人以凄凉之感。
颔联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虚度年华的感叹。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典故事: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暗含怀才不遇之情;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也可以另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难言的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上下衔接自然,用典工巧。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又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作者翻出新意义。“珠有泪”,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它使人怅惘而
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石韫玉而山辉”,但诗人独走蹊径: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是寄寓的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
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诗歌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相当典型地体现出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的空灵优美、扑朔迷离。如“沧海月明珠有泪”两句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典故、象征、比喻三法兼用并举,不仅对仗工稳,而且造句精丽,词采斐然,月、珠、泪、日、玉、烟等字的选用,无不给人以玉润珠圆的感受。
(四)作业(写一写)
整理今天所学,结合自己讨论的相关内容,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性的文章。
九、板书设计
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颈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颔联:对月而泣,美梦如烟
尾联: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品典一:庄周梦蝶 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啼鹃 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鲛人泣泪 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暖玉生烟 蓝田晶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锦瑟啊,你为什么竟然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念黄金华年。我心像庄子,在清晨为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而迷惘。又像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发生之时,早已惘然。
“锦瑟无端五十弦 ”
锦瑟为什么要是五十根弦?情到深处,人在痴中。一场最彻底的追问,就像屈原问天。义山没落至极,他要问:生命究竟是什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难道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被抛弃?义山说“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其实不过强作欢颜的洒脱,义山说:“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就是义山和世界的距离。
如果生命如锦瑟,过往的生命,情怀和追索就是这每一根弦、每一根柱。年华老去,可哀可叹;生命之树常青常茂,可求可得?其实得了又如何?“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沧海桑田,岁月流转,不敌麻姑一声轻叹。而义山,只能让愁思遍布风里。庄生晓梦迷蝴蝶
破晓的一梦,不过转瞬的时间。然而瞬间的惊艳从此穿过记忆,让人深深沉溺。一边是沉溺,一边却是怅惘:那时白衣胜雪,看青春的花丛锦绣在生命的绿地;如今,为什么生命里满是离歌?
望帝春心托杜鹃
情思刻骨,化成一段鸟鸣,往复低回。有人说“子归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义山的执着却只能让他的一往情深化作无尽惆怅,他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
灰!他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辽阔沉静的海面,播洒清辉的孤月,这样的夜晚采来明珠,颗颗饱满而晶莹。然而,那珍珠竟蓄满了思念的泪水!一生何求?“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求而何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化成泪水的何止是心事!
蓝田日暖玉生烟
无人知道这蓝田是何地,阳光会温暖的洒到这里;这里有玉,这玉,莹润;玉有光芒,这光芒,迷蒙,烟一样升腾。心底的那份情思也在袅袅轻扬。依然深情似往,依然哀伤迷茫。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原来,无敌的青春世界早已是百孔千疮,与己相伴一生的,是一世的哀怨。义山苦叹:“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大唐王朝走向末路的时候,走来了李商隐。视野之内,一边是末世的落照,一边是孤单诗人的背影。千年之后,我们在心底展开义山的诗句,仿佛在一个静静的夜晚,隔着重重迷雾,去看远方一点跳动的烛火。篇四:锦瑟说课稿
锦瑟
李商隐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抽到的说课题目为“锦瑟”。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布置作业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的说课。
一、说教材。《锦瑟》出自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书第二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唐朝诗歌,编者意图通过这些唐诗,向同学们展现生活在唐朝中诗人的艺术风貌以及由这些诗人拼凑出来的唐朝盛韵。李商隐的《锦瑟》以其瑰丽的语言,奇特大胆的想象,向我们展示了它的朦胧美。
二、说学情。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一些李商隐的诗,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对以上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2、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自主探究中,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3通过学习李商隐的《锦瑟》,加深对李商隐的理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为:
1、教学重点:(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据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学习诗歌,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指导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节拍和情调。
(2)启发教学法。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分析、提出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认识和观点,逐步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合作探究发。新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等。在授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体到课本中,分组讨论人物的情感,通过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教师的点拨下,对李白这首诗的美感有所把握。
(4)当然,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学习方法,我还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提问法、对比教学法、多媒体欣赏等方法,总之一切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这一个中心展开。
六、教学过程
1、导入课程。李商隐这个诗人,同学们应该都不陌生,谁会背李商隐的诗?找一两个同学背两句。如:《无题》“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如《夜雨寄北》“何当共
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好,我们今天再一次走进唐朝,寻找李商隐,感受李商隐的喜怒哀乐。然后借助多媒体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此诗的写作背景。
2、老师范读,指导诵读。一次诵读的时候,借助黑板帮助学生排除字、词音义的障碍,这些字词在课前已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做了考查,所以叫一位学生上台注一下加点字的音,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3、引导学生解读题目。
因为同学们的知识能力有限,所以对题目的讲解,我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我会告诉学生,“锦瑟”是一种乐器,一种说法认为本诗本是一首无题诗,后来选取诗的前两个字作为本诗的题目,另一种说法是“锦瑟”与内容有关。同时我也会顺势提出问题,让同学思考那种说法更为恰当,并说出理由,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
4、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我的适当点拨,让学生初步了解整首诗的大致意思。
5、分析诗歌意象,概括诗歌主旨。
首先,让同学们根据以往的学习经历,让他们自己找出整首诗所包含的意象。如: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
然后,让同学们小组讨论,说说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并就此归纳诗歌的主题。如: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惆怅、感伤、寂寞、失望的情绪。同时因为本首诗具有朦胧多义的特征,所以同学们在试图归纳总结本首诗的主题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我会通过不断的提问,反问的方式,让同学们把能想到的主题尽量都说说出来。我的设问为:(1)、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主要集中在哪个词语上?(枉然)(2)、作者为什么而“枉然”?(为此情)(3)、此情到底是什么情?层层追问。最后我会做一个总结,这首诗的主题有三种解释:(1)悼亡说(2)恋情说(3)自伤身世说。
6、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讲解,同学们有了一定鉴赏能力。所以也是采用小组讨论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归纳艺术特色。
(1)首先哀感凄艳。
(2)其次是朦胧多义。
(3)接着大量用典。
(4)生动的比喻。
(5)最后是华美的语言。
7、小结。这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虽然文本晦涩难懂,但是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命脉,这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想通。
七、布置作业。背诵《锦瑟》
八、板书。锦瑟 李商隐
(1)解题(2)疏通诗意(3)意象分析(4)主旨概括(5)艺术特色(6)小结(7)作业篇五:3-14高中语文说课稿-锦瑟
《锦瑟》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掌握表达这样一些新的感受和体验的语言和语言形式,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王富仁
二、古代诗歌
1、直观直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长于表现: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意象 想象
2、过程与方法:品读 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审美 臻美
四、教学过程
1、自读。写下直观感受。
2、交流。小组推荐、自我推荐交流心得。
3、教师结合学生作业补充讲解。
4、教师将自我感受与学生交流。
附:
一世生意属流尘——义山和《锦瑟》
义山诗境
迷离恍惚
深邃缠绵
美丽哀伤
有唐一代,唯李玉溪直入浣花之室。——薛雪《一瓢诗话》 “锦瑟无端五十弦 ”
锦瑟为什么要是五十根弦?情到深处,人在痴中。一场最彻底的追问,就像屈原问天。义山没落至极,他要问:生命究竟是什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难道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被抛弃?义山说“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其实不过强作欢颜的洒脱,义山说:“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就是义山和世界的距离。
一弦一柱思华年
如果生命如锦瑟,过往的生命,情怀和追索就是这每一根弦、每一根柱。年华老去,可哀可叹;生命之树常青常茂,可求可得?其实得了又如何?“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沧海桑田,岁月流转,不敌麻姑一声轻叹。而义山,只能让愁思遍布风里。
庄生晓梦迷蝴蝶
破晓的一梦,不过转瞬的时间。然而瞬间的惊艳从此穿过记忆,让人深深沉
溺。一边是沉溺,一边却是怅惘:那时白衣胜雪,看青春的花丛锦绣在生命的绿地;如今,为什么生命里满是离歌?
望帝春心托杜鹃
情思刻骨,化成一段鸟鸣,往复低回。有人说“子归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义山的执着却只能让他的一往情深化作无尽惆怅,他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他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辽阔沉静的海面,播洒清辉的孤月,这样的夜晚采来明珠,颗颗饱满而晶莹。然而,那珍珠竟蓄满了思念的泪水!一生何求?“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求而何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化成泪水的何止是心事!
蓝田日暖玉生烟
无人知道这蓝田是何地,阳光会温暖的洒到这里;这里有玉,这玉,莹润;玉有光芒,这光芒,迷蒙,烟一样升腾。心底的那份情思也在袅袅轻扬。依然深情似往,依然哀伤迷茫。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原来,无敌的青春世界早已是百孔千疮,与己相伴一生的,是一世的哀怨。义山苦叹:“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大唐王朝走向末路的时候,走来了李商隐。视野之内,一边是末世的落照,一边是孤单诗人的背影。千年之后,我们在心底展开义山的诗句,仿佛在一个静静的夜晚,隔着重重迷雾,去看远方一点跳动的烛火。
第五篇:锦瑟优秀教案
《 锦瑟 》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时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
2、请两位同学朗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四、感悟诗意,理解主旨。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诗句谈感受
1、你能从诗中找出表明主要内容的三个字来吗? 内容之眼(诗眼):思华年
2、你能从诗中找出表明诗人情感的两个字来吗? 情感之眼(诗眼):惘 然
3、赏析:
A.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无端“是什么意思?此句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由“五十弦”的锦瑟联想到什么?此处运用了手法?
明确:“无端”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的意思。无问处发问说明诗人情绪强烈浓重,迫切需要宣泄。锦瑟五十弦,音节最为繁复。听锦瑟之繁弦,联想到年华往事的繁多。联想的手法。
B.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1)诗歌中运用了那些典故?各有什么作用? 典故
1、庄周梦蝶
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庄周非常快乐,悠然自得,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梦醒后,庄周十分疑惑,不知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诗人因聆听锦瑟的曲调而思绪翩翩,想到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 , 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 , 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 , 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典故
2、望帝啼鹃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名子规,啼声非常悲凄。
杜宇之悲托于杜鹃,就如同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和怨愤托于锦瑟之声。(2)这两句诗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绪?
“庄生梦蝶”——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 “杜鹃啼血”——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与怨愤。
“晓、春”——似乎蕴含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光明与生机的一种期盼。C.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1)诗歌中运用了那些典故?各有什么作用? 典故
3、珠有泪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夜静月明,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于是珠得月华,晶莹如同泪珠一般。
凭借联想交融的意象,月亮、珍珠、泪珠都是圆而亮的,前二者相映,原本美丽异常,加上泪珠,幻化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不可即的带有哀婉的境界。典故
4、暖玉生烟
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在日光煦照下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这种光气只能在远观时才可见,近处是看不到的。蓝田美玉的精气只能远观而得,这代表了一种美好的理想,却不能把握也无法亲近。
(2)这两句诗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绪?
两幅画面运用阴阳冷暖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怅惘。
D.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如此哀怨怅恨的情怀哪里是现在回忆才感到的啊,在当时就已经令人惘然无措了。既然此等情怀在当时就如此,那么今朝追忆此情又会惹起怎样的怅恨,怎样的哀怨,怎样的苦痛呢?
诗人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怅惘苦痛。
五、小结
诗歌内容:
(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颔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颈联)对月而泣,美梦如烟(尾联)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诗的情感:
追忆华年的迷惘与感伤 诗的写作特点:
大量用典(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从原典中生发诗意的联想,借以传递情绪和感受。)诗歌艺术特色: 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六、作业
背默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