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教案

时间:2019-05-11 21:4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劳动法》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劳动法》教案》。

第一篇:《劳动法》教案

教学目的:了解劳动法产生的原因和发展历程,以及劳动法的体系框架。掌握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掌握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掌握劳动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重点与难点:在实务中,能够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熟悉劳动关系的举证责任和证据范畴。

教学方式:讲授 授课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一、课程简介

二、劳动法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1、产生的前提

2、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3、我国劳动法的概况

三、劳动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框架

1、劳动法的概念

(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2)劳动法律(3)劳动行政法规(4)劳动规章

(5)地方性劳动法规和地方劳动规章(6)其他法律中关于劳动方面的规定(7)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

2、劳动法的体系框架

包括但并不限于以下几部分:劳动就业法、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基准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四、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

1、主要调整对象是劳动劳动关系(1)劳动关系的概念(2)劳动关系的特征(3)区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4)劳动关系的分类

(5)劳动关系的举证责任以及劳动关系主体的确定

2、劳动法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

3、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五、劳动法律关系

1、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是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而产生的结果。

重点:注意区分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不同:1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则是意志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2劳动关系的形成是以劳动为前提,发生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内。3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用人单位使用劳动力,双方形成劳动力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法定的权利义务,双方当事人必须依法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

2、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用人单位(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劳动者的权利、劳动者的义务(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4)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及消灭 六 练习(案例讨论)教学目的:了解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模式,掌握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熟悉禁止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规定,熟悉实务中常见的就业歧视类型及其特点,熟悉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途径。

重点与难点:熟练判断常见的就业歧视类型及其特点。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 授课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章 劳动就业和职业培训

一、劳动就业概述

1、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某种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职业。

特点:劳动者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包括法定劳动年龄内能够参加劳动的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

劳动就业主体应具有就业愿望;

劳动者必须从事法委允许的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某种社会职业;

劳动者所从事的社会职业必须是有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能够用以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赡养一定的家庭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

2、失业:在法定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未能实现就业的状态。

主要类型:供求失衡型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技术进步性失业。

3、充分就业。

二、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

一国家促进就业原则;二市场就业原则;三平等就业原则;四照顾特殊群体人员就业原则。(就业歧视的几种类型)

三、促进就业制度概述

1.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责 2.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 3.就业服务 4.职业中介 5.就业援助

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了解)

1、职业教育与培训概述

2、职业培训的种类

3、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评定

五、案例讨论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劳动合同的立法的概况,了解劳动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其意义;掌握劳动合同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熟悉劳动合同的条款和可备条款。

重点与难点:实务中能够熟练签订劳动合同。教学方法:案例与讲授

授课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三章 劳动合同法律制度概述

一、复习前两周内容

二、劳动合同的立法概况

1.立法概述

2.劳动合同的立法宗旨 3.对于劳动合同的评价和认识

三、劳动合同制度概述

1.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2.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区别

二者的主体不同;劳动力的支配权不同;履行期限不同;风险责任不同;受国家的干预的程度不同;二者适用的法律规范不同。

3.劳动合同的分类

(1)用工模式的不同,分为全日制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

(2)劳动期限的不同,分为有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3)劳动者一方人数为标准划分,分为个人劳动合同和集体劳动合同

四、劳动合同的内容、形式和期限

1.劳动合同的内容:必备条款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的主要信息、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约定条款:试用期条款、培训和服务期约定、保守秘密和竞争限制约定、补充保险、福利待遇。2.劳动合同的形式

劳动合同应当书面形式、劳动合同签订的时间要求、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形式。3.劳动合同的期限

五、特殊用工模式

劳动派遣

(一)劳务派遣概述 注意区分劳务中介

(二)我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规制

1、劳务派遣单位资质的限制

2、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定义务

3、用工单位应当履行的义务

4、劳务派遣岗位的限制

5、法律责任的规定 非全日制用工

六、案例演练

教学目的:掌握劳动合同订立以及劳动合同履行的概念和原则,劳动合同变更的概念以及发生变更的情形。

重点与难点:熟悉订立劳动合同的相关法律规定及程序。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 授课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

4.1 劳动合同的订立

一、劳动合同订立的概念和原则

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依法就劳动合同条款进行协商,达成协议,从而确立劳动关系和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订阅劳动合同必须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一)合法的原则(最基本原则)

1、合同的主体合法:劳动合同主体双方要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2、合同的内容合法:内容不得违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合同的形式合法。

(二)公平原则

(三)平行自愿、协商一致原则 所谓平等,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法律地位平等,即当事人双方应以平

等的身份订立劳动合同。所谓自愿,是指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完全出于合同当事人的意愿,任何一方都不得以地位、权势、经济实力等因素或采取欺诈、威胁的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第三人也不得干涉劳动合同的订立。

(四)诚实信用的原则

二、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享有知情权

(二)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三)违约金问题

三、劳动合同订立的特殊规定

四、劳动合同的效力

劳动合同的效力,是指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即劳动法赋予劳动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及相关第三人的法律约束力。无效劳动合同指当事人违反法律、法规或违背平等、自愿原则签订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劳动合同。无效劳动合同的分类(两大类):

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

2、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免除自己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劳动合同。无效劳动合同按它无效程度,可分为全部无效、部分无效两种。《劳动法》第18条第2款规定:“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4.2 劳动合同的履行

一、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

(一)亲自履行原则

(二)全面履行原则

(三)协作履行原则

二、劳动合同履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用人单位的名称、法定代表人等发生变化时劳动合同的履行

四、用人单位发生合并、分立时劳动合同的履行 4.3 劳动合同的变更

一、劳动合同变更的概念

指劳动合同依法依法订立后,在合同尚未改选或者尚未履行完毕之前,双方当事人依法对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进行修改或者补充的法律行为。

二、劳动合同变更的情形

三、变更劳动合同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劳动合同变更的程序

1、一方提出变更请求

2、另一方给予答复

3、双方签订书面协议 教学目的:了解劳动合同中止的概念及其法律规定;掌握劳动合同解除的概念,劳动合同解除的类型;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法律后果。

重点与难点:劳动合同解除和中止的法律后果。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 授课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五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一、复习旧课

二、劳动合同解除

1、概念

2、劳动合同的协商解除

3、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1)劳动者提前通知解除(2)劳动者随时解除(3)劳动者无须通知立即解除

4、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1)用人单位即时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2)用人单位预告通知或代通知金解除劳动合同(3)经济性裁员

(4)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负有通知工会的义务

三、劳动合同的终止和中止

1、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1)劳动合同期满的

(2)劳动者开始依法享有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3)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4)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5)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劳动合同逾期终止的情形

3、劳动合同的中止

四、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法律后果

1、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经济补偿

2、用人单位非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

3、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后的法律义务

4、违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定义务的法律

五、实战演练(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

六、总结 教学目的:了解集体协商的意义、原则和内容,工资集体协商的概念、内容和程序,集体合同的作用;掌握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集体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和终止的相关规定。

重点与难点: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 授课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六章 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

一、新课导入

二、集体协商

1、集体的概念和意义

2、集体协商的内容

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与卫生、补充保险和福利、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技能培训、集体合同管理、奖惩、裁员、集体合同期限、变更、解除集体合同的程序、发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时的协商处理办法、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他内容。

3、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

4、集体协商程序

5、集体协商争议的协调处理

6、工资集体协商

三、集体合同

1、集体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2、劳动法、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3、集体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履行和终止(1)集体合同的订立

通过集体协商,拟定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合同草案 审议通过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合同草案 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 集体合同失效

(2)集体合同的变更和解除(3)集体合同的履行和终止

四、案例点拔

五、小组讨论:案例演练

六、作业 教学目的:了解工作时间的概念和特征,休息时间的概念和种类,了解缩短工时制、探亲假的相关规定;掌握标准工作时间、不定时工时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相关法律规定,加班加点的概念以及加班加点的相关法律规定。

重点与难点:加班加点工资的计算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 授课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七章 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

一、工作时间

1、工作时间的概念和特征

2、工作时间的种类(1)标准工作时间制度(2)不定时工作制(3)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二、休息休假

1、休息时间

2、休假

(1)法定节假日(2)年休假(3)探亲假

三、加班加点制度

1、加班加点概念

2、加班加点的法律限制及例外

限制加班加点的措施:(1)适用范围的限制,禁止安排未成年工和怀孕7个月和哺乳未满周岁的女工加班。(2)程序上的限制,须与工会协商,在保障劳动者健康情况下,每日不超过3小时,每月不超过36小时。(3)加班加点的工资标准。(4)对违反劳动法律规定的视不同情况,予以行政处罚。

3、特殊工时下的加班加点及工资支付

四、加班加点工资的计算

1、加班加点工资计算的基数(1)月工资收入

(2)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 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2、加班加点工资计发计算公式

五、案例点拨

六、小组讨论:实战演练 教学目的:了解工资分配的原则,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调整和发布的相关规定;掌握工资的概念及其构成,基本工资形式和辅助工资形式,最低工资的保障及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

重点与难点:支付工资的基本规定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 授课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八章 工资法律制度

一、工资概述

1、工资的概念及其构成

2、工资与劳动报酬的关系

3、工资的职能(1)保障职能(2)分配职能(3)激励职能(4)杠杆职能

4、工资形式(1)基本工资形式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年薪(2)铺助工资形式 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5、工资分配的基本原则(1)按劳分配(2)同工同酬

(3)逐步提高工资水平的原则(4)工资总量宏观调控原则

二、最低工资制度

1、最低工资

2、最低工资标准(1)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2)最低工资标准的通过(3)最低工资标准的公布(4)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5)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6)最低工资标准的公示

3、最低工资的保障与监督

三、工资支付制度

1、工资支付的规定

2、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工资的情形

3、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

四、实战演练 教学目的:了解劳动保护法的概念和特征,劳动保护法的立法概况,劳动安全与劳动卫生技术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职业病防护管理制度;掌握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

重点与难点:掌握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 授课课时:4课时

第九章 劳动保护法

一、案例导入

二、劳动保护法概述

1、概念和特征

2、劳动保护制度的基本方针

3、立法概况

三、劳动安全与劳动卫生技术规程

1、劳动安全技术规程(1)工厂安全技术规程

(2)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3)矿山安全技术规程

2、劳动卫生技术规程

(1)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危害的规定(2)防止粉尘危害的规定(3)防止噪声和强光危害的规定(4)防暑降温(5)通风和照明的规定(6)卫生保健

四、劳动保护管理制度

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2、职业病的防治管理制度

五、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1、女职工特殊保护

(1)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的劳动(2)女职工的“四期”保护(3)女职工特殊保护的其他规定

2、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1、未成年工禁忌劳动范围

2、对未成年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制度

3、对未成年工的使用和特殊保护实行登记制度

六、案例点拔

七、实战演练 教学目的:了解工会的地位及某组织架构;掌握工会的概念和性质,工会的权利与义务,掌握职工民主管理的内容与形式;熟悉《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规章制度的相关规定。

重点与难点:工会的权利与义务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 授课课时:4课时

第十章 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

一、案例导入

二、工会概述

1、工会的性质

2、工会的地位及其组织架构

3、工会的权利

(1)参与宏观劳动关系的调整(2)参与集体劳动关系的调整(3)参与个别劳动关系的调整

(4)交涉权、三同时制度落实监督权、紧急处置建议权、调查、参与劳动争议处理权、参与停工、怠工事件处理权、支持 帮助权。

4、工会的义务

三、职工民主管理

1、职工民主管理的内容和形式

2、职工行歙民主管理权的重要途径(1)平等协商

(2)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3)公示或告知劳动者(4)批评和建议权

四、案例点拔、实战演练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立法概况;掌握劳动争议的概念和分类,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劳动争议处理的范围;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体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的基本法律规定。

重点与难点:熟悉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流程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 授课课时:2课时

第十三章 劳动争议处理

一、案例导入

二、劳动争议处理概述

1、劳动争议的概念和分类

2、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的立法概况

3、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

4、劳动争议处理的范围

5、劳动争议处理的体制

6、劳动争议处理的举证责任和证据认定

7、劳动争议处理的便捷路径

二、劳动争议调解

1、调解组织

2、调解员

3、调解程序

4、调解与仲裁的衔接

三、劳动争议仲裁

1、劳动争议仲裁概述

(1)劳动争议仲裁的概念和特征(2)劳动争议仲裁和一般民事仲裁的区别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1)设立(2)人员组成(3)职责

3、劳动争议仲裁管辖

4、劳动争议案件的参加人

5、劳动争议仲裁的申请和受理(1)仲裁时效(2)仲裁申请(3)受理

6、开庭和裁决

四、劳动诉讼

1、劳动争议仲裁与劳动诉讼的衔接

2、劳动诉讼(1)申请和受理(2)关于时效(3)劳动诉讼管辖(4)劳动诉讼的参加人(5)举证责任(6)裁决

(7)财产保全与执行

五、案例点拔

六、实战演练

第十四章 劳动保险法

一、社会保险法概述

1、概念和作用

2、社会保险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原则

3、社会保险法律关系

4、社会保险基金制度

二、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1、概念及特点

2、立法概况

3、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

4、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5、养老保险待遇的给付

三、医疗保险法律制度

1、概念及特点

2、立法概况

3、我国现行医疗保险体系

四、工伤保险法律制度

1、概念及特点

2、立法概况

3、工伤保险制度的作用

4、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5、工伤和职业病的认定

6、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和支出

7、工伤保险待遇的项目和标准

五、失业保险法律制度

1、概念及特点

2、立法概况

3、我国现行失业保险体系

4、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

5、失业保险基金的构成

六、生育保险制度

1、概念及特点

2、立法概况

3、我国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内容

第十五章 劳动保障监察制度

一、概述

1、概念

2、基本原则

3、意义

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

1、概念

2、监察职责与监察事项

3、劳动保障监察员

三、劳动保障监察的实施

1、劳动保障监察管辖

2、劳动保障监察的形式

3、劳动保障监察的程序

第十六章 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

一、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概述 违反劳动法责任的特征

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是以劳动法规定的原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

法律责任只是在义务人不履行法律义务,并且法律又有明文规定时才能依法追究;

*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力,有时通过诉权实现,有时不通过诉权而直接实现

行为模式:假定

处理 保证手段:假定行为

法律后果 行为模式:假定

处理

保证手段:假定行为

法律后果

二、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及法律责任

三、劳动者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及法律责任

四、劳动服务机构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及法律责任

五、劳动行政部门及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案例

王某于1999年8月经招工考试被某企业录用,并签订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2000年3月,企业以王某连续旷工10天,严重违反企业的规章制度为由,对其解除劳动合同,同时开具退工单。王某的家属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精神鉴定。经鉴定,法院宣告王为完全无行为能力人。企业遂将退工理由改为“不符合录用条件”,王某的家属则要求企业维持原劳动关系。双方发生争议。

第二篇:劳动法教案

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案

课程名:劳动法

第 1 页

劳动法教案

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

一、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劳动法包括促进就业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工作时间法和休息休假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法、职业培训法、劳动纪律法、社会保险和福利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劳动监督检查法等内容。

二、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中华人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包括: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工勤人员;(3)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非工勤人员;

(4)其他通过劳动合同(包括聘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劳动法不适用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非农场的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

三、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是当事人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狭义的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一)劳动者

劳动者是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劳动获取合法劳动报酬的自然人。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主要有:(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休息休假的权利;

(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依法参加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8)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9)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的劳动义务主要有:劳动者应按时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保守国家秘密和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等。

(二)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是指依法使用和管理劳动者并付给其劳动报酬的单位。用人单位的权利主要有:

(1)招工权,是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需要招用职工的权利; 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案

课程名:劳动法

第 2 页

(2)用人权,是用人单位依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使用和管理劳动者的权利;(3)奖惩权,是用人单位依照法律和本单位的劳动纪律,决定对职工奖惩的权利;(4)分配权,是用人单位在法律和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决定劳动报酬分配方面的权利。第二节 劳动合同

一、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它的特征是:(1)劳动合同当事人的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合同内容是明确双方当事人在实现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和违反合同的责任;(3)劳动合同标的是劳动行为;

(4)劳动合同是诺成性的、有偿的双务合同;(5)劳动合同是双方当事人达成的书面协议。

二、劳动合同的种类和期限

它是指劳动合同的有效期间。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

三、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根据这一规定,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一)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平等是指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不存在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自愿是指劳动合同的订立及其合同内容的达成,完全出于当事人自己的意示,是其真实意思的表示,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示强加于对方,也不允许第三者非法干预;协商一致是指经过双方当事人充分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签订劳动合同。

(二)合法原则

1、劳动合同的主体合法。

即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必须具备合法资格,劳动者应是年满16周岁,身体健康,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可以是中国人、外国人、无国籍人。用人单位应是依法成立或核准登记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具有用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我国有关劳动法规对劳动合同主体中的一些问题做了如下规定:

(1)厂长(经理)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聘任(委任)的,应与聘任(委任)部门签订劳动合同;实行公司制的经理和有关经营管理人员,应与董事会签订劳动合同。

(2)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党委书记、工会主席等党群专职人员也是劳动者的一员,应当签订劳动合同,但在订立劳动合同的方式上,对尚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可以和厂长、经理一样,与其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签订劳动合同。

(3)实行租赁经营(生产)、承包经营(生产)的企业,依据租赁合同或承包合同,承租人、承包人如果作为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委托人时,可代表该企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4)派出到合资、参股单位的职工如果与原单位仍保持劳动关系,应当与原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原单位可就劳动合同的有关内容在与合资、参股单位订立劳务合同时,明确职工的工资、保险、福利、休假等有关待遇。

(5)用人单位应与其富余人员、放长假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但其劳动合同与在岗职工的劳动合同在内容上可就不在岗期间的有关事项作出规定。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案

课程名:劳动法

第 3 页

(6)用人单位应与其长期被外单位借用的人员、带薪上学人员、其他非在岗但仍保持劳动关系的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但在外借和上学期间,可就劳动合同中某些相关条款经双方协商予以变更。

(7)请长病假的职工,在病假期间与原单位保持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与其签订劳动合同。(8)原固定职工中经批准的停薪留职人员,愿意回原单位继续工作,原单位应与其签订劳动合同。(9)对于用人单位招(接)收的大中专毕业生,按有关规定签订了服务合同或其他协议的,未到期的仍应继续履行,并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的内容合法。

(1)必备条款。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第一,劳动合同期限; 第二,工作内容;

第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第四,劳动报酬; 第五,劳动纪律;

第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第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2)可备条款。第一,试用期条款。

第二,保守商业秘密和有技术秘密条款。第三,禁止同业竞争条款。

其他可备条款还有第二职业条款,违约金和赔偿金条款、补充保险、福利条款等。

除以上必备条款和可备条款外,我国劳动法还规定了禁止双方当事人约定的条款,即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对违反规定的,由公安部门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立即退还给劳动者本人。

3、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和形式合法。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未经双方协商一致、强迫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劳动合同的形式依规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

四、劳动合同的效力。(1)劳动合同生效。

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其生效时间始于合同签订之日。劳动合同订立后,需要鉴证或公证的,其生效时间始于鉴证或公证之日。

(2)劳动合同的无效。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采用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确认。

六、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

(1)劳动合同的履行。是指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履行各自所应承担的合同义务的行为。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就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2)劳动合同的变更。

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依法成立、尚未履行的劳动合同条款所做的修改或增删。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双方当事人必须全面旅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劳动合同。

(3)劳动合同的解除。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案

课程名:劳动法

第 4 页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在劳动合同期满之前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行为。(4)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①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②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③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④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二种情况: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①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有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②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③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三种情况,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但是,用人单位依据上述规定裁减人员,在6个月内录用人员的,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①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②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③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④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的。(5)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第二种情况,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①在试用期内的;

②用人单位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③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6)劳动合同的终止。

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即行终止: ①劳动合同期限届满; ②企业宣告破产或依法被撤销; ③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④劳动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 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7)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责任

1)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经济补偿。用单位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应分别不同情况,按下列标准,发给劳动者一次性的经济补偿金:

2)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赔偿。劳动者违反劳动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 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案

课程名:劳动法

第 5 页

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

(一)用人单位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1、因用人单位原因造成劳动合同无效及用人单位违法或违约应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包括:(1)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即招用后故意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以及劳动合同到期后故意不及时续订劳动合同的;

(2)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无效或部分无效劳动合同的;

(3)用人单位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侵害女职工或未成年工合法权益的;(4)用人单位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2、用人单位有上述情形之一,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按下列规定予以赔偿:

(1)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按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入支付给劳动者,并加付应得工资收入25%的赔偿费用。

(2)劳动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一般可参照本单位同期、同工种、同岗位的工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的无效合同,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比照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赔偿劳动者合同无效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3)造成劳动者劳动保护待遇损失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津贴和用品。(4)造成劳动者工伤、医疗待遇损失的,除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劳动者相当于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

(5)造成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身体健康损害的,除按国家规定提供治疗期间的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相当于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

(6)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3、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追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并可支付赔偿金:

(1)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2)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3)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4)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5)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二)劳动者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赔偿用人单位下列损失:

(1)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其所支付的费用;

(2)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3)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4)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的规定支付用人单位赔偿费用。

(三)连带赔偿责任

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除该劳动者承担直接赔偿责任外,该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其连带赔偿的份额应不低于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总额的7 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案

课程名:劳动法

第 6 页

0%。向原用人单位赔偿下列损失:

(1)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因获取商业秘密给用人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

赔偿因获取商业秘密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的规定执行。第三节 集体合同

一、集体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集体合同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定的书面协议。工会代表职工或职工代表与企业或事业组织之间,为改善集体劳动关系而在平等协商基础上签订的集体协议。

集体合同的特征是:

(1)集体合同当事人一方是工会组织或职工代表,另一方是企业或事业组织。

(2)集体合同内容是改善集体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

(3)集体合同是:要式合同,报送劳动行政部门,登记审查备案方为有效。(4)集体合同适用于企事业组织,工会,全体职工。

(5)集体合同效力高于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规定的职工个人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二、集体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和终止 1.集体合同的订立。

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举的代表与企业签订。订立集体合同应当遵循的原则是:合法原则;民主原则;平等合作、协商一致原则;三兼顾原则,即兼顾国家、企业或事业组织、职工的利益。集体合同期限为1至3年。

2.集体合同的变更、解除。

在集体合同有效期限内,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允许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经双方当事人协商同意;订立集体合同依据的法律、法规已修改或废止;因不可抗力的原因致使集体合同部分或全部不能履行;企业转产、停产、破产、被兼并,致使集体合同无法履行;工会组织被依法撤销。

3.集体合同终止。

集体合同期限届满或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集体合同同即行终止。

四、集体协商发生争议的纠纷处理

因集体协商发生争议,双方当事人不能自行协商解决的,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可向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构书面提出协调处理申请,未提出申请的,劳动行政部门认为必要时可视情况进行协调处理。第四节 劳动基准法

一、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一)工作时间的概念和种类

工作时间又称劳动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事生产工作或工作的小时数。工作时间分为:

(1)日工作时间,我国的标准工作日为每日工作8小时。(2)周工作时间,劳动者每周工作40小时。

(3)缩短工作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少于标准工作日和工作时间。缩短工作时间适用于: ①从事矿山井下、高山、有毒有害、特别繁重或过度紧张等作业的劳动者; 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案

课程名:劳动法

第 7 页

②从事夜班工作的劳动者; ③未成年工; ④哺乳期内的女职工。

(4)延长工作时间,是指超过标准工作时间的工作时间。延长工作时间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5)不定时工作时间,是指不受固定工作时是数限制的工作时间。适用于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不受固定工作时间限制的劳动者,如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部分值班人员等等。

(6)综合计算工作时间,是指以一定期限为周期,集中安排并综合计算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工作时间。

(二)休息休假的概念和种类

休息休假,是指劳动者在国家规定的法定工作时间以外,不从事生产或工作而自行支配的时间。休息休假分为:

(1)工作日内间歇时间,是指在工作日内给予劳动者休息和用膳的时间。一般为1至2小时,最少不得少于半小时。

(2)工作日内间的休息时间,是指两个邻近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一般不少于16小时。(3)公休假日。又称周休息日,是指劳动者在1周(7日)内享有不少于24小时的连续休息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日。

(4)法定节日,是指法律规定用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包括: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

(5)探亲假,是指劳动者享有保留工作和工资而同分居两地的父母或配偶团聚的假期。

(三)有关加班的法律规定

加班是指劳动者在法定节日或公休假日从事生产或工作。

1、一般情况下加班加点的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2、劳动法规定在下述特殊情况下,延长工作时间不受劳动法第41条限制:

(1)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或使人民的安全健康和国家资财遭到严重威胁,需要紧急处理的;

(2)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共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3)在法定节日和公休假日内工作不能间断,必须连续生产、运输或营业的;(4)必须利用法定节日或公休假日的停产期间进行设备检修、保养的;

(5)为了完成国防紧急生产任务,或者完成上级在国家计划外安排的其他紧急生产任务,以及商业、供销企业在旺季完成收购、运输、加工农副产品紧急任务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等等。3、加班加点的工资标准。

(1)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

(2)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3)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4、监督检查措施。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组织劳动者加班加点的情况依法监督检查,分别不同情况,予以行政处罚:

(1)用人单位未与工会或劳动者协商,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按每 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案

课程名:劳动法

第 8 页

名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每小时罚款100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2)用人单位每日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超过3小时或每月延长工作时间超过36小时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按第名劳动者每超过工作时间1小时罚款100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二、工资法律制度

(一)企业基本工资制度

工资制度,是指依法规定的确定工资水平、工资标准、工资形式、工资增长等项办法的总称。企业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自主确定适用本单位的工资制度。企业基本工资制度主要有:

(1)等级工资制度。(2)结构工资制度。(3)岗位工资制度。(4)岗位技能工资制度。

(二)工资形式

工资形式,是指计量劳动和支付劳动报酬的方式。企业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形式。工资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定额工资、浮动工资、奖金、津贴、特殊情况下的工资等形式。

(三)最低工资保障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用人单位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最低工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综合参考下列因素确定和调整,报国务院备案:

①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②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③劳动生产率; ④就业状况;

⑤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四)工资分配原则 1)工资总量宏观调控原则; 2)用人单位自主分配原则;

3)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原则; 4)同工同酬原则;

5)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6)逐步提高工资水平原则。

(五)工资支付保障

工资支付保障是为保障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实现,防止用人单位滥用工资分配权而制定的有关工资支付的一系列规则。

1.工资应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现及有价证券代替货币支付。2.工资应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

3.劳动者依法享受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工资。

4.工资应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也可由劳动者家属或委托他人代领,用人单位可委托银行代发工资。5.工资应依法足额支付,除法定或约定允许扣除工资的情况外,严禁非法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6.对代扣工资的限制。用人单位不得非法克扣劳动者工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 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案

课程名:劳动法

第 9 页

动者工资:

(1)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

(2)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应由劳动者个人负责的社会保险费用;

(3)用人单位依审判机关判决、裁定扣除劳动者工资。依照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用人单位可以从应负法律责任的劳动者工资中扣除其应负担的扶养费、赡养费、抚养费和损害赔偿等款项;

(4)法规规定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的其他费用。7.最低工资保障。

(1)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以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劳动者赔偿其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金额不得超过劳动者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余额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的,则应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2)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违纪罚款,一般不得超过本人月工资标准的20%。8.用人单位依法破产时,劳动者有权获得其工资。

三、职业安全卫生法

(一)职业安全卫生法的概念和特点

职业安全卫生法,是指以保护劳动者在职业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为宗旨,以劳动安全卫生规则等为内容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职业安全卫生法的立法目的是减少和避免因工伤亡事故以及职业危害、职业中毒和职业病。职业安全卫生法与其他劳动法规相比有其特有的特征:

(1)保护对象的特定性。职业安全卫生法保护的对象是特定的,即保护的是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法规内容具有技术性。职业安全卫生法主要由劳动安全、劳动卫生技术规程和标准组成,是具有技术性的法律规范。

(3)法律规范多为强制性和禁止性规范。1.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方针和制度 2.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

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是指根据女职工生理特点和抚育子女的需要,对其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健康所采取的有别于男子的特殊保护。

3.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

职业安全卫生法与其他劳动法规相比有其特有的特征:

1、保护对象的特定性。职业安全卫生法保护的对象是特定的,即保护的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卫生。

2、法规内容具有技术性。职业安全卫生法主要由劳动安全、劳动卫生技术规程和标准组成,是具有技术性的法律规范。

3、法律规范多为强制性规范。

(二)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的内容 1、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方针和制度。

职业安全卫生工作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职业安全卫生制度包括:(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2)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制度;(3)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制度; 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案

课程名:劳动法

第 10 页

(4)职业安全卫生检查制度;(5)职业安全卫生监督制度;

(6)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处理制度。2、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

3、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对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的措施主要有:(1)岗前培训。

(2)禁止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有害健康的工作。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3)提供适合未成年工身体发育的生产工具等。(4)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第五节 劳动争议

1.劳动争议的概念和种类

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双方当事人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执。

2.劳动争议的处理机构(1)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节委员会),是指依法成立的调节劳动争议的群众性组织。用人单位可以设立调节委员会,负责调节本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是指依法成立的行使劳动争议仲裁权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不满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仲裁委员会组成人数必须是单数。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任。

(3)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是指行使审判权的审判机关。劳动争议案件由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受理。3.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劳动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第一个()的法律,一般认为这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的开端。

A.限制工作日长度B.保护女工与童工 C.确立社会保险制度D.提高劳动报酬 2.国际劳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为()。

A.国际劳工局B.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 C.国际劳工大会D.国际劳动法协会 3.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为()。

A.劳动者与劳动行政部门B.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C.工会与企业行政D.工会与劳动行政部门

4.根据我国劳动法律规定,劳动合同中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标准,应该()。A.参考集体合同中的标准B.不需要考虑集体合同中的标准 C.相当于集体合同中的标准D.不得低于集体合同中的标准

5.我国《劳动法》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的工资报酬”。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案

课程名:劳动法

第 11 页

A.100% B.150% C.200% D.300%

6.我国《劳动法》规定,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A.第二级B.第三级 C.第四级D.第五级 7.()是实现职工全员培训的基本形式。

A.在岗业余培训B.离岗专门培训 C.就业前培训D.就业后培训

8.《劳动法》第72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A.可以B.应当 C.必须D.能够

9.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企业职工在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治疗的,给予()的医疗期。A.1至12个月 B.12个月 C.3至18个月 D.3至24个月

10.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或劳动英雄称号的,应经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推荐,由()授予。

A.中央人民政府B.国家主席 C.全国人大D.国务院

二、多项选择题

1.国际劳动立法主要来源于()。A.国际劳工组织章程 B.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诉书 C.联合国的有关文件 D.共域性有关文件 E.有关双边公约

2.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为:()。A.劳动法律行为 B.劳动法律事件 C.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D.劳动法律关系客体 E.劳动法律关系内容

3.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具有()。

A.统一性 B.对应性 C.单一性 D.权益性 E.可能性 4.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的情况包括()。A.劳动合同因合同双方协商一致而解除

B.劳动合同因合同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而终止 C.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D.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确需裁减人员的

E.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5.缩短工作日主要适用于()工作。

A.有毒有害劳动B.条件艰苦劳动 C.过度紧张劳动D.特别繁重体力劳动 E.突击性工作

6.我国现行的安全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包括()。A.机器设备安全B.电气设备安全 C.建筑工程安全D.矿山安全 E.防盗安全 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案

课程名:劳动法

第 12 页

7.我国《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规定已怀孕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有()。A.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作业 B.人力进行的土方作业 C.风钻作业 D.焊接作业 E.纺织接线作业

8.技术考核的种类有()。

A.录用考核 B.转正定级考核

C.升级考核 D.本等级考核 E.上岗、转岗考核

9.新《工会法》规定,工会发现企业行政方面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现明显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有权()。A.提出解决的建议 B.要求企业予以纠正

C.向企业行政方面建议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 D.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 E.要求重新处理

10.劳动争议处理中的法律文书送达制度,目前采用的方式有()。 A.直接送达B.留置送达

 C.委托送达D.邮寄送达 E.公告送达

三、名词解释 1.劳动法律关系 2.集体协商

四、简答题

1.简述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概念和特征。2.劳动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有何区别? 3.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应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4.简述社会保险的特点。

5.简述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和程序。

五、论述题

试述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六、案例分析题

郭某1992年12月8日与某制药厂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合同自1992年12月10日起至1997年12月10日止。合同约定:任何一方提前解除合同,应支付违约金。违约金按每年500元累计计算。1995年7月28日,郭某以帮助其母工作为由向该厂提出书面辞职,并声明按合同约定赔偿厂方1000元,厂方不同意。郭某于8月30日要求该厂办理解除合同手续,并离厂而去。18天以后,郭某回厂办理解除合同手续时,该厂以郭某提出辞职未经批准擅自离岗旷工为由,对其作出除名决定。郭某不服,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仲裁委员会受理后,经调查,上述情况属实。

试分析: 1.该厂对郭某的除名决定是否合法?为什么? 2.此案应如何处理?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3.工作时间

4.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5.职工民主管理 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案

课程名:劳动法

第 13 页

 1.A2.C3.B4.D5.B  6.C7.A8.C9.D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CDE 3.AB 4.ADE 5.ABED  6.ABED 7.ABCD8.ABCDE9.AC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2.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3.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规定,在一昼夜之内或一周之内用于完成本职工作的时间。

4.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是指根据未成年工的身体发育尚未定型的特点,对未成年工在劳动过程中特殊权益的保护。

5.职工民主管理是指企业职工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监督企业行政领导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体现劳动者当家作主的企业管理制度。

四、简答题 1.答题要点: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指承担安置失业人员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的股份合作制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 它具有以下特征:

(1)它是以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就业为主的经济组织。(2)它是由国家和社会扶持兴办的经济组织。(3)它是劳动者生产经营自救的经济组织。(4)它是具有法人资格的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2.答题要点:

(1)劳动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法律概念。当事人双方就劳动合同内容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即告成立。因此,劳动合同成立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确立劳动合同关系。

(2)但是,劳动合同成立并不意味着劳动合同一定生效。劳动合同生效是指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的起始时间(3)劳动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对当事人双方都有约束力。因此,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其生效的时间始于合同签订之日。

(4)劳动合同签订后,需要鉴证或公证的,其生效时间始于鉴证或公证之日。3.答题要点:

我国不实行全国统一最低工资标准,允许各地根据其具体情况确定。根据《劳动法》第49条规定,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劳动生产率;(4)就业状况;(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4.答题要点:

社会保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社会保险的客观基础是劳动领域中存在的风险,保险标的是劳动者人身,排除非人身保险。(2)社会保险关系的各方主体特定。(3)职工的社会保险是强制性保险。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案

课程名:劳动法

第 14 页

(4)社会保险的总体目标(或任务)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持续进行,不是单纯的经济支付。(5)保险基金构成不同,主要由用工方缴纳和国家财政支持。5.答题要点:

根据《劳动法》和《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构有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及人民法院。

(1)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在企业内部设立各级调解委员会。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规定,地方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国家授权、依法独立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专门机构,它向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3)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处理不服裁决的劳动争议案件

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包括调解、仲裁、诉讼三个主要程序和特别处理程序。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特别处理程序:对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应当由县级以上的仲裁委员会指定3名以上(应为单数)仲裁员组成特别仲裁庭,必要时亦可报送市级以上仲裁委员会处理

五、论述题 答题要点:

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权利并且承担义务,是权利的行使者、义务承担者。没有主体就没有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也就不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所以,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3分)2.劳动法律关系内容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是联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媒介,也是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没有内容的劳动法律关系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具体的内容,把主体双方、主体与客体联结起来,才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没有客体,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就无所指向,无法落实,既不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也实现不了各自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客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六、案例分析题 答题要点:

1.该药厂对郭某的除名决定不合法。

(1)《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18条规定,对职工予以除名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职工经常无正当理由旷工;二是经批评教育无效。此案中,职工郭某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2)郭某提出与该药厂解除劳动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2条对这一规定作了明确的解释,即: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超过30日,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提出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用人单位应予以办理。如果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可见,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既是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也是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无需征得用人单位的同意。本案中,郭某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S提前30日用书面形式通知厂方,也表明了按照合同约定赔偿违约金的态度,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郭某依照法定程序和条件办事,离厂不属旷工行为,该厂不能对其按旷工予以除名。

2.此案的处理:根据上述分析,仲裁委员会应撤销该药厂对郭某作出的除名决定,裁定该厂为郭某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郭某应在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时向该厂缴付违约金1000元。

第三篇:劳动法的教案

一、劳动法

教学目的:了解劳动法产生的原因和发展历程,以及劳动法的体系框架。掌握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掌握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掌握劳动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重点与难点:在实务中,能够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熟悉劳动关系的举证责任和证据范畴。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一、课程简介

二、劳动法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1、产生的前提

2、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3、我国劳动法的概况

三、劳动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框架

1、劳动法的概念

(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2)劳动法律(3)劳动行政法规(4)劳动规章(5)地方性劳动法规和地方劳动规章(6)其他法律中关于劳动方面的规定(7)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

2、劳动法的体系框架

包括但并不限于以下几部分:劳动就业法、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基准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四、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

1、主要调整对象是劳动劳动关系(1)劳动关系的概念(2)劳动关系的特征(3)区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4)劳动关系的分类

(5)劳动关系的举证责任以及劳动关系主体的确定

2、劳动法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

3、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五、劳动法律关系

1、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是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而产生的结果。

重点:注意区分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不同:1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则是意志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2劳动关系的形成是以劳动为前提,发生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内。3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用人单位使用劳动力,双方形成劳动力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法定的权利义务,双方当事人必须依法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

2、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用人单位(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劳动者的权利、劳动者的义务(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4)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及消灭 六 练习(案例讨论)

二、劳动就业和职业培训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模式,掌握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熟悉禁止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规定,熟悉实务中常见的就业歧视类型及其特点,熟悉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途径。

重点与难点:熟练判断常见的就业歧视类型及其特点。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 授课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章 劳动就业和职业培训

一、劳动就业概述

1、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某种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职业。

特点:劳动者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包括法定劳动年龄内能够参加劳动的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

劳动就业主体应具有就业愿望;

劳动者必须从事法委允许的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某种社会职业;

劳动者所从事的社会职业必须是有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能够用以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赡养一定的家庭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

2、失业:在法定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未能实现就业的状态。

主要类型:供求失衡型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技术进步性失业。

3、充分就业。

二、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

一国家促进就业原则;二市场就业原则;三平等就业原则;四照顾特殊群体人员就业原则。(就业歧视的几种类型)

三、促进就业制度概述

1.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责 2.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 3.就业服务 4.职业中介 5.就业援助

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了解)

1、职业教育与培训概述

2、职业培训的种类

3、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评定

五、案例讨论

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概述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劳动合同的立法的概况,了解劳动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其意义;掌握劳动合同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熟悉劳动合同的条款和可备条款。

重点与难点:实务中能够熟练签订劳动合同。教学方法:案例与讲授

授课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三章 劳动合同法律制度概述

一、复习前两周内容

二、劳动合同的立法概况

1.立法概述

2.劳动合同的立法宗旨 3.对于劳动合同的评价和认识

三、劳动合同制度概述

1.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2.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区别

二者的主体不同;劳动力的支配权不同;履行期限不同;风险责任不同;受国家的干预的程度不同;二者适用的法律规范不同。3.劳动合同的分类

(1)用工模式的不同,分为全日制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

(2)劳动期限的不同,分为有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3)劳动者一方人数为标准划分,分为个人劳动合同和集体劳动合同

四、劳动合同的内容、形式和期限

1.劳动合同的内容:必备条款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的主要信息、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约定条款:试用期条款、培训和服务期约定、保守秘密和竞争限制约定、补充保险、福利待遇。2.劳动合同的形式

劳动合同应当书面形式、劳动合同签订的时间要求、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形式。3.劳动合同的期限

五、特殊用工模式

劳动派遣

(一)劳务派遣概述 注意区分劳务中介

(二)我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规制

1、劳务派遣单位资质的限制

2、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定义务

3、用工单位应当履行的义务

4、劳务派遣岗位的限制

5、法律责任的规定 非全日制用工

六、案例演练

四、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

教学目的:掌握劳动合同订立以及劳动合同履行的概念和原则,劳动合同变更的概念以及发生变更的情形。

重点与难点:熟悉订立劳动合同的相关法律规定及程序。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 授课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

4.1 劳动合同的订立

一、劳动合同订立的概念和原则

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依法就劳动合同条款进行协商,达成协议,从而确立劳动关系和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订阅劳动合同必须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一)合法的原则(最基本原则)

1、合同的主体合法:劳动合同主体双方要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2、合同的内容合法:内容不得违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合同的形式合法。

(二)公平原则

(三)平行自愿、协商一致原则

所谓平等,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法律地位平等,即当事人双方应以平

等的身份订立劳动合同。所谓自愿,是指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完全出于合同当事人的意愿,任何一方都不得以地位、权势、经济实力等因素或采取欺诈、威胁的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第三人也不得干涉劳动合同的订立。

(四)诚实信用的原则

二、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享有知情权

(二)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三)违约金问题

三、劳动合同订立的特殊规定

四、劳动合同的效力

劳动合同的效力,是指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即劳动法赋予劳动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及相关第三人的法律约束力。无效劳动合同指当事人违反法律、法规或违背平等、自愿原则签订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劳动合同。无效劳动合同的分类(两大类):

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

2、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免除自己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劳动合同。无效劳动合同按它无效程度,可分为全部无效、部分无效两种。《劳动法》第18条第2款规定:“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4.2 劳动合同的履行

一、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

(一)亲自履行原则

(二)全面履行原则

(三)协作履行原则

二、劳动合同履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用人单位的名称、法定代表人等发生变化时劳动合同的履行

四、用人单位发生合并、分立时劳动合同的履行 4.3 劳动合同的变更

一、劳动合同变更的概念

指劳动合同依法依法订立后,在合同尚未改选或者尚未履行完毕之前,双方当事人依法对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进行修改或者补充的法律行为。

二、劳动合同变更的情形

三、变更劳动合同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劳动合同变更的程序

1、一方提出变更请求

2、另一方给予答复

3、双方签订书面协议

五、实战演练

五、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教学目的:了解劳动合同中止的概念及其法律规定;掌握劳动合同解除的概念,劳动合同解除的类型;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法律后果。

重点与难点:劳动合同解除和中止的法律后果。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 授课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五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一、复习旧课

二、劳动合同解除

1、概念

2、劳动合同的协商解除

3、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1)劳动者提前通知解除(2)劳动者随时解除(3)劳动者无须通知立即解除

4、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1)用人单位即时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2)用人单位预告通知或代通知金解除劳动合同(3)经济性裁员

(4)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负有通知工会的义务

三、劳动合同的终止和中止

1、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1)劳动合同期满的

(2)劳动者开始依法享有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3)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4)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5)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劳动合同逾期终止的情形

3、劳动合同的中止

四、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法律后果

1、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经济补偿

2、用人单位非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

3、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后的法律义务

4、违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定义务的法律

五、实战演练(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

六、总结

六、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

教学目的:了解集体协商的意义、原则和内容,工资集体协商的概念、内容和程序,集体合同的作用;掌握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集体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和终止的相关规定。重点与难点: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 授课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六章 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

一、新课导入

二、集体协商

1、集体的概念和意义

2、集体协商的内容

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与卫生、补充保险和福利、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技能培训、集体合同管理、奖惩、裁员、集体合同期限、变更、解除集体合同的程序、发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时的协商处理办法、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他内容。

3、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

4、集体协商程序

5、集体协商争议的协调处理

6、工资集体协商

三、集体合同

1、集体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2、劳动法、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3、集体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履行和终止(1)集体合同的订立

通过集体协商,拟定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合同草案 审议通过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合同草案 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 集体合同失效

(2)集体合同的变更和解除(3)集体合同的履行和终止

四、案例点拔

五、小组讨论:案例演练

六、作业

七、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

教学目的:了解工作时间的概念和特征,休息时间的概念和种类,了解缩短工时制、探亲假的相关规定;掌握标准工作时间、不定时工时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相关法律规定,加班加点的概念以及加班加点的相关法律规定。

重点与难点:加班加点工资的计算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 授课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七章 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

一、工作时间

1、工作时间的概念和特征

2、工作时间的种类(1)标准工作时间制度(2)不定时工作制(3)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二、休息休假

1、休息时间

2、休假

(1)法定节假日(2)年休假(3)探亲假

三、加班加点制度

1、加班加点概念

2、加班加点的法律限制及例外

限制加班加点的措施:(1)适用范围的限制,禁止安排未成年工和怀孕7个月和哺乳未满周岁的女工加班。(2)程序上的限制,须与工会协商,在保障劳动者健康情况下,每日不超过3小时,每月不超过36小时。(3)加班加点的工资标准。(4)对违反劳动法律规定的视不同情况,予以行政处罚。

3、特殊工时下的加班加点及工资支付

四、加班加点工资的计算

1、加班加点工资计算的基数(1)月工资收入

(2)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 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2、加班加点工资计发计算公式

五、案例点拨

六、小组讨论:实战演练

八、工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了解工资分配的原则,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调整和发布的相关规定;掌握工资的概念及其构成,基本工资形式和辅助工资形式,最低工资的保障及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

重点与难点:支付工资的基本规定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 授课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八章 工资法律制度

一、工资概述

1、工资的概念及其构成

2、工资与劳动报酬的关系

3、工资的职能(1)保障职能(2)分配职能(3)激励职能(4)杠杆职能

4、工资形式(1)基本工资形式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年薪(2)铺助工资形式 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5、工资分配的基本原则(1)按劳分配(2)同工同酬

(3)逐步提高工资水平的原则(4)工资总量宏观调控原则

二、最低工资制度

1、最低工资

2、最低工资标准(1)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2)最低工资标准的通过(3)最低工资标准的公布(4)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5)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6)最低工资标准的公示

3、最低工资的保障与监督

三、工资支付制度

1、工资支付的规定

2、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工资的情形

3、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

四、实战演练

九、劳动保护法

教学目的:了解劳动保护法的概念和特征,劳动保护法的立法概况,劳动安全与劳动卫生技术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职业病防护管理制度;掌握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

重点与难点:掌握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 授课课时:2课时

第九章 劳动保护法

一、案例导入

二、劳动保护法概述

1、概念和特征

2、劳动保护制度的基本方针

3、立法概况

三、劳动安全与劳动卫生技术规程

1、劳动安全技术规程(1)工厂安全技术规程(2)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3)矿山安全技术规程

2、劳动卫生技术规程

(1)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危害的规定(2)防止粉尘危害的规定(3)防止噪声和强光危害的规定(4)防暑降温(5)通风和照明的规定(6)卫生保健

四、劳动保护管理制度

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2、职业病的防治管理制度

五、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1、女职工特殊保护

(1)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的劳动(2)女职工的“四期”保护(3)女职工特殊保护的其他规定

2、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1、未成年工禁忌劳动范围

2、对未成年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制度

3、对未成年工的使用和特殊保护实行登记制度

六、案例点拔

七、实战演练

十、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

教学目的:了解工会的地位及某组织架构;掌握工会的概念和性质,工会的权利与义务,掌握职工民主管理的内容与形式;熟悉《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规章制度的相关规定。

重点与难点:工会的权利与义务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 授课课时:2课时

第十章 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

一、案例导入

二、工会概述

1、工会的性质

2、工会的地位及其组织架构

3、工会的权利

(1)参与宏观劳动关系的调整(2)参与集体劳动关系的调整(3)参与个别劳动关系的调整

(4)交涉权、三同时制度落实监督权、紧急处置建议权、调查、参与劳动争议处理权、参与停工、怠工事件处理权、支持 帮助权。

4、工会的义务

二、职工民主管理

1、职工民主管理的内容和形式

2、职工行歙民主管理权的重要途径(1)平等协商

(2)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3)公示或告知劳动者(4)批评和建议权

三、案例点拔

四、实战演练

十一、劳动争议处理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立法概况;掌握劳动争议的概念和分类,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劳动争议处理的范围;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体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的基本法律规定。

重点与难点:熟悉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流程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 授课课时:2课时

第十一章 劳动争议处理

一、案例导入

二、劳动争议处理概述

1、劳动争议的概念和分类

2、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的立法概况

3、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

4、劳动争议处理的范围

5、劳动争议处理的体制

6、劳动争议处理的举证责任和证据认定

7、劳动争议处理的便捷路径

二、劳动争议调解

1、调解组织

2、调解员

3、调解程序

4、调解与仲裁的衔接

三、劳动争议仲裁

1、劳动争议仲裁概述

(1)劳动争议仲裁的概念和特征

(2)劳动争议仲裁和一般民事仲裁的区别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1)设立(2)人员组成(3)职责

3、劳动争议仲裁管辖

4、劳动争议案件的参加人

5、劳动争议仲裁的申请和受理(1)仲裁时效(2)仲裁申请(3)受理

6、开庭和裁决

四、劳动诉讼

1、劳动争议仲裁与劳动诉讼的衔接

2、劳动诉讼(1)申请和受理(2)关于时效(3)劳动诉讼管辖(4)劳动诉讼的参加人(5)举证责任(6)裁决

(7)财产保全与执行

五、案例点拔

六、实战演练

第四篇:劳动法

【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发 文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86号

【颁布日期】2010-12-20

【实施日期】2011-01-01

【标 题】工伤保险条例(修改)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 国务院决定对《工伤保险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二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二、第八条第二款修改为:“国家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的差别费率,并根据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情况在每个行业内确定若干费率档次。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三、第九条修改为:“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定期了解全国各统筹地区工伤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及时提出调整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的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四、第十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对难以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行业,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五、第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工伤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六、第十二条修改为:“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等费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的支付。

“工伤预防费用的提取比例、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卫生行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规定。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将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投资运营、兴建或者改建办公场所、发放奖金,或者挪作其他用途。”

七、第十四条第(六)项修改为:“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八、第十六条修改为:“职工符合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九、第二十条修改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作出工伤认定决定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的,在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尚未作出结论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十、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九条:“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依照本条例第二十六条和第二

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期限,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

十一、第二十九条改为第三十条,第四款修改为:“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以及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规定。”

第六款修改为:“工伤职工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进行工伤康复的费用,符合规定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一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认定为工伤的决定后发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支付工伤职工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

十三、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三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3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

第一款第(三)项修改为:“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十四、第三十四条改为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

第二款修改为:“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十五、第三十五条改为第三十七条,修改为:“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十六、第三十七条改为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三)项修改为:“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十七、第四十条改为第四十二条,删去第(四)项。

十八、第四十一条改为第四十三条,第四款修改为:“企业破产的,在破产清算时依法拨付应当由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

十九、第五十三条改为第五十五条,修改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一)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的;

(二)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

(三)用人单位对经办机构确定的单位缴费费率不服的;

(四)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认为经办机构未履行有关协议或者规定的;

(五)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二十、第五十八条改为第六十条,修改为:“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骗取工伤保险待遇,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骗取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处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十一、第六十条改为第六十二条,修改为:“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参加,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并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后,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支付新发生的费用。”

二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三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拒不协助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核实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十三、第六十一条改为第六十四条,删去第一款。

二十四、第六十二条改为第六十五条,修改为:“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

此外,对条文的个别文字作了修改,对条文的顺序作了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工伤保险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改,重新公布。本条例施行后本决定施行前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依照本决定的规定执行。

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河南省实际,制定的条例。经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5月31日审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目录

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

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

《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已经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5月31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1号)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七年六月一日

编辑本段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1]》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不属于财政拨款支持范围或没有经常性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和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国家机关和财政经常拨款支持的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具体办法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伤政策执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依照本条例规定执行。

本条例所称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城乡劳动者。但用人单位聘用的离退休人员除外。

第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每年将本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名单、缴费工资、工伤保险费缴纳、工伤事故等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接受职工监督。

第四条

工伤保险基金在省辖市实行全市统筹。

中央驻豫单位和省属驻郑单位以及跨地区、生产流动性较大的特殊行业,实行省直接统筹。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委托特殊行业的省级主管部门负责工伤保险业务经办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设立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努力发展职业康复事业,帮助因工致残者得到康复和从事适合身体状况的劳动,建立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工作体系。

编辑本段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七条

工伤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二)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三)工伤保险费滞纳金;

(四)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第八条

工伤保险费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费率。

省辖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工伤保险费率的规定和行业特点,确定农民工较为集中行业的费率标准和具体缴费方式,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第九条

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工伤预防、职业康复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工伤保险费用的支付。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将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投资运营、兴建或者改建办公场所、发放奖金,或者挪作他用。

第十条

省、省辖市建立两级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各统筹地区储备金按当年本地工伤保险基金征缴总额的百分之七提留:百分之二上解作为省级工伤保险储备金,百分之五作为省辖市工

伤保险储备金。当工伤保险储备金滚存总额超过当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时,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减少储备金提留比例,并报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后实施。

储备金主要用于统筹地区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及工伤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时的支付。统筹地区储备金不足支付时,同级财政部门应当先垫付,再申请省级储备金调剂。

第十一条

职业康复费用按不超过当年结存的工伤保险基金四分之一的比例由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提出用款支出计划,报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列入下工伤保险基金支出预算。下据实列支,用于工伤职工职业康复。

第十二条

在保证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费、职业康复费用足额支付和储备金留存的前提下,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可以按当年工伤保险基金实际征缴总额百分之五的比例提出工伤预防费使用计划,报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主要用于统筹地区参保单位工伤保险工作的宣传培训、工伤案例分析、工伤事故预防等。

编辑本段第三章 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三条

职工有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情形的,应当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

职工受用人单位指派前往疫区工作而感染该疫病的,视同工伤。

第十四条

职工有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认定职工伤亡不属于工伤或不视同工伤的,应当以法定职权部门或者法定鉴定机构出具的书面结论为依据。

第十五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有关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因交通事故、失踪、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伤害以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不能在规定时限内提出申请的,经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可以适当延长申请时限,但最长不得超过九十日。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一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十六条

对工伤认定管辖发生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管辖。

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移交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省辖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

省辖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委托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工伤认定的具体事务。

第十七条

申请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依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办理,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一)超过法定时限提出申请的;

(二)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没有管辖权的;

(三)不属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职权范围的;

(四)受伤害人员是用人单位聘用的离退休人员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不予受理的其他情形。

第十八条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在十日内书面通知用人单位提供相关证据材料。用人单位在接到书面通知二十日内不提供相关材料或者不履行举证义务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第十九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于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同时抄送经办机构。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发给《工伤证》,不收取费用。

《工伤证》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第二十条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或者停工留薪期满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省、省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根据医疗专家组提出的鉴定意见作出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编辑本段第四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一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尚未作出工伤认定结论的,用人单位应当先行垫付治疗费用。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后,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用人单位向经办机构申报结算;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按工伤保险有关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将业务发包、转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该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招用的劳动者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职工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各用人单位应当分别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由职工受到伤害时其工作的用人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第二十三条

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其标准按护理鉴定结论作出时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

第二十四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至正常退休年龄。扣除个人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后,伤残津贴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一级至四级工伤伤残农民工,可选择一次性享受或者长期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一次性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按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执行,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为其安排适当工作。职工难以胜任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或者用人单位难以安排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发给伤残津贴,并以伤残津贴为基数按规定为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扣除个人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后,伤残津贴实际领

取数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第二十六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十级伤残,恢复工作后由于伤残造成本人工资降低的,由用人单位发给在职伤残补助金,标准为本人工资降低部分的百分之七十,本人晋升工资时,在职伤残补助金予以保留。

第二十七条

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按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标准为: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五级十六个月,六级十四个月,七级十二个月,八级十个月,九级八个月,十级六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五级五十六个月,六级四十六个月,七级三十六个月,八级二十六个月,九级十六个月,十级六个月。患职业病的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发百分之三十。

领取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关系同时终止。工伤职工距正常退休年龄五年以上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全额支付;距正常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每减少一年,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递减百分之二十;距正常退休年龄不足一年的按百分之十支付。享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不得减少按照失业保险规定应当享受的待遇和按有关规定应当享受的经济补偿金。

第二十八条

工伤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继续享受工伤医疗、生活护理费、辅助器具安装等待遇。所需费用,退休前已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退休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原用人单位支付。

第二十九条

职工因工死亡,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五十四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对属于抢险救灾、见义勇为工亡者,按六十个月发给。

职工因工死亡,其供养亲属享受抚恤金待遇的资格按职工因工死亡时的条件核定。

第三十条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自申领之日起次月内支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等长期待遇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的次月起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自职工死亡的次月起支付。

工伤职工经再次鉴定,鉴定结论发生变化的,应当按再次鉴定结论享受相应待遇,享受待遇的起始时间为原鉴定时间的次月。工伤职工复查鉴定结论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复查鉴定结论作出的次月起,按照复查鉴定结论享受有关待遇,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调整。

第三十一条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适时调整,报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二条

职工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或者在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的,从事故发生当月起三个月内照发工资,从第四个月起停发工资,由工伤保险基金向其供养亲属按月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有困难的,可以预支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百分之五十。该职工重新出现的,自出现的次月起停发供养亲属抚恤金,领取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应当退回。

第三十三条

因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基数不实造成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待遇降低的,由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并支付差额。

第三十四条

工伤职工凭工伤认定决定、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职工的供养亲属凭工伤认定决定、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公安户籍管理机构出具的供养亲属身份证明、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无生活来源的证明、民政部门出具的孤寡老人或者孤儿的证明、养子女(养父母)的公证书等有关材料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撤销、破产的,在财产清算时应当按照统筹地区上工伤人员人均工伤保险待遇费用优先一次性缴纳十年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由经办机构负责支付一级至四级工伤人员、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人员以及已退休工伤人员的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项目待遇的费用;未达到退休年龄的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在财产清算时应当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的标准,优先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三十六条

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

在国内保留工伤保险关系的职工,其境外工伤医疗、康复等费用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编辑本段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省行政区域内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救治特点,制定工伤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办法,统筹规划和选择工伤保险医疗转诊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工伤保险工作需要,在本统筹区域内选择工伤保险医疗机构。

经办机构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选择的工伤保险医疗机构、医疗转诊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包括服务对象、范围、质量、期限及解除协议条件、费用审核结算办法等内容的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协议签订后,经办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八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当地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价格等部门依法对本地工伤保险医疗服务进行监督检查。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对用人单位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或者参保后少缴、欠缴、拒缴工伤保险费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不予颁发、暂扣或者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已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

(一)违反法定程序的;

(二)因提供虚假证据、欺骗等不正当手段而造成工伤认定的;

(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错误工伤认定的;

(四)依法可以撤销工伤认定决定的其他情形。

编辑本段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或者弄虚作假将不符合工伤条件的人员认定为工伤职工的;

(二)未妥善保管申请工伤认定的证据材料,致使有关证据灭失的;

(三)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四)向工伤认定申请当事人收取工伤认定费用的;

(五)拒不纠正错误或者不正当的工伤认定决定的;

(六)拒不受理上级指定管辖的工伤认定案件的;

(七)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时限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

第四十一条

经办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当事人经济损失的,由经办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用人单位依法申报参加工伤保险,无正当理由拒不受理的;

(二)未按规定保存用人单位缴费和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情况记录的;

(三)不按规定核定工伤保险待遇的;

(四)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五)不为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民工办理参保手续的。

第四十二条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挪用工伤保险基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被挪用的基金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追回,并入工伤保险基金;没收的违法所得依法上缴国库。

第四十三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用人单位不组织抢救、隐瞒事实真相或者拒不履行举证责任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

编辑本段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工伤认定调查勘验所需费用列入同级部门财政预算。

第四十六条

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学校学生在实习单位由于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参照本条例规定的标准,一次性发给相关费用,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按照双方约定承担;没有约定的,由双方平均分担。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原告:——性别-,年月日,出生,族,身份证号码,住所:电话:

被告:――有限公司,住所地:-―法定代表人:――性别-,职务:―――;电话:―――

原告因与被告关于劳动争议一案不服――劳仲案(――)第―――号裁决书的裁决,向贵

院提起民事诉讼。

一、请求事项:

依法判令被告向原告支付:

1、由原告垫付的-年-月份、-月份和-份销售费用,合计人民币―――元;

2、拖欠的――年――月份和――月份的工资,合计人民币―――元;

3、拖欠的―――年-月份和-月份的平时加班工资,合计人民币―――元;

4、被拖欠工资总额的25%的经济补偿金,合计人民币―――元;

5、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合计人民币―――元;

6、未按时支付经济补偿金的额外经济补偿金人民币―――元;

7、未提前30天书面通知解除劳动关系的代通知金人民币―――元;

8、――年――月至―――年――月因被告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所受工资损失合计人民币―――元,并支付应得工资收入的――的赔偿金人民币――元;并支付――年-月-日至本案

审结的工资损失。

9、由被告承担本案的仲裁费用和诉讼费用。

二、事实与理由:

1.原仲裁裁决认定原告侵犯被告的商业秘密是错误的

原仲裁裁决称:“但申诉人作为被诉人业务人员,在被诉人处工作期间,与他人共同出资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经营与被诉人公司同类的营业,侵犯了被诉人的商业秘密”,这一认

定是错误的。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关于商业秘密的规定,企业的经营信息或者技术信息若想构成商业秘密,必须满足四个条件,即不为公众所知息、能为权利人带来物质利益和具有实用性,并要求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法》第六十一条关于竞业禁止的规定,在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只有公司的董事和经理负有竞业禁止的义务,对于一般的员工,只有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了竞业禁止义务,并由用人单位单独向劳动者支付竞业禁止补偿金时,劳动者才承担竞业禁止的义务。因此,原告不负有竞业禁止义务。

另外,没有任何 2

证据证明被告公司存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商业秘密,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原告侵犯了被告公司并不存在的“商业秘密”。因此,原仲裁裁决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的情况下,仅仅因为原告注册成立了与原告经营范围类似的公司,就认定原告侵犯被告的商业秘密是错误的。

2.仲裁裁决认定原告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是错误的原仲裁裁决称:“且申诉人利用被诉人为其提供电脑、办公电子邮箱等工作条件,服务上述公司,并试图以上述公司名义与被诉人的客户洽谈业务,严重违反劳动纪律”,这一认定是严重的认定事实错误。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和《宪法》第四十条的规定,被告以侵犯原告通信自由和个人隐私的手段收集的用以证明原告试图以其它公司名义与被告的客户洽谈业务的证据是不具有合法性的。另外,没有证据证明被告制订的所谓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经过了民主程序并进行了公示,根据《劳动法》第四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的规定是不能用来作为证据的,原仲裁裁决在没有任何事实证据证明被告又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纪律,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原告违反了“劳动纪律”的情况下,仅仅依据来源非法的证据就认定原告严重违反了劳动纪律是严重错误的。

另外,被告不但拖欠原告工资长达几个月之久,并且拒不返还原告垫付的业务垫支费用。原告作为一名普通的业务人员,不仅要供养年迈患病的父亲,还要支付高达――元的住房月供。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原告当时生活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原告真的有被告指控的所谓“――”行为,也完全是由于被告的违法行为造成,是一种求生存的不得已行为,如何谈得上“严重”情节。基于此,原告的行为也不会构成《劳动法》25条的“严重违反劳动纪律”。

基于以上事实,根据《劳动法》、《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劳动合同条例》、《民事诉讼法》以及其它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原告向贵院提起诉讼,请求贵院作出公正裁决,维护弱势的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此致

―――人民法院

原告:―――

―――年――月――日

附:

1、本诉状副本1份

2、《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1份

3、身份证复印件1份

4、工商注册登记资料1份

5、社保缴费清单1份

6、出勤卡1份

7、工资条1份

8、银行对账单1份

9费用报销单1份

第五篇:有关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劳动法 辞退

有无补偿金和多少补偿金与自辞、被辞没有直接关系,关键问题要看原因。自辞的,如果用人单位有以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11种情形”,就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否则就不需要支付。被辞的,如果用人单位有以下“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12情形”就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否则就不需要支付。被辞的,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不需要支付补偿金,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提前30天通知就不需要支付补偿金,没有提前通知的支付一个月工资的补偿金作为代通金。被辞的,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在劳动者没有过失的情况下无理由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赔偿2倍的经济补偿金。

一、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23种情形

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23种情形下,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一)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有11种情形:

1、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2、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3、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4、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5、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6、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7、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致使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8、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致使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9、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10、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11、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有12情形:

1、用人单位提出,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

2、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3、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4、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5、用人单位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依法裁减人员的;

6、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依法裁减人员的;

7、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用人单位依法定程序裁减人员的;

8、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用人单位依法定程序裁减人员的。

9、劳动合同期满,劳动者同意续订劳动合同而用人单位不同意续订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10、因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而终止劳动合同的;

11、因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而终止劳动合同的;

1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下载《劳动法》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劳动法》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动法常用

    劳动法常用第二十四条 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 第二十五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

    劳动法

    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几点认识 系别:旅游管理姓名:郑丹虹学号:2008276116摘要:针对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相关条例,对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建立劳务派遣监管和赔......

    劳动法

    1. 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1)三方性原则——调整产业关系的重要机制(2)劳动立法——产业关系的基本规范(3)劳动争议的处理——解决劳资纠纷的司法程序(4)劳动监察——产业关系中的监督机......

    劳动法范文大全

    劳动合同 (一) 劳动合同的基本知识 1、 概念及其内容:《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益与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分为必备条款和协商条......

    劳动法

    劳动法 论述题: 1、 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关系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关系) 劳动关系:(定义、特征、标志)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社会劳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特征:1.劳动关......

    劳动法

    期末作业考核 《劳动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劳动法律关系 劳方和资方的法律关系,理论上一般简称为“劳动关系”或“劳资关系”,是指雇员和雇主基于劳......

    劳动法全文

    劳动法全文-2011最新劳动法全文 来源:法律快车劳动法 作者: 时间:2011/05/18 推荐劳动法律师: 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劳动法

    2010年最新劳动法全文 来源: 作者: 日期:09-12-16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三)安排加班不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