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差不多先生上课教案
差不多先生传
一、教学目标:
1、构建问题链,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深层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深层意义。
2、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三、课前准备:朗读课文三遍,提出一到两个问题并查找关于作者胡适的材料。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课题导入
关注人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
2、传记是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与小说不同的是,纪实是传记的基本要求。我们学过《陈涉世家》也了解了司马迁的《史记》,在你们的理解中传主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
3、经过预习,你对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有何整体印象?
1、明确课题。
2、传主多为成就及影响力较大的人物。
3、不认真、不计较、敷衍塞责,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结合学生学过的传记,感受传记的一般特点,并通过对人物的整体评价,为核心问题的提出打基础。
聚焦核心
分解问题
1、综合传记的特点以及你阅读过的传记中的传主的特点,同时与这篇传记的传主的比较,你会有什么问题?
2、如何解决核心问题,分工合作,引导学生分解问题。
1、作者为什么称这样的人为“先生”并为他立传?
2、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核心问题,构建有层次的问题链。
聚焦人物
深化理解
1、从文中圈画差不多先生的外貌、语言等描写及主要事迹,分析“差不多先生”的言行思考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
2、提出劣根性这一概念。
3、找出“差不多先生的”的影响,从“差不多先生的家人”以及“牛医王大夫”的行为的原因入手,并结合“他是中国最有名的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4、明确这种言行是民族以及国人敷衍塞责、不深究、不认真的国民劣根性的表现。
1、朗读、圈画文章中关于差不多先生的外貌,概括主要事件,分析产生以上行为的原因。
2、圈画分析文章中有关“差不多先生”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语段。
3、了解劣根性及国民劣根性。
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特点、语言,结人物具体事迹,体会人物行为本身的荒唐与可笑;人物对他人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当时国人的“差不多”态度。
关注写法
挖掘根源
1、分析归谬法的行文逻辑特点和讽刺幽默的语言风格。
2、质疑:最后一句话“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是否可以删去?
3、揭示这篇文章实为传记体的寓言。1、2、3、如果没有这句话,就是一篇“传”,人物传记;有了这句话,文章就成了“小品文”,或者说是“寓言”。出处
通告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明确作家的情感趋向,从而真正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
总结回溯
掌握学法
1、引导学生解答核心问题。
2、回顾核心问题地提出及问题链构建地过程。
回溯核心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一般的学习路径。
布置作业
巩固理解
第二篇:十二差不多先生 教案
十二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反问、设问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方法与过程:在阅读感悟过程中,注重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反问、设问、反语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
2难点: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师:印发“作者简介”、字词预习及修辞方法学习资料,并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通过“作者简介”资料了解作者,完成字词预习及修辞方法的学习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一)检查预习
1形似字注音组词
赔
撇
瞪
账
倍
瞥
橙
帐
焙
蔽
凳
伥
蓓
弊
澄
胀
2解释下列词语
从从容容:①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②(时间或经济)宽裕
精明:机灵聪明
精细:精密、细致
一命呜呼:指死。这种说法通常带有幽默或讽刺意味
德行:道德和品行
圆通:(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
(学生解词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在文中表达的含义,并学会区分多义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3作者介绍
学生结合课前作者资料,填空了解作者
本文的作者_____,现代_____,_____。原名_____,字_____。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期间,发表__________,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__________,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__________,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一生著作宏富。1962年病逝于台湾
(个别学生完成填空,不足处其他学生补充)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美国作家奈斯比也说过类似的话,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举世闻名,可是中国人的因循怠惰,也同样远近驰名,为了革除国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胡适先生杜撰了“差不多先生”这个带有寓言色彩的人物形象并为他立了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传记,一起认识一下这位差不多先生。
二整体感知文章
(一)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语言的幽默性
(二)文章内容学习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或关键词回答问题来初步了解“差不多先生”
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学生整理文章内容,快速作答
明确:
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1)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2)
外貌特征
眼睛:看得不很清楚;耳朵:听得不很分明
鼻子和嘴: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是很讲究;记性:不很精明
思想:不很细密
(3)
常说的话:“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4)
个性特点:苟且、马虎、敷衍塞责
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1)
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2)
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老师纠正时,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
(3)
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
(4)
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方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5)
差不多先生让中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
叙述“差不多先生”事迹时运用时间顺序
(注重引导学生在把握写作顺序时注意表示时间性的关键词)
(三)文章中心的学习
1品味下列句子的深层含义,注意加点词语
(1)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2)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3)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
明确:
(1)作者在这里强调“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士,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目的在于指出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马马虎虎,不求认真,不求准确,是中国人的通病。
(2)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叫他“圆通大师”,说明中国人差不多都染上了差不多先生的习性。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忧虑。
(3)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回应了前文,指出国人做事不认真、得过且过的劣根性愈来愈厉害。作者希望能唤醒国人,革除这种毛病。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可适当引导小组讨论,也可适当点拨。)
2思考作者为“差不多先生”立传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在上面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分析体会并回答)
教师明确:讽刺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虎敷衍、得过且过的处事态度,警醒世人做事要认真。
3小作文训练:联系实际,谈谈“差不多先生”处事态度的危害及你得到的启示。(200字左右)
小而言之,害自己,学业、事业无法取得成就;大而言之,害社会、害国家,人人都竞相效仿,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所以,每人应从自身做起,凡事认真对待。
(答案不必拘泥,重点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三修辞方法的学习
找学生结合资料,讲解对设问、反问、反语的理解,其它学生可置疑并补充。
明确;
1设问、反问、反语的含义及特点
设问:在阐明观点前,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的一修辞方式。它不要求别人回答,而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只问不答,激发人们思考,叫人们从问话中得出答案,也是明知故问。
反语: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运用反语,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也可以引人深思,并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教师适当补充)
2设问和反问都是疑问的特殊形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异同?
同:都是疑问的特殊形式,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异:设问是自问自答,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是只问不答,但人们从问话中可以得出答案,作用是为了加重语气。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修辞的作用,并通过对修辞的运用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2从文中各找出设问、反问和反语的例子,并分析运用这种修辞的作用。
(1)
设问:开篇设问,幽默风趣,引起读者的注意。
(2)
反问:差不多先生的语言大都运用了反问,表现了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了事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批判色彩。
(3)
反语:差不多先生临走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通大师”。
四总结
1学生总结
(可从词汇积累、感情体悟、技巧心得等多角度归纳总结)
2教师总结
上完了这一课后,希望同学们明白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势积弱不振,尤其是科学远落后西方国家,归根到底就是国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凡事只求“差不多”,每人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混吃混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长此以往,国家怎能走上富强康庄大道?胡适先生为了除去国人的“差不多”的通病,虚构了“差不多先生”,希望藉此纠正大家敷衍塞责的习惯,创造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新世纪。各位同学,希望大家学完本文,能够检讨缺失,奋发向上,迎接光明的未来。
五作业
目标检测,并仿写作文《假行家先生传》
附:
一作者资料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嗣糜,学名洪驿,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一生著作宏富。1962年病逝于台湾。
第三篇: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教学过程:
一、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板书课题、作者)
全班齐读课文,熟悉文本。
二、由题目入文
问:同学们看看标题《差不多先生传》中的“先生”俩字用好还是不用好? 预设:用好,理由是贬义词,表现讽刺的心情;尊称,表敬意
不用好,理由是
小结:差不多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在第一节告诉我们了是一个名人,了不起的人。
对名人表示尊敬。差不多先生死后那么多人称赞他,所以我们更不能对他怠慢了,所以这个“先生”还是用比较好。
三、分析第一段
问:第一段作者问“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让作者这么一问,我也有点纳闷了,你原来知道还是不知道? 预设:
小结:不说不知道,同学们这一说还觉得我们的生活中还真有这样一个人。那差不多先生长的什么模样?他住在哪里?你是在哪里认识他的?作者在接下来的两段中向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请大家齐读2、3节,四、分析2、3节,学生齐读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什么意思?住在我们班吗? 相貌:一双眼睛,不很清楚
两只耳朵,不很分明
有鼻子和嘴,不很讲究
脑子也不小,不很细密
“不很”什么意思?差不多
(从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外貌描写中,我们看出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预设:马虎,懒惰,不认真等)
小结:差不多先生一生不和别人计较,是为德行很高的人,死后大家还给他取个法号叫作圆通大师,这差不多先生很伟大,不过作者好像忘记告诉我们了,这差不多先生有多大,你知道吗?不,你一定知道,说说看。
年龄:和你和我差不多,任何年龄段的都有(婴儿是不是?不是,婴儿是纯洁的,像一张白纸,他不是)小结:也就是说大家都认识差不多,都知道差不多,都见过也都听说过差不多先生的事情,现在请大家脑子转一转,回忆差不多先生的做过的一件事或说过的一句话,看看他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注意说的时候,你有两种说法:可以这样说他多大多大的时候做了什么事;也可以这样说有一天,他做了什么事?
预设:事例
1、有一次,我们默写“侍候”这个词,有同学少了一笔,我找他订正,他跟我说“老师,不就少一笔吗,多一笔少一笔差不多。”
事例
2、听同学们一说,这差不多先生可不像作者说的吗?是中国最有名的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作者可能觉得我们还不太了解差不多先生,于是在介绍了差不多先生的籍贯、相貌之后,又向我们介绍了差不多先生的几件事情,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几件?
五、分析五件事情 问1:这五件事情分别是:
1、小时候,红糖买白糖
2、上学时,山西说陕西
3、做伙计时,有撇和没撇
4、赶火车时,早晚两分钟
5、生病时,人医找牛医
问
2、作者写了五件事,大家看看这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预设:A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分别写了小时候、上学时、做伙计时、赶火车时、生病时,这五件事情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说的没错,你说出了五件事情的联系,可是我问的是能不能从第一件事一下子写到最后一件事)
B按程度的严重性这个顺序来写的,红白不分和生死不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的大的都不能糊涂,小的糊涂了,慢慢的大的也就糊涂了。习惯改变命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改不了了,难得糊涂,更难得的是不糊涂。能不能改?能要自己有改的想法。
追问
3、作者写五件事多了吧,从第一件事红糖白糖差不多,一下子说到第五件事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不是更简洁吗?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写那么多件事? 预设:不同时段讲的,从小到死,他一直都是这样的,更能突出他做事马虎不认真的态度,小结:联系题目,突出“传”字,写传,一要有较长的时间过程(叙述时以时间 2 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跡,或依照其行跡,将人物的一生分為几个时期来写),二展现一个人物的性格,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有小时候,有上学时,在工作中,在面对生死时,只写两件事能说明人物的性格吗?因此不能只写两件事情)
小结:看来作者没有夸大其词,红白不分,陕西山西不分的差不多先生一生马马虎虎、不求认真,敷衍塞责,面对生死时也是如此,最后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怎样呢?
六、分析最后一节
1、学生齐读。转到最后一节,于是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问:懒人和差不多有什么联系?
预设:红糖和白糖,他懒得说了;山西和陕西,他懒得分了;有撇和没撇他懒得写了;早晚两分钟,他懒得赶了;牛医和人医,他懒得再去找了。关键是个懒字,差不多先生在九泉之下一定想不到,自己和懒人扯上了关系。对懒人这个名称有意见吗?不会,因为懒人与名人不都是人吗?
小结(揭示主旨):同学们,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国民身上有两大劣根性,一个是惰性,一个是奴性。鲁迅先生写过很多文章来批判国民的劣根性。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上,名为小说,实属杂文,借差不多先生批判国民的敷衍塞责、懒惰的劣根性。80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读起来,仍有深刻的意义。)
七、差不多先生最后一命呜呼了,同学们给他写句挽词,挽词就是在人死了之后,我们跟他说的一句话。不能“再见”“拜拜”,只能是“永别了,差不多先生”真的希望差不多先生以后再也不要出来了。好这节课上到这,差不多了,差不多先生真是阴魂不散,同学们,和差不多先生说再见,真的很难。
板书设计
差不多先生转
胡适 现代著名学者
名人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各校各班 红糖买白糖 反语 幽默 相貌:不很 山西说陕西 夸张 批判 年龄:和你和我差不多 有撇和没撇 懒人(惰性)
早晚两分钟
人医找牛医
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上的不分题目
2、以《我不行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
课后反思:
第四篇:《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7篇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
读完胡适《差不多先生传》,有一个想法,即所谓差不多,其实就是一世糊涂。
文中说:“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我看这话应该反过来解读,即一生马虎,一生糊涂,一生只配做缩头乌龟,这哪里是有德?分明就是无德无能。
所有生命,小到小草,大到人类,没有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命,有命才有一切,没命就等于死寂与荒芜,与沙漠无异。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不肯认真就等于一事无成,不肯算帐就等于不知珍惜,不肯计较就等于处处吃亏。这样的人生一是不配活在这世上,二是也不可能安然地活在这世上,其所谓的“德行”不过是“泥菩萨过河自命难保”罢了。
以上是问题的一方面,但成年人看问题,应当学习多方面和多维度,这样才能把问题看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古人云,过犹不及,即凡事不能走极端,剑走偏峰,反而会伤害自已。所以说做人做事也不必太认真、太精明、太计较。
人一生所面临的问题有千千万万,除非你是神仙,否则就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完美地解决掉,理智的人做事必定会区分个轻重缓急,而绝不会丢了西瓜去捡芝麻。
首先,我们不能事事认真。大事上认真一点,小事上不妨糊涂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要认真一点,因为认真了就很快会有好结果,而完全超出个人能力的事则可以糊涂一点。
其次,我们也不能处处精明。因为过于精明的人往往都是小聪明。他们不懂得精明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成本,你将会为此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换来的却可能只是鸡毛蒜皮。真正的`精明应当从人生的全盘考虑,抓大放小,或以小博大。
最后,做人不可以太计较。过于计较是一种典型的小家子气,一方面折腾了自已,另一方面也折腾了对方,其结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做人要明白,你若与人计较,他人也必将与你计较,计较来计较去,除了伤脑筋、伤和气外,最后对彼此没有任何好处。
人生真正昂贵的是时间成本、健康成本和劳动成本,当你经历过了无数的拚命折腾之后当明白,得不偿失时,最明智的选择其实就是放手。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2
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
这篇文章描述了中国人民的代表和“榜样”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差不多先生的样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但凡事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细密。他常把山西说成陕西,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十字写成千字,更有甚者,把这天以为成明天,把9:30看成9:32,结果误了要事。有一次,他忽得重病,叫家人去喊王医生来给他治疗,可一不留意说成了兽医汪大夫。差不多先生知道叫错了人,但他觉得汪字和王字也差不多,就叫汪大夫给他治病。汪大夫用治牛的方法医治差不多先生,结果但是一小时,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差不多先生在临死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句”:“凡—凡事,只—只—只要差—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那么认真呢?”他死后,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精细,不肯计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都向他学习,视他为导师。中国,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懒人国。
这位“伟大”的差不多先生,其实就是那些不精益求精,凡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当差不多先生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做数学作业,有一题要用三位小数乘以三位小数,我心想:“小数和整数不就差一点吗?”便把一个小数四舍五入后再相乘,结果,正因差不多的思想失去了一个得一百分的机会。我也看过身边的例子。有一天,我们篮球夏令营的一个同学为了快点打上比赛,只马马虎虎地跑了两圈就加入进来(平时我们但是要跑上十圈还加压腿的!)结果在打比赛时拉伤了背部肌肉,一个月都没能来参加训练。写作文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以前我写作文时,总是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不肯花时刻查字典、打草稿,还经常虎头蛇尾,想着差不多挺好的啦,不用再改了。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最后恍然大悟,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样了。我便开始认真起来,要让好变成更好的想法也在心中浮现出来,打草稿、查字典,最后作文得了一个又一个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做到差不多就想罢手的时候,你要回忆起那些例子,那些不求甚解的后果。好和更好之间只差一个“更”字,但这一个字足以让我们从失败变为成功。大家就应为这个“更”字发奋,变得精益求精,不让中国在我们这代还是一个“懒人国”。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3
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
这篇文章描述了中国人民的代表和榜样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差不多先生的样子和你、我都差不多,但凡事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细密。他常把山西说成陕西,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十字写成千字,更有甚者,把今天以为成明天,把9:30看成9:32,结果误了要事。有一次,他忽得重病,叫家人去喊王医生来给他治疗,可一不小心说成了兽医汪大夫。差不多先生知道叫错了人,但他觉得汪字和王字也差不多,就叫汪大夫给他治病。汪大夫用治牛的方法医治差不多先生,结果不过一小时,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在临死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句:凡-凡事,只-只-只要差-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那么认真呢?他死后,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精细,不肯计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都向他学习,视他为导师。中国,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懒人国。
这位伟大的差不多先生,其实就是那些不精益求精,凡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当差不多先生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做数学作业,有一题要用三位小数乘以三位小数,我心想:小数和整数不就差一点吗?便把一个小数四舍五入后再相乘,结果,因为差不多的思想失去了一个得一百分的机会。我也看过身边的例子。有一天,我们篮球夏令营的一个同学为了快点打上比赛,只马马虎虎地跑了两圈就加入进来(平时我们可是要跑上十圈还加压腿的`!)结果在打比赛时拉伤了背部肌肉,一个月都没能来参加训练。写作文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以前我写作文时,总是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不肯花时间查字典、打草稿,还经常虎头蛇尾,想着差不多挺好的啦,不用再改了。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终于恍然大悟,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样了。我便开始认真起来,要让好变成更好的想法也在心中浮现出来,打草稿、查字典,终于作文得了一个又一个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做到差不多就想罢手的时候,你要回忆起那些例子,那些不求甚解的后果。好和更好之间只差一个更字,但这一个字足以让我们从失败变为成功。大家应该为这个更字努力,变得精益求精,不让中国在我们这代还是一个懒人国。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4
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
这篇文章描述了中国人民的代表和“榜样”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差不多先生的样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但凡事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细密。他常把山西说成陕西,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十字写成千字,更有甚者,把今日以为成明天,把9:30看成9:32,结果误了要事。有一次,他忽得重病,叫家人去喊王医生来给他治疗,可一不细心说成了兽医汪大夫。差不多先生明白叫错了人,但他觉得汪字和王字也差不多,就叫汪大夫给他治病。汪大夫用治牛的方法医治差不多先生,结果可是一小时,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在临死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句”:“凡-凡事,只-只-只要差-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那么认真呢”他死后,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精细,不肯计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都向他学习,视他为导师。中国,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懒人国。
这位“伟大”的差不多先生,其实就是那些不精益求精,凡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当差不多先生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做数学作业,有一题要用三位小数乘以三位小数,我心想:“小数和整数不就差一点吗”便把一个小数四舍五入后再相乘,结果,因为差不多的思想失去了一个得一百分的机会。我也看过身边的'例子。有一天,我们篮球夏令营的一个同学为了快点打上比赛,只马马虎虎地跑了两圈就加入进来(平时我们可是要跑上十圈还加压腿的!)结果在打比赛时拉伤了背部肌肉,一个月都没能来参加训练。写作文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以前我写作文时,总是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不肯花时间查字典、打草稿,还经常虎头蛇尾,想着差不多挺好的啦,不用再改了。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最终恍然大悟,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样了。我便开始认真起来,要让好变成更好的想法也在心中浮现出来,打草稿、查字典,最终作文得了一个又一个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做到差不多就想罢手的时候,你要回忆起那些例子,那些不求甚解的后果。好和更好之间只差一个“更”字,但这一个字足以让我们从失败变为成功。大家应当为这个“更”字努力,变得精益求精,不让中国在我们这代还是一个“懒人国”。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5
这篇文章描述的差不多先生在我们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差不多先生的样子和你我都差不多,凡事不是很计较,做事不是很严谨。故事中的差不多先生认为山西和陕西差不多,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十字和千字差不多,最后就连给动物看病的汪医生他也认为和给人看病的王医生差不多,最终造成自己一命呜呼,临终时仍然没有悔悟,还说道:“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何必那么认真呢?”更可笑的是在他死后,居然有很多人视差不多先生为导师。
其实这篇文章说的就是那些干事马马虎虎,做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有过和差不多先生一样的经历。记得我在退火炉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因为疏忽大意,将一卷退火温度应该设为840度的汽车外板,按照820度给生产了。这件事被作业长知道后,他狠狠的教训了我一顿,告诉我这样的产品如果送到客户手中,极易引起冲压开裂,造成产品质量异议。当时我还有点不服气,认为800多度的工艺温度只低了20度,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吗?第二天作业长,将检化验中心的检验报告给我看,因为我的疏忽那一卷钢果然性能不合,看到我无话可说,作业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干事情一定要细一点,再细一点!”这样的话,我一直记到了今天,每当我工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我总会告诉自己,我可以再细一点,再认真一点。
同样的事情在我同事的`身上也发生过,当时在生产汽车结构板,其中有一卷要更换其他品种的防锈油,他嫌来回切换油品比较麻烦,就准备不更换了。
我发现后让他立即更换,他不高兴的说,都是防锈油应该差不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让我不要太较真,于是我就将自己的例子说给了他听,并告诉他:既然每道工序都制定了工艺标准,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按照标准化进行操作,如果我们对待产品的品质不较真,总有一天市场会较真的将我们抛弃。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当一些事情做到自认为差不多就可以的时候,我们应该冷静的想一想,还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能不能再细一点,再认真一点,多和自己较一较真,和别人较一较真,把好事做得更好,把细致的事做得更细。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会越来越完美,我们企业才会越来越强大,我们自己才会越来越成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只有摒弃差不多先生的懒汉思想,踏踏实实把每一件小事做得更好,我们的工作才会不断的精益求精,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供稿:连退分厂胡文翱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6
我看了课本《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后感触颇深。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是个做事随便,不讲细节的人。
“差不多先生”经常会把“十”写成“千”,把“陕西”说成“山西”,他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凡是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
看到这里,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件事。
这是一个周末,妈妈带我去超市买电饭锅。不一会儿,我们挑好了电饭锅。售货员阿姨拿一个没有开封的电饭锅放到我跟前,对我说,“你看看吧。”妈妈说“你看吧!我去付钱”售货员阿姨帮我把包装打开,提出了电饭锅,我只是你简单的看一眼,心里说:没错,是我们挑好的那一种,新的不会有什么问题,差不多就行了。阿姨就把电饭锅放回包装箱内。我们拿着它,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晚上,妈妈拿出电饭锅,把米淘好,放进了电饭锅中。忽然,妈妈的目光定在了一点,“咦,怎么了”我奇怪的问,“你来瞧瞧,这是什么?”
我过去一看,原来,电饭锅的外壳上,有一道明显的撞击的痕迹,足有碗口般大小。我太粗心了,这么大的痕迹居然没有看到!正是这“差不多”的念头,使我吃了一次亏。
人都说吃一堑长一智,我怎么也应该改改这马马虎虎的毛病了吧?可是,我怎么还是改不掉这毛病呢?
就说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吧。做完作业的我,得意忘形的对妈妈说“今天的作业可简单了,我都会做。”妈妈在一旁笑着对我说“今天你要是一道题都不错……”我抢着说“给我买好吃的,要是有错题,错一道罚两道!”“好,一言为定!”
妈妈认真的`帮我检查作业。我却在一旁洋洋得意。“今天又有好吃的了”我不由自主的嘟囔着。可是万万没有想到,阴沟里翻了船,妈妈居然检查到错误,在进行计算时字迹潦草,竟然把“5”看成“3”来计算!
哎!就是因为这个“差不多”,让我白白错了两道题,损失了一顿美味不说,还被罚做四道题。“差不多”呀“差不多”,我真的恨死它了。
只因为自己的差不多,往往会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造成麻烦。我不能在做“差不多先生”的弟子了。以后我再也不能马马虎虎做事情了,一定要踏实、认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7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曾经囫囵吞枣地看过胡适先生的这篇《差不多先生》,就有过细微感触。近日再细读,更甚。
文章不长,可以说是记录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生。他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人如其名。差不多先生,不只是相貌,就连记性也不精明,思想不细密,处事原则也果真差不多。
小时候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家,问他原因,他回答:“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山西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千字比十多一小撇,不也差不多吗?”“今天同明天走不也差不多吗?”“八点三十分开同三十二分开,不也差不多吗?”“找东街汪大夫看病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最后人们竟称赞他差不多的态度,称他为圆通大师,并把他作为学习的榜样。
对于这篇文章,我首先是感到惊讶,惊讶于差不多先生的处事方式。其次是感到惋惜和心酸,不仅是惋惜于差不多先生的一生,更多的,是看到,当代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昏庸地把这种“差不多”的'观念作为一种榜样和信仰,并愚昧地沉溺其中浑然不知。
《差不多先生》发表之后,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因为它一针见血,讽刺了国人的弱点和缺陷,麻木国民的劣根性,这是一种处世态度的缺失,一种责任感的泯灭。文章虽然很简单,却有着深厚的意义。
它与黑暗的社会固然有不可分的联系,当时的社会暗无天日,百姓们只得在压迫中挣扎,思想的麻木落后,对于处事态度变得麻木,渐渐懒惰迂腐,不求进取......
胡适在文章中提到说,“差不多先生就是旧时中国人的代表。”这种现象在旧时十分普遍,文章中透露着胡适对国人的惋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不过就连现在的生活中也不难见到这样的一类人。“差不多”的风气依然存在于现存社会之中,并且不断地蔓延着,造成严重的后果。
差不多先生这样的态度是绝对不可取的,若是以此作为人生态度的准则,它就会像一个寄生虫一样,一点点吞噬人的上进心,吞噬人们的责任感。要是每一件事情都差不多,那么整个人生也就差不多了。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待事情马虎的态度不可取,随便敷衍了事的态度不可取。差不多的态度是不会被认可的。我们应该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论事情是大是小,我们都要摒弃“差不多”的态度,让这种负能量就此消失。
第五篇: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读完这篇文章,我哈哈大笑地对妈妈说:“差不多先生真逗人!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人呢?”妈妈听了,却说:“你笑他,我还觉得你眼他很像呢?”什么,我像差不多先生?我生气了,差不多先生读后感。妈妈让我想一想星期天的事儿,我一听,脸红了。上个星期天,家里包饺子吃。我跟着妈妈学包。我学了一会儿,就马虎起来。许多饺子因为馅太多了,结果皮包不住,皮上裂开了口子。我用力去捏紧破裂处,谁知另一处又裂开了。呵呵,我的饺子成了花脸饺子。妈妈让我认真点包。我晃着脑袋说:“干嘛要包得那么好看?反正都要进肚子,差不多就可以了。”饺子烧好了,分成了两大阵营,上边漂了好多皮儿,下边沉着好多馅儿。在爸爸妈妈的笑声中,我只得把这些饺子消灭掉,这些饺子的味道当然差多啦!
想着想着,我又想起班里有一位同学。老师布置了背书作业后,我们就认真地开始读读背背。还没读多长时间,他就开始玩了。我就问他:“你会背了吗?”他回答说:“差不多了。”我劝他多读几遍,读到会熟练背诵。他却不接受我的劝告。老师来检查了,恰好抽到他。他站起来,他疙疙瘩瘩地背不顺溜,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让他准备重背。下课后,他后悔地说:“要是我再认真读几遍,就很会背了。”同学们出去玩了,这位“差不多先生”的传人,只好乖乖地坐着继续读读背背。
读了《差不多先生》这个故事,我在快乐中深思:远离“差不多”吧!当你想说“差不多”前,请先想一想,后果会怎么样?如果你还“差不多”,让你出丑、让你后悔的事儿会一桩一桩找到你;如果你不再说“差不多”,那胜利、成功会与你相伴。学习做事是来不得马马虎虎的。一时的“差不多”,会导到后来的“差得多”,千万别自找苦吃啊!
差不多在大家眼中肯定不常用,可我看到一本书,名叫《差不多先生》。我心里琢磨着,世界上哪有这么笨的人,就算是童话也不用写差不多先生呀!但我转念想:说不定是想借这本书来给我们警示。不管了,来看看吧!说着,我便打开了书,读了起来。里面满是差不多先生的“笑话”。
差不多先生把早上和晚上看成一样的,听了真让人捧腹大笑。差不多先生的妻子快要死了,他把兽医当成医生,他对兽医说:“医生快救救我的妻子,反正医生都会救命。”他的妻子最后无药可救,差不多先生把死人看作活人。最后,他的妻子死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不能马虎、不认真。想起这个道理,再想一想从前的我:在语文周练上,把“体”写成“休”,事后,还去和老师争辩;我把“24×5”和“25×4”当成一回事,还为此扣了一分……现在的我,再也不马虎了。
差不多先生的读后感
“差不多”危害人人皆知,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差不多先生”。有的人学了一点东西,拿个文凭后便成了“差不多先生”,不再继续学习,或干脆满足于一知半解。某医院发生医院内感染事件,感染患者达百余人,祸首为消毒液配制错误,即将1%的戊二醛错误稀释10倍使用,使消毒剂无法达到浓度,这样的“差不多”害莫大焉!
任何人都难免犯错误,任何事物都存在偏差,但如果我们对这种偏差视而不见或渐渐地习惯于这种偏差,我们就很容易成了“差不多先生”。但问题是,当你躺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时,你能接受手术事故率的那百分之几发生在你身上吗?
“零缺陷”作为“差不多”的天然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而不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有人马上会说,“零缺陷”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哪个铁路运营商敢保证他们的火车绝不误点。毫无疑问,这是事实,但对“零缺陷”的理解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政策层面,即行为导向必须是“零缺陷”,而绝不能是可接受一定的错误率;二是操作层面,即力争把差错降低为零,读后感《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零缺陷”其实是这样一种心态:不害怕错误,不接受错误,不容忍重复犯错误。只有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好。
一部动画片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母亲教自己的儿子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小儿学习过程中未十分用心,问其记住没有,答“差不多吧,记住了”。隔日母子遇到邻居,这位母亲为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儿子,便让小儿为邻居背诵《三字经》,孩子开口便道:“人是猪,性本馋,性相近,习相远,狗不叫,猫不来……”当时听了真是让人捧腹。这只是一个故事,但也不由得会使人思考,做事认真、到位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差不多”行为一旦养成,改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疏忽、差错,大多非有意所为,实乃长期的“差不多”习惯所致。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好像”、“似乎”、“将近”、“大概”、“也许”等等,均是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的次品出来了,医疗事故出现了,矿山的事故发生了,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屡禁不止。
在我的身边就曾发生过一件让我痛心良久的事,一个骨科手术。
患者是一名很漂亮、可爱的八岁小女孩,因骨折内固定术后行内固定拆除术,这是一个小手术,所以那位骨科医师很乐意的为小女孩主刀,术前一切准备就术,医生拿起手术刀初步定位,突然助手说“术前的X光定位片没带进手术室”,那个主刀医师幽默而自信的说“带了”,那助手凝惑的问道“在哪”?那主刀神秘的告诉他“在我的脑海里”,那助手好笑又无奈的看着他摇了一下头,手术很快就顺利的做完了,术后助手说“去复查个X光吧”!主刀医师神气的大手一挥“不应,出院前复查一个就得了”。就这样差不多了,没有复查X光片。
小女孩的漂亮与可爱吸引着我,每次走过她病房前时总忍不住去逗逗她,看到我去了她就会唱歌或是朗诵诗歌,每次值班时就能听到她病房里的笑声不断,时间过得很快,伤口一天天愈合了,主刀高兴的替她拆了线,让她去复查个X光片就可以出院了,家属很感激他,但X光片的结果是谁也不愿接受的,还有一颗镙丝钉没拆出来,这时候的主刀医师就不再自信与神气了,慌张的说道,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哎!这只能好好反问自己了。不幸的小女孩还要第三次手术,我看到小女孩的笑感到内疚、痛心。这件事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肉体损失。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成了一起医疗纠纷。
我总是牢记“临床无小事”,认真、严谨、规范地对待每一件工作。
“差不多先生”一生与“差不多精神”相伴,最后也是因为以“差不多精神”对待自己的疾病而悲惨地死去。我想,如果我们也以“差不多精神”来对待我们的临床工作,我们的职业生命也一样会死于“差不多”之手!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根除“差不多”这一恶习。
第一,尊重生命,根除“差不多”思想。我们 从事的是面对生命的工作,从学习解剖学的起步到日常的学科带头人的训练,无不渗透着严谨的风格,像胡先生笔下这种“差不多”之人是不可以从事任何医疗工作的。
第二,整饬学风,避免“差不多”术语。当今医学是建立在数据与精细基础上的,任何不精准的“术语”都会为临床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排除私念,杜绝“差不多”之恶习与操作。外科学的任何操作都需要准确,要牢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排除“面子”,实事求是。
不管是胡适先用辛辣的笔迹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后悔。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职业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企业请职工来工作不是来浪费企业资源的,医院聘请医生不是来残害生命的,学校聘请老师不是来误人子弟的……做事到位要从小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