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20-10-27 07:2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四上《声音》单元教学设计 1.听听声音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徐武彬 【教材简析】 《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听周围的声音”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难点:能根据听到的声音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班级记录表、微课视频资料和课件PPT。

小组: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导课: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半分钟的时间仔细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

提问:都能听到什么声音呢?(预设:读书声、脚步声……)2.教师总结:是呀,只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地倾听,你肯定能听到很多声音,声音无处不在。这个单元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听听声音》。(板书课题)二、探索:倾听周围的声音(预设27分钟)(一)活动一:听声、描述声音 [材料准备:课件微课视频材料、作业本、班级记录表] 1.课件播放声音,仔细听听,你能听到哪些声音呢?(要求学生:①教室内保持安静;

②把听到的声音记录在作业本中。)2.研讨: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来的? 预设:鸡叫声、猫叫声、风声…… 3.描述声音:你能描述听到的声音吗?(教师播放微课视频,学生观看)通过视频,你学会用科学词汇来描述我们听到的声音了吗?(预设:鸟叫声:很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4.小组交流:看了微课后,把你听到的声音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5.反馈交流:教师将学生反馈的信息记录在“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中。

6.教师总结: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听到一些悦耳的或刺耳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一进行研究。

(二)活动二:声音分类 [材料准备:“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 1.提问:请大家看我们的班级记录表,这些都是我们刚才听到的声音,你能给这些声音分分类吗? 2.讨论:小组内讨论分类标准。

3.反馈:(提示学生按动物发出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分类。)4.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声音方面的知识或问题呢?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吧!三、拓展:听一段乐曲(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PPT音频] 1.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声音,请大家看大屏幕,会唱的同学可以边听边唱。(播放音频)2.手势比划:学生根据边唱曲谱边唱边用手势比划音符的高低。

3.强弱变化:学生边唱音符边打拍子,感受曲子中声音的强弱变化 4.教师小结:声音有强弱变化,这些强弱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视听体验。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逐一了解声音的魅力。

【板书设计】 1.听听声音 高、低、强、弱 动物发出的:

悦耳、刺耳 自然界发出的: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聆听周围的声音,需要学生边听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旁边的科学词汇供声音描述时参考的,学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描述。

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4.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不能用来描述声音的是()A.高、低 B.强、弱 C.多、少 2.无论在任何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声音。()A.正确 B.错误 3.下列声音中,()属于人为制造的声音。

A.海浪声 B.歌声 C.风声 二、简答题 食品保鲜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哪些方法可以使一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呢?试着写出3种方法。

四上《声音》单元教学设计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沈银彬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为学生提供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

聚焦板块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

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研讨板块,先通过问题引导研讨,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突出科学的本质。然后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

拓展板块,以阅读资料《我们的发声器官》来介绍人的发声器官声带,以及声带的发声原理,拓展学生的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科学技术随时都影响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概念。

难点:能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观察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锣、演示台、记录单等。

小组:1面鼓、1把钢尺、1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1个音叉,栓有细绳的 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4分钟)1.同学们,我们不时的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2.大家对于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有自己不同的想法,那我们先来看看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二、探索:物体怎样发出声音(预设发出声音20分钟)(一)活动一:研究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材料准备:橡皮筋、橡皮筋固定架、学生活动手册] 1.请大家拿出橡皮筋,请大家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搓揉皮筋……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2.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3.为什么拉伸皮筋时没有发声,而弹拨皮筋却能发出声音?请大家用对比方法研究一下,皮筋发声的时你看到了什么? 将皮筋发声时的状态用文字或示意图的方法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4.小组活动后交流:

(1)是不是只要我们对物体用力,物体就能发出声音呢?(2)同样是对皮筋用力,为什么拉伸皮筋时没有发声,而弹拨皮筋却能发出声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3)皮筋发声时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来比画一下吗?(请学生上台演示)5.小结:在力的作用下,皮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称为振动。

6.皮筋在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那么现在你认为皮筋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们同意吗? (二)活动二: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材料准备:钢尺、鼓和音叉、水槽、栓有细绳的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学生活动手册] 1.教师出示钢尺、鼓和音叉:刚才我们研究了皮筋发出声音时在振动,那么其他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是否也在振动呢?(1)与学生一起依次演示它们的发声方法。

钢尺--轻轻拨动(注意放在桌面的一端要压紧)鼓--轻轻敲击 音叉--敲击上方(2)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3)汇报交流:钢尺能明显观察到振动,鼓和音叉振动不明显。

2.音叉和鼓振动不明显,你打算怎样进一步来收集鼓和音叉在发声时振动的证据呢? (1)教师出示水槽、栓有细绳的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思考一下,可以借助以上辅助材料证明音叉和鼓在振动吗?想到了就来领取材料,并补充记录。

(2)学生借助辅助材料,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证明音叉和鼓的振动。

(3)汇报交流:音叉、鼓在发声时也在振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锣、竖笛] 1.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你认为物体怎样发出声音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1)教师播放尺子、橡皮筋、音叉和鼓的慢动作视频,你能说说它们在发声时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了吗?(振动)(2)这些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 ①出示锣,师生合作演示:让锣发出声音,发声时锣有没有在振动? 如果正在发声的锣停止振动,声音会怎么样? ②这说明了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 ③小结:看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2.教师出示竖笛,让学生吹一吹。

①提问: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②小结:空气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四、拓展:我们的发声器官(预设3分钟)1.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器 官,猜猜它在哪儿? 2.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汇报交流收获。

五、小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预设3分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怎么振动的? 【板书设计】 2.物体怎样发出声音 方法 敲 力的作用 打 重复地 物体振动 拨 往返运动 弹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可以用恰当的词语描述现象,也可以用图画的方式表示振动。

2.表格中“我的发现”,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4.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作业设计】 1.声音是由物体__ __而产生的。

2.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这是因为钢尺没有()。

A.受到力 B.断裂 C.振动 3.我们平常听到蚊子“嗡嗡”声,是由蚊子的()振动引起的。

A.口器 B.翅膀 C.触角 四上《声音》单元教学设计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樊少飞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三课。教材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声,观察鼓面振动,提出今天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二部分:探究。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通过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听在水槽璧上的声音,知道声音也能在水中传播。第三部分:研讨。通过几个小问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掌握和理解。第四部分:拓展。通过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于声波的理解,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同时也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真正描述什么是“声波”,“声波”的特征等,这部分概念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能够在空气、固体、水中传播。

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不同。

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在实验过程中,能积极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

难点: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

对比实验中对条件的控制等。

【教学准备】 教师:鼓、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准备真空仪(闹钟、抽气机等)。

小组:音叉(敲击小锤)、水槽、声音传播的观察记录、土电话(棉线、一次性纸杯)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鼓] 1.敲鼓,说说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鼓声是怎样传到你耳朵里去的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有什么变化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学习。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预设20分钟)(一)活动一:空气传播声音 [材料准备:视频,有条件的准备真空仪(闹钟、抽气机等)] 1.同学们,这是一个真空仪,这个是电铃,我们把电铃打开。现在我们把玻璃罩戴上,还能听到声音是吗?让我们把真空仪打开,慢慢抽干里面的空气,注意听。(没有材料用微课代替)2.大家还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 3.小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通过空气这个媒介,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二)活动二:声音在固定中传播 [材料准备:无] 1.教师敲击桌面,听到桌面的敲击声了吧。敲击声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现在请我们同桌之间,进行一个小实验。(实验要求通过课件出示)(1)同桌之间保持安静,一个同学抓挠桌面,一个同学听,抓挠桌面的声音。

(2)听的同学侧耳靠近桌面,另一个同学继续抓挠桌面。

(3)比较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4)同学之间互换角色,再进行上述实验。

2.学生分组活动,并填写记录单。

3.汇报交流:贴着桌面听到的敲击声和不贴着桌面听到的敲击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小结:声音能够在桌面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更加容易。(声音通过桌面这样的固体媒介,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三)活动三:声音在液体中传播 [材料准备:每组1根音叉、水槽] 1.声音能够在空气中,固体中传播,那么在液体中能传播吗?我们可以怎么来进行探究呢? 2.实验指导,通过课件出示:

(1)把音叉放到水面上的时候,应等到水面平静之后。

(2)轻轻敲击音叉,同时轻轻地用敲击后的音叉去接触水面。

(3)重点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4)听一听声音,感受下声音有什么不同。

3.讨论:水是怎么传播声音的?(指向声波)4.小结:水面的波动是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声音通过水这样的液体媒介,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三、研讨: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预设8分钟)1.通过上述的活动,我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2.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沟通呢? 3.为什么听铁轨就能判断火车有没有开来? 4.钓鱼时,我们可以大声说话吗?为什么? 5.小结: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水中传播,没有媒介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四、拓展:做个“土电话”(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土电话材料,包括纸杯两个、绳子一根] 1.出示一个土电话。请同学试试效果,然后制作。

2.分组实验:玩土电话游戏。

(1)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

(3)两人彼此交换听和说。

3.交流现象,并思考:声音是怎样从“土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 4.用“妙妙圈”模拟声音波的传播。(微课)五、总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预设2分钟)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板书设计】 声音的传播 声音能够在空气、固体、水中传播。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效果不同。

声波 → 物体振动 → 声音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倾听声音时要注意提醒学生保持安静。

2.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3.活动后小声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给出自己的解释。

4.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5.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作业设计】 1.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A.波 B.气流 C.直线 2.把玻璃钟罩里的空气逐渐抽掉,钟罩里的闹钟铃声()。

A.越来越轻 B.越来越响 C.不变 3.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不接触水槽壁),我们能听到“砰砰”的敲击声,这个实验能够证明()。

A.水不能传播声音 B.水能传播声音 C.无法确定 【资料阅读】 有趣的自来水管敲击实验 在水管的一端敲击水管,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两次或者三次的敲击声,这是由于声音在不同的物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导致的,另一端的人听到的是声音通过钢管、水、空气分别传来的声音。声音在钢铁中每秒传播5200米,在水中每秒传播1500米,在空气中每秒仅能传播340米。可见,如果水管中无水,敲击水管另一端,传播介质是空气、水管,我们就可能听到2次声音。如果水管中有水,传播介质为空气、水、水管,我们就可能听到3次声音。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判断水管中是否有水。

四下《声音》单元教学设计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王家东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本节课要研究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 聚焦板块,通过“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这一问题的思考讨论,从而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

探索板块,向学生介绍耳的结构,让学生推测耳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它们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通过学生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及模拟记录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对耳郭和耳膜结合实验说出他们的理解。通过观察听诊器,了解其工作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部分学生不清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2.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郭的作用。

3.能初步利用简单的表格来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自制鼓膜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实验时的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初步了解对于鼓膜的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难点:耳的各部位结构及功能。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听诊器。

小组:A4纸、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1.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每天都要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这些声音呢,这主要和我们身体的哪个器官有关?(耳朵)2.提问:对于耳朵,你想了解一些关于它的什么知识呢?(预设: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二、探索:耳的结构及作用(预设22分钟)(一)活动一:观察耳朵的结构图 [材料准备:“耳的结构”的挂图或模型等。] 1.出示挂图或模型,提问:你发现耳有哪些结构呢?谁来说说看? 2.学生交流耳的结构。

3.追问:那么你认为这些耳的结构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是呀,耳的这些结构都有各自的作用,缺一不可。它们是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关键所在。

(二)活动二:感受耳郭的作用 [材料准备:A4纸或大书本等。] 1.学生小组活动:通过用纸卷成“喇叭”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

2.交流:借助“喇叭”听到的声音更清楚,更响亮。

3.小结:耳郭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收集声音。

(三)活动三: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材料准备: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活动手册等。] 1.学生用气球皮、塑料杯、橡皮筋等制作鼓膜模型。

2.观察1:当保持音叉与气球皮距离不变时,用强弱不同的力敲打音叉,观察气球皮振动幅度。记录在活动记录表内。

3.观察2:用相同大小的力敲打音叉,改变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观察气球皮的振动幅度。记录在活动记录表内。

4.交流:发现用力强时,气球皮振动幅度大;

距离近时,气球皮振动幅度大。

5.小结:声音能够引起气球皮的振动,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明显,距离越近,振动幅度越明显。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一)研讨一: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反馈交流:我们对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新的认识,还了解了鼓膜的作用。

2.小结: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二)研讨二: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 [材料准备:听诊器] 1.交流:耳郭与纸喇叭能帮助更好的收集声音。

2.观察听诊器,了解听诊器的工作原理。

3.小结:听诊器头的薄膜能够帮助收集声音,胶管和听筒起到更好的传播声音的作用。

四、拓展:兔子的耳朵(预设2分钟)兔子有着长长的耳郭,能收集到各方面的声音,只要有风吹草动,立刻撒腿就跑。这对长耳朵就是它们逃避灾难的法宝。

五、小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预设3分钟)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2.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板书设计】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音——外耳——中耳——内耳——大脑 耳郭 鼓膜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中我的发现,需要在学生通过对现象的理解后总结出。

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4.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作业设计】 1.鼓膜的特点是()。

A.薄而有弹性 B.厚而有弹性 C.薄而没有弹性 2.我们将手放在耳后,并朝声音发出的方向,这是为了增强耳朵中()的作用。

A.鼓膜 B.耳道 C.耳郭 3.在用气球皮、口杯、橡皮筋做模拟鼓膜振动实验时,气球皮模拟的是()。

A.耳蜗 B.听小骨 C.鼓膜 四上《声音》单元教学设计 5.声音的强与弱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唐玲燕 【教材简析】 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用不同的力度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索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本质。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并且人耳如何接收,也学会了对多个发声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那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呢?这些强弱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同样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难点: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一段音频(可在计算机上播放)、教学课件。

学生:1把钢尺或塑料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单,(以小组为单元,材料充足,可2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聚焦: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一段音频] 1.感受音量的小游戏。教师播放一段鼓乐,里面有轻重不同的鼓声。学生伸出手臂,当听到比较弱的鼓声时,放低手臂;

当听到比较强的鼓声时,抬高手臂。(预设:通过这个小游戏感受到声音强弱的变化)2.教师指出,声音的大小不同也成为声音的强弱不同。提问: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预设:学生会提到和用力大小有关)3.揭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板书)二、探索: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预设15分钟)(一)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幅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2把钢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单] 1.出示尺子,提问:怎样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教师揭示“音量”的概念。

2.学生相互合作,先尝试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再进行观察发出不同声音时钢尺自身的变化。交流后出示“振动幅度”的概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上台来画一画看到的振幅情况,最后统一用“ ”来表示物体的振幅大小。

3.出示活动单,明确活动要求。组内合作,依次观察并记录尺子、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大小。(教师需要提出重复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多做几次再记录。)振动物体 振幅大小(可用示意图表示)声音强弱 钢尺 轻轻拨动 用力拨动 橡皮筋 轻轻拨动 用力拨动 鼓面 轻轻击鼓 用力击鼓(第5课 活动单内容)(二)探究小泡沫球与振动音叉的关系 [材料准备:音叉、线、铁架台、棒槌、小泡沫球] 1.出示悬挂式装置,将小泡沫球用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在小泡沫球旁放置一个音叉。

2.教师演示,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小泡沫球的变化。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3.发现:当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振动幅度就不同,带动泡沫球的振动幅度也就不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1.学生反馈交流:钢尺、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并能通过多次的观察对比,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联系起来。

小结: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提问:在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能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预设:学生能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提到音叉等发声物品都具有这些特点。)四、拓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预设5分钟)1.围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预设:联系到上节课,学生容易想到鼓膜的作用。若学生仅提到强弱不同的声音,使得鼓膜振幅大小不同,教师需要追问“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是直接引起鼓膜的振动吗?”,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耳听到声音,必须是振动物体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在不断地带动下最终鼓膜附近的空气振动引起鼓膜的振动。)小结:因为物体振动幅度不同,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幅度也不同,传入我们耳中的声音强弱不同。

【板书设计】 6.声音的强与弱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完成表格后,可组织学生组内进行对比、分析,根据问题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业设计】 1.先轻轻拨动钢尺,再用力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

A.变强了 B.变弱了 C.变轻了 2.与轻轻拨动橡皮筋相比,用力拨动橡皮筋后,它的振动幅度()。

A.变小了 B.没有变化 C.变大了 3.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 答: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

四上《声音》单元教学设计 6.声音的高与低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吕滢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6课,是在学习了第5课研究了声音的强弱的有关内容后,继续研究声音的另一个属性——音高。敲击钢片琴和吹口琴都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并通过观察,学生们可以猜测到音高可能跟物体的长短、薄厚有关。学生将采用改变钢尺发声部分长度的方法,让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来发现物体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揭开音高的秘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大小,学生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在本课,学生将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去认识声音的另一个基本属性——音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描述尺子伸出桌外长度的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学生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钢尺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以及振动快慢的变化。

难点:推测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并能用所学知识作出合理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把尤克里里 小组:一个钢片琴、一把口琴、一把螺丝刀、1把钢尺、1 本厚的硬皮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预设1分钟)[材料准备:一把尤克里里] 1.在上课前,老师先考考大家的耳朵。接下来我会弹2个音,请你听一听这2个音有什么变化?(拨弹尤克里里,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第2组。(拨弹尤克里里,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2.接下来老师弹一组高低不同的声音,请你听听是从低到高还是从高到低变化的。(老师用尤克里里拨弹一组高低不同的声音。)3.声音有高低和强弱的变化,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的强弱变化与振动幅度有关,那么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的高低。【板书:1.6 声音的高与低】 二、探索:(预设9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一个钢片琴、一把口琴、一把螺丝刀] 1.请大家拿出钢片琴,试着让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思考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预设:敲击不同长度的钢片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2.接着拿出口琴,怎样让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口琴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 3.大家见过口琴内部吗?请各小组小心拆开口琴外壳,看看它的内部结构,一边吹一边找它的发声部分在哪。

4.口琴的内部结构:由外壳、音格、金属板组成。金属板上是口琴的发声部分——簧片,当我们吹或吸气时,口琴的簧片会振动起来发出声音。

5.请你仔细观察,比较钢片和簧片,思考声音的高低与钢片、簧片有什么关系?(预设:簧片和钢片的长短不同,导致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越长的声音越低,越短的声音越高。)6.我们发现,钢片、簧片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钢片、簧片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板书:

物体越长 声音越低 物体越短 声音越高】 7.那么高低不同的声音又与振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用钢尺来研究与振动的关系。

二、探索: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1把钢尺、1 本厚的硬皮书、《学生活动手册》] 1.用钢尺该如何研究呢?怎样让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预设:改变伸出桌面的长度)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它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高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先进行预测,并说说理由。(预设:伸出桌面越长,声音越低,伸出桌面越短,声音越高。)3.那么它的振动情况又会怎样变化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寻找规律。实验前,老师有几点提示:

n 按长度变化顺序依次拨动钢尺,寻找规律 n 从侧面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 n 为了保证公平,每个长度尽量按压到相同的幅度 n 重复实验至少3次 4.最后,请大家把实验结果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中。接下来就开始实验吧!5.学生相互合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1.学生反馈交流:通过实验发现,不同长度的钢尺,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振动的快慢也不同。

2.究竟谁振动得更快?我们可以利用手机“慢动作”拍摄功能,看看放慢32倍后结果如何。(播放微课)3.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高低不同的声音与振动有什么关系? 【物体越长 板书:振动越慢 声音越低 物体越短 板书:振动越快 声音越高】 4.练习:观察下图中的编钟、钢管、音叉,推测他们发出的声音高低将会怎样变化?并说说理由。

【板书设计】 6.声音的高与低 物体越长 振动越慢 声音越低 物体越短 振动越快 声音越高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可以根据你所使用的钢尺的长度来确定,课件内的长度仅供参考。

2.有条件的可以给每组 4 把钢尺,更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并按照学生 活动手册中提示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

【作业设计】 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探索尺子音高变化时发现,尺子伸出桌面越长,()。

A.振动越快,音高越高 B.振动越慢,音高越低 C.振动越快,音高越低 D.振动越慢,音高越高 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下列日常用语中所讲的“高”指的是音高的是()。

A.“喂,我听不到,你的声音再高一些。” B.“你的声音很高,我听得很清楚。” C.“请勿高声喧哗。” D.“这音太高,我唱不上去。” 3.右图是一个弦乐器——尤克里里,它 可以通过一只手在按弦区按弦,另一只手在 按 弦 区 拨 弹 区 ① ② 拨弹区拨弦来发出声音。当我们拨弹同一根 弦时,手指按住①位置发出的声音和②位置 发出的声音()。

A.①位置高 B.②位置高 C.因为是同一根弦,所以一样高 D.无法判断 四上《声音》单元教学设计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石舒雨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大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本节课学生将通过弦乐器发现更多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

聚焦板块通过玩乐器,初步体验初步体验弦乐器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引出研究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发现影响弦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不同因素。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弦的粗细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

弦的振动部分长短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弦的松紧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长短、松紧都有关系。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在乐器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拨动不同的弦,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手指按压再不同位置拨动弦,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甚至有的学生还知道了可以通过改变弦的松紧,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但是,对于具体是什么因素影响物体发声的高低,学生的认识不明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体长短粗细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 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就低。弦乐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造出来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物体能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能对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进行假设,说明理由。并通过反复的观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发现物体音高变化的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影响物体发出音高变化因素表现出探究兴趣,并提出假设。

2.能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影响弦乐器音高的因素 难点:设计能让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尤克里里。

小组:尤克里里、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材料准备:尤克里里] 1.出示尤克里里,简单介绍,教师弹奏乐曲。学生欣赏。

提问:你们知道尤克里里是怎样发声的么? 提问:揭题:我们可以怎样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预设:拨动不同琴弦、按琴弦的不同位置、转动弦的松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弦的发声规律。

二、探索一:影响弦音高不同的因素有哪些?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材料准备:尤克里里] 1.出示实验器材,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来研究? 2.出示实验要求及记录单:

1、仔细观察、思考,完成你的预测。

2、根据推测在乐器上反复试弹,验证推测。

3、根据实验结果,完成记录单。

3.学生相互讨论,试验,观察体会其中的现象并记录。

研讨一:实验发现 1.学生反馈交流:影响弦音高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小结:弦的粗细、弦振动部分的长短、弦的松紧 2.提问:弦的音高变化有什么规律?你是怎样研究的? 小结:拨动不同琴弦,我们发现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有关,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细,声音越高;

拨动同一根琴弦,我们发现:弦的音高和弦的长短有关,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声音越高。转动琴准,我们发现:弦的音高和弦的松紧有关,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紧,声音越高。

探索二:设计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1.提问:怎样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有规律的变化? 2.学生相互讨论,反复弹拨试验,设计方案。

研讨二:实验发现 1.学生反馈交流: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有规律的变化的方案。

小结:1.由粗到细,手指依次拨动不同粗细的琴弦。2.从上往下改变手指按在同一根琴弦上端的位置,另一手拨动琴弦。3.一手缓慢转动弦准,另一手拨动同一根琴弦。4.拨动不同琴弦,手指按住琴弦不同位置。

三、总结: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揭示课题:提问:怎样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板书)2.学生尝试总结。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长短、松紧都有关系。

【板书设计】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影响因素:

音 低 高 弦的粗细 粗 细 弦的振动部分长短 长 短 弦的松紧 松 紧 【作业设计】 1.在弹奏尤克里里前,小明发现弦的声音偏低于标准,他可以采用哪种方法来调节()A.转动弦准使弦更紧 B.转动弦准使弦更松 C.两种方法都可以 2.影响乐器发声高低的因素有()A.弦的粗细、长短 B.弦的松紧 C.A、B都会影响 3.在拨动尤克里里琴弦时,手指按在弦上的位置越往下,发出的声音越()A.高 B.低 C.不变 四上《声音》单元教学设计 8.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崔驹贤 【教材简析】 《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最后一课,该内容适合运用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教材分两部分内容:设计自己的小乐器;

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这两部分内容如果都要展开,一节课的时间是不够的,于是尝试着运用STEM的理念与工程设计的思想,通过创设情境把项目要求、自主实践及交流反思这几个环节融合在一起,最终希望孩子初步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的过程,建构起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一概念,同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课内完成“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的任务,实践部分应该是足够的。安排学生们在课内充分思考、充分讨论,要求必须有一个具体可实施的做小乐器的计划,鼓励他们及时完成简易“设计图纸”,能完成制作和调试,最终把小乐器改进,让它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过程。

2.通过口述、图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能从交流中提取信息改进自己的小乐器。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利用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可以改变我们听到的声音高低,并演奏悦耳的音乐作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不同的材料及工具。

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小乐器并画出草图。

【教学准备】 弹拨类制作:组装纸板、皮筋、琴码 打击类制作:烧杯(500ml)、水、勺子 吹奏类制作:试管、水 小乐器设计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启发谈话,直接导入课题。

1.图片出示几种常见的小乐器。

你认识它们吗?这些都是什么小乐器?它们是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启发学生思考:我想做什么原理发声的小乐器、选择什么材料实现。)2.听一段《欢乐颂》乐曲,今天我们就一起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来演奏这首曲子。(出示课题)二、明确任务,探讨评价标准 1.问题:想要完成这个任务,小乐器必须满足哪些标准? 能发出声音→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能发出有规律的声音(在基本准确的音阶上)可先出示三大类小乐器的制作所需材料 问题:怎样让橡皮筋/烧杯/试管发出声音?——皮筋振动/烧杯与水共同振动/空气柱振动 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改变皮筋松紧/改变烧杯中的水量/改变空气柱长度 怎样确认发声是否在准确的音阶上?——借助调音器(电子屏)梳理标准:

1.设计图与小乐器成品相一致 2.能发出接近音阶的音高声音 3.便于使用,能演奏《欢乐颂》 4.制作精美,成本节约 5.分工合作,卫生整洁 出示材料,(1)6根皮筋、组装纸板、琴码均为免费,若要增加材料需要购买。

(2)烧杯(500ml)、勺子(金属勺)、水(1200ml)均为免费,若要增加材料需要购买。

(3)试管、水(100ml)均为免费,若要增加材料需要购买。

2.明确任务分配(3分钟)(1)小组讨论确定三大类小乐器的设计制作小组:你想做弹拨类、打击类、吹奏类这三类中的哪类乐器?小组确定选择材料:用你选择的材料和工具,画一画设计图。你打算怎样让它演奏出1、2、3、4、5等的音节?画出示意图。

(2)分享两个小组的设计。

问题:你更喜欢哪个小组的设计?为什么?有哪些优点?(找到不足,针对问题,自己思考、与人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大胆设计乐器草图,让教学的难点在小组的交流、合作、探讨和老师的适机点拨中得到解决))(这些问题设计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乐器提供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二)制作与调试小乐器 1.学生制作我的小乐器。

(1)各组根据设计图,小组内几个同学分工制作,初步制作小乐器。同时小组内进行交流,边制作边调试。

(2)制作成的小乐器,能否用它试着演奏《欢乐颂》,看看它能否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3)调整和校对小乐器的音准,让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乐器。

小组内分工合作。制作小乐器时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影响到他人。制作时要注意安全,注意小乐器美观度。

(学生开始制作,学生进行制作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可以进行教学辅导,同时老师更应该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所展现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对其他的同学起榜样示范作用。)做完后组内自我交流。

2.交流分享:问题:在制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如何解决的?完善我们的小乐器。

三、展示:自制小乐器展示会。

根据评价标准,完成小组自评。

请得分较高的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演奏《欢乐颂》。

四、拓展:小结延伸 1.同学们,我们还可以怎样改进我们的小乐器? 2.看一看:这些都是其他同学制作的小乐器。利用家中可以得到的材料,做一做其他类型的小乐器吧!课外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其他类型的小乐器。

【板书设计】 8.制作小乐器 黑板上贴上学生制作小乐器的设计图 【作业设计】 课外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其他类型的小乐器。

《制作我的小乐器》学习单 【项目名称】制作我的小乐器 【活动器材】选择相应材料,在()内打“ √ ”。

()纸板、琴码、橡皮筋 ★()烧杯、勺子、水 ★()试管、水★ 【过程记录】 1.探讨成功制作完成小乐器的标准。【评价标准】见反面 2.利用所给材料,设计你的小乐器,画出设计简图。

组号:

提示:图文结合 有标注更清晰 【制作步骤】 1.利用调音器调试所选材料,找到对应音高时材料的量,使它的发声更规律。

音高(唱名)1(dou)2(ruai)3(mi)4(fa)5(sao)音名 C D E F G 橡皮筋长度(厘米)(琴码之间)烧杯内水量(ml)试管内水的高度(厘米)确定几组长度/水量/高度后可利用图表推测下一个的数据哦。

2.根据我们的设计图小组合作完成乐器的制作,并不断完善。

3.尝试吹奏《欢乐颂》。

【解释交流】 1.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是如何来解决的? 2.我们还可以怎样改进我们的小乐器? 【小组自评】 利用评价表进行打星评价 设计制作小乐器的标准:

1.设计图与小乐器成品相一致 2.能发出接近音阶高低的声音 3.便于使用,能演奏《欢乐颂》 4.成本节约 5.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有分工有合作 1.根据成果与图纸相对照,完全一致得5星。

2.完成一个音阶可以拿到一颗星,完成5个可以拿到五星,类推。

3.便于演奏,方便操作得5颗星。

4.在给定材料外,每份橡皮筋或水会增加一块钱成本。不增加成本的小组得五星,每增加1元,减1星。类推。

5.分工明确,注个人卫生和实验卫生得5星。

【成果展示】 1、优秀小组成果展示 2、思考,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利用今天这样的方法自制其它类型小乐器吗? 四上《呼吸与消化》单元教学设计 1.感受我们的呼吸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方佳伟 【教材简析】 《感受我们的呼吸》是《呼吸与消化》单元的第一课,为后续《呼吸与健康生活》和《测量肺活量》两课的学习打基础。在本课中,学生通过感受呼吸的过程及用简单装置模拟人体呼吸,认识参与呼吸的人体器官,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板块通过一张儿童在水底下憋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呼吸的思考及探究兴趣:无论白天晚上,我们时刻都在呼吸,不间断地呼吸是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这是为什么呢?并呈现了一幅人体呼吸器官示意图,帮助学生思考与表达,同时为后续探索与研讨环节做辅助。

探索板块分两个活动层次,第一次层次引导学生用感官体验呼吸过程,理解呼吸包括“一呼一吸”,同时通过用手摸的方法发现呼吸过程中胸腔与腹部的变化。第二层次活动用人体呼吸模拟器模拟人体的呼吸,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激发探究呼吸奥秘的兴趣。

通过研讨活动,引导学生梳理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知道参与呼吸的器官及其作用,并期望学生在此基础上对呼吸产生进一步的研究兴趣。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中,学生从身体结构入手,逐步发展到对感觉器官的认识,并能用看、摸、听等方法,探知自己身体内部的情况。此外,学生对于呼吸有许多经验性的感性认识,他们能感受到鼻子、咽、喉在参与呼吸,知道呼吸需要空气,甚至有部分学生知道呼吸是为了得到氧气。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呼吸”、“呼吸时人体外部和内部是怎样变化的”、“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是模糊的、不完善的。在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要经历自身体验观察与模拟实验的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描述、交流活动发展对呼吸系统的新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感受,知道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

2.学生通过观察呼吸模拟器和人体呼吸器官图,能说出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3.学生通过观察人体呼吸器官图和小组讨论,了解呼吸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和观察,感受到呼吸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

2.学生通过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呼吸体验活动,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

2.学生通过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愿意倾听别人的观点,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氧气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自身体验观察与模拟实验了解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在呼吸过程中体会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习单、笔、呼吸过程模拟装置。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呼吸系统结构图、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人体呼吸器官示意图、班级记录表] 1.图片导入(儿童水下捏鼻子)(1)提问①:同学们,图片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2)提问②:如果你是他,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预设:难以呼吸)(3)提问③:说明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呼吸是我们的重要活动,这是为什么呢?(预设:为了吸收氧气或空气)(4)小结: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物质。

2.揭示课题:感受我们的呼吸。

3.初始概念暴露:

(1)提问①:你对呼吸有哪些了解?请说一说。

(2)教师一一记录到班级记录表上。

二、探索1:感受呼吸过程(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学习单、呼吸过程模拟装置] 1.推测呼吸器官(1)提问①:你知道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2)提问②:你在呼吸的时候,身体的哪些变化可以支持你的观点?(聚焦至胸部和腹部)2.呼吸体验活动。结合人体轮廓图或者自身进行指导并记录。

(1)说明胸部位置,双手放在胸部,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的变化;

说明腹部位置,双手放在腹部,感受呼吸时腹部变化。先自己感受再同桌之间面对面互相观察,并完成下列表格。提醒: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身体部位 吸气 呼气 胸部 收缩 扩张 收缩 扩张 腹部 收缩 放松 收缩 放松 3.小结(1)提问①: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2)学生回答:吸气胸部扩张,腹部收缩,呼气时,胸部收缩,腹部放松。

三、探索2:模拟人体呼吸(预设15分钟)[过渡语]那么到底哪些器官参与了我们的呼吸,它们是怎么工作的呢? 1.认识装置(1)出示人体呼吸模拟器,提问:各部分结构分别模拟人体的哪些部位?(2)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塑料管模拟气管,两个气球模拟两个肺,塑料瓶模拟胸廓,底下的橡胶膜模拟膈肌。

2.学生活动 提问①:怎样用这个装置来模拟吸气和呼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使装置模拟吸气和呼气。

3.教师引导 (1)请两个典型的小组上来展示操作方法。

提问①:两种方法都正确吗? 提问②:能用嘴巴去吹气和吸气吗? 提问③:呼吸时外力促使还是人体自主呼吸? 提问④:人体哪个部位是“呼吸的开关”呢?(2)学生再次尝试用橡胶膜来控制呼吸。

提问①:仔细观察人体呼吸模拟器,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②:哪种情况模拟吸气?哪种情况模拟呼气? 四、研讨(预设10分钟)1.交流讨论一:请结合呼吸模拟器和人体呼吸器官图,说一说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吸气时,他们是怎么配合的?呼气时他们是怎么配合的? 2.小结:吸气时,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肺变大。呼气时,是含有二氧化碳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肺变小。二氧化碳也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须的原料哦!3.交流讨论二:吸气和呼气时膈肌和胸腔分别是怎么运动的呢? 4.小结:吸气时膈肌向下,胸腔扩张;

呼气时膈肌向上,胸腔收缩。

5.提问:关于呼吸,你还想了解哪些事情? 【板书设计】 1.感受我们的呼吸 鼻腔/口腔 吸气:胸腔扩张,腹部收缩,膈肌向上 呼气 吸气 呼气:胸腔收缩,腹部放松,膈肌向下 气 管 肺 【作业设计】 1.呼气的过程是。

A.鼻子/口腔 气管 肺 B.肺 气管 鼻子/口腔 C.膈肌 肺 气管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长时间用口腔呼吸会对身体不利 B.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须的原料 C.白天需要呼吸,夜晚睡着了就不需要呼吸 3.吸气时。

A.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B.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C.胸腔扩张,腹部放松 4.下列人体呼吸模拟器哪种情况模拟吸气,哪种情况模拟呼气? 四上《呼吸和消化》单元教学设计 2.呼吸和健康生活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李佳瑜 【教材简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体进行呼吸其实就是一个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包含呼气和吸气。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对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进行统计和分析,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引发对健康生活的思考。

聚焦板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问题“我们在不同状态下,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统计、分析不同状态下的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发现运动可以改变人的呼吸次数,用可靠的数据来说明人体运动量越大,呼吸次数增加得越多。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到呼吸的过程其实就是气体交换的过程,知道运动后呼吸增加的原因是为了加快气体交换,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研讨板块,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认识到人运动后会加快呼吸次数,知道锻炼可以增加肺功能,使我们人体更健康。同时通过测量脉搏初步了解伴随着呼吸次数的改变心跳也会随着改变,明白人体的器官是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拓展板块,通过资料阅读明白肺是人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加的,所以经常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锻炼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剧烈运动后呼吸会变得急促。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运动量越大,呼吸会愈急促这个规律。但是,对于有些活动也会减缓呼吸需要教师点拨,而对于用确切的数据来证实自己的感受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且正确的测量呼吸次数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资料阅读,知道呼吸是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肺是身体进行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会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吸入更多的氧气。

3.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知道肺的功能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经常性锻炼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在人体活动对呼吸影响的活动中,能及时地记录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2.学生在人体活动对呼吸影响的活动中,能根据不同活动对呼吸次数的影响,提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能够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并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协作。

2.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能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拓展活动,了解呼吸与健康生活之间是有关联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统计与分析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的变化,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难点:学生通过统计与分析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的变化,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计时器,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一张白纸)。

每个小组:计时器,小组汇总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感受了呼吸,知道呼吸主要依靠什么器官进行呢?怎么样才算是呼吸一次?  预设学生回答:肺、一呼一吸(或者一吸一呼)2.引出主题:那么你一分钟大概要呼吸几次? 学生预测:20次,30次……(至少有4-5个不同的预测)3.追问:那一个人一分钟呼吸次数是固定不变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呼吸。板书课题:呼吸和健康生活 二、探索与发现:人体活动与呼吸(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1个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小组汇总记录表] 活动一、安静状态呼吸次数 1.提问:人在安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几次呢? 2.出示计时器并介绍使用方法,记录单。

3.提示:放松心情正常呼吸,不要刻意控制呼吸。指导测量呼吸的两种方法。

4.学生集体实验:第一次测试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记录。

5.(了解每个学生的呼吸次数,并分开统计:20次以下的,20-30次的,30次以上的。)刚才有些同学没有放松,这样测出来误差就比较大,为了减少误差,我们再来测两次,注意不要刻意控制呼吸。

6.学生小组内测试,并记录。

7.数据处理:三次测量后取相同数值较多的数;

没有相同数值的,取位于中间大小的数。

活动二、运动后人体呼吸次数 1.提问:你觉得哪些活动会让你的呼吸发生变化?(学生自由预测)运动后,我们的呼吸会发生变化。

2.运动后,我们的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根据场地,师生选择合适的活动2项。引导选择一项活动量小的活动,一项活动量大的活动。(教室里选择原地踏步1分钟,做连续深蹲20个)3.提示:运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保持安静,一个活动结束后马上测量1分钟呼吸次数,测量结果要及时记录在表格中,在进行第二个活动时一定要先恢复到安静状态的呼吸,再进行第二个活动。

4.学生小组活动,并记录。

5.组长负责统计把每个人的数据统计到小组汇总表中(包括刚才测得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次数),粘贴到白纸上合成班级记录表投影展示。

6.交流说发现:运动后人的呼吸次数会增加,运动量越大,每分钟的呼吸次数越多。

活动三、探究呼吸变化的原因 [材料准备:两个保鲜膜袋,两根牛筋] 1.为什么运动后我们每分钟呼吸次数会增加,运动量越大增加的越多呢? 预测:因为运动量大我们需要的氧气多,因为运动后出汗多…… 2.教师演示:用一个塑料袋,装取一袋空气,这是我们吸进去的空气。吸一大口空气后,用塑料袋捂住口鼻,呼出一大袋空气,这是我们呼出来的空气。提问:你觉得这两袋空气有区别吗?(学生自由回答)3.我们用肉眼很难观察出这两袋空气的区别,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经过仔细的分析,比较出了这2袋空气的区别。(出示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对比表)4.请仔细观察这两张图表,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学生发现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5.追问:氧气怎么会减少?二氧化碳为什么会变多?(学生自主分析)6.小结: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帮助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人体呼吸其实就是进行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部分被消耗掉,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随剩余的空气排出。

三.交流研讨:(预设8分钟)1.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呢?(预设:运动后呼吸次数会增加)2.那你知道什么活动能够减缓呼吸呢?(学生猜测:运动后静坐休息,睡觉……)教师:是的,一个成人,一般在平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20次左右,深层睡眠后呼吸次数约16次/分钟,但这也是因人而异的。由此我们知道了:在不同状态下,人体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小结:有的活动会使我们呼吸加快,有些活动会使我们呼吸减慢。

3.运动后,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因为呼吸是气体交换的过程,跑步的时候需要更多的氧气,所以呼吸次数增加更有利于氧气的吸入,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得我们的细胞正常工作。经常运动的人肺的功能会更好。)所以,呼吸和我们的健康是密不开分的。

4.伴随着呼吸次数的增加,你的身体还有什么变化?(预设:心跳加速)5.心跳加速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脉搏的方法来了解,我们该如何来测量脉搏呢?(介绍方法,学生课后分别去完成测量安静状态下和运动后每分钟的脉搏次数)6.心跳加速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回答)小结:不同状态下我们的呼吸次数会发生改变,我们的心跳次数也会发生改变,因为我们人体是一个多器官协同合作的大系统。

四、知识拓展(预设4分钟)1.我们呼吸的主要器官是肺,它与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阅读资料库)2.教师解释:肺是气体交换的“中转站”,“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虽然这个“中转站”每次能够交换的气体量是一定的,但是这个量的大小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的,所以经常锻炼,可以使得我们的肺功能更加强大。

3.小结: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保护好呼吸器官,才能更健康。

【小组汇总记录表】 活动对呼吸次数的影响记录单 日期:

活动 呼吸次数 姓名 安静状态下 原地踏步1分钟 连续深蹲20个 【板书设计】 2.呼吸和健康生活 加快 增强 依靠 保护 运动 呼吸(气体交换)肺功能 健康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1中每测一次都要做到及时记录,时刻提醒学生要保证自然呼吸状态测,测3次。

2.表格2中根据上课场地自己选择活动(一个活动量小一个活动量大,可补充在后面空白处)。

【作业设计】 1.阅读右边资料,下列说错误的是。

A.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相比,其中氮气含量基 本不变。

B.人在吸气的时候也会吸入部分二氧化碳。

C.人在呼吸的时候呼出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

2.会使人体每分钟呼吸次数增加得最多, 会使人体每分钟呼吸次数减少。

A.慢走20步 B.睡觉时 C.跑100米 3.下表是明明同学记录的三种不同状态下一分钟呼吸次数。

安静状态下 慢走1分钟后 跑完100米后 每分钟呼吸次数 23次 28次 55次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

4.下列做法不能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的是

A.教室里经常通风开窗 B.大雾天外出活动 C.扫地前先洒水 四上《呼吸与消化》单元教学设计 3.测量肺活量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富燕飞 【教材简析】 《测量肺活量》是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的第三课。本单元分成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关注呼吸与健康的关系、研究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探索食物消化的过程和变化,本课是第一部分的最后一课。学生在测量肺活量的活动中,收集、处理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反思自己的健康指数,树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

聚焦板块通过比较吹哨子时间的长短,引出什么是肺活量,从而聚焦本课的主题: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探索板块通过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明确肺活量如何取值,分析自己的健康指数。研讨板块通过对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提升肺活量。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感受我们的呼吸》和《呼吸与健康生活》,已经了解了人体基本的呼吸系统的结构与作用,运动可以使呼吸加快,知道肺在呼吸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前面两课的基础上再学习《测量肺活量》,在认知上是比较合理的。当然学生在体育课上也会对肺活量进行测量,这是教学可以利用的点,但是对于“肺活量是指什么”,“如何选择肺活量值”,“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意义”还需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尤其是肺活量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认识,还需建立在体育锻炼,加强肺部功能的基础之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认识到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的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学生通过对测得的肺活量值进行分析和反思,体会到进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加大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利用简易的材料测量肺活量,掌握如何获取合理的数据,并初步学会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学生通过与国家标准肺活量数值的比较和分析,初步学会对自己测量的结果进行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学会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乐于与人合作交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学会耐心、细致的完成测量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意识到呼吸系统与空气质量关系密切,逐步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分析、反思肺活量测量数据,认识到积极锻炼提高肺活量的重要性。

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反思肺活量测量数据,认识到积极锻炼提高肺活量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探究准备:一个肺活量测试袋、一根吸管、回形针、学习单 教师教学准备:与学生相同的材料、各类肺活量测试器、哨子、班级肺活量统计表、本班学生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中的肺活量数据、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板贴、哨子] 1.出示哨子,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玩一个吹哨子比赛,想试一试吗?(1)出示游戏规则:吸一口气吹哨子,声音断了比赛结束,看看谁持续的时间长。开始游戏挑战。

(2)提问:刚才这位同学赢得挑战的秘诀是什么?(预设:一次性多吸入空气)2.出示肺活量的概念:人体一次性吸入最多的空气后,呼出空气的量就叫做肺活量。

(1)提问:你知道自己的肺活量吗?(预设:在体育课上测量过肺活量,部分同学能说出自己的肺活量)(2)提问:你想测量一下自己的肺活量吗? 3.出示课题:测量肺活量(板书)二、探索:测量肺活量(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肺活量测试袋、吸管、回形针、学习单、班级肺活量统计表] 1.思考:如何才能测出自己的肺活量呢?想想办法。

(预设:想办法将吹出的空气收集起来)2.出示材料(肺活量测量袋、吸管、回形针),学习如何测量。

(预设:学生先回答,然后请一个学生演示,讲解关键点)微视频讲解,清楚测量要点:

(1)展开测量袋,放好吸管(确保测量袋中没有多余空气);

(2)深吸一口气,捏紧袋口,将气体从吸管呼入测量袋;

(3)肺部全部气体呼出后,拔掉吸管,向里卷折测量袋,直到卷不进去为止;

(4)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

3.出示学习单,多次测量,记录数据。

4.讨论:肺活量如何取值。

(预设:一般选择最大值作为肺活量值)5.学生实验,巡视指导。

(1)观察测量方法是否准确;

(2)查看取值是否有误;

(3)指导学生将测量的肺活量值填入班级统计表中。

三、研讨:肺活量联系健康生活(预设12分钟)[材料准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 1.展示班级记录表中学生的肺活量数据。

提问:你测得的肺活量值和同学、老师一样吗?你觉得肺活量值和哪些因素有关?(预设:和性别、年龄有关)引导:比较普通成年人和专业运动员的肺活量有什么差别?(预设:经常参加运动的肺活量明显比较大)2.肺活量的重要性 提问:肺活量大小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吗?(预设:1.肺活量大,供氧能力强,身体各个组织器官就不容易缺氧。2.肺活量大就不容易衰老。通过视频展示)3.出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1)提问:对比《国家学生体质标准》中肺活量的数值,你达标了吗?(预设:是或者不是)(2)提问:如果你没有达标,我们可以怎么提高自己的肺活量呢?(预设: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锻炼)4.小结:提高肺活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深呼吸、唱歌、大笑等等都是可以提高肺活量的,不过重要的是需要同学们的坚持,在耐心和毅力下才会有效果。

【板书设计】 提高肺活量 影响肺活量的因素 测量肺活量 3.测量肺活量 单位:毫升 性别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最大值 年龄 是否参加体育锻炼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每个同学测量三次,三个数据选择相同数值最大的那个数作为自己的肺活量值。

2.考虑到每个同学都需测量多次,建议增加下图活动记录,让学生对肺活量的取值有更清晰的认识。

3.表格内记录的是小组同学的肺活量,各小组的数据再汇总起来就是全班学生的肺活量数据表。

【作业设计】 1.下列材料能够测量肺活量的是。

A B C 2.测量肺活量的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口气吹完可以再吹一口 B.呼气的时候,要捏紧袋口,以免漏气 C.卷折测量袋到其最鼓的时候方可 3.下列方法中不能帮助我们提高肺活量的是。

A.经常做深呼吸 B.多吃食物 C.每天坚持跳绳 4.下图是某个同学测得三次肺活量值,你觉得他的肺活量值应该是。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肺活量值 2000毫升 1750毫升 2250毫升 A.2000毫升 B.1750毫升 C.2250毫升 四上《呼吸与消化》单元教学设计 4.一天的食物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俞卓能 【教材简析】 《一天的食物》一课是《呼吸与消化》单元消化部分的起始课,学生通过记录一天吃的食物,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学习收集和整理有用信息,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一日三餐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食物。在记录、整理和分类活动中,使学生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丰富多样的,为后续探究食物的营养,合理饮食健康生活做铺垫。

聚焦板块展示的食物图片隐含着人的食物构成是“丰富的”,呈现的问题“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忆一天的食物,为探究活动做铺垫。

探索板块主要有两个层次活动。第一层次引导学生记录一天的食物,通过统计小组或全班学生的食物,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第二层次引导学生确立分类标准,给食物进行不同的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再次体会食物的多样性。

研讨板块引导学生梳理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并认识到食物的分类方法是多样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要想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关于食物,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有着较多的体验,这些体验都会构成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但孩子们对于食物的关注常常是零散的,想到和遇到的问题多是喜欢吃什么、吃的是什么等问题,即使涉及饮食健康问题,得到的解释也不尽全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孩子们尝试用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食物”,发现食物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发现食物自身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对食物进行记录和分类,发现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

2.学生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对食物的记录与分类的活动,逐步学会细致地思考、筛分。

2.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在对食物进行记录和分类活动中认识到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养料与能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在对食物进行记录和分类活动中,发现我们吃的食物是丰富多样的。

难点:学生通过对多种多样的食物进行分类,发现我们吃的食物是丰富多样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三餐统计表。

小组:学生活动手册、按餐别统计的调查记录表、食物卡片。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猜谜语(1)一粒粒,像珍珠,白灿灿,锅里铺,煮熟香气飘满屋,引得饥肠咕噜噜。(大米)(2)底下平平,上面圆圆,白白香香,松松软软。(馒头)(3)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花生)2.中国有许多关于食物的谜语和俗语,大家知道哪些关于食物的俗语?(预设: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3.我们的生活离得开食物吗?是的,我们的生活和食物息息相关,我们一天要吃三餐:早餐、午餐和晚餐,大家回忆一下,昨天一天你吃了什么?(预设:吃了豆腐鱼汤,还吃了面条/吃了包子、红烧肉、鸡翅、豆角)4.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一天的食物。揭示课题:一天的食物(板书)。

二、活动一:记录统计一天中吃的食物(预设15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统计表] 1.引言:你能把一日三餐的食物按照早餐、午餐和晚餐记录在这张表格中吗?(展示三餐记录表)2.提问:刚刚有同学说他吃了一碗面条,大家想一想这碗面条算几种食物呢?(预设:里面有一个鸡蛋,青菜,牛肉和面条)3.分析:一碗丰盛的面条里面是由面条、青菜、鸡蛋和牛肉四种食物组成。许多食品是由多种食物组成,大家一定要注意由多种食物组成的要分开来记录哦!4.布置要求:大家都很好的掌握了正确找出食物数量的技能,接下来大家把自己昨天的三餐食物记录到三餐记录表中吧!在填写表格时,大家要按照三餐有序地记录,在完成记录之后要和小伙伴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

6.小组汇总:大家在分享的时候发现很多食物都出现了重复,为了方便我们更好地研究食物,我们需要把每个人的三餐统计表按照小组汇总成一张大表格,让食物能够更加清楚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在汇总时,重复的食物只需要记录一次,汇总的是整个小组所有成员三餐的食物,并数一数小组成员昨天一天一共吃了多少种食物?(预设:20-30种)7.小结:同学们,一天中我们要吃很多种不同的食物,我们每天的饮食是丰富多样的。这么多的食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的眼花缭乱呀!面对丰富的食物,我们想要更好的认识它们,不妨对采用分类的方式来研究一下吧!三、活动二:对一天中的食物进行分类(预设15钟)[材料准备:食物卡片、分类表] 1.提出要求:分类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例如我们刚刚在记录食物时,按照三餐顺序:早餐、午餐和晚餐进行记录的,这个方法就是按照进餐时间进行分类的。同学们,你有哪些分类方法,赶紧把你的食物先写到卡片上,然后依据一定的标准分一分吧!2.小组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并督促学生将食物填写到卡片上。

3.学生分享小组交流成果。

(预设:(1)按照生吃和熟吃可以分为生食和熟食;

(2)按食物的来源分为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3)按照食物的种类分为荤食和素食;

(4)按照食物的性质分为主食和副食等)4.每组学生挑选一种分类方式对组内的食物进行分类。

5.交流:

(1)主食和副食分类:主食是我们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一般指用粮食制成的,能够很快地帮助我们填饱肚子的食物;

副食指的是下饭的鱼肉蔬菜等。

让学生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对小组的食物卡片进行分类,完成后分享交流。

(2)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分类:植物类食物是指以植物的种子、果实或组织部分为原料,直接或加工以后为人类提供能量或物质来源的食品;

动物类食物是动物来源的食物,包括畜禽肉、蛋类、水产品、奶及其制品等。

让学生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对小组的食物卡片进行分类,完成后分享交流。

(3)荤食和素食分类:荤食指的是含有肉类的食物;

素食指的是不含肉、家禽、海鲜等动物产品的蔬菜食物 让学生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对小组的食物卡片进行分类,完成后分享交流。

6.小结:通过分类我们发现,每天我们都在吃不同种类的食物,食物种类繁多。

四、总结拓展:(预设5分钟)1.今天我们通过记录、整理、分类等科学研究方法对一天的食物进行了研究,讨论研究了如何记录一天中三餐的食物,对于丰富多彩的食物有许多种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分类整理。关于食物还有许多可以研究的问题,下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例如:

(1)一天中甚至一周内,哪类食物吃得最多,哪类食物吃的最少?(2)如何选择食物种类更有利于我们身体健康?(3)每天我们都在吃不同种类的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如何做到合理搭配,均衡饮食呢?请小朋友们赶快去找找答案吧!【板书设计】 一天的食物 1.记录:记录下一日三餐的食物 由多种食物组成的要分来记录 2.整理 3.分类 生吃或熟吃:生食和熟食 食物的来源: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食物的种类:荤食和素食 食物的性质:主食和副食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一天的食物记录》表格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记录,边小组合作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明确表格的填写要求,做正确的记录 2.进行分类时,根据学生确定的分类标准灵活使用。

【作业设计】 1.下面食物中,属于荤食的是。

A.卷心菜 B.豆腐 C.螃蟹 2.以下食物中,适合生吃的是。

A.香蕉 B.鸡肉 C.大米 3.土豆鸡块这道菜属于 食物。

A.植物类 B.动物类 C.植物类和动物类 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取能量的重要活动 B.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但加热后,营养就会被破坏,所以蔬菜都应该生吃 C.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四上《呼吸与消化》单元教学设计 5.食物中的营养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陈金冬 【教材简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年册第二单元《食物》中的第二课。学生在之前已经对一天中吃过的食物进行调查、统计和分类,发现人们一天需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本节课,将对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认识到人们一天需要从食物中获得丰富的营养,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均衡的基础。

聚焦板块通过提问“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来了解学生的最初想法,并引领学生思考食物有哪些营养。

探索板块,设计了检验淀粉和脂肪这两个简单的实验。运用碘酒和淀粉发生变色反应的原理来鉴别食物中的淀粉;

运用脂肪在白纸上擦一擦或者压一压会产生油渍的原理来鉴别食物中的脂肪;

在教师或成年人的指导,运用双缩脲试剂(燃烧法)鉴别食物中蛋白质;

另外食物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学生掌握的有关信息不会很全面,所以教科书提醒学生可以阅读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将“一天的食物卡”完善成为“一天的食物营养卡”,学生就能回答“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这个问题了。接着让他们找找“ 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让学生了解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为后面的均衡膳食作铺垫。同时使学生明白,在面对一天中丰富的食物的时候也就是面对着丰富的营养。

【学情分析】 学生对营养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每个学生的差异也很大,也有些是错误的认知。因此,在课前和课中要给予学生暴露前认知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调整,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全面和深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3.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产生继续探究食物的兴趣。

2.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人类可以运用一定的技术辨别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的糖类和脂肪 难点: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 【教学准备】 教师:双缩脲试剂AB、滴管、蛋清稀释液、试管、⑤食物中的营养1支、小量筒2个、豆腐(糊状)1份、肥肉(糊状)1份、馒头(糊状)少许、食物中的营养成相关资料、课件等。

小组: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蔬菜、马铃薯、西红柿、食用油、肥肉、花生、核桃、馒头、米饭、花菜、芋头、面条、棉签、白纸、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棉签、镊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教师呈现一天的食物记录卡,继而提问:我们每天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 物,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预设:食物会给我们提供能量;

给我们提供营养;

帮我什么生长;

维持生命。)2.揭示课题:我们可以从丰富的食物中获得很多的营养。今天我们一起来研 究《食物中的营养》。

二、初探:认识食物中的营养 1.提问:(逐步展示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下 面这些食物会给我们提供什么营养呢?这些营养有什么作用? 3.预设:蛋白质是人体肌肉、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

脂肪和糖类是人体 的主要供能物质;

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调节身体机能;

水占人体的70%左右。

4.总结: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这六大营养,每 种营养有不同的作用。

三、探索:检验食物中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 1.提问:原来食物中有那么多营养。你能用火眼金睛看到这些食物中的营养吗?那要怎么鉴定食物中有这些营养呢?(预设: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2.演示实验:微课演示检验淀粉和脂肪的方法。

3.提问:如何检验淀粉?如何判断食物中有淀粉?如何检验脂肪?如何判断食物中有脂肪?(预设:用滴管取适量碘酒,滴到被检测的食物上,如果出现蓝紫色,说明食物中有淀粉。将食物在白纸上涂抹或者挤压,如果出现油渍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4.分组实验:分组实验检验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自带的材料)5.交流反馈:哪些食物中含有较多淀粉?哪些食物中淀粉较少? 哪些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哪些食物不含脂肪?(二)食物中的蛋白质 1.过渡:除了淀粉和脂肪外,食物中还含有许多的营养成分。如何检验食物 中的蛋白质呢?(预设:可以用燃烧的方法。闻起来有烧焦的羽毛味。)2.总结: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有许多方法,除了同学们说的燃烧法闻气味之外,还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来检验。

3.演示:用双缩脲试剂检验蛋清中的蛋白质。(具体步骤为:(1)用量筒量取2毫升的蛋清稀释液,再用量筒量取2毫升的双缩脲试剂A液。(2)将量取的双缩脲试剂A液和蛋清稀释液分别倒入同一试管中,振荡均匀,液体仍为无色。(3)再用滴管往试管中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振荡均匀,可见试管内出现紫色,这就表明蛋清溶液含有蛋白质。)4.提问: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观察到什么现象能够说明食物中含有蛋白质?(预设:试剂呈现紫色)5.提示:如果是固体的食物,需要先将食物弄碎,弄成浆液。

6.学生演示: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豆腐(糊状)、肥肉(糊状)和馒头(糊状)中的蛋白质。(一边演示,一边分析)四、研讨:深入认识食物中的营养(预设15分钟)1.小亮一天的食物给他提供了哪些营养? 2我一天中的食物提供能了哪些营养?试着把一天中的食物表变成营养成分表。(把一天中的食物记录表拿出来,并在相应的营养成分下打“√”)总结: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所有营养成分,要注意饮食的多样性。

【板书设计】 食物中有营养 主 蛋白质: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要 脂肪 营 糖类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养 维生素 成 矿物质 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分 水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活动记录的表格填写,需要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并且尝试分析记录数据。

2.在分析上节课统计出来的一天食物营养成分时,要引导孩子一种食物有可能含有几种营养成分,不要遗漏。

【作业设计】 1.下列食物中脂肪含量最多的是()。

A.花生 B.白菜 C.土豆 2.鉴别食物中的淀粉,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A.滴上几滴碘酒 B.滴上几滴花生油 C.用火烤 3.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用碘酒检验 B.用双缩脲试剂检验 C.用火烤闻气味 4.填一填:人体维持健康需要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之外,还需要()、()等。

5.连一连:

蛋白质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糖类、脂肪 人体肌肉、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 维生素、矿物质 调节身体机能 水 人体占体重近70%左右 四上《呼吸与消化》单元教学设计 6.营养要均衡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叶文晓 【教材简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不同种类的食物,并从中获取多种所需的营养成分。本节课学生将从对整体的调查研究回到对个体的研究上,用自己一天中的食物搭配与整体需要比较,与科学的膳食宝塔比较,来了解均衡膳食的意义和操作方法。

聚焦板块,学生思考面对种类丰富、营养不同的食物,该怎么选择搭配?学生将反思自己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否“吃对了”。

探索板块,学生主要从两方面认识“平衡膳食宝塔”。首先从膳食宝塔中了解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旨在指向食物种类的丰富性。然后认识到“平衡膳食宝塔”下一层食物的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食物的食用量。接着学生通过将对应“平衡膳食宝塔”,来调整自己一天的食物,从而进一步认识“平衡膳食宝塔”和营养均衡的操作方法。

研讨板块,学生从“梳理科学知识——结合科学知识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健康饮食”的逻辑过程中梳理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课外知识以及家长的叮嘱中已经知道了:每天的食物要丰富,要每天吃水果蔬菜,营养要均衡。但是关于“平衡膳食宝塔”学生并不十分了解,对于不同营养的大致摄入量也不清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体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2.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2.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学地搭配菜品。

科学态度目标 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科学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科学饮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搭配膳食时营养要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难点:根据“平衡膳食宝塔”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平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等。

学生: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创设情境:小明不爱吃蔬菜和米饭,只喜欢吃肉,你们觉得这样饮食健康吗?(预设:不健康,营养不均衡)提问:那怎样搭配食物才能营养均衡呢?(预设:蔬菜多一点,肉少一点,米饭必须吃。)2.揭示课题:营养要均衡(板书)二、探索:认识膳食宝塔(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学生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平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 1.“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营养配比的参考标准,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

提示: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以下问题(1)观察“膳食宝塔”中一天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2)每层食物的食用量有什么区别? 2.学生反馈交流对膳食宝塔的认识。

3.请大家把自己一天中的食物记录卡按照宝塔各层食物的分类进行摆放。观察自己吃的食物是否在每一层都出现了,各种食物的食用量与宝塔中的食物量是否接近。

4.学生根据膳食宝塔分类摆放自己的食物记录卡,并观察。

三、研讨:参照膳食宝塔调整饮食(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学生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平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 1.说一说自己在这一天中的饮食有什么特点?是否存在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

3.参照平衡膳食宝塔,把“一天的食物”记录中所吃的食物做一些调整。

四、拓展:给家人设计一张食谱(预设5分钟)请帮家人设计一张一天的食谱,把食谱中的食物所需的材料也列出来,爸爸妈妈帮忙烧,最后还要请爸爸妈妈根据膳食宝塔打分哦。

【板书设计】 食物种类丰富 6.营养要均衡 下一层食用量大于上一层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无活动手册 【作业设计】 1.下列做法有利于营养均衡的是()。

A.多吃爱吃的食物 B.荤素搭配 C.糖能提供能量,可以大量吃 2.根据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下列()的食用量应该最多。

A.蔬菜类 B.谷薯类 C.大豆及坚果类 3.下列关于膳食宝塔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要参照膳食宝塔的标准,丰富食物种类 B.膳食宝塔越下层的食物食用量越多 C.我们要严格按照膳食宝塔的标准饮食,一点也不能有偏差 四上《呼吸与消化》单元教学设计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朱建英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了食物、食物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吃进去的食物在人体内还会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化成养料和能量供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消化,承担消化工作的器官叫消化器官。本节课要研究食物在消化第一站——口腔中的变化。

聚焦板块通过回忆一天的食物,并思考“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出学生对消化器官的探究。

探索板块分两大活动,活动一主要通过观察食物从进入口腔到被咽下去之前的变化,了解口腔的初步消化功能,并体验牙齿、唾液的作用。活动二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了解口腔内牙齿、舌头和唾液的协调作用。

通过探索活动后的研讨,学生可以认识到食物在口腔的初步消化,以及口腔各器官的功能,并进一步理解口腔的消化对整个消化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食物在口腔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食物被咬碎、嚼烂等,也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口腔里牙齿的类型和作用,但是对食物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真正细致的观察很少,对食物中看不见的变化更是了解不多,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也容易被忽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牙齿形状的特点、分布,能对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记录。

2.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过程,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3.能够在角色扮演中不断完善对牙齿结构及运动特点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原有观念进行补充或修正。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牙齿的结构和运动特点。

2.愿意与他人分享食物在口腔里消化过程的研究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食物在口腔的变化,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难点:了解唾液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角色扮演用的门齿、犬齿、臼齿及舌头、食物的模型,口腔模型,教学课件等。

小组:饼干、镜子、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动态出示食物图片,提问:今天你吃了什么? 学生回答吃的各种食物 2.提问: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变成了营养、变成黏糊糊的等 3.食物变成我们身体需要的养料和能量需要经过消化器官的消化,在消化过程中它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先来了解食物消化的第一站——口腔 4.揭示课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板书)二、探索:

活动一:饼干在口腔里的变化(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每人一块饼干、2人一面镜子、学生活动手册,碘酒、口腔模型] 1.猜一猜:饼干在口腔里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作出猜测 2.学生咀嚼饼干但不能吞咽,相互合作,观察对方口腔内的变化,并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口腔内饼干的变化。(或视频演示)3.描述并记录饼干在口腔中的变化。

4.研讨:食物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小结:

干的一整块——变碎变湿——糊状更软 4.饼干含有的营养物质是糖类(淀粉),咀嚼后淀粉含量是否发生变化呢? 请出小助手:碘酒,说说碘酒可以怎么帮忙? 三个不同咀嚼程度的饼干,分别滴上两滴碘酒,观察并交流现象。

想一想: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颜色越深,淀粉含量越多,颜色越浅,淀粉含量越少,咀嚼后饼干中的淀粉含量变少了。)思考:是谁把淀粉变没了?预设:牙齿嚼没了、唾液化掉了等。

演示实验:唾液和清水的对比实验(视频,机动,可作为课后拓展)5.口腔里有什么? 介绍口腔内的结构:牙齿、舌头、分泌的唾液。

学生用镜子观察口腔内的结构。

观察牙齿的形状,并根据形状分类 同伴互助:根据形状分类,数一数相同类别的牙齿的分布及数量 介绍不同形状牙齿的作用 活动二:角色扮演:模拟食物在口腔的消化过程(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门齿、犬齿形状的卡纸片,小纸箱(模拟臼齿),吹鼓的塑料袋(模拟舌头),食物模型] 1.出示模拟材料,说一说模拟材料的特点,以及操作要求。

教师可以适当的提出问题,如:

不同的牙齿咬食物时,有什么特点? 口腔内的食物是怎么运输的? 上下牙齿咬合时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分两个大组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牙齿、舌头、唾液在口腔消化中发挥的作用。

3.研讨:

学生分享游戏中的发现 小结: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碎食物,臼齿磨碎、咀嚼食物,舌头运输食物等。

三、拓展:狼吞虎咽还是细嚼慢咽?(预设5分钟)1.出示一个馒头,说一说馒头在口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2.如果还没有变成湿润的糊状就吞下去了,可能会怎样呢? 3.辩论:狼吞虎咽好,还是细嚼慢咽好?说说理由 小结:口腔各结构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如果没有在口腔做好初步消化,将不利于身体健康。

4.知识讲解:保护牙齿的意义。

5.拓展实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机动) 【板书设计】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饼干:

门齿 切 干的一整块 牙齿 臼齿 磨 变碎变湿 犬齿 撕 糊状变软 唾液 润湿、消化淀粉 舌头 搅拌、运输 【作业设计】 1.人的牙齿可以分为三种,其中可以切断食物的是()。

A.门齿 B.犬齿 C.臼齿 2.口腔中,能够搅拌并运输食物的是()。

A.牙齿 B.唾液 C.舌头 3.人体所需要的养料和能量来自于()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A.消化器官 B.呼吸器官 C.血液循环器官 4.食物在()进行了初步消化。

A.口腔 B.胃 C.鼻子 四上 《呼吸与消化》单元教学设计 8.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余丽华 【教材简析】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第8课的内容。通过前面7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人类身体的结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消化器官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他们一般都知道口腔、食道、胃、肠等消化器官名称,对它们的功能也有初步的认识,但是有些认识并不正确。本节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正确认识各个消化器官及其功能,能初步明确身体内部有一整套的器官来分解消化食物,食物进入人体后是要在一整套消化器官共同作用下才被吸收利用的。本课和上一节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都在体现一种人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建立联系。

聚焦板块,通过启发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一些场景的回忆,结合人体轮廓图对消化器官进行辨别,形成对消化器官的初步认识 探索板块,首先引导学生在人体轮廓图上呈现自己对于食物在人体中消化过程的初始想法,再让学生对照教师提供科学家绘画的人体消化系统图进行阅读分析、修正、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讨论修正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食管”和“胃”的形态和功能进行模拟实验研究。

研讨板块,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的研讨,旨在引导学生明白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与形态的联系,同时希望学生能将各个消化器官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意识。

拓展板块,用一个“小提示”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来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消化过程。同时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来保护各消化器官,从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 食物的消化,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说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但哪些器官参与了消化?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食物按怎样的顺序被消化、吸收?对学生来说是模糊的。很多学生在前概念里认为胃是最主要的消化场所,食物营养都是在胃里被吸收的,所以本课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对比科学家绘画的人体消化图来让学生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然后通过模拟实验、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消化系统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2.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制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完 善认识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画的食物消化图进行补充完善。

2.在教师引导下能查阅资料,了解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对照资料能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

2.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营养与能量,健康生活可以 保护消化器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理解器官的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

难点:理解消化道的蠕动,理解食物消化是由多个器官共同协作而完成的,建立系统和有联系的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人体消化器官的图、课件等 小组:一个塑料袋,一小段透明管子,面包、煮熟的南瓜、米饭、切碎的水果等食物、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1.谈话交流: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食物在口腔被初步消化,发生了很多变化。

2.当食物进入身体后,还会经历哪些器官,是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进行的? 3.揭示课题: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板书课题)二、探索:食物在人体里的”旅行“路线(预设8分钟)1.请同学们拿出活动手册,在空白的人体轮廓图中画出这些器官,你怎么想的就怎么画。

2.学生画图。

3.请学生上来,实物投影展示并简单介绍。

4.每个同学画出的消化器官和顺序都不一样,疑惑:到底是哪些器官,什么顺序,在各个器官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三、研讨: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预设25分钟)1.谁有好办法,帮助我们确切地知道食物在人体中“旅行”的路线呢?(预设学生可能的回答:网上搜索资料、查阅百科书、解剖、模型、CT、B超、X线、看录像等等)2.请同学们认真对照科学家通过以上多种方式获得的人体消化图。

看看你的哪些想法是合理真实的。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科学家绘制的人体消化图”。)3.学生分小组交流比较并完成记录自己合理或不合理的想法。

4.学生汇报认为合理的路线(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5.师生共同交流各个器官的结构与它的功能有什么关联。

(口腔—磨碎食物—牙齿、舌头、唾液)(食道—运输—蠕动、直)(胃—磨的更细—肌肉发达、有消化液)(小肠—吸收食物的营养—长)(大肠—吸收水分)5.出示吸管和装有食物和水的塑料袋,这两种材料可以模拟什么器官?(预设:食道和胃)怎么模拟?(挤压吸管模拟食道蠕动,反复揉捏塑料袋模拟胃蠕动消化食物)6.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7.学生汇报:挤压吸管使食物往前移动说明食道是靠蠕动来运输食物的,其他的消化器官也是如此。反复揉捏塑料袋,袋中的食物从小块变成了糊状,这说明通过胃的蠕动,食物从小块变成了食糜。

8.现在我们对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已经有了详细的了解,接着请看科学家研究获得的食物在人体内被消化、吸收的整个过程。(播放食物在体内消化的完整过程)9.这段录像告诉我们实际上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不止这5个器官,还有肝脏、胆囊、胰腺它们会分泌出消化液,流入胃、小肠,参与食物的消化。

如果缺少几个器官,还能正常完成消化和吸收的任务吗?(预设:不能)所以这个任务是由这些器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这就是一个整体——消化系统。人的任何一项生命活动都是如此。

四、拓展: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预设5分钟)1.同学们有被噎到、胃痛、肚子饿、肚子痛、牙痛的经历吗?(预设:有)你知道是怎么引起的吗?(预设:……)2.消化器官对我们人体健康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预设:……)3.在民间有很多关于饮食健康的谚语和儿歌。如:

饮食健康我知道 饮食卫生要注意,变质食物不要吃。

细嚼慢咽易消化,定时定量有节制。

三餐分配要合理,合理搭配不偏食。

饭后休息半小时,适当运动促消化。

专心吃饭肠胃好,心情愉快身体棒。

【板书设计】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食物 口腔 磨碎食物 食道 运输食物 胃 磨得更细 小肠 吸收营养 大肠 吸收水分 粪便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内容在学生探索研讨过程中,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画图时最好提醒学生用铅笔画,以便修改完善时保持图片的清楚整洁。

【作业设计】 一、判断题 1.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吃的食物。(√)2.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的爱护。(√)3.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不会影响消化,而且能节约时间。(×)4.吃得太多会增加胃的负担,但饿肚子却不会影响胃的健康。(×)二、连线题 1.口腔(3)把食物运输到胃里 2.胃(2)把食物变成食糜,消化食物 3.食道(1)使食物破碎,并初步消化食物 4.大肠(5)吸收养分最主要的地方 5.小肠(4)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说明:此设计的部分板块引用了旧版团队制作者王芳老师的内容)四上《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1.让小车运动起来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叶茜茜 张 望 薛舒文 【教材简析】 学生在三年级是已经发现有时物体是相对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那么这样让不同类型的车运动起来,本课的研究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本课共设计了2个主要活动:一是聚焦环节,调查不同类型的小车动力来源;

二是探索环节,用垫圈作为动力,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包括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不同大小的力小车的运动速度会有什么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小车用不同的动力类型;

而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见过并体验过各种各样的运动的车辆,也对这些车如何运动起来有一定的了解。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他们初步认识过“力”,初步知道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实验的角度研究小车运动与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2.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科学探究目标 1.调查了解不同类型的车的不同动力系统 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3.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4.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之间的兴趣 2.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难点:有序地进行合作探究,并用实验数据说明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车、垫圈,棉绳、秒表、班级活动记录单 小组:小车、垫圈,棉绳、秒表、计算器、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出示划艇图片 提问:怎样让静止的划艇运动起来?怎样让划艇运动更快?怎样让它停下?(预设:学生关注到是力影响了物体的运动)2.图片一次展示马车、推车、火车、汽车、自行车、太阳能小车 提问:它们都是怎么动起来的?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车?都是怎么动起来的?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出示小车,设问:你能让它动起来吗?揭示课题:让小车运动起来(板书)二、探索:探索小车运动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小车、棉绳、垫圈、挂钩、秒表、计算器、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小车、绳子、垫圈,设问:你能用这些材料让小车运动起来吗? 2.学生交流想法 教师适时追问: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才合适?(并演示小车的绳子太长或太短会怎样)3.设问: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拉力是怎么产生的?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是垫圈的重力产生了拉力。

5.出示重力资料,引导学生认识重力 6.教师引导:拉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垫圈的数量来表示。(教师展示小车)你觉得让小车运动起来需要几个垫圈 7.学生进行猜测 8.微视频指导:让小车运动起来 9.学生实验探究 10.教师追问:这与你之前的推测一致吗?你有什么发现 11.提出问题:如果用更大的力拉动小车,小车的运动速度有什么变化?怎样用实验验证? 12.教师微视频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完成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1.学生反馈交流实验结果及发现 2.小结:只有拉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小车才会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3.设问:实验中,你是怎样让运动的小车停下来的? 4.追问: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需要给它力;

如果要使运动的小车静止呢? 5.小结:让运动的小车静止,也需要用力,这个力是阻力。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是动力。

四、拓展(预设5分钟)1.出示踢足球的图片,讨论足球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如脚踢静止的足球,可以使足球运动起来;

脚踩住足球,可以使足球静止;

通过脚踢的用力大小控制足球的运动速度等。

【板书设计】 1.让小车运动起来 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动力 阻力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下面的填空,需要在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作业设计】 1.给小车的拉力越大时,小车的运动速度()A.越快 B.越慢 C.保持不变 2.让运动的小车停下来,可以用一下哪种方法()A.给它一个动力 B.给它一个阻力 四下《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2.用气球驱动小车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朱启跑 王 海 包伟丹 【教材简析】 本课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加深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指向核心概念“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建构。学生从感受气球喷气时所产生的气流和气球的推力开始,体会气流方向和气球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再测试组装的气球小车能行驶多远,用更多的办法使小车行驶得更远,体会改变喷气装置会影响小车的运动速度。这样一方面可以认识“反冲力”,另一方面加深对“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理解。

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反冲力的例子。课文安排了学生在生活中常玩的气球,把气球吹足气,气球怎样运动中展开,然后让学生动手安装一辆喷气小车,让学生解释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最后让学生明白了要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用更大的力。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是关于气球驱动小车的问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玩气球,也玩过小车,学生在玩中看到了气球吹足了气以后,会向相反方向运动,部分细心的孩子感受过气球喷出气体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没有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孩子没有注意或考虑过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兴趣。还有生活中常见的划船,游泳等。学生会想到这是用力一种相反的力,才使小船前进。所以本课不难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

2.会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3.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把实验现象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证据 3.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可以用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车辆、火箭、飞机等物体运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2.改变喷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难点: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小车反冲运动实验套材、长线一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 小组:小车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把气球充足气后放开,气球会怎么运动?(1)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怎样?(2)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我们能用气球驱动小车吗? 二、探索:(预设10分钟)1.活动一:感受认识反冲力 结合学生手册中的记录单,记录反冲力的方向。

(1)学生一起尝试气球游戏,并提出要求:

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漆方向和运动方向,试着做出自己的解释。【操作方法,见PPT】(2)尝试固定气球的运动方向(3)词汇教学——推力和反冲力 2.活动二:组装气球车(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

(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 出示材料,微视频指导组装气球车。

任务:让小车笔直的往前跑。

(1)调试小车。

(2)试着让你的小车能行驶更远。

(3)思考,为什么充气的气球可以驱动小车呢? 3.活动三:如何让小车跑的更远(1)你认为可能应吸纳过小车行驶距离的因素有哪些? 如果想要行驶更远,可以怎么改进?(2)现在你们小组打算采取什么措施,让你的小车快速行驶;

(3)怎么比较他们的远近呢? 微视频指导测量距离方法:

【见微视频】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1.反冲力的认识(1)准备好材料 吹足气的气球,放开后,气球会飞走;

气球往哪个方向飞?有什么规律吗?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推力和反冲力教学】 2.反冲力越大,车运动的越远。

(1)整理你们小组的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2)你们的结论和旁边小组的结论一致吗? 力能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力越大运动越远。

四、拓展:(预设10分钟)生活中的反冲力 1.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1)学生汇报(2)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 【板书设计】 §3.2 用气球驱动小车 推力 反冲力: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 副板书,可以呈现手册的内容: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完成表格中的记录时,思考气球喷气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向之间的关系。

【作业设计】 1.将吹足了气的气球固定在小车上,放开气球的气嘴,气球里的气体就会喷出,从而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动小车向前运动。这个推动小车运动的力叫()。

2.标出下图中轮船运动的方向 3.你看过火箭飞行吗?你觉得火箭是靠什么飞行的? 四上《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薛佳佳 虞文文 章申申 【教材简析】 生活中,不同的车辆可能具有不同的动力驱动方式。在第2课我们学习了用气球喷气产生的反冲力作为动力,本课要学习另一种动力驱动方式,即用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轮子转动,轮子再带动整个小车前进。

聚焦板块,教材用一组图片,唤醒学生玩橡皮筋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把橡皮筋拉伸后,有什么感觉”,然后提出驱动性问题“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橡皮筋组装小车,这是为第二个活动作准备的。第二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主要研究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实际上,也是研究小车运动状态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之间的关系,是对“运动和力”概念的进一步构建和理解。

研讨板块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指向了小车动力的来源,第二个问题指向小车行驶远近与其动力大小的关系。通过研讨,学生会认识到橡皮筋缠绕后被拉伸产生的力为小车动物提供了动力,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拓展板块,教材呈现了一幅橡皮筋拉长时的照片,引导学生发现,被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

【学情分析】 橡皮筋是学生所熟悉的物品,在生活中已经玩过橡皮筋,知道它的一些用途比如发射小球、栓系袋子、制作模型时的连接……,也知道橡皮筋拉伸后会恢复到原来状态,而且橡皮筋拉伸的越长,产生的力会越大。但不知道橡皮筋拉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力叫做弹力,也不知道如何将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认识橡皮筋动力小车的驱动特点,有利于了解生活中机动车驱动的特点,更是为后面研究车辆的摩檫力、设计制作小车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 1.会安装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2.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认同收集数据作为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不同小车就具有不同类型的动力。

2.改变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会对小车的运动有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难点: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并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实验用玩具小车1辆、橡皮筋几根、测量距离的皮尺1根、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1套、钩码、班级记录单、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橡皮筋、小车] 1.出示橡皮筋,让学生拉一拉,说说发现。

(预设:橡皮筋有弹性,橡皮筋会被拉长,松手后被拉长的橡皮筋会被弹回来,变回原来样子。)2.是的,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3.那你能用橡皮筋的弹力驱动小车,让小车动起来吗? 揭示课题: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板书)二、探索: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活动一:如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预计8分钟)[材料准备:橡皮筋、小车] 1.学生讨论组装方法。(若学生想不出将橡皮筋绕在车轴上的方法,我们可以出示一个装有发条的玩具)2.橡皮筋应该绕在小车的哪个部位才能让小车动起来?(重点强调橡皮筋一端固定在车尾车身上,一端要绕在前轮车轴上)3.出示2组动图,教师介绍两种方向的橡皮筋缠绕方法。

4.学生分组活动,用橡皮筋让小车动起来。

5.你成功让小车动起来了吗?橡皮筋两种方向缠绕下,小车运动方向一样吗?(不一样)所以想要让小车向前运动我们应该采用第一种方法,橡皮筋从车轴上方勾在车轴上,向后转动车轮。

活动二: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预计18分钟)[材料准备:橡皮筋、小车、皮尺、微视频、学生活动手册] 1.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小车会行驶的远一点?(预设:橡皮筋多绕几圈)2.是不是如你们所说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呢?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来验证一下。

3.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实验方法。

问题①:橡皮筋缠绕时,怎样算一圈? 问题②:如何测量小车行驶距离? 问题③:为了让现象更加明显,我们可以设计分别缠绕几圈橡皮筋? 问题④:每组实验测几次为宜?如何取平均值? 4.通过刚才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对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有所了解了,老师这还有一段完整的实验方法介绍视频,让我们通过这段视频在做一次梳理。(播放微视频)5.学生分组活动,10分钟。

三、研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预计7分钟)[材料准备:班级记录单] 1.汇报数据,说一说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预设达成共识: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2.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橡皮筋缠绕多圈时,橡皮筋产生的弹力大小一样吗?(预设: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3.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橡皮筋缠绕多圈时,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一样吗?(预设: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越长)4.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预设: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产生的弹力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小车行驶得远;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少,产生的弹力小,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短,小车行驶得近。)四、拓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预计4分钟)[材料准备:橡皮筋、钩码] 1.出示橡皮筋和钩码,如果老师将钩码挂在这根橡皮筋上,你觉得会出现什么现象?(预设:橡皮筋会被拉长)2.教师演示将一个钩码挂在橡皮筋上,随即提问:将一个钩码挂在这根橡皮筋上,橡皮筋会被拉长这么多,哪如果再挂一个钩码,你觉得橡皮筋会被拉长那什么程度?(预设:拉长一倍……)3.教师演示在橡皮筋上分别挂两个、三个钩码、四个钩码的现象,随即提问:如果一直王橡皮筋上加钩码会如何?这个问题留给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弹 力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产生的弹力越大 作用的时间越长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节课的活动记录单与第一课的活动记录单极为相似,所以学生在活动记录过程中问题应该不大,但教师还需稍作强调平均距离的计算方法。要让学生试着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

【作业设计】 1、像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A.弹性 B.弹力 C.反弾力 2、做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的实验时,在一种缠绕圈数下应该倣几次实验比较科学? A.1次 B.2次 C.3次或以上 四上《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4.弹簧测力计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苏忠华 郑贤彬 马兰爱 【教材简析】 本节课《弹簧测力计》位于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的第4课,本节课的前3课主要研究了小车动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也着重了解了重力、反冲力、弹力等类型的力。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是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计量单位、刻度标识及如何读数,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

第二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先估测、后测量实际的物体,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研讨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得更为深刻,进一步认识弹力概念的内涵和实例。

【学情分析】 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重要工具,它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都比较简单。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小,本课安排用弹簧测力计去测量力的大小是符合他们对力的认识规律的,将为后续力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弹簧的伸长特征与橡皮筋相似。

3.力的单位是牛顿。

科学探究目标:

1.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力的兴趣。

2.树立细致、有步骤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不同测量工具可以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

2.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的重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1套、班级记录表、弹簧测力计刻度板的纸板模型、教学课件。

小组:弹簧测力计、钩码、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

【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拉力器、弹簧测力计] 1.出示拉力器,并简单介绍拉力器后,请两位学生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2.请学生说说怎么判断出谁的力气大,引导学生关注力气大的同学会将拉力器的弹簧拉得更长。

3.出示弹簧测力计,介绍:弹簧测力计也叫弹簧秤,是一种测量力大小的工具。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怎么使用弹簧测力计。(板书:4.弹簧测力计)(二)探究(预设20分钟)环节一:认识弹簧测力计 [材料准备:弹簧测力计] 1.播放微视频,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使用方法等内容。(板书:构造: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2.发放弹簧测力计,小组观察、交流视频中提供的信息。

3.小组汇报、交流弹簧测力计的信息。汇报要求:

(1)能清楚指出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等部分的名称。

(2)能大致说出弹簧测力计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3)能完整说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步骤,以及“调零”、“平视”、“量程”等注意事项。(板书:构造: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环节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材料准备:弹簧测力计、学生身边物体、学生活动手册] 1.体验:用手慢慢拉动挂钩,分别使指针指向1N、2N、5N等,感受不同大小的力。

2.请同学们说说大小不同的力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弹簧的长度和指针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我们要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重力大小,你们想测那些东西? 4.有些物体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比如笔、橡皮、书本等,但是有些物体超过了弹簧测力计的最大测量范围(量程),比如书包、椅子等,就不能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了。所以,测量前要先估计一下物体的重力大小。

5.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向“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平视。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板书:使用注意:调零、平视、量程)6.学生小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笔、橡皮、书包、剪刀等物体的重力大小,并记录在活动手册P10《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拉力大小的记录表》中。

7.学生汇报交流使用弹簧测力计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测量的结果。

(三)研讨(预设10分钟)1.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弹簧测力计能测量力的大小? 2.学生说出由于弹簧被拉伸产生了弹力,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力越大伸长越长。

3.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弹力?这些弹力是怎么产生的? 4.学生举例说明,要求明确是什么物体产生的弹力。

(四)拓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橡皮筋、硬纸板、回形针、钩码、笔、直尺等] 1.介绍制作方法:

(1)用回形针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在硬纸板上,另一端用回形针当挂钩,用笔标出橡皮筋静止时最下端的刻度。

(2)用钩码等已知重量的物体作重物,在硬纸板上标出1N、2N、3N等一大格刻度,然后在每一大格间平均划分10份或5份,标出数值。注意刻度的划分应该在橡皮筋可承受的拉伸范围内。

2.要求学生回家制作一个橡皮筋测力计。

【板书设计】 4.弹簧测力计 构造: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 使用注意:调零、平视、量程 原理:弹簧受力大,伸长长 【活动记录表使用说明】 1.活动记录表中对物体的重力大小先估测再实测,学生通过比较体验不同物体的重力大小。

2.对活动记录表中的数据汇报中,可以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来解决学生测量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作业设计】 1.读出下面各弹簧测力计度数:

_________N _________N __________N 2.估计2个鸡蛋的重力为____________N。

四上《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5.运动与摩擦力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雷丹燕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学情分析】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态度目标 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2.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摩擦力,以及知道摩擦力是有大小的。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皮球、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小组:实验用纸盒、粗线一根、托盘、铁垫圈若干、圆铅笔、四个小车轮、两根车轴、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皮球] 1.教师出示皮球,皮球在桌面滚动,最后停止。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预设:皮球慢慢减速,最后停下来。)提问:谁能解释?(预设:皮球受到摩擦力。)板书摩擦力 2.感受摩擦力。

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感受到摩擦力呢?(预设:把手放在桌面上往前推。)提问:有什么感受?(预设:有一个阻碍手掌向前运动的力。)3.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4.出示古人搬运巨石的图片。

提问:古人是如何搬运巨石等重物的?(预设:使用滚木。)提问:人们在搬运巨石等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如何减小摩擦力呢?(预设:减少接触面积、改变运动方式等)将学生说的方法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5.揭示课题:运动与摩擦力(板书)二、探索:(预设25分钟)活动一:直接拉动重物。

[材料准备:硬纸盒、重物、木板、滑轮、棉线、托盘、垫圈、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1.讨论:我们直接拉动重物,可能需要多大的力? 2.学生说说可能要用哪些实验材料,以及如何进行实验。(了解学生前概念)3.学生说说实验中还要注意什么,出示温馨提示,明确实验要求。

4.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5.提问:纸盒装载重物是如何前进的?垫圈很少时,纸盒为什么不滑动呢? 小结:像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滑动。(板书滑动)活动二:使用滚木拉动重物。

[材料准备:硬纸盒、重物、木板、滑轮、棉线、托盘、垫圈、剪刀、铅笔5只、学生活动手册] 1.讨论:古人有什么好方法拉动重物? 2.学生说说可能要用哪些实验材料,以及如何进行实验。(了解学生前概念)3.学生说说实验中还要注意什么,明确实验要求。

4.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5.提问:滚木是如何带着重物前进的?用“滚木”移动重物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小结:像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滚动。(板书滚动)活动三:改进滚木,使用轮子拉动重物。

[材料准备:硬纸盒、重物、木板、滑轮、棉线、托盘、垫圈、剪刀、轮子四个、车轴两根、学生活动手册] 1.讨论:我们有比使用滚木更好的办法搬运重物吗? 2.学生说说可能要用哪些实验材料,以及如何进行实验。(了解学生前概念)3.学生说说实验中还要注意什么,明确实验要求。

4.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5.提问:轮子是如何运动的?用轮子和滚木相比有什么好处?(预设:像滚木一样滚动。)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记录、班级记录表] 1.学生根据活动记录的数据,反馈交流:哪种方式搬运重物比较省力?(预设:使用滚木或轮子。)2.为什么?(预设:根据拉动重物的垫圈个数,知道滑动比滚动受到的摩擦力大。)(板书滚动摩擦力小,滑动摩擦力大。)3.提问:三种方式中,你认为哪种搬运重物的方法最好?为什么?(预设:略)4.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预设:略)将学生的想法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四、拓展:交通工具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预设5分钟)出示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图片。讨论: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是怎样减小摩擦力,行驶得更快? 【板书设计】 5.运动与摩擦力 摩擦力: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滑动 摩擦力大 运动方式 滚动 摩擦力小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数据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中“我的发现”是开放性的,只要学生表达的内容与研究内容相关即可。

【作业设计】 1.下面哪种方式搬运重物最省力,最方便?(C)A.直接拉动 B.使用滚木 C.使用轮子 2.下面哪种情况是减小摩擦力?(B)A.冰面上铺稻草 B.拉链上涂润滑油 C.跑步用的钉鞋 3.为什么使用轮子拉动重物比直接拉动重物更省力?(A)A.改变运动方式 B.改变接触面光滑程度 C.改变了重物的轻重 四上《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6.运动的小车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项英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包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动力和阻碍运动的摩擦力。本节课将从能量的角度去研究运动的物体,同时也是以运动的小车为载体来认识能量。

聚焦板块通过一些生动的现象,如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并指出这些物体都具有能量,引出研究我们的小车或其他物体有能量吗?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发现不同敲击速度下的音叉震动情况,体会“小槌运动的越快,传递给音叉的能量越大”;

通过观察不同速度的小车撞击木块后的距离,体会“小车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

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对象不同、实验现象不同的两个对比实验,都会发现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运动速度的关系,即物体的速度越大,它具有的能量越大。

拓展板块,教科书用一段说明性文字给出了关于能量的知识。第一句话是让学生明了一切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没有能量就不会构成我们身边变化的世界。第二句话是告诉学生自然界的能量丰富多彩,例举了包括本单元涉及到更多的一些具有能量的事物和现象。最后用一句话告诉学生一些可能并不容易被识别的能量,比如,它们被储存在食物、燃料以及一些化学物质中。

【学情分析】 不少儿童对能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在使用“能量”这个词。他们知道发光、发热的物体是有能量的,也听说过光能、水能、风能等,但是在儿童的认知中还没有一个关于能量更概括性的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

2.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有的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认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通过对比观察、测量,发现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能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研究能量的兴趣。

2.意识到通过实验结果作为证据而形成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能量无处不在,并且以各种形式存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难点:通过观察具有能量的物体所产生的现象来认识、理解能量。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1套、班级记录表、一些关于各种能量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教学课件。

小组:实验用玩具小车1辆、音叉(含橡皮锤)、斜面和长条木板、木块、软卷尺。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用课件展示图片:飞速前进的赛车、子弹把盘子击破、被风吹弯的树、滴落的水珠。] 1.提问:同学们看完图片有什么想说的?(预设:物体都在运动。)飞速前进的赛车、子弹把盘子击破、被风吹弯的树、滴落的水珠,这些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板书:运动 能量)[用课件展示图片:小车、橡皮筋球、音叉] 2.提问:小车或其他物体具有能量吗?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以运动的小车为载体来认识能量 《运动的小车》(板书:运动的小车)二、探索(预设25分钟)[教师实物出示:音叉、橡皮槌、小车](简单的介绍音叉让学生熟悉)1.提问:它们什么时候会具有能量?通过什么现象说明它们具有能量?(预设:运动着的橡皮槌和小车具有能量,音叉有声音、小车能前进等)。

2.敲击实验 [课件出示图片及活动1.缓慢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

2.较快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

3.快速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1)提问:用橡皮槌敲击音叉,你怎么做到“缓慢地敲”和“快速地敲”?(小组交流,比划并感受缓慢地敲和快速地敲手部的力度,建立起缓慢地敲就是轻轻地敲,快速地敲就是重重地敲的认识。)(2)提示不要太用力敲击音叉。

(3)分组研究:研究用不同速度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时,有什么现象?(预设观察能发现声音大小的变化、振动大小的变化)(4)交流: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橡皮槌具有能量?(敲击的速度越快,代表运动的橡皮槌具有的能量越大,转化为声能也越大,音叉的振幅越大,反映出声音也越大;

相反,当敲击的速度越慢,代表运动的橡皮槌具有的能量越小,转化为声能也越小,音叉的振幅越小,反映出声音也越小。)2.撞击实验 [教师课件出示材料](1)提问:有了这些材料,可以怎么做这个实验?(生分组讨论)(2)交流实验方法,完善实验过程。(怎样确定木块被撞击滑行后的终点 位置?可以将木块被撞击滑行后离起始位置最近的一点确定为终点位置。)(3)观看实验视频。

(4)温馨提示:

①在木块的起始位置摆放小旗或其他标记,释放小车去撞击木块。

②用小旗或其他标志标记木块被撞后的位置。

③测量距离,记录数据。

(5)解读记录表,指导记录。

(6)交流汇报实验现象及我的发现。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8分钟)1.提问:橡皮槌和小车在什么情况下具有能量?我们是怎么知道的?(预设:挥动着的橡皮槌和运动着的小车具有能量。从橡皮槌敲击音叉时声音的大小和音叉振动强度大小可以判断能量的大小,从小车释放后撞击木块的滑行距离可以判断能量的大小。)2.提问: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预设:缓慢挥动橡皮槌时,橡皮槌具有的能量小,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小;

快速挥动橡皮槌时,橡皮槌具有的能量大,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大。坡度越小,小车滑下后的速度越小,具有的能量越小,木块被撞击滑行的距离越小;

坡度越大,车滑下后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木块被撞击滑行的距离越大。)3.小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

四、拓展(预设4分钟)(1)教师小结:挥动的橡皮槌、运动着的小车具有能量。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板书: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2)出示图片,提问:运动的小车、充足气的气球、拉伸的橡皮筋等都具有能量,说一说怎样判断它们具有能量?(动着的小车可以把物体撞倒,可以行驶一段距离等;

充足气的气球具有能量能驱动小车,放手后能飞行等;

拉伸的橡皮筋具有能量能驱动小车,被拉伸后的橡皮筋弹到会痛等。)(3)生活中还有一些可能并不容易被识别的能量,比如,它们被储存在食物、燃料以及一些化学物质中。(板书:能量还存储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板书设计】 6.运动的小车 运动 能量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能量还存储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数据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并计算平均距离,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我的发现,学生只需根据实验发现按实填写就行。

【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运动的小车具有。

2.运动的小车速度越大,能量就越

3.缓慢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 ,音叉振动幅度,说明音叉具有的能量 ;

快速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音叉振动幅度,说明音叉具有的能量 ;

4.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能量还储存在 、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二、判断题 5.做实验时,需要多做几次,取平均值才更科学。

()6.同一辆小车从不同坡度的斜面上下滑,滑出的距离是一样的。()答案:

1.能量 2.大 3.小,小,小;

大,大,大。

4.燃料、食物 5.√ 6.× 四上《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7.设计制作小车(一)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雷宏华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动的小车与其受到的动力、摩擦力的关系,知道根据需要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认识到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些能量可以不同的形式来储存。本节课将围绕设计制作小车展开,这既是对之前所学知识和技能归纳和总结,又是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发展对工程设计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明确问题板块首先让学生明白了本堂课的任务: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它能在5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1米远。同时让学生明确了制作小车的三点要求:1.车身长度不超过25厘米;

2.用橡皮筋或气球做动力;

3.只能利用提供的材料。也让学生了解了设计制作的一般流程。

制定方案板块安排了两个主要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各部分的结构和作用,通过观察学生知道小车的结构包括车架、车身、车轴、轮子,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个活动是通过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并绘制设计图。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对许多事物充满着好奇,也十分热衷去制作一些新奇的物品,这都是开展设计的有利基础。但要把想象变为实际的作品,要面对的困难是很多的,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去设计能“做得到”的产品,还要让他们能持续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开展有始有终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工程设计中需要运用相关的科学概念来解决问题。

2.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执行程序。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根据任务要求和材料条件进行设计,绘制设计图。

2.在设计讨论活动中,能倾听他人的想法,并与之交流。

3.能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和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工程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2.能够接纳他人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制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制作的关键在于设计。

2.人们不断改进设计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照要求和材料条件进行设计,绘制设计图。

难点:绘制、修改下车的设计图。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相关PPT(含设计制作流程)、一些做好的小车图片或模型。

小组:硬纸盒、安全剪刀、橡皮筋、轮子、连接轴、胶水、吸管、胶带、气球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预设5分钟)1课件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这些车分别有什么用途?他们各有什么特点?(预设:学生可能会从有四个车轮、车身、需要动力等方面考虑)2.揭示课题,提出任务:我们也要设计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板书课题)我们今天要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它能在5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1米远。

3.明确要求:我们来看看设计的小车有什么要求。(课件出示要求并认识老师所提供的材料)4.我们一起来看看工程师是怎样设计小车的。(课件出示设计制作的一般流程)本节课我们将完成明确问题、制定方案两个流程。

二、制定方案(预设33分钟)(一)观察小车模型(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小车每组1辆、记录表] 1.要想设计一辆小车,我们首先要了解小车的结构,老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辆小车,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小车包括哪几部分?每一部分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课件出示问题)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把学生的想法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

(二)确定小车设计方案(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硬纸盒、安全剪刀、橡皮筋、轮子、连接轴、胶水、吸管、胶带、气球] 1.在设计小车时,我们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课件)2.提问:怎样安装橡皮筋和气球? 3.提问:怎样增大小车的动力?如何延长动力作用与小车的时间? 4.提问:用橡皮筋做动力时如何解决小车打滑的问题? 5.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完成活动手册中的材料选择,合理分工,并在材料箱中选出所需的材料。

6.提问:怎样安装车轮让车轮可以转动?(引导学生发现轮轴可以用吸管做 轴套与车身连接,让轮子可以自由转动。轮子必须能自由转动的同时,所 有轮子必须能平衡着地)7.合理的分工是设计小车的重要前提,你们是怎样分工的?(小组交流分工情况,教师评价)(三)绘制小车设计图(预设20分钟)1.确定了设计方案,在制作小车前工程师们还必须要绘制小车的设计图,请大家发挥小组的智慧把小车的设计图画在活动手册上,要求画三幅图:正面看图、侧面看图和上面看图。画好了可以进行修改,让你的设计的小车更合理、更科学、更美观。

2.学生分组绘制小车设计图。

3.展示、交流设计方案。提问:这组的设计方案,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的?你对他们组的设计方案有什么建议? 4.小组修改设计方案。

三、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7.设计制作小车(一)流程:明确问题 制定方案 实施方案 评估与改进 车架:支撑 固定 小车 车身: 美观 载人 车轴:固定 传动 轮子:滚动 前进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小组讨论,明确小组制作的小车的运动方式。勾选出小组讨论出的结果。

此处的勾选中可以选择以气球的反冲力为动力,也可以选择橡皮筋的弹力为动力,可能会有些小组讨论到以两种动力方式共用的混合动力方式,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与操作。

2.三视图的绘制,活动手册中提示学生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上面看三个角度来绘制设计图,对于学生绘制的三视图可能不够规划,此处不作严格要求,只要设计图能反应学生的设计设想即可。

【作业设计】 1.设计制作小车的流程包括、、和评估与改进四个方面。

2.小车的结构包括、、、四部分。

四上《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8.设计制作小车(二)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严含颖 【教材简析】 本课是该主题活动的延续。设计是工程制作的前提和关键,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分工合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制造出产品。任何产品都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满足人们对产品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技术的过程。教科书接着安排了评估与改进的活动,并出示了评价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逐渐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本课提供了第三步和第四步的实践指导先是按照上一课的设计思路和设计图制作小车,明确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汇报测试方法;

然后再评估改进,根据评估指标进行评价,包括设计思路、小车制作、功能实现、合作分工、展示汇报等方面,以进一步改进小车。

【学情分析】 通过前7课的铺垫,特别是经历了第7课的设计,学生对动手制作一辆一车的兴趣应该是已经调动到最高潮了。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相信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能制作出一辆有自己想法的小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教学中,应该将关注重心放在如何让学生有效分工合作并在评估环节愿意去接受他人意见,并会根据他人意见愿意花时间去改进自己的小车。这类STEM课型,在常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各环节也是需要注意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工程制作中需要运用科学概念、使用技术手段、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2.对制作出产品的评估需要有一定的标准。

3.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产品。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设计,能利用所给的材料制作动力小车。

2.在测试评估活动中,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并改进。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工程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2.认识到制作出不成功的产品也是有价值的学习3.能够接纳他人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制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测试和评估产品有利于不断改进产品。

2.人们不断改进产品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设计图,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辆动力小车。

难点: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小车进行进一步改进。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制作动力小车的材料、测试改进小车记录表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1套、班级记录表、小车制作评价表、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制作小车的材料工具包] 1.对照着材料清单,再次熟悉自己小组的设计图。

2.在学生领取材料之前,先组织学生交流怎样分工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

二、探索:制作小车(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制作小车的材料工具包、测试场地、软尺、便签纸] 1.了解制作小车的流程 思考:在制作过程中,你们小组可能会遇到什么难题? 预设:车轴怎么安装在车架上。(组织讨论怎么安装车轴到车架上)2.制作小车(1)学生领取材料,按照自己小组的设计图开始制作小车。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及时帮学生解决问题。

(2)汇报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小车制作,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设计思路、展示设计图、介绍组装流程、测试小车。

(3)测试 可以选择在户外空地测试小车,也可以通过移动讲台或课桌椅在室内测试。

(4)根据测试结果,发现问题并记录 教学时应预留一段时间给学生改进小车,在测试时及时发现小车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改进。

预设问题:不能走直线,可能原因是车轴不正,调正即可;

橡皮筋小车动力不足,可能原因是一根橡皮筋驱动力太小,加橡皮筋股数或长度解决;

气球小车喷气时间太短,可能原因是气球太小,换用大气球或在承受范围内尽量吹大气球解决;

若小车摩擦力太小致使轮子打滑,可以用增加小车重量或增大车轮摩擦力来解决……(5)用比赛的方式举办一个班级“赛车大赛” 3.评估与改进 小车实测结束后,组织学生按照教科书的评估表给本组和其他小组的小车评估,最后算出每个小组的总分。

1.再次了解评估标准 2.根据评估情况,小组反思设计和制作过程,课后进一步改进小车。

时间允许进行班级赛车大赛,时间不允许的话上次课上课之前进行赛车大赛。这次的赛车是改进后的赛车。

三、拓展:改进小车(预设5分钟)教师提醒和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成功的小车并不是失败,好的工程师能根据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做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板书设计】 8.设计制作小车(二)设计图 介绍小车 全员评估 颁奖典礼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天 气 第一课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2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天气日历 第二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过程与方法: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难点 教学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科学 6(记录本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8(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9(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10(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课后反思: 第三课 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5、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 第四课 风向和风速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吹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课后反思: 第五课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课后反思: 第六课 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课后反思: 第七课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教学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溶 解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

1、沙

1、面粉

1、装水烧杯

3、筷子

1、玻棒

1、水槽

1、漏斗

1、滤纸

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课后反思: 第二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

4、筷子

1、高锰酸钾

1、小药勺、食盐

1、沙

1、面粉1。【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课后反思: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怎样解释这种现象,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课后反思: 第四课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

2、筷子

1、小勺

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

1、开瓶器

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课后反思: 第五课 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

1、玻璃杯

2、热水和冷水、糖块

3、食盐

1、勺子

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课后反思: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六课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

1、盛50ml水的烧杯

1、水槽

1、天平1。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3’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 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二、准备的材料

1、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二、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 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

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5’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8’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勺数 6勺 7勺 8勺 9勺 10勺 11勺 12勺 13勺 14勺 14勺 组别 以上 第1组 第2组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第8组 第9组 第10组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教学反思: 第七课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

1、食盐

1、清水

1、蒸发皿

1、放大镜

1、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石棉网

1、酒精灯

1、三脚架1。【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释,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声 音 第一课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实验器材 轻轻击打 声音的描述 重一点击打 声音的描述 大铁钉 中铁钉 小铁钉 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 轻轻击打、拨动 我们小组发现

鼓 钢尺 皮筋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反思: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表格1: 描述听到的声音,声音的强弱变化, 轻轻拨动钢尺 第1次 实验 用力拨动钢尺 轻轻拨动钢尺 第2次 实验 用力拨动钢尺 轻轻拨动钢尺 第3次 实验 用力拨动钢尺 发 现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表格2: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发声预测 第1次实验 第2次实验 第3次实验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反思: 第四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

尺子伸出左面我想到的,预测, 我听到的 我看到的 音高的变的长度,厘米, 化顺序 音 高 振动的快慢 音 高 振动的快慢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教学反思: 第五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物体传声效果 铝箔尺 木 尺 棉 线 尼龙绳 预 测

实验结果 我们的发现,四 种

物体传声效果排 列, 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3、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六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 【教学准备】、音叉、细沙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交流反馈:

五、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p38 教学反思: 第七课 保护我们的听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过程与方法: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学准备】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三、如何控制噪音呢,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呢,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3、介绍电子扩音器 教学反思: 7*/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第一课 身体的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活动:?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性。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观察身体的内部。,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突破难点,。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 4.身体怎样工作: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思考: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更深夜静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观察我们的身体 头 颈 躯干 四肢 教学反思: 第二课 骨骼、关节和肌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

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

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

交流

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 ,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三(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骨骼、关节和肌肉 骨骼 关节 肌肉 教学反思: 第三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难点: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测量心跳和呼吸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 ,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汇报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对比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呼吸加快,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四(课的延伸。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教学反思: 第四课 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准备: 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激活已有经验 提出探究问题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2、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 ,1,认识心脏和心跳

?,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板书:血液循环, ,2,测试运动前的心跳次数

?心脏跳动可有规律了~你们知道平静时自己每分钟心跳几次, ?交流: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几次。,摸脉搏, ?强调测试时注意事项。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汇报并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对比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心跳加快, ?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3、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提出疑问:剧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这是为什么,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1、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4.激发学生关心食物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教学重点: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教学准备:全班一天食物情况统计表格。教学过程: 预习:(1)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统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适当指导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

(2)根据问题搜集资料(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哪些?)导学:

一、认识食物、了解食物

(1)拿出你制作的食物卡片,在小组内交流你 昨天吃的食物情况,然后老师找几个同学 向全班汇报昨天所吃的食物情况,并说说

你对食物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并随机板书课题。(2)给你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看谁分的方法多?(用学生自制的卡片分类、摆在桌子上)(3)汇报你的分类情况,并说说你的根据是什么?(对学生的分类结果,只要合理应给与肯定)

(4)师:大家一天中吃了这么多种食物,吸收了很多人体所需的营养,你知道人体主要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吗?这些营养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几种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的食物吗?

小组讨论,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相互交流。(5)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简要板书。(6)请你按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为标准给你吃的食物重新分类,并想一想哪些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又不能吃得太多?哪些食物让我们保持健康?

(7)汇报你分类的结果,并说说这些食物对我们人体的作用。(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将卡片贴在黑板上,重复的食物卡片只贴一个)

(8)你能找到一种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的食物吗?(9)讨论并汇报: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好吗?为什么?

二、统计、评价全班一天所吃的食物情况

(1)教师按照黑板上食物的分类情况统计全班所吃的每种食物的人数。(老师将人数标在食物卡片下面)

(2)请同学们将黑板上的数据整理后填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3)分组讨论: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写在《科学活动手册》上。(4)汇报你的发现。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四、延伸:老师给大家提出一个课下思考的问题:同样一日三餐,可是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为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吗?

2、我们的营养

教学目标:

1、知道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2、能借助资料设计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活动,并做好试验记录。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善待生命,珍爱生命。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的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同时知道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检测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学准备:

准备酒精灯、火柴、碘酒、镊子、小刀、白纸等。预习:

学生准备:各种水果和蔬菜、馒头、饼干、花生等。教学过程: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吗?(多名学生说)对于你们喜欢吃的这些食物,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们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总起来都是想研究食物中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板书课题:我们的营养)

3、让学生根据日常积累的知识说一说: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如果学生说的不全或不对,教师要及时补充和纠正)

4、师问:食物中真的有这些营养素吗?(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二、计划与组织

1、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食物:各种蔬菜和水果、馒头、饼干、花生、鸡蛋、肉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研究教师展示的哪些食物?打算怎样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交流)

3、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卡”上,看看在最短的时间内,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三、事实与证据

1、教师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到“食物超市”(材料区)选择想要研究的食物。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边巡视边发放“小科学家记录卡”,并做实验提示打在大屏幕上,供学生参考。实验小提示

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 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性质

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气味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比如:酒精灯的使用不正确等)

四、表达与交流

1、教师示意实验的时间到,学生们把实验物品摆放整齐。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及时纠正或补充实验结论)

3、各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实验做的很认真,也很成功。通过看、闻、尝等很多方法发现:在纸上挤压花生米和肥肉时,会留下油渍,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肪;在馒头和饼干上滴上2-3滴碘酒后,它们变成了蓝色,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蛋清和瘦肉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味道,说明它们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除了这几种营养素外,食物中还含有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关于这几种营养素的检验我们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总结评论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不错,希望你们今后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讲究营养卫生,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资本。最后,让我们唱着一首动听的《健康歌》结束今天的课题吧!

3、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2、通过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在收集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培养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对饮食与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地搭配。

2、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资料制作小报或资料卡。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食谱。教学过程: 预习:

了解自己家中平时常吃哪些食物,并搜集一些营养与健康的文字资料。导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碰到一件令人难过的事,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上到半节课,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晕倒了,你们猜猜他为什么会突然晕倒呢?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他突然晕倒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缺乏锻炼,二是营养不良,教师趁机提出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并板书课题:

3、饮食与健康

二、提出活动主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哪些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呢?或者你最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教师要边出示活动主题分类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我们的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如:(1)、哪些食物在一起搭配好?(2)、怎样设计菜谱?(3)、饮食对健康有怎样的影响?(4)、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5)、儿童不吃早餐的危害?等

三、自选主题,组成活动小组

师:活动主题出来了,下面请你们从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题目进行研究吧!在教师的组织下形成不同主题的研究小组,接着每个小组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要求是符合自己研究的主题。

四、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1)教师下发小组活动方案,小组开始制订方案 小组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你们想知道什么?)活动方式(你们想如何去做?)小组分工:(根据个人特长,安排活动内容)活动内容: 负 责: 小组成员: 要 求:

时间安排(完成课题时间):

活动预期成果(你们想以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取得的成果)可能会碰到的困难:(2)小组写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方案汇报交流

教师提出交流要求,小组代表上来交流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其余的小组要边听边对交流的小组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和方案的可操作性。

六、活动小结

教师作总结,挑选出较好的方案作为示范,让学生下课后继续修改完善,并强调学生准备怎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4、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1、烧杯、玻璃棒、食盐、红糖、白糖、高锰酸钾、小药匙。

2、相关资料。预习:

准备粉笔末、小苏打、面粉、食用油、沙子、黏土、木屑等。导学:

一、观察材料,科学猜想

1、(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板书:水变咸了)

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如认为“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教师板书:高锰酸钾——>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课件出示高锰酸钾分子由大变小,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

四、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刚才,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

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五、汇报交流,深度探究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再如:“发现有的材料溶于水,有的材料不溶于水。”、“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石灰放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石灰不溶于水”等。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教师板书: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针对“怎样加快溶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烧杯、温水、冷水、玻璃棒、肥皂、糖块、小锤等材料自主设计三种有对比度的实验,得出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高的水做实验、将可溶解的物质颗粒变小都可以加快溶解。)

六、课堂评价,问题结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谁来评价一下,小组同学及老师的表现?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5、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教学重难点:

1、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

2、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教学准备:

(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刀、糖块、肥皂、表、食盐、汤匙、水槽等。预习:

准备味精、肥皂块、筷子、小锤子等。导学: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

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

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师随机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6、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二、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

1、教师设问: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设问: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再设问: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小组讨论。

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1)、教师设问: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再次设问: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谈话小结。

三、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

1、教师谈话:你熟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还有什么?

2、学生说说。

3、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食盐来进行一场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你觉得怎样才能使比赛更公正?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明确需要控制食盐的数量、水的多少、开始实验的时间等因素,而加快溶解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这的重要点。

5、各小组讨论加快溶解的方案。

6、各组比赛。

7、请速度快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快的经验是什么?

8、请速度慢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四、体验与记录肥皂溶解的时间。

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

6、分发肥皂片,实验。

7、交流结果。

五、生活中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里了? 生讨论后答

(如:

1、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服后,总是用手搅一搅;如果洗衣服结块了,一般倒入温水中,还把它弄碎。

2、冲咖啡的时候要用热水冲,并且一边冲还要一边等等。)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

六、课后拓展

师:近年来,海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海水被污染的原因,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并想出防治措施。

6、做一杯饮料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制作活动的思路,能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制作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议,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2.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可以溶解液体、气体。教学准备:

橘子粉白糖奶粉水蜜桃粉 苹果粉 玻璃棒 小勺 小瓶盖 一杯开水 课前做个人们喜欢喝什么饮料的调查统计表 预习:

准备吸管、饮料。导学:

一、生活切入提出问题

师:

1、老师先调查一个问题:喜欢喝饮料的同学请举手!(生自动举手)

2、你最喜欢喝哪种饮料?为什么?(生答)

师:那你们知道大多数人喜欢喝的饮料是什么吗?请看这张调查统计表。(课件出示调查统计图表。)

师: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喜欢喝醒目和椰汁味道的较多。因为醒目和椰汁味道比较好喝。那么它们的味道与什么有关系?(生猜测)

师总结:饮料中的糖、橘子粉、橘子汁、二氧化碳、香精等等,都是饮料的原料,饮料中所含有的每一种原料以及每一种原料的多少,就是饮料的配方。配方不同,味道就不一样。看来一种饮料是否好喝,与它的配方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自制一杯饮料,看谁制作得好喝。教师板书课题:

6、做一杯饮料

二、制定方案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原料,看看都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水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水蜜桃粉 苹果粉

师:老师准备的这些可以当配料。同时还给同学们准备了制作饮料的辅助工具:干净的玻璃棒,小勺,干净的小瓶盖。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结合老师提供的配料,设计你们组的饮料配方方案,并填写在“饮料配方设计单”(课件出示)上。学生设计饮料配方。学生交流。

生答:

1、如:我们准备做橙子味的。饮料配方是:橙子、糖、水。另外,我还喜欢奶味,所以想加点奶粉。

2、如:我们组想做一杯甜牛奶的饮料,需要奶粉、白糖。

三、实施探究

师:同学们设计的配方很好,我感觉做出来的饮料口感肯定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也可以吸取别人好的想法对自己的配方加以改进后,进行制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好记录。(课件出示“制作饮料报告单),请大家看看这张报告单,今天我们使用配料的单位不是克或千克,而是瓶盖。做的时候,就需要同学们先把配料装在瓶盖中,并把使用几瓶盖的原料及时记录下来。饮料制作报告单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苹果粉 水蜜桃粉 第一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二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三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四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

合 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我们发现: 经过()次调制的饮料才好喝。

(2)制作好了,自己先尝一尝。如果感觉不理想,可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调制,一直到满意为止,但要把每一次变化的情况纪录下来,最后还要把合计这一栏填好。

(3)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首先自己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可以向同学、老师求援。学生制作饮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情况。

四、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做的饮料五颜六色、很是吸引人,不知口味怎样呢?组内互相品尝一下吧!品尝之后,推选出一杯大家都满意的饮料。(学生互相品尝)

然后学生介绍自己组的饮料的特色,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将每个组所用的配料的量和所用的次数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的记录,先看这边的数字,是每个小组调制饮料的次数,说明了什么?

(每一杯饮料都不是一次就调制成功的。)

师:一杯好喝的饮料需要进行反反复复的实验,才能成功。像这几杯大家感到味道比较好的饮料,就是因为使用了好的配方。好的配方,有好多就是经过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几千次的实验才得来的。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五、拓展创新:

师:关于制作饮料,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多种配料一起放和分别放哪种形式的好喝?分别放时先放什么?各种配料之间的营养有什么影响?怎样做出的饮料对人体最有益?等等,请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研究,做出更好的饮料,给你的家人、同学、老师品尝。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也出现的想法,保证观察和实验中获得德证据的有效性。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认识科学的本质,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的重要,并正确地看待误差问题。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践的过程中做好记录,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教科书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 秋冬星空

6、秋季星空 观里镇中心完小 科学备课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北斗七星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秋季的其他星座。

2、能力目标 能提出对四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制订书面观察计划在制订观察计划的过程中感知交流与讨论可以产生新想法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

3、情感目标 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我们如何观察星空呢

1、活动目的了解秋季星空中的显著星座及其特点学会对星空的观察方法。

2、活动材料 秋季星空的录像资料、大熊座的图片、仙后座的图片

3、活动形式小组活动、集体交流

4、活动过程 1播放秋季星空的录像资料 2出示大熊座的图片、仙后座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形从而认识秋季星空中的显著星座。出示资料卡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己在课前是如何观察星空的。4集体交流总结面向北观察星空时是上南下北左西右东北斗七星是属于北天的一个星座。5认准方向把自己观察到的天空中相邻几颗星组成的形状画下来。活动二我们来研究星座

1、活动目的学以致用激发探究星空的兴趣。

2、活动形式小组合作

3、活动过程 1 提出自己乐于研究的问题 2 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研究。3 让学生自己制定观察计划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与补充教师可在此对学生的观察计划进行恰当的评价。4 提出要求要把它作为长期观察的对象观察时一定要选定参照物。

三、知识点 一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 1秋季星空的一个

耀眼星座是仙后座。它的5颗亮星构成一个“M”形或“W”形好像一个美丽的王后坐在宝座上。2秋季星空中的北斗七星俗称“勺子星”位于大熊座上.3秋天能够看到的星座有大熊星座、仙后座、飞马座、宝瓶座、双鱼座等。4北极星通常在天空的北天位置。5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星星把星空划分成很多区域这些区域被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个88个星座。6当好判官。1北斗七星包括北极星。× 2用北斗星可以找到北极星。√ 3仙后座在天顶时呈M形在天边时呈W形。√ 4秋季星空中最耀眼、最重要的星座就是猎户座。× 5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变的。× 二需要学生了解的知识 1 认识仙后座很有用我们可以利用它寻找北极星。2 仙后座主星由三颗二等星、二颗三等星构成W或M状秋季晚上仙后座在天顶附近呈M状其余季节呈W状。由于在秋季北斗七星已经转到地平线附近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几乎看不见了这时要找北极星便可以利用仙后座。方法是把仙后座中构成M形的五颗星顺序标上1、2、3、4、5从第一颗星到第二颗星画一条线并延长再从第五颗星到第四颗星画一条线并延长两条线相交一点从这个交点到第三颗星画一条线段把这条线段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条线段5倍的地方看到一颗比较亮的星就是北极星。3 北斗七星属大熊星座的一部分从图形上看北斗七星位于大熊的背部和尾巴。

四、课外拓展

1、制作一个观星箱。

2、调查研究利用观星箱观察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观察对象看有什么发现。

7、冬季星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冬季的代表星座学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会查阅资料科学整理资料。

2、能力目标 培

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进行中长期科学观察的习惯。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会观察、乐探索、愿交流的意识并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交流我们的观察和发现。

1、活动目的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在一段时间以来的观察成果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研究的兴趣。

2、活动材料 冬季星空的录像资料、北斗七星的图片、猎户座的图片

3、活动形式小组活动、集体交流

4、活动过程 1播放冬季星空的录像资料激发观察和研究的兴趣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己选定的星座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内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4集体交流总结季节发生变化后星座也会发生变化。活动二认识冬季星空中的显著星座。

1、活动目的知道冬季的代表星座。

2、活动形式小组合作

3、活动过程 1呈现猎户座、天狼星的资料。2小组合作交流画出秋季和冬季北斗七星的样子。3出示北斗七星的图片。4师生共同探讨书中展现的研究问题从秋到冬星空发生了什么变化 5提出要求要把自己的观察内容随时进行小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活动三我们继续来观察、研究星座。

1、活动目的重新确立观察研究的目标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兴趣增强他们探究的欲望。

2、活动形式小组合作

3、活动过程 1小组讨论冬季星空中原来观察的秋季星座已不在提出重新观察研究的目标。2制定记录表格从四个方面提示学生后续观察的重点——选定的星座猎户座、发现它的时间、它在一天中的变化、不同日期发生的变化 3提出来预测指向从冬天到春天北斗七星的位置会发生什么变化其他星座会发生什么变化 4小组内大胆预测并写出自己的预测结

果。5师要正确引导用语言或者绘画的形式展现自己对新确定的观察目标的预测结果。

三、知识点

1、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 1冬季上半夜在南天最引人注目的是猎户座。在“猎人”的两个肩膀、左脚、右腿部位有4颗亮星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其中左脚部位那颗星又白又亮在“猎人”的腰带部位有3颗比较亮的星斜着排成一排。这七颗亮星是识别猎户座的明显标志。2冬季星空从猎户座“猎人”腰部的3颗亮星向东南方向看去全天最亮的恒星就是天狼星。3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主星随着日期的推移北斗七星是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北极星的斗柄东指是春天斗柄南指是夏天斗柄西指是秋天斗柄北指是冬天。

2、需要学生了解的知识 1猎户座很像一个左手持着盾牌、右手高举在棒、腰间斜挂宝剑的威武猎人。2天狼星是大犬座α星视星等为—1.45等距离我们只有8.6光年。

四、课外拓展 继续利用观星箱观察、记录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观察对象的变化。搜集到的图片仅供参考

下载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天 气1-1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课 题: 空气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小组动手......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模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冷与热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认真观察,知道一些物冷与热的现象。 2、会用不同方法研究水的冷与热。 3、亲历用感觉器官研究物体冷与热的过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湘四上科学教案 新学期的话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谈话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恐龙动画。......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 1-1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