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统故事、传统活动,培养同学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2.明确中秋节的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节日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3.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文化娱乐活动,从不同途径搜集节日信息,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节日特色。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传统节日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提问导入。中秋节的来源?习俗?
(二)过程
1.先请个别同学畅谈自己对中秋节的理解,然后由班主任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中秋节的来源。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中秋节始于唐朝的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期,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重要节日之一!
2.师生共同畅谈中秋节的习俗
吃月饼、赏月、燃灯、祭月、拜月、观潮、猜谜、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烧塔、玩兔儿爷
3.介绍中秋节的文化
先由班主任老师介绍中秋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然后带领同学们鉴赏中秋相关的诗词,最后拓展下有关中秋、月亮方面的文化。提升学生关于中秋节日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4.全班分为若干小组,讨论一下中秋节的意义,并且由代表发言。然后由班主任老师进行总结。
(1)团圆,“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2)和谐,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感恩,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当然,现在看来,名义上拜月亮,其实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团圆的亲人们。总之,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溯宗追远,感恩亲人和自然。
(4)寄托,在中国,明月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负载着悠久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明月夜、短松岗”的追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怀想,在游子的心中,月是父母,是兄弟,是儿女,是爱人,是千山万水无法阻隔的浓浓亲情。中秋节是一种寄托。
(5)传统,中秋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它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形势下,我们从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
5.合作探究
由中秋赏月,联想到月亮,介绍下月球相关的地理知识。欣赏月球图,让同学们对宇宙产生兴趣。(你知道月球上是什么样子吗?说一说图片。)教师可联系“嫦娥一号”进一步进行科技及爱国教育。
6.教学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中秋节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并通过中秋节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为中华之崛起刻苦读书,为祖国的强盛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