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
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欣赏散文化诗句。
【教学难点】
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学生朗读,指出作者。
……
李白
2.回忆李白诗中的一些名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简介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4.教师补充:
“诗仙”来历,源自他写《蜀道难》。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他的命运开始于漫游,也结束于漫游。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加上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因此不到三年就被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蜀道难》写于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当时著名诗人贺知章前往探望,首先见到了《蜀道难》,赞叹不已,连连称赞说“谪仙呀谪仙!”
后人就开始称李白为“诗仙”。
纵观李白的诗歌创作,浪漫俊逸,豪放自然,尤其是他善于想象和夸张,使诗歌气势磅礴,后人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关于这点我们已经在已经学过的诗句中感悟到,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蜀道难》,再来感受他这种恣肆汪洋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他寄托于其中“济世救民”的思想。
——板书:蜀道难 李白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先让一个同学朗读。
……
教师指导以下几点。
1.正音。给下列词语注音并注意写法。
噫吁嚱 yīxūxī 鱼凫 fú 石栈 zhàn 猿猱 náo 萦岩峦 yíng 扪参 ménshēn
抚膺 yīng 巉岩 chán 飞湍 tuān 喧豗 huī 凋朱颜 diāo 砯崖 pīng
崔嵬 cuīwíi 咨嗟 zījiē
2.再请一个同学朗读。
……
从李白豪迈磅礴的写作气势上看,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
文章主要是运用多种手法,从多个角度突出蜀道的难,这个“难”指行走艰难,出入不便,应该在诗句中已经反复表达出了作者着这“难”的感叹,大家说,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叹之情?
……
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3.指导朗读。
这三句话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蜀道之难的感叹之情。但是这三次感叹对蜀道艰难的表达角度(特点)却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结合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
第一句感叹蜀道的“高危”,在全诗的开头,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感情基调,也领起下面四句神话传说。所以要读得很有声势,特别是“噫吁唏”三个感叹词重叠,更加重的惊异之感,所以要读得高亢。
教师读: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学生读(反复读):……
第二句感叹蜀道的“惊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听了这些内容后,不禁使人红润的容颜都为之凋伤憔损,它总结前面7句,要读得慢而伤感,要低调。
教师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学生反复读:……
特别是:尚不得、愁攀援、何盘盘、坐长叹、何时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第三句感叹蜀道的“凶险”。它总结了上面8句,要读得缓慢、深沉,读出感叹来。
教师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学生读:……
4.听课文录音朗读。
……
5.学生齐读。
三.小结。
诗人袭用乐府古题,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诗人表面写了蜀道的艰难,其实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诗风气势磅礴,风格豪放,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朗读时应读出这样的气势。
第二课时
主要是对诗歌内容进行赏析,并体会李白丰富的想象力,夸张渲染等恣肆的手法。同时感悟诗歌寓意。
一. 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初步感受李白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等手法描述了蜀道之难,感悟了诗人一叹三咏(又称反复)的艺术手法。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大家来看,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
①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惊险”,不可轻易前往;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诗人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发展和创新。
二.探索作者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渲染的手法。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接下来我们来探索作者这种独特的“大气”。
1.我们先看第一节(朗读):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节里,诗人主要是运用丰富的想象,突出蜀道的“高危”。那么,他又是怎样进行想象的呢?
……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两个神话传说写出了蜀道悠远的历史和神奇的来历。写出历史上蜀道的不可逾越。
2.再看第二节(朗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一节里,诗人虚实相映,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以及感觉突出了蜀道的惊险。那么诗人又是用什么有映衬?摹写了怎样的神情、动作和感觉?
……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摹写感觉: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3.再看第三节(朗读):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一节中作者再运用了夸张和联想,突出了蜀道的凶险。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夸张和联想呢?
……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运用联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极言蜀道的凶险。
4.学生朗读,再体会李白这种恣肆汪洋的写法。
……
5.教师小结:
李白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他或夸张或想象,虚虚实实,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这就是李白,一个“大气”的李白!
三.简单探索诗歌的寓意。
结合之前讲过的背景:
【《蜀道难》精品教案】
篇2:《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蜀道: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作家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
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四、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学生自读。
2.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
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五、疏通字词文意
1.正音:噫吁凫猱扪膺巉嵬
2.关键字词:
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六、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诵读提示
A.“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B.“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D.“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E.“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F.“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G.“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H.“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七、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
二、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疏通课文,理清线索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1.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2.学生自主研读,师生品味交流
①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②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示例一:“连峰去天不盈尺……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的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风光变幻,险象丛生。
示例二:“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的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的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的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而后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也对于表现他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啸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四、品味鉴赏
1.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全诗最后一段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3.教师补充:鉴赏要点
A.句式上
本诗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碱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长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B.结构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C.意境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
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D.手法上:变幻莫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E.情感基调上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六、补充余光中《寻李白》
寻李白作者:余光中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篇3:《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 凫 猱 扪 膺 巉 嵬
2.关键字词: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
六、布置作业。
【《蜀道难》教案15篇】
篇4:《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2、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难点
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欣赏散文化诗句。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主要是对诗歌内容进行赏析,并体会李白丰富的想象力,夸张渲染等恣肆的手法。同时感悟诗歌寓意。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初步感受李白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等手法描述了蜀道之难,感悟了诗人一叹三咏(又称反复)的艺术手法。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大家来看,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
①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惊险”,不可轻易前往;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诗人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发展和创新。
二、探索作者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渲染的手法。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接下来我们来探索作者这种独特的“大气”。
1、我们先看第一节(朗读):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节里,诗人主要是运用丰富的想象,突出蜀道的“高危”。那么,他又是怎样进行想象的呢?
……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两个神话传说写出了蜀道悠远的历史和神奇的来历。写出历史上蜀道的不可逾越。
2、再看第二节(朗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一节里,诗人虚实相映,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以及感觉突出了蜀道的惊险。那么诗人又是用什么有映衬?摹写了怎样的神情、动作和感觉?
……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摹写感觉: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3、再看第三节(朗读):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一节中作者再运用了夸张和联想,突出了蜀道的凶险。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夸张和联想呢?
……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运用联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极言蜀道的凶险。
4、学生朗读,再体会李白这种恣肆汪洋的写法。
……
5、教师小结:
李白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他或夸张或想象,虚虚实实,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这就是李白,一个“大气”的李白!
三、简单探索诗歌的寓意。
结合之前讲过的背景:
李白怀着“济世救民”的远大抱负应召来到长安,可是唐玄宗却只给了他一个闲职。李白的满腔报复顷刻化为乌有。于是有了这篇创作。所以,文章多少总要寄托当时的一点心情:或失落,或困惑,或担忧。你能找得出这样的诗句么?
……
1、诗人描写了这个险象环生的蜀道,本身就有寄寓。暗示社会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
2、第二节中作者来到蜀道时的感触:悲鸟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就有寄寓。暗示自己当时失落,悲观的心情。
3、“问君西游何时还”“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暗示自己对长安官场的恐惧,既想入仕,以实现“济世救民”的理想,又担心官场险恶,不能功成身退,充满了矛盾。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四、朗读课文,体会感悟。
篇5:《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范读全诗
二、诵读提示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第二课时
一、学生读诗
二、鉴赏要点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三、亮点综述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
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附:练习答案要点:
一、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
三、l.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们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示意图: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篇6:《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 凫 猱 扪 膺 巉 嵬
2.关键字词: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
六、布置作业。
篇7:《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有感情地诵读至背诵整首诗;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2.能力目标:能掌握一定的诵读方法;通过范读、诵读、说读,能感知李白雄浑、豪放的诗风;通过品读、精读等品评赏鉴,把握诗歌意境和掌握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通过不同的&ldqu;读&rdqu;,知人论&ldqu;诗&rdqu;,准确把握诗人风格、情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旷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诵读,品味太白诗风;重鉴赏,探究&ldqu;蜀道&rdqu;文韵。
【难点】诗歌内容鉴赏的深度和诗歌情感的准确把握。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法、说读、品读、精读法、点拨法。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3.多媒体影音
【教学设想】
&ldqu;读&rdqu;为主,贯穿全文;&ldqu;奇&rdqu;字破,探究文本;&ldqu;法&rdqu;提升,归结课文。
读:用&ldqu;听读、范读、诵读&rdqu;指导学生朗读,待学生初步掌握诗歌内容后,展开&ldqu;说读、精读、品读&rdqu;,深入品评赏鉴典型诗句,进而感受诗歌意蕴。
奇:探究诗歌如何体现&ldqu;奇&rdqu;字的,抓住&ldqu;奇景、奇语、奇调、奇情&rdqu;分四个方面探究&ldqu;奇&rdqu;。
法:即重要知识点清单。用微型讲座给文本中的诗歌鉴赏技巧进行知识归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重温最&ldqu;美&rdqu;古诗词‐‐唤醒心中诗意(温故)
悠悠古风韵,浓浓一世情。
听歌曲《读唐诗》或《诗仙李白》(二选一),从歌词中寻找、温故化用的诗句。回忆背诵熟知的诗句。
《诗仙李白》歌词:
直挂云帆,长风破浪,笑吟两岸青山,早发白帝城,暮登黄鹤楼。
春风得意把酒尽欢,持一卷诗书漫步云端。仰天长叹轻吟蜀道难,行遍江南春又踏塞北雪。举杯邀明月,诗章万古传。
导入:李白,是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ldqu;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rdqu;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ldqu;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rdqu;;他眼里的长江,是&ldqu;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rdqu;;他眼里的庐山瀑布,是&ldqu;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rdqu;;他眼里的天姥山,是&ldqu;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rdqu;。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仙,当朋友要离开时,也动情的送出一句:&ldqu;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rdqu;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诗仙,再一次浸润我们渴求美的心灵,一起神游乐府诗《蜀道难》。
二.沐浴最&ldqu;古&rdqu;太白风‐‐追随诗仙神游(读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范读、学生诵读。
1.读文勾其要,风格在我心,旋律了于胸。
【明确】李白诗风:雄浑、豪放 本诗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教师朗读指导。以主旋律和第一段为例。(分组、分角色、抽人读。)
3.炼读蜀道难中的&ldqu;难&rdqu;字。问绕文本解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明确】一字三词
蜀道难就难在&ldqu;险&rdqu;字:高险(蜀道来历)、惊险(景物凄清)、凶险(剑阁险要)。
三.走进最&ldqu;奇&rdqu;蜀山水‐‐探究蜀道文韵(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围绕&ldqu;奇&rdqu;字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文本。探诗歌主旨、景情关系、鉴赏技巧。
(一)让学生说出并简要鉴赏喜欢的句子。精读意蕴深厚句。
(二)可从四个方面探究:
1.主旋律之&ldqu;奇&rdqu; (奇调)
2.诗风之&ldqu;奇&rdqu; (奇语)
3.写景之&ldqu;奇&rdqu; (奇景)
4.情感之&ldqu;奇&rdqu; (奇情)
(三)水到渠成:
1.&ldqu;奇景奇语发奇调,千古奇诗耐思量。&rdqu;
2.诗歌鉴赏:抓&ldqu;景情&rdqu;关系,懂一些技巧。
四.点睛最&ldqu;实&rdqu;微讲座‐‐聚合文本精髓(归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聚合提升,知识清单。此环节开设微型讲座,对诗歌鉴赏技巧进行知识归类。
微型讲座1:警句‐‐让诗文生辉(主旨句、哲理句等)
微型讲座2:修辞‐‐令描写耀眼(反问、反复、夸张等)
微型讲座3:用典‐‐以传情达意(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子规哀啼等传说、神话)
微型讲座4:意象‐‐载诗人情思(子规、猿猱等)
五.悟出最&ldqu;深&rdqu;小智慧‐‐激起心灵共鸣(思得)
诗文千古事,观感在我心。
小组展示:
1.一句话点评学此诗所得。 2.在草稿纸上写出熟知的两句诗(除主旋律外)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品鉴李白其他诗文或观看《唐之韵》。
六.结束语
于齐声朗读中结束全文。
伴奏音乐:歌曲《诗仙李白》或歌曲《蜀道难》
结束语:&ldqu;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rdqu;李白以浪漫的笔触、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上的重重艰险,讲述了蜀道开凿的历史故事。这诗让历史险奇秦蜀道闻名天下,这诗让李白赢得谪仙人的美誉。
感谢山水激发了灵感,感谢盛唐孕育了李白,感谢李白笔墨晕染情丝,激活了我们的赏美之心,感谢同学们激活了今天的课堂。
【《蜀道难》教案(15篇)】
篇8:《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最新教案模板
教学过程与步骤:
学生读诗(至少3遍)
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但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一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话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摇寄卢待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附:自购练习答案要点:
一、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先问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过早提出。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如果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
答案要点;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这道题共含四小题:前三小题用于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是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命题的,可以讨论一题,背诵一段,把鉴赏和记诵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用文学史上的综合方式;讨论过后,教师可参考“鉴赏要点”中关于“气象”的分析做一个小结,将鉴赏提到稍高的水平上。第4小题用于鉴赏诗的寓意,因为涉及历史背景和历来的不同看法(见“整体感知”),难度大些,在水平较低的教学班可以不予讨论。
l,此题涉及诗人的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重点是第二间。
答案要点: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答案要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们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
答案要点:“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四背诵这首诗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使记诵达到完美的程度。“课文鉴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和有关基调的解释可供参考。
这篇课文拟用3课时教读。教学进程设想如下;
第1课时:本诗写作年代简介。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诵读前两段:先试读两三遍,再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然后练习背诵。
第2课时:学生练习背诵第三段,方式如前。鉴赏诗的章法并归纳主旨。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学生试背全诗。
第3课时:鉴赏诗的艺术特色。略说诗的寓意。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几条供课上参考的资料:
一、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解释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常现象。对于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应当本着有利于学生鉴赏的原则要善地加以解决。例如:①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根据王定保的材料可以确定为不会晚于天宝三载(744)诗人离开长安以前。这自然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此我们再据诗的内容说它作于诗人身居长安之时,这样讲起来就比较方便。当然,也有可能比这更早,但目前尚无资料可以证明,不宜作这样的假设。这个问题在“有关资料”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但只提供教师参考,不要讲给学生听。②诗中的“君”可能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也可能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二说并通。为便于学生接受,可以采用前一种说法;如采用后一种说法,则应作一番解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③诗的寓意只宜采取胡震亭的说法,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这样来理解,对鉴赏也十分有利。
二、结构的分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结构,则诗的主旨、章法等都极易明白,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分析结构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试读两三遍之后归纳各层大意;第二步,探究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结构应当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讲得过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最好能设计一个简明的图表,边讲边画。下面的示意图可供参考: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三、课文后的练习可以灵活处理。例如第一大题,可以在学生试读前后作简要提示,而后在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时作比较详细的分析。
四、解释难句当力求简明。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地理常识的,也要讲一点,但不要把“补充注释”里说的那些照搬给学生。讲,要有利于鉴赏。
作业:1.诵读本诗 2.翻译本诗
篇9:《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的诗歌特征。
2、赏析本诗艺术特征:a 将神话传说、想象和夸张融为一体的特征;b 章法上主旨句
重复出现,副句多变;c 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
3、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语】
20世纪美国旅行家泰鲁·保罗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公元2006年七月三日22时20分,随着一声汽笛声长鸣,钢铁巨龙穿过昆仑山,翻越唐古拉,骄傲地腾越在世界屋脊之上,青藏线的贯通,让对中国人持怀疑论的洋大人们收回了他们的成见,如果历史真的有轮回,还有一位具有诗坛统治力的大人物也会大跌眼镜。谁呢?
【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其歌词内容多写从长安往西南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现存梁简文帝、刘孝威等人作品,都写过蜀道之难,但内容单薄,艺术性不高。李白这篇则以切身体验为基础,结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放的语言和穷极变化的句式、韵律创造出奇险壮观的艺术天地,把“蜀道难”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漫游十余年,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屈原之后,古代诗坛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他极为倾服。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二人诗风不同,而各臻绝诣。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梳理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豪放,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但见”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要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篇10:《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
2、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诗歌划分节奏,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
2、重点赏析诗歌的主要诗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品味诗歌的特色,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高中阶段学生对诗歌的正式接触是必修三的第二单元,学生对古典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仅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层面。学生对诗歌的文体特征、时代特点、及创作背景都比较陌生。另外学生对诗歌的赏析知之甚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影音(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
1、朗读诗歌的技巧
(1)节奏
划分节奏,一般有两种依据:音节划分或语意。在朗读时停顿的一般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语意。
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语速:
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表达兴奋、激动的情绪时语速应快。
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3)语调:
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语气,用升调;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用降调;仅是叙述的话,用平调。
例:噫吁嚱,危乎高哉!
问君西游何时还?
2、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范读,正字音。
3、生诵读,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有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三、品读诗歌意境之奇
1、诗歌的三次咏叹在哪里?
[明确]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2、这三次咏叹重复吗?角度有何不同?哪些句子可以体现?
[明确]:不重复
一叹:高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②“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二叹:险
①“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②“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三叹:乱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变现了蜀地凶险
[活动]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3、[讨论]这三次咏叹的感情强度一样吗?为什么?
[明确]不一样,感情越来越强烈,在最后一次咏叹达到诗歌感情的最强音、
因为:第一,语气上越来越强烈、
第二,内容上,从神话到现实,从自然环境的高险到社会环境的乱,最后诗歌的情感达到最强音,主题升华,表现了对家国社稷的忧思。
四、作业:背诵本诗
篇11:《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章法、气象、基调;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散文化诗句欣赏。
教学难点: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类型:鉴赏课。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推荐《全唐诗》光碟和《大唐诗录》光碟,并请学生介绍自己有否类似电子产品。
教学过程与步骤:
学生读诗(至少3遍)
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但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一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话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摇寄卢待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附:自购练习答案要点:一、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先问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过早提出。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如果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
答案要点;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这道题共含四小题:前三小题用于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是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命题的,可以讨论一题,背诵一段,把鉴赏和记诵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用文学史上的综合方式;讨论过后,教师可参考“鉴赏要点”中关于“气象”的分析做一个小结,将鉴赏提到稍高的水平上。第4小题用于鉴赏诗的寓意,因为涉及历史背景和历来的不同看法(见“整体感知”),难度大些,在水平较低的教学班可以不予讨论。
l,此题涉及诗人的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重点是第二间。
答案要点: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答案要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们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
答案要点:“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四背诵这首诗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使记诵达到完美的程度。“课文鉴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和有关基调的解释可供参考。
这篇课文拟用3课时教读。教学进程设想如下;
第1课时:本诗写作年代简介。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诵读前两段:先试读两三遍,再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然后练习背诵。
第2课时:学生练习背诵第三段,方式如前。鉴赏诗的章法并归纳主旨。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学生试背全诗。
第3课时:鉴赏诗的艺术特色。略说诗的寓意。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几条供课上参考的资料:
一、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解释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常现象。对于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应当本着有利于学生鉴赏的原则要善地加以解决。例如:①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根据王定保的
篇12:《蜀道难》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感知,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过程与方法:品读鉴赏,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走进诗人心灵,感受诗人赤子之心。
【学习重点和难点】
一、学习重点:
1、诵读诗歌,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
2、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探究
4、点拨法
5、多媒体情境教学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童声版的《望庐山瀑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回忆,进入学习诗歌的氛围。
导入语:李白的诗歌传承千载,我们的童年、少年都伴随着李白的诗歌,名山大川给了漫游祖国的李白创作灵感,让他写出了很多奇文,今天我们一块学习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代表性的诗歌《蜀道难》。
二、学习目标展示
三、活动: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做到目标明确。
三、预习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噫吁嚱鱼凫秦塞萦岩峦
石栈猿猱扪参抚膺
巉岩飞湍喧豗砯崖
峥嵘崔嵬吮血咨嗟
活动:一学生读,读完后全体学生纠正,然后齐读巩固。扫除课文的文字障碍,积累生字词。
过渡语:唐代的诗评家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下面我们就“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四、诵读诗歌,感知风格(PPT展示)
1、活动:诗歌风格多样,“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风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清新的田园风格,看视频,听名家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提问:这首诗歌是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3、活动:自由诵读诗歌,读出雄浑、豪放,读出激情。找出本诗中你认为最能表现蜀道之“难”的句子并加以评析。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提问:这三句是诗歌的主旨,贯穿着全文。分别是从那几个角度表现蜀道之难的?
明确: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是从写出了蜀道的高峻。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害怕的感情,写出蜀道的险。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深沉的慨叹意,感叹蜀道的战祸之烈。
说明:通过对这三句主旨句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4、提问:蜀地真的这样的奇崛险峻吗?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感受一下。
活动:通过一组真实的蜀地剑阁古栈道的图片展示,并配有十面埋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蜀道的奇绝、壮美。有利于把诗句形象化,便于理解诗歌的内容风格。(PPT展示)
活动:朗读诗歌,读出精彩,配乐朗诵,学生自告奋勇,诵读渐入佳境。
过渡语:《蜀道难》的雄浑豪放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通过名家的评论引出《蜀道难》在艺术上的成就之高“妙在起伏,其才思放肆,语次奇绝,自不待言。”(《唐诗品汇》)“倏起倏落,忽虚忽实,真如烟水杳渺,绝世奇文也。”(《增订唐诗摘抄》)(PPT展示)
五、品读诗歌,鉴赏手法
提问:本诗意境阔大,气势逼人,气象宏伟,画面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作者运用怎样神奇的笔墨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体会。(PPT展示)
说明:把舞台留给学生,让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学生展示,老师点拨。
明确: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⑦“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补充:(PPT展示)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唐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意象:子规又叫杜鹃,是蜀地王杜宇的魂魄所化。啼叫凄切。
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补充:李白诗中用了夸张手法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桃花潭水深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手法(PPT展示)李白在这首诗中,用了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瑰丽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把古老蜀道写的高俊逶迤峥嵘摄人心魄,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诗仙的才情,过渡:那么激情的文字背后有什么丰富的思想?“李白《蜀道难》之作,……歌蜀地山川,即事成篇,别无他意。(顾炎武《日知录》)(PPT展示)
你同意吗?你认为李白借蜀道之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六、精读文章体会情感
[提问]李白借蜀道难抒发了怎样的情感?(PPT展示)
学生独立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明确: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第三种: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第四种:劝朋友早回家,不要入蜀。
补充: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小结:送别友人,蜀地崎岖难走;皇帝不重用,权臣排挤,赐金放还;仕途艰难,国家时局危急,这一切都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是仕途艰难的李白仍然不忘关心国事,赞美大好河山,把蜀道写的壮美、峥嵘、逶迤,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外表行为洒脱不羁实则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李白,齐读余光中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是盛唐的诗魂,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你的酒明亮了盛唐的月,你的诗绽放了盛唐的花。”
结束语:全体诵读。读蜀道难,不久感受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让我们听到了倾泻而下的瀑布声,看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而且读出了李白的万丈豪情,认识了一个飘然不群的李白。
再次朗诵诗歌,结束本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蜀道难》。
2、推荐李白其他名篇《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
八、板书: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险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篇13:《蜀道难》教案参考
《蜀道难》教案参考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章法、气象、基调;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散文化诗句欣赏。
教学难点: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类型:鉴赏课。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推荐《全唐诗》光碟和《大唐诗录》光碟,并请学生介绍自己有否类似电子产品。
教学过程与步骤:
学生读诗(至少3遍)
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但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一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话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摇寄卢待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自购练习答案要点:一、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先问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过早提出。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如果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
答案要点;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这道题共含四小题:前三小题用于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是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命题的,可以讨论一题,背诵一段,把鉴赏和记诵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用文学史上的综合方式;讨论过后,教师可参考“鉴赏要点”中关于“气象”的分析做一个小结,将鉴赏提到稍高的水平上。第4小题用于鉴赏诗的寓意,因为涉及历史背景和历来的不同看法(见“整体感知”),难度大些,在水平较低的教学班可以不予讨论。
l,此题涉及诗人的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重点是第二间。
答案要点: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答案要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们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篇14: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诗的寓意
2.诗的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想: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2.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
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3.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yúfú)秦塞(sài)喧豗(huī)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
抚膺(yīng)巉(chán)岩飞湍(tuān)崔嵬(cuīwéi)
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
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三、疏通诗意
第一段:
1.噫吁戏,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3.西当太白有鸟道(挡)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
6.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7.青泥何盘盘(多么)
第二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6.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
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把守)
2.所守或匪亲(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4.锦城虽云乐(虽然)
5.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四、整体把握。
1.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结构内容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2.诵读成背。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
(1)给学生2分钟自由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3-4遍
五、重点感悟
1.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
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经。因此说缺乏根据。
三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也属臆测。
3.讨论: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对此说,你持何态度?
点拨:不妨结合此诗具体内容,尤其是第二、第三节内容加以思考。
明确: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准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第二课时
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旧知,指名表情诵读(配乐)
2.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
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
明确: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先说章法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论,交流)
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
明确: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
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习: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平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要求:①选做一题;
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③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篇15:蜀道难教案
本文题目:高二语文教案:蜀道难学案
蜀道难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讨法。
学习时数:2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知识链接: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据说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
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梳理探究:
一、朗读
1、听录音,把握诗中比较生僻的读音和本诗的句读,感受语调、语势。
噫吁嚱( ) 鱼凫( ) 秦塞( ) 萦绕( ) 石栈( )
猿猱( ) 扪参( ) 峥嵘( ) 抚膺( ) 巉岩( )
飞湍( ) 咨嗟( ) 喧豗( ) 砯崖( ) 崔嵬( ) 吮血( )
2、跟读,反复诵读。
3、在朗读的基础,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词语
噫吁 :
危乎高哉,蜀道之南,难于上青天:危, 。于, 。
开国何茫然:何, 。 茫然, 。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 。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 。通人烟, 。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 。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 。巅,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 。高标, 。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 。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 。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 。历, 。参、井, 。胁息, 。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 。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 。朱颜, 。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 。盈, 。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 。这里作动词, 。
所守或匪亲:或, 。匪,同“ ”。狼与豺,比喻 。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 。
(2)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诗句的意思。
第一部分,“噫吁嚱……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第二部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人听此凋朱颜”
第三部分,“连峰去天不盈尺……侧身西望长咨嗟”
4、作业:背诵诗歌
第二学时
诗歌赏析
一、总体把握结构
1、主旨句出现了三次,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有三“叹”,分别叹的是什么?
一叹:
二叹:
三叹:
二、诗歌鉴赏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答:
2、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问:
第二问:
3、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答:
4、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答:
5、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答:
篇16:蜀道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2、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
二、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全文
2、鉴赏诗歌语言及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
诗歌的主旨、寓意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疏通文句,理清思路
二、高考试题例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
12、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蝾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残我竹另是一层,它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诗中这段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在神宗时就已展开。哲宗元祜年间,新党暂时失势,旧党上台,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至绍圣间,新党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初期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愈演变为无原则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黄庭坚本人虽也不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害性。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平和安谧的田园风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牛砺角犹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味。后四句的格调,前人认为是摹仿李白《独漉篇》的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陵阳先生室中语》引韩驹语),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词意却翻新了,不仅不足为病,还可看出诗人在推陈出新上所下的功夫。
【答案】(1)(分析)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分析)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发挥出此点。
(答案)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 ,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 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三、诵读、分析第一段
1、开篇噫吁嚱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几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诗中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四、作业
1、背诵默写第一段
2、学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领会主旨。
1、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
(1) 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 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 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2、诵读、分析第二段
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诵读分析第三段
1、这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寓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员二年(761年)到大历初(766、767)即有崔盱等人相继发动叛乱。
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的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需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统观全诗,此句重复三次,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3、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三、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学案
附: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现
一叹 高 难行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二叹 险 可畏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现 照应
三叹 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篇17: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2.掌握本文的内容、结构及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3),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继屈原之后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二十五岁辞亲远游,寓居安陆(今湖北)。天宝元年(742),被征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与当政者不合,被迫离京。东游齐鲁,南下吴越。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在庐山应永王李辚之聘,入佐幕府。永王辚与肃宗抗衡,事败,李白受株连,被判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沿江东下,寓居当涂(今安徽)县令李阳冰家。代宗宝应二年(763)前后病逝。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才华横溢,抱负宏大。在他现存的九百多首诗歌中,有对当时社会腐朽势力的猛烈抨击,有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讴歌,有对处境困厄的愤激抗争,充分体现了他奔放的激情,洒脱不羁的豪侠气概和积极入世的精神;部分作品时或流露出饮酒享乐、求仙访道的消极思想。在艺术上,李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绘景抒情,挥酒自如,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独特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展示课件配乐诵读部分
三、诵读提示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四、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五、作业:
熟读课文,学会整体感知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
第二课时
一、学生读诗,教师点评诵读情况
二、鉴赏要点
(一)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二)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三)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三、亮点综述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3.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四、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
蜀道难
一、作者
二、内容
三、表现手法
篇18: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
【教材概述】
李白,作为唐代诗坛上的代表,把浪漫主义诠释得淋漓尽致。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古体诗尤为后人所称道。《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蜀道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空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恣肆,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
《蜀道难》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领略这一难点。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这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思路方法】
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蜀道难》的内容显见而又模糊,艺术成就突出,但是要让高一的学生真正理解其内容,让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必须以基础诵读为突破。可以从学情出发,以情感的自我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开放自主协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背诵的要领。
3.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5.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一)情景导入1
(投影蜀道相关照片)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情景导入2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千年,至今仍以它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光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仙李白的《蜀道难》。
二、文本解读
(一)信息筛选
1.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2.《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孟棨《本事诗》
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远见。
(二)方法点拨
诵读课文,酝酿情感
1.学生自由诵读,要求:
(1)结合要求认知的字音,读准词语,并读通读顺。
(2)初步酝酿朗读时的感情。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其他同学可以点评。
2.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有条件的可以配乐;或者使用《蜀道难》的录音磁带),要求:
(1)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
这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又有不少杂言语句,节奏多变化,与散文句法相似,所以在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把握。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体会感情基调的酝酿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讽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又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语调读。又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
(三)能力提升
学生诵读表演,教师点评并加以指导。
全文诵读提示: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三字是惊异之词。“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语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触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着重表明蜀道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无可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需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
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四)规律总结
1.匡正阅读误区
诵读时,对此诗句式的体会可能出现两种误区:第一,根据原来的阅读经验认为,古代诗歌要求句式整齐,此诗不合要求;第二,由此诗得出结论,随便什么样的散文句式均可入诗,其实不然。
李白的《蜀道难》恰恰是因为在一定限度内打破了句式的局限,才具有了辞气起伏、豪放飘逸的特点。但是这不等于随便什么样的散文句式均可入诗,像“危乎高哉”“其险也如此”等句子,虽然属于散文句式,但内在韵律与全诗很协调,而且在诗中起到了很好的调整疏密的作用。
2.把握背诵要诀
这首诗想象奇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因此,首先可在诵读时展开联想,让诗人笔下的奇美山川叠印在脑海中帮助记忆。其次,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写,诵读时也应依此顺序记忆。
(五)分析鉴赏
疏通诗句,把握内容
1.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要求认知的词义,请学生疏通诗句的意思。
2.学生对难以理解的诗句进行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有助于把握诗句内容。
3.分析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蜀道难》这首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象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写了蜀道的雄奇、险峻、壮丽,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六)拓展探究
理清思路,理解寓意
1.请学生思考: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烈。
2.请学生讨论:这首诗有什么寓意?
学生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教师提供古人理解的有关资料。
教师的见解(仅作参考):关于《蜀道难》的内容,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门为某人某事而作的。古人胡震享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诵读李白的作品,体会李白诗风雄奇豪迈,语言自然奔放,诗里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李白的眼光简直可以说是凌驾于寰宇之上的,他的心胸能容纳整个宇宙,并且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这种博大壮阔的情怀可以说是唐代诗歌的基调。盛唐造就了诗人们昂扬的姿态,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是当时社会氛围中的主旋律。
四、作业设计
1.课后背诵这首《蜀道难》。
2.收集李白的一些短小的经典作品并背诵、分析。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本文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诗中充分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情感、飞动的灵魂和广阔的胸襟。那么,诗歌是通过哪些诗句来具体表情达意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文本解读
(一)信息筛选
1.请学生背诵全文,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效果。
2.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文章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惊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惊叹词的连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人们会从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拽倒了险恶的高山,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
(4)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段写了“号古木”的“悲鸟”和“啼夜月”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和“子规啼夜月”充满了无限的哀愁,使人闻而色变,渲染了空寂荒凉的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与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之烈,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讽人之义”便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满。
(二)合作探究
分析这首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诗歌突出的艺术风格,然后由各小组的组长归纳总结,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总结时可以利用幻灯片投影)
交流总结并明确:
1.大胆的夸张。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是夸大。在描绘高峻险曲时,用“六龙回日”“百步九折”“扪参历井”“去天不盈尺”等词语,进一步具体形容,使人惊心动魄。
2.瑰丽的想象。全诗用了很多神话及传说,如“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及“地崩山摧壮士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等。这些神话传说使人不仅从空间上想象到蜀道之难,而且能从历史的长河中去想象,同时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人心旷神怡,又增添了艺术的诱惑力。他的想象忽高忽低、忽远忽近,是非常广阔的,无拘无束无所不到的。
3.强烈的感情。全诗贯穿反复咏叹的情调,开头和结尾都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间又三次插入类似的咏叹:“以手抚膺坐长叹”“使人听此凋朱颜”“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连续的感叹词,重复的惊叹句和咏叹式的小结语。三者交互使用,形成结构上的盘旋反复,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节奏感。
4.变幻的句式。《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没有严格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的限制,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或把散文句
式和谐地运用到韵文中间,或把三、四、五、六、七、八、九乃至十一言的长短句式错综间杂地组合起来,巧妙地为抑扬顿挫的情感语气服务。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语言奔放畅达;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显得简劲有力。诗人的这种变化多端的语言形式,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感服务的。
(三)能力提升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恐——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体会鉴赏的乐趣,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适当引导。
3.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于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
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四)分析鉴赏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明确: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三、课堂小结
通过读这首诗,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气势纵横、气象阔大的雄壮美,倾泻而出、率直豪爽的形象美,包容广泛、引人联想的境界美。读其诗,有一种情感摇曳,欲随其动荡的感觉,有一种不得不伴诗人情感变化而喜而怒的感觉,有一种净化灵魂、提升境界的感觉。这就是名篇的成功之处。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
四、作业设计
思考并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篇19:蜀道难教案
【教材内容】
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在学生充分的学习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入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交流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1、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是(学生齐声回答)李白、杜甫。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给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一下)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二、合作探究涵咏诗歌就需要朗读,古人云“三分诗靠七分读”,包含情感的吟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然我们再次聆听关于《蜀道难》和《蜀相》的朗诵
1、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
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学生思考回答出四个方面。
老师板书: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师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一组分析意象,二组分析手法,三组分析情感,四组分析意境。相互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
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交流讨论结果。
1、一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笔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体积巨大,而杜甫的诗句写了平常细微的事物。老师总结“象由心生”,意象解读对理解诗歌很重要。
2、二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手法,分析出李白善于运用大胆地夸张和想象来表达他的情感,而杜甫却借乐景写哀情,借古伤今含蓄、迂回的传情达意。老师做出评价。
3、三组同学联系诗句,分析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赞美,热爱,对国事的担忧而杜甫则是仰慕、伤感和壮志难酬。老师做出评价“诗者,吟咏性情也”。
4、四组同学分析出李白诗歌的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而杜甫诗歌的意境却是幽静、寂寞和阴冷的。老师做出评价“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境需心领神会。
老师总结:在充分的交流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老师提问:你们能再回忆几首李杜的诗歌来展现他们这种不同的风格吗?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三、回顾所学,加深对李杜诗歌不同风格的理解学生回顾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并分析,老师指导学生依据风格去朗诵。用声音去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大约七八人展示)过渡:从大家朗读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的诗歌已深入人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和认识,下面我们就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进入下一环节四、表达感知,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学生点评。老师展示作品并朗诵: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就是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李白,一代诗仙,盛唐狂人,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白杜甫诗歌风格迥异的原因,希望同学们从中也能学到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六、布置作业:课下背熟这两首诗,并整理好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板书设计】
亦真亦幻话诗意
豪放飘逸沉郁顿挫
篇20:蜀道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整体感知诗歌意境并能熟读成诵;
2.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及重点名句的理解和翻译;
3.把握诗歌结构、主旨,学会鉴赏分析李白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形成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的掌握,背诵全文;
2.诗歌内容及艺术风格的鉴赏分析。
三、教学难点
诗歌内容和艺术风格的鉴赏分析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资料,了解李白的思想及其诗歌风格,搜集已学过的李白古诗句;
2.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解决字词,略晓诗意;
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诗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了解基础知识,疏通文句,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的“诗仙”李白已为大家所熟悉,上次课下课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叫大家在课余时间预习新课《蜀道难》,具体要做好两件事情,你们还记得吧?不知道同学们都准备了怎么样了呢?那我们先请同学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李白。
学生们起来说出自己对李白的了解。
师:那再请同学来说说你们都记得哪些李白的有名诗句呢?
学生展示搜集的诗句(节选备用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都做了认真的准备。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开始学习新课——李白的《蜀道难》。
2.李白简介(播放PPT上的音频文件,一段视频与幻灯片板书相结合来介绍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又毫不矫饰,真诚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代表作如《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全集》。
提醒学生,划线部分为识记点
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利用视频与文字结合的方式介绍作者添加趣味,吸引学生。
3.解题及诵读
1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诵读
① 欣赏《蜀道难》录音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断句和语气;
② 同学自由朗读,然后请同学个别朗读,当该同学朗读完以后,由同学们对他的朗读做点评,指出优缺点;
③ 老师在最后做出明确,对于诗歌中的重点字音加以强调。
④ 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老师提点,然后全班齐读。
说明:李白的诗感情充沛,语句通俗,音节响亮,节奏明快。非高声诵读不能传达其情感气势。这里以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是学生感知到诗歌的感情基调,体味了李白诗歌飘逸豪放的风格。进一步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开放问题:①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
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②谈谈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自由发挥
4.对同学们回答的点评及该课时的小结
课堂小结(即对诗的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5.布置作业
1识记本节课中学到的文学常识,学习文中重点字词,下节课提问;
2试着自己翻译诗歌。
三、第二课时
1.复习式导入
1提问:①作者的字、号是什么?
②本诗是近体诗吗?
③就文中重点字词的音、义进行提问。
2齐读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
1提问回答式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学生思考并简答
老师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如果不是,那么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给诗歌分段并概括大意(学生思考并简答
老师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2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3. 简单讲解诗歌内容,并提醒同学们适当做笔记。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仰望蜀道时情不得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情的强烈。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难于上青天”,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国开国久远,事迹难考。茫然,难考!尔来(开国以来,极言时间之漫长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人员往来。
——写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
西当(对着,向着太白有鸟道(只有飞鸟才通过的道,形容道路险峻。,可以横绝(横越峨眉巅(顶峰。地崩山摧(倒塌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第一部分,写蜀道来历,开辟蜀道的艰难。叙述蜀过长期闭塞的情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最高峰,下有冲波(激流逆折(往回倒流之回川(大漩涡。——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
黄鹤(天鹅之飞尚不得(能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山路曲折回旋的样子,百步九折(山路曲折萦(盘绕岩峦。扪(摸参历井仰胁息(屏住气,心情紧张的样子。,以手抚膺(胸坐(因长叹。
——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景。 “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虽有道,而人难行。
问君(入蜀的友人西游(入蜀何时还?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不可攀。但见(只听见悲鸟号古木(在古树丛中大声啼鸣,雄飞雌从(跟随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衰谢朱颜(使人脸色变白!
——蜀地不可行。
连峰去(距离天不盈(满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飞奔而下的激流瀑流争喧豗(hui,轰鸣声,砯(ping,水击岩石的声音,撞击崖转(翻动石万壑雷(千山万谷中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为什么来哉!
——蜀道险恶,暗含“何苦而来”之意第二部分,写跋涉攀登之难。剑阁峥嵘而崔嵬(山势高大险峻的样子,一夫当关(守关,万夫莫开。所守(把守关口的人或匪亲(通非,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化为狼与豺。
——告诫西游人,剑阁为蜀之门户,形势险要,自然易发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猛虎长蛇比喻蜀地可能出现的不服从中央政府命令的叛乱者。;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后的残酷景象。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第三部分,写蜀地形势的险要环境的险恶,亦即居留之难。
4.探讨诗歌主旨
讨论课后练习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时有哪些典故?这段描写有什么意图?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讨论后明确: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老师讲解:据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5.本课小结与课后作业
1小结: 一个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两处用典: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语出汉代杨雄的《蜀王本纪》
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语出晋代张载的《剑阁铭》
三种主要情感:①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②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③表达入署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2课后作业
①思考: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②试做课后练习
四、第三课时
1.诵读全文,然后回答课后思考题——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结合课文后的练习来思考和回答。
学生回答以后,老师总结:
1善用反复:由课后练习三得出,解释略。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2. 对比思考鉴赏艺术特色
问题:《蜀道难》和《将进酒》这两首诗都感情热烈奔放,风格豪放飘逸,这种浪漫主义风格是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参考回答:《蜀道难》把想象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从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雄浑的艺术境界。诗人寄情于笔下的飞流急湍、奇峰险壑语言雄放,句式参差,把大自然,神化、历史和现实融为一炉,激情奔放,气势雄浑而富有变化。
《将进酒》大量运用大胆的夸张,借以表达用平常语言不足以表达的激情,造成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震撼人心的效果,诗歌的开头借助想象写黄河从天而降,奔走大海,又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是朝暮间事,浪漫色彩极浓。还有大量数量词“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等等,表现出豪迈的诗情。
综合:这就是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神话传说的融为一体,再加上巧妙的构思,流转自然的语言,使诗作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也有曲折,纵横捭阖,跌宕起伏。
附:《将进酒》原文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说明:这一环节旨在还学生自主的权利,同时通过讨论,使学生再次感受李诗夸张的手法,豪放飘逸的风格。
3.给出余下的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题
①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②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③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
4.课堂总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蜀道难》这篇课文的重要方面,包括写作背景、作者简介、重点字词音义、诗歌内容主旨、篇章结构以及它的艺术特色等,其中以重点字词句、篇章结构和艺术分析为重中之重,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把这些内容加以巩固。有不懂的地方大胆提问。
5.课后要求
1背诵全诗;
2扩展性阅读选修教材上李白的其他诗歌;
3根据上课时对于《蜀道难》和《将进酒》的讨论,就其艺术特色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小短文。
篇21: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三、阅读课文
1、自由诵读;2、提名朗读;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疏通字词
五、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六、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
2、本诗是近体诗吗?
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主义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
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2、侧面映衬:黄鹤;
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
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篇22:蜀道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 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 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奔放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二)写作背景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三)图片展示——蜀道地形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四)疏通字词
噫吁嚱(yī xū xī) 鱼凫(yú fú)
猿猱(náo) 扪(mén)参(shēn)历井
膺(yīng)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石冰(pīng)崖 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
吮(shǔn)血 咨嗟(zījiē)
(五)朗诵课文
请学生欣赏名家朗诵录音
(六)段落解读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此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最后四句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七)结构分析(板书)
《蜀道难》教案
(八)难点分析
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贯穿全文。)
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①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不与秦塞通人烟
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②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六龙回日(神话)群山挡日
万仞深渊,急浪回旋
——上下对举虚实结合
黄鹤不得过
猿猱愁攀援
——反衬、夸张
青泥岭山路九曲,行旅艰难
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细节描写
4、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5、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6、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九)主旨分析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十)艺术特色
一、大胆的夸张(雄伟奇险、强烈深刻)
写蜀道难、写山高峻 、写激流瀑布、写蜀地历史、写人的惊恐
二、奇特的想象(心游万仞、思接千载)
写历史传说、写人惊魂未定、写山高阻日(神话故事—六龙回日)、写黄鹤之飞、写连绵高峰
三、强烈的感情(赞叹惊异、震撼人心)
反复出现的惊叹、磅礴的气势、深刻的感受、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
四、变幻的语言(长短不齐、纵横崛崎)
全诗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畅达夸张表现蜀道的高山险川;后半部分写剑阁险恶,多用四字句,跳荡有力,表现惊恐情绪。
三、知识点梳理
重要实词:
1、危乎高哉(形容词,译为“高”)
2、不与秦塞通人烟(名词,山川险要的地方)
3、可以横绝峨嵋巅(动词,可译为“横渡,横穿”)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译为:“迂回,绕道”) 5、锦城虽云乐(云:动词,说;乐:动词,可译为“享乐”)
6、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钩连:钩通相连)
7、连峰去天不盈尺(盈:满)
8、枯松倒挂倚绝壁(倚:靠)
重要虚词:
难于上青天(介词,译为“比”)
开国何茫然(多么)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什么)
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匪:同“非”)
字词意义及用法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 :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 :向西,名作状
四、课后探究(课下思考题)
1.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
2.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篇23: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能力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情感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方法指导示范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 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
二、师生探讨
1.“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诗歌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作业布置: 背诵《蜀道难》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提问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 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 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
鉴赏诗歌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二、鉴赏诗歌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鉴赏诗歌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三、作业布置
1. 找出诗歌中的典故。
2. 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二、背诵课文
1. 集体背诵。
2. 个别背诵。
3.自由发挥 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三、拓展深化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五、作业
课后习题2、3。
附1: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 高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高峻
二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附2:翻译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
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
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
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
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
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
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
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
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
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
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
水石相击转动象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
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
只要一人把守,
千军万马也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
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
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
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
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篇24: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本诗的行文脉络,体会作者情感;通过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来感受其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解析状“难”之法,体会李白雄放诗风。
教学层次设计:一个课时。导入→诵读→感叹→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5分钟)
PPT显示蜀道地形。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现在我们可以坐着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那么一千多年以前要入蜀该怎么办呢?李白警告我们“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紧接着播放朗读音频)
二,多种形式诵读(15分钟)
1.课前预习,自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首先将难字、易读错字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读音:
噫吁嚱(yixuxī),鱼凫(fú),秦塞(sài),萦绕(yíng)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shēn),抚膺(yīng),巉岩(chán),飞湍(tuān),咨嗟(zījiē),喧豗(huī),砯崖(pīng),崔嵬(wéi)吮血(shǔn)
其次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大体读懂诗意,将不能理解的语句挑出来,小组同学间探讨研究,也可以向教师质疑。
(因为诗歌本来就讲究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令人沉醉,所以不宜逐句翻译,破坏诗意美,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揣摩和体会。)
2.课堂模仿,再读感悟。
配蜀道画面和朗诵音频,要求学生体会音频中的感情、语气、语调节奏,感情基调等,学生诵读表演,教师点评并加以指导。
3三读品味,其义自见。
让学生小组间分段朗诵,体会它的效果,明确李白对蜀道的印象:难!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引导学生找出诗中表达强烈感叹的词语:“噫吁戏”“长叹”“嗟”“长咨嗟”。
三,围绕“叹”感知创作思路和诗歌风格(20分钟)
1.叹什么?让同学们把握文章思路
一叹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烟不通的历史、五丁开山的传说,用绝顶鸟道、回日高标、黄鹤难越、猿猱愁度极写蜀道山岭之高危。
二叹蜀道之凶险:以攀援时敛气屏息、抚膺长叹,悲鸟子规的飞绕夜啼,极写蜀道环境凄清,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战祸之烈:;以剑阁“蛇”盘“虎”踞、杀人如麻极写蜀道人事凶险。
2.如何叹?让同学们细读找出作者所用的手法。研读:李白用何种方式来表达对蜀道的感叹?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本诗的创作趣谈: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点面结合的方法兼夸张。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大胆的想象和夸张。)
反复咏叹:诗中用顶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叹其高危不通,二叹其峻险难越,三叹其雄奇凶险。
大胆想象、联想:用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六龙驾日的传说极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现蜀道山岭之高危。想象、联想历史久远,空间广阔,气势酣畅。
极度夸张:极写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岭)之峻,连峰之高,飞瀑之喧,剑阁之险。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是夸大。在描绘高峻险曲时,用“六龙回日”“百步九折”“扪参历井”“去天不盈尺”等词语,进一步具体形容,使人惊心动魄。
反复烘托:以黄鹤猿猱愁度来衬托蜀道山岭之高,以飞鸟悲号、子规夜啼来衬托蜀道空寂悲凄;以行人的敛气屏息、惊魂不定、失色长嗟来衬托山之陡峭峻险。
变幻的句式。《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没有严格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的限制,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或把散文句式和谐地运用到韵文中间,或把三、四、五、六、七、八、九乃至十一言的长短句式错综间杂地组合起来,巧妙地为抑扬顿挫的情感语气服务。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语言奔放畅达;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显得简劲有力。诗人的这种变化多端的语言形式,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感服务的。
小结:面对蜀道,唯有李白敢将它与天比高,与蚕丛鱼凫开国比久;唯有李白敢借五丁开山写通,借六龙回日写隔;唯有李白敢借扪参历井写惊,借悲鸟夜啼写凄;唯有李白敢借倒挂枯松写险,借万壑雷声写雄,借“蛇”盘“虎”踞写凶,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无法企及的“仙气”——雄奇壮丽、高危峻险的意境,雄放洒脱的诗风。
反思
高中阶段学生对唐诗的首次接触是在必修三的唐诗单元。因此本单元选取了唐诗发展四个阶段中除了初唐之外的三个阶段的四位代表性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作品。让我们从不同层面的感受到唐诗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本单元所选《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探索,教师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蜀道难》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及一些助学材料,对诗歌的背景、李白的生平、文中的神话传说、语言风格等,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分析。
教师的讲授本课时要有大局观,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蜀道难》是李白的名篇同时也是诗歌中比较重要的经典篇目。所以,了解作者李白及创作背景极为重要,同时不能忽视本课的艺术成就。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串联起来至关重要的。在诗歌的语言方面,选择文中典型的诗句进行深度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教师在讲授本课时不能“大而全”而应该“小而深”,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样课堂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认为科学的做法是: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对蜀道的形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这一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蜀道的“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反过头来再研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反复的诵读,然后作深入的分析。
《蜀道难》这一经典诗歌关于它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知识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教师可以把历来的研究成果全部传授给学生,也没有一个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对本文有比较成熟、系统的认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去主动的探索、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做好引导把握住核心问题,你的课堂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篇25:蜀道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中心句梳理思路的方法,感受蜀道雄奇险峻的特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2、鉴赏诗歌描写蜀道的多种手法,品味李白诗歌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风格。
3、熟读成诵,陶冶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含吟法、集体讨论法、赏析品味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蜀道难的具体体现。
2、赏析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疏通字词,初读感知课。
3、找出全反复出现的中心句,整体感知蜀道难的原因,理清章的思路。
4、学习第一诗节。
一、导入课
唐朝诗人中有很多人有别号,例如:
诗圣
诗佛
诗豪
诗囚杜甫王维刘禹锡孟郊关注人民疾苦和国家命运,有儒家的圣人情怀笃信佛教,诗中有佛理坚强不屈,遇挫弥坚以苦吟著称,又多苦语,元问嘲笑他是“诗囚”
诗魔白居易“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写诗“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诗鬼李贺想象新奇,意境怪诞,迷离恍惚,诡谲多姿。
诗仙
“诗仙”是谁他为何被称为“诗仙”翻译下段言,了解“诗仙”称号的来历:李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
本原是赠给一个入川的朋友的,后来转送给贺知章,得到赏识和引荐,42岁时被玄宗皇帝礼聘入朝,做了三年翰林,也就是学侍从,但他不甘心充当御用人,为皇帝风花雪月的生活唱赞歌,于是上书请求辞职,这就是后来的“千金放逐”。
二、听录音,对照注释,疏通生字词。噫吁戏yīxūxī四川表示感叹的方言
鱼凫fú
猿猱náo扪参历井mén巉岩chán
喧豗huī砯崖转石pīng峥嵘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
吮血shǔn
三、集体朗读课,边读边画出全反复出现的中心句,整体感知蜀道难的原因,理清章的思路。
1、全反复出现的中心句是什么三次反复,字稍有不同,联系前后句,比较三个句子意思的差别。
第一次:“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第二层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第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
差别:提一次侧重:蜀道难,难在其高而曲折,难以翻越;第二次侧重:蜀道难,难在其险,令人恐怖;第三次侧重:蜀道难,难在其乱,令人不敢居住。
四、精读第一段,讨论本段是从几个方面来写蜀道难的明确:从两个方面写蜀道难。
第一方面:写蜀道修筑难。
两个历史传说,一是蚕丛和鱼凫,开创蜀国历史悠久,但因为山高无路,对外隔绝;二是五壮士拉蛇开山,形成天梯石栈。写五力士开山的传说,是为了表现蜀道修筑难。第二个方面:写蜀道行走难。
蜀道难行,因为山高水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神话传说太阳神羲和每天驾车行走于天空,遇到蜀地的高山也要绕道行走,水波到了这里也被阻挡倒流;“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善于飞翔攀援的动物都无法翻越蜀道,何况人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不仅巍峨,而且“百步九折”,何等曲折
因此,行走于蜀道的人,在山巅上“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登上顶峰,手扪星辰、抚胸长叹,步履多么艰难。
篇26: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时间穿越千年,而今唐诗依然被我们吟唱。这灿烂的诗园中,有一个人曾为唐诗树起一面猎猎大旗,引领唐诗走上了浪漫主义的高峰。他就是诗仙——李白。
因为李白有颗狂放之心,所以他只须把胸中那口气喷出便成就华美的 篇章。
于是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壮阔;
于是有“仰天大笑出门去”得意;
于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
他的诗中更有如席的雪花,三千之飞瀑;以及他的危楼摘星,他的梦飞吴越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想象之奇妙。
所以也只有狂放的李白,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人称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的诗篇《蜀道难》,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展示教学目标。(课件展示目标)
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二、向大家介绍三种读诗方法:
(1)响读——放声朗读,初感文意。
(2)品读——领悟语言、学习写法。
(3)吟诵——入情入境,审美体验。(课件展示方法)
三、响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标出自己读不准的字词。
明确字词的准确读音。(课件展示字词学生读)
2、请大家简单说说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谈谈对印象最深的诗句的理解。
(学生交流展示)
——大家初读此诗,感受到了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到作者对朋友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劝诫。诗中想象、夸张的大气,让人读之难忘。
四、下面老师范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走向的诗句,并解说。(学生交流)
(在文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子。)(课件展示)
——大家对这几句诗歌感情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这一唱三叹的句子,让我们有一种独特的体验。“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感叹词连用,直抒胸臆,极力夸张。蜀道之高尽现眼前,让人惊叹不已;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险,让人又惊又怕,畏惧不敢前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面对地势凶险,战祸惨烈,人只有叹息之情,作者也只能为朋友担忧了。
读至此大家已初感诗文用语之奇。
(明确叹:高(惊)
叹:险(惧)
叹:凶)(忧)(板书)
学生再读该段,体会一唱三叹所表达的情感。
五、品读课文:
4、北宋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也只有李白能开篇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先声夺人,那么蜀道到底有何难呢?
读第一段,请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在你我面前。(可以从:传神的词语、表现手法、写作角度等方面点评。)
(给出一个赏析范例)
(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前一句运用绝妙的夸张,“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行人出没在星宿之间,山高之状就显现出来,更让人感觉行走的艰难。后一句中通过“抚膺”“长叹”的动作表现出行人的心惊胆战,以及无法继续前行时无助的叹息之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描写与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足见其与世隔绝之久;“地崩山摧壮士死”更见辟路之难;终于“天梯石栈相钩连”。世上本没有路,开辟出来了,也便有了路。路有了,可是这路好走吗?神龙至此仍要回转,善飞援之“黄鹤”“猿猱”面对奇绝之蜀道尚且不得过,就反衬人行之更难。
又以“萦岩峦”山之高危,“扪参历井”“抚膺坐长叹”人之无助的神态、动作,正面慨叹。如此行道能不难乎?这一切不仅让行人无助,让我们读者也不禁胆战心惊。
让我们在惊心动魄中再读第一自然段,再一次感受作者浓郁的情感和奇妙的笔法。熟读成诵。
(梳理出:隔绝之久——辟路之难——奇绝难行——抚膺叹难)
5、请同学们总结把抽象之难化为具体可感的方法有哪些。
(极度夸张;奇幻神话;他物反衬;正面描摹:神态、动作。手法变换,语言便在排空而来的气势中展现的大气磅礴,音韵回环,同时又不失细致、精准。
6、第一段中蜀道之难已至极点,诗人还能怎样写难,你对诗人下文的描写又会有怎样的惊叹呢?
请大家跟着老师读这一段(师大声读,生低声跟读)
通过读我们初步感受了这一段的描写侧重于意境的营造,请你从语言、手法、意境等角度,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的赏析,然后交流。
(学生品读、鉴赏、交流)
——诗人忧君入蜀,更因深山绝境中有如此之景:一“悲”一“号”,一“啼”一“愁”,于是古木参天,气象森严,凄厉鸟声,回荡其间。丰富的想象,把人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境界,诗人忍不住询问友人何日归还。
“连峰”“枯松”之静,“飞湍”“瀑流”之动相互映衬,雄伟壮阔的群峰,绝壁倒挂的枯松,击崖震响的水石,万壑雷鸣的音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令人闻之色变。这排山倒海的力量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不由生畏。至此对蜀道之难的真切骇人的描写似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诗人不由质问——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以蜀人口吻劝阻“西游”之人不要来蜀地。
在悲凄中变色,在震响中生畏,让我们再审视这畏途,审读诗人用语之神妙,诗歌意境之奇也尽显眼前。
再读,背诵该段。
7、风光变换,险象环生,在这样惊险的氛围中,我们随诗人的思绪飞往剑阁,生读其地势险要的句子
(生读,自由交流该段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劝诫友人,忧安居之难,叹仕途坎坷,对国事之隐忧。)
8、回观全文,诗仙三次感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蕴涵着不同的心理体验。第一次,初入视野,惊呼其高。由隔绝之久,惊呼开辟之难,第二次由山势之危,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展示度越之难,忧惧之情溢于诗间,第三次由地势之险、战祸之烈,忧安居之难,忧朋友之行,忧国事之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文中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歌从语言、写法到风格、意蕴无不显奇。至此蜀道之难在作者奇妙的笔法中展现在我们面前。
六、吟诵诗文:
9、现在,让我们在深刻的体悟中吟诵这首极尽想象与夸张的“奇之又奇”的千古绝唱——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配乐生读)
10、一曲蜀道难行之悲歌,既有个人之忧情,又有国家之怨情。中国诗坛上最潇洒飘逸、狂放不羁的诗人——李白,他以独特的个性,满怀的抱负,傲岸的反抗,在这里奏一出了最强音。天才极至,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寻,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这首诗语言奇,意境奇,风格奇,意蕴更奇。正可谓“奇景奇语发奇调,千古奇诗耐思量”。我们不仅读李白的诗,还要读更多的经典,让这些优秀人物的文字涵养我们的性灵,让文化的惊魂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着,奔流……
篇27:蜀道难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作品描述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难点重点
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述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历史上,以前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貌的呢?我们这天一齐来学习一下。
2、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如课文注解(1)有人(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人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3、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即唐玄宗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情绪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潦倒的一生。为了便于研究他的创作道路,我们将他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l)读书漫游(42岁以前,701-742)(2)长安三年(42-44岁,742-744)(3)再度漫游(44-55岁,745-755)(4)身经战乱(55-62岁,755-762)。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夜宿山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4、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之后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好处: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5、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资料,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6、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
⑵自由朗读
⑶群众朗读
7、翻译课文。
(1)学生根据注解自行翻译,记下疑难之处。
(2)教师点拨重难点字、词、句。
8、归纳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资料。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明白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好处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能够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能够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此刻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述和抒情直白中。
二、品读课文
1、李白能开篇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先声夺人,那么蜀道到底有何难呢?
读第一段,请找出具体描述“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此刻你我面前。(能够从:传神的词语、表现手法、写作角度等方面点评。)
(给出一个赏析范例)
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前一句运用绝妙的夸张,“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行人出没在星宿之间,山高之状就显现出来,更让人感觉行走的艰难。后一句中透过“抚膺”“长叹”的动作表现出行人的心惊胆战,以及无法继续前行时无助的叹息之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描述与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足见其与世隔绝之久;“地崩山摧壮士死”更见辟路之难;最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世上本没有路,开辟出来了,也便有了路。路有了,但是这路好走吗?神龙至此仍要回转,善飞援之“黄鹤”“猿猱”应对奇绝之蜀道尚且不得过,就反衬人行之更难。
又以“萦岩峦”山之高危,“扪参历井”“抚膺坐长叹”人之无助的神态、动作,正面慨叹。如此行道能不难乎?这一切不仅仅让行人无助,让我们读者也不禁胆战心惊。
让我们在惊心动魄中再读第一自然段,再一次感受作者浓郁的情感和奇妙的笔法。熟读成诵。
(梳理出:隔绝之久--辟路之难--奇绝难行--抚膺叹难)
2、第一段中蜀道之难已至极点,诗人还能怎样写难,你对诗人下文的描述又会有怎样的惊叹呢?
请大家跟着老师读这一段(师大声读,生低声跟读)
透过读,我们初步感受了这一段的描述侧重于意境的营造,请你从语言、手法、意境等角度,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的赏析,然后交流。
(学生品读、鉴赏、交流)
--诗人忧君入蜀,更因深山绝境中有如此之景:一“悲”一“号”,一“啼”一“愁”,于是古木参天,气象森严,凄厉鸟声,回荡其间。丰富的想象,把人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境界,诗人忍不住询问友人何日归还。
“连峰”“枯松”之静,“飞湍”“瀑流”之动相互映衬,雄伟壮阔的群峰,绝壁倒挂的枯松,击崖震响的水石,万壑雷鸣的音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令人闻之色变。这排山倒海的力量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不由生畏。至此对蜀道之难的真切骇人的描述似已到达登峰造极之境。诗人不由质问--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以蜀人口吻劝阻“西游”之人不要来蜀地。
在悲凄中变色,在震响中生畏,让我们再审视这畏途,审读诗人用语之神妙,诗歌意境之奇也尽显眼前。
再读,背诵该段。
3、风光变换,险象环生,在这样惊险的氛围中,我们随诗人的思绪飞往剑阁,生读其地势险要的句子。
这段由地势之险、战祸之烈,忧安居之难,忧朋友之行,劝诫友人早回家,忧国事之艰。
三、鉴赏本诗。
1、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好处?
明确: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构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述。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述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之后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好处的。
2、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恐--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探讨文章的艺术风格。
1、本诗用了超多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构成奔放的语言风格。
2、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构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资料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3、变幻莫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搞笑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貌。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f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f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
五、再次诵读全诗。
六、作业:课外背诵并默写本诗。
篇28:蜀道难教案
共1课时
4蜀道难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潜力培养目标:透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2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构成
3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4教学方法
1、朗读法2、点拨法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4、多媒体影音
5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余光中在诗中这样描述一位诗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同学们明白这是写谁吗?-----李白。(回忆李白)
李白是我国诗坛上最灿烂的一颗星星,他豪迈的气势、飘逸的情怀、洒脱的身影、不羁的灵魂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鲜明的印象。他蔑视权贵,热爱大自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篇。
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这天,我们就透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感受一下李白的浪漫之风。
二、诵读感知
1[活动]生诵读
2[活动]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3[提问]透过透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有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4[活动]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
5[提问]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噫吁��(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证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就应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透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李白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透过语言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请同学们抓住文章的主旋律,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
1.赏析第一小节
(1)[提问]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山势之“高”
(2)[提问]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这一特点?选取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传说故事使诗歌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透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5)[活动]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1)[活动]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透过诵读一齐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述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2)[提问]这两处描述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明确]描述了蜀道的险
(3)[提问]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
[明确]“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f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f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画面此隐彼现,境界阔大;山高,水急,河山壮观,林木荒寂,连峰绝壁,有逼人之势,其气象宏伟,非他人可及。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确实如此。
(4)[活动]生齐读
3.赏析第三小节
[提问]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
[明确]蜀地凶险
[活动]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提问]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明确]雄奇可怖。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奇特的意境
[明确]夸张想象神话传说侧面描述虚写映称。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四、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提问]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请看教材注释①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f(chán)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提问]这三个句子中那些字需要重读?
[明确]何时不可胡为早[活动]分组朗诵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
[明确]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PPT展示)
[小结]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PPT展示)
大诗人李白他的骨子里刻着动荡,宿命中写着流离。李白的行走,是他一生的主题。于是《行路难》诞生了,于是《侠客行》诞生了,于是,《蜀道难》诞生了。跨越千年的时光,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彼岸回望盛唐,回望那个青春豪迈的时代,我们能清晰地看见李白和他的“大诗人”的称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2、择其中任意一题,自我探究后,作报告一篇:《李白·盛唐》;《李白·明月》;《李白·美酒》;《李白·功名》;《李白·人格》
4蜀道难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4蜀道难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余光中在诗中这样描述一位诗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同学们明白这是写谁吗?-----李白。(回忆李白)
李白是我国诗坛上最灿烂的一颗星星,他豪迈的气势、飘逸的情怀、洒脱的身影、不羁的灵魂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鲜明的印象。他蔑视权贵,热爱大自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篇。
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这天,我们就透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感受一下李白的浪漫之风。
二、诵读感知
1[活动]生诵读
2[活动]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3[提问]透过透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有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4[活动]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
5[提问]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噫吁��(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证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就应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透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李白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透过语言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请同学们抓住文章的主旋律,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
1.赏析第一小节
(1)[提问]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山势之“高”
(2)[提问]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这一特点?选取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传说故事使诗歌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透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5)[活动]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1)[活动]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透过诵读一齐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述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2)[提问]这两处描述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明确]描述了蜀道的险
(3)[提问]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
[明确]“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f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f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画面此隐彼现,境界阔大;山高,水急,河山壮观,林木荒寂,连峰绝壁,有逼人之势,其气象宏伟,非他人可及。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确实如此。
(4)[活动]生齐读
3.赏析第三小节
[提问]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
[明确]蜀地凶险
[活动]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提问]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明确]雄奇可怖。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奇特的意境
[明确]夸张想象神话传说侧面描述虚写映称。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四、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提问]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请看教材注释①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f(chán)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提问]这三个句子中那些字需要重读?
[明确]何时不可胡为早[活动]分组朗诵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
[明确]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PPT展示)
[小结]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PPT展示)
大诗人李白他的骨子里刻着动荡,宿命中写着流离。李白的行走,是他一生的主题。于是《行路难》诞生了,于是《侠客行》诞生了,于是,《蜀道难》诞生了。跨越千年的时光,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彼岸回望盛唐,回望那个青春豪迈的时代,我们能清晰地看见李白和他的“大诗人”的称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2、择其中任意一题,自我探究后,作报告一篇:《李白·盛唐》;《李白·明月》;《李白·美酒》;《李白·功名》;《李白·人格》
篇29: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的:
1. 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 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4.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体读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由唐诗的文学地位谈到李白的诗歌的艺术风格,引入本课教学。
二. 回顾李白生平和作品特点。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 预习课文:
1. 听朗读录音。
2. 生字识记:选择读音准确的一项:( B )
A. 噫吁嚱(yixuxi) 鱼凫(fu) 秦塞(se) 萦绕(ying)
B. 石栈(zhan) 猿猱(nao) 扪参(shen) 峥嵘(zhengrong)
C. 抚膺(ying) 巉岩(chan)飞湍(chuan) 咨嗟(zijie)
D. 喧豗(hui) 砯崖(bing) 崔嵬(wei) 吮血(shun)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按节奏断句。(为了纠正错误的断句,可以再次听录音)
4. 这首诗是格律诗还是乐府诗?(乐府诗)
四. 体读第一段:
1. 词义点拨:
①危:高。②于:比。③何:多么。④当:挡。⑤钩连:沟通相连。⑥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⑦度:越过。
2. 诗歌的语言受押韵及平仄限制,词序有所颠倒,让学生指出哪些地方是颠倒的,应如何顺句。
3. 段落解读: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再次朗读课文。
五. 分析体读第二段:
1.词语点拨:
①但:只。②从:跟随。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④去:离。⑤盈:满。⑥倚:靠,。⑦湍:急流。⑧砯:拟声词。
2.段落解读:
(1)“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干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2)“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3.再次朗读课文第二段。
六. 分析体读第三段:
1. 词语点拨:
①夫:人。②当:挡。③匪:同非。④朝……,夕……:互文见义。⑤虽:虽然。⑥长:深深。
2. 段落解读:
(1) “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2)“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二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3. 再次朗读全文。
七. 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 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 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 夸张到极至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 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 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八. 主旨与情感:
教师列出“寓意三说”(见教师用书),学生讨论。
共识:胡震亨的说法。“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
九. 布置作业:
1. 课后练习一—四。
2. 同步练习。
篇30:蜀道难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4.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步骤:
一、诊断预习状况,导入新课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资料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3、自读并讨论全诗基本资料
提问: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资料?(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板书)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
1、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它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2、写剑阁的一段包含哪些资料?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3、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明确)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资料。
四、布置作业:完成自主探究一、二题;抄写课文。
五、教学反思:诗歌朗读占用时间较多。但本课必须要透过朗诵体悟诗歌的雄阔壮丽的意境,非读不足以现其美悟其义。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本课时是以诵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整体感知,以便下节课从资料、表现技巧等方应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4.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上节课要点,指名诵读(配乐)
2、提问: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
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资料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提问:《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
A.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构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资料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B.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C.夸张到极至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D.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E.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4.课堂小结: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构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资料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此刻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提问: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
讨论明确:
①“西当太白有鸟道,能够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Y,�f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课堂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习:
1.本诗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体此刻哪些方面?讨论明确:
第一,表此刻夸张手法的运用上。诗人以“四万八千岁”夸张叙述蜀国亘古闭塞的状况;以黄鹤飞但是,猱猿愁攀援夸张描述蜀道难行;以百步九折夸张山路的曲折盘桓;以“六龙回日”“去天不盈尺”“扪参历井”夸张山峰的高峻。
第二,表此刻民间传说和神话的运用上。诗人以羲和驾六龙载太阳神的神话传说表现蜀道之上壁立千仞的险峻,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蜀道开凿过程中人和自然的斗争,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开天辟地的伟大力量。
第三,表此刻作者丰富的想象上。作者借助神奇的想象:想象六龙回日,想象扪参历井,想象畏途上的凄清感受,使全诗罩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第四,表此刻本诗以散文化句式入诗而构成的不同凡响的节奏和旋律上。
2.这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试举例划分节奏,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
明确:本诗中有许多散文化的诗句,它们的节奏变化多端,例如:①噫吁�剑�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③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④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它们是诗人在描述奇险无比的蜀山蜀水蜀道时,感情的熔岩奔涌而出,不能自已,冲口而出的诗句。这样的散文诗句夹杂其间,显得辞气起伏,荡气回肠,表现了诗人炽热奔放的感情,构成了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
四、作业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五、教学反思:课堂容量太大,拓展鉴赏的步骤其实是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的同时既完成背诵的目标更得到美的陶冶,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畅所欲言。研究性学习的资料只能在下一课时进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蜀道难》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当堂背诵并检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蜀道难》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步骤:
课前诊断,交流作业。
二、研究性学习:
1.本诗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体此刻哪些方面?讨论明确:
第一,表此刻夸张手法的运用上。诗人以“四万八千岁”夸张叙述蜀国亘古闭塞的状况;以黄鹤飞但是,猱猿愁攀援夸张描述蜀道难行;以百步九折夸张山路的曲折盘桓;以“六龙回日”“去天不盈尺”“扪参历井”夸张山峰的高峻。
第二,表此刻民间传说和神话的运用上。诗人以羲和驾六龙载太阳神的神话传说表现蜀道之上壁立千仞的险峻,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蜀道开凿过程中人和自然的斗争,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开天辟地的伟大力量。
第三,表此刻作者丰富的想象上。作者借助神奇的想象:想象六龙回日,想象扪参历井,想象畏途上的凄清感受,使全诗罩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第四,表此刻本诗以散文化句式入诗而构成的不同凡响的节奏和旋律上。
2.这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试举例划分节奏,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
明确:本诗中有许多散文化的诗句,它们的节奏变化多端,例如:①噫吁�剑�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③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④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它们是诗人在描述奇险无比的蜀山蜀水蜀道时,感情的熔岩奔涌而出,不能自已,冲口而出的诗句。这样的散文诗句夹杂其间,显得辞气起伏,荡气回肠,表现了诗人炽热奔放的感情,构成了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
三、朗诵,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四、背诵,同位间相互检查。老师提问默写。
五、布置作业:1、预习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并将它改写为写景抒情散文。
六、教学反思:
《蜀道难》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
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高一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所以这一课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理解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必须深度的理解诗歌。在上学期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加强赏析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潜力,从而为学习这单元的其它诗歌开个好头,也为学习必修四中的宋词打好基础。对于李白,在探究学习中虽有涉及,但预期的作用不是很好,估计是因为时间太仓促学生没有充分把握材料。
篇31:蜀道难教案
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以前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齐朗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提问]写的是哪位诗人?
[明确]李白。这首诗就叫《寻李白》。
[提问]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谈。
[参考]①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十分多。给人感觉十分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十分奔放,倾斜着浪漫主义的激情。李白的有些诗歌在我们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激情。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超多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个性深刻。
[小结]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难》封面。
1.[活动]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另外,把你预习过程当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划下来。
[提问]朗读十分的精彩,听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感到十分的恐惧、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活动]我们先看字词,你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问题?能够提问。
[参考]“扪身历井仰胁息”。解释为“屏住呼吸”,为什么解释为“屏住呼吸”?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友人说明蜀道是很艰险的、路途是险峻的。人们在这种状况下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作者说要屏住呼吸。屏住呼吸和路途的险峻有关系,是害怕。
“乒崖转石万壑雷”的“乒”字:发出很响的声音。
2.下面我问大家几个字词。
多媒体课件展示:
危乎高哉危:和后面的高是反复,同义复用。李白还有诗,“危楼高白尺,手可摘星辰。”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阻挡,挡住。
以手膺坐长叹膺:胸。成语:义愤填膺。
剑阁峥嵘而崔嵬峥嵘:山石突兀、高峻的样貌。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如果。表假设。
3.[提问]大家初读这首诗,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明确]难于上青天。
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在全诗里面反复出现了三次,能够说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一句主旨句。由这个主旨句我们能够基本上把握住这首诗的基本资料和情感,感叹蜀道之难是这首诗的基本资料和情感。为什么作者要感叹蜀道难呢?我们一齐来看课文。
三、具体研习课文
1.赏析第一小节
(1)感悟
[活动]首先看第一小节,先把第一小节自由朗读一遍。找出第一小节中叙述的句子、描述的句子。看看它叙述了哪些资料,又描述了哪些资料。
[活动]请一位同学找叙述的句子。
[明确]叙述的句子: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能够横绝娥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提问]叙述了什么资料?请一位同学概括。
[明确]叙述了蜀道长期闭塞的状况,以及蜀道间重山叠岭的地貌和蜀道的由来。
[小结]交代了蜀道的由来,以及秦蜀之间不通人烟,长期阻隔的状况。
[提问]描述的句子有哪些?请一位同学回答。
[明确]描述的句子: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提问]描述了什么?
[明确]描述了蜀道山势的险峻。
[小结]这些叙述和描述都十分生动。之所以生动,是和诗人那种浪漫主义激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请大家自由朗读其中的句子,选取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参考]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但是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但是去,可见山势的险峻。
[小结]透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但是去或者攀但是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2)诵读
[提问]如果要透过朗读来体现他的这种浪漫主义激情,该怎样表达?
[活动]首先看看叙述的句子。怎样读比较好?请一位同学范读。(生读)
[提问]为什么这样处理?
[参考]“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娥眉颠”是做叙述,就是做了一种铺垫。读得要相对平一点。“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讲了蜀道的由来,这部分是这一段最重要的句子。因为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就就应是介绍了蜀道的由来。语气就应读得比较重。
[活动]全班齐读。从“蚕丛”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提问]下面描述的句子又就应怎样处理呢?为什么?
[参考]下面描述的句子首先就应读得比较缓慢。因为这一段描述蜀道的高和险,让人有一种处身于蜀道之中,可攀而不可及的想法。个性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句更就应读得比较缓慢,让人想象出蜀道有一种盘旋情形。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尚”,猿猱欲度愁攀缘的“愁”就应重读。因为这两个字强调了蜀道的高和险,连黄鹤之飞都过不去。“尚”和“愁”是修饰这两句话的重点。所以当重读。
[点评]师范读纠正。(比较读,①重点强调尚、和愁。②拉长“尚”和“愁”,到两句诗后面略慢,稍轻。)
[活动]让学生比较哪种更好。简说原因。
[明确]第二种。“尚”和“愁”拖长,起到强调两个字的作用。而且语速使人感觉到重点是在“不得过”和“愁攀缘”上面。完全贴合要突出山势的高和险峻这个重点。
[小结]正因为山势险峻,连黄鹤和猿猱都过不去,人当然更过不去。所以有时候要突出一个意思,不仅仅仅是用加重语气的方式。有的时候反而降低声调,读慢一些,更能突出这个词句的含义。
[活动]生齐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小结、提问]这几句表现人难以攀越蜀道的无可奈何之感觉。最后剩下开头的两句话,这两句就应怎样读?
[参考]开头两句读得就应比较有气势。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文出现了三次,是全文的主旨句,读得比较有气势就能够突出全文的这个重点。
[提问]怎样读才能有气势,怎样读?
[参考]语序要缓慢一点。就应抓住重点“难”。(师范读)结构比较紧凑。(生范读)
[明确]就应读快一点,强调“难于上青天”。再重点强调“青天”。因为上蜀道比上青还难。突出蜀道的高。前面两句直抒胸臆的话,最前面三个叹词“噫吁曦”稍微拖长读。(师范读)后面一句“危乎高哉”“呼”和“哉”要读慢一点,突出前面的“危”和“高”。
生范读。
[活动]全体学生齐读。(从开头……难于上青天。)
[点评]难于上青天还就应读得声音高一点。更果断一些,有力一些。充分突出这首诗的主旨。因为一开始它就奠定了这首诗的豪放的基调。我们就应透过朗读把它体现出来。
[活动]生再齐读。
[活动]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活动]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透过诵读一齐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述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②这一段的鉴赏我要交给大家,请大家先选取其中一处改写成散文并体现出这首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不要扩展,只在原先的基础上稍做拓宽就能够了,并且要能体现出他浪漫主义的风格。)
③(几分钟后),先将写的东西在四人小组里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举出一名写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改写参考一]只见在那个沧桑的千年古树上,一只单薄的鸟儿站在最单薄的那根树枝上用劲啼叫,仿佛心中充满哀怨。成对的鸟儿一前一后穿梭在林子里,好不自在。一片的空山寂寥、肃静,只听见杜鹃在夜色中啼血。
[改写参考二]连绵的山峰高大险峻,仿佛耸入云霄。一棵枯松倚挂在悬崖上,似乎即将跌进深谷。湍急的流水与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的瀑布像是在互相较量。它们使出最大力气撞击山崖。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改写参考三]只见鸟儿在高高的古树上悲哀的鸣叫着,雌鸟紧跟着雄鸟在林间盘旋。又听见杜鹃在朦胧的月光下悲哀的鸣叫,似乎在为空无一人的山峰悲鸣。
[改写参考四]接连不断的山峦直耸入天,在夜色中更显得可怖,崖边的几棵松树机警地挂在绝壁边,鬼魅而妖冶。奔腾的激流与瀑布相撞,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冲击着山崖,一块块碎石沿着几乎垂直的崖面滚入了涛涛的江水中,转眼便不见了。
其他同学评一下,哪个同学改得最好,为什么?请两位同学。]
[点评]第一处描述营造的是让人惊恐,十分凄凉的氛围。第一段写好不自在,和原文的意境不相切合。改写不仅仅仅是扩展、想象就能够了,还要忠于原文。
[提问]这一段如何透过朗读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首先看第二段,描述有两部分,这两部分描述处理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不相同,因为第一段是讲“悲鸟”和“子规”,体现了一种比较悲凉的气氛。就应读得稍微慢一点。显得气氛比较悲凉一些。下面一句描述的是山势的险要和情景的可怖,要读得快一点,气势要稍大。使人能体会到险要的感觉。
[活动]生示范读。(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万壑雷”。)
[点评]第二处读得快一些。语调再加重一些更好。
[活动]全班学生齐读这两处描述。(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
[提问]这段里面还有几个抒情的句子,就应怎样念?
[明确]这段里的抒情句念得表示出对朋友的担心,劝告他不要去蜀地的感情要表现出来。
[活动]齐读。把它和两个写景的句子和在一齐。(从“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赏析第三小节
[提问]第三段的句式和前两段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两段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好处:与前两段构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也反映出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小结]由此可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不仅仅仅体此刻诗歌的资料上,还体此刻诗歌的语言上。语言上灵活多变,句式参差不齐,自如地表达诗人的情感,这也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一种特征。
[提问]一齐来看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的韵脚有什么变化?首先把压韵的字找出来。
[明确]第一个:开、豺压ai韵。
第二个:麻、家压a韵
第三个:嗟
[小结]前面几段,第一段和第二段韵脚的变化比较少,基本上比较一致基本上是压an韵。第三段韵脚变化一共发生了三次。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第三段主要讲的资料是感叹蜀中战祸之烈。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韵脚多变也就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换句话来说,就是作者强烈的情感透过韵脚的变化表现出来了。
[小结]由这两个问题,我们能够明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是章法灵活多变。
[提问]第三段四字句比较多,这些四字句就应怎样读?
四字句就应读得节奏比较快一点。因为它表现出蜀地战祸比较多,他更期望朋友不要去那些地方,是他一种比较真心诚意和确实期望这样的劝戒。就应读得比较快、坚定一些。
四字句节奏短促而有力,读时两字一顿,要稍快一点。
[活动]齐读(从“剑阁峥嵘而崔嵬”……“侧身西望长咨嗟”。)
[提问]这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来突出、咏叹蜀道之难的呢?
[明确]第二段咏叹蜀道之险。第三段突出蜀道经常发生战乱。突出蜀地之乱。
多媒体课件展示:
叹蜀道之高(第一段)
蜀道难叹蜀道之险(第二段)
叹蜀中战祸之烈(第三段)
透过一个咏叹句反复出现,使得咏叹的感情逐步加深。
多媒体课件展示:
前人对蜀道难的高度评价:
逼真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沈德潜《唐诗别裁》
《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也
——殷番《河岳英灵集》
首二句以叹词开其端,末二句以叹词结其尾,首尾相应,关键之缜密也。白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
——朱谏《李诗选注》
[活动]这些是前人对《蜀道难》的评价,我想请一部分同学对这篇课文也来评点一番。用很精简的一句话。把你阅读的感受、理解都能够写出来。其他同学也思考,在书上写一下。
[参考]①感情豪放,笔法飘逸。
②气势雄伟,引人入胜。
③句不拘长短、声不拘高下、韵不拘同异、笔随兴至、自然真切。
④文句参差、笔意纵横。如天马星空,非太白不能为也。
[小结]1.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1)李白的诗具有十分强烈的思想感情。
(2)鲜明的个性。
(3)具有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并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奇丽惊人的幻想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抒发完美的理想愿望和强烈的感情。
(4)结构上跳跃多变。
(5)风格多样,但以雄奇、飘逸为主。语言热情奔放,而又清新自然。
2.[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鉴赏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特点。至于这首诗的资料,比如说它的主旨,他的写作的目的,甚至写作的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我期望大家在下课以后能够多去翻阅一下这方面的资料,构成自己的看法。
[活动]齐读课文。全国优质课教学录象整理
篇32: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4.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体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由唐诗的文学地位谈到李白的诗歌的艺术风格,引入本课教学。
二.回顾李白生平和作品特点。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U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此刻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体读第一段:
1.词义点拨:
①危:高。②于:比。③何:多么。④当:挡。⑤钩连:沟通相连。⑥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⑦度:越过。
诗歌的语言受押韵及平仄限制,词序有所颠倒,让学生指出哪些地方是颠倒的,应如何顺句。
2.段落解读:
(1)“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证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证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四.分析体读第二段:
1.词语点拨:
①但:只。②从:跟随。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④去:离。⑤盈:满。⑥倚:靠,。⑦湍:急流。⑧�f:拟声词。
2.段落解读:
(1)“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那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能够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干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2)“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资料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五.分析体读第三段:
1.词语点拨:
①夫:人。②当:挡。③匪:同非。④朝……,夕……:互文见义。⑤虽:虽然。⑥长:深深。
2.段落解读:
“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证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能够久居蜀地。
(2)“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二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六.再次朗读全文。
七.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构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资料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八.分析文章的主旨与情感:
教师列出“寓意三说”(见教师用书),学生讨论。
共识:胡震亨的说法。“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
九.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同步练习。
篇33: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诗歌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这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资料: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三、阅读课文
1、自由诵读;2、提名朗读;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疏通字词
五、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资料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资料?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
(nán)安居之难
六、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2、本诗是近体诗吗?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回顾上节课资料,将上节课板书资料继续板书下来。
2、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述,是在告戒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就应说,诗人的预言之后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主义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诗人十分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能够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期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2、侧面映衬:黄鹤……;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难
(nán)安居之难(nàn)
浪漫主义的现实情结
篇34: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潜力培养目标:透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样构成的?(盘古开天辟地)但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构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以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PPT展示)
唐代的诗评家殷�[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这天,我们就透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PPT展示)
1、范读
2、学生诵读
3、透过透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雄浑、豪放(PPT展示)
4、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PPT展示)
5、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噫吁��(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翻译成四川话怎样讲?从抒情手法上讲是什么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使用了什么手法?这句放在开头起什么作用?这句排空而来,劈空而落,我们读的时候能不能拖很长?下面我们用金刚大力般的声音来读,让它响彻云霄。(齐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朱颜”什么意思?为何脸色都变了?下面让我们读出害怕的情态。怎样读?颤音,声音要低沉一点。(女生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长咨嗟”什么意思?看来诗歌到了最后,诗人吸取了复杂的情感,化为一句长长的叹息。既然是长叹息,那我们声音该怎样样?拖长。(男生读)
[小结]透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PPT展示)李白的这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透过语言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请同学们自己读这首诗歌,边读边品,说说哪些描述的句子它个性能体现“蜀道难”?请同学们关注一下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句中哪些词语个性传神?又是透过哪个方面表现“蜀道难”的?
(一)品读精彩句子
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写出了蜀道开辟之难,写出了古代人民劈山架路的悲壮业绩,而且这句话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用叙述语调来读,可读得壮烈一些。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写出了山势之高、万仞之深。注意读出山高水急之势。
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复杂的特点。读的时候声音就应拖长。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但是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但是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透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但是去或者攀但是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愁”运用了拟人,十分生动。读的时候,“尚不得过”“愁攀缘”能够透过重读和停顿来加强。
5、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透过摹写旅者的动作、神情侧面写蜀道的高: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神情惶悚之状如在眼前。搞笑的是:旅者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貌,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诵读时应读出紧张与无奈之情。
6、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给人以孤寂苍凉之感,侧面烘托了蜀道之难。“悲”“愁”运用了拟人手法。读出孤寂苍凉之感。
7、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f崖转石万壑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从那些角度写景?(有远有近,有静有动,有视觉有听觉)为什么要写水呢,明明是写蜀道难啊?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f崖转石,都会危及旅者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8.第三小节写的是蜀道上的什么?
“朝”和“夕”放在一齐有什么意味?(比如“朝令夕改”“朝济而夕设版焉”)“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给你以什么感受?(十分凶险,一刻也不得安宁,诚惶诚恐)那我们的语速就应怎样样?请用加快的语速读出紧张感。
(二)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雄奇可怖(PPT展示)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奇特的意境
(三)同样是写蜀道,我们看三秦民谣怎样写的: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三秦民谣》)(PPT展示)武功县的太白山很高,离天只有三百尺。孤云、两角二山,离天只有手一拳那么近。山高水急的子午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蛇盘、鸟栊两座山,山势曲折险峻,高耸接天。
同样是写蜀道,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首民谣和李白的事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好不同之处?相同:夸张不同:想象神话传说侧面描述虚写映称
[小结]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加上李白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手法多样就营造了奇特意境。奔放的激情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PPT展示)
四、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一)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请看教材注释①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f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PPT展示)
这三个句子中那些字需要重读?
何时不可胡为早
分组朗诵这三句话
(二)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
写作背景(PPT展示)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小节讨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PPT展示)
[小结]李白是在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PPT展示)
推选一位同学来诵读全文
结束语:
李白透过这首诗给我们传达了一副诗人的心肠。我们发现,在我们读李白的时候读得是那样地动情与动容。我们不仅仅要读李白,我们还要读更多的经典,让这些优秀的人物来涵养我们的性灵,为我们的心灵补钙。老师期望同学们不仅仅要学会品读诗歌,更要在品读诗歌中体悟人生。
这首诗意境奇、风格奇,它的意蕴它的写作意图也是传颂千年的难解之谜,能够说意蕴也是奇特的。齐读这句话:“奇景奇语发奇调,千古奇诗耐思量。”(PPT展示)
感谢山水激活了李白的灵感,感谢李白激活了同学们的赏美之心,感谢同学们激活了这天的课堂!
篇35: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提高学生的鉴赏潜力。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导入新课。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这天,我们一齐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解题。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之后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好处: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能够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资料,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
①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
③范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诵读提示
A.“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证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B.“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证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D.“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那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能够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E.“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资料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F.“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就应得顿挫有力,证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能够久居蜀地。
G.“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H.“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⑵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述,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
这是从历史上蜀道的来历、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叹高)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
从蜀道度越之难;道上环境凄清,极写现实山势高险(叹险)
③“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
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写蜀中战祸之烈(叹战祸之烈)
(解说: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但在这种层次的划分上,不可拘泥于一种,比如传统的分法和我们课本的分法就不一样。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应大力支持。)
(3)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构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资料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资料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资料的作用。
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⑵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⑶全诗最后一段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好处?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构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述。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述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之后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好处的。
3、欣赏品味
①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②找出文中在语言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③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示例一:“连峰去天不盈尺……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述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之后平缓的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述,简直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风光变幻,险象丛生。
示例二:“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的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的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的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构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而后描述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也对于表现他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啸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鉴赏要点
句式上
本诗用了超多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碱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构成极长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述蜀中的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结构。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构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资料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意境。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此刻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能够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手法上。
变幻莫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搞笑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貌。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f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f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情感基调上。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述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述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4、课堂小结: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篇36: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
2、了解七言诗、乐府诗、歌行题等文体常识。
3、领会诗歌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提高诗歌欣赏潜力。
4、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背诵全诗。
5、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意境、风格、章法、气象和基调等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对诗歌主旨及寓意的理解、探讨、评析。
教学方法合作与探究
学法指导诵读
教具(资料)多媒体、图片
板书设计一叹蜀道高而难行——去之难
二叹蜀道险而可畏——境之凄清险恶
三叹蜀道战祸之烈(防)——居之难
以夸张的语调点出主题,奠定雄放的基调;资料层层深入,有一唱三叹之效
作业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诗歌大家酒会想到唐诗,说到唐诗大家就会想到李白。请大家跟我一齐回忆背诵高二学过的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通篇记述梦境中的山水。作者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中,李白抖去凡世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下黄泉。他的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畅游。这天,我们一齐来读读他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蜀道上的奇丽险峻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简介蜀道,图片、音乐欣赏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栈道为无路可通之处,人工凿壁插以木枋,上铺木板而成的古代悬空通道。远望仿佛悬空小阁,故称栈阁。充分反映了古蜀道之险绝艰难与古人坚韧顽强的毅力。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那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
三、听录音朗读
听其声、悟其情
四、诗题解说: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资料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从诗的资料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而作。诗歌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的意图很可能是严防野心家发难。
五、字词
噫吁��yīxūxī鱼凫fú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ménshēn
抚膺yīng�fchán岩号háo古木飞湍tuān喧�Yhuī
�fPīng崖峥嵘zhēngróng吮shǔn血崔巍cuīwéi咨嗟zījiē
六、赏析课文
(一)诵读
1、噫吁�剑�/危乎/高哉!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5、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二)指出划线字的好处。
1、尚
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②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③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2、危
①危乎高哉高
②危如累卵危险
③正襟危坐正,端正
④上屋骑危屋脊
3、去
①连峰去天不盈尺距,距离
②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③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④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三)指出划线字的好处和用法。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f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应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Y急流
16.�f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四)整体把握
1、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一开篇“噫吁�剑�危乎高哉!”便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诗歌主要在咏叹什么请找出诗歌的主旨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此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含义有什么不同?作用如何
一叹蜀道高而难行——去之难
二叹蜀道险而可畏——境之凄清险恶
三叹蜀道战祸之烈(防)——居之难
以夸张的语调点出主题,奠定雄放的基调;资料层层深入,有一唱三叹之效
(五)诗歌解读: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风格
1、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蜀道的来历——长期闭塞、重山叠岭、五丁开山——历史悠久
表现人与自然间的斗争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1)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2)开辟蜀道的艰难
2、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是“点”,即青泥岭的状况,是细节描述。
(2)想象和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以虚衬实,夸张地写出了蜀道之高危;“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说蜀道的高危难行。
3、诗人给这个蜀道“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读第2段)
(1)“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渲染了悲凉凄清的气氛,写出了旅途的孤寂可怕。
(2)“连峰去日不盈尺万壑雷“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诗人用夸张的手法,由静而动,写蜀道山水险恶,让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4、诗歌最后一段写了哪几方面的资料?联系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1)极言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
(2)杀人如麻的残酷现象。
(3)劝友人早还家。
意图:要严防野心家据此造反(发难),搞地方割据。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构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述。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述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六)全诗的结构总结
七、诗歌小结
1、一个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两处用典: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语出汉代杨雄的《蜀王本纪》)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语出晋代张载的《剑阁铭》)
3、三种主要情感:①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②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③表达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4、四种主要的写作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开辟之难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度越之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夸张渲染:“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安居之难
八、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2、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写诗人在政治上遭遇艰难时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用心浪漫主义的情调。
篇37:蜀道难 教案
蜀道难 教案
三维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 凫 猱 扪 膺 �f 嵬 2.关键字词: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P崖转石万壑雷:�P,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抽查。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接下来自由背诵) 附:板书设计 七、教后反思: 本课以诵读带动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课堂上学生跟著名家朗读,颇有感觉,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理解文章确实非常有效。而对于诗歌中的那种描写,讲的时候觉得似乎无法驾驭,比较沉闷于是另一个班尝试让学生讲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然后老师再点拨,学生调动起来了。篇38: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
2.了解七言诗、乐府诗、歌行题等文体常识。
3.领会诗歌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4.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背诵全诗。
5.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意境、风格、章法、气象和基调等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对诗歌主旨及寓意的理解、探讨、评析。
【教学方法】
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诗歌大家酒会想到唐诗,说到唐诗大家就会想到李白。请大家跟我一起回忆背诵高二学过的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通篇记述梦境中的山水。作者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中,李白抖去凡世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下黄泉。他的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畅游。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蜀道上的奇丽险峻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简介蜀道,图片、音乐欣赏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栈道为无路可通之处,人工凿壁插以木枋,上铺木板而成的古代悬空通道。远望仿佛悬空小阁,故称栈阁。充分反映了古蜀道之险绝艰难与古人坚韧顽强的毅力。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
三、听录音朗读
听其声、悟其情
四、诗题解说: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而作。诗歌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的意图很可能是严防野心家发难。
五、字词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ménshēn
抚膺yīng,巉chán,岩号háo,古木飞湍tuān,喧豗huī
砯Pīng,崖峥嵘zhēngróng,吮shǔn,血崔巍cuīwéi,咨嗟zījiē
六、赏析课文
(一)诵读
1.噫吁嚱,/危乎/高哉!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5.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二)指出字的意义。
1.尚
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②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③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2.危
①危乎高哉高
②危如累卵危险
③正襟危坐正,端正
④上屋骑危屋脊
3.去
①连峰去天不盈尺距,距离
②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③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④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三)指出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四)整体把握
1.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一开篇“噫吁嚱,危乎高哉!”便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诗歌主要在咏叹什么?请找出诗歌的主旨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此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含义有什么不同?作用如何?
一叹蜀道高而难行——去之难
二叹蜀道险而可畏——境之凄清险恶
三叹蜀道战祸之烈(防)——居之难
以夸张的语调点出主题,奠定雄放的基调;内容层层深入,有一唱三叹之效
(五)诗歌解读: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风格
1.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蜀道的来历——长期闭塞、重山叠岭、五丁开山——历史悠久
表现人与自然间的斗争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1)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2)开辟蜀道的艰难
2.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是细节描写。
(2)想象和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以虚衬实,夸张地写出了蜀道之高危;“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说蜀道的高危难行。
3.诗人给这个蜀道“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读第2段)
(1)“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渲染了悲凉凄清的气氛,写出了旅途的孤寂可怕。
(2)“连峰去日不盈尺……万壑雷“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诗人用夸张的手法,由静而动,写蜀道山水险恶,让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4.诗歌最后一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联系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1)极言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
(2)杀人如麻的残酷现象。
(3)劝友人早还家。
意图:要严防野心家据此造反(发难),搞地方割据。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六)全诗的结构总结
七、诗歌小结
1.一个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两处用典: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语出汉代杨雄的《蜀王本纪》)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语出晋代张载的《剑阁铭》)
3.三种主要情感:①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②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③表达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4.四种主要的写作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开辟之难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度越之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夸张渲染:“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安居之难
八、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2)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篇39:蜀道难教案
【文本解读】
《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素养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平生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2.相关背景
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在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后来的“安史之乱”足见诗人政治预见的正确。
3.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蜀道,蜀地的道路。难nán,艰难。﹙进入﹚蜀地的道路艰难(难行)。
4.了解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主要是指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表现在诗题上,有歌、行、引、吟等体裁。《蜀道难》就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凫(fú)栈(zhàn)猱(náo)
扪参(ménshēn)峥嵘(zhēnɡrónɡ)巉(chán)湍(tuān)
咨嗟(zījiē)豗(huī)砯(pīnɡ)崔嵬(cuīwéi)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何:多么。
②当:对着,向着。
③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④扪:用手摸。
⑤膺:胸。
⑥坐:徒,空。
⑦但见:只听见。
⑧喧豗: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⑨砯崖:水撞石之声。
⑩胡为:为什么。
9322;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9323;咨嗟:叹息。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梳理脉络
明确第一段:先总写蜀道之难,然后写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最后写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蜀道之险。
第三段:蜀中战祸之烈。
【思考2】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思考3】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之难(雄奇险峻)的?
明确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②侧面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③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④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蜀道上空寂悲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
【思考4】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思考5】主旨句三次出现,所在位置和具体内容都有变化,体会这三句话的具体作用。
明确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行,把诗歌推向高峰。
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思考6】“蜀道难”本来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心理感受,李白却描绘得非常动人。那么,你认为李白是如何把这一难述感受描绘得如此生动的呢?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示例)(1)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诗中描写的事物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
(3)诗歌句式灵活,形式多变。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思考7】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观点一:此诗即事成篇,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表达对友人的担忧和关心。
观点二:表面写蜀道的艰难,实则写仕途坎坷,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观点三:写蜀道艰难,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思考8】对比与思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问题: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四、明晰主旨
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拓展阅读
李白与宇宙处于平等的地位,他是它的朋友。也可以说李白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他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这种感觉又因贺知章对他的称呼(谪仙人)而强化了,这种气魄和感觉,以及由此形成的境界是前人的诗里从未有过的,当屈原以其《九歌》对诸神顶礼膜拜的时候,他不过是匍匐于地上的一个微小的生灵。当曹操“东临碣石”,歌咏那吞吐日月之大海时,他不过是宇宙的礼赞者。至于南朝以山水诗著称的“二谢”,他们笔下就只有山容水态而已。隋唐以来出现了王维、孟浩然这样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他们的境界不过是清远静谧。只有李白才开拓出一种全新的境界,即宇宙境界。
李白的宇宙境界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他往往是从大处把握对象,得其神气略其形色,李白似乎常常是站在高处鸟瞰世界,能看到大景观,得到大气象,其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就正好说明了他自己常取的视角。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些诗句都是因宏观的视角而形成宏伟的境界。如果以杜甫、孟浩然与李白比较,李白的这个特点就更显然了。杜甫以体贴入微笔触细腻而见长,他能刻画别人看不到的景物内层的涟漪,表现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细微波动。孟浩然的特点是淡。他的心情是淡的,他的笔墨也是淡的,“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他的诗如一杯清茶、一缕清烟、一片月光、一丝云影。对他们我不想有所轩轾,只是想指出,孟浩然的境界是世外境界,杜甫的境界是人生境界,而李白的境界则是宇宙境界。
其次,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人他有火一般热烈的感情,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家庭、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在他的诗里几乎没有地位。李白看重友谊,他写过许多热情洋溢的赠友诗,其中有的诗句足以永远暖人心房,诸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但他的诗集里很少有两首以上同赠一人的。杜甫有十一首诗赠他或怀念他,但他只有一首调侃诗给杜甫。他比杜甫年长十一岁,杜甫近乎他的后辈,这也许有点关系,可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那洒脱的气质。对于一个自视可与宇宙等量的人,这情形并不奇怪。
第三,最重要的是李白既然感到自己与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必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必因某种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李白既然可与宇宙等量,当然也就可与帝王齐观,而视权贵如草芥了。李白虽欲跻身于庙堂,但并不肯为此而折腰。他虽曾因玄宗的幸遇而自鸣得意,也曾偶尔写过几首干谒之作,但总的看来他是坚持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态度。李白目无权贵,但对苍生百姓却是亲切的。且看《宿五松山下媪家》,“……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对五松山下这位荀老太太,李白是何等谦逊、何等体贴。而这与笑傲王侯的那个人正是同一个李白!李白的伟大与可爱于此可见,这首诗的境界看似平凡,其实是极其宏伟的。倘若没有一个宽广的胸襟,怎能写出这样的诗歌?这首诗从另一方面展现了李白的不凡境界。
(选自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节)
六、素材积累—李白名句
1.一水牵愁万里长。
2.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4.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5.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
9.绵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1.吾观自古贤达人,成功不退皆殒身。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篇40:蜀道难教案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简介作者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三.写作背景:(见创新)P30
四.整体感知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五、朗读课文、正音。
1、听录音2、请学生注音
3、学生齐读《蜀道难》
六.分析欣赏诗歌的内容。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文章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3.赏析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第一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 “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
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二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5、学习第三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6、小结: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用意不一样:
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创新P29)(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6.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吧。
篇41:蜀道难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3、通过诵读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雄奇险峻的写法;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学习重难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走进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古乐府诗,是不同于近体诗的一种杂言诗,形式灵活,节奏多变化。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3、课前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噫(yī)吁(xū)嚱(xī)鱼凫(fú)秦塞(sài)石栈(zhàn)猿猱(náo)
萦(yíng)岩峦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抚膺(yīng)巉(chán)岩号(háo)古木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zhuàn)石万壑(hè)雷嗟(jiē)胡为(wèi)峥(zhēng)嵘(róng)崔嵬(wéi)吮(shǔn)血(xuè)飞湍瀑流(tuan)凋朱颜(diao)咨(zī)嗟(jiē)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危乎高哉(高)横绝峨眉巅(穿越)六龙回日(迂回,绕道)
猿猱欲度(翻越)悲鸟号古木(鸣叫)胡为乎来哉(为什么)
去天不盈尺(距离)(满)所守或匪亲(倘若)(通“非”,不是)
(3)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C)
A、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B、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C、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明确:“也”在句中表停顿。正确朗读节奏: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二、诵读全诗,把握主旋律,感知诗歌风格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全诗风格
2、学生朗诵,自主感悟诗歌风格
3、教师指导——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
问:主旋律是哪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指导: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这“三叹”之中,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雄浑豪放、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合作探究,研读全诗
1、赏析第一节
(1)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
(2)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
明确: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此句在表现手法上,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3)教师小结,学生齐读第一节,再次感受蜀道之“高”以及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活动]学生再齐读第一节,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节
(1)第二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明确:①“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②“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
(2)这两处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明确:描写了蜀道的险。
(3)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表现手法)
明确:①“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作者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②“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此处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教师小结,学生齐读第二节,再次感受蜀道之“险”。
3、赏析第三节
(1)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
明确:蜀中战祸之烈。“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可见蜀地凶险。
(2)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雄奇可怖——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奇特的意境。
4、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5、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叹。
四、深度探究意蕴之奇
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诗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节讨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外之意?
明确: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①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②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小结]李白是在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
五、学习小结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六、课后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
A、危乎高哉乎,疑问语气词,吗B、开国何茫然茫然,迷惘的样子
C、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D、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因为
(明确:A、乎,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B、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D、坐,动词,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A)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②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③西当太白有鸟道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明确:①和②中的“回”均为“迂回”;③中的“当”为“遮挡,阻挡”之意④中的“当”为“把守”之意)
3、以下句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B)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③黄鹤之飞尚不得④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D、②∕①③④
(明确:①③主谓间助词,②④结构助词,的)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译:西面有太白山挡住了入蜀的道路,只有鸟儿飞行的路径,也只有鸟儿能够飞越峨眉山的顶峰。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译:青泥岭道路曲折,百步之内就有许多的弯路绕着山崖转。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译:群山高峻,行人伸手就可以摸到天上的星星,甚至要在它们中间穿过,仰头望天使人紧张得连气也不敢出,用手抚摸着胸口坐在地上长长地叹息。
全文翻译:
噫(yī)吁(xū)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译: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
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问君西游何(几)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zhuàn)石万壑(hè)雷。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wèi)乎来哉?
译:“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剑阁峥(zhēng)嵘(róng)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xuè),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
译: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篇42:《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范例
《蜀道难》是李白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如何设计一份《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大家知道是哪位诗人吗?是的,他就是李白。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床前明月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曾经有人认为,李白所做的诗歌都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创作的,是酒引出了他的诗意。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吗?还是另有玄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蜀道难》,对他进行一番彻底地了解。
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四、听名家范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诗
五、课文讲解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2.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①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②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③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3.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4.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篇43:《蜀道难》教案
叹蜀道之高(高险)
蜀道的来历
蜀道的高峻
蜀道自古难行
叹蜀道之险(惊险)
景物凄清
山水险恶
蜀道自古可畏(劝阻友人)
叹战祸之烈(凶险)
剑阁险要
惨象环生
早还家
(告诫友人)
【艺术赏析】
1、将神话传说、想象和艺术夸张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如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的神话传说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用人行青泥岭上扪参历井的想象写出青泥岭的困危之状。用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的夸张写出人行走难上加难。用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景物来写游蜀者的羁旅愁思。
2、章法上,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现: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尤其,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
3、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个性: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杂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八言,随心所欲,穷极变化。语言或匀称对偶(上、下),或散漫舒展(第一句),或精炼凝重(但见、又闻),或通俗轻快(嗟尔)。摆脱了一般诗歌中节奏统一板滞的现象,造成了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的美感和韵味。
篇44:《蜀道难》教案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篇45:《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
二、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一)、《蜀道难》解题:
《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三)、朗读指导:
1、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
2、提问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PPT展示)
3、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学生再读。
(四)、问题研讨:
1、《蜀道难》为乐府旧题,本为写行旅之艰难。李白作为唐人再写旧题,是简单的再重复还是另有创新之处?
李白诗歌的最高建树就是乐府旧题诗歌的创作。我们能借助于本诗的学习,以了解李白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乐府旧题诗的继承和创新?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让学生结合初高中以来所学过的乐府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3.成果展示:
4、教师总结:
第一处创新:句法的推陈出新。
乐府诗歌,尤其是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杂言体。大量使用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奔放的语言风格。这是继承了楚辞和汉乐府的传统,加以推陈出新。句式的创新,有利于情感抒发的自由和变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灵魂。(PPT展示:)
第 二 课 时
三、再读文本,浅探主旨。
(五)、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
(六)本诗内容主旨浅探。
1、教师提问:本诗题为“蜀道难”,此道到底有多难?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艰难表达淋漓?
诗人运用比喻和反复手法,直接抒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教师提问:蜀道之难的具体体现为哪两个关键字?
高、险
3、学生小组合作,从高、险两个方面分析本诗内容。
4、教师指导总结: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PPT展示:)
5、教师提问:本诗主要写蜀道之高险,目的何在?只是单纯的以写景为目的还是另有他意?
6、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谈谈看法。
7、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与学生“剥皮抽筋”读法。
让学生划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并组成一诗。
8、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
● 噫吁戏!危乎高哉!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问君西游何时还?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歌主旨:赠别友人入蜀,对友人去蜀地的忧虑和惜别之情。
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9、教师总结:
第二处创新:主题的现实意义。
本诗虽是引用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依照传统的题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有着针对现实的主题。
四、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等,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组织负责。
(此课后作业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
板书设计: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
篇46:《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不妨看看人教版高一上《蜀道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 …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 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诵读课文,消灭生字词等障碍。
①学生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
③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内容与形式的总理。
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层。这是从历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
“上有六龙会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为第二层,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蜀道度越之难。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各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又与开头的“噫吁巇,危乎高哉“一句照应,显得意味深长。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现结束了全诗,将“蜀道难”的内容概括无余,使读者兴无穷之叹。
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复出现,不仅在诗的结构上起着统摄、钩连、总括的作用,而且对全诗的咏叹基调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了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凤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3、欣赏品味。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 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4赏析诗句:
(1)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2)“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5、课堂训练。
(1)阅读课文,经自由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三。
(2)背诵这首诗。
6、课堂小结: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开篇: 主旨句一见
一叹 高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高峻
二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 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篇47:《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1.作者生平。
注:学生虽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师应梳理作者信息,让学生对李白的认知成系统。
2.创作背景。
注:可结合唐代文人壮游天下以求功名为大背景,特别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时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贺知章对《蜀道难》的赏识。
(三)乐府诗和乐府古题
1.乐府诗相关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2.乐府古题常识。
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即“拟古乐府”。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设计意图】虽然必修二中学习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乐府古题《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注: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字词读音、句式停顿、情感基调。
(2)学生齐读。
注:在学生齐读之前,教师应结合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2.细读文本,梳理文句(重点)。
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按字句段的顺序进行,类似于文言文的串讲,但不等同于串讲,在把诗句分离之后,要有句段的整体观。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写内容和写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适当的点拨,原因是《蜀道难》里的词藻比较新奇丰富,意象和技巧运用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也是为下文问题探究作铺垫。
3.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参考要点: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注:一咏三叹是本诗的行文特点,也是让学生宏观把握诗歌的线索,结合第一部分的整体感知,通过此小题检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参考要点: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应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要点: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这是主要的艺术特色,在学生回答后,需要老师点拨和补充,学生如果体会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A.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C.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D.“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有关主旨的争议应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所了解,但应提醒学生注意主旨的理解应有理有据于文本,不可牵强附会。)
【设计意图】古典诗歌解读应以文本为本位,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引导分层分析诗句,将诗歌压缩的内容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础和前提,体会诗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细读,所以在“细读文本”部分重点是梳理字句,析词解句是诗歌解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跃性地选取应试性的考点讲解,而是注重发掘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会读诗,读懂诗,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感知”到“文本细读”再到“问题探究”,三个模块重视的是基础,能力层级是提升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诗的方法。
4.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可以欣赏不同的名家朗诵视频,帮助自己理解。
【设计意图】李白作品,浑如天成,不可节解,所以要多多诵读,进行整体观照。通过反复诵读、美读,当能更好地领会这首诗的妙处。
七、课后作业
1.《行路难》(其一)与《蜀道难》写作时间接近,请结合你对这两首诗写作目的的理解,对比分析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情感状态。
2.读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说说它与李白《蜀道难》的写作重点和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潮阳章烟墨,去京路八千。
吏部有大功,得罪斥守藩。
朝冲江雾行,夜枕江涛眠。
蛟蜃作怪变,时时攀船舷。
鱼龙吐火焰,往往出波间。
故为相恐怖,倏忽千万端。
道在安可劫,处之自晏然。
我乏尺寸効,月食二万钱,
自清西南来,此行非竄迁。
蜀山险可升,蜀道高可缘。
上无岚气蒸,下无波涛翻。
步觉阁道稳,身履剑门安。
惟怀史部节,不知蜀道难。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比较阅读,仍是做整体观照。
篇48:《蜀道难》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过程】
一、请您欣赏
PPT展示画面,引入本文教学(PPT展示)
二、写作年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
研究者认为李白十六岁创作《蜀道难》 东方网03年9月3日消息:四川平武县学者曾维益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成名作《蜀道难》的时间是在其20岁之前,而且该诗作于古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三、经典评论(PPT展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千古一诗人—-----杜荀鹤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四、走进新课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2、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3、听读全诗 注意读音(PPT展示,播放录音)
噫吁戏(yī xū xī) 鱼凫(yú fú) 猿猱(náo)
(mén)参(shēn)历井膺(yīng)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pīng)崖 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 咨嗟(zījiē)
五、讨论分析(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并思考)
1: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险要,想杀人惨景——叹蜀道的高峻、艰险、可畏。
2: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之要。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3: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高峻?(PPT展示)
4:诗作是如何表现蜀道的险?
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5:诗歌对蜀道之要是如何表现的?
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要 所守 化为狼与豺
杀人如麻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别人都说此段有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的意图,“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这样理解可能有些道理,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但我以为如果诗人真有此意的话他绝对不会如此小气,所以我认为诗人的重点就是为了表现蜀道之难的。
六、能力提升
1: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2: 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PPT展示)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 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之要,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七、全诗总结(PPT展示)
篇49:《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方法指导示范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二、朗读
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
师生探讨朗读
师生探讨朗读
1.“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诗歌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作业布置
背诵《蜀道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
二、鉴赏诗歌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三、鉴赏诗歌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鉴赏诗歌基调
四、小结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五、作业布置
1.找出诗歌中的典故。
2.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二、背诵课文
1.集体背诵。
2.个别背诵。
三、自由发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四、拓展深化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课堂小结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五、作业
课后完成黄皮书
附1: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篇50:《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李白的生平、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二、体会作品本身所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美丽的诗歌语言及其深刻的含义。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其作品内容含量之大、艺术特色之奇妙为历代评论家所称道,然而无论对其创作目的的认识,还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又使历代评论者仁者见仁,众说不一。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应该要求学生对作品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拿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切实达到提高独立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可以按照下列思路进行:课前预习(自学:通过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疏通诗歌大意,提出问题)→课上分组讨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课下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并提自己新的见解)→课上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提出,全班学生发言谈看法,最后解决问题)→课下总结归纳,就作品的某一方面写评论或感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上内容分四个小组准备,每小组只准备一个问题,要全面、准确,每个问题由各小组出一名代表准备课上汇报。)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通读全诗,熟读全诗,以备课上教师叫起朗读。
3.弄清全文主要内容及感情脉络的发展,准备复述(全班每个学生都准备)。
4.每个人把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在课前由课代表统一收齐交给教师,以供教师备课和课上讨论使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诵读全诗,了解本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脉络。
3.熟悉全诗,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是李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作。大凡杰出的作品都具有内容丰富、艺术特色多样的特点。因此,学习这样的作品,我们要解放思想,不受前人成说的束缚和制约,敢于思索、敢于想像,拿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二、检查预习作业。
1.根据课前布置,由四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风格、本诗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在学生介绍的同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订正和补充。有条件的学校,课前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相关内容制成投影卡片、电脑幻灯片或打印成资料发给学生。(有关内容见“方案一”。)
2.让一名学生复述全诗主要内容,并请至少两名学生补充说明。
教师明确:
本诗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艰险,而以惊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浓烈情感见长。全诗分三段:第一段,以开辟之奇写蜀道之难;第二段,以奇峻荒凉的景色之令人悚惧写蜀道之险;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间,表现对蜀中可能出现叛乱割据的隐忧,仍然不离“难”、“险”。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朗读。
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每个学生朗读以后,请全班学生指出其朗读过程中的字音和音节的错误,教师应及时订正。
三、分组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交流有两种形式(内容):一种是,教师把收集上来的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系统整理归纳后,编上号,如果问题特别多就分散到几个小组;如果问题少,就全部发给每个小组。另一种是,教师不把收集上来的问题分给各小组讨论,而只让每个小组讨论本组成员提出的问题。
活动方式:
学生:
首先分成活动小组(小组的多少、大小应视班内人数或其他具体情况而定),每个小组应该有一名负责人,负责召集、组织活动并负责做好记录,待下节课全班交流时发言(或给答案,或提问题),其他同学应对每一个问题(或老师分给的题目,或本组同学提的)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讨论的问题,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个字的读音、解释,大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教师:
要密切注意每个小组讨论的进程,掌握讨论的时间,巡回辅导,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第一自然段,熟读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组讨论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准备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继续朗读练习。
二、重点鉴赏诗的主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重要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我们经过课下大量地查阅资料和上一节课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对《蜀道难》这首诗一定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不少新的看法。不过也一定还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问题,那么这节课就来个全班讨论,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读背诵。
1.提问个别学生,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全班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讨论、交流。
根据上节课分组讨论的情况,全班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要相应变化,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每小组的代表按照老师分给的题号逐一向全班同学汇报(说出答案或提出问题)。
二是全班每个学生不必拘于顺序和形式,随便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对问题的看法。
活动方式:
学生:
按顺序或随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问题,或提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后,全班其他学生可以随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对),并认真做好笔记。
教师:
首先要组织好学生讨论、交流,注意随时调节讨论、交流的气氛,对所有问题要给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或较为明确的说法。有些问题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别是一些语句含义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要给学生讲解明白,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对答案不必要求整齐划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内容。
2.就课上讨论、交流的问题中,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写一篇研究性报告,不得少于700字,下节课课上交流。
参考题:
1.《蜀道难》一诗的文体特色。
2.探索李白写作《蜀道难》一诗的背景及目的。
3.从《蜀道难》一诗看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4.李白诗风与杜甫诗风比较谈。
5.诗中有几处用典,作用是什么?
6.开头连用三个叹词,其用意何在?
7.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8.主旨句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何作用?
9.全诗的夸张。
10.全诗感情的脉络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
11.本诗哪些情节体现了诗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
12.李白的政治预见性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充分认识《蜀道难》思想内容的精深、艺术特色的绝妙。
二、继续品味《蜀道难》语言的华丽,体会作者胸怀的博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李白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他有许多优点,但也有许多缺点,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对这一历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检查全文背诵。
(检查方法如前)
三、组织交流。
交流方法可以先小组交流,选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谁愿发言谁说。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交流。
教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交流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指出。
四、布置作业。
篇51:《蜀道难》教案
一、课文悟读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二、亮点探究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探究学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AA冰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探究学习: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课件下载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篇52:《蜀道难》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过程】
一、请您欣赏
PPT展示画面,引入本文教学(PPT展示)
二、写作年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
研究者认为李白十六岁创作《蜀道难》 东方网03年9月3日消息:四川平武县学者曾维益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成名作《蜀道难》的时间是在其20岁之前,而且该诗作于古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三、经典评论(PPT展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千古一诗人—-----杜荀鹤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四、走进新课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2、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3、听读全诗 注意读音(PPT展示,播放录音)
噫吁戏(yī xū xī) 鱼凫(yú fú) 猿猱(náo)
(mén)参(shēn)历井膺(yīng)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pīng)崖 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 咨嗟(zījiē)
五、讨论分析(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并思考)
1: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险要,想杀人惨景——叹蜀道的高峻、艰险、可畏。
2: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之要。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3: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高峻?(PPT展示)
4:诗作是如何表现蜀道的险?
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5:诗歌对蜀道之要是如何表现的?
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要 所守 化为狼与豺
杀人如麻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别人都说此段有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的意图,“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这样理解可能有些道理,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但我以为如果诗人真有此意的话他绝对不会如此小气,所以我认为诗人的重点就是为了表现蜀道之难的。
六、能力提升
1: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2: 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PPT展示)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 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之要,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七、全诗总结(PPT展示)
八、知识补充(PPT展示)
2、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 。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PPT展示)
九、课外欣赏(PPT展示)
寻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余光中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马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地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都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而今,果然你失了踪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惟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篇53:《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诗的寓意,《蜀道难》教案(多媒体教学)。
2.了解李白的放达。
3.感知鉴赏艺术手法。(难点)
教学步骤
一、范读——点读——齐读。
二、简介。
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
三、重点词语。
词类活用:猿猱欲度愁攀援/使人听此凋朱颜/砯崖转石万壑雷/侧身西望长咨嗟通假字:所守或匪亲文言句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四、导读。
1、教材根据什么把这首诗分为三段?有哪些标志性的语句?——“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可见是送友人入蜀而作,为友人担忧。也有其他说法。)
2、三段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各出现一次,各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之“难”?各用一个字概括。——高、险、祸。
3、第一段怎样写“高”?——开篇点题,主旨句一现,用感叹、重复、夸张强调山高,奠定雄放的基调。——侧面烘托: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寓高山阻隔之意;再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说明蜀道的来由,渲染神幻雄奇的色彩;——再具体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先用想象和夸张写山之高,水之险;又用“黄鹤”“猿猱”来衬托山势的高危惊险;然后以山道曲折难行表现山高山险;最后又用想象,人在高危的蜀道上行走,可以用手触摸到星星!
4、第二段怎样写“险”?——一问一叹,表达对友人的担忧,烘托蜀道之险;——“但见”几句渲染凄凉气氛,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教案《《蜀道难》教案(多媒体教学)》。——“连峰”几句渲染惊险气氛,运用夸张:“连峰”“枯松”“飞湍”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急流之猛,渲染惊险的气氛。
5、第三段怎样写“祸”?——从写景转而言志,从剑阁的险要地势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先写蜀中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易发生战祸;——再夸张地想象战乱惨景;呼唤友人,表明为友人的安全担忧,更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五、总结。
这首诗运用侧面烘托、想象、夸张、反复等手法,以雄奇的笔调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景色,展现了蜀道高峻、崎岖的面貌。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暗喻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六、补充。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加害于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一说:为讽刺章仇而作。按:章仇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一说: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认为这首诗中“问君西游”的“君”指的是唐玄宗。
七、作业。
背诵全篇。
篇54:《蜀道难》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两课时内容简介】
本公开课为第一课时,主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学会朗诵,进一步熟悉其乐府旧题诗歌的特点
,体会李白诗风的豪迈飘逸,。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诗的情感主旨。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鉴赏和品味本诗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
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一)、《蜀道难》解题:
《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三)、朗读指导:
1、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
2、提问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PPT展示)
3、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学生再读。
(四)、问题研讨:
1、《蜀道难》为乐府旧题,本为写行旅之艰难。李白作为唐人再写旧题,是简单的再重复还是另有创新之处?
李白诗歌的最高建树就是乐府旧题诗歌的创作。我们能借助于本诗的学习,以了解李白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乐府旧题诗的继承和创新?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让学生结合初高中以来所学过的乐府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3.成果展示:
4、教师总结:
第一处创新:句法的推陈出新。
乐府诗歌,尤其是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杂言体。大量使用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奔放的语言风格。这是继承了楚辞和汉乐府的传统,加以推陈出新。句式的创新,有利于情感抒发的自由和变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灵魂。(PPT展示:)
二、再读文本,浅探主旨。
(五)、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
(六)本诗内容主旨浅探。
1、教师提问:本诗题为“蜀道难”,此道到底有多难?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艰难表达淋漓?
诗人运用比喻和反复手法,直接抒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PPT展示)
2、教师提问:蜀道之难的具体体现为哪两个关键字?
"高、险"(PPT展示)
3、学生小组合作,从"高、险"两个方面分析本诗内容。
4、教师指导总结: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PPT展示:)
5、教师提问:本诗主要写蜀道之高险,目的何在?只是单纯的以写景为目的还是另有他意?
6、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谈谈看法。
7、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与学生“剥皮抽筋”读法。
让学生划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并组成一诗。
8、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
v 噫吁戏!危乎高哉!
v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v 问君西游何时还?
v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v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v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v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v 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歌主旨:赠别友人入蜀,对友人去蜀地的忧虑和惜别之情。
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PPT展示)
9、教师总结:
第二处创新:主题的现实意义。
本诗虽是引用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依照传统的题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有着针对现实的主题。
10、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等,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组织负责。
(此课后作业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
【板书设计】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
篇55:《蜀道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1、作者生平。
注:学生虽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师应梳理作者信息,让学生对李白的认知成系统。
2、创作背景。
注:可结合唐代文人壮游天下以求功名为大背景,特别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时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贺知章对《蜀道难》的赏识。
(三)乐府诗和乐府古题
1、乐府诗相关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2、乐府古题常识。
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即“拟古乐府”。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设计意图】虽然必修二中学习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乐府古题《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注: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字词读音、句式停顿、情感基调。
(2)学生齐读。
注:在学生齐读之前,教师应结合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2、细读文本,梳理文句(重点)。
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按字句段的顺序进行,类似于文言文的串讲,但不等同于串讲,在把诗句分离之后,要有句段的整体观。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写内容和写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适当的点拨,原因是《蜀道难》里的词藻比较新奇丰富,意象和技巧运用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也是为下文问题探究作铺垫。
3、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参考要点: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注:一咏三叹是本诗的行文特点,也是让学生宏观把握诗歌的线索,结合第一部分的整体感知,通过此小题检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参考要点: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应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要点: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这是主要的艺术特色,在学生回答后,需要老师点拨和补充,学生如果体会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A、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C、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D、“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有关主旨的争议应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所了解,但应提醒学生注意主旨的理解应有理有据于文本,不可牵强附会。)
【设计意图】古典诗歌解读应以文本为本位,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引导分层分析诗句,将诗歌压缩的内容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础和前提,体会诗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细读,所以在“细读文本”部分重点是梳理字句,析词解句是诗歌解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跃性地选取应试性的考点讲解,而是注重发掘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会读诗,读懂诗,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感知”到“文本细读”再到“问题探究”,三个模块重视的是基础,能力层级是提升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诗的方法。
4、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可以欣赏不同的名家朗诵视频,帮助自己理解。
【设计意图】李白作品,浑如天成,不可节解,所以要多多诵读,进行整体观照。通过反复诵读、美读,当能更好地领会这首诗的妙处。
七、课后作业
1、《行路难》(其一)与《蜀道难》写作时间接近,请结合你对这两首诗写作目的的理解,对比分析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情感状态。
2、读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说说它与李白《蜀道难》的写作重点和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篇56:《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有感情地诵读至背诵整首诗;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2.能力目标:能掌握一定的诵读方法;通过范读、诵读、说读,能感知李白雄浑、豪放的诗风;通过品读、精读等品评赏鉴,把握诗歌意境和掌握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通过不同的&ldqu;读&rdqu;,知人论&ldqu;诗&rdqu;,准确把握诗人风格、情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旷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诵读,品味太白诗风;重鉴赏,探究&ldqu;蜀道&rdqu;文韵。
【难点】诗歌内容鉴赏的深度和诗歌情感的准确把握。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法、说读、品读、精读法、点拨法。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3.多媒体影音
【教学设想】
&ldqu;读&rdqu;为主,贯穿全文;&ldqu;奇&rdqu;字破,探究文本;&ldqu;法&rdqu;提升,归结课文。
读:用&ldqu;听读、范读、诵读&rdqu;指导学生朗读,待学生初步掌握诗歌内容后,展开&ldqu;说读、精读、品读&rdqu;,深入品评赏鉴典型诗句,进而感受诗歌意蕴。
奇:探究诗歌如何体现&ldqu;奇&rdqu;字的,抓住&ldqu;奇景、奇语、奇调、奇情&rdqu;分四个方面探究&ldqu;奇&rdqu;。
法:即重要知识点清单。用微型讲座给文本中的诗歌鉴赏技巧进行知识归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重温最&ldqu;美&rdqu;古诗词‐‐唤醒心中诗意(温故)
悠悠古风韵,浓浓一世情。
听歌曲《读唐诗》或《诗仙李白》(二选一),从歌词中寻找、温故化用的诗句。回忆背诵熟知的诗句。
《诗仙李白》歌词:
直挂云帆,长风破浪,笑吟两岸青山,早发白帝城,暮登黄鹤楼。
春风得意把酒尽欢,持一卷诗书漫步云端。仰天长叹轻吟蜀道难,行遍江南春又踏塞北雪。举杯邀明月,诗章万古传。
导入:李白,是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ldqu;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rdqu;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ldqu;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rdqu;;他眼里的长江,是&ldqu;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rdqu;;他眼里的庐山瀑布,是&ldqu;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rdqu;;他眼里的天姥山,是&ldqu;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rdqu;。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仙,当朋友要离开时,也动情的送出一句:&ldqu;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rdqu;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诗仙,再一次浸润我们渴求美的心灵,一起神游乐府诗《蜀道难》。
二.沐浴最&ldqu;古&rdqu;太白风‐‐追随诗仙神游(读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范读、学生诵读。
1.读文勾其要,风格在我心,旋律了于胸。
【明确】李白诗风:雄浑、豪放 本诗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教师朗读指导。以主旋律和第一段为例。(分组、分角色、抽人读。)
3.炼读蜀道难中的&ldqu;难&rdqu;字。问绕文本解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明确】一字三词
蜀道难就难在&ldqu;险&rdqu;字:高险(蜀道来历)、惊险(景物凄清)、凶险(剑阁险要)。
三.走进最&ldqu;奇&rdqu;蜀山水‐‐探究蜀道文韵(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围绕&ldqu;奇&rdqu;字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文本。探诗歌主旨、景情关系、鉴赏技巧。
(一)让学生说出并简要鉴赏喜欢的句子。精读意蕴深厚句。
(二)可从四个方面探究:
1.主旋律之&ldqu;奇&rdqu; (奇调)
2.诗风之&ldqu;奇&rdqu; (奇语)
3.写景之&ldqu;奇&rdqu; (奇景)
4.情感之&ldqu;奇&rdqu; (奇情)
(三)水到渠成:
1.&ldqu;奇景奇语发奇调,千古奇诗耐思量。&rdqu;
2.诗歌鉴赏:抓&ldqu;景情&rdqu;关系,懂一些技巧。
四.点睛最&ldqu;实&rdqu;微讲座‐‐聚合文本精髓(归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聚合提升,知识清单。此环节开设微型讲座,对诗歌鉴赏技巧进行知识归类。
微型讲座1:警句‐‐让诗文生辉(主旨句、哲理句等)
微型讲座2:修辞‐‐令描写耀眼(反问、反复、夸张等)
微型讲座3:用典‐‐以传情达意(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子规哀啼等传说、神话)
微型讲座4:意象‐‐载诗人情思(子规、猿猱等)
五.悟出最&ldqu;深&rdqu;小智慧‐‐激起心灵共鸣(思得)
诗文千古事,观感在我心。
小组展示:
1.一句话点评学此诗所得。 2.在草稿纸上写出熟知的两句诗(除主旋律外)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品鉴李白其他诗文或观看《唐之韵》。
六.结束语
于齐声朗读中结束全文。
伴奏音乐:歌曲《诗仙李白》或歌曲《蜀道难》
结束语:&ldqu;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rdqu;李白以浪漫的笔触、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上的重重艰险,讲述了蜀道开凿的历史故事。这诗让历史险奇秦蜀道闻名天下,这诗让李白赢得谪仙人的美誉。
感谢山水激发了灵感,感谢盛唐孕育了李白,感谢李白笔墨晕染情丝,激活了我们的赏美之心,感谢同学们激活了今天的课堂。
篇57:《蜀道难》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2、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
第2段则全是记游。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小结: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篇58:《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②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2、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诗中比较生僻的读音和本诗的句读
噫吁嚱(yixūxi) 鱼凫(fú) 秦塞(sai) 萦绕(yíng)
石栈(zhàn) 猿猱(náo) 参(shēn) 峥嵘(zhēngróng)
抚膺(yīng) 巉岩(chán) 飞湍(tuan) 咨嗟(zījiē)
喧豗(huī) 砯崖(png) 崔嵬(wéi) 吮血(shǔn)
2、在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的基础,有学生齐声朗读本诗,教师检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读音和句读,在学生有失误的地方予以纠正。在学生朗读的基础,教师对本诗中比较重要的字词予以解释,疏通文意。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3、①在教师串讲重要字词,学生已经能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
开篇: 主旨句一见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三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②在总体把握文章的过程中,以把握文章结构为线索,鉴赏本诗。
(1)、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4、在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全诗结构和对文章有一定赏析的基础上,探讨文章的艺术风格。
本诗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碱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长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变幻莫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5、在学生已经深入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次诵读全诗。
作业:背诵全诗
篇59:《蜀道难》教案
四.整体感知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五、朗读课文、正音。
1、听录音 2、请学生注音
3、学生齐读《蜀道难》
六.分析欣赏诗歌的内容。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文章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3.赏析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第一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 “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
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二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5、学习第三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6、小结: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用意不一样:
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创新P29)(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6.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吧。
篇60:《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法、串讲法、探讨法。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知识链接: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 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梳理探究:
一、朗读
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1.“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 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 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 ,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三、诗歌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
二、鉴赏诗歌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三、鉴赏诗歌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鉴赏诗歌基调
四、小结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五、作业布置
篇61:《蜀道难》教案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简介作者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篇62:《蜀道难》教案
[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
风格,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李白和杜甫的诗,我们已经学过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飘逸风格,杜甫的`沉郁风格,我们早已有所领略。
为了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的,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复习背诵以往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尝试品味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是要认真学好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一边诵读一边品味诗中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一点分析。
三要参读《语文读本》第五册所选李白和杜甫的诗。要用心去读,读得多一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些诗,也应力求背下来。需知:背得越多,记诵的速度越快。
《蜀道难》,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资料显示屏]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推翻众说,论证了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HTK〗(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明·胡震亨《李诗通》)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教学设计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写作背景
方法:出示《唐摭言》第七卷有关记载,让学生练习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
三、诵读
方法:教师范读。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诵读中注意:①口熟脑记;②连缀关键词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语调语气;⑤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因而,诵读时应把握这个基调,再现诗中的意境。
教师要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要求做具体指导。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点韵味来,以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具体提示要求见《教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试背全诗。
四、理解
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归纳各段段意,并探究各段间的内在联系。可用点拨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提示: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讨论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讨论2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讨论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运用和夸张的写法。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教参》。
讨论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设计B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艺术风格。要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一、诵读
仍采纳“设计A”的诵读设计。
二、鉴赏
方法: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
(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资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之时或在此之前。根据:(1)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次提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正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2)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三)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四)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资料:(1)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李白的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2)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中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讨论后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设计C
比较阅读
比较《蜀道难》和《剑阁赋》的异同。
拓展训练
读李白《送友人入蜀》。鉴赏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品味诗的意境,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篇63:《蜀道难》教案
一、课文悟读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二、亮点探究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探究学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AA冰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探究学习: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探究学习: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
5.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三、选题设计
1.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的书籍,收集有关资料。
(2)整理李白诗词中最能表现其风采的诗句和盛唐历史文化方面的史料。
(3)在上面准备的基础上,分组探究,仔细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参读书目:
(1)《唐诗鉴赏辞典》。
(2)王运熙《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3)茆家培《中国李白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4)林庾《诗人李白》,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5)马鞍山市李白研究会编《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6)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7)汪静之《李白研究}。
(8)王瑶《李白》,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9)《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2.《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3.我心中的诗仙李白。
研究方法:
(1)广泛阅读李白的作品,不仅仅限于诗歌。
(2)查阅李白的传记。
(3)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对李白的独特感悟。
参读书目:
(1)《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2)汪静之《李白研究》。
(3)《河岳英灵集》。
(4)《唐诗鉴赏辞典》。
(5)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