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
乘法分配律
》
肖毅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7课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课前我已经安排学生进行了前面学过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一些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自觉感悟、理解、归纳乘法分配律,知道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方法目标:在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推理、验证等能力得到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探索、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简单应用。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题纸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
学习方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发现问题。
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具演示〗课件出示主题图及问题:贴了多少瓷砖?
师:可以怎样计算呢?把你的算式写在纸上。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汇报,实时板书
6×8+4×8
=(6+4)×8
3×10+5×10
=
(3+5)×10
师:哪两道算式关系比较密切?是否可以用等号连接?为什么?
〖设计意图〗从生活场景入手,利用格子理解分配律不同形式算式的转化。
二.
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1)活动一,小组讨论找特征。
师:仔细观察,这些等式都有哪些共同特征?
小组讨论,巡视指导。
交流汇报,解释发现。
〖设计意图〗寻找等式的表面特征,一般规律。
(2)活动二。独立写等式。
师:选3个数,写出具有以上特征的一组等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汇报,解释等式。
师:如何证明左右两边的算式相等呢?
〖设计意图〗通过写等式,体会等式中的规律,思考等式成立的原因。
(3)活动三。用符号表示规律。
师:你能用字母,符号,或图画表示出这个等式吗?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
交流汇报,学生评价。
师小结:大家写的这些等式,所反映的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为了交流方便,我们通常用小写字母来表示它。
记作:(a+b)×c=a×c+b×c
〖设计意图〗体验从具体算式表示到抽象符号表示的过程,揭示乘法分配律。
三.课堂练习,深刻理解。
认识了乘法分配律,我来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1.(8+9)×4
=
8×4+□×4
4×18+13×18
=(4+13)×□
(7+1)×3
=
□×3+□
抢答,并说出想法。
2.左右两边的算式,哪些能用等号连接,哪些不能,为什么?
(64+36)×7
64×7+36×7
(38+22)×7
38×7+22
25×38+45×38
(25+45)×38
40×50+50×90
40×(50+90)
65×(20+1)
65×20+65
25×(17+3)
25×17+25×3
独立练习,指名回答,说明理由。
3.(机动题)阅览室有两个书架,分别摆放着故事书和科技书。故事书每层20本,科技书每层15本,每个书架都有4层。
(1)故事书比科技书多多少本?
(2)还有一个书架摆放的是漫画书,同样4层,每层10本,3个书架一共有多少本书?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巩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四.
作业布置。
思考:乘法分配律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有没有联系?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体会乘法分配律在以往学习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8+4×8
=(6+4)×8
3×10+5×10
=
(3+5)×10
……
(a+b)×c=a×c+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