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说教案
《马
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学常识,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3、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过程与方法】
1、把握思维训练契机,以一人之心推知天下所有不得志者的易于愤懑 探究成就人才的主客观因素。
2、培养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认识成就人才的内外因素,努力充实自我把握机遇,创造机遇,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3、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4、深层体味文章表达的情感,体悟作者情怀。
教学方法
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徐悲鸿的《八骏图》和回忆带有‘马’的成语、俗语、典故等导入新课。(龙马精神、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成人。少思进取,饱读诗书。二十五岁中进士,其仕途却坎坷不平。唐德宗八年中进士,被阻于吏部,一停四年没有谋到官职,直到贞元十九年后任汴州观察推官。然而同年因关中旱饥,上书请求宽徭免役,又被贬为阳山令,好不容易在公元817年因立功升任刑部侍郎,却又因为上表谏迎佛骨,触怒龙颜,差点被杀。最后做了几年侍郎便撒手人寰,寂然而去。
《马说》作于贞元11—16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终未被采用。后又相继依附一些节度使,郁郁不得志。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简介文体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四、听读课文
疏通文意
1、播放录音材料,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划分节奏
(1)、读准字音
骈
槽枥
粟
(2)、划分节奏
不以千里 称也
马 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
2、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四人学习小组交流,解疑存疑。
3、师生共同讨论,释疑解疑,学生朗读课文,以文言卡片的形式积累文言知识。
五、聚焦写法
探究寓意 1.关于形象
讨论:文章刻画了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三个形象,作者着力刻画的是哪两个形象?突出了形象什么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着力刻画了“千里马”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和“食马者”的无知愚妄;突出强调了“千里马”悲惨命运的根源。“辱 ”、“死”两字呈现千里马的悲惨际遇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的淋漓尽致。)2.关于寓意
讨论:本文是就马说马,还是别有深意?谈谈你对文章寓意的理解。(不是就事论事谈千里马的问题,而是别有深意。
千里马------怀才不遇的人才 伯乐------识才、赏才、用才之人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
作者借千里马遭受的屈辱,比喻奇才异能之士沉沦下僚,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加以识别和任用。作者对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的抨击。)3.关于写法
讨论: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
与此类似写法的篇章:高尔基-----《海燕》、郭沫若-----《石榴》、杨
朔-----《荔枝蜜》、冰
心-----《小橘灯》
六、聚焦作者经历,体悟人生情怀
1、知人论世话韩愈。
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请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探究。
2、推己及人悟情怀。
提问:在你了解的古代仁人志士中,谁和韩愈有过类似的经历?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柳宗元----“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李 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 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苏 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陆 游----“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
七、聚焦人才观,对话韩愈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他认为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那么,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伯乐的作用?应该树立怎样的人才观呢?
请大家即兴写几句心里话,送给韩愈。
秦穆公----“重用商鞅,秦国强大,天下一统”。萧 何----“月下追韩信,辅助汉高祖建立西汉政权”。刘 备----“三顾茅庐,躬身请诸葛,三分天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殷王武丁),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周文王),管夷吾举于士(齐桓公),孙叔敖举于海(楚庄王),百里奚举于市(秦穆公)。
八、教师寄语:
让我们都做千里马,相信自己就是最棒的,才美外见,尽情展露自己的才华,尽力推销自己,相信机遇总会垂青于我们的。我们不一定要等待伯乐去发现,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伯乐。
九、作业:
以“我就是伯乐,我就是千里马”写一则3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伯乐
←
千里马
→
食马者 ↓
↓
↓ 赏识
→
人才
→
不识
↓
托物寓意
第二篇: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教师寄语: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3.培养振兴民族,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
一、课前预习
1、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是诗词名句或是谚语吗?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前泼水、马瘦毛长、一马平川、驷马难追、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春风得意马蹄急 踏花归来马蹄香 浅草才能没马蹄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___韩愈___,字_退之_,___唐__代___散文______家、诗人。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韩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代__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
3、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4、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7、翻译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进粟一石。(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整体感知: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 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思考以下问题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2)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2)
思考:
A、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千里马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3)
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2)
思考巩固:
A、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哪句话揭示了全文主旨?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其真不知马也。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3)
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4)
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4、读课文,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
(二)合作探究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版书)
三、课内拓展
1、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
2、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请举例说明。
堂堂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①.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③.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④.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其才”的看法。
⑤.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课后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蝂,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①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苟能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①卬ánɡ:高举着头。②踬zhì仆:跌倒。③病:疲惫。④艾yì:停止,悔改。
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辄持取()
苟能行()
又不艾()
人或怜之()又持取如故()亦以病矣()
2、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以厚其室 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 D3、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4、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大其禄
第三篇:马说教案
马 说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 本原因。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
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4、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真才实学,树立报效国家的远
大志向。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出示课堂小检测)
二、正课:
1、整体感知课文:(思考)
①提问:文章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③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
东塔初中 勾春文 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①全班女生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一开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②伯乐不常有,造成了千里马怎样的命运?在课文中找出原句。(“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③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怎样的关系?(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④表现了作者对千里马的遭遇怀有怎样的情感?(无限惋惜)
⑤带着这样的情感,自由读一读。⑥点评。
3、小结: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指出了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无伯乐。
过渡: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作者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
4、男生齐读第二段:(思考)
①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食马者无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 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呢?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怎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一反问句,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此刻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愤慨)试带着这样的语气读一读。(点评)
⑤总结: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马者的无知。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女生领读。①哪些句子写出了食马者的愚昧无知。
②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小结: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③作者对食马者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④此段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嘲讽)⑤试带着这样的语气读一读。点评
三、教师小结:
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托物寓意”)。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这篇文章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主题小结:文章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四、迁移:
作为学生成为“伯乐”的机会不多,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千里马”,在我们遇到伯乐之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交流:如何做一个人才?
为成为人才做准备:聪慧的头脑,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品行,做一个有准备的人。抓住机遇展现自己的才华,如果你的才华未被发现,完全可以毛遂自荐。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作用,但千里马也需要及时主动地展示自已,不能被动的等待。
五、能力提升
我认为人才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应具有“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的博大胸襟,应具有“ 三人行,必有我师 ”的虚怀若谷,应具有“ 淡泊以名志,宁静以致远 ”的德行。
第四篇:《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掌握文中倒装句的定语后置句与介宾短语的用法,掌握省略句。3.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4.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5.结合已知的文言知识,加以区别比较,来巩固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二、课堂设计思路
由于本文是浙教版初三(下)新增课文,而且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将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加以综合掌握,学会区别比较,并能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落在字、词、句的教学和理解本文中心思想与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上。
▲字:本文中有如下多音字与通假字:(可制成幻灯片出示给学生看,加深印象)食(shí)石(shí/dàn)见(xiàn)衹祗(zhǐ)▲词:(加点词可制成幻灯片,用于“一词多义”的教学,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
▲句:(1)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联系以前学的:“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即“富僧者”。
②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且该句的句读也非常重要。(2)介宾短语的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此处介宾短语作动词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的补语,在动词之前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或之后翻译均可 ④今[以蒋氏]观之 作动词的状语(3)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此练习也可以作一词多义“之”的练习。第③句的“之”是语气助词,无义。可联系旧知识,出示幻灯做课堂练习。如“久之,蛇竟死”,“公将驰之”,“填然鼓之”,都是“之”做语助词,无义。
▲中心:本文中心是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进一步指出伯乐对于千里马命运的重要作用。
(1)进述统治者的罪行,可出示“板书2”辅助进行。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不知”来引导出千里马之悲惨命运。(被埋没在马夫手里,与普通马老死在马厩之中)。板书“埋没”。在分析第三节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引导学生明白食马者不让它吃饱却又要让它日行千里,学生自然而然会得出食马者摧残(虐待)千里马的结论。另外在分析最后“呜呼”一句作者感慨时,可在原板书“不知”之前加一个大的鲜红的“真”字,加以强调食马者是真不知千里马也。
(2)在分析韩愈的创作意图,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如教师是填鸭式直接告知学生,将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板书需事先有安排。在书写“韩愈”时,在其正下方空两行再板书“千里马”,在归纳出千里马被“埋没”时,引导学生用成语来表达。学生会说“怀才不遇”或“报国无门”,再择一写在“千里马”的下一行。再引导学生看板书,“韩愈”、“人才”、“千里马”成一条直线,可得出“千里马”是喻“人才”的。接着引导学生看板书去归纳作者创作此文的意图,那么作者怀才不遇的愤之情便水到渠成。(3)同时在分析第一部分时将如下词语板书在“千里马”与“食马者”之间:①(真)不知②埋没③虐待(或摧残)。箭头则从“食马者”指向“千里马”,再引导学生得出“食马者”有何三大罪行?这样学生便可轻而易举完成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任务。教师应重点讲述“埋没人才”这一罪行。
二、上课步骤:
1、导语设计:
★1.“板书导入 法”导入 新课。可以先出示作者的简介画面,让学生对韩愈有一个初步印象,教师可同步进行作者简介,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可直接点明他的怀才不遇。提示学生想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他所遇到的是个昏君,昏君根本就不知他是个人才。所以,要让学生明白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没有明君,人才只能空有一身的才华,却无处施展。这样学生便很容易在后面的教学过程 中找到本文的中心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此同时播放板书1,加深学生印象。再点明本文讲的是“千里马”与“食马者”、“伯乐”的关系。此时可出现板书2的画面,让学生知道文中的“千里马”其实就是“人才”,即是韩愈这样的人才。昏君就是文中所说的“食马者”,而明君就是文中的“伯乐”。找到了这样的语句对应关系,学生就不难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自然学生对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悲愤之情“怀才不遇”的理解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2..请同学推荐三位声音宏亮的同学来朗读第1.2.3节,其它同学看屏幕上的“字的教学”的内容,注意这三位同学有无将这些词念错。同时来掌握其读音与意义,以及其中的通假字。附“字的教学”
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shí或dàn)食(shí)不饱,力不足 食:shí,吃。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sì)食:sì,通“饲”,喂养。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aí)材:通“才”,才能。才美不外见(xiàn)见:通“现”,显现。
注释:屏幕上是没有参考答案的,只需用鼠标点击带划线或带波浪线的红色字体,便可以弹出参考答案,5秒钟会自动消失。教师可以任意根据需要来选择进行教学。
3.放范文录音,加深巩固这些多音字与通假字的读音。
4、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准备,将自己上课前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字、词、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再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此部分只可随机应变,而且教师要有备而来,要能顺手拈来,帮助学生回答问题)
5、完成翻译之后,马上提问分析后再板书。
6、在分析完第三节时要出示“省略句的分析”,将“策之”、“食之”、“鸣之”这三句让学生做课堂练习,完成省略填空,并重点落实“之”。在出示“词的教学”,让学生复习“之”的其他用法,带出本文的“一词多义”的练习。附“省略句的分析”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括号内文字由学生完成)注释:点击括号中的红色波浪线可弹出参考答案。[说明]“人”即“食马者”,“马”即“千里马”。前两个“之”指代“千里马”,而后一个是语气词,无义。“食”与“材”是通假字。’ 附“词的教学1”与“词的教学2”
策之不以其道 久之,蛇竟死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填然鼓之 子将安之 公将驰之 人之为学 君将哀而生之乎 策之不以其道 安求其能千里也
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一食或尽粟一石 其真不知马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7、分析讨论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三者的比喻义,揭露“食马者”的三大罪行。在此时再次强调介绍作者身平经历(他25岁中进士,此后一直不得志,得不到重用,他所生活的唐德宗时期,奸臣受重用,忠臣被贬谪,而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才往往被埋没),再引导学生归纳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注释:此处再出示“总体板书”,让学生先对文章的创作意图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8、出示练习,做当堂练习。
★④请在第三节文字中找出能表现“食马者不知马”的语句,这说明了食马者是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⑤文章末尾作者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慨,请结合对本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此句的看法。
注解:在讲述★④第题时,可出示“板书2”,分析第⑤题可同时进行全文总结。可以弹出“省略句的分析”,点击“赏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教学。
明确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说明了食马者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实在是有眼无珠,或称之“有眼不识泰山”,是个愚蠢无知者。全文充盈着作者的满腔悲愤。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怒,对马之悲惨遭遇深表同情。
明确⑤:世上缺的不是千里马,而是缺少善于相马的伯乐,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9、出示“题目①”,做古文句式复习练习。
①请选出与例句“马之千里者”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A、莲,花之君子者也 B、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C、何陋之有? D、苛政猛于虎。
②请选出下列句子中介宾短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策之不以其道 C.今以蒋氏观之 D.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请在括号内填出省略的成份
a、()触草木,()尽死。b、再()而衰,三()而竭。c、可以()一战。
明确①:选B。因为A是判断句,B与例句一样是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C是倒装句中的提宾句;D是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明确②:选C。因为A、B、D都是介宾短语作补语,而C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明确③ a.蛇,草木 b.鼓,鼓 c.之,即“忠之属也”,也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全文总结:
作者在文中用“其真无马也?”这一反问句,再正面提出与食马者完全相反的结论“其真不知马也”。指出世上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这些食马者不知马,不识马也!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作者也正试图告诉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千里马(人才),而是缺少善识人才的伯乐!末句与首句实则遥相呼应的。可见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那样的人,才能发现“千里马”式的人才,使他们得到重用,发挥重要作用。这便是本文中心。本文始终都在围绕这个观点进行反复论述的。字里行间满含着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第五篇: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教学构思:
本篇课文较简单,注释较详细,教师可以不用逐字逐句的给学生翻译课文,应该给学生留一些讨论、探究的空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把这篇课文所讲的深刻道理以及给学生带来的教育意义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重难点:
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幻灯片展示)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它能给你怎样的启示。
2、学生根据自习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学生明确,教师补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这篇《马说》大约作于795-800年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3、教师简介文体: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幻灯片展示)爱莲说
莲--人
托物言志
马 说
马---人
托物寓意
4、检查预习(幻灯片展示)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①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一起而死。②才美不外见(xiàn)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③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
二、朗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读完后,教师强调:
一字两读,在古文中经常会遇到。这是由于一字代表不同的词,故音读随之而异。如“食”字,当“吃”或“吃的东西”讲,念shí,而用为使动,词义变为“喂养”(这一意义后来造一个“饲”字表示),就改念sì了。因此,本文中“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念shí,而“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改念sì。
又如“见”,当“看见”“拜见”讲,念jiàn,当“出现”讲,就念xiàn了。如本文“才美不外见”。这是因为上古没有“现”字,凡“出现”的意义都写作“见”。韩愈是唐代人,有时会沿袭周秦两汉时人的用字习惯。
“石”字在古代不论用为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还是用为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都念shí,与“石头”的“石”读音一样。而现代作为容量单位,念dàn,字又写作“担”。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师:他读的好不好?为什么?
生:他读的有好的地方,他把文中容易读错的字都读对了。生:他读的有不好的地方,他有些地方停顿的不恰当。生:他没有把重读的地方读出来,读的过于平淡。
师:同学们评价的非常好,现在我把同学们说的归纳一下。希望同学们注意在读的过程中的节奏,以及应该重读的地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翻译课文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个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 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完成后,教师明确翻译不准确的词句,然后再读一遍课文。师: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然后,这以后。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虽:即使;能:能力,本领;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常马:普通的马;安:怎么,哪里;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③伯乐善于相马
相: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④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四、背诵课文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五、作业:
1、继续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