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初 案 + 个 案

2021-11-05 15:3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二年级数学上初 案 + 个 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年级数学上初 案 + 个 案》。

初 案 + 个 案

教 案 本

(2021 —— 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校 八团中学

版本 新人教版

学科 数 学

年级 二年级

教师

目 录

1、课程表.............................................................4

2、学生座位表......................................................5

3、学期教学工作计划..............................................6

4、教学进度表.......................................................8

5、学生缺课登记表...............................................9

6、学生成绩考核仪表..........................................11

7、长度单位............................................................148、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279、角的初步认识......................................................6210、表内乘法(一).................................................7011、观察物体(一)...................................................8612、表内乘法(二)..............................................9313、量一量,比一比.............................................10914、认识时间............................................................11215、数学广角——搭配(一).....................................119

课 程 表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午 休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学 生 座 位 表

讲 台

学 期 教 学 工 作 计 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级的学习,习惯基本养成,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有几位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题速度慢,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和要求

1、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8、总复习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乘法的初步认识与镜面对称的教学。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5、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6、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7、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8、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9、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年 月 日

教 学 进 度 表

周 次

课 时

教 材 内 容

完成情况

第一单元:(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2)认识米和用米量

认识线段 解决问题

第二单元:不进位加 不进位加(2)进位加

不退位减 退位减 解决问题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解决问题

第三单元:认识角 直角的认识及画法 锐角、钝角的认识 拼角

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 5的乘法口诀 2、3的乘法口诀

4的乘法口诀 乘加 乘减 6的乘法口诀

复习——期中考试考试小结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1)观察物体(2)

第六单元:7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 解决问题(1)

9的乘法口诀 解决问题(2)

综合与实践 量一量,比一比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解决问题

第八单元: 简单的排列 简单的组合

第九单元:单元分类复习

总复习——迎接考试

安全教育——期末各项工作总结

学生缺课登记表

序号

姓名

缺课次数记载

合计

学生缺课登记表

序号

姓名

缺课次数记载

合计

LibreOffice/7.0.5.2$Linux_X86_64 LibreOffice_project/64390860c6cd0aca4beafafcfd84613dd9dfb63a 0 0 9031 2257 Sheet1 0 0 true true true false false false true true false 0 false false 1270 1270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false 12632256 false 3 1 true 1 true true false true true background-image:url();background-repeat:no-repeat;background-image:url();background-repeat:no-repeat;

???

Page 1

???(???)

00/00/0000, 00:00:00

Page 1 / 99

LibreOffice/7.0.5.2$Linux_X86_64 LibreOffice_project/64390860c6cd0aca4beafafcfd84613dd9dfb63a 0 0 9031 2257 Sheet1 0 0 true true true false false false true true false 0 false false 1270 1270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false 12632256 false 3 1 true 1 true true false true true background-image:url();background-repeat:no-repeat;background-image:url();background-repeat:no-repeat;

???

Page 1

???(???)

00/00/0000, 00:00:00

Page 1 / 99

LibreOffice/7.0.5.2$Linux_X86_64 LibreOffice_project/64390860c6cd0aca4beafafcfd84613dd9dfb63a 0 0 9031 2257 Sheet1 0 0 true true true false false false true true false 0 false false 1270 1270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false 12632256 false 3 1 true 1 true true false true true background-image:url();background-repeat:no-repeat;background-image:url();background-repeat:no-repeat;

???

Page 1

???(???)

00/00/0000, 00:00:00

Page 1 / 99

一师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

名称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1.本单元内容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

教材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懂得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学会画线段。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

2.建立长度观念,会选取合适的长度单位,会量物体的长度。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主要用启发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课时分配

(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1课时

(2)认识米和用米量 1课时

(3)认识线段 1课时

(4)解决问题 1课时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认识测量单位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情景引入

教师活动1

出示例1主题图课件

提问:

同学们,这幅情景图中都有什么?

同学们观察得不错,那你们知道它们有多长吗?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用厘米作单位来量长度。(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1

学生观察例1主题图课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

用例1主题图课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感到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要有统一的标准。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1.认识厘米,认识刻度尺

“"

提问: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小结:

①有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②有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③有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2)认识1厘米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1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

课件演示直尺从0刻度到刻度1的距离就是1厘米。

让学生明白尺子上从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3)感受1厘米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找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1厘米有多长)

(4)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么4厘米又有多长呢?

课件演示:从刻度0到刻度4的长就是4厘米。

提问:(1)4厘米有几大格?5厘米有几大格?8厘米呢?

(2)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更多的4厘米的长度吗?

2.用厘米量

(1)估一估(2)量一量

课件演示最好的测量方法:测量时,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物体的右端对准数字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合作再测量一次。

(3)量一量下面的物体的长度约是几厘米。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橡皮的长、宽。

学生活动2

学生观察,汇报。

小结:

①有数,按顺序读一读。最左端

是几?尺子上的零叫零刻度。

②有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③有字母“cm”,表示厘米,厘

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小结: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找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闭上眼睛想1厘米有多长)

学生活动:

在尺子上找出4厘米的长度。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小结:

在尺子上几厘米就是几大格。

学生活动:动手测量出纸条的长

度。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讨论:哪种测量的方法最

好。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认识了刻度尺,1厘米和几厘米。

环节三:课堂检测

教的活动3

1.看一看,铅笔长几厘米。(教科书第4页的“做一做”。)

2.辨一辨:这样测量蜡笔的长度对不对,为什么?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的活动3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小结,谈学习收获。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课堂检测练习,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测量物体的方法

7.板书设计

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认识厘米 用厘米尺量

刻度尺 用厘米尺量的方法

”“

每1大格都是1厘米 几大格长度就是几厘米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1、2题。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本节课使用ppt课件辅助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会简单的换算;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会估测较长物体的长度。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1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一量粉笔的长度?

学生活动1

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复习旧知,巩固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1.认识米

”“

(1)谈话:我们通常用“米尺”来

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出示米尺或米尺图(下面是米尺的缩小图),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

(2)提问:

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你还能在米尺上找出其它的10厘米吗?

(3)交流: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①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找出1米的长度。

②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身高。看1米到哪儿。

③两臂伸平,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看1米到什么地方。

④闭上双眼,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长度,睁眼再看一看,手势是否正确。

(5)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6)学生活动:两人一组,用准备好的绳子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1米=100厘米”

(1)师:请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它是多少厘米。

(2)学生活动:测量1米长的绳子有多少厘米。

(3)交流汇报。

(4)提问: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米和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5)小结: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即1米等于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学生齐读两遍。

(6)填一填。

1米=()厘米 100厘米=()米

4米=()厘米 300厘米=()米

3.用米作单位量

(1)出示卷尺和皮尺,告诉学生这是皮尺和卷尺。

(2)学生分组活动:用皮尺或卷尺实际测量。

(3)讨论:尺子如果不够长,应该怎么办?

学生活动2

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跟米尺比

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量

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

多长?

交流: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

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

高?

学生活动:

①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找出

1米的长度。

②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身高。看

1米到哪儿。

③两臂伸平,同桌互相用米尺测

量。看1米到什么地方。

④闭上双眼,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长度,睁眼再看一看,手势是

否正确。

(5)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米。

(6)学生活动:两人一组,用准

备好的绳子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学生活动:

(1)认识卷尺和皮尺。

(2)学生分组活动:

用皮尺或卷尺实际测量。

(3)讨论:

尺子如果不够长,应该怎么办?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操作活动,掌握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环节三:课堂检测,归纳总结

教的活动3

1.【课堂作业】

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4题。

2.【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的活动3

独立完成课题作业。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

了米,学会了用米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和距离,还知道了

1米=100厘米。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课堂检测,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7.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1米=100厘米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本练习一的第5题。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本节课使用ppt课件辅助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3课时 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情景引入

教师活动1

课件出示:

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的场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1

通过观察课件,思考:

为什么他们从高高的铁管上滑

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认识线段

(1)感知线段的直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提问:找出你认为是直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3)从实例中理解线段

小结:我们把像A组那样的线叫做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数学书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吸管都可以看做是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出示课题)

(4)巩固理解

提问: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线段可以度量吗?

”“

(1)学生活动:尝试测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

(2)交流测量方法:你是怎样测量的?(①③④⑤是线段。因为它们都是有两个端点,且是直的)

例现在两条线段谁长?量一量吧!.画线段

(1)学生尝试活动: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3)小结: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是: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4)讨论:用直尺怎样画出6厘米长的线段?

(5)练习:画一条比10厘米短5厘米的线段。

学生活动2

学生活动:看一看,摸一摸

事先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鞋

盒、直和曲的吸管、铅笔、绳

子、直和弯的铁丝等。

小结:

有的东西是直的,有的东西是

弯曲的。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

(都在两端有两个头)

小结:都有两个端点。

学生回答:

(①③④⑤是线段。因为它们都是有两个端点,且是直的)

活动、交流、小结:

测量线段的方法是先把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学生尝试活动、交流、汇报、讨论、小结。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让学生尝试活动、交流、汇报、讨论、小结,从实例中理解线段

并学会了画线段。

环节三:课堂检测、小结

教的活动3

一、课堂检测

1.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线段不能量出长度。()

(2)弯曲的线也是线段。()

(3)数学书的4条边都是线段。()

2.课本练习一的第7题。

3.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

4.说一说: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爬楼梯?

二、【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学的活动3

独立完成课堂检测,交流汇报。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条线

段的长度,及画线段。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课堂检测、小结,巩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会了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7.板书设计

”“

第3课时 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先在纸上点两个点,再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接起来,这就是线段两边的点,叫线段的端点。

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时,可以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本练习一的第6题。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本节课使用ppt课件辅助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4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正确选取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1

前面几节课中,我们认识了厘米和米,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了,那请同学们来想一想,如果我们用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去量教室的长、操场的长,用米这个长度单位去量铅笔的长、文具盒的长,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学生活动1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复习旧知,巩固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1)学生活动:将全班分成两组。

①一组用米尺测铅笔的长、文具盒的长(可选取其它较小物体);另一组用厘米刻度尺测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可选取其它较长物体)。

②两组同学互换米尺和厘米刻度

尺,再分别测量各组物体的长。

引导学生说出测较长物体的长度用米尺,测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刻度尺更好,并板书。

教师鼓励学生的发言,并总结。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要先估量物体的长度,选取合适的单位,并用相应单位的尺子测量。

学生活动2

同学们分别交流感受。

看一看,想一想:两次测量的结果是否相同,哪种方法更简便呢?

测较长物体的长度用米尺,测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刻度尺更好。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让学生分组活动,鼓励学生的发言,并总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三:课堂检测、小结

教的活动3

一、【课堂作业】

1.帮助小明把日记上的()填上。

我的新家

今天,我们搬新家了。我的新家在十三楼,可高了,大概有40()高呢。我最喜欢我的新卧室了,妈妈帮我买了一张长2(),宽180()的大床,旁边放了一张高80()的书桌,桌子上还有爸爸送我的礼物,一本厚5()的字典和一个长18()的文具盒。以后,我每天都会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2.填一填。

1米=()厘米

500厘米=()米

3米=()厘米

700厘米=()米

8米=()厘米

200厘米=()米

15厘米+8厘米=()厘米

3.课本练习一的第8题。

二、【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对你们有什么帮助吗?你们觉得它有什么用呢?

学的活动3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检测,交流汇报,归纳总结。

活动意图说明

课堂检测、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7.板书设计

第4课时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填上合适的单位。

大树高12()课桌高75()

床长2()橡皮长2()

黑板长4(),宽1()

洋娃娃高40(),小明高128(),小明高1()28()

教室长9(),宽6(),高3()

2.课本练习一的第9题。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本节课使用ppt课件辅助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

名称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本单元内容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觉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过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试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重、难点

1.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4.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在本单位的教学中,主要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法、直观演示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动笔实践,达到预期学习目标。

课时分配

(1)加法 4课时

(2)减法 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5课时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1课时 不进位加(1)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初步

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归纳能力。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1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25+4= 7+32= 45+3=

5+64= 20+17= 38+30=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1

学生开火车口算,并说说是

怎样算的。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复习旧知,巩固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1.两位数与整十数的不进位加

(1)出示教材第11页“参观博物馆”的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图说一说图意。

提问:二(1)班的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板书:35+2)

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师: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两个加数的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35+2的计算方法。

”“

(3)摆法:

讨论:为什么要这样摆,它有什么好处?

小结:单根的小棒和单根的小棒对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整捆的小棒单独放在前面。

(4)对照小棒摆法指导写竖式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小棒摆法列出正确的竖式。

学生试着计算后,让个别学生板演。

教师总结列竖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先写35,在35的下行与5对齐写2,也就是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

(5)计算

让学生看刚才写出的竖式,想想应该如何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回忆小棒的摆放过程,要把3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应该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与整十根小棒合起来,也就是再与整十位的数相加。

板书出示:

”“

竖式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并想想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突出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学生活动2

同学们仔细观察,看图说一说

图意。

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列竖式应

注意的问题。

讨论:

为什么要这样摆,它有什么好

处?

小结:

单根的小棒和单根的小棒对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整捆的小棒单独放在前面。

学生结合小棒摆法列出正确的竖式。

学生试着计算后,让个别学生

板演。

看刚才写出的竖式,想想应该

如何进行计算。

学生回忆小棒的摆放过程,竖式计算后,说说计算过程;

并想想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

意什么。(突出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观察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列竖式计算,理解加法竖式计算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环节三:课堂检测

教的活动3

一、做一做。

出示课本第12页的“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要注意帮助列竖式计算有困难的学生,适时进行辅导。然后请个别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以下两类错误,应予以重点讲解:

”“

这两类错误是学生在初学竖式计算时极易犯的错,教师应讲清楚这两种算法为什么不对,要注意让学生牢牢把握个位与个位对齐,才能列出正确的竖式。

二、【课堂作业】

课本第12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三、【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学的活动3

独立完成竖式计算,交流小结。

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位数与

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在写竖式

时,要把十位上的数与十数上的数对齐,个位上的数与个数上的数对齐。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课堂检测,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7.板书设计

第1课时 不进位加(1)

”“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完成相对应课本中的练习。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本节课使用ppt课件辅助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2课时 不进位加(2)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理解个位数相加满十位进一的算理,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1

1.做一做,列竖式计算。

26+3= 8+31=

”“

2.说一说: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突出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学生活动1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说一说:

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突出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

加起)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巩固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环节二:

教师活动2

1.情景导入:出示第11页主题图。提问: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35+32=

2.让学生独立尝试在练习本上列出竖式计算。

3.探究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怎样列竖式计算35+32呢?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先竖着摆出35+32。看谁摆的方法最好。

学生活动:用小棒摆竖式。

摆法:

”“

讨论:为什么要这样摆,它有什么好处?

小结:整捆的小棒和整捆的小棒上下对齐,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齐,单根的和单根的对齐,也就是个位数和个位数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提问:根据用小棒摆的竖式,可以怎样算,有几种算法?

小结:有两种算法教师引导学生边看小棒摆法,边板书竖式的正确格式及算法。

”“

师:这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从个位算起会更方便,建议同学们从个位算起。

4.讨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顺序是怎样的?

5.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可以先从个位加起,也可以先从十位加起。

学生活动2

学生独立尝试在练习本上列出

竖式计算。

探究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讨论:

为什么要这样摆,它有什么好处?

小结:

整捆的小棒和整捆的小棒上下

对齐,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

上的数对齐,单根的和单根的对

齐,也就是个位数和个位数对

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讨论: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顺序

是怎样的?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

位),可以先从个位加起,也可

以先从十位加起。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理解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环节三:课堂检测

教的活动3

1.笔算下列各题。

52+36= 15+34=

笔算不进位加法的题时,要注意两点: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②在把相同数位相加时,要注意从个位加起。上面两题可以列竖式为:

”“

把相同数位相加时,第一个竖式可以这样计算,2加6得8,5加3得8,结果为88;第二个竖式,5加4得9,1加3得4,结果为49。

答案:52+36=88 15+34=49

”“

”“

2.课本第13页“做一做”。

3.”“

4..【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的活动3

学生独立例竖式计算,归纳小结:

笔算不进位加法的题时,要注意

两点:

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

②在把相同数位相加时,要注意

从个位加起。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课堂检测,理解个位数相加满十位进一的算理,能正确计算两位

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7.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不进位加(2)

”“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5+13= 42+33= 27+60= 34+43=

2.课本练习二的1、2题。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本节课使用ppt课件辅助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3课时 进位加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理解个位数相加满十位进一的算理,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1

1.口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6+6= 15+8= 38+4= 47+3=

55+5= 9+63= 8+42= 33+7=

2.用竖式计算。

22+35= 40+28=

36+13= 68+21=

3.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1

开火车口算,并说一说是怎样

算的。

独立列竖式计算,小结列竖式的方法。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巩固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1.进位加(第14页例3)

(1)出示课本第14页例3图。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35+37=

(2)指导学生活动:用小棒竖着摆出35+37。

”“

(3)组织讨论:可以怎样把小棒加起来。

(4)小结:先加单根的或先加整捆的都可以,这两个同学使用小棒相加的相同之处是把单根的相加,满十后捆成1捆。然后整捆的相加,再把单根的和整捆的加起来。

(5)组织讨论:用竖式计算怎样写?应该怎样算?

(6)交流汇报、小结

”“

2.比一比

提问:比较35+32与35+37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讲解两式的竖式计算。

”“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经过计算35+37=72(人),所以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72名学生。

学生活动2

学生活动:用小棒竖着摆出

35+37=

组织讨论:

可以怎样把小棒加起来。

小结:

先加单根的或先加整捆的都可

以,这两个同学使用小棒相加的相同之处是把单根的相加,满十后捆成1捆。然后整捆的相加,再把单根的和整捆的加起来。

组织讨论:

用竖式计算怎样写?

应该怎样算?

交流汇报。

小结:

相同点是相同数位都要对齐,不同点是35+32的个位相加不满

十,而35+37的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35+32可以从个

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而35+37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

如果从十位加起,则比较麻烦。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摆小棒,交流汇报,小结,比一比等活动,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

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环节三:课堂检测

教的活动3

一、【课堂作业】

1.课本第14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汇报并说明算法。

2.猜一猜”“

代表什么数?

”“

可同桌交流思路,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3.课本第15页练习二的3~7题。

二【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的活动3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汇报并说明算法。

小结:

本课时学习了100以内的两位数

与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在竖式计

算时要注意把相同数位对齐,从

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课堂检测,让学生理解个位数相加满十位进一的算理,能正确计算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7.板书设计

第3课时 进位加

”“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本第16页练习二的8~11题。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本节课使用ppt课件辅助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4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4课时 不退位减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让学生经历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计算。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1

1.口算。

36-6= 16-9= 50-20= 88-8=

15-8= 63-30= 78-8= 54-50=

2.用竖式计算。

36+15= 42+30= 75+6= 38+22=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

学生活动1

学生开火车口算,独立列竖式计

算,交流列竖式方法。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让学生开火车口算,独立列竖式计算,巩固列竖式的方法。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1.探究新知

(1)教师用图片出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金牌榜统计图引出问题。金牌榜单上有下面几个代表团,它们的金牌数如下表:

”“

(2)提问:说说是怎样排出各代表团的名次的?你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3)学生自由提问,并引导列出算式。

问题1:美国比俄罗斯多得几块金牌?算式:36-23

问题2:美国比德国多得几块金牌?算式:36-16

……

2.学习例1

师:我们先来研究第1个问题。

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36-23=

”“

”“

讨论:

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应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学生活动2

认真观察统计图,自由提出的提

问题,并列出算式。

小组讨论:

36-23可以怎样算呢?

汇报交流:

你是怎样算的?

口算:

36-23=13

讨论:

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应

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

数时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

个位减起。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讨论交流,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计算。

环节三:课堂检测

教的活动3

一.【课堂作业】

1.看图计算。

”“

”“

2.”“

3.二.【课堂小结】

提问: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的活动3

独立完成课堂检测,交流汇报,归纳小结。

小结:

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

相同数位必须对齐,从个位减起。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检测,交流汇报,归纳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理

解相同数位对齐的含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方法,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笔算算理。

7.板书设计

第4课时 不退位减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列竖式计算38-8= 46-32= 78-65= 39-27=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本节课使用ppt课件辅助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5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5课时 退位减(1)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让学生经历自主、独立的探究过程,具有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出得数。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1

一.情景导入

1.口算。

90-7= 34-8= 41-7= 25-7=

40-5= 46-7= 33-6= 70-6=

2.说一说:“33-6”和“70-6”的计算方法。

3.竖式计算。

52-31= 79-37= 84-23=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减法。(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1

学生开火车口算,独立列竖式计

算,交流列竖式方法。

说一说:“33-6”和“70-6”的计算方法。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让学生开火车口算,独立列竖式计算,巩固列竖式的方法。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二【进行新课】

退位减

1.出示课本第17页情景图和表格。

”“

2.学生活动: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可以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3.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引导列出算式。

4.引入问题:我们先来解答: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5.学习例2。

(1)出示问题

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51-36=

(2)提问:①怎样列竖式?

”“

②从哪一位减起?(个位)

③个位1减6不够减怎么办?

师:请摆小棒帮助我们找到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用小棒摆竖式。

(3)研究竖式算法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交流汇报。

师:板书计算过程。

51-36=15

引导学生有序地说出计算过程,分3个小层次。

①说个位

②说十位

③说完整个计算过程:

学生活动2

学生活动: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可以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活动:

用小棒摆竖式,研究竖式算法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交流汇报。

讨论:

笔算减法应先算什么位,再算什

么位?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从十

位算起简便吗?(让学生感受从

个位算起的合理性。)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讨论交流,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减)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计算。

环节三:课堂检测

教的活动3

一.【课堂作业】

1.动物医院。

”“

2.竖式计算。

42-18= 23-17= 96-18= 35-27=

二.【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掌握了什么方法?

学的活动3

独立完成课堂检测,交流汇报,归纳小结。

小结:

笔算两位数减法的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

位退1。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课堂检测,学生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理解退位

减法的笔算算理。

7.板书设计

第5课时 退位减(1)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当10再减。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写出下面各题十位数上的数字。

”“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本节课使用ppt课件辅助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6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6课时 退位减(1)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被减数个位是0学生的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1

1.”“

练一练。

练一练。

2.说一说:当被减数个位不够减时应怎么办?

3.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出示课题)

学生活动1

4名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其他学

生在草稿本上独立完成。

说一说:当被减数个位不够减时

应怎么办?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让4名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独立完成。说一说:当被减数个个位不够减时应怎么办?引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一.【进行新课】

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

1.学习例3.50-24=

”“

(1)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2)汇报交流。

(3)讨论当被减数个位上是0,0减4不够减时,应该怎么办?

(4)小结:被减数个位上是0,0减4不够减,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10,10减4等于6。

2.引导总结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1)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笔算减法,下面我们小组合作,归纳总结以下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看哪个组总结出的方法多。

(2)学生分组活动:归纳、总结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3)汇报交流。

(4)总结: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计算时,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当10再减。

学生活动2

(1)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2)汇报交流。

(3)讨论:

当被减数个位上是0,0减4不

够减时,应该怎么办?

(4)小结:

被减数个位上是0,0减4不够

减,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

10,10减4等于6。

(1)学生分组活动:归纳、总结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2)汇报交流。

(3)总结:

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计

算时,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

够减,就从十位退1当10再减。

活动意图说明

环节三:

教的活动3

一.【课堂作业】

1.练一练。

2.下面的计算错在哪里?请你改正过来。

70-53=27 56-44=2 71-62=19

”“

答案:1.23 5 25 29 2.17 12 9

二.【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的活动3

独立完成课堂检测,交流汇报,归纳小结。

小结:

引导学生理解在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中十位退1后个位上

要算10去减。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课堂检测,掌握被减数个位是0学生的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的方法。

7.板书设计

第6课时 退位减(2)

”“

”“

减法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当10再减。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练习三的7~13题。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本节课使用ppt课件辅助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7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7课时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让学生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1

1.口算

36-6= 29-20= 17+8= 45-9=

35-30= 70+12= 36+30= 17+8=

2.解答下面各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求40比26多多少,用减法计算,40-26=14(只)]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1

开火车口算,解答下面各题,说

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开火车口算,解答问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引入新课。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1.出示情景图

观察:图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从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2.学习例4

师: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学生活动:

找一找:要求二班有多少面小红旗,需要哪些信息?该怎样列式?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汇报交流。

小结:可以画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求二班有多少面,就是求比12多3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列式:12+3=15(面)

3.拓展应用

师: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问题求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

求三班有多少面,就是求比12少4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列式:12-4=8(面)

引导:在小组内说说二班比三班多得了几面红旗,并说说为什么。板书:15-8=7(面)

提醒:在做用数学解决这类题目时,应该注意读懂题意。

学生活动2

观察:

图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从中知道了什么?

活动:

找一找:要求二班有多少面小红

旗,需要哪些信息?该怎样列式

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汇报交流。

小结:

可以画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求二班有多少面,就是求比12

多3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列式:12+3=15(面)

在小组内说说二班比三班多得了

几面红旗,并说说为什么。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出示情景图,画线段图,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理

解并掌握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环节三:课堂检测

教的活动3

一.【课堂作业】

1.看图,列式计算。

”“

”“

2.在玩“猫捉老鼠”的学生中男同学比女同学多9名,女同学有19名,(1)男同学有几名?

(2)一共有几名同学?

二.【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结: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到: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2.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学的活动3

1.看图,列式计算。

2.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总结。

小结:

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

用加法计算。

2.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

用减法计算。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课堂检测,归纳总结,学生掌握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板书设计

第7课时 解决问题

”“

求二班有多少面,就是求比12多3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列式:12+3=15(面)

”“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跳绳的有27人,踢毽的人数比跳绳的多9人,踢毽的有多少人?

2.小华和小阳在做手工,小阳做了38个,小华比小阳少做9个。小华做了几个?

3.探讨课本第24页“做一做”。

(1)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算一算。

③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并解答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本节课使用ppt课件辅助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8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8课时 连加 连减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巩固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经历探究理解连加、连减算理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1

1.口算

(1)10+9+4= 6+5+4= 50+3+4= 12+8+2=

(2)60-20-30= 16-8-4= 32-30-2= 30-20-5=

2.讨论

(1)每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连加或连减)

(2)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都是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

学生活动1

开火车口算。

讨论

(1)每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

方?(连加或连减)

(2)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都是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让学生开火车口算、讨论、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一)连加1.学习例1

(1)导入

今年农场的南瓜丰收了,二(1)班的同学去帮助收南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2

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列出算

式,并计算出结果。

”“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3)汇报交流。

(4)讨论:计算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用加法计算,列的算式是28+34+22。这个连加算式你是怎样算的?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

(二)连减

2.学习例2

(1)出示例2。

我们一共摘了84个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2)学生尝试列式,并计算。

(3)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

(4)讨论:连减算式应怎样算?你认为哪种写法简便?为什么?

(5)小结:连减算式应从左往右算,第二种写法简便,因为它把两个竖式合成了一个竖式。

(6)讨论:上面这道题要求还剩多少个南瓜,还可以先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7)小结: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再算剩下多少个。列式:40+26=66(个),84-66=18(个)

小结:重点让学生说说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讨论:

计算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用加法计算,列的算式是

28+34+22。

这个连加算式你是怎样算的?

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讨论:

这3种竖式计算的写法有什么不

同?你喜欢哪一种写法?为什么?

小结:连加算式的计算顺序是从

左往右算,第二种写法比较简便,因为它把两个竖式合写成了一个

竖式,第3个竖式也简便,但容

易算错。

讨论:

连减算式应怎样算?你认为哪种

写法简便?为什么?

小结:

连减算式应从左往右算,第二种

写法简便,因为它把两个竖式合成了一个竖式。

讨论:

上面这道题要求还剩多少个南瓜,还可以先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小结:

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再算剩下多少个。

列式:40+26=66(个),84-66=18(个)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学生学会

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经历探究理解连加、连减算理的过程,通过观

察比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环节三:课堂检测

教的活动3

一.【课堂作业】

1.算一算,填一填。

”“

2.课本第28页上面的“做一做”。

二.【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收获?

学的活动3

1.算一算,填一填。

2.完成课本第28页上面的“做一做”。

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课堂检测,交流讨论,归纳小结,学生掌握了用竖式计算连加、连

减的方法,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算式。

7.板书设计

第8课时 连加连减

从左往右算

”“

”“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和填在括号里。

”“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本节课使用ppt课件辅助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9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9课时 加减混合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让学生经历探究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1

1.比一比,算一算。

(1)32-30-2= 15+5+2= 70-30-20=

(2)15+5-3= 16-9+7= 35-30+20=

2.想一想: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导入: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从左到右计算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

学生活动1

1.比一比,算一算。

2.想一想:连加、连减的运算顺

序是怎样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

序是怎样的?

活动意图说明:

让学生比一比,算一算,想一想,导入新课。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加减混合运算

1.学习例3。

(1)出示例3情景图。

(2)学生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意。

公共汽车上原有67人,到站有25人下车,28人上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3)学生独立尝试根据图意,列出算式:67-25+28

(4)讨论:

应该怎样计算67-25+28?

(5)汇报交流。

方法一:67-25+28=70(人)

”“

(6)讨论:你喜欢哪种写法?哪种写法简便?为什么?

(7)小结:加减混合笔算时,可以写成两个竖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简便些。

2.学习例4。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

教师提问:

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

72减去47和16的和也就是72减去47,再减去16,可以合并成一个连减的竖式。

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哪种算法更简便呢?简便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用连减的竖式写法。

学生活动2

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意。

学生独立尝试根据图意,列出

算式:67-25+28

讨论:

应该怎样计算67-25+28?

汇报交流。

讨论:

你喜欢哪种写法?哪种写法简便?

为什么?

小结:

加减混合笔算时,可以写成两个

竖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写

成一个竖式简便些。

比较:

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哪种算法更简便呢?简便在什么

地方?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意,比较分析,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环节三:课堂检测

教的活动3

一.【课堂作业】

用竖式计算。

25+46-59= 64+27-45=

”“

二.【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的活动3

用竖式计算。

小结:

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连加

连减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从左

到右计算的。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课堂检测,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加、减混合运

算的算理。

7.板书设计

第9课时 加减混合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67-25+28=70(人)

”“

”“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本练习五的5~7题练习六的1~4题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本节课使用ppt课件辅助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10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让学生掌握用加、减法计算来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的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连贯思考的习惯。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1

1.算一算。

56+24-30= 78-24+39= 75-46+28= 65-38+43=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利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1

独立算一算。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巩固旧知,引入新课。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学习例5。

(1)出示例5情景图。

(2)学生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意。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求: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学生独立尝试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指名回答。

板书:14-5=9(人)

9+14=23(人)

学生活动2

学生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意。

学生独立尝试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意。掌握用加、减法计算来解决

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环节三:课堂检测

教的活动3

一.【课堂作业】

”“

1.学校合唱队原有64人,有7人毕业了,又新加入了15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2.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答案:1.64-7+15=72(人)

答:学校合唱队现在有72人。

2.48-16+12=44(人)

答:现在车上有44人。

二.【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的活动3

独立完成,交流小结。

小结:解决问题时需先理解

题意,正确列式,然后根据加减

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算出

结果,两者缺一不可。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课堂检测,独立完成,交流小结,掌握用加、减法解决连续两个问题的方法,养成能够连贯的思考问题。

7.板书设计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

”“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完成练习六的第6.7.8题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本节课使用ppt课件辅助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

名称

三、角的初步认识

6.本单元内容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角,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7.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重点)

(3)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趣观察周围的世界。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角(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5.教学内容分析

首先教材呈现了一幅校园生活的情景图。图中有正在做操和踢足球的学生,还有拿三角尺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这些情景都与角有关。教材把这些角都用色线标示出来,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然后从三种实物(剪刀、钟面、三角尺)中抽取出角(锐角、钝角、直角),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来认识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1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学生活动11、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

(2)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在角上板书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学生活动2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1)、同桌交流。

(2)、全班汇报。

(3)、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展示交流

组内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练习画角。

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7.板书设计

”“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完成P39页做一做及练习八中的1、2

(2)、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课前利用学习单,为学习新知做准备:情景图,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意义:PPT课件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材第40页例3、4)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1)、例3认识直角。通过让学生观察国旗、椅子、双杠上的角,使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是一定的,引出直角的概念,进而抽象出直角的图形。同时,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说明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的方法,并为画直角,学习锐角、钝角做好铺垫。

(2)、例3以3副连续直观图,呈现用三角尺上的直角画直角的方法,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体会直角的特点。

2、学习者分析

教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总结和概括,形成一定的表象。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需要加强动手操作的训练。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并且知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上有角。今天老师给你们看几件东西,(出示红旗、椅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品,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1

生1:它们的表面上都有角。

生2:它们的表面都有4个角。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直观地感受实物中角的存在。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1.教学例3。

师:同学们,你们的文具盒里也有角。对,就是三角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先发现三角尺的秘密。

师:谁知道这个直直的角叫什么角?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介绍(指着三角尺的直角)三角尺中最大的角叫直角。请同学们指出三角尺上的直角,摸一摸有什么感受。

师:拿出我们准备的白纸,折一个直角好吗?折好以后,跟同桌比一比。

2.教学例4。

(1)小组讨论:三角尺上的直角有什么用途?

(2)用三角尺画直角。

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画角的?

尝试用三角尺画直角: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画一条线,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线重合,三角尺的顶点与点重合,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好角的另一边,这样就画出了一个直角。

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学生活动2

生1:我发现三角尺有3个角。

生2:里面的小三角形和三

角尺的形状一样,也有3个

角。

生3:我发现三角尺有3个

角,并且3个角的大小不一

样,其中一个角大些,另外

两个角比它小。

生4:我发现每个三角尺中都有一个直直的角。

生:直角。

交流汇报。当学生提出用三角尺来检验直角时,教师要在学生说完后用对比的方法加以说明。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究竟是不是直角。

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尝试画直角。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1:从学生熟悉的角入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既复习了角的组成、角的特点,又进一步感知直角与其他角的不同。

设计意图2:通过看一看、摸一摸三角尺上的直角,对直角有了更深的认识,然后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画直角,使学生对直角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环节三:巩固练习。

教的活动3

引导组织学生做第40页“做一做”和练习八中第6、7题

学的活动3

独立完成后交流订证。

活动意图说明

巩固练习,检测学习情况,及时纠错

7、板书设计 直角的初步认识

”“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练习八中第3、4、5题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学习单,PPT课件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教材第41、42页例5、6)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例5在这里通过让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实物上的角的活动,抽象出锐角、钝角的图形,说明角的名称,让学生从分类的角度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

(2)、例6让学生解决“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的问题。继续让学生在经历完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对各种大小不同的角有了印象的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但没有角的度量的知识,因此,要以三角尺上的直角作为标准,基于“比一比”这样的操作活动来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钝角。在拼角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理清思路,用足够的时间操作与交流。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角。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1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明确上课内容。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1.教学例5。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5)同学们,拿出你的三角尺,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说说图中三个角的大小。

师:经过与直角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通过与三角尺上的直角比较,知道了有的角比直角小,有的角比直角大。比直角大、比直角小的角也都有名字,你们想知道吗?像红领巾的小角那样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像红领巾的大角那样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边说边在相应的图上写出角的名称。

师: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告诉小组里的同学,三角尺上的每个角都是什么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我们的活动角,动手做一做,并告诉同桌你做的是什么角。

2.教学例6。

师:刚才同学们经过观察、比较,已经知道了三角尺上的三个角分别是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那么请你用一副三角尺动手拼一拼,拼出一个钝角。

展示不同拼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用一副三角尺拼钝角时,一定是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拼成的。

师:为什么只有用一副三角尺中的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才能拼成一个钝角呢?

师:是这样吗?如果是两个锐角就一定不能拼成一个钝角吗?试一试。

师:我们应该说: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拼成的肯定是钝角;两个锐角可能拼成钝角。

学生活动2

生1:我发现教材封面上的角和直角一样。

生2:红领巾上的两个小角都比直角小。

生3:红领巾上的大角比直角大。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同桌互相多做几次。

生尝试用一副三角尺动手拼一拼,拼出一个钝角。

展示不同拼法,生:因为钝角比直角大,所以只有一个直角再加上一个锐角才能得到一个钝角。

学生尝试拼一拼,汇报结果:有时候一副三角尺上的两个锐角也可以拼成一个钝角。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1: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加深对各种角的印象,形成表象,能够更加准确地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设计意图2:借助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活动中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环节三:巩固练习。

教的活动3

引导组织学生做第40、41页“做一做”

学的活动3

独立完成后交流订证。

活动意图说明

巩固练习,检测学习情况,及时纠错

8、板书设计 认识锐角和钝角

”“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练习八中第8、9、10、11题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学习单,PPT课件、一副三角尺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

四、表内乘法(一)

1、本单元内容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

(1)、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练一练等多种活动学习知识。

(2)、组织好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练习是学生熟记乘法口诀的基本途径。选择好的练习形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认真抓好“用数学”的教学。

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在不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应用意识。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么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算式。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感受到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第46~48页)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计算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先谈谈玩的事情,有兴趣吗?

师:谁能说说,你去哪些地方玩过?

师:你们去的游乐场有哪些好玩的?

师:老师这儿就有一幅游乐场的图。(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情景图)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说一说这幅游乐场图中有什么,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说得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一起解答,好不好?

板书时,要有意识地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写在一起。

学生活动1

学生可能会说:动物园、水上公园、游乐场等。

学生观察交流,学生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同,如有坐小火车的,有坐木马的等除教材上的几个问题外,学生还可能提出:小飞机里比小火车少多少?

24-15=9(人)

过山车里和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14+15=29(人)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在轻松的谈话中引出教材中的情景图及学生对情景图的好奇,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环节二:自主探究

教师活动2

1.教学例1。

师:根据大家提的问题,我们写出来这么多算式,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几个算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个算式中的所有加数都是相同的(分别指3个算式)。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把它叫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请每个同学试着写出一个这样的连加算式,看谁写出的加数多。

师:读一读你写的算式。

师:是几个几相加呢?

教师有意识地板书一、二个算式。

师:像这样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可以写出很多,有的加数的个数太多,计算起来很麻烦。老师告诉你们,还有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可以解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计算问题——乘法,(板书)同学们想学吗?

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我们就用这个加法算式做例子吧。3+3+3+3+3=15,像这样5个3连加,我们就可以写成3×5。(板书)这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新的符号朋友“×”,就是乘号,看一看乘号像什么。

介绍乘号和3×5的读法。

师:计算的时候5个3相加,既可以写成3×5也可以写成5×3。

板书并让学生读。

师:5个3相加的和等于15,也就是3×5或5×3计算的结果等于15。

完成上面的板书。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个乘法算式?

教师范读。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6+6+6+6=24和2+2+2+2+2+2+2=14这两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试一试。

师:把你写出的乘法算式读一读,还有其他写法吗?

师:比较上面的连加算式和改写的乘法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呀?

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2.教学例2。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乘法,现在请同学们再看看情景图的商店门口,(有漂亮的小熊气球)一共有几个小熊气球呢?请你先写出加法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式。

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读乘法算式。

师:在乘法算式中3,5,15分别有各自的名称,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师:在乘法算式中,3和5都叫乘数,15叫做它们的积。(板书)

学生活动2

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意见,如果有学生发现不了的特点,教师可适当引导:请同学们观察这边的几道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一个算式一个算式地说,如3+3=6的加数都是3……最后,教师可概括得出“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写、读算式

听并思考

学生读。

学生试写,读。

学生交流。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表达。

学生作答.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1:为学生自主建构乘法的意义提供空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交流学生学习的成果,认识到用乘法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较简便】本原理。

设计意图2: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此环节以知识传授为主】

7.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1: 连加

乘法

例2:

3+3+3+3+3=15

3×5=15

5+5+5=15

5×3=15

× 3=15

6+6+6+6=24

6×4=24

× 5=15

4×6=24

↓ ↓ ↓

2+2+2+2+2+2+2=14

2×7=14

乘数 乘数 积

7×2=14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理解题意后,按要求做题。

2.练习九中的第1、2题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PPT课件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5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先安排例1教学5的乘法口诀。教材呈现了生动形象的实物图,并提出数学问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几个5相加的问题在生活中是存在的。

在问题之后,教材将5个5连加的计算过程依次呈现出来,并用箭头表示累加的过程,由学生在方框中填出得数,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了解得数的由来,为编制乘法口诀积累感性经验。

将点子图与相应的乘法算式、乘法口诀对照编排,用点子图为乘法口诀赋予直观意义,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乘法口诀,同时体现乘法口诀的应用价值。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地应用口诀求积。

难点:根据图意独立地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5、学习评价设计

课前:完成预习单

课中:完成第35页“做一做”

课后:练习十中第1、2、3、4、5、6题。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师:我们每天做几次眼保健操?那一个星期共做多少次眼保健操呢?想好后把答案写在卡片上举起来,看谁算得最快。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知道大部分同学是因为知道乘法算式就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积是用加法算出来的。难道我们每次计算乘法时都要把乘法改写成加法,求出和再写到积的位置上吗?这样太麻烦了!我们可以把乘法算式和它们的积变成一句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就会又对又快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1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尤其是算得快的同学要介绍自己的窍门。

活动意图说明: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已有的知识储备,为探究新知做准备。

环节二:自主探究

教师活动2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的5套福娃图片)对。奥运五福娃,就是贝贝、京京、欢欢、迎迎、妮妮,一共有5个。如果老师送给你一套奥运五福娃,你有几个五福娃?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呢?

师:像这样1个5,结果是5,我们就可以编成口诀:一五得五。(板书)

师:如果老师再送给你一套奥运五福娃,这样你就拥有2套了,该怎样列乘法算式呢?试着编一句口诀。(课件出示图片)

师:如果老师继续送礼物,你能不能这样依次编出5的乘法口诀呢?试一试,在小组里交流。

(课件出示图片,给学生提示)

师:我们一起总结出了5的乘法口诀,请大家把这几句口诀读一读。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记忆5的乘法口诀的。

师:下面我们进行口诀练习。

师:请同学们运用口诀来完成下面的练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活动2

生:五福娃

生:1×5=5。

生:2×5=10,口诀:二五一十

学生尝试写乘法算式,编口诀,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总结5的乘法

口诀

先齐读,再自由读

学生汇报交流

生对口诀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1:乘法口诀在以后的计算过程中用处非常广泛,所以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并熟记,为以后的计算打好基础.设计意图2:给每个人提供练习的机会,检查学生口诀的记

忆情况

环节三:巩固练习。

教的活动3

指导学生做练习十中第1、2、3题,并巡视检查。

学的活动3

生独立做到书上。

再交流订证

活动意图说明

巩固练习,检测学习情况,及时纠错

7、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5”“

”“

”“

”“

1×5=5 一五得五 5×1=5

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3=15

4×5=20 四五二十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练习十中第4、5、6题。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PPT课件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3、4的乘法口决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例2、例3学习2、3的乘法口诀,和5的乘法口诀编排基本相同,同样呈现了实物图,并将点子图与相应的乘法算式、乘法口诀对照。

4的乘法口诀所不同的是呈现了一句完整的4的乘法口诀,其余几句让学生自己编制出来,给学生留出较大的探索空间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熟记2、3、4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

难点:理解每句乘法口诀表示的含义。

5、学习评价设计

课前:口算5的乘法试题

课中:第54、55页中的“做一做”。课后: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大家一起背一遍好吗?

师:谁能说说“二五一十”这句口诀是怎样得来的,根据这句口诀能写出哪几个算式?

学生活动

学生集体背诵5的乘法口诀。

学生回忆后回答。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利用复习5的乘法口诀,加深学生对口诀含义的理解,同时为继续学习2、3、4的乘法口诀做准备。

环节二:自主探究

教师活动2

1.教学例2。(出示课件)

师:1副乒乓球拍有2个,这1个2,该怎么列乘法算式呢?能编一句口诀吗?

师:真棒!如果2副乒乓球拍就是2个2了,又该如何列乘法算式,口诀呢?

2.教学例3。

师:同学们的举一反三能力越来越强了,现在自己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用几根小棒。你能根据这个图形列出乘法算式吗?会编口诀吗?

师:自己试着继续摆,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编出对应的口诀。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自己都可以编口诀了,下面我们来试试会不会用啊?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做一做”)

3.教学例4。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4图)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自己摆小棒,然后正确填空吗?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组织交流,总结4的乘法口诀并板书。

师: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师生对口诀)

学生活动2

生:1×2=2,口诀:

一二得二。

生:2×2=4,口诀:二二得四。

生:1×3=3

口诀:一三得三。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研

究,交流讨论。

学生完成练习,交流

订正。

学生在小组内摆小棒

操作观察,讨论研究,总结口诀。

对口诀练习完成后,学生独立解答教材第55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1: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并编写2、3的乘法口诀,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设计意图2:通过摆小棒,学生自己在小组内合作编口诀,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使学生对4的口诀的来源更加清楚,更加容易记忆.

环节三:巩固练习。

教的活动3

练习十一中的第1、2、3、4题。

学的活动3

独立完成后交流订正

活动意图说明

巩固练习,检测学习情况,及时纠错

8、板书设计 2、3、4的乘法

”“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第57页第5、6、7、8题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PPT课件,实物小棒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4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乘加 乘减。(教材第58、第59页)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例5教学乘加、乘减。分三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层次呈现了学生坐旋转木马的情景图,并把提出问题的机会留给了学生,为学习新知提供了素材。第二个层次让学生根据情景图列出算式并计算。第三层次是由小精灵指出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运算的顺序。

4、学习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计算乘加、乘减,会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5、学习评价设计

课前:完成预习作业。

课中:完成第58页“做一做”课后:练习十二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师:同学们,看游乐场里的木马那儿,多热闹啊!(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情景图)

师:从画面上,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准确。机会

学生活动

生1:我看到有的一组木马上坐着3个人,有的木马上坐着2个人。

生2:坐着3个人的木马有3组,坐着2个人的木马有1组。

学生自由回答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首先呈现一幅生动有趣的游乐场画面情景图,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师:根据这个画面,你能想到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师:问得真好,老师也不知道。大家快想一想,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想好了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重点说说想法。

如果教学过程中没有出现这两种解法中的任何一种,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分析,重点明确思路,然后由学生尝试解答。学生计算时若列分步算式,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使学生明白分步计算与综合算式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师:你学会了吗?咱们一起来看看教材第58页的“做一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学生活动2

生:一共坐了多少人?

生1:我这样算,3×3+2=11。我看见坐着3个人的木马有3组,也就是3个3,所以是3×3,再加上还有1组木马坐着2个人,所以是3×3+2=11。

生2:我觉得还可以这样算,3×4-1=11。如果每组木马都坐着3个人,那么4组木马就表示有4个3,也就是3×4。实际上有1组木马坐着2个人,多算了1人,所以要减1,也就是3×4-1=11。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学生交流,第1小题可以是3×4+1=13,也可以是3×5-2=13。两种答案都予以肯定,关键是引导学生说清想法,明确认识每一步的计算意义。第2小题学生完成之后,组织交流汇报,关键是理清运算顺序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鼓励学生说想法,意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真正弄懂每一步的计算意义.

环节三:巩固练习。

教的活动3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1、2、3题。

学的活动3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活动意图说明

巩固练习,检测学习情况。

7、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3+3+2=11(人)3+3+3+3-1=11(人)

3×3+2=11(人)3×4-1=11(人”“”“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 计练习十二第4、5题。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PPT课件。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5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6的乘法口诀、练习十三。(教材第60~62页)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6的乘法口诀编排与2--5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体例略有不同。

(1)在实物图下面以列表的形式揭露豆荚个数与豆子颗数的对应关系,将相同加数作为隐藏条件,在6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中,教材不再给出点子图模型,例6中所有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都是不完整的,需要学生自己完成,给学生留出了更大的自主空间。

4、学习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正确计算

5、学习评价设计

课前:完成预习作业。

课中:完成第60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三第1、2、3题

课后:第61页第4、5、6题。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问题情景,导入新知

教师活动1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3、4、5的乘法口诀,接下来玩一会儿对口诀的游戏,好吗?

学生活动

对口诀,复习2、3、4、5的乘法

口诀。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复习2、3、4、5的乘法口诀,为学习6的乘法口诀提供方法基础。通过对口诀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师:(课件出示一个豆荚,豆荚有6颗豆子)同学们,看这个豆荚长得多好啊,数一下一个豆荚有几颗豆子啊?

生:1个豆荚有6颗豆子。

师: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列呢?能编出乘法口诀吗?

生1:1×6=6,口诀:一六得六。

生2:6×1=6也可以,口诀:一六得六。

师:(课件出示2个豆荚)如果再加1个豆荚,该怎么列式,口诀呢?

生:2×6=12,口诀:二六十二。

师:依此类推,你能照着图片往下继续列算式、编口诀吗?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的图片及表格)

学生小组合作填表格,列算式,编乘法口诀。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组织交流,总结6的乘法口诀,要及时表扬鼓励回答得好的学生,并板书重点。

师:同学们总结的口诀挺好,你记住了吗?在小组里背一背,说说你记忆的巧妙方法。

学生在小组里背口诀,交流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引入,让学生自主探索编写口诀,并想办法记口诀】

师:同学们已经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现在就来检验一下你会不会用,能不能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做一做”习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做一做”,教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学生活动21、生数一数有多少个黄球?

2、仔细观察,先估一估瓶子里有

多少个蓝球,再估一估有多少个

红球。

1、(1)发现蓝球和红球都比黄球

多,但多的程度不同。

(2)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

(1)明确蓝球比黄球多一些,红

球比黄球多得多,并用语言表达

出来。

4、(1)蓝球和红球分别与黄球比一比。

(2)怎样描述比较的结果?

(3)出示“多一些”和“多得多”,选择合适中的一个词描述相应的比较结果。

5.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少一些”和“少得多”。

6、练习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在学完口诀后通过各种应用使口诀得到巩固,并提高应用能力。

环节三:巩固练习。

教的活动3

完成教材第61页练习十三第4、5、6三题。

学的活动3

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订正。

活动意图:

巩固练习,检测学习情况,及时纠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7、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

1×6=6 一六得六 6×1=6

2×6=12 二六十二 6×2=12

3×6=18 三六十八 6×3=18

4×6=24 四六二十四 6×4=24

5×6=30 五六三十 6×5=30

6×6=36 六六三十”“”“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练习十三第4、5、6题。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PPT课件。

11、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6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用数学、练习十四。(教材第63~65页)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例7将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与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对照编排,设计了两个情景相识、数据相同、问题相同但数量关系不同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不同的运算解决问题。

4、学习重点难点

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5、学习评价设计

课前:完成预习作业。

课中:练习十四第1、2两题。

课后:第64页第3、4、5三题。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问题情景,导入新知

教师活动1

师:同学们,1~6的乘法口诀都学完了,你们掌握得怎么样呢?我们来玩对口诀的游戏好不好?

学生活动

对口诀,复习1~6的乘法口诀。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复习1~6的乘法口诀,加强、巩固记忆,为今后应用乘法口诀

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帮忙解决两个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7),比较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很认真,分析得也很透彻,那么究竟该怎样解答呢?

师:对,画图更直观形象。画图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代表桌子。现在就试一试吧,然后解答。

学生活动2

生1:两道题中都有4和5,但意思不一样。

生2:第(1)小题中有4排桌子,而第(2)小题中只有两排桌子。

生3:第(1)小题中的4排桌子都一样多,每排都有5张;第(2)小题中的两排桌子

不一样多,一排是4张,一排是5张。

生:我们可以先根据题意画出图,这样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分析题意,检查思路对不对。

学生尝试画图并解答,并交流。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练习中对比加法与乘法的异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乘法解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的问题

环节三:巩固练习。

教的活动3

1.让完成教材第64页第1、23题

2.组织学生汇报解题方法及结果。

学的活动31、独立做题

2、订正答案。各组派代表说出

解决问题的策略及结果,集体

订正

活动意图:

巩固练习,深化认识,检测学习情况,及时纠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7、板书设计

用数学

(1)5×4=20(张)(2)5+4=9(张”“”“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练习十四第4、5题。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PPT课件。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

名称

观察物体(一)

8.本单元内容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

本单元共包括两个大的知识点:从不同位置辨认简单物体的形状、从不同位置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初步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或立体图形,所看到形状图是不一样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实现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初步教授三视图的知识;在有层次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推理,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能根据表象进行思维和推理,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达到课程教学中的三个核心目标: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9.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熟练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或几何体时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和几何体时看到的图形,能用推理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辨认从侧面观察简单物体和几何体时看到的图形,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10.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

”“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观察物体(1)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9.教学内容分析

1.激发学生观察的心理需求。

学生是主动参与观察活动还是被动参与观察活动,对观察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我先让学生猜一猜,如果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这个物体,分别会看到什么图形?以猜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

2.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观察物体不是简单地用眼睛去看,而是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在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一点观察物体的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身高比较高的同学,可以蹲下来,让视线正对着物体的面),这是十分必要的。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

1.请同学或老师给大家讲“盲人摸象”的故事。

2.思考:为什么故事中的每个人说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

3.导入新课:是啊,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可能不相同。(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学生活动1

1.讲故事,认真倾听。

2.思考并小组交流,班级汇报。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导言,明白

所学内容。

活动意图说明: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巧妙引入,新颖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立刻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以及初步感受

新知,从而顺理成章地揭示课题。

环节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教师活动2

1.组织学生观察熊猫玩偶。

2.组织学生描述看到的熊猫的形状。

3.组织学生画出看到的熊猫的形状。

4.组织汇报,展示画图。

5.请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汇报在新位置上看到的熊猫形状。

6.组织学生拿出自己的玩具放在桌上,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描述。(教师巡视)

7.师生共同小结。

交流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2

1.小组内拿出熊猫玩偶放在桌子

上并进行观察,在小组内说说自

己在座位上看到的熊猫的形状。

2.汇报看到的熊猫的形状。

生1:我看到了熊猫的前面;

生2:我看到了熊猫的后面;

生3:我看到了熊猫的左面;

生4:我看到了熊猫的右面。

3.学生试着画出自己看到的熊猫的形状,并交流自己的图画。

4.学生把图画贴在黑板上,汇报

自己画出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

到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形状。

5.学生交换位置观察并汇报。

6.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玩具,并

在小组内交流:描述出从不同位

置看到的玩具的样子。

1.小组交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

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想一想、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转一转。通过换位观察,增强学生自身的感受,使他们亲

身体验到观察物体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图形可能是不同的,也便于老师

及时了解学生观察、辨认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通过让学生参

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初步

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

形可能是不一样的。

环节三:巩固练习。

教的活动3

1.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玩具汽车,产生表象,再观察书中图画)

2.完成教材第70页第1题。(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到观察图画,巩固新知)

3.完成教材第70页第2题。(帮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理解位置关

学的活动3

1.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独立完成,先观察,再小组内交流,最后集

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3.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互相检查

订正。

活动意图说明

环节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的活动4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学的活动4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7.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1)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第70页“练习十六”第1、第2题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课件,小熊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观察物体(2)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例2和例3,将所观察的物体由实物变成立体图形,通过观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认识从整体上升到局部,并沟通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根据一个面的形状猜想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逐步由根据直觉进行猜想过渡到有序地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情境引入

教师活动1

1.课件出示古诗《题西林壁》并提问:为什么作者从多个角度看都没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这节课我们来观察几个我们常见的立体图形,看你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什么形状?(板书课题:观察物体(2))

学生活动1

1.朗读古诗,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与同学交流后汇报。(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

可能是不同的。)

2.认真倾听老师导言,并进行想象。

活动意图说明:用熟悉的古诗配着课件优美的画面,导入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1.观察交流。

(1)组织学生观察长方体。画出看到的面的形状。(教师巡视)

(2)组织汇报,展示学生画图,贴到黑板上。

(3)组织学生观察正方体、圆柱和球,画出看到的形状。(教师巡视)

(4)组织汇报,展示图画。

(5)师生共同小结。

交流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解决问题。

(1)出示例3: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活动2

1.(1)小组内分别从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画出看到的图形形状,并在组内交流。

(2)学生展示图画并汇报:

生1:我从长方体的上面看到的是长方形。

生2:我从长方体的前面看到的是长方形。

生3:我从长方体的左面看到的是长方形。

(3)小组内分别从不同位置观察正方体、圆柱和球,画出看到的图形形状,并在组内交流。

(4)学生展示图画并汇报:

生1:我们组从正方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都是正方形。

生2:圆柱从上、下两个面看到的是圆,从正面和侧面看到的都是长方形。

生3:球无论从哪个面看看到的都是圆。

(5)小组内交流汇报: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也可能不同。

2.(1)读题,明确题意,独立思考。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①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②可能是长方体,因为有的长方体就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活动意图说明:在本环节中,学生将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在亲身经历

中体验,直观地感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过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面,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环节三:巩固练习。

教的活动3

1.完成教材第71页第5题。

(帮助学生由观察单个立体图形到组合图形,进一步提高空间观念。)

2.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说一说它是哪一种立体图形。

学的活动3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用正

方体摆一摆,进行观察验证后汇报,集

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与同桌或在小组内

交流后,集体订正。

活动意图说明:结合教材内容,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探

索和应用知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从实物到图片,遵循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

律,帮助学生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立体图形的方法。

环节四:全课小结

教的活动4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学的活动4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7.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立体)

”“

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第70页“练习十六”第3、第4

10.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PPT课件若干个立体图形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

名称

表内乘法(二)

11.本单元内容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会归纳乘法口诀,并熟练地掌握2~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前面已学过的乘法口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在知识的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衔接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知识的类比推理,自主探索7~9的乘法口诀以及运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1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

”“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7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3.教学内容分析

例1 教学7的乘法口诀,这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的具体编排分为以下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创设了学生操作七巧板的活动情景;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用七巧板拼摆好的7个图案,形成1个7,2个7,3个7……的表象,进而得出连加的结果;第三个层次对照着乘法算式,明确了乘法算式的意义和计算结果是如何得来的;第四个层次根据乘法算式的意义和计算结果编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谜语引入。

教师活动1

1.猜谜语:

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蚜虫怕见它,棉花最欢迎。

2.出示七星瓢虫图,引导学生观察。

1只七星瓢虫身上有7个点,2只、3只、4只呢?如果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相信同学们很快就能算出来。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学生活动1

1.听谜语,独立思考,试猜答案。

2.观察七星瓢虫图。

学生:七星瓢虫很可爱,它的身上

有7个点。它是庄稼的好朋友,爱

吃蚜虫。

3.倾听老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节

课的学习内容。

活动意图说明:

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例1。

师:图中的三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2.一副七巧板有多少块呢?请思考,根据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7的乘法口诀又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试拼图案。

4.展示图案。

5.观察投影仪上的图案,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6.仔细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说说你的发现。

7.小组合作探究编制7的乘法口诀。

8.齐读7的乘法口诀两遍,然后交流编制的方法,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活动2

1.学生观察、自由交流:他们在用

七巧板拼摆自己喜欢的图案。

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七块;

7的乘法口诀应该是七句;7的乘法

口诀前面两个数应该表示几个7,后

面的数表示几个7的和。

3.小组内挑选出最美的图案在投影

仪上展示。

4.完成表格,并展示。

”“

5.学生观察,发现并交流:

学生1:我发现每多摆一个图案,就

多用一副七巧板,也就是多用7块

七巧板。

学生2:我发现1个7是7,2个7

是14,……7个7是49。

6.学生先观察,填写算式及口诀。

乘法算式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1×7=7 7×1=7 一七得七

2×7=14 7×2=14 二七十四

3×7=21 7×3=21 …

4×7=28 7×4=28

5×7=35 7×5=35

6×7=42 7×6=42

7×7=49 7×7=49

8.按老师的要求合作完成。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表格突出不同个数的7连加的结果,为得出积、编制乘法口诀奠定基础。利用学生已经具有的编制乘法口诀的经验,引

导学生自主编制7的乘法口诀,给他们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环节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教的活动3

1.小游戏,“我说你对”。

2.课件展示七星瓢虫图:一只、两只、三只,分别算出它们身上的黑点,一句口诀各写两个算式。

3.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

学的活动3

1.同桌互动完成。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看图

编口诀写算式的过程。

14.读出算式,准确快速地说出得

数,并说出计算此算式所用的口诀。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体会“两个乘法算式用一句乘法口诀”这一关键性知

识,为除法教学创设了有利条件。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的活动4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学的活动4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7.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1×7=7 一七得七 7×1=7

2×7=14 二七十四 7×2=14

3×7=21 三七二十一 7×3=21

4×7=28 四七二十八 7×4=28

5×7=35 五七三十五 7×5=35

6×7=42 六七四十二 7×6=42

7×7=49 七七四十九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教科书P73“练习十七”第1、2、3题

11.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课件、七巧板、七星瓢虫彩图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8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例2 教学8的乘法口诀,通过引导观察熟悉的军乐队队列图,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使数与形结合,更突出了连加的结果,为记忆乘法口诀作好铺垫。加大学生独立学习的空间,基本内容留给学生完成,让学生依照乘法算式编制出8的乘法口诀。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

1.出示1只螃蟹图,引导学生观察螃蟹的特点。

2.1只螃蟹有8条腿,那2只螃蟹有多少条腿?你是怎么知道的?3只……

3.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8的乘法口诀)

学生活动1

1.观察螃蟹图,自由交流发现:

学生1:每只螃蟹有8条腿。

学生2:我也发现1只螃蟹有8条

腿,还知道它是横着爬行的。

2.倾听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

桌互相交流。

3.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活动意图说明: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激发兴趣,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体验

数学。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1.编制口诀。

(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1只螃蟹有几条腿是怎样算出来的?你会列算式吗?你能根据算式编出一句口诀吗?

”“

(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表格,继续编制口诀,然后汇报。

2.背诵口诀。

(1)引导学生数一数8的口诀共几句。

(2)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编出的口诀。

(3)引导学生观察8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背口诀。

学生活动2

1.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填表,然后全

班汇报:

(1)1只螃蟹有8条腿,列式为8×1

=8或1×8=8。

乘法口诀是:一八得八。

(2)认真观察表格里的数据,对照拿

出螃蟹图片,观察思考,编制8的乘法口诀,填写表格。

学生1:我发现每多一只螃蟹,腿的条数就多了1个8……

学生2:我知道求几个几是多少可

以用乘法计算,1个8,2个8……

8个8都能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也就可以编出相对应的乘法口诀。

2.(1)数出共有8句。

(2)同桌互动,小组互动。

(3)认真观察8的乘法口诀,交

流发现:八八六十四这句口诀只能

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其余的每句可

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8……

(4)背诵口诀,交流心得。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编制8的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

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并获

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教的活动3

1.出示教材第75页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独立把情境图下面的空白处补充完整。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说出对应的口诀。

2.完成教材第75页“做一做”。

学的活动3

1.认真观察,根据每排军乐队队员 的人数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说

出所运用的口诀。

2.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解题过程和

心得。

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把解决问题和乘法口诀融

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玩中学,促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进而

形成技能。

环节四:全课小结

教的活动4

在今天学习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的活动4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7.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1×8=8 一八得八 8×1=8

2×8=16 二八十六 8×2=16

3×8=24 三八二十四 8×3=24

4×8=32 四八三十二 8×4=32

5×8=40 五八四十 8×5=40

6×8=48 六八四十八 8×6=48

7×8=56 七八五十六 8×7=56

8×8=64 八八六十四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完成教科书P76“练习十八”第1、2、3题

12.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课件、小棒、乘法口诀卡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例 3 呈现超市的一角:部分文具的货柜,由购买某种文具的个数引出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呈现了一种有多余条件的、稍微复杂的用乘法意义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和生活中的购物经验是教学例3的基础,数量关系的教学承载着学生的认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质的飞跃。

5.学习评价设计

课前:完成预习。

课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后:熟记2~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2~8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1 口算:

5×5= 7×6= 8×5= 6×4=

4×5= 1×4= 7×8= 8×8= 6×5=

2.一本笔记本5元,买3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

师:看来,乘法口诀可以使我们的口算变得又对又快。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11、学生解答交流。

2、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活动意图说明:充分而必要的复习,让学生再次熟悉已掌握的知识。熟记乘

法口诀是正确、迅速地运用乘法口诀计算的基础,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1.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例3情境图,引导学生以“我是优秀导购员”的身份描述图中信息。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思考“老师要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用多少钱”需要选取哪些信息。

3.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式。展示画图方法:

”“

4.组织学生计算出结果并交流计算过程。

5.以组为单位思考:老师还想买7块橡皮,一共需要多少钱?

6.引导学生根据其他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适当的鼓励。同桌交流,找到计算的方法。

学生活动2

1.争当“优秀导购员”。

生:本店的体育用品很丰富,每根

跳绳8元,每个羽毛球3元,每个

毽子2元。

2.认真思考,要想买3个文具盒一

共要用多少钱,应该选用每个文具

盒8元这个信息。

3.认真看图,交流思考方法:要求

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用多少钱,就

是求3个8元是多少。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

计算,列式为8×3或3×8。

4.计算出结果并说出是根据8的乘

法口诀“三八二十四”进行计算的。

5.学生组内交流,讨论后整理出算

式:

7×2=14(元)

或2×7=14(元)

6.认真思考,根据“优秀导购员”

提供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买5支铅笔,一共需

要多少钱?

预设问题2:买8个笔记本一共需

要多少钱?

活动意图说明:看图自主选择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归纳、概括一些简单的求总价的问题,渗透“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为以后正式学习这一数量关系积累基本的学习经验。

环节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教的活动3

1.出示教材第79页第1题的情境图,让学生独立把情境图下面的空白处补充完整,并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几元几角。

2.完成教材第79页第2、3题。

学的活动31、认真观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说出是几元几角。

2、认真计算,看清运算符号,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后再解答。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加法“进位”的专项训练,进一步

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更清晰、更有条理。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的活动4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的活动4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7.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文具盒每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8×3=24(元)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购物。

”“

(1)买6根跳绳一共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什么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Ppt课件、购物图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4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9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例4 主要内容是列出9的乘法算式,根据算式编制9的乘法口诀,并发现其规律,是乘法口诀中的最后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1~8的乘法口诀和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前面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1

1.出示九连环,简单演示摘下一个铁环,让学生感受这个神奇的过程。

2.看一看,想一想:

出示多个九连环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思考1个九连环是由几个铁环组成的,2个、3个……9个九连环是由几个铁环组成的?你会计算吗?

3.这节课我们学习关于9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

学生活动1

1.仔细观察,近距离接触九连环,感受九连环的神奇。

2.观察九连环图片,发现九连环是由九个铁环组成的,然后思考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活动意图说明:以中国传统游戏引入,一方面使学生体会9的乘法口诀是为了解决9的连加的实际问题产生的,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连加计算提供了直观支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1.编制口诀。

(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1个九连环里有几个9?你能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吗?你能根据算式编出一句口诀吗?

”“

(3)引导学生思考:2个九连环里有多少个铁环?然后填写上面的表格,创编第二句口诀。

(4)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表格,继续创编口诀,然后汇报。

2.理解背诵9的乘法口诀。

(1)出示口诀,引导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句口诀。

(2)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创编的口诀。

(3)引导学生观察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背口诀。

学生活动2

1.(1)观察九连环图片,可以列出算式9×1=9或1×9=9,并根据算式编出乘法口诀:一九得九。

(2)1个九连环里有9个铁环,是1个9,2个九连环就是2个9,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9×2=18,2×9=18。

根据乘法算式能编出口诀:二九十八。

(5)学生认真观察表格里的数据或拿出九连环的图片,然后逐一填写表格,创编9的乘法口诀。

2.(1)一起数出有9句口诀。

(2)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口诀。

(3)认真观察9的乘法口诀。

学生1:我发现九九八十一这句口诀

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其余每句口诀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学生2:我发现9的乘法口诀有9句,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9。

(4)背口诀,交流心得。

活动意图说明: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景为切入点,让学生从熟悉的情景中观察,发现每个九连环上的数都是相同的,都有9个、根据数字9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有关9的数学问题,紧紧扣住9,自然而然引入课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同时也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三:训练深化,巩固提高。

教的活动3

1.出示教材第80页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独立把情境图下面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2.完成教材第80页“做一做”。

学的活动3

1.认真观察,根据每条龙舟上的人数很快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说出所运用的口诀。

2.能运用口诀准确快速地计算表内乘法,并说出所用的口诀。

活动意图说明:有的学生将口诀背得滚瓜烂熟,但到了计算时却算得很慢。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这一质疑环节让学生找计算窍门,把乘法口诀快速地应用到计算中,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的活动4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的活动4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7.板书设计

”“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9=36 9×()=81

5×()=45()×()=722、快乐小尝试。

9×1=10-()9×2=20-()

9×3=()-()9×4=()-()

9×5=()-()9×6=()-()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再写出三道像上面这样的算式。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0.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PPT课件、卡片、九连环及其图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5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例5 编排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座位够不够坐的问题,教材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重在突出“知道了什么?”与“怎么解答?”环节。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1.(出示课件)想一想,填一填。

6+6+6+6+6=()×()

5+5+5+5+4=()×()+()=()×()-()

2.导入新知:

(出示改制的蛋托)家里有3个鸡蛋和30个鸭蛋,请算一算,要把这些鸭蛋全放在蛋托上,能放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相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1

1.学生独立思考后,点名说出结果

及思考过程。

2.学生观察蛋托,思考老师提出的

问题,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

教师活动2

1.讨论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观察蛋托,小组讨论交流如何确定蛋托能否放下所有鸭蛋。

2.探究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探究蛋托坑数的计算方法,展示思维过程。

3.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师生共同总结。

1.小组讨论交流,想知道所有的鸭

蛋能不能都放在蛋托上,可以先算

出蛋托上蛋坑的个数,再与蛋数进

行比较,蛋坑的个数多于或等于鸭

蛋的总数,就能放下;若少于,就

放不下。

2.通过分、画等活动,明确可以利

用乘法的意义进行计算。

(方法1图)(方法2图)

”“

”“

6×5+4=34(个)

5×6+4=34(个)

”“

(方法3图)

6×4=24(个)

5×2=10(个)

24+10=34(个)

通过比较,这些鸭蛋都能放在蛋托上。

3.交流后明确:由于观察的角度不

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

活动意图说明:教学中教师充分放手,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教师

在这里只提供直观图,剩下的工作则交给学生自己来做,在交流的过程中

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环节三:训练深化。

教的活动3

1.出示教材第84页例5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解决座位够不够的问题。2.按要求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5页第1、2、3题。

学的活动3

1.认真观察情境图,用自己喜欢 的方法解决问题后,小组交流,全

班汇报,讲解。

2.认真读题,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自己理解的角度解决问题。

3.明确要求,亲自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设计,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做一做”

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运算,从自己理解的角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题需要直接应用乘法的含义来解决实际

问题,提高计算的准确率。第3题重点在于让学生看懂图,并充分运用所

学的运算知识加以解决。

环节四:总结收获。

教的活动4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学的活动4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7.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6×5+4=34(个)(2)5×6+4=34(个)

(3)6×4=24(个)5×2=10(个)

24+10=34(个)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菲菲每天写9个大字,她7天一共可以写多少个大字?

2、二年级合唱队有19名男生,25名女生,2名老师带他们去表演,每人分1个小蛋糕,这些小蛋糕够吗?

3、会议室有8张长沙发,50张单人沙发。最多可坐多少人?

4、每件上衣钉7颗纽扣,每条裤子钉2颗纽扣,钉6套衣服,60颗纽扣够吗?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Ppt课件。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量一量,比一比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7.教学内容分析

“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生活,是数学中的生活”,本节课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以及身边物体的长度、高度等实践活动,对所测对象形成清晰的表象,加深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感受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

1.复习旧知。

(1)用手势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

(2)用手势比划60厘米的长度。

2.导入新课。

同学们比划的60厘米有长有短,那么60厘米究竟有多长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身边一些常见的物体长度。

学生活动1

1.(1)听清要求,用实际手势比

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

(2)先想一想60厘米有多长,再用手势比划出来。

2.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激活学生的活动经验;通过追问“你还

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激发学生了解身边物体长度的兴趣,调动学生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环节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教师活动2

1.组织学生测量教室和讲台的长度。

2.提出测量要求,引导学生测量肩宽。

3.组织学生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机会。

4.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别的知道物体长度的方法吗?

6.引导学生明确描述的标准,选择合适的标准描述动物的身高或身长。

学生活动2

1.明确要求,实践操作。

(1)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分小组进行测量,测量后

填写活动记录单,然后进行对比,找出不同小组测量的差异。

2.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对方的肩宽,把测量结果写在活动记录单上。

3.以小组为单位,在确定测量对象后分别展开测量,如两臂展开的长度、学生一步的长度等,测量后记录下测量结果。

4.讨论、交流测量的结果,对所测肩宽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直观认识。

5.用多种方法建立所测量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方法一:闭眼想。闭眼想象实物有多长。

方法二:用手比。边看实物边用

手比划长短。

方法三:说关系。讲台的长度要

比肩宽长一些;两臂展开的长度

要比讲台长一些;教室的长度要

比两臂展开的长度长得多等。

6.选择合适的标准进行描述。

(1)所选动物:身长6米的鳄鱼。

测量标准:约长30厘米的肩宽。

测量结果:20个人并肩站着和鳄

鱼差不多长。

(2)所选动物:

身高2米50厘米的鸵鸟。

测量标准:约长1米的讲台。

测量结果:2个半讲台的长和鸵

鸟的身高差不多。

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身边熟悉的事物,认识它们的长度,在头脑中形

成所测物体的长度表象,建立长度观念。同时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实践

活动中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而且还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

环节三:课堂总结。

教的活动3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学的活动3

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7.板书设计

量一量,比一比

肩宽 大约30厘米

一拃的长度 大约10厘米

一步的长度 大约40厘米

两臂展开的长度 大约1米30厘米

身高 大约1米30厘米

课桌的高度 大约70厘米

讲台的长度 大约1米

教室的长度 大约8米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回家测量几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PPT课件、米尺、卷尺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

名称

认识时间

15.

16.本单元内容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时,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与几时半的方法;让学生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实际问题。本单元的内容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以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17.

18.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熟练掌握时和分的关系。

(2)会认钟表上的几时几分、几时半。

(3)会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问题。

19.

20.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主要用直观演示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达到预期学习目标。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它课时同)

课题

认识时间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21.

22.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能5分5分地读出时间,会读、认、写钟面上表示的时间。能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

23.

25.

27.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

1.老师谈话: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你们能说说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吗?

2.课件出示小红的午饭时间:12∶35,你知道这是多少吗?

3.导入:同学们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怎样才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学生活动1

1.学生汇报,说出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

2.学生猜测,尝试读时间。

3.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导入,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复习旧知,巩固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环节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教师活动2

1.认识钟面。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显示的钟面,互相记一次,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2.认识几分。

(1)出示问题:时针用来记时,分针用来记分,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

(2)合作学习:分针走一大格是几分?为什么?

(3)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一个数字各是几分?

3.认识1时=60分。

(1)课件显示,学生观察汇报: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2)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

4.认读时间。

(1)现在你知道小红午饭的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

(2)读写时刻。

课件展示例2,说说你是怎样认时间的。

学生活动2

1.(1)小组观察交流,然后小组代表记报交流结果,小组间互评,并互相补充。

(2)小结: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有12个数。

2.(1)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汇报:分针的一大格是5分。因为一大格是5小格。

(3)学生小组互学,将教材第90页的空白填写完整,点名汇报、展示,全班讲解、纠正。

3.(1)学生观察汇报,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汇报:

①分针走一圈是60小格,刚好60分;

②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③1时=60分。

4.(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汇报方法,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

(2)小组观察、交流、讨论、汇报:

生1: 4时5分记作: 4:05;

生2: 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

生3: 4:30分可以读作4时30分或4时半。

活动意图说明

对生活中的实物钟表进行详细观察,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让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更生活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环节三:巩固练习。

教的活动3

1.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93页第1题。

学的活动3

1.学生独立完成,点名汇报,全班讲解纠正。

2.学生独立完成,点名汇报时不仅要说出答案,还要说出思考过程。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练习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思辨的能力。

环节四:课堂总结。

教的活动4

1.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

学的活动4

1.学生独立完成,点名汇报,全班讲解纠正。

2.学生独立完成,点名汇报时不仅要说出答案,还要说出思考过程。

活动意图说明

总结教学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7.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钟面: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1时=60分

先看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这时钟面上的时间就是几时几分。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时针走1大格是()时,走1圈是()时。

2.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走1圈是()分。

3.30分也可以说成()小时。

”“

4.时针从12走到5,走了()时;时针从6走到11,走了()时;分针从12走到7,走了()分;分针从4走到10,走了()分。

5.右面钟面上的时间是(),再过半小时就要开始播《走近科学》节目,《走近科学》的播出时间是()。

9.

10.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节课使用ppt课件辅助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认识整时入手,引出几时几分,很自然地解决了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紧接着通过4时5分和4时45分两个时间的引出,引导学生在认读中感受对比,从而突破认读几时几分的难点。从写时间到拨钟面再到画分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高。

29.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

1.这个周末你是怎样安排的,把你的计划说给大家听一听。

2.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明明的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1

1.学生畅所欲言。

2.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活动意图说明:

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生活经验

环节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教师活动2

认读时间。

课件展示例3。

(1)提问:从图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2)图中钟表上的时间是多少?你能读出来吗?

(3)质疑:明明可能在哪个时间去踢球?

(4)你能把明明这天踢足球,做作业,看木偶剧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一下吗?

学生活动2

(1)学生自由观察,获取信息,回答老师的提问。

(2)指导学生回答。

7:459:1510:50

(3)学生小组内交流,点名汇报,全班讲解,给出明明9:00做完作业,做完作业后才去踢球,踢球的时间不会是7:45,而10:30明明要去看木偶剧,所以明明踢球的时间也不会是10:50,所以他应该是9:15去踢球。

(4)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9:00-----------9:15-----10:30

做完作业 踢球 看木偶剧

活动意图说明

观察是思维的前提,学生需要从图片中找到有关信息才能展开思考。教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学会明确问题的方向,找准关键所在。

环节三:

教的活动3

1.小牛今天到谁家里做客?请把它的房子涂成喜欢的颜色。

”“

2.按要求画出钟面上的时间。

”“

3.找规律接着画。

”“

4.看图讲故事。(课件展示教材第96页第11题)。

学的活动3

1.学生认真观察,独立完成,点名汇报,集体讲解。

2.学生独立完成(答题卡)。展示后点评。

3.先引导学生找钟表的排列规律,独立观察后小组交流。

4.小组内看图讲故事,故事中的时间要准备。

活动意图说明

练习的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将创设的学习情境完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环节四:

教的活动4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学的活动4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活动意图说明

整个推理活动强调“步骤完整,理由充足”,考虑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手段,在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论,同时体会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7.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7:15→9:00→(9:15)→10:30

晨练 做完作业 踢球 看木偶剧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明明和芳芳早上一起锻炼身体,明明要做3件事:做作业、踢球、看木偶剧。要从7:45、9:15、10:50这3个时间中圈出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

31.

32.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节课利用了教科书中现实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并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

名称

数学广角——搭配(一)

21.本单元内容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

本单元内容包括简单的排列和简单的组合两个方面,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方法,发现3个不同数字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3个数字两两求和的组合数,初步渗透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

2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以及两者的区别;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2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精心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注重运用多种形式表征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注意教学的层次性,把握好教学要求。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科书独有的内容。其意图在于系统而有步骤地把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借助一些操作等直观手段向学生进行渗透。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

1.播放课件(动画配音的形式),森林里选国王,最终只有狮子,老虎和狐狸进入了决赛。猴考官出的考题是“用数字1、2、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狮子说3个,老虎坚持说6个,狐狸一会说3个,一会儿喊6个,到底谁能当选森林国王呢?2.提问、引发思考。

用1、2、3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板书课题及问题

学生活动1

1.认真听故事,初步感知排列。

2.认真思考:用1、2、3这三个数字到底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活动意图说明:

在导入环节,设计输入密码才能进入数学王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起点较低的问题,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同时渗透方法的重要性,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环节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教师活动2

1.引导学生猜一猜能写出几个两位数。

2.引导学生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排列出的两位数既不重复又不漏掉。

3.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数字卡片。(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摆一摆、试一试,并记录下来)

4.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汇报摆放的结果、方法及组数的排列规律。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5.小结。

强调:今后我们在排列数时,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学生活动2

1.举手大胆猜测。

2.讨论排列方法。(小组内自由发言,先民主,后集中)

3.小组分工协作。(摆放的同学边说摆放思路边摆,记录的同学按顺序记录,其他的同学认真观察,找出所摆出的两位数的排列规律)

4.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1)摆放结果:能组成6个两位数。

(2)常用方法:固定十位法、连线法、调换位置法。

(3)排列规律:可从小到大,也可从大到小,规律不唯一。

5.在对比中,明确自己喜欢的排列方法并掌握。

活动意图说明

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所以本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时考虑到他们的个性需求,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环节三:巩固练习

教的活动3

1.课件出示:

明明有本带密码锁的日记本,可他忘记了密码,只记得是用1、4和6组成的两位数中的一个,你能帮明明想一想他的密码可能是多少吗?(引导学生先固定十位上的数字,再搭配、组数)

2.完成教材第99页第1题。

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种坐法?

学的活动3

1.独立思考、排列后,汇报排列结果:

在十位上固定1,与4、6搭配组数:14、16;

在十位上固定4,与1、6搭配组数:41、46;

在十位上固定6,与1、4搭配组数:61、64。

2.解决问题。

有6种坐法。

方法:取三张任务图片,摆一摆,写一写。

活动意图说明

对于学习数学来说,比较方法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对所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环节四:课堂总结

教的活动4.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学的活动4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活动意图说明

数学活动就该让学生充分地尝试,充分地表达,以“摆”来帮助思考,以“说”来表达思想,在“摆”中发现问题,在“说”中交流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6.板书设计

简单的排列

调换位置法:12、21、13、31、23、32

固定位置法:12、13、21、23、31、32(固定十位)21、31、12、32、13、23(固定个位)

不重复、不遗漏有序思考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完成教科书P97“做一做”。

2.完成教科书P99“练习二十四”第1题。

33.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习题紧密联系生活,将所学的数学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

11.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简单的组合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过简单的排列知识基础上进行的,为引起学生共鸣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节教学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2.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3.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4.重视习题层次的提高。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

1.引导复习。

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的2个组,能组成几个两位数?是哪几个两位数?(每个数只能使用一次)

2.设疑导入。

猜一猜:如果从5、7、9中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学生活动1

1.思考、交流。

任意选取其中2个数,能组成6个两位数。它们是57、59、75、79、95、97。

2.思考、猜测。

活动意图说明:

让学生回顾解决排列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探究今天的新知识奠定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环节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教师活动2

1.引导探究。

(1)请用喜欢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2)汇报自己的验证过程及结论。

2.引导发现。

同样是从3个数中任选2个,为什么组成的两位数的个数与求得的2个数和的个数不一样?

3.引导总结。

如果说“从3个数中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这样的问题属于简单的组合问题,那么它与“从3个数中任意选取其中2个组数,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这类简单的排列问题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4.引导运用。

(1)有3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3个人一共要握几次手?

(2)课件出示:

”“

问: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2

1.自主探究。

(1)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2)集体汇报。

①结合算式说明:得数有3种可能。

②结合图示说明:得数有3种可能。

③结合表格说明:得数有3种可能。

2.汇报发现。

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可以组成2个两位数,两个数的和却只有一个。

3.汇报结论。

组合问题与顺序无关,排列问题与顺序有关。

4.合作、交流。

(1)图示或操作后汇报:

一共要握3次手。

”“

(2)图示或操作理解:有4种不同的穿法。

”“

活动意图说明

对比分析解决排列问题与解决组合问题的过程,感受有序思考的价值,同时在交流中体会到排列与组合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环节三:巩固练习

教的活动3

1.课件出示:

”“

”“

”“

(1)买1辆玩具汽车够吗?买2辆够吗?

(2)如果买1辆,可以怎样付钱?(在不找钱的情况下)(可提醒学生有序地找出付钱方法)(解决问题见教学片段二)

2.用下面3枚硬币可以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币值?

”“

学的活动3

1.分析、解答。

(1)独立解答问题(1)。

(2)合作解决问题(2)。

①讨论付钱的方法。

②操作记录:共3种付钱的方法。

2.讨论、操作、记录。

可以组成7种不同的币值。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解决不同类型的组合问题,学生进一步巩固组合问题的解决策略和方法,感受有序思考问题的价值,亲身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环节四:课堂总结

教的活动4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学的活动4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活动意图说明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有序写出所有方法,不断加深对“有序组合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理解和体会,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34.板书设计 简单组合

列表法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有3个数2、3、7,任意选取其中2个数。

(1)能组成(6)个两位数。

(2)这些两位数按从小到大可以排列成(232732377273)。

2.有3个数2、4、5,任意选取其中2个数求积,得数有(3)种可能。

3.有3个人,每两个人通一次电话,一共要通(3)次电话。

35.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以多媒体课件来进行形象的展示,努力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握手”“摆数”等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和有序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下载二年级数学上初 案 + 个 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年级数学上初 案 + 个 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数学上工作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担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几个学生基础比......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7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背出7的乘法口诀,能应用7 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有关的......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课文与上册一样,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本册共有32篇课文,安排了四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只安排了两项课后练习,只有识字任务,没有写......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测试反思报告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因此,促进评价改革,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是当前的重......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教学计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唐钱楼小学 郑艳霞 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教学计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白道口中心小学 王海娜 一、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1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经过上学期的努力,全班同学成绩较去年初有了较大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能认真学习,听老师的话,上课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