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找方位》及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找方位》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完整讲述句子,学习方位词:上下、前后、里外,能借助物体来辨别前后、两边等方位,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找方位》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能借助物体来辨别前后、两边等方位。
2、在游戏中学习完整讲述句子,学习方位词:上下、前后、里外。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毛绒小动物或头饰。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前后、两边等方位。
活动难点:
能完整的讲述句子。
活动过程:
1、初步辨认以自身为中心的方位:
—“你的鼻子(耳朵、屁股)在哪里?”(在前面、在后面、在旁边)
2、游戏—找方向:
—“你们做兔宝宝,我来做兔妈妈。我捏捏鼻子你们就到我的前面来;我拍拍屁股你们就到我的后面来;我拉拉耳朵你们就到我身体的两旁来。好,我们现在来试试吧。”
教师边拍屁股边说:
—“快到我的后面来。”
依次:边捏鼻子边说:快到我的前面来。
边拉耳朵边说:快到我的旁边来。
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行动。
教师转身,改变方向,只拉耳朵不说话。
—“为什么还是拉耳朵,你们要变方向?”
师生共同小结:改变了方向,旁边也跟着变了。
3、游戏—捉迷藏:
—“动物们在森林里玩捉迷藏游戏,让我们赶快把它们找出来!”
请幼儿找出并说出小动物躲藏的准确位置。
分组游戏:请一半幼儿抱着动物们躲藏,另一半幼儿寻找并说出躲藏地。轮换进行游戏。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本文扩展阅读:方位:方向位置。东、南、西、北为基本方位;东北、东南等为中间方位。在出生星座表中,两个星球对角的距离称为方位。八宅风水学按大门所向的方位决定家宅的坐向。八个家宅方位分别对应八种卦象(八卦),即震、离、兑、坎、巽、坤、乾、艮。一个家宅的坐向决定该家宅究竟属什么卦。东方属震、南方属离、西方属兑、北方 属坎、东南方属巽、西南方属坤、西北方属乾、东北方属艮。
第二篇: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认识前与后(空间)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空间方位的辨别,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关系判断,能正确区别空间位置关系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认识前与后》这一活动,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而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激发孩子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游戏,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在游戏中边玩边学习,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
1.能以自己或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方位。
2.能用前后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能按指定的前后方向运动。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动物头饰、多媒体课件
2.环境创设:营造森林情境。
活动指导:
一、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前后。
*提问:鼻子在身体的前面还是后面?屁股在身体的前面还是后面?
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
(一)游戏“找方向”。
1.引导语:请小朋友做猫宝宝,老师做猫妈妈。“猫妈妈”拍拍手,“猫宝宝”就到老师的前面来。“猫妈妈”跺跺脚,就到“猫妈妈”的后面去。
2.组织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行动并说说自己躲在教师的前面还是后面。
(二)游戏“捉迷藏”
师播放课件,请幼儿找出并说出“动物”躲藏的准确位置,准确运用“前面”、“后面”的方位词进行描述。
(三)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方位词。
1.组织幼儿到“森林”玩,引导幼儿听命令行动。
如:躲到大树后面,走到大树前面等。
2.引导幼儿边念儿歌《排排队》边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能以自己或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方位,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时,我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入,孩子们听到“鼻子”、“屁股”这些身体部位时,都觉得很有趣。一下就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接下来的游戏“找方向”,更是让孩子们过足了瘾。听着老师的指令寻找方位,他们必须集中精力,才能确保不会找错方向。接着以游戏“捉迷藏”,请幼儿找出并说出“动物”躲藏的准确位置,准确运用“前面”、“后面”的方位词进行描述。为了加深活动的难处,我在设计幻灯片时,动物和躲藏的物体都是相近色彩的,如,乌龟是绿色的,那么它躲藏的物体,我选择了绿色的帽子。这样,孩子们在了适当的孩子们认真的观看着幻灯片,寻找小动物躲藏的位置。寻找小动物的时候,就会很认真,而且会为自己找到小动物感到高兴。本次活动,幼儿充分体验、感知“前后”方位的空间位置关系;通过交流讨论、教师梳理、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其相对性、可变性,最后通过游戏“躲猫猫”把学过的“前后”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题组评议:
整个活动下来,游戏化的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起小朋友们的注意,拉近了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在导课部分能够充分调动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使幼儿能够注意倾听。在课中,多次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感知前后,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幼儿的参与,让孩子们用眼观察、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学进行下去。本次活动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师幼互动、生生互动良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鸡蛋浮起来
活动目标:
1、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活动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鸡蛋、水杯、糖、盐、味精、水、抹布
活动过程:
一、师幼一起回顾已有沉浮经验:
教师:小朋友,星期天大家都在家和爸爸妈妈做了有关沉浮的实验,那么谁能来说一说你的实验结果呢?
二、变魔术“鸡蛋浮起来”:
1、提问:有没有小朋友把鸡蛋放在水里?那么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请幼儿做实验——鸡蛋沉入水底
3、教师假装变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放入鸡蛋,鸡蛋浮出水面。
4、提问:为什么小朋友放的鸡蛋沉在水底,老师放的鸡蛋浮在水面上?
5、教师:我在水里加了一样神秘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盐、糖、味精
提问: 我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是谁呀?今天我不告诉你们,让你们自己去发现!
三、幼儿尝试实验
教师将幼儿分为9组,每组四个鸡蛋、四个杯子、一个搅拌棒,四杯水,进行实验,每桌放置三种调味料。
实验结果:鸡蛋在盐水里可以浮起。
1、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在水中添加东西进行实验
实验后讲述“你在水里加了什么,你的鸡蛋怎么样了?”
实验得出结论:在水中放入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放入糖和味精不行。
2、换水后共同在水中放入盐,进行搅拌,再放入鸡蛋,观察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四、延伸活动:
教师:“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请幼儿回家和父母上网查资料,将自己查到的结果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奇妙的盐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2、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水有浮力,有关于物体沉浮、溶解的初步经验。
2、物质准备:教师:装有温水的烧杯一个,熟鹌鹑蛋一个,搅拌棒一支,盐一杯。记录表一张,视频《死海的秘密》
幼儿:每人装有同量温水的杯子3个,熟鹌鹑蛋,糖、盐、味精各一份,搅拌棒一根,记录表一张,彩笔一支,毛巾1条。
活动过程:
一、魔术“蛋宝宝浮起来”导入,激发幼儿好奇、探究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一名魔术师,今天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你们看,这里有一杯水,我还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出示鹌鹑蛋)
(1)夏天到了,蛋宝宝要到水里去游泳,扑通一声跳下水,蛋宝宝怎样了?(蛋宝宝沉在水底)
(2)不好了,蛋宝宝不会游泳,怎么办呢?别着急,我来想个好办法,让蛋宝宝在水中浮上来。这是我的魔术粉(盐),我要把它倒进去,用魔棒搅一搅。
(师往杯子里倒入魔术粉,用搅拌棒慢慢搅拌,边说“变变变”直至蛋浮起来)
蛋宝宝怎样了?(浮起来了)
二、是什么魔术粉让蛋宝宝浮起来?引发幼儿猜想与假设
1、请你猜一猜,我是用什么来做魔术粉的?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从魔术粉的颜色、形状等方面提示幼儿)
2、刚才大部分小朋友猜的是盐、糖、味精,边说边出示图卡边贴在大表格上,我的魔术粉就藏在它们中间,那么你认为魔术粉是谁呢?(幼儿讨论)
3、教师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猜测的方法。(教师请幼儿将猜测结果用对、错符号的方式记录在表格上)猜测记录后后鼓励幼儿相互交流。
三:幼儿实验,验证猜测结果
1、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怎样做才能知道你猜的对不对呢?
2、教师介绍每位小朋友盒中有3杯水,蛋宝宝在什么地方?桌上的魔术粉有哪些?(提示幼儿看清魔术粉标记图)
3、请小朋友将每一种魔术粉倒进相同标志的杯子中试一试,轻轻搅拌,看一看发现了什么?每一种实验后马上记录在表格上。
指导重点:观察指导幼儿轻轻搅拌,引导幼儿间相互观察、交流试验的结果,感受新奇发现的乐趣。(讨论交流分享)
请做完实验的幼儿将表格粘贴到前面。汇总结果到大表格。
四、交流试验结论,1、说一说水里加入什么魔术粉使蛋宝宝很快浮上来?
2、为什么水里加入盐蛋宝宝就能很快浮上来呢?盐增加了水的什么力呢?
五、播放PPT,揭开《死海的秘密》
1、师:地球上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叫“死海”。古时候,罗马有个统帅抓了一群俘虏,想把他们放到死海里淹死,可是过了一会儿,沉下去的俘虏漂到了岸边,一个都没死,这是为什么呢?……
2、幼儿观看视频“死海的秘密”。
3、提问:你发现了死海的什么秘密?
在死海里的人为什么不沉下去呢?
结论:(因为死海里含有大量的盐,是普通大海海水含盐量的七倍。)
4、教师与幼儿总结:原来,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才能使沉在水下的蛋宝宝浮上来。
师:你们不仅救出了蛋宝宝,还发现了盐的秘密。盐的作用真奇妙,它还有许多奇妙的用处等我们来发现,等你找到可别忘了告诉其他小朋友哦。
科学活动奇妙的盐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是基于幼儿对水的浮力特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认识调料和发现溶解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目的是使幼儿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并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开展科学活动教师的预操作非常重要。在活动进行之前,我为了使幼儿观察盐增加水的浮力效果明显,于是使用了约1/3杯的调料粉,通过操作,我发现分别放进去之后,不仅盐水里的鹌鹑蛋浮起来了,味精溶液里的鹌鹑蛋也浮起来了,原来味精里也含盐。为了减少材料带给幼儿的干扰因素,我有精心挑选了无盐味精,经过反复操作,我选取了刚好能使蛋富起来的盐量,在此基础上,再投放同样量的味精和盐,问题解决了。我还选取了材料较软的木质搅拌棒,并在每组材料中添放了备用的鹌鹑蛋,以备不时之需。
在材料的设计上,我们为了减少幼儿间的材料干扰,精心制作了像小簸箕一样的操作盒,里面放置贴有三种调料标签的三杯水,标签的高度正好是水位线,另外一一对应摆放贴有同样三种标签的调料盒,这样幼儿一目了然,对应投放为幼儿操作提供了方便,避免了干扰。
在活动设计上,开始部分情景魔术“救救蛋宝宝”很快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在示范操作的同时还适时地向幼儿提出了操作要求,我还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支持不同的想法。在实验过程中,当我发现有位幼儿放在盐水里的鹌鹑蛋没有浮起来时,耐心和幼儿共同寻找原因,当发现原来是鹌鹑蛋破了时,及时为幼儿更换了好的鹌鹑蛋,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在得出结论部分,我请幼儿将表格以叠压的方式显现操作结果,便于幼儿观察得出结论。教师的启发式提问也很重要,如:你发现了什么?——水里加入什么蛋宝宝浮起来?——为什么水里加入盐蛋宝宝就能浮起来呢?——盐增加了水的什么?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知识点,一步一步向目标靠拢。当幼儿在盐增加了水的什么?这一点仍有一点小困惑时,我又适时视频“死海的秘密“从而用另一途径加强了对这一现象的认知。
活动结束后,我并没有认为这是真正的结束,有全面观察了所有幼儿的实验结果后,发现有一位幼儿盐水里的蛋没有浮起来,于是我把她找来一起找原因,发现也是蛋破了,我们有更换了一个好的,问题迎刃而解。体现了教师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教育理念。
这次活动仍由一些遗憾之处,例如教师为幼儿提供发言的机会不够充分,在座位的摆放上要更加有利与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这也说明了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还要大胆放开,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我今后仍需努力改进的地方。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教案:找方位
【活动目标】
1、能借助物体来辨别前后、两边等方位。
2、在游戏中学习完整讲述句子,学习方位词:上下、前后、里外,感知前后、两边等方位,能完整的讲述句子。
【活动准备】
各种毛绒小动物或头饰。
【活动过程】
1、初步辨认以自身为中心的方位:
“你的鼻子(耳朵、屁股)在哪里?”(在前面、在后面、在旁边)
2、游戏—找方向:
“你们做兔宝宝,我来做兔妈妈。我捏捏鼻子你们就到我的前面来;我拍拍屁股你们就到我的后面来;我拉拉耳朵你们就到我身体的两旁来。好,我们现在来试试吧。”
教师边拍屁股边说:快到我的后面来。
依次:边捏鼻子边说:快到我的前面来。
边拉耳朵边说:快到我的旁边来。
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行动。
教师转身,改变方向,只拉耳朵不说话。
“为什么还是拉耳朵,你们要变方向?”
师生共同小结:改变了方向,旁边也跟着变了。
3、游戏—捉迷藏:
“动物们在森林里玩捉迷藏游戏,让我们赶快把它们找出来!”
请幼儿找出并说出小动物躲藏的准确位置。
分组游戏:请一半幼儿抱着动物们躲藏,另一半幼儿寻找并说出躲藏地。轮换进行游戏。
第四篇: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 找方位(小编推荐)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找方位胡广菊(教师)2009-12-23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找方位
活动目标:
1、能借助物体来辨别前后、两边等方位。
2、在游戏中学习完整讲述句子,学习方位词:上下、前后、里外
活动准备:
各种毛绒小动物或头饰
活动重点:
感知前后、两边等方位。
活动难点:
能完整的讲述句子。
活动过程:
1、初步辨认以自身为中心的方位:
—“你的鼻子(耳朵、屁股)在哪里?”(在前面、在后面、在旁边)
2、游戏—找方向:
—“你们做兔宝宝,我来做兔妈妈。我捏捏鼻子你们就到我的前面来;我拍拍屁股你们就到我的后面来;我拉拉耳朵你们就到我身体的两旁来。好,我们现在来试试吧。”
教师边拍屁股边说:
—“快到我的后面来。”
依次:边捏鼻子边说:快到我的前面来。
边拉耳朵边说:快到我的旁边来。
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行动。
教师转身,改变方向,只拉耳朵不说话。
—“为什么还是拉耳朵,你们要变方向?”
师生共同小结:改变了方向,旁边也跟着变了。
3、游戏—捉迷藏:
—“动物们在森林里玩捉迷藏游戏,让我们赶快把它们找出来!”
请幼儿找出并说出小动物躲藏的准确位置。
分组游戏:请一半幼儿抱着动物们躲藏,另一半幼儿寻找并说出躲藏地。轮换进行游戏。
做兔宝宝,我来做兔妈妈。我捏捏鼻子你们就到我的前面来;我拍拍屁股你们就到我的后面来;我拉拉耳朵你们就到我身体的两旁来。好,我们现在来试试吧。”
教师边拍屁股边说:
—“快到我的后面来。”
依次:边捏鼻子边说:快到我的前面来。
边拉耳朵边说:快到我的旁边来。
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行动。
教师转身,改变方向,只拉耳朵不说话。
—“为什么还是拉耳朵,你们要变方向?”
师生共同小结:改变了方向,旁边也跟着变了。
第五篇:大班科学教案:找空气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找空气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找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与性质。
2、初步确立做前思、多试试才知道的科学意识。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大号食品袋若干:数量多于幼儿数,透明度越高越好,事先应至少打开过一次。
2、教具:活动室的二维图一张,红色水笔1支~3支。
【活动过程】
一、猜猜、说说,引发第一次认知冲突。
1、用言行吸引幼儿的注意和参与。教师拿出一个食品袋,自顾自地正面看、反面看、拎高看、张开袋口朝里看……当幼儿忍不住要问时,抛出问题:袋子里面有东西吗?
(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孩子会回答“没有”,极个别的孩子会说“有”,是“气”“空气”。)
2、回应幼儿。教师一边问“到底有没有”。一边慢慢收紧袋口,让幼儿判断。
(刚才回答“没有”的孩子会出现分化,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改变初衷,相信袋子里有东西。)
3、针对幼儿不同的看法,教师采用不同的回应。比如,让还是认为袋子里没有东西的孩子拍拍、捏捏鼓着的袋子;让认为有东西的孩子说说“里面是什么”。
4、揭示词语:空气。
(至此,孩子初步感知到空气的存在与“空气是看不见的”这—性质,他们的第一次认知冲突得以解决。)
二、找找、捉捉,引发第二、第三次认知冲突。
1、教师第二次捉空气,并用夸张的语气说:“空气被我捉到袋子里喽,我好厉害。”然后,重新拿个袋子,提出问题:“我还能捉到空气吗?到哪里捉?”
(这是第二个冲突点。一般情况下,有孩子会说“捉不到了”,也有孩子会说“能”,并告诉教师到哪里捉,比如到活动室某个地方。教师顺应某个幼儿的参与,到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再捉一次,装、收口、拧紧等动作要夸张,起到隐性示范的作用。孩子会很期待地关注教师的动作、结果,并会因此而欢呼。这时,教师一定要点拨一句:“到底有没有,试试才知道!”然后,教师用红笔在二维图的相应位置上画圈做标志,边画边说:“我在某某地方又捉到了空气。”)
2、幼儿捉空气。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还有空气吗?哪里有?”
让孩子先说出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然后再次强调“到底有没有——”,让幼儿跟说“试试才知道”,并要求幼儿到刚才猜想的地方去捉。
教师关注幼儿:一是捉的地点。二是捉的过程。针对个别旋转着捉或跑起来捉的孩子,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么做?”三是有没有捉到。
3、幼儿回到座位,组织交流。
(1)孩子相互交流:捉到了吗?在哪里捉到的?
(2)集体交流,并在空间图上作标志,可以让孩子自己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孩子的交流语言,提醒、帮助孩子尽可能找对参照物,用对“前后、上下、旁边”等方位词。)
(3)对比观察,引发思考,让孩子自己发现“空气会流动”的特点。
在捉到以及没有捉到的幼儿中,各选一人展示他们的成果。请没有捉到的孩子说说原因,一定要让其边说边演示过程,而后大家一起分析:为什么没有捉到呢?让孩子们从“袋口抓紧与否”的行为中发现秘密,感知空气的流动性特点。
三、看看、说说,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对空气的认识。
结合二维图,师幼一起看看、说说,共同完成诗歌《神奇的空气》。
空气空气,我看不见你,空气空气,你在哪里?
(以开火车方式让孩子接——)
我在桌子下,我在空调前,我在窗台上,我在……
空气空气,我看不见你,空气空气,我要抓住你,(师幼一起边做边说——)
一不小心,你又跑了。
这次我要抓紧、抓紧、再抓紧……
哈哈,你跑不掉啦!
(教师带幼儿拍着鼓鼓的袋子,由轻拍、稍重拍,到用力拍。)
嘭——!袋子“炸”破啦。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