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礼仪教案(定稿)
凤舞课堂之礼仪课教案
活动目的:
让孩子了解古今中外各民族的礼仪习俗,成为有修养有品位,有风度,懂得爱己爱人的现代人。
活动准备:教案
多媒体
有关礼仪视频 活动过程:
点名,编排座位,回顾上期所学礼仪知识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一、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二、其它礼仪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文南向坐”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老、故、逝、终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八个字旧时迷信认为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礼节,多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在泰山顶上祭天为“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方;三公面向北方,以站在东方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西,以西为上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间的礼节一指禅让,即让位给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稽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肃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所以又称“手拜”
【空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合拢,低头到手,头与心齐平而不着地,所以又称“拜手”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粘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饮,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尚右】古代左、右所表示地位尊卑不同周、秦、汉代以右为上“左迁”表示降职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1.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总角:幼年儿童。豆蔻年华13岁女子。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而立:30岁。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花甲、平头甲子:60岁。耆:60岁。古稀:70岁。耋:70~80岁。耄:80~90岁。期颐:100岁。2.避讳
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敢:冒犯、冒昧地。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出:出任。升:提升官职。迁:调动官职升官。革:革除官职。罢:罢免、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谪:降职远调。削:革职罢官。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斥:屏弃不用。去:去职,被调离。左迁:降低官职调动。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礼仪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创造出极其绚烂的精神文明。中国人也因此以勤劳智慧、好学进取的形象和彬彬有礼、和睦谦逊的风貌著称于世。我国古代的礼仪正体现了这种文明风貌。
中国古代的 “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概念。礼,指一系列制度和规定,既是人际之间相互交往的准则,又是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指的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依据礼的规定,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几乎渗透在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社会到家庭,从宫廷到民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尊老爱幼等,无不体现着礼仪。古代礼仪制度——五礼,指的是学校的礼仪制度、日常生活的礼仪制度、礼器、礼服和礼乐、卤簿车仗等几个方面。今天我们要谈的是古代日常生活的礼仪。
一、仪表举止
首先是仪表礼貌,讲究“正”、“洁”,冠正,衣洁。行冠礼后的男子,出门若不戴冠,或戴冠不正,都被视为无礼。当众免冠表示请罪、谢罪。其次是礼节,有各种用于交际的拜礼和揖礼。在周代已有九种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凶拜、吉拜、奇拜、褒拜、肃拜。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稽首,是拜礼中最隆重的的一种,使用场合主要是官场,特别是臣子拜见帝王时。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顿首,较稽首礼轻,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行顿首礼时,跪地叩首,至地则举,顿,即时间短暂。其他和稽首相同。“顿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李陵《答苏武书》末尾称“李陵顿首”,丘迟《与陈伯之书》末尾称“丘迟顿首”,就是其例。空首,称为“正拜”,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也用于君主对臣下的回礼,其动作与稽首、顿首差不多。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头不接触地面,触及手后便起身,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论语.乡党》:“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振动,双手合击拱手,身体向前弯曲,这种礼不跪地,动作也不大,多用于非官场,途中相遇时。凶拜,先行跪拜,起身后再行拜礼,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吉拜,用于祭祀等活动中的跪拜礼,动作与顿首相近;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军中用肃拜礼,是因为将士披甲,不便于拜。拜时双膝跪地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写上“谨肃”二字。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到了汉代以后,因为有了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拱,两手合抱以表示敬意。《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合抱,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如遇凶丧,则右手在外,左手在内。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揖,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今云“作揖”。这是宾主相见时的礼节。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
二、坐立行走
坐、立、行走,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古代却极受人们重视,不仅把它作为社会交往的礼节,而且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德。
先说说坐,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耸直,臀部不得落在脚踵上。古人入席不穿鞋,而且袜子也不能穿,只能跣足。春秋时,有一次,卫国国君与大夫们饮酒,褚师声子只脱去了鞋,没有脱袜就进入席中。卫侯一见大怒。褚师声子连忙解释说自己患有脚病,不便脱袜,否则您见了可能会恶心呕吐的。卫侯依然十分生气,大夫们纷纷解劝,卫侯仍认为这是绝对不许可的。直到褚师声子无奈退席,卫侯还叉手骂道:“必断其足”。入室跣足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对主人极有礼貌的一种举动,直到有了椅子以后才不需要脱袜了,但“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仍被当作一种礼貌。箕踞,最不恭敬的一种坐法。姿势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象箕一样。《礼记.曲礼上》:“立毋跛,坐毋箕。”箕,即指箕踞。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以此表示对秦始皇的蔑视。当然箕踞有时也是不拘小节的表现。在一般场合下,尤其是朝廷、官府中,人们很注意坐姿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即所谓坐有坐相。在庄重严肃的环境下,要正襟危坐;比较随和的场所,身体可稍稍向后坐。古代一种较为省力的坐法,即蹲踞。姿势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所以《说文》说:“居,蹲也。”《论语.乡党》:“寝不尸,居不客。”意思是睡觉不象死尸一样直躺着,平日坐的姿势,也不像接见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样,把两膝跪在席上。还有一种坐姿:跽,跪时挺身直腰。这时身体似乎加长,故又叫“长跪”。跽是将要站立的准备姿势,往往表示跽者将有所作为。《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按剑而跽是一种准备自卫的动作。又《范睢列传》:“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这个跽表示准备虚心听取对方意见。至于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则是妻子一旦接到久别在外的丈夫的来信准备细读以知其究竟。《日知录》卷二十作《坐》:“古人之坐,皆以两膝着席,有所敬,引身而起,则为长跪矣。” 古人不仅讲究坐相,也很讲究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对师长应当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古人也很有讲究走路的姿势。“趋”,是快步行走,在古代对尊者、长者、贵者、宾客及行朝拜礼时表示尊重的一种走相。《触龙见赵太后》中记述了春秋后期的一个故事。赵国的太后刚刚执政,就遇到秦国的进攻,只得向齐国求援。但齐国提出让太后的小儿子做人质方可出兵。赵太后疼爱小儿子,不愿答应这个条件,大臣们纷纷劝说,都遭到太后拒绝,左师公触龙决定去劝说太后,由于他脚有病,走路不便,为了不失礼节,只得做出“趋”的动作,实际是慢慢向前挪动脚步。见到太后首先谢罪,触龙是极力要做出有礼貌的样子。古人还把走路分出不同的种类:两足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场合不同采用不同走相,才符合礼貌的要求。室内,徘徊式走动。堂上,步子应小一些。堂下,迈得步子大一些。门外,可以快走。宫廷开阔地,可跑。上路,奔跑。趋,虽然是表示敬意的走相,但在室中却不用趋礼。
三、语言称谓
语言是生活中最主要的相互交往方式,它既用于传达思想,也用来交流感情。语言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日常生活中礼仪的重要方面。这在人们的相互称谓上表现最为突出,即谦称自己,敬称对方。
使用谦称来称呼自己,表现了说话者的谦虚和修养,也是对对方的尊敬;出言不逊或大言不惭,则被视为无礼、轻浮。古人常用的谦称有愚(愚兄)、鄙(鄙人)、敝(敝人)、卑(卑人)、窃(窃闻、窃笑)、猥、仆,如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这些词有愚笨、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无知、冒失、唐突的意思。当然并非自己真的无知,而是以说话者的谦虚来提高对方身份。如,读书人谦称:小生、晚学、晚生、不才、不佞(有才学)不肖等。官员谦称:下官、小吏、小官、末官。有一定身份的人谦称:小可(不足挂齿)。老人自谦:老朽、老夫、老汉、老拙(已入暮年,衰老无用)。皇帝自谦:孤、寡,有缺少德行之意;不谷,谷作为一种粮食用来养人,引申为“善”,不谷,则引申为不能以德待人或不高明的人。
在谦称自己的同时,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敬称的方式称呼对方。敬称多带有敬重、敬仰、颂扬的感**彩。古人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称“圣”,如孔子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到后来专门用于皇帝,皇帝的谕旨称圣旨、圣谕。对皇帝有一个特定的敬称:“万岁”,“驾”,陛下。“万岁”原是古人饮酒庆贺及祝寿的欢呼语,带有浓厚的祝愿之意;“驾”本指皇帝的乘輿,古人认为天子以四海为家,不以宫室为固定居所,应该乘车行天下,因此用“驾”来尊称帝王。如圣驾、尊驾、晏驾、驾崩。陛,是进入廷殿的必经之路,皇帝每逢升堂,必定要派近臣手持兵器站在陛旁边,以防发生意外。群臣向帝王进言时,不敢直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于是陛下一词成为对帝王的专称。对诸侯称“千 岁”,太子称“殿下”,将军乘“麾下”,使者称“节下”,两千石官吏称“阁下”,一般表示对对方尊敬之意时都可用。同辈之间用“足下”,据说始于介之推的故事。介子推在晋文公重耳流亡19年中,始终与他同患难,重耳即位后,凡与他流亡者一律论功请赏,唯独漏掉介之推。介之推为了不邀功,携老母隐居山中,至死不与晋文公见面。为寻他出山,放火焚山以迫使他出山,但不料介之推竟抱木烧死,后晋文公派人伐倒这棵树,制成屐。从此以后,经常低头看着脚上的木屐,痛心地说道:“悲乎足下。”
古代语言的文明和礼貌不仅表现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也体现在家庭中。家庭中,称呼自己一方亲属:家、舍、先、亡。如家父、家慈、家兄,舍弟、舍妹、舍侄,家和舍有长幼之分;“先”用在比自己辈分高的或年长的已故家人(先祖、先妣),“亡”用在辈分低幼的已故家人友人(亡弟、亡友)。称呼对方亲属:令、尊、贤等。令,不受辈分限制,如令尊、令母、令妻、令郎、令爱、令婿、令兄、令妹„“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以下,则加贤字。”(《颜氏家训》)如尊祖、尊父、尊堂、尊夫人;贤叔、贤弟、贤妹、贤婿、贤内助。妻子的父母:丈人、丈母、岳父、岳母、泰山、泰水,丈与杖相通,拄杖者多为老人,于是称呼老人为“丈”;泰山有一山峰为丈人峰,以山峰之名代称,有健康长寿的祝愿之意。
在称谓中,谦辞、敬辞不胜枚举,古人以此作为交往中的一种礼节,是中华民族谦和待人的美德。
四、迎宾宴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仅礼貌待客,更要宾至如归,因而热情、坦诚、和谐、友好便是好客的举止。古人十分重视人际间的相互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有来访,必有回访,这才称得上礼节。遇有宾客到来,首先迎于门外,施礼,互致问候。具体说来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并看情况决定坐次。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入席之后在安排座次上颇有讲究。古代室内席次以东向(坐西面东)的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西向。《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侯)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向),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桡。”盖侯是武安侯之兄,按礼应东向坐,居首席,但武安侯不讲这种家礼,以为自己是汉相,官最高,就自居首席。堂内尊卑顺序以南向、西向、东向、北向。因此帝王在殿堂之上,坐北朝南,意为凌驾于群称、庶民之上。文官侍立于左武官在右,以武打天下,以文治天下,政权建立以后,以文治为重,于是出现文官位于武官之上的排次。日常生活中,宾客被安排于尊位,就表示主人的敬意。
谈话之中,古人也极注重礼节,除恰如其分地使用言辞,还要注意仪表庄重,不许有轻浮浪荡的举止。即使是笑,以不露齿的微笑为宜。“凡人大笑则露齿本,中笑则露齿,微笑则不见齿”。(礼记·檀弓上)若大笑露齿,久笑则牙齿感到冷,所以古人以齿冷讥讽那些贻笑他人者。
入席之后开宴,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设宴时,还有行酒令等游戏用于助兴。气氛活跃、融洽,宾朋因此无客人之感。
五、投递名帖
现代生活中,人们初次见面,往往互递名片,名片上一般注有持名片者的姓名、职称、单位、家庭住址、电话以及邮政编码等内容,以此作为一种自我介绍,也是一种见面的礼节。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即有这种礼节,只是名称不同。较早的名帖叫“谒”“刺”,由于当时纸还没有普遍使用,因而是用竹木削制而成,上面写有自己名字。要拜访时,先呈上谒或刺,以通报姓名。
造纸术发明后,东汉使用了纸名帖。内容有姓名、乡里、官爵名称等。除通报姓名外,还可问候对方。唐宋时下级官吏晋见长官,则用公状。实际就是用于官场的一种名帖,下官呈上公状之后,上司如同意接见就状后判引,下官才能入见。发展到明清,使用更加普遍,而且注意外表的装祯,首尾垫有硬纸,再包以布或绫面。名帖除作通报之用,也曾用于节日祝贺。逢年过节,自己不能亲自去朋友或亲戚家去拜年,便差仆从持贴前往致贺。
礼仪,在现代生活中仍与人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今天的礼仪与古代礼仪有很大差别。那些显示尊卑高下等级的观念早已被摒弃,代之以平等团结的人际关系。今天礼仪的主要表现形式已转化为遵守公共道德、讲究文明礼貌、互敬互助、互谦互让,但是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仍然有义务继续弘扬和光大中华民族的光辉灿烂文明,使祖国“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永远流传下去。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之 不见面的礼仪:书信 书信历史
在日常生活中,古人以“自谦而敬人”为原则,因而要借助于各种礼仪来体现之。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见面,只能将情感诉诸笔墨,托诸邮驿时,礼仪依然不可或缺,字里行间,揖让进退之态不仅依然可见,而且显得更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从而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书信文化。书信历史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
书信格式 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称谓语 提称语 思慕语 正文 祝愿语 署名 敬称 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例如:“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对方德高望重,可以在他的姓之后加“公”字,称为“某公”,当今中国的知识界还有这种用法。“卿”用作尊称,先秦就已出现,如荀况(荀子),时人尊称“荀卿”,就是大家最熟知的例子。《梁书·吉翂传》“主上知尊侯无罪”,此处的“尊侯”是指对方的父亲,这一用法在书信语言中还时有所见。敬称 称呼对方配偶、子女也有相似的做法。人们常常把对方的配偶称为“夫人”;“公子”用于尊称对方的儿子,而将对方的女儿称为“女公子”。敬称 称呼他人的亲戚,一般在称谓前加“令”字,也可以在称谓前加“贤”字。旧式书信还往往用“台”字来表示尊敬。与敬称相呼应,书信中凡涉及对方的事物都要用敬语。书信中一般不要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这也是简慢或者缺乏文采的表现,凡是遇到类似的地方,应该酌情处理。谦称 对他人用敬称,对自己用谦称,是中国人的传统。古人每每用“臣妾”作为谦称。对自己的父母固然要敬重,但在与他人提及自己的家人时,就不能用敬称,而要用谦称,一般是在称谓之前加一“家”字;如果父母已经去世,则对人要称“先父”、“先大人”、“先母”对比自己年龄小的,则可以称“舍弟”、“舍妹”等。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一定要用谦称。提称语 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道鉴。用于师长:函丈、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史席 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用于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用于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用于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思慕语 书信的功能之一是沟通彼此地情感,因此,在提称语之后不直接进入正文,而是要用简练的文句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思慕语中使用最多的,是从时令、气候切入来倾吐思念之情。例如: 云天在望,心切依驰。相思之切,与日俱增。望风怀想,时切依依。仰望山斗,向往尤深。风雨晦明,时殷企念。寒灯夜雨,殊切依驰。瘦影当窗,怀人倍切。书信中的平和阙
父母亲大人膝下,谨禀者:男离家后,一路顺利,平安抵达学校,可纾 廑念。惟思 双亲年齿渐高,男在千里之外,有缺孺子之职。伏望 训令弟妹,俾知料理家务,或有以补乃兄之过。王阿姨家已去看望过,家中老幼平安,嘱笔问好。专此谨禀,恭请
福安。男某某谨禀某月某日 书信中的平和阙 师生之间的称谓 学生称呼老师,最普通的是夫子、函丈学生自称自称生、受业。老师称呼学生:如果对方是自己正式的学生,并向他传授过学业,可以称之为“弟”;如果彼此虽有师生名分,但没有授过课,则老师一般称学生为“兄”。
祝愿语及署名敬词 祝愿词 : 用于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敬叩○禔安。用于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用于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诲安。用于平辈:顺祝○时绥。即问○近安。敬祝○春祺。用于同学:即颂○文祺。顺颂○台安。恭候○刻安。用于女性:敬颂○绣安。即祝○壼安。恭请○懿安。祝愿语及署名敬词
旧式书信在落款之后,一般还要根据彼此关系写敬词(或称启禀词)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对晚辈:字、示、白、谕。信封用语 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用帛或竹简、木板作为书写材料,故书信又称书简、尺牍。在今天的书信用语中,还残留着某些早期书简的专门用语“检”、署”、“缄”。信封用语 书写收信人的称谓,除了一定要用尊称之外,至少还有两种表示尊敬的用法 : 其一,在收信人姓名、称谓之后用“俯启”、“赐启”等用语,表示请求对方开启信封。其二,使用“某某先生 将命”之类的用语。关羽与曹操书 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实闻斯言。前者下邳失守,所请三事,已蒙恩诺。今探知故主现在袁绍军中,回思昔日之盟,岂容违背?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兹特奉书告辞,伏惟照察。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日。廖承志致蒋经国信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顺祝近祺!廖承志 1982年7月24日 汪道涵之辜振甫悼函 辜严倬云女士如晤: 惊悉振甫先生遽归道山,哲人其萎,增我悲思。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而今风飒木萧,青史零落,沪上之晤,竟成永诀。天若有情,亦有憾焉。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深望女士与子侄辈节哀顺变,善自珍摄。
古代宴席礼仪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宴饮礼仪。中国宴会的礼仪,至迟在周代,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古代宴席礼仪 座次之礼
在古代筵席的各种礼制中,座次礼节最能表现宴饮者的高下尊卑,席置、坐法、席层等无不受到严格的礼制限定,违者就是非礼。在宴饮座制的严格规范下,人们根据各自的社会地位、身份及宗族关系等就席,宴饮进程因此而井然有序。统治者正是运用这种手段来强化社会秩序。具体言之,统治者对筵席座制相当看重,就是因为它具有建构一个长幼有序、君臣有别、孝亲尊老、忠君礼臣、层层隶属、等级森严之社会体系的功能。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清代学者凌廷堪在他的礼学名著《礼经释例 》就更为确切地提出“室中以东向为尊”的说法。
由此可以看出,鸿门宴座次的形式,就属于这种室内礼节活动的形式。项羽、项伯朝东而坐,最尊(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项羽不能让叔父坐在低于自己的位置上);范增朝南而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刘邦朝北而坐,又卑于范增;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最卑的了。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和《礼记》中已有明细的条文。下面让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镶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边,调味品放在面前的位置,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仆从摆放酒壶酒搏,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睡沫溅到盘中或客人的脸上。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 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千鱼由头端更易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待客宴饮,主人必须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如果老幼尊卑共席,讲究就更多了。比如同席的尊长未动筷子,你可一定别抢先,看到尊长将要吃饱,你不论吃饱与否,都不能再大嚼下去,等尊长一放下碗筷,你也要停止进食,注意也不能先放下筷子。
进食之礼
当代的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自觉不自觉地多多少少继承了古代一些进食礼仪。现在的一些餐桌礼仪习惯,可以说都植根于中国古老的饮食传统。在《礼记》这部书中,对进食之礼,有较为详细的陈述。试举几例如下
1、宴饮开始,饭菜端来时,客人要起立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赫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2、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等主人寒喧完毕后,客人 方可入席落座。
3、饭菜摆放好以后,主人要先从盘碗中拨出少许撰品,放在桌上,将少许酒洒在地上,以祭祀发明饮食的先人,表示不忘本。如果吃剩饭或吃晚辈准备的饮食,则不必行祭。
4、同别人一起进食,要注意谦让,不可吃得过饱。
5、一起吃饭时,不可用手抓吃。
6、要入口的饭,不可再放回食器中。
7、不可将饭传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8、吃饭时不可让舌头在口中发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饮食不满意。
9、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要把骨头扔给狗去啃,否则主人会觉得你看不起他准备的饭菜,以为只配给狗吃。
10、“ 唯食忘忧”,吃饭时不可唉声叹气。
我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宴饮活动中重视礼节、礼貌,几千年来已形成了文化传统,其中表现伦理美、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一直沿用到现在。封建社会的宴饮活动,不但座位安排很有讲究,以“面东为尊”或“左为上”为原则;迎接宾客要打躬作揖,席间宾主频频敬酒劝菜,筷要同时举起,席终“净面”后要端茶、送牙签等等,礼仪十分繁缛。而且旧时宴会礼越是社会上层,越是苛细烦琐。随着历史的检验,有些礼俗被淘汰了,有些礼俗被更新了,但总的看来,我国的宴会仍有菜肴过多,礼节过繁,消费过高,时间过长等等弊病。现在提倡一般筵席“四菜一汤“,革除繁琐礼节,实行与精神文明相适应的筵席改革,这是完全必要的。
现代礼仪要坚持平等原则,平等是现代礼仪的基础。因此现代家庭宴会,座次灵活安排,以尊敬老人、尊敬师长、尊重宾客、爱护儿童为原则。台面碗盏布局,均衡对称,主菜放当中,副菜围成一圈,菜肴造型正面朝向主宾。宴会前后主人对亲朋都要敬茶,热情招待,宾客辞行要向主人答谢。整个宴会活动,气氛热烈,秩序井然,使得与宴者始终心情宽舒,既享用丰盛的肴馔,又增进了彼此间的情谊。宴会中贯穿这样的礼仪、礼节,并非是对吃的情趣的束缚,而是表现人们的道德文化修养,在饮食生活中体现一种形式美、伦理美、人情美。宴席位序讲究 左高右低
当两人一同并排就座时,通常以右为上座,以左为下座。这是因为中餐上菜时多以顺时针为上菜方向,居右者因此比居左者优先受到照顾。
中座为尊
三人一同就餐时,居中坐者在位次上要高于在其两侧就座之人。
面门为上
倘若用餐时,有人面对正门而坐,有人背对正门而坐,依照礼仪惯例则应以面对正门者为上坐,以背对正门者为下座。
观景为佳 在一些高档餐厅用餐时,在其室内外往往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可供用餐者观赏,此时应以观赏角度最佳处为上座。
临台为上
宴会厅内若有专用的讲台时,应该以靠讲台的餐桌为主桌,如果没有专用讲台,有时候以背邻主要画幅的那张餐桌为主桌。各桌同向
如果是宴会场所,各桌子上的主宾位都要与主桌主位保持同一方向。
以远为上
当桌子纵向排列时,以距离宴会厅正门的远近为准,距门越远,位次越高贵。
中国各个民族礼仪习俗
1、蒙古族: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让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是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捧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2、回族: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穆斯林之间的问候,问者要说“色俩目尔来孔”,答者要说:“安色俩目”,也可简化为只说“色俩目”。在宗教场合或晚辈见到长辈,在问“色俩目”的同时,还要右手平放胸前鞠躬。客人来访,要先沏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要来与客人见面、问好。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对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3、藏族:十分重视馈赠,凡遇喜庆,必互相送礼致贺。哈达是必备的高贵礼物,多为丝织品,白色居多,也有淡黄色和浅蓝色的。在相互交往中,必热情款待,送别亲友,常敬青稞酒,唱酒歌,把哈达挂在亲友的脖子上,然后相互亲切的碰额、亲脸,以示热情致意良好祝愿。说话很讲礼节,用语分普通语、敬语和最敬语。为尊重对方,一般都用敬语、最敬语,如有疏忽,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4、维吾尔族:在路上遇到长者或朋友时,习惯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身体前倾,并连说“牙克西姆斯孜”(您好);当行路人无处进餐或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虽不相识,主人也会热情招待;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如坐让长者坐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不吸烟;老人骑马出门,年轻人要为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而且,卸鞍、饮马、喂马的事都由年轻人去做;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由女主人用盘子端来茶水、瓜果点心招待。
5、苗族: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鹅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候。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级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如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6、彝族:招待客人以酒为上品,凡有客人到家,都要热情劝酒,倾心相谈,有“无酒不成敬意”之说。如果主人敬酒不喝,则会被认为看不起主人。每逢过年过节,彝家的姑娘、妇女就把“杆杆酒”(在酒坛里插入用细竹子做成的吸杆,通过吸杆饮用)放在家门口,热情劝过往行人吸饮,因而人们常说:“甜不过彝家杆杆酒、好不过彝家人的心”。
7、壮族: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需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拈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完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8、布依族:对待客人,无论认识与否,都要递烟端茶,杀鸡杀鸭盛情款待。用餐时,长辈、客人坐上方,晚辈坐下方;给长辈、客人端茶、盛饭都是双手捧给,客人也要双手接过,否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若迎面碰上长者或客人,要主动招呼并让其先过。
9、朝鲜族: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吃饭要先给老人盛,并为其摆单桌,待老人举匙就餐了,全家才开始吃饭,吃饭时,匙要放在汤碗里,若放在桌上则表示已吃完;与长辈同路时,年轻人需走在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辈说明原委。
10、满族:孝敬长辈,注重礼节,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后再行,亲友相见,除握手互致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11、侗族:客人来访,全家老少都要起来让座,并用家里最好的酒饭款待客人;路上相遇,即使素不相识也要互相打招呼问候,谦让对方先走;出嫁的新娘若在路上相遇,要解下身上的花带或头帕互赠对方,以示相互尊重和祝福;赶路人若遇上天黑,可随意进入村寨讨火把照明,若借宿,主人会热情接待,不取分文;寨中不管谁家孩子出门上学,全寨的人都带着礼物前往祝贺;冬天,在鼓楼的火塘里生有柴炭火供人取暖。夏天,在风雨桥、凉亭中备有清泉水供行人饮用。
12、瑶族:家中来客,必盛情款待,一般是男女分桌进餐。进餐时,不能让老人和客人自己盛饭,须由晚辈盛饭;餐毕,要双手举筷说声“慢吃”,以示敬意;凡给老人、客人东西,都要双手捧上,以示尊敬。路不拾遗,非己莫取,是瑶族的传统美德,他们常常把自己一时带不走的东西放在路旁,打下草结作记号,不管放多久,别人也不会取走。
13、白族: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招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颗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进餐时,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侍候。
14、土家族: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的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15、哈尼族:重礼好客,在路上遇到熟人或陌生人,总是有礼貌的含笑问候并让路,还热情邀请到家里做客。客人进家后,主人首先邀请客人喝一碗友谊酒,之后再敬上一杯香浓茶,若客人逢节日来访,主人在给所有客人斟完酒后,还要给最先斟过酒的客人再斟一次,表示源源不断,幸福长久。席间,老人还要唱劝酒歌,青年人要向老人和客人敬酒。当客人接酒一饮而尽时,全家人会“ ”“”的喝彩。团结互助是哈尼族的传统风尚,如一家建房,全寨的人都要去帮忙;猎手的猎获,见着不论老少均可得一份,表示互相祝福。
16、哈萨克族:重视友谊,热情好客,对来访和投宿的客人都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品殷勤招待,对待贵客,还要宰杀黄头白身的羊款待。进餐时,主人先把羊头用盘盛着献到客人面前,以示尊敬,客人则要用刀先割下一片羊头右颊面上的肉捧给在席的长者,再割下一块羊耳给在座的幼者,然后自己随便割下一片羊头肉吃,再把羊头原盘捧还给主人。路遇熟人、长辈和尊者,均要以右手贴胸欠身问好,以示尊敬,在结对乘骑行进中,年长的在前,年轻的在后,喝茶、吃饭,也总是要先敬老人,把最好的食品让给或留给老人和孩子。
17、傣族:尊敬老人,晚辈从长辈面前经过,要弯腰细步;村中办红白喜事都要专门送饭菜给老人;说话和气,家庭、邻里关系十分和睦,很少发生争执和吵架;热情好客,凡过往客人,都会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有的家庭还专门备有招待客人的被褥,比自己用的还漂亮。
18、黎族: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口迎接,并拿出烟叶、烟筒、火种请客人在门外抽烟、休息,然后请客人入内饮酒。酒席上宾主对坐,若是男客,则先喝酒后吃饭,女客则先吃饭后喝酒,若是要好的朋友,则边喝酒边对饮。喝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完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一碗碗的酒捧给各位客人,客人必须接下,表示领情。
19、僳僳族:客人来访,总是要用家中最好的东西招待,饮双人酒是僳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常常用于贵客来临或签订盟约和结拜兄弟等场合,饮时由主人斟一碗酒,然后主客各用一手捧起,同时喝下,以示主客亲密无间,情同手足。重团结,讲互助,一家有难,大家相帮,“自己有饭吃就不能看着别人挨饿”,是僳僳族传统的道德观念。
20、佤族:喜欢以酒待客,“鸡肉烂饭”是招待客人的一道佳肴。请客人饮茶、喝酒,主人先喝一口,以示卫生、无毒,然后再双手捧给客人,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佤族人很讲究团结互助,邻里有事,大家相帮,猎获野兽,见者有份,正如俗话说的,“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有活大家干”。
21、畲族:用好酒好饭菜款待客人,是畲族的传统礼节,凡客人或邻里来访,都要以茶相待,一般要喝两碗。有种说法:“喝一碗是无情茶”。所以,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要喝第二碗。如果口很渴,就先说明,可以任意喝,再重沏也行。有些地方,酒席上还煮着大块肉,让客人散宴后带回去。凡猎获较大的野兽,兽肉大家平分,过路人若在野兽四蹄捆好之前看到,也同样能分得一份。
22、高山族:尊敬老人是高山族人民普遍的社会风气。凡有重大事情,都要先征求老年人的意见。孤身老人受到尊敬和特殊照顾。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邻里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互通有无。过节时,人们还要带上好酒好菜进行聚会,开怀畅饮,载歌载舞,以示团结和友爱。
23、拉祜族:对尊贵的客人,主人要杀鸡,熬鸡肉稀饭招待。吃饭时,家长盛饭,接着是客人,其余则按年龄大小的顺序拿取。团结互助是拉祜族人的传统美德,如村里有人要盖房子,只要备好材料,全村人就会无条件的帮助。
24、水族:客人来时,主人热情让座、敬烟、端茶。对一般客人待以豆腐和肉类,对上客则杀鸡、鸭款待,对贵客则杀猪招待。鸡头象征尊贵,所以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待客以酒为贵,客人不醉主人一般不罢休。逢年过节,出嫁的女子回娘家,邻里都赶来看望并赠送食品,以示关心。水族有互相帮助的传统,无论谁家有婚嫁、建房和丧葬等,大家都要结伴送礼表示关怀。
25、纳西族:尊重妇女,爱护儿童,关系老人,热爱父母,是纳西族的传统美德;注重礼节,讲究信义,谨慎行事,是纳西族人的处世方法。在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视对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和生态的保护,凡践踏庄稼、毁坏森林、污秽水源等,都会遭到公众舆论的反对,并视其情节轻重予以惩罚。
26、东乡族:尊敬老人,晚辈出门归来,见老人需躬身问安;对老人无论倒茶递食都要双手呈送;老人坐炕必居中,食必先。客人来访,请其到炕上就坐(男客上炕须脱鞋,女客可不脱),用家中最好的茶饭招待;如用鸡肉待客,则必将鸡尾让首席客人吃,表示尊敬;男客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女客可与男客同吃同坐;主人陪客时,一般是站在桌旁给客人盛饭、拈菜,自己不坐也不吃。
27、景颇族:对客人来访,无论生人或熟人,都要热情的留食留宿;若客人来访,而主人又不在家,客人只要把自己的挂包等物挂在客房里便可先去办事,主人回家看见客人的东西就会备上丰盛的酒饭,等客人回来享用。与人见面,尤其是亲朋好友相遇,必将自己筒帕里装的酒、沙枝、草烟等相互传递,请对方品尝,表示敬重和亲热;在农闲时或节日里,人们通常带一些礼物互相拜访,以示团结祝贺友好往来。对孤儿寡母或生产生活上有困难的,大家都会关心和帮助。
28、柯尔克孜族:好客,讲礼貌。凡有客人来访,不论相识与否,都要拿出家中最好的食品热情招待,而以羊头待客为最尊敬;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吃羊尾油,在请吃胛骨肉和羊头肉,客人也要分出一些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表示回敬。在迁居时,邻里之间要相互招待,以示告别好迎送。
29、土族:尊老敬长,在路上遇到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好,对朋友忠实守信;热情好客,对来访和登门投宿的客人都热情招待,常说:“客来了,福来了!”客人临门,主人要先敬酒三杯,叫“临门三杯酒”;席上,主人要向客人先敬酒三杯,叫“吉祥如意三杯酒”;客人告别起程时,主人在门口还要向客人敬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若客人不能喝酒,只要用中指蘸酒三滴,对空弹三下,稍稍喝一点即可。对贵客来访,主人还在席上加摆一个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盆,端上大盘手抓肉块,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以示尊敬。
30、达斡尔族:以敬老、互助和好客为佳风。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部分。客人来访,主人都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待,若是贵客临门,还要添做“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
31、仫佬族:尊老重礼,老人进餐,都由晚辈争着盛给;冬天围炉取暖,让老人坐背风的地方;如一家有老人去世,全村的人都要前往吊唁。男女青年在郊外相逢,不论相识与否,均可邀请对唱,若拒绝邀请,则被视为不礼貌。
32、羌族:宴席的上座须请老人坐,待其就座后,其他人才能坐下,饮酒时也必须由最年长的先饮;老人进屋,屋内的人都要起立相迎;路与老人,要侧身让路,如骑马遇老人,要下马行礼;歌舞时要有老人领头;儿女不得随便说父母的名字.6 村寨里有人盖房,大家都无偿的去帮忙;遇有婚事,亲友邻居都前往庆贺;遇有丧事,邻里都要帮忙料理,前往吊唁。
33、布朗族:对远方的来客,总是要热情的用水酒、清茶等予以款待。相互帮助和协作是布朗族的优良传统。村寨里一家有事,大家都要相帮;逢年过节,亲戚朋友都要相互拜访,请客吃饭、送礼,以示团结友好。
34、撒拉族:讲究礼节和馈赠。见人不论相识与否,都要客气的说“色拉姆”(你好吗?);在婚丧、生育、远行看望尊长时,都要送礼;对来客都以丰盛的饭食款待,宴请宾客时,不炒菜,只吃烩的碗菜。
35、毛南族:路遇老人和小孩,招呼之后要亲切搀扶让路。如遇挑担负重者,必替其挑负一程,嘱其慢行。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座,有好吃的,首先要给老人,晚辈要给老人斟酒添饭,敬茶献烟。对过路人不论认识与否,必打招呼并邀其进家喝茶、吃饭;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招待热情而有礼貌,客人留宿时,必拿出最好的被子、蚊帐,让出厢房给客人。谁家有婚丧或建房等事,不需请求,村里各家都会自动出人帮忙。
36、仡佬族:客人来访,全家人要起立迎接;主人与客人谈话时,如果想从他们之间穿过,必须说声:“对不起,过一下”。村寨中的老人年满60岁时,其子女、亲戚和相邻都要为其祝寿,并杀狗设宴进行庆贺。
37、锡伯族: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分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38、阿昌族:讲究礼貌,尤其对老年人非常尊敬,人们无论集会或在家里,只要有老年人走过来,都要站起来让座,表示尊敬和欢迎。客人来访,必以家中最好饮食热情款待。
39、普米族:普米族热情好客,客人若在盛夏来访,主人当着客人的面宰杀猪、羊、鸡、鸭、以示诚心;客人离去时,主人要送客人一块猪腿肉,称为“散份子”;在婚丧和集会时,要用牛角杯盛酒敬客,并以客醉为体面。盖新房时,亲友邻里前往帮忙,主人只待以酒饭,不给报酬。
40、塔吉克族:男子相见,一般都亲切握手,亲密的要互吻彼此紧握的手背,最亲密的还要相互拥抱;女子相见,长者吻幼者之眼,并抚摸其头顶,幼者吻长者手背,平辈则互吻面颊,亲密的则吻唇;男女相见,行握手礼,有亲戚关系的则多由女方吻男方面颊。如有客人投宿,无论认识与否,都盛情款待。
41、怒族:善良朴实,乐于助人,热情好客。客人来访,主人都要热情款待;打到猎物,全村每人都有一份;谁家修房子,只要告诉日期,全村人都会前去帮忙,不计报酬。
42、乌孜别克族:好客,注重礼节。幼者尊重长者,有话让老人先说,走路让老人走在前面;外出骑马时,若二人共乘,则长者再前,幼者在后,男在前女在后。平辈妇女相见,手放胸前鞠躬后可拥抱,长者可以吻幼者脸颊。男的见面,手放胸前鞠躬后握手。对来访客人都热情招待。
43、俄罗斯族:相识的人每天第一次见面要问好;向陌生人问事,要先问好再问事,问过事以后要表示感谢;见到吃饭的人,要说“祝您胃口好”;见人出远门,要说“一路平安”;妇女在长辈或客人面前,要带头贴,以示尊重;客人来访必热情接待,有用面包和食盐迎接客人的传统。
44、鄂温克族:青年人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路与长辈须下马请安;对老弱孤寡者尤为关心,照顾。对客人或不相识的过路人,都以礼相待。在牧区,对客人敬奶茶和手扒肉是普通的礼节。在猎区,猎民则以奶茶和鹿的胸脯肉为上品招待客人。团结互助,路不拾遗,是鄂温克人的传统美德。
45、德昂族:把尊重、爱护与赡养老人视为美德,每当年节,年轻人都要把家里最丰美的饭菜送一份给村里的高寿老人,以示敬意。过泼水节时,幼辈还要给长辈举行洗手洗脚礼;吃饭时,请老人坐上座,给老人送东西须双手捧给,见面时要互相问好,并敬奉烟茶;客人来访,必热情接待;谁家有困难,亲友邻居都要前往帮助。
46、保安族:保安族的礼仪同周围的回、东乡、撒拉族很相近,见面都要互致“色俩目”,年轻人见到长辈还要鞠躬。保安族注重邻里友善,视和睦团结为民族生存的根本,祖祖辈辈同周围的汉、回、撒拉等民族相亲相爱,和睦友好。
47、裕固族:热情好客,当家里来客时,先用奶茶招待,即在碗里放上炒面,酥油奶茶、奶酪皮,然后沏上煮好的奶茶,喝完茶,便以手抓羊肉和青稞酒款待,对贵客,主人还要给客人抬羊背子作为带走的礼物。
48、塔塔尔族:亲友相见要握手问候,妇女见面多握双手;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由长者先谈,吃饭时,也要先把饭送给长者;对远道投宿的客人,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款待;如亲友邻居有困难,大家都会予以援助,直到困难解决。
49、独龙族:始终保持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古老而纯朴的社会风尚。人们出行,常把食物挂在沿途的树枝上或放在举目可见的岩洞里,来往行人即使饥饿难忍也不会擅自取食。如果拾到钱物,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寻找失主或是原封不动的存起来,以特定的标志,出示招领。注重互助,一家有难,全村都会解囊相助。如果过路人断粮挨饿,向他们求援,哪怕素不相识,他们也热情招待。50、鄂伦春族:落座让长者先坐,喝酒让长者先喝,吃肉请长者先动刀,起程让长者先行,在行猎中遇到长辈,相距老远就须下马,牵马迎上前去并问号;行猎归来或久别重逢,都要向长辈请安。客人来访,总是以丰盛的酒肉款待,对投宿的过路客人,也会奉为上宾。
51、赫哲族:敬老好客,长幼相见,晚辈要向长辈行礼;小辈远行归来,要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客人来访,常常以杀生鱼(赫哲人称“塔拉卡”热情款待。
52、门巴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客人来访,家里人要上前相迎,给客人铺上花垫或兽皮垫请客就座,客人坐下后,男主人陪客,女主人敬酒;主人请客人喝酒,客人不论会喝不会喝都不能拒绝,即使不能喝或不想喝,也必须多少喝一点,否则,会被认为失礼;不能在客人面前走动,要从客人身后绕行;晚上客人未睡时,主人不能先睡,家里杀了牛,要向亲友及同村各家送一点牛肉,受到牛肉的人家要回敬一竹筒酒,并于主人共饮;有人出远门或归来,亲友都要送酒去,以示欢送或欢迎。
53、珞巴族:有客人进村,都恭谦的拉手邀请到家做客,请客人坐火塘边的上座,然后拿出干肉、竹笋、奶渣、荞麦饼和酥油茶等亲切待客;请客人用饭时,主人要先喝一口酒,先吃一口饭,以示无毒和真诚,端出的饭菜,客人要吃完,主人才高兴;遇到猎获野物,客人也同样能分得一份;遇上婚嫁,客人要和村里人一起前往祝贺、饮酒唱歌。珞巴人生男孩子,亲友们要相赠弓箭为礼物,祝福孩子长大成为勇敢的猎手。
54、基诺族:客人来访,全家都会高高兴兴,并准备最丰盛的酒菜款待,待酒足饭饱后,主人端上普洱茶请客人品尝,并为客人唱一支支吉祥祝福的歌;不打人、不骂人、不拿别人的东西;集体围猎时,参加者平均分配猎物;尊敬老人,晚辈从不违抗长辈。
55、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西方礼仪
(一)西方餐桌礼仪:
1. 西餐的餐具
一份正式的西餐餐具共包括:牛油刀、面包碟、前菜用刀叉、主菜用刀叉、喝汤用汤匙、甜品用叉匙、红酒酒杯、白酒酒杯。
2.餐巾
(1)餐巾不仅要摆在腿上,还应该注意要将其折成长条形或叠成三角形,并将折痕靠近自己。
(2)中途暂时离席应将餐巾放在椅子上。
(3)餐巾可用来擦嘴或迭手,不可用来擦餐具或擦脸。
3.刀叉
(1)刀叉往往是两三副,使用刀叉次序一定是由外至内。
(2)吃西餐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左手食指按在叉子把上,右手食指按在刀背上。
(3)吃某些食物时,先左手用叉子按住食物,右手用刀将其切成小块,然后将叉子反过来叉住食物,放到嘴里。
(4)中途离席,刀叉应呈“八”字放置,刀刃朝内,叉背向上,这表示“我还没吃完呢”。
(5)已经吃饱的话,应把刀叉并排放在盘子右面,叉背向下,刀在叉子的右侧。
4.汤匙
(1)会有两把或者三把,一般要两把的话一把是喝汤的,一把是吃甜品的,三把的话还有一把是喝红茶或咖啡的。
(2)汤匙也是要从外侧向内侧取的,先拿离你最远的那把。
(3)勺子是不能含在嘴里的。
(4)勺子不用的时候不能在杯子里面立正。
5.在西方的晚宴上一般有多少道菜? 上菜的顺序又是怎样的?
(1)开胃菜(Starter),如色拉等。
(2)汤(Soup),一般可分为清汤和浓汤两大类。
(3)主菜(Main course),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
(4)餐后甜品(Dessert),如布丁、冰淇淋、蛋糕等等。
(5)咖啡(coffee)6.双手取食物
向自己的盘中取食物时,一定要用双手。取一只烤土豆也要用左手拿叉、右手持汤匙将食物夹到自己的盘中。不要只用一只叉子将食物叉到盘中了事,那是极不礼貌的。
7.喝汤(1)汤很热也绝不可以用嘴吹气。
(2)喝汤时要用汤匙。
8.主菜礼仪
(1)吃肉排要从左边切起,切下来一块吃一块。
(2)吃鱼时要注意,吃完上面的鱼肉后不要将鱼翻身,而应用刀叉挑去整付鱼骨后再吃下面的鱼肉。
9.水果及甜品
(1)吃冰淇淋蛋糕应从自己面前的一侧吃起,如果是三角型蛋糕则应从顶上开始吃。
(2)餐后水果一般都是切皮去籽后的果块,吃起来很方便,如果像哈蜜瓜一样连皮的瓜类,应先切去皮现切小块食用。
10.其他
(1)饮用咖啡、奶茶或柠檬时,不要用手把糖直接放入杯中。正确的方法是:把方糖先放入茶匙,再将茶匙放入杯中,这样保证不会水花四溅。用完茶匙后,应将茶匙横放在茶碟向外侧,才合乎礼仪。
(2)去西餐厅、咖啡厅都应将手袋放在背部和椅背之间的位置,放在桌面或膝上都不雅观。
(3)轻声地交谈。
(4)保持一些微笑,但不要从头到尾的大笑。
(5)肢体不能频频晃动。
(6)餐具不能发出声音。
(7)举杯时,杯子不互相碰到,只喝一小口。
(二)1、P.P.,(pour presentation):意即介绍。通常用来把一个朋友介绍给另一个朋友。当你收到一个朋友送来左下角写有“P.P.”字样的名片和一个陌生人的名片时,便是为你介绍了一个新朋友,应立即给新朋友送张名片或打个电话。
2、P.f.,(pour felicitation):意即敬贺。用于节日或其它固定纪念日。
3、P.c.,(pour condoleance):意即谨唁。在重要人物逝世时,表示慰问。
4、P.r.,(pour remerciement):意即谨谢。在收到礼物、祝贺信或受到款待后表示感谢。它是对收到“P.f.”或“p.c.”名片的回复。
5、P.P.c.,(pour prendre conge):意即辞行。在分手时用。
6、P.f.n.a.,(pour feliciter lenouvel an):意即恭贺新禧。
7.N.b.,(nota bene):意即请注意。提醒对方注意名片上的附言。
按照西方社交礼仪,递送名片应注意到,一个男子去访问一个家庭时,若想送名片,应分别给男、女主人各一张,再给这个家庭中超过18岁的妇女一张,但决不在同一个地方留下三张以上名片。
一个女子去别人家作客,若想送名片,应给这个家庭中超过18岁的妇女每人一张,但不应给男子名片。
如果拜访人事先未约会,也不想受到会见,只想表示一下敬意,可以把名片递给任何来开门的人,请他转交主人。若主人亲自开门并邀请进去,也只应稍坐片刻。名片应放在桌上,不可直接递到女主人手里。
递名片的规矩
首先要把自己的名片准备好。名片要放在易于掏出的口袋或皮包里。不要把自己的名片和他人的名片或其它杂物混在一起,以免用时手忙脚乱或掏错名片。
递交名片要用双手或右手,名片的正面要向着接受者。递交时要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可顺带一句“请多多关照”。
男人不该送女人的礼物
口红:有些东西--比如存折上的密码,外人是永远不能明白的,口红也一样。因为一种合适的口红,不仅色泽上要相宜,更重要的是与唇的水乳交融。那种融洽的感觉,非得亲自体验不可,男人在这方面永远只能是旁观者。
橱窗里陈列的标准衣裳:也许你想给她一个惊喜,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模特儿般标准身材。当她从地上拣起绷掉的纽扣,或望着可以放下一个拳头的腰身时,脸上的表情绝不是你所期待的。
与前任女友藕断丝连的对象:男人在选购礼物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挑选前任女友喜欢的款式、颜色及物品。即使是最不在乎你过去的女人,收到这样的礼物时,恐怕心里都有种“替代品”的凄然。
女性用品:在这块女人的自留地上,男人的贸然闯入只会吃力不讨好。即使你的体贴十分到位,也会像常言说的“太熟悉女人的男人多半是情场浪子”,让她反感和猜疑。
工作中的礼节和道德
1.不要将您的工作和个人生活混在一起。如果您必须在工作中处理私人事情,要留到中午吃饭时,不要在您工作时安排朋友到您的办公室中来拜访您。
2.不要滥用您有权利使用的东西。例如,传真机、抬头信纸和其它办公用品只是办公用的。您的费用帐户只是用于办公费用,不是用于家庭和个人支出。
3.不要把各种情绪带到办公室里,尤其是情绪不好时。您会控制不住并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但办公室里是不允许这样的。
4.不要把粗俗的话带到办公室里。
5.不要在办公室里大哭、大叫或做其它感情冲动的事。如果实在忍不住悲伤,离开办公室,关上门或到休息室里去,等情绪好了再说。如果您控制不住愤怒,也采取这个办法,深呼吸或做些其它放松的事情。
6.不要不打招呼就突然闯到别人的办公室里。先打电话或面对面约一下。打断别人的谈话,希望他能停下来并注意自己是很不礼貌的。
7.不要抱怨、发牢骚或讲那些不该讲的故事。
8.不要将办公室搞得乱糟糟。抓紧时间在每天下班前将能做的事情整理好,或至少将要放在一边的工作简单整理一下。
做一个会聆听的人
在会见客人时,应时刻记住认真听是谈话的重要一点。客人来的目的是交流;您一定要让他讲话,而且要让他明白您的兴趣所在。您的身体也同样象耳朵在注意听:注视着讲话者,不要斜着身子。回答时要热心并克制。如果不要同意,克制您的愤怒和反对意见。“不”可以说得更礼貌些。如果与客人的观点一致,克制您的激动,尤其是随后站的是有职位比您高的人。不要许诺您办不到的事。
(三)西方社交礼仪
1、见面介绍、交谈:
一般而言,美国人以不拘礼节、自由自在著称。和陌生人打打招呼,不见得便是想和你做朋友;一场愉快的交谈,不见得会变成知心莫逆,只有主动接触,以愉快的心情应对。只在正式场合行握手礼,一般场合见面时相视一笑,说声“嗨!”或“哈罗!”即为见面礼节。
初次见面,相互介绍也很简单。一般原则为将卑介绍予尊,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将年轻人介绍给年长者,将下级介绍给上级,将女士介绍给男士。介绍后握手须简短有力,美国人认为有力的握手代表诚恳坦率。在公务场合,美国女子会主动伸手(其他场合则不一定),女性先伸手,男性才能握女性的手(女性之间一般不互相握手)。若女士无意握手,则男士点头或鞠躬致意。与女士握手不可太紧。握手前应脱手套,来不及脱应致歉。关系密切的亲朋之间,可行亲吻礼,女子之间互吻面颊,男女之间由男子吻女子面颊。对于别人的握手、拥抱、吻手、注目、点头等礼节,美国人也以同样方式回礼。告别时也不必握手,挥挥手说声“再见!”即可。
美国相互称呼直呼姓名,一般不用“先生”、“太太”、“小姐”等称呼,一般也不用正式头衔。只对法官、医生、高级官员、教授、高级神职人员称呼头衔。一般不用职务作为称呼。称呼长者忌用“老”字。
交谈时忌问年龄、家庭状况、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经济收入以及其他私生活情况。见面打招呼也不问去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公共场合重视礼貌用语,家庭里也常用“请”、“谢谢”、“对不起”等。交谈距离必须保持50厘米以上。不得不靠拢他人就座时,要征得对方同意。交谈时声音不可太大,不可大笑,更不可大声争吵。惊讶时不可伸舌头(伸舌头是污辱他人之举)。美国交谈、示意喜欢用手势。请人接电话,用听电话的手势;请侍者结帐,用写字的手势。习惯于打过招呼即谈正事,不送茶、寒喧。美国人不把互赠名片视为礼节,只为便于日后联系时才送名片。送名片给他人时并不期待他人回送名片。
在交谈时要注意:常面带微笑,碰到认识的朋友时,主动的问候对方,别人问候你,也要反问候对方,表示关心。说话时语气诚恳、态度大方,当别人问候你时,回答尽量简洁。多赞美对方。眼睛要亮一点,当对方改变发型时,看人家的相片,有好的地方要尽量赞美;不好的,可用另一个角度来欣赏,如说「cute」。别忘了说「Excuse me」,「Please」和「Thank You」。要注意自己的仪容整洁:千万不要邋遢,身体或口腔的异味、头皮屑等等都是令人很不愉快的。
2、约会:
美国人性格开朗,举止大方,乐于交际。他们平时晚睡晚起,但时间观念强;美国人会常说「随时来找我」,有些邀约是相当诚恳的,但拜访前仍应事先电话联系,确定时间,以免自己的「随时」而造成别人的不便。约会要事先预定时间,一般不迟到。若接到正式的邀约,请柬上倘印有「R.S.V.P.」,去与不去必需电话通知。大型活动请柬通常印有 Regrets only,此时只有不参加时才须通知。非正式私人邀请,可用电话或信函,明确告诉时间、地点。接到邀请,要回柬致谢;若没有赴约把握不要轻意应允;若不能应邀要说明理由,并致歉意。若临时不克赴约,务请电话通知,绝不可无疾而终,随意放人空等。
男女交往在美国是比较开放,约会看电影吃饭也是非常普遍,和异性热络地交往并不算失礼。男女双方均可主动邀约,通常男性较主动。可以各自拆帐或一方请客。美国朋友倘若说:「Let'sgo get a beer」或「Want a cup of coffee?」可别误会他要请客,这种情形通常是各自付费。如果应邀地点在餐厅,餐后可提议付小费,倘主人坚持不允,也可不必勉强。约会有时并不具其他含意,也不表示必将成为特殊性的伴侣。所以,如果你想和某人见面谈谈或看个电影或一起吃个饭,以增进双方的友谊,共度一段愉悦的时光,尽可主动大方地去邀约。如果你不想赴对方约会或对方有令你不舒服的举动,可以客气但肯定的说「NO」,彼此尊重是基本的交往原则,也是权力。
3、上门做客:
上门作客不可早到,如果早主人先到,反而失礼。可迟到5到10分钟,迟到15分钟以上应打电话给主人通报。夜间造访主人不能穿睡衣接待客人。去亲朋家作客,进门时要擦去鞋上泥土、脱帽,湿的雨衣雨伞放在室外。进门应先问候女主人,再问候男主人。宾客较多时,可以只与主人和熟人握手,对其他人只需点头示意即可。要多谈众人感兴趣的话题,不要只讲自己感兴趣的事。作客时不可随意翻动主人的东西、抚弄摆设,也不能打听摆设的价格。在主人家打长途电话,要征得主人同意,并留下电话钱,说是给主人的孩子买糖果用。作客时不宜久留;主人没有留客用餐,客人则应在用餐时间之前告辞。会抽烟的客人应接受主人敬的烟,而不能抽自己带的烟。美国人重视生日,尤其是孩子的生日。应邀出席生日聚会的客人应送礼以示祝贺。
4、赴宴礼仪:
如果应邀参加家庭聚会,可问主人需要什么礼物,即使主人婉谢,届时仍可带瓶酒或一束鲜花,或酌带一些具有中国风味的小礼物。有任何饮食禁忌可先告知。特殊的文化风俗和饮食禁忌可得谅解和尊重。除非事先言明,一般聚会活动以不带小孩参加为宜,如果聚会性质为安涂肉,则大都可全家参加。
在家宴请客人比在餐馆宴请更受美国人欢迎,因为家里气氛更加亲切友好。家宴分两种。第一种是家庭用餐式,主宾在长方形饭桌旁就座,主人为客人盛食物,或将食物盛在盘中,依次传递取用。第二种是自助餐式,食物置于餐厅另一桌上,主宾各自去取用。
应邀到他人家里用餐,主宾双方都很讲究礼仪。主人会提供各种专门用途的餐具,如冷盘、刀叉、鱼刀叉、肉刀叉、主菜刀叉、水果刀叉、菜匙、汤匙、咖啡匙等,客人如不认识餐具的专门用途,可仿效女主人。餐巾铺在膝上,不能用餐巾擦餐具。坐姿要端正,手臂不能横放在桌上。只有当女主人动手,其他人才开始进餐;女主人离座,其他人才能离席,不可中途离席。欧洲人进食时是一手拿刀,一手拿叉,美国人只用一只手轮换用餐具,另一手则放在膝上。注意使用刀叉顺序,以及叉匙性质。刀叉斜放盘缘,表示尚在用餐之中;若完全放在盘中,则表示已使用完毕。面包要掰成小块食用。喝汤、咀嚼时不能出声,更不能打嚏、擤鼻子、咳嗽、打嗝、剔牙。渣滓不能直接吐在盘中,要用叉接住后放入盘中。餐巾用来拭嘴,切忌用来擦手或餐具。盐、胡椒瓶倘离座远,不可伸手去取,而须请隔座代劳递送。上甜点或咖啡时,主人可开始致词,主宾亦可利用此时答谢。席间,应当称赞女主人准备的菜肴,并尽量吃完盘里的饭菜。
餐后要与主人交谈片刻,之后告辞,但不可久留;告辞时应感谢主人款待。与主人不太熟悉者,事后还应尽早打电话或寄短柬表示谢意。如果客人比较多,应等年长职位高的客人告辞后,方能告辞。宴后三四天内别忘记寄一张感谢卡或谢函给主人,若在主人家过夜通常感谢卡寄给女主人。
5、赠送礼物:
上门作客不一定带礼品,也不可在其他客人不送礼时单独送礼。礼物可以是一瓶酒,给女主人的一束鲜花等。公务送礼的礼品可以是日历、钢笔、精装日记本等文具。一般不在公开场合送礼。会议礼品在会议结束后送,如在告别宴会上送。美国人喜欢充满友情的礼物,礼物讲究包装,即使是选给亲友的礼品也要附上礼品卡;送礼目的要明确,否则会令人莫名其妙。蛋糕、点心、巧克力、乡土工艺品、书籍等,均可作为礼品(用单数);探望病人一般应送鲜花;在公务中不可送重礼品,以避贿赂之赚;礼品上不能有送礼单位的标志,否则有广告之赚;男子不可随便送香水、化妆品和白玫瑰给女子(这些是送给恋人的礼品)。受礼时要当场打开礼物,致谢和赞美礼物;受礼后不必马上回赠。应邀赴宴时,情真意切的祝酒词是最好的礼品。平时最好的送礼方式是请人吃饭、喝酒或去别墅共度周末。收到礼物、应邀赴宴、受人帮助之后,都要写信致谢。除了约定由谁请客之外,一般一起到餐馆用餐,都是各自结帐。
6、服装穿着:
美国人衣着随意,在公众场合穿各种服装的都有。大多数时候喜欢穿T恤衫、夹克衫、牛仔裤、运动衫、旅游鞋。着装讲究整洁。男式裤子不能露出衬裤,女子裙装不能露出衬裙。裙子要盖过丝袜口,女式短裤不能配高跟鞋,否则会被人误以为应招女郎。涂眉画影,口红浓重,也是应招郎的标志。任何人都不能在公众场合穿背心、睡衣。美国人的服饰追求体现个性、气质、风度,讲究舒适,在西方率先以简洁朴实的服装取代名牌服装。
在正式社交场合注重着装,宴会上都有着装要求。参加重要场会,应注意请柬上有关服装规定。如果不确定服装的要求,可以先问问其他参加者,以免尴尬。请柬上有些字如「casual」并不意味着你可以穿牛仔裤,「semi-formal」也并不表示你可以不打领带,最好问清楚。西装外套通常只扣上扣,亦可全部不扣,但切忌全扣。西装背心最下一个钮扣通常不扣。深色西装应着黑色皮鞋,深色袜子,切忌白袜黑鞋。正式场合或上班,女性以裙装为宜,男性应着领带及深色西服。着晚礼服裙摆应长及脚踝,并着高跟鞋。
7、行路乘车:
行路一般以右为尊,女士同行,男士应走左边,出入应为女士推门。搭车时,车主驾车,前座为尊,余则以后座右侧为尊。自己开车时须先为客人开车门,等坐定后始上车启动。
在公共场合,美国人特别尊重女性,处处女士优先。在社交场合,男士对女士要谦让、关照;行路时男子走人行道外侧;入座时先让女子坐下;进门时男子应先行并为女子开门;上、下楼梯或乘电梯时要让女子先行;用餐时请女子先点菜;告辞时让女子先起身;陌生女子失落东西,男子也应为其拾起归还;与女士打招呼,男士必须起立。
西方国家人民在传统上有一套繁琐的见面礼节,从握手、问候到互相介绍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相形之下,美国人在人与人间的交往上就比较随便。在美国,朋友之间通常是熟不拘礼地招呼一声“哈罗”,哪怕两个人是第一次见面,也不一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还可直呼对方的名字,以示亲热。
但在正式场合下,人们就要讲究礼节了。握手是最普通的见面礼。在美国,握手时,男女之间由女方先伸手。男子握女子的手不可太紧,如果对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年长的先伸手;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宾主之间,则由主人先伸手。
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掐下手套。如果因故来不及脱掉手套,须向对方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还应注意人多时不可交叉握手,女性彼此见面时可不握手。同握手的先后顺序一样,介绍两人认识时,要先把男子介绍给女子,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先把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
(二)称呼随便舍姓喊名
大多数美国人不喜欢用先生、夫人或小姐这类称呼,他们认为这类称呼过于郑重其事了。美国男女老少都喜欢别人直呼自己的名字,并把它视为亲切友好的表示。
人们初次见面,往往是连名带姓一起介绍,譬如说:“我叫玛丽·史密斯。”这时对方可以随便叫她“玛丽”或“史密斯小姐”。常见的情况是,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过不了一会儿就改称名字了。
有时刚同一个美国人结识,不知如何称呼好,你可以只称先生或女士。这时,对方会很快理解你的心理。热情地告之:“我叫詹姆斯·威尔逊,叫我詹姆斯好了。”或者“别叫我史密斯夫人,叫我萨利好了”。的确,美国人之间,不论职位、年龄,总是尽量喊对方的名字,以缩短相互间的距离。美国有家刊物曾专就称呼问题在150种工商行业中做过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之中85%的称呼是只喊名字。
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一般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土等。例如:哈利法官、史密斯参议员、克拉克将军、布朗医生、格林教授、怀特主教等。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称呼别人。
(三)与人交谈莫问私事
在美国社会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准则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有些问题甚至是他们所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人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
美国入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去问价钱多少?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不会去问上一句“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至于收人多少,更是不能随便问的事,谁想在这些方面提出问题,定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往往用“鼻子伸到人家的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入的轻蔑。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对年龄的看法同我们大不相同。在我国,老年人受到尊敬,而在美国却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因此在美国,老年人绝不喜欢别人恭维他们的年龄。有一次,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城市举行盛大聚会,宾客如云。当地一位名牌大学的校长与其母亲也光临盛会。留学生在欢迎辞中说:“××老夫人的光临使我们全体同学感到荣幸。老”字在中国是尊称,不料却触痛了这位老夫人,当时她脸色遽变,尴尬不堪,并从此再也不在中国留学生的聚会上露面了。
美国人还十分讲究“个人空间”。和美国人谈话时,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公分以外为宜。
(四)社交场合女士优先
美国妇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究竟如何,这里姑且不论。
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在社交场合,男子处处都要谦让妇女,爱护妇女。但是下车、下楼时,男子却应走在前边,以便照顾女子;进餐厅、影剧院时,男子可以走在前边,为妇女找好座位;进餐时,要请女子先点菜;同女子打招呼时,男子应该起立,而女子则不必站起,只要坐着点头致意就可以了;男女握手时,男子必须摘下手套,而女子可以不必摘下。
总之,美国男子在社交场合同女子接触时,一方面事事尊重她们,另一方面又要处处以保护人的姿态出现,以显示男子的地位。
(五)礼貌用语多多益善
不少到过美国的人,都有这样一种印象:即美国人讲话嘴很甜,他们对好听的话从不吝啬,常令听者心舒意畅。
在美国,不论什么人得到别人的帮助时都会说一声“谢谢”,即使总统对待者也不例外。
美国人在一家人之间也是客气话不离口,不仅夫妻之间如此,对小孩子们说话也常带“请”和“谢谢”,这样,孩子便自然地养成了讲礼貌的好习惯。美国人还习惯于对别人道“对不起”。
中国礼仪和西方礼仪的区别
中外交往礼仪的七不同 《礼记·曲礼上》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必须首先有所了解,才能更便于交流、沟通和合作。
1、对待赞美 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 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 以谢绝。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 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我学问不深,准备也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没有什么菜,请随便吃”;当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我恐怕难以胜任。”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定。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总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宴请的时候,主人会详尽地向客人介绍所点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欢;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们会感谢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能干好。
4、劝告和建议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示关心和爱护。但中西方人在提劝告和建议的方式上却有很大区别。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应该”、“不应该”,“要”、“不要”这些带有命令口气的词。比如,“天气很冷,要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路上很滑,走路要小心!”、“你要多注意身体!”、“你该刮胡子了!”、“你该去上班了!”等。西方人在向亲朋好友提劝告和建议的时候,措词非常婉转,比如,“今天天气很冷,我要是你的话,我会加件毛衣”、“你最好还是把胡子刮了吧。”一般来说,双方关系越接近,说话的语气越直接。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不会使用像我们那样的命令语气。否则,会被认为不够尊重自己独立的人格。
5、个人隐私权 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权。在日常交谈中,大家一般不会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这些私人问题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工作、住所、经历、宗教信仰、选举等。同时,人们还特别注重个人的私人生活空间。别人房间里的壁橱、桌子、抽屉,以及桌子上的信件、文件和其他文稿都不应随便乱动、乱翻(如果需要借用别人物品,必须得到对方的许可)。假如别人在阅读或写作,也不能从背后去看对方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即使对方只是在阅读报纸或杂志。空间距离上也很在意。即使在公共场所,大家都十分自觉地为对方留出一定私人空间。比如,排队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和别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我们的个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大家喜欢不分你我,共同分享对方的私人生活。另外,长者往往可以随意问及晚辈的私人生活,以显示关心。
6、时间安排 西方人大多时间观念很强,日程安排很紧凑。如果要拜会或是宴请西方人,一定要提前预约,预约时间通常在一周以上。如果你没有预约而突然拜访或是临时约请对方,对方一般会拒绝你。而且,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的时间里进行。另外,时间上,忌讳日期13和星期五。特别既是13号又是星期五的日子,往往不安排任何外出事宜。而我们很多人的时间观念不是太强。没有预约的突然造访和临时约请都相当普遍,即使提前预约也往往在一周以内。另外,职业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后谈公事或是上班时间谈私事都是寻常之事。
7、礼尚往来 西方人(除拉美人)不是很重视礼尚往来,尽管他们也常常在节日、生日和拜访时向亲朋好友赠送礼物。他们一般不看重礼品的价值(因而喜欢赠送一些小礼物),认为向朋友赠送礼物不是为了满足朋友的某种需求,而只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中国人大多比较看重礼品的价值,礼品的价值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送礼人的情意。另外,在送礼的方式上,东西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人在收到礼物的时候,一般要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并对礼物表示赞赏。如果不当面打开礼物包装,送礼人会以为对方不喜欢他(她)送的礼物。而我们大多不会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除非送礼人要求对方这么做。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看重的是相互间的情谊,而不是物质利益,如果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就有重利轻义的嫌疑。======================华丽丽的分割线============================= 中外礼仪差异及原因分析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第二篇:礼仪 教案
礼 仪 教 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学生知道礼仪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
2、通过游戏导向,体会基本的礼仪动作。
3、通过思考总结,掌握基本的礼仪常识。教学难点:
1、理解礼仪的含义,知道有哪些礼仪。
2、让学员了解哪些礼仪是平常不被重视,没有做到的,该怎么去改正。
3、让学员知道并记住什么场合该做什么礼仪。【教学步骤】
一、互动
1、师生配合,开展互动(提升课堂氛围,进入学习状态)师:同学们好!生:非常好!
师:同学们今天感觉怎么样?好不好? 生:好!
师:到底好不好?
生:好极了!(在开课时沿用)
2、爱的鼓励——“123,12;123,12;123,12”这是一种鼓励队友的击掌方法。
二、导入新课
P1 师:今天我们的课程是《礼仪》,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礼仪吗?(学员会
不做回答)
P2 师:
1、有助于提高自身修养;
2、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
3、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
4、礼仪可以建立自尊、增强自信。
P3 师:大家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礼仪是需要注意的?
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四个方面的礼仪:仪表礼仪、社交礼仪、用餐礼仪和文明礼仪。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几种礼仪的具体表现?
生:如果学员回答不出来,老师可以先举例,如握手礼是属于哪种礼仪,让学员来做选择,让他们知道礼仪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一部分:仪表礼仪
P4师:下面我们先来介绍什么是仪表礼仪?有哪位同学愿意上台让我们看看他的仪表怎么样?如果没有学员主动上台,老师可随机抽两位学员上台(要挑对比性强一点的)让下面的学员评论他今天的仪表怎么样?老师可以提醒,衣服穿得怎样?头发是否干净,手指甲是不是过长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人的仪表礼仪。
通过学员的评论、老师的分析,让学员对仪表礼仪这个概念有一定地了解。师:仪表的概念:就是指这个人的外部轮廓、容貌、表情、举止、服饰给我们的总体印象。外部轮廓、容貌是否干净整洁;表情看上去是不是很友善;举止是否得体;服饰是不是干净大方、是不是符合场合。一个人的仪表是非常重要的。
P5 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仪表礼仪需要注意的要点:
头发要做到:整洁、规范、长度适中、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披头散发。男生留长发一般都不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所以男生要做到不留长发,并勤洗头。女生要尽量把头发扎起来,把五官露出来,这也是对别人尊重的表现。
P6眼睛要做到:清洁、无分泌物。每天出门前一定要把眼睛清洗干净,不能有眼屎,如果被人看到,肯定会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有学员戴眼镜的,出门前要把自己的眼镜清洗干净,如果眼镜上残留手指印或油渍之类的,也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P7鼻子要做到:别让鼻毛探头探脑,勿当众抠鼻子。你们每天洗脸时会不
会照镜子,会注意到自己的鼻毛是不是长了,女生对此应该会比较注意,男生一般不拘小节,可能不太会注意哦!但鼻毛探头探脑是不是比较难看,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希望不管是爱美的女生还是我们不拘小节的男生,在老师说过之后,以后都会注意不让自己的鼻毛出来透气。“勿当众抠鼻子”,这个当众抠鼻子的行为请你们来告诉我文明吗?
生:不文明。
师:很好,大家都知道这是不文明的行为,那希望以前有这个行为的同学能够改正,没有这个行为的同学继续保持。
P8师:嘴巴要做到:牙齿清洁,口中无异味。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位学员每天都会刷牙。那早晚都刷牙的人请举手。
师:是的,早晚刷牙除了可以保护我们的牙齿之外,也可以使我们的口腔更健康,使自己的口气变得清新、无异味。这里说到无异味,大家应该都知道吃了大蒜、洋葱之类的菜嘴巴里味道会比较重,所以我希望在上班时大家能不吃这些,但是双休日吃没关系。
P9师:手要做到:清洁、干净、指甲无污垢。我相信每位同学都知道要勤洗手,就像幼儿园小朋友老师会教育他们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手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项习惯。保持手的干净、整洁不光靠洗手,伸出你的一双手,首先看到的是你的手指甲,所以我们除了勤洗手之外还要勤剪手指甲。如果与人握手时伸出的是一双指甲长长的,里面有很多污垢的,脏兮兮的一双手,那将是对和你握手的那个人的极为不尊重的表现。
P10师:化妆要做到:妆容跟服饰要协调,化妆要避人。男生不需要化妆,只要刮干净胡子,保持干净、整洁就可以了。但女生化妆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这里说的化妆并不是要你浓妆艳抹,而是化点淡妆,搽点口红,搽点粉底,让自己看上去精神就可以了。但女生化妆切记要避人,我曾经在地铁、公交车上看到过很多次,早上因为时间比较急,很多女孩子就在地铁、公交车上化妆。这样的做法也是不文明的表现。
P11师:站姿、坐姿、走姿和着装的是否正确也属于仪表礼仪。
我们先来看站姿,这张图片上的女士的站姿,我们的站姿要求头正、肩平、臂垂、躯挺、腿并。全体起立我们检查一下自己的站姿,相互纠正。(让学员站立5分钟练习)
P12师:我们在练站姿的同时,来看一下这组图片,展示的是两种错误的站姿,你们来说一下这样站好看吗?(学员回答)
师:非常的难看,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纠正自己的站姿。挑几个典型的站姿难看的上来,请学员帮他们纠正 P13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走姿。
师:大家告诉我你们会不会走路?(学员会回答会)
师:那让我们挑几个同学上来走一下,或者哪位同学上来给我们表演一下你是怎么走路的。(可以用爱的鼓励给予学员掌声)
师:好,我们感谢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的他的走姿,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规范的走姿。
规范的走姿是在正确的站姿的基础上,自然的迈开双腿、手臂在身两侧自然摆动。
P14 我们再来看一下规范的走姿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鞋底不能与地面摩擦
不要落脚太重,发出“咚咚”声 不要大甩手臂、左右摇摆 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不要低头,给人不自信感觉 不要昂头,给人自傲、目中无人感觉 不要三五成群,左拥右挤,阻碍别人行走 脚步应保持均匀、平稳
师:现在让我们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走姿。(可以绕着教室走几圈,对错误的走姿予以调整)
P15 师:接下来我们要说坐姿,今天我们来说一下标准式的坐姿。标准式 :上身正直上挺,双肩正平两手放在两腿或扶手上,双膝并拢,小腿90度垂直的落于地面,两脚自然分开成45度。
师:请学员调整一下自己的坐姿。师:我们来看一下几种要避免的坐姿
紧贴着椅背坐、跷二郎腿、双腿分开、东张西望、抖腿、瘫在椅子上、趴着
师:请学员再一次调整一下自己的坐姿。(老师要一个一个走过去检查一下)。师:请学员保持好自己的坐姿,同时我们来看几张坐姿的图片。P17P18P19。P20 师:服装礼仪也是我们仪表礼仪里面很重要的一点。
这里罗列了服装礼仪的四个要点:要符合身份,要扬长避短,要区分场合,要遵守常规。
P21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要符合身份。
我们在穿衣服时,要考虑到男女有别、级别有别、身份有别、职业有别、岗位有别,即“干什么,像什么”。这样才能反映出自身的素质、企业的形象。
P22 师:要扬长避短,大家知道什么是扬长避短吗?(学员回答)
师:不知道没关系,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师: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高矮胖瘦都不同,这时我们就要注意一下: 体型肥胖者:宜穿墨绿、深蓝、深黑等深色系列的服装,因为冷色和明度低的色彩有收缩感。颜色不宜过多,一般不要超过三种颜色。线条宜简洁,最好是细长的直条纹衣服。
体型瘦小者:宜穿红色、黄色、橙色等暖色调的衣服,因为暖色和明度高的色彩有膨胀的感觉。
选用竖条纹的服装,可使肥胖的身材显得清瘦一些。选用横条纹的服装,可使体型瘦小的人增加一点宽度与厚度。选用斜条纹的服装,可改变偏瘦偏长者的视觉形象。
再比如:有的女士的腿不直,也可以选择裤装,这也是扬长避短。总之,我们在穿衣服时要做到发挥自己的优点,回避自己的缺点。
P23 师:穿衣服时还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不要赶潮流,要区分场合。师: 要学会区分场合,如果是正式场合就要穿正装,比如说出去面试,要穿得正式一点。如果是出去逛街就可以随意一点。
例如:一位身材很好的小姐,穿紧身衣,迷你裙最能展示她的身材,但是这样的着装只适合休闲的场合,不适宜商务场合,商务场合还是穿职业套装为好。
就像今天你们来上班就要穿工作衣。穿衣服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要干净整洁,再漂亮的衣服如果是邹巴巴或者上面染上酱油斑之类的就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P24 师:最后一点就是要遵守常规,简单的说也就是我们在什么季节就要穿什么衣服。
P25师:说了那么多仪容、仪表的注意要点,你们都记住了没有。今天的回家作业我要求大家回去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不符合老师上面说的,请改正。老师希望明天看到你们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来学习、工作。
第二部分:社交礼仪
P26师:社交礼仪的开始基本是以鞠躬、握手、称呼开始的。
鞠躬起源于中国,鞠躬的意思是弯身行礼,是表示对他人敬重的一种郑重礼节。
P27师:在这张PPT上我们列出了三种鞠躬方式:15度鞠躬,30度鞠躬和45度鞠躬。
15度鞠躬属于一般招呼,多用于同事、朋友、平级之间; 30度鞠躬是迎客礼,一般用于欢迎客人; 45度鞠躬是送客礼,在欢送客人时适用。
P28师:握手:表示致意、亲近、友好、寒暄、道别、祝贺、感谢、慰问等多种含义。
P29 师:握手礼的几种场合
1、迎接客人时
2、相互介绍时
3、遇见认识的人时
4、与人道别时
5、拜托别人时
这几种场合都是比较多的用到握手这个礼节。P30师:下面我向大家介绍握手的规则和姿势。握手规则:
两人之间的握手次序是:上级在先、长辈在先、女士在先、主人在先。男女初次见面:女方可以不与男方握手,互致点头礼即可。握手姿势:
握手时,两人相距约一步,上身稍前侧,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两人的手掌与地面垂直相握上下轻摇,一般两三秒为宜,目光注视对方,微笑并以简单的言语致意。
P31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情景模拟,模拟以上几个场景。
我们现在模拟一个场景,某个学员家里宴客,他的好朋友受邀去他家。现在到了门口,请三位同学上台来做表演。
生:(请学员主动举手,如果没有人举手,老师采取点名的方法)下面的学员检查他们的握手是否符合老师上面说到的握手规则和握手姿势,如有不对,帮他们指出。
对于迎接客人的握手礼,学员掌握之后,可以模拟其他的几个场合,方法同上。
P32 师:下面我们要介绍称呼的种类:
1、姓名的称呼(张
三、李四„)我们同学之间都是互相叫名字的,上级对下级也是直呼名字。
2、亲属的称呼(爷爷、奶奶„)亲属之间,特别是晚辈对长辈不会直呼名字,而是会叫类似爷爷、奶奶、姑姑等称呼。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尊敬。
3、一般性称呼(先生、女士„)对于比较陌生的或者要尊称的,一般要称呼某某先生,某某女士
4、职业性称呼(医生、老师„)一般去医院相信大家都不会直接叫医生的名字,而是会叫某(姓)医生,老师也同样是,大家不会直呼老师的名字,而是会叫某(姓)老师,这种职业性称呼其实是对他职业的一种尊敬。除了医生、老师之外还有什么职业会用这种职业性称呼。请学员来回答。
P33师:回去请大家思考社交礼仪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把今天所学的社交礼仪中常用的三种礼仪复习一下,同学之间可以进行场景模拟。
第三部分:用餐礼仪
P34师:什么叫用餐礼仪?简单的说就是吃饭的礼仪,饭桌上的礼仪。“民以食为天”,人人都要吃饭,但有没有人知道什么样的用餐礼仪是正确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听接下来的课。
P35师:首先来猜一个谜语
谜面是:哥哥弟弟一样长,美味佳肴它先尝,我们吃饭它帮忙,吃多吃少不长个。请大家来猜猜看是什么?
生:筷子
P36师: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讲一下餐桌上的礼仪
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招呼身边的人 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应小口进食,不要大口塞
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是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避免在餐桌上打喷嚏、呕气,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你们来看一下,自己平常在用餐时有没有做到以上的几点啊,如果有不好习惯的能够改正。
第四部分:文明礼仪
P37师:大家知道什么是文明礼仪吗?
师: “七不规范”就是文明礼仪中的一点,有没有同学听过?还记得是哪“七不”吗?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做到遵守“七不规范”?
生:(先让同学回答,回答不出的情况下老师再把图片放出来)
P39师:下面我们来讲一个文明礼仪小故事,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现在请一位同学上来给大家读这个故事,请你们认真听好了,听的时候要思考如果是你,你会不会这么做。
P40师:听过了文明的故事,我们现在要学会说文明礼貌用语。
早晨见面问声“早”;
平时见面问声“好”; 请教别人说声“请问”; 得到帮助说声“谢谢”; 听到道谢说声“不用谢”; 打扰别人说声“对不起”; 与人分别说声“再见”。
这些文明礼貌用语,都是最基本的,大家经常能听到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说,请你们自己想一下。就像有很多人会和老师说早上好,下班回家时也会和老师说再见,但也有的同学看到老师没反应的。以后是不是要改正呢?
P41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生活中文明礼仪的体现具体有哪些。老师在这里举了几个例子,大家来分享一下: 乘车时、上下楼梯时、过马路时、邻居相处时。P41师:请大家回去认真完成今天的作业
1、以上文明礼貌用语你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吗?
2、熟背“七不规范:
3、试着把讲文明礼仪的自己和以前的自己做比较,看是不是现在的自己更可爱?
如果老师说的以上几个礼仪(仪表礼仪、服装礼仪、用餐礼仪、文明礼仪)都能遵守的话,那你就是最可爱的人。
注:本教案中绿色字体为老师讲课部分,蓝色字体为学员互动部分。
第三篇:礼仪教案
讲礼貌的好宝宝
活动目标
1.感知在不同的情景下应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
2.愿意学习并使用礼貌用语,体验运用礼貌用语进行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排练情景表演“去兔妈妈家做客”(由配班教师和大班幼儿表演)。2.拍摄录像片段,内容如下:
片段一:起床时,一幼儿不会拉拉链,向另一幼儿寻求帮助。片段二:妈妈下班回到家,幼儿递上拖鞋。
片段三:小区里,一幼儿在玩秋千,另一个幼儿也想玩,于是两人商量。片段四:公交车上,一阿姨给幼儿让座,幼儿坐下后对阿姨说了一句话。3.活动室四周张贴幼儿进园、离园、和同伴游戏等场景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学习礼貌用语
1.观看情景表演。
师:今天兔妈妈请了好多小动物来家里做客。请你们仔细看看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表现怎么样。
(表演内容:小花猫轻轻地敲门,兔妈妈问:“是谁呀?”小花猫说:“是我。”兔妈妈开门:“请进!”小花猫说:“谢谢。”兔妈妈把小花猫引到桌子前说:“请坐。”小花猫说:“谢谢。”兔妈妈说:“小花猫,我请你吃小鱼。”小花猫接过鱼说:“谢谢!”
后面依次是小熊、小狗出场,它们和小花猫一样很有礼貌。中间穿插小狗把小花猫的鱼碰翻了,互相说“对不起”“没关系”。
最后是小老虎出场:它重重地敲门,兔妈妈把门打开后,它不向兔妈妈问好就直接闯了进去,往椅子上一坐。兔妈妈说:“小老虎,我请你吃点心。”小老虎接过兔妈妈给的点心也不说“谢谢”,吃完东西后拍拍肚子、自言自语地说:“我吃饱了。”然后不和大家打招呼就走了。)
2.交流、体验。
师:有哪些小动物到兔妈妈家做客? 师:你觉得哪些小动物有礼貌? 师:兔妈妈说了哪些有礼貌的话?小花猫、小狗、小熊说了哪些有礼貌的话? 幼:兔妈妈说了“请进”“请坐”“请吃小鱼(肉骨头等)”。
幼:小花猫(小狗/小熊)说了“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师:小动物们听到兔妈妈说的话心里感觉怎么样? 幼:小动物们觉得很舒服。
幼:小动物们都觉得心里甜甜的。幼:小动物们觉得兔妈妈很热情。
幼:小动物们都很愿意到兔妈妈家玩。
师:小动物们听了兔妈妈的话为什么觉得很舒服?兔妈妈用了一个什么字? 幼:兔妈妈的话里都用了“请”字。
师:兔妈妈对小动物们这么热情、有礼貌,小动物们也应该怎样呢? 幼:要对兔妈妈有礼貌。
师:要是小动物们没有礼貌,兔妈妈心里会怎么样呢? 幼:会很伤心/会不高兴/会不喜欢小动物们。师:刚才你们看到小老虎出场时都笑了,为什么? 幼:因为小老虎敲门的声音很重。
幼:兔妈妈给它东西吃时,它不说“谢谢”。幼:它走的时候不说“再见”。
师:那么你们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谁,为什么? 幼:我们喜欢小花猫。
幼:我们还喜欢小狗、小熊,因为它们有礼貌。幼:不喜欢小老虎,因为它很没礼貌。
二、联系生活,运用礼貌用语
师:你们都很喜欢兔妈妈、小花猫、小熊、小狗,因为它们有礼貌。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对吗?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电视,想一想电视中的小朋友在说些什么。
(看录像片段一,教师旁白。)
师:起床了,玲玲不会拉衣服拉链,她想让旁边的轩轩帮忙,她应该怎么说呢?(镜头定格在两个幼儿说话的画面。)
幼:轩轩,请你帮我拉一下拉链,好吗?
(画面:轩轩帮玲玲拉好了拉链。)
师:轩轩帮助了玲玲,玲玲又该怎么说?
幼:谢谢!
(依次播放其他三个录像片段,教师旁白,镜头定格在每个场景中人物交流的画面,让幼儿猜一猜、说一说,并让个别幼儿分角色演一演。)
三、结伴表演,巩固深化认识
师:我知道你们都很讲礼貌,请你们看一看墙上的图片,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演一演他们说的有礼貌的话。
(幼儿结伴讲述、表演,经历运用礼貌用语的过程,体验运用礼貌用语交流的乐趣。)
物品要归位
活动目标:
1、学习不随意走动,有事先举手
2、认真听讲,不打断别人的话
3、懂秩序,守规则,起坐轻便,离座时,桌椅、物品要归位,轻开门窗
活动准备:
1、挂图:《轮流说话》
2、录音机、较活泼的乐曲磁带
活动过程:
1、在乐曲声中讲故事。
——利用集体讨论时间,一边播放活泼的乐曲(音量要大一点),一边给幼儿讲故事。
——请幼儿回答:可以听清楚老师讲的故事吗?为什么听吧清楚呢?
2、将乐曲关掉,重新讲故事。
——引导幼儿比较两次听故事的感受有何不同。
——问幼儿:别人说话时,我们该怎样呢?
3、与幼儿一同欣赏挂图《轮流说话》的内容,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讲述图片内容。
——不随意走动,有事先举手
——认真听讲,不打断别人的话
——懂秩序,守规则,起坐轻便,离座时,桌椅、物品要归位,轻开门窗
小班语言活动教案:宝宝的一天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较完整的语言说说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体验在幼儿园与老师同伴相处的快乐。
2、乐意与同伴交流,学习一些简单的交往技巧。活动准备:挂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都知道你们每一天都要做些什么事情吗?
2、幼儿讨论后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二、逐一出示挂图。
1教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宝宝,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宝宝一天里都要做什么事情。
2教师逐一出示挂图,让幼儿根据图片说一说宝宝的一天,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话回答。
早上起床后宝宝在干什么?
来到幼儿园见到老师宝宝怎么样?
和同伴玩具怎么样?
上课了他表现怎么样?
他是怎么洗手的?洗完手干什么?吃饭时是怎么样做的?
睡午觉时表现怎么样? 回家了宝宝是怎么做的?
三、教育幼儿做一个好宝宝。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要像图上的宝宝学习吗? 效果分析:
帮鸡妈妈找蛋
活动目标:
1、体验撕纸活动的乐趣。
2、初步尝试沿记号进行撕纸活动。活动准备:
1、教具:“母鸡下蛋”课件一份,大的草地鸡窝图一张,大的鸡蛋操作图2张。
2、鸡蛋操作纸若干、草地鸡窝图若干、糨糊13盒、抹布7块。活动过程:
一、以课件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母鸡叫)听,谁来了?
(一母鸡出来)猜猜这只母鸡到草地上来干什么? 看看它在干什么?(一母鸡下蛋,蛋都跑到草地上)。
师:母鸡生了很多蛋宝宝,可是蛋宝宝太调皮了,看,都跑出鸡窝了?鸡妈妈找不到宝宝很着急,我们一起帮它把蛋宝宝找回鸡窝好吗?
二、示范撕蛋、贴蛋
1、第一次示范
师:看,我找到一个蛋宝宝,它躲在盒子里,我来把它取出来。先把盒子撕捏住盒子,慢慢地撕,小手慢慢地移。沿着这上面的圆点点把蛋宝宝取出来。找到了蛋宝宝,我们应该把它送回哪里?(鸡窝)
师:沾点糨糊,涂在蛋宝宝身上,然后轻轻地送回鸡窝。
2、第二次示范
师:啊,我又找到一个蛋宝宝,我们一起把它取出来。小手伸出来,先撕开一个口子,然后一手捏住蛋宝宝,一手盒子,慢慢地撕,沿着圆点点把蛋宝宝取出来。师:把蛋宝宝送回鸡窝。(示贴在鸡窝上)这样贴对吗?(蛋宝宝会滚下来的)(示贴在空中)这样呢?(掉下来,蛋宝宝会碎的)。师:应该贴在鸡窝里。(示正确的方位)
3、师:还有很多蛋宝宝没有回家,鸡妈妈很着急,我们小朋友一起帮它找到蛋宝宝,送回鸡窝好吗?
三、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1、引导幼儿沿着圆点进行撕纸。
2、提醒幼儿注意卫生,把撕下来的废纸扔在篮子里。
四、欣赏,评价
1、师:你喜欢哪幅图上的蛋宝宝?为什么?
2、师介绍一幅撕的光滑,构图到位的画。
第四篇:礼仪教案
让文明礼仪常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基本礼节,养成在各种场合经常使用文明礼仪的习惯;
2、自觉参加交际实践,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教学重难点: 目标3、4 教学方法:探究、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你了解各个民族的基本礼节吗?你会使用一些文明礼仪用语吗?怎样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做一个新时期的文明公民呢?我们现在就来研究,好吗?
(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中国礼仪:
1、师:礼仪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下面我们从校园礼仪入手,来了解中国的礼仪,同学之间应怎样相处呢?师生之间应怎样相处呢?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交流)
师总结:同学之间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师生之间应自然亲切,建立朋友式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2、我们从家庭礼仪方面来探究一下,与家人怎样沟通?怎样建立温馨的家庭生活?
(学生交流、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发言)
师总结:家庭生活中,要处理好不同辈分的关系,消除代沟,建立和谐的氛围。
3、我们即将走向社会,面对社会生活,你又该怎样去社交呢?
(生交流、发言、谈理想)
师总结:社会是个大家庭,在大家庭中,我们更应该会处理好社会关系,待人接物等都应体现出中国人的礼仪,不失礼节。
三、师出示图片,辨别哪些行为符合中国的礼仪?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师提出要求:争做新时期的文明人。
第五篇:礼仪教案
小学生文明礼仪——问候
中心小学
李柱英
教学目标:
1.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常用问候语。
2.愿意学习并使用问候语。
3.以正确使用问候语为荣。
4.知道向别人问候敬意。对象、时间、唱歌、结清不同,要采用不同的问候语及问候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愿意学习并正确使用问候语。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红花数朵。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要和很多不同的人相遇、相处,比如爸爸妈妈、叔叔阿姨、老师、同学等等。那么,和不同的人相遇,该怎么打招呼呢?礼仪小使者要出发了,我们赶快跟随他一起去看看吧!
二、出示课件,感知礼貌用语。
今天的礼仪小使者是小明。早晨,小明起床从自己房间出来,看到妈妈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呢? 板书:妈妈,早上好!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妈妈,早晨好!妈妈,早安!)上学路上,小明看到邻居奶奶买菜回来,他怎么和问候奶奶的? 板书:奶奶,您好!
如果是你,还可能怎么问候?
三、礼仪活动实践:
1、看课后题:说说下列场合该如何问候?把序号填在括号中。A问声:“您好!” B点头微笑/ C招招手。
D面带微笑静静的看着。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看见熟人正在讲台上讲话,就面带微笑静静看着,而不是招招手、闻声“您好?”
在图书馆大家都在安静的看书,为什么一个小朋友看到同学迎面走来不问候“您好”而是点头微笑?
2、比比看,那个小朋友记得快 太阳升,早上好,见面说您好、您早,遇到老师忙问候:“老师早上好!” 老师对我点头笑。晚上星星不满天,爸爸加班才返还,“爸爸晚上好,您辛苦了!” 爸爸夸我长大了。
四、礼仪链接
贝老师讲故事: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一个美好的故事发生了„„ 美的回声
一个孩子对着群山高喊:“喂,你干吗?”群山回应道:“喂,你干吗?”妈妈告诉孩子说:“你对他说‘我们是朋友!’,听听他会说什么。”孩子又大声喊:“您好,我们是朋友!”大山回应道:“您好,我们是朋友!”孩子听了非常高兴。妈妈说:“孩子,你用什么样的语言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有用什么样的语言对待你。”
五、课堂礼仪实践
1、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样的语言对待别人呢?
2、以组为单位排演课堂剧:参观的客人来到我们班 板书: 问候
早晨好、晚上好、您好、辛苦了
小学生文明礼仪——语言文明
中心小学 李柱英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教学的参与过程,更多的了解语言文明知识及讲文明的重要性。
2、通过此次班会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素养,加深对语言文明礼仪的认识。通过发现身边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教学重点:会准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授课日期:2011年9月29日星期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语言文明是心灵美和讲文明、有教养的具体表现也是小学生所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但是,我们有许多同学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说话粗俗、傲慢等,严重的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给他人留下了恶劣的印象。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怎样使自己的语言文明,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活动一: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和校园礼貌用语
学生对照教材自己学习,深刻领会这些礼貌用语,活学活用。
活动二:知识问答 要做到语言文明,首先要会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你会使用这些礼貌用语吗?现在我们来做个问答竞赛,看谁说得又快又准。
你想别人帮的忙,应该说什么?(请帮个忙)
早上起床后见到别人说什么?(早上好)
平时见到别人要说什么?(您好)
晚上睡觉前对人要说什么?(晚安)
分别应该说什么?(再见)
别人送你时,你应说什么?(请留步)
别人帮了你的忙时要说什么?(谢谢)
不小心碰了别人或打扰了别人,应说什么?(对不起,请原谅,很抱歉)
对方向你道歉时你应说什么?(别客气,没关系)
对老年人应该怎样称呼?(老大爷、老奶奶)
„„
活动三:语言文明的注意事项
要待人有礼,就要说话文雅,不用粗野庸俗甚到下流的词语。平时多用请求商量的口气说话,少用命令的语气说话。如“您请坐”、“请打开窗户”、“好吗”、“请你让开点”等。同学之间不要称“小姐、先生、哥们、姐们”。平时,我们对老师,家长以及对他人说话一定要和气,要做到热情而且有礼貌。以前,可能有些同学没有注意到说话要文雅,往往会出言不逊而得罪人,或者说话过程中时不时带些粗话、脏话。这些都是不文明的表现,要注意克服和纠正。
课堂小结
说话文明有礼是我们心灵美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它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讲话文明和礼貌待人,这也是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融化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小学生。
板书设计:
文明礼仪之-----语言文明 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请 谢谢 对不起 不客气 麻烦你了......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小学生文明礼仪——遵守秩序
中心小学
李柱英
认知:
1.知道一些常去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2.知道在公共场所应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公共秩序是有道德的表现。
3.懂得遵守公共秩序是人们公共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
情感:
1.以遵守公共秩序为荣,愿意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反感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
行为:
1.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小顾客、文明小乘客、文明小观众、文明小游客。
2.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使学生初步感知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1.想一想:
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平时一定经常带你到公园游玩,到商场去购物,到电影院看电影。公园、商场、电影院等地方是我们大家都可以去的地方,这些大家都可以去的地方叫什么呢?
板书:公共场所
2.小组交流:
假如你在儿童游乐园排队玩电动马,发现有人在前面插队,你有什么感受?
假如你看电影时,坐在前面的人不时地站起来挡住你的视线,你又会怎么想?
3.小结:
在公共场所,如果每个人都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别人的感受,就会使别人不开心,甚至造成矛盾,影响大家。因此,在公共场所要有纪律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种纪律要求就叫“公共秩序”。
板书:公共秩序
师:有了公共秩序,就要求大家去自觉遵守,那怎样遵守公共秩序呢?
板书:自觉遵守
二、激情明理
1.小组讨论:在公共场所大家自觉遵守与不遵守公共秩序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呢?
(提示:在车站、码头上车或上船;在图书馆、阅览室看书、查资料;)
2.小结:公共秩序是人们在公共场所正常活动所需要的。它是人们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它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要求和愿望,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三、树立榜样,指导学生行为
师: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朱德元帅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1.放音频一:“朱德元帅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说一说:战士们为什么要让朱军长先理发?你认为战士们的这种想法对不对?朱德军长会不会同意?为什么?
3.全班交流
4.小结:战士们的想法没有错。朱军长每天都有许多需要处理的重要的事情,如果插在前面理发,没有人会反对。而且,战士们都抢着请他先理。但是朱德并没有这样做,他懂得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例外。要做到遵守公共秩序就应为他人着想,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这也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
板书: 为他人着想
从自己做起
师:某部六练的战士们也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下面让我们继续听故事。
5.放音频二:六连战士“听电影”的故事
6.同桌互相说说:
(1)六连战士们为什么不站起来看电影?
(2)六连战士既然看不到电影了,站起来走走,随便谈谈话,可以吗?为什么?
(3)如果战士们向群众要会上级制定给他们的位置,现场会发生什么情况?
7.小结:每个人在公共场所都应该想到公众的利益。只有大家共同遵守公共秩序,公共场所的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8.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好榜样。谁能来夸夸我们身边的好榜样?
五、全课总结:
1.说说自己以后怎样遵守公共秩序。
2.小结:公共秩序对我们每个人、对我们的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大家共同要求和愿望、共同利益,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只有大家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我们才能有一个秩序井然、安定文明的社会环境,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正常进行。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从小严格要求自己,争做文明小顾客、文明小乘客、文明小观众、文明小游客,长大以后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小学生文明礼仪——尊师礼仪
中心小学 李柱英
知识为人类开辟了认识世界、通往宇宙之路,而教师则带领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凡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
⑴见老师主动问好,少先队员敬队礼,分别时说“老师再见”。排队在行进中遇见老师,由领队带领全体同学问“老师好”。
⑵进出校及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要主动让行。
⑶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问老师要用“请问”,老师答后要道谢,说“再见”后再离开;不随便翻阅老师办公室的东西。
⑷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接受师长的教育。
⑸对老师说实话、真话,不欺骗老师。
⑹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按 时完成 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⑺服 从 老师管理,不顶撞老师。
⑻与老师交谈时,要起立并主动给老师让坐。
⑼老师在办事或与别人在交谈时,不可随意打扰老师,等老师办完事或谈完话 后再找 老师。
知识连接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程门立雪”的故事
杨时、游酢二人有一天去拜见老师程颐,当时程颐瞑目而坐,二人不敢惊动,在旁侍立等待。程颐醒来,门外积雪已经一尺深了。成语“程门立雪”即由此而来。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毛泽东尊师
毛泽东八岁进家乡一个私塾念书,拜毛禹珠为师,一直读到十三岁。后来,谈起少年时的情形,他还特别感谢 毛禹珠 先生对他进行的启蒙教育。1965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了三十二年的故乡,他请来了韶山的老人们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给 毛禹珠 老师敬酒,老人感激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