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通过文本细读、深入解读作品,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
3、学习新诗鉴赏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是个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方面入手赏析诗歌。教学重点、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
讨论鉴赏法 教学步骤:
一、课前播放蔡琴的《再别康桥》,营造一种幽远而缠绵、甜蜜而忧伤的意境。导入新课:1928年6月,诗人徐志摩再次去欧洲观光。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要赶着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再别康桥》,板书“再别康桥”。
二、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
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情感。
1、鼓励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让人觉得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与同桌交流看谁发现的多。(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鼓励)参考答案: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或形式美和内容上的人情美(表达了对母校依依不舍的赤子情怀)。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的这种感情怎样体现?
参考答案:依依惜别之情。关注题目,“再别”是题眼;关键词语(直抒胸臆和描述性语言),开头结尾两节 “走了”“作别”“不带走”等词语;抓住意象即借助特定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油油的清荇、榆阴下的潭水等,诗人通过描绘康桥河畔清新明丽的画面,表达了对康桥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3)播放诗歌朗诵录音,继续营造优美而缠绵的氛围。
四、合作探究
赏析意象(这一部分主要由学生讨论完成,老师只做适当点拨提示)
(一)读2、3、4、5、6段,探究意象,品味语言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如名句集锦),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参考答案: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2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形象。《再别康桥》这首诗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你最喜欢的意象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A、“师生互动分析“河畔的金柳”意象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为什么说柳是金柳?“艳影”能否换成“倒影”?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被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在空中轻轻摇摆,婀娜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艳影”是鲜明美丽的形影,“倒影”只是客观的描述,而艳影既形象的描写了金色夕阳下柳树投在水中的倒影之艳丽,且与上句“新娘“呼应,同时更流露出诗人对金柳乃至整个母校的热爱。“艳影”融入了诗人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2)、诗人把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的时刻,而在作者再次与康桥作别的时刻,康河边,夕阳中,沐一层金晖,随风轻摆的柳树比任何时候都更迷人、更婀娜。3)、在诗人要离开康桥的时候,为什么避开了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选了河畔那本不起眼的柳树呢?(诗人为何对这柳情有独钟呢?)
因为“柳”音同“留”,所以古人常用柳来表达一种离情别绪,所以柳也便成了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所以说,诗人之所以在离别康桥时选择柳这一形象入诗,也是是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
B 学生按学习小组讨论其余意象,并推选代表发言。
“云彩”云彩本身就是飘忽、轻灵的,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使别离之情不是很沉重。
“青荇”:“招摇”写了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的状态,写出了水草的可爱、动态之美,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一条水草,“甘心”写出了他对康桥的永久、热烈的爱恋。“油油”:感到生命的旺盛。青荇、柔波,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更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眷恋;
“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彩虹般的梦的联 3
想。这“揉碎在浮藻间”的彩虹,就是沉淀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梦,这梦像彩虹一样美,但是却揉碎了,有很凄楚。“沉淀”即这是过去的,而且积淀在心灵的最深处的东西,是长期以来隐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愿望和理想。暗示着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依恋之情
星辉、水波与星光辉映,色彩斑斓,表现了诗人的快乐心情;“夏虫的沉默”,渲染了一种静寂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特点: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都是自然景物,给人清新之感,而诗人要表达的是怀念惜别之情,诗中的这些意象却有一种纯净的美感,能让读者也不知不觉地从离愁别绪的伤感中超脱出来,而去全身心地感受诗中优美的意境。归纳:“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
解读“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二)读1、7节欣赏回环美。
1、诗歌的首尾两小节语意很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但是同中有异,这样处理有怎样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首尾连接都表达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同中有异第一节,紧扣住一个“再别”,首节以“轻轻的”三字重复三次,显示出只身来到和“作别”时的怅惘、徘徊、犹疑、留恋的复杂情;第七节在结构上与第一节呼应,收束全诗,虽节奏相同,但是诗句的融入了更多的不得不离开的哀愁。首节的两个“轻轻“改成了”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感情更进一层。
首节以“作别”概括全诗的内容,而两个叠音词的运用,既定下抒情的基调,又因音节轻盈优美,形成轻盈跳跃的节奏,衬托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末节的“悄悄“与前文的“轻轻”照应,而表意略有不同。“轻轻”强调动作的轻盈,“悄悄”既写出了离去时的一丝孤寂,同时也写出了不愿惊动母校的赤子情怀,让人惆怅不已。
首尾两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在客观上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心中的康桥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的情绪萦绕不散,使得诗人的情感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圆环。
归纳:语言品味要从词语、修辞手法着手。词语品味,要始终关注具体的语言环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还要做到整体把握与细节分析相结合。
五、合作探究、拓展提升。
1、探讨:关于诗人在《再别康桥》中情感的高潮有人认为第5节是,有人认为是第6 节,你的看法呢?(温馨提示:思考第5、6两节中诗人时而“放歌”,时而“沉默”,各是因为什么?)参考答案:
第五节的理由:诗人对母校的爱恋之情的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告别康桥了,想撑着一支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到了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的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腰“在星辉斑斓了放歌”。诗人快乐到了极点。
第六节的理由:诗人的惜别之情到了高潮。诗人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中,一个“但”字把诗人也把读者从梦境中回忆中拉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放歌”是不可能的了,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本节别情缕缕,离绪重重,诗人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高潮。
2、《再别康桥》一诗在形式上如何体现“新月派”的“三美”主张?
【链接】 “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具有“三美”的主张:“绘画美”指的是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的是句式。
参考答案: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每节偶句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个或三个
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 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 5
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 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教师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迁移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温馨提示:阅读课外诗歌,不要着慌,要反复诵读,认真体会,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感情,领略诗歌的意境。]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做雪花?
(2).怎样理解诗中反复出现的“飞飏,飞飏,飞飏”?
(3)“她”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该如何理解?
2、《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优美的意境。(不少于50字)小河 柳树 夕阳 青草 歌儿
练习答案:
(1)、表现了诗人之爱如雪花一般纯净和晶莹,如雪花一般飞旋、欢快、喜气洋洋。
(2)、雪花“飞飏,飞飏,飞飏”是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为我们织 7
出一幅诗人深邃的灵魂图画。
(3)、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会放弃。
第二篇: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三美。2.引导学生感受康桥的柔美秀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康桥 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课后的习作中能使用意象来烘托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三美以及把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类型:阅读课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欣赏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堂导入:
自古以来,书写离别的古诗词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同学
们可以回忆看看你能想到哪句古诗词?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大屏幕看看老师找到了哪些诗句。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写诗人与亡妻生与死的离别;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歌颂与汪伦的伟大有友情;秦观说“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借用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来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这些都是古人书写离别,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感受一下现代人笔下的离别之情。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和作者。
二、讲授新课:
著名学者胡适这样评价徐志摩,说他的一生有三大信仰,分别是爱、美和自由。首先我们来看看徐志摩的爱,徐志摩的一生一共有三个女子与他有关。高中刚毕业的徐志摩与素未谋面的张幼仪结婚,随即赴剑桥学习,在留学期间遇到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并大胆追求,但遭到了拒绝,回国后结识陆小曼并与之相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徐志摩是一个多情的人,这首诗就是他多情的结果。
提问:首先我们看看题目《再别康桥》,结合课下注释,康桥指的是哪里呢?
明确:英国的剑桥。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感慨良多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老师播放一段这首诗的朗诵,请同学们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提问:听过朗诵后同学们觉得这首诗美不美啊?这首诗一共有多少小节?在诗的格式上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呢?
明确:全诗共有7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有4句诗;每句诗的字数相等;第一三句是顶格的;第二四句是空两格。
提问:这首诗的格式上是错落有致,整齐划一的,就好像是剑桥大学的房子一样,这就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美?
明确:建筑美
提问:《再别康桥》是什么体裁? 明确:诗歌
提问:诗歌之所以为诗歌是因为他读起来可以像歌曲一样的优美。同学们刚才在听朗诵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是什么原因使这首诗歌可以如此朗朗上口?你又是如何发现的呢?
明确:押韵 例如第一节的第二句和第四句中最后一个字“来”和“彩”以此类推。
提问:全诗一共有七个小节,但是有两个小节的结构是有所相似的,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是那两个小节?这两个小节又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节和第七节 首尾呼应
提问:首尾呼应在文学上被称为回环,押韵和回环使这首诗变得优美上口,也就造就了这首诗歌的什么美?
明确:音乐美
同学们已经找到了这首诗的押韵和回环,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一下课文,好好体会一下这首诗歌带给我们的音乐美。
提问:同学们带有感情的朗读过课文后,有没有特别喜欢的小节,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明确:第二小节,柳树本应该是绿色的,徐志摩将他写成了金色,让人觉得颜色非常的灿烂,并且这一小节还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将金柳写成了新娘,赋予了柳树人性化。
提问:如果将这一小节在不改变押韵的情况下将新娘换成是爹娘,同学们觉得可以么?为什么呢?
明确:不可以,因为随风飘荡的柳树就好像是新娘美丽的身影,而这个身影正打动了作者。
第三小节中作者愿意融入康河,甘心做水草,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之深。并且水草在水底招摇,写的非常的可爱。
第四小节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将潭水比作了天上虹,天上虹就是天上的彩虹,将潭水写的活灵活现,彩虹的特点就是颜色绚丽,潭水沉淀着像彩虹一样绚丽的梦。
第五小节重点字是寻梦、漫溯、放歌,作者载着星辉去寻梦并且渴望放歌达到了高潮,作者没有实现这个渴望,出现了转折“但”,作者只能悄悄的,梦被破灭了。
提问:徐志摩选取了康河色彩绚丽的景物,构成了这首诗歌的什么美?
明确:绘画美
提问: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一下,通过我们的共同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一部分看出来的呢?
明确:诗人对康桥的不舍与依恋。从最后一个小节看出来的。诗人要悄悄地离开,不打破康桥的寂静。与诗的开头做呼应。
徐志摩曾经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把握这首诗歌的三美以及体会徐志摩对康桥的感情。
四、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爱 美 自由 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
五、课后作业
徐志摩对母校康桥有如此深厚的情意,请同学们开动你们的脑筋,在课下的时候为母校也写一首小诗。
六、教学后记
第三篇: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本质上就是情感的外化,字里行间最值得去揣摩咀嚼的就是诗人的情志。本诗的情感含而不露,但由于语言简洁平易,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诗歌交给学生去探究把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去揣摩作者的心性。教师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感受到类似的“大师小作”的语言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对于语文来说我们更应该明白“工夫在课外”这句话的含义,语文教学应该有适当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必须明白:教师是导学者,而不是传声筒。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应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
• • • •
一、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
二、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达感情的特点。
三、了解《再别康桥》的“三美”。
四、有感情的朗诵和背诵《再别康桥》。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对具体字词和特定意象的推敲,做到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教学难点
对诗歌情感脉络的把握,对诗歌独特意象的揣摩。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成全一份份沉甸甸的期许,也为了扬帆沧海,追逐梦想,抵达生命之巅,你们踏进了高中校园。在此之前,你们辞别了初中母校和父母老师,甚至远离了故乡那一方熟悉的水土,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你的成长,也许你有过不舍,也许你有过彷徨,但人生之路已经在你迈出的脚步里延长。离别总让人心潮起伏,离别时的情思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反复梳理,今天我们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一起品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
胡适曾经说: “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 爱,自由,美”
二、题解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PPT展示徐志摩的感情经历
2、题解
徐志摩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三、读诗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指导:平仄、押韵、节奏等韵律感、音乐美(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PPT展示
1、学生自读诗歌:力求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
2、抽学生进行朗诵,并请学生进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力求做到把握诗人的主要情感,并将之融入到朗诵当中。
四、品诗
二轮诵读,缘景明情 【学生思考讨论】
找出本文的意象,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 这首诗写到了哪些景物,结合所写的景物试着用“ 图 ”的格式来简要概括每一个诗节?
提示明确:
第一节 【挥手作别图】PPT上省略这个环节自己视情况可有可无
表达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哀而不伤抒情基调。
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第二至四节 【金柳倒映图、青荇招摇图、榆阴清泉图】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第五至六节【撑篙寻梦图、夏虫沉默图】
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 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此时 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第七节【挥手作别图】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沓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沓,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同时,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
板书明确诗人的情感脉络:(结合课件明确)愁——喜——愁
三轮诵读,知人论世
六、拓展练习
1.别母校(我们已经步入高中殿堂,回想初中母校的一草一木,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对母校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参照《再别康桥》为母校写一首小诗。)2.别父母(离开了父母我们就得学会独自长大,当你心累了、迷茫了的时候,别忘了路的那头还有父母的守候,参照《再别康桥》为父母写一首小诗,抒发对父母的离别和感恩之情。)
第四篇:《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法设想:
1、习兴趣。
2、一课时完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投影徐志摩照片)
徐志摩:(1896-1931。1915年进北大学习,1918年去美国,1924年泰戈尔访1926年结婚。他曾是北《新月》诗刊的主编。1928年重访伦敦,7月在哲学家罗素家逗留一11朋乘。
1931年11月,他从南京乘35岁。对于他的死,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康桥”就是我们现在所余的“英国剑桥大学”的简称。“康桥”是当时的译法。“剑桥”以它学术上的成就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也以自己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代表作: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等。
散文集:《落叶》、《自剖》、《秋》、《巴黎的鳞爪》等。
小说散文集:《轮盘》
日记:《爱眉小扎》
用心爱心专心
(可在讲些徐志摩去留学的主要目的,想在中国建立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想当类似美国国务卿的政治家。后又弃政从文的原因:一是受到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二是离婚与失恋的影响。)
【资料1: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2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1920志摩,他的《再别康桥》。
三、品析“三美”
刚才同学们朗诵,看河景语皆情语”,只有当客观外景和作者主观情感和谐交融,“境”即指作受等。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意境美在哪里?
闭口音),有轻有重。
/我 /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方面每句为而又平稳。
A--B--A”式的曲式结构,是“呈现——展开——再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分析一下它在外部形式上又有什么特点?
从段落上看,每节四句,各句又错开,整齐而又划一;从句子上看,每句字数6—8字,大致相等。句的整饬和节的匀称,使诗具有了一种什么美呢?(建筑美)美学家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你心旌摇摇,美不胜受。
3、抓住具体意象,体会“绘画美”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条河。”的确,康桥的美是令人向往的。诗中选取了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①提问:你认为诗中什么意象,最具有绘画美,试举例赏析:
金柳:柳,是古今诗文中常见的吟咏对象,丝丝柳条在千载而下的岁月中飘荡。而今在徐志摩笔下又呈现一种特别的绘画美。绿的柳、碧的水与西天的夕阳交融一体。柳树化为金色,色彩对比是那么鲜明和生动,并且柳树又化为“新娘”,她那婷婷的艳影在夕阳与河水的映衬下闪射着迷人的色彩!
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再看这些事物本身也不是凝滞不动的,人用了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如“荡漾”、“招摇”、图景,一种活力的气韵流动在其间,给人以立体的审美感受。
③这个立体的如画般的诗境中,诗人的动作,如“招手”、“撑”、为康河的一部分,永远招摇着生命的美丽!)
回看全诗,这色彩绚丽、错落有致的形式,这音节和谐,全韵通畅的营造出了“这一个”形成了徐志摩式的清新脱俗的意境美。
四、拓展迁移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这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风是在//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我是在梦中,暗淡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任选其一)讨论交流后推举代表作简要发言。
2、学生齐读课文。(齐读前,教师布置读慢点,品味诗中所描绘的形象)
齐读后讲:本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的出的画面,它们都描写 了什么呢?同学们在认真回味,看诗中有几节在描绘康桥的景色?描绘的是什么?品评一下诗中的意味。
3、讲析课文:(边提问边板书)
金柳——水草(或“青荇”)——清潭——乘船漫游
讲析:首先,诗人避开一般别离诗的告别的对象。我们的古诗有“桃花潭水深三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何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写的高远深切,可离别的对象都是人。本诗则不然,诗人告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补充板书)轻轻的作别——金柳(新娘)——水草——清潭——
同学们齐读第二段,同时思考问题。
C 作业:想一下,作者把金柳比作新娘,金柳要真的是新娘,是一个怎么样的画面?
第二课时
提问:若将第二节的“金柳”真化为“新娘”,是一个什么画面?
明析:夕阳金色的光辉照在岸边的柳树上,那金色的柳条随风飘荡,水中,像美艳的新娘。这水中荡漾着的艳影,也荡漾在诗人心上。
首诗虽说是新诗,可也许是在祖国的古诗中获取了灵感吧!
先让学生描述第三节的画面。的爱抚。映了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提问:第2至第6节,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析:描写了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借此抒发了自己对康河荇”,三是“清泉”,四是“长篙”。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提问:诗的第1,后两节,三次用“悄悄”,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徐志摩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1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绘画美、音乐美。音乐美体现在音节和谐,节奏感强,押韵。
3、绘景不摹声,哀而不伤。只描绘剑桥的景色来寄托感情,对送行的人和离别时的千叮咛万嘱咐,“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只字不提。
总结:徐志摩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奇才”。他虽然没见到哲学家罗素,可罗素的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相独立的东西。”与他有影响。徐志摩也说:“人是自然的产儿,„„但我要没有过康桥的日子,我也不会有这样的自信。我这一辈子只那一春„„生命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本文是这一种心境的再现吧!
结合当时国内现实,不少人认为,本诗也体现了诗人理想的破灭,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彷徨。
作业:背诵这首诗。
补充注释:
荡漾(dàng yàng):一起一伏地动。
蒿(gāo):撑船用的竹竿和木杆。
斑斓(bānlān):灿烂多彩。
笙(shēng):一种竹制乐器。
漫溯(sù):逆着水流方向随意走。
第五篇:《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诵读诗歌,把握诗歌韵味; 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品读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以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体悟诗歌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
教学时数:
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蔡琴《再别康桥》曲子导入,康桥美景展示。
二、介绍作者以及康桥情结。
三、教师朗读,学生试读。
四、听录音朗读,集体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五、新课教学
1、自古写离别的诗作很多,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 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有哪些?云彩金柳青荇潭星辉夏虫
分析感悟意象。请同学们思考以上意象的特点和蕴含的情感。
第一节作者明明“再别”的是“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交代了时间,展现了广阔的空间,康桥在夕阳的映衬下更加秀丽。同时云飘来荡去,正像游子一样,日暮也给人落寞之感。
(2)第二至第四节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5、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先上到第四节。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抄写全文1~2次。
第二课时
集体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抽查背诵。
二、继续上节课内容。
(一)分析第五节至第七节。
1、第五、六节:重点赏析 “星辉”“寻梦”“放歌”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诗人进入一种无限自由的境界,泛舟寻梦、放声高歌。
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象自己“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追寻他“彩虹似的梦”,甚至要“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因此,第五节要读得比较欢快,最后一行甚至要读得比较高亢激昂。
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只能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因此,第六节则要读得缓慢而深沉
2、第七节:结合第一节来分析。思考:通读全诗,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抓住“西天的云彩”、三个“轻轻的”“悄悄的““招手””挥手“等词语体会康桥的“静美”字及诗人“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从而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依依惜别、感伤无奈。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使母校在自己心中留下一个完整的映像。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3、分析时,穿插学生朗读和教师对朗读的指导。
三、鉴赏《再别康桥》的“三美”。
1、音乐美
A、押韵: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3绘画美
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巧用动词,流动的画面美: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
四、诵读,总结全诗。
五、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阅读。
2、完成《练与考》有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