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五篇范文)

时间:2019-12-06 16:4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

第一篇:《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课文安排了三教时,我今天上课为第二课时。

2,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分角色表演。

(3)情感目标: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3,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2)学写生字。

教学难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感悟有深有浅,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段落,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悟读,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上课刚开始,我先指名读课题,引导读出两棵松树的大小,然后复习本课词语,接着我出示两棵松树的图片,并让学生把两棵松树送回家。用文中的话来说一说,这样也达到了复习第一自然段的目的。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首先,创设情景。引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对话。让学生自己读,先自己体会,然后来交流读后的感觉。在理解小松树的话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喂”,因为只有读好了这个字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松树的话,从而达到理解小松树是一个狂妄自大,没礼貌的人。与之相反,大松树的没有回答,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或许有点困难,但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他们体会,原来大松树没有生气,他只是不屑和小孩子生气。理解风伯伯的话又是一个难点,我引导学生从“摸”入手,体会风伯伯是一个长者,很慈爱的形象,他是一个正直,站在旁观者角度看的人,他的意见更客观。在听了风伯伯的话后,我让学生自己找找,此时的小松树是怎么想的,学生都能说出“惭愧”这个词,接着我用熟词法让学生体会这个词,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此时小松树的心境,这也让我顺利地实现了我预期的目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客观地说说自己的喜欢的形象,并说出原因,这在无形中也让学生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的道理。3,总结课文,角色表演

(1)总结课文,客观地评判文中的三个形象。

(2)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4,教学生字我特地选了两个左右结构,两个上下结构的生字,让学生比较,记忆,再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描红,实现对生字的掌握。

四,说教学板书

我这节课的板书力求简洁美观,采用师生画图贴图的方式完成,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明,有助于学生记忆。

第二篇:《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寓言课文,课文通过故事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主要是告诉学生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人。这篇寓言叙写了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上下的大松树的故事,表现了小松树从自我夸耀受到教育,深感惭愧的转变过程,揭示了不能无视实际,盲目自大,必须知错就改,谦虚谨慎的道理。教育学生做人要谦虚,要有真才实学,不要盲目地骄傲自满。从文章的体裁看,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课文语言生动,易读易背,插图精美,注意创设了课文所展示的情境,富有儿童情境,插图与课文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使学生观察插图,能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语言训练相得益彰,图文的协调配合还具有引起想象,启发思维的作用,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基础功训练。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2)理解风伯伯的话,知道小松树为什么惭愧地低下头。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骄傲自满的道理。

(4)教育学生做人要谦虚,要有真才实学,不要盲目地骄傲自满。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二、说学情

因为第一课时已初步读课文,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因此,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发言积极,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运用课文描绘的植物作比较。学生理解得比较透彻,因此,我在授课时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自读展开想象,读懂课文。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分析及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采用自学导读法为主,讲述法等为辅,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四、说学法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的教学是为了不教。”可见,教学重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教给学生如下方法:

1、自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提出从一年级起要逐步培养学自学能力的要求,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读—思—议—品”四步阅读段落法,让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

2、感情朗读法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必须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在学生读中给予准确及时的提示,辅助他们学好文章,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明分段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体会小松树的得意。

a、教师导读:大松树住在山下,小松树住在山上,小松树自以为比大松树搞,就取笑他,小松树是怎样取笑大松树的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b、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关的句子。

“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c、你从那些词语中读出小松树很看不起大松树呢?

d生一边找出相应的词语,师一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

e、你能一边读一边把小松树说话时的神态表演出来吗?自己练读,指名读,评议。

【想象画面来朗读,就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

f、有感情地朗读小松树的话。

g、这时大松树没有回答,它想些什么呢?

h、教师小结:是呀,你瞧人家大松树多谦虚呀,他知道自己比小松树高,却不和小松树争论。

2、学习风伯伯的话。

a教师导读,风伯伯听到小松树的话,是怎样做?怎么说的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b、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关的句子。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c、讨论交流: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其实大松树是比你高,你之所以看上去比大松树高,比大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你站在山上。)

d、指名反馈,教师板演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

【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学生学习不惟别人是从,能客观,正确地看待问题。】

(三)细读第4自然段。

1、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生齐读第4自然段)。

2、你能学学小松树的样子吗?(低头……)

3、这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真不好意思,我怎么取笑大松树呢?我再也不敢自我满足了……)

4、请你代表小松树,再向大松树说句话好吗?(对不起……)

【“说话”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方式很重要。】

5、现在,小松树不再看不起别人,变成了一个又谦虚又懂礼貌的孩子了。

(抓住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语言,体会他们的感情,并引导学生展开想像,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突破本文的难点,理解风伯伯的话的时候,教师借助形象的简笔画帮助理解,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分角色朗读、表演。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评议。

2、发头饰,自由组合表演。

3、指名表演。

4、评选最佳演员。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小松树在风伯伯的引导、教育下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为人要谦虚,不能盲目自满,要用真本领武装自己。希望你们也能做一个有真才实学、谦虚谨慎的孩子。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8、小松树和大松树

谦懂看不起

风伯伯

【遵循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借助插图把语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并充分利用这个范例,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能做一个真才实学、有错就改、谦虚谨慎的孩子。】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2

寓言故事能启迪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推理能力,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的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与目标

(一)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使学生易于理解故事内容。

(二)教学目标: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积累和运用词句,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因此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分角色表演。

3.情感目标: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三)教学重点: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大量识字,读懂课文,因此,我将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进而理解课文内容确立为本课重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让学生明白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二、学情、学法与教法

(一)说学情:

本文是寓言故事,看似简简单单、篇幅不长的一个小故事,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耐人寻味,一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很难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中的角色相对应,所以在挖掘长辈宽容犯错的晚辈,对他进行温和、耐心地教育这一点上,比较困难,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读多体会来突破

(二)说学法、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起到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效率等多种功效,教学时主要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观看课文动画,让学生的思绪跟随画面走进课文。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来认识课文中的人物原型,以表演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阅读 欲望。

2.读中感悟法

“阅读是学生的 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自读、品读、表演读、感情朗读,通过多种方式 的读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探究法

采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能促使学生精神的唤醒和潜能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根据本课的特点,让学生自主读书、表演、评论,懂得做人的真谛,从而感悟课文的内涵。

(三)教学媒体环境:

多媒体是本课的重要载体,采用光、电、影、声相互交替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改变知识的呈现状态,将教学由静态变动态,由无声变有声,由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增强表现力,更能激起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习欲望。

三、教学流程与意图

(一)教学思路

本着“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

思路: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趣”字先行

导入新课

以“读”为主

入情入境

以“演”代读

深入探究

联系生活

情感迁移

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教学环节:

1.“趣”字先行,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新课伊始,我向学生展示一棵青松,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接着出示了两棵松

树的图片进行比较,在出示课题时,有意把小写得很小,把大写得很大,

【设计意图】:视觉的冲击带给孩子的是心灵的震撼,以图促理解,孩子就能体会汉字的魅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孩子们进入情境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主要通过让学生观看课文动画。

【设计意图】:动画是低年级孩子最喜欢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同时也是范读课文的过程。

3.以“读”为主,入情入境。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感悟。学习第一自然段时,采用自读的方式,读完后运用摆一摆的形式: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在哪里呢?紧接着提问全班同学: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贴吗?课件顺势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文字。

【设计意图】:短短一句话的教学,让学生自读自悟,多样的检查方式也让我们的教学变得轻松愉悦。

第二自然段中蕴含着小松树骄傲的原因,

【设计意图】:采用同桌齐读、共同探讨的形式,,通过对重点词的感悟以及演一演小松树骄傲的样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

4.以“演”代读,深入探究。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目标”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你会做这个动作吗?接着让学生合作探究两个填空题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其实对于“托”这个字并不太理解,在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又采用填空的形式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在学完课文后的表演是学生最喜欢的形式

【设计意图】:对表演的角色进行指导,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通过课本表演帮助学生感受语言,表现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联系生活,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探讨小松树与大松树到底谁高这一问题上使用了动画的形式把小松树放到山下【设计意图】:调动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比”字来练说,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又将文本与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接起来。

四、整合点的诊断与解决方法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教学立体化,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无限生机,

(一)视频展示,直观高效

精彩的动画展示过程让学生对课文有了直观的感知,对于高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无疑是一剂良方。

(二)图文结合,促进理解

把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表述的精彩,我们用图片和文字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帮助学生去理解、领会知识,进而

掌握、运用知识。

(三)静中有动,深化难点

将静态的小松树放置到山下,方便学生对比理解风伯伯的话。

(四)情景渲染,知识再现

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进行课本表演,展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现课文的精彩画面,也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结束语:“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学习不应该仅仅是读和背,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们不断创新,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生机,才有活力。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课文安排了三教时,我今天上课为第二课时。

2,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分角色表演。

(3)情感目标: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3,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2)学写生字。

教学难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感悟有深有浅,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段落,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悟读,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上课刚开始,我先指名读课题,引导读出两棵松树的大小,然后复习本课词语,接着我出示两棵松树的图片,并让学生把两棵松树送回家。用文中的话来说一说,这样也达到了复习第一自然段的目的。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首先,创设情景。引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对话。让学生自己读,先自己体会,然后来交流读后的感觉。在理解小松树的话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喂”,因为只有读好了这个字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松树的话,从而达到理解小松树是一个狂妄自大,没礼貌的人。与之相反,大松树的没有回答,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或许有点困难,但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他们体会,原来大松树没有生气,他只是不屑和小孩子生气。理解风伯伯的话又是一个难点,我引导学生从“摸”入手,体会风伯伯是一个长者,很慈爱的形象,他是一个正直,站在旁观者角度看的人,他的意见更客观。在听了风伯伯的话后,我让学生自己找找,此时的小松树是怎么想的,学生都能说出“惭愧”这个词,接着我用熟词法让学生体会这个词,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此时小松树的心境,这也让我顺利地实现了我预期的目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客观地说说自己的喜欢的形象,并说出原因,这在无形中也让学生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的道理。 3,总结课文,角色表演

(1)总结课文,客观地评判文中的三个形象。

(2)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4,教学生字我特地选了两个左右结构,两个上下结构的生字,让学生比较,记忆,再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描红,实现对生字的掌握。

四,说教学板书

我这节课的板书力求简洁美观,采用师生画图贴图的方式完成,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明,有助于学生记忆。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4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大松树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宽容和谅解。由于课文中的主要对话人物是小松树和风伯伯,小松树在风伯伯的教育下,由开始的目中无人,傲慢无礼到后来的知错、惭愧,所以学生在理解小松树态度的转变上,应该比较充分。但大松树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宽容和谅解却是隐藏在文本中,比较含蓄地表现出来的,而且由于这两者的角色在生活中都是长者,一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很难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中的角色相对应,所以在挖掘长辈宽容犯错的晚辈,对他进行温和、耐心地教育这一点上,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由于这一课说的是一则寓言故事,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明白一个道理,所以我打算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另一方面,让孩子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内化文本要揭示的道理。

教学程序:1复习导入。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让学生上黑板贴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位置,帮助学生复习了第一自然段,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2突破重点。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将“小松树认为自己看得远是因为自己长得高”和“风伯伯认为小松树看得远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了”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小松树为什么一开始傲慢无礼,听了风伯伯的话后却很惭愧。在理解风伯伯的话时,可能有学生对“托”这个动作不太明白,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这个字的偏旁,“提手旁”说明这个动作要用到手,再让学生把语文书托起来,同时教师作示范,帮助孩子理解“托”。3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一点切入,先易后难”的方法。在揭示了风伯伯说的道理后,我由风伯伯对小松树说话的动作“摸着他的头”,并通过教师边范读边做动作,让孩子体会风伯伯对小松树的语重心长、呵护关爱。再让孩子通过大松树的反应“没有回答”,并结合书上的插图,体会大松树的宽宏大量。最后在学生理解“惭愧”后,让他们站在小松树的角度,分别对大松树、大山爷爷和风伯伯说一说内心的想法,读与说相结合,学生对小松树态度的转变就理解得更加深刻。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使学生易于理解故事内容。本课共用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下面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2、根据新课标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巩固生字读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风伯伯的话,知道小松树为什么惭愧地低下了头。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自读、品读、表演读、感情朗读,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做人要谦虚,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3、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二、说教法学法

1、读中感悟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自读、品读、表演读、感情朗读,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探究法

采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能促进学生精神的唤醒和潜能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根据本课的特点,让学生自主读书、表演、评论,懂得做人要谦虚,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从而感悟课文的内涵。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事?(小松树 大松树 风伯伯)

〔让学生认读生字词,能巩固生字的音和形,同时能使学生更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二)指导朗读,感悟体验。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问:读完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谁能用“(谁)长在(什么地方)?”的句式说说。

(2)谁来帮小松树和大松树找找家?

师简笔画“大山”,指名将图片“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在相应的地方。

(3)齐读第一自然。

[利用贴图和简笔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同时采用变换句式练习说话的方法,让学生感悟、体验,了解同一种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2、精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看来,小松树和大松树是邻居,那它们一定经常在一起说话聊天。这一天,小松树和大松树说了些什么呢?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想:你从小松树的话中知道了什么?(小松树认为自己长得高,看得远,很骄傲。)

(2)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小松树很骄傲的呢?指导读有关词语。(要读出小松树骄傲的样子,“多高哇”、“很远很远”应加重语气读。)

(3)让学生说说除了看出小松树很骄傲外,还看出他怎么样?(没礼貌,瞧不起人。)指名读读有关词语,(“喂”、“你呢”等词)让学生学小松树说话的语气。

(4)指导朗读。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把小松树说这些话时的神态表演出来。(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读出小松树骄傲、神气的样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对重点词的感悟以及演一演小松树骄傲的样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让他们在动情的语文实践中积淀语感,增强体验。〕

(5)看图讨论:如果你是大松树会怎么样?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以后,生气了吗?它在想些什么?(看图说说)

[采用假设的方法,让学生装扮大松树,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引调出来,将自己的做法和大松树的态度进行比较,体会大松树对小松树的爱护和宽宏大度。]

3、精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大松树心胸宽广,不和小松树计较。可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它是怎么说的?

(1)自由读、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问:风伯伯的话你们听懂了吗?(指名说说)

(2)让学生将黑板上的贴图——小松树从“山上”拿下来,与大松树比一比,从而体会小松树之所以高是借助了大山的力量。

[让学生把两棵松树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比一比,能够形象直观地了解两棵松树的高矮,使学生更易于理解风伯伯的话。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指导朗读。(让学生装扮风伯伯,对小松树说几句话。)

4、精读第四自然段。

(1)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2)小松树为什么“低下了头”?(理解“惭愧”的意思)

(3)你能学学小松树的`样子吗?

(4)引导学生想象:小松树低下头会想什么?会对大松树说什么?(同桌讨论、交流)

〔文章没有直接写出小松树认错的话语,这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和想像的空间。在这里,我让他们代表小松树,再给大松树说句话,引导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利用原有的知识,补足文章省略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获得思想的启迪。〕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全文。(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戴上头饰,进行分角色朗读。)

[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在组内自由挑选喜爱的角色,戴上喜爱的头饰,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分角色朗读课文。我们会发现孩子们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2、说说学了课文以后懂得了什么道理。

[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像这样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的文章,我们称为寓言故事。]

(四)巩固练习。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和理解课文的程度,看看是否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板书设计。

[采用师生画图贴图的方式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明,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8.小松树和大松树

贴风伯伯图 贴小松树图 惭愧

画大山图

贴大松树图 高得多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课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根据教材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新的偏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本课的难点事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段落,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悟读,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我将以趣导路,营造氛围;以读铺路,感悟语言;灵活互动,延伸拓展这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以趣导路,营造氛围

富有情趣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也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因此,我在出示课文第一段落后,在黑板上徒手画一棵山上的小松树和一棵山下的大松树。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加深对两棵松树的大小和处在不同高度的认识。再以课文填空的方式进一步巩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以读铺路,感悟语言

本文分为四个自然段。其中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话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我将用生动的问句:小松树和大松树经常在一起聊天,这次他们又聊了什么呢?把学生带入课文美好的情境,接着引导学生自己阅读第二自然段,并请学生读读小松树话,说说知道了什么,抓住“喂”、”多高哇”、“你呢”这三个词进行朗读,感受小松树的骄傲。接着请小朋友转换角色来体会大松树的心情,想想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心里会怎么想呢?请学生展开想象说说大松树心里的话。再请学生加上动作,表情来朗读第二自然段,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对词义的感悟更具体、真切,朗读更到位。

接着我以课件出示和蔼的风伯伯引入课文第三自然段,请学生听课文朗读,引导学生从“摸”入手,体会风伯伯是一个长者,很慈爱的形象,他是一个正直,站在旁观者角度看的人,他的意见更客观。在听了风伯伯的话后,我让学生自己找找,此时的小松树是怎么想的,学生都能说出“惭愧”这个词,接着我用一个小故事——<小猴学画>让学生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此时小松树的心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客观地说说自己的喜欢的形象,并说出原因,这在无形中也让学生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的道理。

3、灵活互动,延伸拓展

在学生理解了”惭愧”一词的基础上我又追问了一系列问题,旨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问: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他会怎么想?请你代表小松树,给大松树说句话好吗?小松树想明白了,小朋友们,那么你们是怎么想的呢?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

最后,总结课文,继续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感受字的结构特点和书写技巧。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7

说教材 :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使学生易于理解故事内容。

说目标: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积累和运用词句,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因此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分角色表演。

3.情感目标: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说教学重点: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大量识字,读懂课文,因此,我将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进而理解课文内容确立为本课重点。

说教学难点:

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让学生明白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说学法、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起到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效率等多种功效,教学时主要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观看课文动画,让学生的思绪跟随画面走进课文。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来认识课文中的人物原型,以表演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阅读 欲望。

2.读中感悟法

“阅读是学生的 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自读、品读、表演读、感情朗读,通过多种方式 的读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探究法

采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能促使学生精神的唤醒和潜能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根据本课的特点,让学生自主读书、表演、评论,懂得做人的真谛,从而感悟课文的内涵。

说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图,想不想看,你们看到了什么?板书:小松树、大松树。

“松”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怎么记住它?看老师把“松”字送回田字格,认真观察,跟老师书空。我们在写“松”的时候,木字旁要写得小一些,捺要变成点,不和右边打架。右边写得宽一点,左窄右宽,松字才漂亮。

2、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大家一起读课题。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借助直观的图像去理解抽象的文字,从图入手引入课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文。“思维是从疑问与惊奇开始的”,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自主探究的源头,这样设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任务呈现: 请同学打开书第8课,自由读课文。注意听好老师的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次,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順。

自主学习:生自由练读,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一)认读生字词

1、第一组:大山爷爷 风伯伯 孩子

A、刚才小朋友们读得特别认真,,肯定也认识了它(出示大山的图),是谁呀?

出示“大山爷爷”,指名读。

“爷”字上面为什么有个“父”呢?再读。

B、(出示风的图),这是谁?

出示词语“风伯伯”,指名读。

C、风伯伯称呼小松树什么呢?

出示“孩子”,指名读。

D、读这三个词语的时候都要注意什么呢?(轻声)开火车读。

2、第二组:惭愧 低下了头 没有回答 托起来 摸着

A、小朋友们把轻声读得真棒,这5个词语宝宝也开心地跑出来了,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生自由认读。

B、指名读:惭愧、低下了头

故事中说谁惭愧地低下了头呢?

对, “惭、愧”两个字都是竖心旁,是说小松鼠心里怎么样呢?

再读词,男女分读句子。

C、指名读:回答

“回、答”两个字都是我们这课要学写地生字,两个字中都有什么?与什么有关呢?

对,都有口,与说话有关,我问你说就叫“回答”。再读词语。

D、指名读:托起来

这是什么动作呢?大家做一做。

你知道谁把谁托起来的呢?再读词。

E、指名读:摸着

我来摸一摸(师摸若干个小朋友的头),舒服吗?

出示句子: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齐读。

【设计意图:字词学习,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环节通过做做动作,说文解字等多角度、多层次的字词学习,夯实字词基础。词不离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二)读顺重点句子

1.(出示小松树图),他在对谁说什么呢?

出示句子(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谁来学着读一读?

听了小松树的话,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这是一颗样的松树。

2、.小朋友读得多好呀,把一个骄傲自大、不懂礼貌的小松树展现在我们面前。咦?刚才得意洋洋的小松树在听了风伯伯的话以后,惭愧地低下了头,想知道风伯伯对它说了什么吗?

出示句子(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的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的时候,摸着小松树的头,他的表情怎样?

风伯伯多爱护小松树呀!那风伯伯的话该怎么读好呢?

多亲切,多和蔼又关心小松树的风伯伯啊,我们大家一起来做风伯伯。齐读。

3、我们读熟了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读好这个故事也就不难了。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让学在具体的情境中读书,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很好方法。这里主要引导学生熟读重点句子,让学生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练习感情朗读,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任务二:正确书写生字

任务呈现:“松、托、孩、呢、伯”出示生字,读读笔顺,观察结构,比较异同。(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自主学习:自己想办法识记

展示交流:

1、交流左右结构而且左窄右宽

2、生谈谈书写时注意事项

3、师范写,

三、检测导结: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肩平足安,胸离桌一拳,眼离书一尺。

学生写字情况反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指导学生写好生字,让学生通过观察、读笔顺表,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整体掌握生字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水平。】

四、板书设计

8小松树和大松树

大松树 大山 小松树

得意

惭愧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8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难点:

理解大松树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宽容和谅解。由于课文中的主要对话人物是小松树和风伯伯,小松树在风伯伯的教育下,由开始的目中无人,傲慢无礼到后来的知错、惭愧,所以学生在理解小松树态度的转变上,应该比较充分。但大松树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宽容和谅解却是隐藏在文本中,比较含蓄地表现出来的,而且由于这两者的角色在生活中都是长者,一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很难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中的角色相对应,所以在挖掘长辈宽容犯错的晚辈,对他进行温和、耐心地教育这一点上,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

由于这一课说的是一则寓言故事,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明白一个道理,所以我打算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让孩子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内化文本要揭示的道理。

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让学生上黑板贴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位置,帮助学生复习了第一自然段,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突破重点。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将“小松树认为自己看得远是因为自己长得高”和“风伯伯认为小松树看得远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了”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小松树为什么一开始傲慢无礼,听了风伯伯的话后却很惭愧。在理解风伯伯的话时,可能有学生对“托”这个动作不太明白,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这个字的偏旁,“提手旁”说明这个动作要用到手,再让学生把语文书托起来,同时教师作示范,帮助孩子理解“托”。

3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一点切入,先易后难”的方法。在揭示了风伯伯说的道理后,我由风伯伯对小松树说话的动作“摸着他的头”,并通过教师边范读边做动作,让孩子体会风伯伯对小松树的语重心长、呵护关爱。再让孩子通过大松树的反应“没有回答”,并结合书上的插图,体会大松树的宽宏大量。最后在学生理解“惭愧”后,让他们站在小松树的角度,分别对大松树、大山爷爷和风伯伯说一说内心的想法,读与说相结合,学生对小松树态度的转变就理解得更加深刻。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9

一、说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由三篇课文组成,包括《蘑菇该奖给谁》、《骑牛比赛》、《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三篇课文都是蕴含深刻道理的故事,其中两篇是童话寓言故事,生动有趣,比起简单的说教,这种形式更易为学生接受,感触更深。教材的意图很明显,就是通过朗读感悟,明白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和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这三篇课文都配有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情景,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内容。特别是《蘑菇该奖给谁》和《小松树和大松树》,充满童真童趣,要在充分练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感悟课文所含寓意,每篇课文的重点句恰恰是蕴涵道理的中心句,又是理解的难点。

如《蘑菇该奖给谁》可以从题目入手,和课文结合起来,提炼出文章脉络,可让学生说说你想知道什么,谁得奖了,他为什么能得奖,帮助学生解决本课的难点,也就是理解兔妈妈说的最后一句话,因为它敢和高手比呀,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句话,必须反复朗读课文,结合人物对话时的神态、语气,边读边想象,抓住重点词语,如:得意、难为情等。并分角色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戴上小兔、兔妈妈、乌龟的头饰,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用书上的语言说话,变成自己的语言,在生动有趣的表演中理解课文,相信这一系列的活灵活现的角色一定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使学生易于理解故事内容。本课共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下面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自己对课文中每个人物的理解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表现出来。

2、能抓住重点的词语和句子感受小松树的骄傲,通过理解风伯伯的话,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3、能用“比”来结合实际生活练习说话,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能根据相应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加以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说话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四、说教法学法

1、读中感悟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自读、品读、表演读、感情朗读,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探究法

采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能促进学生精神的唤醒和潜能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根据本课的特点,让学生自主读书、表演、评论,懂得做人要谦虚,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从而感悟课文的内涵。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和谁?

2、这两棵松树,一棵大,一棵小,谁来读读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1)读后教师做相应的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你心中的小松树不大。

(2)提示学生把“小”字读得轻细,把“大”字读重长。可给予相应评价:小松树是小松树,大松树是大松树,他们之间的大小有区别。你读得真好!

3、课题读得很不错,那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们能读好吗?(出示词语)学生自读,再指名读--一行一行地来读。

一棵松树 回答 惭愧

风伯伯 大山爷爷 孩子

摸着 低下了头 托起来

(1)谁来读第一行?(注意平翘舌音)

(2)谁来读第二行?(注意轻声音节)

(3)谁来读读第三行?——读了这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前面一个字是表示动作的动词,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来读)]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指导朗读。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大家看,大松树和小松树都长在哪里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小松树写在上面,写小点;大松树写在下面,写大点)

小松树

大松树

(2)书上是怎么写的呢?——出示文字: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a 谁能通过朗读来告诉老师呢?(指名读)

b我们大家一起学刚才小朋友的样子来读。——齐读。

(3)这一大一小的两棵松树长在了山上和山下,那小朋友看看图上的山,你觉得这座山怎么样?

(4)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棵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能看到什么?(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5)是啊,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这样一棵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过渡: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小松树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心里就想着: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当它向山下望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这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想一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后交流:你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呢?(骄傲、得意、神气……)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3)看,这就是小松树对大松树说的话,小朋友先自己读读,读完想一想,这两句话里的哪些词语最能看出小松树非常骄傲、非常得意?——学生回答: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

(4)指导读好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并相应加上点。——逐个读好这几个词语,并进行相应的评价。

a 指导读好“喂” 。

①老师用“喂”说一句话:喂,把你的铅笔借给我用一用!听到老师这样对你说话,你愿意把铅笔借给我用吗?为什么?(没有礼貌。)

②小松树这样跟大松树说话,你觉得小松树怎样?(没有礼貌。)

③那你觉得这个 “喂”应该怎样来读呢?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学生读好这个词的语气。

b 指导读好“多高哇”、“很远很远”。

①多高哇,后面是个什么标点符号?

②从这个感叹号里你感觉到什么呢?

③那你能把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很高的样子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④“很远很远”又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看?

⑤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从你的朗读中,老师真的感觉到小松树能看得非常非常远,怪不得他那么骄傲呢!我们大家也一起来读读。

c“你呢”这个词语,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可能会遗漏。

①这里的“你呢?”是什么意思?

②该怎么读?(要读得让我们好象感觉到小松树在说什么话呢?)——你有我长得高,看得远吗?

③指导读出骄傲:你呢?

(5)谁能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里面,把句子读好?

(6)先自己练习读一读小松树的话,把同桌当作大松树和他一起练一练。

(7)小朋友一起读读小松树的话。假如你就是这一棵小松树,你再来读读,可以加上动作。

(8)小松树觉得自己比大松树长得高,看得远,觉得很骄傲,瞧不起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大松树怎么样?(没有回答)你来猜猜看他有什么想法呢?(说话训练)

——他想,为什么小松树长在山上,而我却长在山下。

——他想,你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

——要是我站在山上,也会和你一样看得远。

(9)可是大松树没有去理会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他什么也没有说,课文里面说他——没有回答。

过渡:尽管大松树没有回答,可是小松树的话被天上的风伯伯听到了,他会说些什么呢?

3、第三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出示风伯伯的话: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你从风伯伯的话中读懂了什么呢?

(3)其实我们从风伯伯的话中知道了,小松树和大松树到底谁高?那又是高多少呢?(加点:比、高多了)。

(4)指导读好这一句话: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5)是啊,其实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多了。小朋友一起来看看图,比较一下。

a(看大屏幕演示,比较两棵松树的大小)

b 出示句子: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多了。

c 你也能用“比”来说一句话吗?——指导用“比”来练习说一句话。

(7)你还从风伯伯的话中读懂了什么?(加点:看得远、托起来。)小朋友谁会做做“托”的动作?——动作理解“托”。(“托”是从下往上的。)

(8)练习说话:所以我们说——出示:小松树能看得远,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他托起来的。)

(9)看大屏幕: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的时候,摸着小松树的头,他的表情怎样?

(10)要是老师也这样摸着你的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11)那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风伯伯?

(12)风伯伯多爱护小松树呀!那风伯伯的话该怎么读好呢?

a 小朋友先自己练习读一读。——谁来做风伯伯?(指名读)

b多亲切,多和蔼又关心小松树的风伯伯啊,我们大家一起来做风伯伯。——齐读风伯伯的话。

过渡:小朋友们听懂了风伯伯的话,那小松树有没有听懂呢?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一读这一段的内容。

(2)出示句子: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a“惭愧”就是什么意思呢?(“惭愧”加点)小松树为什么“惭愧”呢?

b对呀,当一个人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情,就会觉得“惭愧”。

(3)所以小松树就惭愧地低下了头。(“低下了头”加点)看——图中小松树的动作和表情,他多惭愧,多难为情啊。

(4)你能学学他的样子吗?——学生做动作。

(5)做得好极了,那现在我们就再来读读这一句话,体会一下小松树当时的难为情。

(6)惭愧的小松树这个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小朋友来猜猜看。

(7)是啊,这时的小松树,心里有那么多的想法,一定很想说呢。如果你就是小松树,你最想说对大松树说什么?同桌先讨论一下,指名带上头饰说话。

对于学生的话,老师要做相应的评价和回应。

(8)看来,小松树已经改正了错误,变成了一个既懂事又谦虚的孩子。老师想送给小朋友一句名言,出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一起跟着老师来读一读。——老师做简单的解释。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把课文中的这个故事用你们出色的朗读表现出来,好吗?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课后,可以把这个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和你的好朋友演一演这个故事。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爷、松、呢

2、齐读

3、给生字找朋友

4、选2个你喜欢的字,自学

5、指名做小老师,并说说注意点

6、师范写

7、描红,师巡视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小松树 风伯伯

高 远 大山托

大松树

第三篇: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 江都市樊川中心小学 钱正荣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全文一共四个自然段,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在风伯伯语重心长的劝说下,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根据教材和我班学生在课堂上较为活跃的特点和增强他们的朗读水平,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本课的一类生字,认识二类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分角色表演。

(3)情感目标: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2、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2)理解课文中大松树的谦虚,小松树的骄傲到惭愧的心理转变,风伯伯的慈祥和语重心长。

3、教学难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感悟有深有浅,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段落,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悟读,特别把重点放在了小松树说的话,风伯伯的话,朗读时要注意掌握用什么样的语气,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首先是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生字词。并引导读出两棵松树的大小,然后复习本课词语,接着我出示两棵松树的图片,并让学生把两棵松树送回家。用文中的话来说一说,这样也达到了复习第一自然段的目的。

2、学习课文,理解文意

首先,创设情景。引出小松树对大松树所说的话。让学生自己读,先自己体会,然后来交流读后的感觉。在理解小松树的话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喂、多高、很远很远”,因为只有读好了这几个字词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松树的话,从而达到理解小松树是一得意忘形,骄傲自大,没有礼貌的人。与之相反,大松树的没有回答,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或许有点困难,但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他们体会,原来大松树没有生气,他只是比较谦虚,不愿意和小孩子生气,计较。理解风伯伯的话也是一个难点,我在制作课件时特地作了一个风伯伯抚摸小松树头的图片,和现实生活中长辈摸着我的头时,我的感觉,引导学生从“摸”入手,体会风伯伯是一个长者,很慈爱的形象,他是一个正直,站在旁观者角度看的人,他的意见更客观。在听了风伯伯的话后,我让学生自己找找,此时的小松树是怎么想的,学生都能说出“惭愧”这个词,接着我用熟词法让学生体会这个词,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此时小松树的心境,这也让我顺利地实现了我预期的目标。让孩子作为课文中的主人翁出现,如果你是小松树,你会怎么样?帮大小松树移动一下位置,大松树看到的会比小松树少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客观地说说自己的喜欢的形象,并说出原因,这在无形中也让学生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的道理。

其次,在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知识,如,几个语气词,每段中有几句话,“很远很远”的运用有什么好处,模仿ABAB模式创造新词,在第三段中风伯伯的话,“

。”的句式造句练习。及时的练习巩固,3、总结课文,角色表演

(1)总结课文,客观地评判文中的三个形象。

(2)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

(3)解释像这样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的文章,把它叫做“寓言故事”,联系学校正在热烈盛行的读书节活动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专门写寓言的书,出示封面。

4、教学生字

在上节课生字学习后的作业批改中我发现学生对如下几个字写的不是很规范,特地拿出来重新讲解书写,写出几个不规范的字做示范,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多,孩,托”三个字的书写。

四、说教学板书

我这节课的板书力求简洁美观,采用师生画图的方式完成,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明,有助于学生记忆。

小松树和大松树

风伯伯——慈祥

小松树——骄傲——惭愧

大松树——谦虚

第四篇:《小松树和大松树》

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后反思

一、看板画,揭示课题,学习第一节

1. 看板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相机引导:一棵树在哪儿,另一棵树在哪儿?

观察得真仔细。站在山上的是一棵小松树,板书:小松树(注意松字右边的八字头)

站在山下是一棵大松树。板书:大松树

2. 出示句子: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导朗读通过朗读知道他们的位置。

3. 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和 读题 谁和谁的故事?

二、讲读2-4自然段

1. 自己读读整体感知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表扬读书认真的小朋友,2. 听录音:听听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听的好习惯。

3. 出示句子比较: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朋友,你看我长的高,我能看得很远。你呢?

4. 学生自渎,上面一句比下面一句多了什么?这些字能少吗?说说你的理由。

5. 朗读理解:长得多高哇!

很远很远(联系学生实际理解很远很远)询问学生爬上高山后的感觉,然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爬上高山后的感觉。黄老师也爬过高山,当我站在山顶,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房子呀,树木呀,更远处的田野呀,都尽收眼底,视野变得很开阔。再读词语。帮助理解爬得高,看得远

喂:可以稍加点拨,说明小松树没有礼貌

6. 完整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用你的朗读把小松树的骄傲,得意的样子表现出来。指导加上动作读

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没有回答。那大松树回想什么呢?同桌讨论一下。

8.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自渎第三小节,看看谁能读明白。指读,其余生评价,相机指导:摸者(动作演示)读出风伯伯关心、疼爱小松树的样子。填空: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大松树看不远,那是因为()

9.小松树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惭愧地低下了头。他会想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对大松树说什么?师生表演,三、故事表演,其余生做评委,指出不够好的地方。分小组表演

四、布置作业,讲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扎实语言训练上有了充分的体现。注重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如一开始的比较句子,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阅读,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当和简练。注重了联系实际去体会感悟,如课文中的有一句“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让学生实际去体会你爬上高山后的感觉,并且把我自己的感受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样学生得到的体验是真实的,饱满的。但很多时候还是觉得走教案,因此学生有的问题我也没有好好地和他一起去探讨,如有学生问,为什么小松树很小却站到了大山上?没有好好地研究透文本的内容,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但对于这个问题到底如何回答,我至今无法回答,似乎是很深奥的生活道理渗透其中。当我阅读了教育报上的一篇《是孩子的不幸还是教师的不幸?》分析了一二册中出现的课文,在《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的确要比大松树看得远,尽管他有点不谦虚,但事实终归是事实,实在没有必要让其丧失信心,“惭愧地低下了头”我看着很顿悟,也许本身的文本有问题,为什么小松树问大松树,而大松树不回答,或者就是以上问题,其实,课文虽是童话故事,看似接近孩子的生活,但实际中孩子很不明白这样的文章内涵,很多都是老师硬着钻研出来的,很多老师就在大松树没有回答这儿大做文章:这时的大松树是怎么样想的?假如他说,他会说什么?但经过这样教学,学生并不满足。教学总是给人一种感觉,用成人有意识的片面性来判断孩子无意的片面性。

小学第二册语文教案<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课时

教学理念: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学生上台贴图。

师:这儿有“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谁能把他们送回家。(指生上台贴图)

(2)教师引读: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4)询问过渡:

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能看到什么?

在山上看到的楼房和在平地上看到的楼房有什么不同?

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2、导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他是怎么说的呢?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

(5)学生自由学着样子准备表演。

(6)指名上台表演。

(7)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

师:其实,“大松树”的心里非常明白,小朋友都很聪明,一定能猜出“大松树”想的是什么!

四人一小组讨论。

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请生上台演示图片,把山上的小松树拿下来,与山下的大松树作比较,看到底谁长得高。)

3、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你们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块儿了,风伯伯是怎么说的呢?

(2)指读(出示风伯伯说的话)。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导朗读风伯伯的话。

(4)你觉得风伯伯的话有道理吗?

师:请你扮演“风伯伯”对“小松树”说句话:

(出示句式)

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5)原来,小松树被大山爷爷托起来才能看得远,开始他还很骄傲呢!再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学生齐读小松树的话)我们读书要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多读多想,这样会把书读得更好。再来读一读风伯伯的话。

(6)角色朗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4、导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表现怎样?

(2)指读。

(3)理解词语:惭愧。

“惭愧”是什么意思?

(4)齐读,读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感情。

(5)扩展: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他会对大树树说些什么?

三、以演代读,自然内化。

小朋友说得非常好,那么,你想把课文表演出来吗?(想)请小朋友四人一组,自由组合,想和谁表演就和谁组合。

1、教师指导四人一组表演如何分配角色。

2、学生自由组合,排练课本剧。

3、推选一组上台表演,教师现场加以指导。

4、这一组配上音乐,再完整表演。

为了激发学生表演积极性,师当主持人报幕:

第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本剧表演现在开始,我先来介绍介绍“演员”(介绍表演者),等表演结束,还要评选最佳演员,请观众朋友们认真欣赏!

评选最佳演员,奖励合作的小红旗。

5、配上音乐,集体表演。

教后记: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小故事。在这篇教案中,我们主要抓住童话特色,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板贴画,把学生愉快地带入童话故事中,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积极地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地读、演、说。在说的训练中,循序渐进地进行了以下两方面训练:

一、句式说话,利用“很×很×,比,托”几个词培养学生说一句话的能力。

二、想象性说话,本课我们设计了以下说话:

1、小松树为什么低下了头?

2、他会对大松树、风伯伯各说什么?

3、大松树原谅小松树吗?他会对小松树说什么?

4、你最喜欢故事中谁?通过这些有坡度的说话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想象扩散性思维,而且学生轻松地认识到人要谦虚,不能盲目自满,看不起人。

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写字、朗读

教学难点:理解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话

教具准备:课件、头饰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表演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教学进程:

一、出示图,读题

1、屏幕显示“两棵松树”它们在一条水平线上。

2、引导学生读题,并能根据自己的观察来介绍两棵松树。

3、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教写“松”字,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送两位松树朋友“回家”。

它们的家在哪里?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段。(有些学生可能会说是从插图上看到的,也有的会说是读了课文后,知道是第一段告诉的,老师都给予肯定)

2、指导学生读的第一段。

三、看故事

1、展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

2、要求学生仔细看,留意小松树和风伯伯所说的话。

四、学习课文第二、第三、第四段

1、指导学生分小组学习。

(1)读懂了什么?在小组中交流。

(2)还有哪些不懂的,先在小组中想办法解决,如果小组成员共同努力还是不太懂,就记下来,准备和其他组同学交流。

2、班级交流,指导。

(1)指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2)交流自己组还没弄清楚的问题,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如果是全班同学都有点不清楚的问题,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读书,进行适当点拨、启发,让孩子在进一步的读书、思考中解决问题。

(3)在交流中,指导学生读好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话。

(4)根据学生读书和交流学生的情况,适时指导学生书写“托起来”的“托”。

课中休息

(5)引导学生想一想小松树在听了风伯伯的话之后心里是怎么想的?(这里也可能学生在交流自己读懂或不懂的问题就已经解决)

五、分角色朗读,表演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2、指导学生表演。

(1)分小组演演它们的故事,可以加入自己的东西。

(2)推荐表演。

3、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指导学生通过对小松树和大松树说几句话,深入对课文的认识。

六、作业

小学语文《猴子种果树》说课稿

发布日期:2005-5-18 14:59:45

作者:刘 珍

出处:徐州市少华街小学 浏览:4866 人次

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7课《小松树和大松树》。这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小组合作,采取生生互动的形式,每个孩子在主动参与排演短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增强语言感悟能力。通过阅读体会,探究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督导日常行为。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的过程即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想验证的一个观点是:学生在参与一系列阅读活动的过程中,能促使其自主的学习。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在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之后,就放手让他们将课文排成课本剧演一演。采用课本剧的形式,是根据低年级学生有好说、好动、爱表现的行为特点,这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之所以一反常规,不将排演课本剧安排在课文学习结束后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放在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因为排演短剧的活动能使阅读变成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任务,一种其乐融融的活动。“任务”和“乐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课文阅读,通过读去体会文中语句。“排演”使学生设身处地地当一回文中角色,角色的承担使学生成了课文中的人物,代角色说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地体验,有助于他们更真切体察角色特点,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采用了分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学生们先后参加由演不同角色的学生构成的4人“演出组”(也叫异质组)和由扮演不同角色学生组成的“研究组”(又称同质组),两种不同类型的小组交替活动。学生在不同类型的小组里与不同的对象相互切磋、沟通交流、相互启发、合作学习。正是这种合作学习形成了一种“对话场效应”,使学生主动地感受语言的丰富多彩,增强语言感悟力。在合作学习中,接受型的学生以听、读、看的学习方式,努力去把握角色对话、动作,创造型的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赋予角色贴切的动作和神情,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带动其他同学学习,形成自主、活泼、和谐的学习局面。第二个大环节是:学生在朗读诵读活动中,探究“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在排演课本剧之后,再练习朗读,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以声传情的能力。学生在表演后,很容易做到声情并茂,十分投入地朗读课文。这是因为学生与故事中角色已经沟通了,情感相融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先独立阅读课文思考,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写在纸条上,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样做是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避免思维敏捷的学生快速说出思考结果,限制其他同学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以保证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差异下的共同发展。

第三个大环节是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活动,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因为没有耐心、急于求成把事情办糟的例子。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就不自觉的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便于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以上所介绍的就是本节课我所设计的三个环节。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努力营造自主、平等、交往的氛围,使课堂成为伙伴的课堂,师生对话的课堂,创造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听课小结(改动一下)

1.熟读课文,牢固记忆

语文学习是通过一篇篇课文来进行的,即使是单元学习,落脚点还是在一篇篇课文上。熟读课文,就是反 复阅读课文,以至牢固记忆。如果说精读的目标是理解,是在观念认识方面,熟读的目标则是在掌握程度方面。理解了的课文,如不反复诵读,熟记于心,印象就会渐次淡薄,以至遗忘。理解了而又遗忘了,阅读的价值 就大为降低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熟读具有和精读同样的价值。

有些课文还需要背诵,诗词、散文、小说的片断,都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背 诵可以储存知识,加深理解,随时体味,这既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需要,也是文化教养的需要。背诵 宜用吟诵的方法,不宜用宣读的方法。吟诵重在抒发情感,能够表情传神,而宣读的方法却不能。

2.评论课文,增强理解

如果说精读属于纯学习的性质,学生是以读者的身份出现的,评论则要依据主观认识去做出评价,属于研 究的性质,学生是以评论者的身份出现的。评论的课文,就体类说,文学作品和文言文最为适宜。评论的范围 应当广泛,可以评论作品和作家,可以评论作品的全部和局部,可以评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评论语言文 字,也可以评论人物塑造、情节构成以及主题的表达。比如,评价文章的立意、取材、表达技巧、风格、笔法 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创作意图和生活经验等等。评论课文是一种高级水平的阅读能力,高中二、三年级的学 生必须具备这种能力。评论的方法,应不囿于一种两种,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如列举思考题、写 评论要点和评论报告等);可以是回答式的,也可以是讨论式的等等。

3.反复练习,熟练技能

课文练习应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复习阶段的练习是比较集中的练习。特别是在学生语文技能训练不 足的情况下,练习可以说是复习课文的主要目标。

随着人们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认识的不断深化,不单教科书的编者和教师要设计练习,学生也要根据自己 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课文练习。课文的练习包括单篇课文练习、单元练习和阶段练习。设计好练习必须反复钻 研。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就可能惠及学生,影响至巨。要抓住“至关重要之若干点”,对课文的关键处、精妙 处,都要苦苦思索。例如《最后一课》,有一个关键处不钻研就发现不了。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反 思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非常深刻的一笔,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非常深沉的,都得借韩麦尔先生之口反 思法兰西民族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在亡国的沉痛中,只有反思法兰西民族才有独立和富强的明天。

现行通用教材将练习明显分为“思考”和“练习”两个层次,前者要求内隐反映,后者要求外显反应。人 教版“九义”初中语文教材将教读课文练习分解为3个层次,概括了练习设计的方方面面。这3个层次是:理 解、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含义。揣摩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一步,推敲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所在,并进行动手动口的表达练习。记忆联想:继前两次之后,巩固、扩展 学习成果,进行熟读和背诵。按照3个层次6个方面去设计练习,既能保证课文练习大的课题始终同一,又能 分步骤地进行全面练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练习设计具有发展智力的价值,应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创见,允许不同意见,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可以设计多角度性练习,以培养多向思 维能力;设计变异性练习,以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设计类比性练习,以培养侧向思维能力;设计扩展性练习,以培养创造想象能力;设计反向性练习,以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编制设计教学目标,特别是设计一学期、一学年、乃至整个初中或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一项艰巨的系统 工程,不可能一下子设计得完美无缺,更何况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如果完全按照既定的 教学目标施教,师生都容易被束缚在静止的模式中,个性无法施展、发展,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 过程中,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问题等,对已设计好的教学目标作必要的补充、调整,使之更加完善。学生也有一个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习目标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五篇:小学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

小学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

小学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1

寓言故事能启迪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推理能力,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的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与目标

(一)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使学生易于理解故事内容。

(二)教学目标: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积累和运用词句,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因此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分角色表演。

3.情感目标: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三)教学重点: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大量识字,读懂课文,因此,我将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进而理解课文内容确立为本课重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让学生明白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二、学情、学法与教法

(一)说学情:

本文是寓言故事,看似简简单单、篇幅不长的一个小故事,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耐人寻味,一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很难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中的角色相对应,所以在挖掘长辈宽容犯错的晚辈,对他进行温和、耐心地教育这一点上,比较困难,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读多体会来突破

(二)说学法、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起到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效率等多种功效,教学时主要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观看课文动画,让学生的思绪跟随画面走进课文。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来认识课文中的人物原型,以表演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阅读 欲望。

2.读中感悟法

“阅读是学生的 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自读、品读、表演读、感情朗读,通过多种方式 的读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探究法

采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能促使学生精神的唤醒和潜能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根据本课的特点,让学生自主读书、表演、评论,懂得做人的真谛,从而感悟课文的内涵。

(三)教学媒体环境:

多媒体是本课的重要载体,采用光、电、影、声相互交替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改变知识的呈现状态,将教学由静态变动态,由无声变有声,由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增强表现力,更能激起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习欲望。

三、教学流程与意图

(一)教学思路

本着“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

思路: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趣”字先行

导入新课

以“读”为主

入情入境

以“演”代读

深入探究

联系生活

情感迁移

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教学环节:

1.“趣”字先行,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新课伊始,我向学生展示一棵青松,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接着出示了两棵松

树的图片进行比较,在出示课题时,有意把小写得很小,把大写得很大,

【设计意图】:视觉的冲击带给孩子的是心灵的震撼,以图促理解,孩子就能体会汉字的魅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孩子们进入情境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主要通过让学生观看课文动画。

【设计意图】:动画是低年级孩子最喜欢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同时也是范读课文的过程。

3.以“读”为主,入情入境。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感悟。学习第一自然段时,采用自读的方式,读完后运用摆一摆的形式: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在哪里呢?紧接着提问全班同学: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贴吗?课件顺势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文字。

【设计意图】:短短一句话的教学,让学生自读自悟,多样的检查方式也让我们的教学变得轻松愉悦。

第二自然段中蕴含着小松树骄傲的原因,

【设计意图】:采用同桌齐读、共同探讨的形式,,通过对重点词的感悟以及演一演小松树骄傲的样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

4.以“演”代读,深入探究。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目标”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你会做这个动作吗?接着让学生合作探究两个填空题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其实对于“托”这个字并不太理解,在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又采用填空的形式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在学完课文后的表演是学生最喜欢的形式

【设计意图】:对表演的角色进行指导,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通过课本表演帮助学生感受语言,表现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联系生活,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探讨小松树与大松树到底谁高这一问题上使用了动画的形式把小松树放到山下【设计意图】:调动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比”字来练说,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又将文本与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接起来。

四、整合点的诊断与解决方法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教学立体化,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无限生机,

(一)视频展示,直观高效

精彩的动画展示过程让学生对课文有了直观的感知,对于高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无疑是一剂良方。

(二)图文结合,促进理解

把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表述的精彩,我们用图片和文字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帮助学生去理解、领会知识,进而

掌握、运用知识。

(三)静中有动,深化难点

将静态的小松树放置到山下,方便学生对比理解风伯伯的话。

(四)情景渲染,知识再现

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进行课本表演,展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现课文的精彩画面,也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结束语:“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学习不应该仅仅是读和背,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们不断创新,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生机,才有活力。

小学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课文安排了三教时,我今天上课为第二课时。

2,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分角色表演。

(3)情感目标: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3,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2)学写生字。

教学难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感悟有深有浅,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段落,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悟读,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上课刚开始,我先指名读课题,引导读出两棵松树的大小,然后复习本课词语,接着我出示两棵松树的图片,并让学生把两棵松树送回家。用文中的话来说一说,这样也达到了复习第一自然段的目的。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首先,创设情景。引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对话。让学生自己读,先自己体会,然后来交流读后的感觉。在理解小松树的话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喂”,因为只有读好了这个字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松树的话,从而达到理解小松树是一个狂妄自大,没礼貌的人。与之相反,大松树的没有回答,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或许有点困难,但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他们体会,原来大松树没有生气,他只是不屑和小孩子生气。理解风伯伯的话又是一个难点,我引导学生从“摸”入手,体会风伯伯是一个长者,很慈爱的形象,他是一个正直,站在旁观者角度看的人,他的意见更客观。在听了风伯伯的话后,我让学生自己找找,此时的小松树是怎么想的',学生都能说出“惭愧”这个词,接着我用熟词法让学生体会这个词,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此时小松树的心境,这也让我顺利地实现了我预期的目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客观地说说自己的喜欢的形象,并说出原因,这在无形中也让学生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的道理。

3,总结课文,角色表演

(1)总结课文,客观地评判文中的三个形象。

(2)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

4,教学生字我特地选了两个左右结构,两个上下结构的生字,让学生比较,记忆,再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描红,实现对生字的掌握。

四、说教学板书

我这节课的板书力求简洁美观,采用师生画图贴图的方式完成,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明,有助于学生记忆。

下载《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1 教学目标:1、巩固复习字词。2、分析课文。3、指导朗读,熟读课文。4、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教学......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做人要谦虚,不可骄傲自大。 2、会写“爷、托”这两个字。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生词;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年级班12班 闫珠峰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字词 师:同学们,上节课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现在,请你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开火车读。 2. 师:上......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1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设计)

    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镇江市丹徒区黄墟中心校 朱新美 212142 【教材简解】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共四个自然段。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1 教学目标:巩固复习字词。 分析课文。 指导朗读,熟读课文。 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重难点:理解词语,摸、托、惭愧,懂得做人的......

    《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本剧

    人物表: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大山爷爷第一幕时间:一个阳光很好的早晨地点:一座山的山坡。场景布置:教室中,画板上画了一座山坡,在山坡上有一棵小松树,在山坡下有一棵大松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