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教案

时间:2019-05-11 21:4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辩论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辩论教案》。

第一篇:辩论教案

《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 教学设计及反思

鄞江镇中心小学

叶赞妃

一、激趣引入,直击诚信与谎言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读个故事怎么样?

曾子杀猪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于是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里等妈妈回来,傍晚,孩子远远地看见了妈妈回来了,他一边三步作两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边喊着:“娘,娘快杀猪,快杀猪,我都快要馋死了。”曾子的妻子说:“一头猪顶咱家两三个月的口粮呢,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杀猪呢?”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见此情景,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

妻子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

二、坦言-----有“一”说“一”

1.交流,探讨你是否认同曾子的做法?试着说说理由。

师:读了这个故事后,你们同意曾子的做法吗?请说出你的理由。(自由交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提示一:

观点:认同。主要理由:曾子这样做是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诚实守信的榜样,这样孩子也能会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做到诚实信守。提示二:

观点:反对。主要理由:曾子虽然守住了承诺,那他们家的生活就会变得困难了,以后的日子更加艰难,不能盲目去履行承诺。2.小结:

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还是说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谎言呢?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场小小的辩论赛,正方辩题——“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反方辩题——“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谎言”

三、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 1.明确要求

师:在口语交际的学习中,辩论是我们才接触的,之前老师给你们看了国际大专生辩论赛,不知道同学们还有没有印象,在辩论的时候应注意哪些呢?

师:究竟该怎样辩论呢,这次口语交际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学们,把书拿出来,翻到55页,自己读一读。

出示:辩论前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的还是赞成的观点,并选好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辩论时,要说清楚自己的观点,还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并针对对方发言中的漏洞进行反驳。1.小组辩论

提示:小组辩论以前后桌4人一组为宜,辩论时应做到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针对对方的发言进行反驳。2.全班辩论

师:同学们辩论的很激烈,不过最后的较量,这副担子要落到了我们正反方的代表身上了,有多少同学持赞成的观点,有多少同学持反对的观点?(学生举手示意)那么持赞成观点的就是正方,持反对观点的就是反方,请双方选出四名代表,上台进行辩论。

师:在比赛之前,老师再强调一下辩论中要求做到的几点: 1.一要用普通话辩论,语速不宜太快,语言表达要清晰。

2.二要说清楚自己的观点,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漏洞,及时反驳。提示:全班辩论时,老师要明确辩论规则。选出最佳辩手

四、师生总结,明确认识

1、通过这次辩论,你有什么收获?

2、师总结:诚信是美德, 是大前提, 社会应该弘扬诚信,时时讲诚信,事事讲诚信,做到诚信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起,不论大小长幼,进而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营造强有力的诚信氛围,诚信很重要,但是有些场合还是需要善意的谎言。当遵守诚信的法则对对方有害,我们就不得不说出一些善意的谎言,也就是说善意的谎言是一种很无奈的举动。诚信是爱,善意的谎言也是爱!无论诚信,还是善意的谎言,都包含着真挚的关怀,相信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一直被这样的一种关怀包围着。

反思:首先,自己在这堂课前准备的不够充分,只是让学生看了与辩论有关的视频,却没有让学生正确明白辩论的要点,因此导致学生在辩论时只是一味地读着自己所搜索的资料;其次,学生参与度不够,在最后的辩论过程中,我让学生选出辩论双方的代表来进行辩论,但却忽视了其他同学的参与,造成了台上的学生说不清,台下的学生的听不清,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熄灭了;再者,范围可以缩小,正如陈艳老师所说,可以把话题锁定在曾子杀猪的故事中,讨论下,到底该不该杀猪?曾子与妻子的做法谁是对的?这样学生就有依据可以来辩论了。

第二篇:辩论教案

一、什么是辩论

辩论是指持有异议的双方为了各自的目的利用辛辣的语言进行争论和辩解。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争吵、竞选中的电视辩论、专题辩论赛等。辩论,就是辩明是非,探求真理。

《墨子·小取》,对“辩”的作用做了十分精辟的阐述:“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二、辩论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一)道德原则

辩论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摆事实,讲道理。任何歪曲事实、无理蛮缠,直至恶言相向,进行人身攻击,侮辱对方人格的言行都是不道德的。辩论是真理与谬误的交锋,智慧和愚昧的较量,先进同落后的对峙。辩论的目的就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弘扬智慧,启迪愚昧;歌颂先进,鞭挞落后。因此,只有遵坚守“摆事实,讲道理”的基本道德原则,才能达到辩论的目的。

(二)审美原则

1、语言美。辩论就是舌战。因此,犀利的语言是辩论语言美的标志。尽管事实铁证如山,道理千正万确,但如果缺乏语言的力度,再深邃的思想,再深刻的内容,也无法得到完美的表达,无法突出辩论“舌战”的特点。因为只有犀利的语言才具有攻击力,唇枪舌剑是辩论语言的最好注解。

2、形象美。即美好的公众形象。这里主要是指儒雅的风度和高贵的气质,具体表现为:语言表述,音色亮丽,节奏明快;庒谐适当,攻守有度;得理饶人,不骄不躁;失势不馁,屡败屡战。

三、辩论的技巧

(一)避实就虚

论战时,有时需要单刀直入,有时又要巧于迂回,避实就虚,闪开对方所期待的进攻路线和目标,从看似无关的话题入手,使其打消戒备心理,再引入原先准备提出的问题。

降清的明朝叛臣洪承畴,在南京时,曾审问抗击清军的夏完淳,企图诱使夏完淳归降。

洪承畴向夏完淳允诺:“你小小年纪误受叛徒蒙骗,只要归顺大清,我保你前程无量!”

夏完淳对洪承畴的降清致使大明迅速灭亡恨之入骨,有意要讥讽他一番,便假装不认得洪承畴,故意高声回答说:“你才是个叛徒!我是大明忠臣,怎说我反叛?我常听人说起我大明朝‘忠臣’洪承畴先生在关外与敌人血战而亡,名传天下。我虽年幼,说到杀身报国,还不甘心落在他的后面呢!” 洪承畴瞠目结舌,手足无措,督府幕僚们以为他真不认识洪承畴,赶忙悄声告诉夏完淳:“上座正是洪大人。”

哪知夏完淳听后故意勃然大怒:“胡说,洪大人早已为国捐躯,天下谁人不知?当时天子亲自哭祭他,满朝群臣无不痛哭流涕。不要欺我年幼无知,上座这个无耻的叛徒是什么东西!竟敢冒名来玷污洪大人的在天之灵!”

夏完淳指着洪承畴骂了个痛快淋漓,使得高高在上的“总督大人”——洪承畴羞愧难当而又无话可说。

(二)以柔克刚

以柔克刚就像中国功夫中的太极一样,可以“杀人于无形”,看似温柔缠绵,实则绵里藏针,能给对手致命一击。

据说,有一位商人见到诗人海涅(海涅是犹太人),对他说:“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岛,你知道在岛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 海涅说:“你说吧,是什么?”

商人说:“那个岛上呀,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

海涅笑着答道:“这个好办,我们俩一块去,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三)小中见大

所谓“小中见大”,是说辩论者要善于从高层次上,以其敏感性和洞幽烛微的观察力,从要说的事理中,选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一点,触类旁通,引申扩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其小而实、短而精、细而宏、博而深,令人回味无穷,收到片言以居要,四两拨千斤的感染启发,小中见大的论辩效果。

论辩中运用“小中见大”要注意选准突破口。从军事的角度来看,“突破口”是集中兵力于敌人最要害、最敏感而又是最易于击破的一点。论辩上的“突破口”也具有类似的属性。它应是关联着全局、最容易着力突破的“一点”,也是最敏感、最准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点”。

在一场辩题为“对外开放是否带来了走私贩私”的辩论赛中,一方坚定地认为:

“走私贩私,是对外开放带来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对此进行了严厉批驳:

“如果你的说法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我的感冒就是开了窗的缘故。那么为什么开了窗之后,有些人感冒,更多人却身体健康地领略着大好春光呢?这答案只能从自身去找了。同样,改革开放了,其目的就是在于利用当前国际上的有利条件,借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力、物力之水灌溉我国现代化之花。我们一是主权在握,二是开放有度。问题是国内有些不坚定分子,看见金灿灿的洋钱洋货眼花缭乱,犹如蝇之趋腥,营营追逐,这又能怪谁呢?„„” 这就是利用“小中见大”,抓住了感冒和开窗这一小事,阐发了走私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颇具说服力。

(四)以虚掩实

我们讲的辩论技巧“以虚掩实”,就是指辩论中的以心掩物、以神掩形、以抽象掩具体、以略述掩详述等,是语言含蕴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有力也更加有效。

唐德宗时,刘玄佐屡建战功成为汴州节度使。玄佐性情豪爽,轻财厚赏,士卒乐为所用。就在他镇守汴州时,有人向他进谗言,说军将翟行恭如何如何。玄佐一听就火了,立即把翟行恭拿下,要杀他。这时,处士郑涉闻讯,马上要求见玄佐。郑涉这个人善于用开玩笑的形式隐藏要说明的问题和事理。他见刘玄左后就说: “听说翟行恭已依法受刑,请将他的尸首让我看看,行吗?”

刘玄左听了非常奇怪,就问:郑涉是他的什么人,为什么要看尸首。郑涉回答说:

“过去,我曾听人家说,冤死的人面容异常。可是我从来也没有看过,所以想借来看看。”

刘玄佐这才醒悟过来,命人把军将翟行恭放了。

一桩冤案,就在郑涉的一席玩笑话中解决了,神!神在哪里?神在以虚掩实上:以“看其尸首”之虚,掩“为其伸冤”之实。

(五)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辩手总是不自觉地保持一种戒备状态,只有麻痹对方,松懈其意志,放松其警惕,引“蛇”出“洞”,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当“蛇”出洞后,我们就可以手到擒来了。

鬼谷子教授庞涓、孙膑兵法的时候,一天,他坐在山洞里,问两位弟子道:“你们谁有本事骗我走出洞外?”庞涓抢先一步,连哄带吓,甚至扬言要放火烧洞,但不管庞涓怎么施法,鬼谷子就是不出来。这时孙膑走上前,承认自己愚笨,说自己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将老师偏出洞外,不过,他接着说:“如果老师在洞外,我倒有办法骗老师走进洞来。”鬼谷子当然不信,起身就朝洞外走去,哪知他的脚刚一踏出洞外,孙膑便拍掌叫道:“老师,我这不是把您请出洞外了吗?”

(六)请君入瓮

在辩论中,请君入瓮特指诱使对方辩手自掘陷阱、自投罗网。对方中计后,常常有苦难言,无力回天。

来俊臣遵武则天之命去惩办酷吏周兴,便请周兴喝酒,假意向他请教审讯办法。周兴不知是计,醉醺醺地说:“这有何难,只要把犯人装进坛子里,放在炭火上一烧,便什么都招供了。”来俊臣依计烧好炭火,放上一口大坛子,然后脸色一变,厉声说:“周兴,请你老兄入瓮吧!”

(七)环环相扣

组队辩论,要做到多路进攻、环环相扣,队员之间配合默契,也就是思想高度集中,不仅要能够发现和抓住对方的有关全局的重大疏漏之处,而且要对本对同伴的一些带有暗示性的回答或反问能够立刻领悟,连续跟上,以便集中全力突破对方的防线。

(八)诡 辩

诡辩是一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的辩术。然而,在辩论过程中,为了摆脱困境,避免难堪,同样不失为巧辩的一种,用得巧妙,还能生出奇趣。例如,张作霖本是草莽出身,胸无点墨。一次出席名人雅宴,日本浪人蓄意让他出丑,请他即席赏字画。他当即挥毫写下一个“ 虚”字,并得意洋洋地落款:“张作霖手黑”(亦即亲手写的)旁边的随从悄声对他说:“你写的‘墨’字少了一个‘土’,‘手墨’成了‘手黑’。”他一看,愣住了,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于是故意呵斥随从:“我还不晓得这个‘墨’字下面有个‘土’?这是日本人求我的东西,这叫寸土不让!”话音刚落,满堂喝彩,从此留下一段佳话。这虽然不是辩论,而是为自己的丑行做辩解,化解丑态,但却实很典型的“以非为是”的诡辩。除了日常生活争论中经常出现类似的诡辩之外,在激烈的辩论中,同样有诡辩。尤其是在辩论赛中,双方的观点一般都是偏执的,因此,在辩论中很难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很多的时候只能靠巧辩取胜,这种巧辩自然包括了诡辩。

请看下面这段关于“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的自由辩论: 朱天飙:艾滋病的病毒是在医院里被发现的,现在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医务工作者正在研究解决艾滋病的方法。

蒋昌健:我们从来没有否认过医学参与,请问,医学参与就一定等于医学问题吗?

朱天飙:请问,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者在研究,这只是简单的医学参与吗? 季翔:在医院里发现的就是医学问题吗?在医院里捡到别人丢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就成了医学问题吗?(掌声、笑声)

朱天飙:对方辩友认为,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者在研究艾滋病,只是在寻找钥匙啊。(掌声)„„

蒋昌健:一个老太婆被车撞到了,请问,这是救人的问题呢还是撞人的问题? 陈惠:那不是病啊!(笑声)

季翔:但是她不也要去医院吗?那就是医学问题了吗?不,它是个交通事故!(笑声)

朱天飙:可是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人员在帮助这个老太太吗?艾滋病的研究是需要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呀。严嘉:一个人得了病是社会问题,千百万人得了艾滋病,难道还不成为社会问题吗?

朱天飙:千百万人还曾得过感冒,千百万人还曾得过心脏病,难道心脏病是社会问题吗?

姜丰:一个人打喷嚏不是社会问题,但如果我们全场的人同时打喷嚏,还不是社会问题吗?(掌声)

这段辩论虽然很精彩,博得了场内听众阵阵掌声和笑声。但仔细琢磨双方的理由并不是很充分,甚至很难成立的。比较而言,正方(朱天飙等)的辩论还略显诚实些,至少提出了两方面的依据,一是“艾滋病是在医院里被发现的”;二是“有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者正在研究解决艾滋病的方法”。反方(蒋昌健等)一条根据都提不出来,却反而得到听众特别的赞赏。因为他们辩得机智,辩得巧妙。在这段辩论中,场内爆发掌声和笑声的是两处,即季翔和姜丰的发言,恰恰都是诡辩。艾滋病毒是在医院里被发现的,这是事实,正方以此来证明艾滋病是医学问题,虽然理由不很充分,但也不能说不是理。可季翔的发言,先把发现病毒这件事隐去,只留下“在医院里被发现”,然后以在医院里捡到钥匙的假设进行归谬,得出的结论是:在医院里被发现的,不是医学问题。这样的反驳,只是一种逻辑构成,并没有反驳事实本身,而这种逻辑构成正是诡辩。姜丰以“全场的人同时打喷嚏”就断定“是社会问题”的说法,同样是诡辩。别说是全场的人,就是有更多的人打喷嚏,也得不出“是社会问题”的结论。明明是诡辩,反而获得赞赏,因为诡辩也包含了机智。

四、练习课后练一练。

第三篇:辩论教案

二〇一五年春 “趣味辩论”实践活动教案

一、教学内容:辩论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的:

1、了解辩论常识

2、掌握辩论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掌握辩论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难点:辩论的技巧

四、教学主要方法和手段:讲授法、视频教学、问答法

五、教学进程:

一、常识简介

1.导入: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可能都很佩服诸葛亮,佩服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佩服他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其实还有一点让我们佩服的,就是他雄辩的口才,他曾江东舌战群儒,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来欣赏“诸葛亮舌战群儒”。

2.欣赏《舌战群儒》片断,要求看后说说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3.辩论是对我们听、说能力的大检阅,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和学习辩论原则、注意事项以及基本技巧,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辩论?”试着给辩论下个定义。学生自由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

辩论是指对立双方就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针锋相对地发表意见,以便分清是非的一种说话

形式。辩论也是指持有异议的双方为了各自的目的利用辛辣的语言进行争论和辩解。(说说法不同,但意思一样的)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争吵、竞选中的电视辩论、专题辩论赛等。我国古代思想家墨

子曾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解释:辩的目的,是要分清是非的区别,审察治乱的纲纪,辨明同异的所在,考察名实的道理,决断利害,解决疑惑。)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辩论是否需要原则,需要什么原则。从而引出下面的“辩论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二、辩论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一)道德原则

辩论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摆事实,讲道理。

任何歪曲事实、无理蛮缠,直至恶言相向,进行人身攻击,侮辱对方人格的言行都是不道德的。辩论是真理与谬误的交锋,智慧和愚昧的较量,先进同落后的对峙。辩论的目的就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弘扬智慧,启迪愚昧;歌颂先进,鞭挞落后。因此,只有遵坚守“摆事实,讲道理”的基本道德原则,才能达到辩论的目的。

(二)审美原则

1、语言美。辩论就是舌战。

因此,犀利的语言是辩论语言美的标志。尽管事实铁证如山,道理千正万确,但如果缺乏语言的力度,再深邃的思想,再深刻的内容,也无法得到完美的表达,无法突出辩论“舌战”的特点。因为只有犀利的语言才具有攻击力,唇枪舌剑是辩论语言的最好注解。

2、形象美。即美好的公众形象。

这里主要是指儒雅的风度和高贵的气质,具体表现为:语言表述,音色亮丽,节奏明快;庒谐适当,攻守有度;得理饶人,不骄不躁;失势不馁,屡败屡战。

观看挑战主持人视频片断,让同学们思考和讨论:作为一个辩手,应明确辩论的哪些要素和作为一个辩手应具备哪些素质呢?

三、辩论的注意事项

分组讨论:作为一个辩手,应明确辩论的哪些要素和作为一个辩手应具备哪些素质呢?

1、辩论的三大要素:倾听、分析、反驳。

倾听:要认真听取对方的发言,弄清对方发言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

分析:边听边在头脑中分析,指出对方发言中的谬误。对方发言中的谬误一般有几个方面:一是论点错误或论点有片面性;一是论据不真实,论据不足,或论据有片面性;一是论证方法不合理,推理不合逻辑。

反驳:了解了对方发言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找出了存在的错误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驳了。反驳有以下方法:一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指出论点存在的错误。二是驳论据,通过指出其论据的不真实、论据不足,或论据的片面性,使对方的论点失去根据,不驳自倒。三是指出对方在论证方法上的错误。抓住对方论证不合理、推理不合逻辑等毛病,显示对方观点的荒谬性。

2、辩手应具备的素质:

流畅的语言表达、敏捷的临场反应、清晰的逻辑思维、稳定的情绪控制、宽口径的知识储备、优雅大方的仪表仪态

3、辩论的礼仪

所有的辩论礼仪都贯彻一个基本原则:文明——辩论是文明的吵架。着装:统一、得体、庄重 称谓:规范、尊重

比如:对方辩友、对方X辩、我方、我方辩手、主席、评委

动作禁忌:弯腰、叉腰、指着对方辩友、拍桌子、跺脚、坐姿和站姿不端正 笑容

语言禁忌:人身攻击、称谓错误 用我们总理说的一段话: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怠勿慢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4、辩手六大禁忌

一切违反礼仪和规则的行为 资料成为自身的包袱

两种打法:各自为战、一人之队 两种心态:想赢怕输、全无所谓

两种倾向:脱离本方观点、脱离辩论主题 两种情绪:傲慢、急躁

四、辩论的技巧

(一)避实就虚

论战时,有时需要单刀直入,有时又要巧于迂回,避实就虚,闪开对方所期待的进攻路线和目标,从看似无关的话题入手,使其打消戒备心理,再引入原先准备提出的问题。

降清的明朝叛臣洪承畴,在南京时,曾审问抗击清军的夏完淳,企图诱使夏完淳归降。洪承畴向夏完淳允诺:‚你小小年纪误受叛徒蒙骗,只要归顺大清,我保你前程无量!‛ 夏完淳对洪承畴的降清致使大明迅速灭亡恨之入骨,有意要讥讽他一番,便假装不认得洪承畴,故意高声回答说:‚你才是个叛徒!我是大明忠臣,怎说我反叛?我常听人说起我大明朝‘忠臣’洪承畴先生在关外与敌人血战而亡,名传天下。我虽年幼,说到杀身报国,还不甘心落在他的后面呢!‛

洪承畴瞠目结舌,手足无措,督府幕僚们以为他真不认识洪承畴,赶忙悄声告诉夏完淳:‚上座正是洪大人。‛

哪知夏完淳听后故意勃然大怒:‚胡说,洪大人早已为国捐躯,天下谁人不知?当时天子亲自哭祭他,满朝群臣无不痛哭流涕。不要欺我年幼无知,上座这个无耻的叛徒是什么东西!竟敢冒名来玷污洪大人的在天之灵!‛

夏完淳指着洪承畴骂了个痛快淋漓,使得高高在上的‚总督大人‛——洪承畴羞愧难当而又无话可说。

(二)以柔克刚

以柔克刚就像中国功夫中的太极一样,可以“杀人于无形”,看似温柔缠绵,实则绵里藏针,能给对手致命一击。

据说,有一位商人见到诗人海涅(海涅是犹太人),对他说:‚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岛,你知道在岛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

海涅说:‚你说吧,是什么?‛

商人说:‚那个岛上呀,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

海涅笑着答道:‚这个好办,我们俩一块去,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三)小中见大

所谓“小中见大”,是说辩论者要善于从高层次上,以其敏感性和洞幽烛微的观察力,从要说的事理中,选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一点,触类旁通,引申扩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其小而实、短而精、细而宏、博而深,令人回味无穷,收到片言以居要,四两拨千斤的感染启发,小中见大的论辩效果。

论辩中运用“小中见大”要注意选准突破口。从军事的角度来看,“突破口”是集中兵力于敌人最要害、最敏感而又是最易于击破的一点。论辩上的“突破口”也具有类似的属性。它应是关联着全局、最容易着力突破的“一点”,也是最敏感、最准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点”。

在一场辩题为‚对外开放是否带来了走私贩私‛的辩论赛中,一方坚定地认为: ‚走私贩私,是对外开放带来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对此进行了严厉批驳:

‚如果你的说法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我的感冒就是开了窗的缘故。那么为什么开了窗之后,有些人感冒,更多人却身体健康地领略着大好春光呢?这答案只能从自身去找了。同样,改革开放了,其目的就是在于利用当前国际上的有利条件,借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力、物力之水灌溉我国现代化之花。我们一是主权在握,二是开放有度。问题是国内有些不坚定分子,看见金灿灿的洋钱洋货眼花缭乱,犹如蝇之趋腥,营营追逐,这又能怪谁呢?……‛

这就是利用‚小中见大‛,抓住了感冒和开窗这一小事,阐发了走私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颇具说服力。

(四)以虚掩实

我们讲的辩论技巧“以虚掩实”,就是指辩论中的以心掩物、以神掩形、以抽象掩具体、以略述掩详述等,是语言含蕴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有力也更加有效。

唐德宗时,刘玄佐屡建战功成为汴州节度使。玄佐性情豪爽,轻财厚赏,士卒乐为所用。就在他镇守汴州时,有人向他进谗言,说军将翟行恭如何如何。玄佐一听就火了,立即把翟行恭拿下,要杀他。这时,处士郑涉闻讯,马上要求见玄佐。郑涉这个人善于用开玩笑的形式隐藏要说明的问题和事理。他见刘玄左后就说: ‚听说翟行恭已依法受刑,请将他的尸首让我看看,行吗?‛

刘玄左听了非常奇怪,就问:郑涉是他的什么人,为什么要看尸首。郑涉回答说: ‚过去,我曾听人家说,冤死的人面容异常。可是我从来也没有看过,所以想借来看看。‛ 刘玄佐这才醒悟过来,命人把军将翟行恭放了。

一桩冤案,就在郑涉的一席玩笑话中解决了,神!神在哪里?神在以虚掩实上:以‚看其尸首‛之虚,掩‚为其伸冤‛之实。

(五)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辩手总是不自觉地保持一种戒备状态,只有麻痹对方,松懈其意志,放松其警惕,引“蛇”出“洞”,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当“蛇”出洞后,我们就可以手到擒来了。

鬼谷子教授庞涓、孙膑兵法的时候,一天,他坐在山洞里,问两位弟子道:‚你们谁有本事骗我走出洞外?‛庞涓抢先一步,连哄带吓,甚至扬言要放火烧洞,但不管庞涓怎么施法,鬼谷子就是不出来。这时孙膑走上前,承认自己愚笨,说自己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将老师偏出洞外,不过,他接着说:‚如果老师在洞外,我倒有办法骗老师走进洞来。‛鬼谷子当然不信,起身就朝洞外走去,哪知他的脚刚一踏出洞外,孙膑便拍掌叫道:‚老师,我这不是把您请出洞外了吗?‛

(六)请君入瓮

在辩论中,请君入瓮特指诱使对方辩手自掘陷阱、自投罗网。对方中计后,常常有苦难言,无力回天。

来俊臣遵武则天之命去惩办酷吏周兴,便请周兴喝酒,假意向他请教审讯办法。周兴不知是计,醉醺醺地说:‚这有何难,只要把犯人装进坛子里,放在炭火上一烧,便什么都招供了。‛来俊臣依计烧好炭火,放上一口大坛子,然后脸色一变,厉声说:‚周兴,请你老兄入瓮吧!‛

(七)环环相扣 组队辩论,要做到多路进攻、环环相扣,队员之间配合默契,也就是思想高度集中,不仅要能够发现和抓住对方的有关全局的重大疏漏之处,而且要对本对同伴的一些带有暗示性的回答或反问能够立刻领悟,连续跟上,以便集中全力突破对方的防线。

(八)诡辩

诡辩是一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的辩术。然而,在辩论过程中,为了摆脱困境,避免难堪,同样不失为巧辩的一种,用得巧妙,还能生出奇趣。例如,张作霖本是草莽出身,胸无点墨。一次出席名人雅宴,日本浪人蓄意让他出丑,请他即席赏字画。他当即挥毫写下一个‚ 虚‛字,并得意洋洋地落款:‚张作霖手黑‛(亦即亲手写的)旁边的随从悄声对他说:‚你写的‘墨’字少了一个‘土’,‘手墨’成了‘手黑’。‛他一看,愣住了,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于是故意呵斥随从:‚我还不晓得这个‘墨’字下面有个‘土’?这是日本人求我的东西,这叫寸土不让!‛话音刚落,满堂喝彩,从此留下一段佳话。这虽然不是辩论,而是为自己的丑行做辩解,化解丑态,但却实很典型的“以非为是”的诡辩。除了日常生活争论中经常出现类似的诡辩之外,在激烈的辩论中,同样有诡辩。尤其是在辩论赛中,双方的观点一般都是偏执的,因此,在辩论中很难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很多的时候只能靠巧辩取胜,这种巧辩自然包括了诡辩。

五、课后作业,由小组来完成,就下面的情景展开模拟和反驳。(任选一题)

1、某同学洗手之后,没关水龙头,受到管理员的批评,他不仅不转身关水龙头,反而说:“‘流水不腐’嘛,难道连这个问题都不懂吗?”(出自《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2、某小姐和热中的男朋友在商场购物,专挑高档商品,站在旁边的另一朋友过意不过了,对她悄声说:“这样做,你不觉得太过分了吗?”不料她反而大声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当然要用高价才能换来爱情嘛。”

3、课堂上,某同学突然离座朝教室外面走去,老师见状问:“干什么去?”这个同学边走边说:“上厕所!”老师无奈地摇头叹息:“哎,现在的大学生啊!”不料台下冒出一句:“你怎么啦,大学生就不上厕所啊!”

第四篇:辩论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学会辩论

2、掌握辩论的原则和技巧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辩论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辩论

辩论是指持有异议的双方为了各自的目的利用辛辣的语言进行争论和辩解。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争吵、竞选中的电视辩论、专题辩论赛等。

辩论,就是辩明是非,探求真理。《墨子·小取》,对“辩”的作用做了十分精辟的阐述:“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二、辩论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一)道德原则

辩论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摆事实,讲道理。任何歪曲事实、无理蛮缠,直至恶言相向,进行人身攻击,侮辱对方人格的言行都是不道德的。辩论是真理与谬误的交锋,智慧和愚昧的较量,先进同落后的对峙。辩论的目的就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弘扬智慧,启迪愚昧;歌颂先进,鞭挞落后。因此,只有遵坚守“摆事实,讲道理”的基本道德原则,才能达到辩论的目的。

(二)审美原则

1、语言美。辩论就是舌战。因此,犀利的语言是辩论语言美的标志。尽管事实铁证如山,道理千正万确,但如果缺乏语言的力度,再深邃的思想,再深刻的内容,也无法得到完美的表达,无法突出辩论“舌战”的特点。因为只有犀利的语言才具有攻击力,唇枪舌剑是辩论语言的最好注解。

2、形象美。即美好的公众形象。这里主要是指儒雅的风度和高贵的气质,具体表现为:语言表述,音色亮丽,节奏明快;庒谐适当,攻守有度;得理饶人,不骄不躁;失势不馁,屡败屡战。

三、辩论的技巧

(一)避实就虚

论战时,有时需要单刀直入,有时又要巧于迂回,避实就虚,闪开对方所期待的进攻路线和目标,从看似无关的话题入手,使其打消戒备心理,再引入原先准备提出的问题。

降清的明朝叛臣洪承畴,在南京时,曾审问抗击清军的夏完淳,企图诱使夏完淳归降。

洪承畴向夏完淳允诺:“你小小年纪误受叛徒蒙骗,只要归顺大清,我保你前程无量!”

夏完淳对洪承畴的降清致使大明迅速灭亡恨之入骨,有意要讥讽他一番,便假装不认得洪承畴,故意高声回答说:“你才是个叛徒!我是大明忠臣,怎说我反叛?我常听人说起我大明朝‘忠臣’洪承畴先生在关外与敌人血战而亡,名传天下。我虽年幼,说到杀身报国,还不甘心落在他的后面呢!”

洪承畴瞠目结舌,手足无措,督府幕僚们以为他真不认识洪承畴,赶忙悄声告诉夏完淳:“上座正是洪大人。”

哪知夏完淳听后故意勃然大怒:“胡说,洪大人早已为国捐躯,天下谁人不知?当时天子亲自哭祭他,满朝群臣无不痛哭流涕。不要欺我年幼无知,上座这个无耻的叛徒是什么东西!竟敢冒名来玷污洪大人的在天之灵!”

夏完淳指着洪承畴骂了个痛快淋漓,使得高高在上的“总督大人”——洪承畴羞愧难当而又无话可说。

(二)以柔克刚

以柔克刚就像中国功夫中的太极一样,可以“杀人于无形”,看似温柔缠绵,实则绵里藏针,能给对手致命一击。

据说,有一位商人见到诗人海涅(海涅是犹太人),对他说:“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岛,你知道在岛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 海涅说:“你说吧,是什么?” 商人说:“那个岛上呀,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

海涅笑着答道:“这个好办,我们俩一块去,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三)小中见大

所谓“小中见大”,是说辩论者要善于从高层次上,以其敏感性和洞幽烛微的观察力,从要说的事理中,选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一点,触类旁通,引申扩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其小而实、短而精、细而宏、博而深,令人回味无穷,收到片言以居要,四两拨千斤的感染启发,小中见大的论辩效果。

论辩中运用“小中见大”要注意选准突破口。从军事的角度来看,“突破口”是集中兵力于敌人最要害、最敏感而又是最易于击破的一点。论辩上的“突破口”也具有类似的属性。它应是关联着全局、最容易着力突破的“一点”,也是最敏感、最准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点”。

在一场辩题为“对外开放方是否带来了走私贩私”的辩论赛中,一方坚定地认为:

“走私贩私,是对外开放带来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对此进行了严厉批驳:

“如果你的说法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我的感冒就是开了窗的缘故。那么为什么开了窗之后,有些人感冒,更多人却身体健康地领略着大好春光呢?这答案只能从自身去找了。同样,改革开放了,其目的就是在于利用当前国际上的有利条件,借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力、物力之水灌溉我国现代化之花。我们一是主权在握,二是开放有度。问题是国内有些不坚定分子,看见金灿灿的洋钱洋货眼花缭乱,犹如蝇之趋腥,营营追逐,这又能怪谁呢?……”

这就是利用“小中见大”,抓住了感冒和开窗这一小事,阐发了走私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颇具说服力。

(四)以虚掩实

我们讲的辩论技巧“以虚掩实”,就是指辩论中的以心掩物、以神掩形、以抽象掩具体、以略述掩详述等,是语言含蕴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有力也更加有效。

唐德宗时,刘玄佐屡建战功成为汴州节度使。玄佐性情豪爽,轻财厚赏,士卒乐为所用。就在他镇守汴州时,有人向他进谗言,说军将翟行恭如何如何。玄佐一听就火了,立即把翟行恭拿下,要杀他。这时,处士郑涉闻讯,马上要求见玄佐。郑涉这个人善于用开玩笑的形式隐藏要说明的问题和事理。他见刘玄左后就说: “听说翟行恭已依法受刑,请将他的尸首让我看看,行吗?”

刘玄左听了非常奇怪,就问:郑涉是他的什么人,为什么要看尸首。郑涉回答说: “过去,我曾听人家说,冤死的人面容异常。可是我从来也没有看过,所以想借来看看。”

刘玄佐这才醒悟过来,命人把军将翟行恭放了。

一桩冤案,就在郑涉的一席玩笑话中解决了,神!神在哪里?神在以虚掩实上:以“看其尸首”之虚,掩“为其伸冤”之实。

(五)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辩手总是不自觉地保持一种戒备状态,只有麻痹对方,松懈其意志,放松其警惕,引“蛇”出“洞”,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当“蛇”出洞后,我们就可以手到擒来了。

鬼谷子教授庞涓、孙膑兵法的时候,一天,他坐在山洞里,问两位弟子道:“你们谁有本事骗我走出洞外?”庞涓抢先一步,连哄带吓,甚至扬言要放火烧洞,但不管庞涓怎么施法,鬼谷子就是不出来。这时孙膑走上前,承认自己愚笨,说自己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将老师偏出洞外,不过,他接着说:“如果老师在洞外,我倒有办法骗老师走进洞来。”鬼谷子当然不信,起身就朝洞外走去,哪知他的脚刚一踏出洞外,孙膑便拍掌叫道:“老师,我这不是把您请出洞外了吗?”

(六)请君入瓮

在辩论中,请君入瓮特指诱使对方辩手自掘陷阱、自投罗网。对方中计后,常常有苦难言,无力回天。

来俊臣遵武则天之命去惩办酷吏周兴,便请周兴喝酒,假意向他请教审讯办法。周兴不知是计,醉醺醺地说:“这有何难,只要把犯人装进坛子里,放在炭火上一烧,便什么都招供了。”来俊臣依计烧好炭火,放上一口大坛子,然后脸色一变,厉声说:“周兴,请你老兄入瓮吧!”

(七)环环相扣

组队辩论,要做到多路进攻、环环相扣,队员之间配合默契,也就是思想高度集中,不仅要能够发现和抓住对方的有关全局的重大疏漏之处,而且要对本对同伴的一些带有暗示性的回答或反问能够立刻领悟,连续跟上,以便集中全力突破对方的防线。

(八)诡 辩 诡辩是一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的辩术。然而,在辩论过程中,为了摆脱困境,避免难堪,同样不失为巧辩的一种,用得巧妙,还能生出奇趣。例如,张作霖本是草莽出身,胸无点墨。一次出席名人雅宴,日本浪人蓄意让他出丑,请他即席赏字画。他当即挥毫写下一个“ 虚”字,并得意洋洋地落款:“张作霖手黑”(亦即亲手写的)旁边的随从悄声对他说:“你写的‘墨’字少了一个‘土’,‘手墨’成了‘手黑’。”他一看,愣住了,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于是故意呵斥随从:“我还不晓得这个‘墨’字下面有个‘土’?这是日本人求我的东西,这叫寸土不让!”话音刚落,满堂喝彩,从此留下一段佳话。这虽然不是辩论,而是为自己的丑行做辩解,化解丑态,但却实很典型的“以非为是”的诡辩。除了日常生活争论中经常出现类似的诡辩之外,在激烈的辩论中,同样有诡辩。尤其是在辩论赛中,双方的观点一般都是偏执的,因此,在辩论中很难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很多的时候只能靠巧辩取胜,这种巧辩自然包括了诡辩。

请看下面这段关于“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的自由辩论: 朱天飙:艾滋病的病毒是在医院里被发现的,现在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医务工作者正在研究解决艾滋病的方法。

蒋昌健:我们从来没有否认过医学参与,请问,医学参与就一定等于医学问题吗?

朱天飙:请问,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者在研究,这只是简单的医学参与吗? 季翔:在医院里发现的就是医学问题吗?在医院里捡到别人丢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就成了医学问题吗?(掌声、笑声)

朱天飙:对方辩友认为,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者在研究艾滋病,只是在寻找钥匙啊。(掌声)……

蒋昌健:一个老太婆被车撞到了,请问,这是救人的问题呢还是撞人的问题? 陈惠:那不是病啊!(笑声)

季翔:但是她不也要去医院吗?那就是医学问题了吗?不,它是个交通事故!(笑声)

朱天飙:可是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人员在帮助这个老太太吗?艾滋病的研究是需要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呀。

严嘉:一个人得了病是社会问题,千百万人得了艾滋病,难道还不成为社会问题吗? 朱天飙:千百万人还曾得过感冒,千百万人还曾得过心脏病,难道心脏病是社会问题吗?

姜丰:一个人打喷嚏不是社会问题,但如果我们全场的人同时打喷嚏,还不是社会问题吗?(掌声)

这段辩论虽然很精彩,博得了场内听众阵阵掌声和笑声。但仔细琢磨双方的理由并不是很充分,甚至很难成立的。比较而言,正方(朱天飙等)的辩论还略显诚实些,至少提出了两方面的依据,一是“艾滋病是在医院里被发现的”;二是“有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者正在研究解决艾滋病的方法”。反方(蒋昌健等)一条根据都提不出来,却反而得到听众特别的赞赏。因为他们辩得机智,辩得巧妙。在这段辩论中,场内爆发掌声和笑声的是两处,即季翔和姜丰的发言,恰恰都是诡辩。艾滋病毒是在医院里被发现的,这是事实,正方以此来证明艾滋病是医学问题,虽然理由不很充分,但也不能说不是理。可季翔的发言,先把发现病毒这件事隐去,只留下“在医院里被发现”,然后以在医院里捡到钥匙的假设进行归谬,得出的结论是:在医院里被发现的,不是医学问题。这样的反驳,只是一种逻辑构成,并没有反驳事实本身,而这种逻辑构成正是诡辩。姜丰以“全场的人同时打喷嚏”就断定“是社会问题”的说法,同样是诡辩。别说是全场的人,就是有更多的人打喷嚏,也得不出“是社会问题”的结论。明明是诡辩,反而获得赞赏,因为诡辩也包含了机智。

四、辩词的写作

辩词是用于辩论、答辩的文稿,包括法庭答辩状,就职答辩词,论文答辩词,辩论赛的陈词等等。但因为是课堂教学,我们只简要地谈谈辩论赛中的辩词(即赛手的陈词)写作。

赛场辩论,一般是由陈词(辩词)和自由辩论两部分组成。陈词是有准备的,有文稿的;自由辩论是临场发挥,可以做准备,但没有文稿。从这个意义上看,辩论是命题演讲与即席演讲的结合。辩词相当于演讲稿。因此,演讲稿的写作基本上适应辩词写作。但两者又有区别。辩词有立论,又有反驳,即从维护本方的立场观点出发,有根有据地把本方的道理说充分,同时针锋相对反驳对方的立场观点,陈词必须敌我兼顾;演讲虽然有时批评或反驳某些错误的说法或做法,那是为了增强演讲的针对性,主要的还在于把自己的主张、见解说清楚,说充分,也就是说,演讲稿单一多了。其次,辩词虽然是面对听众,面对评委发表,直接的语言交流却是对方,看似是征服对方,实际上是以征服对方的方式征服评委,当然也包括征服听众(但不是主要的)。演讲稿却是直接诉诸听众,演讲的最终目的就是说服听众,感动听众。还有,辩词,虽然都是由辩手分别陈述,每位辩手的陈述可以单独成篇,却又必须组合,构成整体。演讲稿却是供演讲者个人使用,每篇都是完整的独立的。

辩论的胜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写作辩词的功夫深浅。这种功夫,主要是花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动笔之前的功夫,这种功夫主要是研究辩题(包括正反双方的辩题),确立逻辑框架,收集资料(包括历史的、现实的、理论的、事实的、正面的、反面的、经典的、政策法规的,等等),这些是特别要花功夫的,功夫越深,笔下的功力就越足。另一方面执笔成文,精心写作。

辩词该怎样写?先看看复旦大学季翔关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陈词: 谢谢主席,各位好!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吗?我再次提醒对方辩友,你们今天所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不能谈道德。不管这种道德是确保温饱的道德还是保证不了温饱的道德。既然对方还没有从逻辑上理解我方观点,我就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阐述。

第一,道德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有了理性的人,有了人际关系,就有了道德规范。所以,不管人类处在哪一个阶段上,谈道德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礼记·礼运篇》中记载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正是中国远古时代道德状况的生动写照。而《圣经·旧约》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和原罪的传说,不也表明了道德的最早起源吗?有关贫困中人们谈道德的文化学和人类学的证据在大英博物馆里是汗牛充栋的。想必对方也了如指掌吧。

第二,从本质上看,道德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尽管在温饱的情况下可能给谈道德提供一些方便,但这绝不是必要条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人们都在谈道德。达尔文在其环球旅行中发现,南非布希曼人,即使快饿死了,也不会独自吞食发现的一条小鱼,而是要与族人分享。他们有温饱吗?没有。他们谈道德吗?当然谈。正如我们不能超出自己的皮肤一样,人类也不能超出乃至摆脱道德。人类谈道德,在贫困时有贫困的谈法,在温饱时有温饱的路数。谈道德,既可以坐而论道,也可以言传身教,甚至特立独行。千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第三,从功能和目的上看,道德用以协调人际关系,达到至上的人生境界。道德,自古洎今,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能谈道德,都不去谈道德,而是用牙齿和爪子自横行天下的话,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有何来今天我们在这里辩论什么道德问题呢?

最后,奉劝对方辩友,不要对大量事实听而不闻,也不要对人类的历史视而不见。请对方举出实例,哪怕一个:人类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一点道德都不谈呢?谢谢。(掌声)

季翔是作为第二辩手陈词的,既要紧承一辩手的陈词,又要与对方的一辩手、二辩手的陈词针锋相对,同时还要保持二辩手陈词的角度。陈词中对三者都处理得相当恰当。整篇陈词很精彩,很成功。从中,我们应该获得哪些启发?哪些借鉴呢?

首先,文字表述要清晰。如前所述,辩论要征服的对象不是对手(辩论,尤其是辩论赛永远也别想能征服对手),而是征服评委。要达到这个目的,不仅要使评委听清楚,还要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写辩词要特别注意清晰。有经验的辩论者,常常按逻辑层次把自己的立场观点,像季翔一样,表述成“第一”、“第二”、“第三”几点,这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即算是说得清,但不一定听得清,听清了,也不一定能抓住要领。

其次,使用材料(论据)要精当,尤其是使用事实材料要精当。譬如,季翔在讲第二层时,就举出了达尔文所见到的布希曼人的情景。这个材料,总共只用了53个字,包括紧承的反问,也只有60个字,可事情说得很明白。辩论是说理,所用的事例仅仅是作为说理的论据,详情细节不需要展开,更不需要描写,不像演讲稿那样要“情景再现”。另外,陈述辩词受时间限制,叙事太多,势必超时。不仅是叙事文字要精当,引证、说理,都应这样。

还有,辩词,以立论为主,还必须与反驳结合起来。在大多数情况下,辩词开始的话语都是回应对方陈词的。季翔的陈词开始用了一小段话:“吃饭是为了活着,但人活着是为了吃饭吗?……”这是紧扣对方辩手的陈词做出的反问。同时也是为了很自然地引入自己的话题。在行文中,还应该依据本方的观点、本方的逻辑做出引申反驳。尤其结尾,绝大多数的辩词都是以反问结尾,季翔的结尾是这样的:“请对方举出实例,哪怕一个:人类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一点道德都不谈呢?”以这样的反问作结,既满足了辩词的文意,很有力度,同时又发起向对方的诘难与攻击。

课后习题

一、组织一场辩论赛:

正方: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就业的机会太少; 反方: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自身的素质不高。

二、请就下面的情景展开反驳

(一)某同学洗手之后,没关水龙头,受到管理员的批评,他不仅不转身关水龙头,反而说:“‘流水不腐’嘛,难道连这个问题都不懂吗?”

反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某小姐和热恋中的男朋友在商场购物,专挑高档商品,站在旁边的另一个朋友过意不去了,对她悄声说:“这样做,你不觉得太过分吗?”不料她反而大声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当然要用高价才能换来爱情嘛。”

反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上,某同学突然离座朝教室外面走去,老师见状问:“干什么去?”这个同学边走边说:“上厕所!”老师无奈地摇头叹息:“哎,是大——学——生呃!”不料台下冒出一句:“怎么啦,大学生就不上厕所啊!”

反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走上辩论台》教案

《走上辩论台》教案

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并获得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3.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来阐述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发言的良好的交际习惯。重点与难点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并获得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发言的良好的交际习惯;教学准备前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指导与建议1.三项活动,任选一项,分组进行,教师调控,注意分组大体均衡。2.提前布置,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材料准备,实际上就是搜集、提取依据,形成观点。这一过程不可轻视,因为搜集、筛选资料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也是学习方式和习惯养成的过程。3.在学生搜集、筛选资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网络等,还应倡导资源共享,合作学习。4.三项活动尽管都是讨论、辩论,但比较而言还是同中有异,各有侧重。下面分别加以说明:上网,在现代人的业余生活中渐渐占有重要地位,成为闲暇娱乐、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但网上也确有宝藏与垃圾并存的情况,教师在这一方面加强引导很有必要。“上网利弊谈”,是一项侧重于讨论的活动,双方都承认上网有利有弊,但其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根本分歧在“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上。双方的意见都有道理,只是考察的着眼点不同而导致结论不一。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要让双方充分展开讨论,激发双方把自己的观点说透,以利于对上网有个全面而理性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在以后的文化生活中正确对待上网。“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尽管也是一项讨论活动,但和前一项活动有所不教学过程同,这一活动辩论的色彩要浓一些。教师在指导这项活动时,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比如,在人文学科中,答案常常是丰富多彩的,而在自然科学中答案有时只有一个,有时也是多种多样的。要引导学生不能固执己见,仅仅停留在“只有一个”或“不止一个”的坚守上,而要摆出文学艺术中、科学中、生活中的道理,以理服人。这样才能广开思路,活跃思维,甲乙双方都可以从对方论辩中得到启发。当然,编者所设置的这两个议题,是有其观点倾向的,希望通过辩论来突破传统思维的单向定势,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求异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关于克隆的争议”,这是关涉到科技发展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正如文《奇妙的克隆》一文所言,“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关于克隆的争议”的主题活动,实质上是涉及到科学和道德的两难问题。因此,要开展好这一活动,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对这门科学(克隆)和由此涉及的道德问题有所了解、认识,了解什么是克隆技术,克隆与人类生命有何关系,什么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所坚持的是什么,克隆在哪些方面涉及伦理道德,等等。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帮助人类逢凶化吉,同时,也有可能招致人类对自我的遗弃,对人类生命伦理、尊严的践踏,“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这一问题上得到更为突出而深刻的体现。通过讨论,除了达到口语训练、思维训练的目的外,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特别的关注:(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运用科技之剑,让科学技术不仅造福于人类,同时也能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为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2)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带来深广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意味着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会引发一系列价值观包括伦理道德观的重整和转变,因而我们也不能固守传统,僵化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以及伦理观念中,不能以传统观念作为唯一正确的标准来衡量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及价值理念,面对现代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必须有所完善和提升。.关于口语与作文的指导。要注意指导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本次活动对口语交际的指导主要是,在讨论、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等。教材对本次作文的要求是“观点明确,材料充实,条理清楚”,其他未作限定。但是从教材提出的要求来看,以议论性文体为主。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三个问题的讨论中,选取一个议题,在查阅资料、与同学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要注意的是不要淹没在别人的、既有的观点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心得,哪怕这一点心得还比较幼稚。

(二)活动评价1.本次活动每位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能力。因此,首先,要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参与的过程;其次,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等,因为,在本次活动中,能够反映学,因为,在本次活动中,能够反映学的思维特点,有的认识问题追求深刻,有的认识问题倾向全面,有的认识问题热衷新颖独特,有的认识问题讲究辩证……这些不同的个性特点都应予以保护,尤其要对那些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要给予理解和尊重,但要防止学生认识问题过于偏激,思考问题走入极端;再次,要注意评价学生在讨论、辩论过程中表现出的文明修养,这是交际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2.要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三项活动都有讨论、辩论意味,因此,也可以用讨论的形式来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既可以在讨论中进行相互评价,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3.教师的评价宜从三个方面展开:(1)评价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互评和自评进行再评价;(2)对于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突出、积极主动、大胆发言的同学理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但也要特别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而在活动中也能参与的同学,即使他们表现得并不活跃,只要参与了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4.可以把作文讲评与活动评价适当地联系起来。比如,在活动过程中善于搜集材料,勤于思考,积极发言,写起作文来也就容易做到内容充实,观点明确。

(三)参考资料1.网络:光明?黑暗?(魏一帆)光明与黑暗本是一对冤家,但“不是冤家不聚头”。“世界上既没有纯粹的黑暗,也没有纯粹的光明,只有在黑暗中才能发现光明的曙光。”2.网络无罪(刘超)自从1946年美国佛罗里达联邦国立大学成功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年了。在这年里人类利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因计算机的发明而产生的一个比计算机更伟大的产品──不知创造了多少令人难以统计的财富,难怪有人惊呼智能时代的到来。3.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克隆人”的话题近几年一直是科学界的热门研究题,但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争议。教后记

下载辩论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辩论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辩论材料(精选)

    人性的定义;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

    辩论稿及材料

    观点阐述挫折利于成长我方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是基于三个理由。第一,我方认为,逆境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就多知道一条错的路是怎么走的,所以......

    辩论稿

    有害!、、对于小孩子,心里本来就脆弱,自我保护意识也不强,也不会进行自我心理疏导,老师那么严厉,动不动就打孩子,孩子会产生一种畏惧,甚至会给孩子带来阴影。更何况,打或者纯粹的严厉......

    辩论稿

    正方观点: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就其善意的谎言本身的性质决定它并非恶益,而是建立在内心之诚,之善的基础上,而恶意的谎言是为说谎者谋取利......

    辩论

    正方:愚公应该移山...愚公移山发扬了以顽强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必胜信念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这是一种信念...所以我觉得愚公应该继续移山而不是搬家...搬家只是逃避问题......

    辩论

    http://www.xiexiebang.com/programs/view/q6mwP17oMhY/ 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利 林华奇(反方) 我方认为,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利。 【坚持宽松式管理不等于人性化管......

    辩论稿

    评委老师好,对方辩友好: 我是正方1辨,我们正方的观点是:中国足球走向世界关键在于教练。 所谓名师出高徒,没有一个好的教练,怎么能有一只战无不胜的球队呢?一个队的成败贵在教练,教......

    辩论稿

    第 1 页 共 4 页 Good morning, everyone we are the objective part. 早上好,每个人都是我们目标的一部分。 I am debater 1 ( ). 我讨论者1()。I am debater 2 () .我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