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听听,秋的声音(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抖、蟋、蟀”等9个生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感受秋天的美好。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4.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重点】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看图交流,音响激趣。
质疑课题:
1.同学们,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想象交流: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看图交流:
(1)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2)大自然在这个季节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你能模仿那些声音吗?
4.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你听!(播放声响录音带)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象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教师范读全诗)
5.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了许多美妙的声音,写下了一首诗——《板书课题:听听,秋的声音》。齐读课题。秋天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季节,下面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去听一听秋天里的声音。
5.作者简介:毕国瑛,女,山东人。当代诗人。1980年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结业,留校在附小任教师5年。1986年调上海少年报社《童话报》编辑部任编辑。
【设计意图: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课始,用音乐与声响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美好的想象,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带入秋声之中
(2)
(3)
。】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抖抖
蟋蟀
振动
歌韵
掠过
歌吟
辽阔
(重点指导生字“蟀、振”为翘舌音;前鼻音“振、韵、吟”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声音的词语:刷刷
㘗㘗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道别】
反复地嘱咐。
【叮咛】
裂开。本课指谷粒成熟。
【辽阔】
辞行。本课指黄叶离开了大树。
【绽开】
广阔。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出示问题: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和同学交流: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
(3)本诗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秋天?体现了什么?(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板书:具体可感的声音
心领神会的声音)
三、研读课文,交流展示
(一)读读,秋的声音。
1.自由读。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也可以自己查字典)并想想诗歌具体写了哪些声音?
(2)检查读词语,读诗歌。
(3)交流诗歌具体写的声音: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的声音。
2.合作读。
(1)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试着理解(回忆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找近义词、联系生活等方法。)
(5)
(6)
(7—11)
(12)
(13)
(14)
(15)
(2)生自学后分小组交流。
用什么样的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哪些还没理解提出来共同探讨。
(3)班内讨论交流难理解的重难点词语。
3.选择读。
(1)找出你喜欢的声音,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指生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其他同学评议。
(3)把最喜欢的部分,和同桌一起欣赏。(具体可感的声音——落叶、昆虫、大雁、唱歌。)
预设一:
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把“刷刷”的落叶声说成是道别的话音,表现了黄叶依依不舍的心情。)(板书:黄叶
刷刷)
预设二:
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㘗㘗”,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这是描写蟋蟀的声音。写出了蟋蟀在阳台上振动翅膀活动的画面。)(板书:蟋蟀
㘗㘗)
预设三: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叮咛”是大雁的叫声,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告诉大家秋天已经来到。“丰收的歌吟”指的是一阵阵秋风过后,田野呈现出丰收的景象。)(板书:大雁
叮咛
秋风
歌吟)
预设四:
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
(16)
(16)
(17)
(18)
(19)
(20)
(把秋天比作辽阔的音乐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天的大自然中蕴含着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像优美动听的旋律
。)(板书:音乐厅)
(4)把最喜欢的部分,和同桌一起欣赏。(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叶子里、小花上、汗水里、谷粒里。)
预设:
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表现出秋天的声音无处不在、随处可见。)(板书:叶子里
小花上
汗水里
谷粒里——万物里)
4.表演读。
(1)结合秋景图片补充句子: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
。”
蟋蟀振动翅膀,“㘗㘗”,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
。”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
一阵阵秋风斥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它欢快地唱着:“
。”
(2)小组交流,表朗读表演,小组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5.配乐读。
(1)谈话过渡:秋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读出来吧!
(2)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3)指名朗读,学生大胆展示。
(4)全班配乐朗读。
(二)说说,秋的声音。
走进秋,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预设一:
哗啦哗啦,稻海翻起波浪。
预设二:“嘿呦嘿呦”小蚂蚁忙着准备粮食过冬呢!
预设三:“滴答滴答”秋雨在练习弹琴……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品、读中评,在读中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到诗中浓浓的秋情,在读中学会了方法,学会了自主、合作与探究。】
(21)
(22)
(三)写写,秋的声音。
1.小朋友,你也好好地去听一听秋的声音吧!你听到了什么?仿照第1小节写一写。(听听,秋的声音,雨婆婆眨眨眼睛。“滴答”是与夏天道别的乐章。)
2.学生写诗,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小组推荐代表把写的诗利用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4.指名学生代表上台,教师引导学生评议。指导学生把刚写成的小节凑成一首完整的诗。
5.总结: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学生配乐感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应凌驾于教材之上,超越文本,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这样进行练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还进行了语言训练,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他们将会在练笔中写出秋的韵味和风情。】
四、课文主旨。
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美妙的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板书:声音美妙
秋天美好)
六、主题延伸:
小朋友,你觉得秋的声音在哪里?写一写、画一画。
秋天的声音在果实成熟的炸裂中,农民丰收后的欢笑中。
七、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秋天来了》《秋天的味道》。
(一)阅读《秋天来了》《秋天的味道》思考:
文中的秋天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的?
(二)阅读《秋天的味道》思考:
作者认为秋天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八、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九、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秋天来了》《秋天的味道》,完成相关练习。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基础练习”“主题探究”板块的习题。
(23)
(24)
(25)
(26)
(27)
(28—29)
(30—32)
(33—34)
板书设计
听
黄叶
刷刷
听
具体可感的声音
蟋蟀
㘗㘗
音乐厅,大雁
叮咛
秋
秋风
歌吟
声音美妙的叶子里
秋天美好
声
心领神会的声音
小花上
万物中
音
汗水里
谷粒里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导课环节,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有关的图片,从视觉上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再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品味秋天的声音。让视觉与听觉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播放秋天里各种声音,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交流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在配乐读文中,我配上了轻音乐,音乐加深了对美好秋天的感受,学生的朗读自然也就入情入境了。学习了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想象创作,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中张开翅膀尽情驰骋。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掌控的不好的关系,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朗读展示空间。对于学生的仿写作品,如果通过展台充分展示给大家,再配上学生的评价效果会更好些。学生在朗读创作过程中大胆的尝试着体验秋的美,但我也看到了个别学生的茫然,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指导与冷思考的时间,因为毕竟学生的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