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案(合集16篇)

2023-02-01 15:0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长恨歌》教案(合集1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恨歌》教案(合集16篇)》。

篇1:《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

分析长恨歌的主旨

教学重点:

分析长恨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唐玄宗、杨贵妃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要领悟作品的主旨,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二、明确理解作品主旨的方法

分析题目、词语的涵义、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等

三、听录音朗读,解决字音、词语的字面含义(学生听录音,质疑)

四、探讨主旨

(一) 分析的思路

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女之死

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皇之长恨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杨女之长恨

第五部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二)问题探究:

1、长恨歌的“恨”指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的'长恨?

2、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汉皇是荒淫误国的昏君还是深爱杨女的痴心男?杨女是祸国殃民的红颜还是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三)、联系创作背景和作者其他的诗歌。

1、创作背景:

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交代过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有机的整体,而《长恨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这句话明确地表述了《长恨歌》的创作指导思想。

2、白居易其它一些作品对杨贵妃持批判的态度,把她看作祸国之罪人。作为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写道: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在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作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此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古冢狐》中说:……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久溺人心。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又《李夫人》云: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路上念杨妃。纵今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对杨贵妃是这样的态度,如何会去同情、歌颂她?

3、白居易的创作思想: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四)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五、有人不赞同这种说法,认为本诗的主旨是歌颂了李杨真挚和专一的爱情,还有人认为《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你同意那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六、布置作业:试分析《书愤》、《蜀相》两首的主旨。

练习: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回眸 鼙鼓 千乘万骑 花钿 云栈萦纡 马嵬坡 池苑 衾寒 临邛 绰约 玉扃 迤逦 仙袂 飘 凝睇 人寰 钗擘

2、字形

春宵 闲暇 宠爱 渺茫 辗转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汉皇重色思倾国

六宫粉黛无颜色

可怜光彩生门户

雪肤花貌参差是。

4、填空

(1)《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 诗,它的作者是 ,字 号 这首诗歌时他与友人同游仙游寺时有感于 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

(2)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这一部分运用的是 手法。

5、名句默写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二、理解探究

1、试分析“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2、长恨歌中“恨”指什么,造成他们长恨的根源是什么?

篇2:《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熟读成诵《长恨歌》,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思,以品带读,以赏提高诵读能力首先是全面的对诗歌的阅读,理清叙事的线索;其后让学生挑选段落朗读,谈自己读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点拨表现手法,赏析诗歌语言,以提高诵读的表现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历史的辨别能力,激发对经典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预习安排:课前全文阅读,注音生字,了解白居易生平创作,了解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社会面貌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琵琶行》时,介绍的唐宣宗挽白居易的对联吗?

“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诵琵琶篇”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诗人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概述背景:

请学生介绍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状况

1、教师补充介绍李杨之间的关系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珪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号太真,住于太真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远房堂兄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令杨钊计算赌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位居宰相,操纵朝政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杨时年38岁

2、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三、初读:读出诗歌大意,读出诗歌的线索层次

要求:同桌的三个同学互相朗读欣赏一个人读,两人听,分段轮流读交流看法

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悲剧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互相映衬,各具特色

诗篇可分为四个层次:(学生划分段落)

(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诗篇既有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叙事曲折婉转,抒情缠绵悱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刻划心理,是古代杰出的叙事诗篇全诗语言流丽,声调和谐,适于反复吟诵

四、评读:诗歌为什么能带来人们全然不同的感受,那是诗人把历史真实艺术化了,那么我们就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诗歌中对李杨爱情的表现,以及对他荒淫误国的批判吧

讨论: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2、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3、哪些句子表达了君王对玉环的深深思念?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4、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白居易用他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给了我们最大的美的享受

五、课文分析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译文: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的容貌,想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在位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找到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译文:杨家有位刚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的容颜与生俱来的美丽是难以埋没的,她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呈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黯然失色春寒时节,皇上恩赐她到华清池洗浴,温暖的泉水冲洗着她洁白细腻的肌肤侍女扶她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次承恩就在这时花一般的容貌、云一样的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动美好的春宵啊,可惜太短了!太阳已经高高升起,皇上才睁开眼,从此再也不早早去上朝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美人三千人,皇上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自己身上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春天她去玉楼赴宴,喝得醉眼微醺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羡慕啊,一家的门户都绽放出光彩于是,天下的父母都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紧接着上一层,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译文: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

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译文: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带着大队的车马逃往西南天子的旌旗飘飘摇摇,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来里六军不肯前进,怎么办?美丽的杨贵妃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皇上掩着脸,无法相救,回头看看,眼泪和血一起流下来

这一节,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译文: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峨眉道上没有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蜀江水这么碧绿,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思念着心爱的人,情思难断绝在离宫里看见月光是伤心的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的声息

这一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译文: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马嵬坡下的泥土中已经空无痕迹,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方已经无法寻觅君臣面面相对,眼泪洒满衣襟,向东望望,信马由缰回京城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宫的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泪?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这秋雨敲打梧桐落叶的时辰(都浸染着相思)!太极宫和兴庆宫的草长得很深了也无人拔,树叶落满了台阶也无人扫当年的梨园弟子,如今已生出白发女官和宫女们也都已衰老晚上萤虫飞过宫殿,皇上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也难以入睡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多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境

这一节仍是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经年,可谓长矣唐玄宗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触万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京城有位修炼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招来亡魂他感动于皇上辗转怀念的深情,于是派遣方士殷勤地去寻觅杨贵妃方士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一样飞行,天上地下都找了个遍上了九天,又下了黄泉,可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仙山楼阁精致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曼妙的仙子出没其间其中有一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双成她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臣,不由得从九华帐的梦中惊醒推开枕头、穿好衣服、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只见她刚刚睡醒,头上云髻半偏,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眼泪纵横,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她含情凝目,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俯瞰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只有用旧物表达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回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俩各分一半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要紧的话,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说的悄悄话:在天上我们但愿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做连理枝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恨啊,亘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逝的那一朝

这一段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六、课文难点讨论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伤诗之一,因它描写了唐玄宗与爱妃杨玉环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吟咏不绝,并凭据它所提供的情节改编为说唱、杂剧、传奇、电影、电视等等然而这首长歌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却众说纷纭自50年代中期以后,讨论不断,即在今日,仍有人在苦苦地较索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1)讽谕说

认为:作者白居易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持此说的理由是:

① 李、杨是统治者阶级中的最高层人物,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

② 长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明确标出讽刺的对象和内容,点出此诗创作的主旨

③从白居易一贯的政治观点看,他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荒淫误国是谴责的白居易在写《长恨歌》的前几个月,在准备应制举考试拟的刺问中曾明确指出:“群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于乱”怀有这样的政治观点,对以荒淫误国导致祸乱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杨玉环不可能抱同情态度

④再从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背景来看,白居易作此诗之目的是劝谏宪宗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辙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他骄奢淫佚,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2)爱情说

该说认为,长诗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其理由主要, 有以下几点:

①从长诗的结构来看,贯穿全诗内容的是李杨的爱情诗的前半部是对杨妃生前与明皇相爱的描写,后半部是表现杨妃死后李杨对爱情的坚贞和追求从诗歌整体内容上考察,表现的是爱情的欢乐、**中的死别、沉痛的悲伤和怀念以及对婚烟重现的憧憬全诗用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笔墨、最深的情感,写他们的结合、分离与怀念

②长诗为了突出李杨爱情,使读者感受到爱情的美质,有意识地剔除了那些历史现实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选择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李杨真诚和专一的爱情情节,如杨妃曾为寿王妃,为玄宗看中,先转为女道士,后再入宫,诗歌却把她描绘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生丽质的少女;杨妃曾与安禄山有暖昧关系,因忌妒两次被遣出宫,玄宗在专宠杨妃的同时又私召梅妃诗歌对这些材料也都弃而不用

③诗的前半部分的有些内容,虽然含有讽刺或谴责的意思,但这仅是为了交待李杨爱情悲剧发生时的的情形,以显示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所以,这种讽刺或谴责的含意,表现得不显着,客观效果很微弱,它们并没有掩盖全诗的主要倾向,即对李杨遭遇的同情和对他们爱情的歌颂

④白居易对历史人物唐玄宗与杨贵妃是赞美、同情大于批评

3)双重主题说

所谓“双重主题”说,意为《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此说的理由是:

①《长恨歌》的内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不顾国家大事,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贵妃惨死,玄宗思念,杨妃成仙诗歌对李杨爱情及其悲剧赋予了很大的同情,同时对酿成悲剧的原因作了严肃的批判诗歌将同情与批判集中在玄宗一人身上

②对李杨爱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爱情特点所决定的其特点有两个,既政治性与残酷性客观上,杨妃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的动机,玄宗过爱杨妃,也不是把妇女当作玩物然则,李杨溺于情爱之中,必然会荒废政事,并且由于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必然会给予姻亲杨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质利益,从而产生了一个干预朝政的具有特权的杨氏集团,加速了政治的危机白居易既歌颂他们爱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他们的爱情所带来的误国害民的后果

白居易到底想通过《长恨歌》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学界仍在苦苦地探索着当然,这个问题不必得出答案,也没有唯一的答案这种探索的过程正是《长恨歌》得以长存的生命力

七、小结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读者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篇3:《长恨歌》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长恨歌》的主题。

2、学会树立正确的感情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多主题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讨论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这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恨歌》,看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

二、自主学习(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展示,教师纠错补漏)

1、字音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lí)宫霓(ní)裳(cháng)临邛(qióng)

鼙(pí)鼓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

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

2、知人论世: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好处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齐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著有《白氏长庆集》。

3、背景简介: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T��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感情杯具:他们的感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4、题为“长恨歌”,“恨”为何意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恨”为沉重的遗憾。唐玄宗、杨贵妃、白居易、读者都有恨。李杨二人真心相爱,却不能长相厮守,落得人仙两茫茫。诗人、读者为李、杨的感情杯具而遗憾,对感情杯具引发的政治杯具而遗憾。

三、引领探究

(首先让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总结)

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透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请同学们讨论白居易是怎样给我们讲李、杨之间的故事的

明确:

第一部分,江山美人之间的取舍。本段能够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

【思考】这段文字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表此刻哪里说明了什么

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就应从那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杯具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之后,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最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述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杯具故事的基础。诗人透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杯具的根源。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叙述李、杨会合过程。叙述简明,舍去一切枝蔓,为下文大肆铺写长恨留足余地。首两句暗寓讽刺,为君者多年专求美色,荒废国事之意已昭然其中。重色写出了皇帝的个性,倾国则是重色的标准。为杨玉环出场带给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接下来的十六句为第二层: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养在深闺,对历史真相的回避也隐含了作者的倾向。六宫失色,是衬托,是在说杨玉环贴合倾国的标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句,明言玄宗迷恋美色;“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两句,突出贵妃得宠专房。但也写出皇帝对贵妃的在意和专一。为后文写二人之诀别、长恨作铺垫。

末八句为第三层:写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后两句写因一贵妃而竟使天下父母易志,语句夸张而语意怨怼。本部分能够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一方面写出李杨爱之深,同时也点出皇帝“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过失。

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

【思考】生离死别和缓歌慢舞之间是什么关系

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个性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感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感情才成为一场杯具。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变生不测,战乱骤起。前四句上承第一部分的有关描述,进一步蓄足文势;后两句启下,折转简捷干练,描述也颇有气势。“动地来”“惊破”等等简短描述,写出了变乱给国家带来的危机,也写出了对感情美梦的突然打击。以下生离死别的悲哀和无奈也就自然而然了。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马嵬驿兵变,贵妃丧生。从这一层开始,作者对李、杨的态度由批评转为同情,感情也由怨怼转为哀悯。

再下来八句为第三层: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怀念贵妃,不胜哀伤。

第三部分:此段写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

【思考】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描述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遗憾)。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

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情绪:“度日如年”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这一部分也可分成四层:

第一层前四句:写安史之乱平定,李于回长安途中路经马嵬驿,凭吊贵妃遗踪。

接下来的六句为第二层:写李初回长安时睹物思人,恍若隔世。

再接下来十二句为第三层:写李对杨的无穷思念。“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概括了一年四季、各种场景,以显示李对杨的思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环境凌乱、时间流逝、长夜漫漫、晚景凄凉说明唐明皇时时处处对杨贵妃的苦苦怀恋。末二句为第四层。“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既结束上文,以想入非非证明思念之深;又开启下文,以想入非非生发出道士招魂。

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

【思考】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诗人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之后,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这一部分也可分为四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道士被李感动,去寻找杨的亡魂,以其想入非非见其思念之深,紧密呼应第三部分之末两句。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道士寻觅杨的曲折经过。一开始上天入地均未有得,“忽闻海上有仙山”一句生面别开,使情节绝处逢生,波折再起。

再下面十二句为第三层:写道士历经波折,最后找到贵妃。“云髻半偏新睡觉”以下所写杨之步态容貌,是道士眼中见到的景况。

最后二十四句为第四层:写杨托物寄词,以证明她对李之感激、思念和忠贞不渝。末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点题,结束全诗。

人间到天上的爱,将爱写到极致。如此,才能够突显“长恨”。

2、《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众说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透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最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感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述了两人的感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感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感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必须的典型好处。作者透过这一感情杯具,歌颂了人们对感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感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感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应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应对两人的感情杯具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感情杯具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对这三种说法,你认可哪一种为什么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后面的助读资料《风流天子——唐玄宗其人》来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五、总结升华

“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诗人注入了太多的情感,而且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仅凝聚着诗人的感情,也积淀着历代读者的完美理想。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人们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人们说不尽《长恨歌》的真正原因!

六、【教后反思】

一、反复诵读,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理解。

当代诗人于坚曾说:“一首诗是一个语言的场。”诗歌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感情、意境、内涵的理解。

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重学生的学习评价。

透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并懂得与他人交流,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潜力。

四、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让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充分地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用心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会赏识他人,学会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

篇4:《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

一、教学要求《长恨歌》教案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2.了解《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

3.分析李、杨感情杯具的深刻历史教训。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透过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感受。

2.资料提示

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感情杯具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互相映衬,各具特色。

诗篇可分为四个层次:(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悲哀断肠;(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诗篇既有对李、杨真挚感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叙事曲折婉转,抒情缠绵悱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刻划心理,是古代杰出的叙事诗篇。全诗语言流丽,声调和谐,适于反复吟诵。

三、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个性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以前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之后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超多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个性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2.重点作品《琵琶行》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秋,时白居易45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理解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那里,诗人把一个娼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五、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T��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交代过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仅在于对史事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2.课文分析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译文: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的容貌,想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在位多少年来一向没有找到。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就应从那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杯具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译文:杨家有位刚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的容颜。与生俱来的美丽是难以埋没的,她最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呈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黯然失色。春寒时节,皇上恩赐她到华清池洗浴,温暖的泉水冲洗着她洁白细腻的肌肤。侍女扶她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次承恩就在这时。花一般的容貌、云一样的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动。完美的春宵啊,可惜太短了!太阳已经高高升起,皇上才睁开眼,从此再也不早早去上朝。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美人三千人,皇上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自己身上。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春天她去玉楼赴宴,喝得醉眼微醺。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羡慕啊,一家的门户都绽放出光彩。于是,天下的父母都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紧之后上一层,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最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述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译文: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谁明白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

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杯具故事的基础。诗人透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杯具的根源。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译文: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带着大队的车马逃往西南。天子的旌旗飘飘摇摇,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来里。六军不肯前进,怎样办?美丽的杨贵妃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皇上掩着脸,无法相救,回头看看,眼泪和血一齐流下来。

这一节,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个性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感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感情才成为一场杯具。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行宫见月悲哀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译文: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峨眉道上没有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蜀江水这么碧绿,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思念着心爱的人,情思难断绝。在离宫里看见月光是悲哀的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的声息。

这一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译文: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那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马嵬坡下的泥土中已经空无痕迹,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方已经无法寻觅。君臣面面相对,眼泪洒满衣襟,向东望望,信马由缰回京城。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宫的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泪?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这秋雨敲打梧桐落叶的时辰(都浸染着相思)!太极宫和兴庆宫的草长得很深了也无人拔,树叶落满了台阶也无人扫。当年的梨园弟子,如今已生出白发。女官和宫女们也都已衰老。晚上萤虫飞过宫殿,皇上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也难以入睡。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多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境。

这一节仍是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经年,可谓长矣。唐玄宗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触万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京城有位修炼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招来亡魂。他感动于皇上辗转怀念的深情,于是派遣方士殷勤地去寻觅杨贵妃。方士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一样飞行,天上地下都找了个遍。上了九天,又下了黄泉,但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仙山楼阁精致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曼妙的仙子出没其间。其中有一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双成。她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臣,不由得从九华帐的梦中惊醒。推开枕头、穿好衣服、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只见她刚刚睡醒,头上云髻半偏,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眼泪纵横,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她含情凝目,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俯瞰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只有用旧物表达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回。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俩各分一半。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要紧的话,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明白。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里

没人我们两个说的悄悄话:在天上我们但愿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做连理枝。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恨啊,亘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逝的那一朝。

这一段写道士帮忙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之后,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杯具,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感情杯具。杯具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杯具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那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悲哀的回忆;

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期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能够。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杯具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齐,构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透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应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悲哀,大自然的美就应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悲哀、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悲哀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

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到达了高潮。诗人正是透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3.课文难点讨论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伤诗之一,因它描述了唐玄宗与爱妃杨玉环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吟咏不绝,并凭据它所带给的情节改编为说唱、杂剧、传奇、电影、电视等等。然而这首长歌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却众说纷纭。自50年代中期以后,讨论不断,即在今日,仍有人在苦苦地较索。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1)讽谕说

认为:作者白居易透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感情杯具的描述,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持此说的理由是:

①李、杨是统治者阶级中的最高层人物,不可能有真正的感情。他们引用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论述:“现代好处上的感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官方社会以外才有。”“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它一切而成为婚烟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白枫在《〈长恨歌〉的思想性》一文中明确地说:李隆基是人主、至尊,杨玉环是臣妾,是受皇帝支配的女人,两者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李对杨是“重色”,不是“重情”;杨对李是“趋势”,也谈不上感情。白文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杨玉环入宫五年以内,被李隆基赶出宫闱两次,就在杨玉环最受恩宠的时期,李隆基又“推恩分爱”于杨妃姐妹虢国夫人等。杨玉环在马嵬坡惨死,李隆基不能救也不曾救,以“祸水”之罪赐杨妃自缢。

②长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明确标出讽刺的对象和资料,点出此诗创作的主旨。

③从白居易一贯的政治观点看,他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荒淫误国是谴责的。白居易在写《长恨歌》的前几个月,在准备应制举考试拟的刺问中曾明确指出:“群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于乱。”怀有这样的政治观点,对以荒淫误国导致祸乱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杨玉环不可能抱同情态度。

④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有机的整体,而《长恨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这句话明确地表述了《长恨歌》的创作指导思想。

⑤白居易其它一些作品对杨贵妃持批判的态度,把她看作祸国之罪人。作为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写道: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在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作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此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古冢狐》中说:

……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久溺人心。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又《李夫人》云:

悲哀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路上念杨妃。纵今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对杨贵妃是这样的态度,如何会去同情、歌颂她?

⑥再从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背景来看,白居易作此诗之目的是劝谏宪宗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辙。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期望,但他骄奢淫佚,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对讽谕说的论证,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①我们就应承认,封建统治者夫妇之间也会产生感情,完全抹杀是无视客观存在。唐玄宗在粉黛三千中独爱杨妃一人,杨妃死后又那么追念,就应说是一种感情的体现。②《长恨歌传》末尾的评论是陈鸿的推测之语,不能代表白居易的本间。事实上《传》与《歌》在形象与主题表现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③《李夫人》虽然指出玄宗对杨妃之死引为长恨,但诗的末尾说:“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不是严厉谴责玄宗沉湎于女色,而是肯定这种感情的合理性。只是用“不如不遇”来表示惋惜。④白居易写这首诗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还没有成为他的写诗方法,直至凶和三年,他才有意识地以诗为谏,我们不能将他之后的创作方法套用到他以前的作品上,以此来说明他创作《长恨歌》的目的是诗谏。⑤历史能够帮忙人们了解诗歌所写之事,诗也能够帮忙我们去了解历史,但诗与历史之间毕竟有距离,我们能够将历史上的李杨比照艺术上的李杨,但却不能说艺术上的李杨即是历史上李杨,从而得出讽谕的结论。⑥白居易把《长恨歌》归于感伤诗。他指出:“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与元九书》)可见,他本人并没有将《长恨歌》划入到“讽谕诗

”中。

(2)感情说

该说认为,长诗透过对李杨杯具的描述,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感情。其理由主要有六点:

①从长诗的结构来看,贯穿全诗资料的是李杨的感情。诗的前半部是对杨妃生前与明皇相爱的描述,后半部是表现杨妃死后李杨对感情的坚贞和追求。从诗歌整体资料上考察,表现的是感情的欢乐、**中的死别、沉痛的悲伤和怀念以及对婚烟重现的憧憬。全诗用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笔墨、最深的情感,写他们的结合、分离与怀念。

②长诗为了突出李杨感情,使读者感受到感情的美质,有意识地剔除了那些历史现实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选取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李杨真诚和专一的感情情节,如杨妃曾为寿王妃,为玄宗看中,先转为女道士,后再入宫,诗歌却把她描绘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生丽质的少女;杨妃曾与安禄山有暖昧关系,因忌妒两次被遣出宫,玄宗在专宠杨妃的同时又私召梅妃。诗歌对这些材料也都弃而不用。

③诗的前半部分的有些资料,虽然内含讽刺或谴责的意思,但这仅是为了交待李杨感情杯具发生时的的情形,以显示杯具结局的必然性。所以,这种讽刺或谴责的含意,表现得不显着,客观效果很微弱,它们并没有掩盖全诗的主要倾向,即对李杨遭遇的同情和对他们感情的歌颂。

④白居易对历史人物唐玄宗与杨贵妃是赞美、同情大于批评。他在元和二年四月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对策时曾说:“太宗以神武之姿,拨天下之乱。玄宗以圣文之德,致天下之肥。当二宗之时,利无不兴,弊无不革,远无不服,近无不和。”显然,对玄宗是歌倾的、肯定的。当然,他对玄宗后期的政治也有批评,但不是主要的。白居易的许多诗歌如《上阳白发人》等表现了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他不可能对杨妃这样的女人持一种厌恶的态度。

⑤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时代,民间喜于谈论玄宗杨贵妃的故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元稹《灯影》)而民间对于李杨的感情杯具是同情的。白居易写作《长恨歌》的地点在周至,而马嵬就在附近,当地肯定流传着有关李杨的感情传说,那么,白居易也必须受到民间传说倾向的影响。

⑥由《唐书》中的《玄宗本纪》、《杨妃传》,唐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补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等史书、笔记来看,李杨的感情是有基础的。杨玉杨不仅仅“姿质丰艳”而且“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素晓音律”,可见有着共同的爱好。

不同意“感情”说者,对于上述论证提出了批评,他们说,把李杨的恋爱及其感情同它的社会联系和影响割裂开来,把安史之乱的职责和李杨感情生活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是不贴合事实的作法。美化帝妃之间的感情生活,实际上是一种用超阶级的人性论的观点来分析这一现象,把最高统治者的感情与人民大众的感情等同了起来。

(3)双重主题说

所谓“双重主题”说,意为《长恨歌》对李杨感情杯具的描述,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此说的理由是:

①《长恨歌》的资料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不顾国家大事,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贵妃惨死,玄宗思念,杨妃成仙。诗歌对李杨感情及其杯具赋予了很大的同情,同时对酿成杯具的原因作了严肃的批判。诗歌将同情与批判集中在玄宗一人身上。

②对李杨感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感情特点所决定的。其特点有两个,既政治性与残酷性。客观上,杨妃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的动机,玄宗过爱杨妃,也不是把妇女当作玩物。然则,李杨溺于情爱之中,必然会荒废政事,并且由于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必然会给予姻亲杨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质利益,从而产生了一个干预朝政的具有特权的杨氏集团,加速了政治的危机。白居易既歌颂他们感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他们的感情所带来的误国害民的后果。

白居易到底想透过《长恨歌》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学界仍在苦苦地探索着。当然,这个问题不必得出答案,也没有唯一的答案。这种探索的过程正是《长恨歌》得以长存的生命力。

七、练习

1.选取题

(1)下列称呼不是指称白居易的是(B)。

A.香山居士B.醉吟先生C.白乐天D.白微之

(2)李、杨感情杯具的时代背景是(B)。

A.贞观之治B.安史之乱C.宦官当权D.玄武门之变

(3)以下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家的是(A)。

A.韩愈B.元稹C.张籍D.白居易

(4)《长恨歌》的诗歌体裁属(C)。

A.七言律诗B.七言近体C.七言歌行D.七言绝句

2.填空题

(1)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的诗人是(元稹)。

(2)略

(3)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4)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5)行宫见月悲哀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6)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7)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8)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简答题

(1)《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答:恨,就是遗憾,遗恨。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相见,爱而不能复聚的状况以后,于是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情深意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这样的不幸,正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杯具,这对于这对情侣来说,以至对于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莫置。

(2)《长恨歌》在叙事中插入多处景物描述,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试作具体分析。

答:举例: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应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悲哀,大自然的美就应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4.翻译题

(1)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答: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带着大队的车马逃往西南。天子的旌旗飘飘摇摇,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来里。六军不肯前进,怎样办?美丽的杨贵妃死在皇上马蹄前。

(2)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答:晚上萤虫飞过宫殿,皇上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也难以入睡。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多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境。

八、研习与思考

1.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杯具持何种态度?这首诗深深打动你的是哪几句?

答:参见课本[评析]第二段,诗人以宣扬至情至性与美感为主旨,其它理解诸如“丽色误国”等均是次要的,更多后人渲染的成分。这首诗打动人,能够千古流传的原因也在此。

2.试结合诗中第三段对景物的描述,分析它们是怎样和表达情感结合起来的。

答:文中极力铺写美景与萧条相映衬,透过两者穿插起来构成强烈的反差,以烘托极度的悲伤。如“春风桃季”与“秋风梧桐”。另外,透过当下的孤零的回忆昔日的欢愉,同样构成强烈的反差,如“池苑依旧”、“落叶不扫”。第三,透过孤景的直接抒发与联想,如“萤飞”、“孤灯”。突出一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3.课外阅读清人洪升的《长生殿》,比较该剧本与白居易诗歌中所表现的主题有什么不同。

答:(1)由单线描摹到宏大的历史剧;(2)由重景物描述到以人物演唱为主;(3)更加大了对李、杨感情的同情与抒写;(4)后半出有长段的唐明皇个人内心独白。(可观赏昆曲《长生殿·惊变》、《迎像·哭像》两折。)

篇5:《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潜力: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熟读成诵《长恨歌》,把握长恨歌的思想资料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思,以品带读,以赏提高诵读潜力首先是全面的对诗歌的阅读,理清叙事的线索;其后让学生挑选段落朗读,谈自己读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点拨表现手法,赏析诗歌语言,以提高诵读的表现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对李杨感情的同情,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历史的辨别潜力,激发对经典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资料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资料及主题,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预习安排:课前全文阅读,注音生字,了解白居易生平创作,了解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社会面貌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琵琶行》时,介绍的唐宣宗挽白居易的对联吗

“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诵琵琶篇”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感情杯具,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诗人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N《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概述背景:

请学生介绍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状况

1、教师补充介绍李杨之间的关系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号太真,住于太真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远房堂兄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令杨钊计算赌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位居宰相,操纵朝政杨�官鸿胪卿,杨�F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杨时年38岁

2、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三、初读:读出诗歌大意,读出诗歌的线索层次

要求:同桌的三个同学互相朗读欣赏一个人读,两人听,分段轮流读交流看法

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感情杯具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互相映衬,各具特色

诗篇可分为四个层次:(学生划分段落)

(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悲哀断肠;

(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诗篇既有对李、杨真挚感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叙事曲折婉转,抒情缠绵悱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刻划心理,是古代杰出的叙事诗篇全诗语言流丽,声调和谐,适于反复吟诵

四、评读:诗歌为什么能带来人们全然不同的感受,那是诗人把历史真实艺术化了,那么我们就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诗歌中对李杨感情的表现,以及对他荒淫误国的批判吧

讨论: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明白的,只明白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到达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2、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3、哪些句子表达了君王对玉环的深深思念

“行宫见月悲哀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4、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u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杯具,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感情杯具杯具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杯具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白居易用他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给了我们最大的美的享受

五、课文分析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译文: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的容貌,想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在位多少年来一向没有找到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就应从那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杯具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译文:杨家有位刚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的容颜与生俱来的美丽是难以埋没的,她最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呈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黯然失色春寒时节,皇上恩赐她到华清池洗浴,温暖的泉水冲洗着她洁白细腻的肌肤侍女扶她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次承恩就在这时花一般的容貌、云一样的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动完美的春宵啊,可惜太短了!太阳已经高高升起,皇上才睁开眼,从此再也不早早去上朝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美人三千人,皇上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自己身上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春天她去玉楼赴宴,喝得醉眼微醺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羡慕啊,一家的门户都绽放出光彩于是,天下的父母都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紧之后上一层,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最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述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译文: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谁明白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

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杯具故事的基础诗人透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杯具的根源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译文: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带着大队的车马逃往西南天子的旌旗飘飘摇摇,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来里六军不肯前进,怎样办美丽的杨贵妃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皇上掩着脸,无法相救,回头看看,眼泪和血一齐流下来

这一节,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个性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感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感情才成为一场杯具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行宫见月悲哀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译文: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峨眉道上没有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蜀江水这么碧绿,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思念着心爱的人,情思难断绝在离宫里看见月光是悲哀的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的声息

这一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译文: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那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马嵬坡下的泥土中已经空无痕迹,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方已经无法寻觅君臣面面相对,眼泪洒满衣襟,向东望望,信马由缰回京城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宫的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泪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这秋雨敲打梧桐落叶的时辰(都浸染着相思)!太极宫和兴庆宫的草长得很深了也无人拔,树叶落满了台阶也无人扫当年的梨园弟子,如今已生出白发女官和宫女们也都已衰老晚上萤虫飞过宫殿,皇上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也难以入睡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多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境

这一节仍是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经年,可谓长矣唐玄宗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触万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京城有位修炼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招来亡魂他感动于皇上辗转怀念的深情,于是派遣方士殷勤地去寻觅杨贵妃方士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一样飞行,天上地下都找了个遍上了九天,又下了黄泉,但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仙山楼阁精致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曼妙的仙子出没其间其中有一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双成她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臣,不由得从九华帐的梦中惊醒推开枕头、穿好衣服、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只见她刚刚睡醒,头上云髻半偏,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眼泪纵横,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她含情凝目,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俯瞰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只有用旧物表达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回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俩各分一半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要紧的话,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明白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说的悄悄话:在天上我们但愿

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做连理枝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恨啊,亘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逝的那一朝

这一段写道士帮忙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之后,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六、课文难点讨论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伤诗之一,因它描述了唐玄宗与爱妃杨玉环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吟咏不绝,并凭据它所带给的情节改编为说唱、杂剧、传奇、电影、电视等等然而这首长歌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却众说纷纭自50年代中期以后,讨论不断,即在今日,仍有人在苦苦地较索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1)讽谕说

认为:作者白居易透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感情杯具的描述,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持此说的理由是:

①李、杨是统治者阶级中的最高层人物,不可能有真正的感情

②长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明确标出讽刺的对象和资料,点出此诗创作的主旨

③从白居易一贯的政治观点看,他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荒淫误国是谴责的白居易在写《长恨歌》的前几个月,在准备应制举考试拟的刺问中曾明确指出:“群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于乱”怀有这样的政治观点,对以荒淫误国导致祸乱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杨玉环不可能抱同情态度

④再从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背景来看,白居易作此诗之目的是劝谏宪宗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辙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期望,但他骄奢淫佚,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2)感情说

该说认为,长诗透过对李杨杯具的描述,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感情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从长诗的结构来看,贯穿全诗资料的是李杨的感情诗的前半部是对杨妃生前与明皇相爱的描述,后半部是表现杨妃死后李杨对感情的坚贞和追求从诗歌整体资料上考察,表现的是感情的欢乐、**中的死别、沉痛的悲伤和怀念以及对婚烟重现的憧憬全诗用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笔墨、最深的情感,写他们的结合、分离与怀念

②长诗为了突出李杨感情,使读者感受到感情的美质,有意识地剔除了那些历史现实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选取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李杨真诚和专一的感情情节,如杨妃曾为寿王妃,为玄宗看中,先转为女道士,后再入宫,诗歌却把她描绘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生丽质的少女;杨妃曾与安禄山有暖昧关系,因忌妒两次被遣出宫,玄宗在专宠杨妃的同时又私召梅妃诗歌对这些材料也都弃而不用

③诗的前半部分的有些资料,虽然内含讽刺或谴责的意思,但这仅是为了交待李杨感情杯具发生时的的情形,以显示杯具结局的必然性所以,这种讽刺或谴责的含意,表现得不显着,客观效果很微弱,它们并没有掩盖全诗的主要倾向,即对李杨遭遇的同情和对他们感情的歌颂

④白居易对历史人物唐玄宗与杨贵妃是赞美、同情大于批评

3)双重主题说

所谓“双重主题”说,意为《长恨歌》对李杨感情杯具的描述,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此说的理由是:

①《长恨歌》的资料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不顾国家大事,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贵妃惨死,玄宗思念,杨妃成仙诗歌对李杨感情及其杯具赋予了很大的同情,同时对酿成杯具的原因作了严肃的批判诗歌将同情与批判集中在玄宗一人身上

②对李杨感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感情特点所决定的其特点有两个,既政治性与残酷性客观上,杨妃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的动机,玄宗过爱杨妃,也不是把妇女当作玩物然则,李杨溺于情爱之中,必然会荒废政事,并且由于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必然会给予姻亲杨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质利益,从而产生了一个干预朝政的具有特权的杨氏集团,加速了政治的危机白居易既歌颂他们感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他们的感情所带来的误国害民的后果

白居易到底想透过《长恨歌》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学界仍在苦苦地探索着当然,这个问题不必得出答案,也没有唯一的答案这种探索的过程正是《长恨歌》得以长存的生命力

七、小结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杯具,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感情杯具杯具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杯具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那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悲哀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期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能够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杯具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齐,构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透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应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悲哀,大自然的美就应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读者带进悲哀、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悲哀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

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到达了高潮诗人正是透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一篇《长恨》有风情!”白乐天如是说!

篇6:《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

分析长恨歌的主旨

教学重点:

分析长恨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唐玄宗、杨贵妃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要领悟作品的主旨,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二、明确理解作品主旨的方法

分析题目、词语的涵义、抓关键词语、理清文章思路、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等

二、听录音朗读,解决字音、词语的字面含义(学生听录音,质疑)

三、探讨文章主旨

(一)分析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

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皇之长恨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杨女之长恨

第五部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二)问题探究:

1、长恨歌的“恨”指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的长恨?

2、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汉皇是荒淫误国的昏君还是深爱杨女的痴心男?杨女是祸国殃民的红颜还是忠贞感情的痴心女?

(三)、联系创作背景和作者其他的诗歌。

1、创作背景:

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交代过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有机的整体,而《长恨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这句话明确地表述了《长恨歌》的创作指导思想。

2、白居易其它一些作品对杨贵妃持批判的态度,把她看作祸国之罪人。作为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写道: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在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作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此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古冢狐》中说:

……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久溺人心。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又《李夫人》云:

悲哀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路上念杨妃。纵今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对杨贵妃是这样的态度,如何会去同情、歌颂她?

3、白居易的创作思想: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四)主旨归纳:

作者透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感情杯具的描述,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四、有人不赞同这种说法,认为本诗的主旨是歌颂了李杨真挚和专一的感情,还有人认为《长恨歌》对李杨感情杯具的描述,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你同意那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五、布置作业:试分析《书愤》、《蜀相》两首的主旨。

练习: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回眸鼙鼓千乘万骑花钿云栈萦纡马嵬坡池苑衾寒临邛绰约玉扃迤逦仙袂飘凝睇人寰钗擘

2字形

春宵闲暇宠爱渺茫辗转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汉皇重色思倾国

六宫粉黛无颜色

可怜光彩生门户

雪肤花貌参差是。

4、填空

(1)《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诗,它的作者是,字号这首诗歌时他与友人同游仙游寺时有感于的感情故事而创作的。

(2)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忙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这一部分运用的是手法。

5、名句默写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二、理解探究

1、试分析“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2、长恨歌中“恨”指什么,造成他们长恨的根源是什么?

篇7:《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这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个性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以前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之后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三、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超多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个性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四、背景介绍

(一)写作背景

1、历史上的李、杨感情故事

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感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二)创作缘起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五、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资料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六、分析赏读课文: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参考: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

2、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但是,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述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李白)

出示李白的同样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说,师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述,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明白的,只明白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到达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述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明白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明白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师小结: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能够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取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就应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就应爱江山。感情是敌但是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4、找出诗中描述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情绪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寻找,谈论。比如赏析“行宫见月悲哀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此刻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此处注意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那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理解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那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样能够联系在一块

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样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立刻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以前那么信任他!但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感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所以,后面描述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5、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学生找,然后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七、分析主题

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1:“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能够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那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齐,落得人仙两茫茫。

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感情杯具而遗憾、惋惜。

4:诗人、读者不仅仅为感情杯具而恨,还对感情杯具引发的政治杯具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杯具,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感情杯具。杯具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杯具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讽喻说。(2)感情说。(3)双重主题说。

学生参阅书本说明,教材是偏向于“讽喻说”的。简单介绍讽喻说的观点。

再介绍了“感情说”的观点。投影出示。

还有“多主题说”的,投影出示。

请学生自己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学生若回答不出来,就请他们看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告诉学生,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时,也就应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就应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感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感情,所以到之后,就变成了对唐杨感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感情的歌颂。

教师投影相关资料:白居易与湘灵的感情杯具。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此刻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感情杯具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完美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感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感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八、最后齐读《长恨歌》。

篇8:《长恨歌》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作品

1.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2.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三、写作背景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四、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五、分析赏读课文: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参考: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

2、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李白)

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说,师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师小结: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4、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寻找,谈论。比如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此处注意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

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5、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学生找,然后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六、分析主题

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1:“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4: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讽喻说。 (2)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学生参阅书本说明,教材是偏向于“讽喻说”的。简单介绍讽喻说的观点。

再介绍了“爱情说”的观点。投影出示。

还有“多主题说”的,投影出示。

请学生自己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学生若回答不出来,就请他们看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告诉学生,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时,也应该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

教师投影相关资料: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篇9:《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赏析教案

《长恨歌》诗中的“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 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中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白居易并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贵妃进宫后恃宠而骄,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唐玄宗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曰:“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曰:“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对这一 问题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篇10:新 《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恨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

一、导入

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无暇的爱情往往不能两全,可又谁知真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迹呢?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可以说是爱情经典长廊里的一个奇迹。上一节课主要从整体赏析了《长恨歌》的思想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长恨歌》,感受这篇千古绝唱的艺术魅力。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怎样表现长恨的主题?

(1)请阅读诗歌第二部分,找出表现唐玄宗之长恨的句子,并细细品味。

(2)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表达技巧来表现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长恨。

2、学生展示,教师补充点拨:

唐玄宗之长恨:

(1)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2)入蜀道上的思念:

奔蜀途中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乐景写哀情 在行宫,以富有特征的事物月色和铃声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借景抒情

(3)还京路上的思念:旧地重经, 玉颜不见 ,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叙事见情

(4)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玄宗返回长安后,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黄昏黎明,春风秋雨,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苦苦的思恋,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触景生情

总结: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归来,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角度反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三、自主学习: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道士帮助玄宗寻找杨妃,两人在仙界重逢,诗歌是怎样表现杨贵妃的长恨的?

学生展示:教师总结补充:

杨贵妃之长恨: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以“揽衣

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 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含情凝睇谢君王??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玉环送钗,天人永隔。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玄宗的思念,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

四、艺术技巧总结

教师在学生分析基础上总结:在《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之后,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长恨歌》艺术成就很高,达到了八面玲珑的地步,古往今来的人都肯定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它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除了精巧的构思,曲折动人的情节,缠绵悱恻的感情,恐怕还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1、叙事、写景、抒情结合。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三者相互结合、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共同为表现主旨、刻画人物而服务。

(注: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景情关系是高考古诗鉴赏的高频考点)

2、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富于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写道士招魂、死而成仙的奇迹,提出天上人间会相见的爱情预约,带有戏剧和神话色彩,对明清传奇影响很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 给我们一点点慰藉,让我们在为他们的爱情扼腕叹息的同时,也相信爱情的珍贵和美丽。

五、拓展延伸——高考链接

宋朝诗人贺铸的《鹧鸪天》是历代悼亡诗之最,它和苏轼的《江城子》并称为“悼亡词双壁”。请分析贺铸的《鹧鸪天》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的《鹧鸪天》词内隐、惜墨如金、潜沉曲致。贺词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词作由物及人,缘物生情,由“阊门”之存想到爱妻之失,这个昔日夫妻恩爱生活的见证物,而今成了引发词人相思哀情的媒介。“同来何事不同归?”看似平静出之,实则是词人感情的强烈迸发,是血与泪的呐喊。读到它,我们仿佛看见词人撕心裂肺地向茫茫苍天呐喊“还我妻子”。这声音,喊出了失妻的万般凄楚。“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目睹梧桐,眼看鸳鸯,心中涌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妻哀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真切地刻划出词人翻江倒海的内心:南窗雨让人饱尝淋雨之苦与孤寂凄凉,南窗雨让人怅然于挑灯补衣恩爱体贴之一去不返,极曲致地传达出对妻子的挚爱.

六、课后作业

总结归纳《长恨歌》在写人、抒情、表现主题时还用到了其它哪些表达技巧,并简单赏析。

七、板书设计

篇11:《长恨歌》教案

最新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长篇叙事诗的鉴赏,使学生了解作者对李杨爱情的矛盾态度,探讨优秀的叙事诗打动人心之处,初步了解一些叙事诗的体制特点,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二、教学要求

1.熟悉介于历史与传说之间的李杨爱情故事

2.体会作者对李杨爱情矛盾的情感态度

3.体会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对本诗会有不同的理解

三、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

1.白居易的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唐代杰出的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以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44岁前):少年时曾避乱吴中等地,后“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此间他的思想以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和“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为主,因而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他的《策林》和讽喻诗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思想。

后期(44岁后):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先后任过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官终刑部尚书。此间他被迫避祸保身,选择了亦仕亦隐的道路。其思想兼取儒家的“独善其身”和道家的明哲保身及佛家的“四大皆空”。这一时期写了大量的闲适诗和感伤诗。

2.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策林》等是其重要的诗论著作。同时还写下了大量批评当时黑暗现实的诗歌,现存诗近3000首,有《白氏长庆集》。

(1)诗歌应植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主张“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关注民生疾苦:“唯歌生民病”(《寄唐生》)。

(2)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他提出了诗歌要有“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元九书》)的作用,强调诗歌对现实的“美刺”作用和社会教化的功能,要求诗歌要干预现实生活。

(3)强调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主张诗歌的写实性和通俗化。他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要求形式和内容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单纯追求形式。诗歌创作“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尚质抑淫,着诚去伪”(《策林》),反对淫靡华伪,倡导核实率真、通俗质朴的诗风。

3.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1)讽谕诗 讽谕诗是其前期“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也是其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代表。这类诗歌大多取材于现实,直叙其事,体现了平实率真、通俗质朴的'诗风。反映了民生疾苦,讽刺和批判了现实政治中的各种弊政。 有《观刈麦》、《轻肥》、《买花》、《杜陵叟》、《卖炭翁》等。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感伤诗 此类诗是感于一时一事而作,《长恨歌》和《琵琶行》两诗共同构成其感伤诗中的叙事长诗双璧,也是唐代长篇叙事诗的杰作,教案《白居易《长恨歌》教案《长恨歌》是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前半部分以写实的手法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后半部分以虚构的手法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

《琵琶行》描写了琵琶女悲惨命运,并抒发了自己被贬的苦闷和悲愤。 两诗都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以叙事为线索并穿插着抒情。两诗情节曲折,叙事详尽,描写细腻,语言精美流利,音韵和谐,婉转动人,善于渲染气氛,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3)闲适诗和杂律诗 这二类诗数量最多,或是抒写恬静闲适的生活情趣,或是写景抒情,或是赠答唱和之作。其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逊于前两类,但其中也有些写景抒情的名篇,如《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钱塘湖春行》等,艺术价值较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啼。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总体上说,白居易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贴近现实,体现着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在艺术上体现了通俗晓畅、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即使是《长恨歌》和《琵琶行》这样巧于琢磨的诗篇,也还是“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四、写作背景

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唐玄宗李隆基与其贵妃杨太真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五、插播《长恨歌》配乐朗诵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六、内容分析

全诗分四段

第一段:写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宠幸;

第二段:写变乱爆发,贵妃殒命,玄宗伤痛不已;

第三段:写李重归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段:写杨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

第一段:写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宠幸 “汉皇重色思倾国” 统摄全篇,又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

“天生丽质难自弃” 隐去了杨玉环可羞可痛的再嫁经历,也写出了她后来横遭劫难的深刻的悲剧根源──美丽。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

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写杨贵妃的美丽,也奠定了李杨爱情的悲剧基础。

人物的身份地位与好色的欲求形成尖锐的对峙,群体社会的秩序规范与生命个体的秀美艳丽发生激烈的冲突,这种对峙与冲突奠定了李杨爱情的悲剧基础。

“芙蓉帐暖度春宵”,“君王不早朝” 直接导致了李作为皇帝的失职。

“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兄弟皆列土引起了世人的反感与社会心态的变异──“不重生男重生女”。

“生女勿悲酸,生男勿欢喜”;“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长恨歌传》)

在对杨氏得宠与兄弟姐妹高官厚禄不无贬刺的描写中,已隐约揭示了李杨爱情的悲剧根源。

第二段:写变乱爆发,贵妃殒命,玄宗伤痛不已

篇12:高中《长恨歌》教案

(一)诗人简介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二)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

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三)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江山美人之间的取舍。本段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问题: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表现在哪里?说明了什么?)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叙述李、杨会合过程。叙述简明,舍去一切枝蔓,为下文大肆铺写长恨留足余地。首两句暗寓讽刺,为君者多年专求美色,荒废国事之意已昭然其中。重色写出了皇帝的个性,倾国则是重色的标准。为杨玉环出场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接下来的十六句为第二层: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养在深闺,对历史真相的回避也隐含了的倾向。六宫失色,是衬托,是在说杨玉环符合倾国的标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句,明言玄宗迷恋美色;“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两句,突出贵妃得宠专房。但也写出皇帝对贵妃的在意和专一。为后文写二人之诀别、长恨作衬垫

末八句为第三层:写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后两句写因一贵妃而竟使天下父母易志,语句夸张而语意怨怼。本部分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一方面写出李杨爱之深,同时也点出皇帝“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过失。

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问题:生离死别和缓歌慢舞之间的关系)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变生不测,战乱骤起。前四句上承第一部分的有关描写,进一步蓄足文势;后两句启下,折转简捷干练,描写也颇有气势。“动地来”“惊破”等等简短描述,写出了变乱给国家带来的危机,也写出了对爱情美梦的突然打击。以下生离死别的伤心和无奈也就自然而然了。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马嵬驿兵变,贵妃丧生。从这一层开始,对李、杨的态度由批评转为同情,感情也由怨怼转为哀悯。

再下来八句为第三层: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怀念贵妃,不胜哀伤。

第三部分:此段写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遗憾)。(问题: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这一部分也可分成四层:

第一层前四句:写安史之乱平定,李于回长安途中路经马嵬驿,凭吊贵妃遗踪。

接下来的六句为第二层:写李初回长安时睹物思人,恍若隔世。

再接下来十二句为第三层:写李对杨的无穷思念。“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概括了一年四季、各种场景,以显示李对杨的思念无时不在、无处不

在;以环境凌乱、时间流逝、长夜漫漫、晚景凄凉说明唐明皇时时处处对杨贵妃的苦苦怀恋。

末二句为第四层。“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既结束上文,以想入非非表明思念之深;又开启下文,以想入非非生发出道士招魂。

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问题: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这一部分也可分为四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道士被李感动,去寻找杨的亡魂,以其想入非非见其思念之深,紧密呼应第三部分之末两句。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道士寻觅杨的曲折经过。一开始上天入地均未有得,“忽闻海上有仙山”一句生面别开,使情节绝处逢生,波折再起。

再下面十二句为第三层:写道士历经波折,终于找到贵妃。“云髻半偏新睡觉”以下所写杨之步态容貌,是道士眼中见到的景况。

最后二十四句为第四层:写杨托物寄词,以表明她对李之感激、思念和忠贞不渝。末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点题,结束全诗。

人间到天上的爱,将爱写到极致。如此,才能够突显“长恨”。

(四)《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

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

篇13:白居易《长恨歌》 教案

白居易《长恨歌》 教案

《长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三、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四、背景介绍

(一)写作背景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二)创作缘起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五、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六、分析赏读课文: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参考: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

2、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李白)

出示李白的同样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说,师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师小结: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4、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寻找,谈论。比如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此处注意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

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5、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学生找,然后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七、分析主题

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1:“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4: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讽喻说。 (2)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学生参阅书本说明,教材是偏向于“讽喻说”的。简单介绍讽喻说的观点。

再介绍了“爱情说”的观点。投影出示。

还有“多主题说”的,投影出示。

请学生自己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学生若回答不出来,就请他们看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告诉学生,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时,也应该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

教师投影相关资料: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八、最后齐读《长恨歌》。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长恨歌》教案教学设计

2.长恨歌 白居易的教案

3.新 《长恨歌》教案

4.《长恨歌》优秀教案

5.高中《长恨歌》教案设计

6.《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2课时)

7.白居易《长恨歌》名师优秀教案

8.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

9.王忆安《长恨歌》之教案分析

10.白居易《长恨歌》教案及练习

篇14:长恨歌 白居易教案

长恨歌 白居易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2.了解《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 3.分析李、杨爱情悲剧的深刻历史教训。

二、学习要点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感受。

三、作者介绍

1、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出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出身于“世敦儒业”的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少年时读书刻苦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符离及下邽弟妹》)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他十六岁时,到长安谋取功名。当时的诗家前辈顾况见到幼小的白居易后,就拿白居易的名字开涮,说是:“长安米贵,居恐不易。”白居易呈上自己写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顾况看了这首诗中居然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惊人的句子后,才不得不改口说白居易有这样的才华,长安还是住得下的。但白居易应试落第。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 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元和四年(809),与元稹、李绅共同发起和“新乐府运动”。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定居洛阳,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以诗、酒、禅、琴寻找精神倚托,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一生中留下作品诗歌3000多首,作品有《白香山集》七十一卷。《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2、作家思想 (1)政治思想

其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2)诗歌理论

A、强调文艺的目的性,内容要充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B、诗歌要抒发情感,重视语言,讲究声律,有所寄托。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

C、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重视讽喻,要对社会和现实有所作用。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元九书》)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3、文学创作 (1)诗歌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A、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

B、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

C、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

D、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 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

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诗的启示。后代剧作家也多有据白诗故事进行再创作,如白朴、洪据《长恨歌》分别作《梧桐雨》、《长生殿》;马致远、蒋士铨据《琵琶行》分别作《青衫泪》、《四弦秋》。白诗词句,也多为宋、元、明话本所采用。

(2)散文

白居易不属韩柳文学团体,但也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其《策林》75篇,识见卓著,议论风发,词畅意深,是追踪贾谊《治安策》的政论文;《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

《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文,均文笔简洁,旨趣隽永。为唐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

(3)词作

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4、本集和研究资料

白居易生前曾自编其集《白氏文集》(初名《白氏长庆集》),收诗文3800多篇,后散乱。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刻本,收诗文3600多篇(羼入几十篇他人作品)。明马元调重刻本和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本与绍兴本基本相同。清初汪立名《白香山诗集》仅收诗。今人顾学颉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而成《白居易集》及《外集》,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近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陈友琴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日本花房英树《白居易研究》等,都是较重要的研究参考书籍。

5、对《长恨歌》的评价

乐天之长恨歌,实系自许以为压卷之杰构,而亦为当时之人所极欣赏且流传最广之作品。此无怪乎压千岁之久至于今日,仍熟诵于赤县神州,……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陈寅恪《元白诗鉴证稿》

如此长篇,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绝世才力未易到也。 ——纪昀《唐宋诗醇》

此诗皆为七言绝句诗。平声与仄声间次而押,如初四句为押平声,次四句即押仄声,……盖每四句一转,每一转四句。

——刘铁冷《作诗百法》 浮名不系名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蔡居厚《诗史》

四、作品赏析

1、解题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他的朋友陈鸿曾作《长恨歌传》,在其中交代过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在朋友们的怂恿下写成了《长恨歌》。此诗因是悲剧故事,故以“长恨歌”名篇,“长恨”:长久的遗憾。

2、主旨

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事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所以诗的前半部对唐玄宗李隆基的荒淫误国有所讽刺和批评,但由于作者当时对李杨的爱情悲惨的看法非常复杂,所以全篇主要是描写李杨爱情的真挚和永恒,寄寓了作者深厚的同情。这样一来,全诗主题显得很复杂,说法难以统一。

3、诗意与分析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注释:汉皇:指唐玄宗,因唐人写本朝皇帝的事,不便直说唐朝,故以汉代唐。重色:贪恋女色。御宇:统治全国。

诗意: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的容貌,想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在位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找到。 分析: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 玉楼宴罢醉和春。

注释:杨家有女:指杨贵妃。杨贵妃乳名玉环,弘农华阴人,后迁居蒲州永乐(今山西黄城县境),父玄琰早死,妃养在叔父玄珪家。开元二十三年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瑁妃。开元二十八年,玄宗度她为道士。天宝四年,玄宗册封她为贵妃。养在深闺人未识:此句有意为玄宗掩盖压儿妃的丑事。自弃:自我埋没。回眸:回头顾盼。眸:眼珠。无颜色:黯然失色。凝脂:杨妃象凝脂一样滑润的肌肤。语见《诗经·卫风》:肤若凝脂。侍儿:宫中侍女。始是:正是。花颜:如花容颜。芙蓉帐:绣有并蒂莲花的帐幔。春宵:春夜,也美好的夜晚。承欢:接受皇帝的欢爱。侍宴:陪伴宴欢。佳丽三千人:极言美女之多。实际上唐玄宗后宫美女多至四万。金屋:华丽的房屋。语见《汉武故事》:“武帝以为太子时,长公主(武帝之姑母)欲以女配帝,问曰:‘儿欲得妇,阿娇好否?’帝曰:‘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后来以金屋泛指被男子宠爱的妇女的住处,此指杨妃的住处。

诗意:杨家有位刚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的容颜。与生俱来的美丽是难以埋没的,她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呈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黯然失色。春寒时节,皇上恩赐她到华清池洗浴,温暖的泉水冲洗着她洁白细腻的肌肤。侍女扶她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次承恩就在这时。花一般的容貌、云一样的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动。美好的春宵啊,可惜太短了!太阳已经高高升起,皇上才睁开眼,从此再也不早早去上朝。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美人三千人,皇上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自己身上。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春天她去玉楼赴宴,喝得醉眼微醺。

分析: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二层。紧接着上一层,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反复渲染唐玄宗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注释:列土:列通裂。可怜:令人羡慕。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杨妃得宠改变天下重男轻女的习俗,陈鸿《长恨歌传》:“当时谣咏有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又曰:‘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其为人心羡慕如此。”

诗意: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羡慕啊,一家的门户都绽放出光彩。于是,天下的父母都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分析: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三层。写贵妃得宠对她的全家及天下的影响。她的家人因她“皆列土”而“光彩门户”,天下人则因此易志,皆想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缓歌慢舞:舒缓的歌声与轻盈的舞姿。凝丝竹:凝:慢慢发出声音。丝竹:乐器。

诗意: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

分析:这是第一部分的第四层。写李隆基沉湎于歌舞声色及对杨妃的宠爱之中。为下文作出铺垫。

第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注释:惊破:惊断。九重城阙:指京城。翠华:指天子乘舆上的华盖饰羽。六军:指天子侍卫军,其实只有四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羽林军。但《周礼》上说:“王,六军。”故后世习用六军指皇帝卫队。

诗意: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带着大队的车马逃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 玉楼宴罢醉和春。

注释:杨家有女:指杨贵妃。杨贵妃乳名玉环,弘农华阴人,后迁居蒲州永乐(今山西黄城县境),父玄琰早死,妃养在叔父玄珪家。开元二十三年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瑁妃。开元二十八年,玄宗度她为道士。天宝四年,玄宗册封她为贵妃。养在深闺人未识:此句有意为玄宗掩盖压儿妃的丑事。自弃:自我埋没。回眸:回头顾盼。眸:眼珠。无颜色:黯然失色。凝脂:杨妃象凝脂一样滑润的肌肤。语见《诗经·卫风》:肤若凝脂。侍儿:宫中侍女。始是:正是。花颜:如花容颜。芙蓉帐:绣有并蒂莲花的帐幔。春宵:春夜,也美好的夜晚。承欢:接受皇帝的欢爱。侍宴:陪伴宴欢。佳丽三千人:极言美女之多。实际上唐玄宗后宫美女多至四万。金屋:华丽的房屋。语见《汉武故事》:“武帝以为太子时,长公主(武帝之姑母)欲以女配帝,问曰:‘儿欲得妇,阿娇好否?’帝曰:‘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后来以金屋泛指被男子宠爱的妇女的住处,此指杨妃的住处。

诗意:杨家有位刚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的容颜。与生俱来的美丽是难以埋没的,她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呈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黯然失色。春寒时节,皇上恩赐她到华清池洗浴,温暖的泉水冲洗着她洁白细腻的肌肤。侍女扶她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次承恩就在这时。花一般的容貌、云一样的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动。美好的春宵啊,可惜太短了!太阳已经高高升起,皇上才睁开眼,从此再也不早早去上朝。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美人三千人,皇上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自己身上。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春天她去玉楼赴宴,喝得醉眼微醺。

分析: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二层。紧接着上一层,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反复渲染唐玄宗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注释:列土:列通裂。可怜:令人羡慕。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杨妃得宠改变天下重男轻女的习俗,陈鸿《长恨歌传》:“当时谣咏有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又曰:‘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其为人心羡慕如此。”

诗意: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羡慕啊,一家的门户都绽放出光彩。于是,天下的父母都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分析: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三层。写贵妃得宠对她的全家及天下的影响。她的家人因她“皆列土”而“光彩门户”,天下人则因此易志,皆想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缓歌慢舞:舒缓的歌声与轻盈的舞姿。凝丝竹:凝:慢慢发出声音。丝竹:乐器。

诗意: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

分析:这是第一部分的第四层。写李隆基沉湎于歌舞声色及对杨妃的宠爱之中。为下文作出铺垫。

第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注释:惊破:惊断。九重城阙:指京城。翠华:指天子乘舆上的华盖饰羽。六军:指天子侍卫军,其实只有四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羽林军。但《周礼》上说:“王,六军。”故后世习用六军指皇帝卫队。

诗意: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带着大队的车马逃

往西南。天子的旌旗飘飘摇摇,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来里。六军不肯前进,怎么办?美丽的杨贵妃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皇上掩着脸,无法相救,回头看看,眼泪和血一起流下来。

分析: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一节。诗人写安史之乱发生皇帝仓皇西南出逃杨妃惨死的情景。“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注释:黄埃散漫:指路上尘土飞扬。 萦纡:曲折环绕。峨嵋山:以此泛指蜀道的艰难与荒凉。日色薄:日光黯淡。夜雨闻铃:在下雨的夜间听到铃声。《明皇别录》:“(明皇)初入斜谷,属淋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诗意: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峨眉道上没有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蜀江水这么碧绿,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思念着心爱的人,情思难断绝。在离宫里看见月光是伤心的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的声息。

分析: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节。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怀念贵妃,不胜哀伤。“圣主朝朝暮暮情”一句是这一层次的神魂。

第二部分: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天旋日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注释:此:指马嵬驿。不见玉颜空死处:一解为不见玉颜,只见死处。

诗意:总算有一天,时局变换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马嵬坡下的泥土中已经空无痕迹,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方已经无法寻觅。

分析:这是第三部分的第一层。写安史之乱平定,李于回长安途中路经马嵬驿,凭吊贵妃遗踪。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注释:都门:京城之门。信马归:不加控制任马自行,形容悲伤失意。池苑:指皇城的池台楼阁花草树木。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池苑的景物想到杨贵妃的容颜,睹物思人,物是人非。

诗意:君臣面面相对,眼泪洒满衣襟,向东望望,信马由缰回京城。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宫的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泪?

分析:这是第三部分的第二层。写李初回长安时君臣相顾,睹物思人,不禁黯然神伤。

春风桃李花开夜, 秋雨梧桐叶落时。

诗意: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这秋雨敲打梧桐落叶的时辰(都浸染着相思)!

分析:这一层写李对杨的无穷思念。“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概括了一年四季、各种场景,以显示李的思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注释:西宫南苑:指玄宗回长安后居住的地方,实际上当时他已被软禁。梨园弟子:玄宗喜爱歌舞,并通晓音律,曾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习于梨园。又有宫女数百人,习艺于宜春苑北,均称梨园弟子。

诗意:太极宫和兴庆宫的草长得很深了也无人拔,树叶落满了台阶也无人扫。当年的梨园弟子,如今已生出白发。女官和宫女们也都已衰老。

分析:这一层写李的凄凉晚景和感伤怀抱。这一层与第一部分的有关描写遥相对比,以李怀念往昔之欢娱热闹,虚写他对杨的怀念。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 注释:迟迟:缓慢貌。耿耿:明亮貌。

诗意:晚上萤虫飞过宫殿,皇上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也难以入睡。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多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境。

分析:这一层写李对杨的刻骨相思。“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既绾束上文,以想入非非表明思念之深;又开启下文,以想入非非生发出道士招魂。

第三部分: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经年,可谓长矣。唐玄宗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触万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

注释:临邛道士鸿都客:临邛的道士到京城作客。鸿都:指京城。致魂魄:招魂。

诗意:京城有位修炼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招来亡魂。他感动于皇上辗转怀念的深情,于是派遣方士殷勤地去寻觅杨贵妃。

分析:这一层写李让道士去寻找杨的亡魂,以其想入非非其思念之深,紧密呼应第三部分之末两句。

排空驭气奔如电, 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注释:排空驭气:在空中腾云。碧落: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为碧落。这里指天堂。黄泉:地深处,这里指地狱。五云:五色的云,指祥云。参差是:好像是,仿佛是。

诗意:方士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一样飞行,天上地下都找了个遍。上了九天,又下了黄泉,可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仙山楼阁精致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曼妙的仙子出没其间。其中有一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

分析:这是第四部分的第二层。写道士寻觅杨的曲折经过。“忽闻海上有仙山”二句生面别开,使情节绝处逢生,波折再起。

金阙西厢叩玉扃, 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注释:小玉、双成:小玉:吴王夫差的女儿,相传死后成仙。双成:董双成,相传是西王母的侍女。这里借指太真的侍女。九华帐:绣着各种华美图案的帷帐。珠箔:珠帘。银屏:镶银屏风。新睡觉:才睡醒。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这是形容杨贵妃眼泪婆娑,风情万种的名句,其中大有易觉之意。其貌没有直写,而是移它景给人的观感来写。

诗意: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双成。她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臣,不由得从九华帐的梦中惊醒。推开枕头、穿好衣服、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只见她刚刚睡醒,头上云髻半偏,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眼泪纵横,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

分析:这是第四部分的第三层。写道士历经波折,终于找到贵妃。“云鬓半偏新睡觉”以下所写杨之步态容貌,是道士眼中见到的景。

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菜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释:凝睇:定睛出神貌。谢:陈辞相告。音容两渺茫:指由于不能相见,不通音讯而音容模糊。音容:声音容貌,指样子。渺茫:模糊不清。人寰:人世。旧物:杨妃生前用过之物,即下面的金钗,钿合之类。这些是玄宗当年赠给她的定情之物。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杨妃发出的誓言。比翼鸟、连理枝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

诗意:她含情凝目,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俯瞰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只有用旧物表达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回。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俩各分一半。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要紧的话,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说的悄悄话:在天上我们但愿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做连理枝。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恨啊,亘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逝的那一朝。

分析:这是第四部分的第四层。写杨面对君使,托物寄词,以表明她对李之感激、思念和忠贞不渝。末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点题,结束全诗。

第四部分: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4、段落层次

诗篇可分为四部分:(见教材所分四段)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君王尽日看不足)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分四层: 第一层(头两句):叙述李、杨会合过程。叙述简明,舍去一切枝蔓,为下文大肆铺写长恨留足余地。首两句暗寓讽刺,为君者多年专求美色,荒废国事之意已豁然其中。

第二层(从“杨家有女初长成”到“玉楼宴罢醉和春”):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为后文写二人之诀别、长恨作衬垫。“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句,明言玄宗迷恋美色;“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两句,突出贵妃得宠专房。

第三层(从“姊妹弟兄皆列土”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及其获宠对天下的影响。后两句写因一贵妃而竟使天下父母易志,语句夸张而语意怨怼。

第四层(末四句):写李隆基沉湎于歌舞声色及对杨妃的宠爱之中。为下文作出铺垫。 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夜雨闻铃肠断声”)变乱骤生,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分两层:

第一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马嵬驿兵变,贵妃丧生。从这一层开始,作者对李、杨的态度由批评转为同情,感情也由怨怼转为哀悯。

第二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夜雨闻铃肠断声”):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怀念贵妃,不胜哀伤。“圣主朝朝暮暮情”一句是这一层次的神魂。

第三部分(从“天旋地转回龙驭”到“魂魄不曾来入梦”)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第一层(从“天旋地转回龙驭”到“不见玉颜空死处”):写安史之乱平定,李于回长安途中路经马嵬驿,凭吊贵妃遗踪。

第二层(从“君臣相顾尽沾衣”到“对此如何不泪垂”):写李初回长安时,君臣相顾,睹物思人,恍若隔世。 第三层(接下来两句):写李对杨的无穷思念。“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概括了一年四季、各种场景,以显示李的思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第四层(从“西宫南内多秋草”到“椒房阿监青娥老”):写李的凄凉晚景和感伤怀抱。这一层与第一部分的有关描写遥相对比,以李怀念往昔之欢娱热闹,虚写他对杨的怀念。

第五层(从“夕殿萤飞思悄然”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对杨的刻骨相思。“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既绾束上文,以想入非非表明思念之深;又开启下文,以想入非非生发出道士招魂。

第四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第一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遂教方士殷勤觅”):写李让道士去寻找杨的亡魂,以其想入非非其思念之深,紧密呼应第三部分之末两句。

第二层(从“排空驭气奔如电”到“雪肤花貌参差是”):写道士寻觅杨的曲折经过。“忽闻海上有仙山”二句生面别开,使情节绝处逢生,波折再起。

第三层(从“金阙西厢叩玉扃”到“梨花一枝春带雨”):写道士历经波折,终于找到贵妃。“云鬓半偏新睡觉”以下所写杨之步态容貌,是道士眼中见到的景。

第四层(从“含情凝睇谢君王”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杨托物寄词,以表明她对李之感激、思念和忠贞不渝。末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点题,结束全诗。

5、总体分析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6、艺术特色

(1)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2)以细腻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

本诗塑造了李、杨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

对李隆基,诗歌第一部分侧重写他贪恋美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诗句,给人的印象都很深刻。然而,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描绘、刻画深入腠理的是在马嵬兵变之后。杨玉环是李寻求多年而终于获得的绝代佳人,眼看她在自己眼皮底下宛转死去而又无可奈何,李隆基内心该作何想?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前一句写出了李隆基眼看香消玉殒,欲救不能、欲罢不忍的矛盾与痛苦;后一句则写出了他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一步三回头,顾看贵妃遗体,痛哭流涕,血泪交流的情状,刻画出了他的伤心彻骨。此后,作者又以大量笔墨,多角度、多层次地描述了郁结在李隆基心头的深沉哀伤。奔蜀道中,睹月伤心,闻铃断肠,走遍巴山蜀水,朝朝暮暮,不胜哀痛;还京路上,行至马嵬坡,“踌躇不能去”,凝视眼前黄土,回想当日情状,不禁又忧伤泛起,泪流沾衣;回到长安,物是人非,触景伤情,更是忧伤无度。

尤其是“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八句,作者不厌其详,由傍晚到入夜、到夜深、到黎明、到清晨,十分细腻地刻画了李隆基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他对杨的相思铭心刻骨。

对杨玉环的描写刻画,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她的美貌,一是她的忠贞。作者对杨美貌的描绘,贯串了全诗始终,运用了多种手法。“回眸一笑百媚生”、“侍儿扶起娇无力”是正面描写;“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是对比衬托;“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等则是比喻。无论用哪种方法,都令人信服地写出了杨妃之美天下无双。

刻画杨贵妃对唐玄宗的忠贞,则集中在第四部分“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的诗句里。作者先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继以:“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而后又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描绘,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作者以形写神,通过人物的外在行动揭示其内心世界,深入腠理,宛转动人。

在诗的末尾,作者又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刻划。杨贵妃感念唐玄宗的生前宠幸、死后相思,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要李隆基相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道士临行之际,她恐怕李隆基怀疑不信,又“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这段描写,把杨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

(3) 旋律婉转,情韵谐调,词采华美,声情并茂,缠绵悱恻。

白居易主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韵谐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与元九书》)

“此诗皆为七言绝句诗。……盖每四句一转,每一转四句。”(刘铁冷《作诗百法》) 试比较白居易与李白描写杨贵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妆。 ――李白《清平调词》

静态联想,以花喻人,再比之于仙女,全由虚处着墨。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写动态美,白描写意,侧面衬托,虚笔写实,善创新喻,实中含虚 白居易自称:“一篇长恨有风情。”

(4)字字珠玑,名句叠出,字里行间充满着艳美和凄美。 试比较一组写人的相关诗句: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曹植《美女篇》 一笑皆生百媚,宸游教在谁边?

――李白《清平乐令二首》 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

――韦应物《广陵遇孟九云卿》 回身转佩百媚生,插花照镜千娇出。――江总

五、课文难点讨论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伤诗之一,因它描写了唐玄宗与爱妃杨玉环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吟咏不绝,并凭据它所提供的情节改编为说唱、杂剧、传奇、电影、电视等等。然而这首长歌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却众说纷纭。自50年代中期以后,讨论不断,即在今日,仍有人在苦苦地较索。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1)讽谕说

认为:作者白居易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持此说的理由是:

①李、杨是统治者阶级中的最高层人物,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他们引用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论述:“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官方社会以外才有。”“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而成为婚烟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白枫在《〈长恨歌〉的思想性》一文中明确地说:李隆基是人主、至尊,杨玉环是臣妾,是受皇帝支配的女人,两者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李对杨是“重色”,不是“重情”;杨对李是“趋势”,也谈不上爱情。白文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杨玉环入宫五年以内,被李隆基赶出宫闱两次,就在杨玉环最受恩宠的时期,李隆基又“推恩分爱”于杨妃姐妹虢国夫人等。杨玉环在马嵬坡惨死,李隆基不能救也不曾救,以“祸水”之罪赐杨妃自缢。

②长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明确标出讽刺的对象和内容,点出此诗创作的主旨。 ③从白居易一贯的政治观点看,他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荒淫误国是谴责的。白居易在写《长恨歌》的前几个月,在准备应制举考试拟的刺问中曾明确指出:“群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于乱。”怀有这样的政治观点,对以荒淫误国导致祸乱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杨玉环不可能抱同情态度。

④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有机的整体,而《长恨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这句话明确地表述了《长恨歌》的创作指导思想。

⑤白居易其他一些作品对杨贵妃持批判的态度,把她看作祸国之罪人。作为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写道: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在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作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此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古塚狐》中说:

……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久溺人心。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又《李夫人》云:

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路上念杨妃。纵今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对杨贵妃是这样的态度,如何会去同情、歌颂她?

⑥再从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背景来看,白居易作此诗之目的是劝谏宪宗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辙。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他骄奢淫佚,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对讽谕说的论证,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①我们应该承认,封建统治者夫妇之间也会产生爱情,完全抹杀是无视客观存在。唐玄宗在粉黛三千中独爱杨妃一人,杨妃死后又那么追念,应该说是一种爱情的体现。②《长恨歌传》末尾的评论是陈鸿的推测之语,不能代表白居易的本间。事实上《传》与《歌》在形象与主题表现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③《李夫人》虽然指出玄宗对杨妃之死引为长恨,但诗的末尾说:“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不是严厉谴责玄宗沉湎于女色,而是肯定这种感情的合理性。只是用“不如不遇”来表示惋惜。④白居易写这首诗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还没有成为他的写诗方法,直至凶和三年,他才有意识地以诗为谏,我们不能将他后来的创作方法套用到他以前的作品上,以此来说明他创作《长恨歌》的目的是诗谏。⑤历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诗歌所写之事,诗也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历史,但诗与历史之间毕竟有距离,我们可以将历史上的李杨比照艺术上的李杨,但却不能说艺术上的李杨即是历史上李杨,从而得出讽谕的结论。⑥白居易把《长恨歌》归于感伤诗。他指出:“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与元九书》)可见,他本人并没有将《长恨歌》划入到“讽谕诗”中。

(2)爱情说

该说认为,长诗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其理由主要有六点:

①从长诗的结构来看,贯穿全诗内容的是李杨的爱情。诗的前半部是对杨妃生前与明皇相爱的描写,后半部是表现杨妃死后李杨对爱情的坚贞和追求。从诗歌整体内容上考察,表现的是爱情的欢乐、**中的死别、沉痛的悲伤和怀念以及对婚烟重现的憧憬。全诗用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笔墨、最深的情感,写他们的结合、分离与怀念。

②长诗为了突出李杨爱情,使读者感受到爱情的美质,有意识地剔除了那些历史现实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选择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李杨真诚和专一的爱情情节,如杨妃曾为寿王妃,为玄宗看中,先转为女道士,后再入宫,诗歌却把她描绘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生丽质的少女;杨妃曾与安禄山有暖昧关系,因忌妒两次被遣出宫,玄宗在专宠杨妃的同时又私召梅妃。诗歌对这些材料也都弃而不用。

③诗的前半部分的有些内容,虽然含有讽刺或谴责的意思,但这仅是为了交待李杨爱情悲剧发生时的的情形,以显示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所以,这种讽刺或谴责的含意,表现得不显著,客观效果很微弱,它们并没有掩盖全诗的主要倾向,即对李杨遭遇的同情和对他们爱情的歌颂。

④白居易对历史人物唐玄宗与杨贵妃是赞美、同情大于批评。他在元和二年四月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对策时曾说:“太宗以神武之姿,拨天下之乱。玄宗以圣文之德,致天下之肥。当二宗之时,利无不兴,弊无不革,远无不服,近无不和。”显然,对玄宗是歌倾的、肯定的。当然,他对玄宗后期的政治也有批评,但不是主要的。白居易的许多诗歌如《上阳白发人》等表现了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他不可能对杨妃这样的女人持一种厌恶的态度。

⑤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时代,民间喜于谈论玄宗杨贵妃的故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元稹《灯影》)而民间对于李杨的爱情悲剧是同情的。白居易写作《长恨歌》的地点在周至,而马嵬就在附近,当地肯定流传着有关李杨的爱情传说,那么,白居易也一定受到民间传说倾向的影响。

⑥由《唐书》中的《玄宗本纪》、《杨妃传》,唐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补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等史书、笔记来看,李杨的爱情是有基础的。杨玉杨不仅“姿质丰艳”而且“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素晓音律”,可见有着共同的爱好。

不同意“爱情”说者,对于上述论证提出了批评,他们说,把李杨的恋爱及其爱情同它的社会联系和影响割裂开来,把安史之乱的责任和李杨爱情生活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是不符合事实的作法。美化帝妃之间的爱情生活,实际上是一种用超阶级的人性论的观点来分析这一现象,把最高统治者的爱情与人民大众的爱情等同了起来。

(3)双重主题说

所谓“双重主题”说,意为《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此说的理由是:

①《长恨歌》的内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不顾国家大事,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

贵妃惨死,玄宗思念,杨妃成仙。诗歌对李杨爱情及其悲剧赋予了很大的同情,同时对酿成悲剧的原因作了严肃的批判。诗歌将同情与批判集中在玄宗一人身上。

②对李杨爱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爱情特点所决定的。其特点有两个,既政治性与残酷性。客观上,杨妃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的动机,玄宗过爱杨妃,也不是把妇女当作玩物。然则,李杨溺于情爱之中,必然会荒废政事,并且由于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必然会给予姻亲杨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质利益,从而产生了一个干预朝政的具有特权的杨氏集团,加速了政治的危机。白居易既歌颂他们爱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他们的爱情所带来的误国害民的后果。

白居易到底想通过《长恨歌》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学界仍在苦苦地探索着。当然,这个问题不必得出答案,也没有唯一的答案。这种探索的过程正是《长恨歌》得以长存的生命力。

六、研习与思考

1.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持何种态度?这首诗深深打动你的是哪几句?

答:参见课本[评析]第二段,诗人以宣扬至情至性与美感为主旨,其他理解诸如“丽色误国”等均是次要的,更多后人渲染的成分。这首诗打动人,能够千古流传的原因也在此。

2.试结合诗中第三段对景物的描写,分析它们是怎样和表达情感结合起来的。

答:文中极力铺写美景与萧条相映衬,通过两者穿插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以烘托极度的悲伤。如“春风桃季”与“秋风梧桐”。另外,通过当下的孤零的回忆昔日的欢愉,同样形成强烈的反差,如“池苑依旧”、“落叶不扫”。第三,通过孤景的直接抒发与联想,如“萤飞”、“孤灯”。突出一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3.课外阅读清人洪升的《长生殿》,比较该剧本与白居易诗歌中所表现的主题有什么不同。 答:(1)由单线描摹到宏大的历史剧;(2)由重景物描写到以人物演唱为主;(3)更加大了对李、杨爱情的同情与抒写;(4)后半出有长段的唐明皇个人内心独白。(可观赏昆曲《长生殿·惊变》、《迎像·哭像》两折。)

篇15:《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优秀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2、了解《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

3、分析李、杨爱情悲剧的深刻历史教训。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感受。

2、内容提示

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悲剧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互相映衬,各具特色。

诗篇可分为四个层次:

(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诗篇既有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叙事曲折婉转,抒情缠绵悱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刻划心理,是古代杰出的叙事诗篇。全诗语言流丽,声调和谐,适于反复吟诵。

三、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2、重点作品《琵琶行》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秋,时白居易45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娼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五、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交代过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事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2、课文分析

(1)“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译文: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的容貌,想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在位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找到。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2)“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译文:杨家有位刚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的容颜。与生俱来的美丽是难以埋没的,她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呈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黯然失色。春寒时节,皇上恩赐她到华清池洗浴,温暖的泉水冲洗着她洁白细腻的肌肤。侍女扶她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次承恩就在这时。花一般的容貌、云一样的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动。美好的春宵啊,可惜太短了!太阳已经高高升起,皇上才睁开眼,从此再也不早早去上朝。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美人三千人,皇上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自己身上。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春天她去玉楼赴宴,喝得醉眼微醺。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羡慕啊,一家的门户都绽放出光彩。于是,天下的父母都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紧接着上一层,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3)“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译文: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

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4)“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译文: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带着大队的车马逃往西南。天子的旌旗飘飘摇摇,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来里。六军不肯前进,怎么办?美丽的杨贵妃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皇上掩着脸,无法相救,回头看看,眼泪和血一起流下来。

这一节,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5)“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译文: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峨眉道上没有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蜀江水这么碧绿,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思念着心爱的人,情思难断绝。在离宫里看见月光是伤心的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的声息。

这一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6)“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译文: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马嵬坡下的泥土中已经空无痕迹,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方已经无法寻觅。君臣面面相对,眼泪洒满衣襟,向东望望,信马由缰回京城。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宫的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泪?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这秋雨敲打梧桐落叶的时辰(都浸染着相思)!太极宫和兴庆宫的草长得很深了也无人拔,树叶落满了台阶也无人扫。当年的梨园弟子,如今已生出白发。女官和宫女们也都已衰老。晚上萤虫飞过宫殿,皇上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也难以入睡。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多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境。

这一节仍是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经年,可谓长矣。唐玄宗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触万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7)“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京城有位修炼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招来亡魂。他感动于皇上辗转怀念的深情,于是派遣方士殷勤地去寻觅杨贵妃。方士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一样飞行,天上地下都找了个遍。上了九天,又下了黄泉,可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仙山楼阁精致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曼妙的仙子出没其间。其中有一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双成。她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臣,不由得从九华帐的梦中惊醒。推开枕头、穿好衣服、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只见她刚刚睡醒,头上云髻半偏,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眼泪纵横,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她含情凝目,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俯瞰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只有用旧物表达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回。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俩各分一半。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要紧的话,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说的悄悄话:在天上我们但愿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做连理枝。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恨啊,亘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逝的那一朝。

这一段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诞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3、课文难点讨论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伤诗之一,因它描写了唐玄宗与爱妃杨玉环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吟咏不绝,并凭据它所提供的情节改编为说唱、杂剧、传奇、电影、电视等等。然而这首长歌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却众说纷纭。自50年代中期以后,讨论不断,即在今日,仍有人在苦苦地较索。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1)讽谕说

认为:作者白居易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持此说的理由是:

①李、杨是统治者阶级中的最高层人物,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他们引用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论述:“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官方社会以外才有。”“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它一切而成为婚烟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白枫在《〈长恨歌〉的思想性》一文中明确地说:李隆基是人主、至尊,杨玉环是臣妾,是受皇帝支配的女人,两者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李对杨是“重色”,不是“重情”;杨对李是“趋势”,也谈不上爱情。白文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杨玉环入宫五年以内,被李隆基赶出宫闱两次,就在杨玉环最受恩宠的时期,李隆基又“推恩分爱”于杨妃姐妹虢国夫人等。杨玉环在马嵬坡惨死,李隆基不能救也不曾救,以“祸水”之罪赐杨妃自缢。

②长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明确标出讽刺的对象和内容,点出此诗创作的主旨。

③从白居易一贯的政治观点看,他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荒诞误国是谴责的。白居易在写《长恨歌》的前几个月,在准备应制举考试拟的刺问中曾明确指出:“群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于乱。”怀有这样的政治观点,对以误国导致祸乱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杨玉环不可能抱同情态度。

④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有机的整体,而《长恨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这句话明确地表述了《长恨歌》的创作指导思想。

⑤白居易其它一些作品对杨贵妃持批判的态度,把她看作祸国之罪人。作为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写道: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在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作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此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古冢狐》中说:

……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久溺人心。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又《李夫人》云:

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路上念杨妃。纵今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对杨贵妃是这样的态度,如何会去同情、歌颂她?

⑥再从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背景来看,白居易作此诗之目的是劝谏宪宗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辙。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他骄奢淫佚,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对讽谕说的论证,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①我们应该承认,封建统治者夫妇之间也会产生爱情,完全抹杀是无视客观存在。唐玄宗在粉黛三千中独爱杨妃一人,杨妃死后又那么追念,应该说是一种爱情的体现。②《长恨歌传》末尾的评论是陈鸿的推测之语,不能代表白居易的本间。事实上《传》与《歌》在形象与主题表现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③《李夫人》虽然指出玄宗对杨妃之死引为长恨,但诗的末尾说:“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不是严厉谴责玄宗沉湎于女色,而是肯定这种感情的合理性。只是用“不如不遇”来表示惋惜。④白居易写这首诗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还没有成为他的写诗方法,直至凶和三年,他才有意识地以诗为谏,我们不能将他后来的创作方法套用到他以前的作品上,以此来说明他创作《长恨歌》的目的是诗谏。⑤历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诗歌所写之事,诗也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历史,但诗与历史之间毕竟有距离,我们可以将历史上的李杨比照艺术上的李杨,但却不能说艺术上的李杨即是历史上李杨,从而得出讽谕的结论。⑥白居易把《长恨歌》归于感伤诗。他指出:“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与元九书》)可见,他本人并没有将《长恨歌》划入到“讽谕诗”中。

(2)爱情说

该说认为,长诗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其理由主要有六点:

①从长诗的结构来看,贯穿全诗内容的是李杨的爱情。诗的前半部是对杨妃生前与明皇相爱的描写,后半部是表现杨妃死后李杨对爱情的坚贞和追求。从诗歌整体内容上考察,表现的是爱情的欢乐、**中的死别、沉痛的悲伤和怀念以及对婚烟重现的憧憬。全诗用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笔墨、最深的情感,写他们的结合、分离与怀念。

②长诗为了突出李杨爱情,使读者感受到爱情的美质,有意识地剔除了那些历史现实材料中爱而不纯的东西,选择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李杨真诚和专一的爱情情节,如杨妃曾为寿王妃,为玄宗看中,先转为女道士,后再入宫,诗歌却把她描绘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生丽质的少女;杨妃曾与安禄山有暖昧关系,因忌妒两次被遣出宫,玄宗在专宠杨妃的同时又私召梅妃。诗歌对这些材料也都弃而不用。

③诗的前半部分的有些内容,虽然含有讽刺或谴责的意思,但这仅是为了交待李杨爱情悲剧发生时的的情形,以显示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所以,这种讽刺或谴责的含意,表现得不显着,客观效果很微弱,它们并没有掩盖全诗的主要倾向,即对李杨遭遇的同情和对他们爱情的歌颂。

④白居易对历史人物唐玄宗与杨贵妃是赞美、同情大于批评。他在元和二年四月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对策时曾说:“太宗以神武之姿,拨天下之乱。玄宗以圣文之德,致天下之肥。当二宗之时,利无不兴,弊无不革,远无不服,近无不和。”显然,对玄宗是歌倾的、肯定的。当然,他对玄宗后期的政治也有批评,但不是主要的。白居易的许多诗歌如《上阳白发人》等表现了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他不可能对杨妃这样的女人持一种厌恶的态度。

⑤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时代,民间喜于谈论玄宗杨贵妃的故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元稹《灯影》)而民间对于李杨的爱情悲剧是同情的。白居易写作《长恨歌》的地点在周至,而马嵬就在附近,当地肯定流传着有关李杨的爱情传说,那么,白居易也一定受到民间传说倾向的影响。

⑥由《唐书》中的《玄宗本纪》、《杨妃传》,唐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补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等史书、笔记来看,李杨的爱情是有基础的。杨玉杨不仅“姿质丰艳”而且“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素晓音律”,可见有着共同的爱好。

不同意“爱情”说者,对于上述论证提出了批评,他们说,把李杨的恋爱及其爱情同它的社会联系和影响割裂开来,把安史之乱的责任和李杨爱情生活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是不符合事实的作法。美化帝妃之间的爱情生活,实际上是一种用超阶级的人性论的观点来分析这一现象,把最高统治者的爱情与人民大众的爱情等同了起来。

(3)双重主题说

所谓“双重主题”说,意为《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此说的理由是:

①《长恨歌》的内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不顾国家大事,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贵妃惨死,玄宗思念,杨妃成仙。诗歌对李杨爱情及其悲剧赋予了很大的同情,同时对酿成悲剧的原因作了严肃的批判。诗歌将同情与批判集中在玄宗一人身上。

②对李杨爱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爱情特点所决定的。其特点有两个,既政治性与残酷性。客观上,杨妃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的动机,玄宗过爱杨妃,也不是把妇女当作玩物。然则,李杨溺于情爱之中,必然会荒废政事,并且由于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必然会给予姻亲杨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质利益,从而产生了一个干预朝政的具有特权的杨氏集团,加速了政治的危机。白居易既歌颂他们爱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他们的爱情所带来的误国害民的后果。

白居易到底想通过《长恨歌》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学界仍在苦苦地探索着。当然,这个问题不必得出答案,也没有唯一的答案。这种探索的过程正是《长恨歌》得以长存的生命力。

篇16:选修语文《长恨歌》教案

选修语文《长恨歌》教案

【学习目标】

1 、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长恨歌》的主题。

2 、学会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多主题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讨论

【学法指导】朗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 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恨歌》,看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

二、自主学习(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展示,教师纠错补漏)

1、字音关:

回眸(móu) 粉黛(dài) 骊(lí)宫 霓(ní)裳(cháng)临邛(qióng)

鼙(pí)鼓 仙袂(mèi) 衣钿(diàn) 千乘(shèng) 钗擘(bò)

马嵬(wéi) 阑干(lán) 绰约(chuò)

2、知人论世:

白居易:字 乐天 ,号 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著有《白氏长庆集》。

3、背景简介: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长恨歌》原文和译文

原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

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立志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当国多少年哪,一直没处寻。杨家有位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容颜。天生丽质无法埋没,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显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褪掉了色彩。正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她肌肤如凝结的油脂。侍女扶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承恩就在这一时。花一般容貌云一样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美好的春宵,春宵太短!太阳多高天于才睁眼,从此再不早早上朝去和那些大臣见面。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美人儿三千人,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一身。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玉楼中宴会,春天和她一起醉倒了人。姐姐弟兄都封了大邦,好羡人呀,一家门户尽生光。叫天下做父母的心肠,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皇家城阙烟尘出现,天于的大驾,一千辆车,一万匹马,逃往西南。才走到百来里,走走又站站。六军不肯前进可怎么办?宛转蛾眉竟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呢,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皇上掩着脸,想救救不了,回头看,眼泪和血一起流。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峨眉道上没多少行人,天于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谈薄。蜀江水这么碧绿哟,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怀念情思难断绝。离宫看见月光是伤心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声息。

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马嵬坡下泥土中间找不着了,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君臣互相看看,眼泪洒衣襟,向东望,信马由缰回京城。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芙蓉未央宫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见花见柳怎叫人不落泪。怎不感触啊,在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在这秋用打梧桐落叶的时辰!太上皇住南内与西宫,秋草长闲庭,不扫它满阶落叶红。当年椒房间监青眉已老,梨园弟子头上白发初生。晚上萤虫飞过宫殿,太上皇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睡不着,只听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天快亮,还不亮!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

京城有位修炼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把亡魂招致。可感动的是上皇辗转怀念的深情,使方士殷勤地去把她寻觅。他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飞行,上了九天,又下入黄泉,可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仙山楼阁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美妙的仙子。其中有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董双成。她听说汉家天于派来了使臣,不由惊断了仙家九华帐里的梦。推开枕穿上衣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只见她头上云髻半偏,刚刚睡醒,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一双眼泪落下来,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她含情凝自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往下看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只能将旧物表表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还。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一家分一半。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话儿紧要,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话悄悄:在天上我们但愿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水做连理枝条。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恨啊,长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除的那一朝。

《长恨歌》诗歌鉴赏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下载《长恨歌》教案(合集16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恨歌》教案(合集16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 白居易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体会文中语言之美; 3、朗读全诗,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2.了解《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 3.分析李、杨爱情悲剧的深刻历史教训 4.学习本诗在叙事、写景、抒......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 汽车工程系 侯道飞 一、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句,把握文章基本结构与含义。 2、了解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3、把握诗歌的思想内......

    长恨歌 教案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长恨歌 教案 教 学 目 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第一课时) 使用时间: 年月日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学案 以意逆志以意逆志 就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指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不......

    长恨歌>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