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兰亭集序赛课教案获奖(大全)
兰亭集序赛课教案获奖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赛课教案获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女生读)
六、范读第二段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七、指导全文诵读。(个别读,男生集体诵读)
八、赏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读最后一段。
九、朗读。
十、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十一、尾声: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第二篇:《兰亭集序》获奖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兰亭集序》获奖教案
江海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 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女生读)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六、范读第二段,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七、指导全文诵读。(个别读,男生集体诵读)
八、赏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读最后一段。
九、朗读。
十、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十一、尾声: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三篇:兰亭集序 精品 获奖 教案 王羲之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和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安排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 [xì] ”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兰渚之亭,即兰亭,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现在便成了绍兴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
(伴着音乐,展示兰亭美景)
二、随着音乐,教师朗读全文。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刚才老师读的就是传唱至今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
三、文体简介(有关“序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投影内容)
四、作者介绍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钟繇(yáo)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yōng)写的石经及张昶(chǎng)《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投影欣赏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作品)
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欣赏配乐朗读,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熟悉抑扬顿挫的朗读,并尝试体察《兰亭集序》的写作思路与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
明确:“乐”、“痛”、“悲”。(学生可能很难找出这三个词)
2、请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同学们摘录其中写景句,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作者心境
明确:写景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作者心境:信可乐也
3、集体默读,细细研读,品味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补充:写法上注重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4、有一小组齐声朗读第二段,思考作者的心境变迁,为何有如此变迁?
明确:有“信可乐也”,转而“岂不痛哉”,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
补充提示: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5、联系文章内容,积极思考作者如何得出“死生一大矣”这一观点?
明确: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都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提出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6、请一同学朗读第三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齐声回答)
明确:悲夫!
7、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为何而悲?
明确:为此而悲:
1、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若合一契(死生亦大矣);
2、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所以作者悲为古人、为时人、亦为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补充提示: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真意切。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8、小结
明确:王羲之在文中表现出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9、组织学生齐声朗读三遍,一遍读顺,二遍读熟,三遍读情。
六、概括本文的句法特点
明确:骈散并行,以散为主。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八、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lù)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第四篇:课赛教案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九石小学
尹丽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P72-73,连加连减。
二、教学目标:
1、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一)、复习旧知
1、说口号:(手指操,手指操,带来快乐又健脑。)
2、在新课前首先让我们来对做“手指操”————数的组成。今天,我们用手指操一起来复习“10的组成”,同学们,准备好了吗?(音乐伴奏)师:(拍手)请你跟我这样做;
生:(拍手)我就跟你这样做。师:我出1,(伸手1);
生:我出9。师:10可以分成生 :1和9。师:1和9;
生:组成10。
师:(拍手)请你跟我这样做;
生:(拍手)我就跟你这样做。师:我出2(伸手2);
生 :我出8。师:10可以分成 生 :2和8。师:2和8
生:组成10。„„
(二)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同学们,小明不仅爱学习,而且是一个非常爱劳动的好孩子。今天,他又在帮妈妈干活了,瞧!小明在干什么?(出示课件,小明在喂鸡。)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做个好孩子?那么在家里要多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好吗?
1、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操作1:5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谁会列式?口头 操作2:又来了1只。
师:这下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生:又来了1只。。。师:谁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刚才的画面? 生:明明喂5只小鸡,跑来了2只,又跑来1只。
师:你表达得很清楚,真好!那么,地上的小鸡由几部分组成?(三部分)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谁会列式?
(生说,教师板演5+2+1=8)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5加2再加1等于8。)(带读)
板演:5+2+1= 师:5+2+1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加法算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不一样在哪?)以前学的是有一个加,现在学的是有两个加。师:像5+2+1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叫它做连加。(板书:连加)连加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一个新知识。
这道算式该怎样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讨论并解答)小组汇报。强调: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学生说,老师板演)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地三个数,算出结果。
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学得怎么样了?(课件出示教材72页做一做第一题。)以抢答的方式完成。
3.教学例2:
(1)、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动画演示)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师:谁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刚才的画面?
生:明明原来喂8只小鸡,走了2只,又走了2只。
师:你表达得很精彩,真棒!师:草地上还剩几只小鸡?(2只)谁会列式?
(生说,教师板演8-2-2=4)
师:8-2-2=4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减法算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以前学的是有一个减,现在学的是有两个减。师:像8-2-2=4这样的减法算式,你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连减。
师:你们给它起的名字与数学家起的名字是一样的,你们真像个小小数学家。师:像8-2-2=4这样的减法算式我们叫他做连减。(板书:连减)连减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二个新知识。
那么,该怎么运算呢?生同桌交流,汇报:板演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减起来的算式,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减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算出结果。
3、现在老师碰到了一个难题,谁能来帮帮老师吗?(课件出示教材72页做一做第二题)。
(三)巩固练习
师:智慧森林里的智慧老人看到同学们把今天的新知识都学会了,非常高兴,决定带我们去森林里参加运动会。同学们,快去看看吧!
1.师:智慧森林里真热闹,同学们,快看!游泳比赛正在激烈的进行着,你能帮它们算一算一共有几只鹅参加了游泳比赛吗?学生列式并抢答。
2.(课件出示森林里的小动物)看到同学们这么厉害,老师真高兴。想不想到大森林里代替小动物来比赛呢?我们一起去参加接力赛好吗?让我们比一比,看看谁最厉害。(教师发放卡片:同桌合作,一人算一人写,写完一道题马上传给下一个同桌,看谁算得又对又快。)预备,开始!
3.激烈的比赛结束了,天也快黑了,小动物们也准备回家了,是谁还没有回家呢?(课件出示习题)哪个小朋友知道还有几只小鸽子掉队了呢?
4.天黑了,几只贪玩的小动物迷路找不到家了,他们的妈妈呀可着急了,同学们让我们赶快来帮帮他们。(课件出示,学生抢答。)
(四)、小结
同学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学习了新知识,还帮小动物们找到了家。能和小朋友们分享一下今天你都学到了什么吗?
第五篇:赛课教案
《云的观测》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知道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2、用图示法说明云的种类,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教学难点:
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是个什么样的天气呢?生答:……
教师:很好,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什么天气,那么天空中有什么东西出现呢? 生答:云
二、观察云
1、师: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些关于云的图片。看后问:漂亮吗?那么今天让我们来了解更漂亮的云,我们一起走进《云的观测>。板书:云的观测
教师:云是怎样形成的呢? 你能不能猜测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出示课件小结云的组成)
教师: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根据云量的多少我们能不能知道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么来划分的呢?
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师先教如何填充圆,用虚线图,生图)
2、学以致用:学生根据理解判断云的类型。(课件出示云的图片)
3、生看书自学,一起总结云的特点 板书:
三、对云的分类
看图片再一起归纳成表格。
学以致用:出示课件云的图片,(看云时不能直视太阳)学生判断云的类型。最后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气象学家是根据什么对云进行分类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说明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四、了解天气谚语,丰富学生生活常识。
五、师生小结。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对云的观测的收获,教师提示坚持记录天气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