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
(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
个生字,会写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1.理清游览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习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并围绕一个事物将其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
积累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的方法。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理清游览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山洞中的奇特景观吗?今天,我们就和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的双龙洞去欣赏洞中奇观吧!
二
介绍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主要作品:《稻草人》《倪焕之》等。
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
会认生字。
练
浙(zhè)
簇(cù)
臀(tún)
漆(qī)
蜿(wān)
蜒(yán)
(2)
会写生字,并组词。
练
浙(浙江)
罗(罗马)
杜(杜绝)
鹃(杜鹃)
窄(狭窄)
郁(郁闷)
肩(肩膀)
臀(臀部)
移(移动)
额(额头)
陆(大陆)
乳(乳汁)
笋(笋芽)
端(端正)
源(源头)
(3)
积累词语。
练
杜鹃
气势
聚集
拥挤
心情
脚跟
移动
昏暗
挤压额角
登陆
宽广
石钟乳
石笋
观赏
3.检查初读情况。
4.质疑问难。(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询问,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
四
细读课文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预设: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顺序介绍了沿途所见美景。
2.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4~7自然段):写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出洞时的情景。
3.读完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我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秀美。
五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相关字词,初步领略了双龙洞的景色。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览双龙洞。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重点)
2.学习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并围绕一个事物将其写具体的方法。(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者是怎样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并围绕一个事物将其写具体的。
二
品读释疑
(一)初读课文,感受“美丽”。
思考: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有哪些?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如何理解“明艳”一词?
预设:“明艳”指明净美丽。作者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了金华明亮艳丽的春色。
资料链接:在一些资料中,一般都认为杜鹃即映山红,其实野生的杜鹃花才叫映山红。本
文中,作者将二者拿来比较,恰恰体现了作者知识丰富,用词准确。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
说说句子的特点。
预设:句中有两对反义词“宽—窄”“缓—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溪水的声音。
(2)
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预设: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着溪流而上。“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因为溪流的宽窄不一,所以才形成了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
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写出了溪流的形和声。因为溪流缓急不一,所以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就像在“时时变换调子”。
(二)精读感悟,感受“狭窄”。
1.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预设: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宽敞。孔隙:狭小。内洞:漆黑,比外洞大得多,景色奇异。
2.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
预设:“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
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
会,一定不觉得拥挤。”“一千或是八百人”写出了人数多。“一定不觉得拥挤”是说外洞
很宽敞,这么多人能容得下。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该句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受“挤压”时的感觉。“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里,才
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了孔隙狭小的特点。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即使……也……”
这组关联词强调了就算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说明这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已经足够吸引人了,无须
再比作什么了。
三
拓展延伸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
预设:作者是按“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来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
2.作者描写游览双龙洞的经过时,都用了哪些过渡句?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过渡句)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在外洞找
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
这就到了内洞。
(发现)某些过渡句靠“泉水”连接在一起。
3.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预设:作者写孔隙的狭小,是通过写小船的大小(♘能容得下两个人并排仰卧)和小船的进出方式(船两头都系着绳子,靠内外洞的工人拉动)写清楚的。写作者自己的感受,是通过
写作者实际的体验过程(仰卧在小船里的状态和船移动时的感觉)写清楚的。
4.你觉得哪个地方给作者留下的感受最深?为什么?
预设:我觉得孔隙给作者留下的感受最深。因为孔隙很狭小,仅容一只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进出,人稍微一抬头就会撞破额角。
四
写法探究
按游览的顺序写景
游记类的文章,最好选择按游览的顺序来描写景物,这样可以清楚地交代游览的路线,描写景物时也会显得更有条理。
举例:《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一篇游记,作者游览的顺序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
内洞→出洞。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各游览点景物的特点也不一样:迎着溪流上山,溪流随山势时宽时窄,时缓时急。到双龙洞口,在洞口抬头望,山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
进去,外洞很宽敞,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发现了只容得下一只小船
进出的孔隙……再到内洞,内洞一团漆黑,工人举着汽油灯指点洞内景物:一条黄龙,一条青
龙……在洞内走了一转后乘船出洞。
五
课文主旨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顺序介绍沿途所见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六
课堂小结
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部分(1):时间、地点
第二部分(2、3):路上
4:洞口(宽)、外洞(高、宽、大)
按游览的第三部分(4~7)
5:孔隙(狭小)
6、7:内洞(黑、奇、大)
第四部分(8):出洞
顺序写景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融情于景,写出了金华双龙洞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成功之处:本课的教学应当在理解和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课文围绕如何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理清游览顺序,另一方面要根据游览路线了解各处
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不足之处:在对景物的特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需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让小组代表
朗读一段话,其他同学抓住这段话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景物的特点,随后让学生体会作者是
怎样具体写出景物的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