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精选5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的教学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教学计划了。为了让您不再有写不出教学计划的苦闷,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
三、具体思路
1、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5、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进度
略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2本学期我将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3、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5、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7、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习历史。
8、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
五改进措施
1、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
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
3、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5、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利用远教和网络资源。
六教学进度
初一历史华东版第一册总共有24课,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2周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3周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4周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4周复习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本期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要把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任教的学生上课时的情况有所不同:女同学比较听话,上课时的整体纪律较好,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且有个别学生上课睡觉。从总体上观察,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比较稳定,对这门课程较感兴趣,特别是将有关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的时候,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情绪不太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通过上个学期的观察,学生对于“堂堂清”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应了。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初一历史第二册是政治思想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趣味性较强。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内容是从我国隋唐时期至明末清初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仍采用“平时分积分制度”,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详细的积分制度。从课堂上答题、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纪律几个方面来实行积分奖惩。首先,课堂上的提问分为“复习提问”和“新课提问”,在“复习提问”这个环节采取答错扣分,自愿回答多加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而在“新课提问”这一环节中,为了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敢于踊跃回答问题,答错不扣分,对于回答有创新意识的多加分等。
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提问有难有易,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尽量要求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回答,增加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其次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纪律的积分主要是为了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于作业完成情况的扣分主要是为了督促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对于上课违纪情况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扣分,对于表现有明显进步的同学给予加分鼓励。每个月公布一次积分,使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总结。
本学期争取平均分达到及格水平。
五、教学进度
略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4新学期的工作开始了,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回顾上学期的学习,一部分学生的历史基础打的不好,这些学生平时看书太少,书的内容不熟悉,导致学习成绩不高。所以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认真贯彻历史课程基本理念:
初中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崇尚科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
二、教学主要内容:
本学期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三、四、五阶段,即封建社会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在中国历史中占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本册主要重点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发展。
难点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掌握和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难点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通读。
四、现状分析:
七年级有四个班的学生,面对考试的课程,还没适应过来,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但从一个学期的学习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态度消极,不愿学历史,课上不积极,分析理解能力差,加上平时不太看书,考试成绩不理想。
五、教学措施:
1、先是要高质量的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准确传授基础知识,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2、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教学坚持整体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全面整合,使学生全面发展,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寻求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4、教学语言规范,精神振奋,按时上下课,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乐意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课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
5、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特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减轻学生的负担。
6、合理利用有效的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教室的优势,多上一些学生有趣的课。布置有效的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教师发现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做到及时批改和反馈。查缺补漏。
六、辅导:
辅导以学习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志、习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研课题及方案:
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继续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灵活处理教材,实现实用性与学习的兴趣性有机统一。
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5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四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79分左右,整体成绩比较理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共有3个班,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好的学习方法,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全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尽管篇幅有限,还是适量增加了翔实、准确、与文字相配合的插图、地图,使历史教学更直观可信,更方便有趣。通过真实的图片及“自由阅读卡”“动脑筋”等栏目将许多传统的难点和疑点化难为易。
课本精心选材,科学阐述,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各民族的历史。如第3课“华夏之祖”,增添了黄帝的“发明传说”(第12~13页),就在教材中成功地写好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第一笔。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71~75页),把民族间的发展与和平相处归为主线。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以北魏的冯太后教育孝文帝的故事为导入(第106页),深浅适度,循序渐进地讲述了鲜卑民族的进步及其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这样,就使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教育落在了实处。
在单元题目上,用“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等,使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在文化类课文中,用“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夏商西周)、“中华文化的勃兴”(春秋战国)、“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等标识,准确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轨迹。加之图文并茂,有利于进行生动形象的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教育。
教学目标
掌握从远古居民到的魏晋南北朝的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
教材重点
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同时在集体备课中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教学进度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备注
学前教育1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4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7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1)3
期中复习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2)6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7
期末复习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以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为核心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1课。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七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五、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 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1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周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3周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4周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5周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6周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7周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8周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9周 期中复习
第10周 期中考试
第11周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周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3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
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
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
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
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4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
集体研究本学期工作计划
第二周
备课:1课:祖国境内远古居民;2课:原的始农耕生活
第三周
备课:3课:华夏之祖;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四周
备课: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五周
备课:大变革的时代;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六周
国庆节放假
第七周
备课: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10课:秦王扫六合
第八周
备课:11课:“伐无道,诛暴秦”,复习
第九周
讨论段考复习方案
第十周
组织段考测试工作
第十一周
分析研究段考试卷,统一答案,进行试卷分析
第十二周
备课:12课大一统的汉朝;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十三周
备课: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和战;15课:汉通西域
第十四周
备课:16、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
第十五周
备课:组织单元测试,讲解试卷
第十六周
备课:18课:三国鼎立;19课:江南地区开发
第十七周
备课:20课:北方民融合;21课:承上启下的南北朝文化
第十八周
备课:22课:承上启下的南北朝文化;
第十九周
测试工作
第二十周
讲评试卷、期末考试复习
第二十一周
期末考试复习
第二十二周
组织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5
一、计划宗旨:
今学期,以学校各项工作计划为指导,以“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为指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重视双基教育和能力培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强化基础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强化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研究和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初一《中国历史》(上)共二十二课内容,分为四个单元,介绍了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了在中国古代史的大部分内容,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一定的失误,在整个初中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确学习和全面认识中国的国情,显得更为重要、
三、具体目标
(一)常规教学目标:
成绩目标:
提高A等率,消灭C等率
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所讲述的重要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四、能力达成目标: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五、保障措施:
⒈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认真备课,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
⒊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精心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上课精讲多练,努力提高课堂质量
⒋借鉴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容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⒍依据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注意对优秀生培养,定准目标,定期辅导,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更好发展、同时做好绩差生的转化工作、
⒎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努力做到整体优化、
⒏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按时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
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历史小故事”,梳理基本线索。书中还设计了一些探究习题以及“自由阅读卡”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增长历史知识。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
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安排:
初一《历史》课程设置为2课时/周,全学期约40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7
一、基本情况:
通过七年级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识图以及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读图、识图的能力欠缺,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学期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扬长避短,深入学生,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五步四环节”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教学目标:
教完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技能,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本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等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美国和巴西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第十章极地地区,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等。
五、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绘图,从客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充分利用地图册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世界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他们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自觉性。收看《新闻联播》,
《世界之窗》等节目,并让时事走进课堂,以增进学生对世界了解。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从帮助落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8
一 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二、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三、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五、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进度表
周 日期 教学内容 节
1 3.1——3.5 1课,2课 2
2 3.8——3.123课,4课 2
3 3.15——3.19 5课,6课 2
4 3.22——3.26 7课8课 2
5 3.29——4.2 月考 2
6 4.5——4.9 9课,10课 2
7 4.12——4.16 11课,12课 2
8 4.19——4.23 复习2
9 4.26——4.30 期中考试 2
10 5.3——5.7 13课,14课 2
11 5.10——5.14 15课,16课 2
12 5.17——5.21. 17课,18课2
13 5.24——5.28 月考 2
14 5.31——6.4 19课,20课 2
15 6.7——6.11 21课,22课 2
16 6.14——6.18 期末复习2
17 6.21——6.25 期末复习2
18 6.28——7.2 期末考试 2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9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即通过学习能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
对学生初步进行唯物主义教育,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和人类和平事业,进步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表达历史的能力并能初步运用唯物主义来观察问题的能力。
1、思想教育目标:爱国主义教育;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大团结的观念;社会发展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的观点;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观点;历史辩证的观点;理想情操、道德品质的修养。
2、基础知识教育目标:掌握年代、世纪的计算方法;了解从人类的起源到民族大融合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概念等。
3、能力培养目标:能填写历史填充图;提高对历史史实物件的阅读理解能力;能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能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分析及谈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改革的设想与措施
1、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进一步钻研教材,深入理解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精心备好每节课,精选习题,精讲练习。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确保课堂纪律的稳定,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启发诱导他们积极开动脑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运用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小组活动,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4、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三、解决教材重点和难点的具体措施
1、重点:元谋人、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的情况;南北方农耕文化的基本情况;中华民族的祖先;大禹治水;启建立夏朝;分封制;宗法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陈胜、吴广起义;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汉朝的对外关系;三国鼎立的基本情况;孝文帝改革;古代科技和文化的成就。
2、难点:历史年代世纪的计算方法;猿为什么向人转化;南北方农耕文化有何不同;“公天下”与“家天下”有何不同;宗法制;商鞅变法的原因;如何评价农民起义;汉朝的对外交往;三国鼎立如何形成;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对汉武帝大一统的评价;诸子百家的思想本质。
四、组织开展学科活动的设想与措施
1、用精彩、引人入胜的导入把学生带入每一节课中。
2、用严格的要求来规范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切实了解学生的需要。
4、平时的工作要做到勤奋。
5、抓好学生的课堂知识的过关工作。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0
一、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以发展规律教育,教会初入中学的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潜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潜力、识图、读史料的分析潜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资料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资料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三、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必须的学习动力。但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资料比上学期繁多,对于理解、分析潜力较弱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必须的难度。
四、教学方法和措施:
1 、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课堂上体现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尽全力的开启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参与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知识趣味化,使学生爱学习,提高45 分钟的利用效率。
2 、在教学过程中,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传授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纵横比较,穿针引线,使整个历史发展状况显得脉络清楚,思路清晰。并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职责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及适应潜力。
4 、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个性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用心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五、教学进度表: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教学进度表
第 1 周 隋唐时期 第 1—3 课
第 2 周 第 4 课,第 5 课
第 3 周 第一单元复习检测、第一单元讲评
第 4 周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 6—7 课
第 5 周 第 8 课 第 9 课
第 6 周 第 10—12 课
第 7 周 第 13 课 机动
第 8 周 第二单元复习检测、第三单元讲评
第 9 周 复习
第 10 周 期中考试
第 11 周 明清时期 第 14 课第 15 课
第 12 周 第 16—18 课
第 13 周 第 19—21 课
第 14 周 第 22 课 机动
第 15 周 第二单元复习检测
第 16 周 第三单元讲评
第 17 周 总复习
第 18 周 期末复习
第 19 周 期末工作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1
一、学期简析
1、教学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与课标要
求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四、主要工作目标和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六、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安排
略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备课组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主体教学研究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经过上一期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技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初步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但他们的偏科思想比较严重,对历史科的学习不重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三、教学进度安排
这个学期一共20周,第十周进行期中考试,第二十周进行期末考试。
四、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组内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在备课组内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做好高效课堂提升的'学习。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六、具体安排
周次 内容
第一周 总结上学期学习,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第二周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第三周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第四周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第五周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
第六周 第9课 “贵姓何来”。
第七周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第八周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第九周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第十周 期中考试及试卷讲评
第十一周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第十二周 第15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第十三周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第十四周 第17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第十五周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第19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斗争。
第十六周 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21周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第十七周 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第十八周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第25课设计奥运圣火传递路线。
第十九、二十周 复习,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3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0课时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8课时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0课时
第四单元:科学技术文化。——6课时
六、辅导:
辅导以学习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志、习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研课题及方案:
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继续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灵活处理教材,实现实用性与学习的兴趣性有机统一。
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2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80分左右,整体成绩比较理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 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 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24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课时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课时
总复习
附录
6课时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5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学习与探究”,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力争做到:
第一、落实好课堂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安排:
初一《历史》课程设置为2课时/周,全学期约36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九月份:第一、二单元
十月份:第二单元
十一月份:第三单元
十二月份:第四单元
10年一月份:复习迎考
第四篇:七年级教学计划历史
七年级教学计划历史1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中等行列。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以确保学生学得好。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
3、通过举办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做到分类指导。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七、课时安排
教材总共22课,从我国的远古居民讲到魏晋南北朝。每课的内容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共约有三十二个课时左右,其中新课讲授约二十二课时,单元复习约四课时,期中复习约两课时,期末总复习约四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至第五周1~6课共6个课时
第六周至第八周7~11课共5个课时
第九周期中复习共2个课时
第十周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第三单元(12~17课)共6个课时
第十三周至第十五周第四单元(18~22课)共5个课时
第十六、十七周期末复习及统考
七年级教学计划历史2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xxx,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xxx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xxx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园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安排:
七年级《历史》课程设置为2课时/周,全学期约40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九月份:第一、二单元
十月份:第二单元
十一月份:第三单元
十二月份:第四单元
一月份:复习迎考
七年级教学计划历史3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0课时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8课时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0课时
第四单元:科学技术文化。——6课时
六、辅导:
辅导以学习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志、习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研课题及方案:
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继续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灵活处理教材,实现实用性与学习的兴趣性有机统一。
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七年级教学计划历史4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七年级教学计划历史5
一、学科分析:
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从目前上课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底子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呈现方式的更新和教材体系的重组,对于理解、分析能力远远不够或欠佳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材分析:
《历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有限。因此,与其他分科课程相比,这门课程面临着学科建设和教材呈现方式改造的双重压力。
四、教材特色:
1、教材编写的思路: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
基本思路:生活是主题(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时空是框架(时间、空间两个维度)。
2、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
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和基于问题的表述。
3、教材内容的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念)。
(2)突出能力培养(课题活动、自我测评、综合探究)。
五、实施教学总体思路: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够真正“主宰”课堂。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结合教材进行有机教学,活学活用,以发挥课堂最大效益。
3、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尤其要强调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教学,要淡化某些概念的学科规范,力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逐步领悟、构建出有关知识的学科意义。
4、充分利用远程资源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度安排:(共约十六周)
第一——四周:完成第一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五——八周:完成第二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八——十三周:完成第三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十四——十六周:复习备考,期末考试
七年级教学计划历史6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以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为核心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1课。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七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五、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 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1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周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3周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4周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5周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6周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7周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8周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9周 期中复习
第10周 期中考试
第11周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周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七年级教学计划历史7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新课改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新教育教学方法为指导,在教导处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自学、做笔记及学习习惯差、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等。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所以一定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环节,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三、四、五阶段,即封建社会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在中国历史中占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册主要重点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发展。
难点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掌握和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难点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通读。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
1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2
2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2
3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
4单元复习检测2
5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2
6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2
7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2
8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2
9单元复习检测2
10期中复习期中考试2
11第14课明朝的统治2
12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2
13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
14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2
15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2
16第三单元复习2
17第三单元检测2
18 总结复习第一单元2
19 总结复习第二单元总结复习第三单元2
20期末考试2
七年级教学计划历史8
一、教材的主题、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即第六单元“走进社会”、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的规则”、第八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和第九单元“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四个单元实施的主题、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
第六单元:走进社会。
1、主题是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本单元包括“在社会中成长”“你我他的世界”“在社会的舞台上”三课内容和一个讨论“传媒的影响”的综合探究活动课。
2、主要内容:
第一课“在社会中成长”从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谈起,谈到个人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品质,自我完善是人们不懈的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才能积极融入社会。
第二课“你我人他的世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和理解,同龄人相互之间及其与长辈之间都需如此;沟通和理解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在社会中生活,人人都需要友谊,真正的友谊只能存在于益友之间;建立真正的友谊离不开诚信;诚信是现代社会的公德。
第三课“在社会的舞台上”表明了社会好比大舞台,每个人都要充当一定的角色,在家庭、学校、社区的不同场景中,人们有不同的生活内容和意义;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社会规定的多种角色,同时在不同的场景中、在不同的时期内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扮演好社会规定的角色,需要努力学习和训练。
综合探究六“传媒的影响”,促使学生了解传媒的种类和变化,观察传媒对社会生活和个人成长的意义;探讨如何正确对待传媒的影响。
3、基本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二)的要求,本单元主要是实现目标7的要求:感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条件下有所不同,有所变化。包括树立历史的观念来思考我们的认识与小时候的差异,体察生活阅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学会归纳自己同长辈在生活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的规则。
1、主题是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规范。本单元包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规则中自由成长”“在生活中运用规则”三课内容和一个“我是社会小主人”的综合探究活动课。
2、主要内容:
第一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规则的表现、类型和意义谈起,谈到规则的作用,规则有交通规则、竞技规则、法律等不同种类;规则和制度的由来和发展,规则不断地废除和产生,也不断地在修订和完善。
第二课“在规则中自由成长”说明了法律规定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的一些特殊权利;义务是规则赋予我们的责任,青少年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义务,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前提和保障,没有脱离规则的自由,越是自由发展越是需要规则。
第三课“在生活中运用规则”内容包括学习运用规则的技能,依靠社会保障制度,了解紧急救险的方法;法律是人们权益的最有效的保障,依法维护个人权益,依法惩治邪恶势力和解决问题;规则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有社会责任感才能用好规则,并使规则越来越好,越来越完善。
综合探究七“我是社会小主人”,让学生体验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应采用适当、合法的方式,通过合理的途径。
3、基本要求:
本单元主要是实现课程标准的目标4的内容和要求:体会在现实生活中各种规则、制度的意义。包括尝试制订规则的能力;能够列举未成年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该承担的义务;知道如何解决社会生活中一些特殊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有向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寻求帮助的能力。
第八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
1、主题是身边经济生活的常识。本单元包括“永远面对的选择”“创业有方,信用无价”“为国当家,人人有责”三课内容和一个“我是文明生活的小管家”的综合探究活动课。
2、主要内容:
第一课“永远面对的选择”从我们都是消费者说起,说明了我们的生活消费品是生产出来的,并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如何购买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的商品,需要一些技巧;影响人们购物的因素是什么,怎样购物才算合理。消费方式提倡选择文明、选择时尚(更新换代)和选择未来。
第二课“创业有方,信用无价”说明了增加收入的办法,追求效益的策略,规避风险的策略;根据市场变化的的经营之道是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信用是创业成功之本,它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生活的灵魂。
第三课“为国当家,人人有责”从家庭收入、支出的种类和内容说起,谈到如何合理安排家庭收入和支出;什么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有什么用;什么是税收,税收有什么用,人人都同税收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综合探究八“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感受消费内容的变化,消费观念的变化,体验家庭理财的要领。
3、基本要求:
本单元主要是实现课程标准的目标5的内容和要求:尝试在经济生活中可能充当的各种角色,初步树立现代经济意识。包括根据个人家庭理财经验,领会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的意义;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个人消费行为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根据个人了解的商品服务市场的实际状况、感受市场的作用;了解个人储蓄、保险、纳税、贷款等经济行为,领会它们对保障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意义;通过模拟简单的投资活动,感受投资虽可以增加财富,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风险;采用模拟方式,体会从事某种经营活动需要考虑的因素。
七年级教学计划历史9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七年级教学计划历史10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
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
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
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
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七年级教学计划历史11
一、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历史是他们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大多数同学对历史比较有兴趣,课堂纪律较好。但是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难度,综合归纳能力也有待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时间为顺序,从人类的起源讲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教学措施
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提倡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我会将这些理念贯彻到历史课堂中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起始,以精彩的导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铺垫,使学生在兴趣和好奇的驱使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中,重点、难点部分将主要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来解决,而不再仅仅由教师讲述。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课堂上,在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要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历史课来说,教师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要尽量做到少讲、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习、思考和展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课时分配
第一周:历史导言课。
第二周: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三周:华夏之祖;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四周:灿烂的青铜文明;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五周:国庆假期。
第六周:大变革的时代;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七周: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单元回顾。
第八周: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
第九周:大一统的汉朝;复习。
第十周:复习,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情况总结;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十二周: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十三周: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
第十四周: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单元回顾。
第十五周:三国鼎立;三国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十六周:北方民族大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十七周: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单元回顾。
第十八周:复习。
第十九周:复习。
第二十周:复习,期末考试
七年级教学计划历史12
一、计划宗旨:
今学期,以学校各项工作计划为指导,以“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为指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重视双基教育和能力培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强化基础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强化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研究和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初一《中国历史》(上)共二十二课内容,分为四个单元,介绍了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了在中国古代史的大部分内容,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一定的失误,在整个初中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确学习和全面认识中国的国情,显得更为重要、
三、具体目标
(一)常规教学目标:
成绩目标:
提高A等率,消灭C等率
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所讲述的重要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四、能力达成目标: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五、保障措施:
⒈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认真备课,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
⒊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精心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上课精讲多练,努力提高课堂质量
⒋借鉴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容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⒍依据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注意对优秀生培养,定准目标,定期辅导,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更好发展、同时做好绩差生的转化工作、
⒎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努力做到整体优化、
⒏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按时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七年级教学计划历史13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要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七年级的学生虽说已学了一学期的历史;但是大多数学生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共20课,叙述从上古时期到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各民族融合的历史。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情感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学措施
1、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3、及时进行恰当的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设计情景,创设条件进行赏识。正确运用赞美艺术,赏识学生,挖掘其潜力。最后,赞美也应关注有缺点的学生。
4、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5、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6、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五、教学进度安排
新授课内容:《中国历史》上册,每周两课时,计划20周共34课时。
七年级教学计划历史14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历史小故事”,梳理基本线索。书中还设计了一些探究习题以及“自由阅读卡”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增长历史知识。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七年级教学计划历史15
华东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潜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潜力。
一、学状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就应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我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一样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个性注重学生潜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潜力;解读、决定和运用历史材料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潜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构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构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构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贴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用心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用心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我务必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三单元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课时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课时
第四单元
科学技术文化
6课时
六、辅导:
辅导以学习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潜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志、习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忙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创新潜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忙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研课题及方案:
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继续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灵活处理教材,实现实用性与学习的兴趣性有机统一。
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潜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潜力、动手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第五篇: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
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
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1
华东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潜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潜力。
一、学状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就应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我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一样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个性注重学生潜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潜力;解读、决定和运用历史材料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潜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构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构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构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贴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用心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用心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我务必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三单元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课时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课时
第四单元
科学技术文化
6课时
六、辅导:
辅导以学习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潜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志、习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忙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创新潜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忙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研课题及方案:
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继续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灵活处理教材,实现实用性与学习的兴趣性有机统一。
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潜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潜力、动手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学科使用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上、下两册)。七年级教材上、下两册叙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采用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即基本按照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线索,由古至今讲述历史的同时,围绕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来叙述。上册教材确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等四个专题,下册教材确立了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等三个专题,每一专题下确立四至八个小专题,便于学生学习。
七年级上册教材每课由12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导入框、课文、阅读课文、图表、历史文献、思考提问、自由阅读卡、每课一得、材料阅读、练一练、自我评价和活动建议。其中课文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和主要线索。其余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在每一单元后面,教材还安排了一节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中学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本册教材还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旨在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增强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建议
1、开齐并上足课时,保证历史课常规教学。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如课堂讨论,历史讲座等进行教学。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5、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适时进行阶段复习并进行乡土教材教学。
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3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3、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5、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7、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习历史
8、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
六、改进措施
1、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
3、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5、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七、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利用远教和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
初一历史华东版第一册总共有24课,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2周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3周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4周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4周
复习
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4
一、学期简析
1、教学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与课标要
求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四、主要工作目标和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六、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安排
略
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六块”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1――4)班历史科教学,经过调查和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但也存在少数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态度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努力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有的学生也喜欢刨根问底,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置之不理,提不起兴趣来,学习目的不明,缺乏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学习方法,争取早日让他们从小学的学习习惯中转变过来,早日习惯初中生活。
五、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六、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做到与侯老师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5、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发挥优生优势,让他们各带一个“学困生”,让优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经验交流,介绍方法给他们的,让他们的懂得怎样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6、充分发挥优生的表率作用来带动“学困生”,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对于他们主要是多引导,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初一历史备课组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美好未来,一切为了学校健康、和谐发展”的清泉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民主的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我组的教学水平.教学中我组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除利用教材之外,更多的挖掘课程资源,使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改变为考而学的传统观念,学会善于用唯物历史观的深邃眼光来审视现实问题,能够不断的从历史这面镜子里,获取对现实问题的深刻认识与启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经历了一个跨越,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培养,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找到适合初中生的学习方法.现对学生情况分析如下:
1.初中和小学的课程开设和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
2.学生大多都存在同一问题,就是字词掌握较差,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面狭窄,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所以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差.
三、工作目标
1、备课组全体教师认真抓好教学常规工作,落实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教学中做到减负与高效结合,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创设思辩性的历史课堂.让历史变成学生喜爱的科目.
2、加强备课组教研功能,形成浓厚的教研气氛,让每位老师都收获丰富.加强备课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历史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3、认真开展教学工作,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兴趣为重点,着眼于教师和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有目的、有计划地继续做好课改工作,努力优化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的效率.力争在区统考中取得好成绩.
4、抓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具体措施与要求
(一)备课
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充分发挥备课组力量,加强集体备课.每周周二第二节课为集体备课时间,分析教材、讨论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集众人之力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交流教学心得,及时反思.深入分析教材,注重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解剖,制定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和措施.
做到四统一,我们备课组按照学校要求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练习,统一单元测试,组内教师认真备课、备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二)教学
1、加强课堂管理力度,坚持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2、抓好双基,落实好读图识图填图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继续抓好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4、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尽量做到作业当堂消化.
5、每课写好教学反思,记录下自己的点滴进步、不足与改进措施,不断完善自身,成为真正的“学习反思型”教师.
6、做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三)教研
1、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以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为今后发展做好基础工作.
2、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解决平时教育科研理论不足的实际问题.
3、根据教研组的安排,积极听课评课,提倡相互听课.每个老师都上一节公开课.
五、备课安排:
时间
内容
主备
第一学月
导入课
陈世文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陈世文
原始的农耕生活
陈世文
华夏之祖
陈世文
夏商西周的兴亡
陈世文
灿烂的青铜文明
陈世文
春秋战国的纷争
陈世文
大变革的时代
陈世文
第二学月
中华文化的勃兴1
潘桂银
中华文化的勃兴2
潘桂银
第一二单元知识回顾
潘桂银
单元测试
潘桂银
公元纪年法
潘桂银
秦王扫六合
潘桂银
伐无道诛暴秦
潘桂银
大一统的汉朝
潘桂银
第三学月
期中复习
陈世文
期中检测试卷分析
陈世文
两汉经济的发展
陈明兰
匈奴的兴起及与两汉的和战
陈明兰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陈明兰
昌盛的秦汉文化
陈明兰
三国鼎立
陈明兰
第四学月
江南地区的开发
陈明兰
北方民族大融合
陈明兰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陈明兰
期终总复习
陈世文
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7
一、计划宗旨:
今学期,以学校各项工作计划为指导,以“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为指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重视双基教育和能力培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强化基础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强化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研究和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初一《中国历史》(上)共二十二课内容,分为四个单元,介绍了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了在中国古代史的大部分内容,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一定的失误,在整个初中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确学习和全面认识中国的国情,显得更为重要、
三、具体目标
(一)常规教学目标:
成绩目标:
提高A等率,消灭C等率
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所讲述的重要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四、能力达成目标: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五、保障措施:
⒈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认真备课,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
⒊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精心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上课精讲多练,努力提高课堂质量
⒋借鉴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容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⒍依据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注意对优秀生培养,定准目标,定期辅导,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更好发展、同时做好绩差生的转化工作、
⒎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努力做到整体优化、
⒏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按时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8
一、教学目标
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力争合格率达到40%以上。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从上学期上课反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基础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呈现方式的更新和教材体系的重组,对于理解、分析能力远远不够或欠佳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材内容分析:
七年级下册三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 “开放”。“繁荣”表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开放”主要体现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 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和中印、中日交往以及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联系上册学过的民族融合与江南开发,了解从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到元朝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新的民族----回族;掌握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南方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本单元《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通过学生自学、绘制表格,了解辽、北宋、西夏政权并立和金与南宋的对峙。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发展以及宋元时期科技文化成就。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一方面突出明清时期对我国历史主要贡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如明清加强专制,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同时又突出明清时期社会危机,如抗击外来侵略、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
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由于明清距离我们较近与明清时期有关文艺作品较多,在讲课时应当充分利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如讲《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时利用影视资料来导入。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以及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事迹和明清时期文化成就。
四、教材特色:
1、教材编写的思路: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
基本思路:生活是主题(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时空是框架(时间、空间两个维度)。
2、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
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和基于问题的表述。
3、每课的基本结构
1)导入框 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课文(宋体字)着重讲述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力求简明。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3)阅读课文(楷体字)力求生动活泼,其作用是引起学习兴趣,浅化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品德。
4)专栏的文献资料(竖排字)基本上每课一条。目的是使学生接触一些浅显的文献资料,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并能提高阅读古文、古诗词等的能力。
5)图表 包括图画、表格、地图和图注,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为的是增加学生的考古文物知识,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增强课文的明晰度,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动,也起到浅化教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6)动脑筋 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展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
7)注释和注音 目的是浅化教材,便于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
8)练一练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9)活动与探究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
10)自由阅读卡 设在活动与探究之后,内容以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为主,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历史更加贴近生活,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实施教学目标的措施:
1、学习跨越式教学模式,更新课程理念,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结合教材进行有机教学,活学活用,以发挥课堂最大效益。
3、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力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9
一、指导思想
围绕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
3、4班的历史教学,七年级两个班有100多个学生,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整体上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历史下册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参与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及时听课,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
新教材历史第二册总共有25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七、奋斗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将要达到学校要求的教学目标。
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10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前五名。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本书分为三个单元,叙述我国隋唐至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标有星号的内容,供各地的学校选用。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第三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模式:
预习+展示+反馈
五、拟用的教学方法
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小组为单位)
3、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注重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精讲多练。
3、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注重反馈,以单元为单位认真组织检测,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5、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七、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八、教学设想
1、做好导学过程。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放大学生的优点,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尝试开展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11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本期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要把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任教的学生上课时的情况有所不同:女同学比较听话,上课时的整体纪律较好,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且有个别学生上课睡觉。从总体上观察,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比较稳定,对这门课程较感兴趣,特别是将有关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的时候,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情绪不太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通过上个学期的观察,学生对于“堂堂清”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应了。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初一历史第二册是政治思想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趣味性较强。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内容是从我国隋唐时期至明末清初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仍采用“平时分积分制度”,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详细的积分制度。从课堂上答题、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纪律几个方面来实行积分奖惩。首先,课堂上的提问分为“复习提问”和“新课提问”,在“复习提问”这个环节采取答错扣分,自愿回答多加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而在“新课提问”这一环节中,为了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敢于踊跃回答问题,答错不扣分,对于回答有创新意识的多加分等。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提问有难有易,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尽量要求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回答,增加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其次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纪律的积分主要是为了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于作业完成情况的扣分主要是为了督促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对于上课违纪情况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扣分,对于表现有明显进步的同学给予加分鼓励。每个月公布一次积分,使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总结。
本学期争取平均分达到及格水平。
五、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二册总共有22课,从隋唐时期讲到明末清初的文化教育,大部分课的内容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分为二课时来上。教材主要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以历史发展的线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经济、文化的重要史实为重点。本学期共二十一周,第十周进行期中考试,第十九与二十周复习和考试,第二十一周进行期末试卷评卷、统计、分析,除去考试周与放假周,一共有三十二个课时左右,其中新授课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六个课时。
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1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备课组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主体教学研究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经过上一期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技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初步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但他们的偏科思想比较严重,对历史科的学习不重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三、教学进度安排
这个学期一共20周,第十周进行期中考试,第二十周进行期末考试。
四、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组内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在备课组内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做好高效课堂提升的学习。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13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教材分析: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畅想天地”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周 次
具 体 计 划
第1周(2.14-2.19)
期末试卷讲评.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周(2.2-2.26)
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
第3周(2.27-3.5)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5课“各同为一家”
第4周(3.6-3.12)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5周(3.13-3.19)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第一单元测验
第6周(3.2-3.26)
第一单元讲评;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7周(3.27-4.2)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8周(4.3-4.9)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期中复习1-4课
第9周(4.1-4.16)
复习5-8课
第10周(4.17-4.23)
复习9-12课
第11周(4.24-4.3)
期中考试
第12周(5.1-5.7)
期中试卷讲评;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3周(5.8-5.14)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第二单元测验
第14周(5.15-5.21)
试卷讲评;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周(5.22-5.28)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6周(5.29-6.4)
第18课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17周(6.5-6.11)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18周(6.12-6.18)
第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第19周(6.19-6.25)
期末复习
第20周(6.26-7.2)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14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
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
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
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今年我所教的两个班,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自觉性,特别是从七(6)班转入七(1)班的学生,学习态度极差。
另七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五、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树立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六、主要措施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2、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进度:
初一《历史》课程设置为2课时/周,全学期约36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二月三月份:第一、二单元
四月份:第二单元
五月份:第三单元
六月份:第四单元
七月份:复习迎考
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15
一、学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四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79分左右,整体成绩比较理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