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用浮的材料造船
(教材P24~25)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用浮的材料造船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2.知道生产生活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设计与制作竹筏(木排)模型的过程。
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3.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有关。
科学态度目标
能利用新的材料,完成设计和制作竹筏(木排)的任务,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船的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发现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难点:竹筏的制作和测试。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竹竿、木条、水槽、橡皮筋、螺母、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材料一套、独木舟模型、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提前制作好的独木舟模型。)它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这种材料放在水中沉浮状况是怎样的?(预设:是木头做的,木头在水中是漂浮的。)
2.揭题:古人利用可以漂浮的树干制造了独木舟。今天,我们也来研究用浮的材料造船。(板书:用浮的材料造船)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独木舟模型,引导学生关注独木舟的材料及其特点,激发学生研究船的制作材料和结构的兴趣。
探索与研
探索一:设计并制作一个竹筏模型
1.过渡:上节课,我们探索了独木舟的载重情况,在活动中你们发现了
载重量:船舶的载重能力,讨
独木舟有什么不足?(预设:独木舟在水中不够稳定,可装载的货物也有限。)如果可以,你们打算怎么改进独木舟?(预设:加大船体,增加它的底部面积。)
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竹筏图片。)这是什么?它是怎么制作的?(预设:竹筏,是将竹竿并排连接起来制成的。)我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制作一个竹筏模型。
3.活动: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设计并制作一个竹筏模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按照“思考—画图纸—制作”的步骤开展活动,提醒学生尽量按照设计图进行制作。如果按设计图制作遇到困难,必须改变制作方法,应该先修改设计图再制作,这是培养“工程与技术”素养的重要内容。
探索二:测试竹筏模型的载重量
1.过渡:各小组都制作好了各自的竹筏模型,那么你们的竹筏模型载重量如何?是否稳定?接下来,让我们测试一下。
2.提问:你们打算怎么测试?(预设:在竹筏上放螺母,然后根据装载的是船装载的货物、燃料、储备品、船员和乘客的总质量。载重量的计算公式为:载重量=满载排水里一空船排水量,单位是吨。
螺母数量来判断竹筏的载重量大小。)
3.活动: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让学生发现竹筏模型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改进埋下伏笔。
探索三:比较竹筏与独木舟的不同
1.过渡:我们分别完成了独木舟和竹筏模型的制作,也对它们做了载重测试,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独木舟与竹筏的不同点。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活动帮助卡。
3.小结:竹筏的底部比独木舟的底部更宽、稳定性更好、载重量更大,弥补了独木舟的部分不足,但也存在乘船者和货物容易浸水等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竹筏和独木舟的不同,引导学生体会技术的进步
促进了船的发展。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小结:用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改变船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2.布置任务:刚刚我们比较分析了摇橹木船和明代宝船,它们给你们改进竹筏模型带来了什么启发呢?请大家课后继续改进自己小组的竹筏模型,下节课进行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鉴摇橹木船和明代宝船的优点,继续改进自己小组的竹筏模型,让课堂知识得以延伸,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勤于动手的能力。
板书设计
2.2用浮的材料造船
独木舟竹筏
体积小体积大
载重量小载重量大
不稳定稳定
教学反思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船的载重量、材料、稳定性等有了初步了解,并发现了独木舟存在的不足。本课通过设计、制作、测试与完善竹筏模型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相应结构对船功能的影响。在制
作竹筏模型的活动中,给学生准备的竹竿除了粗细适宜外,截取的竹竿应该两端有节,避免因为水流进入竹竿内部而降低了竹筏的载重量;在测试竹筏的载重量时,选用的水槽尽量大一些,过小的容器会限制竹竿的长短,进而影响竹筏的载重量。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18第三题。
三、选择题。
1.在制作竹筏或木排模型时,下列材料中不会用到的是()。
A.竹竿、绳子B.木条、橡皮筋C.螺母、胶水
2.下列竹筏最稳定的是()。
参考答案
三、1.C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