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石潭记教案集锦5篇

时间:2022-04-30 00:2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小石潭记教案集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小石潭记教案集锦》。

第一篇:有关小石潭记教案集锦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范文集锦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小石潭记》教学设计7。

2、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和细致地描摹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对精彩语段的品读

2、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

2、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风景图片(配乐)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作者及写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教学设计7》。

三、朗读:

范读(学生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个别读→互读(找自己喜欢读)→齐声读

四、译文(四人小组边读边译)

①摘录不能解释的字词。

②按段落通译全文。

五、整体感知:

①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②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A、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或:游览顺序

B、借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品读赏析:(找喜欢的句子读,并说说为什么)

⑴逐步引导:

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景致幽静。

⑵学生质疑。

七、小结及实践: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察,精美的语言,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内容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记叙的顺序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重点、难点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初一年级时,我们学了《黔之驴》这则寓言。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散文《小石潭记》。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唐德宗贞元时中进士,年二十一岁。授校书郎,调蓝田蔚。升监察御史。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任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2、背景材料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坶潭记》、《钴姆潭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的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翻译句子

水尤清冽:(小潭的)水格外清凉。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寂静得见不到人影。

2、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概括文章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节,写小石潭的环境及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还写小石潭的形状及潭上的景物。

第2节,写潭水和游鱼。

第3节,写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4节,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总体印象和感受。

第5节,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四、赏析课文

1、根据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说说作者写景的顺序。

明确:以作者的行踪游览观察点为顺序。

2、说说作者游览观察点在整个游览过程中的变化。

明确:开头是随着人所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写景叫移步换景,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则属于特写镜头,后来坐在小石潭上观察四周而写景,则属于定点扫描,与前后有区别。

3、说说写景过程哪些词和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示:可以从动词的角度谈,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谈,可从颜色的角度谈,可以从声音的角度,也可以从写形状的角度谈,可以从情与景的角度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根据背景资料说说本文与《永州八记》中其他文章的联系,体会文章开头的一种方法。

明确:本文首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紧扣《永州八记》中的第三篇《钴姆潭西小丘记》,这样的文章放在一组文章内,让人感到自然而又贴切。

5、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借写游鱼突出水之清澈,写水是紧扣文章的标题的。

6、文章第一段中写小石潭的全石以为底的特征与下文写水的清澈有联系吗?

明确:正是因为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的特点,才会有潭中如此清澈的水。

7、说说作者心情的变化,请联系背景谈。

明确: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后心乐之,联系背景看,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此处,失意之情自然溢之于外,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后来写鱼似与游鱼相乐则是这种情况的延伸,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自然的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小结全文

文章在写景时景中含情,抒心中之情时情与景和谐的统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关于作者柳宗元。

2、说说全文写景的层次与方法。

二、研究性学习

1、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本文的解读也是如此,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层次和方法的角度入手,2、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寻找题文之间的联系。

提示:①紧扣石的语句有: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只有水冲击到石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同)等。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在今天,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只有一百来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者等。

3、试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

提示:①动与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化静为动,日光下游,影布石上,依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形状。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与情: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平常不乐,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后来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不过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这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可以说成是寄情山水以消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4、还可以从明与暗等角度展开研究。

5、试根据以上研究,说说本文的写作艺术。

提示:①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的运用。

②映衬手法,动与静的映衬,音形色的映衬以及游鱼与潭水的映衬等。

③对比手法,作者心情乐与悲的对比。

(三)反复诵读

结合上面的研究得出的内容之多,说说本文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提示: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

(四)总结全文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的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小石潭记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小石潭记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忧与乐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小石潭记》作者(),字()()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之一。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全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二)、导入

新课,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是因为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的,他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今天通过我们学习的《小石潭记》便可知道。

(三)1分钟、明确学习目标:幻灯显示,内容见前面。

(四)精讲点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各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是作者悲凉凄苦的反映。

(2)课文的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试说说本文的思路。

明确: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3)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请你说说本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明确:如第一段,整段文字全都是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洌,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接着从正面落墨,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又如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五)课堂小结: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强化训练:观察你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感受。

(七)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810题选做,15题必做。

四、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

小石潭记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潭中气氛

小石潭记教案 篇5

【教学立意】

《小石潭记》是以写景记游为主的一篇古代散文,它以移步易景的记游方式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变化本课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提示、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叙事写景、抒情状物相结合的特点;启发学生通过品位语言,体会作者在此篇游记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本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生动描写了人迹罕至的小石潭环境景物的清幽静谧之美,抒发了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

(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2、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①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定

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如:篁竹(huáng)卷石底(quán)为坻(chí)

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后齐读。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1、提问: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下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外。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2、提问:你觉得此处取名“小石潭”恰当吗?

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明确:“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情感由乐转为忧。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在一起的交流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和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一千多年过去了,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个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起记住失意成就永恒的经典吧!

四、作业布置

1、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3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略

小石潭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学生课下搜集、查找的有关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2.大屏幕展示风景图片;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优美、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师缓缓导入(充满人文关怀):

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

1.教师伴音乐吟诵全文。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又使他陷入忧伤、悲凉之中。

3.学生诵读全文。(教师做诵读指导)

4.学生自主归纳一词多义现象: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动词,成为)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可不可知其源(助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差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投影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游览顺序。

2.学习作者对小石潭的入微观察,细致描摹。

3.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4.诵读。

理清游览顺序。

a.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b.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写出游览顺序。

c.教师整理板书: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a.教师板书:水清、石美、树茂,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句。

b.明确: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石美──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学生反复诵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对小石潭入微的观察和细致的描摹。

品味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清,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的动与静。

大屏幕重放自然风景图片,指导学生入微观察,仔细描摹

布置作业:写作片段练习。可以找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贴在习作旁边

第二篇: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历来都是被传诵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技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2、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反复朗读课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重、难点。

3、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2、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制作课件.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2)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3)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五、教学方法

1.情境导人法: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情景氛围。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感情。

3、合作探究法 :小组合作讨论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

2、导入语: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都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世称“韩柳”。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另外,作者还留有《河东诗集》。

二、文学常识积累

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与断句。

2、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

3、注意字词的积累

(1)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huáng)竹

卷石底(quán)

为坻(chí)为堪(kān)

参差(cēn cī)披拂

佁然(yǐ)俶尔(chù)

往来翕忽(xī)

悄怆(qiǎo

chuàng)(2)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3)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4、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悄怆幽邃()日光下澈()

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乃记之而去()影布石上()隶而从者()()凄神寒骨()()

5、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解决。

四、齐读课文,引导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水-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游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诒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谭水清澈空明,鱼儿闲适、轻快、灵敏、活泼。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富有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

4、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石潭的源头的?

明确: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 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6、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全班齐读课文。

二、引导讨论,研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板书: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移步换景)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特写镜头)潭水:清澈(侧面描写)

游鱼:(轻快、活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拟人)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板书: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形象比喻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6、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7、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板书: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明确: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写一篇游记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注重以兴趣为导入点,设计中处处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不管是朗读、小组合作,还是畅谈收获等环节,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柳宗元

发现小石潭:闻其声

见其形(移步换景)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写小石潭美景

鱼乐(动静结合)写鱼儿活泼可爱 小潭源头:形象比喻(寓情于景)潭中气氛:幽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凉之情

第三篇: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

教学构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很能反映他的性格和身世遭遇的。《小石潭记》也是如此。在诗情画意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一个寄情山水、纵情游览然而忧伤之情终不得排遣的文人形象。可以说,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木、石都带着作者深深的情感印记。因而,不走进柳宗元的心灵世界,与之碰撞、对话,是很难真正领略他的山水游记中深厚的美学底蕴的。在阅读过程中将阅读方法简洁地归纳为“寻游者踪迹,赏石潭奇景,读作者心语”,既便于学生操作和领会,又强调了作品中景与情的密切关系,为深入理解作品奠定基础。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及周围景物透漏出的谪居生活的孤凄悲凉的心情。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教学难点:体会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一学生背诵柳宗元写的《江雪》,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字,谈谈理由?

这首诗营造出一种荒寒的意境,在一个十分寥廓、冷清的背景之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有这么一句话: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就来读读他写的名篇《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配乐朗读。2、强调生字的读音。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4、点名朗读。对学生朗读的读音、停顿、重音、语调等进行指导。5、学生结合课下的注解疏通文意,通过习题考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

三、理解课文 1、寻游者踪迹:

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作者以游览为序写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发现小谭——潭中景物——小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2、赏石潭奇景

根据作者的描写,我给小石潭设计了一些景点,例如:根据文中的“隔篁竹,伐竹取道”我设计了景点“小径通幽”因为在成林的竹子中开辟一条小路,小谭隐藏在其中,很幽深,很寂静。根据课文的描写,你们还可以设计哪些景点呢?并说说理由。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景点名最好听,哪个小组设计得最有创意。

3、读作者心语:如果你来到小石潭你的心情会怎样?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感情的字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怎么理解作者的“乐”与“忧”呢?出示作者的写作背景,联系课文想想原因。(学情预设:在学生找出表达心情的字句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找到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学生在课文中找到间接体现环境过于冷清的地方?可以通过学生学过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来理解课文中通过水的鸣响,树的清脆,有声有色来反衬环境的冷寂,通过鱼的游动,水的流淌,动态可见来反衬这里的幽静。从而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忧”是感情的主基调,“乐”是“忧”的表现,欢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会流露出来。

4、理解课文写作手法:在前面的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说说作者怎样来表达感情,从而理解作者寄情与山水的写作手法。

(柳宗元是借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抑郁苦闷。似与山水相伴实际上是走投无路,施才无门。将自己的感情借景表达出来。)

5、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设计这篇课文的朗读方案,并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柳宗元的同游者之一,那么,在柳宗元寄情山水、寻求心灵慰藉而忧伤之情终不得排遣之际,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引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相关诗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尝试写一个寓情于景的片段。

第四篇:《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2)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2)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作者简介、时代背景资料,并进行课前交流。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小石潭记》作者(),字()()河东人,唐代著名文学家,“ ”之一。他被贬永州时,写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本文是其中的第()篇。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划线的字。(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全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二、导入

在第一课时中,已经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山水来表达自己被贬的心情?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展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新课

师:现在让我们在柳宗元的带领下,畅游“小石潭”,领略它独特的美。

1、理清游踪。

(1)自由朗读。找出文中表明游踪变化的句子。根据作者带领我们游览的顺序,试补全下面的游览图。

明确:从小丘西行→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上气氛。

小结:作者循潭水声发现小石潭,从容漫步,眼中景随观察点变换,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小石潭的美景图。

(2)如果你是导游,请用自已的话根据游览图向游客介绍一下本次游览的安排。(在小组内完成,教师在下面巡视倾听,给予适当指导。)

2、话潭之美。

(1)放配乐朗读。闭上眼睛听朗读,在背景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描绘的小石潭的美景。

(2)说说你感受到的最美的景物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你的想象,具体谈谈它美在何处。

要求:须抓住景物的特点。

小结:小石潭美在水声清脆悦耳。

美在潭水空明澄澈——清。

美在潭底的石头形态各异——怪。

美在树蔓青葱茂盛,参差披拂——葱。

美在潭中的游鱼清澈可见,轻灵欢快,机敏悠闲——乐。

美在潭身曲折悠远——遥。

美在潭岸峭拔多姿——峭。

美在潭周围竹树环绕,气氛清幽寂静——幽。

3、探讨写作技巧

作者把一个地处荒山僻野的小石潭描写得如此富有画意,使人仿佛身临其境。除了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尽情描写外,你觉得还得益于作者用了哪些技巧?

请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用心细读,品味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小结:

A.正侧相映展现美。如:写石时以水声清脆,水色清洌,树木长势侧面衬托;写水时以鱼、石正面衬水。

B.生动形象描写美。如:写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人相乐”,用拟人把鱼的活泼、富有情趣写得栩栩如生;写小溪源流时,“斗折蛇行”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溪身的曲折、蜿蜒;“明灭”二字写出了遥望时溪身的半藏半露,饶有画意。

C.动静结合互衬美。如:写鱼时,鱼影痴呆的静态和灵活游弋的动态相得益彰,把鱼之神、鱼之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4、理解感情。

(1)我们一同游览了富有盛名的小石潭,看到如此忘尘脱俗的美景,你有怎样的感受?

(2)作者置身于小石潭的幽邃之境中有怎样的感受?快速跳读,找出文章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明确:

A.心乐之。

B.“似与游者相乐”:写鱼之乐以衬人之乐。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因景生悲。

(3)作者游小石潭时,心情前后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

(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同学们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发言:

•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优美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触景生情,不由忆起自己的坎坷命运,又涌起了失意之感。淡淡的喜,浓浓的愁。

• 作者因小石潭的美景而欢快,但欢乐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正视逆境,笑对人生。

(1)柳宗元因政治失意而寄情山水,但心中抑郁之情却难以消除,你还知道哪些与柳宗元有同样遭遇的文人志士,他们又是如何对待命运的?

如:范仲淹虽遭贬谪,但心系百姓,忧国忧民;刘禹锡仕途失意,却豁达乐观,凌云之志直冲云霄。

(2)如果你是柳宗元的朋友,你将如何劝解他直面挫折?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失意即可,同桌互换角色劝慰,推荐优秀者表演。)

小结:人生失意难免,沉湎悲苦之中,不如积极进取,笑对人生。相信明天的太阳依然会从地平线上升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四、课堂小结

用见解的话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五、作业设计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人物的心情。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把其中描写山水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板书设计

游览顺序

小石潭记 小石潭特点:作者的感受: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记录同游

幽静

孤独悲凉

幽深冷寂

第五篇:《 小石潭记》 教案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彩屏显示。)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C亻叔 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D.寂寥(1iao2)悄怆(chuang4)幽邃(sui2)(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彩屏显示以下问题。)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彩屏显示。)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记录同游者„„资料链接

1.柳宗元,字子厚(773_819),原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己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说》《地对》《非国语》以及被贬后续成的《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教学说以猛烈抨击,且创立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天”和“圣人”创造历史的观点。2.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

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彩屏显示。)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彩屏显示。)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彩屏显示。)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彩屏显示。)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彩屏显示。)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附总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同步达纲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2.在横线上填写所缺的句子。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②日光下彻,佁然不动。③俶尔远逝。

④潭西南而望。3.请写出能够反映作者心境感伤的句子。

4.写一种你最熟悉的花(或植物)。要写出它的特征和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管仲、隰朋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③。”乃掘地,遂得水。

注释:①管仲、隰(xí)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③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便有水。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从桓公伐孤竹(2)蚁冬居山之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春往冬返,迷途失道。

译文: 3.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

【学科渗透训练】

我国宝成铁路自建成以来,长期被滑坡、塌方灾害困扰。长期以来,铁道专家一直找不出内在原因,只能年复一年地在灾害与维修的怪圈中折腾。后来,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清楚地显示出,这条铁路一些地段处于地层的断裂带上,于是铁路部门立即对此采取了加固地层的措施,才从根本上减少了山体滑坡的事故的发生。

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国土的普查,是人类获取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例如,我国对于青藏高原等人迹变罕至、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进行普查,遥感卫星提供的一幅照片的覆盖面积是航空照片的14O倍,只需1人用3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解译判读工作;如用飞机航拍,则需30人用几个月时间;如用人工,则需几年。

我国石油地质队员在对柴达木盆地“伊克乌汝”油气构造进行调查时,26人苦战4个月,才测到568个点,以此绘制成五万分之一的地质图;而卫星仅用一张照片就把情况看清,还发现了地面测量中无法发现的断层构造。

1.第②段中运用的三种说明方法是

2.①③段画线句子表现出说明对象的重要特征分别是

【课文难题点拨】

一、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第2自然段的语句。)4.(第4自然段的语句)

二、作者写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彻时潭鱼的活泼生趣,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后来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隐约可见作者贬居中羁旅孤寂的心境。

三、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毫不做作。如写游鱼一段,就是画家也很难画出。作者写鱼像在空中游动,其实是写水清澈极了,象看不到似的。写阳光照透潭底,鱼儿呆呆静止,鱼影映在潭底石上,忽然远逝,往来轻快敏捷。既写了鱼的悠然自得,也表现了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又如写溪水和溪岸,通过“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的比喻,““明灭可见”的描写,不仅形象,而且写出了事物的动静来。“斗折”、“犬牙”是静态,“蛇行”、“明灭”是动态,一动一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溪身和溪流的特点。再如写坐在潭边的感受,写出了一个极清幽冷寂的境界,环境的清幽,和作者在当时不幸遭遇下心境的冷寂得到交融。这样描写景物,使景物染上游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文章

所创造的境界就更为鲜明切实。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C 2.见课本3.“坐潭上„„悄怆幽邃”。4.略 【创新能力训练】

1.讨伐,进攻2.(山的)南面2.春天出征,冬天返回,(在返回途中)迷失了道路。3.老马识途。【学科渗透训练】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2.勘测范围广效率高。

下载有关小石潭记教案集锦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小石潭记教案集锦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泸西县金马镇中学杨绕宏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

    小石潭记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2012--9 1 《小石潭记》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正确译出重点语句。 2、 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多角度写景及写作特色 3、理......

    小石潭记教案

    【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⑴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⑵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⑶ 体会本文融情情于......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集合15篇)小石潭记教案1一 、目的要求: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

    小石潭记教案

    10 小石潭记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体会文章按照游踪......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范文1 一、教学目标。(一)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二)学习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三)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二、课时安......

    小石潭记教案3

    小石潭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