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劝学》教案汇总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劝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劝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 6 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有关“学习”的小议论文,白寿彝提出治学的“三个境界”,谢冕又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以他睿智的思想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2.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题解(出示投影)(提问、教师点拨)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熟读课文
1、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3、学生齐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三、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学生找出中心句):提出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生找出中心句),“善借于物”即善于向外界学习,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谈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生找出中心词):“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强调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3.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第一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可以”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1:名词 “青”2:形容词。“于”1:从 “于”2;比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揉”,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4)“日”:名作状,“每天”。“参”,同“三”。
2、学生齐读第一段。
3、教师明确本段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差不多,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所以学习可以使自己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板书}
青——胜于———→蓝
提高自己
冰——寒于———→水
直木——輮————→轮
木———受绳———→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利
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二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抬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2)“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文理分析。
(1)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用了五个比喻。
这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善假于物”。
(2)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落实到“学习”上来说: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里强调的是“借助外界”,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板书)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注:教师提示学生回顾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从而提高自己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养,所以荀子特别重视学习的作用。
3、教师引申: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又面临许多不利条件,每个学生都应该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
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学不可以已()②木直中()绳 ③使之然()也
④声非加疾()也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⑥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
①虽有()槁暴()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君子生()非异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①已:停止。②中:符合。③然:这样。④疾:强。⑤假:借助。⑥绝:渡过。①有--又 暴--曝 ②知--智 ③生--性 }
第五、六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第三部分、总结课文、整理重点词句。
一、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a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2、学生齐读第三段。
3、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4、拓展延伸:积累、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这种品质。教师在此处设置“缺点曝光台”和“优点展示厅”两个栏目,针对这三种学习品质,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说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进而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修养。
5、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板书}
积累(1)积土、积水——积善(正面)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反面)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反面)
坚持(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正面)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反面)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面)
专一(3)蚓无……用心一也;(正面)
蟹六……用心躁也。(反面)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7、本段主旨: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二、总结课文: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劝学》尽管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
1、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释理通俗,形象鲜明)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观点突出,说理深刻)
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结构采用“总—分”式。(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4、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提高自己(2个比喻)
学习的意义
改变自己(3个比喻)喻证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5个比喻)道理明白
积累(4个比喻)具体生动
学习的方法、态度 恒心(4个比喻)对比 深入浅出
专心(2个比喻)论证
三、整理词句:
1、通假字:輮,有,暴,知,生。
2、活用字: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A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省略句:輮(之)以为轮
(4)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4、一词多义
(1)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2)蛟龙生焉(生长,动词)
(1)骐骥一跃(一,数词)(2)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1)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2)金就砺则利(锐利,形容词。下文“蚓无爪牙之利”的“利”同此)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智慧,名词)
5、成语:青出于蓝胜于蓝、锲而不舍、积善成德
四、课堂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全文
课后记:本文多用对偶,夹用排比,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背起来难度不大;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分析课文时,我注意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学生日后的学习。学生初中基础不够扎实,在一些文言知识的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
《劝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1、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⑴ 是全文的文眼。
⑵ 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2、讲解第二自然段:
⑴ 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 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
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蓝、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⑶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⑷ 总结本段中心思想:
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⑸ 词语:
輮、槁暴、受、就、中。
3、讲解第三自然段:
⑴ 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⑵ 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⑶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⑷ 词语:
致、绝、假。
背诵前面学过的几段。
第二课时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⑴ 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⑵ 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⑶ 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词语:
跬、镂、一、焉。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1、课后思考练习题。
2、基训上的习题。
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原文,积累相关文言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将背诵全文
《劝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学生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要从少立志读书自强、勤奋刻苦、珍惜时间,不能虚度过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会后悔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劝学》。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提问:颜真卿这个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2、简介: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三、朗读诗词。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四、合作探究。
1、体会词意: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2、体会诗意: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晓鸡啼,是男儿读书最好的时间,年少时不知道要早早地勤奋学习,到年老时会后悔读书太晚了
整体感知,读出感受。
3、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这首诗告诉我们只有珍惜少年时代的每一寸美好时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不断积累,勤学苦练,掌握多种本领,长大之后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至于再后悔小时没有好好学习。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提醒小朋友要趁年少时多学习,多用功。
《劝学》教案 篇4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 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 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
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木直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如何做到积累。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劝学》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点。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荀子介绍】
荀子:名况,又名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且认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礼治”,又要“法制”。
荀子与孟子的差异:“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启雄《荀子简释》)
【《荀子》介绍】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独特风格。
【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
1、同学们,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荀子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学习不可以停止?
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态度。
3、文章通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样论证的?
明确:论证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比喻论证)、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等。本文通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板书见后)
【艺术特征】
1、比喻论证的方法: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2、富有音韵美的语言:本文的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
《劝学》教案 篇6教学背景
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议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
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学生传授三大方面的知识
(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3)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掌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朗读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中心的论证所起的积极作用;掌握议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
一、作者简介: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长期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学生试译全文难句,教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
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
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通常又称为“比喻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
(一)、诵读分析第l段并分析。
1、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2、学生练习诵读。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学生试背,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1、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2、提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这个观点的。)
3、提问: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4、提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要“博”则“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1、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2、提问:这三组设喻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问: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幻灯片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二)、诵读第二段并分析。
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以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为主。
1、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
2、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3、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四组设喻,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学生熟读、背诵这一段。
(三)、诵读第3段并分析。
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五、总结全文,结合议论文的写作,辅导学生议论文的写作。
1、中心内容。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讲清“什么”)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作用(分论点之二)(讲清“为什么”)
“不已”才能做到积累、坚持、专一——态度、方法(分论点之三)(讲清“怎么做”)
教师点拨分析:
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正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反复设喻,使内容逐步加深。
3、对举(对比)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六、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思考与练习”三、四、五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文言文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教法作了一次新的尝试,读、析、讲的能力有所提高,可惜一课时的学习时间,无法从文言文的新课教学过渡到写的能力的训练,这是最大的不足。拟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次尝试这种结合,希望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劝学》教案 篇7教学目标: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 lì 参 cān省 xǐng 跂 qì 臾 yú 螯 áo
2.给本课 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于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 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 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第二篇: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3、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4、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5、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六、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七、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2、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 (恳切) 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 (关心) 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 (惊赞)
劝学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投影片
教时1课时
劝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引兴趣
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最早描述的是哪个人物?(吕蒙),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看吕蒙是怎样做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一)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课本P112页注释]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人们可以从这本书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文中的几个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三)写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所以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四)题目解说:《孙权劝学》写的就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多读史书、兵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那么,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录音,初步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注意听的时候要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一读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学生评议后,强调易错字音、难读语句。
字音:卿(qīng)邪(yé)涉(shè)孰(shú)即更(gēng)刮目相待
几种句式的朗读:
主谓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要停顿,如“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见/往事耳”;
四、字句
1、节奏,如“但当/涉猎”,“与蒙/论议”,“士别/三日”,“结友/而别”,总之,朗读时要以不读破句为前提。
2、给课文画上朗读提示符号。(见课本记号)
3、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二)译一译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文中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
①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官职名称,今义:学位的一级
②但,古义:只,仅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③见,古义:了解,今义:看见
④及,古义:到了,今义:以及
⑤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⑥更gēng,古义:重新,今义:更改、更正
(或gèng更加)
2、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理解: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理解:你说事务多,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理解:(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理解: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理解:兄长怎么认识事物(或明白事理)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说一说
请学生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劝开始学习,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学”字来展开故事情节:、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并与蒙结友(侧面描写)。学生根据这一思路再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议一议
整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那么请大家把人物对话部分先挑出来,然后体会一下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孙权劝学》教案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朗读时应体现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的口吻,“不可不学”应重读强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揭示学习的目的、方法)“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见往事耳”应重读强调。同时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朗读时应注意体现这一点。)
(3)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批评,揭示学习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加以彻底否定。同时,运用对比、反问,“孰若孤”要重读强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谈读书好处意在鼓励吕蒙求学,)
(五)演一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小结】
五、课外延伸,体验反思
劝学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全班齐读。
延伸拓展: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
好学勤学、刻苦敬才
善劝
劝学优秀教案5
课题
《劝学》
课型
文言文新授
课时
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2、学习“于、者、而、焉”4个文言常用虚词;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能力点
1、学习从三个角度对比论述中心的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3、背诵全文
教育点
体会学习对于人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了解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和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把握其现实意义。
重难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PPT)
师:“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你知道这几句话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吗?
(学生纷纷说自己的理解)
师:是的,是关于学习的诗句。青少年好学,像太阳初升,光芒四射;壮年好学,像中午的阳光,明媚而艳丽;老年好学,像燃着了蜡烛,也会放出一缕光明。类似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杂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师:这写诗句都是劝勉鼓励人们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PPT显示,学生朗读,标记重点):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荀子》共32篇,内容异常丰富。他一生“序列著述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成为有标题的论文,他的文章,善于分析问题,论题鲜明,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有很强的逻辑性。笔力浑厚,音节整齐,语言质朴、精炼。
三、解题。
《劝学》的“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作者在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或教师范读,正音字(PPT)
中zhōng輮róu砺lì参cān省xíng有yòu
知zhì暴pù生xìng跂qì臾yú螯áo
2、学生齐读,识记。
五、再读文本,质疑问难
1、生自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教师提示:用红笔标画出你不理解的重要的难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和手中的材料,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2、小组成果展示:(展台展示)
第一组:通假字
①暴pù已是“曝”的古字②“輮”通“煣”,使……弯曲。③“有”通“又”。④“知”通“智”zhì,智慧。⑤“生”通“性”,资质,禀赋。
第二组:古今异义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天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②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用心一也(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江河)⑤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非蛇⑥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藏身;今义:“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第三组:词类活用①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④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
第四组:一词多义
①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②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向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每月十五日)
③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并列关系)吾尝跂而望矣(连词,修饰关系)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转折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连词,承接关系)锲而舍之(连词,表假设关系)
④于:青取之于蓝(介词,从)而青于蓝(介词,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介词,向)
第五组: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②.省略句輮(之)以为轮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蟹(有)六跪而二螯③.倒装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3、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②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译:(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精神智慧”;“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焉,语气词,“了”。译: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精神和智慧得到提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比喻为帮凶、走狗。“强”读qiáng,强健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地下的泉水。“用心”,“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学生结合工具书和老师的讲解,自译全文,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六、重点品读,合作探究
(一)问题探究:(PPT)
1、《劝学》的主旨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的?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劝学》的主旨是什么?
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师:荀子说人要学习,而且要不停止。那么学习什么?荀子也给出了界定,那就是要学习儒家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作者是如何来论述的呢?
生范读第一节
生:作者并没有直接来论述,而是通过青、冰、木来说理。
师:由蓝到青,由水到冰,由木直到弯曲,金就砺则利,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条件可以改变,得到提高,由此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人通过学习也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得到提高,成为一个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正是学习的意义。(教师板书: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意义)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设喻。
师:连用五个比喻句,借助自然现象说明一个抽象的到底,这是设喻。(师板书:设喻)
生齐读第一段。
生背诵第一段。(理清背诵思路)
教师检查,纠正易错字。如:已、輮、有、槁暴、砺、己、知。
(二)研读第二段:
师:第二段的论证和第一段有什么相似的之处?
(学生默读)生:仍然是用设喻来说理。
师:找出比喻句并翻译。
学生展示,补充。
生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译略)
生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译略)
生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译略)
生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译略)
师:连用四个比喻句又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译)
师:借助外物,可以使自己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声音更强,走的更远。人的本性没什么不同,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就在于能借助外物来弥补不足,取长补短,改变恶的性情,达到另一种境界。
(教师板书:弥补不足,学习的作用。)
学生自读第二段,背诵。
师检查背诵。(抽查,强调抓住比喻句来梳理思路纠正易错字。如:臾、跂、致、生。)
(三)研读第三段:
师:人要想提高自己,弥补不足,应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表看法
生1:要认真学习
生2: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精神
生3: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
生4:要不断的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5:多读书,读经典著作,让自己更加有教养:
生-----------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有道理,好的学习方法确实可以事半功倍,荀子在《劝学》里又给了我们哪些思考呢?
生范读第三段
教师提示:其他生标画出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
生展示自己画出的语句(略)
师:开头四个比喻句,(学生齐读)这四个句子强调的是什么?
生:积累
师:你有哪些积累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谈自己的做法。如:积累好的语段、名言警句等)
师:不这样做会怎么样?
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师:要做好积累,还应该怎么做?
生:要坚持。
师:作者是如何来论述的?
生齐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金石可镂。”
师:这里仅仅是用了设喻来论证吗?
生:还有正反对比。
(师板书:对比)
师:有了积累和坚持还不够,我们来看最后一组比喻:“蚓无爪牙之利------”
这个句子如何理解?
生翻译(略)
师:注意把握这个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其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作者借助蚓和蟹来告诉我们学习还要专一。只有专一,才能做好事情。
学生再读全文,背诵。
小结:
本文是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但读来却不枯燥乏味,正是因为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有一下几点特点:(PPT)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学生小结:我的收获---------------------------------------------。
七、跟踪训练(PPT)
①.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木直中绳(zhòng)
B.槁(gǎo)暴(pù)跂(qì)骐骥(jì)
C.砺(lì)驽马(nú)蚯蚓(yǐn)虽有槁暴(yǒu)
D.须臾(yú)镂刻(lóu)舟楫(jí)闻者彰(zhāng)
②.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道)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横渡)
③.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輮以为轮B.上食埃土
C.既来之,则安之D.然而不王者
④.下列各项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輮使之然也②有志矣,不能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③石之铿然有声者④以须炉火之然也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A.①⑤B.②③C.②④D.①③
⑤.对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
①而绝江河②老子犹堪绝大漠③用心一也④一死生为虚诞
A.①②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同
C.①②同,③④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⑥.《劝学》的中心论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学不可以已。
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答案:1.B2.C(智慧)3.D(名词活用为动词)4.A5.A6.C
八:布置作业(PPT)
1、完成相关练习题
2、背诵全文
教后记:
这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在把握和处理上有一些困难,所以在教学中适当降低难度,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解决基础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对重点难点问题给予解答,这样更有针对性。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提前布置下去,在预习中积累一部分。小组成果展示中补充自己没发现的。安排课下继续整理并积累。
朗读,仍然是学习语文的法宝。结合本篇文章采用设喻说理和长短句的交替使用,以及排比的使用,安排学生不同层次的阅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收获。
劝学优秀教案6
《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3.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4.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人物对话的深意。
教学难点:
情节的详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法指导: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中凭借语感了解大意。
讨论法: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跟同学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法:教师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适时提示,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相劝,但他都以各种理由推托了。那么,孙权最终规劝吕蒙读书了吗?我们看《孙权劝学》。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三、初步尝试:
1.熟读课文,掌握注释中的重点词。
朗读要求: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背会。
2.解释难解词语,及古今异义词。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权谓吕蒙曰 告诉、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 主管事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 了解
卿言多务,孰若孤 谁。 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 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 到了------的时候。 到
卿今者才略 现在
古今异义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求学的较高学位
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3.试译课文,翻译重点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研讨与赏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你能否从这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朗读时语气坚决,不容推辞,同时又体现其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映了吕蒙为自己的才略长进深感欣喜与自豪。
五、写作小提示: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结论:
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针对说话对象不同,语言要有所变化,语调也应有所不同。
六、尝试二: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问题研究: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4.送同学们一句名言: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高尔基)
--开卷有益
5.从文中找出常用成语: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做刮目相待。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七、小结: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生命有限,学海无涯。通过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懂得了开卷有益的道理。同学们,希望你们以此为起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拓展延伸: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而《伤仲永》里的仲永虽天资聪颖却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矣”。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自拟题目或以《当吕蒙碰到方仲永》为题写一篇练笔。
九、补充:由本文提炼出来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就有收益。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督促周围的人学习,随着社会一同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愤读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劝学优秀教案7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劝学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习,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劝学优秀教案9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或辅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确。
一、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学生再读课文。 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二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 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师: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提问。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用投影展示。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司马光投影展示处
司马光
重点字词句
《资治通鉴》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劝学优秀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
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
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刚才,很偶然的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深刻,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行文思路清晰。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
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指导正音、停顿)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但也有些瑕眦,例如某个字音不准,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处理不太够。这样好象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
有yòu槁gǎo砺lì跂qì舆yú蛟jiāo跬kuǐ骐qí
骥jì驽nú锲qiè镂lòu鳝shàn生xìng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奏和情感的处理)
(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教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读)
(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
(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用心专一、用心浮躁”关系不大。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1、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2、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4、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5、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二十个比喻来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6、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5个比喻)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
四、第三环节:背诵课文
好的,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句方面的障碍,也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课文的背诵很有帮助,下面我们就进入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背诵课文
1、先齐读课文。
2、哪位同学现在就能够背诵出来的?自荐一下。
(你背下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3、沿着文章的行文思路去背诵课文,也是一种快速成诵的方法。
A、第二段的行文:(5个比喻)
青取之于蓝
学习的意义
冰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輮以为轮
提高自己
木受绳则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则利
B、第三段的行文:(5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
学习的作用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C、第四段的行文:(5对比喻,10个)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学习方法积累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对比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学习态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一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4、小测验:邀请你来尝试背诵(抽查男女生各一名)
5、大家一起来大声背诵全文
五、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
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六、小结(可请学生来小结)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1、模仿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七、附录
1、荀子的思想
荀子在本文中所论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论”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教育学习,“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学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可见,荀子虽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的学习教育可以改变人恶的本性,更可以弥补人本身的不足,提高人的能力。
2、劝学(节选)〔战国〕荀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说:学习决不可以停止。染料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取得的,但比蓝草更青;冰是水所结成,可是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是笔直而符合墨线要求的,但用火熏烤把木材制作成车轮,它的曲度就符合了圆规的要求;即使把它晒干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就明白事理,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整天地冥思苦想,却不如学习片刻有收获;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能看得更远。登上高处招手,胳臂并未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唤,声音并未加强,可是听的'人却很清楚。驾车骑马的人,并非腿脚特别强健,却能到达千里之外。乘坐船艇的人,并非都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先天资质与一般人差异不大,可是聪明能干,这是因为善于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啊。】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不一步一步踏实地走,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小的水流,不能成为江海。骏马跳一下,未必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上十天,也能走得很遥远,它的成功是因为不停地前进。雕刻一下就丢下,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便是金属石块也能刻成艺术品。蚯蚓并无锋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地面的尘土,下饮地底的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结果。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大螯,但如果不依靠蛇和黄鳝的洞穴竟然无处可以寄居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不专的缘故。】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C(“以为”为两个单音节词)
2.A(通假字依次为:畔、擗;亡、寤;生、陈)
3.C 4.D(横渡) 5.A 6.A
7.a.学不可以已 b.学习,是不能停止的
8.a.第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第三,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第四,金就砺则利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 b.第一,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第二,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第三,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第四,假舆马者,非利足,而致千里;第五,假舟楫者,非能水,而绝江河
1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1.D(跬读kuǐ,跃读yuè,舍读shě)
12.A(一、四句是“托付”义,三、四句分别为“寄居”“传送”之义;B.“兴”依次为“发生”“使昌盛”“兴办”“起床”之义;C.“步”依次为“举足两次”“古长度单位”“行走”“使行走”之义;D.“饮”依次为“喝”“使喝(读yìn)”“射入”“喝的东西”之义)
13.D
14.C(A.兼词未译出,应加上“从这里”;B.“积善”与“成德”的承接关系未体现;D.“圣”非专指)
15.B(其中第⑤个比喻是从反面论学习应持之以恒;第⑧个比喻应是正面论学习应持之以恒)
16.①专心致志 ②积少成多 ③锲而不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二、课堂练习(略)
《劝学》课堂练习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选出加粗词意义、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项( )
A.不积小流,无以成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木直中绳,以为轮D.学不可以已
2.下列每组句子中全都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吾与徐公孰美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C.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主人乃寤而请之
D.君子生非异也 既陈而后击之
3.选出对下面句中“十”“一”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骐骥一跃②用心一也③不能十步④驽马十驾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4.下列关于“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然抚尺一下,君响毕绝:终止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C.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非常。
5.下面“者”字用法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陈胜者,阳城人也D.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6.选出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妻之美我者②非能水也③晋军函陵④填然鼓之⑤树之以桑⑥既来之,则安之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⑧登泰山而小天下⑨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A.①⑧/②③④⑤/⑦/⑥⑨B.①②/③④⑤/⑦⑧/⑥⑨
C.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⑨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二)、阅读部分(3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8分,每空2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课文标题是“劝学”,文章开篇即揭示出了中心论点
a.它是:_________________。b.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的特色是运用一系列比喻(即喻证)来证明作者的主张。
a.本文段所用的比喻共有四个,它们是:_______________。
b.由喻证所形成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6分,每空2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为了“劝学”,作者在本文段中采用了直接论证,接着又甩开笔墨,作了一系列喻证。
a.本段的直接论证是(限16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喻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由直接论证和喻证推出了著名的结论,这个结论是(限12字)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18分,每小题3分)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⑩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下边注音、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不积跬(ɡuǐ半步)步;蟹六跪而二螯(áo蟹钳)B.骐骥(qíjì骏马)一跃(yào跳)
C.驽(nú劣马)马十驾,功在不舍(shè停)D.锲(qiè刻)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雕空)
12.下面各组中同一个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
A.无可寄托者寄寓于表女寄言于母临崩寄臣以大事
B.风雨兴焉忧劳可以兴国以兴利除弊夙兴夜寐
C.不能十步五步一楼乃自强步步余马兮山皋
D.下饮黄泉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日食饮得无衰乎
13.下面复句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锲而舍之②朽木不折③锲而不舍④金石可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
因果 递进 因果 假设并列 假设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假设因果假设 假设 并列假设
14.下列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雨兴焉 译:风雨就会兴起。
B.积善成德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
C.而神明自得 译:于是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
D.圣心备焉 译:孔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15.本段用了10个比喻,对其所论证的道理及论证的角度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16.用三个成语总结本段段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面是一个作文题,想想该怎么做。
谈“善假于物”
——荀子《劝学》读后
劝学优秀教案11
学习目标
1、能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能够从文中得到有关人生方面的启示。 投影展示的目标是对学生所定目标的规范、补充和加深,这样学生学起来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投影设计之二 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此环节可训练学生断句和停顿之能力,且有助于熟练朗读。
投影设计之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劝学优秀教案12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习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习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习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习。所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文言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习,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习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 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习。
③ 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习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习模式,对主动学习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习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习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⑴ 教会学生学习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 预习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 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 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 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 “学习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 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 布置预习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 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习,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 上学习效果检测。
⑷ 老师小结。
⑸ 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
劝学优秀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⑵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⑶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德育目标:
⑴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⑵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T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或听录音。
2、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多媒体显示:
1、第一组,通假字:
⑴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⑵ 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2、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òng) 砺(lì) 参(cān) 省(xǐng) 跂(qì)
臾(yú) 螯(áo)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1段:
中心论点:君子⑴曰:学不可以已⑵。
⑴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⑵ 已:停止。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研习第2段:
⑴ 学生齐读第2段:
⑵ 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① 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 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 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 輮:使…弯曲。
⑤ 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 有:通“又”。
③ 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 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 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 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 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 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 参:验,检查。
② 省:省察。
③ 乎:相当于“于”。
④ 知:通“智”,智慧。
⑤ 过:过错。
⑶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青─→蓝 冰─→水
胜于 寒于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輮 绳 砺
⑷ 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
① 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 ② 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3、研习第3段:
⑴ 学生齐读第3段。
⑵ 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① 须臾:片刻。
② 跂:提起脚后跟。
③ 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 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 假:借助,利用。 ② 舆:车。
③ 利足:脚步快。
④ 致:达到。
⑤ 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 绝:渡。
⑦ 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⑶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⑷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1、2、3题。
劝学优秀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揭题
板块二:风采展示
(1)学法交流 要求: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2)预习检测 要求:学生到黑板前展示预习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文学常识、正确读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字词句、多义同词
(3)我有我风采 要求:共享预习中的收获、探讨预习中的疑问
板块三:感悟文本
(1) 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点评朗读得失 。
(2) 品读课文,探讨人物神态、心理, 概括人物性格。
板块四:拓展延伸
要求:从孙权的劝说艺术、吕蒙虚心学习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
板块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关心下属
吕蒙——就学——知错就改
鲁肃——赞学——赏识进步
劝学优秀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 先同桌练习
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 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第三篇:《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 先同桌练习
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 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劝学》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投影片
教时1课时
《劝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 (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3.布置作业 :
(1)作文(任选一题)
谈学习
试论“锲而不舍”
(2)预习《秋水》。
《劝学》优秀教案4
学习目标
1、能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能够从文中得到有关人生方面的.启示。 投影展示的目标是对学生所定目标的规范、补充和加深,这样学生学起来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投影设计之二 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此环节可训练学生断句和停顿之能力,且有助于熟练朗读。
投影设计之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劝学》优秀教案5
《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3.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4.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人物对话的深意。
教学难点:
情节的详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法指导: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中凭借语感了解大意。
讨论法: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跟同学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法:教师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适时提示,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相劝,但他都以各种理由推托了。那么,孙权最终规劝吕蒙读书了吗?我们看《孙权劝学》。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三、初步尝试:
1.熟读课文,掌握注释中的`重点词。
朗读要求: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背会。
2.解释难解词语,及古今异义词。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权谓吕蒙曰 告诉、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 主管事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 了解
卿言多务,孰若孤 谁。 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 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 到了------的时候。 到
卿今者才略 现在
古今异义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求学的较高学位
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3.试译课文,翻译重点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研讨与赏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你能否从这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朗读时语气坚决,不容推辞,同时又体现其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映了吕蒙为自己的才略长进深感欣喜与自豪。
五、写作小提示: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结论:
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针对说话对象不同,语言要有所变化,语调也应有所不同。
六、尝试二: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问题研究: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4.送同学们一句名言: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高尔基)
--开卷有益
5.从文中找出常用成语: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做刮目相待。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七、小结: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生命有限,学海无涯。通过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懂得了开卷有益的道理。同学们,希望你们以此为起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拓展延伸: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而《伤仲永》里的仲永虽天资聪颖却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矣”。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自拟题目或以《当吕蒙碰到方仲永》为题写一篇练笔。
九、补充:由本文提炼出来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就有收益。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督促周围的人学习,随着社会一同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愤读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劝学》优秀教案6
课题
《劝学》
课型
文言文新授
课时
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2、学习“于、者、而、焉”4个文言常用虚词;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能力点
1、学习从三个角度对比论述中心的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3、背诵全文
教育点
体会学习对于人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了解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和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把握其现实意义。
重难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PPT)
师:“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你知道这几句话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吗?
(学生纷纷说自己的理解)
师:是的,是关于学习的诗句。青少年好学,像太阳初升,光芒四射;壮年好学,像中午的阳光,明媚而艳丽;老年好学,像燃着了蜡烛,也会放出一缕光明。类似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杂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师:这写诗句都是劝勉鼓励人们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PPT显示,学生朗读,标记重点):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荀子》共32篇,内容异常丰富。他一生“序列著述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成为有标题的论文,他的文章,善于分析问题,论题鲜明,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有很强的逻辑性。笔力浑厚,音节整齐,语言质朴、精炼。
三、解题。
《劝学》的“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作者在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或教师范读,正音字(PPT)
中zhōng輮róu砺lì参cān省xíng有yòu
知zhì暴pù生xìng跂qì臾yú螯áo
2、学生齐读,识记。
五、再读文本,质疑问难
1、生自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教师提示:用红笔标画出你不理解的重要的难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和手中的材料,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2、小组成果展示:(展台展示)
第一组:通假字
①暴pù已是“曝”的古字②“輮”通“煣”,使……弯曲。③“有”通“又”。④“知”通“智”zhì,智慧。⑤“生”通“性”,资质,禀赋。
第二组:古今异义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天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②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用心一也(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江河)⑤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非蛇⑥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藏身;今义:“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第三组:词类活用①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④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
第四组:一词多义
①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②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向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每月十五日)
③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并列关系)吾尝跂而望矣(连词,修饰关系)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转折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连词,承接关系)锲而舍之(连词,表假设关系)
④于:青取之于蓝(介词,从)而青于蓝(介词,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介词,向)
第五组: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②.省略句輮(之)以为轮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蟹(有)六跪而二螯③.倒装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3、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②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译:(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精神智慧”;“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焉,语气词,“了”。译: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精神和智慧得到提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比喻为帮凶、走狗。“强”读qiáng,强健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地下的泉水。“用心”,“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学生结合工具书和老师的讲解,自译全文,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六、重点品读,合作探究
(一)问题探究:(PPT)
1、《劝学》的主旨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的?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劝学》的主旨是什么?
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师:荀子说人要学习,而且要不停止。那么学习什么?荀子也给出了界定,那就是要学习儒家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作者是如何来论述的呢?
生范读第一节
生:作者并没有直接来论述,而是通过青、冰、木来说理。
师:由蓝到青,由水到冰,由木直到弯曲,金就砺则利,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条件可以改变,得到提高,由此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人通过学习也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得到提高,成为一个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正是学习的意义。(教师板书: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意义)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设喻。
师:连用五个比喻句,借助自然现象说明一个抽象的到底,这是设喻。(师板书:设喻)
生齐读第一段。
生背诵第一段。(理清背诵思路)
教师检查,纠正易错字。如:已、輮、有、槁暴、砺、己、知。
(二)研读第二段:
师:第二段的论证和第一段有什么相似的之处?
(学生默读)生:仍然是用设喻来说理。
师:找出比喻句并翻译。
学生展示,补充。
生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译略)
生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译略)
生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译略)
生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译略)
师:连用四个比喻句又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译)
师:借助外物,可以使自己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声音更强,走的更远。人的本性没什么不同,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就在于能借助外物来弥补不足,取长补短,改变恶的性情,达到另一种境界。
(教师板书:弥补不足,学习的作用。)
学生自读第二段,背诵。
师检查背诵。(抽查,强调抓住比喻句来梳理思路纠正易错字。如:臾、跂、致、生。)
(三)研读第三段:
师:人要想提高自己,弥补不足,应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表看法
生1:要认真学习
生2: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精神
生3: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
生4:要不断的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5:多读书,读经典著作,让自己更加有教养:
生-----------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有道理,好的学习方法确实可以事半功倍,荀子在《劝学》里又给了我们哪些思考呢?
生范读第三段
教师提示:其他生标画出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
生展示自己画出的语句(略)
师:开头四个比喻句,(学生齐读)这四个句子强调的是什么?
生:积累
师:你有哪些积累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谈自己的做法。如:积累好的语段、名言警句等)
师:不这样做会怎么样?
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师:要做好积累,还应该怎么做?
生:要坚持。
师:作者是如何来论述的?
生齐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金石可镂。”
师:这里仅仅是用了设喻来论证吗?
生:还有正反对比。
(师板书:对比)
师:有了积累和坚持还不够,我们来看最后一组比喻:“蚓无爪牙之利------”
这个句子如何理解?
生翻译(略)
师:注意把握这个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其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作者借助蚓和蟹来告诉我们学习还要专一。只有专一,才能做好事情。
学生再读全文,背诵。
小结:
本文是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但读来却不枯燥乏味,正是因为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有一下几点特点:(PPT)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学生小结:我的收获---------------------------------------------。
七、跟踪训练(PPT)
①.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木直中绳(zhòng)
B.槁(gǎo)暴(pù)跂(qì)骐骥(jì)
C.砺(lì)驽马(nú)蚯蚓(yǐn)虽有槁暴(yǒu)
D.须臾(yú)镂刻(lóu)舟楫(jí)闻者彰(zhāng)
②.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道)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横渡)
③.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輮以为轮B.上食埃土
C.既来之,则安之D.然而不王者
④.下列各项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輮使之然也②有志矣,不能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③石之铿然有声者④以须炉火之然也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A.①⑤B.②③C.②④D.①③
⑤.对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
①而绝江河②老子犹堪绝大漠③用心一也④一死生为虚诞
A.①②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同
C.①②同,③④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⑥.《劝学》的中心论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学不可以已。
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答案:1.B2.C(智慧)3.D(名词活用为动词)4.A5.A6.C
八:布置作业(PPT)
1、完成相关练习题
2、背诵全文
教后记:
这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在把握和处理上有一些困难,所以在教学中适当降低难度,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解决基础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对重点难点问题给予解答,这样更有针对性。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提前布置下去,在预习中积累一部分。小组成果展示中补充自己没发现的。安排课下继续整理并积累。
朗读,仍然是学习语文的法宝。结合本篇文章采用设喻说理和长短句的交替使用,以及排比的使用,安排学生不同层次的阅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收获。
《劝学》优秀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习,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劝学》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⑵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⑶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德育目标:
⑴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⑵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T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或听录音。
2、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多媒体显示:
1、第一组,通假字:
⑴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⑵ 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2、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òng) 砺(lì) 参(cān) 省(xǐng) 跂(qì)
臾(yú) 螯(áo)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1段:
中心论点:君子⑴曰:学不可以已⑵。
⑴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⑵ 已:停止。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研习第2段:
⑴ 学生齐读第2段:
⑵ 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① 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 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 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 輮:使…弯曲。
⑤ 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 有:通“又”。
③ 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 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 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 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 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 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 参:验,检查。
② 省:省察。
③ 乎:相当于“于”。
④ 知:通“智”,智慧。
⑤ 过:过错。
⑶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青─→蓝 冰─→水
胜于 寒于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輮 绳 砺
⑷ 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
① 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 ② 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3、研习第3段:
⑴ 学生齐读第3段。
⑵ 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① 须臾:片刻。
② 跂:提起脚后跟。
③ 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 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 假:借助,利用。 ② 舆:车。
③ 利足:脚步快。
④ 致:达到。
⑤ 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 绝:渡。
⑦ 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⑶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⑷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1、2、3题。
《劝学》优秀教案9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出示课题。
3、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 ”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劝学》优秀教案10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劝学》优秀教案11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或辅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确。
一、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学生再读课文。 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二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 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师: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提问。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用投影展示。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司马光投影展示处
司马光
重点字词句
《资治通鉴》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劝学》优秀教案12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 )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劝学》优秀教案13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劝学》优秀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2)吾尝跂而望矣(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其曲中规( )
(5)虽有槁暴( )(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7)君子生非异也( )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劝学》优秀教案15
教学内容分析
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容易产生惧怕或厌烦心理,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立很有难度。本节课要让学生没有丝毫畏难情绪,使课堂活跃起来,这需要教师设置问题的梯度有关,先疏通文句再设疑思考,由筛选信息到讨论概括,由浅入深,由易至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
2、分析理解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掌握学习的方法。
学习者特征分析
经过近必修一至必修三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篇章。本文语言平实,言辞浅易,学生了解文意难度不大。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教学设想:
本着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引领学生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继续尝试新课堂模式教学,力争通过研究性学习,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同学们共享古文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策略: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的是荀子对于学习观的理解,这对于正在求学中的学生很有教育意义。文章不仅具有很强的说理性,而且大量运用比喻和排比句,因而读来脍炙人口,热情洋溢,而毫无板滞生硬之嫌。鉴于此,带领并指引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探究、品味文本,应是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带领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领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分析课文。
教学过程
目标解读
新课程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活动,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学生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基础,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力求将文言文阅读课上成语言与内容相结合的课型,不搞串讲,疏通文句也是要学生自己进行,教师只起点拨作用。然而,这种课型给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还要考虑学生情绪的调动。
预习反馈
(一)学生课前自主预习:
1、阅读《导学方案》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材料。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字等。
(二)作者简介和解题:
1、由学生介绍荀子,师补充:
荀子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
由学生解释。师加以肯定,使其得到认可,激发学习兴趣。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第一环节: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二、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文义—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比喻和排比句,用心读。
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参:古义,验,检查;今义,加入
通假字: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文言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
三、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
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重要性)。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用心专一。
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四、课堂演练,导学方案
五、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
3、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第二课时
一、检查翻译
二、文本探究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
3、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学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点评。师参与讨论、点拨。)
明确:
1、“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2、这个比喻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3、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①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②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金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并培养其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随堂练习与学生展示
三、拓展迁移:
以“知识的重要性”为题,试着从正、反两方面来写一个比喻句:
例:
1、“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就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2、“没有知识的头脑就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拓展延伸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
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点评与课堂小结(可请学生来小结)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1、模仿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作业布置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第四篇:劝学优秀教案[推荐]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荀子》的常识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张,劝学的意义。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态度,联系学生的实际。3、注重字词运用和注释。【重点和难点】
1、辨析字、词、音。注重朗诵和背诵。
2、比喻代议和喻议及正反四方面议论的特点。
3、了解荀子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教学教法】
师生互动法、提问法、议论法、朗读法、电教法、板书法。【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作为一位学生,应该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你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正确的目的和态度、方法吗?知道坚持学习的重要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怎么劝人学习的。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3、重点拼音: 木直中绳:zhòng 虽有槁暴:gǎo pù 輮以为轮:róu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xū yú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故不积跬步:kuǐ 骐骥一跃: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4、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称荀卿,又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5、听录音《劝学》。6、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7、学生齐声朗读《劝学》。8、第一、二段重点字词翻译: 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于:比……更 冰,水为之:形成、凝结(动词)木直中绳:合乎、结合
輮以为轮:輮以(之)为轮,把它作为 其曲中规:弯度
虽有槁暴:虽,即使;有,通“又” 輮使之然也:这样
金就砺则利:就,靠近;利,锋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明,明达;行,行为;过,过错 9、翻译一、二段: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做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
10、分论点;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1、第三段重点字词翻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曾经 吾尝跂而望矣:远望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见得广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招,招手;加,增加 而闻者彰:明显,清楚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借助,借用;利:使……快;致,到达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名作动)绝:横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禀赋,资质;异:差别 12、第三段翻译: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3、分论点: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舆马者──致千里 假舟楫者──绝江
第五篇: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精品)
《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一读,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
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卿(qīng)孰(shú)涉猎(shè)为博士(wéi)
遂(suì)更(gēng)邪(yé)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齐读
(四)二读,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当涉猎:只,只是。孰若孤:谁,哪个。乃始就学:于是,就。...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4)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习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三读,读出语气。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学生齐读孙权的话)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
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爱部下 好学 善劝
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习,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生答:通过吕蒙于鲁肃的论议。学生齐读二人的对话)A、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肃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同学们要知道,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学生表情朗读鲁肃的话并试背)B、引导学生体会吕蒙应答时的神态语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吕蒙颇为自豪自得的神态。
(学生表情朗读吕蒙的话并试背)
C、联系“结友”一句,概括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 鲁肃:敬才 爱才 吕蒙:听劝 好学
(六)总结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赞学,“结友而别”。
(七)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通过学习由一介武夫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并且赢得了鲁肃的夸赞,他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答)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希望同学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几年之后,当我们再见面时,同学们都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你们的进步一定会让老师刮目相待。
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谈谈吕蒙的变化给你的启示。